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18 01:3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肿瘤药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抗肿瘤药物

篇1

通讯作者:尹华伟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综述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医学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性传染病逐渐被控制,而恶性肿瘤则成为日益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已成了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有了明显的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肿瘤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目前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天然植物药物的开发(如紫杉醇),已发展到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的靶点药物,如以肿瘤细胞膜为靶点和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多项研究[1]。因此,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各种药物的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不断地阐明肿瘤的本质,而且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加速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进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型或手段有多种,本文仅就其中部分热点简述如下。

1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971年,Folkman最早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并指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抗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已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以新生血管的不断生成为前提的,肿瘤不但通过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和氧气,而且通过肿瘤血管不断地向新的组织和器官输送癌细胞。实体瘤的生长通常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肿瘤直径达到1~2 mm时,肿瘤分泌若干因子刺激血管形成,获得血供的肿瘤继续增大乃至转移[2]。

体内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涉及多种激素和酶的多步骤过程,可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期”两个阶段,两阶段的转化称为血管生成开关 (angiogenicswitch)[3]。血管前期是指在肿瘤发生早期,局部几乎无新生血管的阶段,此时肿瘤半径<2 mm,主要依靠弥散在细胞周围的氧和营养物质生存;血管期的特点是局部有大量新血管形成,肿瘤呈指数性生长并向周围组织浸润。血管形成的过程受开关控制,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改变可以激活开关。当血管形成促进因子浓度下调或抑制因子浓度上调,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反之,开关处于开放状态导致血管形成。在血管期新血管的形成还可分为两个时相:活化相和决定相[4]。活化相包括基底膜的降解、内皮细胞迁徙和侵入邻近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的增殖、毛细血管的形成;决定相包括新形成的微血管的成熟和稳定、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值得注意的是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系列过程与正常生理过程的血管生成[5]极为相似,并没有发现新的特异性物质,只是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调控。在过去的20年里超过20种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活性物质和数十种抗血管生成物质被发现[6]。

肿瘤血管形成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其中比较重要的调节因素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它们的受体。VE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形成,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VEGF及其受体就成了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bFGF由肿瘤细胞或肿瘤浸润的炎症细胞分泌,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其最显著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同时诱导血管的生成,因此,bF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等方面受到关注。

人们正致力于研究和开发能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阻止生长和转移的药物,这类药物成为TA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TA抑制剂治疗具有许多优势:(1)肿瘤发生时,血管形成已被启动,故有良好的特异性;(2)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血流中,药物能直接发挥作用,故用药剂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小;(3)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已有20余种TA抑制剂分别进入Ⅰ至Ⅲ期临床试验。

张前等通过鸡胚尿囊膜血管实验及RT-PCR实验,得出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显著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P

2 影响肿瘤细胞表面MHC表达的药物

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近交系小鼠之间皮肤移植物的排斥现象发现了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这种复合物是位于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分为经典的Ⅰ类、Ⅱ类和Ⅲ类。其中,MHCⅠ类和MHCⅡ类基因表达的产物,称为MHC分子或MHC抗原,具有参与抗原提呈的功能,与T细胞的激活与分化有关,并在调节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中起一定的作用。

MHC为一组编码细胞表面蛋白分子或抗原的基因组,它们分别编码和产生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识别有关的蛋白分子。机体对外来的免疫应答中,T细胞只有在识别了抗原提呈细胞上的MHC基因编码抗原后,才能识别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在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时,必须识别细胞表面的MHCⅠ类抗原分子后才能发挥杀伤作用,因此,MHC限制作用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地位。MHCⅠ类抗原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在介导MHC限制性的杀伤体内突变细胞、发挥免疫监督的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肿瘤细胞MHCⅠ类抗原的表达很低,或其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系统被关闭,肿瘤细胞可以借此来逃避机体免疫监督作用。

Hammeling做了一系列更加精细、更加严格的动物实验,用接种肿瘤细胞和基因转换的方法证实了小鼠MHCⅠ类抗原即H-2K特别是H-2KK抗原的表达减弱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许多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肿瘤或肿瘤细胞株存在着MHCⅠ类抗原表达缺失或表达量降低的现象,MHCⅠ类分子的异常变化可能使T细胞不识别肿瘤细胞而对肿瘤细胞发起进攻,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这已成为国内外肿瘤免疫方面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而重新使肿瘤细胞再表达内源性MHCⅠ类抗原,或将外源同种MHC基因转移至肿瘤细胞中,使其高表达MHCⅠ类抗原的方法可激活机体的肿瘤排斥反应,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有效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将同种MHCⅠ类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后,肿瘤细胞表达较高的MHCⅠ类抗原,其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均有很大改变。

3 抗癌中草药

合成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草药的作用机制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抗肿瘤中草药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7]。(1)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中药能减少染色体畸变、SCE(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微核的发生率,有抗突变作用,可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2)还有一些中药是通过细胞毒作用,即损伤肿瘤的DNA而发挥效力的。药理实验证实,莪术挥发油制剂对癌细胞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冬凌草甲素、乙素以及大黄、人参、茯苓等均具有良好的损伤DNA而有抗白血病的作用。(3)另外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的中药,如:羊藿甙对HL60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细胞内cAMP/cGMP比值有关;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与维甲酸作用相仿;大蒜素对两类增殖周期相差较大的细胞株-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大肠癌细胞株HR8348的增值均有抑制作用,使通过S期的细胞阻留于G2M期。其它如人参皂甙、苦参、熊胆、巴豆与葛根有效成分S86109等均有此作用。(4)此外,许多中药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如健脾益肾冲剂、茯苓多糖、丹参、莪术、白术等[8]。

在肿瘤治疗中,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有: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扶正培本法、软坚散结法、利湿逐水法等,尤其前三种疗法最常用,而活血化瘀法可贯穿治疗的始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各类肿瘤的研究已有多年,从微循环角度阐明其机理的报道也有很多。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是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瘀证”为肿瘤的基本类型,而“血瘀证”又与微循环的关系密切。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明,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各种肿瘤效果显著。现代研究也证明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表现为高凝、高粘状态,并有外周微循环障碍。许多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川穹、益母草、赤芍、莪术、丹参、姜黄、苏木、鸡血藤等可使血液流变学参数趋向于正常,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进而有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4 分化诱导剂

1972年Kerr等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9]。近年的研究证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肿瘤是由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调所引起,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促进恶性细胞向成熟分化的抗癌药物称分化诱导剂[10]。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主要药物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被证实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研究也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相应的基因治疗也成为分化诱导的重要手段。

5 端粒酶抑制剂

端粒酶是一种RNA聚合酶,能以本身RNA为模板,在染色体末端合成六聚脱氧核苷酸TTAGGG的重复序列,以补偿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末端缩短,解决“末端复制问题”。端粒酶存在于绝大部分正常人体细胞,但在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提示它可能为恶性肿瘤细胞无限增殖所必需[11]。抑制端粒酶的活力将有可能阻止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因此,端粒酶抑制剂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

6 以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细胞的活性受外部信号调控,外部细胞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一系列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转导通路中某一个环节异常密切相关[12],在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都是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的[13]。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将导致恶性肿瘤快速增值,无限制生长。针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各个环节研究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从理论上讲,可以从根本上防治恶性肿瘤,成为抗癌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14]。这类药物中最活跃、进展较快的药物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法尼基转氨酶抑制剂等。目前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主要有黄酮类、肉桂酰胺类、苯乙烯类、芪和苯胺类、二底物型抑制剂、吡哆嘧啶类、吡哆并喹唑啉和联硒双吲哚类等。

7 反义药物

反义寡核苷酸(AS-ODN)具有特异性抑制基因表达的能力。随着快速基因克隆、测序技术及快速自动DNA化学合成技术的出现,AS-ODN的研究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针对肿瘤的反义药物研究较早,迄今为止已有十几种AS-ODN试用于临床。选择的反义靶点主要包括:(1)癌基因类:c-myc,c-myb,bcl-2,N-Ras,K-Ras,H-Ras,c-jun,c-fos,cdc-2和c-mos等[15];(2)宿主基因类:多药耐药基因、cyclin、前胸腺素、T细胞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激酶C等;(3)细胞因子类:IL-2、IL-1α、IL-1β等;(4)病毒类:人T淋巴细胞病毒、Rous肉瘤病毒等;(5)抑癌基因类:p53等。AS-ODN作为一种治疗药物用于抗肿瘤治疗,是目前最有可能应用于临床的基因疗法,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并进行充分评价,如:(1)提高AS-ODN在体内和细胞内的稳定性;(2)增强AS-ODN导入靶细胞的能力和效率;(3)作为药物必须合成足够量,并要降低成本;(4)研究AS-ODN体内代谢专一性分布情况;(5)AS-ODN的专一性效能和非专一性作用的意义;(6)AS-ODN的作用机制;(7)AS-ODN及其代谢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尤其是长期毒性;(8)AS-ODN作为药物在管理中的特殊问题。

8 导向治疗剂

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主要是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化、放疗和手术。尽管其作用无可置疑但存在严重缺陷,即杀伤恶性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不加选择地造成严重损害。而导向治疗剂免疫毒素稳定性强、渗透性好[16],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导向特异性,且制备简单易行,可短期内大量制备,有很好的选择性结合与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显示出较明显的临床应用前景。

9 基因治疗

关于癌变机理存在多种学说,较著名的为体细胞多次突变理论。该理论认为,机体细胞癌变至少需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基因突变。当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例如:DNA修复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转移抑制基因)发生点突变、扩增、易位、重排、缺失,或者过表达等某种变异后,原癌基因活化成癌基因,抑癌基因则失活甚至转变为癌基因(例如突变型p53基因)[17]。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阐明,同时结合基因工程、DNA芯片、结构学等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针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其中包括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抗耐药基因及反义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工程菌瘤。目前研究的最深入最广泛的是p53基因治疗,一项Ⅰ期临床试验表明,局部注射携带p53的腺病毒,可导致部分肺癌和头颈部肿瘤消退。这个实验结果为人类根治肿瘤带来了希望。

10 讨论

对传统细胞毒药物进行抗血管作用的重新研究正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自身和旧有的治疗手段的重新审视,每一次旧观念的突破都将带来临床治疗理念的革新、治疗手段的进步。纵观整个肿瘤化疗的历史:从单一化疗、辅助化疗,到新辅助化疗,再到当前多方位、多靶点的综合治疗,莫不如是。

几十年来,人类一直在抗肿瘤药物领域不停的探索着,但肿瘤发生机制的差异性、复杂性,使得同一抗肿瘤药在不同肿瘤的治疗上起到极为悬殊的治疗结果。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人们在肿瘤的部分共同关键环节上进行了大胆和深入的探索,如血管生成抑制剂、端粒酶抑制剂以及抑癌基因的导入。虽然目前均属于研究初始阶段,但毕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思路,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 考 文 献

[1] 李薇,梁春利.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现代中医药,2004,23(3):65-66.

[2] 高勇.抗肿瘤转移新药物研究进展.肿瘤防治研究,2001,28(1):12-14.

[3] Ribatti D,Vacca A,Presta M.The discovery of angiogenic factors:historical review.Gen PHARMACOL,2000,35(5):227-236.

[4] Kathy D. Miller,Christopher J. Sweeney.Redefining the targer:chemotherapy euticsas antiangio genics.Jclinonco,2001,19(4):1195-1206.

[5] 李耀武,周有骏,朱驹.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28(1):1-5.

[6] Ronnie Tung ping Poon,Sheung Tat Fan.Clinica limplications of circulating angiogenic factors in cancer patients.Jclinonco,2001,19(4):1207-1225.

[7] 张红,韩克.中西医结合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浙江中医杂志,2006,41(4):246-247.

[8] 邹夏慧,张和.中药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1):17-19.

[9] 潘立峰,郑宝军,曾亚平,等.抗VEGF抗体及抗KDR抗体对洛书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肿瘤防治研究,2007,33(4):235-238.

