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21 15: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腹膜后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浙江金华的蒋老太今年70岁,中年时发现腹膜后长了个瘤子,当时没钱动手术。20多年过去了,蒋老太腹部的肿瘤越长越大,吃饭、活动都受到影响。到医院一检查,结果让医生和子女们都惊呆了:肚子里的肿瘤已长到20多公分,而且与腹腔里最大的两根血管――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关系密切,将腹主动脉向左侧推开4厘米,将原本位于腹膜后的下腔静脉和肾静脉完全抬起。同时将肝脏压得菲薄如纸,与肝脏的组织结构侵犯到一起,将原本位于右腰部的右肾向下推移到了髂窝。
当地医院明确告诉子女们,手术难度太大,风险极高,必须到上级医院诊治。于是子女们带着老太辗转南京和上海,打听找到了长海医院血管外科的曲乐丰教授。曲教授和其治疗小组的医生们仔细检查病人,认真研究影像学资料,在认真准备围手术期每一个细节的基础上,不但成功切除了蒋老太藏在体内二十多年的巨大肿瘤,而且将其重要的相邻组织,如肝、肾等完整保留。切除的肿瘤直径达22厘米,重量6.5斤,护士开玩笑说:“七十岁老太剖腹产出一个六斤半的婴儿。”术后蒋老太恢复很快,10天后拆线顺利出院。
腹膜后肿瘤是外科常见的隐匿性肿瘤之一,多数为良性,少部分为恶性。初始阶段症状往往不明显,或是不典型,患者常常忽略,以为是“老胃病”“老便秘”“老腰酸”等而不去医院检查治疗。直到肿瘤长到很大了,从肚皮表面都能很清楚地摸到肿块后才引起重视,这时往往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胰、肾等脏器都是常见的后腹膜肿瘤发生部位,甚至腹膜后的神经、血管、脂肪组织等都能发生肿瘤。腹膜后脏器位置较深,痛觉不敏感,很多腹膜后肿瘤被发现时已广泛侵犯,或与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纠缠”在一起,医学上称之为“行为恶性”,无法手术,给患者及家属造成终身遗憾。
所以,我们建议有异常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仔细检查,尤其是那些容易轻视的症状,比如上腹胀满、顽固性呃逆、无痛性黄疸、消化不良、进行性腰酸、大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等,它们可能预示着腹部肿瘤的发生。另外,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吸烟、酗酒、长期便秘、消化不良等的老年人,应该每年查一次腹部B超或是CT,以全面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
对于确诊腹部肿瘤的患者,不要放弃希望。很多像蒋老太这样的患者,找到有经验的医生,经过细致的手术准备和术后精心治疗,有可能通过手术将肿瘤彻底切除而痊愈。但也不要病急乱投医,我们科经常见到一些已经做过五六次,甚至七次开腹手术的患者,这给手术造成相当的难度,患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了。
篇2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腹膜后肿瘤 分析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48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23例,女25例,年龄1~76岁,平均39岁。采用GE VIVID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5.0MHz,要求空腹进行,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与内部回声,以及变动及深呼吸时肿瘤的活动度,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并观察有无胸腹腔积液。
结 果
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恶性肿瘤83.3%(40/48),良性肿瘤16.7%(8/48)。显示本文资料中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分别为恶性淋巴瘤33.3%(16/48)和精原细胞瘤10.4%(5/48)。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病理良恶性诊断符合率高达83.3%(40/48),超声诊断对病理类型提示符合率41.7%(20/48)。
超声表现以及良恶性病灶之间的差异:超声表现多数为低回声、内部不均质、后方回声无改变、边界清晰但不规则、推压周围脏器或解剖结构、随呼吸的移动性消失,而对邻近脏器或结构的包绕较少发生。在良恶性病变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征象是:内部异质性、边界清晰程度、边界规则程度以及移动性。
讨 论
本文资料显示,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病理良恶性鉴别诊断符合率为83.3%,因此超声应作为腹膜后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本文资料结果表明腹膜后肿瘤中恶性肿瘤居多数,占83.3%,与国外报道相似[1]。腹膜后恶性肿瘤多呈实质不均匀图像,本文仅仅27.5%表现为实质均质性回声,其中10例均为直径5cm以下的恶性淋巴瘤;40例恶性肿瘤中仅有4例因肿瘤体积巨大内部伴有坏死出血,见到部分灶状液性暗区,8例良性肿瘤中有3例呈巨大液性暗区,内壁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现象,3例呈混合回声型。上述声像表现与国内报道相似[2]。
其次,本文资料表明腹膜后肿瘤的好发部位与内部回声特征有助于肿瘤病理性质的诊断:①恶性淋巴瘤病变发生于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多数沿腹主动脉至髂血管处弥漫性分布,呈多发性低回声团块状,小于5cm的肿瘤多为均匀性低回声,大于5cm的肿瘤多为不均匀性低回声,聚集成团,呈多结节融合的肿块。但是本文有4例发生部位仅仅位于下腹部髂血管旁,提示探查时需要进行广范围的扫描观察。有10例伴有肝脏与脾脏淋巴瘤浸润,本文资料表明对于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类型诊断率高达81.2%,大大高于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总诊断符合率41.7%。这表明超声检查对腹膜后恶性淋巴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②腹膜后精原细胞瘤是隐睾在腹膜后恶变所至,因此肿瘤多发生下侧腹部,而由于白膜为致密结缔组织,肿瘤难以突破,因此肿瘤大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光滑清晰。本文5例精原细胞瘤均表现为类圆形低回声团块,位置比较表浅,位于下侧腹部,境界清晰,包膜光滑,内部回声不均为结节样,同时患者均伴有隐睾,故对成年男子发现下侧腹部低回声团块要检查是否伴有隐睾,若伴有隐睾则高度怀疑精原细胞瘤的可能性。本组资料表明对精原细胞瘤的病理类型诊断率高达100%,并且超声检查可以根据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肾脏有无受侵犯而判断肿瘤的分期。
