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06 14: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药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药理学

篇1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过程。学生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巩固和加深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日后的中药学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培养科学而严谨的作风,提高科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对实验中药药理学内涵的了解,明确其目的、意义和方法,初具实验药理思维。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我们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出发,逐步分析教育中的不足与欠缺,积极开展新的教育模式,拓展教育思路,从而达到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受实验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所限,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从属于单一的理论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根据实验讲义,照葫芦画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只是死板地套用理论课的知识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非但没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临床药学使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药物作用机制的能力,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市场的逐步扩大,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而中药药理学是在药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于中药药理学的能力更不单单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要求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传统的“填鸭式”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是达不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时,需要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研究出适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1.精选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中药药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所阐述的理论内容大多来自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医疗实践的研究,所以在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内容单调、陈旧、方法简单,很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我们优选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实验性质,多增设一些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变成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说我们在研究中药钩藤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时候,考查了学生对品剂量的换算,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不同药物进行对比,观察不同药物的作用效果,结合药物的分类、作用原理,整理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性思维。2.改变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总结与归纳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自述”式的授课方式不仅不适用于理论教学,同样也不适用于实验教学。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而不是“临阵磨枪”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问题讨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前预习,课上讨论,避开了一些实验中会出现的常见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无论是为今后毕业论文研究思维的形成,还是为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性

实践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停地强调“创新”、“实践”能力,可是单单通过几十学时的课程,怎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潜能,仅仅通过我们精心编撰的实验课程内容,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实践”能力?于是,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实验技能大赛,以不同形式的比赛方式,达到发掘学生“主动创新”潜能,考查学生“积极实践”能力的效果。近几年,我们更是推荐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实验技能大赛,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层面,不是一孔之见,而是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通过这样丰富而有趣的比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提高了,也常常出现“举一反三”的现象,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思考”。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也是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所提倡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创”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申请书、探讨课题创新性和应用性、设计实验方案、总结课题、汇报等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此类科研训练后,学生的实验兴趣被调动,在平时的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中也会注重一些实验的细节,树立科研态度,形成科研创新的认知,大大提高了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积极性。总之,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原来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积极构建一种多元化、趣味化、系统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形成一种新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雅娟,龙子江,蔡圣荣.高校实用型药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9):651-653.

[2]李泽宇,杨靖,等.基于“实践训练先导、理论知识跟进”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以《动物药理》课程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5):26-29.

[3]任丽平.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61-62.

[4]曹水娟,程能能,王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加强药理学实践教学[J].药学教育,2015,31(01):71-74.

[5]任丽平,于夏,李先佳.培养创新能力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133-134.

[6]陈一强,陈影霞.药理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07):176-177.

[7]罗平.药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05):178-178.

[8]赵春贞,李万忠,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77-377.

[9]张红胜,陈薪宇,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科研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108-109.

[10]张海南,刘雪杰,等.药理学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与考核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69-2870.

篇2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狴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査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

篇3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药药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88-01

1 引 言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中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这类疾病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的时候比较复杂,虽说中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而重要制剂的提纯这一过程的困难导致现在医学界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够被大家所认同。随着近些年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在本文中将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最近进展进行分析。

2 中药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保护的药理学机制

通常的脑缺血的在灌注损伤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原因与其有关,例如细胞内的钙失稳定、自由基的生长等对于脑缺血的在灌注损伤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所有的参与环节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这就在患者身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根据中药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发现有很多中药试剂能够对脑缺血的在关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根据不同的工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保持细胞中钙的平衡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缺血在灌注损伤之后,患者的神经元以及患者的神经功能都受到严重的损坏,从表面表现可以看出主要为神经缺失症,患者的脑部病理主要表现在患者的神经元以及脑部的胶质细胞发生病变,烯醇化酶从患者的神经元向外部泄露进入到患者的血液中,使得患者的钙平衡受到影响,患者的细胞浆中所有利的钙离子含量就会明显的提高,就会出现钙超载的现象。根据王斌的研究可以看出清脑宣窍滴丸能够有效地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烯醇化酶的外漏,通过服用这种药物对于钙超载症状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2.2 脑缺血损失的保护 根据动物实验可以看出脑康注射液这种中药制剂能够使得患有脑缺血大鼠体内的丙二醛的含量明显的降低,还能够使得脑缺血大鼠体内的歧化酶的活性,通过检查发现其大脑中的含水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中药成分葛根素以及川芎嗪在抗炎以及抗氧自由基的治疗过程中是相互协作的,通过这两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加快神经功能缺损这一症状的恢复过程,使得脑缺血体制中大脑的歧化酶活性被明显的提高,丙二醛的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血清中的L-1B也能够明显的降低,可以说对于脑缺血损失的保护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3 能够促进神经的再生

