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18 19: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抗肿瘤

篇1

【关键词】 中药;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药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其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具有不良反应低,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其抗肿瘤活性已得到国际公认,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1 肿瘤病因、病机

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正气虚衰,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以及七情内伤;外因指六之邪和疫戾之气,当人体正气虚衰,邪气乘虚而入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五脏之气紊乱,致使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损耗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湿停、毒聚等病理变化,即气血虚衰、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脏腑失调、经络瘀阻。

2 抗肿瘤中药功效与药理研究

根据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分别施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清热解毒等不同方法。

2.1 扶正培本与增强免疫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汗法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灵枢・五变》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人腠理?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外证医寨》则明确提出“正气虚则成岩”。因此,扶正培本治疗法则“补之、调之、和之、益之”是防治肿瘤的重要法则。

扶正培本类中药能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促进造血,保护骨髓,减少脏器手术及放化疗等毒副反应,激发或提高机体自动调节、控制能力。现常用扶正培本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枸杞等。人参性甘、微苦、微温,有大补元气、调营养卫之功效,人参含皂甙和多糖类等多种抗肿瘤成分。沈玲等从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增加特异性抗体形成、促进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增殖、调节天然杀伤细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与环核苷酸的关系、加强白细胞介素的促转译效应及病毒感染等多方面总结了人参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人参皂甙能够降低环磷酰胺所致的细胞毒性,抑制其所诱导的骨髓细胞和外周淋巴细胞凋亡,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这一作用对于抗肿瘤药物副作用的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黄芪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的功效。黄芪多糖对小鼠H22、S180移植性肿瘤均有抑制作用,能提高荷瘤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能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IL-12和TNF-a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2.2 软坚散结与抑制肿瘤生长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华佗认为“疽痈疮肿之作,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非独荣卫壅塞而发也。”元・滑寿《难经本义》谓:“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内经》中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

软坚散结类药可治疗浊痰、瘀血等结聚而形成的瘢积瘰疬诸证,通过直接抑制肿瘤增生、促进细胞凋亡而起到消散坚结、抗肿瘤的作用。常用中药有夏枯草、海藻、穿山甲、牡蛎等。

2.3 活血化瘀与改善血液流变 《血证论》中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瘤瘾,瘕者或聚或散”,“瘤者常聚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或血积既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形之血也。”及“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为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曰:“血实者宜决之。”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伴有血液粘度升高,尤其是血行播散,而活血化瘀药有抗凝、抗纤、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对防止或减少癌栓形成具重要意义。常见中药有莪术、三七、丹参、当归、赤芍等。莪术辛苦开泄,能行气破血活血。

3 结语

随着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抗肿瘤作用日益被肯定,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药抗肿瘤具有多靶点、多效应、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有效等优点。如何合理利用中药抗肿瘤的这些优势开发出特色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是目前中医学研究的重点。

篇2

抗肿瘤药物对肾及膀胱的损害

直接性损害 抗肿瘤药物通过其原形或代谢产物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泌尿系统细胞,通过该机制引起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间接性损害 对抗肿瘤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在化疗后迅速大量崩解,其细胞内物质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引起肾脏功能的损害。

表1 引起肾损害的主要抗肿瘤药物

1.肾前性肾损害

心源性:ADM

有效血容量减少:IL-2

2.肾性损害

肾小球性:ADM

肾小管-间质性损害:PDD,MTX,亚硝基脲,光辉霉素

血管性:MMC,VCR,PDD,BLM3

膀胱损害:CTX,IFO

常用的引起肾损害的抗肿瘤药物

顺铂(PDD) 顺铂是金属类络合物,是最易发生肾毒性的化疗药物之一,其毒性作用可在用药后立刻发生,也可在长期用药中延迟发生。PDD造成的肾损害大多数在1个月左右恢复;大剂量反复应用造成的肾毒性十分严重,常不可逆。

静滴PDD后大约2小时内,几乎所有的PDD都与血浆蛋白结合,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在用药结束后2~4小时)大部分PDD通过肾脏排泄掉。在排泄过程中,PDD及其代谢产物在肾小球过滤的同时,也可在肾小管再分泌和再吸收。

PDD的肾脏毒性呈剂量依赖性。这种损害可能由于铂以原形经肾脏排泄时与肾近曲小管P3段细胞相互作用,损伤此段细胞的DNA,形成肾小管坏死,造成近曲小管的再吸收减少。

临床表现 其毒性表现多种多样,从可逆性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到伴有显著肾组织学改变的不可逆性的慢性肾功能衰竭。PDD引起2次多尿:①早期多尿于用药后24~48小时内出现,可能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和前列腺素E合成增加所致。此期肾小球滤过率无改变。②第2个多尿于用药后72~96小时出现,产生机制与抗利尿激素或前列腺素合成无关,可能与尿素循环缺乏有关。

PDD中毒所致肾损伤以肾小管受损为主,表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尿酶、尿β 微球蛋白增高及尿酸化功能下降。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致使尿中Na+、K+、Ca2+、Mg2+等排泄增多,尤以Mg2+丢失突出。低钠血症者可达52%。Mg2+丢失过多伴随低钙血症和手足抽搐,甚至癫痫样发作,出现精神症状等。临床不补Mg2+难以纠正顽固性低钾、低钙血症。肾小管损伤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静滴硫酸镁可纠正低镁血症。

停用PDD数周,肾小管损伤可自行缓解。不同时间给药对顺铂的肾毒性有显著影响,下午8时给药可明显减轻顺铂的肾毒性。

预防方法:①减少药量,控制单一剂量,减少1天中PDD用量;②加强水化,静滴保护液(生理盐水和氯化钾);③用丙磺舒抑制肾小管分泌PDD。监测肾功能及尿酶(β-MG、NAG等)。

甲氨喋呤(MTX)

甲氨喋呤是应用最早的肿瘤化疗药,用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乳腺癌、头颈部鳞状上皮癌、成骨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癌等。是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常用药物。

该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改变将减少血浆中MTX的清除,增加其肾毒性。常规用量时,有90%以上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因此在肾小管、集合管中,MTX及其代谢产物可出现结晶、沉积,引起肾小管闭塞和损伤。当尿液中MTX的浓度高(>1mmol/L),呈酸性(pH值在5左右)时容易出现结晶。MTX及其代谢产物7-羟甲氨喋呤(比MTX的溶解度低75%左右),沉积于远端肾单位,引起肾内阻塞性肾病。大剂量可引起近端肾小管坏死,致肾功能衰竭,还可引起持久但是可逆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临床表现 用药者90%以上尿无改变。常规剂量引起的肾毒性偶见。随着用药剂量增加,肾毒性发生率提高。大剂量MTX致死者中,20%有肾功能衰竭。MTX肾毒性多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尿量无明显减少,但CCr可下降,所以监测血清BUN、Cr水平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预防方法 应用大剂量的甲氨喋呤时,应碱化尿液,注意水化治疗,肾毒性可明显下降。70%以上患者经积极处理后,肾功能可完全恢复。必要时用叶酸拮抗剂甲酰四氢叶酸解毒。

丝裂霉素(MMC)

丝裂霉素属高毒性烷化剂,主要治疗各脏器的腺瘤、鳞癌、妇科肿瘤和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MMC对肾小球有肯定的损害,多为迟发性,用药11~16周后可发生高血压、浮肿、血尿及典型的肾小球肾炎,组织学改变类似于膜性增殖性肾炎。

MMC的肾脏毒性主要表现为2种形式:①不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HA);②伴有MHA的溶血性尿毒症性综合征( HUS),占半数以上。特征性表现为:2种类型均在MMC用药数月后(多为6个月)发生,总用药量>100mg/m2,总发生率大约为20%。总用量达到40~80mg/m2时,HUS的发生率为2%~8.5%。原因可能为肾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造成弥漫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低下、尿素氮上升、蛋白尿、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异环磷酰胺(IFO)

IFO肾毒性大致可分为出血性膀胱炎和肾近曲小管损伤2种类型,与单次剂量和累积量呈正相关。 剂量为2g/m2~5g/m2时容易出现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累积量≥60g/m2时易导致2.5岁以下儿童重度肾功能衰竭。

