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23 07:2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肝脏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
【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厘米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腹部包块 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胃肠道症状 右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压迫症状 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等。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
其他 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
【检查】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B超检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MRI检查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治疗】
篇2
【关键词】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临床变现;病例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规范化治疗的应用以及肝脏血管阻断技术的发展,对于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治以取得了较长的进步[1]。本文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0里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肝脏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病理特征及表现的认识,以便给予患儿更为方便有效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的50例患者均为2008年-2011年我院收治的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案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d-15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理特征将患儿分为肝母细胞瘤组与肝细胞癌组两组,其中肝母细胞癌组34例,肝细胞癌组1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以及病理状况等方面无可比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患儿入组后,收集患儿的临床诊治以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临床特点、乙肝病毒感染率、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的完整切除率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处理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年龄构成 肝母细胞瘤组的34例患儿中有23例(67.6%)小于6岁,肝细胞癌组的16例患儿中有5例(31.3%)小于6岁。肝母细胞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相比肝细胞癌组要小,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分布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表现 所有的50例患儿中,初次诊断的原因主要包括腹部肿块30例、腹胀8例、黄疸3例、急腹症表现4例、发热1例,还有4例患儿因为偶然的原因发现。患儿从确诊到入院均在3d-10个月,平均2.24个月。患儿常见的体征为肝大,其中脐下24例(80%),少数几例患儿可见腹壁静脉显露或是脾大。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3 手术效果 肝母细胞瘤组的34例患儿中有26例(76.8%)进行一期的手术较为完整的切除肿瘤。肝细胞癌组的16例患儿中有6例(37.5%)进行一期的手术较为完整的切除肿瘤。两组患儿的手术完整切除率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4 术后存活率 患儿手术后随访一年左右,肝母细胞瘤组患儿无瘤存活20例,死亡8例;肝细胞癌组患儿无瘤存活3例,死亡3例。两组患儿的术后1年存活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以肝母细胞瘤为主,肝母细胞瘤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明显低于肝细胞癌组。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肝母细胞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2.2%,而肝细胞癌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却高达53.6%[2]。肝细胞癌与乙肝病毒、重度饮酒、糖尿病、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关系密切,这之中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肝脏病变导致肝癌、肝硬化的病变途径已经得到基本的确定。
肝脏肿瘤患儿的常见病理特征为腹部肿块,本次研究所选的患者绝大部分均由于腹部异常就诊今儿诊断肝脏肿瘤。发确诊到入院平均2.24个月,有半数以上的患儿在入院时肿瘤就已经发展之晚期,并且有时还会伴随着多种并发症,给医院的救治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考虑到肝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提倡儿科医生在为儿童检查时,应该注意儿童的腹部检查,以防肝脏肿瘤的发生并确保对对此类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以便改善患儿的预后。
综上,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多为肝母细胞瘤,临床表现多为腹部肿块。肝母细胞瘤患儿的病毒感染率要低于肝细胞癌组,平均发病年龄要低于肝细胞癌组,并且手术的完整切除率较高,术后预后较好。因此,要多注意儿童平时的身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肝肿瘤;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ltrasonic imaging technique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tumors. Methods 47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10 cases of benign tumor of 10 lesions; 37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41 lesions). Observed after injec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SonoVue dynamic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liver cancer, and to make imaging diagnosis. Results liver ultrasound imaging of malignant tumor is "fast into fast out"; Ultrasonic imaging of liver hemangioma is "slow in slow out"; The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early arterial phase strengthening, but longer duration; Strengthen liver cirrhosis nodules of the liver parenchyma with synchronization. Conclusion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an display the liver tumors do not enhanced phas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iver tumor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liver tumor;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olor doppler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32-01
肝脏肿瘤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关键,如何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是影像学科所关注的课题。超声造影是诊断肝脏肿瘤的一种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准确性[1~3]。本研究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回声表现和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患者4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平均(45.42±11.5)岁;肝脏病灶共51个,直径1.1~15.0 cm,平均(5.8±2.7)cm。47例病人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51个肝实质性肿块:肝细胞性肝癌(HCC)34例37个,肝转移癌3例4个,肝血管瘤4例4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4例4个,肝硬化结节2例2个。
2.方法
使用百胜Esaote MyLab90彩色多普勒成像系统,CnTITM实时超声造影匹配软件,探头频率为2.5~5.0 MHz。造影剂使用前利用常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PDI)观察。选取清晰的切面,启动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机械指数(MI)调整为0.08,即刻观察整个动态灰阶超声表现。本研究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使用前用5 ml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粉,经肘部静脉2~3 s内快速团注2.4 ml,尾随5 ml生理盐水冲洗。
结果
本组47例未发生与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所有47例在注射Sono Vue后,肝肿块在实时灰阶超声图像上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增强表现,即病灶内回声增多增亮。类强回声结节的对比增强超声表现:①原发性肝癌(HCC):34例37个原发性肝癌病灶均于动脉相早期从周边向内部快速充盈,2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均匀增强,11个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增强程度均为高回声,明显高于周围组织,其内可见迂曲走行的丰富血管网。至门脉期,相当于肝组织的快速增强,病灶增强程度消退,表现为低回声,有1例为等回声。见图1A~B。②肝转移癌:动脉期1个病灶增强不均匀,3个病灶周围部分环形增强呈面包征。增强程度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以高回声为主的病灶,病灶外缘见薄环状强化。至门脉期及延迟期4个病灶回声减退显著。见图2 A~B。③血管瘤:动脉期4个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静脉期向心性充盈,延迟期进一步增强,病灶增强时间可长达5 min以上。④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期3个呈车轮状或轮辐状增强,1个呈均匀增强,静脉期4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延迟期3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1个呈低回声。⑤肝硬化结节:动脉期2个无增强,静脉期2个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同步增强,延迟期2个回声与肝组织相等无明显分界而不易辨认。
讨论
