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迁移范文

时间:2023-03-24 03:0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户口迁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户口迁移

篇1

社会流动性减弱己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收入的代际流动性降低、职业的代际传递固化。随着贫困治理的深入,解决长期贫困问题开始进入到理论研究和贫困治理决策者视野中,其中贫困家庭代际传递被认为是贫困治理的关键。影响贫困代际传递家庭因素包括父辈素质、受教育年限、性别、营养投资、基因遗传和疾病等,家庭外部因素包括文化背景、机会平等与政策制度等。卓玛草和孔祥利(2016)对农民工的职业代际传递研究发现,农民工代际间职业分布存在代际差异,但在职业流动呈现代际差异中嵌套着职业代际传递与继承的共性,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范围存在明显的分割性,表现为农民工非精英群体与农民工精英阶层之间存在着职业“藩篱”。陈全功和程蹊(2015) 从生命历程中重要事件的视角研究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变化,出生和就业是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个体事件,贫困代际传递一般发生在孩子出生时期,代际阻断一般发生在父母或孩子能够进行农业生产或打工获得稳定收入时期,土地、教育和户籍是影响家庭代际传递改变的重大宏观事件。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均表明,劳动力的区域流动使发达地区基于社会环境优势获得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溢出效应,并抑制其教育公共投资的激励,差距随着经济和教育投资的不同增长路径越来越大,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的代际传递使社会经济有陷入“低发展陷阱”的危险。

收入改善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迁移决策,个体选择迁移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户口所在地获得适合的就业岗位较难;二是在外地就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三是很多个体前往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原因在于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提升和发展空间的差异。同样,个体选择不迁移也有其内在原因:一是不必迁移;二是不能迁移。前者是指个人能力或者父母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助于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即使迁移能找到更高工资的工作,由于迁移存在较高的额外成本和风险,使得不迁移成为最佳选择。而后者是指由于存在迁移障碍,部分劳动者无法承担迁移成本而放弃迁移,或者由于本人健康、信息缺乏、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迁移。在父辈代际收入传递路径中,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网络关系与迁移决策高度相关。因而,可以理解为在子辈受父辈收入影响基本成型的前提下,通过迁移改变其从父辈继承而来的差异,并最终通过收入变动改变代际收入弹性。这可能更多地展现为在没有较好社会资本的家庭,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体,可以通过迁移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代际贫困的研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但是基于微观层面对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及户口迁移对于家庭代际传递的改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绝对贫困户家庭和低收入的户口迁移与代际收入传递的影响研究。结合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迁移对社会流动、收入流动的影响方面己有的论述,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人口的地域流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两代人并未生活在同一地区,而地区间收入水平以及实际收入水平的差异势必影响父辈代际收入传递效应的准确估计,较大估计上的偏差将会影响对户口迁移对贫困代际传递削弱效应的认识。第二,己有研究未考虑人口迁移对父辈代际收入弹性的影响。跨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可能改变原有的贫困代际传递机制,更关键的是迁移可能给迁移者带来更多公平选择的机会,比如重新择业、社会网络关系的此消彼长等。因此,在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研究贫困家庭父辈代际收入传递,可为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基于此,文章尝试户口迁移对父辈贫困代际传递的削弱影响,同时研究除经济因素影响外的其他代际传递路径影响因素通过迁移之后的改善情况,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根据己有相关研究分析,提出文章的相关假设:    

篇2

1、当事人携带本人身份证以及原件和复印件,到想转去户口的目的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一张准迁证。

2、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示户口迁移证,转移户籍关系。到目的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确认户口迁移,当地派出所一般会出具户口变更联系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基础证件,当事人的户口本及身份证原件、迁出地的集体出具的同意户口迁出证明、户口迁入地的集体及户主出具的同意接收证明;

2、其他证件及资料,当事人的迁移户口申请书、购房入户、提供劳动合同、提供结婚证;

3、带上述资料及证件,到户口迁出地的派出所户籍科,申请领取户口迁移证并注销原户籍的常住户口;