综上所述,腹膜后肿瘤定位的主要根据有两点:①腹膜后肿瘤常常推压邻近的腹膜后实质脏器和解剖结构,并且紧邻后腹壁,包括脊柱和肌肉。另一个判断肿物来源于腹膜后的特征是包绕征象,特别是对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输尿管的包绕。Didier等[3]报道了2例下腔静脉的肿瘤(平滑肌肉瘤及免疫母细胞瘤),在静脉腔内形成瘤栓。但笔者尚未发现此类病人。腹部血管造影可以发现病灶的滋养血管,从而对判定肿瘤的来源有帮助[4]。②呼吸时肿物的移动性减弱或消失现象,这是由于其深在腹膜后区,位置较为固定以及周围粘连或侵犯之故。然而少数病灶可以没有上述推压现象,这可能与它们瘤体较小、离腹膜后器官较远、向腹侧生长趋势或相对良性的生长方式有关。
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内部不均质或异质性,边界清晰与不清晰,外形规则与不规则,以及移动性减弱或消失。其他征象,如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变化、推压等在良恶性病变之间有较大程度的重叠。部分病例定性仍有困难,由于没有边缘特征,不能评估是否向周围浸润,从而难以定性。所以当病变特征不典型时,则只能做出定位诊断。
参考文献
1 Taqueu DP,Coit DG.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soft-tissue sarcoma of the retroperitoneum.Annsurg,1990,212:51
2 林礼务.现代超声临床诊断.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48-158
篇3
【关键词】 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配合
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采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肿瘤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共收治肾上腺肿瘤病人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1~55岁,平均43岁,病程1~4年,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均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均符合该手术适应证,手术中医护配合顺利,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满意手术效果。
2 手术适应证
一般认为,腹腔镜手术比较适合直径6cm的肿瘤表面血管丰富,操作和分离比较困难,同时,肿瘤瘤体较大,恶性可能性高,不宜实行腹腔镜手术。
3 术前准备
3.1 心理护理 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患者对其了解少,顾虑较多。术前一天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共同入病房,向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的简要过程及优点,向病人解释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区别,解除其恐惧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2 器械物品的准备 术前一天要对腹腔镜操作系统做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前解决,以免影响手术进程。对腹腔镜摄像系统及超声刀系统作好调试,检查二氧化碳钢瓶的气体量及压力。准备常规开腹器械一套,腹腔镜器械一套,另自制水囊一个,方法:7号手套的中指套一只,放入剪有多个孔的14号单腔导尿管,用7号丝线将尿管与指套根部数道环绕扎紧固定,先做注水试验,确定无破漏后方可使用。
4 术中配合
4.1 巡回护士的配合 (1)患者入室后,认真核对病变部位,并在病变部位对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正确摆放手术,在患者患侧肋部用软枕垫高45° ,使肾隆出,健侧腰部用沙袋支撑,以防患者滑落,健侧上肢外展置于托手架上,垫胸下腋垫,踝部垫,两膝间垫,妥善固定导尿管。(2)接通所有机器电源及各种管道,测试好腹腔镜光源亮度和焦距,将显示器摆在手术床的一侧,主刀医师的对侧,调好角度,便于术者观看,检查二氧化碳钢瓶是否打开。(3)术中观察: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确保显像系统正常运作、清晰度,及时供给手术台所需物品。
4.2 器械护士配合 (1)术前应对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做充分的了解,熟悉手术配合步骤,提前安装好手术器械零件,各器械按程序摆放,与巡回护士认真核对。术中通过显示屏密切关注手术进程,做到术中准确、快速传递器械。(2)常规消毒铺巾,将摄像头和光纤套好无菌保护套,正确连接各仪器导线及管道,取腋后线第12肋缘纵行切开皮肤2.0cm,长弯血管钳钝性分离肌层及腰背筋膜,自上而后向前分离腹膜后腔,将腹膜推开,进入后腹腔,置入自制水囊,注水300~600ml扩张,维持3~5min,使腹膜后形成一个间隙,吸出水囊内生理盐水,取出水囊。(3)用手指引导于腋中线髂脊上方穿刺,置T50ca充气,气腹压力为10~14mmHg,插入观察镜,在腋前线肋弓下插入另外一个穿刺鞘,腋后线12肋缘下放置第3个套管,并缝合防止漏气,置入分离钳器械,沿腰大肌前方分离打开肾周筋膜,分离肾上极及内侧缘,显露肾上腺区,寻找及分离肾上腺前后、外侧及下方,妥善处理肾上腺中央静脉,用钛夹结扎后切断,完整切除肾上腺肿瘤,置于自制标本袋中取出。检查肾上腺窝是否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管,解除气腹,拔除套管,缝合切口,用创可贴包扎切口。
5 体会
(1)手术护士术前充分了解手术操作步骤, 熟悉仪器性能、器械相互间的配套使用及拆装方法,做到快速准确传递器械。(2)本术式因切口小,部位深,术中使用电勾游离组织时为了防止裸露部位过长烧伤周边组织,需套上硅胶管,使前端露出5mm左右[3] 。(3)为避免镜头上的热附气和凝固的炭化组织影响视野的清晰度,应在手术开始和手术视野不清时,用碘伏棉球擦拭摄像镜头,以提高视野清晰度。(4)建立气腹时,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调节压力,正常腹腔内压力
6 小结
腹膜后腹腔镜下行肾上腺疾病的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切口较开放手术小且美观,感染少,恢复快等优点[6]。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成为肾上腺外科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是良性肾上腺肿瘤,已成为腹腔镜外科治疗的金标准手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腹腔镜治疗的原理,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步骤,更好地配合,完成现代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 喻红玲,屈清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2-23.