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超声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较大的声特性阻抗的差异,人为地增大含造影剂的血液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声阻抗差,使获得的相关超声图像反差加大,从而清楚显示含造影剂的细小血流信号及微血管灌注。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敏感地显现肝肿瘤,更准确地鉴别诊断,清楚地显示肝脏和肿瘤的血流状况及组织灌注等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1~4]。本研究采用的Sono Vue是新一代超声造影剂,与生理盐水混合后形成稳定的气体微泡混悬液,微泡外壳为磷脂包膜,内含六氟化硫气体,微泡平均直径2.5 μm,能在微泡不破裂的情况下产生非线性效应,达到超声增强的目的。配合低机械指数的实时谐波成像技术,能够连续、实时动态观察组织的灌注过程,大大提高了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能力。CnTITM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利用发射很低声压的超声来实时跟踪造影剂气泡的组织灌注过程,是目前超声肿瘤时相鉴别诊断的新技术[5]。
本组资料显示, 肝脏良恶性肿瘤增强时相及灌注方式不同。本组原发性肝癌34例37个肿块在超声造影上均表现为在早期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即呈现“快进”特点。有36个肿块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呈略低回声改变,呈现“快出“特点,与CT表现的快进快出有类似之处[6]。但超声造影又不同于CT,超声造影剂微泡不会进入血管外间隙,为真正的血管池显像;而且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造影剂进入及流出病灶的全过程。由于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约75%由门静脉供血[7],两者出现的增强效应时相不同,呈现造影剂“快进快出”的典型图像[1,4,8,9],本组占97.29%。肝转移癌由于受原发癌病理及血供丰富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声像图,原发于胃肠道的肝转移癌等低血供的病灶多呈周边环状增强或内部弱增强,增强的肿瘤组织呈弱回声;原发癌为富血管类肿瘤如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肝转移癌多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增强,边缘增强或无增强,延迟相呈“黑洞”表现,此增强形式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鉴别[1,4,9]。本组4例肝转移癌均来源于胃肠道,3例动脉相呈周边环形增强,1例呈不均匀增强。齐青等[9]对75个肝内病灶(18个良性,恶性57个)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观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减退,恶性组瘤内血流显示率为96%,他们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血流显示率和诊断符合率有重要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与CT较为一致。
由于肝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其血流速度相对于HCC来说比较缓慢,因此造影剂不易进出,本组实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或早期门脉相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其后造影剂呈向心性充盈,增强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恶性肿瘤,呈持续增强型,持续至整个门脉相及实质相。血管瘤的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方式有较高的特异性[4,5,9,1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富血供肿块,内部有较粗、欠平整的动脉进入中心部,产生造影表现为动脉早期由中心向周边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并迅速至病灶完全增强,在门脉期持续均匀增强,延迟期可表现为等回声[11]。本组4例FNH造影后有3例出现典型FNH超声造影图像,1例在延迟期呈低回声。硬化结节中不存在异常血供,造影后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与周围肝实质呈同步增强[4,10]。本组研究中肝脏恶性肿瘤的增强消退时间明显早于肝脏良性肿瘤,增强持续时间明显短于肝脏良性肿瘤,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一致[1,3,4,9,12]。
从本组肝实质性肿块的表现特点来看,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肝肿瘤的血流分布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利用造影后肿瘤回声增强的不同时相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然而,由于造影增强时间较短暂,使检查者执行与观察时间明显受限,不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连续切面详细分析肝肿瘤造影改变。另外,一些少血管病灶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各种局灶性肿块的造影表现有一定相互重叠现象,这也为鉴别诊断增加了难度。此外,由于心脏搏动导致的闪烁伪差,对于肝脏左叶的肿瘤其诊断能力也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Lencioni R, Piscaglia F, Bolondi 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 2008,48(5):848-857.
[2]Rettenbacher T.Focal liver lesions: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J].Eur J Radiol, 2007,64(2):173-182.
[3]黄丽萍,解丽梅,唐少珊,等.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134
[4]Claudon M,Cosgrove D,Albrecht T,et al.Guidelines and goo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 update 2008[J].Ultraschall Med, 2008,29(1):28-44.
[5]Lencioni R,Della Pina C,Crocetti L,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focal liver lesions: the key role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S[J].Eur Radiol,2007,17 Suppl 6:F73-9.
[6]王立学. 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和诊断价值[J].右江医学,2005,33(4):378-379.
[7]苏赞瑞,莫定彪,龙瑜.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8,36(4):471-472.
[8]Xu HX,Xie XY,Lu MD,et al.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9]齐青,王文平,季正标,等.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肿瘤[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1134-35.
[10]王文平,魏瑞雪,丁红,等.肝肿瘤实时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359-362.
篇4
【摘要】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低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24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例的临床和双排螺旋CT资料,分析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生部位,数量及CT平扫及增强后表现。结果 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强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强化或不强化。本组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各自大都有自己较典型的CT征象,结合临床大多能做出较准确的定性诊断。结论 基层医院低排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 肝脏 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双排螺旋CT 多期扫描
螺旋CT横断扫描图像具有很好的密度分辨率,可准确定位,可很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扫描速度快,和不间断的图像采集特点,患者可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整个肝脏扫描,清除了呼吸移位导致的病变遗漏,并能得到最优的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图像。我院自2007年5月至目前采用双排螺旋CT对800余例肝脏患者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通过对其中的224例资料较完整的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双排螺旋CT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低排螺旋CT在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4例中,男168例,女 56例,年龄32~78岁,平均56岁。本组61例肝细胞癌,7例肝胆管细胞癌,其中35例为病理穿刺证实,本组肝转移癌45例,其原发肿瘤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肝血管瘤73例,三期扫描表现典型,一年至数年经CT或超声复查无明显变化。肝囊肿25例,局灶结节性增生3例,大多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经半年~三年复查,无明显变化。
1.2方法 采用沈阳东软Neusoft双排螺旋CT扫描机,检查前禁食4h,扫描前30min常规口服清水500~800ml,扫描层厚7mm,小病灶层厚选用2~5mm。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选在开始注药后25s开始扫描、静脉期于65s扫描、延时期选在注射结束后5~10分钟扫描,对比剂选用碘海醇(300mg/ml),总量按1.4ml/kg体重计算,一般总量为80~100ml。
2 结果
2.1原发性肝癌61例,肝右叶41例,肝左叶20例,单发45例,多发16例,肝脏体积增大15例,局限性膨隆37例,有乙肝及肝硬化病史53例,61例选择可数病灶79个。病变形状大多为圆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形,病灶大小:10cm 24个,边缘清楚36个,不清43个。79个病灶中低密度67个,混杂密度12个,密度较均匀37个,不均42个,有22个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7例,较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39例,本组CT增强扫描强化的54例其曲线均较典型。
2.2 肝转移癌45例,全肝侵犯18例,肝右叶21例,左叶6例。数目:单发14例,多发28例,弥漫3例。病灶形态大多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仅2个,弥漫3例呈“雨打沙滩”样表现。病灶大小:大都在5cm以下,等于或大于10cm者仅15个。大多病变为低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增强扫描后无强化5例,较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28例,其中呈周围强化18例,出现牛眼征[1]5例,当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时,上述病灶密度均下降,延时扫描均为低密度。
2.3 肝胆管细胞癌7例,部位左叶6例,右叶1例,均为单发,CT平均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肿块,2例肿块内出现钙化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轻度强化,3例表现为延时强化。
