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元素范文

时间:2023-03-20 23:2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乐元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乐元素

篇1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戏曲音乐元素

钢琴由国外传入,可以用来演绎音乐,从而实现人们对音乐的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音乐也融合了多种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戏曲特色、民族音乐元素等,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的舞台。另外,在国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钢琴音乐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钢琴音乐经验和理论的借鉴,我国创造出的钢琴音乐作品将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1.1钢琴曲中的民族旋律元素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示时,作品的旋律至关重要,也是进行音乐创造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在进行音乐创造时,确定旋律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风格、内容等。在钢琴曲的创作中,将民族旋律元素融入其中,要重点关注民歌的旋律,可以进行直接的移植,同时也可以在改编的基础上融入。在民族旋律元素的引入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利用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创作。比如,在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它是一部抒情的组曲,其主要旋律是四川民歌,作者通过对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钢琴创作,带给人一种奇妙的亲切感,并可以真实反映出民俗特色。二是通过对民族器乐曲进行移植或者改编。将民族器乐曲融入钢琴作品中,被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就《百鸟朝凤》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唢呐曲改编,充分表现出一派繁荣、四方欢腾的景象。通过将一些民族器乐曲的移植或者改编,可以发扬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使我国优秀的、传统的艺术名扬世界。

1.2钢琴曲中民族和声元素

在音乐作品中,和声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影响了音乐作品自身,其关系到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的程度。在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需要有一个好的和声。在钢琴作品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元素,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流传着国外的和声方法,然后慢慢开始尝试民族和声。经过多方面的探索之后,出现了二度、四度、五度等不同结构的和声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音乐形式和方法也丰富起来。但是受到传统和声方法的局限,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仍旧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音乐家开始进行突破,寻求新的创作视角和思路,创造出了一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特色得到钢琴音乐作品,比如陈培勋的《双飞蝴蝶》等。后来,和声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到了70年代,我国很多钢琴家创造了很多作品,我国钢琴创作的道路也逐渐拓宽。与此同时,很多音乐人接受了国外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并充分融入本民族的特色,从而创造出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林华的《高古》,赵晓生的《太极》等。

2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2.1以戏曲结构体式为创作要素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戏曲结构形式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主要借用的结构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代表作品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在这类作品中,基础是某一个曲调,同时,在其中充分利用扩充或者紧缩的手法,从而通过改变速度、节拍的形式,形成不同的板腔体。就《夕阳箫鼓》来说,其扩充或者紧缩了主题句,使得形成了不同节奏的变化,但是并未使原来的布局和主题旋律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内容上,仍然可以分为十大部分,但是其赋予的新的形式,更加具有表现力。

2.2以戏曲音调作为创作元素

就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戏曲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审美价值高。在戏曲艺术,很多类目都是根据戏曲音乐来进行区分,从而也是对剧种进行区分的重要方式。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将曲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其大放光彩,由此,很多的钢琴作品诞生。在昆曲的表现形式中,充分融合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特性,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昆曲的音调比较特殊,其既具有南曲的温婉和柔和的气质,又具有北曲的宏伟和壮丽,将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创性的风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要将南曲和北曲完全改变,它们之间要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戏剧的发展。比如,在丁德善先生的作品钢琴曲《序曲三首》中,其中第三首《降G大调序曲》表现的主题,即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生旦轮唱的唱腔融入其中。另外,我国的国粹即京剧,其两个基本的腔调是“西皮”和“二黄”,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融入了这两种形式。从腔调来看,西皮和二黄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西皮具有较大的旋律起伏、曲调高亢嘹亮,而二黄的旋律比较凝重,在色彩上显得比较暗淡。一个可以使人充满热情,具有昂扬的斗志,流畅婉转;另一个则会给人一种悲伤、沉痛的感觉。在钢琴曲《断章小品十六首》中,其中第十一首的主题是“午后胡琴”,在这一首中,融合的二黄音调的样式。而在张潮教授的《变奏曲》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融为一体,传达了京剧的魅力,并表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怀念。

3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的综合体现出的艺术价值

在钢琴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第一,可以丰富中国钢琴的音乐语境。在很多钢琴作品中,音乐家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的照搬照抄,还融入了自己的音乐理念,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第二,有利于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在国外,很多钢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民族基础,因此,中国要借助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势,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从而推动钢琴创作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钢琴音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也融合了多种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戏曲特色、民族音乐元素等,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利于丰富中国钢琴的音乐语境,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可以促进优秀钢琴作品的创作。

作者:王秀萍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君.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J].音乐时空,2016(01):94+105.

篇2

(长江师范学院2011级音乐学1班,重庆408100)

【摘要】流行音乐的出现,给我国的民族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流行音乐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我国的音乐文化主流市场。但是无论流行音乐发展如何,其音乐审美和创作思想当中,都渗透着很多民族性的音乐元素。文章对流行音乐及民族音乐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流行音乐中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具体借鉴及运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流行音乐;音乐文化;音乐创作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伟大精神产物,音乐的出现与人们的意识、文化及精神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使得音乐的本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正如流行音乐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音乐文化不断演进的自然产物。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一样都是一种文化审美对象,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精神寄托。虽然这两种音乐体系长期以来各自发展、互不干扰,但随着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到来,为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开始尝试借鉴和融合一些民族音乐元素,并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和探讨的具体话题。

一、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概述

(一)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并能够广泛传唱和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流行音乐的重点就是流行,而且流行的速度、广度和效果明显。所以,这种音乐形式能够在广度和速度方面形成一种优势。准确地说,流行音乐并不是一种固定的音乐模式,而是某种被广大群众审美认知所肯定的音乐体裁总称,因此,它没有固定的唱法和唱腔限制。我国流行音乐正式发展起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是在邓丽君、刘文正等优秀音乐表演家引领下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当然流行音乐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电子技术的推动。广播、电视、网络等都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渠道。很多人会片面地认为流行音乐,就是通过歌曲来表达男女爱情的音乐。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够广泛流行,关键在于它迎合了受众的审美及情感体验,也是当下社会文化形态和人们精神意识追求的综合呈现。

