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范文

时间:2023-04-03 17:1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建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建类

篇1

土建类专业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急需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是直接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是否能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晴雨表。以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区域演变及所在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关联分析入手,开展毕业生就业与城镇化需求的满足度研究,对于促进毕业生质量提升、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模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9届和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和全国2009年与2013年分省城镇化率数据作为分析数据,以五年内分省就业数据变化值和城镇化率数据的变化值作为分析指标开展实证分析。选取的数据中,省市的选择为两届毕业生就业数大于“0”的省市。对于就业数据作如下处理:首先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分省统计,分别得到2009年和2014年各省就业人数,并分别计算各省就业人数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数,最后计算五年间各省就业比例的变化值,最终得到的统计图如图1所示。对于城镇化率数据做如下处理:首先根据各省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计算得到2009年和2013年我国分省城镇化率数据,然后计算2009—2013年间各省城镇化率的变化值,最后得到的统计图如图2所示。

从图1来看,五年间就业率增幅为正的共有18个省市,这些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长江沿江经济带规划等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图2中可以看到,就业率增幅前五的省市中,湖北、陕西、贵州三省城镇化发展排名分别列于第二、四和三位。这一现象说明了正在发展中的中西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也逐渐获得了毕业生的认可,成为土建类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五年间就业率增幅为负增长的省市共有11个,这些省市中包含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等发达省市。其中就业率后三位的省市分别是天津、山东和山西,其城镇化率增幅排名分别为第29、23和9位。城镇化率增幅减少,说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逐渐减少,对于土建类的毕业生而言,其工作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前往这些地区就业的人数也会相对减少。从上述分析来看,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该地区城镇化进程关系密切。城镇化发展越快的地区,对该类专业生的需求越旺盛,也越吸引毕业生前往就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虽然城镇化发展较快,对建设人才需求较多,但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然不足。

二、土建类毕业生就业促进建议

篇2

由于建筑行业有着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想成为优秀的应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可以在第七个学期,通过讲座、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训练,为将来顺利获取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土建类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社会调查、工程实训和注册资格考试实训这几项内容后,新构建的实践体系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将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加强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土建类群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较多,不同环节之间的教学目标虽然存在不同,但是总体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而且诸多的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存在有机联系,因而很多环节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实践方式的确定和考核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实践环节学习的一体化。以《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和《工程估价》这三门课程为例,这三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有施工生产实习和各自对应的课程设计。以前的方式是:先在学校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选用的图纸各不一样),再进入实习工地。学生进行这几项实践环节之后,对于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程造价的确定以及现场的管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如果这几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如:先让学生进入实习工地,按照实习要求完成任务,回到学校后,以各个学生所在实习工地的工程为背景,先后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等课程设计,结合施工现场已经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预算文件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劣。这种方式不仅将这几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机贯穿起来,而且使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和造价控制等过程,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弥补了校内实践“纸上谈兵”的缺陷,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现场实践结合起来。从考核方式上来讲,除了考评学生上交的实践成果外,还可以针对这几项环节举行综合答辩,更全面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考核目标。加强各实践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关键在于各负责人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案时,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先后顺序的确定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设计。

三、变革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能力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很大程度上更体现在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同时,工程实践也需要学科之间的交融。当前高校土建类群的毕业设计,强调的是学生达到的技术深度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因而各专业大多是以工程建设某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主题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模式没有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出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跨专业团队组合这种模式可以将土建类群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组合起来,如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组合,要求组团的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这种方式使得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注意与建筑设计人员的充分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多个专业进行组队,完成工程项目从可行性行研究、项目策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到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控制等一系列工作。

(2)专业内部组队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划分为3-5人一组,给定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在不同阶段如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的工程计价,通过一个案例,学生就可了解工程项目完整的计价过程,掌握各阶段计价的方法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组队的模式一定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既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也要锻炼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对于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上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在管理上要多下功夫,使得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作为高职院校能否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内涵建设时,要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的施工特点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在原有“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实施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实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校企合作制订培养计划,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要求考核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打破了传统学期设置,实施工学交替,每年在施工旺季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提前了解自己未来工作的岗位要求,较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学生“厌学”或者说学习动力不足、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差的问题,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书,真正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同时,在学生的工作学期,教师随学生到企业顶岗,每学年专业教师将有2~3个月的时间到企业锻炼,解决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时间不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促使学校构建符合土建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

1.土建类专业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被批准为土建类专业实习基地的各建设企业:(1)张挂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实习基地牌,并可在国内外的交流中使用此称号;(2)有一名企业领导负责教学工作,并设立教学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及兼职学生实习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的人员;(3)把教学工作列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4)兼职教学人员,享有在高职院校借阅图书资料、进行科研协作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权利,可参与高职院校组织的教材与实习指导的编写工作。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对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要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1)政府。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在资质年审条件中加上接收学生实习的要求,对承担学生实习任务的企业予以一定的税费减免。以适当的形式确认土建类高职院校作为行业内企业进行职业资格鉴定、企业员工、再就业培训的培训基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出台企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逐步建立起岗位准入制度。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及教师下现场锻炼的培养成本分担比例。(2)企业。原则上一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才能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企业应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学生的管理,配备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企业为参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学生培训及管理创造一定的软硬件条件。提供满足一定规模实习学生基本的食宿条件,建立针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企业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和教师下现场挂职锻炼。企业按照学生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期间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实习报酬。(3)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并符合企业相关岗位的用人要求。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与企业稳定的交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进行课程改革。定期为企业提供学生实习的规模、实习实训内容等信息,便于企业按要求做好相关准备。设立实习专项经费,提供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所必需的相关费用。实习期间,学校派专职教师到现场协助企业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确保实习实训的实效。学校跟踪企业的技术革新,主动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应用性科技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4)学生。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到企业实习之前必须有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便于到企业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参与企业相关岗位的技术管理工作,通过实习达到提高技能的要求。学生进入企业之前要办理保险手续,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转贴于