篇4

[关键词]驻秦高校 大学生 户口迁移 户籍管理 户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13-03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我国公民重要且主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2012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三千多万,也就是说有这么多大学生牵涉到户口状态问题。每年的高校录取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相加从十年前的400多万到2011年的1300多万,涉及到上学户口是否迁移和毕业户口迁出等问题,他们是3~5年短期内迁徙变动最大的群体。这个庞大的人群户口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问题?生活的怎样?应该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问题,他们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工作,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我校是一所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的驻秦高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与燕山大学和我校一样,学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校、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及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是驻秦三所职业专科学校,生源也来自我国部分省份。这6所高校在大学生户口迁移问题上存在相同情况和问题,具有共性,也就是说我们6所驻秦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折射出当今社会及高校的普遍现象。户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作为多年从事高校学生集体户籍管理者,深知大学生们在户口迁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为他们户口处境担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受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进步,同时也感受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误读或不理解有关户口政策、某些单位和个人不履行职责等,导致大学生在户口迁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理顺高校大学生的户籍管理?我国的户籍制度怎么改革才能使大学生们少走弯路?减少社会行政成本?使他们把更多的经历投身到学习和社会建设中去,这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不是说想改就能一步到位的改革,这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生活的系统工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循行渐进,更需要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参与。

一、驻秦皇岛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的现状

(一)上学户口迁入高校

大学生户口迁移从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户口统一从原籍迁移来学校,到2003年公安部规定“大中专院校学生入学后是否迁移户口,可以根据本人意愿自由决定”。这经过几十年的跨度,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国家采取的便民利民措施,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进步。大学生入学时户口迁移率从计划经济时代的100%,逐年下降,到2011年9月,驻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育部所属)入学户口迁移率50%、燕山大学入学户口迁移率20%、我校入学户口迁移率12%左右、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校迁移率29%、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迁移率6.4%、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迁移率6%左右,分析其原因:1.我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以前是上学追逐“农转非”,向往城市生活,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包分配工作,迁户口拥有“国家干部身份”,到现在的自己择业且就业难,无所谓迁移户口。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和乡镇,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本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加强,附着在户口上的优惠待遇也会显现。这是大学生不迁移户口的客观原因。2.各地正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历来户口与土地、宅基地等挂钩,如户口迁出意味着放弃所拥有的农村改革政策带来的待遇。另外,看见本村的大哥大姐们上大学户口迁往学校,毕业后没有就业,户口再想迁回家,就难上加难。这是近几年大学生入学户口迁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偏远及相对贫困地方的新生还是愿意把户口迁来高校,有部分学生还认为户口迁来高校是为了毕业后方便找工作以及在校方便办事等原因(有些事情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办理)。调查显示,层次较高的高校大学生户口迁移率较高,户口迁移率也与生源地有关。这似乎预示着“户口迁徙自由”的开始。

(二)高校毕业生户口在校保留

2002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规定:“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这也是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采取的权衡之策,但随之出现了空挂户、人户分离,多年留校户口无人问津等现象。实例一:2003届毕业生李某,因户口在校保留,直到2010年来电话询问户口之事:“户口打回我原籍了吗?原籍怎么没有我户口?”殊不知户口是本人或人来校到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迁出后再到原籍派出所去落户的过程,不懂户口迁移手续或误读政策的大有人在。《意见》中指出:“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这问题就出现了,笔者认为档案管理和户口管理是两回事,档案管理应该是“公对公”,学校档案管理机构可以将“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的档案,按“机要”邮寄或派专车送到毕业生原籍的省(市、县)人事局或教育局存放保管(不需本人)。户口则不同,即使学校户籍管理部门在当地派出所把保留在校两年的毕业生户口统一办理了迁出(迁往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手续,也就是一张纸式《户口迁移证》(有效期一个月),需要本人和委托人来校取这张《户口迁移证》,再凭毕业证、报到证、身份证在一个月内到迁往地派出所落户。这个《意见》中有关政策表述不太明确,有不可操作性的一面,使毕业生误以为高校会将其户口自动迁回到其原籍派出所。实例二:2005届毕业生赵某和王某户口在校保留,原因就业单位不解决户口和没有就业,户口又不愿迁回原籍农村,赵某直到六年后要结婚登记了、王某因为要办理第二代身份证了,才想起户口还在学校保留,不得不千里迢迢来校办理有关手续,他们经过几年在外工作和打工经历,感觉户口还是迁回原籍比较安全妥当,叹息道:想当年何必把户口留在学校呢。这无疑给毕业生本人增加了时间和财力上的浪费,诸如此类现象并非个别。至今我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还有不少往届毕业生户口在校搁置。户口保留在校产生的弊病,使高校户籍管理部门工作处于被动,多年毕业生变迁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这给高校和当地派出所户籍管理带来难度,造成社会管理缺失。

