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范文

时间:2023-04-05 02: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纵隔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纵隔肿瘤

篇1

病历资料

例1:男,11岁,因反复右侧胸腔积液9年。外院胸片示“胸腔积液,性质待查”。多次行胸腔穿刺、抗结核治疗后胸腔积液反复出现来我院求治。查体:左颌下、左腋下及右腋下各可及2~3个黄豆及花生粒大小淋巴结。左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右肺腋中线第Ⅲ肋间隙以下,后间胛线第Ⅵ肋间隙以下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减弱,两肺未闻及干性音。心脏、肝、脾检查正常,腹水征(-)。查:PPD试验阴性,肺吸虫皮试阴性,肺吸虫抗体IgG、IgM均阴性。胸水常规示:黄褐色微浑液体;蛋白:阳性(+),红细胞216×106/L;白细胞:1250×106/L;分类:淋巴0.15,中性0.82,间皮0.03。胸水LDH 192IU/L;白蛋白31.4/L;抗结核抗体阴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未查见瘤细胞。ESR、肝、肾功,心肌酶谱未见异常。胸、腹部CT报告:纵隔右侧软组织肿块,考虑淋巴管瘤病,病变累及膈下(右侧);纵隔及双侧腋窝内淋巴结多个,0.5cm左右。在B超引导下经皮行囊肿内穿刺活检,囊肿内液体常规提示:黄褐色浑浊;红细胞:37 500×106/L;白细胞:1 250×106/L;分类:淋巴0.17,中性0.83。蛋白:阳性43g/L;葡萄糖4.9mmol/L。细胞学诊断示:血性背景中查见少量淋巴细胞,未见明显瘤细胞。病理诊断报告提示:纤维组织及增生的脂肪组织可见少许增生、扩张的淋巴管,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周围局部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结合临床表观,考虑淋巴管可能性大。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

例2:患者,男,4岁8个月,主因反复咳嗽3周,加重伴乏力2周。院外诊断“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并治疗2周无效入住我院。查体:脉搏132次/分,精神差,稍哭闹,查体欠合作。双侧颈静脉怒张,右胸廓稍膨隆。双侧呼吸动度不对称,右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左胸肋间饱满,左肺腋中线第Ⅵ肋间隙以下叩诊实音,呼吸音减弱。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率132次/分,律齐,各听诊区未及杂音,未闻及心包磨擦音。肝肋下4cm,质韧,缘锐;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余(-)。实验室查肺吸虫皮试阴性,血沉、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正常。肌钙蛋白0.45n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B超示:心包积液(少量);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下腔静脉受压。胸部CT提示:双侧胸腔积液(以左侧为著);心包积液;前上纵隔增宽,有巨大占位性病变,位于胸腺部位,不除外淋巴瘤等病变可能;右上肺压迫性膨胀不良,实变。经B超引导下前上纵隔肿物穿刺活检报告:(前上纵隔)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胸腺瘤。

讨 论

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但小儿纵隔肿瘤早期病理呈缓慢进展,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当肿瘤增大压迫邻近脏器如心、肺时,表现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动过速;肿瘤压迫腔静脉,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阳性。有报道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无症状率达38%~50%,亦无特征性表现。①由于肿瘤向邻近组织器官压迫、浸润,多出现心包积液,X线片上肿瘤与积液重叠,易漏诊。②未能及时做胸部CT,胸部CT可发现较深部位的病灶。③本文2例以多浆膜腔积液发病,儿科医生多从肺吸虫、结核考虑,医生对纵隔肿瘤的可能性和警惕性不足,也是造成容易误诊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对小儿久治不愈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或与呼吸道感染无关的气急、咳嗽以及出现心包、胸腔积液时,应引起重视,及时拍胸片或胸部CT检查,以排除纵隔占位性病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前纵隔肿瘤  诊断  手术治疗

        我院胸外科近4年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52例,现总结其诊断和手术经验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21-68岁,平均45岁。病种分类:胸腺瘤29例,畸胎瘤10例,胸内甲状腺肿瘤8例,淋巴瘤5例。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本组32例无临床症状,均系体检时偶然发现,占病例总数61.5%,其他20例症状主要为:咳嗽、胸痛、胸闷,重症肌无力等,症状主要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本组病例主要根据胸部X线、CT检查,结合症状、体征提供初步诊断,本组术前均无浅表淋巴结活检条件,术前均未获得病理诊断,术前肿瘤性质判断与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均参考CT及MRI检查。

        1.3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侧开胸及胸腔镜下切除肿瘤者选择双腔气管插管。肿瘤位于前上纵隔者经颈部低领式切口入路,向前上纵隔分离,到达肿瘤上极后先分出上极,囊性者,先抽出囊内容物。以上极为牵引,在腔镜及超声刀配合下将肿瘤切除,本组取该术式完成18例。经前外侧切口开胸完成12例。肿块稍大,边界清楚,不伴重症肌无力者,经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肿瘤居中及偏右侧者采用右胸入路,肿瘤偏大者采用左胸入路。先在腋中线第6或第7肋间根据肿瘤大小做小切口长约4-6cm。置入腔镜、超声刀、分离钳,单孔操作。以超声刀钝性加锐分离,遇较大的肿瘤营养血管及肿瘤蒂部,用钛夹夹闭后,超声刀凝断,将肿块从切口取出,本组采用此式手术完成14例。经前正中切口完成8例。

