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中药范文

时间:2023-03-14 18:4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肿瘤中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抗肿瘤中药

篇1

【关键词】肿瘤血管抑制因子综述

近年来中药或有效成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非常活跃,也具有明显的广度和深度。

1中草药研究动态

1.1去甲斑蝥素范跃祖等观察了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胆囊癌的增殖与生长。其机制可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管内皮细胞PCNA/凋亡比、下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达有关[1]。

1.2小檗碱小檗碱(berberine)为黄连(毛茛科植物)、黄柏等(芸香科植物)植物的一种生物碱,作为抗菌药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步研究表明它在体内、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作用[2]。娄金丽等研究小檗碱对bFGF活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小檗碱对bFGF活化HUVEC的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后细胞周期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细胞形态、细胞内钙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小檗碱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小檗碱能明显抑制bFGF活化的HUVEC增殖,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使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明显增多;使细胞核浓缩、甚至裂解成碎块,同时使细胞内钙增多;并诱导活化HUVEC发生细胞凋亡。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将bFGF活化的HUVEC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活化HUVEC的增殖;诱导活化HUVEC细胞发生凋亡等机制,阻止新生血管形成,发挥其抗肿瘤作用[3]。

1.3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和多种药用植物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目前至少已经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发现了白藜芦醇。早期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保护心血管,调节血脂、抗病原微生物、护肝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自从Jang等于1997年系统报道了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后,迄今已发现白藜芦醇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起始,促进,发展三个阶段,而且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1.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能够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及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血管的生成。2.对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调控,可以通过下调各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及受体的水平,近而抑制血管的形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白藜芦醇能够直接抑制MMP2的表达及活性,同时体外实验发现白藜芦直接抑制HUVEC细胞分泌MMP2溶解明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管形的形成.4.抗凝作用,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抗凝作用阻止血管的生成。5.对黏附分子的影响,白藜芦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激活的人HUVEC和人单核细胞产生ICAM1及VCAM1,降低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6.对环氧化酶的影响,白藜芦醇使肿瘤组织环氧化酶2(COX2)MRNA的表达减少,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的形成。7.对INOS的影响,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脂多糖诱导的NFKB而减少胞质蛋白稳定的MRNA水平[4]。

1.4姜黄姜黄主要活性成分是姜黄色素和挥发油,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姜黄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是姜黄中的三种主要色素,混称姜黄色素。李剑明等研究证明,3种姜黄色素单体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表明抑制血管生成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5]。

1.5逆癌酮以往研究发现丹参酮具有抗肿瘤作用。逆癌酮是以丹参酮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作者以逆癌酮对A549细胞系和PLA801D细胞系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状态下,逆癌酮可下调肿瘤细胞VEGF、CD44V6的表达水平,上调PLA801D细胞的nm23H1的表达水平。提示逆癌酮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效应[6]。

1.6海参实验研究证实,海参的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肿瘤、增加免疫力及抗病毒等作用。胡人杰等发现海参与可的松合用有极为明显的抑瘤增效作用。肝素与可的松合用具有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而海参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与肝素有相似之处,故推测海参与可的松合用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7]

1.7乌三颗粒乌三颗粒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石锦萍等进行了乌三颗粒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干预的研究。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病理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对小鼠S180肉瘤组织进行了MVD、VEGF、bFGF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乌三颗粒能明显下调MVD、VEGF、bFGF的表达,表明乌三颗粒对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这可能是乌三颗粒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1.8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g3是中药人参中的四环三萜皂苷,其分子式为C24H72O13。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3体外对小鼠腹水肝癌细胞(MM1)、黑素瘤B16FE7细胞、人小细胞肺癌细胞(OC10)和人胰腺癌细胞(PSN1)的浸润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3对高转移性小鼠黑素瘤B16FE7细胞肺转移及Balb/C小鼠结肠癌细胞肺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与其抑制肿瘤细胞浸润、黏附和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有关[9]。

1.9大豆异黄酮选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异种移植,探讨大豆异黄酮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观测移植瘤的重量、出瘤时间、成瘤率,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VD。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可见形态不规则,且无明显管腔的新生血管,血管分布以肿瘤组织的边缘处为多见,各组微血管计数金雀黄素组最少,出瘤时间及成瘤率各治疗组都明显减少,以金雀黄素组最为明显,其次是高黄酮组和低黄酮组。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能减少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裸鼠移植瘤在体内生长[10]。

1.10鲨鱼软骨提取物近10年来,不同的实验室从不同的鲨鱼软骨中获得了相对分子量大小不

一、生物活性也有差异的鲨鱼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它们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和对荷瘤小鼠的确切抑瘤效果。2000年和2001年,有学者从我国沿海鲸鲨软骨中提取分离子两种高度纯化了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1和SCAIF80,它们对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11]。

篇2

【关键词】肿瘤血管抑制因子综述

近年来中药或有效成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非常活跃,也具有明显的广度和深度。

1中草药研究动态

1.1去甲斑蝥素范跃祖等观察了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胆囊癌的增殖与生长。其机制可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管内皮细胞PCNA/凋亡比、下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达有关[1]。

1.2小檗碱小檗碱(berberine)为黄连(毛茛科植物)、黄柏等(芸香科植物)植物的一种生物碱,作为抗菌药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步研究表明它在体内、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作用[2]。娄金丽等研究小檗碱对bFGF活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小檗碱对bFGF活化HUVEC的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后细胞周期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细胞形态、细胞内钙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小檗碱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小檗碱能明显抑制bFGF活化的HUVEC增殖,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使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明显增多;使细胞核浓缩、甚至裂解成碎块,同时使细胞内钙增多;并诱导活化HUVEC发生细胞凋亡。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将bFGF活化的HUVEC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活化HUVEC的增殖;诱导活化HUVEC细胞发生凋亡等机制,阻止新生血管形成,发挥其抗肿瘤作用[3]。

1.3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和多种药用植物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目前至少已经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发现了白藜芦醇。早期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保护心血管,调节血脂、抗病原微生物、护肝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自从Jang等于1997年系统报道了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后,迄今已发现白藜芦醇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起始,促进,发展三个阶段,而且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1.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能够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及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血管的生成。2.对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调控,可以通过下调各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及受体的水平,近而抑制血管的形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白藜芦醇能够直接抑制MMP2的表达及活性,同时体外实验发现白藜芦直接抑制HUVEC细胞分泌MMP2溶解明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管形的形成.4.抗凝作用,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抗凝作用阻止血管的生成。5.对黏附分子的影响,白藜芦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激活的人HUVEC和人单核细胞产生ICAM1及VCAM1,降低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6.对环氧化酶的影响,白藜芦醇使肿瘤组织环氧化酶2(COX2)MRNA的表达减少,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的形成。7.对INOS的影响,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脂多糖诱导的NFKB而减少胞质蛋白稳定的MRNA水平[4]。

1.4姜黄姜黄主要活性成分是姜黄色素和挥发油,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姜黄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是姜黄中的三种主要色素,混称姜黄色素。李剑明等研究证明,3种姜黄色素单体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表明抑制血管生成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5]。

1.5逆癌酮以往研究发现丹参酮具有抗肿瘤作用。逆癌酮是以丹参酮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作者以逆癌酮对A549细胞系和PLA801D细胞系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状态下,逆癌酮可下调肿瘤细胞VEGF、CD44V6的表达水平,上调PLA801D细胞的nm23H1的表达水平。提示逆癌酮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效应[6]。

1.6海参实验研究证实,海参的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肿瘤、增加免疫力及抗病毒等作用。胡人杰等发现海参与可的松合用有极为明显的抑瘤增效作用。肝素与可的松合用具有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而海参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与肝素有相似之处,故推测海参与可的松合用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7]

1.7乌三颗粒乌三颗粒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石锦萍等进行了乌三颗粒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干预的研究。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病理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对小鼠S180肉瘤组织进行了MVD、VEGF、bFGF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乌三颗粒能明显下调MVD、VEGF、bFGF的表达,表明乌三颗粒对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这可能是乌三颗粒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8]。

中国-1.8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g3是中药人参中的四环三萜皂苷,其分子式为C24H72O13。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3体外对小鼠腹水肝癌细胞(MM1)、黑素瘤B16FE7细胞、人小细胞肺癌细胞(OC10)和人胰腺癌细胞(PSN1)的浸润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3对高转移性小鼠黑素瘤B16FE7细胞肺转移及Balb/C小鼠结肠癌细胞肺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与其抑制肿瘤细胞浸润、黏附和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有关[9]。中国

1.9大豆异黄酮选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异种移植,探讨大豆异黄酮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观测移植瘤的重量、出瘤时间、成瘤率,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VD。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可见形态不规则,且无明显管腔的新生血管,血管分布以肿瘤组织的边缘处为多见,各组微血管计数金雀黄素组最少,出瘤时间及成瘤率各治疗组都明显减少,以金雀黄素组最为明显,其次是高黄酮组和低黄酮组。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能减少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裸鼠移植瘤在体内生长[10]。

1.10鲨鱼软骨提取物近10年来,不同的实验室从不同的鲨鱼软骨中获得了相对分子量大小不一、生物活性也有差异的鲨鱼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它们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和对荷瘤小鼠的确切抑瘤效果。2000年和2001年,有学者从我国沿海鲸鲨软骨中提取分离子两种高度纯化了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1和SCAIF80,它们对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11]。

2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血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肿瘤血管生成,这其中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内在联系。活血化瘀药物通过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其增殖,可能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血瘀"状态,而消除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条件,在血管形成前期阻断肿瘤病变进一步向恶性发展。加强活血化瘀与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关系的研究,对明确不同类型的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的适应证,筛选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血化瘀方药,探索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等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跃祖,陈春球,赵泽明,孙伟.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93699.

