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21 07:2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颅内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颅内肿瘤

篇1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认为是小毛病。一般情况下,偶尔头痛或改变而头痛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长时间头痛就应引起重视。长期头痛或经常头痛可能是重病的先兆。如果头痛有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清晨加重等特点时,应高度警惕。

精神异常 临床上以情感淡漠、感觉迟钝、记忆力下降为多见,有时表现为傻笑、语言错乱、定向障碍、缺乏自制力。有些表现为情感障碍,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少语,不知道或不认识自己的亲人,有情感倒错现象,记忆力特别是近记忆力下降明显,甚至对家人姓名、年龄均遗忘。理解、计算、定向出现困难。有表现为动作和行为障碍的,无故摸索、强握、乱跑、随地大小便,甚至出现幻觉和幻听。

因此,老年人出现精神异常,除了患精神疾病之外,不能完全排除颅内肿瘤的存在,需进一步检查。—般认为,脑内肿瘤发生在额、颞等部位者较多产生精神症状。

视力下降 很多老年人以为视力下降是老花眼造成的,实际上颅内肿瘤也能造成视力下降,且和老花眼不同。老花眼可以通过配老花镜来矫正,而颅内肿瘤造成的视力下降不能通过配镜来矫正。

篇2

1 出现精神障碍

颅内肿瘤常常会引起患者的精神异常。发生该症状的患者可占颅内肿瘤患者的25%~40%。颅内肿瘤引起的早期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情感淡漠、精神迟钝、记忆力差等。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是神经官能症造成的。当病情严重时,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常表现为傻笑、语言错乱、定向障碍、缺乏自制力、理解困难;有的还会出现动作障碍和行为障碍。因此,老年人若出现精神异常,除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之外,还有患颅内肿瘤的可能。

2 出现幻嗅

幻嗅是指一个人感觉自己嗅到了一种或几种令人恶心的怪气味,而实际上这些气味并不存在。这是因为人的嗅觉中枢存在于大脑颞叶部的一个叫做海马沟回的地方。当颅内长有肿瘤时,肿瘤对脑神经的压迫会干扰到嗅觉中枢,使人出现幻嗅。因此,当老年人出现幻嗅时应考虑到有患颅内肿瘤的可能。

3 视力突然下降

颅内肿瘤会导致患者的视力突然下降。该症状在肿瘤出现的早期并不明显,当瘤体逐渐增大,压迫了视神经后,就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导致患者的视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另外,这类患者还经常伴有视野缺损,常常需要歪着头斜视才能看清楚一个物体。因此当老年人出现此类症状时,应想到有患颅内肿瘤的可能。

4 突然发生癫痫

癫痫患者多为20岁以内的青少年,若老年人突然发生癫痫就有可能是颅内肿瘤引起的。据临床研究表明,有1/3以上患颅内肿瘤的病人会出现癫痫症状。出现癫痫症状的这类病人会出现持续、频繁的抽搐,在抽搐的间歇期神志不能恢复,如果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一般来说,生长在大脑前半部、靠近大脑皮层的肿瘤易引发癫痫,这类肿瘤多为良性肿瘤或是程度不高的恶性肿瘤。对这些肿瘤如能早期作出诊断并及时进行手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这些颅内肿瘤的患者因为长期有癫痫症状,所以经常被误认为是患了癫痫病,而延误了治疗。

5 清晨常常头痛

这种头痛常发生在早晨四五点钟,患者往往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活动后,到上午八九点钟该症状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这是因为颅内肿瘤会使脑循环的脊髓液发生部分梗阻。人入睡后其脑脊液的流动变得缓慢,所以颅内肿瘤患者最容易在入睡后发生脑脊液梗阻,进而出现脑积水;到了清晨,由于脑积水的增多,患者便出现剧烈的头痛。起床后患者脑脊液的循环会加快,这时其头痛的症状可暂时得到缓解。因此,当老年人常常出现清晨头痛的症状时就应考虑到有患颅内肿瘤的可能。

6 常出现喷射状呕吐

颅内肿瘤患者可出现呕吐的症状。但这种呕吐与胃肠道疾病患者出现的呕吐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肿瘤患者的呕吐常不伴有胃胀、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而是在一阵头痛之后突然出现“喷射状”的呕吐,呕吐物常可被喷出二三尺远。这是颅内肿瘤的体积变大后使颅内压升高的结果。因此,当老年人常出现“喷射状”的呕吐时应考虑到有患颅内肿瘤的可能。

7 单侧眼球凸出

在颅内肿瘤形成的初期,可造成该病患者单侧眼球向前凸出,严重时可导致其眼睑闭合不全。因此,当老年人出现单侧眼球向前突出或眼睑闭合不全的症状时,应考虑到有患颅内肿瘤的可能。

8 单侧耳聋

若老年人在未患中耳炎和未受到耳部外伤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一侧耳朵的听力减退,就应考虑其颅内是否长有肿瘤。因为该症状有可能是颅内肿瘤压迫了听神经的结果。

9 感觉功能减退

若老年人出现了半侧身体的感觉功能(包括疼痛、冷热、触碰、震动、形体辨别等)减退甚至丧失的症状时,应考虑到其大脑半球的中部长有肿瘤。因为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半球的中部,该症状有可能是肿瘤压迫感觉中枢导致的结果。

10 半身不遂

篇3

通讯作者:赵红梅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有记载的颅内肿瘤围术期护理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肺部感染、良好的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采取正确的卧姿、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是确保患者渡过术后危险期、提高脑肿瘤手术成功率的关键。结论 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必须科学严谨。

【关键词】 脑肿瘤; 围术期; 护理

颅内肿瘤有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颅内肿瘤的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和肿瘤的定位症状[1]。手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围术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顺利地康复。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实施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41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14~73岁。其中胶质瘤25例,髓母细胞瘤4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6例。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水肿或萎缩多见。本组患者行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

1.2 护理方法 脑部肿瘤在明确诊断后,为解除颅内压增高及保障生命安全,必须经过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1.2.1 术前护理 常规全身检查和局部定位检查,如脑CT、磁共振、脑电图等,以及各项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检查。术前准备同常规手术。对有反复呕吐、颈项强硬、强迫的患者及早采取紧急措施。病情许可先理发剃头、钻孔,安置脑室引流管以备急用。对突然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眶侧脑室穿刺减压,挽救生命。

1.2.2 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结束后回重症监护室观察、护理。监护室内有专职人员护理,有齐全的抢救设备和物品、药品,如抢救车、氧气、吸引器、监护仪、人工呼吸器、气管切开包、脑室引流包等,便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1 卧位 全麻者同全麻术后护理,待清醒后头部抬高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转向健侧,避免压迫手术伤口、挤压减压窗,引起ICP的增高。后颅窝脑干及邻近组织的肿瘤术后取健侧卧位,严禁患侧卧位,因手术切除肿瘤后,脑干附近留有空隙,患侧卧位会引起脑干移位,造成脑干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1.2.2.2 严密观察病情 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运动,并按Clasgow昏迷分级标准评分并记录[2]。术后24 h内注意血压与脉搏的变化,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颅内出现术后血肿的可能。尤其是脑膜瘤术后,由于脑膜瘤周围血供丰富,易引起术后颅内血肿。

