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25 06: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骨肿瘤

篇1

1856年Luschka首次提出骶骨肿瘤的名称,在其后的100多年中,西方医学文献仅报告400余例骶骨肿瘤,其中脊索瘤占3/4。国内于1932年首次报告骶骨肿瘤病例,徐万鹏等报道的123例骶骨肿瘤中,脊索瘤50例占40.6%,骨巨细胞瘤29例占23.5%。骶骨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也可以由周围组织的肿瘤侵犯所致。在所有的骨肿瘤中,良性骶骨肿瘤发病率为1.16%,恶性骶骨肿瘤为3.92%,良性肿瘤包括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根性囊肿、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等[1]。恶性肿瘤包括脊索瘤、骨肉瘤、软骨肉瘤、骨髓瘤和Ewing肉瘤等[2]。骶骨肿瘤因其发生部位特殊,位置较深,发展时间缓慢,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对其作出及时和正确的诊断有着很大的难度。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肿瘤较大。在治疗方面因其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比较棘手,过去多采用放疗、化疗,近年由于影像学技术、外科技术和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多数骶骨肿瘤的手术切除成为可能, 目前趋向于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3]。

1 组织学及解剖学特点

骶骨属于软骨内化骨,在发育过程中,骶骨椎体及附件成分的骨化中心一般于5~6个月出现,3~6岁闭合。因此在骶骨部位各种干细胞及破骨细胞生长活跃,成为骨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同时骶骨作为脊柱的一部分,发育过程中包绕脊索,因此它也是脊索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成年后的骶骨是一个四面体的“倒金字塔”形的松质骨块,组成骨盆环的后壁,并为脊柱的支撑体。骶骨位于L5椎体下方和双侧髂骨之间的深部,解剖复杂,前方有髂总血管、骶前静脉丛、直肠及输尿管等,有5根重要的骶神经从骶管通过骶骨进入盆腔。骶神经丛除支配盆底肌肉外,尚支配下肢部分肌肉,S2~4神经是括约肌功能的主要支配者。骶骨周围血运丰富,手术切除具有显露困难、出血多、易损伤脏器和肿瘤不易彻底切除等缺点,术中易发生出血性休克,术后可发生切口延迟愈合、二便障碍等并发症。

2 临床表现

骶骨肿瘤的早期症状主要以下腰部或臀部酸胀痛和持续性疼痛为主,可有放射痛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局部可有肿胀和压痛,皮温升高,臀部及骶尾部偶可扪及弹性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觉,并有轻度压痛,指诊时可触及直肠黏膜在肿瘤表面滑动,少部分病例可于下腹部扪及肿块。一些高度恶性肿瘤者常有较严重的疼痛、压痛,肿瘤生长迅速,而指诊肿块并不一定很大;部分病例因肿瘤侵及腰骶神经,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坐骨神经痛,同时伴有全身一般情况恶化等特点。因此,具备肛肠外科的诊治理念对于骶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3 影像学检查

骶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它可以向头端方向延伸到腰椎管中,也可以破坏骶骨向后延伸到邻近的软组织中,甚至可以通过骶髂关节的膜性部分向前方侵及髂骨,但因骶旁筋膜的屏障作用较少侵及直肠壁。骶尾部肿瘤的X线平片表现形态不一:骶骨脊索瘤先发生于骶尾部,逐渐向上发展,可破坏多个节段骶骨,甚至S1、L5骨质,几乎均为中央破坏,伴有前方的软组织肿块,偶尔可见小的钙化灶。骶骨巨细胞瘤常位于上位骶骨,表现为膨胀性破坏,偏离中央,病变周围常有一薄层骨壳。骶骨神经纤维瘤表现为膨胀性破坏,边缘清楚,扩大。骶骨转移瘤表现为不规则的骨质破坏,边缘不清,一般位于上位骶骨。骶骨出现大小不一的多发性病灶更提示为转移性病变。常累及骶髂关节,且往往还有全身其他部位的骨破坏,骨ECT有助于诊断。标准X线片上骶骨常常显露不清,CT扫描在评估肿瘤在骨内的范围时有一定帮助,如要清晰显示和评估骨质的破坏范围、软组织肿块的位置时,可以选择MRI成像检查。在T2加权像上,脊索瘤与周围软组织可呈鲜明对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指诊也有一定的帮助。骶骨肿瘤类型复杂,做出最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检查[4]。

4 术中避免大量失血

骶骨肿瘤就诊时往往肿块巨大,与周围血管、神经、盆腔脏器粘连,周围血管复杂,血供丰富,术中出血量多。术前肿瘤血管栓塞配合手术治疗骶骨肿瘤目的是避免剖腹结扎血管,以减少肿瘤的血供,减少术中出血、增加彻底切除的可能性和降低手术的危险性[5]。术前是否行肿瘤血管栓塞仍存在着争议,郭卫等[6]认为,多数情况下栓塞后术中控制出血不满意、且费用较高。杨述华等[7]首次在国内用明胶海绵颗粒对犬的双侧髂内动脉施行了栓塞试验,发现髂内动脉栓塞后12 h内为手术最佳时机。骶骨肿瘤的动脉栓塞是一种较安全的方法,目前尚未见严重并发症的报道。栓塞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1周的发热和栓塞区域的疼痛,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较严重的并发症是因坐骨神经缺血损伤所致的足下垂和足麻痹。熟悉骶骨的血管解剖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可有效地防止栓塞物逆流及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病人经济允许和医院技术条件俱备,术前肿瘤血管栓塞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骶骨肿瘤的手术失血较多,尤其是高位骶骨的次全切除或全切术,有关失血性休克的并发症屡有报道。预防大出血的措施包括:(1)对巨大或高位的骶骨肿瘤患者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2)备好充足的血源,手术前开放2个以上的静脉通路,详细记录出血量、尿量和各种液体的输入量,及时调整输血输液,分块切除肿瘤,游离神经时出血多则予快速输血,出现休克时,用加压输血器快速加压10 min即可以输入1000 ml红细胞悬液。(3)使用电刀、双极电凝缩短手术时间。(4)先处理出血少的步骤,如游离肿瘤四周,后处理易出血多的步骤,如分块切除。(5)若肿瘤较大或位置偏高,可考虑术中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和骶中动脉,以减少出血,必要时可暂时阻断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6)在施行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时,可在术前应用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技术,阻断肿瘤近端大动脉,再行肿瘤切除术[8]。(7)术前收集患者的自体血术中回输,但这项技术不能应用在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中[9]。

