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范文
时间:2023-03-23 22: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2-02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护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10]王斌全.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J].护理研究,2003, 17(1): 2.
篇2
生理上的关怀
首先,坚信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为此,实行透析室家庭化,允许患者凭据自己的意愿去布置透析室,我们在室内安装有线电视、VCD等娱乐设施,室内陈设花卉、盆景、艺术字画等。常规透析患者,透析时间长达4~5小时/次,为方便患者就餐,每张病床均配备了跨床小桌,以供透析过程中进餐。
所谓关怀,应渗透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如在给患者喂餐时,可向患者宣传饮食方面的知识,向其解释控制饮食及严格控制饮水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如何调节饮食;少尿或无尿患者怎样计算每天的饮水量。许多患者认为:既然有条件3次/周透析,在饮水方面就不用克制。针对这类患者应让其理解透析脱水并不是无限度的,如透析脱水量超过干体重的3%,既可导致跨膜压增高,使破膜几率增大,同时加重心脏负荷,对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情危重时所产生的压力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挑战,患者会增加紧张、恐惧、焦虑和无助感,延长了疾病的治疗时间。为此,在患者上机、机器运行平稳后,会播放较舒缓的音乐。支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可以振奋患者的情绪,缓解其症状的研究日益增多。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减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心理反应,也可减少健康者和术前紧张患者体内的皮质醇水平。
心理上的关怀
通过对本科室收治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或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心身疾病的恶性循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人有生物及物质的需求和社会和精神的需求,如对知识、对文化的需求、对美的欣赏等。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虽不象生物性或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那样导致死亡,但也会因此而产生痛苦、忧虑等消极情绪。过去由于经济的落后,生活水平低,致使多数患者的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痛苦,很少有人去关心患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层次逐步深化,意识到健康、疾病现象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因素,患者满足一定医疗水准后,逐渐增多了其他社会、精神的需求,希望得到关怀、安慰,希望有交流,文化生活和获得知识信息。肾病的特点,使每个年龄段的患者对疾病的反应各不相同,面对疾病,老年患者因为各脏器功能上的劣势,一般地说,不提倡肾移植,致使他们有一种风烛残年的悲哀;中年人多因家庭、事业的重负而长吁短叹;青年人,特别是疾病早期的青年人因不堪意外打击而自暴自弃。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不同年龄的患者都有一个最根本的需求,即渴望康复,护士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只要抓住患者这一共同需求,针对患者的忧虑和担心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慰,让患者有所准备、充分放松、自我调节,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顾虑,克服对疾病的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减轻病情,提高生存质量。深入浅出地告诉患者消极情绪会激发心身疾病的发生,并从而导致疾病的恶性循环。
失眠患者的心理护理:导致透析患者失眠的最常见原因是疾病所引起的生理不适,包括呼吸困难、心慌、咳嗽、恶心、腹胀、皮肤痛痒等,使身体处于一种不舒适的状态,从而影响睡眠,针对这一问题,切忌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而要求患者“忍”。应该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反应,只要影响了睡眠就应与医生联系,给予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而导致患者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担心疾病的预后,病情的反复,担心透析费用及药物的来源,工作、学业、牵挂老人、孩子等,都可以引起不良情绪反应,这点在女性及中青年患者中尤为突出,前者可能与女性情感敏锐、细腻、心理活动复杂有关;而后者多因为中青年患者生病前大多在社会和家庭承担着主要角色,一旦生病后,就很难完成从主要责任承担者到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的患者角色的转变,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因此,当这类患者失眠时,要设法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其失眠原因予以心理疏导,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必要时可充分发动其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情感支持,对于这类问题导致的失眠可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睡眠卫生指导等多种干预措施与药物辅助相结合,可收到独特的效果。失眠的患者往往夸大自己的失眠症状,对自己睡眠状况过度关注和紧张的心理特征。因此,护理人员亦帮助患者尽量消除这种心理,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睡眠。
社会上的关怀和支持
当患者处在压力下时,一个坚强、乐观、可以信赖的人或家庭,可以帮助其度过困境。社会的支持是强大的缓和剂,可缓和压力潜在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促进希望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应鼓励家属及亲友多抽空陪伴患者,多与之交谈,分散其过分关注病情的注意力,缓解其心理压力。家庭成员尤其是爱人最常被认为是社会支持的源泉,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透析患者家庭成员的教育。常规血透患者,除每周2~3次透析及睡眠时间外,每周与家人及同事相处的时间多达102~110小时,如能充分调动其社会关系的力量来协助护理人员共同去关心透析患者,无疑会燃起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位透析患者均处于生命的边缘,饱受严重慢性病的长期痛苦,但是多数患者都心存希望,所以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自己的主动性,更新自己的观念,多向患者做医护知识的宣教,适时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做好心理护理及情感支持。
