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范文
时间:2023-04-07 00:4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肿瘤转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约8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Yu等[1]在两个独立的研究中,共同发现了埃兹(Ezrin)蛋白与肿瘤转移高度相关,让我们对癌症的转移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就Ezrin蛋白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1 Ezrin蛋白概述
Ezrin蛋白是埃兹蛋白-根蛋白-膜突蛋白(ERM蛋白)家族中首先被发现的,包括3个主要部分①介导ERM蛋白与质膜蛋白结合的高度保守的球状氨基酸末端FERM(for-four-one-protein and ERM)区,FERM结构有3个亚结构(F1,F2,F3)组成三叶草形结构;②C端的C-ERMAD(C-ERM-association domains),包含了由34个氨基酸组成的肌动蛋白结合位点,该结构伸向细胞浆可以与F-肌动蛋白连接;③FERM与C端功能域之间由7个重复的α螺旋卷曲组成的α螺旋结构,与FERM功能域广泛连接,Tyr353的磷酸化能够诱导FERM释放出α-螺旋结构域,参与Ezrin蛋白的活化[2]。
Ezrin蛋白表达于所有的多细胞动物,但在单细胞动物中却不表达。ERM蛋白共同表达于脊椎动物,而在其它多细胞动物只表达其中一种,ERM 3种基因好像在脊椎动物存在基因重复现象[3]。ERM在成人组织中分布于脑、肾、肠、肺、周围神经细胞等,亚细胞定位于肌动蛋白富集的细胞表面结构,如膜皱褶、微管和伪足,与细胞的运动有关[4]。
Ezrin蛋白具有调节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调整细胞形状、粘附和活性,参与信号转导途径等功能。最近通过基因分析发现,Ezrin蛋白还有调节细胞形态的发生、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稳定细胞间连接和参与肌球蛋白的收缩等功能[5]。Saotome等[6]发现极化了的肠上皮细胞Ezrin表达的缺失,导致微绒毛形态的异常和终末网的断裂,致使新生小鼠生长障碍,甚至活不过断乳期。还有人发现胃壁细胞分泌小管只有Ezrin表达,它的缺失导致盐酸缺乏,这一研究成果表明Ezrin在囊泡运输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7]。
Ezrin的氨基端和羧基端结构域能够直接进行自身分子内交联,产生一个闭合静止的构象,掩盖了Ezrin与膜蛋白及肌动蛋白的结合部位,需要活化才能产生开放构象。与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4,5)P2]的结合和后续羧基末端苏氨酸残基的磷酸化被认为是Ezrin蛋白的活化关键,它们能断开分子内的相互连接,暴露与其它蛋白结合的位点。
2 Ezrin蛋白与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恶性肿瘤细胞成功形成转移灶需通过一系列步骤①脱离原发肿瘤灶;②侵入周围组织;③进入血管淋巴管或者体腔;④逃避免疫系统攻击和预防离巢凋亡;⑤逸出血管淋巴管停留在靶器官;⑥在新的环境中增殖形成转移灶。
Yu等[1]分别采用了基因芯片这种最新的大通量筛查差异基因表达的方法,选用了两种间叶来源肿瘤的、高低转移能力各不相同的细胞系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运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共同发现了Ezrin蛋白这种与肿瘤转移高度相关的蛋白。Yu等将Vil2基因(Ezrin编码基因)转入低转移能力的细胞系,发现原不能转移的肿瘤细胞转移能力大大提高,很容易形成肺转移灶,说明Ezrin蛋白的过表达可赋予肿瘤细胞高转移活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两个研究中,都采用了诸如RNA干扰、发夹RNA、反义RNA等抑制Ezrin蛋白表达的方法,两组研究均显示,抑制了Ezrin蛋白的表达后,高转移能力的细胞系转移能力大大下降,不能形成肉眼转移灶。结果表明,Ezrin蛋白对于肿瘤转移是必不可少的。利用4张Affymetrix CeneChip U133A芯片筛查了3个骨肉瘤细胞株与1个成骨细胞株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中发现,骨肉瘤细胞株Ezri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成骨细胞株[8]。另对食管癌细胞系的研究发现,在能够发生恶性转移的SHEEMT细胞系,Ezr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不能发生远处转移的SHEEIMM细胞系,将SHEEMT细胞系接种到裸鼠体内,40d内就可以在内脏形成肿瘤团块,而SHEEIMM细胞系无论在体内、外实验中均未发现形成远处转移[9],这一在食管癌细胞系的研究也说明了Ezrin蛋白高表达于转移能力强的肿瘤细胞系。
3 Ezrin蛋白在肿瘤转移中的机制
Ezrin蛋白是如何帮助肿瘤细胞转移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现在普遍认为它通过与CD44,E-钙黏素(E-cadherin)、整合素等细胞表面分子形成复合体,调节细胞粘附,参与肿瘤细胞信号转导和肿瘤细胞吞噬等机制,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
CD44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它参与肿瘤转移早已被证实。Ezrin蛋白与CD44可形成复合体,共同参与肿瘤浸润转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刺激CD44过表达,导致Ezrin蛋白集中,改变CD44的胞质尾区并结合后与细胞骨架蛋白作用,是肿瘤转移的前提条件。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能够调解肿瘤侵袭和转移,HGF-MET-CD44形成的络合物是MET激活的前提条件,CD44-6v的胞质尾区聚集Ezrin是信号从MET转移给细胞外信号调节酶(ERK)所必需的。Ezrin与MET/HGF、CD44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促进肿瘤侵袭转移。Harrison等[10]发现前列腺癌细胞系DU2145和PC23均表达多种CD44异构体且存在共表达。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时在HGF刺激下,CD44与Ezrin在细胞内出现同步迁移,而且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明显增强。以上结果说明CD44与Ezrin相互作用,共同表达于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处,CD44/Ezrin复合体在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E-cadherin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对CD44的活性起负调控作用,也可抑制CD44介导的肿瘤细胞侵袭作用及形成细胞表面突起的能力[11]。E-cadherin的丢失以及功能下调,都可能促进肿瘤侵袭转移。Pujuguel等[12]发现Ezrin表达增强,致使肿瘤细胞运动能力增强,同时E-cadherin遭破坏,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表达能力下降,导致肿瘤细胞从瘤组织中脱落,引起肿瘤转移。Ezrin发挥作用主要通过胞内E-cadherin累积的方式,激活的Ezrin使E-cadherin在细胞内聚集而细胞表面E-cadherin减少,使得依赖后者形成的连接破坏,Ezrin也可使细胞聚集减少而分离增加,细胞间隙增宽,伪足形成,运动力增强,侵袭力增强。
转贴于
ERM蛋白的活性由磷酸化以及与磷脂结合共同调节,而具体激活途径是由Rho介导。有趣的是,ERM蛋白同样可以以正反馈环的方式正调控Rho功能。ERM蛋白可以和Rho因子鸟苷酸解离抑制蛋白(Rho GDP-dissociation inhibitor,RhoGDI)相结合,而后者是作为Rho的负调控因子发挥作用的。因此,ERM蛋白和RhoGDI的结合导致失活状态的Rho因子释放,进而允许GDP转化成小三磷酸鸟苷,从而激活Rho。Ezrin及ERM家族蛋白的过表达,必然会导致更多的RhoGDI与之相结合,从而使相应的Rho信号转导产生放大效应。因此,ERM蛋白与RhoGTP酶可互为上下游信号分子,通过对Rho的激活,ERM蛋白参与更广泛的细胞功能调节。Croft等[13]报道,RhoA,RhoC,RockI(Rho的效应蛋白Ⅰ),RockII的提高促进上皮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生长和肿瘤细胞的运动和扩散,所以抑制Rock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化疗策略。Rossy等[14]发现降低一种类似于单核细胞样的鼠肿瘤细胞株上ERM的表达,并不影响其细胞极性,但能显著降低转移细胞数量。他认为这个结论不能被Rho理论所解释,因为Rho的活性并不因为ERM的低表达受到损伤,由此推出ERM蛋白有细胞类型依赖性,即在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上功能是不同的,这个与ERM在不同肿瘤中高低表达不一致相吻合。ERM蛋白还参与了Ras信号途径,失去控制的Ras由ERM蛋白激活,最终导致肿瘤侵袭与转移[15]。
早在100多年前就发现肿瘤细胞具有吞噬能力。如具有高度转移能力的人类黑色素瘤就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这种吞噬能力甚至与巨嗜细胞相当[16]。更为重要的是,Ezrin与溶酶体抗原一起聚集在黑色素瘤细胞吞噬空泡周围,呈现密集表达状态;特异性抑制Ezrin表达后,转移性瘤细胞吞噬能力消失。但转移瘤与非转移瘤细胞的Ezrin表达水平却相当,说明还有其他物质参与肿瘤的吞噬。
4 小结
Ezrin过表达早已被证实与肿瘤转移有关。然而并非所有肿瘤均如此,在妇科肿瘤的研究中发现,卵巢浆液性癌Ezrin蛋白的弱表达或阴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有人发现Ezrin的表达水平在食管癌组织中降低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呈负相关,提示Ezrin在食管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某种抑制性作用,但是这一结果却与她们课题组以前对Ezrin在食管癌细胞系中表达情况的研究结果相矛盾。在体外,Ezrin蛋白几乎表达于所有的培养细胞,但在活体内,却几乎只表达于上皮细胞。这些都说明Ezrin在不同的肿瘤、细胞系和活体中的功能是不同的,这与Rossy结论相一致,但其机制还不清楚。我们期待通过对Ezrin蛋白的研究,能够发现肿瘤转移的新机制,从而找到新的药物靶点,阻断肿瘤转移,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Yu Y, Khan J, Khanna C, et al. Expression profiling identifies the cytoskeletal orgnizer ezrin and the developmental homeoprotein Six-1 as key metastatic regulators[J]. Nat Med, 2004, 10(2): 175-181.