2 Smith CD,Weber CJ,AmersonJR,et al.Laparoscopic adrenaleclomy:new gold standard.WorldJ Sury,1999,23(4):389-396.
3 高欣,邱剑光,菜育彬,等.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10:610-611.
4 付秀荣.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配合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6(1):117-118.
篇4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护理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PRT),是指原发于膈平面至骨盆入口处腹膜后间隙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脏器的肿瘤以及源于他处的转移瘤[1]。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措施,但手术创面大,范围广,出血多,有的常联合多脏器切除,术后要求全面性、针对性、特异性护理。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腹膜后肿瘤31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8~71岁,恶性者22例,良性者9例。侵犯重要器官或大血管6例。
1.2 治疗方法 均进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中肿瘤完整切除者16例;肿瘤部分切除者4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行脏器联合切除者2例。
2 结果
本组手术中无死亡。术中大出血6例,术后死于肿瘤远处转移、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出血2例、肠瘘1例、应激性溃疡2例、腹部切口感染3例、腹腔内感染5例。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全麻未清醒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常规吸氧24~48 h, 2~4 L/min,氧饱和度保持在96%以上,每15~30 min巡视患者一次,并记录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变化。注意保暖,保持四肢末梢循环良好。详细记录出入液量,根据补液量决定翰液的速度,尽可能在24 h内补足所需液量。术后常规包扎腹带,以增加腹内压力,减轻腹腔血管扩张程度,3~5 d病情平稳后解除腹带。
3.2 腹膜后引流管的护理 腹膜后肿瘤剥离后,创腔大,腹腔压力低,易渗血,形成凝血块,阻塞引流管腔,应经常抽吸、冲洗,以保持其通杨。随时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引流以采用双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器效果较好,吸引压力2.65~4.0 kPa即可。
3.3 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是PRT常见并发症。出血原因主要有术中血管损伤、瘤床出血、创面大量渗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注意切口渗血情况及腹腔引流量,对已经发生术后出血者,应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中心静脉插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行成分血输注,纠正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水平,并及时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及肾功能情况。本组病例共有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抢救度过围手术期。
3.4 肠瘘 腹膜后肿瘤手术联合脏器切除器官最常见的是肠,其次为肾、脾、输尿管等[2]。肠瘘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严密观察腹腔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腹腔引流液如混浊,甚至脓液状,提示腹腔内有感染发生,如引流液呈蛋花样,颜色偏黄,提示为大量胆汁胰液,为高位肠瘘。一旦肠瘘发生,要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腹腔双套管冲洗,以充分稀释引流溢出的肠液,减少肠液对瘘口周围组织的侵蚀,利于炎症、水肿消退,肉芽组织生长,从而促进瘘口愈合。
3.5 应激性溃疡 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特别是在大手术严重创伤和休克等情况下发生的急性上消化道黏膜损害,本组2例发生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术后保持胃管通畅,减少胃内物,防止腹胀以改善胃黏膜血运。密切观察胃液引流情况,如胃管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提示有胃出血。如发生术后应激性溃疡,及时报告并配合医生治疗,用冰盐水、肾上腺素等洗胃。同时使用制酸剂来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
3.6 腹膜后感染 腹膜后感染的临床表现依感染的部位而不同,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感染迹象。一旦感染确定,应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有脓肿形成可经腹膜后引流管冲洗或穿刺引流冲洗。本组病例术后出现腹膜后感染5例,均经及时处理得以控制并且顺利出院。
3.7 健康教育 PRT术后病理诊断无论是良性或恶性,术后2年内应定期(3~6个月)进行B超或CT复查,2年后可改为6~12个月复查1次,如有复发征象,应尽早再次手术探查。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特点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65
