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范文
时间:2023-03-15 11: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量元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妈妈们要注意了,宝宝成长需要补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为了健康,妈妈们开始在宝宝餐中悄悄地添加含有更多“微量元素”的食物。但是很多妈妈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宝宝每日所摄取的微量元素也并非多多益善,该如何掌控?怎样才能补得恰到好处?
不必带着宝宝跑去医院保健科,排着长队等候微量元素检查,对照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先自己分析一下,宝宝缺乏哪些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热问热答
宝宝多长时间查一次微量元素?
P&P:一般情况下,宝宝3个月以上查一次微量元素,如果微量元素是正常的,那就没有关系。如果医生做保健测试宝宝发育各方面都很正常,就不用查了:如果医生说宝宝有消瘦、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那么请妈妈定期查微量元素。
宝宝不爱吃饭缺哪种微量元素?
P&P:铁和锌的缺失会导致厌食,最好用铁锅做菜,多吃菠菜(用水焯一下以防破坏钙的吸收)、肉、蛋、海产品,按时添加各种辅食,让宝宝饮食尽量多样化。
篇2
蔬菜补钙 钙元素有“生命元素”之美称,遗憾的是人们普遍认为自己钙的摄入量不够,其实每天只需500毫克左右,就能促进健康达标。据营养学家测量,绿色蔬菜的含钙量比牛奶还高,如100克荷兰芹含钙200毫克;100克萝卜叶含钙190毫克;100克菠菜含钙120毫克,而且吸收与利用率也高,胆固醇又较少。每天吃500克这类蔬菜,所获得的钙质就己足够。
紫菜补镁 镁元素是一种增强记忆力的养分,还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对于减少中老年人心脏病的发病率大有裨益。虽然含镁的食物不少,但以紫菜为最佳来源。每100克紫菜内含镁量高达460毫克之多,而成人一天的生理需求量也不过300毫克左右。故每天只需吃100克紫菜,获取的镁便绰绰有余。
莲子补钾 钾元素在维持心脏功能、参与新陈代谢以及降低血压方面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助于调节情感、放松情绪、稳定心理,从而降低中老年人的中风发作危险。在许多食物中,莲子含钾之多最为突出。每100克中含钾2.5毫克,已经达到成人一天的生理需求标准(2-3毫克)。
饮茶补锰 锰元素尚不为人们所熟悉,它的生理作用丝毫不逊于锌、铁等矿物质。人体每天需从食物中摄入3.8毫克锰,方能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麦麸、菠菜等素食中含锰虽多,但人的吸收率低,动物肝、肾、鱼类等荤食中锰的吸收率虽高但含量又较少。比较起来,茶叶颇有优势,一杯浓茶含锰最高达1毫克,每天喝上三杯,加上其他食物中的锰,达标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篇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各种针对孩子的营养品广告充斥市场,许多家长对补充微量元素等营养存在许多误区,认为多补点没害处。
现在,孩子稍感不适,家长就担心孩子缺这缺那,其中,微量元素就是家长经常要求检查的项目之一。检查的人多、次数多,异常检出率也就提高了。据专家介绍,人体器官中约有60余种化学元素,其中碳、氢、氧和氮构成约占体重95%的有机物和水,其余元素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含量多少,都称为无机盐。所以,从实用营养学的观点来看,儿童容易缺乏的元素是钙、铁,在特殊地理环境或其他特殊条件下也可造成锌、碘、硒的缺乏。
专家指出,确实有些孩子缺乏某些微量元素,造成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饮食搭配不当,摄入量不足。如长期缺乏动物性食物,或长期食用加工不当的食品,都会引起微量元素不平衡。食品加工过于精细可使微量元素大减,如食糖含锌量高,加工后丧失99%,小麦、精大米、粗面粉加工后含锌量锐减。小孩从小挑食、厌食也容易缺乏微量元素,特别容易缺锌。缺锌后可反过来影响食欲,导致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摄入不足。大米是磷高钙低的食物,以大米为主食常造成钙、磷比例失调。二是需要量增加。人的整个生长过程都离不开微量元素,随着生长发育,需要量不断增加,骨骼、牙齿的迅速发育也需要大量钙、磷等矿物质作为骨骼矿化的材料。特别是一些发胖的、体重增加快的孩子,更应注意合理补充微量元素。三是吸收障碍。植物性食物含有植物酸盐,可与锌结合成难溶的复合物而影响锌的吸收。不良饮食习惯可造成消化道疲软,降低对锌的吸收作用。四是丢失过多。慢性长期腹泻、反复失血、溶血等病症,都造成微量元素丢失过多。
篇4
[关键词] 儿童;微量元素;铁;锌;铜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a)-178-02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虽少,但对人体的健康却有很大的影响,是机体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应摄入一定量的营养元素来满足其生理需要,微量元素的缺乏会破坏机体的生理平衡,儿童就会患相关疾病。所以研究微量元素的缺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来我院检测的1 236例儿童,年龄1个月~14岁。按儿童的年龄分为4组,29 d~1周岁为婴儿组386例,1~3周岁为幼儿组263例, 4~7周岁为学龄前组245例,8~14周岁为学龄组342例。
1.2 标本采集
用40 μl吸管吸取手指血40 μl,加入装有1 ml微量元素(铁、锌、铜)稀释剂的聚乙烯塑料管中,置0~4℃冰箱内待测。
1.3 测定方法
微量元素(铁、锌、铜)测定采用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H5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试剂为其配套试剂,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铁(Fe)的检测结果
37.86%儿童有铁元素的缺乏,铁元素的缺乏依次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婴儿组超最严重,超过50%缺乏,见表1。
表1 1 236例儿童Fe的检测结果[n(%)]
2.2锌(Zn)的检测结果
缺锌问题也很突出,有33.41%儿童缺锌,儿童锌摄入量不足是较普遍的现象,缺乏依次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组 >学龄前组;婴儿组超最严重,将近50%缺乏。见表2。
2.3 铜(Cu)的检测结果
各年龄组铜元素的缺乏率较少,并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1 236例儿童Cu的检测结果[n(%)]