IFO体内代谢产物丙烯醛能够直接损伤泌尿系统上皮细胞,是导致IFO毒性的主要原因。 与DDP联合应用时可加重IFO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为镜下或肉眼血尿,与CTX相比发生率增高40%~50%。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比较难治,长期不愈会引起纤维化,有时会导致膀胱极度挛缩而需手术治疗。另外,由于肾近曲小管受损,可出现氨基酸尿、磷酸尿、糖尿、渗透压低、肾性尿崩症等范考尼(Fanconi)综合征表现。

环磷酰胺(CTX)

环磷酰胺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烷化剂,对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对乳腺癌、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及骨肉瘤也均有效。

常规剂量口服时,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率大约为10%;骨髓移植大剂量应用时可达40%以上。剂量高于50mg/kg时会引起肾小管及膀胱特异性损伤,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和稀释性低钠血症,原因与IFO相同。

Bressler曾对CTX所致的100例出血性膀胱炎进行跟踪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静脉用药或对儿童用药时,即使较低剂量也可引发出血性膀胱炎。这100例中,镜下血尿为93%,肉眼血尿为78%,少尿占45%,有5%最终演变成膀胱癌;而且有40%的病例症状持续1周~1年,16%持续2年~8年;有21%在CTX停用后3个月~10年再次发生出血性膀胱炎。

稀释性低钠血症多在大剂量应用CTX时发生,表现为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伴有低钠血症、尿量低下、体重增加等。但多数患者能够在停用CTX后24小时恢复正常。

CTX和IFO均经肾脏代谢,其产生的丙烯醛及氯乙酸可引起膀胱炎,表现为膀胱急性出血和慢性纤维化。40%的病例膀胱出血严重,偶有出血不止而致死者。大多数停药后2~3周内自行恢复。

如果①剂量偏大;②同时进行盆腔放射治疗;③伴其他膀胱病变或少尿;④合用苯丙氨酸氮芥,则膀胱出血更易发生。慢性病变为膀胱纤维化,部分出现膀胱挛缩,严重时致尿路梗阻及缓慢进展性肾盂积水,多见于化疗后期或化疗停止后。IFO对膀胱的毒性更大。应用IFO后绝大多数出现轻度肾小管病变,如一过性尿酶升高、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偶有发生范可尼综合征及严重的低血钾,甚至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停药后肾小管功能大多可恢复。

毒性的预防:注意水化,尿量维持在2~3L/日并碱化尿液。口服乙酰半胱氨酸及静脉用巯乙磺酸钠,可结合丙烯醛而保护膀胱黏膜。出血性膀胱炎经膀胱镜检查,发现毛细血管扩张时应及时停药,否则易发展为膀胱纤维化和挛缩。

亚硝脲类

链脲佐菌素 链脲佐菌素对转移的胰岛细胞癌、类癌和淋巴瘤有效。其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轻或中度蛋白尿及肾小管受损征象(低磷血症、低钾血症、糖尿、氨基酸尿、肾小管酸中毒,可呈范可尼综合征表现)。2/3病人出现肾功能不全,经常出现急性肾衰、肾脏并发症,与用药剂量有关。有时可引起肾小管萎缩和弥漫性肾小管间质性炎症反应,发生率低,与剂量无明确相关性。治疗过程中如果血清Cr水平升高,应立即停药,并不宜再次使用。

甲基氯乙环己亚硝脲 对恶性神经胶质瘤、胃肠腺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肺癌等均有效。长期大剂量应用可致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受累,发生肾功能衰竭。 肾中毒的程度与剂量有关,常于药物治疗后2年出现肾损害,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一旦出现肾功能不全,则为进行性,且不可逆。尿沉渣常无阳性所见,临床无高血压。减少剂量可减轻其肾毒性。

双氯乙亚硝脲 肾毒性表现为迟发性,多在治疗后数月到数年出现。累积量>1000mg/m2时,发生率开始逐渐上升;而如果>1500mg/m2,则肾毒性发生率急剧升高。

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基底膜肥厚、肾小管萎缩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少尿、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衰竭。

长春新碱(VCR)

长春新碱对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有效,亦用于治疗肿瘤、卵巢癌、消化道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

有报道应用VCR时偶尔可引起可逆性低钠血症及SIADH,一般在停药后1~2周恢复。

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常采用水化方法以减轻其不良反应,此时有可能加重低钠血症,应予以注意。

阿霉素(ADM)

阿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骨肉瘤、肺癌及多种其他实体肿瘤均有效。

本药对心肌毒性大,晚期可引起心力衰竭。肾脏损害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明显少于心肌毒性表现。

其他

干扰素(IFN) 干扰素引起肾脏毒性的报告均来自欧美国家,多数表现为蛋白尿,发生率15%~20%。

白细胞介素-2(IL-2) 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引起的的肾损害一般是可逆性的,在停药后5天内恢复正常。其肾毒性是由于药物导致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大量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血浆容量减少,肾血灌注不足,肾血流量降低,易引起肾前性肾脏功能不全、少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

致病的危险因素是高龄、剂量大,以及用药前已有肾功能不良、轻度氮质血症者。

非甾类抗炎药物可以加重白细胞介素-2的肾脏毒性,应予以注意。

预防方法:补充晶体及胶体液,使血管内容量重新达到平衡,持续性静滴可减轻白细胞介素-2的毒性。

肿瘤化疗后内源性产物的肾毒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2种形式:①尿酸性肾病综合征;②肿瘤溶解综合征。

主要减轻肾损害的药物

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谷胱甘肽能够通过与顺铂产生的自由基反应而对抗顺铂诱导的呕吐,抑制其引起的异食癖,逆转胃排空延迟,改善胃部不适等症状,但不增进食欲。

谷胱甘肽及其酯化物能够缓解顺铂的肾毒性,关于其机制是否包括减少铂在肾内蓄积,仍有争议。

肾脏对-SH,特别是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利用能力,在细胞抵抗各种化学毒物的过程中,以及毒物造成细胞损伤的程度上起重要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摄取半胱氨酸等成分合成GSH,也可从细胞外摄取现成的GSH。但Lash等研究表明,新分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半胱氨酸及合成GSH较慢;在中毒情况下,细胞维持-SH呈还原状态,主要依靠从细胞外摄取现成的GSH,而不是细胞自身合成GSH。

使用方法是还原型谷胱甘肽1.5g/m2,静脉注射。在加顺铂前4小时加入过量的半胱氨酸,尽管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半胱氨酸较慢,但因加入的浓度高(5mmol/L),故可被摄入的量也随之增多,并可和甘氨酸、谷氨酸合成GSH,再加入顺铂后,细胞内新合成的GSH就可起保护作用。

化学保护剂的应用

化学保护剂又称细胞保护剂,本身并无抗肿瘤作用,但与化疗或放射治疗合并应用时,能够保护机体正常细胞免受化疗的伤害,而不影响化疗药物或放疗的抗肿瘤效果。目前根据化学保护剂的作用机制一般将其分为两类:①干扰细胞毒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②增强和促进受损正常细胞的恢复。代表药物如下。

硫代硫酸钠 在胸、腹腔内应用大剂量顺铂时,常通过静脉输注硫代硫酸钠进行全身解毒处理(即双路化疗)。

硫代硫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PDD结合,使之不被活化,并且硫代硫酸钠可由肾脏迅速排泄,在肾小管内形成较高的浓度,进一步抑制PDD在肾小管的再吸收。

广泽等在应用PDD100mg/m2之后给予硫代硫酸钠,其剂量为PDD剂量的400倍,在PDD用后5分钟、35分钟、65分钟3次应用。结果尿中β-微球蛋白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feile等研究也证明,联合应用硫代硫酸钠,可以显著提高PDD的用量。

氨磷汀 氨磷汀(阿米福汀)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泛细胞保护剂, 又称WR2721,最初是作为放射保护剂。它是一种前体药,本身无细胞保护作用。在组织中被细胞膜结合的碱性磷酸酶水解为自由硫羟基(WR-1065)、对称二硫化物(WR-33278)、半胱胺等活性代谢产物。氨磷汀正是通过这些物质发挥细胞保护作用:①WR-1065的自由巯羟基直接与烷化剂、铂类化疗药物结合而影响其毒性作用,并可清除化/放疗中产生的氧自由基;②WR-33278可松解拓扑异构酶引起的DNA超螺旋结构;③WR-1065或WR-33278与DNA白结合后,使染色质核小体间结构不易被降解,故可明显减少化/放疗引起的正常细胞凋亡。