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开始变得具有责任感,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坚持如实报道的原则,并且开始关注一些弱势群体。可以说新闻媒体的作用不仅是向大众传递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也起着调节人们心态的作用。换句话说,新闻媒体只有做到对人们的人文关怀,才能是合格的新闻媒体。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新闻比较重视人们内心的感受,同时新闻的内容大部分是揭示人们的生活现状,对一些弱势群体比较关注的。例如,一些新闻定期会有一些关于残疾人的报道。新闻媒体这样的宣传方式,不仅可以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一部分的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当新闻媒体开始重视人文关怀后,新闻不再是简单的时事消息,而是一个具有灵魂的媒体,可以让人们在这个媒体中感受到真善美。这样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才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一)帮助新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很多新闻人在新闻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说新闻工作是可以净化新闻人心灵的工作。新闻人在把人们的一些故事写成新闻时,不仅仅是把简单的故事转化成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是新闻人与社会人的心灵交融的过程。一个新闻人只有学会站在受众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稿。新闻人在工作中,在一次次和受众的心灵的碰撞中,在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新闻人可以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如果新闻媒体为了博受众的眼球,总是一些虚假的新闻内容,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而当新闻媒体学会关注人文关怀后,才能真正增加受众对新闻的信任,从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媒体之所以可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当新闻媒体重视人文关怀时,新闻媒体在人们心中会是一个比较负责的媒体,人们对新闻媒体会更加依赖与信任。
三、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转变观念。在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最明显的体现是转变观念。对近几年新闻界的一些新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新闻界是比较重视人文关怀的。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对平民百姓的生活是比较关注的。新闻的传播内容也以朴实的劳动人民和一些时下的热点问题为主。同时,新闻媒体在注重传播内容的朴实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视传播方法的。新闻媒体在传播中使用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运用一些朴实的语言,这样的方式可以方便人们阅读新闻。(二)定位准确。以前新闻媒体的定位是缺乏准确性的,所以一些新闻媒体难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阅读需求。当前的新闻媒体在进行了人文关怀后,改变了原来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并且,随着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的定位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这种定位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为新闻媒体可以准确分析受众目标对新闻的需求,也能准确把握新闻的风格。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的多样化。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在发展中定位的准确性让更多的受众看到了有价值的新闻,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三)改变表现方式。当我们浏览一些时事新闻时,发现一个问题是新闻的大体构成是画面加配音。这样一成不变的新闻模式使人们感觉新闻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比较迷恋新鲜的事物,所以如果每天面对的是一些枯燥的画面加文字,会对新闻失去兴趣。长此以往,如果新闻的形式一直是单调的,是很难调动一些年轻人的阅读兴趣的。所以,新闻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满足人们阅读新闻的需求。当新闻媒体开始重视人文关怀后,新闻媒体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新闻的表现手法不再是死板的,而是比较灵活的。受众在浏览新闻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和新闻进行互动。例如,受众在看完新闻后,可以把对新闻的一些观点写下来。可以说,这样的新闻媒体是比较人性化的。人们不仅是新闻的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在浏览新闻后,提出自己的宝贵观点。
四、结语
人文关怀对受众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新闻媒体只有做好对人们的人文关怀,才能成为受众可以依赖的新闻媒体。因此,新闻媒体在给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的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做真正懂人们内心世界的新闻媒体。
作者:李丹 单位: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社
参考文献:
[1]盛晓君.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对策浅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2:9.