2.4 肝血管瘤73例。部位:肝右叶57例,肝左叶16例,单发56例,多发17例,73例共95个病灶,病灶形态:圆形,类圆形91个,不规则形4个,大小:直径10cm 4个。密度:均为低密度,密度均匀71个,不均匀24个,其中病灶中心有更低密度者16个。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或结节状,状,条块状强化,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本组行延时扫描均呈等密度充填。
2.5 肝囊肿25例,部位:全肝3例,肝右叶14例,肝左叶8例。单发8例,多发14例,弥漫3例,病变形态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密度均为低密度,CT值0~16Hu。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肝实质期上述病变密度更低,边界更清。
2.6 肝局灶结节性增生3例,部位肝左叶2例,肝右叶1例。均为单发,病变均为稍低密度的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增强密度逐渐下降,中央的瘢痕组织和向周围放射状分布的分隔纤维无强化而呈低密度区。
3 讨论
3.1 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CT征象
3.1.1 原发性肝癌,单发多见,病灶形态多数为圆形,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个别为不规则形。病灶边缘与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以膨胀生长为主要的增长较慢,压迫周围肝脏组织或周围纤维组织反应,形成假包膜。如假包膜较厚,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一圈透亮带,即所谓的晕圈征。绝大多数为低密度影,也有等密度及高密度影,其内有时可见更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数边缘不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很快出现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对比增强密度开始升高,肿瘤对比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肝实质反而呈高密度影,全程对比增强呈“快进快出”征象。
3.1.2 肝转移癌 常表现多发病灶,大多为圆形,椭圆形,少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密度均为低密度,不均匀较多,三期动态CT扫描见动脉期呈不规则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呈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中心为低密度,边缘强化成高密度,外周有以稍低于肝实质密度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牛眼征[2]。
3.1.3 肝脏胆管细胞癌:病灶以单发为主,CT平扫时表现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实质病灶,多数大于5cm,部分病灶内可见不规则点状或斑片状钙化,手术证实其点状高密度灶并非肝内胆管结石[3]。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增强中晚期可见到病灶有不均匀强化,其中坏死区域无强化。
3.1.4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单发,呈圆形,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均匀,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较大的病灶部分可显示中心部分的瘢痕结构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多呈均匀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病灶边界往往不清楚。中心瘢痕可有延迟强化为其特征[3]。
3.1.5 肝血管瘤:单发多见,病灶形态为圆形,类圆形,密度多为均匀低密度,其中可有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以边缘向中心扩展,三期动态CT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自边缘开始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对比增强灶,增强密度高于肝实质,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门脉期对比增强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最后使整个肿瘤增强,这时增强密度可逐渐下降,变为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相同的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早出晚归”的特征。
3.1.6 肝囊肿:单发或多发,病灶呈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楚,呈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0~18Hu,无钙化。对比增强后,囊内无对比增强,在周围强化的肝实质衬托下,囊肿境界更加清楚,囊壁菲薄一般不显示。
3.2 鉴别诊断
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局灶结节性增生在平扫时常无特征性,除非很典型,否则很难鉴别。当病灶周围有小结节灶并有硬化改变,甲胎蛋白阳性,增强时有不均匀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速生速降型,延时扫描无充填,淋巴有转移时,要考虑肝癌;转移性肝癌绝大多数有原发癌病史,结合病史不难鉴别;血管瘤大多在增强时从病灶周围向中心扩展,有快进慢出,逐渐充填的征象。局灶结节性增生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动态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定性能力较强。中心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胆管细胞瘤早期强化不明显,增强中晚期可见到病灶有不均匀强化,如CT发现肝左叶较大病灶,特别是其内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肿瘤远侧肝内胆管扩张,结合临床无肝硬化病史,AFP阴性者,应考虑胆管细胞癌的可能。肝囊肿有时与单纯包虫囊肿不易鉴别,结合流行病史与包虫免疫试验鉴别,确诊多无困难。
总之,大多数肝脏肿瘤及肝瘤样病变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较为容易,极少数诊断较为困难。
参 考 文 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
篇5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临床病理学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Liver Metastasis in 55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Tumor
SONG Lei,QIU Shao-dong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 750001,Ningx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55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tumor pat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metastasis.Methods Select the hospital in March 2013~March 2014 clinical data of 55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umor metastasis to the liver were analysed.Results 55 cases of digestive tract tumor metastasis to the liver in 38 cases(69.1%)from the colon;55 cases with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in CEA rise in 35 cases(63.5%);Serum AFP detection of 55 cases were negative,and intraoperative patients were no cirrhosis of the liver.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this group of 48 patients with surgical resection,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he longest survival has nine years.That surgery is still the best 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tract cancer that has spread to the liver.
Key words:Digestive tract tumor;Liver metastasis;Clinical pathology
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概率较高,根据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进一步提升在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上的治疗效率,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分析了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
1资料与方法
l.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患者中,根据手术类型不同可以分成手术切除和术中活检两种类型。其中手术切除48例,术中活检7例,患者性别分布中,男女比例是46:9;55例患者年龄29岁~60岁,平均年龄是51.4 岁。患者在治疗之前都有接受过消化道肿瘤手术,手术之后肿瘤的潜伏期在2个月~9年,平均时间8.7个月。
1.2 实验室检查 55例患者在入院后,对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检测的血清 AFP、HBsAg、CEA和AFP 的结果均呈阴性。其中有2例患者HBsAg 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为阴性,在CEA 的检测结果中,阳性的患者有38例(最低值为 13.8 μg/L,最高值为 100 μg/L,平均 56.9 μg/L)。在B超检测结果中,低回声光团的患者要比高回声光团患者多。此外有43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其中42例患者成阳性,阴性率低至 3.33%。12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肿瘤表现为低密度阴影,均呈阳性。
2病理学特征
2.1转移部位 在所有患者中,转移部位最多的就是肝脏,其中有7例患者呈现肝脏外转移,其次是肝内转移,有8例患者两页肝脏都出现了转移,有3例患者在左肝叶中转移,5例患者在中肝叶中转移,22例患者是右肝叶中转移。
2.2肿瘤大小 在肝脏转移肿瘤直径的范围上,5cm的28例;5~10 cm的23例,10 cm 以上的占4例。
2.3大体形态 在55例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的有48例,还有7例患者由于手术后转移的范围比较大,无法再次进行手术,只能够进行活检。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生长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肿瘤表面出现凹陷,且程度各不相同。其次肿瘤均没有包膜。再次,肿瘤切边比较坚硬,不会出现出血的现象,整体表现为灰白色。然后是肿瘤区域与周边正常区域肝组织存在很明显的界限。最后,肝脏自身不会产生肝硬化现象。
3讨论
消化道、肺部、胸部及盆腔等任何部位出现肿瘤,都有可能向肝脏转移,消化道是转移率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胆囊部、结直肠部、胃部和胰腺部的恶性肿瘤;之后是胸部的器官,依次为肺部、食管部的恶性肿瘤;最后是其他类型的,如乳腺癌、血液系统等部位的恶性肿瘤等。
消化道肿瘤转移到肝脏是概率最高,主要通过门静脉向肝脏进行转移,文中提到的HBsAg 监测结果显示,很多患者都呈现为阳性。消化道肿瘤不会引起明显的肝硬化现象,但是肝癌患者这种原发性的疾病明显表现就是肝硬化,与消化道肿瘤存在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消化道肿瘤和肝细胞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主要特征,因此,手术切除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辉.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脏转移外科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8(11):311-313.