        2  结果

        本组前纵隔肿瘤均得到手术切除。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胸腺瘤合并肌无力者出现肌无力危象3例,其中1例治疗3天后家属放弃治疗。

另2例通过气管插管、血浆置换等综合救治痊愈出院。术后36例获随访,随访半年-3年,良性肿瘤未见复发。胸腺瘤合并症肌无力者,术后半年内5例症状消失,3例继续服药2年后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有5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复发2例,术后两年复发3例,最后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讨论

篇3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纵隔肿瘤病变MR弥散成像表现,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纵隔肿瘤性病变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取800s·mm-2),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观察不同纵隔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结果 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选取b值800s·mm-2时,测得的良恶性胸腺瘤组、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 弥散加权成像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纵隔MRI检查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纵隔肿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mediastinal tumors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is technology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Methods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b value is chose 0,800s·mm-2)and measure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were performed in 32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 of mediastinal tumors was observed.The ADC valu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of thymoma , 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Results Ten cases of benign thymoma showed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welve cases of malignant thymoma showed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Six cases of neurilemmoma showed slightly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 obviously.Four cases of neurofibroma showed slightly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ween ADC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of thymoma,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when b value was 800s·mm-2. Conclusion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and it is a useful supplement for conventional MRI.

Key words: mediastinal tumor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近年来,随着MR快速成像序列、功能成像技术的开发,尤其是MR弥散成像,它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组织的病理、生理以及生化代谢信息,已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乳腺肿瘤、肝脏疾病及骨骼、软组织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目前,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纵隔肿瘤中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通过对32例纵隔肿瘤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析,初步探讨其在纵隔肿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对2008年3月-2009年10月间行MR常规检查同时又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32例纵隔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22例,女10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4岁,平均41.6岁。胸腺肿瘤22例,其中,包括良性胸腺瘤10例,恶性胸腺肿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0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MRI技术

采用GE公司 SIGNA EXCITE HD3.0T超导型磁共振设备。采用8通道TORSOPA线圈。扫描前训练患者呼气末屏气及胸部平静呼吸。常规MR扫描和T1WI增强扫描后,行DWI检查。主要技术参数包括:MR-DWI采用SE EPI序列,TR1500ms,TE49.7ms,NEX=2,矩阵为128×128,层厚6mm、层距1.0mm,FOV 400mm,扫描时间24s,扩散系数b选取800s·mm-2,同时在3个方向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

1.3 兴趣区(ROI)的选定及图像分析

根据T1WI、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上的信号特点,确定肿瘤的实质部分、坏死或囊变区、钙化以及瘤内出血。利用工作站Functool 2(版本)软件,获取肿瘤的DWI及ADC(表观弥散系数)图。在ADC图上,选取肿瘤实质部分作为ROI,ROI的大小主要根据肿瘤实质的大小而定,尽可能大地包括肿瘤实质,避开坏死、囊变、钙化和出血区。

1.4 MR-DWI在ADC图上,选取ROI后,可直接获得肿瘤组织的ADC值,病变实质内取3个同样大小的ROI,以3个ADC值的平均值作为病灶的ADC值。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为小样本,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将获得的MR-DWI的各种参数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α= 0. 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MRI和DWI表现

22例胸腺肿瘤性病变MRI表现:在T1WI上,胸腺瘤呈中等信号,信号强度与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号。在T2WI上,胸腺瘤的信号强度接近或超过脂肪信号。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图1,见封4);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2,见封4)。

10例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神经源性肿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呈低到中等,与肌肉信号强度相等或稍低;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图3,见封4);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4,见封4)。

2.2 不同纵隔肿瘤的ADC值比较

见表1、2。表1 胸腺肿瘤病变的ADC值(略)表2 神经源性肿瘤的ADC值(略)

即良性胸腺瘤的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胸腺瘤(P=0.001),神经鞘瘤的平均ADC值高于神经纤维瘤(P=0.002)。

3 讨论

3.1 MR-DWI技术

DWI是利用MRI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可反映人体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状态下组织成分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况[1]。分子扩散的快慢可用ADC来衡量,ADC值主要反应细胞外水分子的运动,受组织结构、细胞外空间、血流灌注、弥散梯度场的大小等因素影响,尤以组织灌注和细胞外水分子运动为重要。弥散快的组织具有高的ADC值,在弥散图像上呈低信号,而弥散慢的组织ADC值低,在弥散图像上呈高信号。一般来说,b值越低,ADC值受微循环灌注影响就越大,不仅ADC值偏大,且感兴趣区ADC值波动很大;而使用大b值的DWI图像测量和计算ADC值时,各感兴趣区ADC值比较稳定,能更精确的反映扩散状况及测量ADC值[2-4]。故本研究为了肿瘤ADC值的准确测量和更好的图像质量,选取高b值800s·mm-2进行研究。

