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16 02:1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纵膈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次研究中,患者手术所需时间为75~197min,平均为(98.4±3.2)min,术中出血量为81~361min,平均出血为(256.1±3.4)ml,术后共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62%,其中3例呼吸衰竭,对其进行呼吸机及相应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肺部水肿情况,2例患者经过强心、抗感染治疗等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12个月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例复发后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2讨论
2.1正确诊断纵膈肿瘤纵膈肿瘤存在恶性倾向,故进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由于纵膈肿瘤本身体征较少,并缺乏典型症状,故临床上长与其它疾病混淆[2],如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在体检期间可出现胸骨隆起症状,并出现局限性哮鸣音,经过X线片检查后发现纵膈肿块或阴影,并确定其大小和密度,CT检查可得出纵膈占位病变结果。通过影像学检查能有效明确肿瘤的性质,肿瘤与心脏、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有效为手术提供重要依据。经过确诊后,医生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并尽量完整切除肿瘤及粘连组织,妥善处理病灶。
2.2手术方式的选择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非常重要,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中胸腺肿瘤主要使用正中切口,该手术方式能达到较好的视野。前纵膈肿瘤则主要采用前外侧切口手术,该手术方式对患者的生理影响较少。后纵膈肿瘤主要使用后外侧切口术,但该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故建议谨慎使用。为防止术后复发,医生应争取对包膜完整患者进行完整肿瘤切除,对手术困难者可先进行包膜内切除,最后切除包膜。此外,手术应由浅入深进行治疗,使肿瘤部分松动,贴近瘤体表面并逐步进行解剖游离,医生必须对肿瘤根部进行细节处理,对于一些巨大囊肿,在术中应首先进行减压操作,将囊液吸取干净后再整块切除。
2.3手术后注意预防并发症肿瘤较大的患者,其病情较为复杂,手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并导致出现呼吸衰竭。对此类患者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方式。若患者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并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再配合抗胆碱酯酶药物支持治疗;对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时不能进入锥孔,避免出现无法止血情况。纵膈肿瘤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出血现象,并导致患者死亡,一些患者体内肿瘤与大血管粘连,在手术分离过程中必须多加注意,如分离心包过程中,应避免对心包造成损害,必要时可保留部分肿瘤。此外,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术后针对性治疗,如患病时间较长患者,应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和用药量,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而产生不良反应,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及时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进行分阶段化疗。
篇2
关键词:纵隔肿瘤;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传统开胸手术;效果
纵膈肿瘤是临床胸部常见疾病,分为转移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前者比较常见,多为淋巴结的转移,后者则位于纵膈内各种组织结构产生的囊肿和肿瘤。该病一经确诊后只要无其他禁忌症,临床上都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对此,我院特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电视辅助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纵膈肿瘤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1~73岁,平均(46.2±4.9)岁。患者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部位有关,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部隐痛等。术前诊断主要依据CT、胸部X线、MRI,手术指证:包膜完整没有外侵、肿瘤直径<5cm,全身心肺功能可耐受手术及胸腔内没严重粘连。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俯卧或侧卧位略仰卧,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健侧肺单肺通气。第一个套管可选择于腋中线第6~8肋间,将10mm胸腔镜置入探查,明确病变具置及相邻关系后决定后两个套管口的部位。用电钩打开肿瘤表面的纵膈隔膜,用抓钳牵引瘤体,锐性和钝性相结合游离肿瘤,直至小心剥离肿瘤。在包膜外完整切除实体肿瘤,如果瘤体较大会影响显露及操作,对此应行穿刺操作后放出瘤体内液体后再对其剥离,应整块切除胸腺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胸腺和胸腺瘤。
对照组: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MRI、CT、胸部X线)决定手术入路。首先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后建侧肺单肺通气,将肿瘤完整或分块切除,之后将术中切除的肿块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放置纵膈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止痛、气管拔管及术后住院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用(x±s)表示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用t检验,如果P <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术中失血量65.4±21.2ml,对照组135.8±37.6ml,观察组手术时间114.5±28.6min,对照组136.9±30.1min,观察组术后止痛时间3.3±0.8d,对照组4.7±1.6d,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48.9±26.8min,对照组55.2±28.6min,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4±2.9d,对照组9.5±3.1d,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t=7.88,P<0.05,* t=2.75,P<0.05.
