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设备范文

时间:2023-03-29 11:2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炼设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冶炼设备

篇1

关键词:故障诊断;设备;钢铁;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故障诊断科技的历程

它的全称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CMFD)。其涵盖两个层次的要素。第一,对机械的运作状态开展的监测活动。第二,在得知不正常的状况之后对机械的问题开展综合化的判别。该项技术是一项综合化的内容,其涵盖了现代控制理论、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最优化方法、决策论、人工智能等,为处理繁琐的问题诊断活动提供了非常多的知识,而且带动了诊断科技朝着实用性的方向不断的进步。在最近的一些时间中,因为技术高速发展,同时市场的需求也扩张了,此时的故障诊断科技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很多的行业,比如航空以及电厂等等层次之中都获取了优秀的意义。自从该项技术出现其,世界上的自控领域就对其给予了厚望。

将运行设备的振动检测当成是关键点。配合气温以及压力等的相关数值的搜集,进而对冶炼活动中的一些大规模的传动装置的状态开展分辨活动,进而实现控制问题的意义。

2问题诊断的参考信息和措施

1971年Beard发表的博士论文以及Mehra和Peschon发表的论文标志着故障诊断这门交叉学科的诞生。一直到目前为止,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了。不过其身为一项综合化的知识,是在最近的时间之中出现的。站在不一样的层次之中分析,我们得知该项问题的诊断措施有很多,而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不过具体的讲有如下的一些措施。

(1)基于系统数学模型的诊断方法:这个措施是将数学模型当成是前提,其将当前的矿工知识等当成是关键的指引理念,利用Luenberger观测器、等价空间方程、Kalman滤波器、参数模型估计与辨识等方法产生残差,然后基于某种准则或阀值对残差进行分析与评价,实现故障诊断。该方法要求与控制系统紧急结合,是实现监控、容错控制、系统修复与重构等的前提、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这种方法过于依赖系统数学模型的精确性,对于非线性高耦合等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系统,实现起来较困难。如状态估计诊断法、参数估计诊断法、一致性检查诊断法等。

(2)基于系统输入输出信号处理的诊断方法:经由特定的信息处理以及特点的提取措施来开展问题的诊断工作,目前使用较多的有各种谱分析方法、时间序列特征提取方法、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等。此类措施无需客体的模型,所以他的适应能力非常优秀。这类诊断方法有基于小波变换的诊断方法、基于输出信号处理的诊断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特征提取的诊断方法。基于信息融合的诊断方法等。

(3)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方法:基于建模处理和信号处理的诊断技术正发展为基于知识处理的智能诊断技术。该项措施是当前行业中非常先进的技术,其在问题诊断中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意义。针对那种未设置精准的数学模型或是无法设置模型的繁琐的体系,该措施有着非常多的优势特点。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诊断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技术与基于模糊逻辑的诊断方法已成为解决复杂大系统故障诊断的首选方法,有着非常积极地探索意义以及应用性。这类智能诊断方法有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诊断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技术、基于模糊逻辑的诊断方法、基于故障树分析的诊断方法等。

(4)别的措施:其它诊断方法有模式识别诊断方法、定性模型诊断方法以及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诊断方法等。另外还包括前述方法之间互相耦合、互补不足而形成的一些混合诊断方法。

3钢铁领域中的问题诊断科技的使用

对于钢铁领域来讲,它的关键的机械装置是所有的传动装置以及液压装置。其活动状态决定了其效率和品质等,对此类机械开展在线的检测活动,可以精准的得知其运作模式,而且给出一定的建议性内容。所以,设置有关的问题诊断体系对于总的体系的运作来讲意义非常关键。因为结合钢铁领域的独特的设备氛围,有关的诊断体系也要将相关的特点当成是参考信息来设置。其活动原理是结合设备的振动参量检测为中心,辅助以温度、压力、位移、转速和电流等各种参数的采集,进而对此类大规模的传动机械的状态全方位的分析,进而做出一定的处理。整套故障诊断系统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采集单元、检测元件、数据通讯单元以及专业开发软件组成。这个体系不但可以自行活动,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的一些体系组合运行。

在活动中经常性的容易遇到机械振动。它会干扰到活动的精确性,使得磨损变得更加严重。而且因为磨损变多了,又容易导致它的振动变得厉害,进而成了一个不良循环体系,一直到机械出现问题,无法运作。而且,机械的活动氛围也会导致其出现问题。所以,要切实的结合其振动信号以及活动状态等积极的探索,不需要停机就能够得知机械的受损状态以及问题的特征等。而且结合过去的经验设置合理的处理机制库,进而可以针对不一样的问题进行不一样的分析。所有的处理活动有以下的一些:

(1)传感器采集设备工作状态信号。如各种传动装置的振动信号、温度信号、液压装置的压力、流量和功率信号等。

(2)特征信号提取。把所有的传感其的信号划分类型,得出有关的传感器的信号,如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文振动强度信号、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信号等。

(3)对特征信号处理。对传感器采集的特征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提取出相应的特征信号。

(4)对搜集的信号开展问题诊断活动。把获取的独特的信号做一定的判别,选取优秀的问题应对措施,分析问题的种类和机械的状态,进而分析问题库,得到有关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庆根,郑水英.设备故障诊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铝冶炼设备;氧化铝设备;铝电解设备;作用

1 引言

随着这几年氧化铝和电解铝的生产过程,有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都得到了运用。而就我国的铝冶炼设备而言,和国外还有着较大明显的差距。

我国,金属产生最大的是钢,其次便是金属铝。这可充分看出金属铝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数据显示,在2009年我国铝冶炼的生产量高达2000万吨,其中电解铝的生产量为1285万吨。铝冶炼的生产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从铝土矿中提取出氧化铝,其二是通过电解生产出金属原铝。因此,就我国氧化铝与电解铝设备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我国铝冶炼设备的现状

2.1 氧化铝设备的现状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设备主要有喂料隔膜泵、溶出几组、过滤机、机械搅拌分解槽及其熟料烧结窑等等。

(1)喂料隔膜泵采用最大的规格根据流量和出口压力的不同主要分四种,其一是从国外引进,流量为320m3/h,其出口压力为12MPa的三缸单作用隔膜泵;其二是从国外引进,流量为360m3/h,其出口压力为7.7MPa的活塞泵;其三是从国外引进,流量为550m3/h,出口压力为7.5MPa的三缸单作用双联隔膜泵;其四是从国外引进,流量为280m3/h,出口压力为9MPa的三缸单作用隔膜泵。

(2)溶出机组的主要作用是从铝土矿中溶出氧化铝的各种形式,目前采用的最大规格是:原矿浆处理的能力是500m3/h的“管道预热―压煮器加热溶出”的拜耳法溶出机组;原矿浆处理的能力是600m3/h的“管道预热、加热――停留罐溶出”的拜耳法溶出机组。

(3)过滤机的主要作用是用在液固分离的各种形式上,现今采用的主要形式与最大规格其一是120m2真空转鼓过滤机,其二是240m2立盘过滤机。

(4)机械搅拌分解槽的主要作用是从铝酸纳溶液中分解出氢氧化铝,其主要形式和最大规格是Ф22m*18高校深锥沉降槽。

(5)熟料烧结窑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烧结法生产出氧化铝,它的主要形式是直筒窑配单筒冷却机,使用最多的回转窑,其规格是Ф5m*125m。