5 手术方式

手术入路有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和前后方联合入路等。目前常用后方和前、后方的联合入路。前方入路适用于S3以上高位肿瘤,且肿块向骶前生长者,以经腹膜外途径较为常用,此入路有利于经腹部在盆腔内将肿瘤切除;前、后方联合入路手术可显露骶骨的前侧、后侧及其周缘,有利于彻底切除瘤体,并可提高骶骨段截术的安全性。Simpson等采用可延伸的髂腹股沟和骶尾部联合入路行高位骶骨切除术12例,经随访3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亡,1例复发外,其余10例均健康存活。Gitsch等采用经腹一会联合入路将1例起源于骶骨远端但却占据整个盆腔的巨大骨巨细胞瘤连同乙状结肠远段完整切除,配合术后放疗,随访42个月未见复发,因此建议遇到骶骨固定的巨大肿瘤时可考虑采用腹-会联合入路手术。Conlon等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后路骶尾骨切除2例,认为该手术较安全、可靠,但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Marcove等通过肿瘤刮除或部分切除结合冷冻等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该方法具有保持骨盆和脊柱的连续性、手术简便、出血少,对复发性肿瘤可反复应用等优点。但应用液氮冷冻治疗,常并发4%~8%的皮肤坏死和病理性骨折。Althausen等[10]通过对1位29岁骶骨右侧巨大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肿瘤切除配合瘤腔壁氩气冷冻治疗,既保护了周围直肠壁、骶神经又使臀肌免受损伤。

6 骶神经根的保护

骶骨肿瘤切除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行走困难及二便失禁。从骶骨穿出的S神经与L4、5的腰骶干构成骶丛,支配着盆腔脏器和双下肢,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由S2、3神经组成,膀胱与括约肌由S2~4神经发出的神经和骶部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术后括约肌的功能与被保留的神经根数目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讲,S1神经保留可保持正常步态;仅保留双侧S1神经,患者将完全丧失括约肌功能,而无正常的肠道和膀胱功能;保留双侧S1、2神经,40%患者有正常的肠道功能,25%有正常的膀胱功能;保留双侧S1、2神经及单侧S3神经的,有上述两项功能者分别为67%和60%;保留双侧S1~3神经,有正常肠道功能和正常膀胱功能的分别达到100%和69%;保留单侧S1~5神经,87%患者有正常肠道功能,89%有正常膀胱功能;单侧S1~5神经切除后同侧会感觉麻木,但不影响性功能。术中仅保留了单侧骶神经根,而将对侧L5~S5神经根连同半边骶骨全部切除,术后随访发现,2位患者均存在正常的膀胱和直肠功能[11]。同时,神经根的保留与否还应考虑肿瘤的性质。在S1~3神经根被高位肿瘤所包围情况下,对良性肿瘤而言,这些重要的骶神经根必须保留;对于交界性肿瘤,若术后可配合放疗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则应将这些神经根保留;若系高度恶性肿瘤,则可将肿瘤连同受累神经根一块切除。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影响肿瘤彻底切除的条件下,尽可能保留双侧S1、2及至少一侧S3神经根,或一侧S1~3神经根,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行走、二便及性功能。

7 骨盆的稳定性重建

骶骨不仅是骨盆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还有支撑腰椎的功能。因而,骶骨的缺如将对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Gunterberg等的实验证明,如果经S1、2间截除,将致骨盆后弓承受力减弱30%。而经S1椎体截除,其骨盆承受力将丧失50%。但能够满足站立、负重和行走。Simpson等认为骶骨次全切除不影响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只要第1骶骨1~2节段保持完整则骨盆环可保持稳定。骶骨全切病人在未行脊柱骨盆重建的情况下,扶拐可行走小段距离,长距离行走则需要轮椅。对于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是否进行骶骨重建一直存在争论。Eckardt等认为包括两侧髂骨翼部分的全骶骨切除可导致脊柱骨盆的垂直和旋转不稳定,术后功能差,应重建骨盆环和脊柱骨盆的连接。Wuisman P等[12、13]认为是否行重建手术取决于髂骨翼的切除范围及病人的患病情况,应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使病人能够尽快康复。他还根据髂骨翼的切除范围将全骶骨切除进行量化分4级,3~4级骶骨全切的病人应行重建手术,需要定制特定的假体。以往对大部分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没有进行骶骨重建,患者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依靠脊柱和骨盆之间的肌肉和瘢痕组织会逐渐形成悬吊带限制脊柱的下沉。多数患者能够直立行走,但至少要卧床8周,对脊柱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脊柱内固定器械发展迅速,许多医生对于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手术,重建脊柱骶骨的稳定性[14]。重建的方法包括金属架内固定加大量的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或骨水泥填充[15]。目前应用冷冻干燥异体骨加短哈氏棒重建骶骨切除后的骨盆环是一种较简单、经济、可靠的方法[16]。

8 综合治疗

骶骨肿瘤的综合治疗可视为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和化学药物治疗的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过去认为多数骶骨肿瘤对放疗及化疗不甚敏感,但随着现在光子和质子放射疗法的发展及单克隆抗体疗法的应用,已大大改善了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及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预后[17]。合理、有针对性、个性化地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对于控制肿瘤的发展,缓解症状,以及预防骶骨肿瘤的复发起到一定作用。

8.1 放疗 放疗对不能切除的骶骨肿瘤有止痛、控制肿瘤发展、甚至治愈骶骨肿瘤的作用。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等骶骨肿瘤目前部分已能够手术切除,先行切除瘤体而后再行放疗更为合适,术后小剂量放疗有助于杀灭残存的瘤细胞。对手术切除困难者及某些复发病例,也可选择放疗。近年来,不主张术前放疗,因为许多肿瘤如脊索瘤,神经纤维瘤等对放疗本身不敏感,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放疗后肿瘤组织骨化和软组织瘢痕化,肿瘤虽然缩小纤维化,但包裹、粘连神经根更加紧密,不易分离,给手术增加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并影响伤口愈合。放疗后骶神经耐受手术牵拉刺激的能力减弱,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者较多。

8.2 化疗 近20年来,由于化疗的开展及逐渐完善,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尽管骶骨骨巨细胞瘤易复发,但发生肺转移的病例极少,故很少采用全身化疗。Kirchen等研究提示,骶骨骨巨细胞瘤刮除术后,采用MTX+骨水泥充填,将有利于局部复发的控制。通过介入治疗手段术前大剂量“浸泡”式化疗可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卡铂2g/L,顺铂400~600 mg/L),即无全身中毒之忧,又可有效杀灭脊索瘤、骨巨细胞瘤及其他恶性肿瘤局部的肿瘤细胞[18]。应用术中局部化疗的前提是在直视下把所见的肿瘤刮除干净。对于化疗敏感的骨肉瘤、尤文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应先行化疗,酌情考虑是否手术。

8.3 生物治疗 美国麻省总医院Kaban等曾报道了1例下颌骨巨细胞瘤,经3次手术切除再复发,在应用α干扰素(IFNα)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随访3年未再复发。该病例的治疗成功,预示着IFNα等生物制剂也许能够在治疗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的脊柱(如骶骨)骨巨细胞瘤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9 小结

骶骨肿瘤邻近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误诊或漏诊。患者往往在出现明显神经压迫症状,如腰腿痛、肛周麻木、大小便失禁时才就诊,此时发现的肿瘤病灶往往较大,骶骨已破坏严重,因此手术切除范围较大,给手术带来困难。早期及时的诊断是彻底切除骶骨肿瘤的重要条件,外科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前路髂内动脉结扎,或术前DSA介入栓塞可避免过去剖腹阻断髂内动脉,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中尽可能保留S1~3神经,术后效果满意率高。骶骨手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可使病人得到更快的康复。脊索瘤局部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年内,而远处转移可能发生较晚,甚至可发生在手术9年后,女性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较少。辅助应用放、化疗可减少复发并提高疗效、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 Luther N, Bilsky MH, HArtl R.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pine[J]. Neurosurg Clin N Am,2008,19:49-55.