篇4
关键词:哲学;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人文关怀是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整个自创立开始就贯穿和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长期以来却被遮蔽,甚至歪曲了。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新词层出不穷,这不时唤起文明社会的公民对人的思考,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尤其引人瞩目。为此,重新解读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不仅能够恢复理论的本真面貌,而且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把哲学当成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从产生到现在,从社会主义像一个“幽灵”到现在人类社会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信奉并生活在其中,其间所经历的大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对压迫民族的阶级斗争。在这样残酷的斗争形势下,人们主要把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另一维度也就自然被掩盖和忽略了。
(二)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哲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这种理解仅仅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或“必然性”,根本上否认了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把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甚至用科学性去否定人文性,这就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误解和扭曲。
(三)历史政治条件的限制
东方社会长期以来处于亚细亚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人民独立的人格及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关怀缺乏相应的土壤。这就使得东方社会学者在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时,自然而然地把人文主义这一基本维度给掩盖起来了。
(四)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
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主要精力完全放在争取解放和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远还没有达到建立和谐社会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条件。不管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都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极其残酷的阶级斗争,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更没有条件去实践马克思哲学所提倡的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的内涵研究
对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学者主要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精神、生存状态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几方面展开研究,归纳如下:
(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哲学思考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述。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认为,哲学强调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认可、对人的生存状态与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与自身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心灵的解放,蕴含了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关注,对人的生存与精神给予了更高层次的关注。俞吾金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文关怀已经超越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引导人们从对功利主义的物质欲望追求转向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唤醒人们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意识,获得来自内心的强大人生动力,突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哲学范畴对人的思考。
(二)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精神
就这一问题,大多数学者达成一致,主要从西方人文主义和本土人文关怀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面,西方哲学阐述了人文主义是一种人文精神。对此学术界有这样几点共识:一是西方人文主义宣扬人要从宗教中解放,强调自我存在的尊严、价值和权力,充分显示了对人主体意识认识的自觉性。二是西方人文主义反对禁欲,宣扬人的幸福与自由。三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科学观。四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脱离虚幻主义,塑造主体人格和思想。
另一方面,我国学者也认为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对此,贾高建指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陈西文也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与行为扩展,以人作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源泉,以人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价值体系。”另一种类似观点认为,“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发挥与实践,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信念与动力”。段向云认为,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三)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
对此观点,刘建娥认为,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季俊昌、马艾云从管理学的角度,指出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管理,进而说明人本文化蕴含着人文关怀。袁祖社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就是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而“人的方式”就是人之为人、人成为人的条件、根据,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之为人的自主本性的自我创生、自我呈现的过程,是人所追求和力求实现的最理想的价值目标,这无疑间接阐述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从而论证了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
(四)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
王俊拴、赵菲指出人是人文关怀的对象,离开了现实存在着的人,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指出人文关怀包括对人的人性化生命、整体性生命、发展中生命的关怀;人文关怀的特征表现为:尊重生命,彰显主体性,回归生活,追求崇高。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使之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并始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可持续的生命关怀型德育模式。而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这无疑对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的内涵再添佐证。
三、哲学人文关怀的思想内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哲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
(一)从哲学本身层面探究哲学人文关怀
段向云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处处体现着对人的深切关怀。马克思写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时,“人”已经是马克思视野中的焦点之一。张奎良提到,以人为本在哲学中的意义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哲学的任何层次上,人在马克思那里都是“本”。正因为人是“本”,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才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历史演进的终极目标。孙正聿指出“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人类的哲学思想,归根到底是对人类自身的存在的关切。
(二)哲学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张强认为,哲学的理论魅力,主要体现在“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实践转向”彰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促进“实践转向”。“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交相辉映造就了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另外,学者张均瑶也认为,哲学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马克思在研究思想时主要是以“现实的人”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立足点,综合分析了社会历史、哲学、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学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与人文关怀都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路线。而哲学的根本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融合。用实践的观点将人的现实生存关怀作为基石,更进一步关注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追求,是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进行的深刻探讨。
(三)从人的本质层面探究哲学人文关怀
张奎良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马克思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地阐释哲学的最高问题,表明新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的本质的密切关联,说明只有达到人的本质的最高境界,哲学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才是完整和深刻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执着探索根植于他对全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四)从社会治理理念层面探究哲学人文关怀
从社会治理理念进行分析,高湘泽认为,人文关怀是社会治理理念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化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应然要求。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是逐渐自觉、全面地回归和实践人文关怀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的历程。
(五)从教育层面探究哲学人文关怀
孙迎光认为,马克思理论中“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他认为: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简单地各个局部的累加。如果局部本身是拥有式的,累加成的全面就是拥有式的全面,这样的人就是拥有型的人,这种人拥有得越多就越片面。全面也不是“全才”,在某一领域,若一个学者的研究活动不再受功利性的拥有欲的支配和专业性的奴役,他在这一“局部”就不再“愚蠢而片面”,他就能达到“全面”:他全面获得自己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四、未来展望
第一、只是进行直观的理论分析。学者在对马克思人文关怀研究的时候,更侧重于对理论本身的理解而不是侧重对人文关怀的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这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仅仅是对理论本身的了解,并没有内化,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把握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生活中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第二、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纵观学界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多学者是站在“理论”这个学科进行的研究,并没有跨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对哲学教育学科的研究,人文关怀涉及的更少。
第三、对人文关怀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运用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教育过程中,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而不是进行灌输教育。
第四、有些地方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只是追求的是量或广度上的概念,并不是激励人去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走向自为的、完整的人,而是激发起人的片面性动机并且要把人固定在这种片面性水平上。
[参考文献]
[1]周嘉昕.马克思著作中的“人”―基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概念史考察[J].学术月刊,2015(1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页.
