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检索范文
时间:2023-04-06 12: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献信息检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检索;可视化;面临的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72-02
1 前 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激增,信息检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的信息检索大多集中在关键字匹配方面,对其语义的处理涉及的不多。因此,虽然有较高查全率,但查准率却不高,同时无法实现人机交互。对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分布的信息空间,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是实现人机交互学习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它可以代替人来完成繁杂的信息收集、过滤、聚类等任务,实现信息检索系统的智能化。
2 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方向与状况
近几年,国内关注信息检索可视化的专家学者也逐渐增多。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学者关注面向网络及大规模信息资源的检索可视化技术、各个具体领域的可视化、各种算法的改进等具体问题。国内现今对于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研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2.1 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主要是对国外现有的信息检索可视化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引入式学习。李春旺分析了国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可视化信息系统,FilmFinder、CoBrowse及WAV系统。最后阐述了当前信息检索可视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文燕平在总结分析了已有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WWW信息检索可视化的一般原理,并指出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实现需要始终坚持以支持信息检索为目标的原则。张学福在文中论述了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基本问题,包括:信息检索模型、信息内容描述、可视化映射技术、可视化显示技术、全局映射与局部映射、实时可视化和人工参与的可视化等。
2.2 技术开发
曹锦丹等分析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不足及可视化信息检索的优势,介绍了一种将信息检索与信息可视化集成用于网络信息资源可视化检索的新工具――WIDAS,并与其他几个可视化检索系统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对信息检索可视化的发展及前景作了讨论。张会平等将信息可视化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应用到跨语言信息检索领域当中,提出了跨语言信息检索可视化模型,并介绍了一个实例――澳门法律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曹艳讨论了信息检索可视化交互和视觉设计,结合Aqua browserLibrary阐述了信息检索可视化在图书馆OPAC中应用的意义,讨论了书目信息检索与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融合需关注的一些问题。张学福借助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研究非一般意义上的概念空间,即以对象内能够描述对象内容的词为概念,通过词共现方式构建的概念空间,研究它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一般意义上的概念空间、效果如何等,为构建基于概念空间的信息检索可视化系统打下基础。
2.3 实际应用
复旦大学图书馆采用VRML及JAVA提供逼真的图书馆场,实现了书库三维漫游和图书可视化。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合作研究的中文文本可视化表示机制,能以直观的方式组织和表示文本及文本集,都属于信息资源描述的可视化。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开发的“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原型系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的成果之一。
3 信息检索可视化面临的问题
3.1 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
国内对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尚属雏形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结构,目前主要偏重于对国外问题的跟踪研究,对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特别是在商业软件方面,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2 将现有可视化技术综合
信息检索可视化是一种信息的可视化,它没有内在的、固有的结构可以继承,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缺乏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将用户的检索需求、检索兴趣等考虑进去,以及原型系统多而投入使用的产品较少。由于信息检索可视化没有一种内在的结构可以继承,造成了信息检索可视化方法的多样性。将现有可视化技术进行综合也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3 全文可视化
随着可用全文数据库越来越多,为全文进行可视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全文可视化相关的问题有以下一些(当然不是全部):如何将为全文可视化和为数据集可视化综合到一个可视化环境中,并从数据收集可视化到全文可视化平稳转换;如何为全文可视化研发新的可视化模型;在全文中如何计算及计算对象间的相似度;如何构建有意义的语义框架。
3.4 评价
科学的可视化需要有一种结构来评价可视化,但信息可视化由于是抽象体的描述,在把它映射到二维空间后,对它的评价缺乏一种固有的准则。这是信息检索可视化的负面影响。有许多问题,如可视语义框架的效率评价,视觉空间和用户行为中隐喻的影响,模糊、导航中的方向障碍等。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信息检索可视化结果的评价。
4 信息检索可视化的未来展望
从发展上看,由于信息检索可视化具有以往检索系统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对于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实现与用户的直观交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网络信息检索的可视化将成为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从目前的情况看,信息检索可视化与智能化的研究与应用正趋向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的发展方向。信息可视化作为智能化检索的一种重要工具,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在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企业资源计划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有利于这些不同领域中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的形式从专家型向大众型转变,真正使信息和人类的知识成果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可视化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可以预料,未来的互联网将是可视互联网。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检索可视化及其应用的研究对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现和利用无疑会起到一个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旺.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6):4446
[2]文燕平.信息检索可视化实现原理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4):1013
篇2
>> 浅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对网络环境下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的三大志愿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发现 做自己职业的“艺术家” 在模仿中创新 西部大开发中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的用户需求研究 元情报学:21世纪情报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新思路 论西部地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文献检索在信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国外如何进行自然科学研究 浅谈小学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浅谈儒家轻视自然科学的原因 浅谈自然科学教材改革 谈自然科学中的平衡 自然科学教育研究 浅谈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自然科学的元老 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世纪信息化视阈中的医院档案管理研究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论析 BioLand 21世纪的科学美肤专家 21世纪科学不该沉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该网站由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供,数据库包括授权专利数据库和申请专利数据库两部分。授权专利数据库收录了1790年7月31日至今的美国专利,申请专利数据库对2000年11月9日起递交的专利申请进行公开,从2001年3月15日开始正式出版专利申请说明书。
专利检索可以有两种途径进行,即字面检索与字义检索。
字面检索,就是指通过输入某个关键词,检索在文本中带有该关键词的专利申请文件,这是大家比较常用的检索方式。
字义检索,就是指对某个意思表达进行检索,得到所有文本中包含该意思表达的专利申请文件。这种检索方式比字面检索的漏检率低,但比较费时费力,而且还涉及到一些专业的专利知识。
3文献检索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总之,文献检索对于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过程的起步)、科研项目立项等工作而言是高级“参谋”[5],可以发现学科最新发展方向,能高效、全面地掌握有效信息,可以有目的地、系统全面地获得某一主题的有用信息,在浩淼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信息,避免做重复无效的工作,对科学研究提供直接帮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小溪.科研人员信息素质调研报告[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3):91-95.
[2]孙中泉,王丽文.简析国际三大检索系统与学术论文投稿警示[J].冶金信息导刊,2000,(03):44-46.
[3]唐伟明.提高科技论文被EI和SCI收录的技巧与方法[J].医学情报工作,2003,24(4):303-305.