[2] Sciubba DM, Chi JH, Rhines kD, et al. Chordoma of the spinal column[J]. Neurosurg Clin N Am,2008,19:5-15.

[3] 李守强,徐微尘,李姝,等.术前动脉栓塞在骶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977-979.

[4] Knoeller SM, Uhl M, Gahr N, et 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s in the spine and sacrum.The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spectrum minireview[J].Neoplasma, 2008,55:16-22.

[5] Lin PP, Guzel VB, Moura MF,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acrum treated with selective arterial emboIizdtion [J]. Cancer,2002,95:1317-1325.

[6] 郭卫,徐万鹏,杨荣利,等.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827-831.

[7] 杨述华,程福平,许伟华,等.髂内动脉栓塞后观察侧支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0,7:431-434.

[8] 米川,马中泰,卢海霖,等.球囊导管阻断动脉控制肿瘤术中出血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280-283.

[9] Nakai S, Yoshiza II, Kobayashi S, et al. Role of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in sacral tumor resection: patient selection an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and blood donation[J].J Orthop Sci, 2000,5:321-327.

[10]Althausen PL, Schneider PD, Bold RJ, et al.Multimodality management of a giant cell tumor arising in the proximal sacrum: case report[J].Spine, 2002,27:361-365.

[11]Todd LT, Yaszeruski MJ, Currier BL,et al. Bowel and bladder function after major sacral resection[J].Clin Orthop, 2002,397:36-39.

[12]Wuisman P, Lieshout O, Sugihara S,et al. Total sacr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oncologic and function outcome[J].Clin Orthop, 2000,381:192-203.

[13]Wuisman P, Lieshout O, Van Dijk M,et al.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enbloc sacrifice for osteosarcoma using a custommade prosthesisl[J]. Spine, 2001, 26:431-439.

[14]肖建如,贾连顺,陈华江,等.高位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方式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575-577.

[15]Paul W, Olav L,Martijn D, et al.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enbloc sacrectomy for osteosarcoma using a custom-made prosthesis [J]. Spine, 2001, 26:4337-4391.

[16]李众利,王继芳,王岩,等.异体骨重建骶骨肿瘤段切除后骨盆环[J].中国肿瘤临床,2002,29:423-425.

篇2

恶性骨肿瘤分原发性和转移性,是一种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虽不是常见病,但在骨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恶性骨肿瘤的治疗,除外科手术外,常需要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其治疗持续时间长,对病人全身及局部损害都较大,常常造成病人外观上的改变和遗留残疾。肿瘤的发展和治疗本身都可能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晚期恶性骨肿瘤不仅疼痛剧烈、顽固,而且还常常表现出全身衰竭和恶病质,随时有生命危险。绝大多数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忧心忡忡,在明确诊断后表现出焦虑、悲观、自卑、内疚、绝望等。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共收治恶性骨肿瘤患者52例,对其中42例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37例,女15例。9~29岁21例,30~39岁16例,40岁15例,平均36.5岁。随机将52例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10例。对A组实施心理护理,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患者平均住院28天,B组患者平均住院35天。

2心理分析

害怕、焦虑肿瘤晚期患者疼痛剧烈,恐惧手术治疗,害怕肢体的缺失,担心手术后残疾,需依赖他人照顾,害怕被遗弃,以致患者常伴发焦虑、恐惧,尤其是复发或经久不愈的患者。焦虑使患者对生活和治疗丧失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焦虑对治疗与康复十分不利,而且容易诱发其它症状,如疼痛加重,使治疗更加困难。悲观、绝望恶性骨肿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病情发展快,人们对它的认识尚不够深入,患了恶性骨肿瘤,心理上失去平衡,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失眠、悲观、绝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自卑、内疚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绝症,不能照顾家庭,要反复住院,又需花费医疗费用,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卑、内疚。

3护理

稳定情绪热情接待患者,以爱心和诚心对待患者,经常与患者交谈,沟通感情,理解和同情患者及家属,帮助患者接受事实,认识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态,正确对待人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区环境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的舒适度、治疗的效果与康复等密切相关,因此,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

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的配合社会因素在疾病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病情关键时期,家属、亲友、同事的支持尤为重要。向家属介绍治疗的基本情况及患者目前的心理状况,取得家属协助,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患者家属情绪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两者互为因果,要争取患者家属尽快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消除顾虑配合医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经手术、化疗、放疗、热疗、血管栓塞及生物治疗等辅助治疗,恶性骨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让治疗成功的患者介绍自己治疗和战胜疾病的经验,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让患者及家属说出忧虑和担心,医护人员则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恶性肿瘤方面的知识,告诉患者肢体缺失可通过安装义肢弥补,化疗引起脱发是暂时的。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增强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对治疗康复的信心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要经常与患者交流,用温暖体贴的语言解除其心理上的障碍,鼓励并主动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治疗信心。同时鼓励家属、亲友、同事探视,以消除患者孤独感,增加生活信心。

篇3

【关键词】 人工半骨盆置换; 骨盆恶性骨肿瘤; 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8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11-02

目前在临床上,应对骨盆恶性骨肿瘤的方式有半骨盆切除骨融合方法、骨移植方法、人工半骨盆置换等多种方法[1]。然而,由于人体的骨盆腔里有许多重要的脏器及相应的组织,在此处进行手术经常有并发症发生,这给骨盆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及护理带来一定的挑战[2]。本次研究旨在对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手术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45例进行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的骨盆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19~69岁,平均38.5岁。患者疾病情况:软骨肉瘤7例,尤文肉瘤14例,骨肉瘤9例,多发性骨髓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骨盆巨细胞瘤2例。

1.2 治疗方法

(1)手术前,对各患者进行骨盆CT检查、骨盆扫描、胸部X射线检查,以对肿瘤的范围和肺转移的有无进行确定。(2)手术时,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在髂腹股沟处行T形切口[3],使患者的股骨上方、髋臼和坐骨神经等充分暴露,然后对肿瘤外缘的半骨盆进行切除。(3)将人工半骨盆和人体残余骨盆进行连接固定。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对于患者来说,疾病往往使他们产生焦躁、恐惧等消极的情绪。这种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治愈,更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相关医护人员应多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向他们宣传基本的疾病知识,并引导帮助树立应对疾病的信心。这样可以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水平。