3 讨论
纵膈肿瘤可来源于多种组织,属于临床常见病。针对临床诊断的纵膈肿瘤,只要患者无手术禁忌,均应给予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将纵膈分成前纵膈、后纵膈及中纵膈。肿瘤部位不同,手术入路也不相同。该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胸闷、咳痰等,同时部分患者还有上腔静脉综合征、Homer综合征及声音嘶哑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症状及发热感染症状。大部分患者的初步临床表现与纵膈肿瘤性质、部分、大小和是否对周围脏器进行侵犯等有联系,不利于早期诊断,临床确诊需借助患者相关辅助检查及患者显著的临床表现。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医学技术相对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许多无症状纵膈肿瘤都被当下普遍应用的高分辨率CT检测出来。但在治疗该病方面,由于肿瘤具体结构与体内相应的重要器官及大血管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手术风险较高。虽然传统开胸手术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切口是根据肿瘤位置选择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创伤大,疼痛明显,术中出血多,较易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影响心肺功能。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需没有肺脏遮挡、稳定清晰的手术视野,能使前纵隔脂肪及心包脂肪组织彻底清除,【2】最重要的是达到了微创的目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都优于传统开胸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是治疗纵膈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perative method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otal thoracoscopic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s for research. Results The cut length, blood loss, thoracic tube drainage time, postoperative length of stay,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respectively(5.19±1.98)cm,(73.11±9.62)mL, (2.39±1.12)d,(9.01±2.15)d, 0 and 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21.85±2.76)cm,(149.25±9.85)mL,(4.31±1.58)d,(13.85±2.21)d, 11.76% and 5.8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obvious(P
[Key words] Thoracoscopy; Mediastinal tumor; Operation
原发性纵膈肿瘤属于胸部常见肿瘤之一,良性肿瘤患者居多,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1]。但常规开胸手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较高,随着胸腔镜在临床手术中应用的推广及其水平的提升,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在临床的应用也逐渐增多,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两种手术的差异及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优点,整群选取了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行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比分析了常规开胸手术与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的手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68例行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自主意愿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17~64岁,平均(45.85±3.14)岁;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16~63岁,平均(45.91±3.22)岁。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胸手术治疗,选择传统正中切口或肋间切口实施手术;观察组在全胸腔镜下实施纵隔肿瘤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随访18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复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肺不张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声音嘶哑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4/34例);随访期间,出现2例复发患者,复发率为5.88%(2/34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原发性纵膈肿瘤属于胸部常见肿瘤之一,有胸内甲状腺瘤、胸腺瘤、畸胎皮样囊肿、气管及支气管囊肿、畸胎瘤、恶性淋巴瘤、淋巴肉瘤、脂肪瘤、食管囊肿及神经源性肿瘤等,良性肿瘤患者居多[2]。纵膈结构十分复杂,该部位心脏、神经、大血管、胸腺、食管及主支气管等重要脏器、组织密集,属于人体结构中出现肿瘤类型最为复杂的部位[3]。以往临床常给予患者开胸手术治疗,该术式经胸骨正中切口或经肋间隙开胸,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有明显疼痛感,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
现阶段,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电视胸腔镜器械及技术在纵膈肿瘤患者诊治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肿瘤直径不足5 cm的纵膈良性肿瘤患者以及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4-5]。在胸腔镜下实施手术可取得和开胸手术一样的疗效,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患者机体损伤更小,术后患者无严重疼痛感,术后恢复快。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主要适用于纵隔囊肿(如淋巴管囊肿、胸腺囊肿、皮样囊肿)、直径不足5 cm的实体肿瘤或畸胎瘤、胸腺瘤。利用胸腔镜技术能够观察到患者组织细节,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在对肿瘤进行游离时更具有精细性及安全性,可有效防止对周围组织及器官造成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6-7]。且术中坚持无瘤技术原则,采用电刀烧灼残留包膜,可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仅进行活检,不能进行肿瘤切除[8]。在该研究中,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及复发病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全胸腔镜辅助下实施纵隔肿瘤切除术,满足了微创技术要求,大大减少了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高,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彦军,等.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 31 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2):175-176,185.
[2] 俞晖,李勇.16 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5):11.
[3] 郑轶峰,等.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262-263.
[4] 王强,等.完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45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6):486-487.
[5] P Bernal,G Ucros,A Mejia.Mediastinal Parathyroid Adenoma and Brown Tumors[J].World J Nucl Med,2012,11(1):39.
[6] Motus IY,Bazhenov AV,Massard G.Surgery for huge mediastinal tumors[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5,23(7):846-850.
[7] Weissferdt Annikka,Moran Cesar A.Staging of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s[J].Advances in Anatomic Pathology,2013, 20(1):1-9.
