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范文
时间:2023-04-04 18:2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风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式建筑风格欧式传统建筑文化认同空间形式艺术形式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中国的建筑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一个既能表现中国文化,又能适应新技术的一种建筑形式。
贝聿铭的话中有三个关键点:建筑形式—经济基础—文化认同。“物力之所及”是指经济基础可以支撑,“自己的文化”即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因而现代中式建筑风格的发展成熟就水到渠成了。
中式别墅近年来的发展概况:
中式住宅特别是中式别墅兴起于2004年左右。那时以九间堂、清华坊、观塘、优山美地为代表的现代中式和古典中式别墅的出现给以欧美风格为主流的别墅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随之中式建筑在中国的城市中遍地开花。我们院在中式住宅领域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像2004年做的北京的优山美地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做了泰安东尊优山美地,鹤壁淇林小镇,武汉宝安的山水龙城,临沂海纳曦园生态住宅小区都在当地引起来极大关注。中式项目就走进了各个二线三线城市。
虽然今年呈现各个项目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它说明了文化回归和认同在居住文化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人们摆脱刚刚富裕起来的浮躁,沉淀下来寻找能够代表自己身份的标志的时候,回归自己的文化是必然的趋势。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其他类似的现象。人们开始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从饮食、起居、家具、汽车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文化、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化消费品,人们更多的希望看到符合中国文化的产品。年轻人也来越多的选择七夕节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这些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其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文化的复兴。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中式建筑必将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
中式风格的形成:
建筑是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容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形象最直接的决定着城市的总体风格,最明显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审美情趣,同时也最直接的反应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潜在的无意识。因而建筑文化首当其冲的走在各种文化发展的前沿,反应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现在,中式建筑不单单在居住建筑上大行其道,中式的公共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个城市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承载着历史责任的文化建筑,如苏州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钓鱼台国宾馆、鲁迅纪念馆等等,都做出了中式建筑的绝美神韵。当然提到中式建筑我们都不会忘记早年贝聿铭先生做的香山饭店,它对中式建筑的启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中式风格的共性:
在谈到风格时我们先理解一下什么是风格。
何谓风格,众所周知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它必须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建筑形式语言。即所谓共性。
第二,它必须一个区别于他风格较为明显的特点,即所谓特性。
第三,还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集中表现这种风格的作品。
第三个条件已经具备,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再谈谈中式风格的共性。
前文罗列了很多实例,从这些实例中我们能看到这些中式建筑的特点各有不同,有的比较古典,有的比较现代,有的还带有地方建筑的痕迹,比如岭南建筑,徽派建筑的影子似乎随处可见。但是中式的主题都表现的非常明显。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注重群体空间多于单体,比较多的利用院落,半封闭空间等来组织各个单体。并对中国古典的灰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注重周边环境,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将中国独具特色的园林体系运用到建筑群体之中。
第三:色彩多用灰白,白墙灰瓦绿窗,古朴典雅之余更表现出中国人内敛的文化性格。
第四:追求意境胜于形势,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感受,突显东方特有文化的神韵。将中式语言现代化,简练简洁是大趋势。
中式风格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后现代建筑的影响,兼顾城市设计,建筑形象,环境景观和室内空间的有机联系,创造简而新的新时代象形。放在世界近现代建筑史的大背景下,现代建筑对世界建筑发展影响最大,对于中国亦是如此,现代建筑的理论依然在这里发挥着作用。中式风格的特性:
中式建筑风格区别于欧式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传统建筑重视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有高大对称的立面,宏伟壮观的内部空间。从外部看单体建筑极其突出,让人一览无余,视觉冲击力强。而中式建筑讲究的是四维空间,讲究群体组合,单体建筑只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一个四合院由几个小的单体围合而成,单体建筑的处理服从群体空间的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入其中,建筑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变化,人们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验它的奇妙,从外部很难一眼看透,因而中式建筑更注重藏和隐。从空间上简单说一个是强调外向空间,一个强调内向空间。其次:中式建筑的细部处理手法和西方截然不同。中式建筑颜色淡雅,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讲求内心的平静,有点入禅入境的意思,应该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传统建筑立面处理比较华丽。最后:中式建筑讲求内外空间的渗透,借景、取景、框景的手法随处可见。建筑和院落有机结合在一起,和大自然紧密结合,同时院落相对于外界又是一个内向的空间。我想这和中式传统建筑用材长期以来以木材为主有关系吧。
中式风格的未来:
今天的世界建筑仿佛已经不再重视风格和派别,风格的概念被淡化,建筑技术成份的比重越来越大,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复杂。建筑更加注重生态化,技术性,重视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谈论风格似乎不再必要,但是放在我们的国情之下,总结一下对我们以后的发展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搞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建筑二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中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二十年,浓缩了西方一个世纪的演变,当然就会存在很多挫折和迂回。从开放初的全面向西看,庞大的信息量让国人不知所措而失去自我,到中期痛苦的自我认识,到如今的自我肯定,中国的建筑界走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现在是大踏步向前走的时候了。
篇2
[关键词] 山城;建筑;立面;风格;设计
1.概况
它地处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它地处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它地处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港口-保税港、它地处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寸滩,同时它也地处江北区的门户位置-黑石子;它的体量达到了137万平米,它的用地高差达到了150米,它依山而建、依长江而生;它就是燕园项目。