氨磷汀能选择性保护正常器官免受化/放疗的毒性攻击,而不保护肿瘤组织,因此能明显改善化/放疗患者的耐受性,提高其生活质量,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化疗引起的细胞损害。正常组织细胞内碱性磷酸酯合成酶的含量远远高于肿瘤细胞内的含量,因此正常细胞内的WR-1065浓度更高。正常组织通过浓度依赖介导扩散方式转运WR-1065,转运速度快;而在肿瘤组织只通过被动扩散,转运速度极慢。氨磷汀的分布、消除半衰期极短(分别为<1分钟和88分钟),90%的药物在6分钟内从血浆内清除,肿瘤组织对氨磷汀的摄取极微。

WR-2721能够显著增强正常组织尤其是造血组织对放射线的抗性,同时能够显著减轻细胞毒化疗药物的血液毒性、肾毒性、消化道毒性,对黏膜损害也有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结果证实,WR-2721可明显降低大剂量DDP(>100mg/m2)的肾毒性,而且即使出现,其程度也较轻,多在1~2周内恢复。国外研究表明,氨磷汀可以显著减少顺铂血肌酐、尿液中各种蛋白酶的升高程度,减轻肌酐清除率的下降。

有研究表明:WR-1065能防止铂DNA复合物形成,却只能轻度减少已经形成的铂DNA复合物,提示WR-1065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预防而不是解救,同时也提示氨磷汀的最佳应用时间是在使用PDD之前。

用法及用量: 氨磷汀的推荐剂量为450 ~910mg/m2,溶于0.9%的NaCl溶液,在PDD化疗前20~30分钟静滴。

不良反应:总的来说耐受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压降低、低血钙及恶心呕吐。发生低血压的机制尚不清楚,仅有不足5%的患者由于低血压需要降低药物剂量。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热感、轻度嗜睡、口中有金属味,偶有过敏反应。也有一过性低钙血症的报道,可能是由于氨磷汀对甲状旁腺素的抑制以及直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导致的。

由于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因此患者应在输注过程中保持卧床,并每隔3~5分钟测血压1次。如果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或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注。低血压一般发生在输注即将结束时,停药同时维持补液,患者的血压大多会自行恢复。由于氨磷汀有胃肠道反应,疗前可应用止吐药。

美斯钠

美斯钠作为细胞保护剂,能够有效地预防IFO和CTX的泌尿系统毒性,降低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率。美斯钠并不影响IFO、CTX的抗肿瘤效果,而是在尿液中与IFO和CTX的毒性代谢产物丙烯醛结合,形成非毒性产物,由尿中迅速排泄。

篇3

【摘要】 对近年来国内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进行了归纳评析,认为国内对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多糖;肿瘤;综述

Abstract:The author makes summary and analysis on the rec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plant-polysaccharide anti-tumor research,stating that our country must be further thorough in the plant-polysaccharide anti-tumor function mechanism research.

Key words:polysaccharide;tumor;summarize

多糖(Polysaccharide)是一类天然大分子化合物,是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甙键连接在一起的多聚物,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广泛,本文通过目前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的分析对近年来国内植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作一简要评析。

1 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

1.1 对细胞免疫的作用

T淋巴细胞在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应答中处于关键地位,除可直接杀伤癌细胞外,还可分泌多种有抗癌作用的淋巴因子。通过实验证明了枸杞多糖、地黄多糖等6种植物多糖可增加T-AK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而香菇多糖即是一种胸腺依赖性免疫调节剂[1]。对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CD8等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作用[2]。目前已发现许多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调节T细胞活性有关。单核巨噬细胞(Mφ)是抗肿瘤免疫中重要的效应细胞,可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目前国内实验表明,茯苓多糖、香菇多糖、轮叶党参多糖等多种植物多糖具有增强Mφ识别功能,提高Mφ的吞噬率指数,增加Mφ释放TNF的作用。[3-4]自然杀伤细胞(NK)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监视细胞,在抗新生瘤,杀伤已形成肿瘤及抑制肿瘤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茯苓多糖,灰树花多糖等多种植物多糖都可刺激NK细胞并增强其活性。如Nanba发现小鼠腹腔注射0.5mg/kg或1.0mg/kg灰树花多糖D-组分10d后,NK细胞、细胞毒T细胞、迟敏T细胞分别增至1.5-2.2倍[5]。王开发等[6]通过实验也证实花粉多糖可提高和促进小鼠NK活性。也有一些报道显示一些植物多糖有增强T-AK细胞及LAK细胞增殖活性与细胞毒活性[7]。而植物多糖对其它一些在肿瘤抑制过程中一起作用的细胞作用目前国内的研究仍少见。

1.2 对体液免疫的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有赖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综合作用,Mφ,NK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便是介导体液免疫的B细胞所参与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因此对B细胞及体液免疫的增强在抗肿瘤治疗中有积极意义。左增艳等[8]通过实验证明当归多糖可使B淋巴细胞增殖,牛膝多糖也有促进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的作用[9]。也有大量证据表明某些植物多糖可使血清免疫球蛋白的IgG和IgM水平提高[2,9],从而促进体液免疫。

1.3 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免疫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其中的IL-2,INF淋巴毒素等都在抗肿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现已证明多种植物多糖均可在体内外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某些植物多糖在体内还可对抗化疗药物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10]

1.4 增强脾、胸腺功能,对抗肿瘤及化疗药物对胸腺、脾脏的抑制

脾、胸腺乃至骨髓都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肿瘤患者中多会出现脾及胸腺的功能低下,而放疗、化疗又对脾、胸腺及骨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植物多糖在保护与提高脾、胸腺功能,增加脾、胸腺指数方面的作用也是抗肿瘤作用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一点已为多数体内外实验证实[11-12]。

1.5 增强免疫吸附功能

免疫吸附是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途径。经体外实验证实黄芪多糖可通过提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而促进淋巴细胞及内皮细胞的黏附,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徐国华等[15]也通过实验证明了南瓜多糖可提高RBC免疫吸附肿瘤细胞的能力。另外,植物多糖还可对抗辐射造成的造血抑制,并提高血浆WBC,LBC的数量。可见植物多糖通过调节免疫抗肿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氧化的作用

细胞的程度化凋亡对肿瘤的发生与抑制都有重要作用,这已成为肿瘤发病与治疗学中关注的热点。甘璐等[14]经实验证实枸杞多糖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机理虽需进一步探讨,但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注意更多植物多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现已知机体衰老,炎症,脑缺血及肿瘤等多种病症与人体中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有关,且氧自由基可引起DNA碱基的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进一步加重癌变。而近来的研究表明,多种植物多糖可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物活性,或增强肝脏SOD活性,进而抑制肿瘤。这类多糖有茯苓多糖、天冬多糖、南瓜多糖等。

3 改变细胞膜结构及生化特性、抑制肿瘤细胞的DNA,RNA合成、干扰与抑制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作用

流动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已发现多种植物性肿瘤如腹水癌、白血病等细胞膜流动性明显增大,降低膜流动性则动物移植癌的恶性度也随之降低[14]。有文献报道海藻多糖可调整肿瘤细胞膜的流动性[16],枸杞多糖也有相同作用[14]。另外,也有人经研究认为茯苓多糖,剌五加多糖,牛膝多糖等抗瘤机理与膜生化特性改变有关[17]。茯苓多糖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18],掌叶大黄多糖,银耳多糖也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19]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等多种物质在肿瘤细胞信号传导中起作用。它们或调节肿瘤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或促进肿瘤内血管的形成,或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或参与癌基因的激活,因而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化,转移,分级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实验证明桦褐孔菌多糖可降低移植性动物肿瘤模型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含量,使其接近于正常对照组。黄添友等[17]也通过实验证实了茯苓多糖,刺五加多糖,银耳多糖,香菇多糖可干扰或抑制PI的转移,进而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4 对目前国内研究状况的思考

如前所述,三十年来我国进行研究的植物多糖已有百余种,而对某一种多糖的研究,除目前已上市的香菇多糖外,却很少见到全方位考察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目前的文献报道还是以整体水平的研究为主,而在分子生物水平与基因水平上的研究仅有少数文章。而植物多糖对肿瘤生物代谢方面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对植物多糖进入血中及组织中的作用成分分析少。多糖是大分子化合物,而它进入血液及至组织液(特别是癌组织)后,起到药理作用的成分是否还是其原分子形态?而在人体中真正起作用的却正是这些进入血液及至组织液(特别是癌组织)后形成的成分,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肿瘤的发生与增殖有着多方面的调控机制,对其治疗也不能通过单一的手段与单一的药物。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如此广泛,其进入体内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与其他疗法与药物应用时也会有别于两种药物单一应用时对机体效应的叠加。在药物的联合作用机制探讨中目前只见到几篇IL-2与植物多糖联合应用抗肿瘤机制研究的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袁静.王平全.香菇多糖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1999,10(5):233-234.

