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风格范文
时间:2023-03-15 14: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哥特式风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
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爱伦・坡 《厄舍古屋的倒塌》 哥特式风格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
哥特以独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深深影响这个社会。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像一种反讽。哥特文学以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为代表。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生活化和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控上无不流出怪涩恐怖因子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极具现实意义,它们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独而焦虑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人们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在这里具有破坏力的对象对人们展以造成实际威胁和伤害,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因恐怖、惊险、黑暗等引起的审美。在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红死病的化装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等。
《厄舍古屋的倒塌》描写的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族内通婚传统的家族中一对具有倾向的孪生兄妹“毁灭”的故事。妹妹多年疾病缠身,哥哥因思想久被压抑而精神失常。当中恐怖章节内容与室外传来的怪异声音凑巧配合一致。此时妹妹破棺而出,披着尸衣站在门口,死在已经晕死过去的哥哥的怀里,挚友仓皇逃出古屋后,古屋在风雨中倒塌在屋旁的池塘里。该故事充满了哥特式小说的元素和风格,光凭其独特诡异骇人的情节就产生了足够的恐怖效果。
一、环境氛围的哥特式情境
作者通过种种方式营造了阴郁凄迷的环境,强化了小说本身的哥特式氛围。这样就为整个小说定下了一个梦魇般的基调,在读者的心里挥之不去,影响整部小说的阅读效果。在文中环境描写的其他侧面也会让读者对此古宅留下死亡和衰朽的印象。比如“表层覆盖了一层毛茸茸的苔藓,交织成一种优雅的网状从房檐蔓延而下,再如由于常年不通风,那些木质结构表面上完好无损,实则早已腐朽了”[1]。总体而言,在小说氛围的营造上没有比死亡二字更能影响读者了。坡同时在日常生活物件的描绘上也强化了哥特式氛围。当叙事人我第一次步入厄舍的书房时,对屋子里简单的物件独特的描绘方式强化了小说叙事的阴郁和神秘的氛围。“黑色的帷幔垂悬四壁,室内家具多而古雅,但破旧而不舒适。房间里有不少书籍和乐器,但却未能给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我觉得呼吸的空气中也充满了忧伤。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叙事人的这种描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房间是个停尸房[2]。根据情节的需要、事态的发展,点点滴滴的环境描写已经将整个小说的忧郁、病态、恐惧气氛进行了升华。尤其是把玛德琳小姐放入地窖后的第七天或第八天,作者对一个难眠的夜晚妹妹破棺而出那一段的环境描写,将恐怖气氛一步步推向了。“黑色的帷幔已经破烂,被风吹动,拍打着四壁,一碰到床榻四周地饰物时,就沙沙作响。”这是幽灵或冤鬼出现的场面,形象具体的环境描写再次引起读者的联想,视觉上的恐惧带来心灵的恐惧。
二、外在事件对人物内在心灵的投射
作者最终容许阴郁的外部环境以某种方式进入了内心世界,这在心理上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投射,最终影响到作为接受者的读者阅读小说的心境。读者会发现文本色调越发显得恐怖,因为人类的心理所能激发的想象力远远超过外部事相本身。这表明存在于《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主要来自文本中的人物自身。故事中的叙事人甚至承认了房子的阴抑气氛实际是由他自身的想象力所决定的。“我当时是那么地沉湎于自己的想象,结果我真以为那幢房子及其周围悬浮着一种它们所特有的烟雾,一种不与自然之空气亲合的雾气,生发于那些枯树、茅薹和那一潭死水,那是一种神秘而致命的雾霭,阴郁、凝滞、朦胧、沉浊如铅”。笼罩于厄舍府的气氛由于其真实的景观严格说来不应该是让人感到恐惧的,却确实是让人害怕的,那是因为叙事者在其中加入了想象力。心理所产生的恐怖远远超过外部事相所能制造的恐怖,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如此害怕黑暗,由于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相信在黑暗中存有某种东西能够伤害他们、吞噬他们。
爱伦・坡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怪诞与恐怖。一系列贯穿小说的环境、景物描写都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营造出的恐怖氛围更是入木三分,畅快淋漓。爱伦・坡将人物和故事情节放置在精心安排的场景中,每个细节的环境描写都是为营造恐怖气氛而设的,以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和高超的叙事能力,展现了一个个令人心惊不已和怪诞恐惧的场景,完美地达到了恐怖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良廷.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8.
