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范文
时间:2023-03-20 04:2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中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世纪中叶以后,鉴于现代医学诊疗方法与效果中的一些不足,西方各国尝试从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寻找途径以替代现代医学的缺陷。因此中医在海外,也获得了一次全面推广的机遇。到目前为止,全球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治疗的人数,已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手段的疗效已得到西方各国人民不同程度的认可。
但是,由于西方各国医学背景、政治体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各国在对待中医的态度上,民众与政府的的态度差异较大。中医的海外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德国中医开业门槛低
崇尚理性与传统的德国人,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关注是并重的。中医在德文里的全称是“中国传统医学”。1950年,德国出现了第一家针灸协会。1951年,出版了第一本针灸杂志――《德国针灸杂志》。德国著名的医学汉学家满晰博先生在1973年出版了《中医理论基础》一书,向德国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是一个包罗宏富、条理连贯和卓有成效的知识体系,远非西方医学所能企及,并提出了“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是真正的生命科学”的学术论断。
由于德国对“传统医学”的宽容态度,从事“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获得“传统医学”行医开业的门槛较低,开展传统医学的专业人士被称为“Heilpraktiker”(未经国家考核但持有开业执照者)。从事“传统医学”只要通过当地卫生局举办的考试即可。同时,按照德国内政部的法令,凡是单独开业的现代医学(西医)医生均可无限制地应用一切“传统医学”(包括中医)手段治病,开具任何一种处方。
在德国,中医人士大多在私人诊所里开诊。同时,德国大约有50多家偏重“自然疗法”的医院正在使用针灸治疗技术。近年来,我国也派出中医力量前往德国交流,合作开办诊所、中医科、自然疗法疗养院等。北京中医学院与德国当地的“传统医学”机构合作设有“德国第一中医医院”,是德国可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为数不多的医院。
在德国,针灸疗法基本已普及,但处方中药还不能进入德国。德国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德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次接受中医治疗。目前,德国国家医疗保险部门已开始尝试将中医治疗纳入医疗保险。头痛、腰椎疼痛和关节疼痛3种常见疼痛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已被作为保险对象。
美国能买到各种中草药
中医虽然进入美国已有100多年,但并未真正被美国公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中医药的使用者,几乎只限于旅美华人。1972年,由于引发的“中医热”,美国公众和医学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替代性医学”中的中医治疗,其中主要为针灸治疗。据报道,现在每3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求助于“非常规医疗方式”,而大多数热门会选择中医针灸和推拿疗法。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将世界上43种传统医学和疗法正式纳入美国补充和替代医疗体系,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独立医学体系正式被列入白宫文件。
据“美国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委员会(NCCAOM)”统计,目前全美有41个州允许有执照的针灸师开业,但对针灸师的执照考核十分严格。纽约州规定,凡是申请执照的针灸师必须通过NCCAOM的专门考试,考试分三个部分进行:一是笔试,分数必须达到70分以上;二是针灸消毒技术;三是学位选择;美国使用的教材均是英文教科书。已获得执照的针灸师每四年要修满一定量的有关针灸和东方医学的课程,执照才能保持有效。而有些州则规定,要取得中医针灸师行医资格,必须先考取西医师,如加利福尼亚州。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草本药剂以补充食品的形式销售。在美国销售的所有中药都不是FDA(美国食品和医药管理局) 批准的药物,而是“食品补充剂”。这导致了美国经营中草药的商店,从中国以“中国茶”或保健食品的名义进口中草药,然后作为保健食品出售,使中草药成为美国天然药物市场上的主角。特别在各地的唐人街,销售“不是药”的中药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每年销量超过20亿美元。
近日,美国著名华裔中医专家田小明被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为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成为首位接受这一职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包括中医、中药、针灸和气功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正在美国稳定发展,很有前途。
日本汉方医药的回归
中医中药在公元5世纪就传到了日本。公元562年,中国人知聪带《明堂图》及其他医书计160卷到达日本。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来中国留学,专攻中医学。公元742年僧人鉴真东渡,带去日本大量医书、医方在日本教授医学,被日本奉为“医药始祖”。1537年,田代喜等3人到中国学医,回国后成为了一代名医。但是,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奉行全盘西化政策,中医药被迫退出日本的国家医疗体系。日本称为“汉方医药”的中医没有合法的独立地位,只能作为西医的一种诊疗手段。
直到20世纪,一批日本医药学人士决心继续发扬传统医药,汉方医学才开始逐步复兴和发展。由于在近代积累的现代医学知识以及古代的汉方医药传统,日本的中医中药特别在现代科学与汉方医学结合上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尤其在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方面颇具特色。如在制剂的疗效、剂型的改革、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领先于中国。日本生产汉方药的药厂,其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很先进,许多大药厂如津村顺天堂、钟坊、小太郎等汉方药厂都设有自己的研究所和药理研究所,药物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都获得了保证。
在日本民间,汉方医疗更是家喻户晓,被日本人民普遍接受,几乎在所有的城镇中,都经常可以见到出售“汉方药”的药店,而针灸更是日本人极为熟悉的一种诊疗方式。以中医为原理、以中药为原材料的药膳深受日本年轻女性的喜爱。由于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医中药的热情高涨,这迫使日本政府逐渐考虑中医药是否重新回归日本的医疗体系和医学教育的问题。如今,中医也不再停留在中药店坐堂或挂靠在西医诊所里,像日本顺天堂医院这样的大医院也开始设立了中医门诊。
泰国中医最受人民欢迎
中医药传入泰王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素可泰王朝前就有中医药传入泰王国,早年中医多与泰国古医结合,泰语称“茅蒲班”(即“大中医生”)。由于华人华侨在泰国的影响,中医一直都在泰国有着较好的口碑与效果。
中医在泰国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尤其是中医机构一直奉行“赠医赠药”的传统,如中华赠医所,客属公立医院,中医总会赠医所。泰国华人创立于1906年的泰京天华医院、广肇医院等,用中医中药为贫苦大众服务,泰五世皇朱拉隆功亲临主持天华医院开幕,御示它“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并赐天华医院八千株经费,柚木大橱一对。
目前,中医及泰古医的门诊量已超过西医。全国有近5000多位中医领取了行医执照,中药店随处可见。中泰建交以来,泰国取消了对中医中药的限制,中药及中成药在市场上可以公开销售。不少泰国青年对中医很感兴趣,纷纷参与学习,一些西医学生也纷纷要求学习中医,还有些学完西医又到中国学习中医本科的。
篇2
“这种理念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杨宝峰说,“在8月23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省领导一直在强调百姓的健康、人民的健康,不仅仅是民生,还涉及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之际,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这次国际性的中医中药学大会,让多位院士和众多专家齐聚哈尔滨,可以说对中医药发展,对民生和百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杨宝峰说。
杨宝峰说,中医中药是我国伟大的宝库,也是全世界的财富。“众所周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是我们中医中药学界的光荣。20世纪70年代,我们哈尔滨医科大学专家张亭栋老先生,在众多医药成分中发现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效率高达90%以上。这些都是伟大的发明。也是了不起的贡献。”