[2]贾国楠.宝石能谱CT碘基图对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生物治疗疗效的初步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7(10):421-423.
[3]刘金刚,刘亚,李丽新.CT能谱成像才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性质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5(8):731-735.
[4]王健.宝石CT的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3,33(2):126-128.
[5]李剑颖.CT能量成像技术进展和临床应用[J].CT影像杂志,2013,11(2):10-13.
[6]张晓鹏.探索的精神与乐趣-CT能谱成像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思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5(8):709-712.
[7]施玲燕,刘继斌,刘晓玲.CIK细胞实验研究及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4,22(4):141-143.
[8]高君,王志华.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近况[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0(1):48-50.
篇6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盐城 224006
[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介入射频消融对肝脏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26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超声介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未经特殊治疗自行缓解;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水平比较t=43.9903(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患者的生存率为80.77%。结论 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消融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高、损伤小、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开展使用。
[
关键词 ] 超声;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160-02
[作者简介] 许永华(1984-),男,主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肝胆胰外科方向。
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极高,病情的转归差;临床对肝脏肿瘤的治疗一直以手术切除为主。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微创的局部治疗方式被运用于肝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1]。射频消融治疗属于其中发展较为完善的一种。目前对此类型治疗方式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医学界对其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为探究其对肝脏肿瘤的治疗效果,我院展开了对肝脏肿瘤患者行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研究,现进行如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26例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超声介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在32~75岁,平均(55.8±5.6)岁;病程在3个月~10年,平均(6.2±2.4)年;肿瘤直径在5.0~50.0 mm,平均(35.2±12.8)mm;根据国际TNM分期为16例Ⅲ期,10例Ⅳ期。患者均有严重程度不一的肝硬化,其中12例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5例患者有甲、乙型肝炎病史,见表1、2。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衰竭的患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
1.2纳入标准
①原发性肝癌患者;②肝脏内病灶结节在3个及以下;③未累及相邻器官、发生大血管浸润、肝外转移、肝硬化程度加重、复发性肝癌残余肝脏组织过小;④因各种因素而不能行手术治疗[2]。
1.3治疗设备
美国进口的Valleylab cool-tip RF冷循环射频消融系统。模式均采用阻抗自动模式,所采用的射频消融电极针为Tyco中空冷循环穿刺针,穿刺针选用单束ACT-2020或ACT2030,集束ACTC-1525或ACTC-2025。术中的组织凝固情况、人体阻抗均经设备自动检测完成。采用GE P6型超声机。
1.4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肿瘤位置的不同行持续硬膜外麻醉或是局麻,术中对患者行心电监护,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等情况。射频负电极(范围约15.0 cm×10.0 cm×4.0 cm);通过B超对肿瘤生长的部位、体积行探查,选择合适的进针点。术区皮肤消毒,常规铺设无菌布;在B超的介导下,射频穿刺主电极经剑突下(左肝)、肋缘下或是肋间(右肝),穿刺进入肝癌肿瘤体基底部。根据瘤体大小,对瘤体进行1~3次射频治疗,射频输出功率在0~200W范围内自动调整,治疗时间每次为12 min。对瘤体最大径小于3 cm者多用单束电极针,对于3~5 cm者原则上采用集束电极针,所有射频消融病例均在B超实时引导下进行,对于进针角度深度欠佳,一次消融不完全者,可采用多次消融方案。消融治疗结束后,常规进行针道消融,以使针道碳化止血,同时防止肿瘤细胞针道种植。治疗结束后给予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保持尿液在2000mL/d以上。24 h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1.5疗效评定指标
以世界贸易卫生组织的疗效评定标准为基础制定[3]:①肿瘤病灶均消失或坏死且维持时间在1个月以上—完全缓解;②肿瘤病灶坏死程度或面积减小在50.0%及以上—部分缓解;③肿瘤病灶坏死程度或面积减小在25.0%~50.0%之间—好转;④肿瘤病灶坏死程度或面积减小或增大在25.0%以下—稳定;⑤肿瘤体积变大且在25.0%及以上或是出现新病灶—进展;总有效率=全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6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胎蛋白水平
治疗后,总有效24例,约占92.31%。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详见表3。
2.2并发症
患者术后上腹部疼痛在术后7 d均缓解,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6例发生转氨酶升高、6例发热等,未经特殊治疗自行缓解。
2.3 随访
随访1年,患者行MRI、CT等复查后有21例患者生存,死亡5例,生存率为80.77%。
3讨论
通过对行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26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分析得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1%,且患者在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的值较高,治疗后显著下降,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微创治疗的介入提高了肝脏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临床常用的微创介入治疗方式有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以及无水酒精注射疗法等,为肝脏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创伤小、疼痛小的治疗,特别适用于不能行手术治疗或是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本文研究结果数据说明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佳,有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术后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充分说明了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随访调查中,患者在1年后的生存率达80.77%,说明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限。
一直以来,临床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手术切除,其治疗的效果也最为满意,但大部分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治疗的意义。若肿瘤病灶未发生转移和扩散,行肝移植可较好地治愈疾病,不过费用较高昂,且肝脏的移植源的寻求存在较大的难度,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高昂的费用;另一方面,术后会发生排异反应、缺血性胆道病变等并发症,因此肝脏的移植治疗在临床开展较少[5]。通过本文研究结果结合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分析总结可得出:射频消融治疗的关键在于避免因素的干扰:①自身因素的影响:射频消融的技术、发射器的功率、穿刺引导方法、电极的形状、影像的清晰度等;②与操作相关的因素:操作医师对解剖知识的掌握程度、技术的熟练度、消融点的选择、热凝的时间、射频针的布针方法等;③肿瘤因素:肿瘤的体积、数目、位置、形状、生长方式等。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可减少射频后肿瘤组织的残留[6]。经本文研究发现: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在术前对患者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进行确定,行患者的选取,并设计穿刺点,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中探头介导架的使用,保证了穿刺的时候电极针和超声检查的平面相同;在推进时,可在同一时间探及肿瘤和穿刺针,保证了穿刺的准确性,有效避免了对患者的损伤[7]。但由于本次研究的样本选择范围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采用射频消融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优势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的具体研究。
综上所述,超声介入射频消融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有效、对机体损伤小、提高患者生存期限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黄卫东,刘海龙,杨必健,等.超声引导下经皮冷极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71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5):635-637.