篇3
关键词:信息检索;搜索引擎;索引
中图分类号:G2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69-01
一、国内外现状及其分析
在过去的20年中,信息检索领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现在,有关信息检索的研究包括建模、文献分类和归类、系统构建、用户界面、数据可视化、信息过滤和查询语言等。虽然信息检索正在不断成熟,但是WEB的设计、定义、基本的数据模型并不能满足于人们对信息检索的需求,因此基于java的全文信息检索引擎框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系统设计
1.设计思想和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和成果,进行改进、提升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2)模块之间关系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通过定义一系列的接口和抽象类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3)代码编写规范化,配有一定的注释,保证代码的重用性、可读性,可以进行快速的二次开发。
2.接口设计
本系统外部提供了简单的建立索引和搜索的API,但是内部的机制却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调用这些API用户可以实现为文件建立索引并进行简单搜索的功能。系统主要的建立索引的API如下所示。
(1)FileIndexer:索引操作的入口。该类的Index(File)方法递归遍历文件系统目录中的并同时调用相应的解析器索引其中所有的文件。(2)Properties:该类将文件的扩展名映射到能够解析以这些扩展名为后缀的文件的DocumentHandler实现类上。(3)Analyzer:系统的文本分析器。本系统运用了其子类IK_CAnalyzer进行文本解析。
3.索引结构设计
本系统中最基础的概念是索引(index)、文档(document)、域(field)和项(term),索引包含了一个文档的序列。
(1)文档是一些域的序列。(2)域是一些项的序列。(3)项就是一个字串。
域的文本可能以逐字的非倒排的方式存储在索引中。而倒排过的域称为被索引过了。域也可能同时被存储和被索引。域的文本可能被分解许多项目而被索引,或者被用作一个项目进行索引。
FileIndexer类的Index(File file)方法递归遍历文件系统目录并同时调用相应的解析器索引其中所有的文件。
4.部分程序设计代码
本框架系统并不关心数据的来源,格式,甚至文件使用什么自然语言都没有关系,只要可以把它转换成文本格式。目前系统只能索引和搜索MSWord、PDF、纯文本文件、HTML格式的文件,随着框架的进一步丰富,将会有更多格式的文件可以被本系统索引。具体的建立索引和搜索的过程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Exception{
if(args.length!=3)
{System.err.println
("USAGE:java"+FileIndexer.class.getName()
+"-propertiesFile"+"-fileToBeIndexed"+" -indexFileSaved");
System.exit(0);
}
Properties prop = new Properties();
prop.load(new
FileInputStream(args[0]));
fileIndexer.indexBuilder.setMaxFieldLength(2048);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ileIndexer.index(file);
fileIndexer.close();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end-start);
}
上述建立索引和搜索过程应用的是FileIndexer框架,这个框架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它基于文件扩展名是正确的前提之上,并且要求所有的文件都必须带有扩展名。
本文件的文件扩展名总是.txt,而不会是其他的扩张名;有假设MS Word文档文件扩展名一定为.doc等等。本系统包含了能处理如下类型输入文件的几个解析器:
(1)HTML、HTM;(2)PDF;(3)MS Word;(4)纯文本文件.txt。
所以如果遇到了现有的框架不能处理的文件类型,而你又需要对此类型的文件进行索引从而使之可以被搜索时,这时该去扩展这个框架。为了更准确地进行框架的扩展操作,请遵循以下的几个步骤:
(1)编写一个用于解析目标文件类型的解析器,并实现DocumentHandler接口。(2)在handler.properties文件中添加你的解析器类,将此类映射到对应的文件扩展名上。(3)用上例的所示的方法运行FileIndexer程序。
三、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在软件的整个生存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软件的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测试用例一:
索引文件:Lucene:基于Java的全文检索引擎简介.htm。
文件大小:52KB。
提取索引项(Term)个数:401。
所用时间:1094milliseconds。
(2)测试用例二:
索引文件:Lucene:my_search.txt。
文件大小:5KB。
提取索引项(Term)个数:252。
所用时间:853milliseconds。
四、总结
由于时间仓促,在这次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本软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有待笔者以后继续完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批评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98-308.
篇4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 文献检索课程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54-02
1 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基于技术学角度而言,信息管理技术的实用性越来越突出,信息相关的控制者、管理者与应用者,均要准确、深入的认识到信息的属性与具体特征,了解信息的划分标准,掌握信息的运动规律,熟悉信息管理的相关概念,理清信息管理与知识关系的内在联系。基于社会学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只有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才能体现出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如果信息技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基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文化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广义上讲,信息技术属于信息文化的范畴,所以信息技术包含着潜在的技术文化,而文化的潜在意义中也体现出技术层面的特征。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无论是基于技术学、社会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均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各大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单一,比如文献检索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未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采用统一、普遍的教材,并且把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来开展,面向学校的所有学生,未进行专业与年级的细分。这种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文献检索课程,必然会出于兼顾大局的需要而侧重于一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检索技能的介绍,课程深度达不到实际所需的水平,并且未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缺少必要的吸引力,因此,会降低课程的有效性;此外,现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法律、信息道德的教育涉及较少,存在一定的缺失。
2.2 教学过程中实践性不足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的就是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信息应用的基础,相应的文献检索课程也要强调其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文献检索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比较不利。
2.3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实践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文献检索课程对任课老师的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其不仅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计算机技术水平也要相对较高。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老师均是由图书馆员兼任的,虽然他们对文献检索的知识与方法比较了解,但是在专业课程方面却有所欠缺,无法保证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此外,各大院校对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相应的任课教师接受再培训的机会也比较少,这些均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产生间接的制约作用。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保证文献检索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3.1 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通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由于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对文献检索的技能培训比较注重,忽略了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设置文献检索课程时要增设这些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帮助其树立遵守信息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一个严谨、严肃、严正的信息态度。此外,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数字化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网络相关信息检索与应用,掌握文献检索理论知识后要进一步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的技巧,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文献检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3.2 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性
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性一直是各个学者所强调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也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增加实习课时的数量。例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上机实习,在学习一两种数据库的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经典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并做出练习报告,通过及时的应用,帮助学生熟练、准确的掌握具体步骤与技巧,整个过程学生分析课题、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把文献检索课程设计到学生的毕业实习课题中,毕业论文中要求增设文献综述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提升其文献检索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顺利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
3.3 增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师资力量
从某种程度而言,老师的综合素质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文献检索课程老师而言,要求其不仅具备相应的文献情报知识、信息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要达到一定水平,而我国恰恰缺少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要增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师资力量,充实信息教育的队伍。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首先,引进专业人才,包括图书情报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提升信息教育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大硬件投入与资金投入,增设先进的教学设备,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老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在教师队伍中融入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老师积极参与到课题信息、科技查新等先进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授各种实践经验,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在学校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部门,针对信息素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出版出台积极的鼓励措施;相关学术机构也要以信息素养教育为主题,定期开展一些会议进行讨论,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范围,实现全民化的信息素养教育。
3.4 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中引入“专项学分”制
为扩大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普及程度,可以将相关课程列入非专业任选课程,包括《图书馆学基础》《情报学概论》等,引入“专项学分”制,将其它的一系列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形式均列入相关内容的认定,包括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相关知识培训、图书馆书库管理等,与上述非专业任选课程一起,形成一个信息素养系列课程,进行严格的课程考核,并做出硬性规定,即“未在图书馆获得两项以上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专项学分的学生,不予发放毕业证书”。这种各项课程信息素养系列课程与“专项学分”制有机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信息素养系列课程的实施效果。
4 结语
总之,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张军,陈婷,张兴群.从文献检索、专业计算机到专业信息素养―― 高等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学体会[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0.
[2] 黄琼.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82-184.
[3] 程翔.国内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10):54-57.
[4] 朱晓丽.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23):62-65.
[5] 张慧卿,朱冬香.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透视[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122-124.