[2]Qianzhi Li, Mark R, Nance, et al. Self-masking in an Intact ERM-merlin Protein: An Active Role for the Central α-Helical Domain[J]. J Mol Bio, 2007, 365(5): 1 446-1 459.
[3]Bretscher A, Edwards K, Fehon RG. ERM proteins and merlin: integrators at the cell cortex[J]. Nat Cell Biol, 2002, 3(8): 586-599.
[4]Sun CX, Robb VA, Gutmann DH. Protein 4.1 tumor suppressors: getting a FERM grip on growth regulation[J]. J Cell Sci, 2002, 115 (pt21): 3 991-4 000.
[5]Hughes SC, Fehon RG. Understanding ERM proteins-the awesome power of genetics finally brought to bear[J]. Curr Opin Cell Bio, 2007, 19(1): 51-56.
[6]Saotome I, Curto M, McClatchey AI. Ezrin is essential for e-pithelial organization and villus morphogenesis in the developing intestine[J]. Dev Cell, 2004, 6(6): 855-864.
[7]Tamura A, Kikuchi S, Hata M, et al. Achlorhydria by ezrin knockdown: Defects in the formation/expansion of apical canaliculi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J]. J Cell Biol, 2005, 169(1): 21-28.
[8]Cai ZD, Li GD. The new hot piont of tumor metastasis research——ezrin[J]. China J Oncol, 2005, 27(6): 322-325.
[9]Shen ZY, Xu LY, Chen MH, et al.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Ezrin and invasive phenotype in malignantly transformed esophageal epithelial cell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6): 1 182-1 186.
[10]Harrison GM, Davies G, Martin TA, et al.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of CD44 isoforms and Ezrin during prostate cancer-endothelium interaction[J]. J Int Oncol, 2002, 21(5): 935-940.
[11]Xu Y, Yu Q. E-cadherin negatively regulates CD44-hyaluronan interaction and CD44-mediated tumor invasion and branching morphogenesis[J]. J Biol Chem, 2003, 78(10): 8 661-8 668.
[12]Pujuguel P,DelMaestro L, Gautreau A, et al. Ezrin regulates E-cadherin-dependent adherens junction assembly through Racl activation[J]. Mol Biol Cell, 2003, 14: 2 181-2 191.
[13]Croft DR, Sahai E, Mavria G, et al. Conditional ROCK activation in vivo induces tumor cell dissem ination and angioge-nesis[J]. J Cancer Res, 2004, 64 (24): 8 994-9 001.
[14]Rossy J, Gutjahr MC, Blaser N, et al. Ezrin/moesin in motile Walker 256 carcinosarcoma cells: signal-dependent relocalization and role in migration[J]. Exp Cell Res, 2007, 313(6): 1 106-1 120.
篇2
[关键词]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发生机制;肿瘤转移
[Abstract]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 (EMT) is a process that epithelial cell layers lose polarity and acquire expression of mesenchymal components and manifestamigratory phenotype. The progress of EMT involves a number of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and complex molecular mechanisms, EM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metastasis.
[Key word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 mechanisms; tumormetastasis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为具有活动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它存在于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目前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EMT在口腔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前列腺癌、肝癌、胰腺癌、直结肠癌等上皮来源的肿瘤中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1.EMT的概念
上皮细胞有很强的极性,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粘附作用使得细胞间粘附紧密,当这些分子发生变化时,细胞间连接减弱,细胞呈散在、弥漫状态生长导致细胞极性丧失,转变为间质细胞,获得较强的运动能力,可浸润和转移。即所谓上皮间质转化(EMT);反之由间质细胞转变为上皮细胞表型的过程则称为间质上皮转化(MET)。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EMT在胚胎发育、创伤修复、组织重建和肿瘤浸润转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EMT过程的基因已被证实参与控制转移过程,另外EMT也存在于多种病理过程中,如上皮组织的伤口愈合过程,肾脏纤维化,假上皮瘤样增生和肿瘤转移。发生EMT后上皮细胞的形态、细胞骨架、粘附力及迁移能力将会改变。
通常状态下EMT在正常人中不会广泛存在,正常的上皮细胞也不会相互分离从上皮层转移出去。但是,在肿瘤发生过程中, EMT可以使没有侵袭和迁徙能力的细胞获得浸润能力并最终转移到其他组织和器官,从而使肿瘤形成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
2.EMT的发生机制
EMT的发生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粘蛋白、转录调节因子、信号通路、微环境、MicroRNA、病毒癌基因及肿瘤干细胞有关。
2.1.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
钙粘蛋白是上皮组织中的一类依赖Ca2+的细胞间跨膜粘连糖蛋白分子,主要参与稳定细胞间的连接,分为E-钙粘蛋白、P-钙粘蛋白和N-钙粘蛋白三种,而E-钙粘蛋白(E-cad)是其中影响肿瘤侵袭转移较重要的一种,同时也是EMT的关键分子。E-钙粘着蛋白的减少或丢失是EMT最重要的标志性变化。
上皮-间质转化(EMT)可以减弱依赖E-钙粘蛋白 (E-cadherin)的细胞间的粘附连接作用并且增加细胞的运动性,从而使细胞侵入周围组织。稳态的肿瘤细胞要进入细胞间质完成浸润必需挣脱细胞之间的粘附连接作用,突破基底膜屏障。
目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明, E-钙粘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能力呈负相关。当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或其他因素损害E-钙粘蛋白的粘附功能时,肿瘤细胞就易于脱离原发灶发生侵袭转移。具有侵袭性的肿瘤细胞重新表达E-钙粘蛋白,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侵袭性。
2.2.转录调节因子
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许多转录因子(如Snai,l Slug, NF-κB, Twist等)抑制E-钙粘素的表达,可以诱导EMT。
Snail被多种途径激活而引发EMT, Snail作为上调上皮蛋白和下调间质蛋白的分子组织者,负性调节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GSK-3β在稳态的上皮细胞中维持一种激活的状态,促使Snail出核,在胞浆内降解[1]。Snail在起始原发瘤转移表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Snail可作为EMT发生早期的标志物.