[2]李祥华.香菇多糖的肿瘤免疫学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1):1459-1460.

[3]宫丹.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326-330.

[4]韩春姬.轮叶党参多糖对小鼠的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0,23(4):249-250.

[5]Nanba H.Maitake Mushroom-immune Therapy to Prevent from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la Exolore,1995,(6):1.

[6]王开发.花粉多糖注射剂临床前抗肿瘤药效学预试[J].蜜蜂杂志,2004,6:3-4.

[7]方建国.枸杞多糖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4,23(7):484-485.

[8]左增艳.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当归多糖(ASPP)抗肿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0):545-546.

[9]吕小兰.牛膝多糖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5,2(6):137-138.

[10]张朝.三七多糖对创伤大鼠CD4+/CD8+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9):711-712.

[11]李小定.灰树花多糖粗品与纯品的抗肿瘤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3,25(1):7-9.

[12]金光等.桦褐芤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04,4(27):257-259.

[13]曲显俊等.螺旋藻多糖抗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00,19(4):10.

[14]甘璐,王建华,张声华.枸杞多糖抑制人的白血病细胞生长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1,30(6):333-335.

[15]徐国华.南瓜多糖的抑瘤作用及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4(28):1-3.

[16]季宇彬,高世勇,孔琪.海藻多糖对肿瘤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J].中草药,2002,33(5):435-437.

[17]黄添友.四种植物多糖对S180细胞膜磷脂酰肌醇转换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15(3):211-212.

[18]张文女,黄金龙.茯苓多糖的抗肿瘤作用[J].中草药,1999,30(7):附3.

[19]金瑾实.掌叶大黄对肿瘤细胞DNA合成抑制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9,19(4):58-59.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取自肿瘤医院2000~2001年药库微机管理系统出库消耗的抗肿瘤药的数量及批发金额,并参考了部分手工帐用药出库数据。为了明确体现各类抗肿瘤药的用药情况及发展前景,采用了金额排序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2000~2001年抗肿瘤药类别、金额排序及增长率

2.1 2001年药物类别及金额 辅助药34种,占金额59.03%;其他抗肿瘤药36种,占17.23%;抗生素12种,占5.85%;烷化剂12种,占4.11%;植物药16种,11.54%;

2.2 2000年药物类别及金额 辅助药34种,占金额55%;其他抗肿瘤药28种,占19.35%;抗生素14种,占7.96%;烷化剂12种,占6.21%;植物药16种,8.40%。

3 分析与讨论

3.1 抗肿瘤药与药品总消耗情况 我院作为肿瘤专科医院,抗肿瘤药占有较大比重,现全院有病床1000余张。2000年,2001年抗肿瘤药消耗金额分别为这两年药品消耗总金额的70.09%。

3.2 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前景 2000~2001年抗肿瘤辅助用药的金额均居首位,分别占肿瘤用药消耗总金额的55%、59.03%,是抗肿瘤治疗药消耗金额的1.2、1.4倍。由于辅助用药可减少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临床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由于抗肿瘤辅助用药的新品种增加过快,且价位较高,造成了抗肿瘤辅助用药消耗金额的持续增长。

抗肿瘤植物药增长迅速。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72.61%,2000年前10位抗肿瘤治疗药中植物药只占1种,2001年上升为3种。已有几种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继续从植物中开发亲的抗癌药将极具潜力。

植物用药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2001年前10位抗肿瘤辅助药中,植物用药跃居榜首,3种植物用药的消耗金额占前10位辅助用药总金额的1/3以上。与传统的中草药相比植物用药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分剂量准确、便于携带服用等优点。近年来临床上已逐渐推出了几种抗肿瘤植物用药,对肿瘤具有一定缓解作用,能抑制瘤体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且毒副作用较轻,受到医药工作者及患者的普遍关注。但这些新药较原来的老药价位普遍偏高,且价格提升幅度较大,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3.3 抗肿瘤资金消耗集中于少数新、特药品 2000~2001年前10位抗肿瘤药消耗金额分别占抗肿瘤药消耗总金额的31.11%。合资厂药品所占市场的份额增长明显,提高了临床抗肿瘤用药层次,与进口药相比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已有逐步取代进口抗肿瘤药的趋势。

3.4 临床用药还存一些不合理现象 大量资金集中于少数品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生产销售方面的不适当宣传,甚至夸大疗效,使医师和肿瘤患者存在盲目崇尚心理。②现行的药品促销政策很不规范,有待医药行政部门不断完善。疗效是决定药品用量的重要指标,但临床用药中有促销方式对用量的影响更大,一些疗效一般配以精致包装的药品,在强有力的促销方式刺激下往往成了医院的畅销品种。③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状况影响着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④新药的价格制订体系存在着一定弊端,致使一些新上市的药品价格普遍偏高。大量厂家纷纷抢占市场,势必造成一些不合理竞争,产、销、用三个环节对经济效益存在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其过猛的增势是市场刺激的必然结果。

3.5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对我院抗肿瘤药使用影响重大

我院共使用抗肿瘤药品种达100多个,金额排序前十位的药物除欧必停、卡培他滨外,其余皆为医保用药。自执行省医保药品目录以来,目录中新增加的品种如紫杉醇、奥沙利铂和拓扑替康则进入金额排序前十位的药物,而原在市医保药品目录中的氟铁龙未进入省医保药品目录,则用量大减。可见,医保用药目录很大程度影响临床对抗肿瘤药的使用。

篇5

1免疫增强作用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临床观察表明,免疫功能活跃的肿瘤病人比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预后好;保持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比失去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预后好。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保护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地黄多糖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也能部分阻碍瘤株对脾脏NK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相对改善荷瘤小鼠由于肿瘤而引起的IL-2分泌能力下降,显著提高CTL细胞活力,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1)。杨传标(2)等报道中药健脾康复汤(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卷柏、仙鹤草等)治疗大肠癌脾虚证,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活性明显增强,同时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此外,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等都具有很好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细胞恶变是增殖和分化两者平衡的失调,从细胞增殖角度说恶性肿瘤的增殖是失去控制的,从分化方面讲恶性肿瘤细胞是丧失分化或分化异常的细胞。诱导恶性肿瘤分化,抑制其增殖是肿瘤现代研究的重要领域,西药中维甲酸等诱导分化剂,因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而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且无副作用。如丹参酮ⅡA可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并使细胞生长明显抑制,丹参酮还对人宫颈癌细胞株K562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作用,其效果与维甲酸相仿(3)。曾小莉等(4)用人参总皂甙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后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质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加,糖原增多,高尔基复合体体积增大,发育较完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白体增多,提示HepG2细胞趋于成熟分化。同时人参总皂甙能够有效动员HepG2细胞由G1/G0期进入S期,阻止S期细胞向G2/M期移行,造成大量S期细胞堆积。大量该期细胞DNA解旋,DNA单链暴露出更多的活性部位,为抗肿瘤药物提供更多的作用位点。并且临床上可进一步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更有效地杀伤S期肿瘤细胞。中药羊藿甙作用于人高转肺癌细胞PG,采用多种手段检测表明,羊藿甙能影响PG细胞周期的时相分布,并能升高细胞内cAMP/cGMP比值;同时降低PG细胞对外基质的粘附性及侵袭、运动能力,从而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5)。