篇4
考点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常用的物理方法
(1)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的不溶性杂质的方法。过滤操作时要注意:
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末端应与接收器的内壁接触。
(2)蒸发和结晶
①蒸发结晶:把溶液中的溶剂蒸干得到溶质晶体,如蒸发饱和食盐水得到NaCl晶体。一般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物质。操作要点:蒸发液体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由于局部过热液体溅出,当蒸发过程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使剩下的溶剂蒸干。
(3)蒸馏: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支管口下沿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4)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萃取操作时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下口出,上层液体上口出。
2.常用的化学方法
一般用化学方法除杂,就是在混合物中加入除杂剂与杂质反应,再用相应的方法除去杂质。
(1)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应注意:
①不增:不引进新的物质。
②不减: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③易分:易使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
(2)具体方法
考点三:反应条件
1.调节溶液的PH
2.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控制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表面积等,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控制温度、压强、浓度,使平衡向需要方向移动。
4.趁热过滤,重结晶时,防止物质降温时大量析出。
5.冰水洗涤:洗去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考点四: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环境保护
化工生产当中的“三废”主要指废气、废水、废渣,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2.绿色化学
(1)核心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2)原子经济
篇5
20xx年医院肿瘤科工作总结肿瘤科的病人敏感而脆弱,他们面对的是生命的即将凋逝。存感于心的只剩恐惧和害怕,而此时,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关爱和疏导,导致其失意,连看世界的色彩都已完全消退,他们只看到世界的灰暗,生命的变幻无常。如果稍不留心他们会用最决绝的方式来结束他们的痛苦。而身为肿瘤科的医生和护士,只有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还要加倍的小心和以更多的时间来疏导病人,为他们解除内心的包袱,以轻松的心态配合治疗。
一、为了给予患者最优的治疗手段,我们引进大型先进设备,并且不断派出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大型医院进修学习,把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带到医院,带给患者。同时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加以改进,希望能够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二、同时,医护人员为了解除肿瘤患者的内心包袱,每天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疏导病人,努力沟通,耐心交流,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疾病,并在此基础之上接受肿瘤的相关治疗,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微笑式的服务已经成为科室的基本准则,从而给患者带来家庭式的温暖与关爱。
三、对于疑难病人为了尽早明确病情,不定期的查房,会诊,上网在大型文献库里寻找类似的病例。对于危重的病人,积极抢救是必不可少的。在全体医患人员的集体努力下,看着我们的病人身心经受住了考验,病情获得了维持或者有所好转,我们医护工作者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篇6
【关键词】纵隔恶性肿瘤;诊断;外科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366-0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原发性纵隔肿瘤多属良性肿瘤[1],恶性者较少。恶性纵隔肿瘤因血运丰富,生长迅速,临床多侵犯、压迫邻近组织,表现为胸痛,呼吸、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等症状。我院1987年8月~2007年6月共手术治疗纵隔恶性肿瘤22例,占同期纵隔肿瘤的23%,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2~76岁,病程1~6个月,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其它伴随症状有咳嗽、发热、气短、声嘶、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等。术前均行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肿瘤位于前纵隔9例,中纵隔7例,后纵隔6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开胸探查5例。病理类型:恶性胸腺瘤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3例,恶性精原细胞瘤 2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脂肪肉瘤 1例,恶性淋巴肉瘤 1例,恶性间皮瘤 1例,嗜银细胞癌1例,类癌1例,异位甲状腺癌1例。
2 结果
本组院内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余21例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均行放疗和化疗。术后随访1~6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36.4%和18.2%。
3 讨论
3.1 临床诊断: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纵隔肿瘤以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及畸胎瘤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数的65%左右,而其中恶性者占11%~23%[2]。因纵隔恶性肿瘤以实质性为多,呈浸润性生长,瘤体增大较快,可以较早地出现压迫、刺激症状,所以临床症状的有无对判断其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意义。 临床资料显示常规查体发现的纵隔肿瘤95%是良性,而有症状者,良、恶性各占50%[2]。结合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及局部症状,所以对临床症状较明显而病程又较短的纵隔肿瘤患者,应高度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但由于多数纵隔肿瘤的病史及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仍是主要的诊断手段。而胸部B 超、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和经皮针吸活检[3]对诊断及手术亦有一定帮助。我们所见恶性纵隔肿瘤以前、中纵隔居多,常为分叶或结节状,肿瘤边缘多不光整,有细毛刺或浸润模糊,病变的进展较迅速,短期内增大明显,可为双侧性,少数还可出现胸腔积液,所以胸部X线平片,胸部CT扫描及MRI对于纵隔肿瘤性质的初步估计及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是有着较大帮助的。