2.2 铝电解设备的现状

铝电解设备主要有电解槽、铸造设备、铝电解多功能天车以及阳极组装设备。

(1)电解槽:在铝冶炼的过程中电解槽是其中的主要设备,普遍上的电解铝厂都拥有上百台或是几百台电解槽。当前,电解槽的主流槽型为200kA的电解槽。我国研发设计的电解槽有很多,例如160kA电解槽、230kA电解槽、300kA电解槽等等。其主流电解槽均在200kA以上。

(2)铸造设备:在生产铝产品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产品主要有保温炉、熔化炉以及铸造机。其中保温炉和熔化炉现状出现的问题是自动化程序低,铸造机出现的现状问题是产量低。

(3)铝电解多功能天车:在铝电解的生产过程中,多功能天车设备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的功能有打壳、更换阳极、测高、捞渣以及出铝,它的工作程序井然有序,由此可鉴,多功能天车是新兴高科技产品设备。

(4)阳极组装设备:阳极组装设备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关键的设备有电解质清理机、导杆矫直机、残极压脱机等等。其现状存在很多问题,简而言之是我国在阳极组装设备上的一些实质性层面的技术还做得不够好,导致设备使用时的不完善性。

2.3 炭素设备的现状

炭素设备主要有三种,生阳极设备、石油焦锻烧设备和碳素焙烧炉。

(1)生阳极设备:近年来,我国通过向国外引进一流技术设备让铝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引进的主要设备有配料设备、连续混捏机、磨粉设备等等。除此之外,我国对技术设备的创新追求,自行研发出了配料系统、振动成型机等等。

(2)石油焦锻烧设备:国内常用的石油焦锻烧设备是回转窑。通过对国外技术的不断学习,汲取国外回转窑产能大、自动化程序高的优点,让我国的回转窑技术在产能上和自动化程序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3)碳素焙烧炉:作为在碳素阳极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焙烧炉自然便成为了其主要设备。当前,我国碳素焙烧炉的缺点是能耗特别大,在维修方面也不能提供便利。

3 我国铝冶炼设备的发展方向

3.1 氧化铝设备的发展方向

从提高投资的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考虑,氧化铝设备的发展方向是生产线实现大型化、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依赖彼此才能既做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又能保证设备的高效率作业。所以,综合两者可以发现在新开发的大型化设备里应该具备优良的自动化水平。

3.2 铝电解设备的发展方向

铝电解设备中电解槽设备的发展方向为研发更加规范合理的“三场”并且使用惰性阳极的新型电解槽;铸造设备中保温炉与熔化炉的发展方向为更快地实现大型化、自动化,铸造机则需要实现智能化;多功能天车则是向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等多方面全面发展;阳极组装设备应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自动化的程度。

3.3炭素设备的发展方向

炭素设备中生阳极设备应该实现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并对生产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回转窑应该向产能高效、烧损耗能低、运转速率快、自动化程度高等等层面实现全面发展;碳素焙烧炉应该保证产品质量并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

4 结语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充分认识到我国铝冶炼设备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通过问题的分析,对我国铝冶炼设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毫无疑问的,加大我国 铝冶炼设备的发展力度,首先应该为生产企业提供性能良好、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化设备,拥有这些优质特点的大型化设备也是我国铝冶炼设备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延经.中国搪玻璃设备行业发展60年(下)[J].中国化工装备,2011(02).

篇3

1 设备管理是谁的事

在企业,设备就像我们的孩子,操作工就像我们的家长; 检修工和点检员就像医生,操作工就要带好孩子,及时给孩子穿好衣服,清理好卫生,让孩子少生病;这样才能减少孩子看医生的次数和时间。

在一线,设备的损坏,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操作。设备安装投入运行后,每天直接与设备打交道的,就是我们的操作人员,如果不按标准化的流程操作,随意起停机,带负荷起动,日常点检和维护跟不上等,都会造成我们设备的损坏。有不完全数据统计,设备的损坏有27%的原因是因为操作造成的,这也是体系推进,为什么要加快全面推进自主维护的原因。

二是维修。有没有遇到以下这样情景,新电机刚安装上时,可以用5~6年都不坏,但等到有异常原因损坏进行维修回来后,就会出现经常性的损坏,达不到原来的使用周期;1个轮子,维修前安装了8个螺栓,维修后,只安装6颗,甚至更少;在设备损坏后,维修启到了“救火”和恢复生产作用,同时也会遗留一些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要推进维修工程管理的原因,强化维修过程?|量跟踪和确认的原因。

三是设计。随着技术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设计不理想的设备,会处于不稳定运行,或需要高频次维修或维护,存在运行费用高、维修费用高、维护费用高等系列问题,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设备故障管理和预防性维修的原因,通过分析,找到根本原因,通过基于时间、使用、状态和故障的维修策略,优化维修管理,并通过科研、技改等手段,优化设计。

正因为设备损坏有三个方面原因,如果只靠专业人员管设备,会永远管不到最优状态,所以,我们要实现:

转变一------从专业人员管设备,到全员参与管理的转变。

2 设备管理为了谁?

我们经常会听到生产方说,设备就是为生产服务的,我让停就停,让开就开,不让停就不能停。在其它一些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可有没有时常想到,我们的设备交给生产后,操作人员随意的小停机,长时间的低负荷运行,废品、废料没关系,返过来重新生产,造成大量的质量和速度损失,设备是为生产服务的,设备在生产方手中,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坏了反正有设备维修人员修,长期这样的观念,促使了生产人员,紧紧盯着设备运转率,而忽视了质量和速度损失。就像一台小车一样,明明每次可以拉3个人的,只拉2个人,小车运转率很高,一直跑了30次,拉了60人,但是本来20次就可以完成。这也是推进设备管理体系要强调关注OEE(整体设备效率)的原因。在设备不够用,计划上新设备之前,一定要算一算OEE是多少,而不要只看运转率已经100%了,就认为设备不够用,这也促使我们需要实现:

转变二------从仅仅为生产服务,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3 设备成本怎么算?

在设备管理方,说到设备成本,大家都知道设备采购成本、备件材料费用、检修工时费、外委费用等。

在生产管理方,说到生产成本,往往通过效益树分解,关注着产量和各类消耗指标等。

如果设备和生产方的成本,完全分开来管,可以达到一个合理的成本水平,可是很难做到最优的水平,为什么呢?因为其中有一个关联着设备和生产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它给忽视了。前一期,我曾到一个分厂,我看到备件、维修费用持续大幅降低,我第一句话就告诉现场管理者,这个可能有问题。我曾经指导过一个案例,有一个小仪表备件费不到1000元/台,它跳停一次,能源和设备损失达到了50万/次,过去1年,已经跳停了2次,这样我们在节约着1个仪表的钱,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到底值不值?大家一目了然。其于这个原理,设备管理体系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设备损坏一次的费用,不仅要关注备件费、工时费、外委费,还要关注因设备损坏,而引起的产量损失、重启和切换损失、能源损失等,即机会成本。从而促使我们需要实现:

篇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应用,表明将有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会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4G网络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已经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会热点,而网页设计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载体,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网页设计如何给互联网用户更好的服务及体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4G;网页设计;通讯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通行设备性能与无线网络通信速度的提升,以移动智能终端数量的快速增长为主要标志,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大众生活中的出现。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研究与统计及互联网应用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互联网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部分程度上是由其互联网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据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预计达到了7.9亿人,与2014年数量相比增长8.4%,增速呈现走低的趋势,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3134.3亿元,增幅达到72.2%。而2016年,移动互联网整体将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虽然人口福利消失,但是基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单用户价值将呈现大幅提升的趋势。预计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移动互联网规模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速度。但是,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变化,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体现在网络速度得到飞速提高、网络资费套餐更加优惠。同时,摆脱了宽大固定的显示屏和键盘鼠标的局限,替代的是小巧方便的智能手机,易于携带的平板电脑以及各种各样的袖珍终端。这样,网页设计作为网络浏览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变化及要求。如何应对及改造这一变化,成为移动互联网中重要的问题。

1移动互联网当前发展现状

1.14G网络的应用推动了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通信服务全世界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主要是通过4G网络的推动。4G网络,即移动通信系统的第四代产品,它的最大特点主要就是在通信容量上超大,在速度上超快,以及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对接、任意漫游。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图像、声频和视频,能够以影视等各种多媒体形式来提供商务电话与视频、电话会议及网页浏览等信息服务。[1]所以,4G移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了便利,也有效地提高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2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采用模式

在应用的层面上,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在目前阶段主要使用两种应用模式,其一为WAP方式。它所使用的是无线网络应用协议,其网站模式主要是针对手机电脑而设计的。移动终端与移动通信网络二者的速率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固定互联网就是依照它们的速率特点,从而设计出全新的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采用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也相应地失去了一定的固定互联网内容。其二为Web方式。它所使用的是固定互联网,将移动终端的速配完全输进固定互联网的内容。它不需要再次开发网站内容,只要通过移动客户终端,使用移动浏览器就能够实现。目前所采用的两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都可以满足在互联网中用户实现网络冲浪的需求。

2移动互联背景下网页设计的可行性原则分析

2.1明确目标用户群

在每一项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对目标用户群的确定。对移动互联产品进行网页设计。通常的惯性要求是以使用移动网络用户的需求为主要设计目标,设计对象是移动手机电脑终端客户群。因为利用手机上互联网的用户比使用电脑上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多得多,所以在网页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手机用户的喜好特性,明确设计产品具体针对哪些用户群,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了解应用平台的细节

由于网页本身和外在的因素影响,在浏览网页上呈现出的移动通讯产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首先要掌握目标应用平台的相关细节。一般来说,生产软件或硬件的厂家会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和介绍详细的规范文档,以便从中规范文档中获得自己所要求的目标平台信息,然后将所有不同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一种个性化的版本,这样就提高了移动应用的可用性。[2]

3移动互联产品在网页设计上的具体策略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各种移动互联网的载体,为了使用户方便携带及被充分利用,需要挖掘出一些使用功能。例如,功能的多方面改造提升,需要提高产品价格;尺寸的大小变化,要考虑到电池上的耐用问题。最重要而言,移动互联网具有丰富而精彩的多媒体服务,这是受到终端客户群青睐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使这些丰富的多媒体服务成为现实,在网页设计上实行人性化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3.1改造舒适性整体

为了移动通讯产品能够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地接受,首先要针对网页设计在整体性上进行有效改造。一般来说,用户在浏览网页时都是处于随机状态或者是浮动状态。因此,网站上所有的信息要达到迅速、准确、容易、方便地被浏览或者被阅读。所以,在网页设计中要合理地规划菜单和文本,尽可能地优化图片与内容,把较大面积与分辨率缩小成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显示屏中,避免由此造成各种不合理的缩放变化,为用户打造一个舒适性的网页整体。

3.2精准化内容

利用最小的成本呈现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对流量的节约,用户体验的改善,最直接的是为用户省去不必要的费用。[3]网页设计者可以从精简页面设计到导航与书签功能,尽可能地帮助用户避免不必要的文本信息输入,缩减不必要的程序与功能,减少设计过深的多级菜单,以人性化与客户满意度为主要目标,对呈现内容尽量精准化。

3.3增添延续性

操作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由Web1.0发展到Web2.0,再由Web2.0发展到现在的Web3.0[4],所用时间非常之短。Web1.0是互联网的发展初期,使用的技术是静态网页开发技术,由于静态网页为互联网的发展初期,交互性差是它的短板,但是它具有快速访问的特点以及稳定性强的特点。Web2.0的发展保存了Web1.0的优点,而扬弃了它的交互性差的缺点,从而改善了Web1.0存在的漏洞,提高了网站与用户的交互性,给新闻网站、博客和电子商务等带来了便利,但是它的缺点是安全性能不高。随着在传统技术上的改造与发展,Web3.0改善了这些技术问题,并逐步完善了网络体系。因此,移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替,还是以传统互联网为基础。现不少手机用户仍然坚持着传统的互联网操作,所以在网页设计上,最好延续传统互联网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用户能够更快地熟悉移动通讯产品的新兴上网功能,更快地与移动互联网融合。

3.4设计视觉要素

在网页设计中,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图像是最为根本的视觉传达元素。通过点、线、面构成了立体基本形态,在交互中以瞬息万变的视觉变化冲击着受众的眼球,从而形成了网页设计的视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传统的视觉符号,设计人员通过对复杂繁琐的文字信息经过精心处理变成简单浓缩的特性,有利于改善客户的心理体验。把文字信息逐步向图形、图像及色彩转变。[5]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原本只能呈现单一文字的互联网现在可以利用每一个栩栩如生的图形和图像进行显示。并且,这些图形和图像所表达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任何文字的表述,从而使用户在视觉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因图形图像本身数据量占用空间及数据量较大,给用户在时间上和流量上产生了不少的费用。因此,网页设计要尽可能地减少使用色彩艳丽的图像。这样不但能够使数据量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证,而且又可保障图形图像的表达效果,提高设计程序的工作效率。

3.5增加返回按钮和链接

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人性化服务及直观体验,最好在网页上设计出返回按钮,以及设置链接等。[6]由于一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自身程序没有设置返回按钮,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设置返回按钮,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由于在移动网站上进行输入非常不方便,其难度较大。因此,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应当向客户给出单选按钮及列表,这样用户就能够根据自己意愿进行自由选择。一般来说,移动设备屏幕面积尺寸都较小,用户点击链接时需要准确地点击,所以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方法:第一,要适当地设计出较大的字体;第二,在链接的周围,应当设计出较大面积的留白;第三,要为链接加上下划线及背景颜色,以方便移动设备用户能更快地确认他们点击的链接内容。

4结语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一种崭新的多功能平台,它包括媒体信息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电子商务以及生活娱乐等等。网页设计技术必须紧跟科学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为移动互联网服务。如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获得信息和生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移动设备的网页进行科学设计是时代的要求。移动通讯产品的网页设计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梅倩.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页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4).

[2]陆远蓉,李晓婷.与职业能力对接的高职计算机课程开发探索——以《移动互联网站设计》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陆远蓉,李晓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移动互联网站设计》学习情境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4(6).

[4]杨颖.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教通讯,2015(18).

[5]周胜安,王圆.移动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

[6]李欢.基于移动互联的IM交互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7]于淼.浅析网页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1(14).