篇5
关键词 新闻现场报道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pot News Report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DONG Yuqia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hengdu, Sichuan 611745)
Abstract The spot News report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is indispensable skill for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job requirement. Combined with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discuss and research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design of spot news report teaching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etc,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pot news report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spot News report; practice teaching; talents training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我院主要培养的就是适应传媒行业一线生产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我系依托学院强大的硬件设备和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将现场报道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渐探索出一套由实践方案、实践设备、现场报道仿真演练等模块组成的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手段和内容,提高学生运用专业技能、整合调度专业资源完成实践应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掌握高端技术的创新型传媒人才。
1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系统的组成
(1)实践方案模块。本模块包括报道目的、报道方向、报道手段、实验设备等。该模块为书面文本形式,介绍该次现场报道的价值核心,如何抓住该新闻事件的第二落点和采访人物范围的确定,相关拍摄器材的清单。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事先准备和预习,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梳理报道要点和准备事项,提高新闻敏感和对新闻价值的把握能力,为应对一线的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2)实践步骤模块。本模块包括报道流程、出镜记者在现场的口述大纲、摄像与记者关于拍摄时的线路走位设计等。在报道方案确定的基础上,全面计划报道的流程,以及拍摄什么样的画面,捕捉什么样的细节,记者在现场如何介绍,围绕报道核心问什么样的问题等具体内容,并在现场将画面编辑处理后回传教室。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多项专业课程的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通过该模块的训练和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并在团队商量过程中培养协助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样片演示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各级电视台在进行不同题材新闻现场报道的视频资料,通过样片的播放和教师的同步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记者在现场报道时的语言表达内容应抓住什么重点,摄像师拍摄应捕捉什么画面。同时将获奖作品和普通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现场报道的快速反应能力、热点事件的后续节点直播以及记者在现场的“解读”是该类型新闻报道的重要价值体现。
(4)实践演练模块。本模块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核心,是之前模块内容的最终结果体现。通过资料的收集准备,策划方案和采访拍摄大纲的撰写,学生根据校园近期所发生的新闻进行现场报道演练。学生自选题材或根据教师指定题材完成报道策划、流程安排、镜头拍摄和后期编辑,最后在现场制作出成片,并利用覆盖校园的免费无线网络服务将成片回传到教室由教师接收保存。其中各个环节均有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辅导,所需设备由学院设备管理中心统一安排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通过连续的仿真实践演练,学生能够熟悉新闻现场报道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对该类型新闻报道有较深刻的认识,学会应对不同新闻现场的报道要求,培养团队合作的理念。
(5)考核评分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检验学生实践成果并进行量化考核评分。由于该实践教学系统涉及多门新闻专业课程的知识,因此评分标准和量化考核必须均衡考虑。从新闻题材的选定,报道策划的准备,采访提纲的撰写到画面拍摄的效果,后期制作的规范等方面,由相关专业教师在观看成片后对其负责的专业内容进行打分,并写出点评意见。学生在每一次实践中担任不同的分工并得到不同的(下转第97页)(上接第94页)分数,最终汇总成为该学生在新闻现场报道实践教学系统的总评成绩。
2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系统的应用与实践成效
2.1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系统的适用范围
该教学系统面向我系新闻专业大二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后,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我系在前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电视摄像、新闻采访、消息写作、电视策划、记者出镜口语表达、非线性编辑等。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全能型记者,充分发挥我院技术设备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具备采、编、播、摄、制、导等主要岗位的工作能力。
2.2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的技术支持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的技术支持来自我院的设备管理中心。该技术平台主要包括视音频拍摄系统、编辑处理系统和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技术三部分,能够实现校园内分组拍摄,分组编辑,分组回传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学院硬件设备完成现场报道的教学活动。具体设备包括:索尼Z5C高清摄像机一台,话筒延长线一根,外接记录卡单元一个,16G高速储存卡一张,三脚架一个,笔记本一台(附带后期编辑软件)以及校园电信免费WIFI服务。
2.3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的实施方案
(1)教学活动首先在教室进行,由教师一边播放样片一边结合案例讲解要点。之后由学生分小组讨论报道计划,整理出报道大纲和报道流程,并形成简单的书面形式。报道题材可先由教师指定,便于教师在统一选题下进行指导和帮助。之后的仿真演练再由学生自选题材便于考察新闻敏感和报道的切入点选择。(2)学生各自设定工作任务,根据制定的报道大纲分组到校园内的新闻现场进行拍摄。学生在报道现场确定拍摄方案,并准备好出镜记者的口述文稿。然后运用摄像机和话筒延长线,按照设计好的拍摄计划和报道流程录制音视频数据。期间,教师可通过语音(或视频)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便于即时调整报道方案和拍摄计划。(3)拍摄结束后将记忆卡通过读卡器连接笔记本电脑,将数据导入电脑,检查有无拍摄失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补拍。确认无误后在软件上编辑处理,组接成一段完整连续的现场报道。最后将工程文件合成输出,压缩后通过覆盖学院的免费电信WIFI网络将成片回传至教室。(4)教师在接收成片之后保存,并由相关专业教师现场阅评打分。学生返回后互相观摩作品,结合教师阅评意见进行讨论,为下次报道演练总结经验,提供借鉴和参考。
2.4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的应用效果分析
该教学系统以技术平台为依托,在校园范围内实现了全程现场报道实践演练的互动,大大优于以往单一、单调、单向的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压缩,在空间上延伸,有利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在新闻现场的反应能力、现场捕捉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即兴评述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该教学系统可以得到强化的针对性训练,对现场报道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很多学生实习期间就在媒体担任出镜记者的工作,且表现良好。
篇6
一、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
信息技术用于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方式,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心理学价值的。因为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而且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同时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表述的内容的70%。[1]可见,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出现障碍,此时教师在适时的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就能有效解决。
二、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
(一) 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各学段要求掌握的汉字情况如下表:
1、直观演示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在教学《我读对联识汉字》中的”网”字,屏幕中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缩成一个”网”字,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汉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好。
2、 游戏法
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低年级学生好玩,百玩不厌,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了,就得到10分,10个都读对就得100分,可用作全班的练习。(2)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就会跳进鱼桶里。反之,鱼就会溜回水中。(3)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度相互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连在一起。