关键词产业化
对于中医中药的巨大作用和产业前景,杨宝峰认为,中医中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治未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刚才。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的两位教授,代表该校校长,要和我商谈,在中医中药及产业方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他们对我们的传统中医中药非常感兴趣,也很重视,认为中医中药很奇特,能治疗一些西医西药治不了的疾病,也对许多亚健康相关疾病有着惊奇的疗效。”杨宝峰说,这也是响应总书记和我们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我们的传统医学要走向世界,扩大我们的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双方的老百姓都能受益。他们来寻求合作,也是经过了一定长时间的考察,最终选择哈医大,是因为我们在中医中药领域不仅走在了俄罗斯的前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杨宝峰坦承,他虽然是西医专业出身,但30多年间带领其团队不停地研究中医中药,比如从黄芩、黄芪、黄连、黄柏、决明子及其他中药中,一方面研究中药的复方,另一方面从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重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每年我国心脏猝死的患者有60万人,而高脂血症患者有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有9700万人,用西药治疗是可以,但却有着毒副反应。比如高血脂症,他汀类药物是有效,但它的毒副反应对肌肉的溶解、肝脏的损伤等等我们不能不重视。”杨宝峰说,“这就需要我们发掘祖国中医中药的宝库。”30多年的研究中,杨宝峰团队从中药中提取成分,制成了降血脂药“大明胶囊”和一些降脂降糖、心肌保护的药物,有的已经走向市场,有的正在研发之中。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也要拓展思路,杨宝峰告诉记者,传统的中药及方法他的团队都在用,但是也要把它“现代化”,挖掘其中的内涵,活性成分,其团队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还进行了产业化。“比如大明胶囊,研发生产之后,在市场应用很多年,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还有一种防黏连的单方药,在市场销售比较好,产量也过亿了。”
“我们现在的中医中药研究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几十年前认为中医药的科学性不强,而今在某些领域已经得到了世界认可。中医中药既要传承我们千百年来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我国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是可喜可贺的。”
关键词交流合作
篇3
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艾滋病"的记载,但从中医学的理论出发,分析艾滋病的发病不外"外邪入侵"、"正气亏虚"。邪毒入侵是发病的外因,机体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其基本病机是邪毒耗伤正气以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
2 中医药抗HIV的研究
2.1甘草 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GL)可抑制病毒的抗原表达,抑制HIV的复制,直接抑制率高达98%[1]。
2.2虎杖 蒋岩[2]对以虎杖为主的中药治疗艾滋病进行研究发现虎杖具有抗HIV作用。
2.3黄芩 黄芩提取物黄芩甙有抑制HIV逆转录酶和细胞病变的作用,静滴黄芩甙元可使AIDS患者P24抗原下降,T4淋巴细胞上升[3]。
2.4天花粉 有文献报道,天花粉提取物天花粉蛋白在体外能选择性的杀伤被HIV侵犯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正常T细胞有保护作用,使其免受HIV感染[4]。
2.5苦瓜 研究人员发现从苦瓜中提取的α-苦瓜素、β-苦瓜素及MAD30等有效成分能灭活HIV核糖体,可抑制HIV蛋白表面活性并能选择性杀死被HIV感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5]。
2.6复方SH 复方SH是罗士德教授及其研究组根据中药筛选的结果调制成功的"中式鸡尾酒",选用桑白皮等5味中药组成。在接受治疗的28例AIDS患者中,有9例体内HIV载量显著减少,16例HIV载量变得稳定,3例无效,其控制HIV-1载量总有效率达89%[6]。所含活性成分桑根皮素及其二聚体具有抗HIV的活性,主要作用是抑制HIV蛋白水解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且无毒副作用[7]。
2.7复方艾可清 张奉学等[8]研究发现以清热解毒中药组成的复方艾可清水提物对猴免疫缺陷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亚细胞毒性浓度(1:320)对抗原阳性细胞抑制率为69.16%,病毒载量显著下降,SIV21P27抗原表达抑制百分率为94.17%,艾可清抑制SIV活性ED50为1:1280。
2.8复方三黄散胶囊 复方三黄散胶囊由黄芪、菟丝子、白术、柴胡等中药组成。黎明等[9]用复方三黄散胶囊治疗艾滋病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41例,有效率达到60.98%。姜海鸥等[10]通过研究发现复方三黄散胶囊不但对HIV-1IIIB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而且对HIV-1Ada-M具有微弱的抑制活性。
3 中医药增强艾滋病患者自身免疫的研究
3.1唐草片 唐草片主要以老鹳草、香薷、柯子、金银花、黄芪等组成,具有益气补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化痰的功效,吴昊[11]用该药对AIDS患者试验治疗总疗程3个月后发现唐草片组患者CD4细胞平均上升69.32个/mm3,有效率50.72%,HIV病毒载量平均下降0.05个log,有提高CD4细胞计数的作用,同时可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体质量增加。
3.2六味地黄丸 李延斌等[12]通过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用于艾滋病肾阴不足型,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具有增强T细胞功能,诱生A-干扰素,清除病毒的功能。
3.3小柴胡汤 Watanabe[13]研究发现小柴胡汤能刺激单核细胞T4(CD4)-B淋巴细胞等细胞网络和/或抑制T8(CD8)细胞功能。张志军[14]通过对40例AIDS患者、44例ARC患者的治疗试验,确认小柴胡汤提取剂对淋巴细胞有免疫调节作用。有研究发现小柴胡汤能抑制70% 艾滋病患者体内逆转录酶活性,抑制能力和剂量成正相关,还可抑制PGE2和过氧化物的产生,抑制HIV 复制,且毒性较小[15]。
3.4理中汤 王健等[16]将理中汤用于HIV阳性的血友病患者治疗。结果发现:理中汤能明显增加天然杀伤细胞。并研究发现在人参中所含金属元素锗可净化血液,提高肝脏解毒作用,进一步抑制艾滋病病毒。
3.5四君子汤 韩桂华等[17]将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肾两亏型艾滋病,发现其能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3.6毛红五加多糖胶囊 张位峡等[18]发现毛红五加多糖胶囊有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黄尧洲等[19]通过对13例确诊患者用毛红五加多糖胶囊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4.6%。毛红五加多糖除可以改善T4免疫细胞低下及贫血外,也可作为目前国内外其他治疗艾滋病贫血期的主要药物,减少其他药物(如AZT等)造成的骨髓抑制及其他毒副作用。
3.7金龙胶囊 吕维柏等[20]将金龙胶囊治疗20例艾滋病感染者发现,金龙胶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免疫增强作用。
4 中医药缓解抗病毒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
4.1精元康胶囊 刘鸿雁[21]运用精元康胶囊治疗艾滋病HAART疗法致骨髓抑制。结果显示精元康胶囊对艾滋病HAART疗法所致骨髓抑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2当归芍药散 黄凌等[22]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艾滋病HAART疗法所致肝损48例。发现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针均有明显改善。
4.3延参健胃胶囊 杨小平等[23]将延参健胃胶囊用于治疗HAART疗法出现消化不良反应的99例患者,结果显示胃脘胀满、纳呆少食等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或消除,起到了减毒增效的效果。
4.4半夏泻心汤 杨小平等[24]按照中医理论辩证分析,选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艾滋病HAART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痞满证)49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李铁民,梁再赋.甘草提取物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研究现状[J].中草药,1994,25(12):655.