[2]张守华.《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体风格透析[J].长城,2010.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
篇3
汪峰唱歌时的特点:汪峰的特点是高音激越奔放,中音沉静感人,无论音乐还是声音直抵人心。
汪峰,1971年6月29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大陆摇滚歌手、音乐创作人、作词人、作曲人,鲍家街43号乐队发起人。汪峰自幼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学习小提琴,大学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中提琴专业,大学期间在专业音乐学习和训练之余就开始进行摇滚乐创作并组建乐队。完成本科学业后,进入中央芭蕾舞团任副首席小提琴师,后辞职后转型为职业歌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呈现效果多变。因为欧式风格隔断本身的类型就比较多,所以外观不同的隔断能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各有不同,例如颜色不同的隔断、材质质感不同的隔断、外形设计不同的隔断,这些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能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
2、使用寿命长。欧式风格隔断使用的制造材料相比于使用木质材料的中式风格,它的材料设计范围更广,包括木质、铁艺、石膏、大理石等等,这就让欧式风格隔断所会受到的湿度和温度影响不大,持久耐用。
3、性价比高。本身欧式风格隔断所需要的制作材料就不是很多,而且市面上的很多欧式隔断使用的都是人造板材,成本不高,装饰效果又好。
注意:在日常清洁欧式风格隔断的时候,最好使用棉质面料的抹布来进行打扫,并且要注意隔断表面雕刻纹路中的污渍清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简单而深邃 幽默而内敛 不确定性 文体风格
“‘文体’一词涵义颇多,既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又可指某一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既可指某种体裁的语言特点,又可指某一作品的语言特色。”[1]弗罗斯特诗歌文体研究主要侧重诗人语言特点的分析,通过对诗人诗歌语言特点的研究,诗人简单而深邃、幽默而内敛的不确定性文体风格将逐步呈现于读者眼前。
一.简单而深邃
弗罗斯特坚持诗歌创作要“以情趣开始,以智慧结束”,因此,诗人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作品里往往蕴含着其对人生、对自然的深邃哲思,如诗歌《天意》:
我发现一只斑纹蜘蛛,肥胖而白嫩,
在白色的万灵草上,捕到一只飞蛾
像抓住一件僵硬的白缎子衣物――
把死亡和枯萎的特征糅合在一起,
糅合在一起,正好用来迎接清晨,
一如女巫的清汤把百味调和――
雪花般的蜘蛛,泡沫般的花朵,
拖着死亡之翼一如纸糊的风筝。
那花朵是白色又有什么相干,
还有那路边碧蓝而纯洁的万灵草?
是什么让蜘蛛爬上高端,
在那里把飞蛾捉弄在夜间?
有什么使人惊骇可比这阴暗的天意?――
倘若天意连这样一桩小事也能控制。[2]
此诗虽然风格简朴,却意蕴深远。诗歌看似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却一反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的结构特征: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会被分成两个诗节,第一诗节由八行诗句组成,旨在提出问题,第二诗节由六行诗句组成,意在回答第一诗节中的问题。《天意》中,诗人却在第一诗节先描写一个情景,而在第二诗节提出问题。对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写作结构的背离并非诗人的随意之举,而是他别出心裁之处。传统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的“提问―回答”式写作结构常给读者带来圆满之感,因为诗中所提问题的困惑都会在第二诗节给予解答,而弗罗斯特一反常规的“情景―提问”式写作结构不得不让读者对那未解的问题充满困惑、浮想联翩。这样的写作结构赋予了读者更多的解读可能,让他们能在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里探寻诗歌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第一诗节里,诗人以直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一只肥白的斑纹蜘蛛在一朵白色的万灵草上捕食一只飞蛾的情景。对此,读者似乎觉得简单易懂,毕竟这是自然界里时常发生的事情。然而第二诗节中,诗人突然话锋直转,不再描写蜘蛛捕蛾之事,而是一连使用了三个以“什么”进行提问的疑问句:“那花朵是白色又有什么相干,/还有那路边碧蓝而纯洁的万灵草?”“是什么让蜘蛛爬上高端,/在那里把飞蛾捉弄在夜间?”“有什么使人惊骇可比这阴暗的天意?――/倘若天意连这样一桩小事也能控制。”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却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仅找不到为什么本该是蓝色的万灵草却莫名其妙地变成白色的原因,也说不清楚是什么让蜘蛛能隐藏在万灵草之上并最终杀死白飞蛾的原由,难道这就是诗人所谓的天意?而天意到底为何?对读者来说,仍旧对其知之甚少。可以说,此诗是弗罗斯特简单而深邃的典型文体风格的体现:在看似简单的诗歌外表下隐含着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邃思考。
投林
我到了树林的边缘,
鸫鸟的鸣唱――哦听!
