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与配送范文
时间:2023-04-11 08: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仓储与配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项目化教学是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程项目化改造按照企业(行业)调研——调研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形成学习情境(项目)——教学实施——对比分析的路径推进。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运输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二、《仓储与配送》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明确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
仓储与配送是物流的两大主要功能,《仓储与配送》课程是研究物资流通领域物资储存保管与配送规律的一门科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讲授本课程,并参加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资储存、保管和配送规律,并将其运用到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践中去,以保证物资在仓储保管与配送过程中质量完整、数量无损。
《仓储与配送》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较系统的仓储管理和配送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具有为仓储管理与配送的整个生产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的初步能力。了解有关仓储管理的规章制度,掌握仓储业务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学会合理布局和进行仓库的规划、建设;掌握各种物资的保管技能;牢固掌握仓储安全管理知识;并了解保税仓库情况。了解配送的概念、分类、环节;了解配送中心运作管理。掌握配送组织方法、配送运输技术和配送商务管理要求等。
(二)《仓储与配送》课程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
《仓储与配送》课程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商品入库管理;商品储存规划及商品养护管理等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通过模拟仓储与配送活动的工作情境,把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化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认识到每一项仓储与配送活动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仓储与配送》课程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点
将职业能力标准充分结合到教学内容中,把职业能力标准细分为知识目标(应知)和能力目标(应会),并以之作为我们物流教学的培养目标,将能力目标细分为具有商品出入库管理能力、商品储存规划及养护管理能力等能力。同时把这些能力目标融合到基于物流工作过程而划分的任务中去,然后通过这些任务的驱动,真正让学生掌握真实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掌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样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有了很实在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添了砝码,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四)《仓储与配送》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仓储与配送》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商品出入库管理、商品储存规划及养护管理等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秉承我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办学理念,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仓储与配送》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坚持项目化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仓储与配送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项目注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技能训练,注重体现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相互结合。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1.将职业能力标准细分:①具有仓储与配送市场调研能力;②仓库机械设备的识别与应用能力;③商品出入库管理能力;④商品储存规划及养护管理能力;⑤库存管理与订货技术方法;⑥配送中心系统设计能力;⑦配送中心作业管理能力;⑧配送运输路线优化能力;使学生具备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2.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如下项目
①项目一:仓储与配送市场调研
仓储与配送市场是仓储与配送生产者和仓储与配送需求者之间进行仓储与配送服务产品交易的场所和机制,是仓储与配送活动的客观反映。在完成仓储与配送任务前,首先要对仓储、配送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情况,为企业的仓储与配送生产做出合理安排。市场部组织工作人员对仓储、配送市场进行调查,调查货主的仓储与配送需求、仓储与配送供给情况,对仓储与配送市场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做出本期的仓储与配送生产计划。
通过课堂上讲授仓库的分类、不同类型仓库的特点、不同行业对仓储管理的要求、中国仓储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组织学生对不同仓储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仓储市场的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讲授配送的类型、配送的模式、中国配送业的发展趋势、配送中心的分类及不同配送中心的功能,组织学生对不同配送市场进行调研,分析配送市场的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
通过本项目的训教,使学生掌握了仓储与配送市场调研的方法和调研的内容,具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定仓储与配送计划的能力。
②项目二:仓库与配送机械设备的识别与应用
仓储与配送机械设备对于仓库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设备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仓库内部的作业效率。
在本项目中,要使学生掌握容器及负载单元化设备、物料搬运设备、储存设备、自动辨识及通讯设备的识别与应用。能够了解这些机械设备的原理,使用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③项目三:商品出入库管理
商品仓储保管是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货物流动过程和信息流动过程。货物在仓库的流动过程是货物从库外流向库内,经过必要的保管再流向库外的作业过程。商品的出入库管理就是对商品进行从库外流向库内、再流向库外的作业过程的管理。
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仓储保管各环节的主要作业内容和基本要求,熟悉仓储业务,达到具有管理仓库的能力或实际作业的能力。具体来说,要能够了解商品接运的主要方式、掌握商品验收的作业流程、熟悉商品入库作业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掌握商品出库的方式和方法、熟悉各种商品的出库方式、掌握出库程序和商品出库业务的后续工作。
④项目四:商品储存规划及养护管理
由于储存商品的类型繁多、特性各异以及储存的条件千差万别等原因,在商品的储存过程中必须进行储存的规划。商品养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库存货物的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货物的自然损耗,杜绝因保管不当造成的货物损害,防止货物损失。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储存规划中的选址及其分区分类储存的方法;掌握商品养护中堆垛、苫垫的要求和形式;运用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养护措施的选择和控制。
⑤项目五:库存管理与订货技术方法
库存是仓储的最基本功能,除了进行商品储存保管外,它还具有整合需求和供给,保持物流系统中各项活动顺畅进行的功能。企业存货不足,会造成供货不及时、供应链断裂,丧失市场占有率或交易机会;整体社会库存不足,会造成物资贫乏、供不应求。而商品库存需要一定的维持费用,同时还存在着商品积压和损坏而产生的库存风险。因此,在库存管理中既要保持合理的库存数量,防止缺货和库存不足,又要避免库存过量,发生不必要的库存费用。
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库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经济订货批量、定期订货批量和定量订货批量以及安全库存的确定等基本的库存控制方法。
⑥项目六:配送中心系统设计
配送系统的规划设计主要是针对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配送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系统规划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应从物流系统规划、信息系统规划、运营系统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规划。通过系统规划,实现配送中心的高效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配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设计程序、总体设计的基本要点;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物流网点的合理布局;配送中心的内部作业功能。
⑦项目七:配送中心作业管理
现代物流利用配送中心的集约化和高效率运作,充分发挥调配社会资源的作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其中分拣配货作业和流通加工作业是配送中心内部作业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它们直接影响配送中心的集约化和高效率运作。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环节和流程;配送中心分拣配货作业内容和系统规划;流通加工作业的作用和分类。
⑧项目八:配送运输路线优化
配送运输由于配送方法的不同,其运输过程也不尽相同。影响配送运输的因素很多,如车流量的变化、道路状况、客户的分布状况和配送中心的选址、道路交通网、车辆额定载重量以及车辆运行限制等。配送路线设计就是整合影响配送运输的各种因素,适时适量地利用现有的运输工具和道路状况,及时、安全、方便经济的将客户所需的不同物质准确送达客户手中,以便提供优良的物流配送服务。在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运输线路设计,最终达到节省时间、缩短运行距离和降低运行费用的目的。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
3.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课程的学业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70%+期末考试×30%两部分组成。在每一个项目训教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进行综合性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定出每一项目的权重,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仓储与配送》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总结
《仓储与配送》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慧.《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九江学院商学院,2012,(8).
篇2
【关键词】仓储与配送;岗位能力;教学设计
当前,电子商务行业、企业飞速发展,作为网上交易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由此,所带来的行业、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作为中职学校,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即是要求对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一门实操性极强的课程,物流配送的课程设计,要把握的关键点在于:一是实训环境的仿真模拟;二是实训环节(内容)与岗位业务流程的相一致。因此,为提高物流配送的课程设计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衔接度,更好满足学生的岗位技能提升需求,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该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可能的教学改革方向。
1物流配送类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分析
物流类课程所对应的毕业生,毕业后,通常是在企业基层任基础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比如运输、仓储和配送、分拣等多项业务。此后,依据个人能力、自身优势和工作经验,可逐步晋升到仓管员操作组长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等职位。
2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个层次较清晰的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会涉及诸多业务流程,而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执行层的物流人员,主要是负责物流操作中的环节,需要掌握相关的出库、入库、配送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管理层的物流人员,则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较科学的物流计划,对物流作业的整体流程加以控制。由此可见,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物流知识,其次要掌握全面的操作技巧,再就是对管理业务也要在行。
3仓储配送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3.1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分析
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课程首要要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一线执行层岗位的实用型人才;更高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层岗位的相关人才。因此,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在实训任务中掌握仓储、配送的操作管理的专业技能,以及熟练掌握整体的物流业务流程。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主要以物流企业日常的入库、在库管理、出库等工作任务作为核心实训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学生能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本实训课程教学环节按三个层次进行设计:一个是基础能力的培养,一个是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一个是管理能力的培养。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设备使用的技巧和规范,仓储与配送管理软件、仓库的布置等软硬件的学习。这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则是将整个物流业务流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如将具体的订单所涉及的整个业务流程作为综合实训内容,以此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指对于学生在企业实习乃至工作阶段,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3.2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分析
本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应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教学的模式,这对任课教师、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不同的要求。
3.3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课程考核与评价分析
本实训课程考核与评价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个人基础能力的考核和评价,一个是小组综合业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一个是小组管理能力的考核与评价。首先是基础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在这一工作中,主要是由指导教师按照学生对物流设备和物流软件操作和熟知的程度对其操作的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其次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指导教师与学生相互进行评价和评分的方式。指导教师对执行层岗位学生日常的基本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核,执行层岗位学生在业务实操的表现主要是由管理岗位的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而管理层学生的业务能力考核与评价通常由指导教师来完成,指导教师要按照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小组操作过程中对相关业务的处理能力给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再次是管理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由指导教师对小组的成本分析、绩效管理、投标、合同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成绩=个人基础能力考核(30%)+综合业务能力考核(50%)+管理能力的考核(20%)。
4结语
通过将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训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能力实训模块、综合业务能力实训模块和管理能力实训模块,结合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需求,以企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来安排实训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立国.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篇3
【关键词】电能表;配送;自动化检定;智能仓储;
一、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
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由接驳输送区、检定功能区、后处理功能区、系统控制软件等组成。
1.1 接驳输送区
接驳输送区主要功能是连接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和智能仓储,包括仓储接驳单元、电能表上下料单元、自动输送单元等。其中仓储接驳单元自动实现周转箱的整垛接收、整垛输送、满箱拆垛、周转箱及电能表识别及判定、单个满箱移至上料位(各上料位应设置相应的缓存位置)、空箱转移、空箱码垛、整垛空箱输送及存储、空箱拆垛、单个空箱移至下料位、周转箱(电能表)识别及绑定、满箱码垛、整垛回库、特殊情况下的空箱出入库等处理;电能表上下料单元采用六自由度柔性系统机器人自动完成精确定位、电能表抓取、电能表移栽、电能表方向匹配、电能表定位放置等处理;自动输送单元输送电能表至各检定(检测)单元后定位准确,具备可靠的制动、限位功能[1]。
1.2 检定功能区
检定功能区完成电能表性能检定,包括自动接拆线单元、自动耐压试验单元、功耗检测单元、外观检测单元、多功能检定单元等。其中自动接拆线单元实现被检电能表的自动接拆线,对被检电能表进行定位;自动耐压试验单元完成电能表电压回路/电流回路对地的耐压试验;功耗检测单元测量电能表在参比电压和基本工作电流下各个电压和电流回路的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多功能检定单元对电能表进行启动、潜动等多功能检测。
1.3 后处理功能区
后处理功能区对完成全部检定项目的电能表进行处理,包括自动封印单元、自动贴标单元和自动分拣单元。其中自动封印单元完成表计自动加封功能;自动贴标单元能在已有标签或空白标签上自动打印检定日期、批次等信息,并将合格、不合格标签自动粘贴在电能表指定位置;自动分拣单元按品规、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进行分流至不同区域[2]。
1.4 系统控制软件
系统将整个复杂的管理与控制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完成各自的功能,并能够在线更换,然后在调度中心模块的管理下完成整个检定流程。系统的控制和监控网络具有不间断运行的高可靠性,并考虑冗余设计。当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无需停止整套系统的控制。系统还具有自诊断能力,能够有效提示故障原因,为设备的故障应急和远程处理提供便利。
二、电能表配送中的智能仓储
2.1 基本原理
智能仓库采用现场控制总线直接通讯的方式,通过中心数据库与智能检定监控系统衔接,同时中间数据库与营销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智能仓库包括托盘库和周转箱库。托盘库用于存储,同时完成新表(纸箱)码盘入库、人工拆包拆盘出库等功能;采用托盘和纸箱形式存放电能表、负控终端、低压电流互感器和用电信息采集设备,通过堆垛机进行高层货架中托盘存取,利用机器人拆盘、人工拆纸箱装周转箱、辊道输送机与周转箱库进行物流衔接。周转箱库完成待检表在托盘库与检定系统之间的周转功能,成品表的发货配送功能,采用周转箱形式存放电能表、负控终端、低压电流互感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堆垛机进行高层货架中周转箱存取,利用辊道输送机与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进行物流衔接。
2.2 系统组成及配送流程
智能仓库构成划分为9个功能区:纸箱入出库区、托盘立库存储区、机器人拆码垛区、人工拆包装区、废料暂存区、机器人及人工装箱区、周转箱立库区、仓库自动检定与人工检定接驳区和周转箱收发货区。其中纸箱入出库区联接配送车辆和仓储输送带,纸箱包装的新表由伸缩链板机伸到车厢内,人工搬运到输送带上,经射频识别后自动输送到机器人码垛工位;托盘立库存储区实现待检纸箱包装的电能计量器具实托盘、空托盘组的存储;机器人拆码垛区根据入库任务,系统调度输出空托盘组,经空托盘码分机拆分成单个空托盘供码垛,经纸箱入库输送线输送到机器人码垛工位的纸箱,机器人自动码垛到托盘上,实托盘经穿梭车输送入库;由托盘立库中输送出的实托盘,通过穿梭车输送至机器人拆垛工位,机器人将托盘上的纸箱进行拆垛,经输送线送至拆箱区[3];人工拆包装区根据生产计划按批次进行人工拆包,将电能表放到输送线上,同时将拆除后的纸箱及其他废料进行收集;废料暂存区对拆包产生的废料进行集中暂存,统一处理;机器人及人工装箱区对人工拆箱后的各种表计由机器人或人工进行装箱,装箱后的周转箱经过图像识别和RFID射频识别,由周转箱码垛机堆码成组(5组或3组),通过输送线输送入库存储,等待检定;周转箱立库区对通过图像识别和射频识别合格后的周转箱进行立库存储;仓库自动检定与人工检定接驳区根据检定指令,系统调度堆垛机搬运及输送系统送达各个检定线对应楼层的出入口处;周转箱收发货区对应发货计划,对成垛的周转箱装输送出库,进行RFID射频识读后通过伸缩链板机直接输送到车厢,人工直接装车,对应空周转箱垛的回收,通过伸缩链板机及输送线进行输送,并对RFID信息进行检查后入库存储。智能仓库通过与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的配合,实现对计量设备的自动存储和周转。
三、结束语
电能表是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电费结算的依据,牵涉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而且由于智能电能表是一种量大面广的计量器具,使得其检定和配送成为十分重要又十分繁重的工作。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和智能仓储,是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品。两者的科学配合,能够满足电能表集中检定和统一配送需求,同时大大减少人员的工作量,真正实现减员增效。
【参考文献】
[1]刘勇. 电能表检定管理现状分析[J].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8).
篇4
关键词:工作任务;工作情境;项目教材;教学设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学院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
一、项目课程开发目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科性课程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开发适宜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迫在眉睫。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内涵和外延与普通教育课程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项目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与重构;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创新,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项目课程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就是以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项目,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项目课程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
《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项目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一定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教学过程中,尽量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项目课程开发步骤
《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项目课程开发工作共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是专业调研,岗位定位;第二阶段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标准编制;第三阶段是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第四阶段是教材编写;第五阶段是教学过程分析。本项目课程教学准备从2009级学生开始实施,不断完善。
1.专业调研,岗位定位
岗位定位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要明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依据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来进行,即要明确某个专业、某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具体工作岗位。根据高职教育应首先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所以选定本院所在区域长三角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这些企业的工作岗位,确定仓储主管、入库管理员、保管员、出库管理员、业务员、仓管会计、搬运员、理货员、养护员、仓库安全员、订单员、盘点员、拣货员、补货员等主要工作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标准编制
在企业工作现场通过观察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调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分析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获得职业能力分析表。职业能力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对职业能力进行筛选,选出通过教学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然后对所选出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尽可能分解到可操作的层面,获得职业技能。然后再逐条针对每条技能,确定要获得这条技能学生应当“知道、理解”的内容,即知识内容与要求。除知识内容和技能内容外,职业素养也是不可缺少的。以此为据制订了《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课程标准。
3.项目教学设计
在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时,项目教学的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关键。项目教学的设计包括项目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项目教学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难点。其内容包括各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课时细目、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的要求、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组织方法、对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要求、考核考试标准和方法等。
实施项目课程,必须保证每个项目的内容在一个教学单位,比如连续的2个课时或是4个课时内可以完成。这就要求:彻底地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事实上,在没有掌握所有知识时,学生也是可以完成项目的。
4.项目教材编写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项目课程教材是项目内容的载体,是根据课程结构设计,完成课程标准后,在项目工作任务具体描述的基础上组织建设的。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内容以完成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详细描述项目的各个环节,参考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实施的细则,在突出技能的同时,渗透理论知识,服务于整个项目。
5.教学过程分析
项目课程教学实施主要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把握项目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实施教学评价,都是项目课程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
在项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研究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进行课堂调查和课程调查,明确教学需求,改进教学文件,加强实训室建设。具体的研究方法有:(1)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2)企业调研;(3)论证教材内容;(4)教学分析;(5)修订教材及教学实施方法。
四、项目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1.《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课程标准
通过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专家论证,确定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分析典型工作过程的各环节需要具备的知识,并提取出来。然后,根据仓储与配送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确定仓储配送管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目标,并将能力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内容,即各个项目模块,再以能力递增顺序编排这些项目模块,分别为走进仓储及配送中心、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储设备识别与操作、货物入库作业、货物在库作业、货物出库作业、配送中心作业、库存控制、仓储与配送中心绩效管理与WMS系统操作实训等十个项目。
2.《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项目设计
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应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将原来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构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形成一系列彼此联系、层次渐进的项目序列,这样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工作任务,以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知识为支撑,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详细描述项目的各个环节,说明实施的环境要求,重点突出技能,渗透所需理论知识,参考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实施的细则,学生在完成项目后要进行成果展示、对比、总结,最后对项目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的成绩。
项目载体的选择是项目教学的设计难点,难就难在如何选择合适的载体去承载学习目标和要求规定的知识、内容。我们在课程方案开发中要求将理论知识内容进行重构、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所选择的载体数量能否将本项目的学习要求全部涵盖,载体完成过程是否很好地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中去,都是我们在选择载体时需要反复思考、对比的问题。
设计教学过程应该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境,呈现一种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营造职业环境以产生职业氛围。
本次课程建设完成了十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3.《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项目教材
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
编写项目教材的基本理念是:(1)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为课程的主要目标;(2)专门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基本定位;(3)按实践能力形成的需要选择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4)以工作项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5)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编写《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项目教材时,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这是因为,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服务。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经验和策略。
《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项目教材编写以知识准备、工作过程、思考讨论、检查评定四个环节展开,每个项目都对应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
在目前教师还普遍依赖教材进行教学的状况下,基于学校实训条件,真实可操作的教材对学校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因而编写项目教材是整个课程改革的一项基础工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按项目课程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基础,重点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并使之体现在教材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教材内容的职业指向性、实践性、发展性。教材要从根本上跳出“学科体系”模式的藩篱,努力形成一种新的课程观,倡导以“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为建成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有别于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
[4] 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5] 孙翰英,庞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篇5
关键词: 物流专业教学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1],[2]。而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多偏重于理论化的教学,由于资源及课程安排等主客观条件限制,使得物流专业本科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经验,以至于在工作初期遇到各种问题从而难以适应[3],[4]。多数院校的实习安排于大四学年,而此时正是本科生就业求职的黄金时期,学生的实践操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实践操作融于课堂显得十分必要且重要。而此类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教学期间到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二是采用各种仿真软件模拟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验室身临其境地进行各项物流活动。显然,后一种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本文针对物流专业特点,讨论了IWMS仿真实验在《仓储与配送》教学活动中的设计与应用,归纳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应用仿真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IWMS三维互动仓储仿真系统是与《仓储管理》相关课程相配套,培养学生仓储实践能力而开发的实验实训系统。该系统采用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多媒体技术共同创造出一个逼真的三维仓储物流企业环境,学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VR仿真模拟器等跟虚拟世界中的实体进行信息交换,产生仿真的结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仓储操作的基本流程应该十分了解。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仓储操作流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及多媒体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学生体验不够深刻,影响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吸收和应用。因此,基于IWMS三维互动仓储仿真系统构建合理的实验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
1.打破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屏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仓储流程这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处于理论认识阶段,通过课堂学习之后如果缺少定期强化,则一部分关键知识将会被遗忘。而基于IWMS仿真系统的操作,能够有效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屏障,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加深学生对本专业重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IWMS仿真系统主要采用角色互换操作,使学生体验总经理、仓库管理员、客服经理、拣货员、理货员、出库复核员、搬运工等不同仓储相关角色的操作,加深对仓储流程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不断促进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该项目将积极收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体会,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实验内容及实验指导书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从而促进实验教学及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三、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IWMS三维仿真系统包括8个大模块,即:配送中心设施设备与布局、条码与物流信息技术、入库作业管理、出库作业管理、拣货作业管理、库内管理、库存管理及物流作业仿真综合模拟,这模版基本上涵盖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所有仓库相关的教学内容,因此,采用IWMS仿真系统进行该课程的辅助教学是恰当且必要的。下面以入库作业为例,对实验教学进行课程设计。
1.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让学生体验仓储入库的基本作业流程并通过IWMS三维互动仓储仿真的运用和学习,体会仓储入库作业中各角色之间的配合与协作。
2.实验设备及软件。本实验硬件方面需要电脑若干台及服务器一台。软件方面需要windows XP及以上操作系统,IWMS三维互动仓储仿真软件。
3.实验内容和要求。本实验应用IWMS三维互动仓储仿真软件进行货品入库模拟操作。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能够熟悉货物入库基本流程,熟悉物流作业活动中用到的设备,掌握电动叉车、手动液压托盘车、PDA的操作,从而掌握入库的各作业环节。
4.实验步骤。(a)上课老师课程任务:入库验收与上架作业,学生登录后以“入库管理员”的身份首先进行入库预报、审核、打印并查看入库单。(b)切换角色为“搬运工”操作叉车搬运货物至理货区。(c)切换角色为“理货员”进行理货作业。(d)切换角色为“搬运工”,搬运托盘至立体仓库入库口并上架,完成入库验收的工作。
5.实验考核方式。该实验主要配合《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中的“入库作业”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入库作业流程、PDA扫码技术的理解。因此,该实验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采取实验报告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上交实验心得的形式进行考核。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该实验较为频繁的进行叉车操作、扫码操作及码盘操作等,因此对学生的鼠标键盘操作水平具有一定要求。根据经验,下面对该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类总结。
1.学生无法顺利打印入库单。出现此类错误在于学生进错了办公室从而操作了错误的电脑。此时,需要学生退出现办公室,并进入仓储部办公室进行操作即可。
2.学生无法顺利操作叉车。由于很多学生鼠标操作能力比较弱,导致叉车无法按照厂区规划路线前行,此时需要学生耐心操作,需要时可向周围同学求助。此外,学生在操作叉车时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翻车,而软件为了模拟真实情况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中的安全性的认识,因此翻车后无法复原,必须退出系统并重新开始实验。
3.叉车无法顺利插取托盘。该问题依旧源于学生的鼠标操作能力不足,此时可以向周围同学求。另外,快捷键“CTRL+R”可以使得已经歪了的托盘自动复原摆正。
4.码盘工作复杂且耗时。学生在码盘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该过程十分耗时,针对此类问题可以要求学生仅对一箱或者底层货物进行码盘操作,其他的采用PDA的“自动满盘”操作进行替代。
5.无法按照指导书进行相应操作。由于该实验要对模拟角色进行频繁切换,因此学生在初次操作时可能未能及时切换角色而造成某些操作无法顺利进行,此时需要指导老师检查学生采用的模拟角色是否正确。
五、结语
实验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只知理论学习而不知实际操作的不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本文以IWMS三维仿真软件的“入库操作”模版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中“入库作业”教学内容的应用为例对实验进行针对性设计,并根据实际实施经验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纳。本文的研究内容为物流管理相关课程中利用仿真系统进行的课程实验提供了一定信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姚红光,李程.《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的教改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60-61.
[2]吴远征,张智光.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5:031.
篇6
关键词:广西南宁;商贸流通领域;仓储配送中心
中图分类号:F252.1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rtic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the flow of commerce in Nanning, Guangxi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need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for the field of commerce and trade circulation necessity it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vigorously develop the urban uniform distributio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Guangxi Nanning; area of the flow of commerce;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1 研究背景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十分快速,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业态水平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南宁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存在着流通领域现代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缓慢、流通环节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此外,商贸企业经营网点布局大多局限在大型社区和中心城镇,“千镇连锁超市”工作步履艰难,现代物流发展步子不大,培育引进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比较少,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行业缺乏整合,整体实力和规模效应不明显,辐射面比较窄。
如何进一步加快南宁市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从而带动南宁市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南宁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广西南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南宁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服务业作为南宁的主导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年保持在50%左右,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上缴税收占南宁市财政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并在2008年就已达到南宁市财政总量的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7%。
2.1 南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目前南宁市发展大商贸的重点是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同时优化商贸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特色商圈,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区域消费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培育建设邕江沿岸商贸带,打造朝阳商圈、五象新区商圈、琅东凤岭商圈,建设香港街、澳门街、台湾街、广东街等特色商业街,重点建设南宁・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商业街、大商汇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南宁市的商贸流通领域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2.1.1 对商贸流通业支持力度不够大
商贸流通业一直以来都是南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近几年来,南宁市对商贸流通业的关注和支持不够,更多的在关注处于“短腿”的工业,研究出台的专门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还不够多。
2.1.2 商贸发展的规划相对滞后
目前南宁市没有专业的商贸业发展规划,对南宁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南宁市商业网点2003-2010规划纲要》出台至今已有7年,已不太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
2.1.3 缺乏主导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的支撑和带动
南宁市工业基础比较弱,大型工业生产企业较少,初级产品居多,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少,生活消费品加工制造业薄弱,缺乏地产外销工业产品,大部分生活消费品是外地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很难形成,大进大出的现代批发市场发展较慢,现代物流还处于起步状态,尤其缺乏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
2.1.4 市场主体规模偏小
南宁市商贸企业分散弱小,单体分散经营的市场主体所占比重较高,限额以上的商业法人企业少,独立经营的个体商户比例高,基本属于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仅满足于初级商品交易。
2.2 南宁市商贸流通领域物流需求特征分析
商贸流通领域物流需求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批发市场、各零售企业的销售供给,能够将商品快速、准确地从生产商供应到供应链末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广西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有和平商场服饰类批发市场、虎邱钢材类批发市场等,较大型的零售企业主要有沃尔玛、北京华联、深圳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其物流需求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2.2.1 商贸流通领域仓储配送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销售企业和流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销售业态的不断发展,南宁市商贸流通领域的物流需求也由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单一服务向构建物流信息系统、完善条码扫描系统、区域配送等综合性物流服务方向转变,产品包装、流通加工等方面的物流需求也迅速增长,对物流的作业速度、作业准确率和物流信息传递等要求进一步加强,其中城市配送的需求日益明显。
2.2.2 配送品种多,配送频率高
南宁市目前较大型的商贸企业,其首要特点就是销售商品品类繁多,即使是同一类产品,供应商也有几十家。相对于众多的商品品类而言,每一类产品其单品每次配送的量又较少。同时,又由于大多数商贸流通企业销售的大多属于大众化的消费产品,许多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其周转率相当快,销售企业又无法保有过多的库存,因此,只有通过增加物流配送的频率才能保证货架的低缺货率。
2.2.3 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功能的需求上升
商贸流通业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在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功能。特别是在各种销售末端,其商品的销售主要以零售为主,而商品供应商在供应商品时,基本上都是采用大包装供货。这样,在为销售末端各网点配送时,流通企业就需要按各销售网点的订货量进行拆零和分拣,同时还需要提供包装、贴附条码标签等流通加工等辅助服务。另外,由于销售末端经常会做各类促销活动、商业推广活动等,也涉及到赠品的处理问题,流通企业就必须提供对商品进行二次包装、退换货处理等辅加服务。
2.2.4 配送网点分散,时效性要求高
商贸流通业中各批发市场、零售企业一般对选址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各经营网点往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商业中心、大型居民社区等,网点众多且比较分散,因此,商品配送时,需要做到跨区域配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配送的难度。同时,由于商贸流通业经营的商品大多为生活消费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保质期和时效性,物流配送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商品保质期管理,对配送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
2.2.5 流通过程中信息化程度要求比较高
商贸流通业尤其是批发、零售企业物流配送量大,商品流通速度快,同时,条码技术和销售实时管理系统(POS)的运用非常普遍,大部分销售终端均配备销售实时管理系统。因此,商品流通过程中,对信息化处理的程度要求就比较高,这样可以实时查询、了解商品的销售及库存状况,结合商品的销售数据和安全库存量,批发和零售企业采购部门就可以恰当安排商品采购计划,合理设置库存量,避免缺货、少货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商品的有效供应和销售。收货部门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各种人为的差错。
2.3 南宁市商贸流通领域仓储配送现状分析
与日益增加的仓储配送需求相比,南宁市商贸流通领域的仓储配送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商贸流通企业仍以供应商配送为主,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严重缺乏。
目前,南宁市商贸流通领域大部分仍是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批发市场往往是自有仓储,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客户自提的方式满足流通的需要。零售企业则根据自身企业的规划、性质而采取不同的仓储配送方式,配送模式并不统一,大多是自营配送、供应商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以供应商配送为其主要模式。如大多数零售商对自有品牌的商品一般采用自营配送的模式,其他大部分商品则采用供应商配送的模式,零售企业集中精力做自己的核心业务,转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但由于超市多品种、小批量的配送特点,接收供应商供货的压力比较大。
目前,南宁市除个别超大型的连锁超市或超市的贵宾供应商或价值较高的商品选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外,鲜有零售企业会考虑选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进行配送。如人人乐大型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其日用品、日化品、食品、生鲜等常规商品大部分都是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到经营门店,而对其自有品牌则由每个店面自己专用的车辆进行配送。
3 广西南宁建设面向流通领域的专业仓储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综观南宁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其新的物流需求特点,南宁市建设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专业仓储配送中心十分必要。
3.1 商贸流通业的巨大仓储配送需求迫切需要建设专业化的仓储配送中心
南宁作为东盟十大经济圈的交汇处,自由贸易区物流集散地,物流货运地位显赫,城市配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据预测,南宁市社会物流需求总量到2015年将达到32 745万吨,其中配送总量达13 073万吨,占物流需求总量的40%,社会物流配送需求总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而南宁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仅商贸零售行业就先后有人人乐、北京华联、华润万家、沃尔玛、苏宁电器进驻,加上本土企业南宁百货、梦之岛、利客隆等零售企业,其仓储配送的需求日益明显,传统的供应商配送模式已不能满足商贸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建立专业化的城市配送中心就显得尤为迫切。
3.2 南宁市物流服务体系的布局优化迫切需要专业化的仓储配送服务
目前南宁市已建有安吉综合物流园、南宁金桥综合物流园、江南综合物流园和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南宁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南宁市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良庆区),专业针对商贸流通领域城市统一配送专业型仓储配送中心尚未规划和建设。因此,以建设现代化的仓储配送中心为推手,进一步完善南宁市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推进南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拉动一产走向市场、推动二产运行质量、提升第三产业素质、提高城区的竞争能力、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化的建立和整体物流业服务水平提高需要走专业化、精细化之路
受整个物流业发展水平影响及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物流企业不重视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综观广西南宁的物流企业,除翁氏八达物流公司、先飞达物流公司、德邦物流公司等小部分较具实力的物流企业外,其他拥有现代化的储运设施及技术装备的物流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的操作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的层面上。专业化的仓储配送中心可以通过积极推广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自动识别、采集跟踪技术等,从专业化的仓储配送入手,制定并推行物流标准服务体系,并通过仓储配送中心的信息平台,将物流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共享,从而促进南宁市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4 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专业仓储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
仓储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是以南宁为核心,辐射广西全区的商贸流通领域的供应商及销售商,为商贸流通领域的供应商和销售商提供集货、理货、储存保管、流通加工、专业配送、结算和信息处理等多项职能,将生产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产品仓储和配送业务从企业转移到专业的仓储配送中心,为供应商和销售商极大地压缩整个产品库存费用,并有效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使生产企业能集中精力,专注于生产经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为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高标准的综合服务,促进广西物流体系的健康、规范发展;吸引更多、更好的流通领域供应商进驻南宁,为南宁市提供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广西特别是南宁商贸流通领域的现状,仓储配送中心可以具体规划烟酒茶类仓储配送区、文体用品仓储配送区、日化产品仓储配送区、家电仓储配送区和服饰类仓储配送区。仓储配送中心主要区域划分及其职能见表1。
专业化的仓储配送中心可以为南宁市商贸流通领域提供专业化的仓储配送服务,提供近1 000个就业工作岗位,可以强有力地拉动南宁市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带动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产业群进一步集聚,进一步推动南宁市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
篇7
关键词:物流业务;仓储管理;配送效率;经济效益
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新兴产业,具有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和无法进行单一计量的特点,因此其指标内涵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常规统计中按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分类,而是一个统计分析指标的集合。物流业务的功能,一般有运输和配送、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和物流信息等内容。
仓储和配送构成了物流最基本的功能。当仓储业作为一个业态存在的时候,物流是其实现增值服务的有效手段;而在物流业中,仓储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节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只有改进传统的仓储管理、找到提高配送效率的切入点,才能达到物流配送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优化仓储结构
1.1传统仓储把确保货物数量准确和质量完好作为管理理念。大批量储存的货物作为管理对象,管理重点在于如何防止数量差错和质量变化;而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仓储管理要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管理理念,突出满足不同单位的理念。货位规划的合理化,提高了物流仓储配送的作业效率和空间利用率。同时仓储管理涵盖了物流的大部分功能:
1、商品储存;2、装卸搬运;3、包装加工;4、拣货作业;5商品验收。物资部门要在原有的储存、保管功能基础上,增加分拣、配货、包装、加工等增值服务功能。这也要求传统的物资仓储业务积极适应物流的业务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优势,与运输、配送协调运作,提高物流效率。
1.2在现有仓储环境的基础上,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仓储增值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地将各操作环节合理对接,并使其综合物流业务成为仓储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把仓储业的功能向上下游延伸,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收入。仓储业要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功能更加齐全、运营更加有效、产出更高的物流中心。
1.3在现代化的仓储模式中,从先进技术的应用到作业流程的管理,从货物的入库到接单配送等个各环节,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化仓储的重要支柱。
1.4引进懂技术、懂管理、会操作的物流人才队伍这些外部推动因素之外,还需要仓储企业自身主动应变,积极探索实践。企业建立新的仓库管理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以适应少批量、多品种、周转快的商品流转特点。重构仓储管理模式,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提高配送效率
2.1利用集货配载、托盘化作业、GPS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不断提升配送作业效率。整合成以仓库为核心的区域性的、辐射状的物流网络。
根据物资性质、形状、体积、重量以及送货时间要求,按先急后缓、后送先装的原则,合理选择配送车辆进行分类配载。为了解决长期以来配送物资装车时间长,车辆出库较晚的问题,在推行托盘化包装和运输方面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对适宜集货的物资采取提前集货配载的方式,在配送前一天下午根据使用单位提出的配送要求:进行分拣/配货、加工需配送物资,对配送物资实施包装、组装、剪切等简单处理,满足使用单位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将规则物资装入集装箱,打好托盘,点交清数量,并将托盘数进行登记,对钢材、角铁、焊接管等大型物资进行备料、简单保养、捆绑等工序,第二天配合叉车作业,以前需要2个小时需完成的装车工作,改进后仅需几分钟时间即可完成。对劳保物资可采取物资来料时直接将配送物资放在托盘上的方式,@样配送时按照托盘数进行叉车装卸作业。对不同单位但料性相同的物资,可以采取同方向捎带运;保证了配送车辆安全状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物资破损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取得较好的效果。
2.2提高装载率和物资出库的及时率。
专设配送配载岗,由业务精通的人员专职负责,充分利用车辆的承载能力,根据配送物资的体积、形状及重量,在保证不超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载。为提高物资到达用料单位的及时率。
2.3制定配送作业标准。
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有效地组织、指挥、调度、监督物资的入库、出库、储存、装卸、搬运、计量、保管、财务、安全保卫等各项活动,建立车辆考核记录、车辆安全状况纪录,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配送质量。达到作业的高质量、高效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4建立客户服务信息反馈制度。
配送队制定出符合当前配送需要的客户信息反馈制度,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客户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并提出整改措施,对用户反馈的信息逐一答复和落实。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情况,以便更好的改进配送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2.5加强职工学习培训,使优质服务水平更进一步。
要保证优质的服务,首先要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了不断提高配送队职工的业务水平,把优质服务制度落到实处。要加强职工业务技能的培训,可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由技师和业务骨干担任授课的任务,主要学习物流配送知识、物资仓储知识、石油石化物资供应管理、优化后的业务流程、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等。课后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使职工整体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篇8
【关键字】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仓储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和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发展要求,加强公司系统仓储管理,统筹库存物资管理,确保库存物资账实一致,保障库存物资安全,提高仓库定置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物资需求部门提供仓储物流服务,实现保供应、高流转、降库存的工作目标,在对电网建设、生产运行、农电管理等物资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地市公司建立“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仓储配送变革,积极创新运维物资供应方式,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物资供应和配送体系。
1 建立地市公司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
1.1 中心库、应急库的定义
1.1.1 中心库的定义:中心库是地市公司仓储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地市公司仓储物流服务体系的枢纽,承担地市公司主要物资储备任务,为地市公司生产、基建、营销、农电、调度等各个部门提供完善的仓储服务。
1.1.2 应急库的定义:应急库是地市公司仓储服务体系的补充,贴近生产一线,主要存放应急抢修物资,为工区、班组、供电所等生产部门故障抢修提供便捷、安全的物资保障。
1.2 中心库、应急库体系的服务内容
1.2.1 中心库由地市公司物流服务部门直接管理,主要负责:
1.2.1.1 统一办理地市公司范围内物资入库登记工作,落实物资在库保管,保证库存物资安全;
1.2.1.2 集中监控地市公司范围内物资仓储情况,统筹物资调拨;
1.2.1.3 接收处理地市公司各部门领料、退料申请,办理物资发料出库和退料入库工作;
1.2.1.4 接收处理应急库提交的物资补库需求,办理物资分拨补充工作;
1.2.1.5 审核应急库发料出库手续,保障库存物资账实相符;
1.2.1.6 对应急库仓储管理进行检查考核,加强对应急库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库仓储管理水平
1.2.2 应急库由地市公司应急库所在生产部门负责管理,按公司仓储管理统一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主要负责:
1.2.2.1 接收中心库配发物资,验收合格后,办理物资入库保管工作,保证库存物资安全;
1.2.2.2 接收处理本库所在生产部门领料、退料申请,办理物资发料出库和退料入库工作;
1.2.2.3 根据仓储管理要求和使用实际需要,向中心库提报补库申请;
1.2.2.4 督促领用剩余物资当日退还库。
1.3中心库、应急库的设置要求
1.3.1 中心库的设置要求
1.3.1.1 每个地市公司只能设置一个中心库,作为本单位仓储服务工作的管理中心,纳入地市公司物流服务部门直接管理;
1.3.1.2 因受现有条件限制设多库区的库房,均视为中心库下属的不同库区,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管理模式;
1.3.1.3 考虑物资应急保障工作需要,对于应急物资(备品备件),中心库应单独划区存放。
1.3.2 应急库的设置要求
1.3.2.1 市县公司应综合考虑工程物资使用规律和仓储服务辐射范围等因素,充分利用生产部门现有库房,建立应急库;
1.3.2.2 一个生产部门只能设置一个应急库,其管理的多个库房,视为该应急库下属不同库区,由其统一管理。
1.3.3 综合考虑各应急库管理现状、人员要求和装备水平的差异性,应急库分A、B两类:
1.3.3.1 A类应急库:设置于地市公司本部各生产部门。应急库库存物资的品种、数量由仓库所在生产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拟定,经本单位生产技术部审核,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应急库根据库存物资领用、结存的实际情况,向中心库申请物资补库。中心库利用信息手段,动态跟踪应急库物资库存使用情况,视情况调整其库存物资品种和数量。应急库物资保管、盘点、发料、退料等工作均需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生产部门领用物资未全部使用完,应及时办理退料手续,保证库存物资帐实一致,杜绝出现账外物资的情况。
1.3.3.2 B类应急库:设置于地市公司生产班组和农村供电所,便于直接服务于应急抢修,主要存放线缆、金具、铁件、绝缘子等日常抢修工作所需的装置性材料,以及少量400V电气设备,实行定额库存、每周补充的管理模式。供电所、生产班组根据本单位实际使用情况提报库存定额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实行。应急库依据管理流程,办理物资保管、盘点、发料、退料等工作,每周将接收的物资领料单据报送中心库,由中心库向应急库调拨物资,补足库存定额。
1.4 通过“中心库-应急库”仓储网络,形成科学合理的物资配送体系,满足不同种类物资的差异化采购配送需求。
1.4.1 大中型基建、技改项目物资,按照“零库存”供应模式,以需求计划为依据,由供应商直接“点对点”配送至施工现场。现场不具备接货条件时,暂存在中心库,严格对存放期限和数量进行考核;
1.4.2 35千伏以下配网、农网工程物资,采用“储备采购、按项目领用”的采购供应模式,由供应商配送至中心库,再根据具体项目建设进度和实际需求,由中心库配送至施工现场;
1.4.3 运行维护和应急抢修物资,由中心库向应急库配送,实行超市式管理,定额储备,定期补库,以满足日常抢修和生产维护周转的需要。
2 完善仓储管理标准体系
2.1 在布点建设“中心库-应急库”的同时,从仓储业务管理和硬件配置两个方面加强仓储管理标准化建设。
2.1.1 仓储业务管理:制定了仓储管理导则,对物资验收、入库、清点、领用、出库、退库等仓储业务的各环节工作流程和表单进行统一规范,对仓库物资保管保养、安全保卫、以及库容库貌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仓库内部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考核要求等进行细化和明确,建立了统一的仓储业务管理标准。
2.2.2 硬件配置:制定仓库定置化管理规则,对所有中心库、应急库按照统一编码原则,对仓库、库区、库房、仓位(货架)以15位唯一编码进行编号,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设置,实现库存物资与其存放位置的定位监控。在对仓库和库存物资定置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物资保管、存放和流转业务需求,制定了仓库硬件标准化配置方案,对各类计量、装卸、搬运、保管、安保、信息等装备的配置品种和规格进行统一设置。
3 加强运维物资仓储配送管理
3.1 建立运维物资定额管理和定期补库运行机制。通过中心库统一组织配送的方式,有效提高运维物资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控制实物管理风险。
3.1.1 对应急库的库存物资实行定额管理
3.1.1.1 由公司生技、农电等项目主管部门,针对不同地区电网生产运行的规模和特点,结合运维物资仓储特性,制定应急库的库存物资种类和定额。
3.1.2 对应急库的库存物资实行定期补库
3.1.1.1 运维物资从应急库领用后,将出库信息上传中心库。
3.1.1.2 中心库根据定额和领用情况,定期向应急库配送补库。
3.2 建立库存物资的调剂调拨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库存,提高库存物资周转效率,并为将来实现跨项目单位的区域配送积累经验。
3.2.1 地市公司利用现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在省公司层面统一建立物资调剂调拨资源平台,将公司系统库存资源纳入调剂调拨虚拟资源库范畴,供调剂调拨使用,实现不同项目、不同项目单位之间库存物资的调剂使用。
4 提升仓储信息化管理水平
4.1 推行条形码在物资采购和仓储配送业务中的应用
4.1.1 在物资采购合同签订时,即对应于物资需求计划中包含物资属性和项目的各种所需信息,运用条形码编码规则,逐条产生二维条形码,完成对采购物资的赋码工作。将二维条形码印制在物资配送单上,并由供应商在物资包装和设备铭牌上标贴,地市公司通过有线扫描器和手持移动终端,完成物资出入库自动登记和库存物资的刷新。
4.2 改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模块
4.2.1 根据“中心库-应急库”仓储构架,在建立完善配送制度、流程的基础上按照各公司的实际配送需要,改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模块,从而支撑物资验收入库至领用出库全过程的信息化程序,其中应包含中心库向应急库配送补库的业务流程,做到能够对各仓库库存物资进行即时查询和统计,并能跟踪各时段物资入库和领用情况,实现对所有“中心库-应急库”库存物资的动态在线监控和“一本账”管理,不但实现科学物资配送,同时还满足了财务管理“账实一致”的要求。
5 目前仓储配送管理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5.1 差距和不足
无锡供电公司在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仓库标准化、定置化、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国网公司加强物流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及公司建设和运营对各类物资采购供应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
5.1.1 各类运维物资的库存定额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从而合理控制库存水平;
5.1.2进一步明确对各类物资的最小领用单元和标准包装的要求,以及对应的赋码方式,提高条形码技术应用水平;
5.1.3 应急库仓储管理人员隶属于生产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仓储业务技能培训,满足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的要求。
5.2 下一步工作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发展,加强公司系统一体化物流配送管理,尽快实现仓储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2.1 持续推进仓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抓紧完善各类应急库的库存定额,细化落实运维物资配送管理要求,按计划全面完成公司系统仓库达标验收工作,并建立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管理示范仓库。
5.2.2 要积极探索建立跨项目单位的配送管理模式。
5.2.3 完善条形码技术应用方案,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验收、入库、清点、出库、安装、投运、运行维护等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
5.2.4加快信息化登高项目(ERP)的开发应用,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衔接,实现物流高效规范、资金流与物流协同动作、信息流畅通可追溯的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仓储管理功能。
篇9
【关键词】物流配送;仓储管理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和仓储意义
现代物流是在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物流技术基础上,实现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客户服务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而配送作为流通领域的一种新形式,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事实证明已经构筑了一条更为畅通的流通渠道。配送不仅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更是一种现代化送货方式,是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在流通领域的反映,它完善了整个物流系统,将支线运输和搬运统一起来,使运输得以优化,提高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同时,配送中心使分散库存得以集中,加强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低库存或零库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或商品流通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零库存(JIT)、联盟及物流供应链理论的出现,使仓库扮演的战略角色转变为以较短周转时间、较低存活率、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顾客为内容的物流目标。如今的仓库不再是长期储存货物的设施,其主要体现了“蓄水池”作用,调节供需,即销售一头与生产一头的连通协调;二是起保管养护作用,防止损耗,提高储存效益;三是起检验作用,有利于保证商品在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包装等方面符合要求。仓库的运作大大加快了,人们把注意力放到了产品在企业内流动的速度上。
二、仓储库存管理在物流成本中的重要性
仓储作为物流的重要环节,其成本占物流成本的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从成本构成看,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是相互矛盾的,库存越多,持有成本越大,缺货风险越小;库存越少,持有成本越小,缺货风险越大。另外库存周转速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涉及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仓储成本涉及因素较多,库存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因此,仓储成本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潜力最大的部分。从物流发达国家的资料分析也可以证实这一点;美国物流的运输成本近20年来在GDP中的比例大体保持不变,而库存费用则由过去接近5%下降到不足4%。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生产企业成品库存约15天,原材料库存约30天,商业销售库存约35天,而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库存的时间不超过10天。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的平均货损率略高于2%,货损率带来的成本仍然是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因包装问题造成的损失达150亿元,保管不善的损失达30亿元。因此对库存良好的管理,严格掌握库存物品的数量、品种、进出情况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严格的保管制度,可以减少物品的损耗、丢失、霉变等,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减少废品、次品的回收和退货费用,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仅以一煤矿为例,2009年该矿1-11月份办理物资入库349931664.70元,较2008年1-11月份300516334.79元多入49415329.91元;累计消耗342895580.87元,与去年同期257784235.1元相比多出库85111345.77元;1-11月份储备资金平均占用12023079.29万元,与2008年1-11月份平均占用15439154.56元相比降低3416075.27元,使库存资金平均周转率达到了262.52%,与去年同期145.34%相比加快了117.18%。物资周转率的提高不仅及时的保障了矿井生产,而且降低了库存资金的占用。
三、物流配送模式下仓储的功能
由于物流的概念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现代仓储的功能与传统仓储的功能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仓储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搞好仓储管理,对于降低物流成本、确保货物质量完好、数量准确,提高服务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仓储活动除以商品入库验收、储存保管和出库供应为主外,另外还包括包装、流通加工、分拣、配送和发运等。在顾客需求个性化和企业批量客户化生产的条件下,仓储部门面临着销售计划的多变、产品品种数量的增加和批量的减少及仓储条件的有限性等方面的挑战。如何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搞好仓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不断降低运作成本,是仓储工作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四、现代仓储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
1.仓储是现代物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物流过程是由一系列的”供给”和”需求”组成,当供给和需求节奏不一致,也就是两个过程不能够很好的衔接,出现生产的产品不能即时消费或者存在需求却没有产品满足,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建立产品的储备,将不能即时消费的产品储存起来以备满足后来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之间既存在实物的”流动”,同时也存在实物的”静止”,静止状态即是将实物进行储存,实物处于静止是为了更好的衔接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动态的过程。
2.仓储能对货物进入下一个环节前的质量起保证作用
在货物仓储环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能够有效的防止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产厂家的信誉。通过仓储来保证产品质量主要要进行两个环节:一是在货物入库时进行质量检验看货物是否符合仓储要求,严禁不合格产品混入库场,二是在货物的储存期间内,要尽量使产品不发生物理以及化学变化,尽量减少库存货物的损失。
3.仓储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货物的仓储过程不仅是商品流通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也是社会在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保证。
4.仓储是加快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
虽然货物在仓库中进行储存时,是处于静止的状态,会带来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增加,但事实上从整体上而言,它不仅不会带来时间的损耗和财务成本的增加,相反它能够帮助加快流通,并且节约运营成本,从而带来总成本的降低。
5.仓储能够为货物进入市场作好准备
仓储能够在货物进入市场前完成整理、包装、质检、分拣等程序,这样就可以缩短后续环节的工作时间,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
五、现代仓储管理与传统仓储管理有较大的区别
传统的仓储管理以管好库存商品为目标,是静态的管理活动,现代仓储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降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服务为宗旨,是动态的管理活动。现代仓储与传统仓储相比,在管理范围、理念和手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篇10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维度、技能维度、态度维度、情境维度等,从行为表现性的维度拓展到默会的、潜能的维度,从聚焦职业岗位本身扩展为职业群、甚至生活领域的相关能力[1]。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2]。《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应着企业的仓储配送岗位,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对仓储配送作业进行操作,是一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微众,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职业与信息技术推动学科教学,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3]。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笔者承担的《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获得校级在线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立项支持,对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本课程参加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经过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在线课程。文章基于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课程特点,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完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总结。
二、高职《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包含仓储商务活动、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在库保管、出库作业、配送作业六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点多,对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非常重要。目前本校该门课为56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受课时限制,组织学生对部分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更多的技能点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沟通实时性差,教师难于掌握学生课外实践演练情况,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混合式教学中,基于“超星学习通”建设课程平台,在平台上展示所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课前通过平台任务和引导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课前在线测试,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重点,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即可,更具针对性;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完成课程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课后技能训练情况可以录制视频上传平台,教师更易掌握学生技能培训情况,实时点评,学生能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师生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实施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网络环境和教学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比例达到100%,学校已经购买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在线测试、随机提问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的特点,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情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课前对学生发送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能力、对于课程的认知、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认知。调查发现,通过前续学习,他们已经具备商品学和仓储管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仓储配送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不清楚;基于对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发现他们喜欢探究式学习、爱动手,愿意团队协作,不喜欢灌输式教学,愁死记,缺乏严谨细致的科学职业素养。
2.教学环境分析。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需要有功能强大线上教学平台、教室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课程所使用的平台是超星学习通,通过平台可以展示课程资源、讨论交流、教学任务、学习通知、主题讨论、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平台也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并方便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在本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室,配备有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并建成仓储配送实训所需要的各类仓储设施設备、实训软件等,能满足课堂知识讲授和技能实践演练的需要。
3.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根据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出版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仓储配送主管是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群之一,培养目标为具有信念坚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等基层管理和物流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仓储配送岗位进行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共同确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职业知识:熟悉仓储配送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仓储安全等知识;掌握商品的出入库作业流程;熟悉仓储在库管理、库存控制知识;熟悉仓储商品流通加工的项目、操作方法及流通加工业务的组織知识;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了解典型的配送模式和类型并掌握配送路线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3)职业技能:能开展仓储商务活动;能独立开展仓库的出入库作业;能开展货物在库管理以及仓库安全管理;能进行有效的库存控制;能根据配送订单要求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商品分拣和流通加工作业并为出库商品选择合理的配送模式,完成配送作业。
确定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要求,即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仓储配送管理、操作知识,具有独立开展仓储商务、仓储日常管理及配送工作、仓储信息处理等专业技能;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备知识、技能、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4.教学内容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选用国规教材《仓储管理实务》,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资质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构,设置了六个教学项目:仓储商务管理、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组织、在库管理组织、出库作业组织、配送作业组织。并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化,设置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确定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技能训练关键点。
(二)教学设计
依据混合式教学理论,主要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五个方面开展。
1.教学策略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加强行业指导、评价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指导学生的课后企业实践,并全程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设计实现工学结合,达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Flash游戏、讲授、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超星学习通APP、国家教学资源库、动画、游戏、思维导图(Mindmaster)、微信视频连线、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课堂答疑、技能实践评价、课后拓展教学中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
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首先确定线上学习和课题学习的关键点。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前学习和在线测试,掌握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时以货物入库验收流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任务;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置任务情境,设计两类货物验收项目,分别是模拟货物验收,掌握货物验收关键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实训室货物,随机抽取货物进行实物验收,虚实结合,锤炼学生实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三个引导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提升知识理解深度;依据货物验收步骤,将任务分解,确定验收四步骤,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连连看、货物找茬”等Flash小游戏及绘制四维导图、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评价等方式,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推进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资源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所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基本文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拓展资源。通过实现各种资源形式的多样化,来提升学习的兴趣。资源形式如表1所示。
3.教学环境设计。线上的教学环境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所有的课程资源,线上任务和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下载APP利用手机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平台实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解答;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时点评反馈;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利用物流实训室,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重难点讨论、展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并利用实训室的仓储配送设备、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对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提升专业技能。
4.教学组织与活动设计。《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演练、在线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实践演练完成专业技能点的训练,在线学习主要在课前课后完成,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预习新知,巩固知识和技能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图2所示。
(三)教学实施
依据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实施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货物入库验收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细化,课程任务分解,通过课前感知、课中演练、课后提升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1.课前感知。教师将提前一周通过教学平台任务,上传教学资源,设置课前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学习微课、教学资源,完成在线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到企业体验验收,拍摄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建立讨论主题,学生分享课前体验入库验收个人感悟,形成对货物验收的感性认识;教师查阅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完成的任务视频和讨论情况,分析学生对货物入库验收的感知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
2.课中演练。学校每节课为45分钟,一般是两节课连排。课中演练的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8分钟):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顺利完成此批货物的验收,必须要做哪些工作,一起对项目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子任务。
(2)任务解决(3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解决学习重难点。教师将入库验收任务分解成核对单据、确定验收比例、验收实物、异常处理四个子任务;设置“是不是所有货物入库前都要验收呢?货物验收需要验些什么呢?出现验收异常应该如何处理呢?”三个引导问题,并通过《验收流程拼图游戏》《货物验收比例连连看》《货物质量来找茬》等小游戏、知识点口诀归纳、企业专家连线、绘制货物验收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训练专业技能,实施过程通过由易到难,强化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游戏,自我反思,完善思维导图并展示。教师连线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实际工作中异常处理的方式,并强调在验收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做到诚实守信,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并指导各小组完成各个子任务。最后由学生汇总分解任务,完善情境任务方案,上传平台,教师点评打分。
(3)仿真实训(1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检验其最终验收方案的正确性。学生登录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体验货物入库验收操作,如果某一环节操作错误,系统将自动给出提示,直到修改正确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终完成货物入库验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演练(20分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物流实训室设置多组具有不同异常情况的货物,并制定货物验收评分表。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组货物完成验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异常处理是否妥当、现场是否做到7S,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互拍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师生、校企专家同步评价。
(5)点评总结(12分钟)。学生针对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践演练情况进行小结,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点评总结。
(6)课后教学拓展与反馈。课后教师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编制课后测试题,学生完成课后测试,并参与合作企业、学校仓库、食堂入库验收工作,巩固提升专业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整个线上线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权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情況实时调整。考核环节采取学习平台打分、仿真软件自动评分以及小组、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与客观,以“货物入库验收”为例,教学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课后座谈等方法,完成对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问卷显示:(1)98%以上的学生认可当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能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90%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时分享学习情况,提高了自主能力,线上的预习新知让课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后拓展学习可以更好拓展知识面,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升明显。(3)85%学生认可当前的评价体系,不再唯期末考试作为最关键的成绩参考,可以督促同学们平时加大对于课程的投入时间,主动去思考、解决课程项目任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环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更明白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课前、课中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在课后测试成绩提升明显,参与企业的实践演练操作规范,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好评率更高。
(二)教学特色与创新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多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使用,化解教学重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勤思、明辨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前在线学习、体验工作过程、课上学习重难点、完成项目任务、开展实践演练,课后参与企业实际的仓储配送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培养学生思学结合、学行并重的行为模式,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可持续提升。
五、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