3.2 治疗:纵隔肿瘤一般只有在术中及术后经病理诊断才能明确其良、恶性,且Sabiston等认为纵隔肿瘤有转变成恶性的可能,所以术前不管是否明确为恶性,手术切除均是首选的方法。手术切口的选择应以暴露良好且创伤小为原则,应靠近肿瘤附近, 便于术中肿瘤的显露[4,5]。本组除1例因肿瘤突入双侧胸腔而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外,对后纵隔肿瘤采用后外侧切口,中或前纵隔肿瘤偏向一侧者采用前外侧切口或后外侧切口,均取得良好的显露。这种切口便于解剖、显露和游离,尤其对瘤体较大,粘连较紧的肿瘤,在无法进胸时可以先切除1~2根肋骨,用电刀切开肿瘤,逐步分块切除。对于术中需同时行肺叶切除者也较方便,便于术中意外的处理。
纵隔恶性肿瘤因多为实质性肿块,血运丰富,呈浸润性生长,故瘤体较大,本组中有14例瘤体直径在15 cm以上。在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野显露应充分,便于解剖肿瘤,了解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如肿瘤较大、与邻近的脏器粘连紧密,在明确瘤体与心脏大血管不相沟通的情况下,可先将瘤体减容,再沿肿瘤边缘逐步分离,分块切除,直至彻底切除全部肿瘤。(3)肿瘤侵犯心包时,可切开心包,在直视下保护好心脏及大血管,切除受累的心包,以提高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彻底性。(4)肿瘤侵犯大血管及肺门时,往往无法行肿瘤根治性切除,但仍应尽量切除可切除部分,减轻癌负荷,同时以银夹标记残留处,便于术后放疗。(5)术前放置胃管,可避免术中误伤食管,同时还应注意避免损伤胸导管、迷走神经干和膈神经,如术中疑有胸导管损伤,则应果断于膈上缝扎胸导管主干,以免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6)瘤体切除后,胸腔内创面往往较大,应予严密止血。术中严格止血是预防出血的关键[6]。对渗血的创面可采用电凝及吸收性止血绫贴敷,多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纵隔恶性肿瘤因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邻近大血管浸润,且多侵犯肺门及心包,故常难以完整切除,其手术切除率多在 60%左右。有资料显示若肿瘤巨大,呈浸润性生长并紧密侵及腔静脉或主动脉,应视病情适时放弃行根治手术。对于不能完全切除或不能切除的纵隔恶性肿瘤,术后应积极行放疗或(和)化疗,有文献报道对姑息性切除的病人,术后追加放疗,其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探查组[7]。有些病人在放疗或化疗后还可以二次开胸探查,将肿瘤切除,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黄 立.纵隔肿瘤156例的诊治体会[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7,13(3):172.
[2] 华积德.肿瘤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798.
[3] Erino AR,Federico V,Tiziano DG,et al.Biopsy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 under local anesthesia[J].Ann Thorac Surg,2002,74:1720.
[4] 韦坚灵,步光龙,于仁义,等.21 例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治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02,19(12):909.
[5] 孟 龙.巨大纵隔肿瘤的手术技巧[J].山东医药,2002,42 (2):57.
[6] 张哲明,陈 龙,林金祥,等.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2,9(4):307.
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纵隔肿瘤病变MR弥散成像表现,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纵隔肿瘤性病变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取800s·mm-2),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观察不同纵隔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结果 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选取b值800s·mm-2时,测得的良恶性胸腺瘤组、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 弥散加权成像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纵隔MRI检查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纵隔肿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mediastinal tumors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is technology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Methods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b value is chose 0,800s·mm-2)and measure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were performed in 32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 of mediastinal tumors was observed.The ADC valu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of thymoma , 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Results Ten cases of benign thymoma showed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welve cases of malignant thymoma showed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Six cases of neurilemmoma showed slightly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 obviously.Four cases of neurofibroma showed slightly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ween ADC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of thymoma,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when b value was 800s·mm-2. Conclusion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and it is a useful supplement for conventional MRI.