3.2 纵隔肿瘤DWI图表现

不同性质纵隔肿瘤在DWI、ADC图上表现不同,与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如本组良性胸腺瘤为实性均质肿瘤,在DWI图上,基本表现为均匀、不同程度的低信号。肿瘤性质不同,信号亦不完全相同,如本组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在常规T1WI、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及出血区;在DWI上,肿瘤信号显示更为不均匀,其实性部分的质地也更为不均,表现为高低不等的高信号区,而囊变、坏死区为程度不等的低信号区。但由于DWI的T2余辉效应[5],部分病灶在DWI上仍呈高信号。本组12例胸腺恶性肿瘤,与常规T1WI、T2WI像类似,质地不均者,在DWI均表现为不均匀信号,肿瘤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则表现为低信号区,而且信号强度高低的程度均不一致,反映了恶性肿瘤质地不均的特点,其囊变坏死区更是如此,而且与良性肿瘤相比,大部分恶性肿瘤实性部分的DWI信号较高。

3.3 纵隔肿瘤的ADC值

肿瘤的DWI的研究表明,肿瘤组织ADC值的变化与肿瘤细胞密度呈负相关,即ADC值越低,细胞密度越大[6]。肿瘤内细胞密度增加会致使其细胞外间隙缩小、水分子含量降低和随机运动程度的减低,结果ADC值下降[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b值取800s·mm-2时,胸腺良性肿瘤ADC值为(2.258±0.179)×10-3mm2·s-1, 明显高于胸腺恶性肿瘤ADC值为(1.160±0.267) ×10-3mm2·s-1,可能原因为胸腺恶性肿瘤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外间隙缩小,致使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所致,但详细原因还需要与病理对照证实。

本组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神经鞘瘤ADC值高于神经纤维瘤,如b值取800 s·mm-2时,神经鞘瘤ADC值为(2.322±0.192)×10-3mm2·s-1, 神经纤维瘤ADC值为 (1.658±0.206) ×10-3mm2·s-1,可能原因如下:神经纤维瘤较之神经鞘瘤,其肿瘤细胞密度较大,细胞外间隙较小,水分子含量较低,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程度更高,故导致其ADC值比神经鞘瘤的ADC值低。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原发纵隔肿瘤发病率低,且组织来源复杂,导致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病种单一,因此今后还需加大样本研究。另外由于呼吸等运动伪影的影响,以致ADC值有所偏倚,对数据的分析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与常规MRT1WI、T2WI比较,DWI检查产生的弥散图和ADC图可以反映肿瘤内部结构。ADC图能更为直观地显示肿瘤实质部分和内部的坏死囊变,能够反映不同性质肿瘤内部水分子运动状态的改变,从而在分子水平对肿瘤性质进行鉴别。综合DWI、ADC图表现以及通过对其ADC值的测量可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是MRI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Schaefer PW,Grant E,Gonzalez G.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2000,217(2):331-345.

[2]Song SK,Qu Z,Garabedian EM,et al.Improv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Transgenic Mouse Model[J].Cancer Res,2002,217(2):331-345.

[3]孙希杰,全显跃,许乙凯,等. 肝脏常见病变磁共振显像的量化研究[J]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7):522 - 525.

[4]Marks MP,de Crespigny A,Lentz D,et al.Acute and chronic stoke:Navigated spin-echo diffusion-weigh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6,199:403.

[5]Burdette JH, Elster AD, Ricci P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quantification of spin-density and T shine-through phenomena on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es[J].Radiology ,1999 ,212 :333 - 339.

[6]Kinuko K,Yuichi I,Keiko N,et al.The 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J].AJNR,2001,22:1081-1088.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1~2010.1间原发性纵隔肿瘤83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 79例,总切除率 95.18%(79/83),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 1.2%(1/83)。结论:原发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胸部X线和胸部CT检查,无论良性恶性均需手术治疗是,可采取传统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两种方法均安全可靠,但应注意防止发生手术并发症。【关键词】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外科治疗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胸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外科手术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探讨原发性纵膈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笔者对本院83例患者进行了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的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1~2010.1期间诊治的原发性纵隔肿瘤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46例,年龄12~77岁,平均44.5±18.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闷、气促、咳嗽等。本组患者有上述症状者52例,占总患者的62.65%,无明显症状,因体检或者全胸片检查发现者31例,占总患者的37.35%。其中部分胸腺瘤病例合并有重症肌无力(MG)或者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表现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4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1例,伴吞咽困难1例,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1.2 方法。诊断方法:纵隔肿瘤患者多无明显体征,因此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实验室检验检查。影像学检查方法为胸部X线、纤维镜、纵膈镜、胸部CT或MRI检查。胸部正、侧、斜位X线平片、分层片,或高仟状摄片,可提示肿瘤的类型、病灶部位、形状、密度、有无钙化或骨化等。纤维支气管镜或食管镜可诊断肿瘤是否侵犯支气管、食道等周围器官。纵膈镜可钳取组织进行活检,以作出明确的病理学诊断。胸部CT检查能较清晰地显示纵隔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实质性或囊性、有无钙化以及与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MRI检查具有无骨性伪影、软组织分辨率高、成像参数多、无电离辐射的优点。