山脉与长江是上天赐予重庆人民的自然景观,它们赋予了山城独特的美感和魅力;从历史文化古城到抗日陪都到三线建设城市再到直辖市,独特的历史赋予了山城多时代的历史文化底蕴。西雅图和重庆是友好城市,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共同点,比如都是新兴城市、都有大量的现代建筑,但有一点西雅图是无法与重庆比肩的,那就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抗战文化。
因为是年轻的直辖市,所以各项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因为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很多建筑风格涌进了重庆。其中有许多的建筑风格甚至建筑本身都是从其他地区生搬硬套抄袭过来的,故重庆需要一种既现代又能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风格。
2.燕园项目建筑风格的演变
为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又体现北京大学独特的建筑文化(注:本项目开发单位为北京大学校企),我们首先考虑了中式建筑风格中的京式建筑风格(图1)。
京式古建建筑风格,外立面上适当增加构架修饰,色调以浅灰色与红色为主色调,整个建筑格调端庄大气、雍容典雅。同时,该建筑体现现代味的构架与卷棚坡顶的弧面造型恰当的搭配,增强了建筑本身的时代感,又与传统相协调一致,也是环境中的一道鲜明的风景线。但该建筑色彩过于鲜艳,不能体现重庆的乡土文化,同时也不适合重庆夏日燥热的气候,方案最终被否定。
在京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我们对建筑色彩进行了淡化、对立面线条进行了简化(图2)。
该建筑总体上延续了京式的建筑风格特点,我们在外立面的设计中增添了川东民居风格的要素:增加了白色的外墙面积、红色外墙变为暗红色、增加青砖的用量、减少外立面的造型等等。但该建筑风格还是未真正体现地方风情,过于“官派”,未获得规划主管部门认同
川东民居风格特指四川东部重庆地区的民居风格,其中也包含了部分土家族、苗族的住宅风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吊脚楼。有上两次的经验,我们对川东民居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设计出以下效果(图3)。
青砖、灰瓦、白墙、原木柱廊是该建筑的典型特征,没有了醒目的红色外墙,也没有了京式建筑圆弧屋顶,简简单单的外立面线条,颇具地方特色,尤其类似于重庆市东南郊县比如石柱地区的民房。虽然该建筑颇有特色,但对于一百二十平米以上的大户型来说略显不适:外立面过于简单、缺少高贵典雅及雍容华贵的建筑气度,类似于“农家乐”的房子与地产公司的企业文化及营销定位完全不符。
经过与规划主管部门多轮的沟通及调整,结合公司的企业文化及市场环境,我们最终选择了“抗战风格”(如图4)。
该建筑风格源自于时重庆作为战时陪都那个特殊年代,在原有地方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与欧式的建筑艺术。它类似于Art deco风格,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融合了立体派、构成主义包括机械美学,具有现代主义的简约而不简单,又有古典主义的精致而不繁复琐碎。该建筑风格注重新艺术与工业艺术的衔接,呈现出注重传统装饰与现代造型设计的双重性。
该建筑有如下特征:A、强调竖向线条以凸显建筑的高大,给人华贵、高尚的尊贵感;B、强调阶梯状收分,形成类似于金字塔状的效果,体现出建筑本身的挺拔与档次;C、建筑的几何形态富于变化,重复、对称及渐变的几何美学法则让建筑充满诗意并富于装饰性。D、建筑外立面主要材料采用仿石涂料及普通外墙涂料,栏杆采用普通铁艺栏杆、屋面采用普通的灰色平瓦,保证立面效果的同时也大量的节约了材料成本并缩短施工周期。E、结合建筑本身进行退台处理,使一二层住户拥有自己的前后花园、三至五层业主拥有属于自己的露台、六层业主拥有跃层及大量的屋顶平台,进一步显现出建筑的品质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燕园项目地处长江边上,又在重庆主城的门户位置,我们给该建筑增加了灰色的坡屋顶而不是照抄Art deco风格,使建筑更加显得依山就势,完全融入到周边山地环境中,在美丽的长江边上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篇3
全球化使中国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导致欧式建筑符号充斥在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空间“文化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是被主观符号化,导致建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还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本文以大连东方圣克拉住区为例,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住区建筑作为一个“生物体”,分析其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基于大连本地特色,客观借鉴吸收外来“植入”文化,引导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发展,以有效延续历史文脉。
关键词
空间文化生态;建筑风格洋化;历史文脉
一、建筑风格与文化生态学的关系
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使命在于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
2.建筑风格的内涵建筑风格指的是建筑外观特征的总和和完美的意境,不同建筑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建筑风格的本质,建筑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应城市时代精神。
3.文化生态学对建筑风格研究的作用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群体在环境中的发展特征,强调文化与环境和谐的学科,“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理念表现在城市设计上就是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对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与更新等问题,文化生态学提供了真正整合人、文化与环境的研究视角。
二、住区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的原因和影响解析
1.对城市设计本质的再认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提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现代城市设计的宗旨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有特色的城市环境,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振兴。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城市架构、要素、标识、色彩等都是城市设计的内容,现代城市设计应强调设计对景观特色以及文化的继承,倡导人文关怀,体现人们心理感知的需求。
2.东方圣克拉项目方案特点圣克拉项目位于东北大学信息学院生活区、牛角山西侧,红凌路东侧,大连理工大学北山公寓北侧,基地三面环山,用地相对独立。基地周围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院校,具有较浓厚的人文气息。项目总建筑面积78.78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约2.6(图1)。整体设计采用法式建筑风格,设想突出法式建筑典雅和浪漫色彩。设计设想以北侧和南侧山体景观为纽带,充分利用大片绿化用地,使景观穿梭其间,采用自然式景观与规则式住宅布局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建立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气氛。
3.建筑风格洋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大连由于沙俄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在建筑文化方面有较深的日俄印记,是一个具有西方古典形式主义建筑文化特征的近现代城市,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很容易找到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的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大连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公共建筑、住宅设计和历史街区保护充斥着洋建筑的符号。近年来,各地的建筑洋化之风逐渐理性,但是在大连这座城市,地中海建筑风、北美建筑风、英式建筑风、法式建筑风等洋建筑依然盛行。大连建城初期日俄规划受到欧美近代规划的影响,形成以中心广场放射发展的棋盘式道路系统,街道、广场以及遍布全城的欧式住区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奠定了欧式城市风格,后期建筑采用欧式建筑易于城市的整体环境协调,容易受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作为没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新兴城市,市民也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大连的洋化建筑之风正深刻影响这座城市的文化,很多市民认为只有具有欧式建筑符号的小区才是高档小区,开发商违背形式服务于功能的建筑基本要求,不结合地域特点照搬欧式建筑的项目时常可见。这种只在洋建筑抄袭上下功夫的做法,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直接带来传统文化的逐步迷失,城市空间和建筑渐渐都在失去自己的城市文化。