1.3.1.2 肠道及会准备 (1)肠道准备: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灌肠处理,以将患者肠道内的粪便及其他废物排净,防止手术中发生不必要的脏器损伤,同时也可以将手术部位充分暴露;(2)会清理:术前3~4 d,使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患者的会位进行清洗。

1.3.1.3 血液准备 人工半骨盆置换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大量出血,需在手术前准备好应急使用的血液。

1.3.2 术后护理

1.3.2.1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手术后待患者住进病房,利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地检测;术后1 d,每30 min对患者的血压情况、脉搏情况、护理顺畅度、血氧饱和程度进行记录,以后可根据患者的体征状况对记录情况进行调整。

1.3.2.2 术后及伤口护理 (1)术后护理:待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搬动需要对患肢一侧进行固定,防止脱位的发生;卧床时,使患者取平卧位,并使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对于舌头后坠的患者,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防止窒息情况的发生;(2)伤口护理:手术后,对伤口部位是否有红肿、发热、疼痛或渗液等情况进行观察,并注意是否有发烧情况出现。

1.3.2.3 并发症的预防或处理 术后,由于患者抵抗力有所下降,并且可能有咳嗽的发生,患者可能发生呼吸道或泌尿道等部位的感染。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上肢及肺部功能锻炼的指导;同时,由于术中出血情况的发生,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异常,相关医护人员应嘱患者进行一定的水量输入,并注意对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

1.3.2.4 术后锻炼 术后,由于关节活动较少、肌肉的萎缩等,患者的身体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术后,应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给予患者术后锻炼指导,以对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行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1.4 随访

术后对患者随访,随访时间为2~4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1年。

2 结果

2.1 术后效果

术后对患者进行2~4年的随访,发现45例患者中,有6例因肿瘤扩散发生死亡,另外39例存活,存活率86.7%。

2.2 并发症

39例存活的患者中,有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全血细胞减少,2例肾毒性反应,4例胃肠道不适。经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均有所缓解。

3 讨论

骨盆恶性肿瘤和正常细胞的代谢较为相似,进行化疗等方法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较大的损害。目前在临床上,对于骨盆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的优选方法为人工半骨盆置换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异体骨移植的排异反应,也可以保障髋关节功能的完整性,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然而,由于骨盆恶性肿瘤发生的位置特殊性,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较高。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术后护理,以改善预后、提高治疗的效果[4]。

本次研究旨在对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手术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并给出体会。通过对医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45例进行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的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术后2~4年的随访。通过对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及统计,可以发现,4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因肿瘤扩散发生死亡,另外39例患者存活,且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可以认为,对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护理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提高科室的软实力,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洁珍,苏为平,伍敏琦.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手术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55-457.

[2]刘晓平,于秀淳,周银,等.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9(5):427-429.

[3]徐中和,王建炜,张光明.特制组合式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3(3):140-143.

篇4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2例骨肿瘤患者进行人工关节里换术后的效果、生存情况、功能、并发症及处理。结果:42例恶性骨肿瘤局部复发率为5%,生存率为15%,最终保肢率95%。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术可用于恶性及侵袭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早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合理选择,及改进假体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关键词】骨肿瘤 人工关节

随着肿瘤分期的建立,手术重建方法的发展以及有效的化疗逐步完善,应用人工关节置换填补因骨肿瘤截除术后所致大块骨缺损,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保留肢体和功能重建的目的,在骨肿瘤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我院骨肿瘤科在1995~2005年初,共施术42人次。保留假体总治愈率为84%,疗效较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本组共42例。病变位于胫骨上端5例, 肱骨上段4例,股骨下端 例24例,股骨上端9例。所有诊断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软骨肉瘤和巨大骨瘤各3例,骨肉瘤12例, 骨巨细胞瘤10例,转移癌8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6瘤例, 骨韧带状纤维瘤例。合并病理骨折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作好术前辅助检查及病人的心理准备,要求术中、术后良好的配合,备血800~2000ml。(2)根据 X 线片显示病灶破坏的范围,确定截骨平面,测量髓腔粗细,髋臼及关节盂的大小,人工骨干的长度, 和厂家一起设计出假体,画好示意图, 订做假体。(3)根据 CT 和MRI显示病灶破坏的范围,确定病灶所在的解剖间室,决定手术边界,原则是在自然解剖间室以外手术。

1.2.2 麻醉 采用硬膜外麻醉、臂丛麻醉或全麻气管插管。

1.2.3 手术操作 对各部位的肿瘤按设计方案选择适当切口进行广泛性切除,如肿瘤侵犯致术前拟定间隙以外,应扩大手术边界,切除后的骨关节缺损与定制的人工假体的长短大小应相匹配;比试并试安装人工假体、测试关节的活动度与稳定性,调整到最佳的位置;安装人工假体,机械性固定加骨水泥固定;修复软组织缺损,用软组织覆盖人工假体,并使创口无张力或张力不大的情况下关闭。如为恶性肿瘤则可将断端髓腔用液氮冷冻。假体旁放置引流管,术后负压引流,6d 拔出引流管,术后2周开始化疗, 4~ 6周下地扶拐行走或适当活动。

2 结果

30例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好,2例感染,有1例负压吸引5~ 7d 仍有较多的引流液,每天可达 60ml 以上,拔管后假体周围积液,间断穿刺抽液 3 次。平均随访4年,随访5年以上者6例,2例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为15% ,局部复发率为5%,最终保肢率95%。2例骨肉瘤分别术后1.5、2年后局部复发,行截肢术,分别术后2、3年死亡。

3 讨论

我们应用 Enneking等[1]提出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外科分期方法,进行筛选病例。该方法简单、明确,使分期更趋于合理。第I期: IA: G1T1M0, IB: G1 T2 M0; 第II期:IIA:G2 T1M0, I IB: G2T2M0; 第 III期: IIIA: G1 ~ 2T1M1, II IB: G1~2T2M1。作者选择IIA和IIB 期作为局部切除,保肢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主要有重要的神经、血管侵犯、肿瘤晚期或大剂量放疗后造成局部软组织条件差以及局部感染,而病理骨折或有远处转移不是保肢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新辅助化疗的开展为保肢治疗创造了条件,因而术前化疗是保肢手术的前题。术前化疗能使肿瘤分界明显,血管减少,坏死增加;临床上可见肿瘤缩小,发热减轻,邻近关节活动增加;影像学检查可见钙化增多,肿瘤体积缩小及周围水肿消退等。1980年以前,恶性骨肿瘤患者行保肢手术的不20%。保肢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原发肿瘤进行恰当的局部控制,但保肢性的切除必须确保局部复发率比截肢低,并且可产生良好的功能结果。在肢体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重建方法中,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具有最好的功能结果[2]。