Slug通过抑制E-钙粘蛋白转录启动子而抑制E-钙粘蛋白的转录。最终,与其他信号分子一起参与EMT的过程。在Ras转染的上皮细胞中抑制NF-κB信号可以阻止EMT的发生,而激活此通路可以在缺乏TGF-β的情况下促使细胞向间叶细胞形态的转变。此外,在间叶细胞中抑制NF-κB的活性可以导致EMT过程的逆转。
Twist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家族,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胚胎发育中的组织重建,并赋予细胞迁徙的能力。Lee等[2]研究认为, Twist的过度表达与肝细胞癌的转移相关,并且Twist诱导的EMT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浸润。
2.3.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外信号可以诱导上皮细胞发生EMT。这些细胞外信号包括细胞外基质分子(胶原,可溶性因子如EGF、TGF-β、FGF、HGF等)。能够激发肿瘤细胞内的信号级联反应,促使细胞外信号进入核内,导致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转录调节。从而使上皮细胞表型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故细胞信号转导与EMT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TGF-β是EMT中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其在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肿瘤生成和转移以及纤维化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TGF-β信号网络是一极其复杂的信号转导过程,涉及各种转录因子、蛋白及基因等的参与。主要包括两种信号转导通路: Smad依赖通路和非Smad依赖通路。其中Smads是TGF-β信号通路的中心转导物质,也是EMT中最为关键的信号通路。
2.4.微环境
目前研究已经证明微环境在EMT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微环境发生改变时, EMT细胞可以恢复上皮细胞特征性标记。
细胞外基质及其相关酶类的改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外形的改变和转移能力的获得。由于ECM是间充质细胞分泌的,因此,上皮细胞分泌ECM可以看作其向间质细胞转化的一个证据。同时,发生了EMT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ECM及其酶类,这可能与它从原位的逸出有关[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族锌肽酶超家族,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能力。MMPs通过分解和释放生物活化分子抑制凋亡, 促进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反应,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刺激肿瘤细胞浸润。
2.5.MicroRNA
MicroRNAs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基因调控及疾病的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miR-200与miR-205可以调节ZEB1与ZEB2因子,抑制E-钙黏蛋白的表达,而引起EMT发生[4]。miR-155在EMT中也起重要作用,miR-155可下调RhoA表达,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细胞侵袭和转移[5]。
另外,特异的microRNAs参与维持肿瘤干细胞表型以及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miRNA介导的通路是细胞干细胞化的基础[6].胚胎干细胞含有大量特异的miRNAs,其一方面参与基因调节,另一方面受到自我更新和多潜能性转录因子的控制[7].
2.6.病毒癌基因
EB病毒编码的主要致瘤蛋白即潜伏膜蛋白1( latentmembrane protein 1, LMP1)与鼻咽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8]。Zheng5等[9]研究发现, LMP1是鼻咽癌发病机制的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触发NF-κB,AP-1和STAT信号转导途径,进而抑制鼻咽癌细胞凋亡,促进增殖、浸润和转移。
2.7.肿瘤干细胞
Weinberg等[10]发现,发生EMT的乳腺癌细胞除获得抗凋亡能力外,还产生了部分干细胞的特性,如自我更新等。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是肿瘤群体中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和稳态控制能力的细胞亚群。只有这部分细胞在移植到免疫缺陷动物体内后才具有成瘤的能力,才有能力长期维持肿瘤的生长。EMT不仅使癌细胞从原发肿瘤播散出去,也赋予了它们类似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3.EMT与肿瘤的关系
3. 1 EMT与肿瘤发生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在多数肿瘤的原位已有EMT的发生。对乳腺癌和结肠癌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外形的改变及其粘附性的下降或消失在肿瘤的原位侵袭和远处转移以及新的转移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12]。
3. 2 EMT与肿瘤浸润
肿瘤细胞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向周围传播,侵蚀正常组织,发生EMT的细胞具有更强烈的迁移能力。
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EMT在肿瘤细胞浸润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肿瘤细胞E-钙粘蛋白下调时,可使非浸润性肿瘤转变为高浸润性肿瘤。
3. 3 EMT与肿瘤侵袭转移
肿瘤侵袭转移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部位,通过血管、淋巴管,播散到靶组织或器官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
发生EMT的肿瘤细胞转移的机会更大,很可能与其松散的细胞特征有关。肿瘤的侵袭转移是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间的粘附减弱和肿瘤细胞运动能力增强是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基础[13]。
4.结语
EMT是肿瘤细胞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对EMT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发展机制, ,为临床上防治各种肿瘤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HuberMA, BeugH, W irth T.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NF-κB takes center stage[J]. CellCycle, 2004, 3(12): 1477-1480.
[2]LeeTK, YuenAP, LingMT, eta.l Twistoverexpression correlates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etastasis through induction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J]. Clin Cancer Res, 2006, 12 (18): 5369-5376.
[3]MoinfarF, Man YG, Arnould L,etal.Concurrent and independent genetic alterations in the stromaland epithelial cells ofmammary carcinoma: implications for tumorigenesis [ J]. Cancer Res, 2000, 60(9): 2562-2566.
[4]Gregory PA,Bert AG,Paterson EL,et al.The miR-200 family and miR-205 regulate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by targeting ZEB1and SIP1.Nat Cell Biol,2008, 10(5):593-601
[5]Kong WL,Yang H,He LL,et al.MicroRNA-155 is regulated by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mad pathway and contributes to epithelial cell plasticity by targeting RhoA. Mol Cell Biol,2008,28(22):6773-84
[6]Hatfield S,Ruohola-Baker H .MicroRNA and stem cell function. Cell Tissue Res,2008,331(1):57~66
[7]Calabrese J M,Seila A C,Yeo G W,et al.RNA sequence analysis defines Dicer’s role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46):18097~18102
[8]YoshizakiT. Promotion ofmetastasi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by Epstein-Barrvirus latentmembrane protein-1[J]. HistolHisto-patho,l 2002, 17(3): 845-850.
[9]ZhengH, LiLL, Hu DS, et a.l Role of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latentmembrane protein 1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CellMol Immuno,l 2007, 4(3): 185-196.
[10]Mani SA, GuoW, LiaoMJ,et al.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generates cells with properties of stem cells [ J]. Cel,l 2008, 133(4): 704-715.
[11]Thiery, Jean Pau.l 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s in tumour progression [J]. CurrOpin CellBio,l 2003, 15(6): 740-746.