3 讨论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种,即有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等。这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小,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一般人体内含铁3~5 g,成人需12~18 mg/d,儿童、青少年需10~15 mg/d。其中65%~80%的铁贮存于血红蛋白中,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也是氧的携带者。没有铁,就不能合成血红蛋白,氧无法输送,组织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生命无法存活[1]。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缺铁性贫血几乎遍及全球,目前有21.5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35%)缺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和儿童缺铁问题尤为突出[2]。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儿童患贫血病者约占50%,其中主要是缺铁性贫血。表1结果显示铁元素的缺乏依次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婴儿组导致缺铁的主要原因为人乳、牛乳[3]、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婴儿生长发育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就很容易造成婴儿缺铁。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减少,会出现低血色素性贫血,以6个月~3岁儿童发病率高,男女无差异,随贫血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心率和吸收增快、面色苍白、乏力、烦躁,运动后出现心悸、气促、心脏扩大,严重贫血时可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4]。另外学龄组儿童缺铁时会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见表2结果表明缺锌问题也很突出,有33.41%儿童缺锌,因此,儿童锌摄入量不足是较普遍的现象。锌是儿童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正常儿童需8~15 mg/d。锌主要分布在人体的骨骼、肌肉、血浆和头发中,是体内很多酶的组成成分,而且锌与这些酶的活性有关,故人体内缺锌时很多酶的活性受影响,会导致多种代谢紊乱,影响人体健康。缺锌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以下不良影响:①儿童缺锌时免疫力降低,对病菌的抵抗能力下降,会经常出现感冒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5]。②缺锌可导致儿童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等。颜世铭等[6]研究表明缺锌是造成体格落后、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证明,儿童缺锌时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受到严重损害,造成其智力低下。③儿童缺锌最常见的症状是味觉减退、厌食、食量普遍减少。覃泽军[7]对231名2~6岁厌食儿童的发锌、铜、铁含量测定,并与200名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表明,缺锌时唾液中磷酸酶减少,使味觉功能减退,食欲明显下降,缺锌可能是导致厌食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表3结果可知,各年龄组铜元素的缺乏率较少,并无显著差异。铜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次于铁和锌,主要分布在肝、肾、脑、胰等器官,正常成人体内含铜总量50~150 mg,需摄铜1.5~3.0 mg/d。铜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铜以铜酶的形式参与铁的利用、造血、磷脂的合成、胶原结缔组织形成等一系列新陈代谢过程。体内铜代谢异常的遗传病目前除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外,还发现有Menke病,表现为铜的吸收障碍导致肝、脑中铜含量降低,组织中含铜酶活力下降,机体代谢紊乱。铜缺乏还可引起低色素性贫血、骨质疏松、皮肤及毛发色素减少、生长发育迟缓等[8]。
微量元素是构成人类生命的基础物质,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微量元素的缺乏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为了儿童健康成长,微量元素的补给很有必要。微量元素科学补给的方法:一是多食用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可食用肝、瘦肉、鱼、贝类、大豆、海带、菠菜等食物,能有效地预防缺铁的发生。食用贝壳类和甲壳类动物、动物内脏、硬果、干豆、葡萄干、可可等,以补充铜元素。缺锌的儿童应多吃含锌丰富的食品,如动物性内脏、动物瘦肉、坚壳果类、豆类、谷类、蔬菜、果类。二是将微量元素添加在日常食品中,食用“金属奶粉”、“强化食品”、矿泉水等来补充微量元素或治疗和预防某些疑难病症。三是对严重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应听从地方卫生部门或医生的建议服用相应的药物,如严重缺锌者可合理服用补锌药物剂,包括醋酸锌、甘草酸锌、葡萄糖酸锌等[9]。最后要注意平衡膳食,改变儿童不合理饮食习惯,如忌食、偏食、择食等。当然微量元素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超过一定的限量,那就有害无益了,本资料显示,各年龄组儿童的微量元素铁、锌、铜均有升高(分别是1.94%、0.65%、2.10%)。微量元素摄入过量也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儿童生理异常或发生疾病,如长期过量服用铁剂,或饮食摄入过多的铁元素,可出现肝硬化、骨质疏松、青少年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黄疸性肝炎、胃肠炎等也可出现铜元素升高。综上所述:在儿童生长发育不同的时期应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注意不同营养素的添加,从而促进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对某些疾病的防治均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叶德胜.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J].江西化工,2003,(3):52-53.
[2]WHO.Malnutrition worldwide[M].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1-13.
[3]陆培廉.预防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5-137.
[4]王勤,曹继华,王正益,等.微量元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世界元素医学,2004,11(3):26.
[5]吴茂江.锌与人体健康[J].固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6,27(3):108.
[6]颜世铭,李增禧,熊丽萍,等.微量元素医学精要[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9):1-48.
[7]覃泽军.231例厌食儿童发锌铜铁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0,17(1):78.
[8]高宏伟.微量元素缺乏、过量与儿童健康[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2):8.