外科治疗方法: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原发性纵膈肿瘤都需采取手术治疗。采取气管插管全身复合麻醉,采取传统开胸、电视胸腔镜或纵膈镜方法进行手术。传统开胸手术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切口。侵袭性生长的、较大的或与胸部大血管关系密切的前纵隔肿瘤,需选择胸骨正中切口,纵隔肿瘤位于胸骨后上方需采用颈部弧形手术切口,其它小的切口部位可选择胸部前外侧、后外侧或者腋下。术中应尽量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同时注意保护纵隔内重要脏器和组织。如肿瘤已与周围组织粘连,则应切除周围组织并行修复。

2 结果

本组 8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选择前外侧切口 22 例,后外侧切口 35例、正中切口 26例,肿瘤完整切除 79例,总切除率 95.18%(79/83),3例行纵隔部分切除并活检,1例合并部分心包切除。开胸手术13例,其中3例探查可见肿瘤广泛与大血管包裹并粘连固定难以切除行活检,术后病理证实这3例均为恶性肿瘤。住院时间 7~61 d,平均 16.9 d。有 2例15岁以下患儿术后并发脑脊液胸腔漏,住院长达 8周,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术后死亡 1例,为 75岁以上男性,开胸后可见肿瘤难以切除行活检,病理检验结果呈低分化癌,术后 1周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 1.2%(1/83)。

3 讨论

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在形态上包括原发和继发肿瘤。原发纵隔肿瘤中最为多见的是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次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食管囊肿等,多为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早期无显著症状,首发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对周围器官的浸润程度及合并感染情况等,临床体征可表现在呼吸道、神经系统等,呼吸道症状为咳嗽、咳痰等,神经系统症状为声音嘶哑、胸痛、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此外,如纵隔肿瘤压迫到上腔静脉,患者会发生吞咽困难、气急等上腔静脉综合征,如囊肿窥破则可能出现发热等感染性症状。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等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平片检查结果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如检查异常,则需辅以断层造影、支气管造影、血管造影及纵隔充气造影等检查。同时为提高诊断准确性,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内窥镜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经皮穿刺活检,试验性放射治疗,活体组织检查,CT、开胸探查或胸骨纵劈切开,切除肿块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过程中,还需注意与纵隔淋巴结核、主动脉瘤及中央型肺癌进行鉴别诊断。无论良性还是恶性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均需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而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或电视胸腔镜手术应在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前提下,视肿瘤的形态、大小而定。切口位置选择也需结合肿瘤位置和大小来确定术中对于肿瘤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的情况,需切除被侵犯的部分组织并进行修复。本组 8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选择前外侧切口 22 例,后外侧切口 35例、正中切口 26例,肿瘤完整切除 79例,总切除率 95.18%(79/83),术后死亡1例,为75岁以上女性,开胸手术可见肿瘤难以切除行活检,病理检验结果呈低分化癌,术后1周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 1.2%(1/83)。结果表明原发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胸部X线和胸部CT检查,无论良性恶性均需手术治疗时可采取传统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两种方法均安全可靠,但应注意防止发生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 原发性纵隔肿瘤100例诊断及治疗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27).

[2] 王志刚,张晓膺,狄冬梅,王中林,钱永祥,蒋南青.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6).

[3] 王东. 3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分析[J]. 中外医疗, 2009,(24).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在本科进行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 且术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的 3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 22 例 , 女 17 例;年龄 17~62 岁 , 平均年龄41 岁 ;纵隔囊肿 15 例 , 食管囊肿 10 例 , 胸腺瘤 8 例 , 脂肪瘤 6 例 ;肿瘤最大直径 7.9 cm, 最小 1.1 cm ;术前均进行相应的胸部扫描检查, 无合并其他疾病, 符合手术指证。

1. 2 护理措施

1. 2. 1 心理准备 由于患者及家属一般对肿瘤的概念比较模糊 , 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另外胸腔镜应用于纵隔肿瘤切除术 , 对于患者而言是一项新技术 , 其害怕术中有危险或对手术治疗效果存在怀疑, 而对于常规开胸治疗方法, 又害怕手术创伤大, 患者身体不能承受等问题, 易出现焦虑、无助等心理反应。此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包括胸腔镜的特点及治疗其疾病的优点 , 同时告知患者术中及术后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术后放置胸管的作用, 置与不置胸腔引流管的好处以及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帮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 2. 2 呼吸道准备 术前应嘱咐患者戒烟 1 周 , 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 有效预防术后引起肺不张及严重的肺部感染 ,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于已有咳嗽、咳痰或肺部并发症的患者 , 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 痰液较多且黏稠者 , 可给予雾化吸入 , 尽快促进肺部健康 , 为实施手术做好必要的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做腹式呼吸训练及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 使其完全掌握要点和注意事项, 为术后呼吸道护理打下基础。