3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其内在基因编程调节,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使细胞自杀死亡的现象。一旦细胞的增殖或凋亡发生异常,即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形成肿瘤,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能达到肿瘤缩小,癌症消退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和化疗药的抗癌效果均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中药莪术中的抗癌活性成份榄香烯能阻止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榄香烯处理HL-60细胞2小时,即可发现清晰的DNA梯状带;处理HL-60细胞24小时,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6)。白首乌甙50μg/ml作用于体外传代培养KB细胞72小时可诱导细胞出现核固缩和早期凋亡现象;流式细胞仪测定出现凋亡峰,凋亡率高达41.9%,并将KB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7)。中药雄黄的的主要成份砷可促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抗凋亡基因PML-RAR和Bcl-2基因表达下降(8),乳香提取物能诱导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促使其凋亡,并已用于临床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取得良好效果(9)。

4影响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以及在形成正确的染色体结构,染色体分离、浓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核细胞DNA的拓扑结构由两类关键酶,即酶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Ⅱ的调节(10)。干扰拓扑异构酶是抗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传统中药喜树树皮中的生物碱及其衍生物能够特异性的抑制DNA拓扑酶Ⅰ,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2期或生成S期的细胞凋亡(11)。螺旋藻提取物的水溶性成份和DMSO可溶性成份浓度分别为2.3μg/ml和80μg/ml时能完全抑制拓扑异构酶Ⅰ介导的负超螺旋藻Pbr322解旋反应,且水溶性成份在高浓度时可直接引起DNA的双链断裂(12)。表鬼臼毒素类药物能干扰拓扑异构酶Ⅱ,抑制DNA重新组合且在DNA内引起蛋白断裂,使染色体畸变和细胞死亡。中药蟾酥成分中的蟾毒配基之一Bufalin有显著抗癌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Bufalin为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13)。此外,灵芝(14)、半边旗(15)等均对DNA拓扑异构酶有抑制作用从而临床上有抗肿瘤效果。

5抑制微管蛋白活性

微管在真核细胞中呈网状分布,可以与其它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中心粒等,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研究表明,大量的天然和合成化合物能干扰微管蛋白的功能,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使纺锤体无法形成,从而使细胞分裂停止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或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微管解聚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如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紫杉特尔等均能促使微管蛋白迅速聚集成微管,并结合到微管上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终止,临床研究对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等有显著疗效(16)。秋水仙素、长春花碱也可以与微管蛋白结合,干扰微管的聚合和解聚(17)。

6抗肿瘤血管生成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临床与动物实验都证明,如果没有新生血管供应营养,肿瘤在达到1~2毫米直径或厚度后,即107个细胞左右将不再增大而长期处于这样的微小状态,一旦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便会快速生长,而且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向远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18)。刘重贞(19)用免疫组化法对62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和微血管计数,结果显示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的病人。肿瘤的新生血管系统已经成为十分有希望的抗肿瘤治疗靶点,研究开发能破坏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是抗肿瘤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某些中药及其有效成份如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和虫草多糖、云芝多糖、香菇多糖等均能诱生TNF,提高TNF活力(20),黄芪、党参、当归、芍药和猪苓多糖等皆可诱生IFN(21)。TNF、INF是促进肿瘤坏死的有效物质,其机制在于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Lee等(22)用原代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在Ⅰ型胶原蛋白三维培养基中生成的毛细管样网络结构为模型,观察中药蟾酥中的蟾毒配基Bufalin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绘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5nmol/L的Bufalin即可显著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姜晓玲(23)通过比较实验发现10μg/ml薏苡仁注射液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其效果优于0.1mg/ml维生素E(p<0.01)。华海清等(24)报道,亚砷酸注射液有明显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能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破坏血管形成中的内皮细胞的结构,降低肝癌转移模型肝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见,从中药中研究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

7调节相关基因表达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各种肿瘤相关基因异常表达的长期积累是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而,调节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实验表明,许多经临床证实有效的抗癌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能够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ras癌基因位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其编码的p21ras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与G蛋白相似,与GTP结合后,参与细胞生长分化信号的传导。ras基因发生点突变后可使细胞增殖信号持续增强,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和癌变。p53是一个抑癌基因,正常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抑制细胞增殖,防止发生癌变。p53突变后丧失了抑癌功能,而且突变的p53基因具有促进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杨传标等(25)研究显示,中药连黛胶囊(黄连、清黛、吴茱萸等)治疗胃肠肿瘤治疗后患者血清中p21ras和突变型p53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说明连黛胶囊具有调节胃肠肿瘤ras和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作用。bcl-2基因有很强的抑制细胞凋亡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胞的凋亡,有助于肿瘤生长。bax基因与bcl-2同族,在功能上二者相反,bax的表达可加速细胞凋亡进程。二者表达的比例程度决定细胞的生存或死亡。凌昌全等(26)发现人参皂甙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株(6T-CEM)bcl-2基因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率,从而诱导6T-CEM的凋亡。另有报道(27~29),中药对c-myc、c-fos、Rb等等其它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8逆转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也产生的交叉耐药性。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许多新发肿瘤化疗效果明显,化疗后复发者再次给予多种化疗方案均效果甚差,其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因化疗产生的多药耐药性。目前公认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的高度表达。克服此障碍,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将有可能明显提高。中医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有很大优势,有关的研究已经出现较好势头,如张慧珠等(30)采用MTT法从多种中药单体或提取物筛选肿瘤细胞多药耐药逆转剂,结果显示,钩藤总碱、药根碱、靛玉红对KBv200细胞耐药具有逆转作用,而姜黄素与长春新碱合用在KB及KBv200细胞均有增敏作用。复方三根制剂(藤梨根、虎杖根、水杨梅根等)对K562/ADR和K562/VCR两株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有逆转作用,其逆转机制是在转录水平下调MDR1mRNA,从而降低多药耐药细胞P-gp的表达(31)。中药莪术的有效成份榄香烯不但可以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且对耐药株BEL-7402/DOX仍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同时经榄香烯乳剂长期作用,未能诱导出BEL-7402细胞的P-gp表达,说明已经耐药的肿瘤细胞对榄香烯仍然敏感,且不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特别适用于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恶性肿瘤治疗(32)。这些均显示了中医药在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方面的优势。现代医学研究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在体外实验中被证实,多数为钙拮抗剂,因其毒副作用大,靶点单一,半衰期短等问题,难以推广于临床,更增加了研究和应用中医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必要性。

9其它抗肿瘤机制

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在抑制端粒酶活性,抗代谢,抗浸润转移等方面也均有报道。如陈泽雄等(33)研究表明,由莪术、半枝莲、柴胡等组成的复方在药物浓度为10%时对结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能力为50%。贯众(34)和土贝母(35)水提物均可明显降低线粒体代谢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川芎嗪、苦参碱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减少肿瘤转移(36)。

10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不管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制剂,都含有多种成份,因此其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们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人参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调节肿瘤基因表达、增强免疫等多重作用。如何从多层次、多学科对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客观、定性定量的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奥秘,尚待中医药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相信,以数千年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物理论和生物技术,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福君,茹祥斌。地黄及六味地黄汤的免疫药理及抗肿瘤作用。中草药1996;27(2):116

2杨传标,殷平善,薛军。中药健脾康复汤治疗大肠癌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02:22

3梁勇,羊裔明,袁淑兰,等。丹参酮ⅡA诱导原代培养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2):207

4曾小莉,涂植光。人参总皂甙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初探。肿瘤防治研究2000;27(3):188

5毛海婷,张铃,王芸,等。羊藿多甙抗癌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中药材2000;23(9):554

6杨骅,王仙平,郁琳琳,等。榄香烯抗肿瘤作用与诱发肿瘤细胞凋亡。中华肿瘤杂志1996;18(3):169

7曾郁敏,顾立刚,王月齐,等。白首乌甙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25

8ChenGQ,ZhuJ,ShiXG,etal.Invitrostudieson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ofarsenictrioxide(AS2O3)inthetreatmentofacutepromyeolcyticleukemia:AS2O3inducesNB4cellapoptosmwithdown-regulationofbcl-2expressionandmodulationofPMLRARd/PMLproteins.1996;88(3):1052

9齐振华,谭柏林,钟美佐,等。乳香提取物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37

10丁健。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0;3:150

11LiuLF,DesaiSD,LiTK,etal.Mechnismofactionofcamptothecin.Ann-N-Acad-Sci.2000;92:21