篇5

谷歌的影响力和产品魅力让可穿戴设备这个词深入人心。随后其他厂商也纷纷就此有所动作:有消息称微软也会推出一款智能眼镜设备;苹果有可能会在明年名为iWatch的智能手表;三星在9月初刚刚了智能手表Galaxy Gear;国内搜索大佬百度有计划推出Baidu Eye眼镜和智能手环……

资本市场也对可穿戴设备寄予厚望。今年6月,美国可穿戴心脏检测医疗设备商CardioNet在13个交易日内完成了107.17%的涨幅,让美国投资界哗然。在国内市场上,包括九安医疗、丹邦科技、达华智能等在内的相关个股,2013年上半年的表现都是牛气冲天。在这其中,九安医疗更是创下了单月124%的涨幅。

在一片为可穿戴设备摇旗呐喊的助威声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是:可穿戴设备不是什么新概念,为什么要在今天将其重新拿出来?

可穿戴设备早已有之

很多人都将钢铁侠看作是一个应用可穿戴设备的代表性形象,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2008年《钢铁侠》这部电影公映时,我们还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这个词。也就更别说钢铁侠漫画原型的出现时间了,那时候还是1963年。

这代表着,相关概念早就已经在人们的思维中成型,而直到这几年,可穿戴设备这个词才出现,将人们原本分散的理念进行了统一和归纳。

早在十多年前,美国Xybernaut公司就试图将可穿戴式设备带入市场,其中包括一款售价1499美元,名为Poma的设备。更早以前,包括总部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Three-Five Systems以及其他不少显示设备制造公司都曾在这一领域进行过努力。但在当时,由于受到移动网络连接性、处理性能和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限制,类似的产品从来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

时至今日,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穿戴式计算设备,只不过由于大部分产品主要面向医疗及运动健康领域,因此受众面较窄,关注度和认知度并不高。如今我们已经可以买到包括Nike的运动测量仪Flueband、FitBit旗下的Flex band和Zip activity tracker以及美国体育运动装备品牌Under Armour的E39运动紧身衣等产品,它们都算是内置了传感器,并拥有一定计算能力和联网功能的可穿戴设备。除此之外,在这一领域还拥有Jawbone、Pebble、MetaWatch和Misfit Wearables等公司。

科技发展注入新生

既然可穿戴设备不是一项新技术,那么其为什么会在今天被重新提起呢?我们可以将原因归结为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已经与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应用空间更加广阔。而这恰恰成为如今可穿戴设备风靡的关键。

今天可穿戴设备之所以能够唤起世人关注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首先,硬件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产品的整体表现,相比以前,如今,电池聚合物可以储存更多电量,芯片处理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元器件整合程度更高,与此相反,芯片的耗电量却有所减少。同时,制程工艺的进步缩小了芯片体积,可穿戴设备可以由此设计得更加小巧、轻便,要知道这对于产品的普及至关重要。

云计算运营商Rackspace发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名受访的美国人中,82%的人认为可穿戴设备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其中,67%的受访者认为这项技术让他们生活得更健康,超过半数的人说佩戴这些东西增强了他们的自信,甚至还有1/3的人认为可穿戴技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职业发展。

这项调查的结果表明了可穿戴设备和其他技术在应用上的极大不同。其发展轨迹不仅有关技术,也和设计相关。使用者随时把设备戴在身上,这也变成了他们的一件饰品,人们从佩戴中获得自信,它还在人们的感情、工作、生活中承担一定的互动功能,甚至还与品味和搭配有关。因此,可穿戴设备不能只是满足功能的需要,首先要解决的是通过设计让人们愿意穿戴。谁又会去想要架着一副厚重笨拙、很快就提示电量不足的眼镜上街呢?

新技术的出现,让可穿戴设备的实现拥有了更扎实的技术根基。据报道,苹果正在设计一种采用了柔性屏幕的便携式设备。柔性屏幕可弯曲的特性,使得设备能够长时间被用户穿戴在手腕上或身体其他地方。这种应用,很明显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更多功能,承担更多工作。这就带来了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如今谈到可穿戴设备,其覆盖领域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健康与医疗领域,而是涉及快速消费和零售、家庭自动化、车载应用、娱乐和游戏等多个组成部分,甚至于一家名叫Whistle的公司还推出了为狗准备的可穿戴设备,主人可以通过这个产品随时在iPhone上监控宠物的健康状况。

iPhone?是的,可穿戴设备在今天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与智能移动终端和智能操作系统的大行其道不无关系。手机、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打通了可穿戴设备与用户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使得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操控更加方便简单。

最后,我们需要提到,在可穿戴设备大获成功的今天,其背后无形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这条产业链上包含了从芯片解决方案到外观设计,再到生产组装以及应用开发等在内的一系列流程。同时,各个流程之间的衔接也在变得更为顺畅。包括博通、ARM、高通等在内的芯片厂商,都已经推出了专门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些解决方案还划分出了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博通的嵌入式设备无线互联网连接(WICED)解决方案中,就包括了专门针对家用设备、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的无线网络方案WICED WI-FI,以及面向车载设备、健康与运动产品等低功耗产品的蓝牙方案WICED SMART。

另一方面,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厂商都开始主动开放其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接口,鼓励第三方为其开发新的应用。

可穿戴设备取代智能手机

根据研究机构IMS的预测,到2016年可穿戴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0亿美元。 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下属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的报告认为,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会超过1亿台,到2018年其出货量将不少于4.85亿台。

篇6

关键词 物联网;实验教学;实验设备;实验仪器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01-06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in to set up engineering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s) or related professionals on the undergraduate or specialist stage. With respect to theoretical knowledge for learning of IoTs, practical operation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more intuitiv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oT technology,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dustry of IoTs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According to some research data, th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dustrial chain, market and enterprises of IoTs are analyzed,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found, and some solutions are proposed so that th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f IoTs can be scientifically chosen, designed and produced.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equipment; experimental instrument

1 前言

物联网掀起了第三代信息产业浪潮,它突破了传统的互联网,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力求把人和物看成可以连接在网络中的结点,可以随时通信,达到高度智能化的互联时代。2009年8月,在时任总理“感知中国”的讲话后,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并在这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华为等通信运营商、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2010年6月,江南大学开办中国第一所物联网工程学院,引起全国本科、高职院校的普遍关注。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而重新整合的一个新兴专业,自2010年在31所大学首批开设以来,在2010―2013年期间,教育部陆续批准在262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物联网技术相关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新热点,在很多未专门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也设置了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涉及高频微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鉴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其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直观地验证和理解组成物联网系统的各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培养学生在系统应用技能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是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的物质基础。目前,各高校对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的需求大大推动了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的发展,相关的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产业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2 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的种类

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于方便教学的器材,分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在教学设备中运用了物联网相关理论和技术。

技术内涵 物联网专业是复合型的专业,其中涵盖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通信和网络传输、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的感知和识别检测、物联网数据的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技术[1]。因此,物联网教学仪器技术体系主要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1)感知技术,包括传感技术(如温度传感、湿度传感、烟雾传感等技术)和识别技术(如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等技术)。

2)控制技术,包括施动技术(如直流电机、步进电机、开关、继电器等技术)。

3)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以无线通信技术(如GSM/GPRS/3G/4G、WiFi、ZigBee、蓝牙等技术)为主。

4)系统开发技术,包括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平台(如数据库、开发集成环境等)和开发方法等。

产品种类 物联网的实验教学产品主要分为仪器仪表、实验箱、实训平台和创新套件[1]以及体验中心等形式。此外,物联网实验器材还包括钳、剪、镊、钻、烙等工具以及PCB板、面包板、焊锡、线缆等耗材。