篇5
1 锌:锌是蛋白质核酸合成酶的组成成分,至少有80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酶又是促进人体一切代谢反应的催化剂。如体内缺锌,便会影响细胞的分裂生长,出现营养发育障碍和使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和免疫抗病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有学者发现头发中缺少锌,则肝肾阴虚证明显,如补给含锌较多的六味地黄丸,此证便可消失或减轻。食物中含锌较多的有蚝、鱼、肝、瘦肉、禽、干豆、硬果类、海产品、粗粮及薯干。
2 铜:铜对体内氧化还原、组织呼吸、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内分泌功能、激素及神经递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缺少它可引起贫血和中性白细胞减少,生长会迟缓,情绪易激动。它在肝、肾、甲壳类、硬果和干豆类含量较多。
3 铬:铬可激活胰岛素功能,缺少它使血中糖及类脂质量增加,易产生糖尿病症状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补充它可预防糖尿病和脑中风。它在整谷、酵母、瘦肉、麸皮中含量丰富。
4 硒:硒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维持肌肉、红细胞的完整,又是抗组织坏死因子和心、肝中的重要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它能防止过氧化物形成衰老物质脂褐素在器官中沉积,避免心肌纤维化和阻断致癌因素,故它有抗心脑血管病和延缓衰老、抗癌的作用;它还可调节糖代谢和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以参与辅酶Q、A的合成,对预防糖尿病和促进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代谢的激活、保护和恢复生物膜结构完整等均具作用。它在整谷、瘦肉、海产品、玉米、薯干、白菜、南瓜、大葱、大蒜中含量较多。
5 碘:碘是构成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甲状腺素又是调整体内热能代谢和蛋白质、脂肪合成分解的重要物质。它在海产品中含量丰富。
6 铁: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其他酶系统的重要成分,帮助氧的输送;缺少它可引起缺铁性低色素小细胞贫血和疲劳。它在肝及内脏、血、瘦肉、蛋黄、豆类及绿叶蔬菜中含量多。
7 锰:锰能改善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代谢和骨的成长。它在整谷、硬果、麸皮和菜叶中含有。
8 镁:镁能激活体内许多酶,参与脂肪、钙磷代谢,阻止胆固醇合成、抑制神经的兴奋性、维持心肌正常舒缩功能和冠状动脉弹性,防止心律紊乱及心肌坏死。它在绿叶蔬菜、整谷、干豆、硬果、甲壳类中含量丰富。
此外,近似微量元素的稀散元素锗,80年代后发现它在保健和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有机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活性和有防治心血管病及抗癌、益寿的功效,被誉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它在人参、灵芝、枸杞子、当归、香菇、猴头菌、淮山药、沉香、紫石英中含量较丰富,这亦说明这些中药具有的健身、防衰和抗病抗癌作用的机理。
篇6
缺铁,谁说了算
如果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宝宝出现以下症状,就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根据医学检测进一步确诊。
家长观察――
外形: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指甲床及口腔黏膜最明显,头发无光泽,指甲表面条纹隆起;
精神: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不爱运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
饮食:食欲减退,体重不增,严重者出现“异食癖”(爱吃一些奇怪的东西,如树皮、沙土、报纸、生大米和生面粉等)。
医学检测――
微量元素测定:由于各地使用的试剂可能有所区别,化验标准值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以医院出具的微量元素检测报告单中的参考值为准(例如,上海地区6个月婴儿铁元素的参考值为7.52~11.8毫摩尔/升,小于7.52即为缺乏)。
血红蛋白测定:由于铁是制造人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元素,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华儿科学会血液学组出具的小儿贫血诊断标准,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
补铁,预防为主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缺铁发生后不仅会出现食欲减退、爱哭爱闹等,还容易反复感冒,智力发育也会受损。因此,家长一定要从预防入手。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极易缺铁,纯母乳喂养者应遵医嘱适量补充铁剂,剂量约1~2毫克/公斤体重元素铁,约至l周岁。非母乳喂养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4个月前可无需额外补充铁剂,之后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足月儿: 母乳喂养儿和配方奶喂养儿,都应注意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6个月的宝宝可以喂强化铁的奶粉、米粉、饼干等。8个月的宝宝应多选择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鱼、鸡鸭血、鲜蘑菇、黑木耳、发菜、大枣、芝麻酱及豆制品等。1岁以后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纠正厌食、偏食等不良习惯,鼓励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铁吸收。
(上表是一些食物含铁量的参考约数,根据品牌不同,可能有所差异。)
关于铁的生活小误区
生活中,我们对微量元素铁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
1.纯母乳喂养儿不会缺铁
有些家长认为母乳营养全面,量又足,孩子不会缺铁。殊不知,母乳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因此,千万不要因为母乳量足就推迟添加辅食。
2.菠菜、蛋黄是补铁大户
菠菜含铁量虽高,但它是植物性铁来源,其所含的非亚铁血红素铁远没有动物来源的亚铁血红素铁容易被人体吸收。另外,蛋黄中的铁常常和磷结合在一起,吸收率仅3%。因此,菠菜和蛋黄并不是预防或治疗贫血的最佳辅食。
篇7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妊娠 自然流产
资料与方法
对象: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其中正常妊娠妇女100例,自然流产妇女100例。样品采集:采取末梢血编号登记送检。
方法:利用1WB5多通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
结 果
自然流产组锌、铜、铁、钙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具有显著性。
讨 论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占全部妊娠的10%左右,多数为早期流产[1]。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中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锌、铜、铁、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当孕妇体内这些微量元素含量或活性发生异常变化时,可影响到胚胎的生长发育甚至出现不良妊娠结局。①缺锌时,体内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受影响,表现为胚胎组织受损,致胎儿发育不良,畸胎流产[2]。②缺铁会造成低血红蛋白性贫血,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且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降低及全身改变[3]。孕妇缺铁,直接影响机体的运氧能力,造成母婴慢性缺氧,不仅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还可造成流产。③铜元素的不足可以影响铁元素的吸收、运输、利用,而铁的缺乏,又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导致机体缺氧,影响胎儿生长发育,造成流产。④当孕妇体内钙摄入量不足或暂时性减少时,可使母体血清钙水平下降,继而使甲状旁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加速母体骨骼和牙齿中钙的动用,当长期或严重缺钙时,不仅可引起孕妇手足抽搐,增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而且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5.