[2]蒋岩,王红霞.用鼠艾滋病模型评价虎杖水提取液的抗病毒作用[J].中国病毒学,1998,13(4):306-311.
[3]吴伯平,翁新愚.美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进展[J].中医杂志,1995,36(6):367-369.
[4]McGrath MS, Ssntulli S, Gastan I. Effects of GLQ223 on HIV replication in human monocyte/rnacmphages chronically infected in vitro with HIV[J]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1990,6(8):1039-1043.
[5]吴伯平.从临床实践谈抗艾滋病中药的研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2):65-68.
[6]田圣志,黄海英.中药复方抗艾滋病的回顾分析[J].中成药,2006,28(6):582-584.
[7]史宏,刘美莲,余磊,等.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1,6(20):40.
[8]张奉学,邓文娣.中药艾可清体外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活性的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2):127.
[9]黎明,陈大刚.复方三黄散治疗艾滋病和艾滋病相关综合症41例报告[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的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4:57.
[10]姜海鸥,李汝润,陈大刚,等.复方三黄散胶囊体外抗艾滋病病毒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5,24(8):495.
[11]吴昊.唐草片治疗HIV/AIDS的临床研究[A].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C].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95-103.
[12]李延斌.六味地黄丸的新功效[J].江苏卫生保健,2004,(4):21.
[13]Watanade K.传统汉方方剂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外周单核类细胞在体外的免疫调节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3):14-18.
[14]张志军.小柴胡汤提取剂对感染细胞吞噬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1):64.
[15]黄艳平,邢爱华,王媛,等.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中药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5-287.
[16]王健,许建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前景[J].武警医学,2003,4(10):285-288.
[17]韩桂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4,45(7):515-516.
[18]张位峡,胡庆和.红毛五加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1994,17(5):36-38.
[19]黄尧洲,张位峡.红毛五加多糖治疗艾滋病13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10):32.
[20]吕维柏.金龙胶囊治疗感染者20例初步报告[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1):18-19,35.
[21]刘鸿雁,蒋士卿,裴俊文.精元康胶囊对艾滋病HAART疗法致骨髓抑制35例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4-5.
[22]黄凌,周超杰,梁芳林,等.当归芍药散改善艾滋病HAART疗法肝功能损害48例疗效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06:2.
篇4
关键词:中医中药 儿童保健 应用现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5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7-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儿童保健的理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儿童的健康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指标,因此,儿童的生存与健康水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式下,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现就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的应用作一论述。
1 儿童保健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谱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虽然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较前有所改善,但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危险因素却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而人们这方面的知识与其严重脱节,引发诸多的健康问题。其中,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率急剧上升,尤以城市儿童为著,不仅导致循环、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损害,而且影响心理发育;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生长迟缓分布情况是农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儿童的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由于儿童自身的疾病抵抗力较弱,在特定的时期容易患各种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龋齿、佝偻病、代谢综合征等儿童常见病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睡眠障碍等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的疾病。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对儿童进行整体地、全面地、连续性地健康管理。
2 中医中药儿童保健
2.1 中医药与儿童保健规范。2011年新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出台,其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与疾病预防等健康指导。”基于卫生部规范中的要求,多名学者提出了将中医的“体质学说”及“治未病”的思想结合的新的保健模式。“辨体保健”具有中医特色,以中医辨识体质为基础,依据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质不同这一特点,形成个体化的保健理念,给予个体化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运动、情志疗法、中药等,调节儿童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通过外治法、推拿等,建立进一步展现中医药优势的儿童保健模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2.2 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中医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文化精髓,在护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历代医家对其体质的研究形成了独特体系-“四说”,即“纯阳说”、“稚阴稚阳说”、“少阳说”以及“脏腑说”,从不同侧面对小儿体质进行了论述,是中医体质学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明・万全根据小儿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源,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促进了中医儿科的形成与发展。儿童体质具有不足性、可变性及可调性的特点,与成人不同。通过发挥“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已病防复”的作用,中医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王琦等提出了“体质可分”、“体质可调”及“体病相关”3个关键性科学问题,进一步论证运用中医药进行儿童保健具有可行性。王晓鸣等依据小儿不同的体质,予以“经络调摄技术”,选择相对应的经络穴位和补泻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殷英提出了“辨体养子”保健思想-辨体施以及辨体施养,对于重度偏颇的儿童予以辨体施治。主要通过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儿童保健。皇甫燕提出根据影响小儿体质类型的先天及后天因素,对不同体质的小儿给予不同摄生方案,可达到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率的目的,并能促进体质向均衡质的转化。徐俐平等将社区幼儿园儿童分为对照组及中医点穴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医学保健,中医点穴组在常规医学保健的基础上予以足三里、迎香点穴保健,在保健后的9个月检测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以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提示保健9个月后,保健中医点穴组的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身高、头围、体重、小腿围、胸围、上臂围、腰围、皮褶厚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中医认为疾病是正气与邪气矛盾斗争的过程。机体正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随着中医学的发扬光大,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确实有免疫作用。数千年来,我们用中医中药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抑制外邪的干扰,从而保持身体阴阳平衡,保持机体的健康体质。中医中药与免疫密切相关,在临床上,选用补益脾胃的药物,来治疗因免疫功能低下而易患疾病的儿童,实践证明,这些儿童的体质不同程度增强,易感疾病亦相应减少。张红晓等 [8]将62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实验组予以小儿智力糖浆进行干预,3月疗程,根据Gesell儿童发育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成药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脑瘫高危儿童的脑发育。Loh CH通过评估在西方的医疗保健占主导地位的新加坡的一个大型中医诊所儿童中药的使用情况,发现84.3%的儿童使用香草,该项研究也说明新加坡当地居民对于中医中药和针灸安全性的认可。朱冬生等通过对两组病例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及一般的语言治疗训练,比较两组语言发育商的变化的研究,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可以调整患儿的体质,促进语言中枢的功能成熟。