建筑风格洋化现象是城市规划引导的结果。东方圣克拉项目所在地位于大连市高新园区,该区域规划(图2)提出将高新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科技新城区。因此,在大连理工大学周边规划了大量的住宅及商业配套用地,预留高校带动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部门也曾经对大连理工大学周边区域做过城市设计,但建筑风格、天际线、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细节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东方圣克拉项目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缺乏明确的指导。投资方从东方圣克拉楼盘名字开始,就力求打造拥有完善配套的高端小区。以圣克拉命名的美国城市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县的一座城市。东方圣克拉项目引用的是美国城市的寓意,在于寻求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建筑师迎合投资者的要求,追求简单的拿来主义也是建筑洋化盛行的重要原因。中国现阶段高速发展,社会上弥漫着浮躁的气氛,万事求快。项目建设的周期被大大压缩,从而留给设计师的时间也非常少,于是设计界的快餐文化便盛行起来。而照搬西方较为成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自然成为设计师的首选。
建筑的使用者对建筑洋风蔓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今中国人富起来,很多人走出国门看到欧美的城市和建筑,便产生拥有这样生活的想法,开发商把握了商机,便营造了大量的洋建筑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文化生态学注重城市文化和相关影响因素互动的角度出发,东方圣克拉住区在与区域环境的协调,满足区域高知人群的文化生活需求,借鉴外来建筑方案等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某些细节并没有处理得很到位。主打法式建筑的住区,为控制成本,许多建筑装饰细节并没有完全采用法式建筑的做法。比如外墙装饰只是在建筑基部作了石材饰面,廊柱和山花也没有做出法式建筑特有的浪漫等。该地块三面环山呈环抱状,本应充分利用山景来布局住区的总体规划。但法式建筑的中轴对称、强调仪式感又使得地块本有的特质与规划布局衔接的生硬不自然。尤其是临街商业界面的设计忽略了红凌路首先是交通性道路。而法式公建则要求与生活性干道的尺度相适应(图3)。设计者出于对异域文化的追求,忽略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传统文化,对建筑没做到因地制宜的变化。
三、借鉴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策略
1.大力提高社会各界的建筑文化素养市民每天都与城市和建筑接触,每人对建筑文化都有鉴赏意识。要传承传统文化和创新城市建筑文化,必须提高政府管理部门、投资商、设计师和市民的建筑文化素质,通过宣传等手段使人们建立起保护城市文脉的使命感。如果大多数人能够树立正确的建筑文化意识,很好地理解建筑文化内涵,自觉传承历史文化,那么建筑出现趋同危机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建筑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且有特色的乐园。
2.逐步确定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城市设计在营造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尚未纳入法定规划,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比缺乏执行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构建历史、今天和未来具有合理空间梯度的环境;城市设计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优雅场所环境。城市设计成果如果成为法定规划成果,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相衔接,将会对保留城市特色,协调社会要求和市场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3.增强设计者设计城市的历史使命感建筑的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对城市都有不同的责任,相对而言,设计者更应具备设计城市的历史使命感。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时代,设计者还要抵住物质诱惑,真正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肩负设计城市的使命,不做快餐文化的追随者。逐步制定规划管理业务性指导意见,比如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限定设计周期底限等。
4.外来文化要加以创新文化生态学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命体,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有自身进化的需求。传统空间文化生态系统是对周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建筑文化需要传承地域文化并加以创新驱动。两者相互促进,制约影响。同时,城市文化系统中的生态子系统各自“自然选择”,不断地促进文化和城市空间的演变更新,并逐步发展形成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文化。
四、结语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赶时髦的代价就是过时。”建筑不赶时髦就不必担忧过时。文化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的研究是将城市空间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空间发展的进程中,研究城市文化的生态进化过程,最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因而,本土文化成熟的标志是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推动本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绝不是一股脑全盘接受!
参考文献:
[1]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J].知识工程,1990(4):13-24.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晓琳.基于城市创新建设的文化生态传承与历史街区改造评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第三期:09
[4]卢济威,郑正.城市设计及其发展[J].建筑学报,1997,04:4-8.
[5]吴良墉,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篇4
关键词:精美主义建筑;建筑设计;传承;表达
Abstract:Thearticlepassesthelayout,flatsurfaceofthefunctiontoshowthedesignintheYiXiuparktobenefitadesignandsignanoodlesdesignetc.thevariousminutepartdesignofelaborate,inquiriedintoindetailintheestheticsstyleofitsbuildingdesign,eleganttomoderndoctrinebuildingstyleofaccuratecomprehension,spreadtoacceptandexpress.
Keywords:Elegantdoctrinebuilding;architecturedesign;Spreadtoaccept;Express
1引言
讲究技术精美是精美主义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在设计的手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风格,精美主义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确,建筑物内部柱小空间大,纯净透明恬静这一格调特点贯穿了建筑物的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20世纪60年代精美主义建筑曾风靡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经典。基于这一建筑风格特点,益秀园住宅小区在建筑设计上揉合国内传统设计手法,大胆地传承取舍和借鉴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益阳市秀峰路与龙洲路交叉的西北角,南边临近奥林匹克公园,新一佳超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地块周围中学,医院,邮电,超市,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周边亦无工业污染,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该项目用地呈多边形,临秀峰路长341m,临龙洲路长94m,总用地约16107.8m2,小区有3栋多层,2栋高层,总建筑面积62616.93m2。
3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