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显示,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大脑中的神经元有保护因子,通过这种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帮助神经功能恢复,在药物的干预作用下能够促进这类因子的表达,这样就能够使得更多的神经元能够存活下来,有效的保护人体大脑的完整性。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地黄这味中药中的成分梓醇能够促进NGF以及mRAN这些基因的表达,这对于加快人体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显著的效果。根据吕中等的调查研究表明通过黄芪和血府逐瘀汤的搭配能够有效的提高实验鼠脑组织中的NGF以及mRAN自身的转录能力,而且通常都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加快脑缺血之后大脑中神经元的后期恢复。参麦这种中药制剂的注射液能够有效地加快大脑中缺血部位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促进其恢复功能。

4 能够有效的降低血脂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期间一般都有脂代谢紊乱的症状。对此进行研究的刘东立通过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对偏瘫康复颗粒这种中药试剂进行了相关实验。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偏瘫康复颗粒对于患者血脂水平的调整有着明显的作用,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验中的调查可以发现通过服用偏瘫康复颗粒这一中药试剂使得患者的血浆比粘度明显的降低,而且对降低患者的红细胞积压也十分有效果。史潍华的研究则表明醒脑平玄汤这一中药制剂对于质量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有明显的效果,患者服用这种药物之后体内的血清胆固醇明显的降低,而且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也被降低,由此可见醒脑平玄汤对于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调节患者的血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5 降低全血粘度

在血液流变学中主要包括血液粘度以及红细胞的变形指数等方面,血液流变学对于血流阻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人体血液的粘度过高就会导致人体的血小板发生聚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人血管中形成血栓。通过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成分对此都有影响。血栓心脉宁片这一中药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可以看出这种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比容等。活血通络颗粒这种中药制剂对于降低全血粘度值方面也有着明显的效果。在花期的山楂中可以提取出山楂叶总黄酮,主要为抗自由基组分以及山楂纳酰、荭草素、含黄酮苷类等。根据相关的科学实验证明山楂叶总黄酮对于降低血压和血脂、扩张人体冠状动脉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张晓丹通过动物实验对于山楂叶总黄酮进行了相关的动物实验,并发现山楂叶总黄酮能够有效地降低全血粘度。以上这些实验表明山楂叶总黄酮对于改变血液流变学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以中药成分能够有效的降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这对于减少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 结束语

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中腰药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重要成分的提取,只有能够对中药成分进行有效提纯之后才能够保证其精确度。现阶段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通过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只有加强对中药成分的提取工作才能够进行根深一步的研究,为了使得我国对于此类课题的研究能够跟上国际社会的发展脚步,运用现代科技区队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分别从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思维的培养、声像教材及双语教学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沟通能力。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3]。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因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进行实验,无需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的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相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所以我们教研室老师应对实验教材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并随着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增添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材,并且每1~2年即对教材重新组织修订与编写。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已有部省共建中药药理实验室,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整体动物实验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药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电教室等。实验课尽可能采用近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

3 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讲义中的给药顺序,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最基本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掌控,请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和步骤,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学生学会掌控时间,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3.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的锻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3.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

3.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科研实践归根结底是为解决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若解决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3.6 设计性实验[5]与科研思路的启发

针对中药中有许多尚未阐明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实验课的内容中安排2~3次综合设计性实验。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合理的综合性实验方案来解决该问题。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加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并且可以利用任何最新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教学学时内安排的实验内容只能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难以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另外有些实验内容周期较长,学生仅能通过示教教学接触,不可能了解到实验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拟添置或拍摄录像片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比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分子 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周期较长的实验等。通过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5 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由于英语在专业领域内是通用语言,我们采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可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日后的专业文献阅读及与同行专家的交流能力,英文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以便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随着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需要我们具有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问题交流的能力。因此在中药药理实验课中,我们拟采用双语教学,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

[2]周大兴,李岚.从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论中药特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2):68-69.