[3]孙正聿:标准与选择:我们时代的哲学理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6).
[4]孙迎光: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1(5).
[5]段向云:的人文关怀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J].理论导刊,2004(7).
[6]张 强:哲学的“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4).
[7]高湘泽: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09(1).
[8]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2.02.06
[10]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
[11]贾高建.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2).
[12]《政工导刊》编辑部编.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新思路[M].西安出版社,2007.
[13]胡佛.人文关怀与现代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人文精神的呼唤[C].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14]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育人机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
[15]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6]季俊昌,马艾云.人本文化视界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2007(10).
[17]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J].思想战线,2008(5).
[18]王俊拴,赵菲.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灵魂[J].社科纵横,2013(1).
[19]陈媚林.论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4).
[20]林瑞青.生命关怀:学校德育现代模式的重构[J].江苏大学学报,2005(3).
[21]张奎良.哲学中国化的基石与灵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2]张均瑶.哲学中的人文关怀[J].文史哲,2011(1).
[23]张奎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2015(5).
[24]陈适宜.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在中国的实践[J].求索,2006(2).
[25]李春英.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26]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27]周世兴.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J].教学与研究,2007(12).
[28]李文堂.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J].南京大学学报,2010(6).
[29]张国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5(6).
[30]朱志勇.马克思话语中人的本质及其发展[J].河北学刊,2007(6).
[31]张奎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全景展示[J].天津社会科学,2014(1).
[32]郭大俊.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人[J].哲学研究,2007(12).
[33]阿格妮丝・赫勒.马克思与“人类解放”[J].与现实,2012(2).
[34]赵卯生,杨晓芳.的重建与人的解放―阿格尔建构生态学旨趣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35]阎孟伟.完整理解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再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2014(4).
篇5
【摘要】随着医学的进步,更提倡医学对人们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怀。坚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将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人文关怀;医疗
患者到医院就医,除了需要解除生理上的病痛之外,更需要人文关怀,坚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将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生在看病时,是否把病人当作一个富有人性尊严、完整的、有感情的人看待对于患者心理和医者形象都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我们在行医过程中常常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医生已经不太习惯用关切的语气和病人交流。在门诊,由于病人太多,我们看到的是医生机械的表情和“三句半”式的提问。与病人不愿多交流,这种情况在不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中普遍存在。
医生不能见病不见人,不能没有关怀,没有交流,没有同情,应该把病人当作有尊严有感情的人。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比正常人的心理和情感更加脆弱,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关怀。
在各种先进仪器使用的今天,医疗检测和处置水平更加准确快捷,但它无法代替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反正会因为过分依赖高科技仪器而加深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隔阂。例如在门诊,病人希望能得到医生的详细解释:是什么病,什么原因?怎么治疗,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手术,有多大风险,怎么配合治疗等,以上都是医生需要认真告诉病人的。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我们更新服务理念,营造人文关怀氛围,给予患者以足够的尊严和同情,寻求情感上的共鸣,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对治疗有充分的信心;在病人需要时主动提供专业或非专业信息,充分实现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使其精神上感到舒适,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而这些仅靠医学技术是不能解决的,人文关怀可弥补医学技术的不足。
在服务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发扬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规范文明用语,营造亲切、温馨的语言环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并将“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落实到每项工作中。例如给输液病人提供可坐可卧的椅子,提供免费的纯净水,看大屏幕彩电;有免费提供的报纸、杂志及健康教育资料,厕所里洗手液、手纸一应俱全,雨天病人可借走医院专门为病人购买的雨伞,残疾人就诊可沿坡道无障碍通行等。从细微之处折射出医院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细心、周到的服务中使患者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温馨。