Key words: mediastinal tumor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近年来,随着MR快速成像序列、功能成像技术的开发,尤其是MR弥散成像,它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组织的病理、生理以及生化代谢信息,已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乳腺肿瘤、肝脏疾病及骨骼、软组织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目前,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纵隔肿瘤中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通过对32例纵隔肿瘤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析,初步探讨其在纵隔肿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对2008年3月-2009年10月间行MR常规检查同时又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32例纵隔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22例,女10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4岁,平均41.6岁。胸腺肿瘤22例,其中,包括良性胸腺瘤10例,恶性胸腺肿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0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MRI技术
采用GE公司 SIGNA EXCITE HD3.0T超导型磁共振设备。采用8通道TORSOPA线圈。扫描前训练患者呼气末屏气及胸部平静呼吸。常规MR扫描和T1WI增强扫描后,行DWI检查。主要技术参数包括:MR-DWI采用SE EPI序列,TR1500ms,TE49.7ms,NEX=2,矩阵为128×128,层厚6mm、层距1.0mm,FOV 400mm,扫描时间24s,扩散系数b选取800s·mm-2,同时在3个方向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
1.3 兴趣区(ROI)的选定及图像分析
根据T1WI、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上的信号特点,确定肿瘤的实质部分、坏死或囊变区、钙化以及瘤内出血。利用工作站Functool 2(版本)软件,获取肿瘤的DWI及ADC(表观弥散系数)图。在ADC图上,选取肿瘤实质部分作为ROI,ROI的大小主要根据肿瘤实质的大小而定,尽可能大地包括肿瘤实质,避开坏死、囊变、钙化和出血区。
1.4 MR-DWI在ADC图上,选取ROI后,可直接获得肿瘤组织的ADC值,病变实质内取3个同样大小的ROI,以3个ADC值的平均值作为病灶的ADC值。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为小样本,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将获得的MR-DWI的各种参数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α= 0. 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MRI和DWI表现
22例胸腺肿瘤性病变MRI表现:在T1WI上,胸腺瘤呈中等信号,信号强度与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号。在T2WI上,胸腺瘤的信号强度接近或超过脂肪信号。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图1,见封4);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2,见封4)。
10例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神经源性肿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呈低到中等,与肌肉信号强度相等或稍低;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图3,见封4);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4,见封4)。
2.2 不同纵隔肿瘤的ADC值比较
见表1、2。表1 胸腺肿瘤病变的ADC值(略)表2 神经源性肿瘤的ADC值(略)
即良性胸腺瘤的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胸腺瘤(P=0.001),神经鞘瘤的平均ADC值高于神经纤维瘤(P=0.002)。
3 讨论
3.1 MR-DWI技术
DWI是利用MRI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可反映人体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状态下组织成分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况[1]。分子扩散的快慢可用ADC来衡量,ADC值主要反应细胞外水分子的运动,受组织结构、细胞外空间、血流灌注、弥散梯度场的大小等因素影响,尤以组织灌注和细胞外水分子运动为重要。弥散快的组织具有高的ADC值,在弥散图像上呈低信号,而弥散慢的组织ADC值低,在弥散图像上呈高信号。一般来说,b值越低,ADC值受微循环灌注影响就越大,不仅ADC值偏大,且感兴趣区ADC值波动很大;而使用大b值的DWI图像测量和计算ADC值时,各感兴趣区ADC值比较稳定,能更精确的反映扩散状况及测量ADC值[2-4]。故本研究为了肿瘤ADC值的准确测量和更好的图像质量,选取高b值800s·mm-2进行研究。
3.2 纵隔肿瘤DWI图表现
不同性质纵隔肿瘤在DWI、ADC图上表现不同,与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如本组良性胸腺瘤为实性均质肿瘤,在DWI图上,基本表现为均匀、不同程度的低信号。肿瘤性质不同,信号亦不完全相同,如本组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在常规T1WI、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及出血区;在DWI上,肿瘤信号显示更为不均匀,其实性部分的质地也更为不均,表现为高低不等的高信号区,而囊变、坏死区为程度不等的低信号区。但由于DWI的T2余辉效应[5],部分病灶在DWI上仍呈高信号。本组12例胸腺恶性肿瘤,与常规T1WI、T2WI像类似,质地不均者,在DWI均表现为不均匀信号,肿瘤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则表现为低信号区,而且信号强度高低的程度均不一致,反映了恶性肿瘤质地不均的特点,其囊变坏死区更是如此,而且与良性肿瘤相比,大部分恶性肿瘤实性部分的DWI信号较高。
3.3 纵隔肿瘤的ADC值
肿瘤的DWI的研究表明,肿瘤组织ADC值的变化与肿瘤细胞密度呈负相关,即ADC值越低,细胞密度越大[6]。肿瘤内细胞密度增加会致使其细胞外间隙缩小、水分子含量降低和随机运动程度的减低,结果ADC值下降[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b值取800s·mm-2时,胸腺良性肿瘤ADC值为(2.258±0.179)×10-3mm2·s-1, 明显高于胸腺恶性肿瘤ADC值为(1.160±0.267) ×10-3mm2·s-1,可能原因为胸腺恶性肿瘤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外间隙缩小,致使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所致,但详细原因还需要与病理对照证实。
本组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神经鞘瘤ADC值高于神经纤维瘤,如b值取800 s·mm-2时,神经鞘瘤ADC值为(2.322±0.192)×10-3mm2·s-1, 神经纤维瘤ADC值为 (1.658±0.206) ×10-3mm2·s-1,可能原因如下:神经纤维瘤较之神经鞘瘤,其肿瘤细胞密度较大,细胞外间隙较小,水分子含量较低,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程度更高,故导致其ADC值比神经鞘瘤的ADC值低。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原发纵隔肿瘤发病率低,且组织来源复杂,导致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病种单一,因此今后还需加大样本研究。另外由于呼吸等运动伪影的影响,以致ADC值有所偏倚,对数据的分析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与常规MRT1WI、T2WI比较,DWI检查产生的弥散图和ADC图可以反映肿瘤内部结构。ADC图能更为直观地显示肿瘤实质部分和内部的坏死囊变,能够反映不同性质肿瘤内部水分子运动状态的改变,从而在分子水平对肿瘤性质进行鉴别。综合DWI、ADC图表现以及通过对其ADC值的测量可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是MRI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Schaefer PW,Grant E,Gonzalez G.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2000,217(2):331-345.