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还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和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及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两个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双师计划”,抓好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聘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聘请工程师进学校,引导教师不断深入企业一线挂职、合作研发、技术服务和实践进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指导核心技能训练、兼职授课、举办讲座、开设论坛;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以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加强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建设。在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和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倾斜;在政策上把参加专业实践作为专业教师晋级的一项考核指标;在管理上确定教师的专业实践目标,通过过程监督、述职、答辩进行目标考核。对那些将实用新工艺、新技能、新技术流程、新管理方法融入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年终考核、职称评聘上优先考虑;鼓励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使企业欢迎教师到企业锻炼;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短期、长期(半年以上脱产)相结合的办法,周密安排教师实践进修的计划,所有的实践尽可能安排到深度合作企业,让教师进行顶岗锻炼。在人员的安排上,重点安排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参加实践进修。对新教师,要求进行一年以上的专业实践后,方可参加职称评定。同时加强对专业实践的考核,规定实践结束后教师需要填写专业实践鉴定表,并提交专业实践日志及实践申请表中目标任务的支撑材料等,还要在本部门进行不少于60分钟的实践情况专题汇报,学院统一组织专家对脱产实践的教师进行鉴定,在职称评定体系中给予不同的分值。

篇4

关键词:土建专业 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50-0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7号文件)中讲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1]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优势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率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生质量和培育水平高低的标杆。学生质量的高与低不仅决定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的高低,而且与高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土建类专业高校中,实践创新能力实际是指学生在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上,对与专业有关的技术和各种实践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许多高校都加大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高校转型的敏感时期,创新能力对于土建类高校尤为重要。

如今土建类高校中仍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习等,虽然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这些传统能力的培养和模式已经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随着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数量在不断增长,竞争压力也随着增大,因此,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改革势在必行。

1 实践创新能力提高途径和存在问题

该校是一所以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为主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自创办以来,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学生就业率进入全国五十强,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学生在用人单位反馈良好。该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特色,并且在不断创新和改革,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

1.1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大途径,通过假题真做,老师拟定不同的课题,如:公路可以选择不同的等级,如: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如: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旧路提质改造等。桥梁方面,可以选不同的桥型,如:拱桥、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刚构、斜拉桥、悬索桥,主梁截面可以选择空心板、T形梁、工字梁、箱梁等,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勘测、设计、施工、预算等的实践能力。不过随着时展,很多东西还是与实际相差较远,比如:规范的修改变化、实际工程考虑的因素等,学生做的毕业设计有时只能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但并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毕业设计也只能“纸上谈兵”,了解基本的程序和方法,到用人单位后不能立马上岗、挑起重任,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的积累才能真正成为单位骨干。

1.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每门专业课程学习完后,通过选定某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设计、计算实践操作,让学生达到巩固学习和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而安排的另外一项实践环节。该校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设计有: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对一片T形梁进行截面、混凝土强度、配筋设计及裂缝宽度、挠度的验算,达到巩固该门知识的加强学习。如:道路勘测设计,不仅进行为期二周的现场实地勘测、选线、放样,而且还进行一周的纸上选线,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外业操作,而且让学生掌握内业的设计。但是由于仪器的数量、质量,加之有时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规定的内容,并且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学生都有依赖心理,不能单独完成。

1.3 实验教学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该校的土建类专业几乎都安排了实验教学环节。如: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材实验、土工实验、结构实验、道路工程检测实验等。实验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操作相关的仪器和实验步骤,如:道路工程检测实验,掌握压实度、路基路面回弹弯沉、平整度、路面构造深度、路面抗滑值、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土基回弹模量、土基现场CBR值等。但这些实验操作或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些实验的操作时间比较长(如:击实试验),有些实验设备陈旧、老化(摆式仪老化,不能准确测定路面抗滑值,如今现场操作几乎都使用电动铺砂仪测定路面构造深度,但仍旧采用手工铺砂仪),有些实验场地选择有限(如:无极结合料稳定土的选择),有些实验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如:弯沉实验必须提前租赁车辆)。

1.4 实习教学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或者在专业课学习之前,都会安排有相应的实习。该校土建类专业安排的实习有:工程地质认识实习、认识实习、y量实习、施工实习、毕业实习。实习对学生的帮助很大,感官上的认识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他们更感兴趣,学习效果也很明显。在认识实习中,由于实习经费有限,学生并不能像其他985或211高校一样,对一些有名的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结构进行参观学习,只能对该地的一些稍大型或者有一定代表性的结构物进行参观学习。在施工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交通土建类工程的性质,导致学生不太可能集中实习,而分散实习存在一个最大问题是安全问题,波、并且老师监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按质按量完成,虽然制定了许多的制度,如:每个老师负责10左右的学生,在实习期间负责对这10个学生进行监管,包括现场检查、电话、电子邮件、QQ联系等,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1.5 其他实践类