篇3
一种名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的治疗技术主要针对复发转移性肿瘤,它的原理是把放射性粒子通过微创技术植入肿瘤,从内部对癌细胞发起进攻,杀灭癌细胞,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却非常低。不过,这项技术目前还属于肿瘤的二线治疗,主要为患者提供了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主要针对复发转移型肿瘤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简称粒子植入治疗)是将黏附有低能核素的小银棒放入一个钛金属壳里,密封后制成像小学生使用的0.7mm铅笔芯粗细、不到半厘米长的小短棒。医师通过精确的计量后,利用微创技术把粒子均匀地植入到肿瘤里面,一般隔5~10毫米布一颗粒子,俗称“布雷”。小短棒里的放射性核素(如125I)发出的射线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所以这些粒子可以在肿瘤内部像“炸碉堡”一样杀死肿瘤细胞,减少肿瘤细胞的扩散,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
粒子植入治疗最早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近20年来,随着CT、MR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低能核素,例如碘-125的出现,这项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美国,这项技术如今已成为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这项技术在中国临床主要应用于一些复发转移的肿瘤,如肺癌、肝癌、乳腺癌、胸腹壁及颈部癌等。另外,一些不能用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手段解决的中晚期癌,用这种方法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粒子植入治疗的几点优势
微创。该疗法无需开刀,医生通过比普通针头稍微大一点点(约0.9mm)的针头将粒子植入到肿瘤,患者皮肤表面几乎没有伤口。这种方法对患者的体质要求低,恢复快,术后几小时就可以走路。
对肿瘤的局部控制力很高。能够避免化疗或手术产生的一些问题,而且粒子的放射范围只有1.7cm,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很低,患者几乎不会出现恶心、脱发等不良反应。
安全。粒子核素含量很低,总剂量不超过100毫居,患者不用担心辐射过量的问题。治疗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也不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产生辐射危害。
可重复性强。患者接受治疗后即使肿瘤复发,还可以通过再次植入进行治疗。
治疗后4个月内别接触孕妇和孩子
由于这是一项放射性的治疗方式,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是因为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与手术的技术有很大关系,每一颗粒子的植入都是一项手工活,需要医生亲手扎针,不能直接电脑程序控制。所以,医生手术的技术决定着扎针部位精致与否,深度是不是刚好。
篇4
关键词:伽玛刀;消化道肿瘤;脑转移
脑转移瘤是指原发于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所形成的肿瘤,与颅内原发肿瘤的比例约为10:1。脑转移瘤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类型,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25%~50%[1]。脑转移患者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发生脑转移的相对少见。目前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但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被广泛地运用在临床,尤其是脑转移瘤患者的治疗中,并且疗效较好。现对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脑转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消化道肿瘤脑转移患者行局部伽玛刀治疗,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龄21~72岁,平均52岁。其中食管癌脑转移22例,胃癌脑转移25例,肝癌脑转移21例,结肠癌脑转移16例,直肠癌脑转移12例。纳入标准:影像学检查有可以测量的病灶;单个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3cm;明确的病理诊断;卡氏(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60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无放疗禁忌证。1.2治疗方法在局部麻醉下安装立体定向框架,然后采用3.0T核磁共振进行薄层扫描(GE公司,层厚2~3mm);扫描图像传入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治疗计划系统制定治疗计划(深圳MASEP公司的SRRS型),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体积、肿瘤数量、位置等综合考虑给予肿瘤周边剂量12.5~22.0Gy(平均剂量为16.8Gy),肿瘤边缘曲线采取40%~70%(平均曲线为53%),计划完成后传入头部伽玛刀(MASEP)执行治疗计划,计划执行结束撤掉立体定向框架,患者返回病房。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给予甘露醇及糖皮质激素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1.3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近期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以CT、MRI为评定标准(可测量病灶最大径变化总和)。①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可见病变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②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达50%,其他病变无增大,超过1个月;③疾病稳定(stabledisease,SD):肿瘤两径乘积缩小不超过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1个月;④疾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一个或多个病变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有效率=(CR+PR)/总病例数×100%;肿瘤局部控制率=(CR+PR+SD)/总病例数×100%。不良反应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组(RTOG)关于急慢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分为Ⅰ~Ⅳ级。1.4随访患者伽玛刀治疗结束后1、3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间隔3个月复查1次,直至1年。如病情变化随时就诊。复查采取增强MRI方式。
2结果
2.1疗效观察9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其中CR22例(22.9%)、PR61例(63.5%)、SD9例(9.4%)、PD4例(4.2%);有效率为86.5%(83/96),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5.8%(92/96);6个月、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6%和53.8%。2.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相关性致死病例。急性放射性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脑水肿加重引起的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和肢体障碍等,其中Ⅰ级不良反应18例(18.8%),Ⅱ级不良反应9例(9.4%),给予甘露醇及糖皮质激素等脱水降颅压药物治疗后,患者均症状缓解,无Ⅲ级以上严重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无瘤卒中或脑梗死等伽玛刀治疗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有6例(6.3%)患者发生Ⅰ级或Ⅱ级晚期放射性不良反应,未观察到Ⅲ级和Ⅳ级晚期放射性相关不良反应。
3讨论
脑转移瘤是指原发于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所形成的肿瘤,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发生脑转移的相对少见。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手段多以手术、放疗、化疗等联合的综合治疗为主。然而由于转移瘤的部位、系统疾病和其他因素等,50%的脑转移瘤患者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所以这些多发脑转移瘤患者只能接受立体定向放疗或全脑放疗。但近年有文献报道,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生存时间和是否接受全脑放疗的关系不大,因此,为减少患者并发症,不主张首选全脑放疗。全脑放疗后患者会出现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认知及记忆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创伤小、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等特点[3-5],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特点是能够一次治疗多个病灶,肿瘤靶区能够得到高剂量的适形照射,而周围的重要结构损伤却较小,且对复发的病例重复治疗依然有效。所以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患者不仅能够使患者在生存期间可以保持较高的KPS评分,而且对肿瘤病灶的局部控制率保持在85%~100%,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5%)[6]。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治疗多发脑转移瘤(MBM)时具有微侵袭性,一次多个靶点和可以反复多次治疗等特点,故已成为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首选[7]。Kim等[8]报道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能够达到18个月。在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方面,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显著。综合世界各地研究中心报告,经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肿瘤的局部控制率约为81%~93%,但在选择治疗剂量时应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数量、部位、放射敏感性和病灶周边正常结构对射线的耐受量等因素,尤其对脑干、视交叉、视神经等重要功能区附近的肿瘤应当适当降低周边剂量,避免引起邻近重要组织的放射损伤。本组患者全部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耐受情况,肿瘤周边剂量给予12.5~22.0Gy(平均剂量为16.8Gy),肿瘤边缘曲线采取40%~70%(平均曲线为53%),结果显示:3个月的有效率为86.5%(83/96),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5.8%(92/96);6个月、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6%和53.8%。综上所述,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消化道肿瘤脑转移瘤具有创伤小、疗程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能够作为脑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吕东来,胡宗涛,王崇,等.全脑放疗联合与不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医学杂志,2012,37(7):729-732.
[2]张耀勇.头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76-77.
[3]王宏伟,窦长武,张国荣,等.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6568.
[4]BowdenG,KanoH,TempelZJ,etal.GammaKniferadiosurgeryformanagementofcerebralmetastasesfromesophagealcarcinoma[J].JNeurooncol,2014,118(1):141-146.
[5]KasedN,BinderDK,McDermottMW,etal.GammaKniferadiosurgeryforbrainmetastasesfromprimarybreastcancer[J].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9,75(4):1132-1140.
[6]SerizawaT.Radiosurgeryformetastaticbraintumors[J].IntJClinOncol,2009,14(4):289-298.
[7]武智刚,王千.旋转式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11-112.