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连一连,贴一帖,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识字兴趣,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二)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请、青、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3]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网是一个识字的“海洋”,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识字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在无意中扩大了识字空间。阅览课上,我们充分利用电脑的优势,开展网上识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低年级阅读素材库中的生字,短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图文结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巩固生字。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施了个别化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往学生对新字的组词范围较为狭小,而网络大大拓展了他们识字、辨义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下子学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字。另外,网上信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识字环境。学生在平时上网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丰富的生活词汇。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实际,培养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提高识记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识字,再学课文巩固识字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对课外阅读也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些学生已开始阅读简单的课外读物了。通过网络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更轻松、更快乐、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热爱快乐的语文课。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二)运用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黄山怪石》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详尽地描写了黄山的奇石、怪松、云海与温泉,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黄山,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先通过观赏《黄山怪石》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黄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 文献信息检索 信息素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国内的高等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均将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能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相继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或称“文献检索课”、“情报检索课"等)。然而至今文献信息检索课在不少的高职学校尚未开设,而已经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在教学方面的差异也较大,可供借鉴的好经验匮乏。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和认识这一现象,并如何为改变这种状况尽到我们的责任呢?笔者试就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开设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且作引玉之砖。
高职专科学校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时代,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任落在了社会的每个成员――尤其是有知识的成员的身上[1]。在高职学生中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掌握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础知识,将使其受益无穷。面向高职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在知识与信息的组织、传播与利用方面,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首先,文献信息检索课的作用之一是教会学生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指出读书的门路。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里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爱因斯坦也说过:“教育就是把在校学习的东西忘光了之后还留下的东西。”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相比相对较差,高职学生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学习,就容易找到读书的路径,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书、读书,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便可以不断地充实、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补充他们所欠缺的知识,以满足现实学习生活的需要,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为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基础。
其次,在高职院校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存储、利用、加工信息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目的就是不断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获取、存储、理解知识,同时将其加工和转化为新知识的过程。贯穿于文献检索课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观察、记忆、搜索与整理资料的同时捕捉具有启迪性的思维火花(即灵感)的过程。[2]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寻找知识、记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将为其现在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献信息检索课的作用之三,是为高职学生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终身学习的呼声成了时代的强音,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知识老化的周期正在日益缩短,终身学习成了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3]无论是高职专科生,还是本科生、研究生,都要步入社会,他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将取决于他们从广阔的未知领域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所教授的搜求文献资料的方法不仅为学生在校学习时有效地获取文献信息提供了指导,也使他们在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上、岗位上进行工作变更时更能应付自如。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学习打破了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观念,它提倡以利用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和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的自学,可以为学生将来在步入社会时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和进行创新提供必要的新的学习思想和技能。
高职院校为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思考
笔者认为,为高职专科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同为其他大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一样,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积极进行如下的工作:
2.1 积极做好倡导宣传工作,为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鸣锣开道
我们图书馆的员工不仅自己要明白面向高职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重要意义,更需要做的是积极向学校领导、教务部门和其他有关的单位宣传在信息时代高职学生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讲清楚文献信息检索课对学生学习其它课程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消除他们对文献检索课的疑团,使他们转变对图书馆、对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负面看法。我们尤其需要在这方面向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比较长时期的倡导、宣传工作,对此我们应该有长期的心理准备和坚忍不拔的工作毅力。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要讲究策略,我们应该把倡导、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学校领导和相关的职能部门,经常和他们交流思想、看法,宣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规程(修订)》的精神,介绍那些已经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的高职院校的经验、成果以及准备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等积极信息。我们只要工作努力,必然会有收获,一定会得到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争得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条件。
2.2 挖掘潜力,积极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一门课程能不能成功开设、开起来的效果好坏如何,关键的因素在教师,所以我们应该下功夫解决好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师资问题。文献信息检索课的任课教师虽然可以考虑从图书馆外的部门引进人才,但是更要考虑由图书馆内思想作风好、热爱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具有比较丰富文献检索知识的人员通过学习提高来担任。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后者通常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研究不足,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必备的教育理论、方法;同时文献信息检索课不仅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更是一门更新极快的学科,由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呈裂变式地增长,文献检索的手段、技能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文献检索的任课教师还需要加强网络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紧跟文献信息检索新技术的步伐,才能够比较好地向学生传授文献信息检索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
2.3 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注意高职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特色建设
高职专科生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毕竟不同于本科生及研究生,在教学要求、授课时数、内容选择上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高职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在管理、服务、建设等方面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应该按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来安排、组织教学。高职专科院校所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要着眼于教学目的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理念的时代性。[4]