1)实验仪器仪表。物联网实验采用的仪器仪表主要有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电源装置等。而在示波器中,有触控式测量仪器平板示波器、液晶数位式示波器、数字示波器ODM和手持彩色液晶数字存储式示波器等示波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上海泰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示波器。该实验设备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A/D转换、软件编程等一系列技术制造出来的高性能示波器,并且可以完整地解决测试、测量和监测解决方案相关技术。信号发生器中包括正弦信号发生器、低频信号发生器、高频信号发生器、微波信号发生器、扫频和程控信号发生器、频率合成式信号发生器、函数发生器、脉冲信号发生器、随机信号发生器、噪声信号发生器和伪随机信号发生器。

2)实验箱。在实验箱形式产品中,有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箱、RF-USN V10、SP-WSNCE15A物联网教学实验箱、IPV6无线传感网络实验箱、嵌入式3G移动互联网、示波器、物联网综合实验系统和物联网云计算教学系统等设备。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深圳无线龙科技公司推出的RF-USNV10。该实验设备能够较完整地完成最新一代USN网络相关传感器和射频识别、微功耗网状无线网络、无线互联和将采集数据送往互联网的全过程多种教学实验。另外还有凌阳公司研发的SP-WSNCE15A物联网教学实验箱,这是一款采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教学平台,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物联网工程专业、通信、嵌入式、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学及科研。

3)实训平台和创新套件。在实训类设备中,有智慧交通物联网实训系统、智能电网实训系统、食品智能追溯实训系统、智能家居综合实训系统等设备。如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物联网智能追溯实训系统、浙江求是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的QS-iHome-I型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实训系统。

4)体验中心。物联网体验中心是仿照实物系统构建的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国内已陆续出现一系列物联网体验中心平台,有广东顺德物联网体验馆(中国内地首个物联网新技术体验中心)、郑州物联智能家居体验中心、无锡感知中国博览馆、大连供热物联网体验中心等。广东顺德物联网体验馆于2012年2月16日开馆,由IBM软件集团、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物联天下科技集团三方合作建成,包括智能平台、珠三角产业物联网现状与未来、城域物联网、未来家具城、媒体流、家电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生活、智能市场、智能仓库及智能会议10个展区。同年,首家供热物联网体验中心在大连市高新区网络产业大厦成立。郑州物联智能家居体验中心,主要有智能照明、电器控制、安放监控、环境调节、健康报告、综合服务等模块。

3 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链 物联网实验教学系统主要有感知层、网络层、处理和应用层[2],构成从物体感知到实际应用的完整体系,如图1所示。

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发现针对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链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物联网体系结构,结合对物联网专业要求和产业链相关理论的理解,可得出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链的内涵、要素和技术等。

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正形成一条包括物体感知、识别、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多功能产业链,并且包括设备物质、相关技术、资金等链条。该产业链构成要素主要有设备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芯片与技术提供商、运营商及服务提供商等[3]。而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链支撑技术主要满足物联网专业学生的专业要求,由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决定。由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链要素可知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都必须满足。例如,RFID至少应包含电子标签、阅读器、数据处理和存储的设备以及系统软件;传感器主要有温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无线通信技术至少包括WiFi、Zigbee、蓝牙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等。

市场发展状况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是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是全球各发达国家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也同样迅速发展。国内大学紧跟产业发展,国家战略体系将物联网专业引入高校,而这些高校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影响并促进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开设物联网的高校地区分布,可分析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产业市场发展情况。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情况如图2所示。

可见,江苏为我国开设物联网专业学校第一大省,占总数的10%;其次是河南、陕西、湖北和四川,各占约6%。也可以看到几乎在全国各省、市、区都有学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普及范围较为广泛。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开设的物联网专业的院校基本越多,且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辽宁、北京、山东、福建、浙江等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及河南、安徽、重庆、湖南、四川、陕西等中西部地区。而且,也可以发现,物联网发展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层次特征,开设物联网专业院校多且发展较好的地区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即长三角和珠三角省域分布较为集中。

企业发展状况 目前市场上生产物联网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的企业众多,从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http://.cn/z/wulianwang.shtml)获得的数据显示,具有代表性且成就显著的有北京联创中控、新大陆公司旗下的新大陆教育、杰创科技和深圳市海天雄电子有限公司等近300家企业,各企业发展及产业分布领域如图3所示。

图3(a)显示,绝大多数企业自产自销,随着市场和企业的成熟,也有近20%的企业专门从事营销,在生产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桥梁。图3(b)显示,企业相对集中于设置物联网专业较多、研发力量较为雄厚的京、沪、深、穗、宁、杭、苏、锡等城市。图3(c)显示,物联网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主要分布在实验箱、通信与网络、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传感与RFID等10多个种类中,较多的企业提供物联网实验箱,也有一些企业在实训设备和体验中心推出产品。

4 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很多大中型物联网企业已具有较为完善的技术,也有很多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但是由于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利润低、风险大、投入多、批量小,所以物联网实验教学设备多为不完善的设备[4],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实验设备技术简单且重复 物联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知识面非常广,应用领域也非常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掌握物联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一样。而目前市面上的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针对性不强,大都是依照原有学科理论培养体系而设计的,各实验项目主要完成对教材中相应知识点的验证演示,往往是含有一种或几种物联网技术的设备,很难通过对这种设备的运用达到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掌握,这种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有待商榷。另外,产业出现大量的技术重入现象,导致市场价格偏低。面对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与物联网专业发展脱节等现象,市场亟需一种能全面、系统涵盖相关技术,满足物联网专业教学需要的实验设备[6-7]。

标准化统一问题 任何一种设备用于教学,都有对教学的适应性问题。物联网仪器和设备标准之争将体现新的特点,如何充分认识这个新兴产业和技术特征,走好标准之路,依赖标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还仅是零星碎片应用,最大领域的技术标准化还处于幼年期或是呈碎片状的,标准先导、标准协调和标准创新是产业后期将要努力做到的。而服务标准化也是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广泛地为普通民众所能接受的服务,物联网只能是空中阁楼,所以伴随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而来的新应用和新商业模式的标准化问题也陆续出现[5]。因此,技术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应用标准化和商业标准化是需要持续研发的聚焦点,将物联网技术纳入教育仪器和设备体系就必须考虑标准化问题。

设备的开放性不足 实验箱的系统结构开放性明显不足[6],严重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硬件都是设计调试好的,几乎无法进行更改和配置,不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其硬件组成。学生在现有的硬件条件下可以完成软件设计和实训,而到实际应用领域,换成一个全新的硬件平台和环境,可能会不知所措。

对物联网实验教学建设认识不足 我国的物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当前的物联网发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所处的实际水平较低。建成完整物联网实验室并及时进行更新的院校只有十几所著名院校,多数学院的实验室还停留在互联网实验室的水平上,并且硬件设备老化比较严重。以上数据和我国院校的总数以及高等教育的规模相比可以发现,物联网这个新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

售后服务不完善 教学设备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水平一直是学校采购者关心的重要话题,也是采购成交评定办法中所考虑的必备要素。如何提升售后服务能力,更是各供应商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市场中生产教学设备的公司售后服务尚不完全,主要表现有:学校设备损坏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售后服务时间在项目质保期过后,供应商的履行能力下降,供应商为学校维修时经常收各种费用,学校会因辨不清真伪而花费大量费用,造成资金浪费[7]。