[3]陆茵,方正.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教育,1999,18(5):18-19.

篇5

血清药理实验能够使药物在最接近人体内部的环境下进行药理研究,此种实验方式是继动物胃内研究外的一种新兴研究方式。通过此种研究能够有效了解药物的药效、有效成分以及作用机制。尤其是在对中药的研究中,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中药的药性,为中药制剂的制作以及药物间的配伍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帮助中药制剂在治疗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中药制剂; 血清药理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56-01

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中药制剂通常为复方制剂,复方制剂多是由很多种不同中药组成,许多中药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炮制加工,以及一系列的煎制、提纯等加工程序之后在使患者服用。而药物在此一系列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进入人体后的效果也不相同,一部分有效成分是直接由药物本身直接发挥,而大多数的有效成分都需要在肝脏代谢后才能发挥出药物应有的效应。因此中药的提纯工序是中药制剂制作中最为中药的一部分,但中药中所提纯出来的药物如何作用在人体以及作用效果如何就需要血清药理学实验进行研究。本文就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1 中药制剂的疗效以及与血清药理学间的联系

1.1 血清药理与普通药理的区别:血清药理学与普通的药理学不同,普通药理学通常只研究药物自身的化学成分以及在人体中产生的效用机制。普通药理学研究的前提为忽略所有变量,仅仅考虑药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以及对人体产生的直观效果。此种实验方式很难准确的对中药制剂的疗效进行分析,而血清药理学则不同,血清药理学能够对药物进入人体产生的变化以及作用机理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能够有效的还原药物在人体内的不同反应[1]。其实验方法主要是选用实验动物给其服用研究药物,在不同时间段对研究动物血液进行采集,并对血清进行检测,研究药物作用效果。此种研究方法为中药制剂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实现了以往无法从细胞角度对中药作用效果进行研究的现状,进一步帮助人们将中药中隐藏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来[2]。

1.2 血清药理与中药制剂疗效的关系: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在我国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在西医未引进之前,中药一直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虽然我国千百年来都使用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但对于中药的药理却一直未有系统研究。中药药理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实制作精良中药制剂、探寻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以及降低药物毒性的根基。只有熟悉中药药理才能够使中药在治疗中发挥最大作用。血清药理实验能够有效的对中药药理进行探究,其主要表现为能够在体外模拟人体内部环境对药理有效成分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实验动物选取其有效血清成分对药物有效成分进行分析提炼,并寻找其有效的作用部位,筛选出合理的制作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3]。

1.3 血清药理学在抗肿瘤中药制剂研制中的应用:在抗肿瘤中药制剂的研发中,离体实验是公认最有效的实验方式,也是对抗肿瘤中药制剂中有效作用成分的药用机理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式。但有学者提出此种研究方式在对乌骨藤进行研究时则无明显效果,很难发现血清中有效的药物配伍成分,更无法对其进行分析、检测。因此这也是抗肿瘤中药制剂研究中的难点。而在对蛇床子进行研究时,此种研究方式则能够快速的有效的将抗肿瘤陈分分离出来。

其研究层面广泛,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细胞周期的调节、干扰端粒酶活性的调控等。

1.4 血清药理学实验在协助神经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在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的药理以及疗效进行研究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模型进行辅助研究,通过对不同模型进行不同实验的反应来分析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成分以及作用部位。例如朱砂,在对朱砂的研究中由于其重镇安神的作用显著但是毒性较强特性,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服用者出现毒性反应。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血清药理实验能够有效的了解其药用机理以及对剂量的把握。

2 中药制剂的药用评价与血清药理实验的关系

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方式最显著的作用是在对中药的药用价值进行评价,由于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方式的特殊性,在对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分析中有着巨大的优势。通过实验可以充分的了解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成分以及隐藏的有效成分,或者发挥主要作用的成分以及作用的程度等等。解决了以往中药中有效成分无法完全利用的难题,推动了中药药理的发展,也为打破传统常规的中药配伍方式提供了更有力科学依据[4]。