在泌尿外科中, 因为腹膜后间隙属于非自然腔隙, 解剖标志不明确, 操作范围小, 在腹膜后间隙内实施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大的难度[1]。随着对后腹膜腔间隙解剖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及临床技术的提升, 当前已经可以有效完成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现选取本院18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 对其手术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0例, 女8例;年龄19~72岁, 平均年龄(36.45±23.74)岁。13例功能性肿瘤, 其中, 5例嗜铬细胞瘤, 4例醛固酮瘤, 4例腺瘤;5例无功能性肿瘤, 其中, 4例腺瘤, 1例重度皮质增生。肿瘤大小为16~54 mm。术前评定肿瘤没有浸润以及侵犯的现象,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良性肾上腺肿瘤。
1. 2 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 并从围手术期至患者出院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术中情况、解剖学特点与术后恢复情况准确记录。①围手术期准备:非功能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 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在解决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等3 d后方可安排手术。全部患者术前适当补充皮质激素, 术中与术后也适当补充。术前告知麻醉医生对患者给予查看, 对肾上腺危象等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救治预案。②手术适应证:功能性肾上腺肿瘤, 肺功能性肾上腺肿瘤与偶发性肾上腺肿瘤的直径为20~60 mm;肿瘤没有显著的浸润现象, 术前对血压与脉搏等有效控制。③手术禁忌证:肾上腺肿瘤的直径>60 mm, 认为腹腔镜手术有较大难度者;术前判定为肾上腺恶性肿瘤者。④手术操作:实施全身麻醉, 患者选择健侧完全侧卧或斜侧卧位, 将腰桥升起。手术开始时, 首先建立手术通道与腹膜外操作空间。手术通道的建立应用三孔法:a孔位于患侧髂嵴上方距离20 mm处, 是腹腔镜通道;b孔与c孔分为在肋脊角前下方与12肋尖前下方。三孔的分布:最佳状态为以b、c点连线为腰长的等腰三角形, 一定情况下还可以多建立一孔作为辅助通道。扩张腹膜外间隙的水囊, 充水0.3~0.5 L。在腹膜外空间建立标识:展平腹膜外的脂肪, 能够清晰的看到腰大肌, 利用Trocar在视野前上方完成操作。其次, 将通向肾上腺肿瘤方向的通路有效建立, 建立腹膜外操作空间以后, 靠近腰大肌侧, 将腹膜外的脂肪推开, 将Gerota筋膜剪开同时钝性扩大开口, 进入到肾周脂肪囊肿, 对腹侧的腹膜返折情况加强辨认, 避免误将腹膜腔打开。此时, 疏松结缔组织可在肾周脂肪外间隙明显看见, 并不断进行分离, 将Gerota筋膜开口下方的操作空间明显加大, 顺着腰大肌向上行到膈肌的下方, 对内侧进行简单分离, 将肾上部脂肪囊打开, 能够出现身上极组织。另外, 把膈肌下方筋膜进行简单分离, 出现显著的肾上腺的形态。将肾上腺与肿瘤组织附近的血供阻断, 将肾上腺切除, 阻断肿瘤组织肾上腺前后、外侧与上方的血管相对简单, 肾上腺内下方的空间较窄, 血管十分丰富, 处理过程存在一定困难。这时, 应该把肾上极和膈肌下方间的范围充分游离, 便于对血管的处理。最后, 合理放置引流管, 将肿瘤组织取出, 并对是否有肿瘤组织残留的现象密切检查。使后腹腔二氧化碳气压有效降低, 对是否存在大血管受损出血情况密切检查, 将标本取出, 同时在残腔放置乳胶管进行引流。
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0.5~1.0 d, 并对后腹膜腔引流液与颜色的变化情况准确记录。选择1~2剂皮质激素进行静脉注射, 一定情况下可以对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密切监测。
2 结果
全部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术中没有大出血与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术中出血量为(65.2±32.4)ml, 手术时间为(85.2±62.3)min。术后没有肾上腺危象与继发大出血的出现, 术后2~3 d将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术后的6~7 d可出院。全部患者进行1~1.5年的随访, 随访没有复发病例, 症状消失时间存在一定的不同。但全部患者都能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3 讨论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早期应选择良性肿瘤, 与肿瘤的直径
加强对手术设计的优化, 必须严格根据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避免腔静脉损伤大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3]。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气腹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磊.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的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9):93-94.
[2] 杨璐, 高亮, 陈勇吉, 等. 腹腔镜经腰腹联合途径行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的临床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6(2):336-339.