1.2.2.3 伤口置引流条的患者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淡红色为正常引流液,若引流液为新鲜的血样液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引流液为无色的液体而且量多可能是脑脊液引流过多。均应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一般引流条24 h后拔除。观察时要注意敷料是否干燥,如果潮湿说明有脑脊液漏,应及时请医生处理,以防逆行感染。

1.2.2.4 术后3~7 d为术后反应期,此阶段是关键时期,也是脑水肿高峰期。除严密观察病情外,根据医嘱准确使用脱水治疗,给予20%甘露醇250 ml静滴与速尿40 mg每6 h一次交替使用,使用过程中观察脱水治疗的疗效,以顺利渡过此关[3]。另外此阶段还可出现高热,尤其是鞍上近下丘脑区域手术可出现持续高热,要及时给予物理或化学降温。中枢性高热采用物理降温法为宜。对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的患者采取保暖措施。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发热或持续高热不退者应考虑有否继发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头皮下积液等),如怀疑颅内感染可通过腰穿留取脑脊液化验来证实。

1.2.2.5 额、颞部位手术后患者可能有癫痫发作,注意防止坠床。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加以保护性约束,以免自伤或伤及他人。尿潴留患者及时给予导尿,以免引起继发性ICP增高。

1.2.2.6 饮食护理 术后24 h,患者清醒,吞咽、咳嗽反射恢复、肠鸣音恢复可进流质饮食。以后视胃纳情况可改为半流、正常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为原则。

1.2.2.7 术后有脑室体外引流的患者按脑室引流常规护理。

1.2.2.8 手术后7~10 d伤口可酌情拆线[4]。对颅压较高,头皮有一定张力的伤口及体质虚弱的患者的伤口采取间断拆线,拆线后观察伤口有无脑脊液漏。

2 结果

本组患者共41例,行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21例治愈出院,19例症状改善,1例因继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死亡,治愈率52.5%,有效率97.56%。

3 讨论

颅内围手术期患者病情重、危险性高,随时有意外情况发生的可能而导致并发症(出血、脑水肿、癫痫、脑积水、继发性脑缺血等),而这些情况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所以,严密的观察非常重要,正如Schmidek所说:由有技能的护士持续观察至关重要,由训练有数和具有洞察力的护士观察和评估患者比监护设备可靠得多,围手术期血压的稳定至关重要[5]。另外术前评估,充分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加强监护是成功的关键;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能确保治疗的良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田贞.脑肿瘤手术的护理.河北医学,2007,13(8):1000.

[2] 袁巧玲,甄云涛,管桂凤.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观察与护理.护理杂志,2006,23(10):79.

[3] 金锦华,尹香花.鞍区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现代护理,2006,12(24):2317-2318.

[4] 刘丽君,管骅.经单鼻子L蝶窦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护士进修,2007,22(19):1767-1768.

篇4

【关键词】 颅内肿瘤 手术 麻醉

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68-02

颅内肿瘤的确诊率随诊疗进步而升高.年发病率约为10/10万人,手术是颅内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颅内肿瘤为神经外科的多发病。通常需全麻下手术治疗。但手术和麻醉引起的应澈反应可加重颅内肿瘤所继发的颅内压(ICP)增高[1] 。如果麻醉和手术期间处理不当可进一步加重ICP的增高,引起脑灌注压(CPP)的降低,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为提高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和手术的治禽率,降低手术的死亡率[2].现将我院86例颅内肿瘤手术的围麻醉期管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颅内肿瘤摘除术86例病人.均经CT、MRI,结合临床确诊。男15例,女21例;年龄20~65岁.体重41~75 kg;ASA I~Ⅱ级病人32例(88%),Ⅲ级5例(12%)。

1.2 麻醉监测与方法术前用药: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肌注。入室后建立输液通路,常规监测SBP、MAP、HR、DBP、ECG、SpO2 和观察尿量。全部病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入咪唑安定0.04~0.06 mg/kg,芬太尼2~4 ug/kg,维库溴胺0.04 mg/kg.异丙酚2~2.5 mg/kg.琥珀酰胆碱2 mg/奴,维库溴胺0.06~0.08 mg/kg,并以2%利多卡因2ml行咽喉喷雾气管插管。置管后实施控制呼吸,设定呼吸参数:VT 8~12 mL/kg、I:E 1:2、f 12~14次/min、调控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 )。麻醉维持以异氟醚/安氟醚1% ~3%VOL吸人.间断追加肌松剂维库溴胺,镇静镇痛剂异丙酚、氟哌啶、芬太尼。

1.3 手术部位与手术部位:幕上肿瘤切除22例.幕下肿瘤切除14例。手术:取仰卧/头侧卧位25例,侧卧位11例。

1.4 术中液体及治疗 切皮前常规输注抗生素。术中输液种类为甘露醇、乳酸钠林格液、聚明胶肽或6%羟乙基淀粉、库血。血压高或有心肌缺血改变的患者以硝酸甘油滴注[(0.5~20 ug/(kg•min)]。部分预估手术失血量较多的病人,届时使用控制性降压术。

1.5 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前1 h,停止追加肌松剂及芬太尼。手术结束后视情况进行拮抗处置:以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合剂分次拮抗。未清醒者应用佳苏仑25~50 mg/次.氟马西尼0.2~0.5 mg/次催醒。待病人咳嗽与吞咽反射恢复后拔出气管导管,待其应答反应出现,自主呼吸,情况稳定,f>12次/min,VT>500 mL,SpO2>95%,送回病房。

1.6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全组资料中,手术时间平均4.16 h(2.30~7.35h).麻醉总时间3.20~8.25 h(平均增加麻醉时间53min)。颅内操作时SBP、DBP、MAP下降>10~20 mmHg 19例。HR变化在10~20次/min范围内17例(50%)。手术层次关颅(缝硬脑膜,置引流管,缝帽状腱膜,缝头皮)时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ECG监测s―T段短期改变有4例,麻醉期间维持SpO2 >98%、PETC02 30~34 mmHg,手术期间无明显体动,调控生命体征平稳。芬太尼平均总剂量5.3 ug/kg;维库溴胺平均总剂量0.27 mg/kg;液体量8.26 mL/(kg•h),手术时间(4.16±3.24)h,呼吸恢复时间(6.03±3.47)min,清醒时间(10.23±5.19)min,18例(50%)病人术毕自然睁眼,18例(50%)病人手术结束进行拮抗处置,咳嗽与吞咽反射出现,自主呼吸恢复.能应答,拔出气管导管送回病房,全组病例无麻醉死亡。