血清药理学是不同于其他药理学的独特学科,能将血清药物化学、中药分析化学以及中药药动学等不同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对中药制剂的疗效与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且此法分析准确,在今后的中药制剂制作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位置。但我国对于中药制剂进行血清药理实验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此法的不足之处尚无解决方式,且与其他学科包括微生物学、血清药物代谢动力学、免疫学等试验学科连接不够紧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改正以及完善。

3 小结

总的来说,血清药理学实验能够在体外模拟人体内部环境,对血清中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能够对药物的特性以及作用机理进行直观的反应,更加科学的分析中药制剂的药理,并能更为细致的从细胞学层面对药理进行分析,能够为中药制剂的使用提供有力的依据,强化其在治疗中的最大效应。在今后的中药制剂制作中,血清药理学一定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世庸,胡娟娟.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0,14(09):61-63.

[2] 赵景伟.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综述[J].中国保健营养,2012,21(11):43-44.

篇6

       学会新闻

        (1)2012年度第十六届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名单揭晓 无

        (2)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理事会暨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纪要 无

        (3)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无

        (4)2012第二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无

        (5)热烈祝贺黄宇光教授当选为国际麻醉药理学会副主席 无

        会议通知

        (6)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2012年)第一轮通知 无

        (7)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年抗炎免疫药理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无

        无

        (9)征文 无

        新书介绍

        (10)《2012年麻醉药理学进展》出版 无

        科普园地

        (10)维生素d真的能预防骨折吗 张裕

        (10)喝咖啡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被初步阐明 安宇

        (11)太极可减轻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姜凌

        (11)益生菌可有效地保护并治疗抗生素所致腹泻 王哗凡

        (12)新型抗pd-1/pdl-1药物使1/4患者肿瘤缩小 段建辉

        (12)大会报告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药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和体会 娄建石

        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13)美国ucla临床医学教育对我国药理学教学的启示 张岫美

        (17)医学课程整合背景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 臧伟进 王渊 刘进军 马欣 曹永孝 牛娟芳

        (17)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整合教学中的应用 魏敏杰

        (19)药理学教学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张媛媛 周黎明

        (22)医学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王春波 韩彦弢 夏蕴秋 仲伟珍 陈雪红

        (2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的师生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汪晖 李晓霞 郑丹 李开元 李一村

        (24)沈阳药科大学药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体会 吴英良 吴春福 杨静玉 邹莉波 张予阳

        (24)专题论坛通过强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康毅 温克 何景华 高卫真 娄建石

        (26)医学教育中pbl教学在实践中前行 高卫真

        (27)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学习体会 何景华

        (28)药理学课程群的构建及实施 温克 何景华 康毅 高卫真 李芹 娄建石

        (29)提高药理学课堂授课效果的一点体会 尹永强

        (29)药理实验教学应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李欣 温克 康毅

        (30)pbl教学法视阈下的药理学教师素质要求 靳英丽 石卓 关风英 纪颖实

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立

        (31)药理学全英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魏征人 纪影实 关凤英 靳英丽 乔萍 李晶 张明 陈立

        (31)八年制医学专业生物医学整合课程中的pbl教学 曹永孝 吕海侠 王渊 臧伟进

        (31)对药理学教科书中一些定义的讨论 曹永孝 臧伟进 马欣

        (32)药理学考试改革探讨 朱玲 杨云霞 文锦琼 周黎明

        (33)网络pbl在药物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体会 郝丽英 郭凤 封瑞 胡慧媛 赵金生 赵美眯 孙雪菲 蔡际群

        (33)药理学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几点体会 徐江平 程玉芳

        (34)转化医学对药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启迪 程玉芳 徐江平

        (34)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于爽 察雪湘 冯国清

        (35)七年制医学生机能学综合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冯国清 胡香杰 乔鹏

        (36)在临床药学专业药理学进行pbl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华林 原王丽

        (36)用药分析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胡全 赵建波 张丽慧

        (37)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药理学教学改革 张丽慧 赵建波 李成檀 徐秋琴 林晓霞 王艳芳