为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益秀园小区在设计理念上首先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并结合现代人生活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在建筑物的功能性、艺术性、健康性、前瞻性等方面做到最优化。在这一总的设计原则下,人居品质成为设计师首先考虑的因素。为达到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高居住需求,在项目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文化意蕴来设计居住的空间;建筑风格上凸显现代精美主义建筑格调,与传统院落景观交相辉映;在建筑细部设计上,不追求建筑的曲线、折线,而在用材、色彩上追求社区时尚的语言;在细节设计上寻求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纯净、雅致的美学风格。
4追求简约宁静的功能布局
4.1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在形式上打破早期街坊式的概念,强调小区的整体性和动态感,空间上可以渗透,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由于用地的性质,临街部分底部均为商铺,内院为住宅,临龙洲路的5#楼高层建筑利用地形设地下停车场,并综合考虑人防设计;小区内部设计相应规模的庭院景观,用花、草、水、石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注重生态性,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小区的绿意盎然。绿化空间呈带状绿化、节点绿化等形态,住宅布局则基本成行列式组合的关系。在满足红线退让的前提下,建筑之间均满足防火、日照间距的要求。
4.2平面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文件的总体要求,在平面设计上采用了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优选,多层和高层部分在平面设计上其户型都不尽相同,但都应做到实用性、安全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4.2.1多层部分平面设计
1#、2#、3#楼的一、二层为商业门面层,其余为住宅,门面采用大空间的形式,可以灵活分隔方便使用,上部住宅共有基本套型6种,三室二厅3种,四室二厅2种,二室二厅1种,变化后共有11种,其中跃层式套型5种。内部空间由于柱少无梁或少梁设计完全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实用的心理;在内部功能分区上采用动静分区,客厅大、主卧大,户型方正,私密性好,在房间内部追求线条的生动性和建筑空间的可流动性;在设计用材上十分考究,舍弃繁琐的装饰构件,寻求纯净透明的空间效果;双阳台和多阳台设计使小区清风、阳光自由摄入;两厅之间内部不设置隔断墙,仅设置高档铝合金玻璃推拉门,内景与外景能自由相互渗透,让客厅也成为休闲的场所。从而在住宅平面内部形成使用面积紧凑,尺度应用合理,南北通透,结构层次感分明的设计特点,呈现出精美主义建筑外部追求“精”、“美”,内部寻求实用的风格特色。各套型特征见表1。
4.2.2高层部分平面设计
在基地的北部和东部设4#、5#两栋高层,总建筑面积41780.39m2,4#楼为16+1层的住宅,建筑面积19662.03m2,5#楼为17层的商住楼建筑面积22118.36m2,均为二类高层。
4#楼为一梯二户的住宅,底部架空做绿化停车用,顶层为复式楼,基本户型为三室二厅。5#楼为商住楼,一、二、三层为商铺,4~17层为住宅,基本户型有6种,三室二厅4种,四室二厅1种,二室二厅1种。地下室采用平战结合布置了设备用房,停车位,同时兼做人防。
在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多层最大的不同是客厅和主卧采用了凸窗和大平面窗等设计,每户都设有观景阳台和露台;并引入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在细部的处理上强调生态性,诸如设计入户花园等。多次采用互借的设计手法,使高层建筑尽可能多地获得采光通风面和观景面,充分满足现代人时尚、绿色、健康的居住需求。各套型特征见表2。4.3竖向设计
4.3.1小区内道路的坡度、坡长、路宽均充分考虑消防需要,在高层登高面,多层消防车作业面等路段,路面纵向坡度均小于1%,以利于消防车作业。在高差变化大的路段纵坡均小于7%,以利于消防车行驶,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9.0m。
4.3.2小区内自然地面标高相差大的区域均设有地下室,通过地下室的设置减小填挖土方量。
4.3.3小区内组团场地标高的确定可以使场地内地表水有组织排放。
5时尚流畅的立面设计
益秀园小区户型多样,立面形式力求简洁、现代、大方。在设计上巧妙地利用空调搁板,阳台栏杆,弧型窗等建筑符号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布置成一种时尚流畅写意的建筑美学。屋面采用平坡错合,同时在屋顶和裙楼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的构架来强调建筑立面风格的和谐统一,并在立面设计上揉合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经典的欧式符号,运用色彩与立面造型变化上的视觉落差,从整体上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而给心灵上带来一种震憾、贴切与自然……
此外,为追求外型的协调,建筑物外墙以暖色调为主,线角、空调机位采用白色,色彩明快,并在临街适当位置预留广告位,使商业氛围更显浓厚,又不影响建筑物本身外部形象。从而从型色上与建筑物和谐搭配浑然一体,且不会给人留下杂乱无章的印象。
6营造自然舒适的小区景观
小区在整体布局上强调建筑物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充分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居住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上也着力体现其生态性和合理性。由于用地限制,小区内的绿化主要是宅前带状绿化与节点绿化相结合;为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特在小区引种一些如桂花树、东青绿等常绿树种,以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层次感;用碎石和人造铺地材料营建清幽小径,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景观石和休憩椅凳,满足小区居住者休憩和休闲的需要;在内院住宅底部架空层结合停车位布置局部绿化,使整个小区的绿化带能相互渗透,同时在整体上使建筑物融于小区景观,小区景观同时融于建筑物,且与周围的活动场所完美契合。益秀园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
7结语
益秀园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
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益秀园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参考文献:
[1][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1750-
1950[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11.
篇5
关键词:电厂建筑;建筑风格;建筑造型;火力发电厂;建筑群体组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27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3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495
1 概述
荣幸地受业主委托,我们有机会在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汕头广澳湾畔设计一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厂――华能海门电厂,得以将这一课题进行到底,在解决基本功能问题的同时,用最基本而又最理性的设计线条,勾勒出一座工艺与建筑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呼应的感性电厂。
2 建筑造型及其组织
厂前建筑,顾名思义是进入电厂厂区迎来的第一个节点性空间。它不仅是厂区内人员活动密集的场所之一,也是企业识别文化最重要的展示空间。设计时,我们将生产管理中心及食堂、展示楼等高低不一、风格相似的建筑物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组连贯的、空间层次丰富的体量组合,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开放的、连续的建筑空间,以实现建筑与厂区有机的融合。
生产管理中心位于厂前区南侧,与主厂房平行布置,采用联合设计的方式与食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全厂的生产管理所需以及企业的对外窗口服务,并通过极富科技未来感的椭圆形天桥与1、2号机汽机房运转层相连接,将生产运行和生产管理“串联”起来。考虑到主厂房建筑体量对它的影响,生产管理中心的建筑造型设计采用流畅的弧线造型为主,以柔制刚,用圆滑的、富流动性的线条与主厂房过于硬朗的线条和庞大的建筑体量相制衡,达到厂区的协调统一。极具光影表现力的外墙材质――玻璃幕墙则以其特有的透明性、反光性和折射性赋予生产管理中心本身最佳的视觉效果和空间的延伸,钢筋混凝土的实体结构在光影间若隐若现,虚与实的结合,形成一种最简洁明了的建筑风格,灵动而不失庄重。良好的空间围合感是离不开周围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的。位于生产管理中心左侧的展示楼延续生产管理中心简洁流畅的建筑美学风格,造型设计同样采用弧线造型为主。连续的视觉空间,充盈着光感的建筑材料,设计风格更为简洁,既突出重点,又与周边其他建筑达到了统一协调,为营造良好的空间围合感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半圆形的开放空间位于区域中心,开口方向面对主要的进厂道路,巧妙地将笔直的进厂主干道和进入办公区和生活区的环形次干道有机结合,人车分流合理。在尺度上,尊重周边地域肌理现状,在广场与建筑群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让置身于此的观者既可感受到开放空间带来的围合感和中心感,又不会感到来自两侧建筑的压抑感。而作为展示华能企业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上结合了潮汕文化并提炼出极具特色的企业识别文化符号,时刻传达着华能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厂前区建筑相比,位于厂区西北角半坡上的综合楼则展现出更多雄性般的力量感。在设计时,我们选择以简单的方体造型为基本设计元素,采用更多规律变化的直线勾画外形,利用形体的高低错落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建筑表皮的设计,则以厚实的墙体围合代替透明材质的运用,采用窗体开窗形式对比的设计手法,将华能稳重、大气的企业特点静静地烙印在建筑形体上。