现在,外面若是黄昏,
里面,便是幽冥。
一只鸟已飞临林中幽冥,
双翼依然轻盈灵巧,
为寻找栖息之处好过夜,
虽然它依然在鸣叫。
太阳的最后一缕光线
在西天正在死亡,
余一息尚存者,留待一曲
活在鸫鸟的胸膛。
远方柱林隐隐的黑暗里
鸫鸟的圣乐在继续――
那无异于一声召唤
投入黑暗和悲戚。
哦不,我是出来看星的,
我却不愿投林去。
纵然邀我也不去,
何况是邀请无稽。[2]
再如诗歌《投林》,此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我”不愿进入幽黑树林之事,而事实上,诗歌并非表面所读那般简单。此诗是诗集《见证树》(1942年)的收录作品,而从1934年到1940年间,诗人正遭遇了一系列家庭苦难。1934年诗人最心爱的女儿玛乔丽死于产褥热;1938年其妻埃莉诺因心力衰竭而去世;1940年其子卡罗尔开枪自杀身亡。亲人们的相继离世使诗人跌入了人生低谷,却也让他洞悉了生命的真谛,如《投林》所吟诵:“哦不,我是出来看星的,/我却不愿投林去。/纵然邀我也不去,/何况是邀请无稽。”因此,此诗并非简单的田园诗作,它是诗人经历生死离别痛苦后的有感而发。
弗罗斯特有关“树林”的诗作可谓比比皆是。“树林”多以幽黑、深邃的形象展现于读者眼前,常意指“自然”,很少涉及其他。但《投林》中那片幽冥树林却一反常态,它不再是自然的化身,而是死亡的象征。诗以一只鸫鸟在林边吟唱开篇。“我到了树林的边缘,/鸫鸟的鸣唱――哦听!/现在,外面若是黄昏,/里面,便是幽冥。”以林为界,林外是黄昏人世,林内则是幽冥死亡。诗中“鸫鸟”无疑是死亡的信使,它鸣唱着,以歌声引诱生灵进入死亡之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正如闯入死亡之林的鸟儿,顷刻消亡,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悲凉。亲睹鸟儿死亡的“我”自然不愿就此结束美好的生命,对死亡的召唤,“我”断然拒绝。
死亡让人心生畏惧、让人沮丧失意。然而《投林》中,“我”虽亲睹死亡,深知死亡会让鲜活生命瞬间消逝的恐怖,“我”却毫不惧怕于它。“哦不,我是出来看星的,/我却不愿投林去。/纵然邀我也不去,/何况是邀请无稽。”“我”热爱生命的美好,自然不会轻易赴死亡之邀。可见,《投林》是诗人经历亲人离世痛苦后的心声之作――生命如此美好,更需倍加珍惜。它是诗人简单而深邃文体风格的代表之作。
二.幽默而内敛
简单而深邃是弗罗斯特诗歌毋庸置疑的典型文体风格,但幽默而内敛也是弗罗斯特诗歌文体风格不可否认的典型特点。“幽默是弗罗斯特诗歌情感与智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弗罗斯特的幽默元素不仅存在于他诗歌的句里行间,也存在于他的‘意义声音’之中,而且常常是惟妙惟肖地融入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艺术。虽然难以琢磨,也不容易言表,但是读者总是能够在阅读弗罗斯特诗歌时深切地体悟到他那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诙谐和幽默。”[3]
早防,早防
那个形容枯槁的丑老太婆,
那提着桶来擦楼梯的嬷嬷,
就是当年的美女阿比莎格,
就是曾走红好莱坞的影星。
有多少巨星名流背时倒运,
叫你没法不怀疑气数会尽。
早辞人世可逃脱晚年悲境,
但若是命中注定寿终正寝,
就得想办法死得不失身份。
设法垄断所有的股票交易!