12蒙凌华,将超,刘兆乾,等。螺旋藻提取物对DNA拓扑异构酶活性的抑制及对DNA的直接影响。癌症2000;19(8):661

13徐瑞成,陈小义,陈莉。Bafalin抗癌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4):201

14蒋超,卿晨,蒙凌华,等。灵芝提取物对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及诱导K562细胞凋亡。癌症1999:18(6):661

15李金华,何承伟,梁念慈,等。半边旗抗肿瘤有效成份对HL-60细胞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中国药理通报1999;20(6):541

16KayeSB.ProgressinthetreatmentofovarianCancer.AntiCancerDruges.1999;9:2731

17廖美德,梁世中。中药抗肿瘤机理的研究进展。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4):52

18FolkmanJ.Clinicalapplicationsofresearchonangiogenesis.NEng/JMed1995;333:1775

19刘重贞。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血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初探。临床消化病杂志2000;11(4):175

20陈瑞东。对癌症有效的中药方剂。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317

21李家琦,夏英。中药诱导干扰素作用的探索。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34

22LeeDY,YasudaM,YamamotoT,etal.Bufalininhibitsendothelialcellproliferationandangiogenesisinvitro.LifeSci.1997;60(2):127

23姜晓玲。薏苡仁注射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肿瘤2000;20(4):313

24华海清,秦叔逵,王锦鸿,等。三氧化二砷抗肿瘤血管形成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27

25杨传标,陈蔚文,王建华,等。连黛胶囊对胃肠肿瘤p21ras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36

26凌昌全,俞超芹,潘瑞萍,等。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中医杂志2000;41(3):176

27何於鹃。苦参碱对K562细胞早期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癌症2002;21(4):370

28王成斌。乌贼墨对H22癌细胞内Ca++浓度、细胞核Ca++/Mg++-ATP酶活性及c-fos表达的影响。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4):422

29司维柯,,姚婕。苦参碱对HepsG2细胞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1):1346

30张慧珠,杨林,任雷鸣,等。中药活性成份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的体外筛选。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5):265

31冯正权,郭勇,朱宁希,等。复方三根制剂逆转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中国肿瘤2003;12(6):370

32王宝成,郭军,狄剑时,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43

33陈泽雄,陈雯,彭俊生,等。中药复方抗癌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2):117

34肖正明,宋景桂,徐朝晖,等。贯众水提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医学研究通讯2000;29(5):5

篇6

【摘要】

目的研究楤木皂苷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以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为模型,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楤木皂苷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小鼠肝癌H22和小鼠肉瘤S180为移植性肿瘤模型,检测楤木皂苷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楤木皂苷可抑制K562、HepG2,LOVO和MDA-MB-231的增殖,其IC50值分别为(209.10±32.69),(273.30±20.40),(293.60±5.85),(329.67±26.42) mg · L-1,均大于30 mg · L-1;在50,100 mg·kg-1时,楤木皂苷对小鼠肝癌H22的抑瘤率分别为28.8%,47.06%,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27.94%,54.92%。结论楤木皂苷体外抗肿瘤活性弱,但体内抗肿瘤活性较强。

【关键词】 楤木皂苷; 抗肿瘤; CCK-8; H22; S18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ralia saponins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hodsThe cytotoxicity of Aralia saponins on human leukemia K562, hepatoma carcinoma HepG2,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LOVO and mammary adenocarcinoma MDA-MB-231 were determined by cell counting kit-8 (CCK-8) assa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ralia saponins on tumor growth was observed by the models of hepatoma 22 (H22) and implanted sarcoma 180 (S180) in mice. ResultsAralia saponins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K562 , HepG2, LOVO and MDA-MB-231cells,the IC50 values were 209.10±32.69,273.30±20.40,293.60±5.85,329.67±26.42 mg · L-1, respectively, above 30 mg · L-1. At doses of 50,100 mg · kg-1,the inhibitory rates of Aralia saponins on H22 and S180 were 28.8%, 47.06% and 27.94%, 54.92%, respectively.ConclusionAralia saponins has a little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tro, but significantly exhibits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vo .

Key words:Aralia saponins; Antitumor; CCK-8; H22; S180

五加科楤木属植物,其味苦、辛,性平,常以根皮入药,具有活血化淤、祛风行气、镇痛消炎、健胃利尿、清热解毒之功效[1~3]。已有研究表明楤木皂苷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4]。本研究对楤木皂苷进行了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旨在为楤木皂苷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与试剂

楤木皂苷由泸州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临用前用生理盐水配制并稀释;顺铂(DDP)注射液:云南个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70601。RPMI1640培养基:GIBCO公司产品;胎牛血清: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责任有限公司;CCK-8(cell counting kit-8):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

1.2 细胞株和瘤株

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均引自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 pH 7.4的完全培养基,在37℃,5% CO2条件下常规培养。小鼠肝癌H22和小鼠肉瘤S180,引自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1.3 动物

昆明种小鼠,18~22 g,雌性,由泸州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川实动证第17号。

1.4 仪器

酶标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DNM-9602;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型号:CKX41;CO2培养箱:日本Sanyo公司,型号:MCO-15A;DNM-9602;电子天平:上海民桥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FA1104N;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型号:LG10-3A。

2 方法

2.1 CCK-8检测楤木皂苷对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分别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HepG2、LOVO和MDA-MB-231细胞,0.25﹪胰酶制成单个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1×108/L,接种于96孔板,每孔90 μl,悬浮细胞K562接种后立即加药,其它贴壁细胞培养24 h待其贴壁后加药。每孔加药10 μl,每个浓度3个复孔,楤木皂苷终浓度分别为31.25,62.5,125,250,500 mg · L-1,阴性组加等体积无血清RPMI1640,继续培养48 h,每孔加入CCK-8 10 μl继续培养1 h,酶标仪450 nm波长下检测各孔吸光度A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细胞增殖抑制率%=[1-( A给药组-A空白孔)/( A阴性对照组-A空白孔)]×100﹪,LOGIT法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

2.2 楤木皂苷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方法[5],选接种8 d健康状况良好的H22,S180瘤源小鼠,腹部皮肤消毒后,注射器抽取腹水,离心后弃上清,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细胞浓度为1×1010/L,,每只小鼠右侧腋部皮下接种0.2 ml以形成实体瘤。次日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DDP,1 mg · kg-1)、楤木皂苷低剂量组(50 mg · kg-1)、楤木皂苷高剂量组(100 mg · kg-1)。DDP腹腔注射给药,其余均为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10 d。参考文献方法[5],模型组中20%小鼠的肿瘤小于400 mg或平均重量小于1mg,均为肿瘤生长不良的表现,实验资料应作废,本实验无上述情况,造模成功。末次给药24 h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称体重,计算体重差(结束体重-开始体重),剥取瘤块、脾脏和胸腺并称重,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抑瘤率、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抑瘤率(%)=(1-模型组平均瘤重/实验组平均瘤重)×100%,脾(胸腺)指数=[脾(胸腺)重量(mg)/体质量(g)]×10。

3 结果

3.1 楤木皂苷对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楤木皂苷可在较高浓度时抑制多种人癌细胞的增殖,对K562,HepG2,LOVO和MDA-MB-231细胞的IC50分别为(209.1±32.69),(273.3±20.4),(293.6±5.85),(329.67±26.42) mg · L-1,均大于30 mg · L-1,揭示其体外抗肿瘤活性不强。浓度-抑制率曲线见图1。

3.2 楤木皂苷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楤木皂苷能明显抑制小鼠肝癌H22和小鼠肉瘤S180的生长,显示出较强的体内抗瘤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楤木皂苷不降低荷瘤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楤木皂苷可提高荷瘤小鼠的体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2。表1 楤木皂苷对小鼠移植性肿瘤H22生长的抑制作用,表2 楤木皂苷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生长的抑制作用(略)。

4 讨论

恶性肿瘤病人的死亡率近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肿瘤防治研究不断进展,治疗肿瘤的方法日益增多,而传统的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大,抑制免疫功能,使病人难以耐受,造成化疗失败。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具有作用广泛,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特性,对过去化疗效果欠佳的肿瘤有较好的疗效[6]。

楤木根土称三通花根,箭当树根,以根皮常用,味辛,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具祛风除湿、健脾利水、利尿消肿、活血散瘀、镇痛消炎、接骨、健胃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脾阳虚衰之水湿停滞、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淋巴结炎、消渴、胃痛腹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痛、白带、淋病、雪崩、瘰疬、肿瘤等[7]。

本实验结果显示,楤木皂苷有一定的抑制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活性不强,(IC50在209.1~329.67 mg · L-1之间)。楤木皂苷灌胃给药,对小鼠移植性肿瘤H22和S180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度增加抑瘤率增加,抑瘤率虽不及阳性对照组(DDP),但楤木皂苷各剂量组并不降低小鼠的免疫功能,给药后小鼠一般状态良好,体重有所增加。从实验结果分析,考虑楤木皂苷的抑瘤效应可能是通过机体免疫系统而发挥作用。楤木皂苷是楤木根的有效成分,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自身的抗肿瘤能力,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少江,李丽,马志强,等.HPLC法测定辽东楤木根皮中楤木皂苷C的含量[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23(3):162.