5 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对策研究

为推进物联网专业建设进度、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培养质量,针对现阶段物联网典型教学仪器和设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全面涵盖物联网核心技术,按需定制 将物联网的相关核心技术(如物联网通信和网络、传感和控制、嵌入式系统工程开发、RFID和物联网数据融合及管理等技术)分散到不同物联网实验教学设备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在设备上任意选择相关技术模块进行集成,实现自己的实验设计,从而解决内容分散的问题,同时降低设备成本。

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进步 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等情况,定位即将来临的物联网仪器和设备的目标市场。其次,企业要进行选择,确定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总的愿望和目标。然后,企业量身定制企业标准化战略。标准化工作应努力建立相关领域的全面视野,跟踪本企业领域相关的研发重点和进展,分析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了解群众普遍接受的服务要求等,加快推进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完善设备功能,促进教学发展 实验设备应该提供从底层核心部分到各模块、再到一个完整的模拟系统的一整套软硬件资源,给学生提供组成物联网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模块,让学生进行系统设计和模块组装训练;同时,还应该提供一个核心的系统开发平台和调试环境,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这样才能使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具有较完善的功能。

加强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大政策实施 学校和企业要提高认识,积极推动物联网专业教育和物联网校企联合实验建设。学校需要科学制订学院的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企业支持,做好物联网联合教育和联合实验室建设。企业需要跟踪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需求,将成熟的技术产品化,为学校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教学设备。

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品质 服务需要付出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教育设备产业也是如此。当前,学校和企业应分别设立维护维修专项资金,提供订购维修等费用,使设备得到有效的保障与维护。同时也要尝试服务外包,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减少企业的产业链,提高竞争优势。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战略合作供应商,让供应方与采购方达成一种长期互助合作关系,相应的,售后服务变得简单方便。

6 结束语

高校是培育物联网人才的集结地,是中国物联网未来的希望。高校对物联网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物联网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价格和性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研制和开发高性价比的物联网仪器和设备应是目前物联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高校应加大对物联网设备的投资力度,国家也需要加强对物联网产业的投资和对物联企业的政策支持,以促进物联网实验教学设备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亮,陈东红.中国物联网教育装备现状分析及前景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4-7.

[2]闫雪.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3]戴蕾.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4]付永贵.基于分组教学的高校物联网实验室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63-65.

[5]郑兆铭.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标准化之路的思考[M]//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2010:1-8.

篇7

要】在很多炼化企业中,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数量在不断增加,仪表自动化设备承担了直接操控生产装置运行的功能,在炼化企业中广泛的应用仪表自动化技术不但充分的体现企业的生产水平,对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仪表自动化设备进行科学完善的预防性维护,不仅可以确保设备运行中的完好率、正常使用寿命,对于降低炼化企业在仪表自动化设备上的投入成本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炼化企业;仪表自动化设备;预防性维护

在很多大型的炼化企业中,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投入占据所有生产装置和设备中很大的比例,仪表自动化设备对生产装置的运行状况进行直接的操控,给仪表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和难度,因此对仪表自动化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对于减少设备运行中的故障、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从而降低炼化企业在仪表自动化设备等设备上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意义。

一.仪表自动化设备预防性维护概述及必要性分析

在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确保仪表自动化设备处于正常稳定的运行状态,要对自动化设备开展定期的维护保养、检修以及故障处理等工作,但对各种设备所进行的故障检修以及故障的排除处理,都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维护特点,是带有损失和被动的维护管理,对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带来经济损失,但这种滞后性维护也是迫不得已和较难避免的。对仪表自动化设备等设备所进行的预防性维护,完全不同于对仪表设备以及装置等进行的故障检修和故障排除处理,它是在仪表自动化设备并未出现运行故障前,对其采取的有针对性、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带有明显预防性质的维护和修补方法,相比较于滞后性维护,这种维护办法更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属于预防性维护。炼化企业依据设备运行中的相关统计数据结合历史经验,所推测出的预防性维护的重点和总结出的预防性维护措施,目的就是将仪表设备的运行故障排除于萌芽状态。仪表自动化设备所采用的预防性维护是指,采用必要的、科学的措施与方法,有效的防止仪表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遭受到的磨损、损伤,甚至是出现的运行故障,对于保证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仪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减少炼化企业在仪表自动化设备上的投入,都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另外仪表自动化设备对生产装置的运行实施直接的控制和操作,保证仪表自动化设备自身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于炼化企业的其他生产装置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可提供保障,进而提升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仪表自动化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炼化企业对仪表自动化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的措施

1.仪表自动化设备的生命周期以及预防性维护

对于同一台仪表自动化设备,所处的运行环境有差别,使用寿命上也会有所不同。仪表设备所处的环境是指与装置相接处的外界环境、装置的内部介质环境、装置的安装位置等,不同的环境下对仪表装置的材质、温度以及压力等级等有不同的要求。炼化企业的仪表设备可分为测量仪表、执行机构以及控制系统三部分,对其分别进行生命周期的预防性维护。

测量仪表是对周围环境中的温度、流量、液位以及压力等参数进行测量的仪表,对测量仪表进行预防性维护要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仪表装置在相同环境下多年运行发生的故障进行统计,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对于关键、重要的仪表设备,建立起相关的生命周期档案,确定仪表装置的无故障运行时间,对于可能出现故障的时间段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严格落实有计划的检修,并进行风险评估或者是提早更换设备等。

仪表设备的执行机构大部分都是调节阀,仪表的调节阀的应用面较广、故障点多、故障的发生率高,对其开展基于寿命管理的预防性维护非常有必要。很多炼化企业已率先开展仪表设备执行机构的寿命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统计分析各种仪表设备的调节阀出现的各类故障的基础上,对不同仪表设备的调节阀的不同部位、不同附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性维护方案,确定执行机构预防性维护和寿命管理办法等。

2.仪表自动化设备的分级管理以及预防性维护

针对仪表自动化设备等仪表设备建立的巡回检查制度,是对仪表设备开展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方式,可以对仪表设备运行中的异常和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排除,将仪表设备的运行故障排除于萌芽阶段。针对仪表数量增多、运行维护人员相对较少的现状,对现有的设备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改进,结合设备的日常巡检制度等,实施仪表设备的分级管理,可以突出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重点,强化关键、重要的仪表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工作;可适当的采用二级管理制度,将一级维护工作落实到班组、全员参与,设备的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按照区域落实到相应的人员,由班长进行维护管理工作的监督;对于关键、重要的仪表设备,在进行了一级管理的基础上再实行二级管理,以周为周期开展预防性维护,此时的二级维护要由炼化企业的部门主管进行负责等。

3.利用自诊断技术等实现仪表自动化设备的预防性维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仪表自动化设备逐渐朝着智能仪表的方向上发展,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自动化仪表设备在炼化企业生产控制等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智能自动化仪表设备的自诊断功能,结合了人工智能以及设备故障的自诊断技术,通过自动诊断技术的监测和诊断功能,来尽早的发现仪表的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的故障影响原因,对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进行自动报警,并进行故障的自动消除,随着仪表自动化设备的自诊断技术的完善,可以明显的减轻仪表设备预防性维护的工作量,提高预防性维护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

在炼化企业的仪表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管理过程中,要树立起预防比保养重要,保养比维修重要的维护管理理念,在设备的运行管理中要科学的开展预防性维护工作,对预防性维护工作采用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的总结以及创新,以设备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提升炼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智军,石景彪,吴治平.试论石油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故障预防与维护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10)

[2]练永青.浅谈炼化企业仪表自动化设备的预防性维护[J].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0(01)