1. 2. 3 术后出血量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出血的量和速度直接关系着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止血或者转为开胸止血 , 并且是一项严重危机生命的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观察 , 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 , 结合患者的皮肤颜色、黏膜颜色、意识清醒程度、呼吸深浅等临床表现来间接观察术后出血量;同时还应观察伤口处敷料或创可贴处有无渗血 , 并及时对渗血量进行评估 , 报告医师 , 由手术医师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本组患者通过护理人员密切观察 , 发现 2 例胸腔内出血患者 , 经过胸腔镜查找止血, 效果良好, 未转为开胸止血;1例腔镜口渗血, 经过医生应用止血药物保守止血。

1. 2. 4 气胸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纵隔的特殊生理位置 , 与肺组织相邻 , 术中胸腔镜视野有一定的盲区 , 在手术过程中器械操作或用力牵拉 , 都可导致肺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 , 甚至造成漏气导致气胸。术后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表现 , 可有效判断是否并发气胸。

1. 2. 5 呼吸道的护理 因患者术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 , 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 可适时协助患者翻身 , 给予拍背 ,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 鼓励患者做腹式呼吸、吹气球等活动 , 甚至鼓励患者早日进行小范围的下床活动 , 以促进肺组织的扩张, 避免术后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1. 2. 6 营养支持 术后患者的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 充分的营养支持对术后康复十分重要。术后第 1 天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 必要者给予血浆或人血白蛋白 , 以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 , 全面补充水和电解质 ;当胃肠通气后 , 可通过胃管鼻饲营养液 , 鼻饲应缓慢小剂量多次进行 , 避免一次快速大剂量打入营养液, 防止胃负担过重, 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在拔除胃管前应先经口进食实验 , 进食从温开水到流质再到半流质软食 , 进食无不适后方可拔除胃管, 给予清单、易消化的高热量、低脂肪、低钠、低糖饮食, 以保证机体正常营养需求。

2 结果

39 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 无 1 例转开胸手术 , 术后恢复周期短, 术后并发症少 , 整体治疗费用较传统开胸手术少。

篇6

【关键词】精原细胞瘤 纵膈 概述 诊断 治疗

1 病理资料

病例:患者,男,28岁,因“间歇性胸痛3月余,检查发现右中纵膈肿块一天”于2010年4月14日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胸部针刺样疼痛,伴咳黄绿色痰,量中;无伴胸闷、气促、心悸等不适,未行任何治疗。3个月以来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就诊当地医院,行胸CT检查发现右中纵膈肿块,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5/86mmHg。神清,营养中等。双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尖搏动范围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无异常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3次/分,四肢活动可,肌力正常,病理征(―)。入院检查见血常规、生化、肿瘤五项均正常;我院胸CT示:右中纵膈见一7.3×8.2×10.5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影,其内可见多处片状低密度影。平扫CT值约50Hu,低密度区CT值约32Hu;增强扫描纵膈内病灶仅见轻微不均匀钙化灶,CT值约为58Hu,病灶上缘达第一胸肋关节;考虑纵膈内畸胎瘤可能。全身骨扫描及双侧B超未见异常。在未见明显手术禁忌下于2010年4月19日行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右中纵膈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前中纵膈肿物约10×10×8cm大小,质偏硬,肿瘤包膜不完整,部分呈浸润性生长。肿瘤侵及右肺上、中肺叶部分肺组织。打开纵膈胸膜后从胸骨后、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心包前锐、钝性逐渐分离肿瘤。因肿瘤侵及肺组织,故沿肿瘤旁1cm处将受侵右肺上中叶肺组织一并完全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报:镜下见肿瘤细胞体偏大,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卵圆,染色质细,可见核仁及核分裂,浆丰富,弥漫排列,见纤维分隔,并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PLAP(++),LCA(-),LCA(-),HHF35(-),Desmin(-),AR(-),Ki67>80%阳性。符合:(纵隔)精原细胞瘤。

2 讨论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多见于20~4O岁男性,女性罕见,它是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一种。临床上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发病罕见,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1]。其发病机制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的内胚层细胞出现原始生殖细胞,这些细胞在移行至生殖嵴的过程中发生迷走(中途停留或移行到别处),少部分细胞未退化而保留分化潜能,某些致畸作用下,这些细胞可发展成精原细胞瘤。