[2]朱敏英.超临界CO2萃取棘茎楤木根皮挥发油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05,9(7):491.

[3]裘名宜,冯龙飞.黄毛楤木皂苷的抗衰老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480.

[4]张芳红,郭红云,谢明仁.白背楤木皂苷对Hep和S180荷瘤小鼠抑制作用的实验[J].中医康复研究,2005,9(6):162.

[5]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57.

篇7

关键词:膀胱肿瘤 电切联合术 膀胱灌注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antitumor effect of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bladder cancer in our hospital 90 patients, 5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Results The follow-up 5 year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currence rates were24.0% and 62.5%,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bladder tumor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anticancer drugs better.

Key words: Bladder neoplasms; Joint resection surgery; Bladder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045-02

膀胱肿瘤是我国非常常见的一种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并且在手术后易复发。目前比较常见的两种治疗方式是膀胱内灌注抗肿瘤药物化疗以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如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是临床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入选标准:电切联合术后经过病理检查证明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排除标准:经过病理检查证明为原位肿瘤或者是浸润性膀胱肿瘤。共选取病例90例,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34~75岁,平均59岁。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病例都要接受膀胱镜检查。采用膀胱癌质量标准中的WH01973分级法以及2002TNM分期系统。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组采用术后立刻进行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的方式,在手术后24h内膀胱内灌注抗肿瘤药物。刚开始每周1次,再持续8次以后改成每月1次,持续1年为止。对照组则未在术后立刻进行抗肿瘤药物膀胱灌注。

1.3 观察与随访 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后随访5年。患者定期进行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和膀胱镜检查。所有病例在1年内每3个月检查1次,1年后每半年检查1次。如果经过膀胱镜检发现有可疑病变,则立刻进行化检以核实是否出现肿瘤复发的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采用 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抗肿瘤药物采用膀胱灌注的方式,在术后24h内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对照组则为采用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两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组60个月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在膀胱肿瘤患者中的生存率比较高,但是手术后复发的几率也不低。因此,虽然在理论上电切联合术有可能彻底切除非肌层浸润的膀胱肿瘤,但是单纯电切联合术并不能完全解决手术后的复发问题[1]。鉴于此,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电切联合术后的标准治疗措施[2]。目前情况下的临床治疗中膀胱灌注后的患者仍然有着比较高的复发率[3],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复发、提高膀胱灌注的效果是临床治疗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膀胱肿瘤治疗中比较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有羟基喜树碱等,它们在浓度较高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抑制核分裂,从而阻止肿瘤细胞进入到分裂期,最终促使肿瘤细胞死亡[4]。相关研究表面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能够有效地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虽然在使用过程当中可能会引起患者的一些不良反应,但是属于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张赫岩,宋祥伟,田博宇.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两种不同灌注方法比较[J].医药导报.2010. 8(2):63-64.

[2] 赵立明,印强,李炯.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膀胱术后复发[J].现代肿瘤医学,2003,11(2):120.

篇8

[论文]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困惑禽病防治的难题之一。至今仍未有一类药物能特异性地有效杀灭家禽病毒性病原,干扰和抑制其病原的复制。据报道,中药制剂对某些病毒性禽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不尽祥析。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出现及其临床试验证明,该类细胞因子在病毒性禽病和禽肿瘤的治疗上极具临床应用前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首先发现了病毒干扰现象,即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目前已知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伤病毒,而是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数种酶,干扰病毒的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的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一α)、β-干扰素(IFN-β)、γ-干扰素(IFN-γ)。

家禽是否存在干扰素及是否存在有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各类干扰素,一直是近年来有争议的问题。1994年。Sckellick等克隆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基因。该cDNA编码区全长579bp。编码162个氨基酸。前31个为信号肽。成熟的IFN含有13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4.5KU。其DNA与哺乳动物Ⅰ型IFN只有43%的序列同源性,与IFN-Ⅴ的同源性为31%。1997年Lamdrecht等根据Sckellick发展的干扰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丝裂原刺激的鸡脾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及真核细胞内表达可产生具有生活活性的IFN。

1干扰素的产生

IFN-α和IFN-β有许多相似之处:①两种IFN基因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commonancestergene);②由产生;③结合相同的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IFN-α/β以往称为Ⅰ型IFN,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细菌、DNA或RNA病毒、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多核苷酸等刺激物诱导下产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在小鼠。由ThI亚群产生。当抗原、PHA或ConA刺激后、T细胞分泌IFN-γ,通常与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相一致、目前认为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的主要活性存在于IFN-γ中。此外,活性NK细胞亦可产生IFN-γ。

2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IFN-α和IFN-β基因位于人9号染色体和小鼠的4号染色体。并连锁在一起。IFN-α基因至少有20个,成串排列在一个区域,元内含子。同一种属IFN-α不同基国产物其氨基酸同源性≥80%。人和小鼠IFN-β基因只有一个,无内含子,与IFN-α基因连锁在一起。IFN-β与IFN-α氨基酸组成的26%-30%同源性。IFN-α由两个亚族组成,分别称为IFN-α1和IFN-α2,其中IFN-α1至少由20个有功能的基因成员。目前只有90%左右的同源性,IFN-α2亚族有5-6个基因成员,目前只发现l个有功能的基因,其余是假基因。人和小鼠IFN-γ在DNA水平上,有65%左右的分子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糖蛋白以同源双体存在,分子量为40Kda,其生物学作用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3干扰素的受体

一般认为,IFN-α和IFN-β结构相同的受体,IFN-α/βR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受体的亲和力Kd在10-9—10-10M之间。受体膜外结构属细胞因子受体中干扰素受体素族。IFN-α/β受体分布相当广泛。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等。IFN-γR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小鼠在第10号染色体,IFN-γ受体分布广泛。受体阳性细胞每个细胞约表达100—1000个受体。亲和力Kd在10-9—5×10-10M。裸肽分子量50Kda,糖基化后90Kda,其N末端与IFN-α/β受体有一定的同源性,具有种属特异性。目前认为。IFN-γR可能存在着第2条链。

4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

篇9

    由药剂科主任根据《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和抗癌药品使用说明书制定抗肿瘤药物使用调查分析表。对两组患者的病例报告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使用药物名称,单次给药剂量,给药方法,适应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发生程度,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期间用药种类等。

    2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3.7±4.1)天,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17.6±2.5)天,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65392.2±1658.2)元,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49637.5±912.7)元,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用药种类为(4.7±1.2)种,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用药种类为(2.3±0.5)种,两组患者的平均用药种类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两组患者应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给药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中13例表现为变态反应,9例发生在泌尿系统,11例表现在心血管系统,7例表现在血液系统,57例表现在消化系统,其他器官不良反应8例,共计105例,发生率54.1%;实验组患者中10例表现为变态反应,7例发生在泌尿系统,9例表现在心血管系统,5例表现在血液系统,49例表现在消化系统,其他器官不良反应6例,共计86例,发生率38.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X2检验结果显示:X2=10.873,P=0.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篇10

【摘要】

三七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和独有的三七皂苷R1,R2等,其主要功效为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止血。目前研究三七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逆转化疗耐药、抗转移等,现将三七的抗肿瘤实验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 三七 抗肿瘤 实验研究

Abstract:The main active compositions of Panax psendo-ginseng are ginsenoside ,and arasaponin R1,R2,etc.and its main efficacy is stimulating circulation to end stasis,hemostasia,acesodyne.Now people find that Panax psendo-ginseng has many functions of antitumor,including inhibition of tumor,reversing the drug fast of chemo,anti-metabasis etc. we mainly review the state of antineoplastic empirical study with panax notoginseng.