        (38)医学继续教育中《药理学》教学方法新探索 秦渝兵 吴蓝鸥 王蕾 云宇 李晨 郭瑛

        (38)四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何波 陈鹏 王鹏 杨桂梅 周轶平 陈亚娟 罗敏 沈志强

        (38)深化药理学在大专全科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刘建明 王芳 叶锡勇 郭永梅

        (39)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创新课程建设与实践 李振

        (40)“四位一体”法提高药理学教学水平 郝勇

        (40)《药理学》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探索 吴艳

        (41)在线虚拟药店游戏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朱一亮 张琦 胡珏 郑鸣之 叶夷露 俞月萍

        (42)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课程改革初探 毛理纳 许烜慧 马香芹 张琨 周成林 赵汴霞 卢泽凯 黄显峰

        (43)《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邹莉波 吴春福 杨静玉 吴英良 张予阳

        (44)pbl模式在留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 郭岩 董六一 张骏艳 陈志武

        (44)以器官系统整合为基础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 王芳 陈建国 胡壮丽 谢娜 龙利红

        (45)《药理学》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汪雪兰 黄海 陶亮 王冠蕾 周家国 陈丽君 黄奕俊 孙林光 道焰 朱小南 陈汝筑

        (45)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 铁璐 李学军

        (46)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素和体会 吕青

篇7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质量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67-02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teaching tea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sing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as example

LI Wei1 WANG Zi2 ZHANG Jing1 BAO Haiying1

1.College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118, China;

2.College of Development,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600,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project in universities, i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explore teaching resource. In addition, it can drive combination of old, mid-age and young teachers for teaching work, and enhanc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crease of teaching quality is another function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CM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CM teaching team; Quality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学团队建设”被作为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3]。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有3年。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被评为首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多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作者深深的认识到,团队建设离不开多年的专业积累、良好的学缘结构、合理的梯队层次、深厚的专业文化内涵。本文就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本团队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

1 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学专业是于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药用植物专业调整为中药学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属首创专业,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团队建设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药用植物专业。在原有特色基础上,外延有所扩大,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弥补了原“药用植物专业”的局限性,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药用植物与利用、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中药炮制的研究,而且还能从事中药制药研究、中药药理与应用研究及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以药用植物、药用菌物、药用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团队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了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领域中从事中药制药高级技术与生产管理型人才;培养药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安全用药的药师型人才;培养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培养中药学基础研究与中药新药开发应用的高级研究型人才。

团队建设依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团队带头人负责制订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制订团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各课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各课组长负责制订本组的建设内容和发展规划,本组团队成员的学习、交流及讨论等日常工作;团队成员个人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能够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4-5]。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专业交叉明显,老中青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上体现了传帮代。

团队组建以来,一直坚持“人才立足,师资第一”的建设理念,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努力形成合理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从2004年开始,团队接收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对具有硕士学位继续深造的教师,团队鼓励到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来,团队接收毕业生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外校毕业生比例高达85%以上;再者,团队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强化学科建设,构建不同师资队伍培养体系,鼓励骨干教师积极争取省部级教改课题,促使年轻教师在校级教改课题立项,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团队中的专任教师的授课水准。团队新近教师,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授课前均需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授课。多年来,团队一直探索双语教学,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外语培训与继续教育上。每年组织团队教师到国内相关研究机构、 重点大学进修学习。

通过上述措施,使团队师资队伍不断强化,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3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重,体现农业院校团队建设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基本规格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农业院校“中药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团队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3-7]。