(三)大学毕业生户口迁出

临毕业半年和一年前,大学生们大部分都离校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暇顾及学校办理的各项毕业手续等,对户口迁移手续更是糊涂。现象一:学校户籍管理部门把《户口迁移证》发到其手中,还不知道这是与他息息相关的户口。不明白户口迁移办理程序和有时效性,从而造成户口迁移出现尴尬局面。提醒他们在一个月内到迁往地址的派出所落户,但往往《户口迁移证》不是过期了、丢失了就是放在口袋里不去办理落户,形成所谓的“口袋户”。只有等到要开具有关证明或要办理身份证了才想起户口的作用,再四处打听自己的户口在哪。来校询问后才知道其毕业时户口已迁出了,在自己“口袋里”放了几年,这时因为《户口迁移证》过有效期了,需要持《户口迁移证》到迁出地派出所更改有效期,才能到迁往地落户,这就给其本人带来诸多不便和麻烦。现象二:2010年毕业生孙某,毕业时暂没找到合适工作,按有关政策其户口可以迁回原籍(河北某县农村)落户。高校为其办理了回原籍的迁出手续,但到原籍派出所落户时不予办理,告知:要落户到父母户口簿上,必须把“非农业转成农业”户口。后来孙某找关系花了不少银子才把户口落回了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并找不到关系的毕业生,户口就只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等待,下一步不知如何是好。目前,我国有12个省份取消了户籍二元登记制度,也就是说没有“农业与非农业”之说。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登记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进步,但有的地方是可以不执行上级政策,还是有故意刁难之意呢?毕业生这个弱势群体又奈何呢?孙某埋怨道:早知现在,何必当年把户口迁到学校呢。

二、驻秦皇岛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模式

(一)九月份,入学时新生户口迁入学校

高校户籍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分院系专业审核、统计、登记,把户口迁移证的各项信息输入计算机管理。我校所在地派出所管理了辖区驻秦6所高校,学生人数几万,虽然新生户口迁移率下降,但每年迁移户口人数不少,2011年当地派出所录入新生户口也有4500人左右。由于当地派出所落户数量大、时间集中且资源有限,为了不耽误辖区居民办理业务,并照顾各高校学生尽快落户,派出所只能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加点为各高校办理。大学生迁来的户口往往到年底或来年三四月份才能落户妥当,在落户前这段时间,如果大学生身份证丢失就无法办理有关事情,如果银行卡丢失没有身份证,只能在银行办理卡挂失处理,本人无法取款使用。这种现象在驻秦高校学生中时常发生。

(二)六、七月份大学毕业生户口从高校迁出

高校户籍管理部门要提前一两个月核查毕业生迁往地址信息。在这期间毕业生身份证丢失等原因想申办身份证,当地派出所一般不受理,因为我省身份证办理周期为1~2个月,这段时间户口有变更移动的话,导致其身份证信息和户口信息不一致,受其影响就不能顺利办理身份证。反之,派出所受理了其申办身份证,在身份证下发之前,户口就不能迁移变更。办理毕业生户口迁出和新生户口迁入一样,有几个月户口处于“真空期”。这段时间大学生们不能行使自己的各项权益,给他们带来的不便和损失也在所难免。