[2]Song SK,Qu Z,Garabedian EM,et al.Improv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Transgenic Mouse Model[J].Cancer Res,2002,217(2):331-345.
[3]孙希杰,全显跃,许乙凯,等. 肝脏常见病变磁共振显像的量化研究[J]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7):522 - 525.
[4]Marks MP,de Crespigny A,Lentz D,et al.Acute and chronic stoke:Navigated spin-echo diffusion-weigh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6,199:403.
[5]Burdette JH, Elster AD, Ricci P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quantification of spin-density and T shine-through phenomena on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es[J].Radiology ,1999 ,212 :333 - 339.
[6]Kinuko K,Yuichi I,Keiko N,et al.The 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J].AJNR,2001,22:1081-1088.
篇8
关键词: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脓肿引流;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
下行坏死性纵隔炎多由牙源性或颈部感染沿颈筋膜下行扩散至纵隔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其临床特点为发病进展迅速、早期形成纵隔脓肿、脓腔张力高、病死率高。发病过程与颈、纵隔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早期诊断以及纵隔脓肿的有效引流,可降低病死率并缩短治疗周期。胸部CT检查是早期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早期、敏感抗生素的足量应用和彻底有效的纵隔脓肿引流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手段。必要时应会同各有关科室协同处理治疗。针对下行坏死性纵隔炎并纵隔脓肿形成的患者,传统方法均需于颈部切开,并经胸骨后留置纵隔引流管行纵隔脓肿引流。由于纵隔解剖的特殊性,普通橡胶引流管难以置放到脓肿最深部,且易受纵隔组织挤压导致堵管从而直接影响引流及治疗效果。相比较之下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可在CT引导下准确定位,置于脓腔低处。由于引流管所使用材料具有管壁薄且坚韧、管腔直径虽小但管腔内面摩擦力极低的特点,故此具有引流彻底、不易堵管、方便胸腔灌注冲洗、对患者损伤小等优点,从而能彻底有效的引流脓液并进行纵隔冲洗。结合我院近1年来收治纵膈脓肿患者10例,均采用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进行引流,治愈9例,死亡1例,现探讨其有效及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0(21~62)岁。由牙周炎、根尖周炎引起者8例,口咽部感染引起者2例。8例早期均有明确的牙痛病史,以颌下区肿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咽喉疼痛为首发症状。均于当地医院应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入院时均表现为口底弥漫性肿胀,舌体抬高,双侧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较硬,有凹陷性水肿,病变区皮肤呈紫红色,不能触及波动,舌体抬高,全身高热,体温38.5°C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1例患者临床表现较重,出现三凹征,端坐呼吸,不能平卧,不能进食,语言不清。入院后查颈部、胸部CT提示颈部软组织肿胀,纵隔增宽,积气、积液形成,参照Estrera 等于1983年提出的DNM的诊断标准,下行坏死性纵膈炎并纵隔脓肿诊断明确。
1.2方法 ①急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颈胸部CT。②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③CT定位引导下行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引流术,其中有8例,根据脓肿情况,各置1~3根管。④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进行心肺功能、血氧饱和度、血压监测,指导正确治疗。
2结果
经充分引流脓液及应用抗生素等治疗后,9例患者治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 d,7~15 d,随访未见脓肿复发。1例因治疗后效果不佳,出现高热、寒颤、皮肤瘀斑、意识模糊等全身中毒症状,最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及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9例治愈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脓肿复发。
3讨论
下行坏死性纵隔炎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临床数据约52%的颈深部及纵隔感染为牙源性。本组病例中有8例为牙源性感染(80%,4/5),2例起因为口咽部感染。明确诊断后,彻底的脓液引流及抗生素的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是治疗的关键。
篇9
【关键词】 腹部B超;无痛人流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9-02