篇6
[关键词] 心理干预;脑膜瘤切除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18-02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在术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甚至中断治疗,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1]。本文主要分析心理干预在脑膜瘤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1年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欲行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经影像学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并跟踪观察;年龄37~58岁,平均(43.7±6.4)岁。观察组男16例,女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27例。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对照组 通过分析研究,对症下“药”,对该组患者行临床脑膜瘤切除术后常规心理康复护理,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般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关注其心理状态变化,给予基本的心理支持,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处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脑膜瘤切除术后心理康复护理,包括:①心理安慰护理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及家人手术进展情况,真实说明手术治疗后会面对的各项风险因素,并努力打消患者本身对手术可能失败和不良心理顾虑,让患者可以积极配合科学的康复治疗,逐步加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斗志。②康复知识宣教 患者及其家属一般对于术后的康复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细致的为其解释,告知术后康复的过程,康复时间,可能达到的康复效果,并对患者家属进行简单的康复教学,防止家属因做法不当对患者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③树立积极心态 术后患者难免会遇到一些效果不佳或身体暂时异常情况,科学上来说这是术后康复的正常阶段,但是患者及其家人都会因为不了解医学常理而对其病情产生疑惑,产生术后抑郁等,因此导致康复进程停滞继而失去继续康复治疗的信息。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正面积极的康复沟通,告知患者即使会有一些异常情况也要积极面对,要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战胜自我,顺利度过难关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评定工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1.3.1 康复中断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心理护理后的术后康复治疗中断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3.2 负面情绪情况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可以评测患者的焦虑情绪指数,从而从数据对比进行比较出两组间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是其体征并无明显差异(P > 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3 讨论
脑膜瘤(meningiomas)起源自脑膜及其间隙,是颅脑内第二高发病率的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少见于儿童[7]。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为颅内蛛网膜颗粒及绒毛富集之处,如大脑凸面、大脑镰等。脑膜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转归等与其良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良性脑膜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约3~5年才出现早期症状,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多是由于肿瘤体积增大使得颅内压增高或产生颅内压迫症状才来就医,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后一般症状可完全消失,预后较好。
心理护理主要对康复护理的患者通过行为或相互关系的影响,从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加速患者康复的康复方法。其目的旨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对手术的失败产生的焦虑、悲观和抑郁的情绪,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斗争中,帮助患者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临床上通过各种量表评定癌症患者的各项心理问题,针对性地对其心理护理逐渐科学、规范化。然而,现阶段临床护士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所能采用措施非常局限,仍停留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初级阶段,包括鼓励安慰患者和讲解传授疾病的医科知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保护性医疗措施等。这些支持性护理措施针对性不强,表面上看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严重心理危机(癌症等疾病)产生的效果欠佳。笔者认为,通过全面收集资料、观察患者言行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关因素策略进行心理干预。该方法可以减轻患者心理障碍,预防手术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将成为癌症患者心理康复护理的发展方向。
手术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同时引起生理变化,甚至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过度的焦虑还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的改变,因此手术患者的心理应激预防和消除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大关注。“准确应激理论”的研究表明,患者在遭遇紧张事件期间的痛苦情绪是由当前的经历与期待不一致所造成的,因此积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不良应激反应可有效缓解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分析心理干预在脑膜瘤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中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可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康复治疗的中断概率,减少康复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产生。