如果必要也不妨组阁登基,
这样就没人叫你丑老婆子。
有些人凭其学识维护尊严,
有些人仅凭诚实保持体面,
他人之法亦可为你的手段。
沉湎于对昔日辉煌的回忆
既防不了晚年被漠然视之
也防不了临终时独卧枕席。
最好买些友谊守候在身旁,
这样便可以死得体面风光,
有总比没好。早防,早防![4]
《早防,早防》是一首带有幽默而内敛文体风格的诗歌,诗人将“如何从容谢世”这一严肃主题置于一个轻松而诙谐的语境之中,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外轻内重的诗歌审美享受。
诗歌伊始,诗人就调侃道:“那个形容枯槁的丑老太婆,/那提着桶来擦楼梯的嬷嬷,/就是当年的美女阿比莎格”。从过去风华绝代的好莱坞美女到如今形容枯槁的丑老太婆,这样的反差的确巨大。那么,世人如何才能不再步阿比莎格的后尘?诗人以诙谐的语气给出了他的建议:“早辞人世可逃脱晚年悲境”。当然,考虑到有人注定要寿终正寝,诗人又以调侃式的语气给出了他的温馨提示:“就得想办法死得不失身份”,如:“设法垄断所有的股票交易!”“如果必要也不妨组阁登基”,当然也可“凭其学识维护尊严”“仅凭诚实保持体面”。最后,诗人不忘呼吁:“最好买些友谊守候在身旁/这样便可以死得体面风光,/有总比没好。早防,早防!”在诗人轻松的调侃下,“如何从容谢世”这一严肃话题已俨然成为他笔下的闲谈话题。
通过此诗,弗罗斯特幽默而内敛的典型文体风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弗罗斯特自己所说:“风格乃人格。但毋宁说风格是作家诗人自己采用的方式……如果它表面上是严肃的,那它肯定有内在的幽默。如果它表面上是幽默的,那它肯定有内在的严肃。严肃性和幽默感谁缺了谁都不行。”[4]
不完全在场
我转身对上帝讲
人世间如何绝望;
可我发现糟糕透了,
原来上帝不在场。
上帝转身对我讲
(请诸位莫要发笑);
上帝发现我不在场――
至少不完全在场。[2]
《不完全在场》是另一首具有幽默而内敛文体风格的诗歌。第一诗节,“我”向上帝倾诉人世疾苦,希望得到上帝的帮助,却发现“原来上帝不在场。”第二诗节,当上帝对“我”布道之时,却发现“我”也不在场,“至少不完全在场。”缺席的上帝和心不在焉的“我”完美地勾勒了人与上帝难以沟通的可笑局面,也正是在此幽默的文体风格下,人类所谓的虔诚信仰被嘲讽,人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之本质。
由此可见,弗罗斯特诗歌的文体风格极具不确定性,既有简单的深邃性,也有幽默的内敛性,而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不确定的文体风格向读者展现了其诗歌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在那些看似通俗易懂、诙谐可笑的作品里深层次解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邃关系,从而发掘人生之真谛。
参考文献
[1]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
[2](美)罗伯特・弗罗斯特.弗罗斯特诗歌精译[M].王宏印,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85,323,303.
[3]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49.
篇6
爵士乐的五个风格特点:即兴演奏或者是演唱;运用布鲁斯音阶;爵士乐节奏的极其复杂性;独有的爵士和弦;独特的音色运用。爵士乐(Jazz),音乐类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
20世纪前十几年爵士乐主要集中在新奥尔良发展,1917年后转向芝加哥,30年代又转移至纽约,直至今天,爵士乐风靡全球。爵士乐的主要风格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新奥尔良在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在这里,对爵士乐早期的历史研究及记录比在其它地方都进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这一段时间里,新奥尔良的爵士乐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种类更多、更好,但这绝不意味着新奥尔良是产生爵士乐唯一的一个地方。在每一个有相当数量黑人聚居的美国南部城市所产生的音乐都应被视为是早期爵士乐的一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爵士乐;风格流派;特点
爵士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黑人的传统民歌,但在美国形成和发展。18至19世纪,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长期受白人奴隶主的压迫,不但要辛勤劳作,更要忍受白人社会的排挤和压迫,音乐成为黑人奴隶们音乐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黑人音乐最初形成灵歌、拉格泰姆、布鲁斯等音乐形式,爵士乐较晚才出现,从19世纪末开始,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从一开始就体现其兼收并蓄,融合多种音乐风格的特点。