(二)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音乐,就是人们在经历了慢长的历史岁月后,在自己繁衍生息的土地上,酝酿形成的一种音乐文化载体。这种音乐文化不仅能够表现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也能够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质。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也流传于民间,主要表现的内容为普通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感悟。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一直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是我国各民族人们经过几下年智慧累积而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因此民族音乐通常都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表现内容和特色的民族风格。由于民族音乐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才有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说法。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运用的意义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认识的影响,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往往处于一种自行发展,甚至彼此排斥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开放,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也不断拓展,两者在长期的尝试相互借鉴与融合以后,也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指引着更多的音乐人士,在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不断探索,寻找更多的创作灵感。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民族音乐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流行音乐也参与到了这次变革当中。由于民族音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所以对于流行音乐来说,民族音乐有其取之不尽的创作及演唱素材。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和运用,不仅可以促进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增加流行音乐的文化底蕴。而且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也会为流行音乐植入坚同的群众根基,使其受众群体不断增加,进而延长流行音乐的生命力。

三、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一)民族声乐作品的运用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曲目丰富多样,仅有记载的民歌曲目就多达四万首左右。这些民族声乐曲目不仅有着独特的民族气息,还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其中很多经典的声乐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甚至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流行音乐从民族声乐作品中借鉴灵感和素材,目前已经成为流行音乐创作、演唱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民族声乐作品借鉴方面,我们熟悉的有臧天朔的《新康定情歌》、孙楠的《万泉河水》等。这些歌曲都是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与加工比较成功的范例。流行音乐从民族声乐作品中不断搜寻灵感,并融人全新的音乐理念和演唱技巧,使民族声乐作品收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我们在听刀郎的《怀念战友》和《康定情歌》时就是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听觉上的愉悦。而且很多民族声乐作品在被多名流行歌手演绎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让入耳目一新。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被刀郎、腾格尔等众多歌手演绎过,也产生了不同的声乐效果。其中刀郎的声音沧桑而无奈,就像一个饱历风雨之人的默默祈祷。而腾格尔的声音空鸣而悠远,就像一个身处远方之人对思念之情的倾述。歌手声线及演绎手法的不同,就会带给听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借鉴的显著特点。

(二)民族戏曲、曲艺元素的运用

我国戏剧、曲艺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表现。据统计,我国戏剧有四百多个剧种,而曲艺也有三百多个曲目。每个剧种和曲种都代表着一种地方或民族特色,其艺术韵味也自然不同:因此,将戏曲和曲艺艺术运用到流行歌曲当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比较著名的《吼秦腔》就融入了秦腔的音乐风格。谢津演唱的《说唱脸谱》则融合了京剧的唱腔。流行音乐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且能够迎合大众口味的声乐艺术,采用戏曲及曲艺元素来充实流行音乐表演体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使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更加宽阔。刘欢一曲《情怨》采用了京剧典型的行腔特点,尤其是对拖腔的运用,不仅京味十足,也意味深远,使人听后久久不能释怀。再比如歌手蔡同庆采用京韵大鼓风格演唱的一首《北京的桥》,不仅充满了浓厚的京味特色,也不缺乏流行色彩,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并迅速流行起来。李玉刚反串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以传统京剧“贵妃醉酒”为蓝本,融合了具有时代性的编曲和配器,赋予了这首民族调性十足歌曲新的生命力,是将民族音乐曲调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的优秀代表。从这些成功的流行音乐案例上看,流行音乐对戏剧、曲艺的借鉴,是将“中国风”作品,推向世界的最有效手段。

(三)民族音乐曲调旋律的运用

一首成功的流行声乐作品,不仅其音乐表现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其创作过程中对各音乐元素的尊重,也是其成功的前提条件,其中就包括对音阶、调式的运用。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大多采用的是五声调式,这种创作手法是基于对我国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审美倾向的顺应,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普遍习惯。近年来,很多流行音乐为了符合我国音乐创作这一传统习惯,也采用了五声调式。其中曾经在我国、亚洲,甚至世界都掀起一股“中国风”音乐巨浪的歌手周杰伦,就在很多歌曲中采用了这种五声调式。《发如雪》《青花瓷》《台》都是这种音乐调式的代表作。

四、结论

在我国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将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到流行歌曲当中,已经成为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新趋势,并得到了受众普遍性的欢迎和喜爱。这两种音乐形式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我们对音乐艺术的多维度包容,也体现了我国音乐创作者们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依赖和热爱。不管流行音乐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民族音乐都会成为流行音乐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参考文献

[1]刘畅.流行音乐作品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卟音乐时空,2013,( 11)

[2]李严,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研究[J].金田,2011,(8).

篇3

一、幽默之乐

语文学习中的快乐元素真的很多,在学习《月光启蒙》这一课时,课文中母亲教了“我”许多民歌童谣,学完后我要求学生也说一说自己会背会唱的儿歌童谣。。在交流中我发现有两个同学说的儿歌很幽默有趣,我就把它写在了黑板上,要求他们读背。

《小豆豆 上学校》 《稀奇稀奇真稀奇》

小豆豆,上学校, 稀奇稀奇真稀奇,

老师讲课他睡觉, 麻雀踩死老母鸡,

左耳进,右耳冒, 爸爸睡在摇篮里,

你说可笑不可笑? 婴儿唱着摇篮曲。

第一首儿歌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是非,明白了应该怎样上课;第二首儿歌用可笑的逻辑错误使学生明白了说话要合乎逻辑。学生在背这两首儿歌时,一边背,一边笑着,心情相当愉悦。

二、想象之乐

在学习第10册第25课《望月》时,课文中小外甥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学了课文以后,我问学生:“在你的眼中,月亮像什么呢?”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亮像一个玉盘,有的说月亮像一颗硕大的夜明珠;有的说它是王母娘娘的宝镜,有的说它是黑夜中一盏照路的明灯;有的说它像一根金黄的香蕉,有的说它是一瓣饱满诱人的橘瓣……说的人充满自信,听的人觉得趣味无穷:呀,原来月亮竟可以比喻成这么多东西,而且这些比喻都很贴切美妙!语文学习原来竟是这么有趣和美妙!

三、品味语言之乐

(一)在准确具体的描写中感受语文之趣味

文中说:“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水回家。”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准确具体地写出了村里水的来之不易:“一个村子的人”生活用水仅靠“一处很小的泉眼”,而且在“十公里”之外,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能挑上“一担水”回家。从这些数量词的准确运用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村里水的来之不易和珍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量词在这儿的妙用。

(二)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感受语文之趣味

学习27课《水》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那里水的珍贵,看出“我们”对水的渴望,以及水带给“我们”的乐趣。学生开始认真阅读课文,并画出有关语句,然后又在全班展开讨论,各自说说自己对所画句子的理解。他们说了很多,尤其对以下几句体会深刻:

1、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四兄弟身体严重缺水的状态,以及长幼有序、爱护幼小的规矩,写得真是太形象了,意蕴表达太够味了!