篇8
关键词 妊娠期 铁 叶酸 维生素D 复合维生素 合理补充
中图分类号:R714.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6-0003-05
The rational supplement of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in pregnancy
QIAO Ping, YING Hao
( First Maternity And Infant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Pregnancy is the women’s special physiological period and needs more nutrients, especially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In this special period,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tabolism, biosynthesi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cells and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health of pregnant women, and the fetal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how to reasonably supplement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in the pregnant period in order to guide the women to rationally use nutrients.
KEY WORDS pregnancy; Fe; folic acid; vitamin D; multi-vitamins; rational supplement
妊娠是妇女特殊的生理时期,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这一特殊时期对人体的细胞代谢、生物合成及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是胎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下面就孕期如何合理运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作一综述。
1 铁元素的缺乏和补充
铁元素是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种酶的活性、激素的合成、激素作用的发挥、正常免疫功能有关,铁元素的缺乏对母亲与胎儿均有很大的危害。对孕妇来说,孕妇贫血时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低,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分娩时贫血孕妇的出血量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因耐受性下降而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对胎儿来说,危害同样严重,Henriette[1]报道:孕早或孕中期铁缺乏会减缓胚胎生长、心脏扩大并延缓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孕晚期铁缺乏对胎儿的危害主要是早产、低体重儿以及对胎儿神经系统的损害,另外,孕妇缺铁致子代认知、运动和情感交流方面的障碍已有很多报道,若孕期铁缺乏延续至哺乳期,导致对大脑的伤害可以持续很久甚至到成年期,而且并不能因以后的补铁治疗而得到恢复,可见铁缺乏的严重性。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我国孕妇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2.6%、19.1%。随着孕期的增加,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孕早期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9%、9.6%;孕中期为38.8%、19.8%;孕晚期为51.6%、33.8%,证明作为发展中国家,孕妇缺铁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胎儿发育过程中胎儿生长及胎盘发育需铁约250~300 mg。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约1 300 ml,如果以含铁5 mg/ml计算,则因血容量增加需铁约650~750 mg,因而孕妇需铁约1 000 mg[3]。
发生缺铁性贫血时,机体会动用贮存的铁,待贮存的铁耗尽后,是红细胞生成缺铁期,之后才表现出贫血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变,若等实验室检查出贫血时缺铁就已经比较严重了。因此,在备孕期及孕早期应重视铁元素的摄取,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肉类、鸡蛋等,仍不能满足孕妇的完全需要,可在孕中期后(一般为孕20周后)补充铁剂。在实施补铁之前需要对体内铁状态进行评价,根据一定的指标判定是否需要补铁。以孕早期铁蛋白含量作为判断依据,低于30 μg/L则需要补铁,反之则不需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曾在2011年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4]建议:在孕14周到19周初诊建卡时进行监测,如血红蛋白
孕期是否要进行常规预防性补铁以及补铁安全剂量的确定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对于体内本身不缺铁的孕妇来说,补铁可能会造成体内铁过量。铁在人体内呈封闭式循环,铁贮存负荷过大,转运机制会完全饱和,导致铁运输过程中的失能。这种形式的铁很容易被薄壁组织器官吸收,而铁是第一线的致氧化剂,可导致游离基因对组织的损伤,影响孕妇和胎儿对其他微量元素如锌的吸收,还会使孕妇血液黏度增加、患色素沉着的几率增大,对母亲和胎儿都会造成不良影响[5]。在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铁过量疾病便是地中海贫血或者称为重型遗传性贫血,对这类临床病例,补铁反而会使病情更加严重,故而因避免盲目补铁。铁过负荷还可导致各种临床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及心血管疾病,虽然两者的联系还不十分明确,但铁过负荷对机体损害的重要性应值得高度重视[6-8]。
2 叶酸的缺乏和补充
叶酸是一类水溶性的维生素,参与氨基酸和核酸的新陈代谢。近年来,孕期补充叶酸的重要性已被人群广泛接受。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叶酸缺乏可导致胚胎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 NTD)及先天性心脏畸形[9]。叶酸在胎盘乃至全身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减少发展为子痫前期的风险[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补充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可减少子痫前期的患病风险。Manizheh等[11]在伊朗进行了一项单盲临床试验发现整个孕期补充叶酸,不仅可消除高血压,且可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体内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会增加成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患病风险,也是引起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9]。
饮食有助于改善孕妇体内的叶酸水平,叶酸常见于深色蔬菜和水果中,如菠菜、西兰花、鹰嘴豆、橘子和草莓等,动物肝肾、鸡蛋、豆类、坚果类也富含叶酸。但妊娠妇女由于需求量增多,故叶酸不足的情况仍较为严重,孕前3个月至孕期3个月补充叶酸在国内外已达成共识。叶酸补充的具体方法建议在妊娠前3个月开始,服用持续到妊娠期3个月,叶酸增补剂围妊娠期的最佳摄入量是0.66 mg/d,而一般膳食中每日摄取的叶酸只有0.05~0.2 mg。
故1992年起,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等国先后提出建议:怀孕妇女或计划怀孕的妇女应该在孕前3个月内每天补充叶酸0.4~0.8 mg,并继续服至怀孕期3个月[12-13]。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推荐:无高危因素的妇女每日服用含有0.4~1.0 mg叶酸的多种维生素片,至少从妊娠前2~3个月开始服用,持续至整个妊娠期产后(产后4~6周或母乳喂养结束时)。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包括家族中或本人有神经管缺陷妊娠史、1型糖尿病患者、癫痫且正在服用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的妇女、孕前采用避孕药避孕的妇女(因为避孕药会干扰叶酸的正常代谢和储存)等,叶酸服用量应增加到4 mg/d。服用叶酸应从妊娠前2~3个月开始,持续到妊娠后10~12周,随后叶酸服用量减少到0.4~1.0 mg/d(从妊娠12周到产后4~6周或母乳喂养结束时)。中国卫生部及相关组织也在全国育龄妇女中推广增补叶酸[14]:妊娠之前3个月为0.4~0.8 mg/d,妊娠3个月为0.4~0.8 mg/d。