[2]TrapeJ,BuxoJ,DeOlaguerJP.Serumconcentrations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nadvancednonsmallcelllangcancer[J].ClinChem,2003,49(3):523524.

[3]娄金丽.小檗碱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3),235236,243.

[4]曾文涛,白藜芦醇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12):918921.

[5]李剑明,杨和平,刘松青.3种姜黄色素单体抑制人内皮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2,31(9):804.

[6]秦建军,周清华,袁淑兰.逆癌酮对人肺癌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2,17(5):463.

[7]聂卫,王士贤.海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天津医学,2002,14(1):12.

[8]石锦萍,杨红,周毅,等.乌三颗粒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1):22.

[9]高勇,王杰军,许青.人参皂苷Rg3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40.

篇3

【摘要】 目的 观察桑黄几种有效成分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动物移植性肿瘤模型小鼠肉瘤S-180为对象,以桑黄为主要受试物,采取单独和联合用药的给药模式,采用口服给药途径,以肿瘤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实验。结果 桑黄各组分的疗效均高于灵芝精粉,桑黄灵芝精粉复方疗效最好。结论 桑黄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桑黄;灵芝;抗肿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Phellinus linteus.Methods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Phellinus linteus was estimated by the tumor inhibiting rate of S-180 mouse.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hellinus linteu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anoderma lucidum,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hellinus linteus combined with Ganoderma lucidum was best.Conclusion

【Key words】 Phellinus linteus;Ganoderma lucidum; anti-tumor

桑黄是传统中草药之一,与灵芝同属多孔菌属植物,生长于杨、柳、桦、栎树上,分布于东北、西北、四川和云南,含落叶松蕈酸、脂肪酸及多糖等有效成分,据记载临床可用于治疗妇科血崩、血淋及脱肛泻血等疾病,并有抗菌、抗癌、抗肝脏纤维化的药理作用[1,2]。近年来对灵芝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多有报道[3,4],考虑到桑黄与其同一种属,并且我们曾就桑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过探讨[5],为做进一步评价,我们对桑黄几种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比较,并就其与灵芝合并用药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km小鼠,20~22g,雄性,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SCXK-(军)-2006 - 0001。

1.2 瘤株 小鼠肉瘤S-18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提供。

1.3 受试物 桑黄精粉,桑黄子实体多糖,桑黄菌丝体多糖,灵芝精粉,桑黄、灵芝复方精粉,长春高新园日惠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1.4 阳性对照药 注射用环磷酰胺,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0812。

1.5 方法 昆明小鼠,常规腋下接种小鼠肉瘤S-180后随机分组,10只/组。每批次实验根据需要设定受试物实验组数,剂量0.5g/kg体重,口服给药,受试物分别以蒸馏水研磨成混悬液,浓度为0.05g/ml,给药体积为0.1ml/10g体重,同时设阳性药对照组(环磷酰胺20mg/kg,ip)及单纯对照组(蒸馏水0.2ml/只)。接种次日开始给药,1次/d,共10次,末次给药后次日处死动物称体重,剥取肿瘤称瘤重,按公式:[(对照组平均瘤重-实验组平均瘤重)/对照组平均瘤重]×100%,计算肿瘤抑制率,并以t检验对瘤重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转贴于

2 实验结果

详细数据见表1, 几种成分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当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伴随着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高科技产物的弊病及很多至今不可知的因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因此世界各国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都十分重视与投入。除去外科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外,关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植物药已逐渐得到大家的共识。菌类(如灵芝)的抗癌作用已屡见报道[3,4],同时也有人就桑黄提取物对肿瘤生长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观察[5,6]。就此我们对桑黄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表1 桑黄和灵芝单独及合并用药对小鼠肉瘤S-180的实验治疗结果表2 桑黄几种有效成分及灵芝对小鼠肉瘤S-180疗效比较 根据受试物拟用于临床的试用剂量均为每人3g/d,按体重推算等效剂量,小鼠一日口服等效剂量约为0.5g/kg。

通过多个批次实验,几种受试物对小鼠肉瘤S-180疗效见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桑黄各组分的疗效均高于灵芝精粉,而桑黄灵芝合并应用则疗效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桑黄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与灵芝的合并用药,在抗肿瘤作用方面有必要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万国,胡晋红,蔡溱.桑黄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五届青年药学科技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0,243-245.

2 周存山,马海乐.桑黄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食用菌,2005,27(2):51-54.

3 江艳,王浩,吕龙,等.灵芝孢子粉多糖Lzps-1的化学研究及其总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药学学报,2005,40(4): 347-350.

4 张熳,张兰.灵芝多糖的分离纯化和药理活性及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118-120.

篇4

>> 结合生物信息学的中药组分结构研究思路 癌症研究的生物信息学资源 青蒿琥酯和青蒿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研究生教学初探 生物信息学中的机器学习 生物信息学中的序列比对算法 生物信息学基础 整合生物信息学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小鼠肝质膜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生物信息学在农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算法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研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机制 离散数学在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开展研究 有关数据仓库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应用的研究 CM和PBL教学在生物信息学中结合的应用研究和深入探索 优化生物信息学专业中高等数学教学成效的路径研究 生物背景学生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思考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获得。Polysearch系统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文本挖掘工具,用于识别分析医学文献中医学实体,如人类疾病基因、蛋白质、药物、代谢产物、代谢途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综合信息[4]。在Polysearch系统中查询到的青蒿作用靶点蛋白,通过人工阅读抽提语句的方式进行校正。

1.2肿瘤作用靶点数据肿瘤相关基因或蛋白质通过应用Polysearch系统和OMIM数据库获得。OMIM 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是一个大型、持续更新的关于人类基因和遗传紊乱的数据库系统,包括文本信息和相关参考信息、序列纪录、图谱等其他数据,具有及时、准确、全面和实用等特点[12]。

2方法

2.1关键靶点蛋白寻找应用Cytoscape3.2.1软件[13],对上述信息进行可视化构网后,以Merge工具融合药物相关靶点和疾病相关靶点,寻找青蒿与肿瘤共同作用的关键靶点蛋白。

2.2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以青蒿与肿瘤相关的关键靶蛋白名为检索词,从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BioGRID (http://thebiogridorg/)中进行检索,并用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http: //appscytoscapeorg/apps /agilentliteraturesearch) 文本挖掘工具从文献中获得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蛋白质的信息。

2.3中心性子网络分析中心性子网络是根据网络中心度进行计算得到的网络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的部分网络。用上述信息构建的关键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Cytoscape3.2.1软件进行可视化。并采用MODE模块进行中心性网络分析,获得中心性子网络。为注释各显著性高的生物学功能,采用Cytoscape3.2.1软件中的BiNGO工具,进行GO(基因本位论,简称“GO”是一个广泛用于基因功能分类的系统[14])的聚类分析,评估存在于各GO注释中的蛋白质群[15],以P反应蛋白质群生物学功能的显著性。

3结果

3.1青蒿与肿瘤共同作用的关键蛋白根据文本挖掘结果,应用Cytoscape3.2.1软件对青蒿与肿瘤共同作用的关键蛋白进行可视化构网,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青蒿与肿瘤存在相互关联作用,青蒿与肿瘤共同作用的关键蛋白有8个。

肿瘤坏死因子(TNF),TNF 按其结构分2型(TNFα和TNFβ),其中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产生的能使肿瘤坏死的因子称为TNFα(旧称TNF),由活化的T 细胞和NK 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称为TNFβ[16]。目前研究较多的是TNFα,TNFβ所知有限。TNFα具有调节机体的免疫功

能和导致肿瘤细胞坏死的特性,TNFα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紧密,在许多疾病的研究中都将其作为检测的重要指标[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功能,可在体内诱导血管新生,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发挥生理功能[18]。肿瘤的生长依赖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VEGF及其受体介导的肿瘤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19]。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I3K存在于体内各种细胞中,是脂激酶的一种,能募集和激活下游的靶物质而启动一系列信号联级反应,在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存活与分化、细胞骨架的构型与重塑、血管生成、葡萄糖转运调控以及囊胞的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PI3K与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潜在的癌症治疗靶标[21]。

乙醛脱氢酶1(ALDH1),是乙醛脱氢酶家族1.7种同工酶之一,也是正常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CSC)的通用标记物之一,在多种组织(特别是肿瘤组织)中起重要作用,能催化细胞内多种醛的氧化[22]。ALDH1突变可引起细胞的生长、分化障碍,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最初被发现与恶性肿瘤对环磷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有关,近期研究显示其是多种恶性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23]。

Bcl2,是细胞凋亡通路的关键蛋白分子,包括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2类功能相反的基因。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和促凋亡Bcl2蛋白家族成员之间的失平衡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和标志性事件[24]。在人类许多肿瘤组织中,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通常会发生改变,且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有关[25]。

MicroRNA (miRNA),是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参与调控个体发育、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等生命活动[26]。miRNA可通过调控其靶标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参与心脏疾病、血管疾病、肿瘤及神经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27]。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细胞内主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p3.8属于MAPK家族中的重要一类。p3.8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不仅在炎症、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还参与细胞的存活、分化和凋亡等过程[28]。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不同刺激所致的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启动,例如胃癌、肺癌、乳腺癌以及白血病[29]。