人工流产是女性避孕失败之后的一种补救措施,提高人工流产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B超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流产[1]。本次选取在我院接受无痛人流的96例子宫纵隔合并早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在腹部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工流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纵隔合并早孕妇女共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年龄范围19~38岁,平均年龄(26.54±2.34)岁,孕周6~9周,平均孕周(7.21±1.02)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2.1±0.2)次;对照组年龄范围20~39岁,平均年龄(27.68±2.52)岁,孕周6~10周,平均孕周(7.32±1.02)年,孕次1~4次,平均孕次(2.7±1.2)次。两组妇女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要求行无痛人流术;②患者经临床常规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后,未出现异常;③患者不存在人流术禁忌症;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合并症;②患者存在生殖系统感染症状;③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肺以及肝等疾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传统无痛人工流产。术前接受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确认患者宫内妊娠情况,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先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注射50mg/Kg芬太尼,待2分钟后,再为患者注射2mg/Kg异丙酚,指导患者的眨眼反射完全消失之后,为患者行常规无痛人流手术。先为患者进行常规、负压吸宫,确认宫内吸除干净之后,采用小刮匙将宫腔内轻轻刮上一周,确认吸出组织为绒毛,结束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需要追加20~30mg芬太尼。
给予观察组腹部B超引导下无痛人工流产。术前接受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确认患者宫内妊娠情况,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给予静脉麻醉,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采用腹部B超仔细观察患者子宫的大小、形态及妊娠囊的着床位置,按照人工流产术常规操作实施手术,于B超引导下,沿着患者的子宫屈度将手术器械探入到宫腔内部,插入吸管,使吸管的开口部位对准患者孕卵着床位置,并对其进行常规负压吸引,待孕卵吸出之后,保障宫腔线规则即可,无需利用刮匙对患者的宫腔部位进行搔刮。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其中,手术情况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阴道出血时间;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子宫内膜过度损伤、吸宫不全以及子宫穿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阴道出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低于对照组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盲法人工流产,对于大多数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达到流产的目的[2]。但是,这种手术操作毕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容易受到医生水平、子宫解剖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子宫穿孔、膀胱损伤以及组织残留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胸闷等人流综合症,严重时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B超逐渐被应用于人工流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腹部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流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术前采用腹部B超进行检查,能够使术者清楚掌握患者子宫的大小、倾屈以及孕囊位置等相关情况,保障手术操作的顺利实施[5];②术中于腹部B超引导下行宫腔操作,能够对患者宫腔内的孕囊、组织物等实施针对性操作,减少了对子宫造成的损伤,降低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进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③手术结束后,利用腹部B超对患者宫腔内的情况及时进行扫描,可以掌握患者宫腔内的情况,同时了解腹腔内的情况,确保手术成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腹部B超引导下子宫纵隔合并早孕行无痛人流术,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庞丽玲.98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663-664.
[2]张幼萍.剖宫产术后早孕采用无痛人流与药物流产的效果比较[J].海峡药学,2012,24(9):115-116.
[3]张红娟.B超监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0):93-94.
[4]许雪梅,石少平,罗文娣等.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418.