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首创中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最初药用植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随着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农业院校优势与特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科学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创办50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已在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团队及时掌握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使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此外,传统的中药学高等教育以四年学制本科为主,专业教学计划侧重于活性物质化学分离,加工炮制,制剂分析及配伍应用,对中药采收,种植(养殖)非常欠缺。团队结合农业院校课程开设的先决条件,在前期基础课程中,融入了《农业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植物与植物生理》等农业院校课程强化中药种植(养殖)的重要性,在课程后期继而开设《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育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农业院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构建出完整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团队一直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开设公共课、基础课同时,增设一些服务于专业课,且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如药用植物学、药用菌物学、药用动物学)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继而完成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教学,这能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前沿的生命科学知识,与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相融合,团队的课程体系能够给予本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选修课程辅助专业课程设置,团队尝试开设“中药养生与食疗”、“中药药膳”、“药用植物高产理论”、“中药安全生产”等选修课程,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课程体系。围绕中药种植(养殖)、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利用,将新近的研究成果补充道选修课、讲座课。最后,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材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主编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等3部“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更加提高了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国内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现了《中药学》省级精品课,《中药鉴定学》省级优秀课,《中药制剂分析》校级优秀课。

4 着力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复合型人才。首先,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及基础课理论教学,强化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技能培训,团队担任的重要专业课程,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通过改进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技能,最终采取过筛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再者,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药用植物分类实习、中药鉴定与中药学实习、中药炮制学实习、中药药剂学实习及中药药理学的综合性实验等,不断强化学生识别药材、加工药材、中药制药与开发等能力。本团队培养的毕业生生能够熟练掌握近300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鉴别特征和功效,学生头脑中对重点的药材形成了从资源、栽培、采收、加工炮制、鉴别、功效、药理作用到制剂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最后,专业课实验教学中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对复习、巩固和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团队结合学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及早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综上所述,多年来,“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为农业院校开展药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1):10-12.

[2] 汪维伟,王亚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 9(6):774-776.

[3] 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79.

[4] 李玉梅.高校合作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66-167.

[5] 李晓菁,刘小丹,李卫东.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改革[J].药学教育,2011,27(4):10-13.

[6] 薛俊,刘会,林志东,等.注重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药学教育论坛,2010,12(30):93-94.

篇8

关键词:物理 咬文嚼字 概念 定律 原理 性质 公式

现实中,初中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偏科现象,纠正偏科现象是老师责无旁待的责任。学生是从初二开始接触物理,对“文强理弱”的学生恰好是加深偏科或减轻偏科的关键时期,如果物理能够比较顺利地学好,会督促其重新审视学好数学;如果物理学得不好,会加重偏科的倾向。那么怎样学好物理呢?从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下面就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作了一些探索。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虽然初中物理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还是应提倡咬文嚼字。只有认真地咬文嚼字,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中的有关概念、规律、性质、公式等,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从而增加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一、对一些物理概念,定律、原理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的文字叙述,言简意赅。对一些物理语句在教学中就要咬文嚼字,辨词析句。

例如,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是吸热过程,与“火”有关,所以要写成“熔化”而不能写成“溶化”;在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记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样就改变了入射和反射的因果关系;串联电路的“串”字,若在教学中结合若干个灯泡象冰糖葫芦一样连成一串,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若干个灯泡顺次连接在一起,再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式叫做串联”。同样“并”字,结合其字义字形,若干个灯泡并排排列的形状,学生头脑中就会很容易形成“并联电路”的概念。

二、对某些物理性质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的某些物理量的性质是处理问题的先决条件,忽略了物理量的性质,盲目地应用,必然走上形而上学的泥沼。

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就是快慢不变,速度不会因路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分析路程与速度,时间与速度关系时,首先就是要抓住速度不变的这个性质;质量,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会因位置,状态,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比热容,热值等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也不会随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应该先认识物理量性质的典型情况。

三、对某些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也要咬文嚼字

物理中有许多计算公式,还有许多公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导用公式,差的就是对公式的咬文嚼字,以至于一出现变化就错误连连。

例如,电现象中的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如果注意了电流的定语是“导体中”,电压的定语是“导体两端”,电阻的定语是“导体”,那么在用公式I=U/R进行计算时,就可找准同一段电路中的I、U、R三个物理量:还有物理力学中所说的功的计算公式W=FS,S一定是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才满足这个公式的前提条件:F和S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四、题型里的某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均要咬文嚼字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对联、谚语、歇后语、文言诗句等无处不凸现包含的物理道理。近来在各种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题型。

