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素范文

时间:2023-03-30 11: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元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元素

篇1

2008,这样的故事还将继续重复吗?

,金鹰成份股优选基金的基金经理,这个有着十几年投资经验的专业投资人,在经历了2007年市场的风雨洗礼之后,变得更加自信、从容和淡定。他眼中的2007年不仅仅是大牛市,更是一个“变局”。

遭遇 “新元素

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渐渐走出了之前5年的漫漫熊市,在宏观经济不断向好的背景下,牛市的征兆渐次显露:成交量温和放大,上市公司业绩跳跃式增长,基金业绩不断提升……在大盘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高点后,年末,在人们的欢呼声中,2007年牛市的气息已然触手可摸。然而,不可预知的是,就在市场一片乐观之时,一场大级别的震荡正在不动声色地逼近。

春节过后,2月27日,大盘疲弱开盘后即毫无征兆地掉头向下,到了下午,个股竞相上演高台跳水,到闭市时跌停的个股竟然达到了千支以上,大盘当日的跌幅也创出了几年来之最。在这次大跌中,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损失惨重。

金鹰成份股优选基金也未逃出此劫,但它又是幸运的。告诉《小康》记者,春节过后,他们的决策团队就开会反复研究投资策略,当时他们基金的仓位在70%左右,几乎快达到了所规定的持仓的上限80%,其中有些个股的短期累计涨幅已经偏大,于是他们决定以减仓为主,及时锁定利润,将仓位降到50%左右。2月27日开盘后,就开始按计划不断减仓。金鹰成份股优选基金是一种配置型基金,这就决定了在减轻股票仓位的同时还得买入债券,这无疑影响了减仓的速度。说,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好。最后,虽然没有完成当初设定的比例,但效果也出来了,金鹰成份股优选基金成为当时股票型基金中跌幅最小的一支。

现在说起“2.27”大跌的原因,认为主要来自于心理层面的压力。

2007年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经过连续几年的熊市,到2005和2006这两年,市场的参与者基本只剩下了机构,包括基金、社保、保险以及券商自营机构等正规军。此格局维持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新元素”加入了进来,这就是新股民。说,这些新散户中有看好股市加入进来的,也有以前的“基民”转变为“股民”的。由于这些新股民缺乏实战经验,一有风吹草动就抢着卖出,所以恐慌性杀跌局面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说,2月27日那天,从盘口看,下午还没跌停的个股齐齐都向跌停奔来,这明显是恐慌性抛盘所致。

作了一回看客

“2.27”后,恐慌情绪释放后,大盘开始重拾升势,一路过关斩将,节节逼近4000点大关。然而此轮的上涨几乎让所有的机构摸不着头脑,一些低价股,垃圾股,ST股节节窜升,有的在短期内翻了3倍,题材消息漫天飞舞。与此同时,新股民疯狂涌入,到5月,最高日开户数竟达到了31万。当时有众多媒体称中国进入了全民炒股时代。

“大量的散户像买青菜一样地买股票,什么便宜就买什么,”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的散户彻底主导了市场。”

就在散户享受这一狂欢盛宴的时候,基金经理们却备受煎熬。出手参与,有违基金价值投资的理念;静观,业绩得不到提升。当时,和他的团队也遭遇了这一难题。

“那时投研团队在不停地讨论市场,最后还是觉得要保持稳健的投资风格,尽量不做一些有违价值投资理念和基金合同的操作。”回忆道。

策略决定下来之后,心态就平和了许多,选择了坚守。他告诉《小康》记者:“金鹰成份股优选基金是以上证180和深证100为主的成份股投资,当时的仓位平均下来只有50%―60%,很轻。”而支撑这种平和心态的是,他们笃定,这波由散户主导的行情属于脉冲式的,不会长久。

时机终于到来

5月30日零点,新华社突然了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消息:从2007年5月30日起,财政部决定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这是继4月29日央行提高准备金率、5月16日央行加息及再次提高准备金率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三率”联动后,政府采取的直接针对股市过热的调控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5月30日开盘后,大盘应声急跌,沉浸在狂欢中的散户猝然惊醒,一时间抛盘汹涌杀出,大盘更是一路下行,一时间股市悲观论四起,有言论说,大盘将进入中期调整。而让散户没有想到的是,各路基金却借机开始悄悄进场,将目标锁定在了大盘蓝筹股。也不例外。

对于众多基金合捧大盘蓝筹股的原因,解释道,一季度很多银行、地产都没涨,二季度是以涨小盘股为主,大盘蓝筹股还是属于相对的价值洼地,包括钢铁、房地产、金融板块。当时这些蓝筹股的平均市盈率都不到30倍,有的钢铁股还维持在十几倍的市盈率,但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已经30倍出头了。而且,当时的主流投资机构公募基金还是比较看好中国经济,包括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所以,多数基金都选择了大盘蓝筹作为重仓的对象。

重仓锁定大盘蓝筹后,金鹰成份股优选基金净值也随着大盘上冲5000点,6000点而不断提升,取得了不菲的收益。

“V”形的两边

在操盘的过程中,在盘口经常能观察到散户追涨杀跌的举动,对此,他形象地用一个“V”形对机构和散户的操盘行为进行了区分。他说,散户经常走“V”形的右边来买,左边来卖;而机构恰恰相反,通常是买左边卖右边。机构有这样的行为一般是出于锁定利润的目的,或是为降低成本,会在上涨时降低一部分配置比例。他告诉记者,前一阶段大盘跌破5000点,很多散户不断看低点位,甚至离场,而很多的基金经理这时反而更乐观了。

篇2

Q&A

Q=《网球大师俱乐部》杂志

A=Frank

Q: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新元素餐厅的办店理念吗?如果可以选择一位网坛偶像作为餐厅的代表,你觉得哪位的风格最接近?