[10] 方芳,王爱平.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配体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32(1):6-10.

[11] 苗佩宏,庞建新,徐江平.端粒酶和肿瘤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5,11(1):6-8.

[12] 董海东.细胞凋亡的免疫学诱导及其调控机制.国外医学•免疫分册,1995.18(2):61-64.

[13] 李正荣,詹文华.肝再生磷酸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实用癌症杂志,2006,21(1):87-89.

[14] 刘耀文.细胞因子及其相关靶点的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32(1):36-38.

[15] 韦建宝.抑癌基因ING1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2):281-283.

[16] 熊玉宁.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28(4):245-247.

篇2

关键词:天然药物;肿瘤;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59-02

1 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

1.1 概况:迄今为止,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仍是最通用的方法。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高达100%,可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大量(几十至数百只或更多)生长相对均匀的肿瘤,以供实验所需。动物多选用小鼠,偶亦见大鼠和地鼠,均雌雄皆可,但每批实验只用一个性别;一般给药7~14d,在第8~15天可解剖动物获得结果。该方法可以判断在动物耐受剂量下,药物是否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这是任何体外试验不能代替的,其结果可作为判别抗癌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意义的根据。

药物抗肿瘤筛选时,最好采用3种瘤株,即肉瘤、腹水性肿瘤和白血病株,国内常采用S180、艾氏癌腹水型和小鼠白血病株。然而,一种药物未必对各种类型的动物移植性肿瘤都有效,选择单一瘤株来筛选可能漏筛药物,特别是动物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与人的有较大差距时,假阴性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动物瘤株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对药物的敏感性比人类自发的癌瘤高得多,因此认为本法的命中率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为了要寻找对人癌特定细胞有效的药物,采用人癌(主要是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细胞株经体外试验法初步筛选有效的药物,然后将人癌细胞接种到T细胞免疫缺陷的裸小鼠或免疫抑制小鼠造模,以确证药物对人癌的作用。我国对新药在以上第一轮筛选有效的基础上,也推荐人癌细胞异种移植模型进行第二轮筛选。

1.2 瘤株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大多首先经动物移植性肿瘤筛选而发现的,从寻找新药角度看来,按照我国目前条件和情况,筛选细胞毒类药物可选用肉瘤S180实体性、艾氏癌腹水型(EAC)、肝癌Hep腹水型(HAC)或实体型(H22)、Lewis肺癌LL、白血病P388或L1210、黑色素瘤B16、肉瘤S37、肠癌C38、C26及瓦克癌肉瘤W256等。

1.3 疗效评价

1.3.1 实体瘤:天然药抑制率大于30%,化学药大于40%,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时,认为有苗头,需继续重复,连续3次,疗效稳定,则评定此药有一定疗效。

1.3.2 腹水性肿瘤:实验期间逐日记录动物的死亡情况。模型对照组动物通常在2~3周内全部死完,个别存活时间太长需剔除,但各组亦应相应剔除一只。如治疗期间模型对照组动物于7d内死亡超过20%,表示实验失败;反之,若对照组20%动物存活4周以上,实验亦应作废。治疗组观察时间一般为30 d(生存超过此限者,仍按30 d计算)。其疗效以生长延长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生长延长率(%)=(T/C-1)×100%,其中T指给药组平均存活时间,C指模型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

2 肿瘤细胞体外筛选法

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方向。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具有材料用量少、药物作用机制比较明确和大规模筛选等优点。目前,在细胞水平上对抗肿瘤天然药物的筛选主要是采用选取几种肿瘤细胞系,以培养细胞为实验模型,用结晶紫染色测定法、噻唑蓝(MTT)法、丽丝胺罗丹明B(SRB)法等检测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或单体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3 作用微管蛋白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微管是由仅α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聚合而成的管状聚合物,是真核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管参与许多细胞功能,包括维持细胞形态、胞内物质的运输、细胞器的定位、鞭毛和纤毛的运动、染色体运动和细胞分裂等。无论是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稳定已形成的微管类药物,还是以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类药物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其生长受到抑制。作用于微管的药物如紫杉醇和长春新碱正是通过上述机制达到抗肿瘤目的,且与其他类型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微管已成为肿瘤的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

4 应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的筛选方法

实体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在肿瘤的新生血管是实体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氧气。在其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有许多天然药物及其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如人参皂苷Rg3、红素、熊果酸等。

5 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的筛选方法

端粒酶是维持端粒长度的逆转录酶,对细胞增殖、衰老及永生化和癌变起重要作用,在多数肿瘤中表达较高。实验证明端粒酶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因此端粒酶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靶点之一。

6 以DNA拓扑异构酶为靶点筛选天然抗肿瘤药物

DNA拓扑异构酶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的基本酶,广泛分布于细胞核内,通过DNA链的切割、转移和再连接来改变DNA的拓扑结构。DNA拓扑异构酶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DNA复制、基因转录、翻译、DNA重组和有丝分裂等。抗癌药物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作用靶点是真核生物DNA拓扑异构酶Ⅰ,吖啶类化合物、鬼臼毒素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阿霉素等则作用于真核生物DNA拓扑异构酶Ⅱ。

这些药物可通过DNA拓扑异构酶Ⅰ、Ⅱ引起DNA双螺旋的一条或两条链的断裂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7 结语

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路在天然药物抗肿瘤的实验研究中起关键的作用,体内动物移植瘤实验、体外细胞实验、作用微管蛋白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应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的筛选方法、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的筛选方法、以DNA拓扑异构酶为靶点筛选天然抗肿瘤药物、应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筛选方法、天然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筛选、天然药物诱导细胞分化的筛选等方法,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分析结果时要注意多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分子药理学及天然药物提取和分离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天然药物的抗肿瘤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李耀武,周有骏,朱驹.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5,(01)

篇3

关键词:肿瘤,自噬,抗肿瘤药物

Abstract: Autophagy is the major intracellular degradation system by which cytoplasmic materials (denatured protein, damaged organelles) are delivered to and degraded in the lysosome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Once carcinogenesis rising up, autophagy would be also employed by cancer cells. Autopha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ncer cells both in protecting against cancer as well as potentially contributing to the growth of cancer. However, autophagy can also contribute to cancer by promoting survival of tumor cells that have been star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phagy and tumorigenesis need to be further researched, which will help humanity better understand and ultimately overcome the cancers.

Keywords: Tumor, Autophagy, Anti-tumor drug

1 细胞自噬的概念

1.1 自噬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细胞死亡方式分类包括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2种,后者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而新近的研究发现,除坏死和凋亡之外还存在其他细胞死亡方式,例如自噬[1] 。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细胞自噬最早由Ashford和Ponen于1962年用电子显微镜在人的肝细胞中观察到,是细胞中初级溶酶体处理内源性底物的重要过程,同时参与维持蛋白代谢平衡及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其在清除废物、结构重建以及细胞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2]。自噬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近年随着对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日渐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表明自噬功能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均扮演重要角色[3] 。在生物进化中,细胞自噬是一种保守的过程,从酵母到植物细胞再到哺乳动物,都存在这样的过程,并且其中的很多调节因子在多个生物种中都能找到其同源体[4]。

1.2 与自噬相关的重要细胞器――溶酶体

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在体内降解主要有泛素-蛋自酶体途径(UPS)和溶酶体途径(细胞自噬)。UPS和自噬在降解过程、机制、亚细胞定位、降解底物、系统活性等方面均有区别,细胞自噬是UPS受损时的代偿途径,细胞自噬可以在UPS抑制时激活;细胞自噬的长期抑制可导致UPS功能受损,但UPS不能代偿细胞自噬被抑制的功能[5] 。本文主要讨论溶酶体途径。

自噬是细胞对持续性内外刺激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以维持细胞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平衡。根据底物进入溶酶体途径的不同,可将自噬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等三类[9]。巨自噬和微自噬过程都产生自噬体,但是,巨自噬形成的自噬体较大。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无自噬体形成[6] 。虽然广义上的自噬包括巨自噬(巨自噬又分为依赖Atg5和Atg7的传统途径及依赖Rab-9的非传统途径两种[7] )、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三种类型,通常所说的自噬即指巨自噬,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 [8] 。以巨自噬为例,细胞自噬相关基因主要是指一系列的Atg基因,包括在细胞自噬调节中与自噬小体形成相关的基因,影响溶酶体清除自噬小体的基因,细胞自噬调节所必需的基因,自噬小体隔离、运动、成熟相关的基因,以及调节细胞自噬和其他细胞活动的基因等[9]。

1.3 自噬发生的过程

自噬体发生过程可分为:自噬体的诱导,形成,运输及裂解。[10]其中自噬体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泛素样结合系统―Atg12 /Atg5和Atg7 /Atg8系统。[11]并可将自噬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a. 分隔膜的形成:在应激或饥饿状态下,内质网膜凹陷形成杯状的双层结构分隔膜,开始在待降解物周围包绕形成自噬体萌芽。b. 自噬体的形成:分隔膜继续延伸,将待降解物完全包绕并与细胞质隔离形成自噬体。c. 自噬体的运输与融合:自噬体形成以后,会将包裹物运输至溶酶体,再与溶酶体相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d. 自噬体的裂解:自噬溶酶体形成后,待降解物先经囊泡酸化,当pH达到所需值后最终被溶酶体中多种蛋自酶降解,其降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可以被再循环利用。[12]

2.自噬的功能

2.1 自噬的基本功能

细胞白噬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a. 白噬是细胞对代谢应激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代谢应激是营养缺乏、缺氧、生长因子损耗等因素导致的,因能量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应激反应,此时机体动员自身储备,增加能量和营养供应,同时一些细胞因供能不足或为保护机体可能发生坏死、凋亡等。自噬作用的降解产物氨基酸、核苷酸、游离脂肪酸等可进人物质能量循环,满足应激条件下细胞和有机体代谢的需求。例如自噬可以在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等饥饿状态时从分解产物中获得能量。大量研究表明增强的自噬促进了细胞在缺血缺氧等饥饿状态下的存活。[13]b. 自噬作为细胞保持稳态的管家机制,有处理废物的功能。它可去除丧失功能的细胞器、大分子以及细胞质内成分,防止异常蛋白质累积,并可去除细胞内病原体,由此对蛋白质和细胞器进行质量控制。这对于对抗衰老、癌变、神经退行性病变、感染等有重要的意义。c. 自噬可能通过处置受损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而抑制活性氧簇(ROS)的产生,减少DNA损伤和染色体不稳定性,因此,可能具有细胞保护作用。d. 自噬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可在细胞无法继续维持自身生存时诱导细胞主动性死亡。[14]

自噬桥接了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自噬功能障碍与炎症,感染、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癌症等均有关联。[2]

2.2 自噬与肿瘤

近期的研究发现,自噬作用在肿瘤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5]。 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自噬利于细胞保持自稳状态;在发生应激时,细胞自噬通过:a. 限制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减少致癌突变的积累;b. 限制氧化应激;3.减少瘤内坏死及炎症等途径来达到防止有毒或致癌的损伤蛋白质和细胞器物质积累的目的[16],从而抑制细胞癌变(最近报道的自噬和衰老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额外的自噬的肿瘤抑制作用的基础[17])。自噬介导的肿瘤抑制功能可以清除受损的已氧化细胞器,从而防止因积累有毒的氧自由基而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18]然而,肿瘤一旦形成,细胞自噬为癌细胞提供更丰富的营养,促进肿瘤生长,尤其在当肿瘤内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血管为其扩增提供营养时,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噬来克服营养缺乏和低氧的环境得以生存。同时,自噬为线粒体的分隔可防止促凋亡因子,如细胞色素和凋亡诱导因子的扩散。此外,自噬可以清除电离辐射时受损的大分子或细胞器(如线粒体),保护肿瘤细胞免受电离辐射的作用,从而逃避凋亡而存活下来。当化疗、放疗后,肿瘤细胞会产生大量的破损细胞器、损坏的蛋白质等有害成分,此时提高自噬活性可及时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并提供应急的底物和能量为修复受损的DNA赢得时间和条件。[19]因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自噬的作用具有两面性,自噬初期可以作为肿瘤发生的一种抑制因素;肿瘤一旦形成细胞自噬可促进肿瘤生长。[20]目前为止,由于我们仍无法根治肿瘤,许多挑战拭待解决。最重要的是,应该澄清自噬的双重角色,并且应该根据肿瘤的细胞类型,发展的不同阶段及肿瘤生存的不同微环境来决定我们采取的应对方式。[21]