篇5
关键词: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的32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均为一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将运用我院总结的新治疗方法进行手术的17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9人,女8人,年龄跨度32-61岁,平均(44.3±4.6)岁。将单纯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手术的的15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人,女7人,年龄跨度30-63岁,平均(44.6±5.6)岁。患者的患病类型比较,如下表所示,对比没有差异,且患者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 方法
我院于2012年开始大力推进在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运用我院总结的新的手术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2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运用我院总结的新治疗方法进行手术的17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单纯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手术的的15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总结两组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的手术结果和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对比。以此来具体分析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推进此病的诊治研究。
新的手术方法:局麻后,若皮瓣血运丰富,适当增加皮瓣的长宽比例,修剪皮瓣厚度,在皮瓣和基底间行间断错位缝合,然后依次缝合皮瓣边缘,拉力胶带塑形。术后用抗生素,地塞米松每天20mg两次,连续3d,红光隔日照射5次,每次20min。密切观察皮瓣血运,5-6天拆线。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P
2 结果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2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实验组17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的伤口I期愈合情况较好,切口的瘢痕比较不明显。皮瓣愈合后与周围的皮肤相比较,颜色大致相同,厚度基本保持一致。术后皮肤外观较好,没有一例出现复发的情况,但是有一例出现轻微的水肿现象。对照组15例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的伤口I期愈合情况不太乐观,切口的瘢痕较明显。皮瓣愈合后与周围的皮肤相比较,颜色有3个色度的差别,厚度增厚较明显。有三例出现复发的情况,而且有二例出现轻微的水肿现象,三例出现色素沉淀。
运用新手术方法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增加(p
3 讨论
面部肿瘤的治疗较为困难,尤其在皮瓣转移之后,对其的根治,更是带来巨大的难题。以往,我们一直按照传统的手术方法对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进行手术。但是其结果往往不尽理想。我院通过分析近几年的相关手术,得出新的手术体会,并总结出新的手术方法。使得面部肿瘤皮瓣转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结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篇6
中图分类号: R322.26;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1019-03
淋巴结转移是最早发生的肿瘤细胞播散的现象之一,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与肿瘤 新生淋巴管 (淋巴管新生)研究成为继血管生成机理研究的前沿领域[1]。新近研究表明许多 肿瘤存在新生 淋巴管机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EGF-D)及其受 体VEGFR-3是重要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肿瘤淋巴管播散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1 淋巴管系统与肿瘤新生淋巴管研究方法新进展
1.1 使用有色染料淋巴管内直接或间接注射
使用有色染料淋巴管内直接或间接注射,使淋巴管与淋巴结着色而易于观察。
1.2 组织化学法
5′- 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 Alpase)双重染色法,淋巴管及毛细 淋巴管呈棕色或褐色,血管和毛细血管呈蓝色。原理是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酶 谱活性不同。
1.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淋巴管新生标记物
①VEGFR-3(也称FLT-4),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清楚的标记,VEGFR-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3 3-q 35,属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超家庭。VEGFR-3在成人几乎仅存于淋巴管,因此被公 认 为是淋巴管的特异标记物。但有资料表明在造血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一定程度的表 达。
②Prox1:是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基因产物,与胚胎淋巴管芽的生长、延伸及淋巴管内皮细 胞的表型改变密切相关。其在内皮细胞中仅表达于胚胎淋巴管内皮细胞,及成人正常组织和 肿瘤内淋巴管,是人类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淋巴管较可靠的标记物。
③LYVE-1: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属于连接蛋白超家庭成员。与CD44有 较 高的同源性。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外基质中的透明质酸酶通过淋巴管内皮进入淋巴液。尽 管一度认为LYVE-1仅特异性表达于肿瘤相关淋巴管,但它也表达于人和鼠的正常肝血管窦 及部分肿瘤微血管。
④D2-40:单克隆抗体D2-40[2-3]是氧连接型唾液酸糖蛋白,仅存在于淋巴内皮 细胞上,目前被广泛作为淋巴管的特异性标记物。
⑤Podoplanin:最初发现于肾小球足突细胞膜上的一种完整穿膜糖蛋白,分子质量为38kD,由 单层内皮构成的毛细淋巴管表达最明显,而有平滑肌的淋巴管如胸导管表达稍差;在淋巴结, Podoplanin表达于淋巴结门处的小淋巴管和淋巴窦内皮,但不表达于大淋巴管和高内皮静脉 。可选择性地表达于淋巴管内皮上,而在微血管内皮不表达,其依据是:(1)Podoplani n 抗 体特异地标记于与血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 PAL-E 标记的不同的管道内皮上;(2)Podoplan i n阳性细胞也选择性的表达 VEGFR-3;(3)超微结构确认的真皮毛细淋巴管内皮特异的表达 Podoplanin;(4)在已确认为淋巴内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如淋巴管瘤、水囊瘤),Podoplani n 表达于瘤内皮细胞。
⑥Desomplakin:是存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的蛋白质,又称桥粒相关转膜糖蛋白,只存 在 于较小的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虽然不具有严格的淋巴管内皮特异性,但仍不失为可靠的标 记物。
由于各种淋巴管的特异性标记物都有其局限性,两种以上的标记物联用可能具有更高的特异 性。
2 淋巴管新生机制与调节的研究进展
2.1 淋巴管发生的分子机制
Sabin F在上世纪初通过对猪胚胎发育的研究认为一部分内皮 细胞从静脉出芽生长后形成原始淋巴囊,然后再向周围蔓延生长形成淋巴管系统,在发育过程 中与血管系统相互连通。该理论得到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的支持。在淋巴管发生的 最初阶段,位于前主静脉(anteriorcardinalvein)的一群内皮细胞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开始 向淋巴管系统分化,CD44的类似物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 yaluronan receptor-1,LYVE-1)的表达可能是出现的第一个分子事件,在小鼠胚胎第9.5天 时 前主静脉的一部分内皮细胞就有LYVE-1的表达。LYVE-1的表达可以认为这个内皮细胞亚群 具 有了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但LYVE-1基因的表达并不是内皮细胞向淋巴管系统分化 的决定因素。同源盒基因转录因子(prospero relatedhomeoboxprotein1,Prox 1)的表达对 内皮细胞向淋巴管系统定向分化可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 淋巴管新生的分子调节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家族中VEGF-C和VEGF-D通过作用于VEGFR-3在淋巴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 - C由肿瘤细胞分泌后,经旁分泌形式作用于其受体VEGFR-3(亦称FLT-4),促进淋巴管内皮细 胞 分化增生。其实这一现象在胚胎组织中就已存在[1] 。在胚胎发育阶段,VEGF-C主 要表达在 淋巴管周围的组织中[2],提示VEGF-C与淋巴管新生有关。随后的研究发现,VEGF -C和VEGF- D具有促进体外培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同时,体内研究也证实两者有诱导 淋巴管生长的作用。VEGF-C还能与非激酶类受体Neuropilin 2(NRP 2)结合,后者是三型信 号 素的经典受体。在NRP 2缺陷小鼠身上许多组织都存在着淋巴管发育不全,说明NRP 2在淋巴 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发育导向方面发挥作用。NRP 2可能与VEGFR-3共同介导依赖于VEGF-C 的 淋巴管新生。VEGFR-3信号途径在胚胎淋巴系统发育和成人淋巴管再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胚胎早期VEGFR-3对于血管的成熟和再塑型是必需的,VEGFR-3的缺失将导致胚胎因血管 系 统发育不良而死亡。在淋巴管形成后,VEGFR-3主要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但血管内皮细胞 也有微弱的表达。在正常成人组织中VEGFR-3主要由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特性被用于进行 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选。对淋巴管新生的调节可能是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机制尚待进一步 阐明。
3 淋巴管新生与转移关系研究进展
3.1 淋巴管新生和淋巴管扩张
最近的研究通过用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标记证实在肿瘤周围存在着淋巴管新生和淋巴管扩张的现象,肿瘤具有使其周围淋巴管数目增加的特性,导致其转移的可 能性得到提高。已在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黑色素瘤等疾病中发现有淋巴管新生,新生淋巴管在肿瘤周边部呈 扩张状。最早被发现的淋巴管形成因子是VEGF-C、VEGF-D,这一发现促进了淋巴管新 生的研 究,其中VEGF-C最为引人注目。VEGF-C高表达与多种实体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临 床预后的相关性已有不少报道,多项研究显示VEGF-C与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
Skobe等[3]应用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人类乳腺癌MDA MB435细胞自发性乳 腺癌转移 的模型,证实当VEGF-C基因高表达时乳腺肿瘤内有新生淋巴管的生成。Kajita等[4] 对62例非小 细胞肺癌研究结果显示在淋巴结阳性组中有较高的VEGF-C/VEGFR-3表达率,与癌细胞侵犯 淋巴管及淋巴结转移有关。Beasley等[5]报道头颈部鳞癌VEGF-C蛋白表达水平 与淋巴结转移相 关,在甲状腺癌中VEGF-C高表达,且与颈淋巴结转移正相关。Furudoi等[6]在152例 结肠癌组织 中发现,71例(46.7%)VEGF-C蛋白表达阳性,并与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及预后 有关,提示VEGF-C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淋巴管播散中起着重要作用。Tsurusaki等 [7]在 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研究显示前列腺癌VEGF-C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Hashimo to等[8]检测75例浸润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VEGF-C在有间质浸润、盆 腔淋巴结转移 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的肿瘤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C表达是影响盆腔淋 巴 结转移唯一的独立因素,结果提示检测宫颈癌活检标本中VEGF-C的表达可能助于预测盆腔淋 巴结转移。
3.2 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由于敏感性不高,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往往不能检测到淋巴结内的微转移灶。
3.2.1 免疫组化 通过使用抗内皮细胞或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可 以增加检出率。该方法使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淋巴结阴性患者微转移的检出率提 高了45%[9]。
3.2.2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提供了一种更敏感的检测淋巴结早 期转移的方法。这一技术能 检测到血液、骨髓、淋巴结中上百万正常细胞中的一个癌细胞,比免疫组化方法更敏感 [10] 。如已知原发肿瘤存在特异性突变时,肿瘤特异基因(如P53或Kras)能够用PCR方法作为靶基 因。然而,这些突变区域的DN段的扩增并不能完全代表组织学正常的淋巴结中存在肿瘤细 胞。
3.2.3 逆转录PCR(RT-PCR) 使用组织特异性mRNA标记物如内皮角化蛋白(CK )能检测存在于 原发肿瘤之外的器官或体液中的瘤细胞。迄今,已有许多研究将CK19广泛地应用于乳腺癌的 研究中,使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达到了9%~67%。并非所有的微转移都会发展成临床转移灶 ,而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实际上是微转移的起始步骤,因此,研究淋巴管新生与微转移的关系 就更为重要,这将是今后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
4 肿瘤淋巴道转移防治策略及展望
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异常可能是肿瘤淋巴管生成或扩张的机制,因此,通过 应用 VEGFR-3的中和抗体、可溶性细胞外片段或低分子量抑制物抑制该信号通路,可能是抗肿瘤 淋 巴道转移治疗的一种新方法[11]。对于主要经淋巴道转移的肿瘤可采用肿瘤新生 淋巴管抑 制剂治疗,如目前实验阶段的VEGFR-3抗体通过阻断VEGF-C与VEGFR-3的结合 从而抑制肿 瘤的淋巴管生成与转移。抗肿瘤新生淋巴管治疗有希望成为继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之后的又 一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具有美好的应用前景[12]。
参考文献:
[1] SHIMODA H, TAKAHASHI Y, KAJIWARA T,et al. Demonstration of t he rat lymphaticvessels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for 5'-nucleotida se[J]. Biomed Res,2003,24(2):51-57.