篇10
关键词:纵膈型肺癌;CT;MRI
纵膈型肺癌是肺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原发于肺内。由于纵膈旁肿块是其主要表现,因此在检查时易被误诊为纵膈肿瘤[1]。本文选用我院54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究纵膈型肺癌CR与MRI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纵膈型肺癌患者,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6.2±4.8)岁,病程在3~7个月,平均病程(3.1±0.2)个月。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咯痰、咳嗽和痰中有白色泡沫等症状,偶尔会有声音嘶哑、胸部疼痛、食欲降低、消瘦和无力等症状。
1.2方法
1.2.1 CT检查 所有患者进行尿常规、血常规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外,行CT检查。选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螺旋CT扫描仪,将工作电压和电流参数分别设置为140kV和200mA,层厚和螺距分别为5~10mm和1mm。取患者抱头仰卧位,让患者深吸气,于屏住呼吸7~10s期间内进行扫描,扫描顺序依次为肺尖,肺体,肺门,纵膈处,上腹部最后至双肾。若扫描未结束应反复进行屏住呼吸扫描。若不能确诊,需进行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流速2.0ml/s,注射静脉团,90s后反复进行扫描。若不能完全确诊,行MRI检查。
1.2.2 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MR设备,SE/FSR作为扫描参数,行平扫及增强扫描。TR842.6ms,TE10.3ms为扫描参数,平扫顺序为横断面平扫和冠状面平扫。增强扫描顺序与平扫顺序相同,层厚和螺距分别为10mm和1.2mm,将配备的GDDRPA设备作为增强对比剂,用量和流量分别为0.1mmol/kg和2.0ml/s,使用高压注射剂完成注射。经纤支镜活检,确诊病理。确诊后采用相关措施进行治疗。
2 结果
经CT与MRI检查后,均出现18例不规则形态者,36例形态为圆形或者卵圆形。患者病灶位置分布于上纵膈,中纵膈和下纵膈,分别为14例,12例,10例。经CR与MRI增强扫描,16例病灶边缘清晰者,38例边缘不清晰。经MRI扫描后,见9例边缘较整齐,见25例边缘出现毛刺样物,见20例边缘分叶。见相邻支气管闭塞或变窄4例,见出现胸廓骨性转移2例,见与淋巴结融合者4例。病例检查结果表明,腺癌18例,小细胞型肺癌16例,鳞癌17例,腺鳞癌3例。
3 讨论
纵膈型肺癌是肺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咯痰、痰中见白色泡沫或血丝、声音嘶哑以及食欲降低等症状。其形成机制为,肺癌的位置相对隐匿,与淋巴结融合后会造成纵膈增宽;靠近纵膈胸膜的肺癌表现类似于纵膈肿瘤表现;肺不张是中央型肺癌的主要表现,缩小情况及其明显,造成纵膈增宽。纵膈型肺癌原发于肺内,与纵膈处相近,一旦发病就易侵入纵膈,由于其能够与纵膈内的淋巴结具有较好的融合性,因此在诊断其生长位置时较为困难。其影像最主要的一项特征则为在影响中会呈现透亮的分隔带。但识别能力相对较难,常被忽略。
CT检查可清晰的显示纵膈型肺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纵膈型肺癌原发于肺内,锐角相交是肺癌部位和纵膈呈现的最主要特征,脂肪线影主要存在于肿块周边和纵膈,亮度较为明显。肿块最大经线数值远远高于纵膈贴近的基底部和肿块。②经CT检查后,纵膈型肺癌肺部外缘位置多见于“分叶”状态,而纵膈型肿瘤肺部外缘位置“分叶”状态较为少见,且边缘呈现光滑状态。③经CT检查可清晰的见患病边缘和毛躁区域。“毛刺样物”是毛躁区域主要特征。当出现上述状态时,则可诊断为纵膈型肺癌。纵膈型肿瘤病症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和呼吸窘迫。根据其症状以及上述诊断特征,将纵膈型肺癌和纵膈型肿瘤进行区分。
临床中常用CT检查法对纵膈型肺癌进行诊断。CT诊断能够根据肺部组织改变形态及血供特征变化情况实现诊断和评价,CT下可显示纵膈型肺癌的癌肿位置、密度、大小、边缘、形态以及与淋巴结的融合情况,能够有效地对肿瘤类型和分期进行判断。但根据显示的肿瘤内部特征,尤其是相关症状表现及CT表现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缺陷。相关学者认为CT检查过程中的辐射计累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2]。无辐射MR检查法因此诞生,其能够正确的评估和监测肺部及其他内部脏器发生的组织病变。在核磁共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MRI检查法改善了以往检查存在局限性的弊端。MRI检查法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肺部病变诊断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而且开创了崭新的成像功能。改变了以往检查肺部疾病时,纵膈、胸膜及胸壁病变难以分辨的缺点,使肺部检测、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MRI检查可在活体组织内实现无创影像检查,是目前唯一的一中活体检测手段[3]。其主要是采用水分子扩散运动等微观扩散运动,进行肺部病变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为临床诊断纵膈型肺癌及纵膈型肿瘤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CT与MRI检查后,肺癌部位为圆形或卵圆形态较多,不规则形态较少;边缘不清晰,见分叶和毛刺样物较多,边缘清晰较少,腺癌、鳞癌和小细胞型肺癌较为常见,肺鳞癌较为少见。
综上所述,在进行纵膈型肺癌诊断过程中,应区分纵膈肿瘤和淋巴瘤等类似病症。综合性考虑诊断结果,保证诊断的严密性。严禁将CT诊断作为唯一诊断标准,若出现疑似病症或者不能明确诊断者需行MRI检查法诊断。将CT检查法与MRI检查相结合,对患者进行诊断,不仅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还可提供有效的临床纵膈型肺癌诊断依据,有利于诊断后的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永平.纵膈型肺癌CR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