Key words:Panax notoginseng ; Antitumor; Empirical study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植物,干燥的根入药,又称田七、岑三七等,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和独有的三七皂苷R1,R2等。主要功用为化淤止血,消肿止痛。三七作为抗凝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近年来发现三七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本文对三七抗肿瘤作用研究的概况综述如下。

1 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是三七抗肿瘤的主要作用之一,在这方面有很多报道。尚西亮等[1]以肝癌细胞SMMC-7721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三七皂苷培养液对其进行培养,分别处理24,48,72h后,结果发现三七总皂苷对细胞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三七总皂苷浓度增大,作用时间延长,其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吴映雅等[2]也发现三七总皂苷在体外作用于肝癌细胞CBRH791,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其作用于肝癌细胞72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率也增加,在100 mg/L以上浓度组有明显抑制作用(t检验,P

2 促癌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它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抗肿瘤药物方面有重要作用。根据凋亡细胞的DNA 含量变化和细胞膜磷脂分布的改变,经荧光染料PI 对DNA进行特殊标记,用流式细胞仪对DNA 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研究细胞周期、检测凋亡细胞[7]。李军祥等[8]以三七水提物给彼格犬一次性灌胃,取给药前的血清、给药后2 h和6 h的血清作为实验药物血清,以流式细胞测定法分别检测2 h和6 h两个采血时间点上不同浓度的药物血清对MC 细胞作用72 h后的促凋亡作用,发现这两个时间点的含药血清均能明显促进MC细胞的凋亡,与同样条件下用空白血清培养的MC 细胞相比凋亡率显著增加(P

3 诱导癌细胞分化

诱导细胞分化是三七皂苷抗肿瘤的一个重要途径,徐罗玲等[9]将30~120 mg/L浓度范围的三七皂苷R1细胞作用于白血病HL-60细胞5 d后,发现其对粒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且成剂量依赖关系,以80 mg/L最佳。实验中发现三七皂苷R1可抑制细胞DNA和RNA的合成,这种抑制可能导致细胞增殖减慢并干扰了细胞的基困表达,促进其分化。有学者研究三七皂苷Rh2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的生长,呈浓度依赖关系,并能使瘤细胞再分化诱导转成非瘤细胞,在黑色素瘤和人类红细胞的培养中,将皂苷Rh2掺入细胞膜后,测定细胞偏振度的改变,发现细胞的流动性得到改善,这种效应可能与癌细胞的逆转作用有关[10]。李晓红等[3]采用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发现三七总皂苷可提高白血病NB4细胞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能力,光镜下计数NBT 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显示三七总苷处理第4天NB4 细胞的NBT 阳性率升高, 第6天达(25.33 ±4.04)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认为表明三七总皂苷在形态及功能方面可诱导NB4 细胞的部分分化,进而抑制NB4 细胞的增殖。

4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化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耐药现象的存在,降低了化疗药的疗效,导致化疗失败。肿瘤细胞一旦对某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常常对不同类型、结构、细胞靶点和作用机理的抗癌药物同时产生耐受,称为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DR)。许多研究表明:钙离子阻滞剂在耐药逆转方面作用确切,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抗肿瘤药物竞争肿瘤细胞膜表面糖蛋白P-gp的药物结合位点,达到逆转耐药的作用。在这类药物中应用较多的有异博定、维拉帕米、奎尼丁等,三七本身也是一种钙离子慢通道报道最多的数以维拉帕米为代表的钙拮抗剂,三七本身也是一种钙离子慢通道阻滞剂,在逆转耐药方面也有一些报道[11]。史曦凯等[12]用MTT法研究三七总皂苷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 HHT的逆转耐药作用,结果发现三七总皂苷具有逆转耐药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史亦谦等[13]发现三七和维拉帕米都能够增加耐药细胞的阿霉素的药物浓度,增加其细胞毒作用,且三七总皂苷能够下调P-gp糖蛋白的表达,与传统的钙离子拮抗剂的逆转机制不同。史曦凯等[12]用MTT法检测三七总皂苷能增加耐药细胞内的阿霉素的药物浓度,增加其细胞毒作用,且三七总皂苷能够下调P-gp糖蛋白的表达,与传统的钙离子拮抗剂的逆转机制不同。推测其机制可能为:①直接或间接抑制多药耐药基因表达P - 170 糖蛋白,减少其药物的外排作用。②三七总皂苷可能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P-gp 糖蛋白结合,发挥与维拉帕米同样机制的逆转作用。三七皂苷逆转多药耐药的其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转贴于

5 抗肿瘤转移

20世纪70年代MICHAEL提出肿瘤高凝学说,认为癌细胞分泌癌凝血因子(CCF)易引起血液高凝,血液高凝又会造成下列危害:① 形成瘤栓,为血行转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被包裹在瘤栓内的肿瘤细胞可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控,避免被杀伤和清除。 ②微循环障碍,血流缓慢,灌注率下降,血液运载到肿瘤组织的抗癌药物和其他抗肿瘤成分减少,从而为癌栓转移创造条件。许多研究已证实三七总皂苷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从而具有抗血栓、抗瘤栓形成的作用[14]。目前报道:参三七皂苷Rg 可以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小板钙离子有关[15]。有学者应用三七总皂苷使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CD62P,是血小板活化的灵敏标记物)明显降低,从而起到抗肿瘤转移作用[16]。倪启超等[17]研究证实用人结肠腺癌Ls174t细胞株接种裸鼠,喂复方参七汤(主要含参三七、人参、黄芪等)饲料后与对照组相比,能抑制裸鼠结肠腺癌肝转移,机制可能与三七的抗转移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三七具有多靶点抗肿瘤作用,能够直接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还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等其他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耐药是当今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寻找理想的耐药逆转剂,是当前提高化疗疗效所需要的。三七作为钙离子慢通道阻滞剂,具有低毒、高效、多靶点作用的优势,实验研究证实其具有逆转耐药的作用。三七在抗转移方面也有报道,机制可能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有关。总之,三七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有很好的研究与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尚西亮,傅华群,刘 佳,等. 三七总皂苷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23):121.

[2]吴映雅,谭字蕙,钟富有,等. 三七总皂苷 丹参注射液 苦参碱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生长的抑制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O):1010.

[3]李晓红,董作仁,郝洪岭,等.三七皂苷对NB4细胞促凝活性及诱导分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63.

[4]王志斌,李军祥,朱陵群,等.三七提取物对GES-1细胞及MNNG转化后GES一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45.

[5]黄清松,李红枝,张咏莉,等.三七皂苷Rg1抗突变和抗肿瘤研究短篇论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8):1124.

[6]王国俊,周黎明,王 莉,等.三七皂苷R1 诱导HL260 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26 (1):14.

[7]Darzynekiewicz Z ,Bruno S ,Del Bino G, Features of apoptot2ic cell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J]. Cytometry. 1992 , 3 ( 8 ) :795.

[8]李军祥,王志斌,朱陵群,等. 三七提取物对MNNG转化后GES-1细胞的促凋亡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2):123.

[9]徐罗玲,吴 琦,高 军,等. 三七皂苷R 诱导HL-60细胞系分化的形态和功能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2 ,8(1):55.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10.

[11]张晓丽,俞惠新,曹国宪,等.P-糖蛋白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5.19(2):147.

[12]史曦凯,张翼军,赵春景,等. 人参皂苷单体Rb1对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 HHT 的耐药逆转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9 ,21(11) :825.

[13]史亦谦,田同德 .三七总皂苷体外逆转K 5 6 2 / VCR 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 ,12(5):292.

[14]许 军,王 阶,温林军.三七总皂苷干预血栓形成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3,24(5):46.

[15]徐皓亮, 季 勇, 饶曼人.三七皂苷Rg1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8,12(1):40.

[16]孙小梅,姚 琰,纪三姣,等.三七总皂苷对冠心病病人血浆内颗粒膜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