另外,高职院校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技术信息的检索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理论知识的传播要少而精,实践技能训练要扎实,使学生学会如何寻找知识的路径。其最显著的特点不是向学生传播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授人以“渔”。所以它的教学目的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文献检索工具的用法,学会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环境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知识,不是简单的掌握检索某一专题、某一技术知识点的内容。这个教学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浓厚的实用技术特色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特色建设目标。[4]
2.4 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努力提高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一新生事物,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自己学校内的同事的努力外,我们应该重视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教学的信息、成果,共同商议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我们至少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收益。首先,各个学校的文献检索课任课教师少,难以形成教研室,本校内缺乏相关的信息、经验交流,这样自我封闭的结果肯定会阻碍课程质量的提高,校际合作会通过信息交流而打破这种局面。其次,目前高职专科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没有统一计划、大纲,各个学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且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也是凤毛麟角,通过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弥补教学条件上的不足。再则,由于不少学校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通过交流,先行者可以帮助后行者,同时通过教学相长提高自己,其它准备开课的则可以借鉴已经开课学校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获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扬,华丽,李爱华.图书馆文献利用教程[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2
[2] 孙丽芹,王丽英.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J].教育,2005(5):10-1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会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北京人事出版社,1996.10
篇8
[关键词]信息检索 认知范式 社会认知范式 整合认知理论
[分类号]G353
依据库恩(Kuhn)范式理论,贝尔金(Belkin)把情报学理论划分为物理范式和认知范式两大类。研究范式从系统驱动转向认知驱动意味着情报学对用户及其认知研究的深化。而信息检索作为情报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样具有系统导向和用户认知导向两大发展阶段。情报学与信息检索发展的历史证明,离开对用户的研究而仅仅依靠技术不可能最终解决用户信息需求和利用问题。认知范式从认知视角研究信息检索参加者(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处理者、信息检索者及信息用户)的认知结构、信息行为及人机交互、情境、多元表示等。从1977年德梅(Marc de Mey)首次提出认知观(Cognitive Viewpoint)概念至今,出现了众多的需要进行梳理和总结的研究成果,本文在认知观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信息检索用户和认知研究的相关问题,试图给出一个相对系统的描述和解释。
1 认知信息检索的历史沿革
1.1 认知信息检索相关概念
1.1.1 认知观及认知信息检索 认知科学认为,人类具有感知、认识外界的认知能力,认知行为是人从外界环境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调整自己行为适应环境的过程。认知理论应用到情报学(包括信息检索)领域即形成情报学(包括信息检索)的认知观。情报学中的认知观最早由德梅提出:“任何信息的处理,无论是知觉的或符号的,都是通过信息处理设备,由人的世界模型系统或概念体系实现的”。对信息处理主体而言,德梅所说的概念体系是对世界的描述,即世界模型。世界模型由个人的认知结构组成,认知结构在特定情境中受到个人或组织的经验、教育等多种因素制约。
德梅认知观提出后即受到福尔曼(Forhmann)、霍兰德(Hjorland)、泰迦(Taija)等学者的批评。泰迦指出,其缺陷在于缺乏宏观社会视角和信息处理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形成明确的问题概念化方法。由此,在德梅认知观基础上融合社会认知维度形成社会认知观理论。社会认知观倾向于在社会文化、组织、工作任务情境中研究用户的认知结构、信息需求等方面。
社会认知观代表人物为英格沃森(Ingwersen),他与贾维林(Jarvelin)等提出了认知信息检索的概念,继而在研究交互式认知信息检索模型之时提出多元表示准则(the Principle of polyrepresentation),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会认知观的情境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认知理论的信息检索研究模型,进一步丰富了社会认知观的概念内容。
认知信息检索发展历史并不长,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认为,认知信息检索是认知观和社会认知观/整合认知理论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以认知科学方法研究信息检索者认知空间、信息检索系统的信息空间及交互界面,是与传统系统导向信息检索和用户导向信息检索相区别的检索范式。
1.1.2 相关性及情境相关性(relevance)是认知信息检索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就目前的信息检索系统和行为而言,可简单认为,相关性主要是指检索系统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从文档集合中检出的文档与用户需求之间的一种匹配关系。关系、直觉、多维和动态是其特征。萨拉萨维克(saracevlc)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提出信息检索相关性的5个层级:系统相关性、主题相关性、认知相关性、情境相关性、情感相关性。考斯金(Cosiin)和英格沃森从社会和组织的感知与策略方面分析相关性的维度。尽管相关性研究有待深化,但可以说相关性研究推动了认知信息检索的发展。
情境(context)是认知信息检索的另一个基本概念。认知信息检索研究把用户看作动态的变量,即用户是在其感知的工作任务和信息获取行为的情境中进行检索行为。情境是指包括检索者具有的知识结构、信息检索交互经验等内在的信息素养以及检索者所处时间、地点、社会文化、组织环境、工作任务等外部环境的集合。情境与检索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动机、情感、偏好、系统以及领域相关,用户处在与其积累的经验、文化、组织等情境和当前检索交互的情境之中,产生认知层面的交互才是有效的信息检索交互。因此,可以说情境是影响检索者认知行为和检索效果的重要外部变量。
1.2 系统导向、用户导向与认知信息检索的分野与融合
英格沃森在其1992年出版的专著《信息检索交互》(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中,把信息检索研究方法划分为三类:传统信息检索(即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和信息检索交互的认知方法,这三个方法也映射着信息检索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是把用户需求作为常量,用户须按照系统的程序进行操作。它的核心要素是文本表征、系统对象和检索技术,形成严谨的信息检索系统,侧重于通过实验研究改进算法提高检索系统性能。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将计算机技术与检索技术融合取得了丰盛的成果,仍然是目前人们生产和使用的主要信息检索产品,但在用户和相关性方面的深化上遇到瓶颈。
第二阶段,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把用户由信息检索系统常量变为具有多种需求、信息行为的变量,从数理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用户信息需求、查询和获取行为,代表人物有泰勒(Taylor)、霍温斯(Hewins)、斯宾克(Spink)等。
第三阶段,认知导向的信息检索主要研究信息检索过程中用户认知行为、影响因素及检索模型。认知信息检索在某些方面带有浓厚的用户导向范式色彩,但多数情报学家认为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与认知信息检索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区别。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是把用户作为客观对象,而认知导向的信息检索则是把用户作为信息吸收和利用的主体。
当然,认知导向与系统导向、用户导向的信息检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发展和继承的关系;同时,前者也不可能取代后者,在信息检索系统实际应用中三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共同促进信息检索系统检索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1.3 认知信息检索的理论研究历程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检索发展初期主要以系统观为核心,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识到系统观存在“过分关注系统,而缺乏用户研究”的缺陷,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认知科学迅速兴起并被引入到情报学,给信息检索带来新的生机,产生了基于认知观的信息检索。本文认为,认
知信息检索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三次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认知观形成、认知观发展成熟、社会认知观和整合认知理论兴起阶段。
认知观形成阶段是指认知心理学应用于信息检索研究中的初始阶段。此时,认知观处于萌芽状态。1977年德梅、1978年贝尔金分别从认知角度分析信息的概念,德尔文(Dervin)以信息使用为核心提出意义构建理论等。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是认知信息检索的理论研究的起始阶段,最大的贡献是将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中用户需求作为常量的假设转变为变量的假设。
20世纪80年代是认知观发展成熟时期。此时,德梅、德尔文、布鲁克斯(Brookes)、贝尔金、英格沃森等众多学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形成阶段提出的认知观理论,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认知观逐渐走向成熟,对于信息检索的影响为提出相关性、情境等概念,进一步深化用户作为变量的属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进入社会认知观和整合认知理论阶段。认知观研究从个体信息行为转向社会整体信息传递过程。1995年霍兰德(Hiodand)和阿尔布兰森(Albrechtsen)发表《领域分析:情报学的新起点》,引入领域分析方法并以其作为社会认知方法的基础。英格沃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将认知信息检索与系统导向信息检索进行融合的整合认知理论,推动认知观及社会认知观理论在信息检索理论研究与系统实现中的应用。
2 基于认知观的信息检索主要理论
认知信息检索是情报学认知观理论的应用领域之一。德梅的认知观概念为认知信息检索提供了基本假设:信息检索过程存在交互作用,信息传递与接受都存在知识结构的变化,并以改善知识结构为目标。信息检索的实质是用户认知结构的改善。下面针对相关理论和模型分别进行分析。
2.1 德尔文的意义构建理论
特定情境中的需求是用户信息检索行为产生的驱动力,而信息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意义的构建。1972年,德尔文等提出意义构建理论(Sense Making Theory)。德尔文重点研究信息利用中用户的“意义构建”过程,建立“特定情境一(时/空)认知差异一信息使用”三阶段模式,可以描述为:用户信息需求存在于某一特定时空范围内,用户信息查找行为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断层是信息行为构建的意义即信息问题,需要建立沟通的桥梁才能出现满足用户需求的结果。如图1所示:
德尔文主张用意义构建方法研究和理解用户、构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她的观点在20世纪末期不断发展,结合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形成了对用户信息活动整体理解的比较成熟的理论,是推动认知信息检索的发展的最初理论基础。
2.2 贝尔金的ASK理论
信息检索研究离不开对用户知识状态、信息需求及其关系的研究。用户知识状态是贝尔金的重要研究方向,他于1982年提出“知识非常态理论”(AnomalousState of Knowledge,ASK),认为检索者的信息需求产生的原因是认为自身存在着知识非常态,但通常检索者不能准确描述这种状态,即用户的知识结构与其信息需求之间存在“鸿沟”,正因如此用户无法准确查找到其所需要的信息。
ASK理论认为信息需求是产生认知不确定性的原因。根据ASK理论,为了解用户知识状态,需要研究用户所处的情境(包括知识背景、经验等),加强与用户的沟通。ASK理论在认知观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理论作用,是认知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之一。
2.3 威尔逊的信息行为模型
研究认知信息检索必须考虑到用户的信息行为。信息行为是与人类信息来源和渠道相关的主动或被动行为。20世纪80 90年代,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提出多个信息查找和检索行为模型。其中1996年的信息行为模型较具代表性,如图2所示:
信息行为模型的核心是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行为,实际上是用户针对信息需求的问题解决模型。人的行为离不开特定时空的情境,情境是人类信息需求产生的背景和环境。信息需求产生后,激发机制导致信息查询、利用行为,同时信息行为受到中介变量的影响。威尔逊在模型中提出了中介变量、激发机制、信息查找行为的概念,对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发生过程与机理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其中,中介变最是指影响特定情境中个人的信息需求的变量,如心理方面、人口方面、人际关系和环境方面的影响要素。激发机制包含两个阶段:①信息用户由于特定情境产生信息需求,在工作、生活情境压力下是否产生信息查找行为;②在中介变量的影响下权衡内在风险/回报、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努力,最终在中介变量影响与激发机制作用下产生信息查找行为。信息查找行为包括注意和检索两种行为,而检索则经历被动检索、主动检索和持续检索三个不同层次。查找得到的信息被用户使用,并反馈到情境中。
2.4 萨拉萨维克的相关性层级模型
萨拉萨维克认为,信息检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穆尔斯(Mooers)信息检索基础上增加用户交互和情境因素,并研究提出信息检索相关性的5个维度,分别是系统、主题、认知、情境和情感。其中,系统相关性通过算法实现,揭示查询请求与系统中信息标引的匹配程度;主题相关性揭示查询的主题与检出文献的主题间的关系;认知相关性揭示用户知识状态和信息需要与检索到的文献的关系;情境相关性揭示环境、任务、问题域与系统检出文本之间的关系;情感相关性则揭示用户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和系统检索到的文本间的关系。相关性5个层级的划分实质上为基于认知观的信息检索系统设计指明了方向和最高的标准――信息检索系统要满足用户认知需求,促进用户认知改善。
相关性的5个层级之间存在由系统导向到认知导向程度之间的递进关系,如图3所示:
也就是说系统相关性是相关性最低层级,也是最低要求;认知相关性、情境相关性和情感相关性是信息检索评价的高层,更深入检索者认知心理需求。在系统实现方面,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基本上是利用布尔模型、概率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等算法实现的,实质是按照关键词词频确定权重进行词的字面匹配运算,只能完成系统相关性要求。对于主题相关性,采用关键词匹配的一些系统也可以部分实现,但由于标引等问题,关键词的匹配并不意味着主题相关性,也不意味着认知相关性及以上层次的相关性。因此,实践中,信息检索相关性问题仅仅在最底层的相关性层次得到实现,认知、情境与情感相关性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2.5 英格沃森的认知观理论
英格沃森认知理论受到布鲁克斯知识方程和贝尔金ASK理论的影响,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潜在信息(Potential Information,PI)。英格沃森在《信息检索交互》中引入“潜在信息”概念。PI是信息理解与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信息,对信息接收者(包括处于不确定状态的信息接收者)的认知是潜在的。
英格沃森在布鲁克斯知识方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认知方程:
PIδI+K(S)K(S+δS)PI
该方程假设信息接收者感知潜在信息。其中,PI是信息接收者对δI的感知,δI受到真实的知识状态(包括问题域和不确定性状态)K(S)影响。上述作用将K(S)转化为新的知识状态K(S+δS)。知识状态转变创造的信息对其他信息接受者是新的潜在信息PI’。
・五维度。英格沃森在贝尔金指出的情报学5个领域基础上提出5个维度的概念,包括处理正式信息与非正式信息的交流、社会内部及个人信息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信息系统研究方法和技术、知识创造和信息系统表达方式、相关性和信息价值五个领域,如图4所示(5个领域分别用数字表示):
提出五维度的英格沃森已经开始关注用户信息需求产生与外界的关系以及信息检索交互过程中用户所处的不同社会内部环境的影响。
・认知信息检索交互模型。1996年,英格沃森形成认知信息检索交互理论,他在《信息检索交互的认知观:认知理论的要素》一文中引入信息空间多元表示概念。多元表示概念描述用户当前的信息需求、问题状态与领域工作任务或兴趣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信息检索中全部交互活动和信息查找都可以视为认知过程,认知行为在全部信息处理要素中均有体现。英格沃森在特德(Turtle)和克劳夫特(Croft)信息空间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整合用户认知空间的描述和界面功能,建立了如图5所示的多元表示的全局模型。
信息检索多元表示全局模型由3部分构成:用户的认知空间、系统的信息空间和用户查询的交互界面。用户认知空间的多元表示要素垂直排列、自下到上显示了信息需求产生的原因及过程。认知空间的多元表示包含用户认知结构、检索交互经验、知识状态、问题域、信息需求等方面。系统的信息空间表示中,s1-sn表示不同的语义实体/集合,rl-rn表示语义集合的不同描述方法,ql一qn。表示针对语义集合描述的不同查询式,pl-pn表示不同的问题,w表示用户所处的工作任务情境。语义实体S通过描述r形成信息特征化表示,而查询q的对象就是这些特征化表示,从而实现信息空间和用户查询的匹配与交互。查询界面是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体现,包含查询模型建模、用户模型功能。用户认知空间与系统信息空间通过查询界面实现信息检索的认知交互。
2.6 霍兰德的领域分析框架
1995年,丹麦学者霍兰德与阿尔布兰森为解决认知观中社会维度缺失的问题,将领域分析方法引入进来,并把领域分析范式作为学科的基本理论。领域分析方法主要是从社会角度理解用户信息需求、行业或学科的信息系统功能。霍兰德认为领域分析是一个认识论的框架,是知识组织、知识结构、合作模式、语言交流形式、信息系统和相关性标准在社会信息交流及其角色中的反应。2002年,霍兰德描述了领域分析的11种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规则和主题,分类,信息标引,经验用户知识,文献计量,信息结构和服务的历史研究,文献类型研究,不同范式、假设的认识论和批判研究,语言和知识领域研究,交流结果和机构知识研究,认知、知识表示研究等。可以说,领域分析方法将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社会研究方法结合领域分析方法研究信息需求、处理和利用问题。
2.7 整合认知理论
2005年,英格沃森和贾维林在《转折:情境中的信息查询与检索》中对传统认知观进行修正,提出整体认知理论(Holistic Cognitive Theory)的概念。2008年,
信息处理发生在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不同水平上,认知参加者的信息交流受到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及社会、组织、文化环境影响。因此,信息传递和交流总是在特定情境中的进行的。在信息检索整合框架的6个要素中,认知参加者要素可以细分为:参加者类型、感知的工作任务、感知的检索认知3个子要素。这样,图6的信息检索整合框架增加至9个维度。这9个维度可以分为3类:社会组织任务维度(包括自然工作任务维、自然检索任务维2个维度)、参加者维度(包括参加者特征维、感知工作任务维、感知检索任务维、文献维4个维度)、算法维度(包括算法搜索引擎维、算法接口维、获取和交互维3个维度)。该框架实际上是认知信息检索与系统导向信息检索的整合,为基于认知理论的信息检索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基于整合认知理论的信息检索系统
基于整合认知理论的信息检索系统是以计算机为物质基础,利用认知理论设计具有智能化检索功能的人机交互检索系统。这样的信息检索系统具有更加符合用户认知行为特征、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度更高、用户为中心、人机交互等优势,对信息检索系统理论研究、开发与设计、用户服务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近年来,信息检索出现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如跨语言信息检索、语义信息检索、基于本体的检索等,但是多数的信息检索系统仍然利用传统信息检索模型,即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模型及其改进模型作为算法基础。其中向量空间模型在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他们在《论信息检索的整合认知理论》中在扩展系统导向信息检索模型的同时,把整体认知理论改为整合认知理论(Integrated Cognitive Theory)。
整合认知理论是在系统导向的信息检索界面基础上增加社会文化、组织情境,用户信息检索是在特定的信息查找、工作任务过程、与工作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境中进行的,在图6左侧的2个要素中体现:并没有退出信息检索实践领域,相反仍然占据信息检索系统的核心领域;认知信息检索理论和模型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但也应看到,认知观理论给情报学、信息检索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角度,揭示出信息检索绝对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或机械式的匹配活动,更需要从用户认知视角建立整合认知理论的信息检索模型。而且,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发展,存在突破系统范式真正建立认知检索系统的可能和具体的实现方案。
整合认知信息检索系统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目前的突破是在系统导向信息检索模型基础上,在模型设计、系统构建、检索交互中增加认知维度和社会认知维度的情境要素。英格沃森提出的嵌入情境和评估标准的信息检索模型,可以看作是整合认知理论信息检索模型的雏形,如图7所示:
信息用户在特定的社会组织文化情境、工作任务情境、查找任务中根据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兴趣,并针对特定的信息检索情境进行信息查找和获取行为。该信息检索模型实际上是整合认知信息检索与系统导向信息检索模型的综合,是基于认知观的信息检索模型系统实现的初步尝试。
篇9
[关键词]现代社会;信息检索技术;发展;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32―03
引言
现代社会,全球信息化的风起云涌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利,文献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给传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检索技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得到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一 基本概念
1 信息
信息就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受者的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通俗地讲,信息就是有用的消息。广义地说,信息就是消息。
2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目前热门的一个领域,其历史由来已久。早期,在图书馆领域。就有文献检索,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出现了现在的信息检索。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就是对信息项进行表示、存贮、组织和存取的一种技术。现代信息检索是指信息用户在存在信息需求时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信息检索能力上,信息意识强,信息获取的能力就强。