3.自噬与肿瘤

3.1 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据报道,鼠的肝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自噬现象进行性减少,癌前病变期肝细胞自噬活动降低到正常细胞的50%,在肝癌细胞中自噬更是降到正常时的20%。在肿瘤晚期,实体瘤内部细胞营养缺乏情况下自噬很可能被激活,维持肿瘤细胞生存。根据自噬与肿瘤基因的关系可将肿瘤基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噬执行基因,表现为肿瘤抑制功能,Beclin1就是这类的典型。第二类是参与自噬调节的基因,通过促进细胞死亡来抑制肿瘤。第三类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它们在细胞自噬途径中协同作用、相互抵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肿瘤发生。这一类基因包括mTOR,p53等。[22]

3.2 自噬的参与者

目前调节自噬的分子中起关键作用的是mTOR复合体和Beclinl复合体及p53基因。自噬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都是由Atg蛋白控制的。迄今为止,在酵母中已发现30多种Atg,而且很多都与哺乳动物同源。

3.2.1 mTOR mTOR作为A tg蛋白上游调节分子被广泛研究。早期研究发现mTOR激酶抑制剂一一雷帕霉素可以诱导自噬的发生,作为生长因子、营养和能量的感受器,[23]它的激活与蛋白合成、细胞生长和自噬抑制有关,提示mTOR在自噬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24]目前mTOR激酶复合体可根据对雷帕霉素的敏感性分为:对雷帕霉素敏感的mTORCl和不敏感的mTORC2。mTORC 1主要调节细胞生长、能量代谢和自噬,而mTORC2则主要参与细胞骨架的重组和细胞存活。[25]

3.2.2 Beclin1复合体 Beclin1复合体是由Bcl-2, Beclinl( Beclinl基因也称BECN1和UVRAG和Vps34基因组成。1998年Liang等在致死性Sinbis病毒性脑炎的大鼠中发现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60 000的蛋白质,与bcl-2基因产物相互作用能抑制Sinbis病毒的复制,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凋亡,并可能在宿主的抗病毒防御上起作用,他们将编码这种蛋白质的基因命名为Beclinl[26])。Beclin1不依赖caspase的裂解酶通过Bec1-C片段压制激活自噬并促进细胞凋亡,Bcl-2/Bcl-XL通过特殊的交互抑制作用充当抗自噬和抗凋亡的双重角色。[27] 在研究酵母时发现:Beclinl复合体在自噬形成的早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对自噬进行调控:(1)Bcl-2, UVRAG、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DAPK)和CDK分别发挥对该复合体的抑制与活化作用,从而达到对自噬的调节;(2) Vps34产生的PI3P可促进自噬相关蛋白Atg结合到膜上,形成前自噬结构,促进自噬。[28]

3.2.3 p53 p53对自噬的调控具有双向性。一方面,细胞核内的p53通过激活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而诱导自噬;另一方面,胞质中的p53对自噬则起抑制作用,后者的具体作用尚待研究。[29]

4 自噬途径抗肿瘤药物概况

目前,针对自噬开发抗肿瘤药物正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帮助人们发现新的肿瘤治疗潜在靶点。目前针对自噬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物开发策略:a. mTOR激酶抑制剂;b.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 Bcl-2抑制剂;d.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e.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7\g. 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30]。其中最常见的为mTOR激酶抑制剂,自噬可以抵消化疗及放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因此,如果抑制自噬作用将会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这类自噬抑制剂包括Lys05,3-MA(3-甲基腺嘌呤,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抑制剂,可特异性阻断自噬中自噬体的形成,被广泛用作自噬的抑制剂。), CQ (氯喹)和 BA(巴伐洛霉素A1)等。[31]其中Lys05是二聚体的氯喹,相比氢化氯喹,可以更多地沉积在溶酶体中来阻断自噬,在活体内外多种人类癌症细胞系中均能更有效地产生抗肿瘤作用。[32]

5 自噬抗肿瘤面对的问题

5.1 自噬与凋亡

目前研究发现,自噬与凋亡之间的关系大致为3种:a. 自噬为凋亡所需,b. 自噬抑制凋亡保护细胞,c. 自噬与凋亡共同促进细胞死亡[33]。凋亡和自噬是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稳定重要机制,与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然而,肿瘤细胞中凋亡抗性的出现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自噬作为另外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与凋亡一样有着复杂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制,它们之问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存在许多相同的调节蛋白,因果关系尚需要深入解析。[34]

5.2 自噬与抗肿瘤药物的关系

自噬是一种生理机制,它在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抗肿瘤药物引起肿瘤细胞发生自噬与药物的种类、肿瘤细胞的类型、药物的浓度、药物作用细胞的时间等因素有关。由于自噬的特点,药物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自噬后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保护细胞防止周围环境带来的损害;另一种是启动细胞主动性的II型细胞死亡程序,目前,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产生还没有发现特定的规律[34 ]。抗肿瘤药物在引起肿瘤细胞产生自噬的同时可能还会导致凋亡。抗肿瘤药物与自噬的相关因素,以及自噬与凋亡之间的密切联系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能够找到靶向于自噬分子机制的抗肿瘤药物对于肿瘤的分子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使抗肿瘤药物能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自噬,继而引起细胞死亡?如何来消除自噬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如果这些问题被解决,那么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的自噬对于肿瘤的治疗将能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35] 。

6 发展与展望

自噬在肿瘤治疗中起的作用可成为一个新的手段,但是,由于癌症作为一个系统性疾病的复杂性,肿瘤细胞的命运不是由任何单一信号路径决定的,[36]大量的自噬互联通路在系统层面需要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从治疗的角度看,掌握自噬是否有必要、时机及如何利用自噬用于对抗肿瘤细胞仍具有挑战性。[37]也因此自噬治疗肿瘤进入临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努力。[38]

参考文献:

1、陆立鹤 and 吴伟康, 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进展.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5. 25(6): p. 507.

2、Arroyo, D.S., et al., Autophagy in inflammation, infection, neurodegeneration and cancer.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14. 18(1): p. 55-65.

3、何韬, 王海杰, and 谭玉珍, 自噬在细胞存活和死亡中的作用. 生理科学进展, 2008. 39(1): p. 37-40.

4、王宠, 张萍, and 朱卫国,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0. 26(11): p. 988-997.

5、Wojcik, S., Crosstalk between autophagy and proteasome protein degradation systems: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therapy. Folia Histochemica et Cytobiologica, 2013. 51(4).

6、王海杰 and 谭玉珍, 溶酶体途径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功能意义. 生命科学, 2011. 23(8): p. 723-729.

7、Shigeomi Shimizu,Autophagic Cell Death and Cancer.Molecular Sciences.2014, 15:p.3145-3153.

8、马泰, 孙国平, and 李家斌,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2. 39(3): p. 204-209.

9、Liang, C. and J.U. Jung, Autophagy genes as tumor suppressors.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010. 22(2): p. 226-233.

10、张发仁, et al., 自噬的概述.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 18(4): p. 250-253.

11、颜次慧, et al., 自噬在细胞生存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5. 21(3): p. 269-273.

12、孟明, 李春晓, and 洪洋, 细胞自噬与肿瘤, 感染和免疫耐受.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1): p. 65-69.

13、张丹,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9.29:p.293

14、李晓婷 and 张晓鹏, 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 转移与治疗中的作用. 当代医学, 2011. 17(9): p. 13-14.

15、王树彦, 周易明, and 陈宗, 自噬与肿瘤的发生和治疗研究进展. 复旦学报: 医学版, 2008. 35(6): p. 928-934.

16、Morselli, E., et al., Anti-and pro-tumor functions of autophag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Molecular Cell Research, 2009. 1793(9): p. 1524-1532.

17、Hoare, M., A.R. Young, and M. Narita. Autophagy in cancer: having your cake and eating it. in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011. Elsevier.

18、Brech A, Ahlquist T, Lothe R A, et al. Autophagy in tumour suppression and promotion[J]. Molecular oncology, 2009, 3(4): 366-375.

19、Lozy, F. and V. Karantza. Autophagy and cancer cell metabolism. in Seminars in cell &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12. Elsevier.

20、Münz, C. Autophagy in cellular transformation, survival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013. Elsevier.

21、Zhou, S., et al., Autophagy in tumorigenesis and cancer therapy: Dr. Jekyll or Mr. Hyde? Cancer letters, 2012. 323(2): p. 115-127.

22、成军,肿瘤基因与细胞自噬.现代细胞自噬分子生物学,2011.17:244

23、Meijer, A.J. and P. Codogno, Regulation and role of autophagy in mammalian cell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2004. 36(12): p. 2445-2462.

24、陈洪菊, 屈艺, and 母得志, mTOR 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 生命的化学, 2010. 30(4): p. 555-561.

25、Brech, A., et al., Autophagy in tumour suppression and promotion. Molecular oncology, 2009. 3(4): p. 366-375.

26、康凯夫, et al., Beclin1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J South Med Univ), 2009. 29: p. 152.

27、Amelio, I., G. Melino, and R.A. Knight, Cell death pathology: cross-talk with autophagy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1. 414(2): p. 277-281.

28、张秀春, 李丹妮, and 李丰, 自噬的调控通路和肿瘤. 生命科学 (Zhang Xiu-Chun, Li Dan-Ni, Li Feng. A regulatory pathway of autophagy and tumor, 2011. 23(1): p. 19-25.

29、Lorin, S., et al. Autophagy regulation and its role in cancer. in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013. Elsevier.

30、费国良, 吴克伟, and 朱孝峰, 自噬与肿瘤靶向治疗. 肿瘤学杂志, 2009. 5: p. 029.

31、Chen, S., et al., Autophagy i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anticancer drug resistanc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Reviews on Cancer, 2010. 1806(2): p. 220-229.

32、Macintosh, R.L. and K.M. Ryan. Autophagy in tumour cell death. in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013. Elsevier.

33、李国东, 全, and 李本义, 细胞自噬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癌症, 2009. 28(4): p. 445-448.

34、尚莹 and 陆羡, 肿瘤治疗过程中凋亡与自噬的关系.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4): p. 766-769.

35、虞燕霞, et al., 自噬激活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6. 22(2): p. 137-141.

36、Shi, Z., et al., A systems biology analysis of autophagy in cancer therapy. Cancer letters, 2013. 337(2): p. 149-160.