在最近几年,该校土建类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慢慢参与一些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实践环节:结构设计竞赛、力学竞赛、大W生创新性项目、老师的纵横向课题等。这些实践环节能让学生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生独立去思考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如何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这些实践环节过程中,学生只会为了某个结果或目的而机械式去完成某项工作,如: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老师指导学生做某个课题,在这个课题完成过程中,学生没有过多思考和创新,在请教老师后,机械式完成该项工作,没有利用团队的合力,也没有起到项目带来的实际意义。

2 校企合作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而校企合作对于土建类专业学校来说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好的解决办法,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注重培养质量和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不仅抓好了教育质量,而且为高等院校自身发展找到了一条捷径。[2]

教育部重点在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做了阐述,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在转型期间,应该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校企合作则为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提供了可能。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3]

该校土建类专业先后与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的典范。按照培养“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土建类人才的要求,通过“合作研究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教学、合作就业”的模式,通过校企双方的有效合作,将基地打造成集学生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和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要素,校企联动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受益。

(2)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基地实践锻炼,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校园参与教育教学,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使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可视化,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才市场,以点带面,建立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培养合格人才,打造集人才培养与就业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5)进一步制完善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创新合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力求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经验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该校的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该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不仅会解决传统的实践创新项目存在的不足,而且会开拓新的实践创新项目和模式。

3 结语

该校是一所以土建类为主的应用型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该校土建类专业学生的特色,继承和发扬优势特色的根本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和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符合企业需求的现代化专业人才,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实践条件,推动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创新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

篇5

关键词:土建类 毕业生质量 分析与反馈

就业工作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局限于毕业生应聘、面试时展现出来的自身行为表现,也包含了大学生在顺利获取工作后持续保持工作激情和努力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综合素养。现今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大量的第二、第三行业兴起,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变革下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毕业生质量也就成了本科教育的重要命题。本文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信息为分析对象,其中用人单位类别涵盖了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股份企业、各类学校、科研院所等共计8类单位,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通过结果回溯,逆推高校现行素质教育现状,旨在有针对性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益的建议,致力于提高大学毕业生质量和工作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一.当下土建类本科毕业生质量预估与往届质量分析

(一)跟踪调查毕业生质量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校扩招,相应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毕业生质量逐年变化或高或低。总览高校数据,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各类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101万增至2016年的765万,涨幅之大,不可谓不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壮举。扩招改变了当代学子的命运,使得民族精英阶层增大,但隐藏在这些益处背后的,是招收学生素质降低,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研究硬件基础缺乏等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造就出来的毕业生质量是否能肩负起行业的重担,抑或是如社交媒体所报道的在走下坡路,低于社会对高等受教育者的普遍期望值呢?以上种种,均需要在跟踪调查历届毕业生质量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学生培养的高校,迫切需要得到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反馈情况,做好对毕业生去向和实际工作状况的调查研究。但是在原来的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的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涉及到毕业生就业跟踪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反馈比较少。基于此情况,对土建类毕业生质量的调查报告应运而生。本次调查分析的资料来源于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后所在单位根据其任职期间的表现和态度,反馈回的定性数据表格。

(二)教育单位对所属毕业生质量的要求和预估

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为例,该院的培养目标,最本质的价值指向就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旨在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相应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经过相应专业高标准的基础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要能够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众多岗位、并初步具备相应专业项目规划和科学研究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大学生创造人生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在相同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这个大背景之下,各个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大同小异,总体来说,用人企业对招收人才的要求,主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较快的融入企业文化并积极为其添砖加瓦;对企业有很强的忠诚度,能够对工作尽职尽责,有始有终。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多用人单位公司反馈,在这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社会大潮流之下,一个企业,要想打造出其独有的风格特色和创下良好的工作业绩,就要有推旧出新的创新思想和较强的实际操做能力。而一个单一的个体,做好自己的基础工作,要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前提。但就土建类工作人员来说,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一个人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较强的自身软实力。就土建类用人单位和高校角度来看,这个“软实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情绪调试能力。这主要是相应的专业性质和社会发展形势决定的。

(三)用人单位关于三峡大学土建类毕业生质量的调查表格反馈结果

参与就业信息反馈的用人单位均为长期接收毕业生的企业,采集所得数据真实有效。这些毕业生中63.15%就职于国有企业,13.15%就职于民营企业,10.52%就职于普通事业单位,5.26%就职于党政机关,其他毕业生均匀分布于股份企业、三资企业、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约65.78%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岗位上“作用很大”且表现“好”,仅仅2.63%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单位表现“一般”,由此可见土建类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同时也获得了单位的一致认可。

在发展潜力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仅有7.89%的毕业生达到了高层管理岗,更多的则是65.78%的毕业生达到了中层管理岗或技术岗,高达31.58%的毕业生仍然停留在基层技术岗。进一步考察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学习能力,单位表示有68.42%的毕业生工作5年后专业技术完全达到中级技术职业能力,31.57%的毕业生基本达到要求,这表明高校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是合适有效的,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只能勉强跟上的窘迫现状。

(四)用人单位强化意向与高校培养倾向的差异性比较

在调查表格中囊括的包括政治表现、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在内的11项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用人单位的反馈数据突出强调了“外语水平、创新意识、社交能力、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这其中又以“外语水平”满意程度最低,仅有28.94%的单位认为“满意”,而50%的单位停留在“比较满意”,更有21.05%的单位认为三大毕业生外语差强人意,只是“基本满意”。而在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院内,教学重心则放在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学位课的分数要求和比重高于其他科目,造成隐形的重心偏移。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议“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适当增加商务预算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专业化越发明细的今天,相当多数毕业生因为在本专业上投入过多时间导致自我限制,未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分支行业和相关知识,待到上岗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逐步学习其他必备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突破学校教育千人一面的限制。