19世界末20世纪初是爵士乐的初生时期,当时美国的新奥尔良以其开放的姿态,对黑人相对宽松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黑人音乐家来此创作演出,新奥尔良由此也成为爵士乐的故乡。爵士乐从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众多乐迷的目光,不单单是黑人音乐家,众多白人也被其魅力所吸引,一些白人音乐家也开始加入到爵士乐阵营中,由此也为爵士乐融入欧洲古典音乐元素。
20世纪的二十年代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爵士乐发展的全盛时代。此时的爵士乐开始形成系统并涌现出多种风格流派,如拉格泰姆爵士乐(Ragtime)、新奥尔良爵士乐(NewOrleansJazz)、古典爵士乐(ClassicJazz)、迪克西兰爵士乐(Dixieland)、酷派爵士(CoolJazz)等。
但爵士乐的美好时代并没有一直延续,上世纪60年代开始,摇滚乐开始兴起,众多年轻人被摇滚乐吸引,爵士乐逐渐没落,当时的爵士乐被视为传统的、老派的音乐形式。爵士乐的颓势促使爵士音乐家开始探索爵士乐的新形式,对传统爵士乐进行创新。爵士乐体系又加入了摇滚爵士(Jazz—Rock)、融合爵士(JAZZFUSION)、自由爵士(FreeJazz)…..爵士乐的风格流派更丰富多样,每种风格流派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又同时具备爵士乐的传统特点,如即兴演奏或演唱、运用布鲁斯音阶、独有的爵士和弦等。
一、布鲁斯爵士(jazzblues)
从布鲁斯走来的爵士乐,在爵士乐形成的过程中汲取很多布鲁斯的养分,同时又拥有比布鲁斯更广阔的天地。布鲁斯爵士有着坚实的布鲁斯根基,但又吸收了富变化而又稍快的爵士音乐,简单来说就是以爵士的方式演奏布鲁斯。其实布鲁斯和爵士发展到现在,两者已经呈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很多爵士经典曲目以布鲁斯为基调,特别是早期的爵士,几乎都以布鲁斯为主,布鲁斯爵士可以说代表了最经典的爵士乐。布鲁斯爵士保持即兴演奏的特点,同时加入布鲁斯的三和弦结构。布鲁斯爵士涌现出很多代表人物,如钢琴师莫斯·艾利森(MoseAllison)以爵士为主的作品;吉它手朗尼·约翰逊(LonnieJohnson)扎实的布鲁斯基础,还有雷·查尔斯(RayCharles)的激情荡漾而又博采百风的钢琴布鲁斯,以及B.B.King、EricClapton等灵魂人物。
二、摇摆乐(Swing)
摇摆乐兴起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三四十年代盛行一时。当时美国的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娱乐需求旺盛,爵士乐为创造更适合跳舞的音乐,摇摆乐逐渐形成。1935年班尼固德曼(BennyGoodman)大乐队的成功代表着摇摆乐的确立,直至1946年大乐队时代的结束为止。摇摆乐不同于先前的新奥尔良爵士乐和迪克西兰爵士乐,通常乐队中的合奏更为简化,同时是作为更为成熟的独奏之间的反复演奏的连复段。摇摆乐後来随着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脚步,演变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队和演奏会音乐。摇摆乐的特点正如其名,生动活泼、节奏鲜明,充满艺术性和性,人们很容易随着摇摆乐的节奏和韵律偏偏起舞。摇摆乐节奏为每小节四拍,因此又被称为“四拍子爵士乐”。
三、融合爵士(JAZZFUSION)
融合爵士兴起于七十年代,融合爵士乐出现之前,爵士乐曾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没落时期,风光不再,而相反地,摇滚乐、金属音乐等前卫的音乐形式则风头正劲。为挽救日渐低迷的爵士音乐,迈尔士·戴维斯(MilesDavis)以加入摇滚乐作为策略,推出2张结合摇滚乐节奏、电子乐器和爵士乐的成功专辑《InASilentWay》《BitchesBrew》,为爵士乐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融合爵士乐汲取很多当时主流音乐的元素,使得爵士乐呈现全新的面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爵士乐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爵士乐极强的包容力特性使其能够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拥有足够的创造力,任何音乐都可以成为爵士乐的调料。
四、巴萨诺瓦(bossanova)
巴萨诺瓦是源自于巴西,是一种融合巴西森巴舞曲和美国酷派爵士的一种“新派爵士乐”。谈及巴萨诺瓦不能不提小野丽莎,很多中国听众也是通过小野丽莎知道了巴萨诺瓦。小野丽莎无拘无束的音乐风格,搭配上她时而慵懒柔软、时而活泼俏皮的唱腔,在全世界引领了一股风潮。不止是在爵士领域,更延伸至流行音乐市场。
巴萨诺瓦是爵士乐体系中最具小资气质的风格流派,在咖啡馆、小酒馆、精品小店经常出现它的踪影。巴萨诺瓦听起来简洁明快,令人倍感舒适,但其结构实际上很复杂,乐器的音阶或和弦转换的行进方式变幻莫测,往往乍听下以为可以掌握旋律的起落和节奏,和弦一转换后即捕足不及。但若非专业人士,不必深究其复杂的结构,懂得欣赏其热情中又带着慵懒舒适的特性就已足够。午后的休闲时光,一杯咖啡,一杯书,一曲巴萨诺瓦,一幅完美的享受生活画卷。