篇8

关键词:业务连续性;容灾系统;RTO(Recovery Time Object);RPO(Recovery Point Object)

0 引言

信息系统在当今生产、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保护信息系统的正常健康地运行是每一个有效运行的信息系统都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尤其对每天24小时、每周7个自然日、每年365天连续不间断实时运行的系统,更需要有措施来应对灾难性事件对信息系统特别是数据信息的毁灭性破坏,必须认真考虑和提出信息数据的保护方法和保持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工作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信息系统,主要是进行数据保护如数据备份与异地保存;对于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系统,要采用容灾系统进行业务连续性保护。在劳动保障行业,随着信息化深入到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劳动就业、行政审批等各个方面,信息系统成为支撑生产、管理正常进行的基础。医疗保险业务更是对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杭州市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是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关系到所有市民的切身利益,是实时准金融系统,对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都有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建设一个杭州市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级容灾系统以减小灾难和重大事故造成的数据损失和业务影响,切实提高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下面结合杭州市劳动保障容灾系统建设,谈谈容灾系统建设的目标确定、系统建设的具体方案和项目建设中的一些体会。

1 容灾系统建设的目标

首先,确定容灾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项目建设的关键步骤,容灾系统的建设目标对系统方案的确定和具体的技术实现方式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都起决定性的作用,系统建设初期一定要充分论证。从技术上看,衡量容灾系统有两个主要指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和RTO(Recovery TimeObject),其中RPO代表了当灾难发生时允许丢失的数据量,而RTO则代表了系统恢复的时间。RPO与RTO越小,系统的可用性就越高,当然用户需要的投资也越大。各种应用对RTO要求不同。业务繁忙的关键业务需要较小的RTO,如果系统恢复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到业务运行;而许多业务系统的RTO较长,如果一些较小灾难发生在非业务运行时间,那么对业务连续性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此,应当根据项目资金的投入,业务特点与业务性质,确定恰当的RPO和RTO目标。灾难备份本身可分为数据级备份与应用级备份两大类。数据级备份就是数据的远程容灾,当主站点发生灾难时,备份站点仍然保存着数据的副本,从而达到保护数据的目的。应用级备份则是为了实现完全的应用容灾,一旦主站点发生灾难,将由备份站点接管整个应用系统,继续对外提供服务,它不仅仅保存数据,还要保证业务系统的连续运行即业务连续性。应用级容灾系统涉及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很复杂,一般来说,资金投入也较大。只有业务需求迫切,系统规模较大,其他技术手段无法保证业务连续性时才需要采用。由于劳动保障业务数据记录市民的养老、医疗、就业信息,数据涉及市民切身利益,业务数据量大,生产、变更极为频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允许数据的丢失。劳动保障业务系统是7×24不间断系统,长时间的系统中断将引起较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影响、业务影响、资金投入、技术方案的比较,确定杭州市劳动保障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为劳动保障局信息系统的社会保障业务提供应用级灾备,当社会保障业务的生产系统发生导致应用系统中断的重大灾难时,系统能够在半小时之内迅速切换到灾备系统运行,保持社会保障业务的连续进行。整个切换过程,需保障应用系统数据只有少量或者“零”丢失,从生产中心切换到灾备系统的时间不能大于30分钟;当生产中心恢复正常,完成了生产系统所有软硬件的安装、配置和数据同步后,以相同的数据与技术指标恢复运行,即RPO为“零”,RTO为30分钟切换回生产系统。

2 应用级容灾系统建设技术分析

应用级容灾系统对应于生产系统一般由数据复制与存储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在整个系统中,数据是整个应用的生命,数据保护是系统建设的根本目的,所以采用何种技术进行远程数据复制是系统建设的重点,容灾存储系统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它与生产存储系统的关系是关键。各存储设备生产厂家在其高端存储服务器中提供了各自的容灾解决方案,如IBM公司的PPRC、IIDS公司的True Copy、EMC公司的SRDF等,另外还有利用虚拟存储等方式的异构存储容灾解决方案,VARITAS的软件解决方案,以及利用数据库功能(如ORACLE公司的DataGuard)实现容灾备份的方案。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根据生产系统的设备、应用、数据量、通讯、容灾与生产系统的距离、RPO和RTO设定的目标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充分了解各产品及方案实现的技术细节才能确定。数据复制方案的不当选择可能会导致项目无法实施或失败。在我们的方案中除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外,还特别考虑到尽量降低项目风险,尽量减小项目建设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和便于系统运维等因素,确定采用同构存储系统的实时数据复制即在SAN环境下的I-IDS异步TrueCopy技术。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数据复制对生产系统的性能影响,复制链路故障对生产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细化与之相关的设备配置,避免因容灾系统引起生产系统的故障或停顿。如在HDS的TrueCopy方案中有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两种方式,分别采用bitmap(位图)和timestamp(时间戳)两种机制实现。异步复制对线路带宽的要求低,从而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对生产系统的性能影响小,但可能有少量的数据丢失;而同步复制由于其“写确认”机制对线路带宽要求高,不利于远距离传输,对生产系统性能影响大,但能保证数据的“零”丢失,即真正的RPO=0。另外,这两种方式在数据库支持上也存在区别。在系统平台方面,我们采用同构系统,但采用了不同操作系统版本,这样要求我们在版本兼容性方面做好充分的测试,对应用服务相关软件进行重新编译、测试,以确保应用切换的成功。

应用级容灾的网络系统也是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当灾难发生时,我们要求网络系统能根据业务要求,部分或完全接替生产系统运行,保证应用的连续性。网络系统如图2所示。 在网络系统中怎样进行快捷有效的网络切换是网络系统中的主要问题。在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的局域网络中系统的切换必须解决服务器TP的切换或解析的问题。如果系统中建有完整的域名系统且所有应用都基于域名系统运行,可采用域名解析的方法实现应用服务IP切换的问题,否则可采用手工切换。在一些方案中采用群集技术进行IP切换,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关键系统运行中可靠性和可控性有一定的问题。网络系统的另一个问题是接入网路切换问题,在我们的系统中采用了BGP协议实现生产系统的主、备接入线路与灾备接入线路的按序自动切换。同时,我们在制定灾备网络方案时,将生产网络与灾备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有效地降低了网络的复杂性并便于管理。

3 容灾系统的局限性

容灾系统在灾难发生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根据采用的技术不同,也存在不同的局限性。如我们所采用的容灾方式至少有如下两点不足:第一,容灾系统无法处理数据库本身损坏或被人为破坏。由于生产数据被实时复制到容灾系统,所以损坏后的数据库数据也将立即存在于容灾系统。第二,无法在所有情况下做到绝对的数据零丢失。当突发的灾难和大面积设备故障发生时,在数据库缓存中的数据还在服务器的内存中,并没有写入磁盘阵列,因而无法传送至容灾备份中心,将会导致数据丢失。因此,容灾系统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数据备份,两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另一方面,业务管理等非技术手段也是弥补技术局限的方法。在通常的容灾系统建设中,灾备系统的处理能力会小于生产系统,灾难发生时,也不可能完全接管所有生产业务,只能保证其中重要业务的连续运行。

对于应用级容灾系统,系统运维和定期的灾备切换演练与系统建设同等重要,只有在良好的运维状况下,才能保证容灾系统随时有效,只有制定正确的灾备切换方案并定期进行切换演练,才能保证灾难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正确的切换,真正达到建设项目的目的。杭州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在建成试运行两个月后成功组织了灾备切换演练,达到了演练的预期效果。