二.土建类专业本科生工作状态改善途径讨论

(一)学校层面如何改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反应出了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着问题,基于此的改良方案从高校的角度对如何提升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论证。

1.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提升

高等教育的使命,首要是育人,促进人整体知识技能的发展,为社会输送能适应不同环境的全能型专业人才。毕业生接触社会后,其就业能力强弱直接由学习期间所受教育决定,然而普通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教育中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及学生学业评价仍以知识为重,培养的毕业生趋同性较强,缺乏个性。

提升大学生毕业就业能力,高校应着重把握以下方面①调试培养计划,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在进行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扩宽课外教学,搭建宽厚基础知识与扎实专业训练相适应的教育平台,助力培养学生转换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从本校优势点出发,结合学生自身价值取向与优势项,通过四年的培养,最终使得毕业生在知识掌握完成度上相近,而就业取向,处事态度呈现不同程度分化。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专项提升

就业的不同渠道,不同方向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需发展完善的能力迥异,而就业能力可分为专业素质,自学能力,实践操作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其中专业素质是“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是实践操作能力,而自学与竞争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进入职场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专业素质的培养途径有增进学科专业知识深度教学,参与建设基础工作能力训练工程;促进实习活动开展,将课堂学习与试验教学结合,让知识从书本中回归到现实生活,能有效改进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结构水平是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自身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则是加强学生自身软实力建设, 都能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分。

(二)学生个体层面提升

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其结果于学校是教学水平的显现,于学生是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尽管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单位都对大学生就业就业这一命题做出努力,但作为这一问题的对象,学生自身能力更需要发挥主体意识,从以下这些方面加强自身能力:①转变就业认知,提高就业力的主动性;②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提升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结合实际,积极投入学习和相关工作中;③参与社会实践,改进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认知,提高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匹配性;④提升专业认知能力,加强职业规划,便于工作后的提升;⑤培养训练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

三.结语

针对越来越多的“就业难”新闻报道,以及毕业生就业时对学校所给予信息的依赖,更加彰显了学校教育对学生未来工作生活之重要性。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要求高校在施行高等教育时,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基本能力获取,更要在就业方面试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辅助措施,改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看法,助力为大学生四年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①陈庆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系统研究 2012年

②施炜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 2012年

篇6

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關键,加强实践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具备足够的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进入岗位角色。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校内外实习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重构,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机制,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进而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土建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很高,实践教学的任务也相对繁重,在安排教学实践过程中环节也就较多。往往高校实验室建设不能全面提供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把高校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内容广泛的生产教学实践基地,从而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都能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在实践环节中检验自己的水平,全面了解土木工程建设的程序和内容,在今后工作中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指导现场工人如何根据有關文件施工。

三、搭建教学科研平台。以科研促教学

科研水平的提升可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高校应该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励高校专业教师利用学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并吸纳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高校应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不断把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以科学研究、学科优势为依托进行省、校院级各项教改立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托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整合优质资源,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直接受益。

四、以学生为本,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倡导创新教学

在新生入校后,即为其指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和专业思想的指导。第一年举行名师、教授、专家前沿讲座:介绍专业及相關领域的基本知识、专业特点和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土建类专业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第二年设置一些土建类专业学科讲座。第三、四年进入教学或科研实验室和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同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引导学生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知识和研究进展,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倡导创新教学,锻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建设“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自我管理、滚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课堂互动、课外实习、专题讨论等诸多知识传授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引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课程设置方面,培养方向应涵盖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岩土师等考试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向注册工程师延伸的能力。突出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密切与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需求挂钩,为毕业生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从事各种职业和学习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扎实基础知识。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篇7

【关键词】 水力学;土建类;现状;改革

《水力学》(或《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培养方案和大纲中规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相比该专业的其他力学基础课程而言,该门课程学时数少,对结构课程的支撑性较弱,课程教学多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土建类专业水力学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必要对水力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1 土建类专业水力学教学现状

1.1 课程地位不高。本校的土建类专业以工业民用建筑为主要方向,在课程设置中固体力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流体力学与水力学课程基本上处于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地位。在专业培养中也较少重视流体力学或水力学的应用,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主。授课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课程整体上来说不受重视,据了解很多学校建筑类专业的水力学课程基本上都面临着这样的窘迫地位。

1.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大多学校土建类专业不一定同时具有水利类专业,水力学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专业培养目标中单独一门课程的需要,一般该课程的师资力量一般不强,数量较少,教学科研和实验教学环境较差,大多数流体力学或水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基本不原意来校做教师,因此该类专业的流体力学老师一般专业出身的少,很多学校的流体力学老师是建筑专业或其他专业通过培训后任教该门课程的。在土建专业中,流体力学课程的老师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且整体素质和同专业的其他教师相比不同步。

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工作,老是认为水力学课程与这些工作联系不大,应用不广,认为一般应用没有必要单独学习水力学,只需要按照规范来做就可以了,相比其他几门力学课程而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水力学学习基本上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进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1.4 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土建类专业开设的水力学课程在一般院校中课时不高,一般在40-60 之间,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门数增加,重点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大,水力学课程的学时数有降低的趋势。在比较少的课时中,水力学教授内容包括水静力学,动力学,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孔口管嘴出流和管路流动,明渠流动,堰流和渗流等内容,有些专业还需要学习气体射流等内容。分理论和工程应用两大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广,有些数学知识还需要在课程中进行补充,学时显得紧迫。