2、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3、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里“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张大嘴巴”“倒抽一口凉气”都写出了我们对水的强烈渴求,而“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则写出了我们得到水的滋润后的痛快与欢乐。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从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着作者的强烈渴求和得到水后的痛快淋漓。这种体验是深刻的,也是极具趣味的,就像喝浓咖啡和品烈酒一样,给他们留下了极深、极难忘的的印象。

四、领悟技巧之乐

在我们的课文中,常常隐藏着许多写作技巧,如前后照应、对比、铺垫、设问、承上启下、点面结合、点明中心等。在学习第26课《灰椋鸟》一课时,我问学生:课文题目是《灰椋鸟》,可是课文二、三小节为什么不直接写灰椋鸟,而要先描写林场近百亩的竹林和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呢?通过思考和师生对话交流,学生明白了:写近百亩的竹林和人工刺槐林是为了给下铺垫——正因为有这么多树,才会有那么多灰椋鸟,作者也才能看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灰椋鸟归林后的热闹场面;也为课文最后赞美林业工人的辛勤劳动埋下了伏笔。感悟到这一点,学生也很高兴,原来语文还真是奥妙无穷啊!

五、诵读之乐

课本上有许多古诗和成语要求背诵。在练习背诵时,为了降低背诵的难度,我常常领背上句或前一个成语,让学生接背下句或后一个成语,形成一唱一和、一呼一应的效果。例如,我领 “不怕远征难”,学生接背 “万水千山只等闲”;我背“五岭逶迤腾细浪”,学生对“乌蒙磅礴走泥丸”;我背“六盘山上高峰”,学生接“红旗漫卷西风”……学生对此乐此不疲,背起来声音响亮整齐,很有气势,即使我让他们齐背,他们也往往会有意识地停顿一下,然后再接上来,与其他同学形成一唱一和、一呼一应的效果,一边背,还一边相互会心地微笑着。我也就随他们一呼一应去,或者也加入进去,与他们一起享受这一唱一和、一呼一应的默契。一呼一应的方法使背诵不再枯燥艰涩,变得趣味无穷,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默契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六、体验成功之乐

阅读教学中的快乐元素很多,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还有“体验成功之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进步)的快乐。

篇4

关键词:玩乐元素;概念包装;仿生包装

玩乐,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是哗众取宠,而是设计者通过缜密的思维活动进行的更多具有创造性常识与创新。同质化商品竞争越演越烈,为了能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达到促销的目的,包装形态的设计与创新就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将玩乐元素注入包装形态的创新中,它是一个设计理念提升、认识形态、发觉自然、了解包装功能以及消费者情感需求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对包装形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满足消费者的生理以及内心情感的需求,但实则是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

1 将概念设计方法引入包装形态创新中

概念设计是艺术发展过程中受意识形态中概念艺术影响形成的设计模式,随着人们思维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概念艺术在不断的影响着设计,并且被应用。将概念艺术引入包装设计形态创新中,使包装成为一种最深刻、最前卫、最丰富、最代表现代科技发展与设计水平的设计产物,引导使用者的消费行为与审美趋向,促进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在概念包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是一个发现问题,然后协调各种想法,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运用直觉且又系统有序的过程。设计师应根据企业提出的诉求,依据产品的性能,对比同质商品包装的形态表现,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在满足包装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包装形态的创新。

概念包装形态设计应该遵循的是个性的体现与创造性的表现,体现商品争的活力,避免设计的雷同与陈旧。创新就成了概念包装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者可以从设计理念、扩展包装功能、革新技术、造型创新等方面进行思考。

1.1 设计理念的创新

在包装的实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主动的向消费者传达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全新的概念性包装实则是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倡导。这种创新是在传统包装的基础上对包装的再发现与创造。

1.2 功能的创新

传统的包装在实现实用功能即保护产品、方便 运输与储藏、引导消费后包装就完成了其使命。而概念包装是在其原有的实用功能基础上扩展包装的功能,实现包装的价值增值。

1.3 技术的创新

重视新材料的尝试、结构的创新、加工工艺的改进,应用新技术实现产品包装形态的突破,并且探索如何将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到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及市场推广。

1.4 形态结构的创新

在包装设计中,任何的造型形态都要通过内在的结构来支撑。结构是包装的骨骼,包装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坚固耐用、是否独特灵巧直接决定着包装的实用性、经济性与审美性。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形态、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设计师应注重包装形态的创新,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以其新颖、独特的外观设计增强包装的形式感与种种美的体验。

2 仿生包装形态设计

所谓“仿生设计” 它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

“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正如德国著名仿生设计大师路易吉・克拉尼所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1]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我们的世界形态万千,它不仅孕育了生命,更是以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成为我们包装形态创新的楷模。以自然形态为创作元素,将自然物的优美形态、巧妙构形与包装形态设计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利用人们所产生的视知觉上的“真实”感,不仅增加了包装形态设计的生动性、趣味性与创新性,还能获得从功能到审美的完美体现。

2.1 生物结构的包装形态设计

生物结构是物种进化过程中最理想的自然选择形式,具有高度的合理性与审美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结构仿生设计通过对自然生物由内而外的结构特征的认知,再将其分解为抽象的元素,结合点、线、面的构型法则,根据产品的性能与特征,进行的包装形态设计,从而使包装形态具有自然生命的意义与美感特征。例如设计师通过对自然形态的花的生长变化以及相应的结构改变的模拟,运用仿生学原理设计出的花朵形态包装盒,包装合起时它如一含苞待放的花朵,包装开启后,它又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别具匠心的结构造型,使得包装易合易开,同时也带给消费者美的享受。

2.2 仿生物表面质感的包装形态设计

自然万物有着其特有的质感与肌理,这种表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或者触觉的感官体验,更代表了这一物种的内在功能需要,具有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在包装形态设计中,通过对生物表面肌理与质感的模拟、设计创造,这种有趣的设计,不仅能够增强包装形态的意义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带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