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热情耐心地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贯彻执行“十声”服务,即:患者入院有“迎”声,治疗护理有“请”声,患者合作有“谢”声,工作不周有“谦”声,巡视病房有“问”声,优质服务有“笑”声,患者询问有“答”声,患者意见有“回”声,医疗环境少“噪”声,患者出院有“送”声。
同样,医院目前大力发展的无痛技术、微创技术,既是医疗技术的创新,也是对患者人文关怀的体现。人文关怀表现在医护人员自觉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并将获得的知识内化成一种固有的习惯,自觉的给予患者情感的付出,精神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和行为上的指导,能尽可能人道地满足患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的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魅力之所在。
篇6
为什么会出现连续的“入侵”校园案件、街头行凶案件?为什么富士康跳楼怎么也止不住?为什么碰到一点小问题或者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刀枪相向?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效率主导下的一切,公正却越来越丧失了;社会发展了,财富却因为“马太效应”流向了某一些特定的人群;很多竭尽所能努力奋斗的人,却终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我们的社会需要效率,但也需要适度的保障和调节机制,更需要人文关怀。也只有这样,效率才得以保证,发展才能够持续。
好了,这些是宏观环境,改变不了的,但企业可以改变自己的微观环境,已达到更好和更长远的效率和发展。
在这里,首先要需要说明的是:营销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而是包括了企业的合作伙伴、渠道、终端价值链,也包括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
企业营销的人文关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重、四轻”。
重效率,轻公平
这跟某些拥有特定资源和条件的人一样,不管怎么做,做与不做,唯一的标准是“成绩”,但有些成绩却不能说明问题。说到一个人的成功,很多人看的是:有多少资产,换句话说:有多少钱,这就是唯一的成功标准。
做营销也一样,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营销的效率,在区域市场的考核上进行了“科学”的权重设计。他们认为,这样就完全可以打破“大锅饭”的局面,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可惜的是,科学的方法却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说:区域成熟程度的销量大、小问题,区域潜力问题,竞争问题,投入问题,人员配置问题等等。表面上,指标设置非常合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如果过于注重效率,而忽视其他,就会产生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因为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非常严重之时,不但会影响企业营销目标的达成,而且对团队的影响也会友激励变成了消极。
很多时候,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市场、特别重要的战略市场和特定的利基市场,情况会比较复杂,效率一定要兼顾公平。
重制度,轻人情
“用制度管人!”做管理的人常常挂在嘴上。但制度可以解决“人心”的问题吗。不能!最多是让员工形成规范。就像重罚酒驾一样,还不是天天有人不以为然。如果仅仅是用处罚代替管理职责,就有“以罚代管”的嫌疑。关键是在机制和制度的基础上,要形成沟通支持的平台。
例如,区域市场有窜货出现,严格制度是必须的,但如果该市场总是完不成下达的任务,领导总在月底电话催促,完不成大骂一通,下月又是如此。我想,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完不成任务,原因很多,有团队的因素,市场和竞争的因素,产品组合、渠道等等很多原因。作为管理者和负责人,要找到关键的因素,对执行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不是一味的大发雷霆就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企业对外派的营销人员的管理可谓是“精细化”,每天做的每一件事就要有记录,监控到位。比如:两三个月回家一次是惯例,一年半载不回家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殊不知,这是违反常理的事情。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是没有人性的表现。
有次出差在外,碰到一个销售经理,他向笔者抱怨说:“公司规定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家时间不超过一星期,这不是逼得销售人员‘变坏’嘛”。交流之后得知,他言下之意是:作为正常的人,也有生理需要的,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很难保证不寻求一些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截至2010年5月,富士康已经有9人跳楼了,专家说:按照比例来看,这些跳楼人数跟整个富士康总人数相比其实并不高。这样的专家,只能用“砖家”来形容了。如果制度把人变成了机器,每天、每月做一样的事情,唯一结果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这种生活只能让人“跳楼”,别无他法。这让我想起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摩登时代》,尽管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是1936年,而且还是无声电影,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多么有远见啊!希望严格的制度,不要让人变成电影里“拧螺丝”的那个“卓别林”,也不希望我们的营销工作环境变成“新摩登时代”。
每天都在说营销人要有战斗力,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但如果仅仅关注的是制度的严格性,而忽视了凝聚人心的“人情味”,何来的战斗力?!
重技术,轻人文
当然,人文关怀也不仅仅是对企业的员工,还应该有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合作伙伴在这里不作为重要来阐述了,如:零售企业一方面对供应商的苛刻,另一方面,竭尽所能“讨好”消费者,仅仅是表面上的“竭尽所能”。
重点说说企业的广告宣传。广告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广告制作和传播重技术而轻人文,是我国内广告业界的普遍状况。广告不仅要合法,更要合情,要照顾到大家的情感,要考虑人文关怀的因素。不然,广告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有一个企业,市场部门报出来的广告预算是50万,总经理大感心疼,最后减到不到20万,制作和拍摄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但却在后来用这个广告片投放了数千万的广告费。这当然也没有问题,仅仅是拿一条广告片来播放是没有问题的,可广告片播放的受众是要考虑的,粗制滥造和生硬的广告在很多行业不但没有效果,还损失了大量的现有利润。
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例如恒源祥的广告,“制作”虽不算差,但没有一点“人文”味道。恒源祥的电视广告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1分钟内,广告背景音从“鼠鼠鼠”一直叫到“猪猪猪”,把12生肖叫了个遍。在播放固定单一画面的同时,简单重复品牌名称和十二生肖,这种广告方式将给受众带来什么样的精神折磨?