CASP3,细胞内凋亡通路中下游效应分子,能酶切多聚ADP 核糖聚合酶(PARP1),在主要凋亡途径中CASP3被激活而剪切细胞内底物, 从而导致DNA裂解促进细胞凋亡[30]。CASP3 基因多态与肺癌、卵巢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31]。

3.2关键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对青蒿和种类相互作用关键靶蛋白的信息进行分析,构建关键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见图2。图中节点表示靶点蛋白,边表示相互作用。其中有961个节点,3.3.5条边。对相互作用蛋白网络进行的GO分析结果显示,图中蛋白涉及的主要生物学过程为细胞周期、翻译后蛋白修饰、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泛素化和细胞器组织的调控共5个方面,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3.3中心性子网络分析应用MODE模块对图3进行中心性网络分析,得到中心性子网络见图3。图中有2.1.3个节点,93条边。对中心性网络进行GO分析结果显示,关键作用可能与甘油三酯代谢过程调控、甘油三酯代谢过程正调控、甘油三酯分解代谢过程中的正调控、出芽细胞顶芽生长调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等7个生物学过程有关,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由此可推断,青蒿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脂质代谢过程,分解大量脂质,释放能量,降低细胞分裂速度,加速细胞凋亡等产生抗肿瘤作用。

4讨论

本研究利用文本挖掘方法探讨青蒿与肿瘤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青蒿与肿瘤具有8个共同的蛋白靶点,包括TNF,VEGF,PI3K,ALDH1,Bcl2,MicroRNA,p3.8,CASP3。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蛋白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青蒿和肿瘤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且是通过甘油三酯代谢过程调控、甘油三酯代谢过程正调控、甘油三酯分解代谢过程中的正调控、出芽细胞顶芽生长调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等7个生物学过程产生作用。由此可推断,青蒿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脂质代谢过程,分解大量脂质,释放能量,降低细胞分裂速度,加速细胞凋亡等产生抗肿瘤作用。不断深入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与转移,最终诱导其凋亡,包括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等[3.2.3.5]。

[参考文献]

[1]张勤肿瘤的生物治疗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4):2.4.7

[2]信息速递――WHO:未来20年全球癌症患者或增加五成[J]. 中国全科医学,201.5(2.1):2.5.10

[3]C R Cantor, H A Lim Electrophoresis, supercomputing and the human genomes[M] 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1.991

[4]Cheng D,Knox C,Young N,et al PolySearch: a webbased text mining system for extrac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diseases,genes,mutations,drugs and metabolites[J]Nucleic Acids Res,2008,3.6:3.99.

[5]国际癌症研究称2030世界癌症病例增长将达75%[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7):1.8

[6]潘D,牛飞玉,苏文媚,等 201.2年临床肿瘤学重大进展――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报告[J]循证医学,201.3(1):4

[7]王可鉴,贺林,杨仑 生物信息学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1):1.1.8

[8]王亚辉世纪之交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2000(3): 1.67

[9]张春霆生物信息学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6):1.7

[10]中国药典一部[S] 201.5:1.98

[11]李天星,姚朗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3):2.2.7

[12]李群 OMIM数据库在医学遗传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6):7

[13]Shannon P,Markiel A,Ozier O,et al Cytoscape: a software environment for integrated models of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networks[J]Genome Res,2003,1.3 (1.1):2.4.98

[14]Martucci D,Masseroli M,Pinciroli F Gene ontology application to genomic functional annotation,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knowledge mining[J]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04,102(5): 108

[15]Maere S,Heymans K,Kuiper M BiNGO: a cytoscape plugin to assess overrepresentation of gene ontology categories in biological networks[J]Bioinformatics,2005,2.1(1.6): 3.4.4.8

[16]吕志敢,郭政 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3.1.1

[17]李卫,刘佳,白家媛,等 α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1.2):108

[18]张瑞鹏,郭平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最新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5):2.2.5.8

[19]王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抗肿瘤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5):3.81

[20]李欣 磷脂酰肌醇3激酶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1.9

[21]戴炜辰,朱雍,陆涛 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抗肿瘤临床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4(6):6

[22]韩明利,吴诚义 ALDH1作为干细胞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5):1.1.83

[23]胡凯,毕明宏ALDH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75

[24]钱海利,王海娟,林晨 抗亡Bcl2家族蛋白拮抗分子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1.1(2):100

[25]曹银芳,关泽红,于晓鸿 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8):961

[26]周凡,庄诗美 MicroRNA与肿瘤[J]生命科学,2008(2):207

[27]刘禹,姜晓峰 MicroRNA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5):4.65

[28]夏春咸,苗永昌,梁辉 p3.8MAPK通路在消化系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8(5):4.88

[29]黄川,袁铿 JNK、p3.8MAPK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凋亡[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5):4.4.7

[30]黄健清,梁红玲,张绪超,等CASP3与CleavedCAS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2(8):1.2.4.7

[31]倪勤,刘冰,金明娟,等 CASP3基因多态及单体型分布与乳腺癌危险性的关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9

[32]袁亚,李晓光,巴乾,等 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新进展[J]生命科学,201.5(9):1.1.81

[33]徐春芳,胡小龙,岳小庆,等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5):3.72

篇5

【关键词】 抗肿瘤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第18届国际抗癌联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今后20年,新发肿瘤患者人数将由目前每年1 000万增加到1 500万,每年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600万增至1 000万。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10万。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总数估计在450 万左右。在恶性肿瘤的三大疗法中,药物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合成的化学类抗肿瘤药物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我国有丰富的天然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药专家根据各民族运用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经验,从民族医药中研究和开发出了一批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天然抗肿瘤药物,为肿瘤的防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就一些天然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药用抗肿瘤植物

1.1 苦 参

苦参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性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1],研究显示苦参中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促进凋亡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等。研究还发现氧化苦参碱对肺癌和胃癌细胞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以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推测这可能与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分泌促使VEC生长的因子尤其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De Naeyer等[3]用酚从苦参中提取的一种成分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并且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6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

1.2 陈 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1]。钱土辉等[4]研究表明,陈皮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Hep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陈皮提取物对癌细胞增殖周期S期细胞作用不大,但能使G2~M期细胞减少,使G0/G1期细胞增多,其作用强度随着抑制递增而提高,同时使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也随之提高。一项利用辐射制备的陈皮果胶多糖的试验表明,陈皮果胶多糖不仅有抗氧化作用,而且它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5]。

1.3 莪 术

莪术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 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1]。莪术油是从莪术中提取的一种含挥发油的制剂,内有多种半萜衍生物,莪术酮为主要成分。实验证明,此药对艾氏癌、L615白血病等有抑制作用, 对宫颈癌、外阴癌、皮肤癌等都有效。有学者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莪术提取成分对结肠癌细胞株(colo 205)诱导细胞凋亡和其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莪术提取物对结肠癌细胞株诱导的细胞毒性与凋亡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认为这一成分对结肠癌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6]。

1.4 红豆杉

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ger) Rehd)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是紫杉醇。1992年Homes等[7]首次报道了紫杉醇对乳腺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997 年,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利用细胞培养法制成了新型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该药能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其解聚,使细胞有丝分裂受到阻断,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该药具有下列特点:分子量大,为细胞毒性药物,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经肝脏转化成非毒性药物,抗肿瘤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比。王彦等[8]应用国产紫杉醇175mg/m2对8例初治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进行腹腔化疗,并对其中6例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腹腔用药具有药代动力学优势,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及腹痛,但较静脉用药者不良反应小。管丽莉等[9]联合国产紫杉醇加顺铂治疗14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有效率达41.9%。

1.5 仙人掌

仙人掌(Opuntia)属植物系仙人掌科双子叶植物。在我国仙人掌作为药用植物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其性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散淤消肿、健胃、止痛、镇咳等功效[10]。仙人掌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黄酮类和甾醇类化合物,此外还有多糖等。近年来发现仙人掌果和茎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韦启后等[11]研究表明接种后给药7、14d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各为84.11%、76.37%,分别高于其在接种后给药21d的抑瘤率(46.37%),证明仙人掌提取物对肿瘤早期发生具有较好的抑瘤作用。资料表明仙人掌的果实提取物能抑制宫颈癌、卵巢癌和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而且能抑制患有卵巢癌大鼠的肿瘤生长;仙人掌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加速癌细胞凋亡和使癌细胞在G1期停留时间延长有关,也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生长的p53途径[12]。另有研究表明,仙人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现用于卵巢癌预防的药物N(4-氨基苯酚)维甲酰胺 (4-HPR)作用相当。仙人掌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加细胞内钙池钙离子浓度,并干扰与人T细胞S期转换有关的白介素-2的表达,这是否与仙人掌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有关,目前正在研究[13]。

1.6 番荔枝

许多番荔枝属番荔枝科的植物都含有泡番荔枝辛(bullatacin),泡番荔枝辛是一种邻双四氢呋哺环番荔枝内酯,在体内和体外展现出强抗肿瘤活性。韩金玉等[14]研究表明,泡番荔枝辛的作用靶点是在线粒体的辅酶Ⅰ(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ose),其作用机制表现为抑制线粒体电子传输系统的辅酶Ⅰ。抑制的辅酶Ⅰ阻碍了ATP的生成,细胞间的能量得以耗尽。