[2] KUKK E, LYMBOUSSAKI A,TAIRA S,et al.VEGF-C receptor bindingand pattern of e xpression with VEGFR-3 suggest arole in lymphatic vascular development[J]. D evelopment,1996,122:3829-3837.
[3] SKOBE M, HAWIGHORST T, JACKSON D G. Induction of tumor lymph angiogenesis by V EGF-C promo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J].Nat Med, 2001,7(2):151-152.
[4] KAJITA T, OHTA Y, KIMURA K,et al.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endothelial gr owth factor C and its recept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Br J Canc er,2001,85(2):255-260.
[5] BEASLEY NJ, PREVO R, BANERJI S,et al. Intratumoral lymphan giogenesis and lym phnode metastas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J].Cancer Res,2002,62(5):1315-132 0.
[6] FURUDOI A,TANAKA S, HARUMA K,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ve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h factor C expression and angiogenesis at the deepest invasive siteof advanced colorectal carcinoma[J].Oncology,2002,62(2):157-166.
[7] TSURUSAKI T, KANDA S, SAKAI H,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 owth factor-C e xpression in human prostaic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ymphnode metastas is[J].Br J Cancer,1999,80(1-2):309-313.
[8] HASHIMOTO I, KODAMA J, SEKI N,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 owth factor-C e 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lvic lymphnode status in invasive cervical c ancer[J].Br J Cancer,2001,85(1):93-97.
[9] SATO F, SHIMADA Y, LI Z, et al. Lymphnode micrometastasis an d prognosis in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Br J Serg,2001,88(3):426 -432.
[10] VAN TRAPPEN P O,GYSELMAN V G, LOWE D G,et al. Molecular qua ntification and map ping of lymphnode micrometastases in cervical cancer[J].Lancet,2001,357(924 9):15-20.
[11] MAKINEN T, JUSSILA L, VEIKKOLA T,et al. Inhibition of lymph angiogenesis with resulting lymphedema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soluble VEGF receptor 3[J].Nat Med,2 001,7(2):199-205.
篇7
关键词:治疗原则;中医药;肿瘤;防治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3-0509-03
Explor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Strengthening And Enforcing Zheng Qi
of Human Body by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Tumor in Different Clinical Phase
LI Weidong,HUA Baojin
(Guangan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multiple-targets and integrative therapeutic characters for tumor,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umor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reducing the side effects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ical therapy, prolonging the survival time and improving the quantity of life. During different phases of tumor progression, there were 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and enforcing Zheng Qi. Clinical therapeutic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and enforcing Zheng Qi with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tumor on different phases, modern research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find some relative clues for treating tumor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serve for the clinic.
Key words:therapeutic principle; Chinese medicine; tumor;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收稿日期:2011-10-04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10490559)
作者简介:李卫东(1976-),男,北京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花宝金(1964-),男,北京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是机体的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所致,正气虚损伴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及预后的全过程[1]。肿瘤的发生由于体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在病理本质上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阴阳偏衰的临床表现,标实是在脏腑气血阴阳虚损的情况下出现的如: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因此,肿瘤防治的任何阶段都应该灵活运用扶正培本治疗原则。
1体现扶正培本治则的不同肿瘤防治方法
1.1健脾益气法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疾病的不同时期和阶段都应该注意顾护脾胃之气。如明・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外证医案》中也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由此可见,正气虚弱是恶性肿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肿瘤细胞相对于人体来说为邪,而人体正气应驱邪外出,若正气虚,无力抗邪,肿瘤细胞就不断滋生,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健脾益气法临床常可以选用具有补益中气的药物,如:生黄芪、白术、党参、太子参、甘草、黄精、生山药、白扁豆等;健脾益气法可以应用于肿瘤发病的不同阶段。
邱佳信等[2] 以健脾益气为主的中药治疗术后晚期胃癌病人,并以术后不服中药做为对照,结果1、2、3年生存率,前者为43%、31%、18%,后者为19%、6%、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孔颖泽[3]以贞芪扶正胶囊配合化疗治疗5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单纯化疗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25.0%,且症状缓解、免疫功能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液学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反应等较单纯化疗组明显减轻。
同时,健脾益气法对于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陈震等[4] 观察健脾理气法指导下的中药对肿瘤肝转移病灶nm23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W256癌肉瘤细胞系脾下极接种造模。通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观察中药的疗效,结果显示:健脾理气药可以明显抑制脾脏移植瘤生长,肝脏内转移结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中药组nm23基因表达高表达,表明健脾理气中药能抑制肿瘤转移和上调nm23基因表达。
1.2益气养阴法肿瘤中、晚期患者,由于癌毒之邪气日趋旺盛,正气日益亏损,患者多出现乏力、发热、口干、便秘、自汗出等诸多气阴两虚的临床症状。而且临床上的放射线治疗是一种带有“火热”性质的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很强的伤阴症状,临床上长期接受放射线治疗的患者多出现口干、口苦、口渴、咽喉疼痛、周身乏力、失眠等气阴两伤的虚损证候,因此,在治疗上也多采用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
益气养阴法临床常可以选用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药物,如:太子参、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石斛、天花粉、鳖甲等。
有学者认为[5] 中、晚期肺癌患者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证型为主的特点,研制了由黄芪、党参、北沙参、麦冬、仙鹤草、拳参、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组成的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作用的中药制剂肺瘤平膏、益肺清化膏等经全国十多家三甲医院肿瘤科的协作观察,证明肺瘤平膏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具有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轻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瘤灶、延长生存期等作用。邹大同等[6] 将5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益气养阴方加化疗组(30例)及单独化疗组(22例),其治疗前测得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数值均低于正常健康人组(P
1.3健脾益肾法恶性肿瘤患者到晚期,伴随着骨转移或者其他部位的转移等,多出现腰酸膝软,头目眩晕,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等肾虚症状。同时,长期化疗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因化疗药物引起的肾毒性症状,如耳鸣、头晕、腰痛、尿频、乏力、腹泻、便秘等,皆可从中医的肾虚论治,采用健脾益肾法进行调理。
健脾益肾法法临床常可以选用具有补肾健脾功效的药物,如:枸杞子、牛膝、女贞子、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熟地黄、黄精、何首乌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研制的健脾益肾冲剂(党参、白术、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补骨脂),具有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功效。