一些痔疮、灰指甲、卫生巾的广告,选在吃饭时间播出,虽然制作上也很精良,但消费者在大快朵颐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广告,会有什么反应?简直想把个电视砸了。某个卫生巾广告画面:一大片卫生巾飞到城市高楼的上空,把整个城市“盖住”,最后画外音和标版出来了:幸福的感觉
唉,作呕的感觉!
现在,人的需求更多地表现在精神层面,因此广告传播除了商品的信息和利益的驱动,还应有对人心灵的关注,商业广告发展的终极目标将是人文精神与商业行为的交汇。
重眼前,轻长远
很多人都在强调,广告唯一的作用是“卖货”,以至于不断出现挑战消费者忍耐极限的广告,这都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卖货是必须的,卖货也是肯定的,但总得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或心理愉悦的感受吧吧,否则怎么能“卖货”呢。我怀疑,现在某些所谓的咨询和策划公司是不是真的水平倒退了,或者是在哗众取宠,抑或是“矫枉过正”。
如果广告真的回到了只有“叫喊”的水平,中国再多几个诸如脑白金、脑黄金之类,那真正是营销和广告界的悲哀。
篇7
关键词:新闻传媒 人文关怀
前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文关怀不仅包括关心人,还包括爱护人、尊重人。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现象,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从宏观上来说,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新闻传媒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微观上来讲,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实践证明主要涉及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更多地体现于记者在面临新闻与道德冲突时的个人选择。这是一道记者在新闻传媒活动中时常面对的单项选择题,选择的过程异常艰难、选择的结果至关重要。选择新闻,意味着职业的必要;而选择道德,则是做人的基本。
1、新闻传媒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1.1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必须看到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人的推动下,社会的种种变革和运动,其目的都应落脚于人自身。也就是说社会竞争机制的引入、科学技术的推广,其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于人。这显然是把人等同于机器零件,要么符合需要而得到使用,要么不符合需要而遭到淘汰。在这里传媒“物化”了人性,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维护人的主体性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这样的报道也是很难得到受众(特别是下岗工人)认可的。
1.2 人与人的关系
在现今的许多报道中。反映模范人物如何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为他人无私奉献一切的较多,关于不计报酬的报道也曾经屡屡见诸报端。然而却很少见到报道模范人物在为他人奉献时,他人是如何理解、如何帮助、如何关心他们的。不求索取。只求奉献当然是一种值得报道和学习的行为。但单方面集中在如何奉献上。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很难在受众中产生共鸣。
1.3 人与自身的关系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以指导消费和宣传消费为内容的出版物纷纷投放市场。除却法国时装杂志ELLE,的中国大陆版,《世界时装之苑》外,大型豪华休闲刊物《时尚》、《新时代》、(How)等纷纷创刊。相对低廉因而更成功的是形形的商业型小报。后者名之为《精品购物指南》、《购物导报》、《为您服务》。这类传媒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显然是在传播问题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商业文化,部分电视媒介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有明显的效仿痕迹。必须看到,在这些传媒展现出的喧闹和繁华下,我国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能消受这种奢靡的商业文化“关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这样的传媒又将引导受众建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来面对转型期的社会调整。
2、新闻传媒存在“人文关怀”
“人文”与“神文”相对,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目的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传媒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由于人的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人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都发生直接的接触。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介。”因此,新闻媒介的工作就等于为受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而这种意识的产生基于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认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实践活动作用于现实环境,就会使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使“拟态环境环境化”。因此,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3、新闻传媒“人文关怀”对社会发展得作用
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分为物质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两个部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必然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精神文明建设,应是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人文层面上将为现代化建设发挥以下作用。(一)新闻传媒“人文关怀”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二)新闻传媒“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新闻传媒“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结语:新闻传媒如何在文化层面上对受众进行“关怀”。将关系到更深层次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在国门向世界敞开的今天,各种境外文化纷纷在我国登陆,“自己的阵地守不住就会有别人来占领”,新闻传媒更应在文化这个至关重要的“阵地”上做到守土有责,而构建起自己的“人文关怀”将是这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珊.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潮流不可阻挡[J].国际新闻界.2009年O4期.