篇4

1风险管理

1.1风险识别

在集中调配抗肿瘤药物前的准备阶段,由护士长、药学岗长、科室骨干及肿瘤护理小组、感控科核心成员组成风险控制小组,对所有涉及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并使用肿瘤护理小组提供的职业防护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了解PIVAS人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同时查询相关资料文献,采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分析PIVAS抗肿瘤药物接触的所有环节,查找可能发生危害的部位。1.1.1识别抗肿瘤药物的危害相关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导致脱发、月经失调、口腔溃疡等现象产生[3]。接触时间长短、抗肿瘤药物的类型及剂量大小与产生的危害程度有关[4]。抗肿瘤药物一旦发生溢出,处理不当将直接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1.1.2识别风险环节(1)抗肿瘤药品进入PIVAS:抗肿瘤药品由厂家生产,经流通经营渠道送至医院,存放库房等环节,终端运送至PIVAS进行使用。在运输、贮藏等环节均有可能发生药品破损。如果接触药品的人员在这些过程中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尤其是在打开外包装发现药品破碎时,可直至导致工作人员吸入粉尘或被液体药物污染,导致职业暴露风险。虽然储运中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比较小,却不容忽视。(2)抗肿瘤药品存放:抗肿瘤药品进入PIVAS后,需要按照药品的性质要求进行贮藏,药瓶表面可能残留部分粉尘,这与药物生产过程有关。因此,在抗肿瘤药物的贮藏保管环节中,若药品保管不当,未封闭贮存而长期暴露于敞开环境中,也存在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3)排药核对:在排药、核对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可避免地接触药瓶,许多PIVAS人员的危险防护意识较差,尤其处于上述岗位人员,有些甚至徒手操作[5]。若未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不小心打碎药瓶,将直接造成呼吸道和皮肤的伤害。(4)抗肿瘤药物调配:调配过程中最容易发生抗肿瘤药物的溢出。针头从西林瓶拔出时,使用针头、针筒转移药物时,打开安瓿,从针管中排气,针管中药物过多(大于容积3/4)时,很容易造成药物喷溅或外泄溢出[6]。而在安瓿打开及注射器扎入输液袋口加入药液时,易发生利器伤害而导致职业暴露风险。(5)成品核对:仓内配制完毕的抗肿瘤输液需封入密封袋内,密封袋的包装均由仓内调配人员在每袋输液调配完毕时封袋,再放入药筐中传出仓外核对,此时接触密封袋和药框的手套上可能携带残余的抗肿瘤药物,若仓外核对者防护措施不到位,亦可能直接导致暴露污染。(6)抗肿瘤药物的输液打包运输至病区:核对完毕的输液,由专人负责打包封箱运送至病区,此环节操作人员若未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也有可能象上述环节同样的原因导致暴露污染。(7)清场和清洁消毒环节:抗肿瘤药物调配完毕30min方可进行清场工作,配药仓内外各个有可能接触抗肿瘤药的角落都可能存在药物残留污染,往往重视仓内的清场工作,却对仓外的环境清场意识不足。(8)抗肿瘤垃圾处理环节:在上述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会产生和抗肿瘤物品相关的垃圾,而国内普遍的“指南”只规范了仓内配药过程中产生的抗肿瘤垃圾的处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及《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只提及医疗垃圾的处理,未具体提及关于抗肿瘤垃圾的特殊处理要求。因此,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若处理人员没有较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发生垃圾处置不当、垃圾袋破损等情况,均可能导致职业暴露危害。(9)仪器维护:仪器维护人员多为仪器厂家或院内设备维护人员,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危害及防护知识缺乏,往往不进行防护就作业,而仪器内面无法清洁部位,如生物柜排风管道即可能存在药物残留,易导致职业暴露危害。

1.2风险评估

以上9个环节,运用风险管理工具—FMEA风险指数评估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职业暴露风险发生的频度、严重度和风险可侦测度(风险易被发现的可能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计算:风险指数RPN值(riskprioritynumber)=发生频率(O)×严重度(S)×可侦测度(D),即RPN=O×S×D,确认风险指数大小,风险指数RPN越高,说明风险水平越高(见表1)。根据表1,风险控制小组人员讨论打分,记录每项均分,再计算风险指数,针对风险识别到的9个环节进行了风险评估,见表2。

1.3制定调配管理规范

针对各风险环节的分析评测,发现调配过程为风险评估指数最高的环节,因此重点加强调配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制定了相应的防护、操作规范,并且制订了药品发生溢出时的处理规范。严格按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操作与防护,更加注重细节管理。1.3.1保证调配环境安全抗肿瘤药物调配必须在细胞毒药物调配专用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前确保仓内温度≤18℃,同时还需保证调配仓压力稳定,要求配药人员入仓前检查温度及压力,确保参数在正常范围内方可入仓操作。生物安全柜每季度进行检测,按要求定期更换滤过器,确保运行状态良好,以防止药物外泄。1.3.2抗肿瘤药调配人员资质管理调配抗肿瘤药物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评估及专门培训,必须有充分的自我防护意识、熟练的药物调配技术及经验,经考核认证合格后方可从事抗肿瘤药物调配。1.3.3备齐完善的防护用物严格按防护要求备齐防护用物,包括一次性防护衣、双层无粉乳胶手套(中间加一层PE薄膜手套)、N95口罩、防护眼镜。并在调配间内备好无菌橡胶手套,要求操作中每30分钟更换一次橡胶手套。操作台上铺一次性一面防渗透、一面可吸收的垫巾,使用带鲁尔接口的螺口注射器,另备利器盒、封口袋、溢出处理箱等。1.3.4细化操作动作,提高安全操作水平人工调配要求:每次操作前首先旋紧针头,以避免注射器与针头脱落分离导致药液溢出。操作中尽量避免排气动作,若必须进行排气,用单手回套针帽的方法,套上护针帽后再进行排气,以防止排气过程中药液溢出。调配西林瓶药物时,操作中使用负压抽吸技术,进针时西林瓶应与针筒呈45°角,针头洞斜面向上,稍用力进针。一旦针头穿过橡皮塞后立即使针头和针筒呈垂直状态[7]。此动作可减少针头拔出时的药液喷溅溢出,同时在整个抽吸药液过程中始终保持瓶内负压,以减少药物喷溅。调配安瓿药品时,用纱布包裹安瓿,反向向对侧打开安瓿以避免药物向操作者方向喷溅。操作完毕用酒精棉片及时清除输液袋口残余药液,避免对仓外人员以及病区护士的危害。1.3.5操作后垃圾处理每调配完毕一袋输液,立即将空西林瓶弃入操作台内的利器盒内;安瓿瓶装入厚密封袋内封口后弃入利器盒内;注射器不必卸下针头,整体直接弃入利器盒内;其余所有用物除印章及笔以外,一律直接弃入利器盒中;垫巾由四周向中间卷起包裹后弃入利器盒内。所有药物调配完毕将利器盒完全封闭,从生物柜内取出后直接放入双层医疗垃圾袋中,同时脱下外层橡胶手套及防护服弃入垃圾袋中。防护服脱下时需注意不要用手接触防护服的外面,用内面包裹外面后脱下弃去。将两层垃圾袋逐层扎好从指定的传递窗传出,保证出仓垃圾袋完好,必要时外层加套垃圾袋,防止污染仓外人员。1.3.6发生溢出事件的处理(1)药物喷溅溢出于垫巾上的处理:对于调配过程中,发生药物喷溅溢出至垫巾上时,将污染垫巾由四周向中间卷起包裹后弃入利器盒,立即更换新的垫巾继续进行调配工作。除此以外的溢出事件一律按照溢出事件处理流程办理。(2)溢出事件处理:对于所有的溢出事件,首先应确定为大溢出或小溢出事件,再进行处理。国内常规是按照污染量进行区分,宜遵循ISOPP建议,根据污染面积大小区分,避免小剂量药物在泼洒后可能造成的较大面积污染。在调配仓内和摆药控制区均设置了溢出处理箱,箱内包括两付乳胶手套、护镜、N95口罩、胶带(标识污染面积)、吸附剂、塑料背面吸水垫、一次性毛巾及至少2只厚医疗垃圾袋、收集玻璃碎片的一次性刷子及利器盒。张贴了抗肿瘤药物溢出处理流程并配图说明,包括了11个步骤:①保持冷静;②按SOP操作;③穿防护服;④封闭污染环境,设置警示标志;⑤选用合适的方法清理;⑥二步清洁;⑦清理的废弃物丢弃在专用医疗垃圾袋;⑧防护服丢弃在专用医疗垃圾袋中;⑨仔细冲洗身体;⑩医生检查;輥輯訛记录。一旦发生溢出事件,只需根据流程操作应对处理。溢出处摆放警示牌,并用胶带围圈标识,严禁其他人员接近和扩大污染。溢出处理工作应首先从污染边界开始,逐渐向污染中心进行,以避免污染扩大。

1.险监控与系统管理

1.4.1建立职业暴露风险管控小组,并建立监督机制药学部、护理部、感染控制科,实施风险管理监督。由PIVAS护士长、药学岗长及科室骨干组成风险管理质控小组,定期检查各项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讨论现存及潜在风险,按照PDCA的程序进行持续管控。1.4.2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相关科室定期对所有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包括药师、护士、实习生、后勤维修人员等,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认证考核后方可从事抗肿瘤药物调配。1.4.3防护要求制度化制定防护操作规范,要求所有人员在可能接触抗肿瘤药品的所有环节,必须戴橡胶手套,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发帽。操作中动作轻柔,防止打碎药品导致职业暴露危害。1.4.4强化职业暴露后的支持系统,建立人员健康档案每年为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胸部X片、B超等,发生溢出或外泄事件直接导致皮肤或眼睛污染时,立刻进行检查,登记在溢出事件登记本上,同时上报保健科备案,并给予人文关怀。抗肿瘤药物调配岗位实行轮班制。对于怀孕、哺乳人员调离PIVAS岗位[8]。1.4.5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操作人员对于职业防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听取反馈意见,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风险管理应用前后风险指数(RPN)对比,均数比较应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改进前后效果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效果评价

我院PIVAS在集中调配抗肿瘤药物工作准备阶段即开始进行了风险管理,开展集中调配抗肿瘤药物工作以来,未发生一起和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职业伤害事件,也未发生过与抗肿瘤药物相关的环境污染事件。3.1风险指数RPN值比较应用风险管理进行风险控制前及控制后6个月,计算风险指数RPN值并进行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应用风险管理后,PIVAS人员对于风险及风险环节有了正确认识,主动在各个风险环节采取正确防护手段,主动防护意识明显增强,评估出的风险指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对抗肿瘤药物危害及防护知识认知率比较开展抗肿瘤药物集中调配工作前及风险管理实施后6个月,对PIVAS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问卷调查,内容为专项知识5个方面,并统计每项内容答题正确率,见表3。结果显示,所有人员对抗肿瘤药物危害认知率和防护知识的认知率等明显提高,能做到主动缜密防护及规范调配操作,与应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4.1本研究认为,风险管理可以增强操作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而防护意识不足主要来源于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包健安等[5]对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的研究显示,抗肿瘤药物对环境的影响随着PIVAS运行年限的增长,污染有自仓内向仓外扩散的趋势,且越来越严重,其结果和人员的防护意识不足及思想松懈明显相关。通过运用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可以明显提高PIVAS人员对抗肿瘤药物危害的认知率,提高其对每个工作风险环节的主动防范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主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正确的应用防护用品,按规范标准进行调配操作。4.2通过长效的风险监控与系统管理,可以强化操作人员对抗肿瘤药物危害的风险认知,并对风险事件进行有效监管,对于人员的调度排班有明确的制度,有效地降低了抗肿瘤药物对接触人员的职业危害,保护了PIVAS的工作环境及操作人员的健康,可减少因职业危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4.3风险管理的运用,调动了PIVAS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风险识别、评估、制定实施对策以及风险监控与系统管理多个方面,学会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管理工具的运用,树立预防为先意识,风险发生前做好评估并正确应对,使之有效降低风险程度。4.4随着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与调配量的不断增加,调配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大,应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5]。虽然进行了风险管理,操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仍然存在,难免受到职业伤害,希望PIVAS管理部门能够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标准,提高防护要求,增加经费投入,比如增加自动调配装置,在PIVAS内建立缓冲区域,在风险环节增加防护设施等,以减少PIVAS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

作者:孙翠萍 严定强 杨军军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参考文献

[1]李钧,李志宁.药品质量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

[2]HuangYW,JianL,ZhangMB,etal.AninvestigationofoxidativeDNAdamageinpharmacytechniciansex-posedtoantineoplasticdrugsintwoChinesehospitalsusingtheurinary8-OHdGassay[J].BES,2012,25(1):109-16.

[3]胡连英,梁素芳,林杏连.抗肿瘤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1):19-20.

[4]张丽芹.抗肿瘤药物的危害及接触人员的防护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2015,3(8):141.

[5]包健安,沈国荣,缪丽燕,等.多中心PIVAS集中调配人员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评估[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9):701-6.

[6]胡雁,陆箴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8.