我国儿童保健初期疾病重点放在贫血、佝偻病、肺炎、腹泻的防治上。卫生部颁布的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要求规定,体弱儿包括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低体重儿、早产儿等。中医药在防治体弱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多数学者从脾论治,从肝脾论治,从脾肾论治,疗效显著。从脾论治,郝淑兰等用苍术提取物制作成微胶囊,临床实践证明对佝偻病防治有良好疗效。从脾肾论治,刘百祥将116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予以补肾地黄丸和针刺四缝穴治疗,对照组58例以维生素D、钙剂治疗,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肝脾论治,汪受传等对中医辨证为疳气证的小儿轻度营养不良者予以运脾补脾平肝治疗,对照组予健脾糖浆,治疗组疗效显著。
3 结语
临床实践证实,若儿童保健采用中医中药的辨证正确,药物剂量及用法得当,对慢性病及急症都有效,更有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优势。鉴于我国中医中药儿童保健工作发展较晚,而且存在不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保健工作者更应该重视中医中药的保健作用,积极、全方位的发展儿童保健事业。
参考文献
[1] 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3] 王晓鸣,武臣亮.经络调摄技术在婴幼儿保健中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8,1(4):40-41
[4] 殷瑛,王晓鸣.浅议辨体保健―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J].中医药学报,2008,36(2):32-34
[5] 徐俐平,潘佩光.足三里、迎香点穴在社区儿童保健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3,45(8):157-160
篇5
关键词:中医中药;肾脏病;慢性;治疗
慢性肾脏病是一类由肾脏渐进性损害,功能受损逐渐加重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为了减少该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医学工作者已经研究出一些治疗或者控制疾病的方法,其中透析这类治疗方法的出现为该疾病进程的延缓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这类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的治疗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注重人体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协调性,从整体上进行调节。肾脏病属中医中"关格"、"虚劳"、"水肿"等证范畴[2]。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中应当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分析发现,益气活血利湿降浊法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开展应用[3]。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脏病疾病中的治疗效果,为慢性肾脏病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我们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我站的2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了益气活血利湿降浊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站共收治慢性肾脏病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为68.9岁。男性患者中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3例;女性患者中糖尿病肾病3例、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2例。肌肝为167~256umol/L,尿素为9.2~11.00mmol/L。
1.2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学》;②中医诊断标准:病名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中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断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9.14.2,肾系病类。证候分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价》。
1.3方法 中医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按照该疾病病变的缓急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即急者治标,缓者治本[4]。由于部分患者可能有新感外邪者存在,对于这类患者我们采用的是祛邪与补肾同时进行的治疗方法。由于部分患者虚实不同,按照虚实在病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3.1以正虚为主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以正虚为主的患者主要的表现为:脉搏弦细或为缓脉;面色萎黄、舌苔淡薄、舌质淡红;另外,由于肾脏功能受损,水分排泄受到损害,因此可表现为轻度水肿、除此之外,还可存在头晕以及腰酸乏力等。治疗方法以扶正治疗为主,并同时进行益肾健脾和祛瘀化浊治疗。对于这类患者我们给予的基础方剂为:怀牛膝15g,熟地20g,白术15g,丹参30g,山药30g,扁豆30g,泽兰20g,生苡仁15g,党参15g,黄芪15g,益母草30g,陈皮10g,制半夏10g。由于此方剂在服用期间可能会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对于出现症状者我们给予通腑片进行控制。
1.3.2以邪实为主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以邪实为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头晕、乏力等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出现舌苔厚腻等表现。在该症的治疗中我们该用清解通腑,祛瘀化浊,佐以扶正为主的治疗原则,具体基本处方为:车前子30g、黄连5g、陈皮10g、白茅根30g、紫苏10g、制半夏10g、生大黄10g、丹皮15g、半枝莲30g、泽兰20g、冬葵子30g。对于出现舌苔厚腻者我们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为其增加苍术15g和厚朴9g服用,另外采用灌肠治疗,具体方剂为生牡蛎30g、蒲公英30g、丹参30g、何生大黄15g。另外,所有患者均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以活血化瘀。
1.4疗效标准 本组研究中我们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缓解、好转以及无效3个等级。其中症状缓解和好转者认为治疗有效。具体如下:①症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内;②症状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降到水平的90%甚至更低;③症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血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无降低,甚至出现增高。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3例患者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即治疗有效,有效率为65%,其中,症状缓解者8例,占40.00%;症状好转者5例,占25.00%;症状无效者7例,占35.00%。
3 讨论
慢性肾脏病是一类病程较久的疾病,因此病变程度不一。该疾病患者一般正气虚损,中医认为是由于肾脏,运化乏权,气化无能,升降开关失常,以致湿浊邪毒滞留为患,病属因虚致实,本虚标实。因为病程迁延,因此患者脏腑功能会受到极大损伤,以肝脾以及肾虚为主要表现,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肾脏功能会进一步损伤,病情加重,最终出现严重的正气虚衰,甚至出现气血浊邪壅滞等表现[5]。本组研究中我们应用的方剂主要在于扶正,通过中药调理达到益气活血利湿降浊的目的。本方剂中生大黄具有通腑泄浊之功效,可引导湿浊之邪通过大便排出,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白术则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对脏腑功能的提升具有一定效果,车前草等药物则可以利尿除湿,在提升脏腑功能的同时减轻体内水分的蓄积,减轻水肿症状[6]。姜半夏燥湿和中,有降逆止呕,同时还具有通腑降浊之功;黄芪、党参等药物成分可以健脾益气,同时可以补气扶正,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外邪的侵入。除此之外,丹参等药物的应用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这些药物通过共同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症状,同时对于机体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亦较为显著。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中医中药方法在慢性肾脏病疾病的治疗中有独到之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15-18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9.14.2,肾系病类[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3].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
[4]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价[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8-9.