3 信息检索技术
信息检索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检索系统,如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或网络数据库检索有关信息而采用的相关技术,主要有布尔检索、词位检索、截词检索和限制检索。信息检索技术能根据用户的查询返回合适的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二 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组织活动早在4000年前就开始了,其方式就是图书目录的编制,使特定的信息能够以结构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后来发展的索引(Index)则更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快速存取,人们通过索引可以从一个概念或一组词出发,找到其他与之相关联的信息。索引作为信息组织的手段之一,多年来都是以手工方式产生的,一般是南编制人员凭借其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而形成的结构性的分类,这样产生的索引为人们的信息检索提供了方便,但也难免有分类上的局限性。另外,大型索引很难凭人力编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型索引的编制成为可能,索引技术的发展也为快速的信息检索提供了前提条件。
目前,信息检索已经发展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阶段。信息检索的对象从相对封闭、稳定一致、由独立数据库集中管理的信息内容扩展到开放、动态、更新快、分布广泛、管理松散的Web内容;信息检索的用户也由原来的情报专业人员扩展到包括商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专业人士等在内的普通大众,他们对信息检索从结果到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适应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个性化的需要是目前信息检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规模的急剧增大以及存储系统规模的日益增加推动了现有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
以下是当今比较热门的几种信息检索技术:
1 智能检索或知识检索
传统的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关键词匹配进行检索,往往存在查不全、查不准、检索质量不高的现象,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利用关键词匹配很难满足人们的检索要求。智能检索利用分词词典、同义词典,同音词典等改善检索效果,比如用户查询“计算机”,则与“电脑”相关的信息也能检索出来;进一步还可在知识层面或者概念层面上辅助查询,通过主题词典、上下位词典、相关同级词典,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概念网络,给予用户智能知识提示,最终帮助用户获得最佳的检索效果。另外,智能检索还包括歧义信息和检索处理。
2 知识挖掘
目前主要指文本挖掘技术的发展,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发现、组织、表示信息、提取知识,以满足信息检索的高层次需要。知识挖掘包括摘要、分类(聚类)和相似性检索等方面。
自动摘要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动地从原始文献中提取文摘。在信息检索中,自动摘要有助于用户快速评价检索结果的相关程度;在信息服务中,自动摘要有助于多种形式的内容分发,如发往PDA、手机等。相似性检索技术基于文档内容特征检索与其相似或相关的文档,是实现用户个性化相关反馈的基础,也可用于去重分析。自动分类可基于统计或规则,经过机器学习形成预定义分类树,再根据文档的内容特征将其归类:自动聚类则是根据文档内容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归并。
3 异构信息整合检索和全息检索
在信息检索分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下,信息检索系统的开放性和集成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能够检索和整合不同来源和结构的信息。这是异构信息检索技术发展的基点,包括支持各种格式化文件,如TEXT、HTML、XML、RTF、MS Office、PDF、PS2/PS、MARC、IS02709等处理和检索,支持多语种信息的检索,支持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处理和关系数据库检索的无缝集成以及其他开放检索接口的集成等。所谓“全息检索”就是支持一切格式和方式的检索,从目前实践来讲,发展到异构信息整合检索的层面,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人机交互以及多媒体信息检索整合等方面尚有待取得进一步突破。
另外,从工程实践角度,综合采用内存和外部存储的多级缓存、分布式群集和负载均衡技术也是信息检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 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 信息检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引发了教与学的重大变革,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当今教与学中重要的一环。自主性学习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而形成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自主性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检索是连接学习者与网上丰富资源的桥梁,学习者通过与信息资源的交互作用,获取了所需的信息。更新了知识,满足了个性发展需求,
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说,信息检索是漫漫网海中的方向盘,是解决信息爆炸、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2 信息检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其实质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很多已有知识,而是具有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
能,使其学会如何去组织知识,寻找、利用信息,具备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是当今创新教育的重点。据统计,一项技术的创新,竟有90%综合了前人的成果,只有10%才是自己的成果。由此可见,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及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创新工作的开展,而创新的效果又取决于各人信息能力的高低,奔涌不息的信息流是人们创新的源泉,信息检索是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检索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见解、新概念、新方法、新思路等,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3 信息检索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分配的过程,而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开始了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转换行为。特别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不再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最新教学信息,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检索技术以获取信息,以便于有效地利用信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学资源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日剧增,网上教程、网上论坛、学术成果、课程资料及各种政策法规、教育管理信息等日新月异,呈现出全球化、海量化、多元化、内容丰富分散、变化频繁等特点。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便可以无师自通,找到一条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识的捷径,把大家引导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因此,信息检索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已在现代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 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影响
计算机集成化检索软件的投入使用,使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典藏、书目检索等全部流程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也更加方便、快捷。现在,图书馆在软硬件设施上为现代化信息咨询服务提供了保障一各种光盘数据库、涉及各个领域的中英文网络专业数据库、缩微胶片等多种媒体信息资源的提供,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及大型多功能电子阅览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享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代化阅览环境。
但是,信息检索以及信息资源利用的效果好坏,不仅取决于检索与利用者的检索知识和信息能力,而且取决于他的专业水平以及语言利用能力。但是,好多读者都不善于利用检索工具。因此,如何帮助读者提高检索、获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强化读者对现代即时性动态信息获取的科学方法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五 信息检索的发展对科研的推动作用
信息检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从选题、立项、试验、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鉴定到申报奖项,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检索。据统计,科研人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信息的时间要占全部科研时间的40%左右,只有大量搜集、整理、分析与利用信息,才能弄清楚古今中外进行过哪些研究、运用什么理论、采用何种方法、取得什么成果、达到何种水平、哪些研究领域还没有涉及、哪些研究项目具有可行性、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掌握了这些信息,首先,可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与动向,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复他人的劳动,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其次,通过信息这一智慧的火种,可以使科研人员开阔视野、发展思路、启迪创造力、开拓更新的、更高层次的、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再次,掌握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检索效率,为科研工作赢得大量宝贵时问,缩短科研周期,加速科研进程,创造出更多的商附加值的技术成果。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检索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
六 总结
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自主学习、创新教育、教育技术、图书馆工作以及教育科研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检索方式必然向着网络检索的方向继续纵深发展,多种技术的整合和检索手段的智能化将使网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信息用户范围将得到空前扩大。
不仅在教育界,信息检索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其他领域的应用都将是新世纪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高荣林.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151
[2]张宏斌,朱明富,陈德军.智能化搜索引擎技术的研究进展[N]信息与控制,2003.