对骨端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 采用刮除植骨术,很难做到彻底刮除,且复发率较高。运用肿瘤节段切除、带骨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大大降低了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刮除术后的复发率,同时也较好地保留了原有关节的功能,避免了关节融合术带来的许多功能障碍[3,4]。对高龄良性骨肿瘤患者,骨端的良性肿瘤,如果受累范围较广,患者年龄较大(一般 60岁以上)者,用刮除植骨法治疗,一则移植骨来源困难,二则移植骨填塞后骨吸收及爬行替代过程很长,易引起病理性骨折及关节面塌陷。这类患者采用带骨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可以最早在术后1周左右负重行走,肿瘤切除后不易复发,康复很快,行走正常或接近正常。对恶性肿瘤患者,不管是原发还是继发的肢体的恶性肿瘤,一般的手术切除效果极差,单纯采用截肢术也不理想。我们选用广泛切除肿瘤加上带骨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明显减轻原有的疼痛症状,保持了原有肢体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另一方面避免了截肢的并发症即肢体的残端痛,也减轻了精神上的痛苦。

采用截肢术,对患者临床、体征、病理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充分分析评估,把握好手术适应症,注重术后的康复训练。采用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肱骨上断骨肿瘤在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前提下[5],能够解除疼痛,保持完整的形体病能恢复一定的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辅助化疗以及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下是有效可行的。目前假体正在不断改进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和采用新的固定方式如复合固定,这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及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Enneking WF. Limb salvage in muscloskeletal oncology [M] . New York:Churc hill Livigs tone, 1987, 198

[2] 郭卫,姬涛,杨毅等. 肿瘤型人工关节重建下肢骨肉瘤切除后的骨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 2006,20(10):971

[3] 冯传汉,周磊,孙德春等. 骨巨细胞瘤一些概念的发展与更新[J]. 中华骨科杂志, 1991, 11( 3) : 165~ 168

[4] 张天泽,徐光玮主编. 肿瘤学[M] . 天津: 科技出版社, 1996, 2138

[5] 冯阳阳,杜胜利等. 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肱骨上端骨肿瘤的临床效果,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J],2010,31(23):3737

篇5

【关键词】CT诊断;骨肿瘤患者;诊断准确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16-02

骨肿瘤是一种出现在骨骼、骨髓或者神经上的疾病,骨肿瘤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良性骨肿瘤,能够成功治愈,一种为恶性肿瘤,该种肿瘤的治疗较为困难,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1]。对于这种疾病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可以进行较好的治疗,因此对该种疾病的检查诊断就显得较为重要,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影像学的检查准确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CT诊断,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进步,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骨肿瘤患者的病情,对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79例骨肿瘤患者进行CT诊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79例骨肿瘤患者进行CT诊断,其中,有43例患者为男性,3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范围:17-66岁,平均年龄48.2岁,有21例在股骨出现肿瘤,19例在肱骨出现肿瘤,17例在胫骨出现肿瘤,15例出现腓骨肿瘤,7例在脊柱出现肿瘤,患者在年龄、性别和肿瘤出现的位置上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对所用患者采用CT机进行相关的检查,对横断面进行扫描将层间距设置在4mm左右,对于四肢出现病变的患者采用两侧进行同时扫描的方法,对患者按照相关的操作规则进行依次的检查。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对于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相关检验,若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CT诊断,有28例患者为良性肿瘤,其中有19例患者为骨软骨瘤,有9例患者为骨巨细胞瘤,有51例患者为恶性肿瘤,有23例患者为骨肉瘤,有16例患者为软骨肉瘤,有7例患者为淋巴肉瘤,有5例患者为脊索瘤。对患者进行手术后得出的结果为28例良性肿瘤,有19例患者为骨软骨瘤,有9例患者为骨巨细胞瘤,在51例恶性肿瘤中有19例骨肉瘤,18例软骨肉瘤,8例淋巴肉瘤,4例脊索瘤。得出采用CT诊断的准确率为89.9%,准确率较高,见表1。

3讨论

骨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常见,但是恶性肿瘤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治疗,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较为重要的。现在对患者的影像检查多使用CT诊断,它可以将患者体内的情况具体的拍摄下来医生会根据片子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种类的肿瘤,判断患者出现的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并指出肿瘤的类型,但优势不同的肿瘤可能会在CT影像下呈现相似的情况,所以医生在进行判断时会出现失误的情况[2]。但由于使用CT诊断的方式,还是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显示肿瘤的位置和类型,使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就可以了解到患者肿瘤的一些具体情况,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诊断,避免患者延误了是治疗的时间。对患者进行CT检查,由于CT检查的分辨率较高,所以能够看出早期的骨肿瘤患者的骨皮质和髓腔是否出现了侵蚀的现象,如果出现了还可以看到具体破坏的程度以及相关软组织的表现形态,可以对患者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3]。对于恶性肿瘤,在CT诊断的影像显示中会在骨肿瘤的边缘位置硬度较大,而且破坏形态为筛孔状的损害,破坏的程度也呈现为碎片状或者出现大块的缺损,所以通过CT诊断,能够较为准确的发现患者出现的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在本文的试验中,CT诊断判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准确率为100%。

但由于CT诊断在某些方法的局限性造成检查的结果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所以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时,不能仅参考CT诊断的结果,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的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判断,通过这种综合判断的方式,有效的减少医生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现象的出现,总之,只有较好的提高对骨肿瘤患者诊断的准确性,才能对患者进行更为科学的手术方法的准备,从而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在对患者诊断出骨肿瘤后,患者会出现较大的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保持较好的态度,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4]。

综上所述,对于骨肿瘤的患者进行CT的诊断,能够较为有效的诊断出肿瘤的性质以及类型,但还是会出现一些失误的情况,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时候不仅要参考CT诊断的结果,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的判断,提高对患者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叶晓波.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2,14(03:45-46.

[2]刘帅,赵卫东,陈鹏,张红宇,蔡琳.R全身弥散扫描在多发性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13(11:74-75.

篇6

【关键词】图像处理;骨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46-02

骨肿瘤比其他系统的肿瘤发病率低,约占全身肿瘤的2%~3%。但无论良性骨肿瘤,还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均好发于青少年,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以往对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主要是采用常规X线摄片检查,但是常规X线摄片由于层次多而重叠不能确定骨肿瘤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MSCT扫描速度快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判断肿瘤的部位、范围、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的类型和周围组织受侵的情况,极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现回顾性分析37例骨肿瘤患者的MSCT资料,对其归纳总结,旨在探讨16排MSCT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3岁~69岁,平均年龄39岁。病理类型为骨髓瘤2例,骨瘤3例,骨软骨瘤8例,骨肉瘤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恶变2例,滑膜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4例,尤文氏肉瘤4例,转移瘤5例。全部病例均行16排MSCT平扫及后处理。

1.2扫描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MSCT行常规平扫。扫描范围: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类型;扫描方式:层厚5mm,螺距1.375mm,电压120kV,电流200mA。

1.3重建方法: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薄层至0.625或1.25mm在ADW4.2工作站以MPR和VR方式重建,以显示所需观察部位为目的,可任意角度旋转观察病变情况。