篇6
[关键词] 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
当今世界恶性肿瘤已越来越多地成为某些国家和城市的第一死亡率疾病,笔者结合文献资料试探索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可行性。
1 统计数字和思考
最新资料:我国每年新发现恶性肿瘤病人400多万,每年死亡超过250万,超过60%;全国每5个死亡人中,有1例死于恶性肿瘤;当确诊为恶性肿瘤时,属晚期者占总人数的68%;2005年卫生部对38个市,70个县(县属市)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已排在城市死亡率首位;过去30年间,美国共有700多万人死于癌症,研究费用化去450亿美元,治疗费用超过1万亿美元;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统计,2005年死于因吸烟而致相关疾病的人数有2000多万人,其中中国有200多万人;吸烟能致14种癌症和20多种疾病,中国有烟民3.2亿人,在烟草生产、销售方面均为世界之最,是排在第二烟草大国美国的4倍;2004年中国烟草行业累计实现利税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占总利税的10%,但每年花在治疗因烟草致病的费用是当年上缴利税的1/2[1~4]等。
临床上一旦发现肿瘤时大多已属晚期,恶性肿瘤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和浪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预防肿瘤发生和进行预防性治疗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 “预防医药”是祖国医药的精髓之一
从远古到现今,中医的预防医学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从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零碎到完整直到现在的中医三级预防理论,即一级预防为“治未病”,二级预防为“救其萌芽”,三级预防为“肝病实脾”。
《淮南子·卷十六》中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奠定了中医预防医药的理论根基。《汉书·贾谊传》亦认识到:“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针对“已病防变”,《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这些宝贵的预防医学知识,不但丰富和拓展了基础理论,而且对世界医学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著名的“赫尔辛基宣言”就讲到医学的进步是以研究为基础的。现代肿瘤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主要靠治疗,而降低发病率主要靠预防。
3 中医称谓之“病”和“癌”
认识和理解中医称谓之“病”和“癌”很有必要。说得通俗些,“病”就是不健康或者是亚健康。说得严格些,“病”就是不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从中医的角度看问题,人绝对是有病的,所不同的只是小病与大病,轻病与重病,普通病与疑难杂病之分。这就是有些人所讲中医为什么能对每个人开药方的道理所在。
现在世界上有几十亿人患有这样那样的身心不适,甚至痛苦不堪。每年有1千余万人死于亚健康或“过劳死”。这是事实。却被现代医学经过所谓的检查后说成是“没病”。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医学能从宏观或微观上认识、理解、解释、治疗“存在”的病,当然这一切不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对于绝对的“有病”说成是“没病”,每年有许多死亡病例,却无法用现代医学来解释。但是用现代医学无法解释和证明的事实,并不能证明事实不存在,只能证明现代医学的欠缺,需要现代医学不断地研究和提高。仅凭这一点。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医是很科学、很唯物的,某些方面是优于西医的。
对于“癌”,甲骨文中有“瘤”字的记载。《内经》[5]中论述的“积聚”、“乳岩”等与“癌”有关。元代的《丹溪心法》中对癌症的病因有较详细的论述,用“癌”字系统地统称恶性肿瘤始于明代。从历史文献记载的证候、病因等内容概括,中医所讲的“积证”和现在的肿瘤、癌相似。广义来看,中医认为“病”与“癌”有密切关联,“癌”由“病”转变而成。如过度的风、寒、暑、湿、燥、火使“邪侵”,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使“气机逆乱”,跌打损伤使“瘀阻”,虫兽伤使“毒留”,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等使“正亏”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平衡的产生,如果不及时调整,使病“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暮原之向,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灵枢·百病始生》)。
4 可疑癌症的表现及诊断
4.1 中医认识到“病”与“癌”有密切关联。西医称可疑癌症为癌变前期或癌前病变。我们可通过临床种种症状,结合相关病史及检查,对可疑癌症进行诊断。
4.2 可疑肺癌 主症:刺激性干咳、不固定的胸背痛,发热、血痰等。结合主被动吸烟史、电脑辐射史、致病职业史、肺结核史、病毒感染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肺积”范畴。
4.3 可疑鼻咽癌 主症:长期鼻塞、血涕,头痛、神经痛,眼球麻痹,耳鸣、耳聋,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结合EB病毒感染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颃颡岩”范畴。
4.4 可疑食管癌 主症:进食梗阻,有针刺感、牵拉感、摩擦感,食管疼痛,胸闷呕吐、打嗝,上腹部饱胀等。结合长期吸烟饮酒史、食管炎史、不良饮食习惯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噎膈”范畴。
4.5 可疑胃癌 主症:胃痛,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消瘦乏力,恶心呕吐,黑便等。结合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化生、黑棘皮病、红皮病、皮肌炎、家族史等病史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反胃”等范畴。
4.6 可疑大肠癌 主症:腹泻和便秘交替,排便不畅,大便性状改变,便血与疼痛无关,果酱样便,脓血便,腹胀腹痛,贫血,消瘦乏力等。结合溃疡性结肠炎史、大肠息肉史、不良饮食史、致病职业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肠风”、“下痢”、“脏毒”和“锁肛痔”等范畴。
4.7 可疑肝癌 主症:右胁疼痛,上腹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黑便,腹水等,结合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家族史等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肝积”、“积聚”、“水臌”等范畴。
4.8 可疑前列腺癌 主症:尿频、尿急、尿流量小、变细、分叉,排尿困难等。结合过量饮酒和咖啡史、淋巴球菌感染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淋证”范围。
4.9 可疑子宫内膜癌 主症: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浆液性、脓血性排出增多等。结合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症、滥用抗生素等病史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带下病”范畴。
4.10 可疑白血病 主症:贫血、出血、发热、肝脾肿大,头晕头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结合病毒感染、致病职业史、电脑辐射史、家族史等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虚损”、“血证”、“热证”、“痹病”范畴。
4.11 可疑甲状腺癌 主症:甲状腺肿大,发音嘶哑,呼吸不畅,吞咽障碍,反复腹泻等。结合碘缺乏、放射线影响,抗甲状腺药物影响等病史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瘿瘤”、“肉瘿”范畴。
4.12 可疑乳腺癌 主症:乳房肿块、溢液、乳房疼痛、乳房皮肤改变等。结合乳房良性肿块史,电离辐射史、刺激素过量、脂肪食物过量等病史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乳岩”范畴等。
必须指出,从以上的主症来看,中医的“证”、“证候”、“病名”几乎包括了现代所有的可疑癌症,说得更确切些是与所有的可疑癌症有密切关联。
5 肿瘤标志物的具体应用
肿瘤标志物亦称免疫学检查,目前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有100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其意义简述于下:(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CEA):可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胃癌和肺癌。正常上限值:
根据专家实践经验,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明显高于正常值或数项检测高于正常值患早期恶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极大。当然,根据不同病史、病情,还可做B超、食管镜、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纤维乙状结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电子计算机横断体层摄影(CT)、放射性核素检查、功能代谢显像和解剖结构显像同机融合(PET—CT)检查等以求明确诊断。
6 诊断可疑癌症的公式
我们可用如下公式诊断可疑癌症:中医证候中医病名+肿瘤标志物阳性(相关理化检查阳性)=可疑癌症。如咳嗽、胸闷、发热、血痰肺积+NSE(+)、铁蛋白高于正常值(X线胸片有疑问)=可疑肺癌。以此类推,我们可用此公式诊断所有的可疑癌症,为预防性治疗打下基础。
7 预防性治疗癌症的中草药
从广义上说,迄今为止记载的所有中草药均有预防性治癌的作用。如上呼吸道感染能转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癌。治风寒感冒的麻黄、桂枝,治风热感冒的银花、连翘都能预防性治疗肺癌。同样,清热化痰的胆星、天竺黄、蒲公英、鱼腥草亦能预防性治疗肺癌。狭义上看,中医中药主要是通过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传统治则来抗癌防癌的[6,7]。这样讲,中医比较能接受,西医可能不易接受。因此我们从另一角度——被现代药理证实有治癌抗癌作用的中草药来着手了解。当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必然需要,也是抗癌中草药开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中草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不外乎从抗突变作用、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细胞膜的影响、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也就需要从抗肿瘤的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相关的活性成分来起作用。目前世界上能从高等植物中筛选出的抗癌活性成分有67万种。动物、海洋生物中也有存在着大量的抗癌活性成分。中国已从28余科属,3000种以上的中草药中筛选出200种以上的抗癌活性成分。研究人员已从实践中证实从天然动、植物中进行筛选要比合成药物中筛选命中率要高得多。这方面还需要科研工作者做大量、长期的艰巨工作。
现从传统中医角度摘录部分对抗癌有效的中草药:(1)扶正培本方面的主要有黄精、灵芝、紫河车、黄芪、党参、女贞子、仙灵脾、锁阳、菟丝子、附子、补骨脂、当归、首乌、百合、冬虫夏草、人参、白术、生地、银耳等。(2)清热解毒方面的主要有一枝黄花、七叶一枝花、半支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野、山豆根、苦参、芙蓉叶、败酱草、土茯苓、白毛藤、猫爪草、天南星等。(3)活血化瘀方面主要有丹参、莪术、鸡血藤、王不留行、三七、桃仁、红花、葛根、玉金等。其他方面主要有全蝎、蜈蚣、斑蝥、水蛭、龟版、鳖甲、穿山甲片等。
8 其他
有学者认为,肿瘤标志物、CT、MRI、PET—CT等都是西医和现代化的东西。弦外之音,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中医不能用,或者说中医怎么可以用现代化的东西呢?然而现代化是科学,是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中的科学。西医要现代化,中医亦要现代化,现代化要为西医服务,现代化亦要为中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中医水平。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康莱特”、“艾迪”、“复方苦参素”、“揽香稀”、“鸦胆子注射液”等分别主要是从中药薏苡仁、斑蝥、苦参、莪术、鸦胆子等中提炼出来的,其临床疗效好,是现代化技术应用的结晶。
9 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思路
目前我们可以确立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思路。可疑什么癌属中医什么证什么型中医治则主方加预防性治癌的中草药预防性治疗可疑什么癌。如:可疑肝癌积证(血瘀气滞型)活血软坚散结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蜈蚣、全蝎、穿山甲片等预防性治疗可疑肝癌等。以此类推,用此思路可预防性治疗一切可疑癌症。
10 病案介绍
患者,女,46岁。初诊日期:1995年10月12日。主诉“右胁疼痛、刺痛交替发作8个月余”。主要病史:患者1991年10月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住当地医院经降酶、抗病毒、保肝,主药以甘利欣、泰特、氨基酸等治疗3个月余,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出院。续3年余,患者先后用过干扰素6个月、转移因子3个月及不定期中药治疗,1995年体检:肝功能γ-GT、SB、AFP,肝硬化全套中HA和Ⅲ胶原明显升高,B超结论为早期肝硬化。家族史:父母健在,兄妹6人均有乙肝史,大哥、二姐与四弟2年内先后患肝癌而亡,两个叔叔患肝癌已死亡。目前主症:精神不振,右胁胀痛刺痛交作,中脘胀满,纳谷不香,睡眠不熟,噩梦纷纷,目黄溲黄。苔薄黄,舌暗红、舌下筋粗紫、扭曲,脉弦紧。诊断:西医诊断:早期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胁痛(瘀血内阻,气机不畅)。主要方药:鳖甲丸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炙甲片、鳖甲、莪术、延胡、桂枝、桃仁、当归、川芎、黄芩、玉金、茵陈、枳壳、白术、丹皮等。
对于有癌症高危家族史的患者及有严重“恐癌症”的患者,在辨证施治及加预防性治癌药同时,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结”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10余年来,患者每年服中药7~8个月,6个月复查相关理化项目,先后加服过相关抗癌中药有苦参、七叶一枝花、蛇舌草、半支莲、半边莲、蜈蚣等。2006年4月复查肝功能正常,AFP正常,肝硬化指标正常,HBV-M(小三阳),B超示肝内光点增多增粗,余无异常,患者“心结”已除,现已在某单位承担重要领导岗位。
11 小结
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11月19日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庆祝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努力加强中医学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独特功用,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本文仅从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角度提出粗浅意见,以供肿瘤防治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于武胜.防癌早知道.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5.
2 郑美风.这样防癌最有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5.
3 胡春宏.别害怕癌症.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4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
5 王庆其.内经选读.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3,1.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27~76岁。突然发病30例,逐渐发病70例。病程2小时~7天。头痛、呕吐50例,肢体偏瘫70例,忧郁23例,嗜睡11例。脑CT示均有梗死病灶。
1.2 辨证论治
1.2.1 气血虚弱型:此型病人血压正常,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肢麻,舌质淡嫩、苔白腻,脉细。治则益气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芍、川芎、地龙、归尾、桃仁、红花、丹参、牛膝。口眼口呙斜加全蝎、僵蚕;语言不利加菖浦、郁金、远志、生蒲黄;淡漠强哭强笑加菖蒲、远志;卒中昏迷佐以牛黄安宫丸鼻饲。
1.2.2 肝阳上亢型:此型病人血压高,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头昏,头痛,耳鸣,目眩,肢麻,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平肝潜阳,佐以活血化瘀。镇肝熄风汤加减:元参、天麻、钩藤、淮牛膝、龙牡、川楝、桃仁、龟板、天冬、赭石、夏枯草、白芍。热盛痰多加胆南星、竹沥;湿痰加半夏、茯苓;头痛加夏枯草、石决明、;语言不利加菖蒲、郁金;心中烦热加黄芩、石膏、栀子;昏迷卒中用牛黄安宫丸鼻饲。
2 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症状消失,脑CT示病灶变小;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脑CT示病灶略减小;好转:症状减轻,脑CT示病灶无改变。本组结果:治愈72例;显效23例;好转5例。
3 讨论
脑血栓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清醒后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或语言不利为主要特征的内科常见病。笔者在处理脑血栓时对于神志昏迷给予降颅压脱水剂。同时给予牛黄安宫丸鼻饲,静脉点滴丹参液,血压高者给予降血压药物,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宜清肝熄风;气血虚弱,宜补充活血化瘀。对于血压高的病人,治以镇肝熄风,配以活血化瘀药,使亢盛之阳得以降泄,而使血压下降,多重用夏枯草、赭石。而血压正常患者多因气血虚弱,气滞血瘀而致中风,因气行则血行,应补气,活血化瘀,多重用黄芪、丹参。