(三)高校无法直接利用公安网进行户籍管理

出于安全,公安网只能在公安系统内部使用,不能在外使用,各高校也无法直接利用公安网进行户籍管理。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学生集体户籍,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投入人力、财力开发自己的户籍管理系统软件,尽量达到公安部门的一致要求,实现户籍管理的查询、统计、迁移、打印等各项使用功能。在新生入户和毕业迁出时,把学生的户籍信息逐项输入计算机管理。学校户籍管理部门把学生户籍整理完成后,再预约时间排队到当地派出所将学生户口信息连同照片录入公安网,这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落户,只有落户了学生才能办理与户口相关的业务。在办理毕业生迁出时也是一样,在公安网上查询毕业生信息并输入迁往地址,打印《户口迁移证》,这才算是真正的迁出。这就导致一个学生户籍信息在高校和派出所两个部门重复登记,浪费时间和资源,也增加了公安部门和高校的行政成本。驻秦6所高校户籍管理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管理。

三、探讨户籍制度改革要“以人为本”的有效对策

第一,高校大学生户籍管理是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成为“口袋户”“人户分离”“空挂户”等现象,只有在户口迁移过程中才能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不了解户籍办理手续形成,有的是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的,有人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虽然我省早在2003年就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之说,但感觉是“换汤不换药”,特别是农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取消。如果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种待遇取消,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户籍只是作为公安部门单纯的人口登记管理,为社会治安提供帮助。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剥离,就会减少或杜绝户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第二,其实大学生户口迁移到高校,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常住户口”,3~5年毕业生不论是否就业都是要迁离高校的。短期内来回迁移户口,不仅增加了社会行政管理成本,而且会带来上述所列举的各种问题,从而造成户籍管理秩序混乱。虽然十年前公安部门就出台了大中专学生入学迁移户口可以根据本人意愿自由决定,迁移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从近几年大学生户口迁移情况来看,出现的问题还是不少。试想大中专院校学生上学不再迁移户口,只凭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来校登记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等毕业后落实了工作单位,再根据本人意愿是否从原籍老家迁往工作单位。邻省辽宁和山东,几年前就执行的录取本省新生户口不迁移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我国实行实名制居民身份证已有近27年的历史了,现在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系统实行全国联网条件也基本成熟,这就为公民居民身份证的唯一性、准确性和通用性提供有效保障,这也增强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的可行性。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2.61亿人。试想,如果能够探索一条可以在异地(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补办身份证和护照等业务,不需要再回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等,这将大大地方便民众,节约了开支,降低了成本,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户籍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在社会各项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和改进时期,户籍制度改革有它的历史性、重要性和复杂性,加快其改革步伐,也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循行渐进的过程。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从自由迁徙时期到严格控制时期再到取消迁徙自由权利,直到今天迁移政策放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在今天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还是感觉到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和步伐,这是民众的诉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户口迁徙自由”,这是我们户籍制度改革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201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12-02-23.

[2]访谈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户籍改革研究专家王太元谈“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EB/OL].人民网强国论坛,2012-02-28.

[3]王亚煌(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户籍改革是开始而不是结束[EB/OL]. http://.cn,2012-02-24.

篇5

1、因婚姻变化、家庭成员变化、住房结构变化需分户的,凭新家庭的成员名单和房管部门出具的房屋产权证明或单位分房证明。

2、属结婚或离婚分户的,凭《结婚证》或离婚证明,经派出所外勤民警审核同意后到派出所户籍室办理分户手续。

1、到目前户籍所在地户口登记机关开具迁出证明。

2、办理迁入手续。

3、不同省区对户口迁移手续问题还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可到当地的公安户口登记机关进行咨询。

【法律依据】

篇6

卖房子户口不一定必须迁移。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原则上你作为出售方有义务迁出户口,迁出后你可以找亲友挂靠或加入单位集体户口皆可。但规定并非法律,无法强制出售方迁出,还是要双方在签订购房合同之前协商获得公识,并在合同条款里加以注明。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

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公民迁往边防地区,必须经过常住地县、市、市辖区公安机关批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医院各科室门诊设置分诊护士目的是优化医疗流程,规范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与患者携手共进,和谐共存,为患者减轻病痛,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良好的分诊护士会起到提高医疗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患者体验与感受。