颅内压的控制:在掀开颅骨骨瓣前,以给氧、实施过度通气、加深麻醉、维持低PETCO2 为主。打开骨窗时观察硬脑膜的张力状态,评定以硬脑膜与骨窗平齐为正常,高于骨窗为脑膨出,低于骨窗为脑松弛的状态。其中有8例病人术前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脑水肿明显,入院即给予治疗,切皮前应用甘露醇。有4例病人打开骨窗见脑膨出,采用降颅压处理。术前合并颅内高压的,术前即输入20%甘露醇1~2 g/kg;掀开颅骨骨瓣后,骨窗硬膜张力大,有脑膨出情况,据情况应用呋噻米l0~20mg,地塞米松l0mg,并加深麻醉,或重复应用甘露醇。合并心肺或其他系统疾患,术前做相应处置,调控为最佳状态。围麻醉期进行相关处理。

3 讨论

颅内手术围麻醉期管理的特殊点在于所有处置围绕控制颅内压进行,麻醉中既要注意维持脑的灌注压,又必须提供适宜的条件手术,控制强烈的应激反应,达到脑松弛[3]。颅内手术视野相对窄小;大多数病人头部处于被动而持久固定的手术,特别是用颅脑定向仪颅内显微操作,手术时间较长;颅内操作精细,不允许丝毫移动,包括咳呛。因而麻醉特点是本着先深后浅,及时调整的原则。

3.1 有效控制应激反应全麻诱导插管期:置人喉镜,显露声门可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加速;继后摆设手术.置头架头钉、过浅的麻醉都可能导致呛咳;手术切皮,剥离骨膜,钻孔,掀骨瓣等这些最强烈的刺激,需要给以充分的麻醉性镇痛药,以达到完善的肌松,调控生命体征平稳,防止颅内压升高。但进行颅内操作时,操作刺激较小,则须减浅或维持麻醉。手术后期,层次关颅缝合,结束手术操作,以及术毕拔管,吸痰,过浅的麻醉、肢动、呛咳都可使血压进一步上升,从而影响颅内压,应当防范。在本组资料中,我们有意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手术一开始,镇痛、肌松药要足够,以保证病人没有反射和体动,随着手术的进程而调控麻醉用药,使生命体征平稳。手术结束,头部敷料包扎完毕,肌松剂的拮抗药方予应用,从而减轻麻醉过浅的心血管反应,防止术后咳呛导致的颅内压升高。

3.2 通过骨窗观察硬膜张力,判断颅内压情况鉴于我院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我们没有常规进行颅内压的有创监测,但在手术麻醉前,查阅病人的CT或(和)MRI片,常规仔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术前颅内压的情况及据情给以的治疗,部分病人术前进行腰穿,放置导管及衔接测压装置进行连续颅内压监测以便围麻醉期处理。颅内肿瘤及其周围水肿对毗邻的颅内结构,包括正常脑组织、脑膜、血管和脑室产生压力。在硬膜打开前,这种张力可定义为颅内压;在硬膜打开后,被定义为“脑突出压”[4]。当有颅内顺应性降低和颅内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的情况时,麻醉需要采用有力的措施来控制颅内压,减少脑容积,使脑松弛。以利于手术暴露。掀开骨瓣,可通过骨窗观察硬膜张力。当颅内压高于正常水平,脑内容物趋向于突出,压迫硬膜突出骨窗。打开硬膜将导致皮质疝,造成脑组织损伤。此外,脑组织疝嵌入骨窗,不损伤皮质无法进行手术。相比之下,开颅后脑组织向内塌陷被称为脑松弛,此时手术易于进行而牵开器压最小。

在硬膜打开前,若手术医生觉得硬膜太紧,手术条件不理想,估计颅内压在1.3 kPa(10 mmHg)以上[4],我们在此期间,往往追加肌松剂,加深麻醉,加强过度通气,或应用脱水措施。本组资料以掀开骨瓣,通过骨窗观察硬膜张力,控制在硬膜打开前,脑内容物无突出,硬膜不紧绷,创造“脑松弛”的手术条件。如果有阻塞性脑积水,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改善颅内压,以保证满意的脑松弛,减少打开硬膜后的皮质疝造成的脑组织损伤。

3.3 手术的特殊性,要求进行细致的麻醉管理 颅脑手术据肿瘤部位而多变,有平卧位、侧位、坐位和俯卧位。手术医师在头部操作,麻醉管理远离头部,因而多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多变的头位,需保证气道的畅通,应应用带金属丝的弹簧导管,防止变异的头位致导管的折叠,影响通气和氧合。麻醉期间细致的气道管理至关重要,低氧和高CO2会导致脑血管舒张,应尽量避免。施行过度通气使PaCO2 在3.33~4.0 kPa(25~30 mmHg),可使脑血管收缩,对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是有益的。围绕控制颅内压,加强细致的围麻醉期管理是做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根本。

3.4 注意术中输液量和质的选择 由于术前脱水治疗、限制输液、术中失血、脱水以及对血管扩张作用的影响,病人往往呈现低血容量状态,故术中应维持血容量的平衡,注意维持脑的灌注压。在动态监测下.要分析考虑,根据血脑屏障和水、电解质的跨膜移动特点,选择应用液体,既要减轻或不加重脑水肿,又要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和组织灌注。颅内手术第三间隙丢失的液体量很小,因此可以忽略不计。因术前禁饮、禁食可丧失液体量(按8~10 mL/kg),此量可于进人手术室后开始补给。术中可输用乳酸钠林格液,按4~6 mL/(kg•h)维持嘲。我们围手术期输液以基本的血压维持作评测,液体量以能维持住血压即可。急性出血要补充胶体及全血。采用“晶胶”结合,晶体以乳酸钠林格液为主,胶体多是聚明胶肽或6%羟乙基淀粉、库血 血压高或有心肌缺血改变的患者以硝酸甘油滴注[0.5~20g/(kg•min)],术中根据实际病情给予处理。部分预估手术失血量较多的病人。使用控制性降压术。

3.5 加深麻醉同时应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颅内肿瘤摘除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可能发生大量出血,尤其是脑膜瘤病人,一旦出血则较为凶猛。使用控制性降压术,可使术野清晰,减少对神经血管的误伤,降低血管内的张力,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硝酸甘油降压时,初始剂量为1.0 ug/(kg•min),根据血压,调整输注速率,通常3~6 ug/(kg•min),血压即可降至理想水平,输注速率一般不超过10ug/(kg•min)。部分病人降压困难可并用吸入加深麻醉。此外硝酸甘油降压时可伴颅内压升高,手术时控制性降压应在脑膜切开后实施 。

保护脑功能是围麻醉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麻醉要求麻醉过程迅速平稳,术中镇静镇痛好,无知晓.不增加颅内压和脑代谢,无神经系统副作用,停药后清醒迅速而无兴奋及精神症状,无呼吸抑制及残余药物作用。因而拟定麻醉方案所选麻醉用药要周详,尽可能保护脑的功能,防止麻醉加重脑的损害。围手术期应力求麻醉平稳,减少应激状态,防止颅压升高、血压波动,尽可能在术终提供一个清醒、已拔管的病人。以便进行神经系统的评估。防治并发症,促进患才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卢宝顺,李吝萍,杨红等。脑内肿瘤手术麻醉期间颅内压和脑脊液pH的临床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 20(6):347

[2] 卢宝顺于志刚高中清。颅内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J]。 吉林医学,,2000年12月第21卷第6期:326

[1] 周文科,周国胜,王剑新等。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8):837―838

[2] 张敬泉,陈坚。颞下人路的显微解剖及I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8):906―908.