A:新元素餐厅不仅是要为顾客提供最新鲜、并且营养均衡丰富的食物,同时也希望为他们缔造一个更为健康的国际化生活方式。这就是与中国网球公开赛以及上海大师赛一直以来经营的形象十分符合。我认为四巨头的形象都非常符合新元素餐厅的企业文化。

Q:现在中国有非常多很流行的运动项目,为何新元素餐厅会坚定的选择与网球合作呢?

A:网球是一项充满了激情、技巧以及需要球手全身心投入的运动,因此它在世界各地都备受推崇。另外网球同时也是一项优雅的运动,但又兼顾了亲民的有点,让人不会产生距离感。这就与新元素餐厅的一直以来的形象非常接近。在全中国很多省份里,每天都有来自30多个不同国家、种族的人走进新元素餐厅享受美食,原因是我们的提供的食物不仅相当精致,同时也能让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轻易接受。

Q:新元素餐厅与中网以及上海大师赛都已经建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可以让你比较―下这两项赛事吗?

A:随着办赛时间的积累,这两项赛事都正在变的越来越好。作为一项男女合赛的大型赛事,每年在国庆节期间中网都能为球迷奉献大量的精彩比赛;而上海大师赛的优势在于他能把世界最顶尖的男子球手都集聚在一起。今年的男单决赛无疑是让人叹为观止。

Q:能给我们更多的介绍新元素餐厅的“世界网球之旅”的活动吗?

A:我们的“世界网球之旅”活动是与四大满贯赛事以及在中国举行的两项大赛紧密相连的。每年我们都会邀请新元素餐厅的客人前往墨尔本、巴黎、温布尔登以及纽约旅行,并且感受网球赛事中至高无上的大满贯的魅力。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关于网球的奖品,比如得到来自“海德”的网球教练的亲身指点。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就是从各个方面制造机会,让我们的顾客可以与网球进行亲密接触。

Q:李娜在法网夺冠后,促使更多的人愿意拿起球拍走进球场,其中包括大量的青少年选手。新元素餐厅会否考虑加大对青少年赛事的投入?

A: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坚持支援基层网球运动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培养。当然我们也愿意做的更多……如果你们有什么好的主意,欢迎提供给我们参考。

Q:新元素餐厅在2002年与上海大师杯就有合作关系了,与中国网球一起走过了十年,能否让你谈谈这十年网球在中国的变化?

A:很显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网球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上海,你可以看到打球的人数越来越多了。而在比赛中,你也能发现观众的观赛礼仪正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懂得如何欣赏高水平的网球比赛了。而我坚信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延续着这样的进步势头。当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中国球手能快速成长,尽快达到国际级的水准。

篇3

关键词: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新元素

Abstract: Tourism economy is called as the rising sun industry, or smokeless industry, become drive economic growth, promote consum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important support factor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urism is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the new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point, is to promote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cultur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the hope for a follow-up study help.

Keyword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urism culture; The new element

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济贸易界有一句术语。“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根本上来说,就是民族的”。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消费行为,旅游在生产力极端底下的古代社会,是难以想象、难以被理解、难以实现的。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者放松心情的绝佳机会。旅游文化不仅包含了人类群体传统行为方式的构成部分,也是个体心理所认同选择的行为模式。旅游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由多种重要元素所共同构成的。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文化中的新元素――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民族特色是旅游文化的新元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开始形成其自身的文化现象。虽然交通运输、通讯信息、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因素都能影响、左右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元素之一就是文化,文化对消费具有更深的心理暗示含义。而在影响旅游文化的众多条件之中,民族特色成了决定旅游文化的新元素。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色是有差异的,旅游者对司空见惯的、共有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探究的是见所未见,追寻的是与众不同,体验的是新奇怪异。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旅游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都是民族特色特别浓郁的地方,如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中国的长城和天安门,都是由于其民族特色独一无二而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从而成就了他们的旅游文化。这些也是大城市所无法复制的。

总之,民族特色已经成了旅游文化发展的新元素,成为决定消费者旅游产品消费意愿的重要条件,是决定旅游产品卖点的关键指标之一。只有深刻挖掘出当地的民族特色,方能促进当地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运用民族特色发展旅游文化

虽然我国不少地区的旅游文化形象较过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几乎都是以自然风光为核心形成旅游产业格局,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还没有得到有机融合。更确切地说,不少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在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灵魂作用还没有彰显出来。那么,应该如何实现民族特色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统领作用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各种旅游业务中增强与活化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决定着旅游业务本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它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中,从事这六大要素生产经营的从业者,无论是谁,只要占领了民族特色文化的制高点,就能吸引并凝聚到更多的旅游消费者,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当地旅游开发者要在各种旅游业务中增强与活化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当地的民族特色,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吸引旅游者想来,愿意来,而且还会再来,这样才能保证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云南香格里拉为例,景区内有雪山、冰川、天然佛塔、高山牧场、清如明镜的湖泊、壁立千仞的峡谷、传奇的藏族村落……所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人们追寻的“香格里拉”。但是,在“秀色可餐”之外,也要让游客享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体验。通过旅游发展,让老百姓们知道民族歌、民族舞,甚至房前一棵树、房后一股水都是我们的旅游资源。在多年的旅游开发中,迪庆藏族自治州在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实施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发展战略。通过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并向国际和国内整体营销“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制定旅游游戏规则,引导全民参与旅游的建设和服务,并分享旅游收益。通过群众的参与提升了文化融入产品中的程度,实现了民族特色产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2、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

我们都知道,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不仅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自然美景,更有令人陶醉痴迷的民族风情。“五朵金花”引多少痴情男女相约云南,“刘三姐”招四海宾朋相聚桂林,“天仙妹妹”一时间成为网络红人,创造网络点积量的新高度,这些再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民族性,什么是民族特色,什么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根基。实践证明,只有将民族特色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起来,才能将当地的民族风情发扬光大。