五、抒情爵士(Smoothjazz)
抒情爵士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距今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普及率相比其他形式的爵士乐来得高,究其原因,抒情爵士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明显的商业气息,广泛地吸收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借鉴流行音乐的市场运作模式。抒情爵士就是爵士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体,在抒情爵士中,音乐家们不再把他们的精力投入到即兴创作及演奏当中去,而是更加注重音乐的旋律化,以及和R&B等其它音乐之间的融合能力。
以上五种风格流派是爵士乐的几个代表流派,也是现今较为流行的几种爵士乐形式。爵士乐的内涵极其丰富,远不是几个浅析几个风格流派就可以概括的。现代音乐市场仍然是流行乐的天下,爵士乐则处于小众的态势。但现今的音乐风格界限早已不那么明显,各种音乐形式都可以进行巧妙融合,在流行曲调里加入爵士元素已非常普遍,而爵士乐也广泛借鉴流行乐的元素,巴萨诺瓦、抒情爵士即是爵士乐借鉴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范式。可以预见未来的音乐市场,不会是一种音乐形式独霸天下,爵士乐与流行乐、摇滚乐等多种音乐形式共存,而那时的爵士乐也将更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抚州市采茶歌舞剧院)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森,《爵士乐》,南海出版社,2006—12—1;
篇8
美国嬉皮士海报广泛继承了许多优秀的设计风格,其中借鉴最完整、特点最突出的要数法国新艺术运动中诞生的新艺术风格。许多嬉皮士海报大师,如奥尔顿•凯利、维斯•威尔逊、大卫•博德和史丹利•茅斯等都是新艺术风格的忠实崇拜者。他们认为新艺术风格中出现的具有强烈戏剧效果的装饰元素与嬉皮士年代的精神特质非常吻合,这促使了嬉皮士海报装饰情结的形成。下面笔者就以新艺术运动中的主流艺术家风格——穆夏风格与奥布里•比尔兹利风格为论述依据,详细分析嬉皮士海报装饰情结的表现。
1.穆夏风格。穆夏是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充斥着精致、细腻,带有极端唯美效果的蜿蜒曲线、拜占庭的华丽色彩、洛可可与巴洛克的奢华几何装饰,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装饰主义情调。穆夏的这种富于戏剧张力与浪漫情怀的装饰风格让嬉皮士设计师们所折服,他们争相效仿,于是就诞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装饰趣味浓烈的嬉皮士海报。如奥尔顿•凯利与史丹利•茅斯合作设计的阿瓦隆舞厅海报,两位设计师参考了1898年穆夏为烟草公司设计的招贴,画面中一位身材曲线玲珑、有一头飘逸卷发的曼妙女郎被手中香烟的烟气萦绕——漩祸形状夸张、浓密卷发与四周装饰效果强烈的藤蔓缠绕在一起,视觉效果极富张力,精致而不失大气,再搭配嬉皮士夸张的迷幻色彩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2.奥布里•比尔兹利风格。奥布里•比尔兹利是19世纪英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创作风格深受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浮世绘等装饰意味浓厚的艺术流派或艺术形式的影响。他的作品线条流畅、前卫,唯美中又带有一点颓废、怪诞的气氛,这种感觉正是嬉皮士设计师所寻求的。60年代,许多设计师将比尔兹利的颓靡装饰风格作为典范,以大卫•辛格创作的西菲尔莫尔会堂海报为例,设计师将孔雀和老鹰的下半身线条抽象为一个诡怪的人物侧脸——黑白交错的曲线搭配版画般的色彩平涂处理,不仅使作品张力十足,更传达出了嬉皮士文化的魔幻气质。
二、光效应艺术影响下的视错倾向
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光效应艺术又被称为“光学艺术”或“视觉艺术”,其主张利用光学原理绘制几何图形,制造令人眩晕的视觉幻象。嬉皮士们被这种能够创造出主观色彩的视觉艺术所吸引,创作出了大量带有光效应艺术风格的海报作品。这些作品绚丽多彩,充斥着诡异、瑰丽的虚拟光感,如同舞会上的灯光秀一般令人着迷。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几何式视错觉风格和色彩视错觉风格两方面详细分析美国嬉皮士海报在光效应影响下表现出的视错特征。
1.几何式视错觉风格。光效应艺术通常会将正方形、圆形、矩形等常见的几何图案进行切分拆解,而后以大小不一的、重复的方式重新组合,使重组图案在人的眼睛快速移动过程中产生一种线条游动、色块抖动的视觉怪相。如迷幻大师维克多•莫斯科苏为阿瓦隆舞厅设计的人物版海报作品,画面中头戴礼帽、嘴叼雪茄的嬉皮士由黑白两色构成,设计师在人物背景和人物身体白色平涂部分加入了六瓣风车状的圆形图像,当人们的目光游走于海报人物主体与背景之间时,风车状图片便会产生顺时针转动的视错效果,令人感觉十分新奇、有趣。