3 维生素D的缺乏和补充
维生素D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索,极度的维生素缺乏会造成骨骼发育的严重障碍,发生佝偻病。事实上,目前的研究发现,佝偻病的发生不过是维生素D缺乏所造成后果的“冰山一角”,维生素D受体存在于几乎身体的每个脏器中,所以维生素D缺乏除与骨骼疾病相关,还与包括心脏病、肿瘤等很多慢性病的发生有关[15]。国外针对孕妇和胎儿的研究更是发现,孕期维生素D缺乏可以造成胎儿宫内发育障碍、骨骼畸形、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等[16]。2007年Bodnar等[17]根据子痫前期易发生在有色人种(维生素D合成能力差)、秋冬季(阳光照射强度下降,致维生素D缺乏加重),以及子痫前期患者中钙代谢(维生素D参与的代谢)异常的现象,推测维生素D缺乏是子痫前期的一个发病原因。
此后,很多研究者先后报道了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性疾病、小于胎龄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关[18-21]。事实上对于妊娠期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期疾病和健康关系的研究早已有报道。2006年Javaid等[22]在南安普敦的一项研究显示,发现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孕妇生育的后代,在9岁时其长骨矿物含量显著低于维生素D正常孕妇所生育的后代。还有研究证实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期哮喘等多种免疫性疾病有关,甚至有研究还发现其与儿童自闭症有关[23-24]。因此,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发育的因素。
各种来源的维生素D在体内经代谢形成25(OH)D,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和循环形式,其血清浓度可代表机体一定时间内的维生素D营养状态。目前国外多数学者认为25(OH)D浓度低于50 nmol/L或20 ng/ml为维生素D缺乏。根据这一标准推测,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0亿人患有维生素D缺乏[15]。在中国,维生素D水平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一项北京和香港441例18至40岁年轻未孕妇女维生素D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年轻妇女25(OH)D平均水平为29.0 nmoL/L,其中维生素D缺乏(≤25.0 nmol/L)和不足(≤50.0 nmol/L)的发生率分别为40.0%和90.0%[25]。孕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胎儿不能合成维生素D,但胎儿的发育却需要大量的维生素D,因此,孕期的维生素D缺乏往往更为突出。国外大多数妇产科协会都明确建议妊娠期每日补充维生素D 400 IU。在我国,孕期外出活动的减少、遮蔽阳光的行为,以及城市里大气的污染等因素更加重了孕期维生素D缺乏的状况,因此估计我国城市孕妇的维生素D缺乏可能更加严重,故孕期补充含维生素D的复合维生素更为必要。
4 其它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充
除了铁(Fe)、叶酸、维生素D以外,其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也密切相关。钙(Ca)、锌(Zn)、镁(Mg)和铜(Cu)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当其中一种摄入不足时,就会引起机体生物学功能障碍。季寒冰[26]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随妊娠周数的增加,孕妇中血清铁、钙、锌缺乏的比例有明显上升,铜、镁则未发现有异常者。又有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妇女微量元素异常率分别为:锌53.7%,铁20.7%,铜10.2%,锰40.4%,揭示妊娠妇女微量元素异常是较普遍的现象[27]。维生素A、B、C在孕期妇女中的需求量分别增加60.0%、50.0%、30.0%。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不孕症、习惯性流产等。这些微量元素都靠食物来摄取必定会造成营养过甚,摄入能量太高会造成孕期体重控制不佳,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因此孕期系统的补充多种维生素很必要。
对孕期复合维生素的补充,服用多种维生素剂或矿物质剂比单一维生素剂或矿物质剂的效果要好,可以避免单一营养元素摄入过量,并影响别的物质的吸收。研究表明,复合维生素可以有效预防出生缺陷[28],如先天性心脑血管缺陷[29]、口面裂、肢体缺陷、泌尿系畸形、脐膨出[30]、发热性疾病所致的发育缺陷[31]、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脑积水等[32]。Gupta等[33]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时发现,每天摄入含29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实验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比平均水平增重了98 g,身长增长了0.8 cm,上臂围增加了0.2 cm,增补多种微量营养素后低出生体重发生率(43.1% vs 16.2%)以及新生儿发病率(43.1% vs 16.2%)均显著减少。有学者[34]对补充微量营养素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进行了荟萃分析,产前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比只补充铁剂/叶酸能显著降低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Haider等[35]对17个研究资料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复合微量营养素与铁剂/叶酸对妊娠晚期孕妇贫血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能显著降低小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性,在BMI≥22 kg/m2的孕妇中也同样得出了减少小于胎龄儿风险的结论。
在印度尼西亚,Shankar等[36]发现增补复合微量营养素的孕妇与单纯增补铁剂/叶酸的孕妇相比,婴儿死亡的风险减少了18.0%。参加调查时母亲是营养不良(上臂围≤23.5 cm)或贫血(血红蛋白≤110 g/L)的孕妇,婴儿死亡的危险性减少了25.0%和38.0%,合并死胎和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减少了11.0%,在营养不良或贫血的孕妇中差异更加显著。Czeizel[37]比较匈牙利的2个应用含0.8 mg叶酸的复合维生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应用大剂量叶酸的先天畸形存活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含0.4~0.8 mg的复合维生素在减少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上更为有效。虽然高剂量叶酸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口面裂的发生,但只有复合维生素才能预防泌尿道梗阻性疾病、肢体缺陷、幽门狭窄的发生。以上报道虽然在各试验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但综合其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复合维生素在预防畸形等方面的疗效更为综合、全面。
鉴于在发展中国家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普遍存在,与单种微量元素制剂相比较,复合微量营养素对母亲和胎儿更有益处。国内最常见的复方维生素制剂已能够基本满足以上提及的孕妇必须的含量,故孕妇可在备孕期常规补充复合维生素,同时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检测血液中铁蛋白、25(OH)D浓度、叶酸、Zn,Ca的含量等来决定是否需要额外补充单种制剂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妊娠期妇女的健康和胎儿体格、智力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孕妇是微量元素缺乏的高危人群,妊娠期妇女应根据妊娠期微量元素变化的特点,合理摄取营养,监测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必要时可服用补充微量元素的制剂或药物,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Lozoff B, Georgieff MK. Iron deficiency and brain development[J]. Semin Pediatr Neurol, 2006, 13(3): 158-165.