3、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氛围

营造民族特色文化氛围就是要形成一个特色文化圈,只要进入这个圈,就会受到这种特色文化的冲击和感染,民族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吸引旅游者来旅游的理由和信念,是旅游产业持续兴旺的不竭动力。所以,旅游开发者要从点、线、面展开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氛围。

结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人员流动普及化的背景下,可以说市场上从来不缺少旅游意愿,不缺少旅游产品,不缺少为旅游产品、为旅游消费进行配套的行业,但一些地方坐拥自然却开发不起来,发展不起来,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设计存在缺陷。只有将民族特色融入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才能在旅游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卢竹. 凤凰古城家庭旅馆的调查分析[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

[2] 陈全. 浅析小旅馆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 安防科技. 2009(08) ;

[3] 王春霞,马归民. 酒店文化空间的营造[J]. 山西建筑. 2009(22) ;

[4] 侯凤斌,张彤. 无声符号――中国菜肴表现形式研究[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0(04) ;

[5] 于军华. 内蒙古特色饮食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以“小肥羊”为例透析地区餐饮业发展前景[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12) ;

[6] 梁钟荣. 龙脊梯田景区家庭旅馆发展对策研究[J]. 零陵学院学报. 2005(03);

[7] 王德刚.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 民俗研究. 2003(01) ;

[8] 宗晓莲. 丽江古城民居客栈业的人类学考察[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

篇4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下降,品牌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降低,品牌受市场的“冷落”,这就是所谓的品牌老化。品牌老化首先反映在其市场表现不佳和品牌资产的下降上,一般表现以下五个特征:品牌市场表现不佳;高认知率与低再现率;品牌忠诚度下降;品牌认知质量下降;品牌联想弱化。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品牌老化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少曾经为消费者钟爱的名牌商品如今已日薄西山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如英美烟草公司的“老刀”(Pirate)牌香烟、美国福特公司的“艾德赛尔”(Edsel)牌汽车,还有我国的旭日升、爱多、活力28等。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很多因素交互影响,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品牌老化,通常我们将这些引发品牌老化的因素总结为竞争者因素、消费者因素和品牌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在这三个因素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消费者因素,因为一个企业的品牌不是经营者自己的品牌,而是消费者的品牌。企业的产品有没有过时,品牌是否老化都取决于消费市场,品牌的生存和发展与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紧密相连。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品牌老化的原因主要源自于作为生物人本身的一些特性。一是消费者作为生物人天生就具有喜新厌旧的特性。如果企业长期墨守成规,不向消费者传播新的信息,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点新鲜感,那么,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厌烦这个品牌,转向更具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品牌。二是由于消费者出现新需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品味也在变化。作为社会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会受到周围或社会的影响,当社会上的舆论导向有了某种确定的偏向时,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会驱使他的消费行为符合这个偏向,从而产生变化或产生新的需求。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和消费者的新需求,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商品特性和品牌战略,就会丧失许多潜在的消费者,并且动摇现有的品牌忠诚者,最终导致品牌老化。

二、品牌激活必须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

激活品牌就是企业采用各种手段来扭转品牌的颓势并帮助其重振昔日雄风。Brown等人指出,品牌激活是一种具有持续吸引力的营销战略,原因有两点:一是技术进步和模仿会很快消除先行者优势,而凭借消费者对老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却能获得竞争优势。二是在越来越不稳定的环境中,人们的怀旧情绪会日益加重。1988年Berry首创了品牌激活概念,并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品牌激活的七个步骤。自从Berry之后,学者们对于品牌激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品牌激活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方面展开,基于认知心理学主要从消费的认知心理着手,提出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提高品牌意识,重塑品牌形象,进而达到重建品牌资产的目的;基于社会心理学则主要从品牌本身的意义、内涵、本质等方面出发,通过品牌故事、品牌社群、怀旧性的广告等,唤醒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社会心理联结,最后达到建立或恢复消费者与品牌亲密关系的目的。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品牌激活还必须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因为它不只是企业单向的决策问题,而且还涉及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管理。Shapiro就认为,品牌之所以能够存活,是因为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了情感联系。品牌激活应该从深层次的消费者心理出发,理解并利用消费者心理来激活品牌。老品牌悠久的历史可被作为一种市场价值的来源,是合理性和真实性的文化标记。现实的消费者文化会令消费者产生“不真实感”,消费者对真实的追求已成为现代营销的基础之一。老品牌具有强烈的怀旧价值,可以使消费者把自己与其过去联系起来,并与分享老品牌的社群建立关系。因此,如何深刻理解消费者的品牌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如何利用老品牌的历史价值来唤醒消费者的怀旧情感,如何研发品牌精髓等等,这些都是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也是营销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激活策略

1.以怀旧来加强消费者的情感体验,留住老顾客。怀旧是对过去的渴望或对昨日的向往,是正常的人类反应。老品牌本身具有的独特历史资源和忠实消费者群体等“旧资产”不容忽视,值得加以开发利用。当老品牌面临新品牌的强有力竞争时,怀旧方式的利用则显得尤为必要。经典的老品牌不仅包含了技术的精神价值和持续价值,而且也让消费者回归到一个世界看起来更加安全、更易理解、商业化程度较低的时代。消费者往往对那些能够引起对过去经历回忆的东西有着强烈的感情, 进而激发出强烈的购买倾向。怀旧情感代表了老顾客回味的理想化过去,而老品牌能成为满足老顾客“回到过去”的载体,重新召集老顾客加入到现代社会共同回味过去独有的情感体验。因此企业可以加强传播老品牌的品牌故事,大肆渲染品牌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形象,引起消费者对老品牌的怀旧心结,通过加强顾客和老品牌之间的沟通,增进消费者对老品牌独有的感情因素,从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增加顾客的购买频率和数量。激活老字号,关键还在于理解并传承老字号品牌精髓,使老字号独有的元素精髓与消费者发生关联,创造顾客感知价值,精心塑造出老字号的经典价值的品牌资产。还可以通过讲述品牌故事延续与传播老品牌的经典形象,如可口可乐在著名的美国纽约第五街建立可口可乐容器博物馆,强化了可口可乐与顾客之间的历史感情。