此类肿瘤生长隐匿且缓慢,肿块发现时较大,症状多出现在病程晚期。临床主要表现为肿块压迫局部的症状,如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少见。部分严重者可伴发热、体重下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约10%患者无自觉症状,仅为健康体检或常规X线胸片所发现。40%患者确诊时病灶虽大但较局限,以胸腔内(如肺内)转移常见,胸腔外转移较少。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呈低度恶性,对于该病的好发人群年轻男性(90%以上患者为20~40岁男性),经过综合治疗,有治愈可能。治疗前应检查以除外内隐匿性原发瘤。肿瘤局限者可优先行肿瘤全部或大部切除;对于病灶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者,选取合适部位切口,充分暴露术野,经细致全面探明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后,适当考虑全部或大部分摘除。但是,由于精原细胞瘤发现时常较大,病程已于中晚期,局部手术治疗往往不彻底,若术中伴有广泛大血管与周围器官浸润,实际上只有20%患者能根治性切除。因此,根治性开胸肿瘤切除术受到了限制,术后应附加放疗或化疗。纵隔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敏感,单纯放疗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或有治疗、化疗禁忌的患者。对于手术完全或大部分切除肿块者行术后放疗有利于防止复发,5年存活率可达75%。复发转移后再行放疗仍有效[2]。

结合本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开始发病仅有右胸轻微疼痛,无明显胸闷、咳嗽、心悸等不适。发病较为隐匿,不易早期发现,肿块增大后症状仍不典型。胸CT表现并无太多特异性,容易误诊。本例患者虽然肿瘤巨大,达10×10×8cm大小,且与肺组织有粘连,但经仔细解剖和分离,最终完整切除肿瘤及部分肺组织,达到手术根治效果。术后于2010年8月开始行术后辅助放疗,方案为DT 40Gy/20F。并且分别于2010/6/11,2010/7/5,2010/8/9,2010/9/7,2010/10/4,2010/11/1行六次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VP16 100mg D1-4, DDP 30mg D1-3,3周为一周期,6周期为一疗程。随访至今患者无明显复发征象。

参考文献

[1] Hainsworth,JD. Diagnosis,staging,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patient with mediastinal germ cell carcinoma [J]. Chest Surg Chn N Am 2002,12(4):665-672.

篇7

本次研究中,患者手术所需时间为75~197min,平均为(98.4±3.2)min,术中出血量为81~361min,平均出血为(256.1±3.4)ml,术后共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62%,其中3例呼吸衰竭,对其进行呼吸机及相应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肺部水肿情况,2例患者经过强心、抗感染治疗等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12个月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例复发后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2讨论

2.1正确诊断纵膈肿瘤纵膈肿瘤存在恶性倾向,故进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由于纵膈肿瘤本身体征较少,并缺乏典型症状,故临床上长与其它疾病混淆[2],如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在体检期间可出现胸骨隆起症状,并出现局限性哮鸣音,经过X线片检查后发现纵膈肿块或阴影,并确定其大小和密度,CT检查可得出纵膈占位病变结果。通过影像学检查能有效明确肿瘤的性质,肿瘤与心脏、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有效为手术提供重要依据。经过确诊后,医生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并尽量完整切除肿瘤及粘连组织,妥善处理病灶。

2.2手术方式的选择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非常重要,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中胸腺肿瘤主要使用正中切口,该手术方式能达到较好的视野。前纵膈肿瘤则主要采用前外侧切口手术,该手术方式对患者的生理影响较少。后纵膈肿瘤主要使用后外侧切口术,但该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故建议谨慎使用。为防止术后复发,医生应争取对包膜完整患者进行完整肿瘤切除,对手术困难者可先进行包膜内切除,最后切除包膜。此外,手术应由浅入深进行治疗,使肿瘤部分松动,贴近瘤体表面并逐步进行解剖游离,医生必须对肿瘤根部进行细节处理,对于一些巨大囊肿,在术中应首先进行减压操作,将囊液吸取干净后再整块切除。

2.3手术后注意预防并发症肿瘤较大的患者,其病情较为复杂,手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并导致出现呼吸衰竭。对此类患者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方式。若患者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并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再配合抗胆碱酯酶药物支持治疗;对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时不能进入锥孔,避免出现无法止血情况。纵膈肿瘤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出血现象,并导致患者死亡,一些患者体内肿瘤与大血管粘连,在手术分离过程中必须多加注意,如分离心包过程中,应避免对心包造成损害,必要时可保留部分肿瘤。此外,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术后针对性治疗,如患病时间较长患者,应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和用药量,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而产生不良反应,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及时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进行分阶段化疗。

篇8

一、学习一本小册子

认真组织学习《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知识白问》。结合农委工作实际,以个人自学为主,确保入心入脑,深受触动,通过学习强化农委干部职工的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自觉。

二、观看一套音像资料

从三月份起,农委即开始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了《的四个昼夜》、《焦裕禄》、《杨善洲》、《生死牛玉儒》、《苦难辉煌》以及多部反复警示片,观看结束后,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交流讨论,谈认识、谈感受,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组织一次大走访活动

