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时间:2023-03-26 02:0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相对原子质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质量是固定的,不同物质原子质量不同。用一种碳原子的12分之一来做标准,这是化学界的规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氩,非金属元素,元素符号Ar。氩是单原子分子,单质为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是稀有气体中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一个,由于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多,氩是最早发现的稀有气体。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10⁻²⁷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²⁶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钪相对原子质量:44.955912。
钪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符号是Sc,原子序数是21,是一种柔软、银白色的过渡金属,熔点1541℃,沸点2831℃。易溶于水,可与热水作用,在空气中容易变暗,主要化合价为+3价。常跟钆、铒等混合存在,产量很少,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005%。钪常用来制特种玻璃、轻质耐高温合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 一个关于“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的案例
玉环县芦浦中学 于 伟
【导言】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实际质量转到相对质量时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个困难并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呢?
【案例】
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它的质量和体积都是非常小的。大家知道一个氧原子、氢原子、碳大原子质量分别是多少千克吗?(学生一时说不出,并准备想办法查阅)
生:一个碳原子质量:1.993×10-26千克
一个氢原子质量:1.674×10-27千克
一个氧原子质量:2.657×10-26千克
师:大家观察一下上述各个原子质量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生:9个数字
师:这样我们书写或记忆起来会怎样?(不方便)
师:其实很多年以前科学家就在想办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数据能简便地表示原子的质量大小呢?”现在科学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一个碳原子质量用“12”表示;一个氢原子质量用“1”表示,一个氧原子质量用“16”表示等等。并把它们称为“相对原子质量”(揭示课题)
师: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来的呢?“相对”的意思就是与参照对象进行比较,如我们生活中问年龄往往问“今年几岁了?”而不是问“活多少天了?”。人们习惯上说的年龄是“365天”作为一个标准的,实际天数与标准比较所得到的。
生:这样相对原子质量也要有一个标准了!
师:对,它的标准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一个标准。(插入“标准的来历”见附件)有了标准后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计算相对质量)
【反思】
这个设计为了化解学生对标准的理解,很巧妙地运用了人们常说的年龄中的标准进行类比,促使学生联想:“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有个标准的,它的标准是什么呢?”
篇5
【关键词】春小麦;硒;产量;矿质元素
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也是自治区优质小麦产区。小麦品质之优劣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环境因素中,施肥的影响作用较大。在施肥对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的研究中,对N、P、K肥料的研究较多,而对硒等微量养分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套地区春小麦优质畅销的特点,研究河套地区春小麦硒肥施用方式对春小麦的籽粒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地点
试验以永良四号为材料,田间试验于2005年在河套平原临河区的城关镇上进行。供试土壤为灌淤土,肥力中等,土壤全量硒含量为0.0211mg/kg。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对照(A)、富硒专用种肥75kg/hm2(B)、抽穗前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525 kg/hm2、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0.013kg/hm2(C)、富硒专用种肥75 kg/hm2拌种+抽穗前喷施富锌专用叶面肥0.013 kg/hm2(D)4个处理。3月22~26日播种,播种量均为每亩25kg,每亩施尿素(含N46.7%)2.5kg,磷酸二铵(含P24.1%)17.5kg。每个试验的小区面积均为0.1亩,重复2次,共计16个试验小区。7月16~17日收获,试验田间管理按照《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生产技术规程》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硒肥对春小麦面粉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表1可以看出,施用富硒专用肥极显著地提高了小麦面粉中硒的含量,硒含量提高0.22mg・kg-1,增长了3倍之多,达到α=0.01的极显著水平。施硒大大降低了面粉中铁和锰的含量,铁含量降低16.68mg・kg-1,降幅为13.09%,达到α=0.01的极显著水平;锰含量降低0.62mg・kg-1,降幅5.23%,达到α=0.05的显著水平。施硒肥可以有效提高籽粒和面粉中硒元素的含量,从而实现硒的富集。