[参考文献]
[1] 缪亦锋,鲁晓杰,蔺玉昌,等. 脑膜瘤患者手术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3):208-210.
[2] 郑瑾,朴莹,孙田杰. 癌症患者身心需要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6-138.
[3] 李虹彦,孙晓红,刘靖. 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脑膜瘤患者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6):280-281.
[4] 童亚芳. 护士对癌症患者抑郁症的认识[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8,10(1):35.
[5] 王家良,康德英,洪旗,等. 高血压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09,79(8):599-602.
篇7
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一般采用局部手术、放射、冷冻、激光治疗等。早期局部切除可以获得根治,但中晚期肿瘤患者需要采用大范围切除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因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点,其修复不同于一般的创面修复,使手术变得非常困难。我院从2003年4月至2009年1月共完成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12例,其中采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及筋膜瓣修复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各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应用解剖
额部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额支,此外,颈内动脉的滑车动脉、眶上动脉也走行于其中,血供丰富,额支解剖十分恒定,按走行方向分为升部及平部,平部走行在额肌浅面,颞部筋膜位于皮下组织及颞肌之间,其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位于筋膜下,发出分支到皮肤及颞肌,颞浅静脉与其伴行[1]。
2 病例资料
例1,男,44岁。因左眼睑下肿物2年,流脓6个月于2003年12月入院。取活检病理报告为“基底细胞癌”。例2,女,84岁。因额部肿物1年,脓血性分泌物8个月于2007年1月入院。取病理结果报告为“鳞状上皮癌”。手术方法:局部加基础麻醉,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先于肿瘤周围约2 cm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分别深达颧骨及颞骨,使之形成直径约5.2~6.0 cm大小的创面,再按设计先做耳廓前缘垂直向上切口,显露颞浅血管,沿血管走行方向向远侧解剖直至额部皮瓣边缘。(1)皮瓣的手术方法:按受区面积切取皮瓣并将皮瓣掀起,血管蒂周围留有少量筋膜及肌肉组织,结扎切断到周围组织的分支,以形成血管蒂岛状皮瓣。皮瓣游离后,于血管蒂根部至受区钝性分离打通皮下隧道,将皮瓣通过皮下隧道移植于受区。皮瓣下放置橡皮条引流,供区创面取同侧上臂内侧全层皮片修复并打包加压。(2)筋膜瓣的手术方法:按设计切开至额部创面,并向两侧分离,按受区面积切开并将筋膜瓣掀起,血管蒂周围留有少量筋膜及肌肉组织,结扎切断到周围组织的分支,以形成血管蒂岛状筋膜瓣。筋膜瓣游离后,翻转至受区,并缝合固定,取同侧上臂内侧全层皮片修复并打包加压。皮瓣下放置橡皮条引流,供区皮瓣直接缝合,并放置引流。
3 结果
术后应用抗生素及血管扩张药物,2天后拔除引流条,14天拆线,皮瓣皮片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4年,见皮瓣皮片愈合良好,血运佳,色泽基本与周围皮肤相似,感觉存在,两点分别距1.5 cm,眼睑闭合正常,供区浅感觉存在(图1,2)。
4 讨论
随着环境因素的恶化及人类高龄化等原因,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目前治疗体表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早期的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甚至单纯放射治疗就可获得根治。对于中晚期的患者,为防止复发,手术切除的范围要求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术后常遗留局部组织的严重缺损,从而导致功能障碍,甚至畸形等问题,由于创面较大,在修复时较为困难,尤其是特殊部位的修复,所以因惧怕术后创面难以修复而切除不彻底,甚至肿瘤复发者时常发生。随着医学的发展,从根治性、微创、美学及功能等多方面考虑来设计手术方案,是当代外科的发展方向。从这一要求出发,面部创面因对修复后的特殊要求及周围组织的可利用情况,导致手术非常困难,同时,因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点,其修复不同于一般的创面修复,使手术变得更加困难。
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研究较少,致使在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从其根治性、功能恢复、外形等方面,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影响到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眶下及颞部软组织缺损因其特殊的部位,在修复上较为困难[2],单纯植皮不宜成活,即使成活也不能满足容貌上的要求,其他部位的皮瓣尽管可以利用,但多需特殊的固定,同时皮瓣的质地及色泽与周围组织差异较大,修复后对面部的外观影响较大,此手术有以下优点。解剖恒定,易于切取,皮瓣及筋膜瓣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愈合快,易成活,皮瓣与周围组织相似的解剖结构,能满足面部容貌上的要求,血管蒂切口设计在发际内,手术后不留痕迹。皮瓣供区在发际边缘,头发生长后可以遮掩[3]。另外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及手术中应注意以下特点:(1)由于恶性肿瘤生长的特点,在手术时限上属于限期手术,因此不宜选择需要长时间准备的术式,如皮管修复、利用周围皮肤扩张后修复等。(2)由于恶性肿瘤易转移种植的特点,手术不宜选择远距离带蒂皮瓣修复,如交腿、交臂皮瓣等。(3)由于恶性肿瘤需大范围切除,所留有的组织床血运较差,多数有肌腱乃至骨骼裸露,单纯皮片移植不能成活,即使成活,因血运较差,在后续的治疗中,如放疗时会造成坏死溃疡。因此,修复中一般采用组织瓣修复。在修复术式选择时,应尽可能从根治、微创、美学及功能等多方面考虑来设计手术方案,以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4)在手术中要尽可能遵循无菌、无瘤原则,最好先切取供区,待供区处理完毕后再处理受区,这样可以防止肿瘤细胞医源性种植。但做到这一点很难,因手术前的设计与受区术中预想不到的情况很难一致,有时会造成术中的麻烦,如解剖变异、皮瓣过小、组织蒂过短等,甚至手术失败。因此,在先切肿瘤时的手术中,要严格无瘤原则,对受区处理完毕后,要彻底冲洗消毒,更换器械及敷料,必要时用化疗药物冲洗。(5)我们采用的岛状复合组织瓣Ⅰ期修复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式,选择较为近距离的组织修复,创伤相对较小,手术风险较游离皮瓣移植小,对于以上修复较为困难的部位,是理想的术式。
参考文献
1 袁相斌,林子豪,刘麒.颞浅血管为蒂的组织瓣临床应用.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2:176.