2结果

37例骨肿瘤患者图像重建后肿瘤均能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在MPR和VR的表现分别如下:(1)MPR结合窗宽窗位调整能显示所有患者肿瘤范围及细微结构,从冠状位、矢状位、斜位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肿瘤病变的范围、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及解剖关系。(2)VR技术可以立体显示骨肿瘤全貌,并可任意角度旋转,为手术提供直观的信息。因此,将2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面图像能准确、全面地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骨膜反应的形态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可对骨肿瘤作出准确的影像诊断。

3讨论

篇7

骨肿瘤是骨组织或其附属组织的新生物,有原发性和转移性之分.按其恶性程度又分良性,恶性以及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骨巨细胞瘤[1]。对于恶性骨肿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截肢,截肢后给予安全、规范、足量、全程化疗,以杀灭瘤细胞,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化疗是恶性骨肿瘤治疗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及时有效的化疗,在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预防脏器转移、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有巨大的积极作用。我科在医护人员的互相配合下,对58例恶性骨肿瘤患者化疗并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5月我科收治骨肿瘤病人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5~43岁,其中骨肉瘤23例,尤文氏瘤14例,恶性巨细胞瘤13例,骨纤维肉瘤8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局部的巨大肿块,伴有疼痛52例,不伴疼痛6例,各项检查回报脏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无脏器转移。术后病理回报确诊为恶性骨肿瘤,给予常规、足量、准确、阶段性化疗治疗。随访5个月~5年,均存活,无脏器转移。

2 化疗前准备

恶性骨肿瘤化疗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测量生命体征,由于化疗药物大多是按体重计算的,应严格准确的测量体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化疗中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脱发、白细胞减少等。这些都是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化疗停止后症状会消失,减轻患者和家属的担忧,并协助医生签化疗同意书。

3 化疗中主要护理

3. 1 饮食护理 化疗前设法加强患者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勿食用甜腻及油炸食品,多食蔬菜水果、瘦肉。提高机体抵抗力,必要时输血浆,提高耐受性,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每日饮水量在3000ml以上,可减少肾毒性,预防膀胱炎。

3.2 心理护理 (1)心理疏导。通过掌握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情况等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交谈方式,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成功治疗病例,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解除思想负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2)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肿瘤患者心理比较脆弱,应经常巡视患者,多关心鼓励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与患者友好交谈,询问患者感受和需要,允许家属陪护以便安慰患者,重视患者愿望,是对病人最好的心理支持,做各项操作和说话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患者出现绝望或者轻生念头时,应给予关心,防止意外发生。(3)争取患者亲人的配合。肿瘤患者截肢术后都害怕被家人遗弃,希望得到家人、亲友的爱护和安慰,应向患者家属介绍治疗的方法和目的,以及患者的心理情况,取得他们的配合。

3. 3 穿刺部位的护理 化疗药物均有较强的刺激性,若从血管渗出,可引起局部红肿、压痛,严重时可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烂,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护理人员应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对血管较差患者,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穿刺部位,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2)有计划的保护好患者血管,选择血管弹性好,易固定,较粗、直的静脉。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进针。(3)先用生理盐水开通静脉通道后再滴注化疗药物,化疗结束后滴注20~30ml生理盐水后再拔针,以免化疗药物外渗损伤血管。(4)使用两瓶以上化疗药物中间应用其它液体隔开,以保护血管,减少病人的不良反应。(5)静脉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若发现药物渗漏或局部有烧灼感时,应立即停药,保留针头,严格无菌操作下接20ml空针回抽后拔针,并局部冰敷24h,减少药物外渗数量和扩散。使局部血管收缩。局部明显肿胀,皮肤发红者在24h内用0. 25%普鲁卡因封闭处理。

3. 4 输入化疗药物时观察和护理 输液过程中对极度消瘦、衰弱、心肺功能差的病人行心电监护,必要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并根据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和病人情况调整输液速度。30滴/分左右为宜,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观察处理

4. 1 预防胃肠道反应 化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我科在化疗前30min和化疗后30min静推昂丹司琼8mg,止吐效果满意,饮食应清淡,少食多餐。半卧位进食,教会患者深呼吸训练和分散恶心反应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等。

4. 2 出入量的观察 化疗期间记录患者的出入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尿量保持在3000ml/d以上,保持出入量平衡,预防电解质紊乱。

4. 3 粘膜、皮肤反应 化疗药物常引起病人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如果病人口内有龋齿、假牙或吃剩的食物残存物,很容易戳穿粘膜引起感染,形成口腔溃疡,因此应加强口腔卫生,刷牙要彻底,动作要轻柔,每日早晚及饭后刷牙、漱口,每2h呋喃西林漱口,对已发生口腔溃疡的患者,可在溃疡处涂冰硼散类药物,有满意效果。

4.4 血象观察 化疗药物会抑制血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很多见,故应隔日抽血查血常规一次,严格无菌操作。白细胞

4.5 脱发的护理 告知患者脱发的原因,毛囊上皮生长迅速,停药后会长出新的头发,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给患者多吃瘦肉、鸡、蛋、鱼、新鲜水果等,有助于保护皮肤。化疗前将冰袋用治疗巾包裹后置于病人枕部5~10min,化疗结束后继续冰敷15~30min,可降低头部器官对化疗药的敏感度,减少药物的吸收和降低组织细胞代谢,可减少脱发。我科患者经过上述方法护理后,只有轻微脱发,效果较满意。

篇8

【关键词】 骨肿瘤;X线摄片;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74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 在全身肿瘤中的发病率约 2%, 但近年来随着肿瘤总体发病率的增加, 其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1, 2]。对骨肿瘤的早期鉴别诊断是明确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 而影像学检查是骨肿瘤诊断的最重要方式之一。X线作为临床诊断骨肿瘤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 能够全面观察并反映病灶的基本特征, 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对病变组织的初步筛查[3]。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67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旨在评价 X线检查在骨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效果,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年 3月 ~2015年 6月本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 67例, 均符合骨肿瘤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 38例, 女 29例;年龄 21~69岁, 平均年龄 (47.83±10.54)岁;肿瘤部位:股骨 14例, 肱骨 12例, 胫骨10例, 腓骨10例, 脊柱7例, 骨盆6例, 髌骨4例, 髂骨 3例, 指骨 1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 X线片检查。检查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行常规正侧位摄片, 必要时补加斜位、切线位摄片;对于解剖结构复杂、有重叠现象、骨硬化遮盖者通过放大摄影的方法进行检查;图像结果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生共同判读。X线片检查检查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以明确骨肿瘤性质及分类。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不同性质骨肿瘤的 X线片特点, 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计算 X线检查对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病理诊断证实:67例骨肿瘤患者中, 良性 31例, 占 46.27%(31/67), 其中骨软骨瘤20例(29.85%), 骨巨细胞瘤11例(16.42%);恶性骨肿瘤36例, 占53.73%(36/67), 其中骨肉瘤20例(29.85%), 软骨肉瘤12例(17.91%), 淋巴肉瘤 3例(4.48%), 脊索瘤 1例(1.49%)。