篇5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21-01

恶性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其中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不断出现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新的抗肿瘤药物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的抗肿瘤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用药方法也多种多样,这就对抗肿瘤药物的合理用药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另外,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是属于细胞毒性药物,具有“双刃剑”效应,不仅能够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对正常器官组织也有一定的损害[1],怎样通过更加合理的用药方式使不良反应降低至最小也是抗肿瘤工作的当务之急。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还具有接触性或吸入性毒性,使用稍有不慎就会危害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的众多人群。本研究观察了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抗肿瘤药物在PIVAS进行集中配置以来抗肿瘤药物的用药合理性及其影响。

1 对象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观察指标:收集本院肿瘤科未设置PIVAS进行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前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各类需应用抗肿瘤药物的76例患者资料和设置PIVAS集中配置抗肿瘤药物之后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变态反应、局部组织刺激反应和骨髓抑制等)、排药差错率、药品破损率、不合理用药发生率(统计溶媒选择、载体用量、药物用法、用药顺序错误发生率)。

1.2 PIVAS配置环境:配置间空气净化级别为万级,内配备层流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设备,维持5-10Pa的正压,柜内空气净化级别为百级。排风设备内活性炭吸附过滤有害气体后排至室外。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负压操作环境,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的溢出,有效的保护操作者不会吸入混入有害物质的空气,并且生物安全柜的玻璃防护屏高于台面高18cm以保护操作者。定期检测设备以确保其正常使用。

1.3 人员配备:护士和药师共49人,均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好各方面理论基础,并且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上岗。

1.4 工作流程:病区医嘱生成,电脑发送至配置中心,配置中心药师审方合格后打印标签(药师审方不合格可以通知医师修改医嘱),双人核对后拆包装贴标签,护士核对后配置,出仓送入成品间药师核对、装箱运送至病区。

1.5 药师审方:药师审方应根据化疗药物的药理、药动学调整联合化疗药物的给药顺序。依据药理学限定某些化疗药物给药时阔,按要求规范溶媒的选择,发现不合理配伍的医嘱,及时通知医生原因并提出合理性建议;另外药师需监督药品配置相关操作,如依据药物稳定性决定配制和放置条件,以及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提供参考的给药浓度、滴注速度等,对需避光的药品及时避光处理配置好的药品病提示护士需采取避光输注,对输液器有特殊需要的,配发专用输液器,以便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1.6 抗肿瘤药物的储存:专柜存放抗肿瘤药物,用醒目红色标示。不同药物根据其性质要求不同,选择对应的储存温度和环境。输注前取化疗药物时应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若发生药物渗漏,必须按照相关的化疗药物渗漏处理方法程序处理。

1.7 药物配置程序:配制前准备:配制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洗手、戴口罩、穿无纤维防渗透隔离衣、穿鞋套、再次洗手、戴聚乙烯手套,配置前检查核对药品,计算用量。提前1 h打开生物安全柜风机运作或保持其连续工作状态。工作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

2 结果

应用PIVAS集中配制抗肿瘤药物之前,76例患者发生各类不良反应共51例(67.1%),而集中配制抗肿瘤药物之后,89例患者发生各类不良反应共43例(48.3 %);平均排药差错率从集中配制抗肿瘤药物之前的0.031%降至之后的0.012%;平均破损率从之前的0.021%降至之后的0.003%;不合理用药总发生率从之前的0.11%降至之后的0.03%。

3 讨论

本文针对抗肿瘤药物的配制,对我院设置PIVAS前后的相关变化进行了比较,针对本院开展PIVAS集中配制抗肿瘤药物以来的各方面影响,讨论如下:

众所周知,抗肿瘤药物既能治疗肿瘤,也会对患者产生毒副作用,而不合理的用药既不会治疗肿瘤,其对患者的毒副作用也不会有丝毫减轻,增毒减效后果严重[2]。我院设置PIVAS对抗肿瘤药物集中配置之前,采用的都是科室护士自主配置方法,由于护士对化疗药物的药理、药动学等药学知识的欠缺,因此只能根据医生医嘱执行而不能把关化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而PIVAS的应用充分发挥了药师的重要作用,使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加了用药合理性[3]。以往药师只在药房接受处方并按方发药,并不接触临床实际情况不能判断用药合理性,未能充分体现出药师的价值。而在PIVAS药师需对医嘱审方分析,把关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顺序、限定给药时间、溶媒选择、配伍禁忌等不合理用药情况。药师能将不合理之处报告于医生,提出合理性建议,大大降低毒副反应发生并提高了药效,本文体现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药师还能够为病区护士提供相关知识,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提供给药浓度、滴注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化措施,从而减少输液产生的局部组织刺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PIVAS严格的工作流程做到了反复核查核对,并且严格的配置环境使得药品均在万级操作间和百级操作台进行,大大降低了排药错误和药品破损发生。另外,过去一直在开放式操作间进行抗肿瘤药物的配置操作,不仅增加输液污染发生,而且无法对医护人员实施有效的防护[4]。而PIVAS药物配置人员均经过专门培训,防护服、目镜、防护衣等的使用,以及生物安全柜的阻隔均能有效隔离操作时出现的肉眼看不见的有毒性微粒气溶胶或气雾,防止通过接触、呼吸而进入人体造成医护人员职业危害。

综上所述,利用PIVAS对抗肿瘤药物集中配置能够减少应用抗肿瘤药物患者的不良反应,并且不仅降低排药差错率和药品破损率,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而且对医护工作人员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永恒,丁爱萍,梁军.肿瘤合理用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114。

篇6

本研究评价几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顺铂(CDDP)、羟基喜树碱(HCPT)、高三尖杉酯碱(HHT)和米托蒽醌(MIT)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在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为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用Annexin V/PI双参数流式分析方法,检测这几种抗肿瘤药物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和死亡的效应。结果表明:MIT和HCPT在加药处理早期4小时 (P

【关键词】 抗癌药物;细胞凋亡;Jurkat细胞系;Annexin V

Effect of Several Anti-tumor Drugs on Apoptosis Induction in Jurkat Cell Line

Abstract Cisplatin (CDDP),homoharringtonine(HHT),mitoxantrone(MIT) and hydroxycamptothecin(HCPT) are highly effective anti-tumor drugs. To evaluate their effects in the therapy of leukemia and establish a valuable method to estimate anti-tumor drugs,Annexin V/PI double 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these drug inducing apoptosis and death in Jurkat cell l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T and HCTP-induced apoptosis effects on Jurkat cell line were obvious at 4 hours in early phase after adding drug (P

Key words

anti-tumor drug; apoptosis; Jurkat cell line; Annexin V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新的抗肿瘤药物也不断地涌现。国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上市的抗癌药物中化学合成药米托蒽醌(MIT)、羟基脲和顺铂(CDDP)等少数几种抗癌药物,通过与DNA分子结合抑制核酸合成引起细胞死亡,这类药物称之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本研究选用米托蒽醌(MIT)、顺铂(CDDP)、羟基喜树碱(HCPT)、 高三尖杉酯碱(HHT)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并通过Annexin V /PI法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死亡比例,分析不同作用时间以及不同药物浓度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材料

Jurkat细胞系由本实验室保存。顺铂(CDDP)为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羟基喜树碱(HCPT)为黄石飞云制药厂产品、 高三尖杉酯碱(HHT)为杭州民生药业公司产品、米托蒽醌(MIT)为浙江瑞新药业公司产品;RPMI 1640为Invitrgen产品;Annexin V FITC/PI试剂盒购自晶美生物公司;贝克曼流式细胞分析仪 Elite EXP。

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Jurkat细胞在5% CO2孵箱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镜下计数为1×106/ml,加入24孔板,每孔1 ml细胞悬液。用无血清细胞悬液将顺铂、 羟基喜树碱、高三尖杉酯碱和米托蒽醌药物配制成1 mg/ml溶液;每组药物分别设4个浓度:12.5、25、50、100 μg/ml;分别加入24孔培养板,作3个复孔。置于5% CO2孵箱培养。

Annexin V/PI流式双参数分析[1-3]

分别于加入药物作用2、4和8小时,吸取培养细胞悬液,用4℃预冷的PBS洗细胞2次,用250 μl结合缓冲液重悬细胞,使其浓度为1×106/ml;取100 μl细胞悬液,加5 μl Annexin V/FITC和10 μl (20 μg/ml)的碘化丙锭;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15分钟;用PBS洗涤2次,进行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Annexin V-FITC/PI双参数进行调试,以此条件进行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率检测。图1-5横坐标表示荧光强度,纵坐标表示细胞数,图中两个峰中的左边峰表示阴性峰,右峰表示凋亡峰,右峰曲线下面积越大凋亡就越多。根据所测数据计算细胞凋亡率和继发性坏死率。

统计学分析

各组细胞凋亡率均取3个样本的均值,以X±SD表示,多个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包 (第三版)PEMS 3.1软件进行检验。

结果

CDDP对Jurkat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CDDP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未处理组)相比,在其剂量为12.5 μg/ml时,各个作用时间点上Jurkat细胞凋亡率均无明显变化;剂量为25 μg/ml和50 μg/ml时,在2小时和4小时Jurkat细胞凋亡率也无明显变化,而在作用8小时时Jurkat细胞凋亡率才有明显增高,分别为13.6%和23.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HHT对Jurkat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HHT各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未处理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P

MIT对Jurkat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与对照组(未处理组)相比,MIT各剂量组在作用2小时时Jurkat细胞凋亡率无明显不同,但随作用时间延长均有明显增高(P< 0.05)。12.5 μg/ml剂量组作用2、4和8小时时Jurkat细胞凋亡率分别是4.2%、20.5%和52.4%(P

HCPT对Jurkat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HCPT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未处理组)相比,Jurkat细胞凋亡率均有明显增高(P

各药物组间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比较

顺铂、高三尖杉酯、米托蒽醌和羟基喜树碱4种药物间不同剂量组在作用2小时时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率无明显不同,在4小时和8小时时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别(P

各药物组诱导的Jurkat细胞死亡

各药物组均未发生明显的诱导Jurkat细胞死亡的现象。CDDP诱导Jurkat细胞死亡的效应随药物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药物浓度为25、50和100 μg/ml,作用8小时时诱导的Jurkat细胞死亡率分别为7.6%、9.9%和10.3%。12.5 μg/ml HHT短时间和长时间作用时细胞死亡效应均不明显,只在药物浓度为25、50和100 μg/ml,作用4小时时显示微弱的诱导Jurkat细胞死亡的效应,细胞死亡率分别为6.6%、5.2%和6.6%。MIT只在低药物浓度12.5 μg/ml和25 μg/ml作用8小时时细胞死亡率分别为4.0%和4.5%(图7),药物浓度增高时却并未发生明显的细胞死亡。而HCPT则只在增高药物浓度至50 μg/ml和100 μg/ml,长时间作用8小时时才发生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率分别为5.0%和9.6%。详见附表。

Table. Effect of anti-tumor drugs on apoptosis of Jurkat cells (略)

讨 论

多种化疗药物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米托蒽醌(MIT)、顺铂(CDDP)、羟基喜树碱(HCPT),高三尖杉酯碱(HHT)等。有文献报道米托蒽醌可诱导人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4],并逐步用于白血病的治疗。CDDP曾用于治疗卵巢癌、前列腺癌、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机制是损伤线粒体功能、使DNA 断裂和抑制细胞发育[5],最近有文献报道,CDDP可通过引起CD95聚集成簇进而诱导凋亡[6]。然而,其较强的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羟基喜树碱(HCPT)和高三尖杉脂碱(HHT)均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HCPT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结肠、直肠癌、肺癌及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也有很强的诱导人白血病细胞和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7,8]。