篇9

【关键词】 补肾活血;中药熏蒸;膝骨性关节炎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coction of Notifying Kidney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TCM suffocation on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 Randomly pide 120 cases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one with 60 in each. The treatment one takes the Decoction and TCM suffocation, other orally takes Diclofenac tablets and 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 Both take 10d as a course, rest for 2d between courses; observe for 3 courses. [Result] In treatment group, 7 were controlled clinically, 26 had marked effect, 23 effect, 4 no effect, total effective rate 93.33%; for other one, they were 2, 11, 34, 13 and 78.33% respectively; there’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m(P

Key words:Notifying Kidney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CM suffocation; knee osteoarthritis

骨性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该病多发生在承重关节或多动关节,膝关节为最常见,表现为关节疼痛,压痛,弹响,关节积液,活动受限,关节畸形等。采用补肾活血汤并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病人均来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0.24岁。对照组60例,男1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0.1岁。两组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学会(ACR)提出的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中临床加放射学检查的两套标准,即必须有膝关节痛,骨赘2项中的1项,以及至少有下列3项中的1项:年龄>40岁,晨僵<30min和骨摩擦音,触痛骨增大及关节无明显的热度。凡符合其中1套标准即可确诊。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诊断学》[2],肾虚血瘀型:关节隐痛或刺痛,痛处固定或关节畸形,活动不利,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质淡暗或瘀紫,苔薄白,脉沉细。

1.3 排除标准 年龄在75岁以上者;高血压病血压高于140/90mmHg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补肾活血汤,1剂/d,取汁300ml,分两次温服。方药组成:熟地15g,杜仲10g,续断10g,淮牛膝10g,桑寄生10g,骨碎补10g,当归10g,川芎10g,鸡血藤20g,赤芍10g,秦艽10g。肿胀明显者加泽泻10g,木瓜12g;疼痛剧烈者加细辛3g;腰酸无力者加山茱萸10g,菟丝子12g。同时进行中药熏蒸治疗,方药组成:川乌10g,草乌10g,威灵仙30g,艾叶20g,透骨草20g,红花20g,独活20g,乳香10g,没药10g。用大连腾达科贸公司生产sz 88ⅢGN型复合制式熏蒸治疗床,每次治疗30min,温度40℃。

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片(扶他林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4106)每次25mg,3次/d;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葡立胶囊)(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每次0.48g,3次/d。

以上两组均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观察3个疗程。

2.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PS1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疗效标准判定:临床控制: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不影响正常生活。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仅偶有不适,尚能正常生活。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但有反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60例,临床控制7例,显效26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60例, 临床控制2例,显效11例,有效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4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越来越高。现代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生物力学改变过程,是生物因素和机械性损伤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正常偶联失衡,从而导致关节软骨的破坏和关节积液[4]。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保护软骨的药物,及各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以缓解疼痛,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可起到关节,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5]。

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致合而为痹”。祖国医学认为其发病以肝肾亏虚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瘀血及痰湿为病理产物,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膝关节,与肝肾有关。《内经》提出, “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故治疗以滋补肝肾、活血祛瘀,佐以温经散寒,宣痹止痛。本文自拟补肾活血汤口服,方中熟地、杜仲、续断、淮牛膝、骨碎补、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骨,填骨髓;当归、川芎、牛膝、鸡血藤、赤芍活血祛瘀;秦艽祛风宣痹。现代研究表明,补肾活血中药能降低血清、关节软骨及滑膜一氧化氮水平,延缓骨关节病的组织学改变进程[6]。在服用上方的同时,进行中药熏蒸治疗,通过药物熏蒸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开泄的腠理以温热之力直达病所,通过药、热的协同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其中川乌、草乌、艾叶温经散寒;威灵仙、透骨草、独活祛风除湿;红花、乳香、没药活血祛瘀。现代药理研究川乌、草乌、独活均有很好的镇痛抗炎作用,红花具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7]。

本方法内外兼治,标本兼顾,虽然患者治疗前后X线片骨质增生及关节间隙狭窄情况未见明显改善,但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功能恢复,同时通过外治法给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31.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1、122、127.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4] 李西海,梁文娜.软骨下骨骨重素及骨关节炎的关系[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1):3537.

[5] 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92.