篇8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5例,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MFH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7~82岁,其中大于50岁为17例,占68%;CT平扫肿瘤显示不规则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钙化3例,有分叶6例,小于10cm者9例,大于10cm者4例,边缘光整7例,侵犯周围组织9例,其中侵犯腰大肌3例、肾5例、肠系膜1例。有8例有明显的液化坏死。增强后肿瘤边界更清晰,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更明显,11例中至高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检查可作为主要诊断手段,能很好显示MFH肿块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肿瘤的定位及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以便于估计手术切除的难度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征象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是包括多种组织来源、病理类型比较复杂的一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 ,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 0.2%。而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来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组成成分复杂,形态多变,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正确率较低。发生于腹膜后的MFH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5例腹膜后MFH,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7~82岁,其中大于50岁为17例,占68%。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因腰背部不适、腰背痛;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有2例患者排尿困难而就诊。
1.2 设备和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螺旋CT行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10mm,无间隔连续扫描。
2 结果
2.1 病理形态学结果术后大体标本肿瘤边界不清,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伴有出血坏死或黏液变性。此种肿瘤的组织成分复杂,依据肿瘤中何种组织成分为主和发病率的多少的不同,将MFH分为五型,纤维型:由长梭形纤维细胞为主,又称为纤维型组织细胞瘤,此型最多见,本组13例;巨细胞型5例:肿瘤内出现较多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为特征;黏液型3例:肿瘤内有丰富的黏液成分;炎症型2例:肿瘤内有炎症或肉芽肿形成,也称为黄色瘤型或恶性黄色肉芽肿、黄色肉瘤以及炎性纤维组织细胞;血管瘤型2例:肿瘤内组织细胞间有出血、囊肿与血管瘤相似。 2.2 CT征象 25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肿瘤显示不规则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钙化3例,有分叶6例,小于10cm者9例,大于10cm者4例,边缘光整7例,侵犯周围组织9例,其中侵犯腰大肌3例,肾5例,肠系膜1例。有8例有明显的液化坏死。增强后肿瘤边界更清晰,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更明显,11例中至高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及文献报道:MFH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之一,好发年龄为50~70岁,本组大于50岁有17例,占68%。1964年由O’brian和Stout首先描述[1],MFH多发于四肢,腹膜后少见。Coindte等对1240例软组织肉瘤统计分析,在50种软组织肉瘤病理分型类型中,最常见的就是MFH,占28%[2]。
3.2 CT征象:CT检查能很好显示MFH肿块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肿瘤的定位及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以便于估计手术切除的难度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本组病例中,6例显示为分叶状,5例呈类圆形;侵犯周围组织8例;CT定位准确率88%,其定位诊断依据为,肿块侵及腹膜后器官(肌肉、肾等);腹膜后器官明显受压移位、变形;邻近盆壁或腹膜后间界限不清或消失。由于MFH组织学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CT定性诊断困难,多依据手术及病理。
3.3 鉴别诊断:MFH的CT表现需要与腹膜后其他软组织肿块鉴别,其中较常见的如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畸胎瘤等。马丽华[3]等认为,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与其位置走行有一定的关系,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肾上腺旁和髂腰肌旁;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大部分位于肾周围;淋巴瘤全部沿大血管走行周围生长。脂肪肉瘤CT扫描多可见到脂肪成分,是特征性诊断依据;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肿瘤内坏死区域较大;恶性畸胎瘤内成分复杂,常含有软组织及脂肪成分,并可见有结构的骨骼或牙齿样钙化。
参考文献
[1] Brian JE,Stout AP.Mallgnant fibrous xanthomas[J].J Cancer,1964,17(7):1445-1451
[2] Conindre JM,Terrier P,Guillou L,et al.Predictive value ofgrade for metas tasis deve lopment in the main histologis types ofsoft tissue sarcomas:a studa of 1240patients from the French Federation of Camcer centers Sarcoma Group.Cancer[J],2001,91(10):1914-1926
[3] 马丽华,宋朝晖,李洁,汪宁; 腹膜后肿瘤CT诊断[J].肿瘤防治研究,2002,04:343-344
[4] 吴天,张翔,姜毅,朱彤,叶兆祥,李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82-183
篇9
关键词:B超 腹部 误诊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6-01
B型超声诊断腹部肿块为临床最常用方法,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检查了99例腹部肿块,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86例,B超检查误诊13例,误诊占12%。为了今后更准确地诊断腹部肿块的来源与性质,特将其临床病理及图像资料、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总结,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超声诊断仪为日本产Alk SSD-256型实时线阵型,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及检查方法均按常规进行。本组腹部肿块的误诊分为3种类型:①漏诊即B超未能发现肿块;②未能提示肿块来源;③判断肿块来源错误。B超漏诊1例,为回音部肿瘤,声像图仅见气体强回声和不全性肠梗阻。未能提示肿块来源的8例,B超提示上腹部、腹腔,盆腔色块而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肠系膜炎性肿块1例,小肠系膜脂肪瘤1例,恶性组织细胞瘤1例,腹膜后脂肪瘤1例,中肾管囊肿1例,回首部瘤1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小肠恶性肉瘤1例。B超判断肿块来源错误3例,其中腹腔肿块误诊2例,腹膜后肿块误诊1例。
2 讨论