1.7 大 蒜

大蒜(Allim sativum)是百合科葱属植物的鳞茎,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尤其有良好的防癌作用。现代药物化学研究证明,大蒜内含硫成分多达30余种,其中对肿瘤起预防作用的物质主要有二烯丙基一硫化物(DAS)、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ajoene及丙烯丙基硫基半胱氨酸(SAMC)和 烯丙基半胱氨酸(SAC)等。这些成分不仅能抑制癌细胞的致癌作用,而且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在一项针对人前列腺癌异种移植的研究中表明,口服DATS可抑制移植肿瘤的生长,这一作用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所致[15]。最近完成的一项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也提示,食用大蒜和洋葱的人群比不食用者在患口腔、食管癌、结肠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的几种癌症的发病危险性要低。提示大蒜在肿瘤防治中起重要作用[16]。

1.8 猕猴桃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具植物的保健及治疗作用,曾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猕猴桃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黄酮类、糖类、挥发油、微量元素等。近年一些学者对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植物进行研究,认为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李延[17]研究证明猕猴桃提取物对小鼠S180抑制率为41.4%。邹益友等[18]采用MTT 法研究中华猕猴桃根乙酸乙酯提取物(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 的抗癌活性,发现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率为54.2%,对结肠低分化腺癌细胞抑制率为60.1%,提示猕猴桃根提取液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Motonashi等[19]利用乙烷、丙酮、甲醇提取,并进一步用硅胶和ODS色谱柱分离猕猴桃中的不同组合,结果有一些组分能够选择性杀伤人口腔肿瘤细胞系。

1.9 苦 瓜

苦瓜即葫芦科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的果实。民间已有数百年食用和药用历史,苦瓜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功能,现代分析化学证实苦瓜含甾体皂甙、豆甾醇皂甙、苦瓜甙等,还含有52羟色氨、果胶和维生素C[20],且含16 种氨基酸。苦瓜甙A对S180动物瘤组织DNA和RNA蛋白质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李春阳等[21]研究证明苦瓜蛋白对胃癌细胞SGC7901 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发其凋亡。还有学者用苦瓜子油进行试验,发现其能抑制结肠癌细胞(Caco-2)的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这一作用是通过上调p53、GADD45基因表达而实现[22]。

2 药用抗肿瘤动物

2.1 壁 虎

壁虎又称守宫、天龙等,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 Gunther)或多痣壁虎(Gekko japonicus et Bi)及其它几种壁虎的干燥全体。近年来多作丸、散、膏等剂型入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特别是对多种恶性肿瘤。司百忍[23]用含壁虎的中药透皮疗法,治疗癌性疼痛25例有很好的疗效。

2.2 斑 蝥

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es)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味辛,性温,有大毒,具有破血逐淤消癥、攻毒散结之功[1]。斑蝥是我国首先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其抗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斑蝥素。斑蝥素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降低肿瘤激素水平,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实验证明斑蝥素能抑制Hela细胞和人食管癌、贲门癌、胃癌、乳腺癌、纤维瘤、霍奇金病、肝癌、肺癌及脾肉瘤细胞的代谢。张卫东等[24]研究发现斑蝥素可相对特异性地引起肺癌A549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其机制可能是引起Cyclin B1/p34cdc2活性下降,这种活性下降与降低了Cyclin B1的表达相关,同时参与G2/M期调控的p21waf1/cip1表达增强,与survivin表达下降有关。在研究斑蝥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时,有学者发现,当斑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时,是通过促使瘤细胞的氧化压力造成DNA损伤,以及依赖p53起作用[25]。

2.3 蟾 蜍

蟾蜍毒素存在于中华大蟾蜍、黑蟾蜍或同属其它种蟾蜍耳后及皮肤分泌的白色浆液中,主要成分有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RB),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CB),华蟾酥它灵(cinobufotalin,Cbt)等。中药蟾酥的主要成分蟾蜍毒素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干扰细胞生长周期、抑制细胞Na+/K+ATP酶、增强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性、改变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等有关。蟾蜍毒素能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恢复耐药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调bcl-2基因表达和增强MAPK活性等,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26]。

3 药用抗肿瘤矿物

3.1 砒 霜

砒霜又名白砒,为砒石经升华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的精制品。砒霜为传统的以毒攻毒药物,其药性峻猛,有蚀疮祛腐、杀虫、劫痰、截疟等作用。早在1 200多年前的宋代,砒霜已开始用于治疗肿瘤。现代研究表明[27],砒霜所含三氧化二砷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它能与肿瘤细胞中含巯基的化合物高度结合,使含巯基的酶的活性受到严重抑制,阻止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干扰DNA、RNA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三氧化二砷还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临床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目前应用于肝癌等实体瘤的治疗亦取得了可喜的苗头。有研究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其它不同的白血病细胞系,Wilm肿瘤基因(Wtl)表达是上调的,而三氧化二砷是通过下调Wtl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8]。

3.2 硒

硒作为一种生物体(植物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主要是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发挥其重要生物学作用,具有延缓衰老、抗癌、保护心脏等功效。硒与癌的关系一直是探索的焦点。曾经有人在癌症的化疗时给病人补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直到1949年Cloyton等首次报道饲料中加入含有硒 (Na2SeO3)的物质,能抑制二甲基氨基苯对大鼠的致结肠癌作用,才为硒与癌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人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许多实验数据支持了硒防癌抗癌的假说。大多数动物试验证明,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硒能够抑制多种致癌物对试验动物的致癌作用,如在饮水中加入Na2SeO3能明显降低二甲基肼(DMH)和甲基氧化偶氮甲醇醋酸盐对试验动物结肠癌的诱发率[29]。

综上所述,我国在天然药物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天然药物抗肿瘤有效成分和单体的分离和鉴定、作用机制的探讨、制剂的开发,药品的专利保护等方面与世界的先进水平仍有距离。我们应在学习和消化我国先辈的古方、验方、秘方的基础上,在天然药物抗肿瘤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立人, 洪恂, 丁绪亮, 等.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00.

[2] 王兵, 王国俊, 徐均. 氧化苦参碱对肿瘤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 实用肿瘤杂志, 2000, 15(5):297-300.

[3] De Naeyer, Vanden BW, Pocock V, et al. Estrogenic and anticarcinogenic properties of kurarinone, a lavandulyl flavanone from the roots of sophora flavescens[J]. Nat Prod J, 2004, 67(11):1829-1832.

[4] 钱士辉, 王佾先, 亢寿海, 等. 陈皮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对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12):1167-1169.

[5] Kang HJ,Jo C,Kwon JH, et al. Antioxidant and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effect of citrus pectin-oligosaccharide prepared by irrabiation[J]. Med Food J, 2006, 9(3):313-320.

[6] Su CC, Lin JG, Li TM, et al. Curcumin-induced apoptosis of human colon cancer colo 205 cell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ROS, Ca++ and the activation of caspase-3[J]. Anticancer Res, 2006, 26(6B):4379-4389.

[7] Holmes FA, Frye D, Valero V, et al. Phase Ⅰ study of taxel and doxorubicin with G-CSF in patients without prior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Proc ASCO, 1992, 11:60.

[8] 王彦, 黄荣丽, 黄惠芳, 等. 国产紫杉醇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腹腔化疗药代动力学的研究[J]. 现代妇产科进展, 1998, 7(4):309-313.

[9] 管丽莉, 刘颂莲, 翁洁, 等. 国产紫杉醇加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4, (CSCO 年会专刊) :177.

[10]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词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663.

[11] 韦启后, 覃淑云, 韦国锋, 等. 仙人掌提取物对荷瘤S180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 2005, 13(5):614-615.

[12] Zou DM, Brewer M, Garcia F, et al. Cactus pear-a natural product in cancer chemoprevention[J].Nutr J,2005,4(1):25.

[13] Aires V, Adote S, Hichami A, et al. Mod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s and T cell activation by prickly pear polyphenols[J]. Mol Cell Biochem, 2004, 260(1-2):103-110.

[14] 韩金玉, 于良涛, 王华. 泡番荔枝辛——明日抗癌之星[J]. 中草药, 2002, 33(4):380-382.

[15] Xiao D, Lew KL, Kim YA, et al. Diallyl trisulfide suppresses growth of PC-3 hrman prostate cancer xenograft in vivo in association with Bax and Bak induction[J]. Clin Cancer Res, 2006, 12(22):6836-6843.

[16] Galeone C, Pelucchi C, Levi F, et al. Onion and garlic use and human cancer[J]. Am J Clin Nutr, 2006, 84(5):1027-1032.

[17] 李延. 8种中草药的抗肿瘤作用实验[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7):587-588.

[18] 邹益友, 谭桂山. 猕猴桃根抑制肿瘤细胞的实验研究[J]. 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9, 5(4):37-38.

[19] Motohashi N, Shirataki Y, Kawase M, et 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with kiwifruit in Chinese folklore medicine: a study of kiwifruit extracts[J]. Ethnopharmacol J, 2002, 81(3):357-364.

[20] 徐国钧, 黄泰康, 丁志遵, 等. 中药辞海(第二卷)[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 608.

[21] 李春阳, 贾文祥, 谢兆霞. 苦瓜蛋白诱发胃癌细胞SGC7901 凋亡的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2001,14(1):1-4.