[2] 中国儿童、孕妇、育龄妇女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中国孕妇、育龄妇女铁缺乏症患病率调查[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 25(11): 653-657.
[3] 王淑贞. 实用妇产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 53.
[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2): 150-153.
[5] Swaminathan S, Fonseca VA, Alam MG, et al. The role of iron in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J]. Duabetes Care, 2007, 30(7): 1926-1933.
[6] 王莉, 段相林, 王英泽, 等. 铁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 2007, 38(4): 307-312.
[7] 金杰, 苏青, 董艳, 等. 铁过负荷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临床内科学杂志, 2008, 25(6): 389-390.
[8] 王娜, 关鹏, 常彦忠, 等. 铁代谢与心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21): 2167-2169.
[9] Bowman B A, Russell R M. Present knowledge in nutrition[M]. 9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Institute Press, 2006: 120-136.
[10] Antoniades C, Shirodaria C, Warrick N, et al. 5-methyltetra-hydrofolate rapidly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decreases superoxide production in human vessels: effects on vascular tetrahydrobiopterin availability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coupling[J]. Circulation, 2006, 114(11): 1193-1201.
[11] Manizheh SM, Mandana S, Hassan A, et al.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renatal administration of high dose and low dose folic acid[J]. Saudi Med J, 2009, 30(1): 88-97.
[1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folic aci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ases of spina bifida and other neural tube defects[J]. MMWR Recomm Rep, 1992, 41(RR-14):1-7.
[13] Botto LD, Lisi A, Robert-Gnansia E, et al.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relation to folic acid recommendations: are the recommendations working?[J]. BMJ, 2005, 330(7491): 571.
[14] 李竹, 陈新, 赵平, 等. 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推广研究五年成果和工作总结[J]. 中国公共卫生, 2001, 17(8): 725-727.
[15] Holick MF. Vitamin D deficiency[J]. N Engl J Med, 2007, 357(3): 266-281.
[16] Mulligan ML, Felton SK, Riek AE, et al. Implication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0, 202(5): 429.
[17] Bodnar LM, Catov JM, Simhan HN, et al.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increases the risk of preeclampsia[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7, 92(9): 3517-3522.
[18] Clifton-Bligh RJ, McElduff P, McElduff A.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ethnicity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J]. Diabet Med, 2008, 25(6): 678-684.
[19] Bodnar LM, Krohn MA, Simhan HN.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J]. J Nutr, 2009, 139(6): 1157-1161.
[20] Mehta S, Hunter DJ, Mugusi FM, et al. Perinatal outcomes, includ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and child mortal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ternal vitamin D status in Tanzania[J]. J Infect Dis, 2009, 200(7): 1022-1030.
[21] Leffelaar ER, Vrijkotte TG, van Eijsden M. Maternal early pregnancy vitamin D status in relation to fetal and neonatal growth: results of the multi-ethnic Amsterdam Born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cohort[J]. Br J Nutr, 2010, 104(1): 108-117.
[22] Javaid MK, Crozier SR, Harvey NC, et al. Maternal vitamin D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bone mass at age 9 years: a longitudinal study[J]. Lancet, 2006, 367(9504): 36-43.
[23] Litonjua AA, Weiss ST. Is vitamin D deficiency to blame for the asthma epidemic?[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7, 120(5): 1031-1035.
[24] Grant WB, Soles CM. Epidemiolog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role of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ile autism[J]. Dermatoendocrinol, 2009, 1(4): 223-228.
[25] Woo J, Lam CW, Leung J, et al. Very high rates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living in Beijing and Hong Kong[J]. Br J Nutr, 2008, 99(6): 1330-1334.
[26] 季寒冰, 朱卫东. 不同妊娠期血清微量元素监测比较及干预探讨[J]. 河北医学, 2010, 16(9): 1034-1037.
[27] 王伟敏, 王殊. 微量元素缺乏与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6): 92-93.
[28] Czeizel AE. Periconceptional folic acid containing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1998, 78(2): 151-161.
[29] Jenkins KJ, Correa A, Feinstein JA, et a1. Noninherited risk factors and congenital cardiovascular defects: current knowledg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endorsed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J]. Circulation, 2007, 115(23): 2995-3014.
[30] Botto LD, Olney RS, Erickaon JD. Vitamin supplements and the risk for congenital anomalies other than neural tube defects[J]. Am J Med Genet C Semin Med Genet, 2004, 125C(1): 12-21.
[31] Botto LD, Erickson JD, Mulinare J, et al. Matenal fever, multivitam in use, and selected birth defects: evidence of interaction?[J]. Epidemiology, 2002, 13(4): 485-488.
[32] Goh YI, Bollano E, Einarson TR, et al. Prenatal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and rates of congenital anomalies: a meta-analysis[J].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06, 28(8): 680-689.
[33] Gupta P, Ray M, Dua T, et al. Multi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for undernourished pregnant women and the birth size of their offspring: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7, 161(1): 58-64.
[34] Shah PS, Ohlsson A. Knowledge Synthesis Group on Determinants of Low Birth Weight and Preterm Births. Effects of prenatal multi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on pregnancy outcomes: a meta-analysis[J]. CMAJ, 2009, 180(12): E99-108.