1作为口腔科门诊护士首先了解就诊患者的特征,因人而异,适当做好分诊工作,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就诊环境。

1.1患者身份各异 患者来自世界各地,其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生活经历、语言等都不尽相同,患者就医的经济保障方式不一样,如自费、公费、社保、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等,这些种种不同作为分诊护士都要有所了解,分诊时才能有的放矢,维持良好的就医秩序和环境【1】。

1.2病情复杂 患者有初诊和复诊之分,有时还可能有急诊或者重症患者,还有住院患者来会诊等等,护士分诊时做到心中有数,优先急诊或重症,再就是老年人要注意,安抚患者受伤的心灵。

1.3就诊的随机性 虽然对于复诊患者医生都已经预约下次复诊时间,但是总有个别患者不安照预约时间来复诊,解决了一时之痛就忘了还要复诊,这样就增加了门诊医生工作压力颌紧张。

1.4心态多样化 由于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生活经历等不同,加上所患疾病不同,患者对疾病治疗需求和治病心态表现不一,有的对所患疾病知之不多,对医生说的治疗方案基本会同意;有的患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悲观失望,信心不足,有点久病成医,一知半解,对治疗方案会反复质疑;有的患者在外面已经看过数个诊所,最后又到医院来确诊,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有疑问;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差 ,仅需简单治疗,甚至不治,耽误治疗效果;有的条件优越或公费,所患疾病只需简单治疗即可,他们往往要求医生用好药、贵药等等。

2 熟悉口腔科门诊患者以上的特征后,门诊护士分诊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2.1以患者为中心,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新的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新模式,那么医院服务模式也应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需求、情感放在第一位,加强沟通,注重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良满意的门诊诊疗服务。

2.2加强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简单的问诊掌握所有就诊患者的大概需求,对初诊、

复诊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的分诊,提高工作效率,必要时讲解分诊的目的,使患者乐于配合。

2.3分诊时注意优先急重症或老幼患者 护士在接诊每位患者时简单的问诊掌握重要信息,对患者的病情心中有数,分清轻重缓急,急重症患者优先处理,老幼患者优先,并且判断迅速准确,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抢救措施,不耽误一分一秒,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2.4注意对候诊患者进行通俗易懂的心理抚慰和疏导 每位患者都认为自己的病情急而重,这也是患者求医心切,一到医院希望医生马上就给自己看病,但是口腔科门诊患者大多数以治疗为主。是一个细而精,用时较长的操作,个别患者一个复诊过程就需半小时左右,甚至有的患者要一两个小时,因此候诊患者焦急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分诊护士就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针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抚慰和疏导,做到细心、耐心、热心的解释、安抚,使候诊患者有亲切感颌安全感,能够安心等待。或给患者讲解一些口腔保健小常识也是不错的主意啊。

总之以上是本人在口腔科门诊分诊五年来总结的一点体会,只要护士在分诊是本着以患者为中心,对就诊患者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初诊、复诊、急诊分门别类,分清轻重缓急,安慰体贴患者,最老爱幼,做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有求必应,密切配合,才能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人性化、全方位医疗服务,造就和谐融洽的门诊医患关系。