临床证明,HHT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红系白血病等各种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均有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HHT可诱导人野生型P53白血病细胞、HL-60,K562和Jurkat细胞等凋亡,诱导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或改变线粒体跨膜电位或细胞色素C、AIF的释放和caspase的活化等[9-11],同时还有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抑制转移的作用[12]。本研究根据近年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白血病治疗的问题和现状,用可靠的Annexin V/PI流式双参数分析方法,比较了几种抗肿瘤药物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解决临床白血病治疗的问题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细胞发生凋亡的早期,膜磷脂酰丝氨酸(PS)由脂膜内侧翻向外侧。Annexin V是一种磷脂结合蛋白,与磷脂酰丝氨酸有高度亲和力,故可通过细胞外侧暴露的磷脂酰丝氨酸与凋亡早期细胞的胞膜结合。因此,Annexin V被作为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灵敏指标之一。在细胞发生凋亡时,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的发生早于细胞核的变化。本研究结合鉴定细胞死活的核酸染料(PI),使用Annexin V/PI流式双参数分析来区分凋亡细胞与死亡细胞,检测几种实验药物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和死亡的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药物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效应。CDDP小剂量时无明显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效应,只在大剂量长时间作用时才显示出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效应。HHT和MIT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效应均随药物剂量增大明显增高,但HHT各剂量组在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MIT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效应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HCPT组不同药物剂量同一作用时间点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率在2小时与4小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作用8小时时均有显著差异。MIT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效应的强度明显强于其他3种药物,CDDP只显示微弱的细胞凋亡效应。前3种药物随剂量增大均显示出药物饱和效应。

各药物组均未显示明显的诱导Jurkat细胞死亡的变化。CDDP和HCPT只在高药物浓度长时间作用时才显示微弱的细胞死亡效应。HHT短时间和长时间作用时细胞死亡效应均不明显,只在药物作用4小时时显示微弱的诱导Jurkat细胞死亡的效应。MIT却只在低药物浓度作用时显现弱的细胞死亡效应,药物浓度增高时细胞死亡效应却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可能需要延长作用时间才能显示明显的细胞死亡效应。

本研究提示,MIT和HCPT在白血病治疗方面具有较强作用;同时提供了一种临床实验药物作用可靠的Annexin V/PI流式双参数分析方法。有研究表明,可溶性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配体(sTRAIL)具有明显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和凋亡诱导作用[13]。文献报道,NF-κB可增强HHT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14]。抗肿瘤药物与生物制剂联合使用将会给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Yang YW,Wei AC,Shen SS. The immunogenicity-enhancing effect of emulsion vaccine adjuvants is independent of the dispersion type and antigen release rate-a revisit of the role of the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HLB) value. Vaccine,2005; 23: 2665-2675

2 Baxa DM,Luo X,Yoshimura FK. Genistein induces apoptosis in T lymphoma cells via mitochondrial damage. Nutr Cancer,2005; 51: 93-101

3 曹云新,金卫林,金伯泉. 一种特异性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新方法.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 3: 1065-1066

4 Bhalla K,Ibrado AM,Tourkina E,et al. High-dose mitoxantrone induc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or apoptosis in human myeloid leukemia cells. Blood,1993; 82: 3133-3140

5 Tacka KA,Dabrowiak JC,Goodisman J,et al. Effects of cisplatin on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Jurkat cells. Chem Res Toxicol,2004; 17:1102-1111

6 Ramesh G,Reeves WB. TNFR2-mediated apoptosis and necrosis in cisplatin-induced acute renal failure.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3; 285: F610-618

7 Shimizu T,Pommier Y. Camptothecin-induced apoptosis in p53-null human leukemia HL-60 cells and their isolated nuclei: effects of the protease inhibitors Z-VAD-fmk and dichoroisocoumarin suggest an involvement of both caspases and serine protease. Leukemia,1997; 11: 1238-1244

8 Tu SP,Zhong J,Tan JH. 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arsenic trioxide and hydroxy camptothecin in gastriccancer cells in vitro. World J Gastroentero,2000; 6: 532-539

9 Cai Z,Lin M,Wuchter C,et al. Apoptotic response to homoharringtonine in human wt p53 leukemic cells is independent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and implicates BAX translocation,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release and caspase activation. Leukemia,2001; 15: 567-574

10 Junghan BC,Etzrodt D,Jain SK,et al. Homoharringtonine induces apoptosis in HL-60,K562 and Jurkat cells,but not in Raji. Blood,1999; 94 (Suppl 1,pt.1):192b

11 Etzrodt D,Junghan BC,Jain SK,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the myeloid leukemic cell lines HL-60 and K562 by homoharringtonine. Onkologie,1999; 22 (Suppl 1):110

12 卢大用,胥 彬,曹静懿. 高三尖杉酯碱对白血病细胞分化和肿瘤转移的影响.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5: 175-177

篇7

1病史概况

患者,男,48岁,系胃癌术后4月余,双下肢浮肿近1周人院。患者2013年1月出现进食硬噎感,进食固体食物时明显,进食流质时好转,并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2013年2月17日行胃镜检查示:(1)胃癌;(2)食管溃疡。病理会诊示:胃窦体交界处腺癌。于2013年2月26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胃窦体交界处,大小约4 cm x 3 cm,溃疡浸润型,质硬,侵及全层。2013年3月6日术后病理:(全胃)胃体胃窦交界处浅表隆起型中分化腺癌,2 cm x1.5 cm x0.6 cm大小,侵及薪膜下层;另送(吻合口)组织2件均未见癌累及;责门周围检及淋巴结2枚、小弯侧检及淋巴结5枚,均未见癌转移;网膜组织充血。术后未行辅助治疗。1周(2013年7月14日)前患者出现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无疼痛麻木,无活动障碍。2013年7月18日肝胆胰脾腹腔腹膜后B超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腔少量积液。胃镜未见明显异常。现为求进一步治疗人肿瘤科。病程中,患者神清,精神可,无发热及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NS(-)。

辅助检查:2013年2月17日行胃镜检查示:(1)胃癌;(2)食管溃疡。病理会诊示:胃窦体交界处腺癌;2013年3月6日术后病理:(全胃)胃体胃窦交界处浅表隆起型中分化腺癌;2013~07~18月干胆胰脾腹腔腹膜后B超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腔少量积液。

人院诊断:胃癌术后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2治疗经过

患者2013年7月21日人院,完善相关检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71U/L谷草转氨酶68U/L,谷氨酞转肤酶U/L,免疫十项正常,余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7月23日(人院第3天)给子异廿草酸镁15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保肝治疗。7月24日(人院第4天)PET-CT检查结论示:胃癌术后,吻合口处脱氧葡萄糖(Iluorodeoxyglucose,FDG)代谢增高,延迟显像进一步增高,腹腔内肿大淋巴结影,FDG代谢增高,考虑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伴腹腔淋巴结转移;双侧胸腔少量积液,椎体退行性变。排除化疗禁忌于7月29日(人院第9天)给子EOX方案(表阿霉素50 mg d1-2+奥沙利铂150 mg d1+卡培他滨1.0 g每天2次,d1-14)化疗。2013年8月1日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31.6 mol/L、谷丙转氨酶218U/L、谷草转氨酶162 U/L,谷氨酞转肤酶76 U/L,停用卡培他滨,并给子多烯磷脂酞胆碱10 mL联合异廿草酸镁2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双环醇片50 mg口服,每天3次、苦参素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护肝降酶治疗。2013年8月2日查戊肝抗体阴性。2013年8月5日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28. 68mol/L、直接胆红素7.62mol/L、间接胆红素21. 0mol/L、谷丙转氨酶115 U/L、谷草转氨酶135 U/L,谷氨酞转肤酶78U/L,乙肝定量正常。2013年8月7日复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125 U/L、谷草转氨酶135 U/L,,谷氨酞转肤酶69 U/L者出院继续口服廿草酸二铰肠溶胶囊、双环醇片保肝降酶治疗。

3分析与讨论

3.1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患者人院第2天监测肝功能指标轻微升高,给子异甘草酸镁护肝降酶对症处理,在静脉化疗结束、口服卡培他滨第3天后复测肝功能指标显著升高,给子保肝、降酶对症处理后迅速下降。该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是什么?查患者无饮酒史,排除酒精肝,肝脏B超正常、无肝转移,无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十项正常,乙肝定量正常,手术时查肝功能亦正常。

那么该患者肝功能异常是否与药物有关?根据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防治专家共识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断标准:(1)用药与血清学指标改变出现的时间是否存在时序关系;(2)既往是否有该药导致肝损伤的相关报道排除其他原因或混杂因素导致的肝损伤;(4)再激发:如果患者有相同用药史,即二次用药后均出现类似的肝损伤表现,其中肝酶升高2倍以上是一项相关性很强的诊断依据。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前3项,或前3项中的2项加上第(4)项基本可确诊为DILI。追溯病史,(1)患者在化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2)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均有引起DILI的报道;3)无其他疾病原因;(4)患者在人院前曾口服去氧氟尿着胶囊3 d(具体剂量不详),有轻微肝功能异常,再次化疗后(其中去氧氟尿着与卡培他滨同为氟尿尿嘧啶类药物,在体内均转化为氟尿尿嘧啶而起作用)出现肝功能异常,且转氨酶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综上考虑该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基本可确诊为DILL。

该患者肝损伤可能的药物是什么?药师分析认为,患者人院时(化疗前)肝功能异常,考虑服用去氧氟尿着引起,化疗后复测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考虑为化疗药物引起,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表柔毗星均可引起肝损伤。奥沙利铂说明书提示极少见(,1/10 000)肝窦阻塞综合征,且多项研究已证实了奥沙利铂使用与肝窦损伤的关系。卡培他滨说明书提示有上市后肝功能衰竭、胆汁淤积型肝炎的报道。表柔毗星亦有致肝损伤的报道。结合患者既往使用去氧氟尿着后出现肝损伤,后服用卡培他滨再次出现,而两者均为氟尿嚓吮类药物。去氧氟尿着是氟尿嚓吮( Iluorouracil,5-FU)的前体药物,服用后在肝脏被尿嘧啶核着磷酸化酶转换成游离的5-FU,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培他滨主要由肝脏中的浚酸醋酶转化为5-脱氧-5-氟胞着,再经肿瘤组织中和肝脏内高度表达的胞着脱氨基酶的催化下转化为5-脱氧-5-氟尿尿嘧啶核着,最后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较高的胸着磷酸化酶作用下转化为5-氟尿尿嘧啶,发挥抗肿瘤作用,氟尿尿嘧啶可引起肝脂肪变性,进而发生肝功能异常,最终导致肝损伤,故药师分析此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不排除与氟尿尿嘧啶类药物有关,因此建议医师停用卡培他滨并子以保肝治疗。

3. 2保肝药物的选择药物性肝损的治疗原则应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治疗关键)、促进致肝损药物清除和应用解毒剂、应用肝细胞保护剂、治疗肝功能衰竭,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或药理作用于致病药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物。该患者首先立即停用了卡培他滨,其次使用了多烯磷脂酞胆碱、异廿草酸镁、双环醇及苦参素氯化钠保肝治疗。

多烯磷脂酞胆碱是从大豆中高度浓缩提取的一种磷脂,在体内以完整形式与受损的肝细胞膜结合,修复受损的细胞,同时还可以调节膜结合酶系统的活性,保护肝细胞膜。郑于珠回顾分析94例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肿瘤患者给子多烯磷脂酞胆碱治疗,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9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异廿草酸镁是一种肝细胞保护剂,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异廿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异廿草酸镁治疗1周时的总有效率即达91.43%,且血清ALT和AST水平均在1周时就出现明显降低,治疗2周时的ALT和AST复常率均显著优于硫普罗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双环醇为联苯结构衍生物,近期研究表明,双环醇可通过清除自由基,调节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保护线粒体功能,调节脂质代谢等保护机制起到防治化学性肝损伤的作用[川。苦参素氯化钠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HBV-DNA水平。