综合楼和厂前区这两组建筑分别位于厂区对角线的两端,一刚一柔,一实一虚,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遥相呼应出一种和谐的冲突美感。
厂前区的右侧,是贯穿整个厂区最大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主厂房建筑,在整个电厂建筑区域中,它是整个厂区的绝对中心,其他建筑的设计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为了满足生产工艺布置的要求,汽机房的建筑造型以简单的几何形体为基础,规整的建筑体块采用现代简约设计手法,运用墙面的凹凸错列、体块与线条的节奏变化来进行视觉调整,使其产生一种独特的和谐的韵律感。建筑表皮作为内在功能的忠实反映,既突出工业建筑强烈的功能特征,又赋予其清新高雅的时代气质。
在锅炉炉顶设计上,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电厂锅炉炉顶的呆板印象,将难得的弧形曲线融入了锅炉的巨大尺度之中,别具匠心地创造出一个轻灵飘逸、气势不凡的锅炉顶盖造型。炉顶顶盖造型开口朝向主厂房前方出线方向,与观察者形成独特的仰角度数,营造出符合建筑美学要求的理想尺度;向上的曲线弧度如雄鹰展翅,拔地腾飞,象征着华能海门电厂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企业精神。此外,位于2、3号机之间的集控楼,其设计也不同于以往的工程。我们从四机一控的工艺布置理念出发,将集控室从两炉之间解放出来,移到了汽机房的扩建端,控制电子设备间、配电装置室等电气用房则仍布置在两炉之间。在建筑造型设计上,作为1、2号机和3、4号机的连接媒介―集控楼的半圆形建筑外立面设计为规整、方正的主厂房建筑群画下点睛之笔。
雄伟却不失精致的主体造型、个性鲜明的锅炉顶盖设计、颇具工业现代感的外墙材质――主厂房建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犹如一座极具艺术品味的雕塑品优雅地矗立于华能海门电厂的中轴线上,务求从入口之初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攀上电厂邻近的龙头山由上而下俯视这个巨大空间--华能海门电厂,电厂的群体组合、工艺流程以及人员动线都清晰地呈现眼前:厂区呈顺列式布置,由北向南依次布置升压站、厂前区、主厂房、煤场,布局清晰、功能分区明确。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厂平面的纵横之间,电厂与建筑界面之间的体量关系存在着和谐而良好的尺度关系。
3 建筑色彩
事实上,在整个电厂厂区里,其空间形态是非常复杂的,建筑体量差别也很大;在同一空间里大大小小的建构筑物依据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对整个电厂的形象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了营造出电厂和谐的空间感和统一感,勾画出现代大型火力发电厂特有的外轮廓线,我们巧妙地利用建筑颜色这种最直接的建筑语言引导着人们的视觉和感知。纯粹而绵延的“白”包覆着整个厂区建筑,中性而优雅的“蓝灰”恰如其分地打破“白”的单调,的设备原色穿插其中加以点缀,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彰显出现代化大型火力发电厂的时代感与工业建筑特有的科技气息。
环绕煤场长达数百米的抑尘挡风墙上,我们继续沿用“白”和“蓝灰”色线极富韵律地渐变排列出一片深邃辽阔的大海,并同时将海鸥、帆船这些极富生命力的设计元素融入这片“大海”之中,寓意着华能海门电厂在电力行业浩瀚的大海上能奋翅掠飞、逍遥自在,同时也为整个厂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4 理性线条勾勒出的感性电厂
点与点的结合,线与线的相遇,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纵观厂区全局,建筑线条流畅、生产流线层次分明、厂区空间大气,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成就出宽阔宏大的场面,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海门电厂的建筑设计挣脱了常规电厂设计的桎梏,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创造出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与精神相适应的建筑环境,是艺术创意集成的“技术宣言”。用理性线条勾画出的感性电厂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工业建筑群,它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建筑。
5 结语
现代工业建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的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也应随之相应改变,并且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作为工业建筑的重中之重,电力工程特别是发电厂,不仅没有被排除在外,更是以一种磅礴之势站在建筑设计发展潮流的先锋浪头。作为电力行业的专业建筑人才,肩负着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全面带入电力建筑的重任,应积极发挥科技优势,迎接现代工业时代电力建筑发展变革的挑战,在建筑、人类、自然环境以及科技之间建立一条绿色、生态、低碳的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彰国社,任乃鑫,等.建筑细部集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篇6
引言:建筑作为一种既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同时实现人们精神理念注入的艺术形式,在古今中外都始终得到重视。而城市形象则是凝聚了一个城市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核心提炼与准确概括所形成的对该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建设当中,往往与各自的城市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现代城市形象在建筑风格中的彰显一方面是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示,同时也成为各地文化风俗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建筑风格中城市形象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传统元素的继承上,与时俱进中对于优秀文化的创造和外来因子的吸收借鉴也成为重要的体现方式。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建筑风格的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如何使其以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 建筑风格与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可记忆、可遗传,有延续、有变异。建筑全息反映城市精神。相同的建筑性格可能在不同样式甚至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中显露出来,是城市形象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
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俗、时尚及技术条件在建筑上的反映,往往被首先看作是某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有着两层含义:建筑样式和建筑性格。建筑样式尤如人的穿着打扮,诉诸于外在的形象,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建筑性格却像人的性格,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以及价值取向。因而建筑性格其实也内在于人的心灵,是集体无意识中被认同的,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不同的建筑空间会使人产生诸如拘束、放松,优越、卑微,肃然、轻快,脱俗、平庸等截然相反的自我感受,而这正是建筑之于人的性格所在。可见建筑性格具有明显的场景性质。
一座建筑或一组建筑景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何样式虽不那么重要,但对建筑空间的感性体验仍与内在的建筑性格有关,也即对适合自我表现的都市场景的追求,仍是建筑性格表达的首要依据。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如北方民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布局基本是院落庭院式布局。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二、建筑风格与城市形象的体现
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