3月13日,区农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一行深入到农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村进行走访,广泛宣传群众,做到“走访不落一户、宣传不少一人”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了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认真做好走访笔录,梳理群众意见建议,作为对照检查和整改落实的重要依据。

在村村委会,农委领导班子一行详细了解了村整体搬迁后的设施配套情况、村民生活状况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农委领导班子对村19余户困难村民进行了慰问,并到村旧址进行实地考察,之后与该村集体领导进行了座谈,共同研究探讨该村的发展规划,研究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和产业,重点研究村整体搬迁后如何解决村民的生存问题。

四、开展一次志愿服务

农委党员干部把“最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作为重要目标,以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重点,认真开展志愿服务,切实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情。扩大服务群众覆盖面,以党员干部进社区为平台,农委党组书记带头服务,党员发挥个人优势和技术特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在服务中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过程和成效,逐一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制度,推动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五、上一次党课

4月22日,在区农委集中学习例会上,党总支书记马建军为全委党员干部讲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一课。马书记分别从“”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及如何筑牢抵制“”问题思想防线三个方面,就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现实示范,为全体党员干部讲了生动且令人反思的一课。随后,全体听课党员干部就学习感受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进行了交流,并确定了全委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一是利用好学习阶段最后一段时间,将学习教育再深化、再加强,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并通过抽查考试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鼓励大家提意见、提建议,班子成员及科室长要认真对照反馈回的意见建议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分析愿意及改进措施。三是坚持不懈抓好惠民举措,将教育实践活动转化为为民务实的实效,让干部作风的转变为群众带来真真正正的实惠,赢得群众拥护。

篇9

尤其今年以来,为了赢得移动互联网的“船票”,百度、360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手机浏览器,这给Opera、UC等独立手机浏览器公司平添不少压力。另外,有关APP将取代浏览器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手机浏览器厂商应如何突围?

就此问题,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全球最大手机浏览器厂商Opera中国区总经理、欧朋CEO宋麟。

巨头进入的机遇与挑战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未来两年国内手机浏览器的市场前景?

宋麟:移动互联网发展确实非常快,而且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手机浏览器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未来前景无限。

理论上今年出货的手机,不管是智能机还是非智能机,主打的特点都是移动上网。我估计到2014年,中国的手机用户绝大部分应该都可以算作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不管怎么样,我们处在一个朝阳行业里边。

时代周报:近期,有关百度将收购UC的市场传言很多,你如何看待来自互联网巨头的压力?

宋麟:今年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移动互联网整合、兼并和收购会比以前来得更加猛烈。

目前,大的巨头都更多地采取收购或者合作的策略,所以今年的资本市场会非常热闹。快一点的话,未来两三个月里大家就有可能听到一些相关的消息。

巨头进入对于像欧朋这样相对比较独立的公司来讲当然是一个挑战,但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因为,移动互联网本身还是在一个非常初始的阶段,想象空间太大、盘子太大了,用户规模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比如微信用户是3亿,但活跃用户也就1亿多、不到2亿。

浏览器同质化严重

时代周报:与手机QQ浏览器和UC手机浏览器等竞争对手相比,你认为欧朋有哪些方面的竞争优势?

宋麟:目前,很多竞争对手都处于从非智能机用户向智能机用户的转变阶段。它们很大一部分用户都是非智能手机上的。欧朋的用户数看起来稍微少一些,但里面有80%-90%都是智能手机用户。因此,从非智能机向智能机过渡期间,欧朋用户流失的风险要明显小于其他厂商。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Opera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HTML5标准的主要制订者。浏览器技术很多核心的东西也是由我们发明和创造的。今年2月Opera在西班牙就了CPU加速引擎Opera Sphinx,这反映了我们的技术实力。

还有一点,欧朋浏览器相对非常个性化。众所周知,中国的浏览器市场同质化现象挺严重的,UC、QQ等手机浏览器基本差不多,换个360浏览器用也没什么太大区别。而我们从最开始的UI设计到用户使用操作方面都有自己独立的特点,是能让用户全面定制的浏览器。

浏览器搜索创新可期

时代周报:苹果APP Store模式兴起后,吸引了大批用户和开发者。美国《连线》杂志甚至撰文称,“Web已死,APP永生”。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宋麟:浏览器本身就是本地应用的终结者。

移动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就是文本的形式,所有人都会很容易通过超链接,从一个网页连到另一个网页,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简单的东西从1994年、1995年开始变成整个万维网的基础,能让所有人很容易地信息、分享信息和使用信息,这正是万维网的精神所在,也能继续让浏览器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

本地应用和浏览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本地应用所有的数据都是私有的形式写在程序里,天生不适合被分享、被。以微博为例,如果想把微博的信息分享给那些不是微博用户的人得有多困难。这个更说明了浏览器作为信息快速、分享渠道的重要性了。