[2]蔡磊,李晓武,夏锋,等.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3):190-193.
[3]杜平,刘涛,梁仲惠,等.两种方法治疗肝癌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177-178.
[4]许帅,李为民,刘浩润,等.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超声造影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评价[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4,26(2):96-99.
[5]吕镔,孔冬梅,李雪峰,等.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高温蒸馏水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4):3007-3008,3084.
[6]Ansari,D.,Andersson,R..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r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tumor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18(10):1003-1008.
篇7
关键词:当归贝母苦参丸;H22荷瘤小鼠;肝脏;肾脏;胸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5.018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5-0056-05
中医学将肝癌归属“瘕”、“积聚”、“臌胀”、“黄疸”、“胁痛”、“胆胀”等范畴。当归贝母苦参丸原为《金匮要略》用于治疗妇人妊娠小便难。方中当归为补血良药,长于养血润燥,又能活血化瘀;苦参清热结、利湿热;贝母化痰散结、清解。诸药合用,组成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相结合的良方,可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肿瘤[1-3],但用于其他肿瘤的治疗尚未见报道。顺铂是临床用于肿瘤化疗的常用药物,但其骨髓抑制、免疫低下等不良反应限制了顺铂在临床的使用。本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当归贝母苦参丸对顺铂化疗H22荷瘤小鼠肿瘤及肝脏、肾脏、胸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探讨当归贝母苦参丸对顺铂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PF级昆明小鼠60只,雌雄各半,6~8周龄,体质量(20±20)g,甘肃中医学院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实验设施使用证号:SYXK(甘)2013-0001;动物合格证号:SCXK(甘)2013-0001。
1.2 细胞株
H22肝癌细胞株,受赠于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1.3 药物
岷当归、浙贝母、苦参购自兰州市惠仁堂药店,经甘肃中医学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教研室杨扶德教授鉴定均为正品。按《金匮要略》配比及传统方法制备:将岷当归、浙贝母、苦参饮片各7.5 g放在陶土药锅中,加250 mL双蒸水浸泡30 min,水煎1 h,将所得药液倒入烧杯中,再加250 mL双蒸水浸泡30 min,水煎1 h,将2次药液混合后水浴加热浓缩至50 mL,供当日灌胃,药物浓度按原药材量计算为0.45 g/mL。小鼠灌胃剂量为9 g/kg,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12倍。顺铂注射液,10 mg/支,齐鲁制约有限公司,批号201002CF,小鼠腹腔注射用,剂量为2 mg/kg,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12倍。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伊红(17372-87-1,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苏木素(517-28-2,Regal Biotechnology Company)。显微镜及图像采集系统(BX53,日本OLYMPUS),CO2培养箱(MCO-18AIC,日本三洋电机公司),超净台(SW-CJ-IF,中国苏州净化设备厂),电子天平(LD100001,龙腾电子有限公司),电子数显游标卡尺(雪华工量刃具),轮转切片机(A0-820,Americ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 实验方法
2.1 H22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无菌条件下,将复苏的H22肝癌细胞注入小鼠腹腔,9 d后抽取乳白色小鼠腹水,用灭菌的生理盐水稀释5倍,反复吹打混匀,在显微镜下计数,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浓度至106个/mL,制成H22肝癌细胞悬液,取0.1 mL细胞悬液于每只小鼠右前腋皮下接种。接种后5~7 d可触及结节时,随机抽取有结节的雌雄小鼠各5只进行病理检查,10个结节全部确诊为肿瘤组织时为接种成功。
2.2 分组与给药
结合结节大小和随机数字表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当归贝母苦参丸组和当归贝母苦参丸联合顺铂组,每组雌雄各5只。当归贝母苦参丸联合顺铂组:灌胃当归贝母苦参丸药液9 g/kg,腹腔注射顺铂2 mg/kg;当归贝母苦参丸组:灌胃当归贝母苦参丸药液9 g/kg,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0.2 mL;顺铂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0.4 mL,腹腔注射顺铂2 mg/kg;模型组:分别灌胃和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0.4 mL和0.2 mL。连续14 d。
2.3 肿瘤体积测量
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第4、7、10、13日以数显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计算出肿瘤的体积[V=0.5×A×B×B]。
2.4 病理切片的制备
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每只小鼠取肿瘤、肝脏、肾脏、胸腺组织,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切成4 μm厚的薄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个蜡块制作1张切片,最后封片。
2.5 病理观察
镜下观察HE病理切片,利用Cellsense图像采集系统拍照。每张切片选择3个典型视野,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分,最后各组得分以所有视野评分―x±s表示。
2.5.1 肿瘤组织病理变化评分 ①肿瘤细胞坏死程度。0分:无或罕见细胞坏死;1分:仅见灶性细胞坏死;2分:网状多灶性细胞坏死;3分:大片状细胞坏死。②肿瘤细胞密度。0分:无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少见;1分:肿瘤细胞聚集成巢,随处可见细胞间隙;2分:肿瘤细胞紧密排列成巢,部分区域可见到细胞间隙;3分:肿瘤细胞密集成堆,少见细胞间隙。③肿瘤细胞异型性。0分:异型性不明显;1分:轻度异型性;2分:中度异型性;3分:高度异型性。④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直接计数高倍镜下核分裂像数目。⑤淋巴细胞浸润程度。0分:肿瘤间质无或很少见淋巴细胞浸润;1分:淋巴细胞稀疏散在分布;2分:淋巴细胞中量程度浸润;3分:淋巴细胞密布或聚集成团。⑥纤维组织增生程度。0分:无或很少见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1分:纤维组织轻度增生;2分:纤维组织中度增生;3分:大量纤维组织增生[4]。
2.5.2 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评分 0分:肝细胞排列整齐,形态正常,小叶结构清晰,未见病理形态改变;1分: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点状坏死;2分:肝细胞灶性坏死;3分:肝细胞广泛灶性坏死[5]。
2.5.3 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评分 0分:肾小球、肾间质血管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1分:肾小球轻度萎缩,或肾间质少量血管充血,或炎性细胞轻度浸润;2分:肾小球萎缩,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或肾间质血管充血,或炎细胞浸润;3分:肾小球萎缩严重,或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或肾间质血管严重充血[6]。
2.5.4 胸腺组织病理变化评分 0分:皮髓质界限清楚,胸腺小体明显,淋巴细胞数量正常;1分:皮髓质界限较清,胸腺小体较明显,淋巴细胞数量减少;2分:皮髓质界限模糊,胸腺小体不明显,淋巴细胞明显减少;3分:皮髓质界限不清,淋巴细胞严重缺乏[7]。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P
4 结果
4.1 当归贝母苦参丸对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给药第7日起,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肿瘤体积均减小(P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来我院疗养的肝脏血管瘤飞行人员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6.8岁。男性16例,女性2例,其中歼击机飞行人员13例,运输机飞行人员5例,2例为驾驶员,3例为领航员,飞行时间3140~4620小时。