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风格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城市形象融入城市建筑风格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三、建筑风格与城市形象的选择
1、纯几何体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
2、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3、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北京鸟巢西侧著名的“大观”,香港的中银大厦,广州的圆大厦,都是通过建筑的形态来表达一种意愿。
4、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客家民居,广东的岭南风格民居,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经慢慢取代了原有的本土建筑风格,慢慢成为城市新的文化标识。
5、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篇7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文化;佛教建筑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38-02
敦煌佛教文化直接来源于西域,所以在敦煌早期洞窟中,便出现了圆券拱、希腊式柱头、葱头形龛楣等具有西域建筑特色的形象。如北凉第272窟窟顶藻井四周天宫建筑,由连续的圆券拱组成,而圆券拱建筑形式来源于印度。又,北凉第268窟西壁圆券龛下两侧的龛柱,则是爱奥尼卷旋形的希腊式柱头。北魏第254、257窟等洞窟中心柱的佛龛则是葱头形龛楣。
初唐第323窟北壁《张骞出使西域图》画面左上方,张骞等人骑行前进途中,远方一处城郭在望,城内有西域式佛塔,城门外立二比丘,旁侧榜题“囗大夏时”,表示张骞一行西行至西域大夏国礼拜佛塔的情景。这便是一座西域建筑风格的城堡(见图1)。
不过,最具特色的是盛唐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中所绘的西域城堡。画面右上方绘一城郭,城外有一人正引导两个骑驴之人前往城内,城内有两人面对一塔合十作礼拜状。该城之城门、角台顶部均为半圆状,城中一塔开尖拱形门,顶部亦为半圆状(见图2)。梁思成先生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一文中对此曾指出:“壁画中最奇特的一座城是第217窟所见。这座城显然是西域景色。城门和城内的房屋显然都是发券构成的,由各城门和城内房屋的半圆形顶以及房屋两面的券门可以看出。”该城堡为西域式建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盛唐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画面中段下半部,竟出现了迥然相异、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宅院,画面左侧是汉式住宅,右侧是西域式住宅。汉式住宅为瓦顶建筑,院墙和门的前面有小山掩映;宅院内有厅堂三间,下有砖砌台基、散水;室内方砖铺地,内部有床,床后有屏风。室内床上坐着两位妇女,其中一人怀抱婴儿;室外一拄杖男子由一女子引导走来,后面跟着一童子。西域式住宅外有高墙和墩台围护,院中有一圆拱形屋顶的房屋,屋前庭院内置一床,床上坐有三人,其中一人怀抱婴儿。现在新疆信奉伊斯兰的少数民族房屋虽然不作拱券形了,但建筑中依然还有发券的因素,在室外置床纳凉的生活习俗依然还保留着。
盛唐第103窟南壁《法华经变》中所绘的西域城堡则与第217窟南壁所绘的城堡有所差异。该城为平台式城门,转角也是平台式墩台,不过城中之塔的形状类似。
晚唐第237窟西壁龛顶北披《毗沙门天王决海图》中绘有一座小城堡,其城门道画作半圆券顶,同时壁画有榜题“于阗国舍利弗毗沙门天王决海时”,可见这也是一座西域式建筑。
西域城堡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木结构的城楼和角楼,代替它们的是一些筒拱顶,城内的塔顶层也作筒拱顶,塔身和筒拱都开圆券门。这是因为新疆地处大陆中心,少雨少雪,气候干燥。南疆一带缺少木材,城郭村聚都集中在天山脚下的一个个绿洲内。这些绿洲由黄土冲积扇形成,黄土取之不尽,所以新疆很早就发展了完全土结构的房屋。克孜尔石窟早期洞窟就普遍采取了筒拱顶的形式。土结构在吐鲁番更为发达,一直到现代仍十分盛行,所砌土坯筒拱跨度可以达到3.5米左右。敦煌壁画中的西域式城堡和房屋形象,正是土结构建筑技术的反映。
敦煌佛教艺术在接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在盛唐第217窟反映的最为明显,不仅南壁《法华经变》中画面中段出现了汉式和西域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宅院,而且与南壁《法华经变》画面西侧的西域式城堡相对应,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画面西侧“未生怨”中出现了来自中原的汉式宫城,不仅城楼屋顶建筑为中原传统的四阿顶或歇山顶以及木结构斗拱等,最令建筑学家关注的是该城楼和门道顶之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夹层。这是一条由墙顶通向城楼或角楼的暗道。它没有采用露明的上楼踏道,而是在城台顶部临向城墙墙顶的一侧开了一个券洞门。可以推测,人员是经由这里出入的。由墙顶到达城楼,可在券洞内设暗梯登上;由城楼一侧的墙顶到另一侧去,也可以对开券门,在券洞中通行,人员始终处于掩护之下,颇为科学。
初唐第323窟南壁《隋文帝请昙延法师祈雨》绘高僧昙延法师来到京城长安的故事,画面中所绘宫城即当时尚存的汉长安城。图中只显示了全城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在城的一面,城墙有多达九处的直角转折(见图3)。在唐以前我国城市作多次直角转折者最典型的便是汉长安城。汉长安城建于惠帝时期,而在汉惠帝筑长安城前,此处就先已恢复了秦代的一座离宫并予扩建,即长乐宫,于是长安城南墙沿宫城南墙、北墙顺渭河水道,多次转折,象征北斗和南斗的星象。初唐第323窟《隋文帝请昙延法师祈雨》中所绘之城,其多次转折与原长安城情况大致相同。
民居宅院则与北京四合院住宅颇为相近。如盛唐第23窟南壁《法华经变》中,画了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大院。该宅院外面是夯土围墙,正面大门为乌头门;门内小院之后才是院墙及院门,门内庭院开阔,正中堂屋三间,两侧各有侧室三间;堂屋之内均有床。与堂屋相对的房屋,犹似四合院里的倒座。宅院的门不在轴线中间,而偏向一侧,与北方四合院的宅门在东南角相似。
晚唐第85窟窟顶南披《法华经变》中的民居宅院,不仅与北京四合院相近,而且特别具有地方特色。该宅院以廊庑分为前后二院,前院横长,后院方阔,有大门和中门;后院中心有一楼。四围的廊庑不仅是走廊,同时也有居住的房间。住宅的一侧是饲养牲畜的厩院,夯土围墙,乌头门;靠门处有一隔间供奴仆居住,宅院外有农夫耕作(见图4)。住宅一侧饲养牲畜和让奴仆居住的厩院,反映了严格的主仆等级制度,并表示奴仆地位与牲畜等同。另外,前后二院的布局除了使主院与外界更多一层间隔以求更安静更隐蔽安全适于居住外,同时也是一整套强调尊卑长女内外之别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第85窟壁画内住宅主院正房内坐着“治内事”的女主人,正在向躬身而听的男仆吩咐什么,院内一侧有一个妇女后面跟着三个孩子,大门和中门前有恭谨守门迎宾的男仆,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盛唐第445窟北壁《弥勒经变》中为了表现弥勒居住的天宫,描绘了大小十座院落。这些院落绘在一座座祥云缭绕的悬崖峭壁上,形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再分隔成一进或多进。院落平面不拘泥于常见的方形或矩形,而是随着地形变化呈圆形、心形、桃形或前圆后方等。院落全部有围墙环绕,形成座座围屋,颇似南方客家围屋形式的圆楼。这反映了当时宅院建筑的多样性,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为了躲避战乱,在偏僻地区以家族或乡邻聚集修建的聚落形宅院,也许是南方客家围屋的早期形式。
篇8
关键词:新中式;建筑风格;楼盘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新中式风格特点
1、从层次角度出发。新中式风格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在现代建筑内,通过对中式木门、镂空屏风及窗棂等的合理利用,不仅能对室内空间进行巧妙分割,还能充分体现室内设计的层次感及艺术感;不仅能增加室内空间的充实度、丰富感,还能充分彰显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对于中式风格家具而言,最典型的代表是明清家具,不仅造型简洁明了而且制作精细雅致。
2、从造型角度出发。对于中式风格建筑而言,其兼具优雅与稳重的特点,在整体形式上追求的是含蓄、质朴的生活态度。近年来,现代室内设计的重点在于室内建筑装饰,传统的建筑构件如窗棂、门墩等都属于很好的局部装饰品,在室内书房中,还可以摆上中式书架、瓷杯等,以充分体现中式风格的设计特点,这样不仅满足了现代人特有的生活节奏要求,还能充分体现出中式设计简洁与硬朗的特点。
3、从色彩角度出发。传统中式风格中深色调为主色调,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主要包括大红色、黄色、绿色及黑色等等。而为了寻求自身的进步和发挥,中式建筑风格就不得不适时进行改良和调整。列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传统中式家具的色调主要以紫檀、红木等深色系为主,但是发展到现在,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在原有色调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樱桃红、柚木、原木等一些极具现代感、时尚感的色调,既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还能充分彰显传统文化气息。
三、楼盘设计的理念
(一)科学的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楼盘的品质。社区内应该充分考虑实用性、合理性,美观性、独特性和艺术性,包括小区规划、庭院环境、建筑立面,以及会所等社区文化活动基本设施的配置、建设。规划结构要合理而严谨,符合高档社区的气质,公共空间营造舒适合理。