[35] Haider BA, Yakoob MY, Bhutta ZA. Effect of multiple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on maternal and birth outcomes[J]. 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Suppl3): S19.
[36] Supplementation with Multiple Micronutrients Intervention Trial (SUMMIT) Study Group, Shankar AH, Jahari AB, et al. Effect of maternal multiple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on fetal loss and infant death in Indonesia: a double-blind cluster-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2008, 371(9608): 215-227.
篇9
除血铅外微量元素很难通过静脉血检测
目前,一些医疗机构对微量元素的检测主要包括铜、锌、钙、镁、铁、铅。对孩子来说,除了血铅,其他都没必要、也不太可能通过简单的静脉血检测来判定体内多种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对微量元素的筛查主要靠专业医生结合个体情况,比如平时是否偏食、厌食,以及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做初步判断。必要时再做一些特殊的检测。比如,在人体营养状况评价中缺乏敏感特异指标的锌,它在血清血浆中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要了解是否缺锌,应做血浆碱性磷酸酶检测以参考;同样,通过检测血清铁也是难以反映体内铁含量是否不足,必要时应查血清铁蛋白以了解体内铁的储备,同时查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以助诊断。这些检测不是随便抽点血在一般的医院实验室就能做得到的。
微量元素靠均衡膳食长期吃补充剂会依赖
在人体内含量少到以毫克计的微量元素,确实对健康有独特的作用。其实健康人群一般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基本能摄入可满足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无需特别补充。但现在有不少人宁可不通过食物摄入,而是天天吃包括微量元素在内的多种补充剂来维持健康,实在是本末倒置!这种“怪现象”跟人们缺乏微量元素的知识有关。某些厂商因此也有机可趁,夸大宣传、极力迎合现代人的这种“惰性”。无知和误导让人们以为偏食无所谓,“缺啥都能补、补了就健康”,反过来造成微量元素制剂盛行,令人或多或少忽视了营养均衡的必要性,进一步助长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为日后患上某类慢性病埋下祸根。
只要不偏食,没有代谢缺陷,普通人通过正常的饮食一般不缺微量元素。除非是消化吸收不良的病人和一些身体机能明显衰退、难以正常吸收各种营养的老年人,即使均衡膳食仍难摄人身体所需的情况下,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考虑服用微量元素补充剂。一般人若长期靠服用补充剂来补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可产生依赖症,服过量了还会伤身。
与其盲目补微量元素,不如多补点营养常识,了解各种微量元素的“真面目”,根据不同的食物来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这样的补法既有效、又安全。下面就常见的钙、镁、铁、铜、锌、铅等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缺乏的症状、过量的危害以及食物来源作个介绍。
人体中微量元素之钙
钙跟人体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密切相关:具有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兴奋性、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常人每天对钙摄入量只需要800毫克左右。
缺钙危害:身体缺钙,少儿易患佝偻病,精神不振,长成X或O形腿,龋齿,鸡胸等:成人易出现腰背疼痛、手脚抽筋,易疲劳、精力不集中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抽筋乏力、关节疼,严重的出现骨盆畸形:老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腰椎颈椎疼痛,牙齿松动、脱落等。
过量危害:钙摄入过能可影响人体对铁、锌、镁、磷的吸收率,甚至会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出现结石,肌肉疼痛,严重的甚至可致昏迷。
食物来源:奶制品、豆类、虾皮、海带、花生等。
人体中微量元素之镁
镁跟钙一起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代谢,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兴奋性。
缺镆危害:镁的食物来源很丰富,一般人不会缺乏。有报道称一些“软水”地区水中钙镁离子偏少,人们不懂通过饮食补充,造成心血管疾病、胃肠道感染相对高些,出现恶心、腹;写,肌肉兴奋性下降,乏力、嗜睡,或心律不齐等症状。
过量危害:过量摄入镁,可出现恶心、胃肠痉挛,肌无力麻痹等症;出现高镁血症者或引起低血钙,还可致骨骼异常,干扰血液的正常凝固等。
食物来源:绿叶菜、粗粮、坚果类、木耳、肉类等。
人体中微量元素之铁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部分,可参与体内氧的运输。
缺铁危害:成年人缺铁易致疲劳,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孩子缺铁一般不会马上出现贫血,但可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偏食,免疫力下降、易感冒,还会加重身体对铅的吸收,增大铅中毒的风险,伴随出现身体协调能力的改变。
过量危害:呕吐、严重的可致心衰、肝功能异常。
食物朱源:鸡、鸭等动物的血、内脏,鱼类,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
人体中微量元素之锌
锌能促进身体、智力和性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伤口愈合;有助促进身体对维生素A的吸收,帮助改善视力。
缺锌危害:青少年儿童缺锌可影响发育,致厌食、偏食或异食癖,毛发稀疏黄;严重可致侏儒症和智力发育不良。青春期严重缺锌可导致性器官发育不足,严重时男子可出现“隐睾”或外生殖器过小、功能弱等,成年后易增加不孕不育风险。成年男子缺锌加大前列腺肥大风险,影响生育能力;一般人缺锌还易影响伤口愈合进程。
过量危害:锌的生理剂量和中毒剂量的相差很大,一般人不易出现过量中毒的危险。但长期补过量,会影响身体对铜,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食物来源:牡蛎等海产品、动物肝脏、蛋、豆类、花生、燕麦及胚芽等。
人体中微量元素之锕
铜能参与体内铁的代谢,有造血作用;帮助维持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与血管、肾和皮肤的健康密切相关,可合成胶原蛋白,构成头发中的黑色素。
缺铜病症:缺铜与缺铁一样,严重时可出现贫血,但缺铜出现的贫血还伴有白细胞下降、心律不齐的症状:缺铜也可出现厌食、肝脾肿大、骨质疏松、脱发,忧郁等。不过,许多食物都含有铜,中国人一般不缺铜,除非是长期腹泻的病人或靠静脉输液、肠道外营养供给的病人,一般无需额外补铜。
过量危害:过多铜摄入易影响肝功能,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致肝硬化、血尿甚至尿毒症,乃至死亡。铜中毒者口腔中有明显金属味。
食物来源:贝类、动物肝脏、坚果类、谷类等。
人体中微量元素之铅
铅是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它可伤及人体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多个系统和器官。儿童对铅比成年人更加敏感,铅中毒可出现注意力下降、多动症、失眠、反应迟钝,情绪易兴奋,甚至易有攻击,导致孩子发育滞后、智力低下。
篇10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肺癌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方法:Cu、Fe和Zn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Se采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与正常人血清相比肺癌患者血清Cu和Fe含量明显升高,Zn和Se含量明显降低,Cu/Zn明显升高。结论:肺癌患者血清中几种微量元素均有改变。