篇8
尊重原则
尊重人的主体性。就是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实际在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激发人的参与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尊重人的主体性,就要尊重人的平等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内心深处尊重人,平等地对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要改变以往单纯批评、说教及居高临下的方式,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讨论、探讨、平等沟通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感情上的相互理解,认识上的共同提升。尊重人的主体性,就要尊重人的差异性、个性。思想政治工作不要试图把所有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要以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为基础,不设置统一标准模式,不限定完全一样内容和形式,不使用单一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而是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一切从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出发,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困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疏而导之。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生活化原则
坚持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将人们所面临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做到理论生活化,生活理论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饱含生活元素,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让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工作方法的生活化,就要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与具体的、与人贴得更近的小道理,把大道理贯穿和渗透在小道理之中,转化成具体的、感性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小道理,引起人的共鸣,使人感到平实可信,听得实在,觉得有理。要多用群众自身和群众身边的事情说话,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所要让对方接受的道理。而不能照本宣科、讲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大道理。要从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表达方式上与群众打成一片,让群众切实感觉到你是他们的“自己人”和“贴心人”。坚持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就要使工作语言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进行话语转换,将“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话语方式转换为“柴米油盐、田间地头”的话语方式,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和喜欢听的话语方式,让他们在亲切、熟悉的话语中,感觉到你是了解他们的,是与他们平等的,从而使他们在与你交流中得到教益,受到启发。
层次性原则
坚持工作对象的层次性。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对象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工作目标。从工作对象的群体性角度出发,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可分为高层目标、中层目标和底层目标。从工作对象的个体性角度出发,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可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能使不同的群体和不同阶段的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坚持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动态的特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层次性相对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也应体现层次性。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另一方面,针对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坚持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要坚持工作方法的层次性。要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甚至是“多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搞一刀切,不用单一的工作方法。
篇9
当手术成为病人治疗的一部分时,手术室护士参与了相对短暂但又极为重要的术中护理过程。病人离开手术室后将面对数月的康复、治疗、锻炼和调整。但是,手术室护士对病人的细心护理会大大增加病人功能恢复的信心。从病人进入手术室到他们离开,手术组的成员应对病人的安全、舒适及利益给予关心,护士的职责是为病人安全和舒适创造有利的环境,并对病人进行全身心的良好护理。
1 术前对病人的访视
无论手术大小,也无论手术何等重要,对手术室的护士来讲,每天都是大致相同的工作内容 ,但对病人而言却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可能对即将进行的手术了解不准确而产生恐惧和焦虑。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转变,术前访视已成为手术全过程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术前访视病人,护士就有机会了解并评估病人身心两方面的需要并决定如何满足他的需要,病人则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忧虑,了解有关手术的相关知识。当护士和病人在手术室再次见面时,他们就不觉得是陌生人。耐心倾听病人对手术的担心与疑问,并给予适时的合乎情理的解释,让病人感到你确实在关心他,帮助他,对能有你参与他的手术感到非常放心。
2 病人到达手术室后的护理
2.1 入室护理 病人一进入手术室,护士就应主动热情地向病人致意,问候病人,并友善地询问病人姓名、手术名称和部位;昨晚休息得好不好;手术间冷吗;要不要盖上暖和的毯子,这样躺着舒适吗;手术室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作为巡回护士将第一时间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情绪,护士最好称呼他姓加上先生或女士等,让他们感到来到的不是手术室,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2.2 手术环境 病人来到手术室将单独面对一次令人迷惘又可怕的经历。他们的眼神是恐惧和无助的。因此,最好不要让病人看到手术准备过程。手术室惯常的情景和声响会使病人感到迷惘,应该避免不必要的颠簸碰撞,将病人送入安静的环境。在病人听得见的地方,不允许喧笑、无谓的闲谈及开玩笑,也不允许有大的摆弄器械的声响。
虽然在到达手术室前30~40min,病人已接受术前用药,病人可能相当放松但仍清醒,也可能处于朦胧状态或已入睡,但是其痛觉迟钝的状态不应受环境或人员的干扰。
虽然护士和病人间接交流的程度多少取决于术前用药对病人的作用,然而,无论病人醒着,又恐惧又紧张,或是已进入睡状,护士的行为应始终如一。在护理病人的整个时期,护士要尽可能使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感到安全和舒适,病人可能希望和手术医生谈话,体贴的护士要保证让他得到这个机会,病人无疑会把手术看得非同小可,护士的言谈举止应该表达出对每个病人健康的关怀。