2.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老品牌的市场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会发生变化,面对市场变化,老品牌必须根据目标市场调整品牌定位,以消费者需求变化为基础来更新定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中日本汽车定位为节能,并凭借其省油、小巧、价格低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但当石油危机过去经济开始复苏后,美国消费者又开始追求豪华车,日本车面临定位上的老化,因此,日本车又逐渐改变其市场形象定位,向高科技概念形象转变,如丰田公司就成功推出了“凌志”豪华轿车,给品牌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美国市场再创佳绩。此外,品牌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来寻找与品牌定位的交叉点和平衡点。品牌开发新市场是因为虽然原市场顾客群的需求发生变化了,但企业可以放眼其它细分市场,很可能会在其它更为广泛的细分市场找到与该品牌定位关联密切的消费者群体,这就延长了老品牌发展的生命周期,比如很多家电品牌在城市市场出现老化后,将战略重心转到农村市场,使老品牌重新焕发生机。

3.为老品牌注入新元素,吸引新一代的消费者。老品牌在重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品牌的传统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为老品牌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之富有时代感。只有注入“新元素”,才会改变消费者对老品牌形成的负面认知和联想,从而形成全新的品牌知识,改善老品牌的品牌形象,吸引新一代的消费者,只有这样老品牌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老品牌在“新”上下功夫,要“表”、“里”并重。所谓“表”是指包装、外形、款式等外在要素;“里”是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等内在因素。注入“新元素”的方法包括标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广告创新、渠道创新、包装创新等等。比如可口可乐的新标识就是在保留老元素基础上注入新元素的成功案例,可口可乐新标识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中文上,用更具现代感的斯宾塞体中文字体取代了可口可乐自1979年重返中国市场后沿用了24年的中文字体,并且“波浪型飘带”由原来单一的飘带图案演变为多层次多颜色的设计,与英文字体和商标整体风格更加协调,既带给了消费者新体验,扭转了消费者认为可口可乐活力不足、传统、老化的印象,但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老标识,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突兀的感觉,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去接受和习惯新标识。

篇5

【关键词】爵士乐 十二音体系

一、爵士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头几年里,爵士乐作为一种都市流行音乐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崛起。

(一)爵士乐的起源及推广

1.起源

“爵士”一词与非洲有关,最初的拼法是jass而非现在的jazz。爵士乐是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并在新奥尔良、圣路易和堪萨斯城以及芝加哥和纽约发扬光大。

2.时尚潮流

爵士乐队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把美国南、北方人民团结起来的艺术,其很快清除了其中的伤感民谣成分,并对流行音乐加以改造,其声势之迅猛一如摇滚乐改造了当今的音乐那样。

爵士乐队在一定程度上是军乐队按比例缩减的翻版,这种军乐队早在世纪之交以前就已经在新奥尔良及其他地方蓬勃发展。爵士乐队的规模十分实用,由不多于6名乐师组成,每位向共同的即兴伴奏贡献各自的声部。

20世纪20年代,一支大型爵士乐队曾创下持续至30年代的时尚潮流。一批技艺辉煌的独奏爵士音乐家吸引了众多痴迷的追星族,其中小号即兴独奏尤其风靡全球。

(二)爵士乐的发展

1.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爵士乐的强大生命力来自于黑人和白人音乐家的共同推动。其魅力在于它使音乐恢复了自由、即兴的演奏,并使之更上一个台阶,甚至成为奏乐的主旨。当年,莫扎特和贝多芬也只是将独奏者的自由炫技局限在协奏曲的华彩乐段里。而如今,爵士乐和所有乐手都能在抓住基调的前提下完全自由地装饰和声与旋律。

爵士乐曾一度被认为是大胆、前卫和危险的。其受到社会的谴责,这情形与之前的华尔兹和摇滚乐一样,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刺激性,都曾使欧洲震惊过。乔治・格什温使爵士乐登上了音乐厅的大雅之堂,他将爵士乐在全球传播之神速令人难以置信。由于唱片的发明以及无线电广播的出现,也由于富于多样性和强势的美国精神的推动,爵士乐势如破竹地蔓延开来。在一个接一个的国家,千百万人涌向爵士乐。表演它,在其伴奏下起舞,购买其唱片。爵士乐同电影一道,成为美国的主要文化输出品。其几乎成为人们为了忘掉艰难时世而恰好需要的抚慰品。

2.符合时代的节奏

爵士乐是同我们这个大规模生产时代相合拍的一种音乐。我们就像适应工作的快节奏那样追赶这个时代的步伐。这类音乐的性格因时代及文化的变迁而改变。在音乐里,其具有非洲人带给西方世界的一种品质,即无论网络变得多么复杂,都不会影响每个个体在重复性节奏中专注于保持自己的位置。

除了具有更复杂的节奏之外,爵士乐还响应了当时的流行趋势――其本能地体现出对世界的洞悉。但这并非是一种错误的本能,因为月亮潮汐和太阳循环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影响,爵士乐就像掠过干草的野火那样迅速掠过大地,在经过许多地方时甚至涤荡了当地现存的音乐语言。