1.5 教材建设没有特点。如上所述目前水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与工程应用部分,目前各个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按照上面列举的内容来布局,采用的教学顺序也是先理论(静力学,动力学,能量损失)后应用(孔口管嘴出流和管路流动,明渠流动,堰流和渗流等)的顺序。这个顺序和内容的布置是所有的非流体力学专业的水力学课程采用的一般方式。没有针对土建专业课程进行专门的布局,在理论部分的习题中基本上仍旧以水力工程的例子为主,在应用部分,没有结合土建类专业,比如给排水,通风,防渗,供暖改革课程内容。采用的基本上的水利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1.6 课程理论抽象,实验教学困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水力学基本理论建立在复杂的物理分析和数学推导的基础之上,讲解起来比较抽象,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较难接受,加上通过理论推导的结论和规律与现实的实际例子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同学们接受起来非常抽象,因此水力学课程往往成为土建类专业同学不以为然而又敬畏的课程之一。多数结论需要通过实验过程来进行验证,而水的运动过程受实际的条件约束较多,不同的工程条件会形成不同的结果,常规水力学实验主要用来验证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以及一些典型的工程例子(如基本方程,能量损失,堰流等),验证一个规律需要较大的实验投入和准备工作,加上土建类专业实验中水力学的地位问题,实验教师的配置问题,水力学实验课程一般很难开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分组一般都是5人-10 人一组,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效果均较差。

水力学教学过程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一般采用介绍概念,提出问题,分析推导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这个步骤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板书推导的方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在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但从效果来看不甚理想。

2 教学改革与探索

上述水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土建类专业的水力学教学目前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困难和尴尬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方面的手段,改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1 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探讨。目前的水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基本以水利类专业为背景,介绍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水这种液体,对于土建类专业而言,笔者以为,水只是其专业背景下的一种流动工质,和建筑相关的流体种类还有很多,比如空气,燃气等,这些流体的流动过程本身与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差别不大,应该能够在水力学课程中加以辅助介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介绍水动力学基础中加入了气体运动规律(如可压缩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气体流动的能量方程以及压强线的概念等);在介绍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时候补充了通风管道的阻力和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在介绍孔口的时候联系到窗户等通风口的淹没出流问题,介绍管道流动计算的时候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联系,在介绍渗流的时候结合建筑井和基坑的排水问题。并且在例题和作业中有意识的和建筑物中的流动问题相结合,通过这种调整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觉得水力学是一门与建筑行业无关的课程,同时了解了建筑中的流动过程,而这些内容是他们可能在其他课程中无法了解的,认识了流体力学与建筑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息息相关之后,逐渐培养出学习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的积极性。

关于教材建设的问题,笔者长期以来使用两种教材,一种是以建筑设备工程专业使用的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类(多种流体,以空气主);另一种是以水力工程,土木工程为代表专业使用的水力学或工程流体力学教材,这类教材一般以不可压缩水流为研究对象,水力工程应用比较丰富。通过长期的使用来看,应该以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为基本教材内容,适当的加入前者中关于气流运动,建筑工程中流动问题,并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之上增加适当的工程问题作为例题和习题。建设土建类专业普遍实用的一本教材。目前的教学中内容已经进行了改变,但教材的编写和建设比较滞后。

2.2 教学手段的改革。关于多媒体教学在逻辑性强的含有较多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内容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问题,历来在高校中颇有争议,但不管怎样,为了适应学生的厌倦传统教学方式的要求,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时间缩短而内容增加的形势,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必将被新型的教学手段所代替,这好象不值得讨论了,事实上并不是幻灯片方式不适用于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问题在于我们的多媒体手段是不是能够解决和克服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就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应用怎样的多媒体技术。

水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是流动的物质,研究的是流体的流动规律和状态,动画和录象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使用动画软件可以形象的描述出流体在压力变化的时候的体积变化,流动的迹线和流线,层流和紊流的特征和现象。使用PPT自带的动画功能也可以将每一步推导过程按照顺序播放和演示出来,这种变化的动态效果和流动的特征在本性上是相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流体力学是最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讲授的。

对流体力学的抽象认识甚至可能因为多媒体的应用而改变,在没有多媒体技术之前,抽象的理论要被消化,往往是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才有可能变的具体一些,而有了图象动画之后,在课堂上也可以一目了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在有了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之后,对于数学推导以及原理的应用也比较容易接受了。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流体力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笔者通过使多年的水力学教学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许多同学不会主动的和老师沟通关于学习的问题,近年来我主动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QQ号码,个人博客和网站。意外的发现和同学的联系不断的增加,课程教学的问题也更多的通过网络来解决和消化了,当然更好的利用网络是建立网络课程,但笔者现在仍旧坚持采用这些一对一的网络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是流体力学教学手段进步的一种标志,除此之外借助于流体力学自身发展的技术来促进课程教学也不可忽略,计算流体力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在计算机上模拟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变的非常容易,尽管在本科教学中,不必讲解计算流体力学,但使用它可以直接显示出一个具体流动的特征和规律。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途径。

2.3 实验实践环节改革。水力学实验,所需场地面积大,设备投资高,单个实验时间长,土建类专业水力学课程实验环节一般比较少,实验个数少,实验参与度低,一般一台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时往往有5、6人之多。很多同学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看其他同学做,实验效果较差,在实验条件受限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手段改善实验效果。