2 不同的大写字母代表数值间差异达到P=0.0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小写字母代表数值间差异达到P=0.05级显著水平
3 小结
3.1 硒肥可以有效提高籽粒和面粉中硒元素的含量,以及麸皮粗蛋白质和硒、铜、锌、镁的含量,从而实现硒的富集。施硒大大降低了面粉中铁和锰的含量和麸皮中磷、钾的含量,而对麸皮中钙、铁、锰含量的影响较小。不同施Se处理中Se的平均含量以种肥+喷施处理>喷施处理>种肥处理>对照显示排列,但三种施硒方式与对照相比Zn含量差异不明显。
3.2各施硒处理与对照相比,小麦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但籽粒千粒重和容重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施硒的种肥处理,增产显著。不同施硒方式,其小麦千粒重、容重和产量较对照均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曹广才,王绍中主编. 小麦品质生态[J].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19
[2]高炳德等. 品种及栽培环境对春小麦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J]. 2002,17(专辑):152~157
[3]高炳德,刘美英等.春小麦矿质元素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4]张化,索全义,高炳德.硒肥、锌肥及其互作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
[5]孙文静.春小麦锌硒吸收规律及其富集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关键词】春小麦;锌;硒;产量;矿质元素
小麦是河套平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当地作物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品质之优劣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1-2]。在环境因素中,施肥对小麦的影响作用较大。在施肥对小麦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中,对氮、磷、钾肥的研究较多,而对锌、硒等微量养分的研究比较少。近年来,农作物中硒、锌等人类必需的矿质养分富集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研究硒、锌对春小麦籽粒及矿质元素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试验以永良四号为供材料,田间试验于2005年在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的二道桥乡进行。供试土壤为灌淤土,肥力中等,土壤速效锌为0.4487mg/g,土壤全量硒含量为0.0261mg/kg。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对照(A)、富硒专用种肥75kg/hm2+富锌专用种肥150 kg/hm2(B)、抽穗前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525kg/hm2+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0.013kg/hm2(C)、富锌专用种肥150kg/hm2拌种+抽穗前喷施富锌专用叶面肥525kg/hm2和富硒专用种肥75kg/hm2拌种+抽穗前喷施富锌专用叶面肥0.013kg/hm2(D)4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月22~26日播种,每667播种量均为25kg,每667施尿素(含N:46.7%)2.5kg、磷酸二铵(含P:24.1%)17.5kg。每个试验的小区面积均为66.7,重复2次,共计16个试验小区。7月16~17日收获,试验田间管理按照《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生产技术规程》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富锌富硒专用肥对面粉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施用富锌富硒专用肥可显著提高小麦面粉和麸皮中锌、硒的含量,对钾、钙、镁、锰、铜的含量也有所提高作用。科学合理施用锌、硒肥可以实现小麦籽粒和面粉中锌、硒的富集,不同施用方式的效果表现为种肥+喷施处理>喷施处理>种肥处理>对照。
参考文献
[1]孙文静.春小麦锌硒吸收规律及其富集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张化,索全义,高炳德.硒肥、锌肥及其互作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J].
[3]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GB 13105―91,食品中硒限量标准[S].
[5]盖钧益.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G B 13106―1991,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S].
篇7
1、高锰酸钾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55+16*4=158g/mol。相对原子质量(Ar)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某种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原子核质量+核外电子质量/[(1/12]mC≈原子核质量/(1/12)mC=质子的质量+中子的质量/(1/12)mC=[质子数*一个质子的质量+中子数*一个中子的质量]/(1/12)mC=[质子数*(1/12)mc+中子数*(1/12)mC]/(1/12)mC=质子数+中子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论文中,常会碰到一些看似简单,实则使人头痛的物理量、计量单位和符号问题。例如,作者常常需要对研究的目标物质进行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其分子大小。在我们的编辑实践当中发现,来稿中很多研究论文在描述关于物质分子大小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多数研究论文仍然使用“分子量”这一物理量,以“道尔顿”或“千道尔顿”为单位(××D或××kD)来描述;有的使用了“相对分子质量”这一物理量但是书写却不正确;只有极少部分论文正确地使用和书写了这一物理量。究竟应如何正确使用?