【关键词】 肺癌;血清;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体内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微量元素的测定对研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揭示肿瘤机制及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肺癌患者血清几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旨在为进一步认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肺癌的预防提供部分理论和实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包头市肿瘤医院具有病理组织诊断的肺癌患者40名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1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58.5岁(38~67岁);以健康体检判断的正常30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3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56.7岁(35~66岁);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血清铜、铁、锌的测定:准确抽取血清样品0.30mL置于锥形瓶中以4∶1的硝酸∶高氯酸消化至白色沉渣,用3%的硝酸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0mL,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用标准曲线法定量。工作条件如表1。表1 铜、铁、锌测定的工作条件 血清硒的测定:取样品0.20mL于锥形瓶中(带回流管),以4∶1的硝酸∶高氯酸消化至无色透明且产生高氯酸烟雾,冷却,用3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溶至10.00mL,摇匀,作为测试液,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作条件:波长196.0nm,光谱带宽0.4nm,灯电流5.0mA,载气流量180mL/min,石英管电压110V,KBH4浓度5g/L,盐酸载流浓度0.3mol/L,标准工作曲线y=0.0086x+0.0217。硝酸、高氯酸和硼氢化钾,均为优级纯,北京化工厂生产。AA7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东西电子公司生产。WHG-102A2型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器及电加热石英管,北京瀚时制作所生产;硒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生产。
2 结果
研究对象血清Fe、Cu、Zn、Cu/Zn、Se含量见表1。与正常人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相比,肺癌患者血清Fe、Cu含量明显升高(P
3 讨论
微量元素是人体内的必需元素,它们以多种形式在体内保持着动态平衡,缺乏或过剩均可导致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生化过程的改变,造成细胞代谢的异常,生长繁殖障碍,使细胞发生突变,在达到某种程度时发生癌变。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许多酶系统的重要成分。铁参与体内氧的运转过程和电子传递,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促进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1]。铁具有强烈的催化自由基与过氧化反应的能力,可导致碱基排列紊乱,DNA发生突变;铁离子过高或过低都可引起细胞突变,当缺铁时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但当体内铁含量过量时,人们患癌的危险就会增加[2]。本实验结果肺癌患者血清F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这可能与肺癌患者出血应激作用有关。
铜在体内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构成细胞色素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多种酶的重要物质,是合成体内30多种酶的原料[3]。铜能促进铁的吸收转运和利用,促进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但由于铜与锌的原子结构相近,在生理条件下铜与锌的离子均能够通过阳离子通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两个元素在机体内有拮抗作用。铜的配位能力较强,过量的铜会在体内与氨基酸、蛋白质或其它物质形成配合物,可以和酶、核酸和DNA等大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恶性分化和形成[4]。对癌症患者体内铜升高目前在以下两方面达到共识:(1)机体本身铜的蓄积。铜进入肝细胞后与蛋白质、氨基酸或其它物质形成配位化合物,这种配位化合物在机体内较稳定,且脂溶性高,容易和酶、核酸等大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恶性分化和生长;(2)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唾液酶转移酶增加,可使要分解的铜蓝蛋白重新涎化而不分解,促使体内铜含量增加。本实验结果肺癌患者血清Cu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肺癌患者血清Cu/Zn明显高于正常人,与王子玲等[5]研究一致。
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DNA和RNA聚合酶的合成,并和胸腺嘧啶核苷酸激酶的活性有关,还是多种金属酶的成分[6]。锌是生物膜不可缺少的成分,能维持膜的完整性,对致癌物质的诱癌作用有一定的抑制和抵抗作用[7]。当机体缺锌时可导致组织细胞老化,T细胞亚群的平衡失调容易导致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报道肿瘤病人锌含量比正常人低[5,7]。本实验结果肺癌患者血清Zn含量明显降低与报道一致。
硒是人体内的必须微量元素,可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缺硒使T细胞介导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和自然杀伤细胞、LAK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抑制。硒可以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消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减少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损伤[8]。多数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硒明显减少,尤其是消化道肿瘤[9]。本实验结果与之一致。表明测定硒不仅对癌症的诊断与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在预防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公远.微量元素铁、锌、铜[J].金属世界,2002,(6):12-13.
[2] 李卫华.临汾市正常人群血清Cu、Fe、Zn含量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0,16(2):161.
[3] 肖敏,周广嵘.常见元素铜铁钙镁的临床意义[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7,14(1):61.
[4] 黄家琛. 微量元素铜、锌与肿瘤[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2,19(2):72-74.
[5] 王子玲,张伟,张虹妍,等.肺癌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临床荟萃,2003,18(4):183.
[6] 谢平,许毅,陈孝治,等.微量元素锌、硒与免疫[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8,15(4):68.
[7] 李星,楚贻康,李伟,等.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5,21(8):1167-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