增加实验组数,我校的实验室有10台综合实验台,如果50个人一起做实验,5人一组,分成两组,就2-3人一个小组了,有了实验条件参与度自然提高,有些实验仪器只有2台套,这就要合理的组合了,将几种实验放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进行,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然后依次进行轮换,这样的过程既防止了多人做一个实验,又避免了实验过程变成演示实验,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当然这样的结果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要足够的充分。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有些实验仪器实验室中没有,我们就借鉴其他学校的实验录象或者自己使用动画制作了一些实验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并讲解。达到实验目的明了,原理清楚,熟悉过程,知道结论的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根据工程的流动现象,自己设计流动过程的边界,条件,流体种类。通过计算机计算和数图显示,掌握流动规律,获得流动结论,由于计算机模拟是实质上的计算机实验,这一过程可以很好的代替实际的实验,可以模拟任意复杂的实验环境。同时也便于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和效果评价。传统的水力学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以及衡量学生是否结业,现行的水力学教材上基本上只有问答和计算两种形式,考试中一般多采用这两种题型。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问题,做如下的尝试:

考核不仅仅由考试来决定,在每章甚至在有些比较重要的小节或一个知识点介绍完之后,不定时的给学生布置小论文任务。要求学生就该内容去找日常生活或工程中有关的例子并进行说明,作为平时最重要的成绩。

考试的题型不限于计算和问答,采用更多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规律,计算题在结业考试中的比重低于30%。但一定要是需要综合能力才可做的。前面的一些诸如选择,判断,作图,分析的体型考察基本规律和概念,既考查基本知识又考察应用能力。

考试的内容不全由教师决定,在每章作业之后布置一个特殊的任务,自己出一些本章内容有关的考题并上交,考试的时候一部分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出的考题。这个过程由于学生比较重视,也很认真,同时也刺激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总评成绩的评定根据学校的规定,考试、实验和平时成绩各居一定比例。综合平定效果,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进行的。其实撇开教育的规范性来看,笔者认为,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应淡化考试成绩,而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 结语

水力学(流体力学)课程作为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结构专业中的地位较弱,同时课程在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同工程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作为该门课程的一名普通教师,笔者认为,当前应该改革课程内容,土建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加快教材建设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成果促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改变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更加科学与合理。

参考文献

[1] 裴国霞.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3);39-41

[2] 向文英,程光军.水力学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39(2):47-48

篇8

作者简介:

左延红(1973-),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工程训练、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E-mail)。

摘要:

土建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论述了工程训练对于培养土建类专业人才的意义,并结合实际对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进入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U-4;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11-05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业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等一批被国内外各界广泛赞誉的重大建设项目建成,标志着中国的土建工程的技术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随着建筑业一些领域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培养的土建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的土建类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来说不是难事,但对于目前多数应用型高校面临的校外实训基地难找、校内资源紧缺现象,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摆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土建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土建类专业的全称为土木建筑类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1 ]。目前全国设有土建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其中多数应用型高等院校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2]。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应用型高等院校打破以往“过分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传统理念,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足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通过工程实践逐渐培养工程意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

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和管理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土建类技术人才。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等院校土建类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些内容涵盖了实践教学中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3个层次,且符合教学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2]。但是,通过对多数高校实践性教学实际情况的调研发现,土建类专业完美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下仍然存在着尴尬和无奈。随着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各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得到了不断改善,实践性教学器材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各种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课程实验仍停留在实践教学的工程认知阶段。学生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到工程施工现场通过自己动手、发现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因此,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综合创新的最佳途径。

土建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最理想的场地无疑是工程施工现场。20世纪90年代前毕业的工程师们都无法忘记实习时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和共同工作的经历,但是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学校想找一个理想的实习合作单位已不再容易,企业在埋怨高校不能为其提供具有“综合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同时,也不愿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实习场地。在高校提出学生实习需求时,企业会以影响生产和安全管理困难等理由委婉拒绝,而学校也基于学生实习的安全和经费等原因,尽量压缩学生外出实习的时间。

二、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意义

由于上述原因,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生进入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已经成为奢望,而且让缺乏基本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学生上岗操作,对企业、学校和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是,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真实的工程施工现场,这种矛盾一直是摆在多数应用型工科院校面前的难题。

(一)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内容为实验教学和施工现场实习,这两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存在以下特点与不足:

(1)实验教学属于实践教学中的工程认知型教学,处于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针对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的论证,很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综合创新平台。

(2)施工现场实习属于工程综合与创新型教学,处于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可以通过真实的“工程环境”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但是,安全管理一直是施工现场实习的难题,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与工程实践经验。

(二)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意义 众所周知,土建工程类的一些工种为特殊工种,员工在上岗前必须进行专门职业技能培训,接受基本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取得上岗证以后才能持证上岗。但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和安全防护技能方面的培训基本为零。因此,

如何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工程实践场所;

如何在学生走进工程实践现场之前对其进行基本职业技能,特别是安全防护技能的培训是摆在各应用型高校面前的主要问题。工程训练正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

工程训练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的学科特点,在特定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等高度综合的工程技术训练。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现代工程训练的作用有以下4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通过教师现场的循循善诱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二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直接接触感性知识来强化其形象思维,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创意制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学生在进行工程训练的同时会逐步认识和培养工程意识。通过亲手操作机器设备,定时、定量地制作实习产品,从而增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工程训练可以