[3] 龙舟,叶敏,李劲松等。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2):1328―1329.

[4] 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84.

[5]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16.

篇5

关键词 关键词 颅脑肿瘤 围手术期 焦虑心理 护理干预

患者得知患有颅脑肿瘤时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生活失去信心。焦虑和恐惧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和循环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并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术后康复。现通过对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一系统的护理干预,确有助于缓解其焦虑、抑郁心理[1]。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拟行颅内肿瘤手术,即无心血管精神神经疾病,内分泌紊乱的30例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23~60岁,既往有手术麻醉者5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入院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干预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分别于术前下午行SAS、SDS及血压、心率评估,以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心理学调查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学调查。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再通过公式转换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为标准分。

心理干预手段: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加强健康宣教,给予心理支持,放松训练,让术后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取得家属、亲友的配合等,以解除术前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影响。

结 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无明显差异,两组入院后SAS、SDS标准记分无明显差异。而心理干预组术前SAS、SDS标准记分明显减少,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入院后血压心率不存在明显差异,而手术日护理干预组血压降低10~30mmHg,心率减慢10~20次/分,对照组血压增高10~30mmHg,心率增快20~30次/分。

护理措施

术前:①术前宣教:有研究表明,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教育,包括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可以减轻焦虑和恐惧的心情,缓解术后疼痛,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加速术后恢复。在施行快速康复外科时,一些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与传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如术前2小时口服碳水化合物、不再常规留置胃管和尿管、早期口服进食及下床活动、出院时间可能提前等,因此,这些均须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并取得配合。②术前功能训练:术前的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对手术的耐受,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如术前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垂体瘤的患者练习用嘴呼吸,髓内肿瘤的患者练习床上排便、轴位翻身,膀胱功能训练等。

术中:优化麻醉方案,快速康复外科要求的麻醉不仅仅只是加速患者在手术期间,还包括优化术前用药、提供最好的术中条件、加快麻醉后恢复、避免术后的不良反应及早期并发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充分止痛消除不适、加速术后功能重建等。研究结果显示,局麻和硬膜外麻醉比全身麻醉更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快速康复。在全麻时使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麻醉剂(如地氟醚、七氟醚、芬太尼等),可使患者快速复苏,尽早进食及下床活动。大手术时采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可减少全身物的使用,术后还可作持续硬膜外给药止痛,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能减少术后相关的并发症,促进快速康复[2~3]。因此优化麻醉方法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术后:①术后充分止痛:充分止痛是快速康复计划中一个重要环节,国内临床最常采用的镇痛方法是使用镇痛泵。但此类药物本身可以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增加患者的不舒适感。近些年来,术后持续硬膜外阻滞更受推崇,维持使用至术后48小时,同时持续硬膜外阻滞既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又可以通过阻滞神经传导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肠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进食和早期活动。②早期进食和活动:国外的最新研究证明术后早期进食可以促进切口愈合,增加内脏血流量,刺激肠道蠕动,减少肠管瘀张,减轻患者疲劳感。许多国外的医生认为术后早期进食不但不会产生腹胀、呕吐等不适,而且会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因此,一般的手术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一定量的流食,如果没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可以在术后24小时后恢复正常饮食。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肺部及凝血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患者康复。一般的肿瘤切除术后1天开始床上抬臀运动,导管拔出后即可下床活动。如肢体活动障碍,也应由健侧带动患侧或在家属的帮助下,在床上早期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红日.护理干预对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9):43-45.

篇6

1 超声吸引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1.1 超声吸引器的原理

超声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为外科手术的常用仪器。该仪器具有振动切割、灌注、吸引三种功能。仪器运行后,钛管可随之纵向产生振动。接触肿瘤组织后,会立即将其捣碎,并将细胞分离。此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将粉碎后的肿瘤组织负压吸出,既可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用于冲洗的生理盐水,可经超声吸引器探头周围不断溢出。与肿瘤组织结合后,可实现乳化。因此,吸出肿瘤组织的过程,将更加简单。

贾锋[1]在研究中指出,颅内肿瘤开放性手术,具有凶险性强、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征。手术过程中,一旦触及周围神经血管,或周围健康的脑组织,极容易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由于无医疗器械的辅助,开放性手术过程中,术者的视野往往较差。因此手术效率一般较高,术中出血量较大。显微外科手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而将超声吸引器应用到显微外科手术过程中,将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超声吸引器,具有较强的组织选择效应,安全性更强。与激光治疗相比,该仪器作用范围更加精确,手术效果更好。可见,该仪器在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2 超声吸引器的适用范围

超声吸引器在普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手术中,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王宇等[2]在研究中,选取肝叶切除术患者作为样本,对超声吸引器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指出,超声吸引器的应用,可有效提高肝内各级脉管结构的清晰度。采用超声吸引器断肝,无须阻断肝血流,既可完成手术操作。因此,手术效率更高,且血管与胆道保护效果更好。除此之外,由于超声吸引器本身无止血作用。因此,将其与Tissue-link结合,共同用于手术,将能够进一步縮短手术时间。

曹军[3]在“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中指出,于超声引导下,行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有助于寻找到肿瘤切除的最佳入路,提高切除范围的精确度。但手术期间,部分操作容易导致病灶周围区域血管产生损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将超声吸引器,应用到治疗过程中。利用吸引器,精确地将肿瘤组织吸出,使手术治疗效果得以改善。通过随访观察发现,采用超声吸引器手术的30例患者,仅1例患者疾病于1年内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异常。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超声吸引器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 超声吸引器(CUSA)在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1 术前准备

2.1.1 仪器连接 尚亚军[4]在研究中,对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指出,将超声吸引器,应用到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但如未做好术前准备,临床疗效将大打折扣。超声吸引器的术前连接方法如下:(1)连接电源线、脚踏开关,将吸引瓶挂好。(2)准备冲洗盐水,将其挂好。(3)将真空软管,与吸引瓶及机器相互连接,确保吸引器的吸引功能能够有效发挥。(4)对手柄进行灭菌,一次性吸引及冲洗管路。上述准备完成后,术者需视超声吸引器的型号,对其连接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发现连接错误,应立即给予调整。如发现仪器连接后,仍无法运行。则表明超声吸引器,可能存在故障。需注意的是,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中感染率。术前,对超声吸引器进行严格消毒较为关键。