二、十二音体系

(一)十二音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1.背景

随着新大陆愈加焕发勃勃生气,欧洲却愈加变得暮气沉沉,显现出颓势;那里的建筑、服装、食品等全都发展得过于繁琐和矫饰。欧洲音乐,尤其是和声,也是如此。

2.西方传统的和声理念

西方音乐一直牢固地植根于三和弦的音乐理念,即人们所熟悉的大调和小调和弦之音,欧几里得逻辑的一种形态。标准的和声逻辑是以基调及两个同其关系最密切的音――第四级和第五级为基础的。通过按顺序弹奏建筑在1-5-1或较温柔的1-4-1之上的大调三和弦,就此成立一个调式。假如要建立起某个无可置疑的调式,尤其是当已经走得太远时(如从C调进入升F大调),那么一旦回到本调,必会以1-5-1的方式弹出那些三和弦。

3.起源与模式

勋伯格十分推崇17世纪巴赫及整个德、奥的音乐传统。他从平均律(即巴赫的多有调性一律均等的原则)的键盘得到了启发,把原则实施到所有12个半音上。所有这些音符都是可以互换的,都可以随意被排列成任何模式,而无须顾虑前面的和声与调性关系。这是一次极端的冒险,因为这是自从近1000年前和发明以来第一次有人对西方音乐的本质质疑,并提出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勋伯格在成熟期创作的音乐对人类的耳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苛求。对他的音乐,只有通过视觉上的分析,其构造才能清晰地显露出来。

4.首部作品

由音列构筑的第一部作品是勋伯格的《钢琴组曲作品第25号》,写于1924年。勋伯格坚信自己找到了西方和声之谜的钥匙。他在1923年写道:“坦率地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出错,这可是我作曲以来的第一次。这套系统也在不需要我做任何事的情况下自己不断发展着,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迹象。照这样下去,我发现自己能够充分发挥想象随心所欲地作曲,而同时又服从于一个十分清晰可辨的美学新体系。”

这部作品是以四个音符结束的,这四个音符是整首曲目赖以为基础的音列,可将其拼为B、C、A、降B。按照德国的音乐拼写方式,B成为H,降B成为B(此法可以追溯至中世纪),那么这四个音符依次就是H、C、A、B。把他们颠倒过来,便拼出“B-A-C-H"(巴赫)的字样。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排列,犹如护身符那样,仿佛勋伯格在乞求巴赫的保佑。当年那位古代大师就经常玩这种署名把戏,是把主题颠倒过来或倒退着演奏的做法的始作俑者。

勋伯格把这部作品视为古典传统的一部分,若从一个更大的范围背景来看它,便可看到所谓的“平等问题”,但这平等却是人类寻求强加在自然界的不平等之上的。因为一个八度的12个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是本质上的不平等。那种企图把它们摆平等的所谓的音列是武断的,但勋伯格却树立了一套僵硬的新规矩,在专断与自由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但两者又经常地相互依存。他认为,和声秩序是由不同作曲家在不同时间强加而成的。勋伯格以他的方式开启了我们的听觉,使我们拥有了微妙的音乐新体验。

(二)如何看待十二音体系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不平衡的时代,一方面是严肃的作曲家在做各类试验;另一方面是通俗音乐家一头扎进另类异趣的新体验中去。一种酸楚、苦涩结合着幻灭加怀旧的民族情绪在音乐中将其表现到了极致。它是古已有之的自由与秩序、新与旧之间的另一场冲突,只是激化到了公开反目的程度而已。

十二音体系音乐有意躲避四度、五度及八度音那些强大的自然音程。同时,强调小调和大调的二度音程,而这些恰是距离我们所称的纯音程最远的音程。这些如磨砂般的刺耳怪声有助于阻止十二音体系音乐展示任何和声中心之感,但我们还是无法逃避音符的自然魅力,就如同我们逃不开地心引力。十二音体系打碎了任何作茧自缚的枷锁,并完全表达了自我。

结语

从人类的初始起,音乐的一个目标就是给人们带来快乐,另一个目标是告诉人们真理。同样的功能也适用于一切艺术门类,因此人们在其范围内做各种实验,是人们了解音乐过程的必然现象。艺术家的作用一向是打破陈规旧俗、超越自我,但公平地讲,观众的观念亦在20世纪发生了急剧的改变,但艺术被设定要属于所有人,体验持欢迎、包容的态度,并倾听出现在我们中间的新声,因为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旧想法、旧经验。我们不是非要喜欢所有类型的音乐或艺术,但爱心是一切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新声时,应当予以关怀。真正的控制源于完全的认知,但是太多的分析又可能压抑直觉,这正是20世纪音乐所出现的一个问题,它在最佳状态下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提高我们的直觉能力,同时又强化我们的分析功能。

参考文献:

[1]根纳季・齐平.演奏者与技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篇6

第二,她觉得要容忍作错事情,因为如果你是一个创新的公司,你不容许你的工程师或者员工们有不同的想法,那没有机会做创新的事情。创新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错误,但是当你能够容忍这种错误,你就会取得成功。就像产品研发,虽然10%的想法能够成功进入HTC的手机,那提供10%的想法的人会被嘉奖,但其他90%的人你也要鼓励他们,虽然这次没有进去,但如果有很好的引导,可能三年之后他们的创新元素就会进去。她说“我现在的管理风格基本上是鼓励并且容忍。”

王雪红表示父亲对其影响巨大。她是华人世界一代商业宗师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2011年说过,她父亲对她影响很大,她父亲的一生勤劳俭朴。另外,她父亲常讲的就是“追根究底,止于至善”。尤其在创新方面,王雪红丝毫都不含糊。