1.2 检查方法 采用日立EUB6000和ATL HDI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C5-2超宽频探头,频率范围2~5MHz。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首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肝脏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情况。然后在CDFI和CDE模式下对病灶进行初步观察,再用局部放大,深入仔细的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形态及分布,然后用频谱多普勒判断信号性质,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即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期末流速(Vmin)以及阻力指数(RI)。将结果对比分析。
2 结果
18例血管瘤患者中,其直径3.0cm以上瘤体周边血流,两者均可显示,对血供丰富的血管瘤,CDE的表现特征为“粗带状”,血管网的完整性清晰可见。CDFI表现为“多彩状”或“网格状”,血管的连续性不如CDE优越。对血管瘤内血流的显示,CDE甚为敏感。本组18例血管瘤患者,显示内部血流占92%,血流显像表现为“树枝状”或“网络状”。CDFI则占66%,血流显像特征为“带状”或“斑点状”。两者均可显示血流穿隔。
3 讨论
CDE是利用血流中红细胞的密度、散射强度或能量分布,既曲线下面积表示取样区内红细胞多普勒散射能量的总和,与局部红细胞总数相关[1]。与CDFI相比,具有其独特优势,能够显示血流的敏感性高,连续性好[2,3]。
CDE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具有“超声血管造影”的效果,对丰富血供的血管瘤,能清晰显示血管分布的形态,且连续性、完整性好,血管染色均匀一致,无色彩混叠现象。故CDE不受Nyquist极限的限制,无混叠现象存在。血管瘤的血供较为丰富,其CDE显示率为100%,本组18例血管瘤中均可显示瘤体周边血流,血管的形态与肝脏间界限清晰可见,勾画出一幅理想的“血管网图”。瘤体的CDE显示率随体积增大而增加,其彩色血流丰富程度与血管瘤内部结构、类型相关。有的表现为整个瘤体内充满“树枝状”的彩色血流,清晰显示伸入瘤体内血管,称之“血管穿隔”现象。有的为细带状彩色血流交叉呈“网络状”,对少数血管瘤,则表现为点状血流,称之“星点状”。由于CDE以运动的反射体能量构成血流图,它显示的彩色血液不受流速、方向和探测角度的影响,因此获得血流信号的敏感度高,能完整的显示血管树和血管网, 对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亦能显示。本组血管瘤全并变性的检测中发现,在病灶区可显示“星点状”特征,这样对CDFI检测不到或易丢失的信号而CDE能获取,从而提高了对细小血流信号检测能力,也说明了取样区域内红细胞平均频移为0时,红细胞能量不为0。
总之,对飞行人员血管瘤的初步临床应用表明,CDE在可以客观评估肝脏组织及其血管瘤的血流灌注状态,特异性强、灵敏性高,能显著提高肝脏血管瘤的诊断水平,弥补了二维超声诊断的不足,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超声诊断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松.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显像的特点及其现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57
2Bude RO, Rubin JM.Power Doppler Sonography.1996,200:21-23
篇9
the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ic metastasis of simpl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fan qingbo, huang huifang, lian lijuan, et al.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c metastasis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and explore prop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18 cases with hepatic metastasis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stage, operation, chemotherapy and histopatholog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umor as well as the data of long term follow-u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of the hepatic metastatic tumor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liver, 66.1%(11/18) of them was clinically stage 3 and 44.4% (8/18)was grade 1 at first operation. the hepatic metastatic rate was 16.7%(3/18) in standard adjuvant chemotherapy group but increased obviously to 31.2%(15/48) in irregular chemotherapy group. auxiliary diagnostic methods could not indicate correct results. the surgical resection rate of hepatic metastasis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was 94.4%(17/18). there was less complication occurred in the group with the diameter of tumor less than 15 cm. the follow-up time ranged from 3~205 months with the mean of 20.9 months. the 3 year survival rate was 77.8%(14/18), lost of follow-up rate was 0.0%(0/18); the 5 year and 10 year survival rate was 55.6%(10/18) and 38.9%(7/18) respectively, lost of follow-up rate was 22.2% (4/18) and 38.9% (7/18) respectively, one of them had survived for more than 17 years. conclusions the hepatic metastatic rate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could be decreased by using standard adjuvant chemotherapy. suitable surgical treatment could reduce complic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is kind of patients.
【key words】 teratocarcinoma; ovarian neoplasms; neoplasm recurrence, local
肝脏周围是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的常见复发部位,该部位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临床表现、预后等均具有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这" 些特点,才能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否则将会导致误诊、误治,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现将本院收治的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患者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此种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47年12月至1999年3月共收治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患者75例,为了防止其他类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对本病特性的干扰,将11例含有内胚窦瘤、胚胎瘤及绒毛膜癌的混合型肿瘤不包括在本研究之内,其中,18例出现肝脏周围复发[15例肝膈间复发,3例肝脏下方复发,其发生率为28.1%(18/64)]。根据1985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进行肿瘤临床分期,采用thurlbeck等[1]及norris等[2]标准进行病理分级,通过详细复习患者病史、手术中所见情况、化学治疗(化疗)情况以及其原发肿瘤、复发肿瘤的病理检查、病理分级,结合长期定期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一、 临床病理特点
1.年龄:18例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患者,平均年龄24.8岁(6~41岁)。
2.临床分期:根据1985年figo分期标准,18例患者初次手术时临床分期ⅰ期3例(16.7%),ⅱ期2例(11.1%),ⅲ期11例(61.1%),分期不详者2例(11.1%)。在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患者中,初治时大多" 数已是临床ⅲ期。
3.病理分级:18例肝脏周围复发患者中,原发性肿瘤病理分级g3级者3例(16.7%),g2级者6例(33.3%),g1级者8例(44.4%),不详者1例(5.6%)。肝脏周围复发患者中,复发性肿瘤g2级者3例(16.7%), g1级者2例(11.1%),g0级者13例(72.2%),肝脏周围复发性肿瘤手术与初治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0.9个月(1~55个月)。
二、诊断
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患者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b超、ct及同位素扫描。18例患者中,进行b超检查者15例,ct扫描者10例,同位素扫描者6例。b超和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7%(1/15)、10.0%(1/10),同位素扫描的6例中无一例诊断正确。