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复杂工作的自信心和勇气。

传统的工程训练称为金工实习,教学内容是机电产品的制作,与土建类专业知识相距甚远,因此,目前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土建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工程训练这一环节。一些高校认为:工程训练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协作,操作设备来亲手制作产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而这些意识正是目前土建类专业学生欠缺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工程训练对于培养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此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工程训练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在校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最佳模式,可以起到利用模拟全真的工程施工现场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实现学生从工程认识阶段到综合创新阶段的顺利过渡。但是,如何将土建类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相接轨,怎样建立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土建类专业为主的多种学科并存的高校,拥有土建类专业在校学生1万余人。为了打破目前土建类专业实践性教学难以开展、实习效果不尽人意的僵局,学校对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改革。通过对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等有利资源,建成了具有土建类专业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一)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特色

土建类专业除了具有普通工科专业的一些特点之外,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等显著特点。土建类学科特色决定了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特点。为了在工程训练中体现土建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学校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即通过模拟一项工程(一件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3]。

1.质量意识

一项工程最终成果就是一件产品,质量是产品的内在品质,无论是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质量都是它的灵魂。工程技术人员是工程的设计者、创造者和质量的赋予者,只有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才能创造出优质的产品。土建类技术人员设计创造的产品为一项项土建工程,土建工程金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十亿、上百亿元,如果技术人员缺乏足够的质量意识,设计和创造出劣质的工程,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质量意识对于土建类工程技术人员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技术人员的前程,而且关系着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成败。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做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意识。

2.经济意识

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目的所在,企业依靠生产出合格甚至优质的产品来赢得市场而取得利润,从而来维持公司的运行与发展。一项工程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经济意识。土建类工程多为工期长、材料消耗巨大的工程,如果员工在工程的建造中没有成本和时间的观念,亏损也许是这项工程难以避免的结局。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浪费了社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承建一项没有经济效益的工程或生产没有利润的产品,也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容纳没有经济意识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一方面加大技术革新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培养员工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等经济意识来提高利润率。

3.安全意识

安全是企业生产中永恒的主题,它直接关系着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意识之一。土建类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相对比较低,有些岗位属于国家特殊工种,需要上岗者具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工作中不仅要保护好自己,还要及时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土建行业属于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对人身的伤害和带来的经济损失要明显高于机械制造、电工电子等行业。国家安全管理部门一直强调加强对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不仅检查各企业对国家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还要检查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各土建类企业为了加大企业的安全监管,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是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是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生产中严守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杜绝违章,才能实现“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4.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实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团队成员发挥特长、挥洒个性、协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达到团队目标[1]。一项工程的成功,需要的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奉献,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需要身边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而被淘汰。

员工的团队意识是企业团队精神的基础,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为员工自己赢得发展的空间。

5.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该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缺少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土建行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土建类人才必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创新来源于员工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的启蒙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该为学生建造发挥创造力的平台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学生也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氛围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创新精神。

(二)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学校工程训练基地是学校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基地,由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机械实验中心、电气与自动化实验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组成,属于安徽省省级示范性实训中心和省级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单位,拥有齐备的硬件设施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为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在工程训练中体现土建类专业的学科特色,学校对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的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完善。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了弥补传统工程训练内容的不足,学校在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中增加了砂型制作、脚手架搭建等实训内容。学生可以在实训中自己设计和制作自己喜爱的建筑模型,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用有限的材料搭建具有一定尺寸与刚度要求的钢架模型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经济意识。

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内容可以将传统的金工实习与土建类专业成功衔接,打破金工实习教学中规定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制作固定实习件的模式,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历了一项工程(一个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创新,在过程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具备“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因此,该训教学模式

一直深受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喜爱与好评。

2.教学体系的完善

高等工科院校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实践教学体系。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应该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能力的增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分机械类和非机械类,在非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中不再参照具体专业特点进行分类,而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造成土建类专业学生在实习时存在茫然或不知所措的状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参照土建类专业的学科特色,对工程训练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完善,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了“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体系[3]。工程实践教学分为“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在工程实践中实行三段式教学。在工程认识层次,通过任课教师对实训项目的介绍与讲解,特别是对与土建类专业有关项目(如砂型的制造、脚手架的搭建等)的讲解与示范,从而实现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认识教育,将工程认识顺利地延伸到工程实践教学层次上。工程实践层次是工程训练的主体,体现在工程训练中学生对设备的操作和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综合与创新层次教学是学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工程训练的独立单元,学生不仅可以在自己自由设计、制造产品的实训中培养综合创新能力,且可以自愿参加各种“科技创新赛事”,在创新教学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制造,实现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校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体系遵照“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在“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体系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生 “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

四、结语

目前社会各界提出,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土建类人才存在“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的现象,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毕竟土建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建设行业的未来,所以,对土建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十分迫切。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学校不断完善土建类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以突出土建类学科特色,在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参考文献:

[1] 沈蒲生.土建类本科专业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程高教研究,2000(1):37-39.

[2] 蒋永生.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2):14-16.

[3] 左延红.工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工程意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10(2):14-17.

Teaching mode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fo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ZUO Yan-hong, ZHANG Ke-ren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Industry, Hefei 230022, P. R. China)

Abstract:

篇9

【关键词】学科竞赛;土建类应用型人才

对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培养方向,而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的新型土建类应用型人才,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而学科竞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体,是基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个升华,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就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是侧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受传到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相对枯燥的理工科知识更是不容易调动自主学习的兴趣,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有很大的不足。