黄智芬等[8] 提出受骨病从肾治的启发,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温肾阳、滋肾阴、补肾壮阳的药物治疗骨转移瘤患者,特别是在止痛方面,确实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对肾阳亏虚、寒凝阻滞型,治宜温阳补肾、散寒通滞法,常用阳和汤加减;肾阴亏虚、火毒内蕴型,治宜滋阴补肾、降火解毒法,常用知柏八味丸加减;而且,经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培本的中药,如:补骨脂、骨碎补、羊藿、川断、巴戟、菟丝子、苁蓉、狗脊髓,等;往往取得更好的疗效。石玉林[9] 对30例手术后不能耐受化疗、放疗的骨转移乳腺癌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药主要以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补肾培本为主的方药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2扶正培本治则贯穿于肿瘤发病的各个阶段
2.1防治癌前病变中医历来强调对于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对于肿瘤的癌前病变提前预防和治疗尤为关键,采用扶持正气,抗御癌毒之邪,防止基因突变,追求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吴万垠[10]以健脾益气方灌服HBV转基因小鼠,再予 AFB1,用RIA法测定经治疗和未治疗的转基因小鼠及正常小鼠7个时相肝脏加成物浓度,发现健脾益气方能显著降低加成物水平,在24h时相使其降至接近正常的水平,说明健脾益气方可能是通过加速终致癌物清除而抑制肿瘤发生的。陆为民[11]采用仁术健胃颗粒治疗CAG128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胃镜总有效率70.3%,对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1%、66.4%、67.9%,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仁术健胃颗粒能显著抑制P53、Bcl-2的表达。李淑良在喉癌前病变的病机中,认为阴虚占有重要的一环,气虚是病机的根本。因此,采用扶正为本的原则选用益气养阴治法进行干预。多用黄精、百合、玉竹等,以气阴双补,且补而不滞,或用生脉饮,一般用太子参代替人参或西洋参来补益中气。另外,常用女贞子、墨旱莲、百合、桑椹补肺阴、滋肾液,达到满意的扶正效果[12]。
2.2肿瘤手术切除后防止复发转移对于早期的肿瘤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方法彻底根治的,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同时,应该给予中医扶正治疗干预。这个过程中的干预对于恢复患者因为手术创伤造成的气血虚损,阴阳失调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手术切除后给予中医扶正干预可以调控人体的气阴阳平衡,维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既可以扶持正气抑制癌性细胞的活性,防止肿瘤的复发,也可以控制局部环境的平衡,防止肿瘤的转移。
手术对于一些隐匿性强微小的微小癌灶,难以发现,即使是彻底的手术根治后,也可能存在些许的肿瘤细胞存在,这给日后的复发转移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同时,手术后患者本身正气虚损,免疫力低下,因此,手术后中医药的扶持正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监控和消除残存的肿瘤细胞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手术后的中医药扶正治疗可以选取具有健脾益气为主要治疗方案,可以选用党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等具有补气作用的中药为主进行组方遣药。
2.3减轻放射线治疗和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症状放射线治疗和化学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除了手术以外的非常重要的肿瘤防治手段。放射线治疗除了破坏肿瘤细胞和防止肿瘤细胞分裂的功能以外,同样也会使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受到射线的损伤,尤其损伤免疫组织或器官,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的重新分布而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放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鼻咽部、口腔黏膜及皮肤损伤;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骨髓损伤;以及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等。其中口鼻黏膜及皮肤的损伤会在放疗期间出现,患者会出现口干咽燥、口腔溃疡等症。中医认为放疗副作用的病因病机一般被认为是“火热之邪”,易于耗伤人体阴液,因此在放射线治疗期间应该始终采用扶持正气治疗原则指导下的益气养阴治法来达到顾护阴津、养阴润燥。
化学治疗临床应用广泛,一定周期的应用后患者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化疗副反应症状。如: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口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中医认为恶心呕吐主要可以分为胃寒呕吐和胃热呕吐两种。可以分别选用固护温补胃气为主的药物和健脾养阴为主的药物,同时,配合对证和胃降逆止呕的药物。
对于腹泻症状,可以选用健脾渗湿化湿的药物进行干预。对于出现的便秘症状,则可以分别辨证,根据气血阴阳的虚损情况,分别选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等治疗方法。
骨髓抑制现象也是临床化疗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可以出现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加大,患者的红细胞也会受到影响。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肾“主骨生髓藏精”,精血同源。当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响时,可以主要采用中医的健脾为主,还得兼顾补益肝肾。
综上,无论是对于放射线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还是化学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医药都主要在临床上以固本扶正为主要治疗原则,选取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温阳、滋阴、养血等多种以扶正为主的治疗方法。
3扶正固本为主治则的现代研究
3.1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免疫抑制”机制为肿瘤细胞的存活迁移提供了保障,而且,这种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微环境,也就相当于我们中医的“正气虚损”为主的环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患者存在先天免疫缺陷或者后天失调,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下降,对外来致病因子抵御不力,对肿瘤细胞不能监视、排斥和歼灭,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制生长。中医药的现代研究表明采用扶正为主的中药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可以对肿瘤细胞的分化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
郑红刚等[13] 观察了针对晚期肺癌气阴两虚型患者,选用具有主要功效益气养阴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作用的中药制剂肺瘤平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将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肺瘤平组和化疗组,1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3组均采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细胞(DC)亚群、T细胞亚群及自杀性免疫细胞(NK)的含量。肺瘤平组在化疗的同时接受中药肺瘤平膏治疗,化疗组单纯接受化疗治疗。结果表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较正常人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MDC)低表达,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中药组患者治疗后的MDC含量、MDC/淋巴系树突状细胞(LDC)比值较化疗组显著提高(P
3.2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李薇等[15] 选用人参茎叶皂苷对U-937细胞系进行了诱导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参叶皂苷诱导后的U-937在形态及功能上均表现出向单核-巨噬细胞方向分化,同时,人参叶皂苷还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赵勇等[16] 观察了羊藿苷对HL-60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羊藿苷可以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而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申维玺等[17] 做过中医虚证与肺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肺癌虚证不明显组患者中高分化癌和中分化癌所占的比例较高,而虚证明显组低分化癌所占的比例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
4小结
中医肿瘤学一贯认为肿瘤是局部(肿瘤)属实,整体(人体)属虚,虚实夹杂的全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归根结蒂是“阴阳失调、邪正胜衰”。“调整阴阳、扶正固本、最终的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是中医肿瘤的治疗目标之一。
扶正固本治疗原则指导下中医药治疗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经有许多扶正类中药及复方已开发研制成成药和注射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如贞芪扶正颗粒、参一胶囊、扶正解毒口服液、健脾益肾颗粒等等。尽管目前扶正固本治疗原则指导的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探究的方面,如:现代机制研究相对较为局限,多数研究集中在免疫机制方面,缺乏更全面的机制研究;治疗方法和临床药物剂量的选用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临床缺乏系统评价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欠缺循证医学数据支持。
中医药防治肿瘤是建立在动态辨证的基础之上的整体、多靶点调治,而不仅仅单纯采用某一种方法和某一类方药,而是局部与整体兼顾,主症与次症并治的多种治疗方案有机组合。这些特点都与肿瘤微环境的多靶点、多机制参与肿瘤复发转移相对应。今后应该通过不同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不同发病阶段,采用扶正为主,扶正与祛邪并举,将肿瘤患者的体内肿瘤微环境调整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稳态”,从而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花宝金,朴炳奎.肿瘤虚证及扶正培本治疗的现代免疫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3):60-63.
[2]邱佳信,贾筠生,杨金坤,等.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471-473.
[3]孔颖泽,孙毅,冷嘉兴,等.贞芪扶正胶囊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872-873.
[4]陈震,于尔辛,宋志明,等.健脾理气中药抗肿瘤肝转移及其机制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2,9(1):46.
[5]冯利,张培彤,朴炳奎.肺瘤平膏与朴炳奎教授治疗肺癌思路[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4,16(6):423-424.
[6]邹大同,张容德,程桂英,等.益气养阴合并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3):16.
[7]李连华,陈效莲,黎建成.益气养阴汤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远期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1,(5):32.(12):733.
[8]黄智芬,林苏.骨转移瘤疼痛的治疗[J].中医杂志,1994,35(10):625.
[9]郭骏骐,郭卉艳,李兵.名老中医石玉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30例[J].吉林中医药,1998,2:3-4.