2. 2 X线检查与病理诊断对骨肿瘤的一致性比较 X线检查结果显示:67例骨肿瘤患者中, 良性病变 33例, 占 49.25%(33/67), 其中骨软骨瘤 16例(23.88%), 骨巨细胞瘤17例(25.37%);恶性骨肿瘤 34例, 占 50.75%(34/67), 其中骨肉瘤 18例 (26.87%), 软骨肉瘤 13例 (19.40%), 淋巴肉瘤 2例 (2.99%), 脊索瘤 1例(1.49%)。与病理结果比较, 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 79.10%(53/67), 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63, P

2. 3 不同性质骨肿瘤的 X线表现

2. 3. 1 良性骨肿瘤 本组 31例良性骨肿瘤的 X线表现特点为病灶轮廓清晰, 边缘锐利, 无周围组织浸润, 多数骨壳完整;无骨膜反应, 少数患者的骨囊肿因病理骨折而引起骨膜增生, 但骨膜仍光滑、完整, 未见骨膜三角;常无软组织肿块。

2. 3. 2 恶性骨肿瘤 36例恶性肿瘤中均表现为病灶轮廓模糊, 斑片或筛孔状骨质破坏, 形状不规则, 与周围组织浸润, 局部骨小梁、骨皮质消失, 可见大范围低密度影;部分软组织及骨内可见瘤骨或瘤软骨。

3 讨论

骨肿瘤是骨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良性骨肿瘤可根治且预后良好, 而一旦发展为恶性骨肿瘤, 则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骨肿瘤的发病因素复杂, 目前尚没有确切的病因, 而大量研究报道显示, 早期鉴别骨肿瘤的良恶性, 在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愈率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4]。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骨肿瘤的诊断准确性也不断提高, 为其早期诊治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在各种影像学手段中, 传统X线片检查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也是骨肿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X线片检查是最基础、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之一, 以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骨肿瘤诊断的首选方式, 该方法可准确反映病灶的发生部位、范围、病灶生长方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还可显示病变程度及类型, 指导临床医生对病灶性质、复发与否或转移情况等作出准确判断, 从而制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肿瘤的生长情况上, 良性肿瘤表现为生长缓慢, 不会侵入到邻近组织, 但是会出现压迫移位, 无转移;而恶性肿瘤则表现为生长速度快, 容易侵入到邻近组织, 器官可有转移。在局部骨质变化上, 两种肿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 与正常骨的界限分明, 边缘锐利, 骨皮质明显变薄、膨胀, 但是保持其连续性特点;而恶性肿瘤则表现为浸润性骨破坏, 病变区域与正常骨的界限非常模糊, 边缘不整。在骨膜增生方面, 良性肿瘤一般无骨膜增生, 病理骨折后会出现少量的骨膜增生, 而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恶性肿瘤则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 且增生的骨膜多不成熟, 可被肿瘤侵犯破坏。在周围软组织方面, 良性肿瘤无肿胀或是肿块影, 若有肿块, 则边缘清晰;恶性肿瘤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 与周围的组织没有明显清晰的界限。但是此方法获得的影像图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现象, 会对部分组织和结构的判读造成影响[5]。如:在X线片检查中, 若恶性骨肿瘤对邻近软组织的病变未出现明显的体积变化, 就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只有当病变达到密度的轻度变化、局部轻度体积改变时, X线片检查才会出现明显的征象[6]。所以说, X线片检查虽然对于鉴别骨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缺陷。

X线片检查对骨肿瘤的定位价值远高于其定量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 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 79.10%(53/67), 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X线片检查空间分辨率高、定位准确, 可反映病灶的全貌及骨质破坏情况, 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对脊柱等深在部位骨肿瘤的显示不佳, 无法显示脊髓病变、病变与相邻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观察软骨、肌腱韧带、关节囊、软组织等的改变方面依靠X线片较为困难, 但是在基层医院, 初诊中应用X线片进行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确切, 分辨率高, 可在基层医院中大量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惊喜, 王宇, 王林森, 等 . CT灌注成像对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5):729-732.

[2] Flanagan AM, Delaney D, O’Donnell P. Benefits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 Part II of a two-part review: bone tumor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keletal Radiology, 2010, 39(39):105-115.

[3] 王联营, 张博 . X线和 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探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20):1651-1652.

[4] 王强修 . 骨肿瘤诊断与治疗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69-76.

[5] 张一秋, 石洪成, 陈曙光, 等 . 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骨骼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增益价值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2, 32(5):363-367.

篇9

郑州市骨科医CT&MRI室,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CT和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的特征性表现和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恶性骨肿瘤并软组织肿块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首先进行CT检查,再进行MRI检查,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于肿瘤的恶性诊断符合率和良性诊断符合率,并且分析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的MRI表现情况。 结果 CT诊断的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76%(38/50),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84%(42/50);而MRI的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4%(47/50),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6%(58/5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软组织肿块与恶性软组织肿块组在肿块范围、边缘以及信号均匀性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软组织肿块与恶性软组织肿块在水肿、侵袭性情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CT和MRI检查均具有较好诊断效果,CT能够很好的显示肿瘤的范围,而MRI能够更为准确的发现肿块和病变侵入的范围,其对于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更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 CT;MRI;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c)-0166-02

[作者简介] 郭乔阁(1977.10-),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与关节方面诊断。

恶性骨肿瘤非常多,其组织学、生物学以及影像学都不相同且预后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诊断非常关键[1]。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很多种,主要有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软骨钙化、软组织肿块和病变与邻近组织间的关系等[2]。而在上述软组织肿块和病变与邻近组织间的关系的影像学在X线表现的并不是很清晰,而采用CT和MRI能够有效避免上述情况[3]。CT能够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够有效发现软组织肿块内细小钙化。MRI无骨性伪影,能够整体观察软组织的形态[4]。为了进一步探究采用CT和MRI对于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和特征表现,在该次研究中选择该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患者50例,对比分析CT和MRI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恶性骨肿瘤并软组织肿块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38.5±4.7)岁。恶心骨肿瘤患者类型情况如下:溶骨性骨肉瘤16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Ewing肉瘤10例,软骨肉瘤9例,骨原发性性淋巴瘤5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间接性疼痛,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转为持续性疼痛。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采用CT进行检查,CT扫描采用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球管电压120~140 kV,球管电流为140~280 mA,层厚3~5 mm、间隔为0.5 mm,常规软组织窗,骨窗重建。CT扫描主要有常规平扫、CT增强扫描,MRI采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1.5T 磁共振仪进行扫描,行轴、矢、冠状位方向成像,层厚3~5 mm,间隔0~5 mm,矩阵为512×512。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采用CT和MRI检查恶性骨肿瘤诊断符合率和良性骨肿瘤符合率,并且观察MRI检查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的范围、边缘、信号均匀性、水肿以及侵袭性[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对于病理性诊断结果情况比较