篇9

[关键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80-04

网络工程专业是随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兴起和发展的,自 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已有近 300 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1]。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开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本着“培养高层次的网络规划建设、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应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增设通信原理、互联网工程建设与规划、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相近[2,3]。由于教学体系、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滞后,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工程能力相对较弱,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不够明显。近些年,由于低端网络人才市场趋于饱和,本科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普遍现象,导致部分应用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出现萎缩或停招。这足以说明,“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亟需在专业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

1 “新互联网”时代大潮对网络工程专业 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经过40多年的长足发展,其产业变革席卷全球,颠覆传统行业的节奏也进一步加快。2014年1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2014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互联网产业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必然将在工业应用中扮演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角色,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信息链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集成。思科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2014展会”演讲中也对物联网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示:“这一转变已经开始,它(指物联网)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生关键转变的一年,并且到2017年,物联网产生的影响,将比整个互联网更为深远”。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的兴起给网络工程专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只有正视这种汹涌的“新互联网”时代大潮,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网络时代的要求,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践人才,焕发专业活力。本文分析总结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实践经验:“突出专业特色,彰显时代特点”、“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加强实践,注重校企合作”,旨在探索一条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面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2 “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建 设思路

大连工业大学于2004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迄今已毕业6届、300余名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统计可知,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个领域:传统互联网系统设计及应用、Web软件设计与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近几年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已渐有超过传统互联网应用这一传统就业主体的趋势。根据这种现状,大连工业大学从2010年起着手改革新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加强。

首先,拓展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突破传统的“互联网建网、管网、用网”领域,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引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知识,拓宽专业领域;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既要培养传统互联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层次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多领域专业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优化专业层次结构,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制定“宽口基础+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开展大类培养。

最后,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跨学科、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要大力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需要高校本身的努力,加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大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探索一条群策群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3 拓展专业内涵,彰显时代特点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射频标签和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智能沟通和对话的网络信息技术[4]。近几年,国内申请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物联网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教材建设计划不完备、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配套设备缺乏和实验方案标准有待规范等问题。

实际上,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已涵盖了大多物联网知识领域,拥有物联网网络层的学科建设优势,具备应用层的基础知识,需要补充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课程[4]。显然,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专业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适当补充和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可培养具有物联网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新互联网”时代两个最热点的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重新定位了专业内涵,调整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补充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制定了新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目的是培养面向工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新”网络工程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定为4个方向:(1)传统互联网方向;(2)系统集成方向;(3)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方向;(4)Web软件开发。

4 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是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依托校网络中心工程环境开展学生培养的,具有坚实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基础。为优化网络工程专业的层次结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联合的交叉大类“2+2培养”模式:前两年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保持一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后两年根据专业特色,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了“传统互联网应用”、“系统集成”、“Web软件开发”、“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四个特色方向,形成合理、有时代特色的课程群体系(见表1),及有效的实践环节,从而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

5 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样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网络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笔者采取“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对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

5.1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坚持“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原则。具体划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四层次”是指学生应获取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和工程能力等四个层次的能力;“七类别”是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职业培训等七个环节[5]。

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特点,针对“课程群”系列课程,开设综合性较强的专题训练实践环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与企业实训项目相结合、置换。例如,笔者将第七学期的“网络规划与设计专题训练”、“网络安全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网络管理+Linux系统运维”三个实践环节组合成一个综合性专题训练模块,引进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2 “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 学模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关注行业、企业需求,密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

1)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将教学实践与实际生产环境有机融合。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大连工业大学网络中心开展校级实践活动,将教学实践落实到生产现场,开展从校网络中心到教育网地区中心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入网络中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认识实习、操作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将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通过承担一定的网络维护开发等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验室、学校网络的建设维护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方式,将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融入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既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点。

2)扩大校企合作。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笔者重新定位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建立了“企业岗位定制”教学;同时,加强校企教师的双向培训机制,与企业在学生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图1所示的四个层次实践课程体系中,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专题训练环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接轨。

3)支持学生参与创新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导师制”。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即进行专业介绍和行业发展规划,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方向,鼓励本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导师制”师生研究室。教师带领本科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建立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已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科研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4)积极开展专业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优秀获奖学生为榜样,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同时,通过联合开办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红帽学院,鼓励学生考取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思科认证网络高级工程师(CCNP)等行业国际资格认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 结论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讨论在“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扩展专业内涵、优化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探索了一条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曹介男,徐明,蒋宗礼,陈明.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能力构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9):31-34.

[2]岳峰,王桢.浅谈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1):126-127.

[3]张新有,曾华,窦军.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56-160.

篇10

【摘要】互联网+是时代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样面临影响,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影响,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结构体系进行建设,是每个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体系

一、互联网+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的影响

“互联网+”是时代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诸领域中,其影响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为了使学院各专业和课程有效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带来的影响,更好的培养与时俱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应以互联网思维对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研究。应深入产业行业进行调研,准确把握互联网对产业行业影响,尤其是工作岗位的变化,以及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流程的改变。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调研结果,征求专业建设意见,得到互联网对产业行业的具体影响,分析专业变化,着眼于时代背景研究专业结构建设,通过设置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院校之一,依据学校历史和现实环境,明确了传承金融文化、开拓金融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办学宗旨,在专业结构布局上,采取了明确方向、逐渐推进,注重内涵,不断优化的方法,逐步形成以金融类专业群为龙头、财会商贸类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群及文化艺术类专业群适度发展的航空型专业结构体系。

(一)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影响,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

浙江是全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前沿要地,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构建五大金融产业、四大金融平台、三大区域金融布局的“大金融”产业格局,计划把金融产业打造为万亿级现代产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产业实力强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的“金融强省”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省域经济发展需要,在金融管理、国际金融、农村金融、投资与理财、保险等五个大金融类专业上持续优化和建设,2011年成功申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后,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更是全方位加大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力度,金融专业从最初的做大、做强、做实,到现在已经做优、做精、做名,在学校继续发挥龙头专业引领作用的同时,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也具有领先示范效应。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影响,浙江省规划到2020年,杭州要力争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构建和运作一批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互联网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发和推广一批全国市场占有率高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基本建成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依托传统金融行业人才培养和金融研究的优势,紧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6年又新增互联网金融专业专科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二)以互联网+为背景,推进财会商贸类专业提升内涵

1.增加会计类专业信息化课程。会计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普适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信用管理三个专业,基于原来面向金融行业办学,会计专业群金融特色明显,既面向金融业,同时也面向工、商、服务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双素、双能、双证”为核心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会计专业适应“互联网+”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增加ERP等相应课程,逐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2.依托互联网+,加快国际商贸类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依托浙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院逐步加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力度,在成功立项省级优势专业后,学校作为主持单位又成功立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专业根据外贸形势最新变化及外贸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与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合作修订外贸业务员岗位职业标准、开发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两个岗位职业标准,明确对应岗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全国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和外贸岗位培训,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2015年3月,国务院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杭州跨境电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学院依托国家政策导向,适应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三)增加信息化特征明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文化创意类专业

1.以规划促发展培育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未来专业增长点。

信息产业与金融产业一样,也是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之一,是未来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把信息产业发展划分为培育发展期和创新突破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万亿元,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学校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基础上,计划逐步增加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加大专业产教融合深度,培养信息化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