药师认为,多烯磷脂酞胆碱、异廿草酸镁、双环醇护肝、降酶治疗是可行的,但联合用药太多,建议住院期间可以选择多烯磷脂酞胆碱、异廿草酸镁静脉滴注快速降酶、保肝,肝功能明显恢复后可以改为口服双环醇、廿草酸二铰胶囊出院治疗。研究表明使用异廿草酸镁联合多烯磷脂酞胆碱治疗药物性肝损害,ALT,AST,TBIL水平下降程度较单用多烯磷脂酞胆碱更加明显,且缓解率更高,同时安全性亦较好。苦参素氯化钠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该患者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无使用适应证,建议停用。医师采纳药师建议仅使用多烯磷脂酞胆碱和异廿草酸镁保肝治疗。治疗6d后复查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

3. 3药学监护异廿草酸镁注射液说明书建议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而该患者使用了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药师对其溶剂问题查找相关文献,发现异廿草酸镁在0. 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及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5h内外观、pH值、紫外吸收光谱均无显著变化,而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配伍后明显增多,但5%葡萄糖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间微粒数无显著性差异。对于该患者选用了5%葡萄糖注射液药师并未干预,而注重观察药物稀释后有无不溶性微粒及监护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反应。另外,多烯磷脂酞胆碱不可用含电解质的溶液稀释,应缓慢静滴。

注意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消化道反应、皮疹、水钠潴留等。每3~5天复查肝功能,若肝功能下降不明显,应调整保肝药物,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还应注意避免使用有肝损伤的药物,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选择氟尿嘧啶类药物。虽然患者考虑为氟尿嘧啶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可能性大,但亦不能排除奥沙利铂、表柔毗星可能,故一也应避免使用,可考虑选用紫杉类药物、顺铂等。患者下一疗程人院化疗前应复查肝功能,在化疗过程中还可选用还原性谷肌廿肤预防肝功能异常,但应注意还原性谷肌廿肤应在化疗之后使用,避免其影响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篇8

【关键词】 蜂胶;地塞米松;外敷;抗肿瘤药外渗;静脉炎

随着抗肿瘤药物的大量应用,抗肿瘤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呈上升趋势,静脉炎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也给护理人员增加静脉穿刺的难度,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影响抢救。为减轻静脉炎引起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负担,缩短静脉炎的治疗时间,提高静脉血管的再使用率,有效保护外周静脉血管,使患者顺利完成抗肿瘤治疗的疗程,我课题组研究了蜂胶加地塞米松来治疗静脉炎的新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2月至2007年11月,我课题组选择因静脉使用抗肿瘤药物致静脉炎且符合研究条件的的患者16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12例,女48例,年龄19~70岁。肺癌46例,胃癌31例,食管癌41例,恶性淋巴瘤12例,乳腺癌30例,其他 20例;其中发生两次外渗者9例。本课题组发生静脉炎的抗肿瘤药物有:长春瑞宾(盖诺)128例、表阿霉素10例、紫杉醇6例、多西紫杉醇5例、阿霉素9例、其他2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抗肿瘤药物发生外渗静脉炎后,采取抛币法随机分组,将研究对象160例分为A组81例与B组79例;A组使用50%硫酸镁湿敷,B组使用蜂胶乙醇提取液10 ml+地塞米松1 ml(5 mg)混合液湿敷。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血管条件、抗肿瘤药物等因素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操作方法 当发生抗肿瘤药物外渗后引起皮下肿胀时立即拔出留置针,再用10 ml注射器回抽,尽可能抽出局部药物,再用10%利多卡因5 ml沿肿胀疼痛区做环形封闭。A组以硫酸镁粉剂加蒸馏水配成50%硫酸镁溶液,取20 ml浸湿6 cm×6 cm的4层纱布,以穿刺点为中心沿血管走向湿敷,外用保鲜膜覆盖,3次/d,1 h/次,其余时间暴露。同时除盖诺采用冷敷外,其他药物可适当热敷。B组以蜂胶乙醇提取液10 ml+地塞米松1 ml(5 mg)配成混合液,滴在6 cm×6 cm的4层纱布上,以穿刺点为中心,沿血管走向敷在局部皮肤上,其他方法同A组。

1.3 效果评价指标

1.3.1 疼痛评价 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局部疼痛评价标准使用WHO疼痛分级标准:Ⅰ度疼痛,可耐受,不会影响睡眠;Ⅱ度疼痛,明显疼痛,可间断入眠;Ⅲ度疼痛,剧烈疼痛,不可耐受,不能入眠。

1.3.2 静脉炎评价 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所规定的标准划分: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或/和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条索改变,可触及硬结。以抗肿瘤发生外渗当天至第30天,最严重的一次静脉炎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对疼痛缓解、静脉炎恢复情况和血管弹性恢复情况进行两组间对比,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局部疼痛缓解情况对比,见表1。

2.2 两种湿敷方法对静脉炎的治疗效果评价,见表2。

3 讨论

3.1 本研究表明蜂胶外敷防治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等有显著效果, 蜂胶加地塞米松溶液外敷和50%硫酸镁湿敷两种治疗方法,缓解局部疼痛的有效率分别为58.75%、35.8%;静脉炎组织恢复平均天数分别为(10.28±6.67)d、(21.37±7.33)d;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

3.2 抗肿瘤药物外渗引起疼痛,因患者个体差异,对疼痛、耐受力、外渗程度等不同而表现不同症状,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传统50%硫酸镁湿敷。随着疼痛级别升高,缓解率分别为:37.2%,34.4%,33.3%呈下降趋势。采用蜂胶地塞米松溶液湿敷,随着疼痛级别升高,缓解率分别为:52.6%,63.9%,60.0%呈上升趋势。I度疼痛、II度疼痛、Ⅲ度疼痛蜂胶地塞米松溶液湿敷比50%硫酸镁湿敷比例分别高出15.4%、29.5%、26.7%。且Ⅲ度疼痛缓解率最高为60.0%。很显然在抗肿瘤药物外渗后疼痛级别越高镇痛效果越好。从表2抗肿瘤药物外渗后10 d内,15 d内蜂胶地塞米松外敷静脉炎恢复比例最大。

3.3 蜂胶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抗肿瘤药物外渗性静脉炎的机制 蜂胶是蜜蜂群体的一种副产品。蜜蜂从树林新生枝芽处采集保护植物嫩叶的天然树脂,并于本身喉腺分泌物混合而形成蜂胶,它是一种有较强粘性的固体状、棕黑色、有芳香气味的物质[5]。市场销售为蜂胶酒精提取液。蜂胶具有对细胞代谢非常重要的养份和维生素,且含有植物精油及20种以上类黄酮。它可以使植物在短期内快速生长并具有杀菌力及防腐效果;同时能净化血液,强化细胞膜,促进细胞合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化血管,改善微循环功效;还具有抗过敏、止血、镇痛的功用;是一种很好的微循环改善剂[6]。本观察结果证明蜂胶有明确的镇痛、消肿、杀菌、抗腐生肌、促进组织愈合的功效。

地塞米松具有稳定溶酶体膜,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作用,能有效的抑制介质释放,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对抗各种因素如物理、化学、免疫等引起的炎性反应。利多卡因可以阻断化疗药物渗出引起的血管平滑肌反应,还可以阻断炎性刺激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的传出,有效地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7]。

因此蜂胶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抗肿瘤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具有缓解局部疼痛迅速,有效控制治疗静脉炎,促进血管弹性恢复,增加静脉血管的再次使用率的效果。该方法优点在于局部外用,药物对局部血管作用时间长,克服了全身静脉用药时因血液稀释而造成的药物浓度降低,局部停留时间短,从而导致局部预防效果不良。该方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有效保护外周静脉,提高静脉再次使用率,为临床解决了实际困难,增加患者肿瘤治疗的信心,坚持完成治疗疗程。

参考文献

1 崔庆新,刘国富.蜂胶乙醇提取物组成 GC/MS研究.天津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36-38.

篇9

目的 了解抗肿瘤药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2007年抗肿瘤药物注射剂销售金额、药理分类及用药排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抗肿瘤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占药品年度总销售金额的9.45%、12.75%、16.1%;其他类抗肿瘤药物、植物类抗肿瘤药物和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约占抗肿瘤药销售金额的80%。结论 抗肿瘤药注射剂中其他类抗肿瘤药物、植物类抗肿瘤药物和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系抗肿瘤主要用药,其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在用药管理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抗肿瘤药;用药分析;销售金额

目前,恶性肿瘤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化疗仍是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许多进口药、新药替代了老药,随之而来的是药品价格的提高,这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提高治愈率、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药房注射剂抗肿瘤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该院抗肿瘤药品的使用情况及应用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数据库2005—2007年抗肿瘤药物注射剂数据消耗,包括药物的品种、规格、剂型、销售数量和金额等。

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分类原则将抗肿瘤药分为6个亚类: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植物来源抗肿瘤药、抗肿瘤激素、抗肿瘤杂类及抗肿瘤辅助药。统计该院2005—2007年抗肿瘤药销售总金额、抗肿瘤药总品种数、各亚类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1.1 各年度抗肿瘤药物消耗占年度药品总消耗的百分比

统计2005—2007年各年度全院用药总金额和抗肿瘤药物消耗金额, 计算各年抗肿瘤药物消耗金额及占年度的药品总消耗的百分比,2005—2007年分别为9.45%、12.75%、16.1%。

1.2 各类抗肿瘤药消耗分析

参照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的《新编药物学》第16版分类方法,计算各类抗肿瘤药物的用药金额构成比。

2 结果

统计2005—2007年各年度抗肿瘤药物消耗金额,以及各年度消耗排前20位药品排序。见表1~3。表1 针剂抗肿瘤药品种数、消耗总金额及百分比(略)表2 各亚类抗肿瘤药品品种分配、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较(略)表3 年抗肿瘤药物消耗金额前20位药品排序(略)

3 分析与讨论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分设两个病区,以肺癌、骨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宫颈癌等为主。由表1可见,抗肿瘤药物在该院用药占重要位置,药品比例在12.7%左右,逐年略有上升,抗肿瘤药物消耗金额年增长与全院用药金额增长趋势一致。随着近年来新型抗肿瘤药的研制及医患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关注,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用药品种数有所增长。

由表2可见,抗肿瘤植物药、 其他类抗肿瘤药是该院抗肿瘤药物的主体。 3年中两类药品消耗金额交替领先, 平均占抗肿瘤药物总金额的73.96%。抗肿瘤治疗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铂类药物仍为大多数抗肿瘤经典方案中的一线药物,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加,使得其他类抗肿瘤药物的消耗也有所增长。近年来免疫学和现代分子药理学的理论认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肿瘤综合治疗的环节之一,这一点也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及家属所认可,而抗肿瘤辅助治疗药物正是多为对机体有调节作用的药物,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坚持完成化疗,且适用于各类肿瘤患者,所以消耗金额上升。再加上价格昂贵的单克隆抗体在该院的应用,造成了抗肿瘤辅助用药消耗金额的持续增长。

抗肿瘤植物药很受重视,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消癌平等金额消耗3年来一直名列前茅,这符合当前“回归自然”的世界新潮流,这与国内研制和生产新开动天然抗肿瘤药物及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有关。

3年中抗代谢药的消耗金额及比例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占抗肿瘤药物总金额的14.59%。特别是吉西他滨持续两年消耗金额位居第2位。

抗肿瘤抗生素以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较为常用,消耗金额平均占1.36%。传统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因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研究进展缓慢等原因,3年来平均份额在1.9%左右。而激素类药物临床适应证局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与内分泌有关的恶性肿瘤,由于此类患者相对少,故销售金额比例仅在0.2%左右。

由表3可见,用药金额稳居前列的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等均为新型临床一线治疗肿瘤药物。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药效特点,尽管价格高,病人愿意接受,因而临床使用广泛。紫杉醇作为晚期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一线治疗,此类肿瘤均为近年来高发,3年间该院销售金额居高不下;紫杉醇类的另一新药多西紫杉醇,作用与紫杉醇相似,但抗肿瘤谱更广,与紫杉醇间具有不完全交叉耐药,与顺铂、氟尿嘧啶等抗肿瘤药无交叉耐药[1]。随着对肿瘤病人化疗质量的重视,该院止吐药用量增加,托烷司琼销量上升,一度越至首位。今又生、培美曲塞二钠、美罗华、西妥昔单抗、恩度等均为近年来研制出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被临床所重视,虽用量暂不大,但因价格过高消耗金额上升迅速,且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该院抗肿瘤药物治疗的现状及用药倾向,基本符合我国当前药品消耗总趋势。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发展[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以人为本”意识的增强,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坚持以治疗为目的、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用药原则,掌握临床治疗方案,防止滥用,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如何在延长肿瘤病人生命的同时,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仍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也将继续成为以后新药研究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酚性化合物;抗肿瘤机制;制备方法;综述

Abstract:Phenolic compounds,the effective fraction in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ve significant antitumor effects. The mechanism are antioxidation,cell proliferation suppression,apoptosis induction,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disturbing and tumor suppression gene activity enhancing,cell cycle disturbing etc.By 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they can be extracted and purified.In this articl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tumor mechanism and preparative method of phenolic compounds was reviewed.