[22] Yasui Y, Hosokawa M, Sahara T, et al. Bitter gourd seed fatty acid rich in 9c llt, 13t-conjugated linolenic acid induces apoptosis and up-regulates the GADD45, p53 and PPARgamma in human colon cancer Caco-2 cells[J]. 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2005, 73(2):113-119.

[23] 司百忍. 中药透皮治疗癌性疼痛25例[J]. 中国民间疗法, 1996, 2(23):25.

[24] 张卫东, 赵惠儒, 宗志红, 等. 斑蝥素通过MAPK信号传导途径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J]. 肿瘤防治杂志, 2004, 11(11):1151-1153.

[25] Efferth T, Rauh R, Kahl S, et al. Molecular modes of action of cantharidin in tumor cells[J]. Biochem Pharmacol, 2005, 69(5):811-818.

[26] 李艳荣. 蟾蜍毒素的抗肿瘤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2, 24(3):152.

[27] 华海清, 王锦鸿, 秦叔逵. 砒霜古今应用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2):186-188.

[28] Ryu KH, Woo WY, Lee MY, et al. Mro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induced by arsenic trioxide in neuroblastoma cell lines[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05, 22(7):609-621.

篇6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靶向制剂 进展

脂质体(LIPOSOME)

传统脂质体:①Dauno Xome:系柔红霉素脂质体制剂,由二硬脂酰(DSPC)与胆固酸组成靶向药物传递系统(SUVS),临床研究证明,脂质体与游离柔红霉素相比,疗效明显增加且毒性降低。②Caelyx:系盐酸多柔比星的立体稳定型脂质体,表面含亲水性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包封层可延长脂质体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在人体中的半衰期为55小时,而游离药物可在几分钟内分布至各组织,并在24小时内从体循环中完全清除。脂质体骨架和内在的缓冲体系使多柔比星完全被包封而使药物不能游离,不良反应低。③Onco Tcs即长春新碱脂质体:以载体系统(TCS)传递,将药物传递至病灶,并以高浓度进入疾病细胞,其作用时间较长,能使对原先化疗无效的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病人的肿瘤明显缩小,Ⅱ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本品治疗评估的NH病人总有效率为45%。

他莫昔芬传递体:是指具有高度变形能力,并能以皮肤水化压力动力,高效穿透比自身小数倍孔道的类脂聚集体。将他莫昔芬制成传递体后,药物主要蓄积于皮肤,对皮肤的穿透率大于普通脂质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基因药物脂质体:基因脂质体制剂能够将治疗基因导向作用部位,保护DNA或RNA免于灭活或降解,在体内有较高的转染率,与细胞融合后,即被降解,不良反应小。将DNA-脂质体复合物引入皮下肿瘤中,转移的基因表达并定位在注射部位,未见明显的毒性或抗DNA抗体。

自1978年Zamecnik 等首次证明,特异互补的寡核苷酸在体外能有效抑制Rous肉瘤病毒(RSL)的增殖以来,反义寡核苷酸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随着快速基因克隆及自动DNA合成技术的出现,反义核苷酸的研究有了迅猛发展:作用于PKC-α基因的反义化合物ISIS-3521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作用靶点是c-raf激酶,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靶向c-raf基因和靶向bcl-α基因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但反义核苷酸易受酶的攻击而降解,因此对核酸酶不稳定;另外其摄取率及转运特异性亟待解决,因此抗体导向的反义寡核苷酸的靶向转运成为另一研究方向[1]。

毫微粒和毫微囊

长循环毫微粒:长循环毫微粒即静脉注射给药后,能够躲避网状内皮系统(MPS)的摄取,而在血液循环系统中长时间滞留的毫微粒。作为抗肿瘤制剂,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克服多向性药物耐受性的能力。而且Grislain 等通过实验证明了,聚氰丙烯异丁脂毫微粒具有对肺肿瘤组织的通过性,并认为经过修饰,可降低由于普通毫微粒(NP)在MPS系统的蓄积而造成的抗肿瘤药物对NPS的毒性,但这种应用尚存疑问。宋存先等证明载药的NP制剂能作为血管内靶向定位[2]。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固体脂质纳米粒是将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类脂药物包封于类脂核中制成的,具有控制药物释放,避免药物降解或泄露,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特点。喜树碱(CA)的SLN口服给药后,与CA溶液剂相比,在观察的各器官中,CA的AUC和MTR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脑中AUC提高尤其明显,说明SLN作为缓释靶向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抗肿瘤药物NP制剂:阿霉素A的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NP的体外抗肝细胞瘤效果均明显优于游离的阿霉素A。另外,吸附于聚氰基烯酸烷基酯纳米粒子上的寡核苷酸,已被证实提高了其对核酸酶的稳定性,并形成了更理想的细胞定位。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明,把亲脂性免疫调节剂制成NP,其抗转移瘤比游离态制剂更有效,中药提取物紫杉醇毫微球作为热点之一正在研究阶段。

磁性药物制剂

磁性药物制剂是近年来国内外大力研究的一种新的靶向制剂,其中抗肿瘤药物微球研究得最多。这种磁性微球在体外磁场的作用下,在肿瘤部位滞留,定向释放药物,可以减少用药剂量,提高靶区药物浓度,减少血液循环中药物分布,对肝、脾、肾等器官损害较小。

王氏[3]等用含平阳霉素、甲氨喋呤、阿霉素、丝裂霉素的磁性微球,对58例不同类型的食管癌、口腔癌、直肠癌、舌癌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完全缓解22.4%,部分缓解67.2%,总有效率为89.7%。

现已制备的抗肿瘤磁性微球还有:丝裂霉素C、两性霉素B、氟尿嘧啶、肝素、博来霉素等。阿霉素磁性微球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抗肿瘤制剂,动物实验证明,该制剂有非常好的靶向性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但同时也使实验动物体重降低,出现肝、肾组织坏死等症状。虽然磁性微球的剂型仅限于水溶性制剂且存在许多如肝、肾组织毒性等问题尚待解决,但其在离表皮较近的如乳腺癌、膀胱癌、食道癌、皮肤癌等的治疗方面已显出优越性。

微 球

微球作为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的研究非常引人注目,其中用于肝动脉栓塞的研究较为成熟,已进入临床治疗阶段。白蛋白最主要的应用是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使其疗效提高,不良反应减小。它是以白蛋白为载体,包封或吸附药物,以过固化分离而形成的实心球体,与脂质体和乳剂相比,具有在体内贮存时稳定性好的优点。用白蛋白包封研究的抗癌药已有阿霉素、5-氟尿嘧啶、巯基嘌呤、博来霉素、甲氨蝶呤、长春花碱酰胺硫酸盐等。

抗体靶向酶-前药制剂

该类制剂系指将特异性抗体-酶交联物注入体内,使其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然后再注入毒性较低的前药,此时结合在肿瘤细胞上的酶特异性地将前药转化成活性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该制剂选择性高、局部药物浓度大,毒性相对较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人源化抗体,保存了靶向性的同时又较传统方法制备的鼠源性单抗引起的人抗鼠抗体反应轻,疗效好。常用的活性前药有苯甲酸氮芥、苯酚氮芥、甲氨蝶呤、阿霉素、美德伦、沙海葵素、苯胺氮芥、长春花碱、紫杉醇、柔红霉素、5-FU、表柔比星、足叶乙苷丝裂霉素C、丝裂霉素、氰化物、羟基衍生物等。虽然抗体靶向酶-前药制剂疗效较好,但也存在免疫学和药理学方面的一些缺陷,目前正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

抗体制剂

首个上市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是1997年经FDA批准的Rituximab(商品名Rituxan),它是一种靶向B细胞CD20的小鼠人嵌合抗体,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低度或滤泡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另外,Bexxar 和Zexxar也是治疗该瘤的单抗。首个新抗体靶向化疗药Mylotarg 是一种靶向细胞表面蛋白CD33抗体,用于治疗首次复发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1999年批准上市的Ontak用于治疗肢体软组织瘤。

治疗癌症疫苗

肿瘤相关抗原能激发特异性的肿瘤应答,并作为癌症疫苗的靶点。全球第一个黑色素治疗疫苗已在加拿大批准上市,M-Vax也成为2000年首个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黑素瘤疫苗,使用乳腺癌和结肠癌胚抗原(CEA)的疫苗正在研究中。生长因子受体ErbB-2/neu也拟用于乳腺癌和卵巢癌,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性疫苗PROSTVAC VF进入了Ⅱ期临床,SnET2(GM2神经节苷酯)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对直肠癌、胃癌、及小细胞癌有效。

参考文献

1 邹宗亮,王升启,王志清.靶向技术在反义寡核苷酸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27(5):260-264.