[10]吴万垠,励雁峰,宋明志,等.健脾益气方对HBV转基因小鼠肝脏 AFB1-DNA加成物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38(8):497-498.
[11]陆为民.仁术健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胃癌相关基因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6,47(11):831-832.
[12]刘静,李蕾,赵文明.李淑良治疗喉癌前病变经验介绍[J].世界中医药,2011,6(1):35-36.
[13]郑红刚,朴炳奎,林洪生,等.肺瘤平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4):214-217.
[14]罗长义.益气养阴方治疗晚期肺癌免疫功能研究[J].甘肃中医,2001,14(1):59.
[15]李薇,易永林,李兆华.人参茎叶总皂苷对单核样白血病细胞系U-937诱导分化作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4):384.
篇8
症状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侵犯部位的局部疼痛,和相应节段脊髓以及神经根受损引起的继发症状。
症状二:疼痛常沿脊柱不知不觉的发生,在夜间加重。病程进展时疼痛加重,呈烧 灼痛或钻痛。当广泛的骨质破坏及脊柱不稳定时,病人活动后严重疼痛,妨碍其正常的日常生活。
症状三:病人常可发生单侧或双侧的根性疼痛,如果其有咳嗽和打喷嚏的行为发生,则会导致患者出现的疼痛感更为剧烈,肋间神经受到刺激可误认为胸部或腹部疾病。少数情况在转移病变以下出现弥漫性疼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脊柱结核;转移瘤转移性肿瘤;X线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①病历:转移性脊柱肿瘤38例、脊柱结核62例。②年龄:最小患者16岁,最大患者74岁。③性别: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④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颈、胸、腰部疼痛,低热、消瘦、盗汗、夜间疼痛等。(2)方法:采用Deray 630mA DR,摄颈、胸、腰、骶椎正侧位片。
2结果
2.1转移性骨肿瘤共38例,病变部位:颈椎2例(5.3%),胸椎15例(39.5%),腰椎11例(28.9%),骶椎10例(26.32%)
2.2转移性脊柱肿瘤X线表现为:①溶骨型:以椎体骨质破坏为主,并呈多发性。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消失,多见斑片样、虫蚀样及鼠咬样破坏,破坏区分布不均,边缘不规则,少有硬化。一般不影响椎间软骨,故椎闻隙少有变窄。脊柱少见畸形或寒性脓肿,但伴有局部软组织受侵肿块。②成骨型或混合型:转移病灶多波及单个或跳跃式多个椎体。影像多见半个或整个椎体斑片状或棉团状骨质密度增高改变。混合型病灶,多在高密度病灶内见形态不一的低密度破坏区。
追踪转移性脊柱肿瘤病历均可发现原发病灶,例如肺癌、鼻炎癌、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部分病变可在原发病灶手术后2-3年出现转移。
2.3脊柱结核62例,病变部位:颈椎2例(3.2%),胸椎22例(35.5%),腰椎32例(51.6%),骶椎6例(9.7%)
2.4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①椎体骨质破坏:最常见表现为椎体出现塌陷、变扁、楔形、骨质缺损等。②椎间隙变窄或消失:两椎体骨质不同程度破坏或呈局限性缺损,甚者当一个椎体破坏严重,其临近无明显破坏的椎体可陷入破坏椎体的破坏区。③椎旁冷脓肿:各型脊柱结核均可出现。如颈椎可在咽后壁产生冷脓肿,常位于颈椎椎体前,咽后壁软组织影可见增宽,并向前呈弧形影,可将食管向前推移。而胸椎结核则常表现出椎体两旁出现呈梭行凸起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影腰椎结核影像常表现在为腰大肌轮廓弧形凸起或不清晰。④脊柱畸形;常可见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
3讨论
3.1转移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仅次于肺及肝脏,占全身转移瘤的第三位。①好发年龄:理论上虽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
②部位:以脊椎转移最为常见,其次为肋骨,骨盆,头颅等。③症状与体征:绝大多数会引起明显疼痛,逐渐加重并呈持续性剧烈疼痛,发生在脊椎时甚至可压迫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多发性转移瘤多于单发性。
3.2骨与关节结核绝大多数继发于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其多数原发病灶在肺部,最易受侵犯部位为血供丰富的松质骨。如椎体、扁骨、长骨的干骺端及骨骺,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多见,约占40%左右。好发于青壮年和儿童,40岁以上相对少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中毒反应。发病部位以腰椎椎体最多,胸椎次之,骶椎较少,颈椎更少。椎体结核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干酪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为特征。在修复期,新生骨的建立,出现增生硬化影像即为恢复转归征象,由于椎体骨质破坏,椎间软骨受侵,造成脊柱侧弯或后弓畸形、椎间隙变窄等。笔者统计x线表现数据与相关文献资料相符。
3.3通过对转移性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的X线影像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笔者认为在鉴别诊断上,脊柱结核在静止修复期时影像表现为增生硬化为主,其与转移性脊柱肿瘤的成骨型或混合型转移表现极为相似,应注意加以鉴别。前者可有椎间隙变窄、脊柱后弓侧弯畸形,多有结核病史,后者患者进行消瘦明显,疼痛剧烈,进一步检查可发现其它脏器原发肿瘤病灶。转移性脊柱肿瘤中溶骨型转移者与脊柱结核早期骨质破坏为主均有较相同表现,极易造成误导、误诊,但只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对影像加以分析,结合临床资科、病史、体征.追踪检查,作出正确诊断亦是不难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药;复发;转移;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7-02
对于人体而言,肿瘤转移为主要的生物学特征,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0%的肿瘤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转移,并且会有80%的患者最终发展至晚期。在恶性肿瘤发生复发与转移后会显著增加死亡率,缩短了生存率,因此能否对肿瘤转移进行有效控制为临床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延长生存时间以及降低肿瘤转移发生率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1]。本文出于对恶性肿瘤复发与转移中中医药的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目的,从肿瘤转移的基本途径、中药预防或者是抑制肿瘤转移的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详见下文。
1肿瘤转移的基本途径
传统而言,肿瘤转移应表现为瘤细胞自母体脱落,证明瘤细胞转移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异性,其黏附力发生降低,且表面电荷增多,这是由于瘤细胞会浸润到周围组织,因其所具有的流动性、释放蛋白溶解酶以及趋化性等[2]。又加之瘤细胞具有侵袭性能,以及血管淋巴管基底膜黏附行、在运行中逃避宿主免疫识别能力等,使其可侵入到血管、淋巴管等,而且能够在循环系统存活。肿瘤细胞能够在新生的血管淋巴管内可以附壁停留,并且着床,这主要是受到黏附因子、血管生成因子以及微瘤拴等因素的影响。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底膜的许多成分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造成瘤细胞穿出管壁而产生微小转移灶,新生成的转移灶会随着血管生成因子的促进作用而之间扩大[3]。
2重要预防、抑制肿瘤转移的临床研究
2.1扶正补益药提高机体免疫力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补益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提高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对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T细胞亚群的比例也会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使NK、LAK细胞活性得到显著提高,最终达到消灭转移癌细胞的作用。譬如说天然冬虫夏草、人工发酵生产的虫草菌丝水提物等均可产生显著的对皮下移植Lewis肺癌的局部生长以及自发转移进行抑制的作用,从而使免疫功能得到提高。诸多中药均能够诱发癌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对肿瘤转移进行抑制的目的,譬如说IL-2、肿瘤坏死因子等均会导致靶细胞凋亡[4]。补益中药对肿瘤坏死因子、IL-2的生成具有诱生、提高活性的效果,且能够抑制Lewis肺癌血行转移以及U14淋巴的转移。
曾有学者辨证论治肺癌,扶正中药组成为:滋阴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玄参、生地、百合、鳖甲,益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太子参、茯苓,温阳药:补骨脂、肉苁蓉、锁阳、羊藿、菟丝子、薛荔果。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对软坚解毒药进行配制,对171例未经手术、放疗的中、晚期肺腺癌患者展开了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94%、36.77%、31.86%、24.22%,中位生存期为41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6]。由此可知,扶正补益中药抗肿瘤转移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