2描述物质分子大小的物理量
对所研究的原子和分子的质量进行描述,以往多使用“道尔顿(D)”这一单位。英国化学家JohnDalton(1766-1844)是近代化学之父,在化学方面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在此基础上,1803年又发现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概念,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人们为了纪念道尔顿,以他的名字作为原子质量单位,定义为12C原子质量的1/12,1D=1/Ng,N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以往我们常用的描述物质分子大小的物理量是分子量,它是“单质或化合物以分子形式存在时的相对质量”[1]。我们知道,以一个12C重量的1/12为标准,其他的原子质量同这标准相对照得出相对质量,称为这个原子的原子量[2]。分子量是物质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等于分子中原子的原子量之和[3]。
对于分子来说,一个分子的质量,用道尔顿表示时,应该是“蛋白质A的质量为××道尔顿”。因为分子量为该物质的分子的质量与12C原子的质量的1/12之比,所以如果说“蛋白质A的分子量为××道尔顿”,乃是不正确的表示方法。
3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物理量
道尔顿是核物理与反应堆技术中惯用的质量旧单位,自1960年起,用原子质量单位(u)代替它,规定1dalton=1u≈1.6605402×10-27kg[4]。
作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现行有效的1993年修订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选择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这两个物理量名称,并在GB3102.8—93的引言中说明:“本标准中的相对原子质量Ar和相对分子质量Mr,以前分别称为原子量和分子量,在使用中,应有计划地逐步采用本标准的名称。”
所谓相对原子质量Ar是指“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即Ar=m/mu(m为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指“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即Mr=m/mu(m为物质的平均分子质量)。它们是量纲一的量,其单位为1[5]161。
4正确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等物理量和单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道尔顿当初提出原子量的概念时指出,“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atomicweight”在中文里翻译成了“原子量”。但是当时重量和质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实际中获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对质量,但仍然称作原子量,这也许是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单位一直用“道尔顿”的原因。
但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应当使用“相对分子质量”来描述分子的相对大小,那么,关于道尔顿(D),在现实中用作“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单位时,原来的1D=1u;用作“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时,原来的1D=1,即其单位为1。
虽然“道尔顿”属非SI单位即非法定计量单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鉴于目前科学界尚有大量使用“D”或“kD”的文献存在,在某些类型的论文写作中,作者往往会坚持在某些数据中使用“D”或“kD”。例如在综述类论文中,被引用文献数据中“D”常常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6]认为应尊重作者的选择,虽然期刊中会出现“非法的”D,但不应视为“违法”。
5正确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量符号
既然明确了描述物质分子大小的物理量,在使用“相对分子质量”这一量符号时,很多期刊没有能准确把握,造成了很多错误。在国内免疫学相关的7本杂志以及其他生物学、医学类的杂志,发现在稿约、正文以及SDS-PAGE、Westernblotting等结果图中,“相对分子质量”这一量符号出现了很多种写法,如:Mr、Mr、Mr、Mr以及仍然沿用kD为单位等多种情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书写这一量符号呢?根据科技书刊外文字符使用规范[5]197-201:量符号、代表量和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下标符号应用斜体;量符号中除表示量和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下标字母用正体。根据这一原则,相对分子质量中M是量符号,应用斜体;下标r是relative(相对的)的首字母,不是量符号,也不是代表变动性数字,更不是坐标轴符号,应使用正体。因此,正确的写法是Mr。类似地,相对原子质量的正确写法是Ar。新晨
6结语
生物学和医学类科技期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展示其学术成果的舞台,要科学地将一系列学术成果展现出来,要实现科技期刊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就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需要广大科(下转257页)(上接256页)技期刊编辑担负起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加强宣传和普及,需要作者和编辑同仁长期不断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1979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74.
[2]原子量[OL].(2008-12-07)[2009-02-12]./view/101827.htm.
[3]分子量[OL].(2008-10-10)[2009-02-12]./view/346251.htm.
[4]陈冠初.生命科学类期刊量和单位的标准化[J].编辑学报,2002,14(2):110.
篇9
A.50B.86C.136D.222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
答案: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不能再分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没有单位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而在原子核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故A不正确。除有一种氢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构成之外,其他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不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单位为1,一般不写,C不正确。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故D正确。
答案:D
3.有两种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和18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和19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核电荷数B.核外电子数
C.原子质量D.原子的带电荷量
思路解析:中子数的不同使得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也就是原子的质量不等。这种原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答案:C
4.“神舟”五号不仅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科研任务。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与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思路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反氢原子是由1个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的,反质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反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答案:B
5.居里夫人是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可推断放射出的粒子是()
A.电子B.中子C.质子D.原子核
思路解析:原子结构中,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如果“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那么一定是质子数发生了变化。
答案:C
6.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①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思路解析:(1)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且并不是实心球;(2)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而自然界中有许多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原子,如C-12和C-14,原子核内均有6个质子,前者原子核中有6个中子,后者原子核中有8个中子。
答案:D
我综合我发展
7.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__。
思路解析:注意分子、原子、中子的不显电性及原子核带正电,这些易忽视的问题。
答案:(1)分子(2)原子(3)原子核、质子(4)分子、原子、中子(5)电子(6)质子和电子(7)质子和中子
8.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01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铁26302656
铀9214692238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
答案:(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
我创新我超越
9.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几位同学设想了四种M内分子变化示意图,你认为合理的是哪一种?