(二)出新的建筑理念
如何从众多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设计上的创新是最有效、最能让人们记忆深刻的方式。楼盘必然有出众出新的设计理念。此外,楼盘设计肯定不能完全迎合当地的现有习惯,必须要有适当的超前性,走在其他开发商之前,否则,就只是城市中又一件复制品。这就需要开发商具有超前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发掘灵感。
(三)与众不同的特色
依靠文化来为社区增值,这几乎已成为所有开发商的共识。同时,具有文化特色的楼盘除了,还能吸引同质业主到来,利于社区氛围和社区文化的建立。可以认为,在强调“建筑文化”的今天,文化特色一定是楼盘是否达到一流的标准之一。
四、“新中式”理念在大汤山田园温泉度假别墅的景观设计中运用
(一)大汤山田园温泉度假项目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鲁山田园大汤山温泉度假景观项目地处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在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东,是一个新中式温泉酒店项目。因此景观设计在空间布局及元素应用上均吸收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运用中式小空间中常用的隔、透、望等手法,将中式元素与酒店功能相结合,打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新中式园林。根据基地三面环山、中间平坦的地形特征及功能特点将地块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公共泡池区、林地温泉区、特色泡池区、主入口景观区及酒店内庭景观区,景观设计面积为25689平方米(见图1)。
(图1 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二)“新中式”手法在空间处理的应用
1、突破空间局限性,实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东南面酒店内庭的设计采用了大小空间对比的造园手法。首先在进入内庭的入口处布置了尺度较小的精致的入口空间,一扇带有中式铜质漏窗的青砖景墙映入眼帘,景墙前镜面无边界跌水池上摆放了1组中国特色青花瓷水钵,两旁的花池与绿化中掩映着1条小道通往内庭。进入内庭视线豁然开朗,磅礴大气林荫广场坐落在阳光草坪之中。整个内庭在空间对比中,小的入口空间映衬和烘托了庭院主体空间,使大空间更显其大。另外中式漏窗的应用同样打造了丰富的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青砖实墙与中式铜制雕花漏墙虚实结合,栽植竹子若隐若现,更显其含蓄雅致。
2、增加景物来加强其层次和景深。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水面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水面闪烁不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同时,在园林中的景物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空间也会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小空间中,为扩大空间感受,在景物组织中,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强景物层次。以酒店公共泡池区域为例,酒店大堂与西南面山体之间的距离只有20m,非常局促。为营造步出大堂的这一重要观景面,配合大堂泳池区前挑的建筑形式,设置了20cm深景观水池,水池北起大堂,南至山体,形成大堂泳池区如画舫般浮于水面之感觉,大型的叠水景墙成为室内泳池的主要对景,瀑布从数米高的景墙上跌落,壮观、大气,折线型的石桥沿叠水墙设置,将游客在欣赏完叠瀑后直接引入露天泡池。游客在大堂内望室外水面,水面波光粼粼、闪烁不定,与对景墙的跌水面融为一体,大大增强其空间感。此外,叠瀑、石桥、层叠花坛的设置,形成了多个层次,使其空间感远大于实际景深
3、与外部景色相接。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西南面山谷的私密的林地汤池。林地汤池区位于场地的西南部,结合其山谷地貌,将一座座木制汤屋隐于密林、溪流之中。丰富的高差、远处浓密的自然林带以及潺潺的水声为游客创造了一处无比静谧、放松心情的休闲空间。游客身处山谷,望着远处的自然群山,大大增强了观景范围。这种借景的造园手法夸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总之,新中式建筑的设计中又融入了西式生活流线的理念,更适合现代国人的居住习惯和心理需求,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现代精神诠释后的文化回归与自醒。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伊斯兰教;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古典园林;寺庙建筑
建筑在社会属性上可以划分为私人建筑和公共建筑,而清真寺建筑是宗教活动中心,无疑属于公共建筑范畴,人们到公共建筑中,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即时有使用和观赏权利。它体现着具体个人、当地、当时的文化,但其设计和营造的过程代表着对现实的认识。多种文化的并存博弈,对建筑的影响使地区的建筑形式既具有多元性、边缘性的特点。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包含着穆斯林对历史与宗教哲学的宗教艺术;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传播、发展、并存的特殊地区,中国的清真寺建筑艺术的发展、传播与宗教发展的联系非常密切,其中离不开伊斯兰教教义的根本思想基础,可以说清真寺建筑艺术是伊斯兰教文化艺术的完美体现;伊斯兰教在中国地区开创、传播、发展与中国清真寺兴建是相辅相成的,和伊斯兰教文化从用阿拉伯等中东国家传入中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主要有阿拉伯、波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寺庙建筑两大类别;在中国有11座属于中国古典园林寺庙建筑为主体风格的清真寺,其中有西安化觉寺、甘肃天水后街清真寺、宁夏吴忠同心大寺、几座最为著名;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体的清真寺有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广州怀圣寺、福建泉州清净寺。
1 阿拉伯建筑风格
“阿拉伯属于民族的范畴,阿拉伯建筑风格依附于阿拉伯人的社会政治,宗教生活,和道德等体裁,伊斯兰教文化给阿拉伯人提供了清晰,明确的世界观,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是由阿拉伯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受外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东西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的。是宗教制度演化的产物,是以伊斯兰教为主体核心,并继承阿拉伯民族传统的文化,其综合性来说一种宗教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注重人存在价值和自身的意义。
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是中国清真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民的艺术智慧产物宝库。植物几何图案装饰,阿拉伯书法艺术是其不可分割的装饰元素,起烘托,美化主体建筑的作用,以线条为主体,通过线条变化来制造布局严谨的气氛,使其具有东方装饰风格的特征;最常见的着色大多是蓝色、黑色做对比、象征着古朴、崇高;用阿拉伯书法形式表现《古兰经》内容,在中国清真寺阿拉伯建筑风格占据重要位置,赋予了很强的宗教色彩,俨如广大穆斯林心目之中的圣洁之地,在阿拉伯建筑艺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芒。从整体上来看具有高贵、和谐美观、圣洁的形态,在清真寺建筑上以对比形式法则组合。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和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是非常典型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风格,全寺布局合理、工艺精湛、风格独特,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建筑物以礼拜堂、教经堂、门楼为主体,色调为浅蓝色,门上方有以阿拉伯书法输写的《古兰经》经文牌匾,周围有植物几何花纹的精美装饰图案;采用浮雕、彩绘等多种装饰技法,使建筑整体显得古朴而典雅,
2 传统古典园林寺庙建筑风格