当有记者问她“HTC跟索尼(18.72, 0.22, 1.19%)、三星、苹果(518.63, -6.36, -1.21%)比较,后三者都是多产品的品牌,HTC相对来说还是专注于手机品牌。你认为这种单一产品的品牌跟多产品品牌竞争,你的优势是什么?”王雪红脱口而出,“是创新!”她说,HTC在做很多不同的东西。当新技术成熟了,觉得给人们能够带来革命体验时候,HTC的产品就会出来。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音乐教学 创新元素 解析

在高中教学中,音乐教学是一种欣赏性较强的一门教学课程,在这一门教学科目中,教师通常都十分注重教学设计,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前必备的准备工作,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高中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为主要依据,同时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审美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提高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一、新课改对高中音乐教学的要求

1、要求教师对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有所明确。在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并利用音乐鉴赏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形式,使学生对音乐独有的艺术之美有所体验。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得到丰富。教师还应大力鼓舞学生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有所帮助,使学生通过音乐创作活动将自身的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互相尊重的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民族音乐鉴赏,使学生的文化事业得到有效拓展,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文化修养提供有利条件。

2、要求教师对新课改高中教学理念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新课改后的高中音乐教学理念为:教学的重点为音乐审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因此在新课改教学环境下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新课改教学理念有所理解,要多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训练和音乐活动参与,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和音乐艺术审美能力,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给学生自主音乐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形式的把握能力,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加强音乐知识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实践性。由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影响,当代高中教学主要讲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明确提出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完成学习,因此在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鼓舞学生进行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使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性有所改变,教师还应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搭建参与性音乐学习的平台,同时教师还应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学生不同学习特点来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加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所显现,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和疑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音乐体验学习当中。由于音乐是一门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方式要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由于音乐是一种直觉体验所获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音乐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进行引导,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一的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使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缺乏学习主动性,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下,使学生缺乏实践学习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于理论知识上,例如过去的音乐教学,教师只是在黑板上画出五线谱,并以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音乐符号,并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音乐符号默写下来,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特点,导致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过程中无法通过自身的审美特点对音乐进行正确的欣赏。如中国古典音乐中具备较强的非语义性,多半都是靠韵味的理解能力来实现音乐的欣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非语义性音乐的欣赏能力受到严重的阻碍。

3、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实践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所谓参与实践性学习主要是指让学生踊跃的参与到音乐的演奏、演唱和创作中来,使学生与音乐艺术无限的接近,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与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安排相应的音乐前奏作为课堂的主要素材,组织学生根据前奏自行编排舞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概念我国实施新课改教学理念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设定教室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审美特点和音乐欣赏能力,进行相应的学习内容布置,使学生通过自身喜好来进行自觉音乐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活动,还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使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所增强。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入实施,使高中教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一的知识讲解,应加强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音乐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学理念,使教学模式向现代化迈出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杨立春.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J]

[2]蔡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

篇8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两个培养”,即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准确把握,积极研究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个性,提供创新土壤,培养创新习惯,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源动力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必须牢抓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才能收获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

例如在教授指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联网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然后选出全班打字最快的学生和教师比赛。比赛中学生大喊:“老师打得好快!”“老师,能教教我吗?”“我也想学!”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这时候,教师再讲解指法,学生就不觉得枯燥了,反而学得很认真。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细胞,有了这份自信心,一定会使他们迸发出更多、更亮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现代教学新理念要求教师应走近学生,俯下身与学生平等对话与沟通。试想教师始终占领着讲台,学生敢想而不敢言,那优化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会变成纸上谈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协助探索的姿态尊重学生的个体表现,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思考等机会,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鼓励和评价,如“你可以的”、“差一点就做得更完美了”、“相信你下一次会做得更好”等,切忌讽刺、挖苦、冷笑和训斥,允许学生有别于常规的想法、做法和回答,给他们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创新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尽快生根、发芽。

三、鼓励“标新立异”,让学生动手创新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要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丰富多彩、生动的教学形式,适配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天性,全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久之将强化为一种固有的内在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讲课要有艺术性,语言要风趣幽默,活用肢体语言感染学生;采用计算机从各个角度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无穷魅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在课堂中开展独特的群体创造性学习活动并使学生有机配合,进一步培养他们合作互学、团结共进的习惯,以达众木成林之效。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PowerPoint”知识的时候,先展示一些往届学生制作的精美PPT,让学生感受多媒体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魅力,萌生动手操作的愿望。适时再激励学生:“这些作品都是往届学生制作的,只要你们稍微动动脑筋,就一定比他们做得更好、更炫。”学生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大胆摸索、创新,对文稿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修饰,教师在巡视中,仔细观察每名学生作品中创新的闪光点,即便很少也应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淡化失败的感觉,体会到大胆尝试就能成功的道理,从而在不断的动态活动中能动地接受了创新思维,强化了创造习惯。

四、构建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创新能力

1.优化课堂问题

问题往往蕴涵创造,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提高动手、表达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层次等因素,其难度应在学生努努力就可以解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问题设置的方向应具有新颖性且答案尽可能开放,单一答案的训练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阻碍。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要优化课堂问题,充分调动和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倡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在保证学生学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教师质疑、对教材质疑,力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方法、思维、技能的突破和创新。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殿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J].人民教育,2002,(9).