篇10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药理;研究应用

0.引言

代谢组学当今一种全新的生物系统研究方法,其主要是对生物体系中的数量、代谢物质种类等进行研究分析。这种中医学方法在我国中药药理研究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计算方法,以此来判断中药体内代谢组的变化规律,从而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因此,本文针对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阐释,从而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观点。

1.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药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相关的组学方法也取得了较大的完善与改革。而代谢组学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产物。自从其被提出以来,受到了我国中药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科研研究,尤其是在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面,很多医学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在早期的医学研究过程中,已经有部分学者利用代谢组学法,以及先进的分析仪器来对黄芩苷体进行了实验研究,从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代谢产物,这就说明这三种化学结构在分解吸收后分别形成了代谢物质,而黄芩甘体则是代谢产物中的主体结构,从而共同组成了该中药的药效物质。

在对钩藤多动合剂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中,发现了具有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并证明这种药物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失衡而发挥作用。有学者对肾虚证的大鼠给予羊藿治疗,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羊藿苷和朝藿定可能为羊藿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的作用靶标与其他9种常用抗菌素一样都是作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能是木兰碱。还有学者实验比较了款冬的花蕾和叶轴水提液对氨诱导的小鼠咳嗽的药效,通过对代谢物的lH―NMR光谱和多远数据分析发现,款冬花蕾的止咳和化痰功效可能与其高浓度的绿原酸、3,5咖啡酰奎宁酸及芸香苷相关。

2.在中药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些药效成分复杂的中药复方进行研究时,代谢组学方法反而能发挥更好的研究作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某个药学学者就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通过利用先进的快速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研究物的血液代谢物进行探索研究,从中发现研究物中的胆固醇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的检测手段探讨了下淤血汤对CC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机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最小偏二乘法(PLS-DA)等模式识别方法,证明了CC1所致的代谢紊乱在下淤血汤的干预下得到恢复,鉴定了10个与调节能量代谢、微生物菌群、氨基酸及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下淤血汤的作用机理可能包括这些过程。另外,对心气不足证的代谢组学特征和温心方对其治疗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多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等方法,鉴定出了17个生物标志物,通路分析提示心气不足证的糖酵解、糖异生代谢,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及嘌呤的生物合成代谢网络被严重扰乱,而温心方通过调节多个通路紊乱至正常水平而具有潜在的药理作用。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核磁共振(NMR)结合多变量分析的方法对血浆代谢物组进行鉴定和分析,发现了11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且与对照组比较抑郁治疗组的氧化三甲胺、丙氨酸、羟基丁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肪含量降低,卵磷脂、高密度脂蛋白、胆碱。

3.在中药安全性和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因为生物样品是具备连续性的特点,研究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反复获取。并且,还可以在人体内观察毒性的发生时间、效果以及最终的恢复阶段。其次,这种代谢组学方法还可以在药物发现前期就能够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快速的辨别,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药物在发现过程中受到更严重的损坏。这种全新的组学方法相比以往传统的研究手段而言,更具备一定的优势,对于药物的完整、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我国某个医学研究者通过对中药关木通毒性鼠尿液代谢的组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得知,动物体内的药性作用是对药物剂量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

4.代谢组成在中药药理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组学发展现状来说,虽然其能够全面性的反映出动物或人体生物系统的代谢变化规律及特性。并且,可以准确的得出药物在干预处理后所产生的变化信息。与此同时,又通过利用高新的分析检测技术与方法,对中药药效进行评价,从而确保中药药物的安全性,因而在我国中药药理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代谢组学法也是近几年才被提出的,发展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现有的分析技术水平仍旧处于滞后的阶段,很难对代谢物的光谱图进行全面的分析,缺少定量分析。其次,无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也是当前代谢组学技术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再者,由于人体内中药外源性成分较为复杂,其所产生的代谢物很可能会对生物系统造成干扰。此外,代谢组学缺乏相关的临床数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具备说服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代谢组学在我国中医药领域中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并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虽然其自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坚信,通过医学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分析,一定会对相关的代谢组学方法及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代谢组学体系,使其充分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有效价值,从而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鸿英,朱永志.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J].天津药学,2009,21(1):48-49.

[2]仲芳,王伟铭,陈楠.代谢组学及其在中药体内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0):9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