三、治疗
(一) 手术治疗
1.初次手术: 18例患者初次手术时,行单侧附件切除术12例(66.7%),其中单纯单侧附件切除术7例(38.8%), 单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3例(16.6%), 全子宫+单侧附件+阑尾切除术1例(5.6%), 单侧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肝膈间肿瘤切除术1例(5.6%); 行双侧附件切除术5例(27.8%),其中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切除术3例(16.6%), 双侧附件+阑尾+大网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例(5.6%), 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1例(5.6%); 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1例(5.6%)。初次手术时仅有1例患者行肝膈间肿瘤切除术,其他均为复发后再次手术者。
2. 二次手术:18例肝脏周围复发患者中,17例(94.4%)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复发性肿瘤均位于肝脏表面,与肝实质有界限,可行剥离术;1例患者肝膈间肿瘤直径为3~5 cm,自1996年10月随诊至今未见增大,一直未行二次手术治疗。进行二次手术患者的术中情况:(1)肿瘤大小:复发肿瘤直径小于5 cm 者2例,5~10 cm者 2例,10~15 cm者4例,15~20 cm者 1 例,20~25 cm 者0例,25~30 cm者 2例,大于30 cm 者3例,不详者3例。(2) 手术时间及出血量:6例患者术中探查肝脏周围肿瘤直径大于15 cm,最大者达30 cm×25 cm×20 cm,手术时间4~6 h,失血1 000~4 000 ml;8例患者肝脏周围肿瘤直径小于15 cm,术中失血小于800 ml,手术时间少于4 h,手术过程顺利;有3例患者术中记录不详。(3)手术并发症:4例术中出现膈肌损伤,2例术后出现血气胸、败血症;1例因术中失血多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行姑息性手术,盆腔复发瘤未能切除。上述并发症均出现于肝脏周围复发肿瘤直径大于15 cm的患者。(4)手术切净情况:所有肝脏周围复发肿瘤二次手术时均基本切净(残余肿瘤直径小于2 cm)。8例巨大肝脏周围复发肿瘤患者,术中行分段切除术,其中1例出现创面广泛渗血,予局部压迫止血,术后恢复好。
(二) 化疗
1. 初次手术后化疗:64例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患者中,18例初次手术后接受正规化疗,指采用长春新碱(vcr)、更" 生霉素(ksm)、环磷酰胺(ctx)即vac方案化疗者,疗程≥6个,间隔不超过6周;或采用顺铂(ddp)、vcr、平阳霉素 (blm)即pvb方案化疗者,疗程≥4个,间隔不超过6周。其中3例(16.7%)出现肝脏周围复发。48例未行正规化疗,指采用vac、pvb以外方案或初次手术后化疗情况不明、未行化疗者,其中15例(31.2%)出现肝脏周围复发。
2.肝脏周围复发肿瘤术后化疗: 17例肝脏周围复发肿瘤患者手术后, 其中12例g0级患者中8例进行了化疗(其中4例患者在外院进行了肝动脉插管化疗), 4例未行化疗; 2例g1级患者均未行化疗; 3例g2级患者1例行化疗,其余2例未行化疗。
四、随诊
18例单纯性卵巢未成型熟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患者随诊时间为3~205 个月(平均20.9个月),其中17例(94.4%)行肝脏周围复发肿瘤切除术,1例患者未手术,随诊至今肿瘤无明显增大;13例患者术后生存33~205个月(平均108.6个月),其中2例(11.1%)各生育一活胎。3年生存率为77.8%(14/18),失访率0.0%。其中4例(22.2%)初次手术后生存5~20个月(平均10.3个月)后死亡,死亡率22.2%(4/18)。4例中2例于肝脏周围复发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肠梗阻及肺部感染,在外院未积极治疗而死亡;另外2例(40~50年代患者)死于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为55.6%(10/18), 失访率22.2%(4/18)。 10年生存率为38.9%(7/18), 失访率为38.9%(7/18)。
讨论
一、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的机理
在本组病例中,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率为28.1%,其发生机理可能为,(1)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的转移方式为沿腹膜扩散,随着呼吸使膈肌上下运动,造成腹腔内正负压的改变,使腹腔内液体及游离细胞被吸向横膈下;(2)膈结肠韧带贯穿,将腹腔分隔,恶性细胞易向膈右侧转移;(3)横膈有丰富的淋巴管,腹腔内的游离细胞常首先进入横膈淋巴管;(4)由于种植数量多且小,无法切净,或解剖位置较高且部位隐匿,术中探查不易发现该部位肿瘤,未能及时剔除[3]。因此,在初次手术时应仔细探查该部位。
二、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开始时多无症状,常增大至一定体积后,压迫周围脏器使肝功能受损或出现腹水时,患者方来就诊。b超检查可早期发现肝脏周围肿瘤。
在随诊过程中,虽然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肝脏周围肿物,但诊断时常误诊为肝实质内复发转移,实际上多为局部压入性并非散在浸润,即未向肝实质的多个方向侵袭,与肝实质之间有明确界限。说明,肝脏周围复发肿瘤源自腹膜转移,而非血行、淋巴播散。本研究中,ct扫描、b超、同位素扫描的准确诊断率较低,因此,对于辅助诊断的结果,要与相关科室反复讨论研究后方可作出定论。
三、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的治疗
根据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具有恶性向良性逆转的生物特性及其肝脏周围表面种植的特点[4, 5],可采取有效治疗方法。由于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生长会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6],甚至恶性转化[7],故手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未能在最佳时期进行手术仍将有不少风险。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肿瘤不论其肿瘤大小、部位及有无症状,均应予以手术切除,但只有在肿瘤直径<15 cm时,手术失血少,切除所需时间短且术后并发症少,故应争取早日手术。
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为肝脏周围复发,无实质浸润,由于肝动脉血流特点,使肝动脉插管化疗的药物达到肝脏周围者不多,因此,行肝动脉插管化疗的方法是错误的。在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在外院进行了肝动脉插管化疗,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对控制肿瘤复发无效,且创伤大,治疗费用高,延误了进一步的治疗。
迄今, 化疗对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病理学和生物学变化有无直接作用尚需更深入的研究。该病二次手术后病理分级仍为g1级者是否需要化疗尚存争议。据报道,临床ⅰ期、病理分级g1级的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复发率为20%,而g2级和g3级的复发率分别高达50%和75%[2]。因此,大多数研究认为,此类患者除非存在化疗禁忌证,否则均应进行化疗[8]。但在本研究中,8例病理分级为g0级的肝脏周围复发肿瘤患者术后仍进行了化疗,但肿瘤继续生长。由于此类肿瘤细胞对化疗不敏感,故不应该无限制的进行化疗。
四、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的预后
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是一种" 恶性程度很高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应用手术联合以铂类为主的疗可明显改善其预后。1984年,连利娟等[5]报道,10例卵巢复发性未成熟畸胎瘤肝转移患者中,手术切除率为50%,而5例肝脏复发肿瘤未切除患者全部死亡。本研究中,手术切除率为94.4%,3年生存率为77.8%,5年生存率为55.6%, 10年生存率为38.9%,其中包括未掌握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有恶性向良性逆转的规律以前治疗的患者,当时在治疗上不够积极,如果在某些方面(如定期随诊、加强并发症治疗)积极些,则生存率会更高。
五、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的预防
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有多种预防措施。经过手术探查,诊断为ⅰa期和g1级的单纯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可以行单侧附件切除术,不需化疗;ⅰa期和g2~g3级患者需行vac、pvb或ddp、鬼臼乙叉甙(vp16)、blm(即peb)方案化疗6个疗程[9]。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除非对侧卵巢或子宫已经受累,均可行保守手术,术后选择适宜的化疗方案[10];至于ⅱ期以上患者,需在行包括大网膜切除在内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立即应用正规化疗(以pvb化疗方案为首选,间隔3~4周,4~6个疗程),则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复发率。在我们的研究中,初次手术后未行正规化疗的48例患者中,15例(31.2%)出现肝脏周围复发;而接受正规化疗的18例患者中,仅有3例(16.7%)出现肝脏周围复发,其中1例患者临床ⅲb期,病理分级为g1级,术后行正规pvb化疗6个疗程,b超检查发现肝膈间肿物3~5 cm,由于患者拒绝行二次手术,至今随诊已35个月,无症状,肿瘤亦无明显增大。
参考文献
1,thurlbeck wm, scully re. solid teratoma of the ovary. cancer, 1960, 13: 804-811.