2.色彩视错觉风格。早期的光效应艺术主要通过黑白两种对比效果强烈的色彩制造视错效果,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尝试用色彩之间的冷暖关系差异制造平面作品的纵深感、光感和空间感。这大大拓宽了色彩的选择范围,得到了嬉皮士们的广泛欢迎。如创作于1968年的Y-Knot舞厅海报,画面中央是两朵盛开的花朵,背景为放射状的线条,设计师通过红色、橘色、蓝色的暖色到冷色的过渡,使画面产生了有深度的立体幻象,大大提升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三、迷幻、迷离的感觉传达
迷幻是嬉皮士海报最基本的视觉特征,设计师需要通过精心计算和处理才能将主体意识强烈的嬉皮士迷幻精神传达出来。具体来讲,嬉皮士海报迷幻、迷离的感觉传达主要体现在迷幻图形与迷幻影像两方面。
1.迷幻图形。在最初,海报设计师们大多通过类似于新艺术运动交错重叠的曲线形象或文字来塑造繁复而带有迷幻气质的视觉图形,在光效应引入后,他们开始寻求使整个画面流动、转移、收缩、扩张的图形表现手法。这为嬉皮士海报图形的迷幻感传达提供了更多可能。以迷幻图形创作先驱维斯•威尔逊为菲尔莫尔会堂设计的火焰海报为例,画面中的“火焰”线条妖娆、细腻,层层“火光”中隐约透出一张“人脸”,再搭配红、黑的配色,便使海报产生了一种诡异、神秘、似有还无的迷离感。又如,李•康克林为纽约音乐会创作的海报,画面中的图形和文字以毫无规律的方式扭动、摇摆,产生了一种犹如油滴入水中的魔幻意境,令观者沉迷于其中。
2.迷幻影像。迷幻影像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照片处理手法,其能将客观影像处理成光怪陆离的迷幻影像,给人一种迷离、颓废的视觉感受。如维克多•莫斯科苏用迷幻影像处理手法创作的Matrix舞厅海报,设计师将原本的人物照片处理成了相片底板效果的影像——原素材中的深色部分变为了影像的浅色部分,原素材的浅色部分则变成了影像的深色部分。这种颠覆常理、色差强烈的视觉效果恰好同嬉皮士们所迷恋的“脑中幻境”相吻合,受到了当时青年群体的广泛欢迎。
四、自由、随意、对抗的视觉诉求
与当时以机械性的文字样式、图形、摄影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严谨的主流设计风格不同,嬉皮士海报带有一种自由、随意,同理性的现代主义思潮相对抗的精神。很多嬉皮士设计师并不太关注海报作品对信息的传递功能,而是把目光更多地集中于设计个性以及审美价值的表现,甚至将海报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形式。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对文字的否定和对图片的否定两方面对嬉皮士海报的这一风格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1.否定文字信息的功能性。嬉皮士海报设计师们往往只注重字体的艺术性,而忽略了其信息载体的功能,这使得嬉皮士海报中的文字阅读性不强,甚至根本不能正常阅读。如维克多•莫斯科苏创作的海报《God’seye》,画面中的主体文字化身为了图形元素,并组成了若干个大小不一、层层套嵌的正方形,乍看之,受众能够体会到海报造型的精妙,却察觉不到其中隐藏的字体,更很难读出其所传达的信息。
篇9
2、保持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但删去了原来传统套路中的重复动作,套路中的招式编排由简到繁,布局循序渐进;
3、易学易记,便于推广;
4、练习比较省时,只需5到6分钟,极慢也不过7到8分钟,可供表演;
篇10
巴洛克时期正值西欧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虽然在这一时期已经摇摇欲坠,但当时的封建君主影响力还残留,皇权的威严还有市场,所以,此时的音乐艺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作品尽管从艺术风格的特点上有了恢弘大气、神圣庄严的重大变革,但在内容上,尚未脱离以皇室生活,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为题材。?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在欧洲发展迅猛,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科学定理的发现使人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宇宙的秩序之美和均衡之美。所以反应宇宙的秩序和均衡之美成为当时艺术家争相追捧的创作潮流。同时,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又引领人们崇尚理性,追求严谨和秩序,这一切又造成了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宗教神学和皇权的外衣下,表达着艺术家对个人享乐和精神满足的诉求。
一、节奏严谨平稳、律动周而复始