篇8

所谓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要附加劳动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措施,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子女落户等方面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目前的户籍制度将对公民进行“城与乡”、“内与外”的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就业保障等诸多权利难以实现。在许多大中城市,孩子若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上学都要比当地市民多花不少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急剧向城市流动。受现行户籍制度及城乡教育非均衡状态的制约。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在现行户籍制度下,教育、医疗、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依附于户籍。目前一些大城市。受土地、水源、环境等资源客观因素的限制,其户籍管理仍然没有放开。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户籍准入制度。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大城市长期居住,却无法获取所在城市的户籍,从而导致其教育、医疗等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一长期以来,城市外来户籍人口子女不能享有与户籍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权利。甚至基本的义务教育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由此产生了诸多教育公平问题。在当前情况下,保障大城市非户籍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是教育平等的基本内涵。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重视和保护。然而,教育资源乃是社会中一种竞争激烈的稀缺资源,且我国的教育资源也并非平均地分布,而是根据二元户籍制度被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块。另外,教育资源的分配还明显向城市倾斜,对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实行差别对待。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第一,农村孩子难以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义务教资源。正如上文所述,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其后果不单单是农民工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他们的孩子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境遇。因此,如何让外来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享受与城市儿童相同的义务教育就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割裂。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以前,外来儿童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向学校缴纳数额不等的“赞助费”、“借读费”,或称“择校费”。尽管教育部2010年底公布的《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删除了《小学管理规程》第12条一“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这项规定,仍然有不少学校利用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不足,以及他们“害怕孩子上不了学”的这种担忧的心理,置国家政策与法律于不顾,强行收取所谓的“赞助费”、“借读费”等费用。而有些学校在法律严禁收取“借读费”后,就直接不再接收借读生了,将外来儿童直接拒绝在校门之外。外来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着实让人担忧。他们出身贫寒。希望通过受教育、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将来的人生。可是。农村户口这块绊脚石已经让他们输在了义务教育的起跑线上。

第二,高等教育的户籍壁垒。高考是改变人命运的重要机会。可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本来就非常稀缺、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又倾向于分配给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于是,就造成了农村户口的考生与非农户口考生之间在机会上的不平等。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考生在接受着中国最好教育的同时还享受了国家给予的较低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优惠。而一些教育水平不高的省份,高考录取分数线却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高考录取机会的不平等,再加上义务教育起点的不均等,使得农村户口的考生享受平等高等教育资源这件难事,变得难上加难。另外。高考录取分数线依据户籍来划定还造成了另外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高考移民”。像北京和上海这种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内蒙古和新疆这种西部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较低。针对这两种不同情况,“智慧”的中国的考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移民计划”,即“高中移民”与“高考移民”。

二、非户籍地人口受教育权利保障建议

(一)近景方案:加大对非户籍地人口受教育权特别是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力度

依法实施和切实保障非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第一。进一步完善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办法。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是最适宜的方法。但该方法面临很大的问题,即非户籍常驻人口数量上的无序流入。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通过规范人口管理使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无序流入”转变为“有序流入”,从而为流入地政府的管理减小阻力。第二,同步规划和配置非户籍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资源。据学龄人口分布状况,结合公建配套等城市规划措施,制定基础教育资源发展规划,增加次中心城区等人口大量导入区的基础教育资源的供应量,增加对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区域公办学校的投入,改建、扩建一批学校,扩大容量。第三,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比例,毕竟公办学校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中小学发展,给予民办学校适当的资金补助,充分发挥民办中小学在解决非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制定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扶持符合办学设置标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民办学校,逐步淘汰规模小、不符合设置标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每年给予经费补贴,助其改善办学条件。

(二)远景方案: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伴随我国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早已无法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社会在飞速发展,面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完善,社会民主化、文明化的推进,这套户籍制度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以至严重影响了当前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登记制度,它承担着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对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有不同的福利标准等等。正是户籍制度的这些附加功能使得户籍制度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从剥离户口上的附加利益着手,使户口的登记和证明的原本作用回归。通过建立全面、深刻的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界限,实行一元化的居民身份制度,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并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在自由流动过程的全力保障。应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城乡统一,使城乡居民在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下享受平等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特别是对于农业人口,应使农民进城不进城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进城的农民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篇9

关键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商务英语;互文性翻译

当前在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互文性理念的应用,不仅是翻译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融入了相应文化内涵。与其他产品所完全不同的是,茶叶产品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茶叶企业出口相关产品时,不仅要注重对茶叶产品的成分、特点及产地等基本状况进行翻译,同时也要注重将茶文化理念内涵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人们对茶叶产品特点及内涵的全面了解。