2.3 使病人宽慰地知道他将在手术室作为一个人受到接纳 护士脸上热情友好的微笑,即使被口罩遮住一部分,眼睛会表达令人愉快的表情,也会让病人由衷地感激;在进行麻醉过程中,帮助病人摆好;可能病人的嘴唇由于用药而干燥,护士应体贴地用湿药棉滋润他们的嘴唇,并且用几分钟专门照顾他,让他感到他是这里最重要的人;在诱导麻醉时,不离病人左右,在需要时以得当的方式协助麻醉师,保障病人的安全和舒适,避免病人难堪或受伤。虽然麻醉师对麻醉负有全部责任,但一个善于和病人交往,精于护理,而责任心又强的护士对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责任大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士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外,最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工作就是对病人的随时关心和照顾,与病人交谈,了解他的感受,保证他们的舒适和安全。
2.4 人文护理 由于手术的性质,有些病人担心会有不雅的裸露,自然而然地希望无论他们醒着还是睡着了,都不要过分暴露他们的身体。一个有心的护士会在手术过程中负责不让病人有不必要的或不雅的裸露,不议论病人个体的不足和异常。在病人需要暴露时,也不要因为其他原因而嘻笑和私语。否则会让病人误以为是在言论他的隐私而影响病人的情绪和心理,更易引发护理纠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3 手术后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个人魅力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关怀是语文学科本身及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的根源。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学语文学做人”等都致力于唤醒学生心中真善美的细胞,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人的终极关怀。然而通过对我县部分语文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发现了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场所,他们的学习过程会把他们的思想、能力展现得一览无余。
1.引导学生思想,给予人文关怀
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流露的思想,给予恰当的语言评价,显示出人文的关怀。如教师在教学《七颗钻石》时,针对学生在大街上的助困以及其他同学的“七嘴八舌”,教师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社会上有欺骗,我们就不需要去献出自己的爱心。使学生明白世上还是好人多,人人都献出了爱心,这个世界才会更美丽的道理。
2.挖掘文本人文,启迪人文思想
文本显示的人文精神,往往可以给学生以启迪,教师在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恰当地启迪他们的人文情怀。如《七颗钻石》一文中,文本提供的童话故事本身,其人文性就很有教育意义。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所以才得到了生活给她的巨大回报。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极大的榜样作用。教师抓住了学生表现出的思想模糊现象,及时做出了评价引导,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接受学生建议,送上人文关怀
新的课堂文化,要求师生是平等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因此,学生看到教师那过于严肃的面孔,思想紧张,思维停滞,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教师在上课时接受了学生“请带着微笑来上课”的建议,收起了板着的面孔,露出了善意的微笑,如一缕春风吹开了学生因害怕老师而紧缩的心,吹活了学生停滞的思维,给学生送上了及时的人文关怀。
二、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语言感人的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1.留心学生认识,矫正不良取向
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积淀,都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的幼稚、价值取向的模糊。这就很需要老师关注他们的言行,矫正他们的不良价值取向。平时课堂上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带领学生讨论,辨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明白社会的主流是好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美好社会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2.借助学生期望,固化正确取向
学生幼小的心灵本来是美好的,所以也更加期望有更多美好的情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就要借助学生的这种期望,使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得到进一步固化。如,学生期望和善,喜欢生活中有微笑,教师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满足学生的期望,把自己的微笑送给学生,同时,也希望学生都带着微笑来上课。学生的这种期望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必然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把“和善”这一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发扬光大。
三、凭借教师个人魅力,彰显人文关怀
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其成为学生的崇拜对象。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所以,有必要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显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亲和力使学生学会为人处事
卡耐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世人:事业的成功,85%靠的是情商。人的亲和力自然属于情商的范畴。通过人文关怀来培养学生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情商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师在异校教学《锡林郭勒草原》时,教师与学生的握手以及通过短暂的语言交流,很快地拉近与第一次见面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为后来的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启发是肯定的,启发他们今后在社会上与陌生人交往,会去思考最恰当的方法。
2.坦诚承认失误,树立做人风范
做真人,做实事求是的人,是文明社会提倡的一种风范。教师长期和学生相处,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影响着学生。尤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出现了失误,就应该坚决地、坦诚地面对失误,及时向学生承认自己的疏漏。如,在教学《锡林郭勒草原》时,由于教师在备课中的疏忽,没有准备“山丹丹花”的图片。恰好学生就在这里提出了问题,老师没有回避,没有敷衍,而是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疏忽,用“欢迎大家到大草原去做客”的坦诚,表白了教师那颗真诚的心。这样坦诚的为人之道,对学生的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必将使语文课堂的原野更加生机勃勃,学生乐学,老师乐教,真正彰显人文关怀,打造生态课堂,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愉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