2.3 仿生物功能的包装心态设计

功能仿生的包装设计,其主要研究自然生物的客观功能原理与特征,从中得到启示以促进包装功能改进或包装形态的创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功能形态特征,这些功能、特征成为它们天然的“自我包装”。如果我们对这些天然的自我包装形态进行提炼、抽取、再设计,这无疑也是一种包装形态的创新方法,在功能与形态中完成功能与审美,形态与趣味的共生。

2.4 仿生物意象的包装形态设计

生物的意象是在人类认识自然的经验与情感积累的过程中产生的,仿生物意象的设计对产品语义和文化特征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一自然物时,由于长期受文化、习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自然物已转化成特定的视觉符号,因为也就有了语义传达的功能。这些都给我们包装形态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将这种视觉符号运用到包装形态中、利用视觉符号对人的视觉、触觉、味听觉的刺激来传递信息或帮助人们对以往的经验进行联想和回忆,增加包装的附加值,从而加深产品的印象,提升品牌价值。

3 环保理念融入包装形态的创新

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却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义务。新世纪的设计师应具有环保的视野和对社会长期负责的意识,一个优秀的包装形态设计,不仅要能给人们带来使用上的便利、审美的愉悦,还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保护生态环境。反对为了追求奢华的过度包装形态,鼓励结合不同的加工方式、运用新材料以及扩展包装的功能进行包装形态的创新。这种具有环保理念的包装形态创新,无形中也增添了包装形态的趣味性,使人们从作品中感受到设计的人文关怀。如运用纸浆制作的各种酒外包装,造型新颖,富有独特的触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可以通过扩展了包装的功能,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持的三原则:减少浪费、回收利用、重复利用,还增添包装形态的趣味性,以形态体现对人的关怀。

4 结语

玩乐元素对包装形态创新,改变传统由包装实用功能决定形态,以全新的设计理念为包装形态的创新提供了一系列的思考方法。关注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包装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以人为本,体现设计对人的关爱。

篇5

一、吸收或改编民歌音调

民歌是指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的,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是富于地方色彩的歌曲,常采用各民族、各地区的方言,并且歌词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因此其在民间音乐中的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他文学艺术的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歌剧音乐的创作中对民歌的吸收更是其民族性的体现。中国歌剧作为世界歌剧的一个分支,为体现音乐的民族性的,当然可以通过吸收或改编民歌来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从而让更多老百姓所熟悉和接受,方便其更好的发扬和流传下去。比如:创作于1943年的秧歌剧《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编剧,王光正、齐琏配曲)中有一首主题歌是根据陕北民歌《栽柳树调》的音调填词的,表达出“军队百姓一家人”的主题思想。

谱例1

秧歌剧《牛永贵挂彩》

此外还有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是根据湖北民歌《襄河谣》和天门民歌《月望郎》的音乐材料改编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歌之一《北风吹》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的:

谱例2

歌剧《白毛女》

二、吸收戏曲音乐元素、

纵观中国歌剧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对传统艺术的吸收,尤其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学习与借鉴,促使了中国歌剧个性风格的形成。具体体现在念白、唱腔、板式等方面。

1、戏曲念白

念白具有一定的叙述性、音乐性和动作性,它除了铺垫剧情之外,还常承担主要剧情的陈述。歌剧《从前有座山》的念白具有戏曲特点,采用湖南湘剧咏白念诵,从音乐开始部分的楔子中,由男高音以湖南湘剧高腔咏白自由而神秘的念诵一段念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树,天上飞来金翅鸟,鸟儿变仙姑,仙姑坐灶上,猴子来打鼓,打得仙姑发了怒,猴子红屁股……”。

2、戏曲唱腔形式

中国歌剧脱胎于西洋歌剧并借鉴了传统的戏曲,并不断加以丰富。许多歌剧采用了戏曲有的一些唱腔手法如拖腔、甩腔、等。拖腔是戏曲唱腔中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指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需要在唱词唱完后旋律仍继续进行的那部分拖长的音乐。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

谱例3

歌剧《江姐》

这里描写了江姐在面对敌人残暴的酷刑和苦口婆心的劝降时,所表现的平静与淡定,用“春蚕到死丝不断”来比喻人物内心“生命虽短,革命仍需延续”的心理。 甩腔是戏曲中常用于唱段的段落或全曲的结尾处的一种专用曲调的名称,在戏曲中唱戏的末尾或句末不作长音停顿,而在原位上通过加花装饰使旋律上下流动,从而形成甩腔。如歌剧《江姐》的《巴山蜀水要解放》和《革命到底志如钢》等唱段中都运用了甩腔的手法。 --!>

3、戏曲板式

板式是戏曲中板腔体唱腔的基础结构,它以整齐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础,通过节拍、节奏、速度上的变化,逐渐衍生出整、散、快、慢等表情不同的板式,再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组织唱段,用来陈述故事内容和抒发人物感情,以达到服务于戏剧的目的。

在描写人们复杂的内心情绪时,就要求用迂回曲折、婉转舒缓的曲调来抒发,因而在板式变化体唱腔中就将可塑性较大的基本曲调加以装饰扩展,丰富它的歌唱性,并把唱腔速度放慢,从而创造了善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慢板” 。当描写人们心情处于焦灼、急切、紧张、愤怒时,或与对方争辩时,这时,语言是急促的,声调变化虽然不大,但脉搏跳动很剧烈,这种生活节奏在板式变化体唱腔中就被提炼成节奏明快、强劲短促、带有朗诵性质的“快板”。描写人们情绪激动不安、心潮翻滚而产生摇曳、多变的生活节奏是则用拍子自由的散板类唱腔。

《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中主要采用的是上下句加以板式变化的结构。如:

--!> 三、中西合并的乐队编制

文艺复兴以来,器乐创作也开始慢慢得到作曲家的重视,发展的结果是管弦乐队的逐渐形成。 蒙特威尔第是第一个从混乱的音响中找出内在规律的作曲家,他理解各乐器在组合中的功能,把乐器划分为弦乐组和管乐组。作曲家拉莫的配器开始注意通过乐队组合的变化,捕捉听觉感受到的光影色泽。亨德尔时代的管弦乐队继承四部弦乐的写作法则,木管以双簧管和大管为基础,铜管由小号和圆号构成,还出现了定音鼓。18世纪末,欧洲“古典乐队”的形式确立。19世纪,随着法国大歌剧的发展,管弦乐队的规模大为扩展了,并引进了各种变形乐器,乐队的写作技巧也随着歌剧内容的发展而变得精巧、丰富。