篇7

【关键词】 天然药物; 抗肿瘤; 作用机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很多中药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并且逐渐明晰了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从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中药多糖类,萜类,醌类,蛋白质类等。本文从这些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方面进行论述。就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干扰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等方面。

1 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作用

这类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直接到达肿瘤细胞表面,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对其进行杀灭作用。通过离体抗肿瘤活性实验证实,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对MCF-7,SPC-A-1,NCI-H446三种人类肿瘤具有显著的杀伤性[1];有研究表明,苦参中的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槐果碱(Sophocarpine)槐定碱(Sophordine)及苦参总碱具有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作用,此外,还有促凋亡及诱导某些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的作用,而且,在抗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不产生破坏作用[2]。三尖杉属植物中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碱具有抑制肿瘤DNA及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 干扰细胞周期

主要有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以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为靶点来干扰DNA复制重组和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从喜树中分离的喜树碱及其衍生物能和Topo Ⅰ/单链DNA复合体形成稳定的结合体,抑制Topo Ⅰ解旋和再连接功能,诱导DNA不可逆性断裂,启动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信号[3],同属原小檗碱的表小檗碱也是Topo Ⅰ抑制剂,而玫瑰树碱(Ellipticine)则有很强的Topo Ⅱ抑制作用。干扰DNA合成,抑制参与DNA合成的酶,如羟基喜树碱,能抑制DNA/RNA聚合酶活性,娃儿藤定碱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药物能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促进微管的聚合并抑制其解聚。

3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细胞的恶变是增殖和分化两者平衡的失调,从细胞增殖的角度来说,恶性肿瘤的增殖是失去控制的,从分化方面讲,恶性肿瘤细胞是丧失分化或分化异常的细胞。诱导分化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诱导分化剂的作用下重新分化,向正常成熟方向逆转的现象;其基本特点在于不是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细胞分化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细胞。恶性肿瘤细胞处于持续增殖状态,并且分化越差,恶性程度越高,增殖及扩散转移的能力越强。现有研究表明,通过对恶性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及逆转是抗癌治疗的可行途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能够诱导白血病细胞进入正常的分化状态,其分子药理途径之一可能是抑制了细胞Na+/K+-ATP酶活性,抑制肿瘤细胞膜上胸腺嘧啶核苷载体和蛋白激酶的活性,诱导白血病细胞进入正常分化[4]。

4 逆转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有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他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也产生的交叉耐药性。

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是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块根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有研究表明,其在抗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肝癌、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等有一定作用,其作用机理与逆转多药耐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放疗增敏、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5]。

5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其内在基因编程调节,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使细胞自杀死亡的现象。头花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诱导癌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p21(WAF1)途径阻滞细胞于G1期,并通过激活Catapase-3(Interlenkin-1 β转换酶ICE系家族中一个蛋白酶),而诱导了肿瘤细胞的凋亡。苦参碱可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将癌细胞阻滞于S期,造成S期的堆积,进而诱导凋亡。

6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抗肿瘤

肿瘤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带瘤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中药抗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不仅直接作用于细胞免疫,而且通过整体作用来控制细胞免疫与细胞因子的活动。至今中药免疫调节剂大多为免疫促进剂,而且其有效成份为多糖或糖缀合物包括糖肽,蛋白多糖等,其原生药大多属于补益类中药。中药免疫调节剂主要作用方式有:激活巨噬细胞和T、B淋巴细胞;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诱生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干扰素生成,促进白细胞介素生成,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等)。香菇多糖是一种典型的T细胞激活剂,能提高肿瘤患者CD4/CD8比值,从而逆转免疫抑制状态,具有调节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6]。人参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的产生,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监视系统的功能[6]。

7 结论

天然药物抗肿瘤的有效成分类别为多样性,但主要为生物碱类,中药多糖类,蛋白质类,醌类,萜类等;这些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作用;干扰细胞的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抗肿瘤;为进一步开发天然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李光子,吕小丹,赵春芳,等.吴茱萸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3):11-14.

[2] 许向儒,蒋纪恺.苦参及其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4-316.

[3] 孟繁浩,孔丽颖,佟馨.抗癌药物-喜树碱类衍生物研究进展.生命的化学,2002,22(3):265-267.

[4] 卢大用,曹静懿,胥彬.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2(5):70-73.

篇8

目的 探讨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在卤代酸存在下一步法简便制备羧甲基茯苓多糖,并分别研究其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羧甲基茯苓多糖在抑制昆明种小鼠H22肝癌细胞及小鼠肿瘤U14 细胞活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结论 通过简便方法制备得到了可显著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力的羧甲基茯苓多糖,适当剂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关键词】 羧甲基茯苓多糖 制备 抗肿瘤活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paration and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arboxymethyl pachyman.Methods Carboxymethyl pachmaran was prepared conveniently in onestep process with the presence of halogenated acid.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arboxymethyl pachmaran in vivo and in vitro were studied respectively.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carboxymethyl pachyman for inhibition on murine 22 hepatocarcinoma cell and murine U14 Cancer Cells comparing with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Carboxymethyl pachyman can be prepared conveniently. Proper dose of carboxymethyl pachyman has a good antitumor effect.

【Key words】 carboxymethyl pachyman;preparation;antitumor effect

茯苓为常用中药,亦属于壮药的一种,最早见于唐代《新修本草》:“…今调营而理胃,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为药无朽蛀…”(卷十二)[1],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具有健脾利术,宁心安神等功效。茯苓菌核中的β茯苓多糖约占茯苓菌核干重93%,具有多种生理活性[2],但茯苓多糖不溶于水,不便于临床应用,抗肿瘤活性也不显著。将茯苓多糖羧甲基化可得到具有强抗肿瘤活性的水溶性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methyl pachymaran,简称CMP),研究发现,羧甲基茯苓多糖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显著减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并且能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3]。本文报道一种较为简便的CMP制备方法,并分别从体内、体外两个角度研究其抗肿瘤活性。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实验动物

清洁级ICR/JCL品系小鼠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昆明种小鼠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实验药品

羧甲基茯苓多糖由自制白茯苓合成,白茯苓制法:茯苓采至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山区,将采集的鲜茯苓经去杂去沙分等发汗剥皮切制(白、赤分开)日晒至六成干回润日晒或烘至全干等工艺制得。二氯乙酸、异丙醇、氢氧化钠等均为分析纯,购自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3)主要仪器

干燥箱,分析天平,100目筛;Thermo Forma 3110二氧化碳培养箱,2010型酶标仪(ELISA Reader 2010),SCWCJ超净工作台,CK4032NFL荧光倒置显微镜等。

2.方法

(1)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简便制备

取自制白茯苓(去皮茯苓菌核)进一步烘干(95℃左右),粉碎,过100目筛备用;称取上述制备的25 g茯苓粉,加入至100 ml异丙醇溶剂中,加入1%氢氧化钠溶液50 ml,搅拌使碱液溶解后,在快速搅拌条件下,通过真空滴液漏斗滴入二氯乙酸的异丙醇溶液(1∶1.2,50 ml),控制温度在50℃搅拌反应3.5小时。反应结束后将上层异丙醇倾出并回收利用,下层加入5%盐酸溶液,快速搅拌下加入乙醇50 ml, 过滤,固体物部分溶解于水中,用乙醇沉淀,过滤,干燥,得白色粉末状固体,即羧甲基茯苓多糖。波谱数据:羧甲基茯苓多糖:1H NMR(400 MHz)δ:3.3 (s, 质子堆积峰);IR (CH2Cl2): 1582(─COO-吸收峰),1345(─CH2─峰),885(弱β吡喃吸收峰)cm-1。 配制8 mg/ml羧甲基茯苓多糖待用。

(2)体内抗肿瘤实验

CMP溶液抑制小鼠肿瘤U14实验:先将48只20 g ICR/JCL品系小鼠右前肢液部用碘酒、酒精作表面消毒,然后将0.3 ml的小鼠U14 腹水型瘤细胞毒(3.3×106个)注射入皮下,接种后饲养7天,逐只检查小鼠接种部位的瘤细胞生长情况,选出可以触摸到肿块的小鼠,随即分成6组,每组8只。从第八天起,实验组小鼠每天分别按30,60,120,180,240,360 mg/kg等6种不同剂量腹腔注射给药1次,对照组每只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一次,各组连续给药10天,停药后再继续饲养7天,然后将各组小鼠颈椎脱臼处死,直到完整剥离出瘤体,称重,计算抑瘤率。抑瘤率=(对照组瘤体称重-CMP组瘤体称重)÷对照组瘤体称重×100%。

(3)体外抗肿瘤实验

CMP溶液抑制昆明种的小鼠H22肝癌细胞实验:5个实验组(每组均90 ml)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预加入CMP 20 μg,40 μg,200 μg,500 μg和1 mg,对照组的细胞培养液(90 ml)不加入CMP。取接种7天生长良好的腹水型带H22肝癌的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腹水,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1×106个癌细胞的悬液,然后在实验组、对照组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 ml癌细胞悬液(每毫升含1×106个癌细胞),各组混匀,于37℃共培养24小时,采用MTT法观察CMP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OD值由下述公式计算:OD=C×D×E= 1og(1/T),C为检测物的浓度,D为检测物的厚度,E为摩尔因子,T为检测物的透光值。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1.体内抗肿瘤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CMP30~3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对ICR/JCL品系的小鼠肿瘤U14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比实验发现CMP最优注射剂量为180 mg/kg。见表1。表1 CMP腹腔注射对小鼠肿瘤U14 的抑制作用(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体外抗肿瘤作用

体外实验研究表明,0.2~10μg/ml浓度的CMP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生长有较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以CMP 2.0 μg/ml为最优浓度。见表2。表2 CMP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讨 论

1.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媒法和溶媒法两种[4]。水媒法是把初步制得的茯苓多糖用稀碱溶液溶解,再加入一定量的卤代酸水溶液,适当温度下进行醚化反应;溶媒法则是把茯苓多糖悬浮在有机溶剂(如二甲苯、氯仿、乙醇等)中,碱化一段时间,再加入卤代酸,在适当温度下进行醚化反应,使卤代酸中-CH2COOH结构取代多糖分子上的OH中的H,取代程度越高,羧甲基茯苓多糖收率也越高。第一种方法加酸中和后,多糖在介质中呈黏稠的凝胨状,分离难度很大,使CMP分离产率显著降低;第二种方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成本高。本研究选用自制茯苓粉在异丙醇溶剂中高效合成羧甲基茯苓多糖,并通过工艺优化试验,使其消耗水和有机溶剂尽可能少,反应操作简便,羧甲基取代度高,产品水溶性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2.抗肿瘤实验