篇9

关键词:建筑改造 新旧元素 互动与共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改造中新旧元素的互动与共生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建筑在功能和形式上的改变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使得建筑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这样就导致了近些年来建筑在改造之中面临着新建筑和旧建筑以及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共存局面。在建筑改造中新旧元素的运用作为建筑设计不容回避的永恒的主题,那么,我们在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过程中就需要寻求新旧并重和协调发展的途径,这样才可以使旧公共建筑在建筑改造中实现再开发与再利用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利益。

一、 建筑改造中新旧元素的界定范围

众所周知,一座城市的形成是由在不同时期内所建造的建筑共同组成的,那么,在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其所指的是在城市中已经存在了一定时间段的建筑。在对其“旧”的时间的新旧元素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也是相对于建筑所存在的时间和建造的时间来说的。在建筑改造中,其“新”元素所指的是两个时间段的建筑,一方面是拟建建筑在没有建造之前,处于一种被人们所设想的状态,这种建筑只是在建筑图纸或者模型设计中存在的,因此是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另一方面所指的是近期新建或者已经建成的建筑,处于人们在对其进行了解、体验与评价的阶段,这类建筑在短时间内人们是不会对其作出重大的改变与调整。其“旧”元素所追溯上其跨度比较大,同时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有建筑史学界的历史性建筑,同时还包括城市中的一些普通建筑或者曾经与现在正在使用的公共建筑等。

从存在的时间长短来看,建筑中新元素的存在状态时间相对比较短暂,而旧元素的存在状态时间相对比较长久。在城市之中,一个新建筑在建成之后,经过人们一段时间的使用、体验和了解,其就会逐渐演变成这个城市之中的旧建筑,相对也会对后继的新建活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这个过程来看,建筑就是从它的新状态逐渐转变为旧状态,而后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新旧交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形成了城市建筑改造中的加以利用的“新”、“旧”两个元素。

二、 新旧建筑元素在空间整合中的互动与共生

(一)新旧建筑元素实施空间整合的目的

一般而言,旧建筑的改造在客观因素上会受到旧建筑的主体以及社会的环境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而在主观因素上其还会受到政府在决策上、建筑师、公众价值观和投资上的影响。那么对旧建筑在空间上的改造设计就需要从现实条件出发,采用一些有利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再探索重复利用的可能性。进而使旧建筑可以在城市中扮演一个更加合适的角色。从建筑在室内空间的改造来看,其新旧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同种功能的更新换代、新旧元素的整合、建筑使用功能的置换。建筑内部空间体系的改造随之也会导致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对建筑空间进行的制约就体现在空间的质、空间的量与行、空间的联系和空间的隔离之中。

1.对原有功能空间的置换

旧建筑内部空间的置换是建立在原有造型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其空间的置换还需要根据功能匹配的原则来进行,进而在此原则之中寻求一种大致相同的使用功能,以此来达到对原有内部空间新的组合与划分,最终达到现代建筑在空间上的使用要求。空间的置换主要集中在开窗、交通组织、内外装饰和设施的更换上。从大的角度来说,其可以横跨打破剧场、演讲厅、博物馆或者将层高较低的建筑改造成办公场所、购物空间等。以法国巴黎的奥耳塞博物馆来说,其在内部空间的置换上利用原有的火车站,在保留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外部的基础上对内部空间的功能进行了改造。这种空间的置换,在保护旧建筑的同时为当地的社区有效地增添了具有历史文化氛围的新功能空间,使其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2.新旧功能元素空间的交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继续使用的旧建筑不管是从空间数量还是从空间质量上来说,都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于现代社会的需求。那么,在对其空间功能的完善和补充新功能要素的需求上,扩建是非常重要也是最为恰当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不仅要对建筑的自身功能要求进行扩建,还需要处理好它与原有建筑在空间上的过渡与融合,在此问题的处理上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涵旧与新、隐新与旧、新旧并置。在这三个问题上我们重点来对新旧并置进行分析。

新旧并置就是将新旧建筑通过某种中介空间环境在衔接和联系之中,使之形成一种整体的处理手法。在新旧并置的改造方案之中,其可以使新旧建筑保持着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以此来使建筑在新旧两种元素共存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张力,同时在这个空间中也可以将新旧建筑元素和人这三者之间,产生一种相互对话和交融的情境,达到建筑与人共生的哲学思想。在对法国里尔美术馆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其改造设计者借用城市肌理和周边的环境,将美术馆的底层和城市空间连成了一片,同时通过新旧建筑中的共同元素,在一种围合的局面中打破了原本那种封闭的格局,以此构成了具有法国代表性的面向城市环境的开放性广场。

(二)新旧建筑元素在形态特征关系上的处理

吉伯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完美的建筑物对创造美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师必须意识到他所设计的建筑形式对邻近的建筑形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新建筑之中,其所具有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等多种元素都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单独存在的有机群体元素又可以组成新的环境空间。在处理新旧建筑形态特征的关系上,其主要有两个方面:新旧元素的对比反差、新旧元素的调和,同时这两方面也是建筑形式美原则中的两个重要体现。

1.新旧元素的对比反差

作为旧有环境中的新建筑,形态构成并不是通过相似性来延续历史的生命力的,而是以一种对比的方式来取得与旧有建筑在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共生。在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将新旧元素进行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体现时代的变迁和注入新意念的思维中,所表达出来的建筑形象依然是历史中的一种必然。城市虽然作为一项静态物体,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一定要充满活力,这样建筑在改造的过程中就需要注入一些丰富而又活跃的新元素,那么在这个方面就需要学会恰当地运用新材质、介入新几何学、转嫁新技术。

新旧元素的对比反差在建筑室内改造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屋顶的改造中,而随着现代建筑思维的多样化,屋顶的改造在空间上的立体构筑是非常显著的。