篇6

    关键词 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 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 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 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 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 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 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 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 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 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 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 mi、sol这三个 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 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 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 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 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 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 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 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 :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 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 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贝多芬就是在耳聋的情 况下,完成了他的巨作第九交响乐。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 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 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用手划拍时,口中念与不同时值相应的节奏唱名:如各种动物不同的行走和鸣叫方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一味按谱划拍易使活生生的音乐节奏学习陷入呆板。借 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 生用整个身心体验者音流动的“脉搏”。

    在练习时,先用节奏唱名读出节奏,然后做动作与读节奏同时进行。还可听音乐,学生用身体动作将音乐 节奏表现出来。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 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 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例:《粗心的小画家》

    丁丁说他是 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先让学生读节奏,然后用念快板的形式

    5)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进音高。单纯的节奏组合毕竟不是音乐。一旦基本节奏被学生熟悉,必须 尽早引入音高。这是节奏教学的深化,又是感知音乐元素的相互结合,发展变化的起始。

    逐步发展音级,变化节奏。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的多种练习,不仅可让学生迅速熟悉理解并掌握音乐元素,而且通过掌握音乐元素的过 程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气氛定会十分活跃。

    2 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 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 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合唱训练则按其艺术表现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 生理特征,采用有效的启发和科学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合唱发声的诸多音乐元素。

    2.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 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 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 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 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 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 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 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 ,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在这点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炼准确,不能太 抽象,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艺术与技术要客观、科学,对学生要民主,通过诸多的 音乐元素本身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合唱中获得美的感受,具有美的鉴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 学习决心。以良好的声音状态相互感染,提供其感性认识的环境,从而避免对成人的效仿。

    2.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 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 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 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

    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 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 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 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篇7

【关键词】益智节目 娱乐元素 《一站到底》

所谓益智类节目,就是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既定的程序,通过回答问题,闯过预先设置的关口,走得越远所得收益也越多。益智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 年NBC推出的《64000 美元问题》。我国的益智节目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且流行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益智类节目以其相当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及悬念性成为我国电视荧幕中较为常见的节目类型。早期的益智节目重知识、重技能而轻娱乐,竞赛方式较为单一,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益智节目也渐渐式微。

作为江苏卫视“幸福中国”理念下打造的新型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于2012年3月2日首推之后,以其新颖的形式、惊险刺激又趣味十足的答题环节以及充满个性与悬念的攻擂方式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一站到底》不同于以往益智类节目的固定模式,在每周四、五晚22点播出,而是否能“一站到底”则是节目最大的悬念,节目中的惩罚方式、逗笑等娱乐元素更成为了该节目的亮点。

一、《一站到底》的娱乐元素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中提到:“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一站到底》能够在众多益智类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既得益于准确的节目定位和宣传策略,也得益于自身形式上的创新,但最为重要的是该节目的娱乐性。

1、节目形式的游戏性

《一站到底》一改以往益智类节目中参与者与主持人对抗的模式,由单兵作战变成众人狂欢,采用“车轮战”的攻擂形式,即参与者间直接的PK对抗。每期节目会有10位守擂者和1位挑战者,每1位守擂者手中都有一件不同价值的奖品,挑战者则需要通过20秒限时答题和10位守擂者一一对擂,挑战者胜利则赢得守擂者手中的奖品,而若守擂者胜利将成为新挑战者并赢得前挑战者手中的所有奖品,任何一方失败都将出局。连续战胜5位守擂者的挑战者有权选择带着奖品离开或是继续冒险去赢得更多的奖品。

相对于以往益智节目注重奖品或奖金,该节目更注重惩罚环节,以此提升节目的刺激性。节目最大的噱头就在设置了刺激的惩罚项目:只要被打败,不论是攻擂者或是守擂者,都会随着男主持人手中的按键器而直接掉入舞台底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惩罚方式放大了节目的刺激性,给观众以直观感受,让观众设身处地地体验紧张,弥补了以往益智节目重知识技能而娱乐不足的缺陷,刺激性成为了益智节目的新看点。

2、题目设置的灵活性

在《一站到底》的答题题库中,所设计的问题比以往益智类节目更加娱乐化、生活化。答题题库中甚至有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的老婆叫什么”“演员房祖名的爸爸是哪位著名功夫巨星?”“《还珠格格》中紫薇的母亲叫什么”等“八卦”问题。这些题目涉及各行各业,题目的设置降低了门槛,不论职业不论学历高低都可以参与答题,使节目非常平民化、大众化。

在答题方式上,也体现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以往的益智类节目中,节目的悬念就在于答题者回答的对与错之间,而《一站到底》里,答题者可以在限定时间内多次回答,正确答案只要是在其中即可通过。例如,答题者被问到已知碳有几种同位数,答题者从1数到15,被提示答案正确。这一变化,不仅降低了参与节目的难度,也容易获得电视观众的认可,充分提升了节目的娱乐性。

3、参赛选手的多样性

《一站到底》的参赛选手选拔没有身份限制,只要参加报名,都有可能被选中。一方面,节目中选手的介绍、选手间的对话、主持人与选手之间的对话的时间远远多于竞赛环节,节目更像是一个选手展示的窗口;另一方面,《一站到底》擅于选择话题参赛选手,进行“话题+人物”的叙事策略,提升节目的可看性。这些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它们有着不同背景、受过不同教育、从事不同行业,有来自乡村的农民,也有还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岁的初中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海归,也有知名企业的高管,但却总能在节目中看见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与“小人物”同台PK,却被其打败的情况。节目中,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学历的高低或职业的好坏,知识面的丰富与广泛以及博弈的运气等决定最终的胜负。选手在节目中的唇枪舌战以及在节目中的真情流露,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故事性,也提升了娱乐效果。

《一站到底》不仅把参赛人群定位在普通人,还有演艺明星。2012年7月24日播出的节目就把目光投向娱乐圈明星身上,更把江苏卫视“幸福中国”剧场即将上映电视剧的主演明星们请到现场参与节目答题,打造节目的“明星版”,节目也通过明星参与的方式提升了收视率与影响力。