2,norris hj, zirkin hj, benson wl. immature (malignant) teratoma of the ovary: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study of 58 cases. cancer, 1976, 37: 2359-2372.
3,连利娟,主编.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89-526.
4,连利娟,唐敏一,刘彤华.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恶性程度的逆转. 中华妇产科杂志,1979, 14:267-271.
5,连利娟, 吴葆桢, 唐敏一,等.肝和肺的卵巢复发性未成熟畸胎瘤.中华医学杂志,1984,64:732-734.
6,culine s, lhomme c, kattan j, et al. pure malignant immature teratoma of the ovary: the role of the chemotherapy and second - look surgery. int j gynecol cancer, 1995, 5: 432-437.
7,kattan j, droz jp, culine s, et al. the growing teratoma syndrome: a woman with nones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 of the ovary. gynecol oncol, 1993,49: 395-399.
8,rescorla fj. germ cell tumors. semin pediatr surg, 1997,6: 29-37.
篇10
关键词:64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45-02
肝血管瘤一般为海绵状血管瘤[1],是肝脏十分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84.5%,好发于女性,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4-5倍?通常发病于30-60岁年龄段,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现阶段,多层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已经在临床中得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肝血管瘤的诊断率,对肝脏病变特别是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4例肝脏肿瘤患者,进一步探析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4例肝脏肿瘤患者,包括65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28-84岁,平均年龄(54.83±4.82)岁?其中,原发肝癌者30例,肝转移癌者12例,肝硬化16例,血管瘤者50例,肝胆管细胞癌6例?
1.2方法
选用SIEMENS Sensation64螺旋CT(德国 生产),扫描参数: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80-340 mA,扫描频率为0.80 s/r,扫描层厚为5.0 mm,螺距1.870?首先进行肝脏平扫,再对前臂进行穿刺,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选用碘帕醇(浓度为300 mg I/ml),剂量为80-100 ml,团注速度3.0 ml/s.动脉期延长时间为20-30 s?门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90 s?平衡期延迟时间为120-180 s,肝静脉期?肝动脉期的增强扫描方向是从肝脏上缘逐渐至肝脏下缘;门静脉的增强扫描方向正好相反[2]?考虑是肝转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接受增强三期扫描,还应该延时9-14分钟,再加扫一期?
2结果
本组114例患者经增强三期扫描,肝动脉诊断率100%(114/114)?门静脉诊断率97.37%(111/114)?肝静脉诊断率95.61%(109/114)?(1)动脉期:动脉期延长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20-30秒内,平均(25.02±2.35)秒,实施全肝脏扫描?在动脉期,正常肝实质的强化不显著,增强CT 值比平扫增高了10-20 HU?但是腹主动脉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值,CT 值超过了100-200 HU?可以清晰的显示:右肝动脉?左肝动脉,没有门静脉强化者视为优;只观察到肝固有动脉以上的动脉者视为过早;隐约可观察到肝动脉,并且门静脉开始强化者视为过晚?(2)门静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60-90秒内,平均(70.25±4.17)秒?可以清晰的显示:门静脉右后支?右前支?左支或其下级分支者视为优;只能观察到门静脉主干,门静脉主干以上静脉强化?肝动脉者视为早;肝静脉出现显著强化者视为过晚?门静脉期能够全面?直观的观察到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受侵?癌栓范围等门静脉侧支开放情况,通常可明确显示病变与门静脉之间的关系,有效检出肝低血供肿瘤,以便临床制定手术方案?(3)平衡期:平衡期延迟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2-3分钟,平均(2.50±0.31)分钟?平衡期时,造影剂在肝细胞外间隙的血管内?外迅速达到平衡状态?考虑肝转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进行三期扫描,还应该延时9-14分钟,再加扫一期?
3讨论
肝脏是通过肝动脉与肝门静脉完成血液供应的,肝动脉供应的血液有20%-25%;肝门静脉供应的血液有75%-80%;但是肝脏的大部分肿瘤是通过肝动脉完成血液供应的?通过静脉团注造影剂后,从肝动脉输送造影剂与肝门静脉要早20-30 秒达到肝脏?因此,造影剂注射20-30 秒后,腹主动脉?肝动脉先达到充盈状态,因为没有肝门静脉供血,所以强化不会被冲淡,肿瘤强化表现为高密度,与肝脏呈明显对比?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的应用价值在于[3]:(1)增强病灶显示的敏感性,通过增强三期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平扫无法观察的小病灶,增加了病灶的显示机会,更适用于肝脏内部的全部病灶?(2)鉴别病灶的性质,肝癌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动脉期时,表现为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 CT 值能快速达到最高峰值,密度明显高于同层的正常肝脏组织?但是,低于同层主动脉的强化?门静脉期时,密度急速降低,表现为相对等密度,或是低密度影?直到平衡期时,病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肝血管瘤在整个增强扫描过程能够清晰的显示早出晚归的明显CT 表现,早期由周边部位开始增强,增强密度逐渐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增强范围逐渐向中央扩展,增强密度逐渐降低,最后降低至等密度?(3)清晰显示肝内血管,能区分平扫影像图显示的血管截面的详细情况,还能清晰显示肝门静脉栓塞,或是肿瘤侵犯的肝内血管?本次试验114例患者,肝动脉诊断率100%?门静脉诊断率97.37%?肝静脉诊断率95.61%,进一步证实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诊断肝脏肿瘤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余祖存,吕海蓉,关红博.16 排螺旋 CT 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1,39(5):58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