篇8
关键词 急性放射性肺炎 胸部肿瘤 中医中药
放射性肺炎是指胸部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正常肺组织因放射性损伤而出现的炎性反应。一般在放疗后2个月内发生,重者可使肺广泛纤维化,甚至呼吸衰竭,是放疗后多见且危害较大的并发症。西医多采用大剂量抗生素加激素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炎有较大优势,几乎无不良反应。2008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39例,采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胸部肿瘤放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所有患者放疗前均未查及药物性肺炎。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CT检查均符合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男44例,女36例;年龄31~82岁,平均58岁。肺癌48例,食管癌20例,乳腺癌1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对照组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每日静脉滴注,14天后改强的松10mg,3次/日,1~2周后减量。肺部合并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必要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平喘治疗。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基本可分痰热蕴肺型和肺阴亏耗型。①痰热蕴肺型:发热,胸闷、胸痛,咳嗽、气粗,痰黄质黏,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为热毒炽盛,炼液成痰,痰热蕴肺,肺失宣降。治疗方法可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选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②肺阴亏耗型:低热不退,咳嗽短促,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热毒伤阴,肺失润降。治疗方法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选麦门冬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减。
观察指标:①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闷,喘憋;主要体征为肺部可闻及干、湿性音;②胸部X线片或胸部CT:肺部炎症渗出病灶吸收、好转、稳定、纤维化、恶化进展。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在半个月内完全消失,胸部X线片或胸部CT基本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在1个月内完全控制,胸部X线片或胸部CT示肺部渗出性炎症吸收超过50%;③无效:临床症状在2个月以上仍未完全控制或死亡,胸部X线片及胸部CT示肺部渗出性炎症改变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对两组间疗效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讨 论
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并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34%,放射学改变的发生率则高达15%~100%[1]。通常在完成放射治疗后1~3个月出现放射性肺炎,6~24个月后可发生永久性肺纤维化[2],严重者医治无效可导致死亡。目前国内外治疗放射性肺炎,主要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治疗,辅以吸氧、平喘止咳等对症处理,取得一定疗效,但大剂量应用激素不良反应较大,如诱发二重感染、免疫抑制、消化道出血、撤药综合征等。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既能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又不诱发其他疾病,势在必行。
祖国医学认为,放射线为热毒之邪,最易耗伤人体正气和阴血。正虚则邪盛,阴亏则脉络失濡,而致肺热叶焦,失于清肃,气逆于上,发为咳嗽。疾病初期,肺部受邪,气机不畅,首见喘咳,邪盛正不虚,正邪相争,表现为发热、咳嗽、痰黄质黏等痰热蕴肺之象。若肺虽受损而邪不即发,日久化热,灼伤肺津,伤阴耗液,则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等肺阴亏耗之象。因而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分为痰热蕴肺型和肺阴亏耗型,分别给予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麦门冬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大的优势[3],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急性放射性肺炎在临床症状改善后,出现肺纤维化几率较大,因此在中医辨证治疗时,应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目前,中医药治疗主要集中在发病后进行干预,未实施放射前预防干预,而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未病先防”,我们应本着“治未病,防未病”的原则进行干预,防止疾病继续逐步加重,由轻度的炎症渗出变成严重的肺纤维化[4]。
参考文献
1 Movasas B.Puknonary radiation injury[J].Chesc,1997,1l1(4):1061-1176.
2 任少华.放疗致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8,8(1):24-26.
篇9
关键词:便秘中医药治疗综述
一、辨证要点
1、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职是便秘的根本所在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清别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由排出体外。
2、五脏六腑皆可影响大肠传导而致便秘如前所述,便秘的根本在于大肠传导失常,但大肠的生理功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条达、脾的转输运化、肾的温煦濡养等,因此,除大肠本身的病变,五脏六腑任何一个脏器的病变,都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而发生便秘。所以说,治疗便秘的方法必须注意到大肠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1)从肺论治:《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肺与大肠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的络属关系。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使大肠不致燥气太过;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肺藏魄,又称“魄门”为肺气下通之门户,可见肺与大肠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肺气肃降则大便通畅,出入有常,肺气上逆可致大肠腑气壅滞,而见大便秘结,腹痛腹胀。
(2)从肝论治: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的功能,肝的疏泄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及大肠的传导功能,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大肠气滞可致便秘。肝藏血,血虚肠道失润亦可致便秘。
(3)从肾论治:肾开窍于后二阴,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肾气的温煦和肾阴的滋润,便秘的形成与肾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密切。李东垣云:“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如常……”《杂病源流犀浊·大便秘结源流》曰:“大便秘结,肾病也。”《养生四要‘却疾》曰:“肾虚则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则大便干涩不通。”
(4)从脾胃论治:脾主运化,运即转运传输,化即消化吸收,运化即把水谷化为精微,供应滋养全身。同时亦运化水津,促进水液代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并主通降,由此可见脾胃与大肠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大肠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因此,治疗便秘,调养脾胃尤为重要。
3、气、血、津液与便秘的形成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因素。便秘的形成与气、血、津液亦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治疗上也必须注意到这方面因素。