2.1.2 仪器调试 刘洁[5]在研究中,对围手术期护理对超声引导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观察。Aleksandrova等[6]指出,术前准备是否妥善,是影响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使用超声吸引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仪器连接完成后,应将其开启,并进行调试,观察仪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2)准备蒸馏水1 500 ml,使之成为冷却水。准备生理盐水1 000 ml,将其作为冲洗盐水,对粉碎的肿瘤组织进行冲洗。(3)可将高压蒸汽灭菌方法,应用到仪器灭菌过程中,提高仪器灭菌的严格性。(4)开机后,如“Temp”红色指示灯熄灭,则应对仪器吸引装置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正确连接后,指示灯既可亮起。(5)调节振幅按钮,观察振幅是否存在异常。

2.2 术中连接

2.2.1 连接方式 杨红等[7]选取颅内肿瘤患者作为样本,对比了术中超声与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性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该学者指出,将术中超声,与超声吸引器,共同应用到肿瘤的切除过程中,可有效提高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术中连接方法如下:(1)将管路吸引装置以及冲洗探头,与手机连接。(2)将连线前端,与手机连接。(3)采用术前准备的冲洗盐水,与冲洗管后端连接。连接前,需检查管路是否畅通,以免术中无法及时冲洗。(4)冲洗管硅胶部分,应夹好蠕动泵。(5)将吸引管路的一端,与吸引瓶连接。上述连接建立后,如管路已确定畅通,既可随之开始手术。为避免因操作问题,对病灶周围健康组织造成损伤。临床需谨慎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2.2.2 操作步骤 肖宗宇等[8]学者对超声吸引器在脑膜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超声吸引器,具有振荡、粉碎、乳化及吸引等多种功能。手术过程中,仪器可首先将肿瘤组织捣碎。在此基础上,采用冲洗盐水给予冲洗,使肿瘤组织乳化。最后通过吸引装置,将组织吸出。进而使肿瘤能够被清除,抑制病情进展。术中使用超声吸引器时,间歇期间,应将输液管上的手轮关闭,避免冲洗盐水流出。另外,为避免吸引瓶内容物流出,对真空负压系统造成影响。临床还需将内容物量,控制在瓶容积的1/2及1/3左右,避免容物量过大,避免导致手术中断。严格控制吸引瓶内容物量具有重要性,且内容物溢出对手术安全性具有负面影响,临床需对此予以重视[9]。

2.3 注意事项及异常处理

2.3.1 注意事项 孙丽军[10]在研究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临床效果的过程中指出,在颅内肿瘤治疗过程中,超声吸引器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但超声吸引器使用期间,一旦操作不慎,手术安全性同样会有所降低。因此,如需将超声吸引器,应用到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术中如停止使用,吸引泵不会立即停止运行。在吸引泵持续运行的30 s内,术者需持续吸引生理盐水,避免管路堵塞,导致手术中断。(2)术后,术者应采用高压水枪,或注射器,对管路予以冲洗,确保管路畅通。生长激素与颅内肿瘤的复发显著相关。将超声吸引器,应用到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能够有效清除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而确保术中冲洗管路畅通,则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关键[11]。

2.3.2 异常处理 有研究对Smith-Lemli-Opitz综合征颅内未分化恶性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疾病治疗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12]。指出采用超声吸引器治疗该疾病后,患者的肿瘤清除效果较好。肿瘤组织粉碎后,全部被吸除。且术中未见冲洗管路堵塞、健康组织损伤,以及周围血管损伤问题。上述研究成果,证實了超声吸引器在提高颅内肿瘤切除术安全性方面的应用价值。该学者同样指出,超声吸引器应用期间,可能出现一定的异常。如未给予处理,极容易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术中无吸引、无滴水,为超声吸引器的常见异常现象。以术中无吸引为例,发生该异常时,术者应首先观察吸引量。发现吸引量异常,应逐一排除吸引泵、吸引瓶故障。两种故障,与吸引管均存在一定的联系。调整吸引管的连接后,故障既可解除。

3 超声吸引器(CUSA)在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3.1 减少并发症

芦东根等[13]学者,对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疗法与立体定向放射疗法,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同时,评估了超声吸引器在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将神经内镜辅助钬激光疗法,与超声吸引器联合应用到肿瘤的治疗中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共2例发生了感染,1例发生了神经功能缺损,1例可见病灶周围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仅10%。反之,采用常规方法手术治疗者,有效率为72.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则为27.5%。发生并发症者,4例表现为癫痫,2例表现为感染,3例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3例表现为水肿。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超声吸引器在减少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并发症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学者观察了常规MR三维显示颅内肿瘤皮质表面及血管的情况,并利用MR,观察了超声吸引器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效果[14]。并指出,治疗前,采用MR观察颅内肿瘤皮质表面及血管情况,可见明显异常。采用超声吸引器,将肿瘤吸除后。再次采用MR观察,可见病灶已消失。通过对病灶周围区域的血管及组织损伤情况的观察可以发现,超声吸引器的应用,术中损伤较小,安全性较强。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可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在研究过程中,通过CT血管造影,观察治疗前后颅内肿瘤患者的病灶及其周围组织损伤情况发现,采用超声吸引器切除肿瘤后,病灶周围组织未见任何损伤,证实了超声吸引器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有效性[15]。

3.2 减少出血量

刘正清等[16]学者指出,颅内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与术中操作不慎有关。将超声吸引器,应用到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且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该学着选取35例颅内肿瘤患者作为样本,将其分为了两组。一组采用超声吸引器清除肿瘤,一组采用常规方法将肿瘤切除。通过对两组输血量与输液量的观察发现。应用超声吸引器的患者,输液量为(2 136.92±716.13)ml、输血量为(538.46±374.25)ml。

进一步观察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手术,患者术中输液量为(2 190.00±546.00)ml、输血量为(619.23±430.83)ml。对比发现,与常规手术方法相比,超声吸引器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以及住院时间的缩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学者观察了超声吸引器在治疗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指出,超声吸引器的纵向振动幅度,一般为0.1~0.3 mm,对病灶周围健康组织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17]。在术者操作无失误的情况下,与常规吸引器,或瘤钳相比,超声吸引器不会对病灶周围结构造成损伤。将其应用到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过程中,还可在显微镜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肿瘤切除的精确度,进而使术中出血量,得到更大程度的减少。文献[18]指出超声吸引器在减少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量方面的效果,强调了超声吸引器的应用优势。文献[19]指出,将MRI应用到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可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肿瘤变化情况。通过对超声吸引器应用前后,患者MRI图像的观察,可证实超声吸引器的应用价值。