启蒙运动带来的理性之风影响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钢琴艺术创作同样受到了影响,理性信仰至上的思潮带给钢琴艺术创作以突出的结构严谨规整的艺术风格。其中,巴赫的作品最有代表性。他的作品的主基调从始至终都保持在一个基本的节奏之上,仿佛一直在叙述和沉思着什么,不再具有浪漫派的自由奔放、速度时快时慢的节奏特点。但是,作为钢琴艺术又决不能总是处于同一风格的基调上,那样,艺术的魅力将无从实现。因而,巴赫在追求音乐的严谨平衡的同时也注重自我的表达,它以艺术创新的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将他的作品大都分为严格节拍和自由节拍两个部分。贯穿于巴赫作品始终的节奏特征必定是严谨平稳的,但是在自由节拍部分则是即兴的,突出了华丽而变化多端的演奏技巧。这样的特点可通过欣赏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来品味。
二、主题充盈实验性,内容体现民俗性
巴洛克时期是自然科学不断取得进步,让人们挣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让人性在神性的压抑下解脱出来的初始时期,人们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开始感受到人类自身所蕴藏的能量是无限的,人类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于是,从过去的重视对宗教神学的讴歌,转而为关注对人的自身情感、能量、欲求的表现,音乐中的人性味道浓烈起来。音乐作品开始逐渐关注到人自身和市民生活。作品内容体现着民俗化的趋势。如这一时期巴赫的《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就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英国和法国市民生活的画卷。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还充满了实验性质,吸收了包括了吉他、响板、曼陀铃等民间乐器的特色,在作品中常常出现以钢琴模仿这些乐器演奏的段落。这一时期的钢琴家所体现出来的实验精神也正是反映了那一时期物质资料的丰富,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类思想逐步解放,在艺术领域也获得了表现。但是,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的规律性,乃至人类自身能量的认识毕竟是稚嫩的,所以,艺术作品的创作技法、主题、表现形式的推陈出新充满实验性和想象性,甚至于显得离奇怪诞。尽管这些尝试明显暴露出人类认识和音乐艺术创作能力的不足,但这样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的解放无疑是进步的,在极大地焕发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带给艺术欣赏这些新鲜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为之后的古典主义时期钢琴艺术风格的出现作了铺垫。
三、乐曲表现力深沉雄浑,富有空间感
在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的重大发明接续问世后,世界的规律颠覆了人类满足于现状的认知,激发了人类思想中不断挑战和了解世界未知的意识与渴望,进而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最初形成的严谨、抑制、规整、平衡的音乐风格也逐渐发生变化,冲击力和动力感的因素悄然进入。如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序曲的低音部分由一个深沉雄浑的长音贯穿,而高音部分是由响亮的高音缓慢下行的旋律。一高一低的落差营造出了一种开阔的空间感,使听众仿佛是置身在空旷的大教堂之中,而中音区又让人感觉到力量的汇聚,有蓬勃进取之感。这种律动感和活力是由于复调织体中声部的不同间歇而造成的,可谓之余音绕梁、盈耳不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感和进取之感正是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势头的势不可挡的势态和活力无限的精神世界的缩影。
四、演奏风格的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虽然说受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注重表现人本身。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没有脱离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的框架。在演奏时还是注重平衡和节制,在规整平衡的韵律中表现人性。在演奏方法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注重“断连性”,即在演奏过程中既要流畅又要层次分明,根据需求用断奏和连奏处理不同的段落,每个音符都处理得细致入微,把高雅的格调和丰富的色彩感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在触键技巧上,巴赫实现了创新,他在弹奏时用上了拇指,并且让手指弯曲,改进和丰富了钢琴演奏技巧。而这一新的钢琴弹奏用指方法基本和现代钢琴演奏技术相差无几,可以说是巴赫奠定了现代钢琴用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