CT检查的恶性诊断符合率为76%(38/50),良性符合率为84%(42/50);而MRI的恶性诊断符合率94%(47/50),良性诊断符合率为96%(58/50),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的MRI的诊断表现

良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与恶性肿块在肿块范围、肿块边缘以及信号均匀性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组在水肿、侵袭性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T能够准确显示出骨肿瘤患者的骨质改变和病灶的边界,对于隐匿于患者脊柱、颅底以及骨盆等结构比较复杂的小肿瘤也能够显示的比较清晰[6-7]。CT横断面成像能够解决某些结构或器官的干扰,并且能够在早期发现脊柱内比较细小的骨破坏,此外还能够准确的发现软组织肿块内的细小钙化,因此大部分CT能够精确的显示出软组织肿块影。MRI相比于CT其对于骨髓异常的显示具有显著的优越性[8]。但是因为骨肿瘤的MRI信号复杂,以及操作者对MRI表现认识的不足会导致在临床上出现误诊情况[9]。相关研究表明,MRI虽然能够有效显示肿块内部分组织的成分,但是对于良恶性肿块的信号特征具有不小的重叠性,因此不能够仅仅根据MRI来鉴别诊断出骨肿瘤的良恶性[10]。在该次研究中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的诊断在信号均匀性情况无显著差异。但是MRI在水肿、侵袭性情况能够有效区分良恶性情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MRI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已经被逐渐运用于骨肿瘤的临床诊断。MRI不仅能够非常清晰的显示出肿瘤与领近组织器官的关系,还能够有效提高软组织肿块的显示度,其相比于CT检查具有显著优势。在该次研究中CT检查的恶性诊断符合率为76%(38/50),良性诊断符合率为84%(42/50);而MRI的恶性诊断符合率为94%(47/50),良性诊断符合率为96%(58/5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组在肿块范围、肿块边缘以及信号均匀性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组在水肿、侵袭性情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MRI在骨肿瘤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相对具有优越性,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且MRI能够很好的鉴别良性软组织肿块与恶性肿块在水肿、侵袭性。

综上所述,对于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CT和MRI均具有较好诊断效果,CT能够很好的显示肿瘤的范围,而MRI能够更为准确的发现肿块和病变侵入的范围,其对于软组织肿块的诊断更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超,周旭峰,高志翔,等.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4):358-359,365.

[2] 董宝瑜,吴立国.CT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对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761-1762.

[3] 董宝瑜,吴立国.CT灌注扫描在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3,10(7):1082-1983.

[4] 杨强,李建民,杨志平,等.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术的解剖学观察和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1):1060-1065.

[5] Kwee TC, Takahara T, Ochiai R,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 featur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oncology[J].Eur Radio,l 2010,18(9):1937-1952.

[6] 革军,王臻,刘鹏,等.具有双屈伸运动人工半膝关节假体运动参数分析及实验性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5):482-488.

[7] 尹知训,白波,余楠生,等.个性化假体三维设计及其在恶性骨肿瘤初次置换与翻修术中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6):751-755.

[8] 吴智钢,付军,郭征,等.数字化骨库的建立及在骨肿瘤切除异体骨关节个体化重建中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3):60-63.

[9] G Ozyigit,M Cengi,P Hurmuz et al.Robotic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 tumors[J].Technology in cancer research & treatment,2014,13(5): 409-413.

篇10

[关键词]骶骨肿瘤;手术;栓塞

[中图分类号]R7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026-02

骶骨肿瘤占脊柱肿瘤的1%-7%,病理类型多样,早期症状隐匿。外科手术是治疗骶骨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骶骨局部解剖关系复杂、血供丰富,所以往往因术中显露困难、出血甚多而不易完全切除肿瘤,并且造成术中、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骶骨肿瘤术前动脉栓塞为外科医生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目。近年来我院采用球囊导管经股动脉置入一过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条件下施行骶骨肿瘤手术,控制手术出血,获得了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0年4月-2008年4月本院共有34例骶骨肿瘤患者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控制术中出血。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18-71岁,平均40岁。通过手术记录及手术室护理记录单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995年4月-2008年4月,行骶骨肿瘤切除术36例,均采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对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17-82岁,平均51岁。通过手术记录及手术室护理记录单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1.2方法

1.2.1腹主动脉球囊置入组

1.2.1.1球囊导管置入:会备皮,常规消毒铺巾,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经右股动脉人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引入8F动脉鞘。先行腹主动脉造影,测量腹主动脉内经,了解肾动脉开口的位置,确定球囊放置的部位,计算阻断部位腹主动脉的直径。选取直径大于测量值1N2 mm的双腔球囊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通过鞘管进入腹主动脉。将球囊置于肾动脉远端及腹主动脉之间。以含有部分造影剂的生理盐水充盈球囊后,再次经球囊导管行腹主动脉造影。若显示无造影剂流向球囊远端,则表明动脉被阻断。抽空充盈球囊的含造影剂生理盐水并准确记录其剂量,体外缝线固定球囊导管并在球囊导管与皮肤交界处做醒目标记。

1.2.1.2术中球囊阻断:患者转至手术室行骨科手术,术中根据骨科手术医师的需要随时开始充盈球囊。充盈时,在骨科手术C形臂的透视下,准确地在预定部位以原来记录剂量的含造影剂生理盐水充盈球囊并再次动脉造影证实动脉被阻断,同时触摸患者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每次动脉阻断时间最多不超过60 min,需要多次阻断时,若前次阻断时间不足40 min,则随后的间歇时间至少为10 min,若前次阻断时间超过40 min,则随后的间歇时间至少为15 min。使手术操作在腹主动脉血流暂时中断的情况下进行,术毕,拔除导管,使腹股沟区加压包扎24 h。

1.2.2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常规消毒,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送入4-5 Fr Cobra管选择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照影,了解肿瘤供血动脉,再逐支选择插管置入所需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经导管推注1mm×1mm×1 mm的明胶海绵颗粒,再用1mm×1 mm×10mm的明胶海绵条行主干栓塞,待供血动脉血流基本或完全消失,行动脉照影证实栓塞成功。在栓塞后24 h内行手术切除。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量的比较(表1)

2.2研究组与对照组复发率的比较

研究组有2例骶神经损伤,随访2年复发率为14,7%。对照组有5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随访2年复发率为41.7%。两组中并发症及2年复发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常因解剖复杂、瘤体巨大、术中出血较多,造成手术视野不清,盲目操作可能加重损伤,且无法完整切除肿瘤,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并发症。因此,如何减少术中出血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经股动脉穿刺行髂内动脉栓塞,大大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但栓塞需行多条供血动脉栓塞,此方法费时、费力。且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脊髓或周围神经损伤、下肢缺血性损伤、局部缺血性疼痛、障碍等。明胶海绵栓塞在肿瘤周边区以近的较粗血管,颗粒大。常呈点状栓塞,易使栓塞后血管再通,对较大的肿瘤及血供丰富的肿瘤效果均不明显,同时动脉的误栓也带来了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