Key words:Phenolic compounds;antitumor mechanism;preparative method;review

酚性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性中药中,在抗肿瘤中药中普遍存在,如葛根、黄芩、金银花、独活、厚朴、银杏、黄芪、虎杖、藤梨根等均含有多酚。酚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香豆素、木脂素等,它们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1 酚性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早期指2—苯基色原酮,近年来泛指2个苯基通过3碳链相连形成的化合物,即具有C6C3C6基本骨架。它们是一类多酚化合物,每个苯环上可连接上取代基,取代基多为羟基、糖基或多糖,如黄酮、黄酮醇、异黄酮、查耳酮及它们的二氢衍生物和黄烷醇、花青素、槲皮素等。它们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因其苯环上取代基不同,其抗癌、抗氧化等作用效果差别很大。B环上有一邻位酚结构和饱和的C环显示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1]。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材有葛根、黄芩、枳壳、陈皮、山楂、蒲黄、丹参、川芎、银杏、甘草等。木脂素是一类生物调节物质,可分为游离的脂溶性木脂素和含配糖体的水溶性的木脂素。它属于苯丙素类,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多个苯丙素。它对小细胞肺癌、白细胞癌、淋巴肉瘤、神经胶质瘤、霍杰金氏症等多种癌症有特殊疗效[2]。含木脂素的中药有厚朴、五味子等。香豆素的化学名称为苯并α吡喃酮,或1,2-苯并α吡喃酮。香豆素可看作是邻羟基肉桂酸的内酯,具芳香气味。根据环上取代基及其位置的不同,常将香豆素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和其他香豆素等。含香豆素的中药有独活、茵陈等。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3]。

2 抗肿瘤机制

2.1 抗氧化作用 活性氧可以损伤DNA,细胞在DNA损伤未修复或错误修复的条件下分裂从而引起突变的发生,如果突变发生在某些重要的基因上时则会引起肿瘤的发生。而酚性化合物都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含有酚羟基,酚性化合物中的酚羟基能够与自由氧作用。酚性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制为: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阻断自由基链的传递;与诱导氧化的过渡金属离子络合[4]。

2.2 阻断细胞周期,抗细胞增殖作用 肿瘤是细胞无限增殖的结果。芹菜素(apigenin)具有诱导C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周期停止于G2/M期的作用,此作用于除去芹菜素2小时后可逆转[5]。

2.3 抑制DNA合成,破坏DNA结构 参与DNA合成过程的许多酶都可能成为酚性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靶点,这些酶的抑制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阻断DNA的合成。如柚皮苷(naringin)能阻止藻毒素(algal toxins)和微胞藻素(microcystinLR)对肝细胞角蛋白细胞骨架过度磷酸化和破坏作用[6]。

2.4 干预细胞信号转导 酚性化合物能抑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和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TPK能诱导肿瘤发生,它能激活PKC和诱导原癌基因表达。有人对14种黄酮类化合物抑制信号转导和细胞转化相关的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α(PI3Kα)活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抑制作用大小顺序:杨梅黄酮>藤黄菌素>芹菜苷配基>漆树黄酮>槲皮素[7]。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它们对激酶的抑制作用强度有关,一些黄酮类化合物既能抑制PKC,也能抑制EGFR的TPK活性。构效分析发现,B环上羟基的位置和数量以及C2C3键的饱和度是黄酮类化合物抑制PI3K活性大小的重要因素[8]。

2.5 诱导细胞凋亡 有人[9]发现,芹菜苷配基、藤黄素和槲皮素能使肿瘤细胞C3H10T1/2CL8细胞P53堆积和细胞凋亡,凋亡发生在细胞周期的G2/M时相外,G2/M停止呈P53依赖性,成纤维细胞P53敲除后此作用就不会发生。这些黄酮诱导凋亡的作用大小依次为芹菜苷配基>槲皮素>杨梅黄酮>山奈黄素。甘草查尔酮-A、黄芩配基均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10]。

2.6 促进抑癌基因表达和抑制癌基因表达 槲皮素能抑制K-ras,H-ras和N-ras基因表达,使癌基因产物表达量降低[11]。槲皮素还能降低大肠癌细胞系和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稳态的P21-ras蛋白水平,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10μmol·L1的槲皮素处理细胞24h后,P21-ras蛋白表达降低了50%。

3 酚性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3.1 提取方法

3.1.1 热水提取 水提取过程中要考虑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因素。此工艺成本低、安全,适用工业化大生产,但是用水提取时,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如无机盐、蛋白质、糖等),给进一步分离带来许多麻烦。现在,已经很少单一使用本法。

3.1.2 有机溶剂萃取法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等。提取方法有冷浸法、渗漉法、回流法。冷浸法不需要加热,但费时较长,效率低;渗漉法由于保持一定的浓度差,所以提取效率较高,浸液杂质较少,但费时较长,溶剂用量大,操作麻烦;回流法效率较冷浸法和渗漉法高,速度快,但受热易破坏的原料不宜用此法。例如:元宝枫叶粉中提取黄酮类物质用的是冷浸法,用70%乙醇提取,提取率和黄酮含量都很高,提取物质较易浓缩和干燥[12];陈皮苷提取用乙醇渗漉法,使用50%或60%的乙醇,16倍提取液时提取效果最佳[13];从水飞蓟中提取水蓟宾,用乙酸乙酯做溶剂,用索氏提取法连续回流抽提9次,然后在甲醇中经多次重结晶可得到水蓟宾纯品[14]。

3.1.3 碱性稀醇或碱性水提取 此方法是利用酚羟基的酸性,可以用碱性稀醇或碱性水提取浸出,经酸化后得到黄酮类物质。主要用的碱性溶液是稀氢氧化钠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浸出能力高,但杂质较多不利于纯化。石灰水可以使一些鞣质或水溶性杂质沉淀生成钙盐沉淀,有利于浸液纯化,但是浸出效果不如氢氧化钠水溶液效果好,同时有些黄酮类化合物能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物质,不被溶出。一般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碱性溶液。例如从中提取黄酮类物质时,用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出效果较好[15]。

3.1.4 超声波法 超声提取技术具有提取时间短、产率高、无需加热、低温提取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护等优点。被浸提的物质在被瞬间破碎,生物活性保持不变,同时提高破碎速度和提取率。如以石灰水作溶剂,对黄连超声提取30min,所得提出率比浸泡24h高50%[16]。

3.1.5 微波提取 李嵘等人曾用微波法提取过银杏叶中的黄酮甙,研究发现,溶剂萃取前对原料和水的混合液进行短时间微波处理,能大大提高黄酮提取率和缩短溶剂萃取所需的时间[17]。

3.1.6 酶解法 植物药的细胞壁组成物质纤维素以及许多植物药材细胞内含的果胶等物质阻止细胞内有效成分溶出。应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可使细胞壁及细胞质中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降解,减小有效成分从细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传质阻力,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

3.2 分离纯化 酚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有柱层析、薄层层析、溶剂萃取以及近年来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等,在此介绍几种可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 吸附树脂已广泛应用于酚性化合物的提取。大孔树脂吸附法已成为银杏叶黄酮提取工艺的有效手段[18]。如采用弱极性AB-8大孔树脂对葛根黄酮、银杏叶黄酮进行吸附分离,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提高近一倍;用CAD-40大树脂分离纯化柚皮苷效果很好等。这种方法提取效率较高、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3.2.2 膜分离法 有人[19]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银杏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发现提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提取方法。膜分离技术具有无相变、能耗低,工艺简单,易于连续化,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目前膜在中药中使用仍然存在易堵塞,使用寿命短等缺点。

3.2.3 高速逆流色谱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分离纯化黄酮、木脂素、香豆素等成分的研究中获得成功。有人用氯仿甲醇水(33:40:27)体系,700r/m转速,在700min内从从黄酮混合物中分离橙皮素、四羟基黄酮和槲皮黄酮[20]。高速逆流色谱固定相是液体,无需固体载体支持,因此完全消除了气、液色谱中常见的吸附现象,特别适用于分离极性大的组分以及一些生物大分子。利用高速逆流色谱仪可以一次进样几十毫升,分离近10g的样品,它不需升温加热,也不需要精密的恒流泵,简单方便。

3.2.4 离子交换树脂法 有人用80%乙醇溶液提取豆饼中大豆异黄酮,所得粗提物溶于碱性溶液,经离子交换分离可使大豆异黄酮在产物中的含量提高10.57倍[21]。

参考文献

[1] 黄华艺,查锡良.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7(21):428.

[2] 潘晓辉,王琳,等.鬼臼类木脂素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安康师专学报,1999,9(11):48.

[3] Mizuno A,Takata M.Structures of new coumarins and antitumorpromoting activity of coumarins from Angelica edulis[J].Planta Med,1994,60:333.

[4] 赵军.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3):306.

[5] LEPLEY DM,LI B,BIRT DF,eta1.The chemopreventive flavonoid apigenin induces G2/M arrest in keratinocytes[J].Carcinogenesis,1996,17(1):23672375.

[6] BLANKSON H,GROTTEROD EM,SEGLEN PO.Prevention of toxininduced cytoskeletal disruption and apoptotic liver cell death by the grapefruit flavonoid,naringin[J].Cell Death Differ,2000,7(8):739746.

[7] AHMAD N,GALl H,JAVED S,eta1.Skin cancer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aflavonoid antioxidant silyrnarin are mediate via impairment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signaling and perturbation in cell cycle progress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8,274(2):294301.

[8] 陈琪,王伯初,等.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2003,11(26):49

[9] RAFIMM,ROSEN RT,VASSIL A,et al.Modulation ofbcl2 and cytotoxicity by licohalconeA,a novel estrogenic flavonoid [J].Anticancer res,2000,20(4):26532658.

[10] HUYNHHT,TEELRW.Selective induction of appoptosis in human mammary cancer cells (MCF7) by pycnogenol [J].Anticancer Res,2000,20(4):24172420.

[11]RANELLETTI FO,MAGGIANO N,SERRA FG,et al.Quercetin inhibits p21RAS expression in hum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 and in primary colorectal tumors[J].Int J cancer,2000,85(3):438445.

[12]王兰珍,马希汉,王性炎,等.元宝枫叶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4):6467.

[13]李苑,张敏.中草药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J].广东药学,1999,(9):46.

[14]陈旒荃,王春梅.水飞蓟综合利用基础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7,(4):9193.

[15]丁利君,吴振辉,蔡创海,等.中黄酮类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2023.

[16]郭孝武,张福成,林书玉.超声提取对黄连素提出率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73675.

[17]李嵘,金美芳.微波法提取银杏黄酮甙的新工艺[J].食品科学,2000,21(2):41.

[18]冯晓萍,查忠勇,等.银杏叶黄酮的提取现状[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2002,2(5):14

[19]于涛,钱和.膜分离技术在提取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23(6):5558;58.

[20]Slacanin I.Modifications to a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for Improved Separation Capability[J].J Cromatogr,1990,13(12):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