2.新旧元素的调和

新旧元素的调和是从保持建筑原有风格的角度出发,其突出的是从肌理、尺度和形式上与之相呼应,在不采用突出对比手法的基础上来达到建筑在新旧元素中的协调。在传统经典建筑中新旧元素的调和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但是,从目前此种方法的应用上看,其都是在盲目的应用着,在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一批又一批的假古董随之应运而生,这些并不是建筑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在新旧元素调和的应用中,建筑改造最为成功的案例莫过于对泰特现代艺术馆的改造。泰特现代艺术馆的改造是对位于伦敦市中心南岸发展滞后,但却具有良好艺术氛围和便利交通条件的废弃河岸电厂的改造再利用。改造后的河岸电厂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示空间,同时也是泰晤士河畔的一项重要纪念碑。其改造设计不仅将河岸电厂的重量级的建筑体量进行了保留,同时还将其内部空间调和成了一个巨大的画廊,并通过色彩、材料和灯照给电厂空间营造了一种简单而又中性的性格,有效避免了极少主义过分的单调。在这个空间之中,其在为参观者提供一个理想交汇点的同时还可以让参观者感受到和艺术品之间所具有的那种独立而又亲密的感觉。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筑内部空间改造工程的实施中,结合原有建筑的实际情况,对新旧元素的应用需要谨慎的处理,并且合理调整各种技术和措施,这样可以减少建筑改造中的一些不必要损失,才可以对旧建筑在内部空间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将建筑的历史文化和面貌特色做到最佳的体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新旧元素的互动产生一种共生的局面,使改造后的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振.老建筑改造更新与利用的理性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1):48-49.

[2] 张重天.论古建筑的再造与传承[J].中国建材科技,2010(6):114-115.

[3] 卢济威,王一.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性和背景[J].安徽建筑,2010(6):73-74.

篇10

背后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却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后的杰作。1829年,德国化学家贝莱纳首先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元素之间所表露的这种内在关系,发现一些性质相近的元素原子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提出了“三元素族”学说。尽管他找到的元素规律在人们看来带着太多偶然性,但他的发现为人类寻找元素间的规律开了先河。此后,科学家们又相继提出了“螺旋式”“六元素表”“八音律”等元素分类规律,但都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将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进行排列,他惊奇地发现,相似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出现。门捷列夫按照这一结果制成一张表格,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他还大胆地在表中留出了位置,预言到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元素中间存在着尚待发现的新元素。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质、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

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被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像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

现如今,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对元素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原子量,而能够从微观的角度,根据每个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外层电子的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量等原子的内在基本规律,来正确地解释周期表中各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周期变化的趋势。

遥遥无期的尽头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并不是完整无缺的。元素周期律发现以后,科学家们开始有目的地寻找新元素。化学家们曾认为,自然界存在的天然元素是92种, 因而当周期表中的前92种元素全部找到以后,人们都以为元素周期表可以画上句号了。可随后,人们又一鼓作气地找出了13种新元素。当人们开始断言105号元素是“真正的尽头”时,新元素很快拓展到了118号。

118号元素位置特殊,恰好位于周期表第七横行的末端,而且118号元素所在的纵列,也就是族里,从氦开始的元素全部都属于惰性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已被填满,从原子结构来说这应是一种最封闭,即最为稳定的外层结构。如此看来,发现新元素的任务似乎也可以圆满结束了。可是,这样的结论还没有来得及下,俄罗斯的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又宣布人工合成了119号元素。若该结果得以证实,将意味着一个新的周期就会出现,而且其后将有更多的元素等着被发现。如此一来,也引发了一个疑问,周期表到底有没有尽头?从理论上而言,核电荷数越来越大,质子间的排斥力将远远超过核力,会导致原子发生衰变,将无法形成稳定的原子核。但就目前而言,拓展元素周期表的竞赛还在继续。

有趣的是,有些科学家提出元素周期表还可以向负方向发展,这是由于科学上发现了正电子、负质子(反质子),在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由这些反质子和正电子以及中子组成的反原子呢?若有朝一日这种观点被实践证实,那么周期表中将出现核电荷数为负数的反元素,向负方向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元素得来不易

尽管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被人工合成,但这一过程并不简单。铀之后的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大都不稳定,很容易发生衰变。从第93号元素到118号元素,除93号元素镎(Np)和94号元素钚(Pu)在地球上有极微量地存在外,其他的那些在自然界中从未被发现,仅能通过人为创造条件分别发现。

人工合成新元素时,一般是通过“选出”两个相对较“轻”的元素,让它们的原子核相互高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原子核由于相互撞击而“融合”到一起,“合成”为一个新的核,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新元素。如科学家将含有96个质子的放射性元素锔作为标靶,然后用含有20个质子的钙原子核轰击锔原子核,从而制得116号元素。

合成新元素的原理,说起来并不复杂,然而要真正实现并不容易。困难首先在于,每次碰撞实验真正能产生“融合”的机会很微小,科学家必须想方设法增加“产量”,以便能够探测到新元素。其次,因为这些新元素极易衰变,极其不稳定,大多数被创造出来的新元素在衰变以前只能存在十亿分之一秒,这就对监测设备的灵敏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科学家还必须重复获得相同的结果,才会获得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认可。如俄罗斯的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于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了117号元素,然而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要求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再次合成该元素之后,才能正式批准将它加入元素周期表。时过两年,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才成功完成了验证工作,为117号元素正式加入周期表铺平了道路。

新元素的意义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想象科学家为何要费尽心力去找到新元素,这跟生活似乎没什么必要的联系。上学时虽背诵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一些元素,比如钠、钾、镁、碳、氢、氧等,但后面还有好长一段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除了用于核反应的铀稍微熟悉点以外,其他的一些元素甚至有些连名字都不会读。发现一个新元素,值得这么隆重吗?增加了一个新化学元素,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能意味着什么呢?

的确,就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天然存在的元素,其中有很多人们也还是无法充分利用,更何况人工合成的元素。但这不代表它们的发现对人类就没有意义,至少它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物质是我们人类没有发现的,虽然这些都是合成的元素,但既然存在,就代表有,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发现了这样的物质,那么至少到那时我们心里已经对这种物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探索、发现新元素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的一部分,也许合成新元素的科学意义远远高于实用意义。毫无疑问,合成这些超重元素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拓展了对物理世界的认知边界。随着对元素疆域的扩展,也许一块“新大陆”就会出现在人类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