3.3 保护神经血管

钟伟伟等[20]学者,观察了超声吸引器在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对其血管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采用超声吸引器切除胶质瘤,当肿瘤体积为100 mm3时,切瘤时间平均为10.0 min,患者死亡率为0。采用超声吸引器切除脑垂体瘤,当肿瘤体积为15 mm3时,切瘤时间平均为

5.2 min,患者死亡率为0。除上述颅内肿瘤外,采用超声吸引器,将神经瘤及脑膜瘤切除,同样未见死亡现象发生,切瘤时间同样较短。术后,通过对患者血管神经损伤情况的观察发现,患者均无任何损伤。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超声吸引器相对于常規颅内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优势,证实了超声吸引器,在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有学者指出,在切除颅内肿瘤过程中,超声吸引器之所以能够发挥保护神经血管的功效,得益于其手术原理。手术过程中,术者可采用超声吸引器,将肿瘤组织粉碎[21]。在此基础上,经乳化后,将肿瘤组织吸除。在振荡强度<50%的情况下,上述手术方式,可有效保留直径>1 mm的血管。因此术后,患者往往不会出现过于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症状。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样会因此缩短。文献[22]的研究成果,与前述研究一致,同样强调了超声吸引器在保护病灶周围神经血管方面的功效,为分析超声吸引器的应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该学者同样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其结果显示,采用超声吸引器手术者,手术时间为(221.54±64.54)min、住院时间(8.49±0.88)d。

采用常规方法手术者,手术时间为(236.15±48.53)min、

住院时间(15.95±1.42)d。两者对比,进一步证实了超声吸引器的临床应用价值[23-24]。

篇7

【P键词】 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颅内肿瘤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33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是指对颅内某一具有局限性的病灶靶区应用大剂量高能射线聚集后使其损毁, 而病灶靶区外邻近正常组织则不受累及, 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类似, 不仅能减少患者颅脑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及不良并发症发生风险, 而且在颅内肿瘤治疗方面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1], 良恶性颅脑占位性病变局可使用。目前, 临床上对于立体放疗中应用的γ刀治疗精度、应用剂量及最佳使用范围争议较多, 需医师在掌握患者临床表现, 结合病情需求等相关情况综合判断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2, 3]。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4月~

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84例颅内肿瘤患者, 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段进行治疗, 取得一定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4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84例颅内肿瘤患者, 男189例(66.55%), 女95例(33.45%), 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50.51±10.68)岁, 肿瘤病灶大小10~45 mm, 卡氏(KPS)评分55~90分;胶质瘤Ⅰ级26例(9.15%), 胶质瘤Ⅱ级35例(12.32%), 胶质瘤Ⅲ级40例(14.08%), 胶质瘤Ⅳ级32例(11.27%), 垂体瘤40例(14.08%), 脑膜瘤35例(12.32%), 松果体区肿瘤33例(11.62%), 听神经瘤27例(9.51%), 其他肿瘤16例(5.63%)。

1. 2 方法 患者均采用γ刀进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以60Co作为放射源, 由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ET-Luna-260月亮神全身伽玛刀, 60Co放射源42个, 呈扇形放射性排列, 选择合适的准直器孔径, 用CRW定位头架, 个体性设计制作的头模及牙模, 保证定位头架与患者头部重复定位次数不变形至少30次, 经三维放射治疗方案设计、制定及验证后方可治疗:胶质瘤Ⅰ~Ⅱ级分次3~6次, 6~10 Gy/次,

边缘计量曲线为75%~90%, 胶质瘤Ⅲ~Ⅳ级分次6~12次, 3~6 Gy/次, 边缘计量曲线为65%~85%, 垂体瘤分次3~8次, 5~8 Gy/次, 边缘计量曲线为65%~90%, 脑膜瘤分次3~8次, 5~8 Gy/次, 边缘计量曲线为75%~95%, 松果体区肿瘤分次6~12次, 3~6 Gy/次, 边缘计量曲线为70%~85%, 听神经瘤分次3~8次, 5~8 Gy/次, 边缘计量曲线为75%~90%, 其他肿瘤分次6~10次, 5~7 Gy/次, 边缘计量曲线为65%~85%[4]。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考相关文献[5, 6]进行判定。将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明显变化(NC)、疾病进展(PD)。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放射性脑水肿及放射性脑组织坏死、放射性颅神经障碍或器质性损伤。

2 结果

所有受试者随访1~5年, 平均随访(2.55±0.82)年。284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237例(83.45%)。胶质瘤Ⅰ级26例, CR者14例(53.85%), PR者9例(24.62%), NC者3例(11.54%), PD者0例, 1年生存率100.00%(26/26);胶质瘤Ⅱ级35例, CR者20例(57.14%), PR者11例(31.43%), NC者4例(11.43%), PD者0例, 1年生存率100.00%(35/35);胶质瘤Ⅲ级40例, CR者16例(40.00%), PR者15例(37.50%), NC者5例(12.50%), PD者4例(10.00%), 1年生存率77.50%(31/40);胶质瘤Ⅳ 级32例, CR者4例(12.50%), PR者20例(62.50%), NC者5例(15.63%), PD者3例(9.38%), 1年生存率75.00%(24/32);垂体瘤40例, CR者13例(32.50%), PR者23例(57.50%), NC者4例(10.00%), PD者0例, 1年生存率100.00%(40/40);脑膜瘤35例, CR者4例(11.43%), PR者25例(71.43%), NC者4例(11.43%), PD者2例(5.71%), 1年生存率82.86%(29/35);松果体区肿瘤33例, CR者19例(57.58%), PR者9例(27.27%),

NC者5例(15.15%), PD者0例, 1年生存率84.85%(28/33);听神经瘤27例, CR者6例(22.22%), PR者16例(59.26%), NC者5例(18.52%), PD者0例, 1年生存率92.59%(25/27);其他肿瘤16例, CR者4例(25.00%), PR者9例(56.25%), NC者3例(18.75%), PD者0例, 1年生存率81.25%(13/16)。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水肿75例(26.41%), 其中Ⅰ度31例(41.33%)、Ⅱ度25例(33.33%)、Ⅲ度19例(25.33%);放射性颅神经功能障碍16例(5.63%);放射性脑组织坏死13例(4.58%)。

3 讨论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由国外神经外科专家提出, 是指针对颅脑占位性病变将大量放射线聚集后一次或分次放出, 可使靶区出现大分子化合物结构与细胞结构被破坏, 从而因此细胞核酸、DNA以及白等被破坏, 从最大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 并且使靶区中心与边缘处存在明显剂量剃度变化, 从而保护靶区边缘紧邻正常组织[5]。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 γ刀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肯定。60Co源(γ刀)应用率越来越高, 通过微创立体定位框架或个体性设计制作的头模及牙模, 保证定位头架与患者头部定位, 将患者头部进行固定, 定位精度良好, 多经单次照射治疗, 中心精度甚至达到0.1 mm, 具有半封闭治疗空间[7-9]。据文献报道[10-13], 头部γ刀最初应用于临床时, 仅用于治疗头部占位性病变, 目前在临床上γ刀治疗头部最适合直径

总之, 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刘力华, 王轩, 夏廷毅. 螺旋断层放疗治疗成人脑干胶质瘤近期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 2013, 53(43):48-49.