4、搭档主持的创新性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值得一提的是,《一站到底》也是全国首个夫妻同台主持的节目,节目男女主持人李好、郭晓敏在生活中是真实的夫妻关系,给《一站到底》增加了不少娱乐话题与喜剧性。节目中,参赛者都会亲切又幽默的称呼两位主持人为“好哥”“好嫂”,这一称呼无疑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和交流感,这种气氛是节目竞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剂。男女主持人的一动一静的默契配合也给节目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男主持人富于幽默感且善于调侃又不失分寸,有时适当的自嘲也产生了喜剧效果;女主持人内敛又不失端庄大气,两人在生活中的默契在节目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配合得相得益彰。这种主持人削弱权威感,由以往益智类节目舞台的主要角色变为对参赛者的辅助、鼓励的旁观者角色也是益智节目创新点之一。

5、节目奖品的诱惑性

虽然国家广电总局对益智类节目的奖金与奖品有相关的限制,但是丰厚的家电奖品及比较有诱惑力的海外旅游来取代现金奖励仍是吸引大众参与及观看的法宝。节目中,奖励是层层递进的,即攻擂者每战胜1位守擂者就能获得一件品牌家电产品,战胜全部10位守擂者,就能把一整套品牌家电带走。奖励展示的惊喜性与悬念性也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效果,主持人总是会变慢语速与加强语气的方式来揭晓奖品以增强节目的娱乐效果。

二、对新型益智类节目的思考

《一站到底》对娱乐元素的恰当运用不仅使节目更受欢迎,而且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娱乐元素在新型节目中的运用也应该注意到增强节目研发能力,在节目的研发与拓展上,可以在以下方向进行尝试与努力:

1、增强节目的原创力

节目的创新能力,最主要体现在原创能力上。我国现阶段的益智类节目基本停留在模仿欧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节目的阶段。益智节目发源于欧美,我国的益智节目经历了对国外益智节目的学习、参考与模仿,而从形式到内容上对国外同类型节目一味照搬照抄、自我复制最终导致节目克隆后的异型。所以,增强节目的原创能力,应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将节目形式的创新与大众文化需求相结合,寻找既符合电视发展,又符合大众观赏习惯的原创策划之路。

2、提升节目的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将益智类节目归为“知识”、“常识”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进一步打开思路,将“益智”拓展为“智”为主,从“知”为主题转向“智”为主体,进一步提升节目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一档优秀的益智类节目应当在节目的内容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一般来说,益智类节目被认为“来自于口头文化的起源和娱乐的‘通俗’形式,智力竞赛节目所有的突出特性都站在‘高雅文化’的对立面。”娱乐性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更不是趣味的低俗。如何变“俗”为“雅”,吸引受众“眼球”,就需要制作者不断提高节目的品质与水平,肩负起把握观众欣赏需求、引导和培养观众品味的责任。把握好娱乐的度,做出有深度有内涵的高品质电视节目,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公众,防范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电视传媒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就此要切实强化其审美引领作用,净化综艺舞台,坚持节目的高品位、高品质是始终恪守的重要准则。”

3、提高节目寓教于乐性

虽然看电视的主要动机是娱乐,但也不能低估其寓教于乐的效果。新型益智节目应进一步提升节目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有机融合,起到“寓教于乐,乐中有教”的作用,使观众在欢乐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与文化,在娱乐中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娱乐节目必然要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善美取向,承载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即使是纯粹的娱乐,也一定会触及到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没有精神支撑的娱乐,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这就要求制作者在节目制作中要把多种形式的娱乐元素纳入到一个大的主题教育中去,不断提高新型益智类节目的水平与档次,达到娱乐与教育的双重效果。

结语

秉持“娱乐先行”理念的新型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不仅丰富了电视荧屏,而且这档节目对娱乐元素恰当的运用,为电视的双向传播开辟了道路,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带来了可借鉴的经验,这种节目的创作方向与思路是值得提倡的,只是如何从增强原创能力和提高文化内涵上更趋于成熟、细致和精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①[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 著,张水喜 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英]大卫·麦克奎恩 著,苗棣 等译:《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和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

③张品良,《“泛审美”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引领》,《美与时代(下)》,2011(6)

④谢耕耘、王彩平,《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报告》,《新闻界》,2005(4)

篇8

——斯维特洛夫

回顾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深深感到,风趣幽默、笑声满堂的教学更让学生喜闻乐见。每接一届新生,我总会参考一些名校名师的做法,在所教班级进行一个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下面的几项对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启迪特别大。

1.你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最能吸引你?( )

A.教师讲得多、知识容量大的课堂。

B.纪律要求严格的课堂。

C.幽默的,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

D.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多的课堂。

2.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

A.讲授模式,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B.“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民主。

C.“讲——析——练——评——读”模式。

D.“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3.你认为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可多项选择)( )

A.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

B.为人公正,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C.严谨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到位。

D.为人师表,道德素质高,对教学充满热情。

E.风趣诙谐,智慧幽默,会活跃课堂气氛。

每次调查都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幽默、活跃的课堂最能吸引人,幽默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这些都告诉我们,幽默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幽默艺术来点缀课堂,必定能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唐树芝先生说:“教师善不善于运用幽默,具不具有幽默感,能不能充分发挥幽默的力量,这是衡量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口才的重要标志。”幽默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展现着教师乐观的性格和开朗的胸怀。诚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承知识、启迪智慧,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不仅仅是驾驭知识本身,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向师向学。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会只把课堂当做传承知识的场所,更多的是把课堂当做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

一、幽默趣之,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内驱力。所谓“趣为学之始”,教学幽默就像兴奋剂,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活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或神经高度紧张,或精神过度疲劳,或昏昏欲睡,或神飞室外……在这种状况下,几句幽默的俏皮话、一则小小的笑话、一个风趣的故事……常能使学生笑声顿起,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同时给学生的大脑也洗一个“澡”,让学生马上神清气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我讲“病句修改专题”第一课时时,首先给学生看了一则通知:“为了方便组织参观,今天下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参观;明天下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参观。”学生一看,就哄堂大笑。这样,学生在开心一笑中,快乐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又如,我在教学“语言得体运用需注意场合”时,借鉴举了三例:某厕所墙上刷着“男女都一样”的标语;火葬场门口贴着“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的标语;猪场围墙写着“计划生育,匹夫有责”的标语。学生听了,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我总结道:“三条计划生育宣传标语都写得很好,为何引人发笑呢?都是没有注意场合惹的祸。”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印象。