1我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状况分析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不断成熟,如今茶叶产品在整个国际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当然,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大国,也是整个传统茶叶产业发展的发源地,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业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内涵,都更具时代优势。因此,结合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调整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就极为必要。客观来说,当前我国整个茶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茶叶产业自身的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具体发展内涵,都需要结合整个时代的具体特点,进行创新和优化。在整个国内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茶叶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还是整体特征。其都很难与整个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要求相契合,因此,如何解决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极为必要。总的来说,我国茶叶企业在对外贸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其存在自身的优势。首先,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叶产业生产基地,无论是茶叶产地,还是茶叶品种,都有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说,在整个国际茶叶产业竞争过程中,我国极具竞争力。但是在我国茶叶产业整体竞争过程中,其红茶贸易处于劣势地位。其次,不仅如此,当前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适应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茶叶产品品质亟待提升。此外,在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整体经营理念较为欠缺,尤其是缺乏与国际市场的有效融入,从而限制了整个出口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

2茶叶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需要认知

对于我国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语言上的障碍和不足是限制整个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元素,因此,翻译活动开展的状况就直接关系到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品质和有效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应用的是商务英语,尤其是该语言形态更符合茶叶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特点及内涵,在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简洁、高效就成为其首要要求,因此,结合茶叶企业出口贸易要求,创新翻译机制就极为必要。事实上,对于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除了实际上的应用需求外,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介绍,才能够实现理想的贸易成交活动。而这就是商务英语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当然,想要应用好商务英语这一媒介,其需要充分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活动开展,需要展现和诠释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相关信息内涵。当然,大量外贸实践活动充分证明,良好的翻译活动,不仅能够给与消费者相应美好印象,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不同语言体系下的消费者来说,了解茶叶产品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整个产品的翻译资料。所以,可以说良好的翻译活动,更能帮助我们有效推广茶叶产品。当然,在衡量茶叶产品外在翻译活动开展效果时,其翻译的简洁性、具有美感、客观真实、科学等等就成为衡量整个翻译活动开展效果的重要指标。

3互文性翻译内涵

理解不同语言体系下,想要实现理想的交流效果,需要借助翻译活动的有效开展。翻译指的是结合具体的翻译理论和相关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整个语言体系差距上的有效消除。当然,整个体系化翻译活动的有序开展,也是各种文化体系下,文化传播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当前整个翻译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到,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应用,不仅是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创新,同时更是整个翻译活动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其需要注重对茶叶产品的有效探究,同时也要对茶叶产品体系中所融入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融入,实际上,在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语言体系下都有着自身文化机制,而任何翻译活动开展,都需要结合翻译实际来具体开展,必须将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进行诠释和发挥,通过整体展现,从而实现理想的出口茶叶产品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产品商务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文本体系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而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信息内容有着关联上的一致性,通过有效关联,从而实现对茶叶产品内涵的准确认知。当然,使用互文性理论时,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内涵进行准确辨析,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实现对茶叶产品信息内容的精准表达,其需要借助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参考,尤其是选择合适的文本资料进行借鉴,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

4我国茶企出口中商务英语的互文性翻译应用思路

结合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以及国际贸易活动不断成熟这一客观形势,如今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合适的载体,通过制定完善的策略,结合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其一,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茶叶产品名称,进行互文性翻译理论。在整个茶叶产品的名称翻译时,不能机械地借助词汇和翻译技巧和方法开展翻译活动,而应该从茶叶产品名称形成的自身实际出发,尤其是要结合文化属性的有效融入和诠释,从而引导不同语言体系下的茶叶产品认知。当然,一些知名茶叶,通过名称的传播,就能够给人们带来直观联想和认知。其二,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在企业宣传材料翻译活动开展时,要注重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企业外宣材料翻译活动具有自身特殊性,尤其是整个文本材料,往往呈现出与茶叶企业相关的产品特点。而在翻译外宣材料时,要注重将整个材料的科学性与文化性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推动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事实上,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翻译活动中所使用的结构主义的传承,同时也是翻译技巧的创新与提升。而在该翻译理论应用过程中,互文性理论更多强调的是翻译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所以可以说,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常用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满足当前翻译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交易活动开展时,必须注重将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全面融入,其要注重从文化差异性视角出发,尤其是要将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差别和不同,进行有效对比和诠释,通过注重对我国茶叶产品体系中所使用词汇内涵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提升翻译效果。此外,还要注重引导人们从实际应用视角来了解相关内涵,尽可能准确翻译其中所包含的元素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交易效果。对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其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性,特别是将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应用内涵进行全面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语言交流效果。

5结语

当前茶叶贸易发展不断成熟,茶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贸易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对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状况进行全面认知。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现阶段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障碍和限制性因素在于其语言上的不同,因此,有效开展翻译活动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张银银.从互文性角度看阅读在商务英语翻译学习中的作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117-118.