(1)气虚便秘:气具有推动和激发运动的作用,大肠的运动,有赖于气的推动,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传导作用。如气虚推动无力,大肠运行不畅,则可出现便秘,治当益气,具体治法有补肺气,益脾气,温肾气等。
(2)气滞便秘:大肠的运动功能不仅依赖气的推动,而且要有正常的气机运行,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脾气和升发与胃气的下降等各种气机的运动形式来协同大肠的传输功能,如果各种原因导致全身或局部的气机不调,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病变,如各种原因而致大肠的气滞,则会发生便秘,治当行气,具体治法如舒肝理气,消食导滞,行气化痰等。
(3)血虚便秘:全身的脏腑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滋养濡润,大肠的运动功能亦然,如血虚不能滋润大肠,则会致肠道失润,形成便秘。治当养血,如补肝血,滋肾阴等。
(4)血瘀便秘:瘀血的形成有多种原因,瘀血一旦形成,又会阻滞气机,引起各种各样的病证,如瘀血阻滞肠道,大肠运行不畅,则亦可引起便秘,治以行气活血。
(5)津亏便秘: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亦具有濡利的作用。因此,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津液的濡利作用。如津液亏损,则肠道干枯,可致便秘,治当滋养津液。如滋补肾阴,养胃生津等。
二、外治法
1、中药敷脐治疗
(1)生姜30g,豆豉9g,食盐6g,连须葱1根,同捣烂如泥,烘热,外敷。
(2)大黄粉10g,水调外敷。
(3)生姜60g,豆豉15g,加葱白3根,其捣成泥,外敷。
(4)大戟粉2g,大枣肉10g,捣成膏状外敷。
(5)当归60g,大黄30g,芒硝15g,甘草15g。熬膏外敷。
2、中药坐药法
(1)饴糖适量。将饴糖捏成指头大,用香油拌以绿矾末,塞入深处。
(2)白胶香半枣大,鼠粪2枚。上药研末、水丸为枣核大,油涂表面纳肛。
(3)皂辛栓剂猪牙皂12g,细辛5g。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匀制成栓剂。
(4)蜂蜜适量,微火熬炼,冷后作成栓剂。
(5)生大黄15g,火麻仁50g,陈皮15g,郁李仁25g,共研细末,炼蜜调成条状。
三、针灸推拿治疗
1、针刺常用穴位有大横、天枢、中脘、气海、足三里、上巨虚、合谷、复溜穴。
2、耳穴实秘取穴大肠、直肠下段、便秘点、交感、肺、肝、胆穴;虚秘取脾、胃、肾、大肠、直肠下段、皮质下、便秘点。用75%酒精行局部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放置于胶布上,贴压在选好的穴位上,逐穴揉压,每日2次,共5~10分钟。3日为1个疗程,3日后仍便秘者可换贴另一侧耳穴治疗。
3、按摩可按摩足三里,每晚睡前排除杂念,自然呼吸,自行按摩足三里穴10分钟(顺时针按摩5分钟,逆时针按摩5分钟)。
4、指压取天枢穴,即脐旁2寸,左右各一,按压此穴,有轻度压迫感,待有便意后如厕。接着病人自己继续用左右两拇指按压左右天枢穴,力度以轻度压迫为宜,病人无法完成时可由他人协助完成。
四、便秘的外科治疗
便秘的治法较多,一般以内治为主,近年来随着便秘的认识手段不断发展,对便秘的原因和分类愈来愈细,对一些特殊原因的便秘,如保守治疗无效的话,可考虑手术治疗。需要手术治疗的便秘主要是直肠梗阻性便秘如直肠前突、盆底直肠肌痉挛综合征手术。对于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国外亦有部分手术病人,但并发症较大,不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耀;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便秘6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篇10
【关键词】 地奥司明片;中医中药;Ⅰ期内痔
在临床, Ⅱ期以上内痔大多以手术为多, 而Ⅰ期内痔有时因为症状和体征不太严重而被忽视, 如经常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 坠胀, 偶尔大便出血。因为如此, 有些这样的患者并不直接到医院诊治, 而有的作为便秘或肠炎在内科诊治, 延误了痔疮的早期治疗。本中心使用口服地奥司明片结合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论治, 治疗Ⅰ期内痔, 改善了这些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疗效可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来源来自本中心门诊, 经多项检查排除相关其他疾病如结直肠肿瘤等, 确诊为Ⅰ期内痔的患者共124例, 治疗组62例, 男39例, 女23例, 年龄为48~82岁, 平均年龄59.3岁;对照组62例, 男40例, 女22例, 年龄49~83岁, 平均年龄58.6岁, 两组均为中老年患者。
治疗组:有便秘的患者39例;大便次数增多的患者14例, 大便出血的37例, 坠胀的患者为58例。肛内单个痔核(静脉曲张团)32例;2个痔核的20例;3个痔核以上(或有融合成片)的占10例。其中有痔核糜烂的7例。
对照组:有便秘的患者40例;大便次次增多的患者13例, 大便出血的36例, 坠胀的患者为60例。肛内单个痔核30例;2个痔核的22例;3个痔核以上(或有融合成片)的占10例。其中有痔核糜烂的7例。
两组年龄和性别、症状和体征比较, 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地奥司明片(武汉马应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737) 2片/次, 2次/d, 服用3 d, 第4天1片/次, 2次/d, 再服用7 d。
中医中药辨证用药:属湿热蕴结, 有坠胀不适, 口时有潮湿感, 大便或秘结不爽和不成形, 舌红苔腻黄, 脉弦或濡数, 给予清热利湿散结, 方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可用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制大黄、泽泻、当归、夏枯草;血热损伤血络, 大便出血的患者给予凉血止血, 方如槐花散、十灰散或四生丸加减;便秘的患者根据患者实热内结和阴虚内热分别给予泻火通腑或润肠通便, 如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加减, 药如玄参、生地、麦冬、大黄、玄明粉、枳壳、枳实、火麻仁、郁李仁、厚朴等;气阴两虚, 中气不足的坠胀, 给予益气养阴, 补中益气, 如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对照组:给予口服地奥司明片(武汉马应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737)2片/次, 2次/d, 服用3 d, 第4天1片/次, 2次/d, 再服用7 d。
两组在治疗时出血患者停用阿斯匹林及相应的药物。
1. 3 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为0分, 否则为1分;体征:痔核完全消失为0分, 缩小2/3左右为1分, 无变化2分, 增大为3分;糜烂完全消失为0分, 减轻2/3为1分, 无变化2分, 加重为3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症状和体征两组各综合积分,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治疗组:便秘0分39例, 1分0例;大便次次增多0分10例, 1分4例;大便出血0分34例, 1分3例;坠胀0分50例, 1分8例。肛内单个痔核(静脉曲张团)0分21例, 1分11例;两个痔核的0分13例, 1分7例;3个痔核以上(或有融合成片)的0分3例, 1分7例。其中有痔核糜烂的0分6例, 1分1 例。
对照组:便秘0分22例, 1分18例;大便次增多0分5例, 1分8例;大便出血0分19例, 1分17例;坠胀0分33例, 1分27例。肛内单个痔核0分13例, 1分16例, 2分1例;2个痔核0分7例, 1分13例, 2分2例;3个痔核以上(或有融合成片)的0分2例, 1分6例, 2分2例。痔核糜烂的0分4例, 1分3例。
两组症状综合积分统计: χ2=31.22, 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地奥司明片结合中医中药辨证治疗Ⅰ期内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地奥司明片的治疗。
3 讨论
地奥司明片可增加静脉张力, 改善静脉弹性指数, 增强静脉壁的收缩功能, 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静脉扩张性和减少静脉血瘀滞, 促进淋巴回流,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提高毛细血管的韧性, 并可作用于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 对许多炎症产生影响, 因此可消除痔静脉曲张[1]。
结合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 根据痔疮患者或伴有年高体虚, 肝肾阴亏, 气血不足, 津枯肠燥, 中气下陷, 或湿热下注, 热伤血络等。如患者阴虚津枯肠燥, 大便秘结, 粪块阻于肠内, 亦宜造成痔静脉的回流障碍;湿热下迫, 大便次数增多, 甚至肠癖, 则加重痔静脉瘀阻或损伤;痔核伴有糜烂, 常为慢性炎症, 下焦湿热毒邪居多[2]。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以清热利湿散结, 滋阴润肠通便, 滋补肝肾, 补中益气等, 可加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增强地奥司明片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地奥司明片结合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相得益彰,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世文,张颖.地奥司明片治疗痔疮急性发作1100例.医药导报, 2009,2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