[2] 吴建珩, 李晓辉, 单峤, 等. 放射性脑病的临床与MRI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22):75-77.

[3] 吴高峰, 雷进, 吴娜娜, 等. 伽玛刀治疗颅内转移瘤978例临床分析. 四川医学, 2016, 37(5):542-544.

[4] 赵东亮. 伽马刀治疗颅内肿瘤的30例临床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 2013(2Z):215-216.

[5] 余少雄, 尹勇, 刘泽. 依达拉奉在颅内肿瘤γ-刀术后脑水肿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36):130-132.

[6] 李春田, 菅青, 马明, 等. 伽马刀治疗脑干肿瘤的疗效分析. 养生保健指南, 2016(23):116.

[7] 黄润生, 钱伟, 房景玉, 等. 伽玛刀分次治疗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8(6):358-359.

[8] 张倩, 胡力宏, 宋旭旭, 等. 全脑放疗联合γ-刀局部加量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医疗卫生装备, 2016, 37(7):87-89.

[9] 翁卿吉, 吴世勇, 李建一. 颅内肿瘤伽马刀治疗术后放射性脑水肿的磁共振特点.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8):3454.

[10] 刘守勋, 李文涛, 孟喜军, 等. 颅内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陕西医学杂志, 2001, 30(8):451-453.

[11] 赵明媚, 宁, 刘伯晨. 立体定向内放疗并γ-刀治疗颅内囊实性转移瘤的效果. 齐鲁医学杂志, 2014(6):500-501.

[12] 刘才兴, 杨卫忠, 陈建乐. 伽玛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疗效分析.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5(1):65-66.

[13] 高永军, 冯忠堂, 孙亮, 等. 脑肿瘤的γ-刀治疗.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3(3):100-103.

[14] 邹跃, 张加望, 马敏, 等. 超级伽马刀治疗儿童脑干肿瘤36例临床观察. 医学信息(旬刊), 2011, 24(10):6862.

[15] 利, 邓印辉, 梁舜尧. 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疗效分析. 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2):42-43.

篇8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颅内肿瘤切除术;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5(c)-015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and lidocaine on the hemodynamics of patients with excis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 during the induction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lective excis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 in our hospital(ASAⅠ-Ⅱ)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20 cases in each, respectively Dexmedetomidine group(D group), lidocaine group (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 group), and the basic values at admission(T0)and changes of MAP and HR before induction (T1), at intubation (T2), in 1 min (T3), 3 min (T4) and 5 min (T5)after intubation were respectively record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P at T1, T2 and T3 between the group D, group L and group C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70.1±2.8), (75.3±2.4), (72.9±2.40) vs (74.4±2.9), (81±2.9), (78.1±2.3) vs (95.7±2.6), (103±3.1), (89.3±2.9)](P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 Lidocaine; Excis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 During the induction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Hemodynamics

颅内肿瘤一般都伴有颅内压增高,进而引起血压增高,容易出现严重的心脏和或脑的并发症。全麻气管插管时易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因此对于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全麻插管期间更易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巨大变化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该实验通过对2016年1―12月期间行择期颅内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的研究,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对于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全麻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在颅内肿瘤患者的应用提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45~72 岁,体重50~70 kg,ASAⅠ~Ⅱ,所有患者无心血管病史,无肝肾功能异常,麻醉诱导前未使用任何镇静镇痛药物。 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ASA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该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食水,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监y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样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D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0.5 μg/kg,静脉泵注15 min;L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盐酸利多卡因1.5 mg/kg,静脉推注时间为3 min;C组给予10 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 mg,舒芬太尼0.3 μg/kg,依托咪脂0.3 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15 mg/kg,3 min后由同一人经口可视喉镜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13次/min。麻醉维持:术中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0.1~0.2 μg/( kg・min)和丙泊酚4~6 mg/(kg・h)维持,每30 min追加苯磺顺阿曲库铵。使用药品和仪器:麻醉呼吸机:Datex-ohmeda(7100);监护仪:Philips MP3;盐酸右美托咪定:产品批号(15043032),规格:2 mL∶200 μg;盐酸利多卡因:产品批号(1603J03),规格:20 mL∶400 mg,咪达唑仑注射液:产品批号(20160303),规格:2 mL∶10 mg,枸橼酸酸舒芬太尼注射液:产品批号(1161013),规格:1 mL∶50 μg,依托咪脂乳化注射液:产品批号(20160703),规格:10 mL∶20 mg,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产品批号(16100922),规格:10 mg;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产品批号(6160911),规格:1 mg;丙泊酚芬注射液:产品批号(1609251),规格:20 mL∶200 mg。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3组入室时基础值(T0),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3组一般状况

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在T1、T2、T3各时点MAP和HR比较

3组在T1、T2、T3各时点MAP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内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主要症状就是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为防止进一步使颅内压增高,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脑疝等),要求围手术麻醉平稳,严格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尤其是全麻诱导插管期。全麻气管插管刺激可引起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突增,临床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心律失常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1]。生理情况下, MAP在一定范围内(上限 100~130 mmHg;下限 50~80 mmHg)对脑血流影响极小[2]。但颅内肿瘤患者的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下降,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容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预防和控制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对于治疗尤为重要。

右美托嘧啶作为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镇痛、抗焦虑和催眠作用,且没有呼吸抑制[3]。研究表明[4-5],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和拔管的应激反应。吴青华等[6]研究发现,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 μg/kg和1 μg/kg,可有效减缓因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相比右美托咪定0.5 μg/kg,右美托咪定1 μg/kg的副作用更多,因此该文选择右美托咪定0.5 μg/kg。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静脉给药后能够通过抑制钠通道、兴奋脊髓及脑干中的甘氨酸受体,以及抑制G蛋白耦联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减少组织缺血引起的炎症应答反应等产生镇静、镇痛作用[7]。有文献报道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mg/kg可以降低麻醉诱导期间和气管拔管期间的咳嗽反射,控制血压波动和心率变化[8-10]。

该实验通过对颅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右美托嘧啶0.5 μg/kg,利多卡因1.5 mg/kg和10 mL生理盐水,以观察比较右美托嘧啶和利多卡因对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MAP在D组的T1(70.1±2.8)、T2(75.3±2.4)T3(72.9±2.40)与L组的T1(74.4±2.9)、T2(81±2.9)、T3(78.1±2.3)以及C组的T1(95.7±2.6)、T2(103±3.1)、T3(89.3±2.9)3个时点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都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麻醉风险,可安全用于颅内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相比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Sener EB,Ustun E,Ustun B.Hemodynamic responses and upper airway morbidity following tracheal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conventional laryngoscopy versus an intubationg laryngeal mask airway[J].Clinics(Sao Paulo),2012,67(1):49-54.