二、幽默处之,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剂,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实践证明,教学幽默因其语言含蓄、机智,似和风细雨,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教师显得更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充满睿智,使学生丢弃拘谨、胆怯与紧张,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每上新班的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时,我便有意来点小幽默:先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爱民”两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我父亲给我取的名字,父亲望女成凤,希望我长大后跳出农门,当官爱民,造福一方。我呢,虽然没能如父亲所愿做个爱普天下百姓的大官,却有缘做上了一名人民教师,能在一尺讲台上爱我学生、育我学生,能够桃李满天下,此生亦足矣,幸哉乐哉。每次介绍完,学生都热烈鼓掌,立即感到和我的距离拉近了,觉得我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足可见,幽默是一剂调节人际关系的良药。

一次,我在借班上公开课《琵琶行》时,一开始因为师生彼此不熟悉,课堂气氛比较紧张沉闷。当讲到“间关莺语花底滑”时,为了活跃气氛,放松学生心情,我特意先自己模拟鸟叫声“嘎咕——嘎咕——”地叫了几声,然后问学生我模仿得怎么样,有哪个愿意来挑战我这美妙的女高音。教室里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互相推荐的,也有毛遂自荐的,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这时,一个女生撅起小嘴,一阵悦耳的口哨声凌空而起,凝固的空气顿时流动起来,鸟鸣莺语充盈整个教室,亲切的笑声让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而课堂气氛竟由此轻松活跃起来,剩下的时间我们师生相处得特别融洽、轻松。

由此可见,教学幽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幽默的笑声能消除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灵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幽默启之,开启学生思维大门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说过:“处于轻松、快乐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对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能力最强,学习效果也最好。”的确,教学幽默对学生心智的影响,是为理论与实践证实了的。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不仅学生会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教师的才干、学识、教学技能也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智慧。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地分析讲解、满堂灌,会使学生的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时间一长,学生便慢慢趋于沉睡状态。如果此时教师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能在笑声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是这样讲“归谬法”这一论证方法的,授课教师讲了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加拿大人朗宁从小在中国长大,他参加竞选州长时,对手攻击他,说:“听说你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那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回答说:“不错,我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不过,有确凿证据证明,你是喝牛奶长大的,可见你的身上有牛的血统。”学生们听了哄然大笑。这位教师趁此要求学生弄清朗宁是怎样反驳对方的。通过这样一则幽默故事,让学生由此及彼,以表入里,牢固地掌握了“归谬法”的论证特点。这样匠心独运的教学方式,比平常教师从理论到理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难得其要领的效果要好得多。

由此可见,教师的适时幽默点拨,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可以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轻松自主地学习。教师的适时幽默点拨,能启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四、幽默育之,有效调控课堂纪律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讲得津津有味时,目光所及之处竟然看到一个“逆子”在与周公约会,口水直流;当你演得忘乎所以时,突然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啊”了一声;当你正说得口沫横飞时,突然看到一个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遐想联翩……对于这些课堂偶发事件,教师该怎么处理?是厉声厉语,刻意指责吗?非也,这样狂轰滥炸式的批评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产生相反的影响。相反,假如在批评教育时说一两句风趣的、富有幽默感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比如,可以轻声细语地对熟睡的学生说:“小心感冒,给你拿床被来如何?”睡觉者定会面红耳赤,睡意全无,定会在全班学生的会心一笑中重整精神。也可以轻声提醒那个望着窗外想入非非的学生:“外面的世界虽精彩,里面的世界也不坏。”开小差者定会意识到教师在讲自己,而重新集中精神回到课堂中来。这样既不影响师生情绪,又巧妙地维持纪律,保证了听课效率,及时地拉回了“迷途野马”,何乐而不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陆谷孙也提出课堂教学“三笑”论,即上一堂课至少要让学生大笑三次。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学大师,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已经创造并正在创造着闪烁着教学艺术之光的教学幽默。足可见,幽默教学已不仅是一种智慧展示,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成功实践。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知识积淀,把幽默融入语文教学,让课堂产生强大的磁场,给学生带来欢乐和享受,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如沐浴在春风下,感到舒适和惬意,真正地把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唐树芝.论课堂教学的幽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篇9

享受酣畅淋漓的沐浴

潺潺的小溪流水,震撼的瀑布飞泻,直入眼帘的美景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时美妙的自然之音也使美景增色不少。在家的卫浴体验又何尝不是呢?无论是沐浴在畅快的花洒下,还是徜徉在柔静的浴缸中,自然和谐的水声将为您带来沐浴的乐趣。

淋浴 畅快淋漓

简洁方便的淋浴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但是快节奏并不代表低品质,如沐春雨般的舒适淋浴体验,也是一种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喧嚣忙碌的工作后,让温暖纯净的水流从头顶浇灌至全身,淋漓畅快的同时,也能在夏日燥热里倍感滋润。首款平面式淋浴板――飞雨飞瀑头顶花洒,拥有滂沱大雨的雨淋式、按摩体验的旋转式、倾泻而下的雨瀑式3种截然不同的出水方式。汉斯格雅专属的AirPower空气注入技术运用智能的方法将水与空气充分混合,打造灵动多变的水声效果和水流意境。

沐浴 亲密无间

和亲密爱人在雨幕中翩翩起舞,尽享鸳鸯戏水之乐,是如此令人神往。飞雨幻雨魔法师600毫米超大直径的淋浴板为您在家中实现这一切梦想,宽大的出水模式专门为两人同时享受淋浴而设计,感受亲密无间的双人沐浴体验。

在一望无垠的广阔天幕下,享受温暖雨露的滋润,飞雨头顶花洒为您带来天堂般的奢华雨淋,倾泻而下,滋润全身。结合飞雨花洒,全面感受汉斯格雅对你沐浴触觉的体贴无间。将AIr Power空气注入技术和Eco Smart节水节能技术紧密结合,汉斯格雅倡导绿色环保的同时,也为您带来全方位的细心呵护。