另外,浏览器被看淡主要还是因为HTML5的性能受限。不管是第三方浏览器还是系统自带浏览器,都不能完全发挥它的能力。

但随着Opera Sphinx的,这款全球首款基于硬件渲染的HTML5游戏处理引擎将大幅提升HTML5游戏性能及表现力,让HTML5游戏也能达到原生游戏的性能水准。今年二、三季度各大硬件厂商、芯片厂商也会配合欧朋浏览器的引擎技术,这将极大解决性能上的瓶颈。

时代周报:手机浏览器和搜索能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篇10

[关键词] 硫酸氢氯吡格雷;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中图分类号] R5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b)-0070-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反应直接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如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补体及其他炎症前介质均参与其中。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与抗炎的双重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为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其抗炎作用鲜见报道[2-3]。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硫酸氢氯吡格雷对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湖南省怀化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结果均符合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ACC/AHA)制订的ACS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①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慢性结缔组织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急性感染者;②非冠状动脉血栓疾病者;③近1个月内应用氢氯吡格雷治疗或实施过手术者;④不合作者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共纳入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44~78岁,平均(61.0±10.5)岁;病程1 h~20年,平均(5.5±2.2)年;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45~76岁,平均(60.5±10.8)岁;病程3 h~18年,平均(5.4±2.3)年;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类型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参照2007年ACC/AHA关于ACS的治疗指南[4]给予冠心病2级常规治疗(包括镇静、休息、改善心肌供血、控制血压、调脂治疗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首次顿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疗程30 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加硫酸氢氯吡格雷,首次顿服阿司匹林加硫酸氢氯吡格雷各300 mg,而后阿司匹林100 mg/d加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疗程30 d。两组患者中有溶栓指征者以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ivgtt,30 min内输完。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用药前,用药7、30 d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EDTA抗凝,离心分离血清,-20℃保存。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N High Sensitivity CRP Reagent进口原装试剂盒购自德国Date Behring公司;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TNF-α,ELISA试剂盒系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严格按规程和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与判断结果,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hs-CRP与TNF-α水平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与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7、30 d后,hs-CRP与TNF-α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对照组治疗30 d后,hs-CRP与TNF-α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7、30 d后,观察组hs-CRP与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ACS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研究表明,ACS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裂、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临床与基础研究发现,炎症反应贯穿于AC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目前,血清hs-CRP和TNF-α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炎性标记物之一[5],如hs-CRP不受全血、抗炎药物和激素因素的影响,能与炎症同步变化,被认为是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TNF-α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的级联过程,在ACS患者其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因此其对ACS易损斑块的识别、预测斑块破裂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6]。基于此,本文选择血清hs-CRP和TNF-α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且同时具有抗炎作用,因此本研究中对照组即选用阿司匹林用于患者治疗。观察组选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该药属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衍生物,能选择性地阻断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从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也可抑制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且不影响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即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8]。硫酸氢氯吡格雷最早于1986 年由法国赛诺菲公司研制开发成功,2002年进入我国医疗临床市场,目前上市产品有进口波立维和国产泰嘉两种剂型,被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的循环障碍疾病,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硫酸氢氯吡格雷具有疗效强、费用低、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回皓升等[9]研究结果显示,负荷剂量的硫酸氢氯吡格雷对直接支架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噻氯匹定。王欢等[10]研究认为,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方面,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能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硫酸氢氯吡格雷效果优于阿司匹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能更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进而表明硫酸氢氯吡格雷亦具有抗炎作用。综合文献观点,其机制可能与硫酸氢氯吡格雷阻断ADP受体,减少了血小板释放更多活性因子,进而抑制了对巨噬细胞的诱导、迁移和增殖作用有关。但是,硫酸氢氯吡格雷是否还通过其他机制产生抗炎作用,还有待后续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可见硫酸氢氯吡格雷降低了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血hs-CRP及TNF-α水平,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因而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具有更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Naresh R,Rosemary JP,Amelia SK,et al. The role of echocardiography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NT-pro-BNP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Med Sci Monit,2007,3(12):547-578.

[2] Cornel JH,Becker RC,Goodman SG,et al. Prior smoking status,clinical outcomes,and the comparison of ticagrelor with clopidogrel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Insights from the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atient outcomes(PLATO)trial [J]. Am Heart J,2012,164(3):334-342.

[3] 沈宗泉,周亚峰.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24-25.

[4] Gehrie ER,Reynolds HR,Chen AY,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s of women and men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Can Rapi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Suppress Adverse Outcomes with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AHA Guidelines(CRUSADE)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J]. Am Heart J,2009,158(4):688-694.

[5] 张明吉,何建彤,张桐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妊娠相关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9,7(6):423-426.

[6] Mora S,Rifai N,Buring JE,et al. Additive value of immunoassay-measured fibrinogen and high-sensit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for predicting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J]. Circulation,2006,114(5):381-385.

[7] 周海棠,宋建平.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活化的干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2):15-17.

[8] 柳要伟,张德明,高立,等.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临床观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7(3):185-186.

[9] 回皓升,梁高燕.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