目前社会的发展,建筑业随着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整个市场对工程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分析,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际经验也越来越注重。但是就现在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教育学术化倾向,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明显缺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就成为能否很好就业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学科竞赛对培养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一)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1)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知识只是理论上的学习,所有的专业知识必须借助于实践才能成为自己掌握的技术。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掌握。(2)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通过多实践,对于专业学生在活动中更容易对科学研究产生认识与兴趣,并在竞赛的过程中会慢慢地我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创,而新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各大高校的教育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竞赛活动,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相应的成果,在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会得到很好地提升。(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在学科竞赛活动中,参赛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只有相互鼓励、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目标。在活动中慢慢形成的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不怕困难、努力攻关的顽强意志,面对问题积极协作的团队意识,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必定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二)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科竞赛活动整个参赛过程中,不仅是学生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作为参赛指导老师在各个环节中也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特别对于青年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和进步更是起到了很好地作用。竞赛同时不仅调动了教师自主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在对外的交流中能不断地开拓思维,通过比较发现不足、自我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三)学科竞赛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学科竞赛一般命题范围广,涉及多门课程,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竞赛题目一般都具有实际的意义和应用背景,多是源自实际问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的今天,就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地去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竞赛培训课程中融入新成果,从竞赛过程反馈总结,从而为学个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充分的实践依据,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和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学科竞赛有利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竞赛,学生单纯枯燥的理论学习就有了一个鲜活的载体,通过竞赛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从被动变主动。而参赛学生将起到一股带头凝聚作用,通过这支队伍在班级中的深入影响,将从各个角落开始影响和凝聚班级学风。从近年来各高校所举行的学科竞赛活动来看,对校园分化和班级学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它赋予了校园文化新内涵,从相互竞争促进的学习中收获了更多无形的财富,使学风建设有了一个长效有力的推进器。

(五)学科竞赛是推进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学科竞赛是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内容,对于土建类理工科专业,实践更是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就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要想实现目标就需要大量的土建类高素质人才,而我国新农村建设一直都是处于低水平的设计和建设阶段,相适应的人才也相对缺乏,怎样才能够保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提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实地教学,既能改革教学模式,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保证毕业的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需求不断增加。只有加强对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的探讨,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推动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浪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贵勇.浅析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在线, 2012(12):103-105.

[2] 张兆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土建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6-17.

[3] 谢忠球.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2008(4):28-31.

篇10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

目前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如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就业率达到80%。2003年毕业生212万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有280万,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扩招毕业生增加,也不是难在岗位需求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存在就业心态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据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毕业生极其缺乏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就土建类毕业生的实习、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心态加以分析,为如何提高土建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实训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转向操作技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就要求学校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将实践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1)对实训教学的认识。实训教学有利于土建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提高,实训教学可以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互动,听、看、动结合”的特殊课堂,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同台演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有利于加强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通过实训,一方面让师生更清楚地了解到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的需求方向以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迅速地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学到课堂里、书本上许多学不到的经验,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在不间断的实践中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1]。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对于土建类学生而言,实训教学的载体,也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练兵场”。因此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方向要侧重实用性,让学生在学校实训期间能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操作;例如测量专业做普通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RTK测量等平面控制、高程控制测量和数字化测量等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建筑工程专业应具有工程施工设备实训室、操作实训室以及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等,满足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工序方面的技能训练,工程造价专业应具有软件实训室,并配备常用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博奥、广龙等。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打好基础。

(3)土建类专业学生要主动培养自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一开始实训时,要相信也许我们理论知识现在还不是很行,但我们的动手能力是绝对行的。此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理解、掌握技能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找些布置较复杂的任务来做,在保证训练的可操作性情况下自由发挥,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针对实践操作接受较慢的学生,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训练。只有这样,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总之,实训教学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打造。要想方设法提高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培养专业优势

伴随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建筑行业的发展虽因房价的回落已经逐步进入平稳轨道,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增加,特别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事实证明,具有扎实的功底、丰富管理经验和一技之长的求职者十分受企业青睐。

首先,学一门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是很必要的,对于学习来说,我们都希望可以全面综合的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有助于今后的整体发展。其次加强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符合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如果我们选择了单科学习,无疑是在起跑线上局限了我们的个人发展,或许短期内你也许你只是觉得需要某项单项的专业技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今后你不可能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看着和你一起参加工作的朋友虽然技术和你不相上下,但是由于掌握的比较全面而被提升为项目主管、项目经理,或许到那个时候你又要再为此再一次进入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这样也是耽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详细你自己也希望自己也能步入管理层工作,有一个更远大的前途。

3.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1)要自我分析,提高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全面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特点,认为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类工作,对土建类毕业生而言,有些毕业生平时善于交际选择因而选择去施工单位,而有些同学喜欢稳定的工作环境从而选择去设计院,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择业方向。此外,在求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例如,体质较差,难以从事繁重体力的劳动;有些工作,女同志(或男同志)不能胜任等等。这是在求职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其次,丰富的知识和健全的智力能力也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不能把学习当成负担,而要利用宝贵的机会搞好学习,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系统和综合知识的学习。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锻炼自已。

(2)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符的择业观念。在择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总体来讲,土木类学生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与其它专业相比,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收入普遍较低。作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斤斤计较眼前的得与失,而应该加倍珍惜实习的机会,不但要认真做好“师傅”安排的“繁琐”工作,而且要主动请缨去做一些有难度的工作,这样才能迅速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锻炼良好的意志,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困难。意志是人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也是求职择业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造成灰心丧气、彷徨摇摆、优柔寡断情况出现,结果是丧失机遇,半途而废。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意志,要学会自觉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学会在意志行动中,正确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面对多种动机时,能够分清轻重缓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动排除干扰,保证达到预期目的[3]。

阳光总在风雨后,大学生想要在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必须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同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来择业,好好学习,睿智进取,你才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谋取一份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红英.增强实训教学 提高实训的有效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