[2] 郭曲练等.临床麻醉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61.

[3] 陈辉,许岚. α2肾上腺素受体与痛觉调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8):490-494.

[4] 李姗,董铁立. 不同┝坑颐劳羞涠ㄓ糜谏窬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65-68.

[5] 刘晓峰,王额尔敦,郑永顺,等.右美托嘧啶对颅内动脉瘤5.7栓塞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5,32(8):704-706.

[6] 吴青华,王玲,杨珊,等.不同负荷剂量Dex预注对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6, 26(7):734-736.

[7] 罗兴均,简道林.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镇痛的作用机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5):2848.

[8] 张洁茹,娄望,闫欢欢,等.利多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35(9):5233-5234.

[9] Sun L, Guo R, Sun L. The impact of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lidocaine on opioid-induced cough: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nesth,2014,28(3):325-333.

[10] 朱磊,姜凤鸣,金立民,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减轻全麻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4):731-732.

篇9

关键词:颅内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方法;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cranial tumor in sellar region b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via the pterional approach surgery method.Methods A total of 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s in sellar region by via pterional approach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Results In 4 cases,grade I,grade 12,grade 3,grade,grade,1 cases of grade IV,total resection,15 cases,subtotal removal in 4 cases,partial resection in 1 cases,no nerve injury and good recovery in 13 cases,mild disability in 6 cases and death in 1 cases.Conclusion intracranial tumors in sellar region by treated by pterional approach for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Intracranial tumors of the saddle area;By microsurgery through pterional approach method;Surgical treatment;Clinical effect

颅内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鞍区是其好发部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颅内鞍区肿瘤,效果显著。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颅内鞍区肿瘤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方法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了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在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鞍区肿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等检查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呕吐、抽搐等症状。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为25~72岁,平均年龄为(46.3±8.0)岁;病程为2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2±0.3)年;视力下降13例,内分泌紊乱10例,记忆力下降6例,精神异常5例,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垂体腺瘤12例、颅咽管瘤3例、蝶骨嵴脑膜瘤3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方法手术治疗:于全麻下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头架固定头位,头部略抬高约20°,偏向对侧约30°,让额骨颧突处于最顶点。按Yasargil翼点入路或改良翼点入路开颅,于耳屏前上方颧弓上缘至中线发际旁作切口,游离头皮与帽状腱膜,颞肌向前翻起,切开骨膜,暴露额骨颧突、额颞顶颅骨;颅骨钻孔,清理颅骨骨瓣,咬除蝶骨嵴。切开硬脑膜并悬挂,于显微镜下开放外侧裂池、颈内动脉池、视交叉池、终池板,脑脊液者释放脑脊液,松解蛛网膜联系,抬高额叶进入鞍区,切断桥静脉,牵开颞叶,暴露血管神经与解剖间隙,分离肿瘤,切开肿瘤行囊内取瘤。用生理盐水清洗术野,清理残存肿瘤碎屑,关颅。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中肿瘤的暴露情况、肿瘤切除程度与治疗效果。

2 结果

2.1肿瘤暴露情况 根据暴露程度评价肿瘤的暴露情况,20例患者中,Ⅰ级4例,Ⅱ级12例,Ⅲ级3例,IV级1例,见表1。

2.2肿瘤切除程度 根据肿瘤切除的程度分为全切、大部分切除(>60%),部分切除(≤60%)。20例患者中,全切15例,大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见表2。

2.3治疗效果 术后未遗留任何神经损伤且恢复良好者13例,轻残6例,死亡1例。存活者,视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均有所改善。

3 讨论

在颅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颅内鞍区肿瘤的全切率也有较大提升,术后的致残率与死亡率较优明显下降。经翼点入路显微方法手术治疗颅内鞍区肿瘤,可以获得最大的视野角度,且对脑的牵拉与损伤较小,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较大的空间,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神经功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颅内鞍区肿瘤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方法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袁中顺.经翼点入路显微方法手术治疗颅内鞍区肿瘤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32-32.

篇10

[关键词]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颅内血肿;脑室出血;外伤性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133-01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因外伤所致,临床少见。该病发病多隐匿,且病情凶险,近年本院仅发现此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患者男,20岁。因车祸伤后意识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能1 h入院。患者因车祸致伤头部,当即昏迷,伴左侧肢体活动不能,在外未治,急来诊。既往史无特殊。查体:昏迷状态,右额见头皮裂伤,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4 mm,直接间接光反应均无,左侧直径约3 mm,直接间接光反应均存在。鼻腔见少量血性液流出,双眼球无外突,未闻及颅内血管杂音。左侧肢体偏瘫,双巴氏征阳性。凝血系统检查正常。诊断:脑挫裂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少量积血,颅前窝骨折,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肺挫伤。给予降颅压补液抗感染治疗,病情渐好转,复查CT示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已吸收。于第14天患者抽搐1次,复查头部CT示脑室积血,予行右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引流5 d积血消失,顺利拔管。第24天常规复查头部CT示脑室内再次出血,量少,轻度脑积水,予暂观察,此时CT片即可见鞍上池右上方有一类圆形高密度影,当作普通颅内血肿,未在意。第28天患者再次出现抽搐,昏迷加深,复查CT示右颞颅内血肿并破入脑室,脑室积血量大,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予再次急症行双侧侧脑室引流术。因患者反复出血,经讨论高度怀疑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为明确诊断及治疗,行脑CTA及DSA检查示:右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虹吸段见图1,图2)。限期行右翼点入路开颅血肿清除及右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孤立术,术后积极对症治疗,患者颅内未有再出血发生。患者术后呈植物生存状态。

2讨论

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为临床少见的病情凶险的疾病,且病情多为隐匿性,一旦动脉瘤破裂可迅速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正确,可挽救生命。此病多以额颞部外伤,引起颅中窝前部骨折所致。颈内动脉的岩骨段及海绵窦段最多见,也见于床突上段颈内动脉[1]。蝶骨骨折后,颈内动脉管壁受到损伤,可形成假性动脉瘤,多表现为出血、凝血、再出血、再凝血,顺序进行,或发生难以控制的鼻出血,患者多因一次大出血休克或颅内血肿致脑疝而死亡。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在伤后2~3周破裂,伤后立即诊断动脉瘤者少见。头部外伤史,视力下降,鼻腔出血,动眼神经麻痹及颅内血管杂音是本病重要的诊断依据,但极少患者会出现以上所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和定位。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自愈的可能性极小,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2]。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栓塞治疗[3],可脱球囊仍是血管腔内治疗CCF及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4]。该患者合并颅内较大血肿,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孤立术。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798.

[2]乐建新,孔维佳,杨成章,等.外伤性蝶窦内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探讨(附6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8):845.

[3]秦尚振.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