传统,既包含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也包含着至今还大流传都会的落后保守的东西,而建筑风格传统是清真寺建筑历史继承、发展的根本法则;是清真寺建筑在国家、民族发展中沿袭的原则,是建筑风格艺术文化上的精髓所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缩短与当地人的心理距离,使宗教传播的更好,为公众所接受;在清真寺建筑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结构,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充分整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逐渐融合;中国的穆斯林以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用智慧创造一个中国独特清真寺建筑艺术风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方式,大多为封闭式四合院,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大多为大殿居中,两旁南北讲堂相对,后殿设米哈拉卜,外部角楼屹立。大门设在庭院南面;建筑形式以殿、亭、厢房为多。建筑造型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采用大屋顶宫殿式建筑造型,保持了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样式,具有鲜明的中原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风格,融合了民族文化的建筑精华。在建筑装饰上雕梁画栋,悬匾垂联。使整个清真寺井然有序、庄严肃穆。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以砖木结构、玻璃瓦顶、四周柱廊的传统中国式古典园林寺庙装饰风格。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传统古典园林寺庙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全寺有四进院落,均为四合院模式,设置大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中轴线起点为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在中轴线上依次设置木牌楼、石牌坊、敕修殿、邦克楼、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轴线的两侧建碑楼、石坊、门楼等各种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有序。
3 结语
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传统古典园林寺庙清真寺建筑风格,都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相互传播交流的产物,都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是历代广大穆斯林的智慧结晶。丰富了中国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漫步清真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建筑;古典主义;风格
在发展的语境中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古典主义建筑的关系,这三者必然会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相互影响。文章主要是在狭义的的古典主义语境里讨论古典主义建筑,即运用“纯正”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讨论范围则是约定俗成的以20世纪中叶为分割点的两种建筑风格,这不是指一种学说或学派,而是指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处境和现象,它们甚至并不是主流趋势而是一种泛文化的情绪和感受。下面笔者简要地从传承和区别这两个方面来谈这三者的关系。
一、传承与延伸
现代主义建筑在风格上倾向于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是一些适应工业化的新建筑。在人们对混凝土和玻璃失去兴趣以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从现代主义分化出来的三个造型风格中重要的一支(另外两个是传统派和晚期现代派),主张将最新的技术与装饰相结合,重新启用了山形墙、古典式的柱子和拱券。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建筑提出较完整指导思想的是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他提倡保持传统,要“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等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就是“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东西中挑挑拣拣”。
物质上的传承是不可否认的,建筑理念上的复兴也是有据可证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的全面改造应属于典型的“整体规划”。许多法国古典建筑诞生于此时期,如凯旋门附近的星形广场等。这一改造使得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交通状况大为改观。“二战”给欧洲许多城市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得“整体规划”又重新流行起来,如英国的考文垂市、瑞典的魏林比新城等。
我们可以说古典主义建筑元素、风格甚至理念是被后现代建筑师提炼和运用的,而其中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逐渐变化发展的过渡产物,除了明显地运用装饰元素以外,贯穿古典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还有建筑师都在追求完美自然的几何形,在风格上追求质朴、实用、大气,强调建筑的社会公共性以及对黄金比例的运用。
二、区别与进步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房屋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运用使得从19世纪中叶起建筑师就开始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玻璃和其他工业材料,代替了古典主义常用的石头、木头、砖。欣欣向荣的现代文化与现代建筑最终取代了逐步堕落为有貌无神的折中主义的古典主义建筑。
除了材料上的区别之外,建筑结构上也有了明显的不同。铁强度更大,相对轻便,更便于加工。在钢筋混凝土发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奇迹在不断被重新创造。混凝土预制件在现代派时期就为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和密斯所青睐,在他们的建筑中常常可以见到混凝土预制件的影子,尤其是在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中最为常见。它的出现使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现场―砖―石”的盖房子的方式遭到淘汰。另外,新出现的结构还有受力合理、节省耗材、轮廓流畅的悬索结构,以及几乎是“密斯风格”代名词的金属玻璃幕墙等。
一方面,建筑结构的进步使得房屋的建筑设计自由度更大,使得以前不可能完成的建筑设计变为可能,各种思潮、学派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兴起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奥地利的维也纳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等。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建筑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然而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只注重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了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不能满足一般大众对建筑的要求。特别是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很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它反映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已经被一些发达国家超越,人们将更高的要求寄托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上。
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高度工业技术风格要求建筑师不仅在建筑上使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其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建造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被装配与改造的建筑。为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的大型、多层的“巨型结构”出现了。
其实,关于现代和后现代的争议一直不断: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建筑师也的确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是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而忽略了许多实际问题。后现代派里的典雅主义(即新古典主义)主要指后现代建筑师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特别是约翰逊强调的“建筑是艺术”,其提倡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形式遵循思想而不是功能或理性。
参考文献:
[1] 牛耘.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借鉴古典主义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建筑[J]. 大众文艺. 2010(04)
[2] 王贵祥.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中的历史主义[J]. 装饰. 2011(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