篇10
【关键词】结合能;比结合能;质能方程;质量亏损;认识
“结合能、比结合能、质能方程、质量亏损”这四个概念是人教版3-5教材中原子核物理部分的教学内容。要在规定的一课时内完成此教学任务,实属不易。笔者对比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供读者参考。
1.“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1.1结合能(核结合能)
“原子核是核子凭借核力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也需要能量,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binding energy)”――摘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科书。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结合能的定义:将若干个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放出的能量或将原子核的核子全部分散开来所需的能量,它是原子核的重要性质之一。重点突出“放出”和“所需”二词,由此看出:结合能是伴随着原子核的结合或拆分过程才出现的,并不是原子核所拥有的能量。过程中所放出的核能E不能称为氡核的结合能,解释如下:①氡核拆分成彼此独立的核子吸收能量E1,这是氡核的所有核子的结合能;②氡的所有核子分开后,再由 84个质子和134个中子重新结合成钋核放出能量E2,这是钋核所有核子的结合能;③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氦核放出能量E3,这是氦核所有核子的结合能,而核反应过程的总能量关系为:E=E1-E2-E3,显然是核反应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差。
1.2比结合能
“组成原子核的核子越多,它的结合能就越高。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specific binding energy),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摘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科书。
为什么在“结合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引入“比结合能”这一概念,对此教材没有解释,这恰是学生不能接受的。教学中我们不妨用经济学概念“GDP”与“人均GDP”的关系作类比。我们国家是经济大国,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10.4万亿美元,列全球第二。但不是经济强国,2014年中国人均GDP只有6747美元,仅列全球第84。据此,“结合能”与“比结合能”的关系不言自明,而且印象深刻。学生接受“比结合能是原子核稳定程度的量度,比结合能越大,核越稳定。”自然水到渠成。
2.“质能方程”
“相对论另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式中m是物体的质量,E是它具有的能量。”――摘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科书。别无介绍,可谓“点到即止”。
鉴于此,不妨做这样的简单描述:从方程可看出能量与质量之间只是相差一个系数,两者都反映物体的属性,彼此间不存在转换关系。裂变与聚变反应中出现的质量亏损,可以用来计算放出核能的大小,放出的能量和亏损的静质量对应的,亏损的质量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着。核反应前后的总质量还是守恒的。对待这一内容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合理定位:重在应用,而不在其理。这一内容已超出正常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同于先前所学牛顿力学体系内容。教师一味地做过多介绍,可能会适得其反。
3.“质量数守恒”与“质量亏损”
3.1质量数守恒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x10-27千克。若直接用它的实际质量来计算很不方便。因此国际上规定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原子之间的质量关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而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都是其质量与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质量数是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而得到的数值,而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质量数都非常接近整数1,所以任何原子核中的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它一定是整数。质量数只能近似表示原子的质量相对大小。质量数守恒是核反应中的一个守恒定律,表明核反应过程中质子数和中子数在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是配平核反应方程的一个重要依据。
3.2质量亏损
“质量亏损”是指原子核的质量总是比组成原子核的单个核子的总质量小,这是因为当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时必须放出核能。根据相对论理论,一定的质量是与一定的能量相联系的。释放出结合能后,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所有核子的总质量。
核物理中,我们讲的更多的是三个守恒,即:①电荷,②质量数(核子数),③总质量和联系的总能量(包括静止质量和联系的静止能量)。正确理解了上述内容,会发现将“质量数守恒”与“质量亏损”作谁是谁非的比较毫无科学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对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讲解,经常要具体到其中的每个字、词,绝不能含糊其辞。也应分析学情:学生有哪些学前概念,容易在哪里理解出错,可能与哪些概念混淆等。教学过程中主动出击,一步到位,不留隐患。毕竟学习物理的关键重在理解与应用,靠照搬硬套,死记硬背是领略不到物理的奥妙的。
【参考文献】
[1]陆光华.走出“结合能、比结合能”认识的误区[J].物理教师,2014(11)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