癌症为世界医学极为关注的难题,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各种治疗、预防措施正加紧研究。茯苓具有特有的药理、药化作用,其抗肿瘤效应亦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茯苓多糖分子中主要为β-16葡萄糖结构,糖链上分布有少量的β-16结构的葡萄糖侧链。未经化学改造的茯苓多糖对肿瘤的抑制率仅为 0~3%。本实验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将茯苓多糖中的β-16侧链切断,经过适度水解得到线型的β-13茯苓次多糖,在卤代酸存在下将其羧甲基化,即可得到有较高抗肿瘤活性的羧甲基茯苓多糖。 体内实验结果表明,CMP 30~3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对ICR/JCL品系的小鼠肿瘤U14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注射剂量为30 mg/kg时,抑瘤率为68.7%,随着剂量的增大,抑瘤率逐渐升高,当注射剂量为60 mg/kg时,抑瘤率升至77.2%,而注射剂量升至180 mg/kg时,抑瘤率可高达92.2%。但注射剂量再进一步升高对提高抑瘤率并无帮助,相反,随着注射剂量加大,抑瘤率有一定程度降低,如当注射剂量为360 mg/kg时,抑瘤率反倒下降为89.1%。因此,本抑瘤实验中,CMP最优注射剂量应为180 mg/kg。体外实验研究表明,0.2~10 μg/ml浓度的CMP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生长有较显著抑制作用。如当CMP浓度为0.4 μg/ml时,12小时和24小时OD值分别为0.8212±0.081 和1.473±0.08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CMP 2.0 μg/ml为最优浓度,浓度更高将导致OD值进一步升高。

参考文献

[1]尚志钧.新修本草[M].合肥: 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

[2]黄才欢,李 炎,王秀芬. 茯苓多糖的提取及其结构表征[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17(3):13-15.

篇9

十数年前,刘荣辉先生突然看透、猛然醒悟,为了父亲和自己的健康,他甘愿舍弃所有金钱及其它物质,并一头扎进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之中。他常感叹,人活一生,金钱再多,物质再丰富,没有健康的身体来享受,又能如何?舍弃那些扰人的繁杂的东西,静下心来,享受健康,享受为他人带来健康的快乐,如此人生,不是更有意义,更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吗?

几度迷茫,几经辗转,几许徘徊

1976年,刘荣辉先生毕业于香港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警察,成为了公务员,薪酬在当时来说已十分不错,引得许多人艳羡不已。也许,许多人会选择满足,选择知足,然后在这个岗位上执着一生。

然而,内心太过善良的他却感觉自己并不太适合这个岗位,于是,他舍弃了这份高薪工作。相比于之前的公务员的稳定,此时的刘荣辉先生开始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他在许多行业里闯荡着。他曾在一家公司里做过出口的生意,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因为不太上镜,这份工作也未能持续很长时间。”刘荣辉先生说。那些日子,当无人聘用他的时候,他便去教书,教授英文,赚点钱,维持生活,日子显得有些清苦。打工十年,除去日常开销,刘荣辉先生并没有积攒下多少钱,十年后,靠着妈妈的支持,他买了套房,付了首付,终于让自己“居者有其屋”。

年轻的心,不安定的个性让他对未来充满了赚钱的激情和欲望,奋斗的脚步越来越激进,而生活也为他张开了双臂,给风华正茂的他无数种可能,刘荣辉先生进入了一家塑胶材料公司,出任总经理,有了一些积蓄后,胆大的他投资了一个厂,聘请了两百多个工人,那是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份事业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不长一段时间后,他已经自己买楼,日积月累,他买下了十多个单位。当时,香港房地产行业正风生水起,这些楼迅速升值,“那时以为,只要有钱就行。”刘荣辉先生说。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无数的物质财富几乎成为了年轻的他奋斗路上最主要的目标,李嘉诚就是他奋斗的榜样。

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1997年,一个电话打来,告知了他父亲中风的消息,这个消息如晴空霹雳一般,给他当头一棒,而他自己因为长期与塑胶材料打交道,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此时的他,突然醒悟:“年轻时不断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买房、买车,当健康的身体没有了,即使有钱买下一架飞机,又能怎么样呢?所有的物质财富都远不及健康重要。”刘荣辉先生想得明白,想得清晰,也想得透彻。他只有一个念头:“只要父亲能好起来,其它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可以不要。”

他卖掉了自己的工厂,卖掉了那些房,放下所有的生意,来到北京,只为求一剂治疗父亲中风的良药。因为,西医院的中风药未能让他父亲的病有丝毫的好转,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求助中医。在北京,刘荣辉先生甘愿舍万金,以求治疗中风的冲剂,父亲食用后,病情逐渐得到了好转,直至康复,而自己的身体,也因为食用中药,慢慢地好了起来。

那一刻,刘荣辉先生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徘徊、迷茫的感觉,在父亲中风康复后,一扫而空;曾经一度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那一刻找到了。1997年,刘荣辉先生与北京医科大学合作,在香港开办了第一间北京医科大学有朋馆香港分馆。

入行中医,那是刘荣辉先生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这个新的起点寄存了他对健康的美好期盼,亦有一份为他人带来健康的心愿和目标。

猛然醒悟,找对方向,执着一生

1997年刘荣辉先生创办北京医科大学有朋馆香港分馆时,香港对中医行业还未设定专门的法律条文,同时刘荣辉先生对中医中药的知识了解甚少,他常聘请北京的中医师来到香港有朋馆举办讲座等,时间一长,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在时间、空间上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于是,刘荣辉先生的脑海里出现了自己学习中医的想法。

他拿起了中医书,从一个外行奋斗起家,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中医,一次就通过了考试,2003年,他成为了一名注册中医师,得以独立行医。他常跟北京的中医师朋友进行电话交流,增长中医中药知识,同时,他开始亲自着手研制中药,并在内地、台湾等地开办了工厂,在九龙开办了第二间有朋馆。在刘荣辉先生的有朋馆里,所有的药均由他自己研制,他研制的中药针对各个年龄段,可治疗头昏、失眠、关节等痛症多种病症。

他将病人当做朋友,在聊天中了解病情,在轻松的氛围中,为病人治疗。入行十多年,经刘荣辉先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有多件。曾有一位病人,患失眠症以长达十五年,失眠使得他精神不振,面黄肌瘦,刘荣辉先生用中药为其调理了三个月,失眠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曾有一位病人,已被宣布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刘荣辉先生用他的中药及调理方法,将三个月延长成了三年,当病人最后带着满足和对他的感激离世,他感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还有一个做墙纸生意的客人,此客人的手患有牛皮癣,这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顽疾,多因机体免疫低下、内分泌紊乱、皮肤脉终循环障碍使机体内代谢内毒素积聚于皮肤而产生病变反应所致,手上出现的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让他恐于与客户握手,刘荣辉先生为其治疗了四个月,病症消失,此客人对刘荣辉先生感激不已,并为他介绍了许多被宣布无法医治的病人。每治愈一个病人,他的内心总是无比畅快,无比开心,还有什么比为他人带去健康,更值得高兴,更值得自豪呢?

如今,刘荣辉先生在中医行业已经行走了十多年,走得很远,十多年里,他越做越开心,他愉快地表示:“这么些年,我最喜欢,感觉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就是中医这个行业了。”

最真的愿望 最美的期盼

当他亲眼见证服用一年的中药店治愈了父亲身上已经伤及骨头、被宣布无治的疮,连西医亦感叹为“惊奇”的时候;当他看着一些病人宁愿开车数小时来到他那儿做针灸的时候,他看到了中医继续流传的价值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五千年的中医历史,记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这其中,透着朴素,透着智能,透着哲学和科学,还透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而不息不灭的文化;中医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能补西医的缺。这一切,都让刘荣辉先生对中医充满了信心,而发生在他自己和父亲身上的就是对中医最真实的佐证,58岁的他,给人以一种年不过40的感觉,而他的父亲现已93岁高龄,仍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我希望上天能再给我20年的时间,让我回报社会。”刘荣辉先生说。那是他最真的愿望,最美的期盼。

因为对中医的信任和执着,因为心怀慈悲,他常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要懂得关怀。为了将治病救人、造福社群这条路延续下去,他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位中医,如今,儿子正在攻读中医专业,两年后毕业,届时,他将跟随刘荣辉先生一起肩负着健康的使命,履行医者的善的职责。

目前及将来,刘荣辉先生正着力推广一种自己研制的感冒药,即使会花费许多金钱,他亦不会在乎,他说:“钱不需要太多,够用就行。”知足者,常乐。

刘荣辉先生坚持每天念一首诗,他在中国文化中徜徉,陶冶情操,修养身心,拒绝烦躁与虚浮,持一颗平静、冷静的心,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态,为健康,尽心尽力。

篇10

关键词 阿扎胞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3-0045-04

Antineoplastic agent azacitidine

Zhang Qing-wen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 Azacitidine is a new epigenetic antineoplastic agent and is the only agent which has been clinically demonstrated to be able to extent a significant overall survival for the patients with higher-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has also been approved by both the US FDA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KEY WORDS azacitidin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阿扎胞苷(azacitidine)最早由捷克斯洛伐克科学家Piskala和Sorm合成[1],后来又从拉达克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 ladakanus)发酵液中被分离得到[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种以骨髓干细胞造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可致外周血细胞减少症,其中很多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按照《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判为中级-2和高危(统称为高风险)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分别为1.2和0.4年,且进展为AML的风险高。此前,除同种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外,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干预MDS的自然进程。

2004年5月,阿扎胞苷成为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MDS治疗药物,适应证为所有5种French-American-British(FAB)分类亚型的MDS,包括难治性贫血(RA)、带有翼状成高铁红细胞的难治性贫血(RARS)、带有过量原始粒细胞的难治性贫血(RAEB)、带有过量转化中的原始粒细胞的难治性贫血(RAEB-T)和慢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oL)患者[3]。新的WHO分类系统将RAEB-T归入AML。

2008年12月,阿扎胞苷也在欧盟获得了批准,成为欧洲第一个可显著延长中级-2和高危MDS和AML患者总生存期的治疗药物[4]。2011年3月,日本新药株式会社又在日本上市了阿扎胞苷,用于治疗MSD[5]。阿扎胞苷在欧、美、日均享有罕见病用药地位(orphan drug designation)。据悉,中国正在进行阿扎胞苷的临床试验。

2009年8月,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将阿扎胞苷列为中级-2和高危MDS患者的一类(最高级别)推荐治疗药物。2011年2月,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作出最终评价结论认为,阿扎胞苷为一种创新性的、可延长生命且性价比高的药物。

阿扎胞苷为无菌冻干粉针剂,每瓶含阿扎胞苷和甘露醇各100 mg,供皮下或静脉内输注给药,推荐给药方案为:以每4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连续7 d每天给药75 mg/m2;如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不明显且未出现除恶心、呕吐外的其他毒性,则可将剂量增加至每天100 mg/m2。患者应至少接受4~6个疗程的治疗,且只要患者能够受益就应当继续治疗。治疗期间应监测患者的血液学反应和肾脏毒性,必要时推迟给药或减少剂量[3]。

1 作用机制

阿扎胞苷为胞苷的5-氮杂类似物,属于一类被称为低甲基化药物(hypomethylating agents)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抗肿瘤药。异常的DNA甲基化使得调控正常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关键基因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阿扎胞苷治疗MDS有效主要源自其DNA低甲基化活性和对骨髓中异常造血细胞的直接细胞毒作用。阿扎胞苷为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其在最大抑制DNA甲基化的浓度时并不会显著抑制DNA合成。低甲基化可以恢复被过度甲基化的抑癌基因的正常功能,细胞毒作用则可杀伤包括正常生长控制机制失效的肿瘤细胞在内的快速分裂细胞。但非增殖期细胞对阿扎胞苷相对不敏感[3,6,7]。

2 药动学

为了测定阿扎胞苷皮下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并比较阿扎胞苷单剂皮下和静脉内给药后的药动学性质,6例MSD患者根据交叉设计随机接受阿扎胞苷单剂75 mg/m2皮下或经10 min静脉内输注给药,两种给药方式间隔最短7 d、最长28 d。研究表明,与静脉内输注给药相比,阿扎胞苷皮下给药呈现很高的生物利用度。按照可测定的阿扎胞苷水平计算,阿扎胞苷皮下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9%(70%~112%)。阿扎胞苷皮下和静脉内输注给药的中位半衰期分别为(0.36±0.02)和(0.69±0.14)h。无论何种途径给药,阿扎胞苷单剂75 mg/m2给药一般都可被很好耐受[8]。

3 临床研究

3.1 I、II期临床研究

在日本MSD患者中进行了评价阿扎胞苷药动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I期临床研究[9]。共有53例患者接受了每28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连续7 d每天经皮下或静脉内给药阿扎胞苷75 mg/m2的治疗。阿扎胞苷静脉内给药后的最高血药浓度比皮下给药后的大约高3.7倍,血浆药时曲线下面积则两种给药方式相当。阿扎胞苷皮下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为91.1%,表明其皮下给药后几乎被完全吸收。阿扎胞苷治疗的血液学改善率和血液学有效率分别为54.9%(28/51例)和28.3%(15/53例),且在两种给药途径间无差异。阿扎胞苷总体上可被日本MDS患者很好耐受,其在≥20%患者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肠胃道事件和一般性不适(如虚弱),在≥50%患者中发生的3~4级不良反应均为血液学毒性。阿扎胞苷两种给药途径治疗的安全性基本相似,但皮下给药后还可出现注射部位反应。

代号为Relaza的II期临床试验评价了阿扎胞苷治疗预防CD34+的MDS或AML患者在同种基因HSCT后复发的作用[10]。在HSCT后平均169 d,59例患者中20例的CD34+捐献者嵌合性(donor chimerism)降至

3.2 III期临床研究

AZA-001是迄今针对高风险MDS患者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随机III期临床研究[11]。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支持疗法(CCR),包括最佳支持照料(BSC)、低剂量阿糖胞苷(LDAC)和高强度化疗(IC)这3种最常见的高风险MDS治疗方法。入组患者在人口统计指标、病情症状和FAB分类亚型方面都具有代表性,所选用的3种最常见CCR(BSC、LDAC和IC)的比例符合临床实际情况。358例患者随机接受阿扎胞苷(179例)或CCR(179例)治疗。在中位随访21.1个月后,阿扎胞苷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5个月,CCR组为15.0个月。根据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期达到2年的患者比例阿扎胞苷组为50.8%,CCR组为26.2%。与CCR相比,阿扎胞苷治疗的生存益处从完成3个疗程后起就开始显现。阿扎胞苷治疗的中位疗程数为9,提示长期给药更可能获得生存益处。无论何治疗组,外周血细胞减少症均是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

Seymour等[12]针对AZA-001研究中的87例老年高风险MDS(FAB分类RAEB、RAEB-T和CMML)亚组患者分析、比较了阿扎胞苷与CCR治疗的OS和耐受性。结果发现,与CCR相比,阿扎胞苷治疗显著提高了OS:阿扎胞苷和CCR两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55%和15%(P

在参与AZA-001研究的患者中,大约1/3按照WHO分类系统为AML患者。Fenaux等[13]分析、比较了阿扎胞苷与CCR治疗对此亚组患者OS的影响。113例老年患者随机接受阿扎胞苷(55例)或CCR(58例,其中47%接受BSC、34%接受LDAC、19%接受IC)治疗。在中位随访20.1个月内,阿扎胞苷组患者的中位OS为24.5个月、CCR组为16.0个月(P=0.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6%(P=0.001)。在不适合接受IC的患者中,阿扎胞苷组的2年生存率高于CCR组(P=0.000 3),总住院天数也少于CCR组(P=0.000 1)。研究者的结论是,在低骨髓胚细胞数(占骨髓细胞总数的20%~30%)AML患者中,与CCR相比,阿扎胞苷治疗可显著延长OS并显著改善患者的多项疾病指标。

3.3 其他临床研究

在口服阿扎胞苷治疗MDS、CMMoL和AML的I期临床研究[14]中,患者在第1个疗程的头7 d接受阿扎胞苷(75 mg/m2)皮下给药、然后改为在每个为期28 d疗程的头7 d每天口服阿扎胞苷(120~600 mg)。对口服阿扎胞苷治疗6个以上疗程无效的患者,允许改回皮下给药。共有41例(29例MDS、4例CMMoL和8例AML)患者参与研究。结果发现,口服阿扎胞苷治疗的剂量限制毒性是3~4级腹泻,最大耐受剂量为480 mg。阿扎胞苷的暴露量随口服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3%~20%。血液学应答见于MDS和CMMoL患者,总有效率(完全缓解、血液学改善、摆脱红细胞或血小板输注依赖)在先前治疗过的患者中为35%、在先前未治疗过的患者中为73%。口服阿扎胞苷治疗MDS和CMMoL有效。

4 比较优势

阿扎胞苷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MDS治疗药物,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可以显著延长高风险MDS患者OS的药物。阿扎胞苷的主要竞争者是同类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但地西他滨获得美国FDA批准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试验的有效率而非生存率。在欧洲III期临床研究中,地西他滨治疗未能提高MDS患者的生存率,这使其在欧盟的上市申请被拒绝,与阿扎胞苷形成鲜明对比[15]。

Gidwani等[16]比较了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的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结果显示,与地西他滨相比,使用阿扎胞苷治疗能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存率、更可能摆脱输血依赖和更有效地避免疾病恶化至AML。阿扎胞苷治疗的临床益处更大,在治疗MDS中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

5 结语

MDS长期以来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直到美国FDA先后批准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其中阿扎胞苷是目前唯一一个已被临床证明可延长高风险MDS患者OS的药物。在AZA-001研究中,与CCR相比,使用阿扎胞苷治疗能够延长中位OS 9.4个月、2年生存率几乎翻番。因此,阿扎胞苷在国内的早日上市和临床应用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Piskala A, Sorm F. Nucleic acid components and their analogues. LI. Synthesis of 1-glycosyl derivatives of 5-azauracil and 5-azacytosine [J]. Collect Czech Chem Commun, 1964, 29(9): 2060-2076.

[2] Hanka LJ, Evans JS, Masom DJ, et al.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5-azacytidine. I. