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范文
时间:2023-03-20 23: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语迁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前言
英国语言学家Ellis把“迁移”定义为二语学习者在构建二语知识的同时,并入自己的一语特征。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L1)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L2)的语言规则存在相似性时,学习者的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产生“正迁移”。正如Gass&Selinke所说,母语在学习新语言的特征起着启发式的作用,尤其是两种语言的特点相似时,能加快新语言的习得。当母语和目标语有差异时,那么母语便会对目标语产生干扰作用,即“负迁移”。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所以很多学者也专注于研究母语迁移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然而,到目前为止,母语迁移和口语失误的关系却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2.研究过程
SECCL即“The 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是一个由南京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设立,建立于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TEM-4 Oral Test)的语料库。专四口语考试包括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复述刚刚听到的故事,第二个任务是就所给话题作即兴表达。考生在听完两遍话题后,有三分钟时间准备,接着是三分钟的考试时间。第三个任务是与搭档完成一个对话。笔者从该语料库里随机抽取了2000年和2001年60位考生的口语考试样本,对第二项任务进行了分析,挑出了其中所有的语言错误,并进行分类,试图找到母语迁移和口语失误之间的关系。2000年和2001年的话题分别是“描述你最难忘的一次生日派对”和“描述一个你认为不寻常的老师”。
3.研究结果
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国与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在口语考试中,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出现在语言和文化各个层面,大致可分为词汇迁移、句法迁移和语用迁移。
3.1词汇迁移
3.1.1冠词
在英语中,冠词的出现频率很高,分为定冠词、不定冠词和零冠词。而汉语的名词前并不要求加冠词(Chao,1948),而需加数量词如“一个”或者指示代词如“这”、“那”。由于冠词在汉语中的缺失加上冠词复杂的使用规则导致中国学生经常错用、乱用或者不用冠词(Zhang Zhenbang,1995)。在抽取的语料里,中国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冠词错误也是比较频繁的。如:
(1)He just stood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误)
He just stood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正)
(2)He came from the Scotland.(误)
He came from Scotland.(正)
(3)Because I was born during Spring Festival,which is the winter vacation.(误)
Because I was bor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which is a winter vacation.(正)
3.1.2介词
虽然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许多介词,但是英语的介词使用却比汉语复杂很多,Baron (1971)认为汉语中并没有完全跟英语的介词相应的一类词。汉语的介词含义丰富,常常一个汉语介词可以涵盖几个英语介词的意思。如:“于”在“I was born in China.(我生于中国。)”、“Please put 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将书置于书架上。)”、“The meeting is to be held at10 o’clock.(会议将于10点开始。)”、“50 years fromnow(于今50年)”、“I was not daunted byfailures.(我不怯于失败。)”、“The output this year is less thanthat of last year.(今年的产量少于去年。)”“里”分别表示“in”,“on”, “at”,“from”,“by” 和 “than”。另外,英语的介词经常与动词搭配使用,然而同样的意思在汉语中可以不通过介词来表达。Li 和 Thompson (1974)把这类词描述为“有着介词含义的动词词素”。如: “look”的搭配, “look at”(看),“look around” (环视),“look after” (照顾),“look into” (调查),“look for” (寻找)等。丰富的英语介词和错综的动介搭配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一个难点,也导致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经常搞不清乃至犯错。在抽取的语料里,这类错误也屡见不鲜。如:
(4)My birthday is at August 7th in summer.(误)
My birthday is on August 7th in summer.(正)
(5)The doctor also asked him to stay in bed at least 1 week.(误)
The doctor also asked him to stay in bed for at least 1 week.(正)
(6)He’s quite different with other teachers.(误)
He’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teachers.(正)
(7)Once I was ill,he cared me very much.(误)
He cared for me very much.(正)
3.1.3代词
英语的代词也比汉语的代词丰富,而且汉语的代词常常在双方都明白的语境中被省略。英语的人称代词尤为复杂。汉语中,每种人称的代词只有一种形式,没有宾主格之分,如主格“我们(we)”和宾格“我们(us)”完全相同。汉语也没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如“我们的(our)”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如“我们的(ours)”完全相同。英语中每个人称代词根据不同的性、数、格有四种变体(除了第二人称you)。如:“我”的主格是I,宾格是me,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是my,名词性物主代词是mine。在口语中,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汉语只有一个发音“ta”,来指代他、她、它。而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则根据性别,宾主格分别有5个单词he,him,she,her,it。由于在表达时要用较简单的汉语代词表达较复杂的英语代词,尤其在输出代词的宾主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时,学生经常发生乱用的问题。在抽取的语料里,此类的错误有:
(8)He is just a friend of us.(误)
He is just a friend of ours.(正)
3.1.4动词
关于动词,英语和汉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两个语言里都有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之分。这样的共同点很让人兴奋,因为两个语言相似时,正迁移将产生,能促进语言学习。然而研究表明,动词的负迁移也常常产生,因为汉语的及物动词并不一定是英语的及物动词,反之亦然。另外,根据英语语法,及物动词之后必须跟宾语,而汉语的及物动词后的宾语有时是可以省略的。在抽取的语料中,动词的错误如下:
(9)The teacher still teaches me some skills to deal some hard exercises.(误)
The teacher still teaches me some skills to deal with some hard exercises.(正)
(10)You will be a university student and you must depend yourself.(误)
You will be a university student and you must depend on yourself.(正)
(11)However,I survived from that accident.(误)
However,I survived that accident.(正)
3.2句法迁移
虽然汉语和英语都有着相同的句式结构SVO,但是汉语的名词修饰语如形容词或者定语从句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都是前置于要修饰的名词前,然而英语的名词修饰语的位置相对灵活,即可前置也可后置。动词的修饰语如副词或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在英语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置于句首、动词前或句末,而汉语的动词修饰语一般不置于句末。如:“(Probably)I will(probably)study abroad(probably).”的汉语为“(有可能)我(有可能)出国学习”。在抽取的语料里,句式的错误有:
(12)I remembered clearly that day it snowed.(误)
I remembered clearly that it snowed on that day.(正)
(13)I very much like the teacher.(误)
I like the teacher very much.(正)
3.3语用迁移
语用迁移源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也就是人们思考、感受和相互交流的环境差异。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受文化的影响(Edwaed T.Hall)。由于文化差异,中国的二语习得者根据中国的意识形态来判断外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语用负迁移也随之产生。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当中国人互相见面打招呼时,经常问“你吃了吗?”或者“你到哪儿去?”,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若是一个不了解这点的外国人被问起这些问题时也许会生气,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在打探自己的隐私。在分析的语料里,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的不合适也比比皆是。如:
(14)I heard people say he went home to open a shop and sell things.(误)
I heard people say that he was fired and he runs a shop now.(正)
(15)Because these stories are so attractive and we often put our full attention on her class.(误)
Because these stories are so attractive that we often focus our attention on her class.(正)
4.结语
通过对专四口语考试的语料分析,笔者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仍然差强人意,能讲一口不仅流利标准而且地道合适的英语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口语能力远远滞后于其他语言能力。母语迁移对词汇、句法和语用等层面的口语输出都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所以笔者建议在口语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指出中英文表达的区别,尽量减少语言的负迁移。另外,由于母语迁移也出现在文化层面,所以在口语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教授语言,还应大量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观看原版电影和纪录片便是很值得推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Ellis,R.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118-131.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Gass,S.&Selinker,L.Transfer and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3.
[4]Li & Thompson.A linguistic discussion of the coverb in Chinese grammar[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1974.9:109-119.
篇2
关键词: ESL(English as a Secord Language)学习 语言 思维 母语负迁移现象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同的语言及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必然导致语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存在为ESL(English as a Secord Language)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提供了可能。母语负迁移既体现在对二语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二语输出的产生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学习者的写作中。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难克服,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和学习。因此,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关系出发,探讨母语负迁移现象,讨论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的启示。
二、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背景
语言与思维是ESL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大背景。汉英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人们的思维也不同。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碰到不同的语言和思维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语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时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信息符号的表征和外壳,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符号系统的反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于语言概念的探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人们对语言的定义和分类多种多样。其中语言谱系分类法较具权威,它将世界上的众多语言分为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截然不同,相去甚远。
2.思维。
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属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相对的稳定性;思维的隐含性和思维的民族性。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3.语言与思维关系。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思维到语言走向的关系,大量的语言实验和生活事例说明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思维,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邓炎昌、刘润清认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柏拉图认为,思维就是无声的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Humboldt认为,语言是思维的构成工具,是一种主观的存在,是世界观的体现,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无法分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 Whorf认为,语言决定世界观,影响思维。
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出发来探究母语负迁移现象对ESL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英两种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形成原因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母语迁移现象是许多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ESL学习的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程。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学习新的知识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知识、旧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是客观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何以存在,笔者将从以下四点来论述。
1.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汉语强调整体集体观,而英语强调个体观。由于这两种价值观的差异,使得汉、英的思维模式也不同,即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统一”、“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体优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趋向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社会追求个性,坚持“天人相分”,认为整体由个体构成,因此西方人在思维时往往先个体和局部再整体和全部。
汉语句子:这棵树的叶子很大。
英语句子:The leaves on the tree are big.
很明显在上述两句中,汉语先说整体的“树”,再说个体的“叶子”,而在英语则相反。这两个句子充分说明了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重个体思维。
2.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指汉语中不存在的一些英语语言现象。空缺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过程中相对其他民族认知世界过程的必然产物。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时候,往往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对比和联想,但是当ESL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中没有的、从没碰到过的语法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与困惑,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2.1词汇空缺。
David Crystal认为,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用来描写某一事物、表达某一特定概念的词,在另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对等词的现象。胡文仲认为词汇空缺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
以下各例可以看出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对ESL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例1:“skyline”一词表示“以天空为背景城市的轮廓”。但是中文中却没有对等的词汇,而要用很多词来说明一个单词。
例2:“salad”一词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自然也就不存在这个词,于是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在汉语中也没有对等的词,于是根据发音译了过来。
例3:汉语的“大姐”、“二哥”、“堂弟”等常用作称谓语,而英语缺乏相应的表达法。汉语不仅分长幼、性别和排行,还分父系和母系,而英美人兄弟姐妹之间打招呼一般直呼其名。
2.2语法空缺。
英语中有冠词、分词、动名词、名词的单复数、不定式、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等,不胜枚举,而这些在汉语中都没有。以下略举两例来说明由于语法空缺造成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例1:英语中有主格“I”宾格“me”,而汉语只有一个简单的“我”。于是ESL学习者在表达“我”的时候,“I”和“me”不分或乱用。
例2:“Jack lives in Beijing.”这个句子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其中的动词在原形的基础上有了变化。但是在汉语里动词是没有变化的。因此,ESL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受母语的影响,经常忘记英语句子中的动词变形。
3.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
汉语重主题,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题(topic)+述题(comment)。汉语中主语往往不是至关重要,常常省略。例如“北京,去不去?”其中“北京”为主题,其余部分为述题,而主语“你”却被省略。在汉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句子没有主语(张光明,2001)。深受这种母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写这句时,容易写成:“Beijing, go or not go?”
英语重主语,常用的句子结构为: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上句中的句子英语应为:“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明显。
四、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具体表现
1.词汇负迁移。
1.1汉、英词汇构成不同。
丁言仁的《英语语言学纲要》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一个母亲纠正女儿说英语的“十七”。女儿说“ten seven”,母亲纠正说“seventeen”,可是无论母亲如何努力,小女孩就是学不会。作者的观点很明显:思维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语言的学习,不能揠苗助长。在此例中,小女孩很明显会说单独的“十(ten)”和单独的“七(seven)”,但是要表达英语的“十七”时,受到了母语的影响,理所当然地说成了“ten seven”,就算母亲提出正确的说法,但小女孩仍然很困惑。这就是由于汉、英词汇的构成不同而引起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1.2词义错位。
词义错位是指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的不对称。ESL学习者总是力图在英语的词汇里寻求汉语词汇的一个完全相等的对应,但是词义错位现象的存在,使学习者徒劳无功。
例如:“我爷爷喜欢喝酒。”很多ESL学习者都将这句话表达成英语:“My grandfather likes drinking wine.”这句话值得商榷。问题出在一个“酒”字。在汉语句子中,只是说我爷爷喜欢喝酒,但到底是什么酒,并没有说明,可能是白酒、黄酒,也可能是啤酒、葡萄酒……,而在英语句子中的“wine”特指葡萄酒。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单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酒”。
2.句法负迁移。
2.1汉语句法松散,英语句法严谨。
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靠“悟”,句法松散,语义含蓄,层层铺开,“不太重视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功能,汉语的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几个动词连用,层次清楚,多而不乱,但一般按照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来表达”(张治国,2004)。汉语的句子结构如同竹子一样一节节地延伸。例如:“你明天不去,他们会生气的。”
而英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句法严谨。无论句子多长也只有一个主句,一个从句或若干从句,一环套一环。英语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过渡词,由这些词搭建的英语句子就像一棵大树。句子中的主句就是大树的主干,各种从句、短语及独立结构则是大树的树枝。例如: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they’ll get angry.
2.2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王力先生曾提出:“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翻译理论家Nida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意合是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可以意会出来,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如:“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等于他们没死。”(《夜》,叶圣陶)
形合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例如:“Well,they want you to take good care of Big Baby,because he is them;If Big Baby is all right,it is as good as if they were alive themselves.”
3.语篇负迁移。
汉语语篇结构呈螺旋形,英语语篇结构呈直线型。在汉语段落中,常常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作法,而是习惯于迂回式思维,主题句可有可无,段落的中心思想由读者来体会。而英语段落是先提出主题句然后辅以论据,论证过程逻辑比较严密。
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隐伏性的特点。深受这一思维的影响,他们写出的英语文章,即使不存在遣词造句问题和语法等问题,也没有地道英文所具有的味道。王墨希先生通过对180篇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得出有66.11%的作文“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直接说明,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予暗示或明示”。
五、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
1.渗透英语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脱离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就像断了翅膀的小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入“文化”这一概念,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逐步消除学生由于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培养中英思维差异意识。
从词汇、句法和语法等各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汉英思维差异意识。人们对于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近或相似的东西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较排斥。中英文化在思维上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对于ESL学习者就必须要对比分析汉英两者语言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对于英语的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中英思维差异意识的过程并不是否认母语的次要地位,相反,在这一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更要依托ESL学习者的母语优势地位。桂诗春指出:“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在ESL学习中,母语及其经验是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系统,是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源。母语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切实把握输入与输出能力,从而促进外语水平的有效提高。
3.重视英语语篇模式教学。
英语多用非此即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直线型,而汉语多用亦此亦彼的推断方式来进行思维,表现在语篇上为螺旋形。这两种迥异的语篇模式对于ESL学习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对比分析汉英语篇模式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存在的差异,并进行适时强化,逐步训练学生把握英语语篇的能力,从而消除母语负迁移。
六、结语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了在ESL学习中存在着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具体表现,并适时提出消除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策略。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因此对于ESL学习者来说,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进行有效、高效的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母语迁移 二语习得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93
1 相关理论阐述
“迁移作用”理论来自于心理学,即通过先期学习获得的知识向后期学习中转移,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一定影响。在语言理论研究中,通常将母语知识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称为母语迁移。Odin认为目标语与其它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即为语言迁移[1]。Sclinker认为母语迁移通常分为正迁移、负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形式相同时,对语言学习产生有利影响的迁移;反之负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的语形式不同,如果直接套用母语的模式或规则会对目的语形式产生不利影响的迁移,即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2]。我国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两种不同语系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过程相对困难,特别是母语会产生较大的负迁移作用。而R.Ellis则认为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负迁移、回避、过度运用及语言习得时间不同等五种表现形式,其中正负迁移与Sclinker的观点相同,而回避则是指学生会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而尽量避免使用某些语言结构;过度运用则是指过度使用简单的语言结构,而尽量避免困难、复杂的语言结构;语言习得时间不同是指语言本身有难度差异,儿童习得母语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习得第二语言所需的时间却差异巨大[3]。
2 母语负迁移客观存在的必然性
上文中提到,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二者无论是语言结构特点还是文化背景,均存在诸多差异。二语习得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构建的创造性过程,学生可能会通过其所掌握的知识来源有意地检验目的语相关的假设,而母语知识系统即是重要的知识来源。基于该意义而言,母语的负迁移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其作用也不应被全盘否定,Ellis认为,任何二语习得理论缺少母语迁移的描写都是不完整的。母语的负迁移不代表二语习得的失败,相反的,倒是可以通过母语负迁移看到学习者加工处理语言材料的过程;此外,母语负迁移又何偿不是学习者为理解二语材料而采用的一种积极策略,即借用,“学习者的理解策略与生产策略促进交际策略的迁移,正是因为反复借用成功,借用的语言形式才进入了中介语语法[4]”。
3 母语迁移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正确对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母语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赞同的包括语法翻译教学法、认识法教学法等,特别是认知法教学法,不仅主张教学中使用母语,而且还对不同学习阶段应用母语的比例都做出了大概的规定;当然,持反对意见的教学方法反对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干扰,导致出现错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母语的作用不能完全摒弃。因为高校英语的教学对象是言语器官与思维器官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母语思维与相关的知识结构对其影响很难消除,所以要在接受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善加利用母语与英语的对比,将母语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此外,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可知,通过已形成的语言知识体系可以加强对关联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5],那么由此可知,在第二语学习过程中,利用母语作为必要的有效策略有两点优势,其一,突出说话者的能力,在习得相关规则前实现利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的交际行为,其通过参与更多的交际输入更多的语言知识。
3.2 客观看待母语负迁移,并采取有效的修正措施
对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对第二语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语、学习难点等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当然,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分关注,也无法将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客观、全面反映出来。所以教学中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对母语负迁移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将其视作交际、学习的策略之一,找到英语、汉语际共性与异性的平衡点,引导学生可以将不同的两种语言系统中的共性充分利用起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此外,还要对由于母语负迁移而导致错误进行修正,使学生明白自己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母语负迁移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比如有些学生用“headmaster”称呼校长,此时就要告诉学生:虽然汉语中用职务称呼某些领导来突出其权势,达到尊敬对方的目的,但是英语中的称呼更习惯用可以反映其专业水平的词语,而尽量避免带有“权势”倾向的称呼,以彰显社会推崇的平等关系。
3.3 营造和谐的课内外第二语言环境
在高校英语课堂上,老师要保证使用大量的、纯正的英语对话,以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引导学生基于英语思维的角度进行交际,促使其形成英语会话的语感,提高其元认知能力,减少负迁移。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引入多媒体网络技术,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英语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各类相关活动,比如开设英语角、组织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推荐阅读英语原版小说、排演英语话剧等等,将学生引入更加真实的英语情况中,将语言学习融入形式多样的、趣味十足的英语活动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此外,要加强英语交际文化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之,要掌握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对其文化背景有深入、全面的了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一直忽略文化因素的输入,大大降低了英语的实用性。老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导入欧美国家的交际文化,使学生认识到汉语和英语无论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还是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3.4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并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尤其是一些英语程度相对较差的更是缺乏学习信心,从而产生焦虑感。焦虑情绪会造成学习者心理上的紧张与压抑,从而导致其出现语言休克[6]。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者本人的心理作用会对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制约,而老师科学、合理的心理引导则会促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多给予鼓励与帮助,帮助其消除情感障碍与心理障碍,促使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属于非英语国家,母语迁移必然会对其英语学习产生影响,其对中国学生的二语习得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既有正迁移,又有不可消除的负迁移,所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促进语言的正迁移。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
[2]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11,(4).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现代外语,2011,(4).
篇4
关键词: 母语负迁移 辅音丛 音位变体 加音
一、引言
迁移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获得和掌握的技能对其新知识的获得和掌握的影响的现象。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语言迁移即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而消极的影响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称为负迁移或干扰。在语音层面上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也会受到母语的影响。Broselow et a1.(1998)发现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时多对单音节词尾增加元音,而对双音节词尾大多删除塞音。他认为学习者之所以运用这些策略,是为了与普通话的某些音韵形式保持相一致,换句话说,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词尾塞音时受到了母语的负迁移,试图把母语音韵的参数设置照搬到二语习得中。由于英汉辅音系统并不一致,所以在习得英语辅音丛时势必也会受母语中固有音韵的影响。本文正是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辅音丛时母语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旨在为二语语音教学提供参考。
二、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要研究辅音丛,首先必须弄清楚英汉语音节结构的差异。音节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音系单位,也是掌握重音规律的前提条件。音节结构不是一个具体的声音,而是用来表征一种语音系统的韵律结构的一个抽象单位。音节的划分通常要遵守“最大节首原则”(Maximal Onset Principle,简称MOP),又称“CV”规则,指的是在一个VCV或VCCV序列中,最大限度地把C或CC划归下一个音节的节首,而不是前一音节的节尾,将音节结构划分为V.CV或V(CCV。音节(用σ表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节首(onset,简称O)和韵基(rhyme,简称R),韵基又可分为节核或韵核(nuclear,简称N,指音节凸显部分,又称音节峰(peak)和节尾(coda,简称C)。音节结构可用树形图描述:
参考陈明芳(1999),我们可以发现英汉音节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英语音节中有单元音、双元音,但无三元音;闭音节多;大多数辅音可以作音节收音;存在辅音丛;响辅音可以构成音节;有重音,但是没有声调。而汉语普通话中音节既有单元音又有双元音、三元音;开音节占绝大多数,闭音节只限于以两个鼻音[n]和[?耷]结尾;音节中没有辅音丛;音节中必须有元音,辅音不能单独构成音节;音节中有声调和轻声。从辅音对比的角度看,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英语音节中存在辅音丛,而汉语没有。换句话说,英语单词中在元音前或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丛排列在一起出现,如sixths[siksθs]的元音后就有四个辅音。汉语则没有这种现象,出现在汉语音节首的声母,只有单一的辅音;出现在音节尾(韵尾)的也只有单一的辅音,并只限于n与ng,没有辅音丛。换言之,汉语普通话音节没有辅音丛,音节首或音节尾只允许出现一个辅音。
三、英语辅音丛
关于英语中的辅音丛,学术界有很多种定义。何善芬(2002)把辅音丛定义是“紧挨着的两个、三个或多个辅音”。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判断出辅音丛的位置既可以在一个音节或词语的首位,中部也可以出现在尾部。也就是说,辅音丛指的是一组或一串辅音同时出现在一个音节中,中间没有任何元音。Silva(转引自闫丽莉,2004)在回答什么是辅音丛时这么说“一个辅音丛是一组两个或多个辅音同时出现在一组语音中”。同时,她进一步解释,在英语中[st],[str],[pr],[br],[p1],[b1],[kr],[gr],[dr],[tr]是辅音丛(当然英语中还包括别的辅音丛)。从Silva的定义出发,我们发现她所给出的辅音丛是音位的形式,并不是辅音字母,并且也不能指出音节或单词中辅音丛的数量和位置。
因此,辅音丛应该定义为两个或多个连续的辅音成组状排列,要么出现在音节首,要么就在音节尾。(Papen,2000)根据Papen的观点,辅音丛可以分为两类:音节首辅音丛和音节尾辅音丛。Major(1994)也指出英语音节首最多可连续出现3个辅音,音节尾最多可连续出现4个辅音。音节首复辅音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即CC-型和CCC-型。CC-型主要包括[bl-],[pr-],[θr-],[tw-],[sk-],[sm-],[fj-]。CCC-型主要包括[spr-],[spr-],[spl-],[spl-],[skr-],[skr-],[skw-],[skw-],[stj-]。英语音节首的辅音丛最大限度是三个辅音结合成的,CCC-型辅音丛的三个辅音顺序都是以[s]开头,再加上[p],[t],[k]中的之一,最后是[r],[l],[w],[j]类。音节尾复辅音英语中音节尾复辅音的音位排列类型较多,有-CC型、-CCC型、-CCCC等类型,如[-lp],[-dn],[-?奁z],[-lmz],[-sks],[-ksθs]等。
辅音丛的定义虽然有分歧,但是对于辅音丛的概念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一个辅音丛至少包含两个辅音。这点毋庸置疑,辅音丛之所以称之为辅音丛,乃是两个或多个辅音在音节中一起出现。
(二)辅音串中的辅音之间没有紧紧排列,中间没有任何元音。需要注意的是,辅音丛不同于意义上的连字发音。连字发音指的是两个或几个语音符号合起来发一个音(通常是辅音)。例如,在“chat”中,字母“c”和“h”共现,但是它们却并不能算是一个辅音丛,虽然说“c”和“h”在其他语境下也是独立的辅音(如cat,hat)。但是在“chat”中“ch”整个结构发的是一个语音。
(三)辅音丛必须出现在一个音节中。辅音丛出现在一个音节的开头或结尾,譬如,/pl/是plant这个词的一个辅音丛,因为它们出现在同一个音节中。但是,我们不会说helpless中的/pl-/也是个辅音丛,因为这个辅音系列超出了一个音节的界限。/l/是第一个音节的尾字母而/p/是第二个音节的首字母。因此,辅音丛之所以是辅音丛是因为它们出现在同一个音节的头或尾,有两个辅音或三个辅音的辅音丛可以放在音节头。
(四)辅音丛中的辅音组合要符合发音习惯。例如,如果将atmosphere中的[-tm-]和[-sf-],以及将employ中的[-mpl-]生搬硬套认为是辅音丛则不符合道理,因为辅音丛存在的前提是符合英语的语音习惯,而以[tm-]和[mpl-]开头不合法。
四、负迁移下的辅音丛习得
(一)辅音空缺
由于英汉语言语音系统中辅音成员并不一致,英语存在而汉语空缺的辅音势必会对英语辅音丛习得产生影响。我们知道,汉语普通话音位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声母一般在音节的开头,通常是一个辅音。汉语的辅音一般只有送气和不送气的清辅音,除了/m/,/n/,/l/,/r/之外没有浊音声母。英语则与汉语不同,有44个音位,共中24个辅音音位,20个元音音位。在辅音方面,清浊成对的辅音占绝大多数,如/p/和/b/,/t/和/d/,/k/和/g/,/f/和/v/,/s/和/z/,/?蘩/和/?廾/,/θ/和/?奁/,/tr/和/dr/,/t?蘩/和/d?廾/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尽管很多英语中的发音都能够在汉语普通话中找到近似音,但是部分音是汉语中所没有的,这就给中国学生完全掌握英语的发音造成了困难。英语中的有些辅音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廾],[θ],[θ],[tr],[dr],[v]等,正是因为这些辅音的空缺,所以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辅音时会感到困惑,特别在区分[?蘩]和[?廾],[θ]和[?奁],[tr]和[dr],[t?蘩]和[d?廾],[f]和[v]时更显难度。在此情况下,由于练习偏少,有些学习者在发[?廾]时,摩擦力度不够,声带不颤动,因而英美人总是难以听懂类似于这句“It’s my pleasure.”的常用语。在发破擦音[t?蘩]时由于先要堵住气流,再释放而形成爆破部分,继而才是[?蘩]这个部分。有的学生顾此失彼,注意了后面的摩擦音部分,而忽略了前面的爆破。因此China[?t?蘩ain?搠]的读音就似[??蘩ain?搠]了。
同时,学习者还会试图寻找汉语普通话中的近似音来替代英语中空缺的辅音。例如,英语中的辅音[θ]和[?奁]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很多学生就将[θ]发作[s],把[?奁]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sort与thought,sink与think没有区别,而though则与汉语中的“昼”发音相同。发音相同,即使是在两种语言中听起来相似的音,也会因发音部位不同或是发音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如[b]和[d],[k]和[g]这三个辅音在英语中是不吐气的浊音,而汉语拼音字母的[b],[p]和[g]则是不吐气的轻音。
(二)音位变体
在英语中,由于音素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会出现不同的变体,称之为音素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影响辅音丛习得中,主要分为两者情况:一是因为英语中辅音在单词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读音会产生细微的变化。例如英语seat一词中的/t/,在词尾的位置上可以发送气的[t ],也可以发受阻的[t-],不管发哪一个音,意义不改变。这种一个音和另一个音在一定语境中可以替换,替换后对意义不产生任何影响的又称之为自由变体。Ronald Wardaugh(1972)进一步指出,起首的/t/总是送气的[t ],结尾的/t/经常是受阻的[t-]。也就是说,英语中的某个辅音因为在单词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读音产生了差异。
二是某些辅音像/t/,/k/,/p/等在重音的环境下,在辅音/s/后读音会发生变化。这种音位变体也可以称之为辅音中和。例如双辅音辅音丛[sp],[st],[sk]在具备了使紧接着[s]的那个辅音产生中和的语音环境时,像在spy,stay,sky这三个词中,[p],[t],[k]都已经中和,于是与[b],[d],[g]在发音上的区别就消失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双辅音的辅音丛只有在音节头时才会产生中和现象。例如,辅音丛[st],在past和stand这两个词中,后者有中和的辅音而前者没有,原因在于前者的辅音[t]仍然是送气音,后者的[t]则由于发音位置变得与[d]一样,是不送气的。在双辅音辅音丛的基础上,英语三辅音辅音丛也会出现中和现象的辅音丛还包括[spr-],[spl-],[skr-],[skw-],[stj-]等。
然而,汉语语音系统中却不曾出现上述这些情况。这是因为汉语中辅音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只能放在元音前;同时无论辅音和什么元音搭配,每个辅音的发音都是一样的。例如汉语中的/t/音,在[ta],[tan],[tian]中辅音[t]发音均是一样的。因此,因为音位变体而引起的辅音发音变化很容易被中国英语学习者忽略。换句话说,中国学习者也很容易把母语中辅音读音不变的观念迁移到英语学习中,从而导致辅音丛学习困难重重。
(三)加音
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辅音丛时,辅音后加音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加音现象在课堂里的英语学习者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尤为突出。阎丽莉与蔡金亭(2004)通过实验也发现,辅音学习者即使在学习了一个学期之后辅音丛的读音出错率仍然很高,其中,在误读情况中,插音类错误最为普遍。英语辅音中其后容易加音的辅音主要包括[p],[b],[t],[m],[n],[l],[h],[d],[k],[g],[f],[v],[s],[z],[?蘩],[?廾],[θ],[?奁],[t?蘩],[d?廾]。也就是说,除了[?耷],[r],[tr],[dr]和半元音[j],[w]之后不会加元音之外,其它辅音之后都有可能加音。大多数辅音之后只会出现加某一个音的现象,部分则有加某两个音的现象。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辅音过程中辅音后加音现象,究其原因是汉语辅音在音节或词中的分布与组合特征移入过渡语的结果。首先,在辅音的分布位置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就其出现在节首或词首和节尾或词尾的位置而言,英语辅音出现的位置比较自由,大部分辅音都可出现在节首或词首。但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却恰恰相反,所能出现的位置十分固定。在普通话中,虽然有二十一个辅音,但能出现在节尾的却只有[n],[?耷],[r],其他辅音只能出现在节首。一般来说,位于节首或词首的辅音发音较强,位于词尾或词中,发音比较弱。英语节尾或词尾收尾辅音倾向于不发音。由于普通话中除了[n],[?耷],[r]以外其他辅音只能出现在节首,并且其后都紧接元音,发音时都比较强,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把英语中出现在任何位置的辅音(节尾的[n]和[?耷]除外)都发得比较强,都读得很清晰彻底。其次,从辅音的组合能力来说,英语辅音与辅音的组合能力很强,普通话辅音之间的组合则等于零。普通话中不存在辅音丛,音节中如有辅音,其形式只能是CV,VC和CVC型。但是两个辅音绝不会连在一起,所以对于英语的CV,VC的结构,辅音之后不会出现加音现象。
五、结语
中国学习者习得辅音丛是以习得辅音为基础的,在习得时会受到母语的种种干扰。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情况,还有很多干扰因素。例如学习者会受到方言的影响。以浙江方言为例,浙江方言中没有舌齿音,只有舌尖音。因此很多学习者就干脆用舌间音代替了舌齿音,结果“thank you”发成了“三克油”。此外,辅音后加音间题还与中国的英汉语音教学方式有关。中国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模式为单音素到单词到句子的模式。在语音教学中过分地强调了单音素教学,要求音节中的每一个音都要发得清晰彻底,这样就为辅音丛误读、错读创造了条件。所以,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首先,学习者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音素的发音要领,尤其是注意舌、口腔的位置和变化特别是汉语中空缺的辅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其次,为了避免教师方言造成语音误导,学习者应该听原汁原味的英语,感悟地道的英语语音,在听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模仿。离开了模仿,就谈不上语言学习。学习者要勤加练习,和汉语的语音反复比较,强化巩固,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语言习惯。总之,在学语时受到母语的影响是任何一国人学任何一国外语都不可避免要采用的方法。因此,要在英语发音中要摆脱母语发音因素的干扰,就要在英语语音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与母语相比较的元素,只有通过不断比较、摸索、练习,才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参考文献:
[1]Broselow,E.Chen,S. and Wang,C.The Emergence of the Unmarked in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
[2]Robert A.Papen.(From the Internet),Ask a Linguist Homepage,Lingnist List Homepage,2000.
[3]Ronald Wardaugh.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2nd edition)[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2.
[4]陈明芳.英汉语音位组合对比研究[J].韶关大学学报,1999:20.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闫丽莉,蔡金亭.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优选论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7]闫丽莉.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优选论分析[M].外国语学院,2004.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母语迁移;
一、母语迁移理论概述
“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一般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开始学习的,先前学习的知识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作用。根据迁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显然,正迁移对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对学习有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周桂春先生认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点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母语迁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与中学英语教学联系密切,对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意义重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迁移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基础上,语言学家在语言习得领域进行了母语迁移的研究。“母语迁移主要是指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不自觉地将学习汉语的方法和经验等迁移到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借助汉语来理解和加工英语知识,并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联系的现象。当两种语言出现正向迁移时,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更加轻松、高效的学习;而当出现负向迁移时,就会阻碍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母语迁移的重要影响,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正向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1、语音学习中的正向迁移
语音学习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声调语言;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语调语言;两者在语音层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汉语中不存在//这一读音,这就给许多学生准确发音造成了困难。但另一方面,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存在许多相似性,利用好这一点可以进行正向的母语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发音。如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复韵母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着英语音标中的辅音、元音和双元音。汉语中的p, t, k在英语中也有与之相同的/p/、/t/、/k/等音素,这就为学生掌握这些音素的发音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准确发出英语中这些音素的正确读音,两者之间的这一共同点可以很好地为英语语音教学服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
2、词汇学习中的正向迁移
词汇属于语言的基础知识内容,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有着奠基性的意义。初中是学生的词汇量起步积累阶段,由于数量多,学生往往在记忆、理解、运用词汇方面存在困难。而正确地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共性特征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记忆词汇。学生在记忆以下单词,如:sofa, chocolate, vitamin, radar等时,往往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母语在词汇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以上音译单词的发音与汉语基本一致。教师可充分利用正迁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再如,在汉语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部首”的概念,如木字旁通常代表一种树木,而在英语中也有许多词缀,如-er通常代表职业。教师可利用词汇的正迁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构词的特点,举一反三,总结正向迁移的规律,促使学生更容易地进行词汇学习。
3、语法学习中的正向迁移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语法概念为语法学习的正向迁移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汉语采用的语法分析是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而英语的语法分析采用的是五分法和层次法,与汉语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利用母语对英语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的意识,采用类比教学,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来进行语法教学的正向迁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法概念。例如,在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和排列顺序时,便可以类比汉语的句子结构。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在结构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五种基本句型的结构,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充分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1.S+V(主+谓)They left.(他们离开了。)
2.S+V+C(主+系+表)She is a student.(她是个学生。)
3. S+V+O(主+谓+宾)I want a gift.(我想要一份礼物。)
4. S+V+O+C(主+谓+宾+宾补)We elected him monitor.(我们选他做班长。)
5. S+V+o+O(主+谓+宾+宾)Mary lent me the car.(玛丽借给了我车。)
当汉语与英语的语法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时,教师可利用汉语的正迁移进行语法知识或句子结构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负向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1、词汇学习中的负向迁移
初中时学生正式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对于一门新的语言的学习,学生往往采用机械的、无意义的记忆方法,而忽视单词的意义和具体用法。另外,由于缺乏英语学习的真实环境,学生很容易受到母语的惯用表达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词汇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学生经常在词语的搭配、词性辨析和语义内涵等方面出现错误。学生容易把汉语中的固定搭配直接迁移到英文中,如将“看书”、“价格昂贵”直接译为”look books”,“expensive prices”。另一方面,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受母语的表达影响,许多学生对于英语词性的敏感度低,常犯词性方面的错误。例如在表达“他很快乐。”时,学生经常出现”He very happy.”的表达,将形容词视为动词,导致句子谓语动词的缺失。汉语与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词汇的搭配、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极易产生负迁移现象,影响学生的表达和理解,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早意识到负迁移现象,抓住学生学习的难点,强化训练,最大程度上减小负迁移作用。
2、语法学习中的负向迁移
在开始学习英语之前,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学校学习中全面地接受了母语的熏陶;作为学生的母语,汉语对学生的语言使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初中英语的语法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汉语的影响,产生负迁移现象,具体表现在名词单复数、语序、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方面,阻碍了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正确掌握。例如:英语中各个时态的学习。在英语中,通过动词的变化,共有十六种时态;而汉语中的动词没有词形变化,不存在复杂多变的时态,其时态概念常借助修饰语来体现,如“曾经”、“已经”、“将要”等。汉语中动词曲折变化的缺失导致了语法学习负迁移现象的发生,使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时态概念,形成时态变化的表达习惯。如:学生经常忽视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而将“我昨天去购物了。”直接译为”I go shopping yesterday.”,出现语法错误。汉语的负迁移在语法层面有许多表现,教师应引起重视,逐步引导学生尽可能摆脱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四、结语
“艾尔莎?奥尔巴赫认为, 用母语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尽量弱化母语的负迁移,能够使母语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王雯.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中学时代,2013,(10).
[4]王辉跃.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母语 英语语法教学 正迁移 负迁移
如今在这个英语为通用语言的世界,英语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门语言,然而,众所周知,英语与汉语是不同体系的两种语言,我们从小形成的汉语思维必然对于英语学习有所影响。当然,有这样一句话,一切语言都有共相,一切语言的基本体系是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只要我们掌握方法,利用母语的特点帮助英语的学习,减少或避免母语对于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从而改变目前中国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
一、何为正负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语言迁移分为两大类,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指两种学习的相互干扰作用。而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原有的汉语思维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即负迁移;但是同为语言,就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也就是正迁移。
二、正迁移及其应用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英语和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的,利用这些共同点,那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会容易很多,也就是汉语对于英语语法教学的正迁移。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以下几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一,英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型是一样的,都是主+谓+宾的形式,例:I(主) like(谓) you.(宾);我(主)喜欢(谓)你(宾)。二,在词汇方面,都存在前缀,我们说喜欢的相反意思则可以说成不喜欢,而在英语中,比较常见的否定前缀有un ,im等等 ,比如happy的相反意思则为unhappy,类似的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很多,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看见unhappy这样的单词时,就可以很轻易的知道意思。三,两种语言均存在时态,我正在做某事,我做过某事,我将要做某事是要区分开来表达的,在英语语法中,I do sth;I am doing sth;I will do sth也是要区分开来表达的,如果我们认真比较,其实还有很多共同点,这对于我们的英语学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把这些共同点在课堂中列举出来,这样既可以加强记忆,又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通过自己对比找出共同点加强学习,而不是只让同学们死记硬背,授鱼而不授渔。
三、负迁移及解决方案
关于母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已有很多专家学士对其进行深刻探讨研究 ,接下来主要分析汉语在语法方面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一,英汉互译方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套用汉语思维,并且出现错误的机率非常之高,有这样一个小笑话:how are you?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透过幽默本身来看,这恰恰表现出了汉语对于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大部分学生都会喜欢这种逐个单词翻译的方法,而忽略一些英语语法上的规则。反过来,大家在用英语表达一个汉语句子时也会喜欢套用这样的思维,比如说:我能借这本书多久?大部分学生的第一想法就是;how long can I borrow this book?刻意的逐个单词翻译,导致语句上的错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式英语,对于从小接触汉语的我们来说,要克服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学生自己本身去多读英语,通过积累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英语思维模式,当然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二,在语句语序方面: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很灵活的,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当我们问一个人吃饭了么,我们可以说,你吃饭了么?也可以说吃了么?甚至颠倒主谓宾,吃饭了没你,虽然后者不规范,但大家也可以理解说话者的原意,而英语中就不可以。这也是导致学生在你说英语句子时“创新”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句子的原因,最常见的一个错句是:I think she is not right.受汉语思维影响,学生常会写出这样的语句,而在英语中,否定词是要放在think前面的,也就是:I do not think she is right.三,表达结构不同:在汉语表达中,词语的本身是没有形态方面的变化的,通常是借助一个词来表达另一个词的意思,而对英语来说,它的名词,动词在不同的情景中是有不同的形态变化的,这就导致了汉语对于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例如:昨天我已经做了某事,同学们就会说成,yesterday,I have done sth。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过去式,但受到汉语一些用词的影响,就会干扰学生对于英语时态的判断。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汉语对于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还有很多,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还没有独立的自学能力,对各方面的认知也不够完全,这就需要加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团队力量,一个好的英语老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们学好英语。
结语
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对于汉语对英语语法教学产生的正负迁移,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其利,避其弊,这需要中小学英语教师利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而不只是会读,会写,通过对比学习等方法充分利用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对其产生的影响,我们不光要学好英语,还要学会英语。
篇7
汉语母语外语迁移积极因素
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原本是指在学习新知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那么,将母语语言习惯运用到外语习得中,如能促进外语学习和应用,则称为“正迁移”;比如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运用。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例如,西安是一个美丽的城市:Xi’an is a beautiful city.等。相反,当母语的语言习惯干扰、阻碍外语习得时则产生“负迁移”。 比如很多学生在表述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句子:I buy a book last week.(我上周买了一本书。)等。任何人在学习第二外语时都会遇到母语习惯迁移的问题。
一、迁移的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结构因素包括语言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如语音、句法等。例如,英语的语法是一个很令学习者头疼的问题,原因是汉英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运用外语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将汉语的语法概念转移到英语中,从而造成一些失误。比如,汉语中名词没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这一缺损易造成负迁移。所以初学者易犯“two book”“He love game”之类的低级错误。另外,在动词使用上,还有的学生将“他去广州都十年了”译成“He has gone to Guangzhou for ten years”,很显然,这是由于没有搞清楚,汉语词汇中瞬间动词与延续动词之间的区别不如英语那么严格。非结构因素是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比如英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也会影响语言的迁移,例如学习者的年龄、对语境的了解程度、语言的共同性、语言距离(语言的相似程度)、类型性、标记性等。与此同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语言水平、心理类型也会影响语言迁移。就文化影响来说,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并总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第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而交际失误屡屡发生。比如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的思想根深蒂固,假如让你的学生打招呼时,直呼老师或长辈的名字,这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是,当英语国家人如此称呼我们中国人时,我们也可能会感觉受到了轻视或侮辱而大为不快。
因此,有关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对外语教学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语言错误类别和趋向、语言学习障碍的原因、语言与环境、社会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梳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外语,特别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
二、教学中的正迁移
1.促进认知,提升思维水平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对新事物的观察、认识、判断,对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换个角度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结构直接影响新信息、新知识的过程。Newmark & Reibel的“无知假设”认为,人们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初期,由于很多东西学习者还没有学会,他们只能依赖已知的(母语)去弥补不知道的(目标语)。]桂诗春也曾指出: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人们在学习一门外语以前,母语的学习规律和使用习惯已经形成,并会不自觉的以其为起点来理解和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和结构。在缺乏外语环境、没有很好掌握外语语言的情况下,学习者会经常不自觉的将母语思维、知识、习惯运用到外语学习中。
因为虽然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千差万别,但又不失其共性。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用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因此在传递自己思想的时候,不可能不带上母语思维的烙印。英语语言自身的发展也在印证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在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在母语国家产生一种新的带有母语思维烙印的外语国别变体是非常自然的,如北美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牙买加英语等。同样,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也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本地化”的、“中国特色”英语,即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官方的定义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one country ,two systems;Veg-etable basket project”等这些具有显着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在英语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总是无意识的、不可避免地将汉语和英语结合起来,通过翻译、对比、联想等办法来理解、记忆英语词汇或用法,如“tank”(坦克),“hamburger”(汉堡包)等音译词;“Microsoft”(微软),“hardware”(硬件),“pen-friend”(笔友)等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为学习者记忆词汇提供了捷径。因此教师应该敏锐地、大胆地使用这类联想、类推等学习方法帮学生举一反三,不仅能迅速扩大英语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曾经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成长。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于新信息的获得多半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而且“人的语言发展经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者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学习领会英语的语言规则,从而促进英语学习。有研究调查记录了10名高中生和2名大学生在英语看图作文中的思维过程,结果显示11名学生在图画理解阶段用母语进行分析、判断等认知加工,在形成表述内容阶段60%的内容是由母语生成的。一项研究发现,用母语参与英文写作的学习者占高水平写作人数的2/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即使在像汉语和英语这样不属于同一类型的语言之间母语在写作过程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在外语教学别是初期阶段,不应该否认、拒绝母语而一味地要求学生使用外语,这是对正常认知心理过程的违背。杨卫德也认为“学生只有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才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可以说,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学习又因迁移而提高和深化,所以学习与迁移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心理现象。
2. 突显共性,
英国语言学家 Ellis认为,在人类千差万别的自然语言当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 ”。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在本质上都是对某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使用,他们的差异体现在学习者的起点、学习环境、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及语言自身规则及其文化背景等方面。
基于语言所具有的共性,任何民族的人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对语言共性即“普遍语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会把通过学习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外语学习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由此观之,人类语言的共性对外语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据调查,中国人学习英语和汉语成绩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系。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强调“标准化语言”的倾向,一味追求学习者要达到用外语思维的目标,特别是中国英语是一种低水平的、不标准的东西。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从实践上看,用外语思维主导外语学习的效果并不很理想,从理论上看,它对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片面解读心理语言学与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Bosher、Cumming、Lay等学者的研究充分证实了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母语思维的依赖;80%的学生都用母语构思文章内容和结构,有的还先用母语写提纲,有的学生甚至先用母语思维,用母语写,然后再翻译成二语文章。因此,充分利用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有共同或者相似之处,通过掌握相关的汉语知识将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3.过滤不良情愫,改善情感学习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与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有很大关系。积极的情感对语言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相反,消极情感,包括焦虑、抑制、害怕、愤怒、胆怯、沮丧、厌烦等,则会阻碍语言的学习。对此,Elsa Auerbach就特别强调母语在英语教学中起到的不可比拟的作用:“用母语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知识来帮助新的语言的学习,同时也能使其大胆地开口表达自我。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冒险、去尝试使用英语来表述,从而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
对外语初学者来说,坚持使用全外语上课,当学习者收到的外语信息量超出了他们现有的理解、接受能力时,他们就会产生担心、忧虑、茫然、失落等情绪。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一致,因此教师如果用全英语教学时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跟上,没有听说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想听听不懂,想学跟不上。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不会参与课堂活动,及至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英语。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本身英语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对全部使用英语的课堂持一种强烈的排斥心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会感觉自己完全被拒绝在外,所以他们不可能融入其中。时间长了,有的学生会干脆就不去上课,以及转专业甚至产生退学回家的心态。在对一所初级中学的调查表明85.6%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更放松。在调查中,高达88.7%的学习者认为在外语课堂中当他们感到迷茫时使用母语能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更轻松、更自信。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还需要适当使用母语来解释文化背景知识,讲解复杂语法结构、难句句型等,来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其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这也会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
因为我们相信学习的兴趣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一种重要的内在动力。它不仅能使学习者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具有一定的智能价值。
4. 文化对比与传承,促进英汉共荣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是文化的载体,记录并反映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它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它传统的积累。语言的使用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反映在语言之中。所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搬到英语学习中去。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会说“久仰大名”,但在英语交际中却不能说:I have heard your name for a long time.只能说Nice to meet you.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它所产生、使用的文化氛围和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助于提高文化敏感性并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有效提高其目标语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研究表明,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
与此同时,这种不同文化差异和对比也能充分促进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当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时,利用文化对比教学,能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目标语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避免在外语交际、双语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失误。同时,当两者含义相近时,比如,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方式: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等,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就可以充分利用母语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就能很容易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些英语表达,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三、结束语
如前所述,母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完全避开母语是不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01.
[2] Eisa Auerbach. Reexam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 [J]. ELT Journal, 1987(4), 41.
[3]Newmark,L.&Reibei,D.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in Language Learni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68(6),145-164.
[4]何声钟.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5]陆效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4):11-15.
[6]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关键词: 母语迁移外语教学影响
一、前言
研究证明了母语在语言迁移中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现象,母语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讨论焦点。
二、语言迁移的定义及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定义
“迁移”即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正向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会了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负向迁移则指在一种情境中学会了的东西,干扰在另一种情境中的学习(《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将迁移的理论应用到语言学领域,可以得出语言迁移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法语和英语都有table这个单词,且意义也相同。负迁移是由于套用母语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与形式。例如,有些中国学生在使用though时,在句子中再加上but,原因是汉语中的连词用法为“虽然……,但是……”。
三、母语迁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影响
语言迁移与心理学是紧密相联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968)认为,学习是一个基于先前经验上的构建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母语和外语之间从来不存在和平共存,只有不断的冲突。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Ausubel,1968)总结了他在教育领域所有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如果我仅仅保留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原则,我会这样阐述,最能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因素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任何一种忽视母语存在的外语教学法都是不切实际和自相矛盾的(Ausubel,1968:VI)。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语言对比研究的作用;错误分析的作用;理解作用。
1.语言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影响
拉多(Lado,1957)提出,学习者试着将他们母语中的形式和意义迁移至外语和外语文化中。近年研究中,语言迁移在语言习得和学习过程中被看作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错误分析表明,仅有一部分错误是由于学习者的母语引起的。因此,母语是可以被迁移的,这一点对学习者来说很重要。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使其学习受益的。
所有的外语教师和学习者都会发现母语和外语的一些相似之处。因此,正迁移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实现。比如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的修饰语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
一只小白猫?摇?摇?摇?摇?摇a small white cat
哪是你的家乡??摇?摇?摇Where is your hometown?
当然,母语和外语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在表达“派兵”时,中国学生有时会根据字面意思这样表达:“send the soldiers”。如果没有人指出,学生不会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达。
2.语言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过程
因为异同点存在,所以负迁移发生。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对这些因素要有预见性,并且帮助学习者进行错误分析。负迁移的发生还告诫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有冲突存在,并且指出在哪里出现,学习者的应当记得如何避免它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仍然有效。
对比分析(CA)是对两种语言的体系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结构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它以下列假设为基础:
(1)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其主要困难来自母语的干扰。
(2)这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预测。
(3)运用对比分析来编写教材,可以减少干扰的影响。(《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这一假说曾经被否定过,但是语言学习研究者指出,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比分析假对外语学生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
我不能去开会。
I not can attend the meeting.
显然,上面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句子形式是不正确的。如果能够发现和解释这个句子的表达在汉语和英语上的异同之处,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对精通母语和外语的教师有帮助。对于大多数语言教师来说,这一理论不难掌握。
四、结语
总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应当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和合理的控制使用母语而不是忽视母语,仍然是一条有待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2]Richard Jack.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母语;日语学习;正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199-01
引言:语言迁移理论是在是指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语言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当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时,这种迁移便是正迁移;反之,当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起阻碍作用时,这种迁移则是负迁移。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我们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日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负迁移现象。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深感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的重要,如果能正确预测并有效地利用母语的正负迁移,无论对日语学习还是日语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和日语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如果正确利用这些共性就可以促进日语学习,这就是有效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同时正确认识并运用语言的迁移理论可以减少在语言习得中所产生的负迁移影响,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下面从以下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四方面谈谈母语对日语的正负迁移。1、语音的正负迁移。首先,汉语和日语在语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元音、辅音,都有开音节,日语的音调与汉语的四声也有相近之处。可见用汉字的四声为例去强调日语单词的音调学习,可实现语音方面的母语的正迁移。母语语音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与汉语不同的是,日语自然发音时,唇形变化比汉语小,而且,发音适口形和声调的高低始终不变。初学者好用汉语母音发声方法来发日语元音因而不准确。汉语依音节中的高低变化表示不同的意思。日语在一个音节内没有高低变化,是通过音节间的高低变化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受汉语四声的影响,初学者读日语单词时,音节内出现高低音变化,形成不正确的语调。汉语词义不受元音发声长短影响,而日语词义受元音长短影响。2、词汇的正负迁移。现在日语中,汉语词占50%左右。其中中日文同形的词占多数。汉日两语言中有些意义相同的词是用相同的汉字标记的。有一些部分相异的词也是用相同的汉字标记的。这类词一般被视为汉日同形词。汉日同形词对日语学习者来说,在理解和记忆日语单词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就实现了母语在词汇方面的正迁移。许多日语汉字在音读时与古汉语的发音相似,且字形相同或相似,学习时很快就能记住。可以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来促进日语词汇的学习。但融入日本语言中的汉语词汇经过改造,发展,有的词汇虽然被照搬使用,但中日文出现了同形异义,同形近义,形同词性不同的差别。如:日语中的“野菜”、“汽”、“怪我”、“勉”、“切手”、等。这些词汇意义基本上不同于原来中国的汉字词汇。有些词汇即使词形完全相同,词义的内涵及外延都不同。如:“紧张”、“爱情”等。3、语法的正负迁移。汉语和日语在句式上有很大差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语法术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主语、述语。在词类的划分方面,有些概念是一致的,如日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的概念与汉语是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现象有助于日语学习。这也实现了母语的正迁移。汉语和日语属于不同语言形态。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靠词序来表示语法关系。同样的语素,次序不同,构成不同的词;同样的词,次序不同,组成的短语和句子;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是固定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而日语属于粘着语,主要靠在独立词后面沾附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是主宾谓。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有词尾变换。汉日两语词的语法功能各不相同。4、文化的正负迁移。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言语表达上注重礼节,表达委婉含蓄。日语也一样,暧昧性常被指出是日语的一大特点。另外,中日两国都有内外有别的文化,这又使我们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日语的うち和そと。把自己所属的群体视为家,把同一群体的成员视为一家人。由于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文化,利用文化的正迁移,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日语将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用日语进行语言交际时,往往按照母语文化交际习惯,套用母语语用规则,运用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使得交际失败。如:日本人爱用自动词被动态等非主观意志表现词语。尽量避免使用直接表达方式。母语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自他动词混用;能动句与被动句的误用;授受关系表现敬语使用不当等。
二、结论。在日语学习中母语因素对日语学习来说不光是负面影响,而是可以通过积极利用母语正迁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可以使母语在日语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日语教学时,不但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减少母语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负迁移。充分利用母语知识,通过对比教学,以及大量的、严格的训练与练习,必将提高日语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刘明,女,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与文化。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
篇10
母语迁移现象实际上就是语言迁移理论之中所认为的,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之中,学习者的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的使用习惯,对于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子系统的学习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很多学者将母语迁移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之中的干扰因素,但是如果可以更好的利用母语迁移现象,初学者也许会得到意向不到的收货。笔者将会从日语教学的教学谈母语变迁现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国人对于日语的学习。
一、母语迁移现象对于日语教学的影响
受到母语迁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母语在外域学习之中所呈现的干扰作用。但是,面对母语迁移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应该充分的意识到,母语对于外语学习的过程,不仅具有干扰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促进作用。很多语言学家已经开始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干扰作用可以称之为“母语负迁移”,推动促进作用,可以称之为“母语正迁移”。对于初学者来说,母语与外语的共同性等因素,会对于自身的外语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母语负迁移”,中国与日本在文化发展之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在历史上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从中国的唐代开始,日本就开始与中国进行了密切的文化往来,在自身的发展之中,开始不断的吸纳中国的各种文化。语言知识方面,日语之中也融合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很多语言也具有相似性。所以很多初学者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身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会中的偏差,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日语学习。
第二,“母语正迁移”,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都是重新学习一种全新的思维习惯与语言知识,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的日语初学者,与其他国家的学习者相比具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中很多汉语知识与词汇,我国的日语初学者,将会快速掌握,与理解。同时基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一衣带水,二者在文化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其相似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所以文化学习方面,中国人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
二、使用母语迁移现象促进日语教学的成果
基于以上母语迁移现象对于日语教学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母语迁移现象,有效的促进,我国日语初学者对于日语进行更好的掌握,客服学习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本文在写作过程之中,主要研究教材是初学者习惯使用的《大家的日本语》(1、2册),其初级日语教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使用的研究手段是:对比分析和误用分析。一般来说,对于语言学习来说,首先学习的对象就是外语之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所以,笔者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考察初学习者的母语迁移现象。
首先,语音方面,在日语的初学阶段,很多学者在学习阶段受到了汉语元音与辅音发音的影响,例如,平假名:ふ,很多初学者在发音过程之中往往会发成[hu]或者[fu],无法正确说好ふ。现象不断的累计,初学者无法得到具体掌握,所以,在语音过程之中所出现的“中国腔”。而导致“中国腔”的主要原因,则是汉日两种语言的元音和辅音发音特征的差异与相似性,使得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得门路。
其次,词汇方面,实际上,中国与日本在文化发展之中,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中日两国在语言之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叠部分,日语之中包含着常用的1945个汉字,语言之中也有大量的同形词和异形词。这种对于母语的认知与掌握程度会影响日语词汇的学习。对于同形同义词,学习者较容易掌握;而对于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异形词,学习者易受母语的影响而引起误解、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