雅生・普拉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童话世界,而纯净的白色是童话世界永恒的主题。与知名的凤凰设计室携手合作的普拉达系列,将白漆色表面与光彩照人的镀铬表面合二为一,使您仿佛置身于纯净的童话世界,梦幻而感性。具有柔和之美与清新风格的设计让人感觉水流犹如横空出世一般,轻易灵动地流淌于你的肌肤。爱上了白色普拉达的感性,更恋上在家与水交融的完美SPA体验。

个性空间视觉饕餮盛宴

每当您步入浴室中,最直观的感觉不是龙头的操纵手感,也不是花洒的出水模式,而是映入眼帘的整个卫浴空间的视觉感受。无论是纯净简洁的普拉达系列,还是创新和谐的奇特里奥系列,汉斯格雅始终引领着卫浴潮流,在您体验沐浴乐趣的同时,也令您的视觉享受了饕餮盛宴。

雅生・奇特里奥

著名设计师安东尼奥・奇特里奥说过:“对我而言,浴室是一个释放天性的空间,它是我宠爱自己和身心获得重生的地方。”的确,雅生奇特里奥系列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安东尼奥・奇特里奥运用创新的空间分割理念,将卧室和浴室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视觉上带来全新的卫浴SPA享受。雅生奇特里奥展现了清洁、宁静、庄重的风采,流淌着生命的源泉,让我们体验水的华贵:简洁的造型,丰富的细节,淋漓尽致――第二眼奢华。财富是什么?很简单,每天生活从雅生奇特里奥开始。

雅生・斯达克

浴室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找寻释放压力的方式和自由自在的感觉。喧哗嘈杂,五光十色,节奏紧张,忙碌的人们期盼宁静简单的生活。雅生・斯达克的造型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活力。外观纤长,造型简洁,功能简便实用,简约主义使之充满现代感。毫无多余装饰,决不画蛇添足。犹如汲深泉之水,雅生斯达克赋予我们平和宁静,让这种形式超越时间流失的物换星移。斯达克自由方系列为您带来无法匹敌的设计自由,以12×12cm立方体为基础形成的所有元素模块,为您的卫浴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无论您使用的是头顶花洒、背部花洒,还是花洒,菲利浦・斯达克用他男性的创意,带来万变的设计可能,体贴您的肌肤感受,是您释放压力、享受家庭SPA的绝佳选择。

篇10

一、挖掘教材,找准切入点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三年级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如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呢?歌曲活泼、跳跃的节奏,富有流动性的旋律给了笔者启示:组织教学时,将歌曲中多处出现的、也是本课的难点

× × 0 × | × 0 |和× × 0 × | × × 0 |(多处出现的半拍休止)作为切入点,即找准音乐的基本元素――节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顺风耳――请你跟我这样做――师生问好――掌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用有节奏的掌声鼓励、赞赏、肯定别人,同时掌握了教学难点。

二、围绕主题,抓住教学主线

在平时的各种常态课上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喜欢做自己的事或者左顾右盼;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精神饱满,参与程度高,学得兴致勃勃。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笔者认为,除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水平有高低外,课的设计至关重要。出现前一种现象往往是课的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晰造成的。音乐教学环节应该像是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主题鲜明,跌宕起伏。在《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时,我围绕“春”,以情景教学为主线,采用听、拍、唱、说、奏、演等一系列形式,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春意盎然的音乐世界。先让学生感受春的气息,随音乐律动,装扮春天。接着,描述春天,模拟春天,感受到春天要为我们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然后,学生融入春天,表现春天。春雨、春风、春雷、春水、春笋……一个个鲜活的音乐形象通过学生们的表现、创造,惟妙惟肖。最后,春天音乐会达到了,所有的演奏手愉快地演奏着,让学生感受这种愉快兴奋的场面。接近尾声时,师生一起编创春天的歌,品味春天如诗、如画、如歌、如舞……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的美。学生在接触音乐――融入音乐――品味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审美愉悦和创造的成就感。

三、摆正角色定位,回归音乐本位

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很多音乐教师已经把多媒体当成了教学的第一教具,音乐课堂成为媒体播报的课堂。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渐被淡化甚至抹杀,学生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钢琴成了摆设。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科的本体特征是每一门学科的灵魂所在。音乐教学应该重视音乐元素,增强音乐素养。音乐的元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在《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音乐元素对表现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感受。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说”“唱”“奏”等策略,设计了三个模块。

板块一:在说中感知审美。

在教学《春天举行音乐会》时,笔者让学生用四种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绪朗读歌名:

你能用自信的声音告诉我吗?(生读歌名)

你能用悄悄的、神秘的声音轻轻地告诉我吗?(生读歌名)

你能用激动的声音告诉我吗?(生读歌名)

你能跟着老师用音乐的节奏朗读吗?(生读歌名)

学生通过四种不同的情绪、力度、速度的朗读,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有助于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春天哟|举.行|音0乐|会-|(附点四分音符、八分休止符)。

板块二:在唱中体验内容。

笔者和学生互动学习,谁来参加了这场音乐会?是谁奏响了这春天的交响?

A. 第一位音乐家是谁,它表演了什么节目?

B. 第二位演员是谁,演奏的节目又是什么?

C. 第三位是实力派的音乐家,它是……

D. 第四位是最热情的fans,它是……

音乐会可热闹啦,你听――

滴答答 答答| 沙沙0沙| 沙沙?摇 0 ||

轰隆隆 隆隆| 哗啦0啦| 哗啦 0 ||

E. 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

一步一步,通过歌曲的节奏、歌曲的旋律,以及力度、速度、情绪等音乐元素的对比,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他们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春雨、春风、春雷、春水……

板块三:在奏中享受愉悦。

由于条件限制,学校购置的乐器捉襟见肘,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乐趣。课堂上,大部分运用了学生自制的乐器。比如,八宝粥瓶子装上沙子就成了我们的沙球,吃饭的筷子、开门的钥匙、手拿的报纸……这些随处可见的物品成了我们自娱自乐的道具。在学生学会了《春天举行音乐会》后,笔者话锋一转:多么精彩的音乐会呀,现在春雨、春风、春雷、春水想邀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来为它们伴奏,你们愿意吗?上课前,老师悄悄地在你们的凳子下藏了不少的乐器,现在,请你们看看你们身边的小乐器,试试能表现歌曲中的哪些景物?学生在尝试、体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受。最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会已经到了,所有的演奏手都在愉快演奏着,让我们快来感受一下这种愉快兴奋的场面吧!于是,全班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