[3]张福泉.信息检索的黄金时代[M].闽江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05:69―70.
[4]孙建军.信息检索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4:121―122.
[5]贺志刚.现代信息检索[N].信息与控制,2003―18―19
[6]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74.
[7]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135
[8]王良成.创新人才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N]中国信息导报,2006.
[9]梅光耀.高校图书馆怎样开展信息素质教育[D].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2003:54.
[10]洪拓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教学设计[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2004:26.
篇10
关键词 校园师生;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62-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需求在学科专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和迫切性,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馆信息检索成为目前校园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校园师生获取信息的空间和途径不断拓宽,如果图书馆信息检索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就会逐渐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因此应当坚持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检索。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图书馆信息检索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的信息检索设计方案。
1 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应遵循的原则
可定制性原则 即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要能够结合师生的实际需要,灵活、动态地定制各种所需信息资源及相关服务等。
执行效率和效益原则 为保障信息检索能够为更多的师生服务,信息检索系统不应在师生检索过程中占用过多的资源与空间,争取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师生更多的检索需求,从而提升检索效率。
安全与隐私保护原则 师生的信息检索利用行为属于师生的个人隐私,因此,图书馆信息检索应当有效保障师生检索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严格保护师生信息不被盗用和窃取。
实时更新原则 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不能固步自封,要紧紧围绕师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如此才能保证图书馆信息检索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与支持。图书馆检索服务应当随着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人们的信息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多并复杂化,不管是在各种科技技术的研发,还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创新等各方面,师生检索的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应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需求为目标,坚持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树立全新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理念。
2 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具体设计
总体设计 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要求根据师生需求对其所需的检索界面、检索资源设计、检索工具与技术、检索结果等进行设计。为保障实现最佳的检索效果,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包括:一是保障其提供的检索服务能够方便师生操作;二是检索服务要能够满足师生自由选择的要求;三是师生可以对检索内容进行修改、存储及管理;四是检索系统应该能够根据师生检索的倾向性及使用次数匹配合适的检索内容。
检索界面设计 检索界面设计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界面内容,二是界面结构。其中,界面内容主要对各个信息或服务模块的具体内容进行定制,而界面结构指系统界面的总体模块类别和布局形式,即检索系统中应包含的具体模块及服务,界面Logo、菜单以及各模块的布局方式等。在检索中应该为师生提供多种可以选择的模块,并能够让师生自由选择及插入所需内容。
检索系统资源设计
1)数据资源:在最明显的位置设计师生关注度比较高的信息资源,并结合整体信息检索内容的设计要求,在恰当的位置提供与其他同类资源的链接,以便于师生检索;还可以设置“我的数据库”模块用于师生存储自己检索的内容。
2)网络资源:从不同网站中搜罗与师生常检索内容相关信息资源,然后将其组织起来,并形成个人网络图书馆。
3)服务功能:为师生的检索提供直接服务,师生能够在检索过程中与相应的专业馆员取得联系,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检索信息,比如设计“我的图书馆员”“检索帮助”等模块。
检索定制 师生在检索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检索习惯,比如有些师生习惯将“‘”表示为“and”,而有些师生则习惯用“&”表示“and”,也就是说师生在选择某一信息检索内容时会应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他们所倾向的检索结果排序与选择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体现的都是不同师生检索需求的个性化特征。针对于师生的这些个性化特征,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信息检索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在检索中可能运用的检索策略、检索方法和检索结果处理方式。经过相关调研,关于检索定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个人检索模板定制:师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对其要检索的信息、应用目的等进行定制,从而内在地表达自己相对稳定的检索限制条件;同时,师生也可以在信息检索过程中不适用模板,而将其屏蔽,直接表达自己的信息检索要求。
2)检索式表示方式定制:师生可以根据自身习惯进行检索方式简单化或者是复杂化的自定义,信息检索系统需要为师生某一段时间内的常用检索信息进行记录,并通过列表的方式展现给师生,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检索服务。
3)检索结果处理定制:检索服务实现师生检索结果中排序方式、分类组织、输出格式及下载方式等多方面的定制。
4)检索历史分析定制:检索系统能够为师生的检索行为进行动态追踪,并从中提取应用频率最高的检索词及检索方式等,自动筛选出师生检索中常用的期刊、数据库等。
当师生实现信息定制之后,所定制的数据将通过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存储,当师生进入检索系统后,系统会对其身份进行识别,经系统验证之后,会提供给师生相应的定制数据,动态形成输出结果。
检索信息共享与安全机制设计 从提高效率的观点来说,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应该能实现共享。但是,在共享的同时更要注意信息的安全与保密性。因此,笔者认为图书馆信息检索应该包含三个模块:系统检索模板、师生个人检索模板和师生个人身份数据。其中,系统检索模块的主要作用就是共享,即对利用本系统进行信息检索的所有师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师生个人检索模块则是以师生的自主决定为主,控制检索中的部分信息,以保护师生信息检索安全;而师生个人身份数据模块则需要完全保密,最大限度保障师生相关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校园中的师生都可以以公共用户的身份在图书馆中进行信息检索,可以利用其中部分资源,而另一部分资源则需要教师在注册的基础上进行身份验证之后才可以检索。这些身份数据加密存储于专门的身份数据库中,不得泄露,以便于师生进行相关数据检索时用于身份验证。
3 结论
总之,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师生对图书馆信息检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大学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信息服务的一个部分,应当紧密结合师生实际需求,完善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检索系统,为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检索服务。因此,本研究在分析了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具体设计要求,希望能够为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金胜勇.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