未能提示肿块来源及腹部肿块来源错误的为本组最常见的误诊类型,占90%。本组这种类型的失误主要见于腹膜后肿瘤和肠系膜肿瘤,腹膜后肿块易于误诊的原因,是肿块距腹壁较深,探查时因腹腔内胃肠道的气体干扰,图像显示欠佳,腹膜后肿瘤呈少见,但其组织来源和组织类型繁多;以及肿瘤体积过大与邻近器官解剖关系紊乱等因素有关。在判断腹部肿块来源是否来源于腹膜后时,必须熟悉腹膜后的正常解剖,以腹膜后的大血管为总纲,分辨其位置,观察血管的变异情况来判断肿瘤的位置,还应作侧卧位多方向探查,及深呼吸状态下实时观察。一般而言,肿块不会因改变或肠蠕动而变化,深呼吸时观察肿块很固定;多可见“越峰征”。从前腹部探查,气体及腹腔实质性器官常位于其腹侧或两侧即腹膜后肿块仅于其前方见到肠道气体回声。从背部探查肿声像图常较片腹壁探查清晰,在膝胸探查时肿瘤呈“悬吊征”为腹膜后肿瘤的特征。“假肾征”多为肠道肿瘤,饮水后探查确定胃和胰腺肿瘤,实时观察肿块与某器官同步活动时对确定肿块来源也极有帮助。如肿块与腹腔实质性脏器无关而与肠管相邻,且有较大幅度的左右活动,则提示为肠系膜肿瘤,当胃肠肿瘤无“假肾征”声像图表现时,可在饮水或水灌肠后探查,以显示肿块与胃肠道的关系,尽管如此某些腹部肿块,特别是巨大肿块来源的判断仍有困难,此时应选择CT等其他检查进行对照。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开展的35例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皮质腺瘤25例,嗜铬细胞瘤5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3例,肾上腺囊肿2例。结果:34例手术成功,1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0-130min,平均85min;失血量20-250mL,平均50ml;术后住院时间3-8天,平均4.5天。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肾上腺切除
【中图分类号】R7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66-01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for adrenal tumor (Report of 35 cases)LEI BoSichuan Province Panzhihua Pangang General Hospital Urology,Sichuan Panzhihua 617023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etrope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for adrenal tumor.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5 patients with adrenal tumor underwent retrope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from January 2007 to June 2011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including 25 cases of adrenal adenoma,5 cases of pheochromocytoma 3 case of adrenal myelolipoma,and 2 cases of adrenal cyst.Results:34 cases were completed successfully,1 case was transit to open operation.The operation time was 50-130 min with a mean of 85 min;The blood loss was 20-250 ml with a mean of 45 ml.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3-8 days with a mean of 4.5 days.There was no need of blood transfusion intra-and postoperatively,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Conclusion: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is a operation method of minimal invasive,safe and effective,with the advantagesof less blood loss,fas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shorter stay in hospital.
【Key words】Retroperitoneal laparoseopy;Adrenal tumor;Adrenalectomy肾上腺肿瘤大多需要手术治疗,经腹膜后途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由于入路直接,腹腔干扰少,解剖关系清楚,在临床迅速推广应用。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经后腹腔镜切除的35例肾上腺肿瘤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1-63岁,平均45岁。左侧17例,右侧18例;瘤体直径0.9-6.3cm,平均3.2cm。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B超、CT等检查诊断为皮质腺瘤25例,嗜铬细胞瘤5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3例,肾上腺囊肿2例。
1.2治疗方法:常规术前准备2周,完善心、肺、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及内分泌等检查;嗜铬细胞瘤患者常规服用α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充分扩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术前给予螺内酯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怀疑嗜铬细胞瘤患者,按照嗜铬细胞瘤行术前准备。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卧位,腰部垫高,先于腋中线髂嵴上方2cm处做长约1.5cm横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肌层达腰背筋膜,伸入手指游离推开腹膜,放入自制气囊,注气500ml,保留5min,建立人工后腹腔间隙,放气后取出气囊。另外2个孔在手指引导下分别于肋缘下腋前线处穿刺置入10mmTrocar,肋缘下腋后线穿入5mmTrocar,先前腋中线通道置10mmTrocar,置入腹腔镜。缝合密闭切口。充入C02气体,压力维持12-15mmHg,形成人工腹腔后腔。进入腹膜后腔,先辨认腰大肌及肾周筋膜,清理Gerota筋膜外脂肪组织后将其打开,然后在肾脏内上方用超声刀分离,显露肾上腺区域,分离肾上腺或肾上腺肿瘤。若肿瘤包膜完整,则行肿瘤剜出术或切除术,保留正常肾上腺组织。如肿瘤与肾上腺体分离困难,则行一侧肾上腺全切除术。将切除组织放入自制标本袋后取出,仔细止血,观察无出血后,腹膜后放置一根引流管,退出套管,缝合切口。2.结果
34例手术成功,1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0-130min,平均85min;失血量20-250mL,平均50ml;术后住院时间3-8天,平均4.5天。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讨论
1992年Gagner等人成功地利用球囊扩张器将后腹膜分离,使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成为可能[1]。后腹膜途径入路是依靠后腹膜潜在的间隙,利用器械建立足够的操作空间。张旭[2]等对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与开放肾上腺手术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且经后腹膜途径优于经腹途径,因而认为经后腹腔镜途经是肾上腺肿瘤外科治疗的“金标准”。
经后腹膜途径一般需要建立三个通道,直接进入手术视野,创伤小,而且没有腹腔脏器干扰。为避免气腹针盲目插入致肠管损伤的危险,我们主张用手指先进行腹膜后的分离,操作中基本没有肠管损伤发生,套管周围漏气现象也很少见。但经后腹膜途径也同时存在手术操作空间小,定位难、视野小的缺点,对于体型肥胖且肾周脂肪组织较多或手术操作较复杂的患者应谨慎选择[3]。另外,如果肾上腺肿瘤位于肾上腺内侧支或者比较靠近肾中极时,视野将会十分狭小,寻找、分离和摘除肿瘤操作会比较困难。本组1例皮脂腺瘤患者由于身材偏胖,且肿瘤靠近肾中极,被迫转为开放手术。
总之,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参考文献
[1]关超,谷明利,方,等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35例临床应用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