[2]王盈秋.浅谈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英语广场,2015,(18):129-131.

篇10

关键词: 新贸易保护主义;出口贸易;对策

一、 我国出口贸易遭遇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总体现状

(―)中国外贸仍遭受着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束缚

1、反倾销数量总体上升:近年来,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涉及的产品范围呈大规模扩张的趋势,涉及的商品类别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向科技密集型产品延伸,范围很广,集中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上。在经济危机下,各国经济普遍低迷更是加大对中国制裁。

2、保障措施全面展开:《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中国加人WTO后12年内,如果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进口成员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威胁或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直至采取保障措施。此外WTO成员还专门针对中国的纺织品设置了特别保障规则。

(二)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新贸易壁垒

1、技术壁垒:大量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纷繁复杂,使我国的企业难以掌握。而且目前我国国内的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还存在巨大差距。在可以预见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技术性贸易壁垒仍然会是影响我国出口的主要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持续。

2、绿色壁垒: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出口贸易量总趋势是不断下降

从出口市场看,主要表现在对以美国为主的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速下降;从出口贸易方式看,占中国出口比重较高的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放缓;从出口贸易主体看,集体、私营等中小企业出口增速下降明显,企业关停倒闭数量增加;从出口贸易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大幅下滑。

(二)通过美元贬值加迫使民币升值压力消弱了我国出口相对竞争力

美国是全球原料及商品的最大消费国,美元贬值的间接结果就是美国消费价格的上扬,这影响了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是我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也导致企业出口成本普遍上涨。

(三)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受到影响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产品比重高,出口商品的结构状况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影响和冲击。金融危机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商品出口结构调整产生影响。高能耗物耗出口受到更多抑制,碳排放价格正在逐步形成,还有碳关税等等,都会形成限制。新贸易壁垒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四)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利润下降、流动性不足和失业率不断攀升

价格下行的结果是利润空间的压缩。美国经济放慢有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软。这对主要集中在资源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能源价格的向上调整和环境成本的加大等都有可能侵蚀企业利润。目前,许多中国出口企业已经在挣扎的边缘,加上之前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工资大幅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已经对出口造成巨大威胁。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上的措施

1、针对贸易保护新壁垒,在制度和标准上加以改善。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虽颁布实施了一些新的法律、规则,较好地做到了与国际规则接轨,但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应尽快制定、调整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一是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二是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进口贸易管理体制;三完善我国技术标准,应对更为隐蔽的技术壁垒。

2、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制约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改善我国贸易环境

作为WTO成员,我国应积极参与WTO的多边贸易谈判,逐步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利用有效的多边贸易规则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有效化解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出口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发挥市场主体功能

1、全面、准确地了解WTO规则,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我国不少出口企业由于不了解WTO规则而遭遇外国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或被实施反倾销措施。为此,必须尽快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则,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国际市场和行业动态,特别是要了解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反倾销协议》等文件,一旦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立案调查,涉及立案调查的企业就应积极应诉,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利益。

2、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转变经营观念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对外贸易的直接参与者,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出口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制止盲目竞争和低价倾销的行为;制订合理的价格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密切跟踪和关注国际市场的价格走向,根据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随时调整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确保出口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加快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全面增强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数量为目标向效益为目标的转变。

3、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创建自主出口品牌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是应对新保护贸易壁垒的重要策略。首先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和筹措资金,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以及产品标准化水平。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创建自主出口品牌,提升自主出口品牌的价值含量,打造国内外一流的名牌。此外,当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时,企业更要充分考虑寻求国际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3(01)

【2】王佳丽.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及其应对[J].人民论坛.2012(32)

【3】金泽虎.析金融危机催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色与危害[J].对外经贸实务.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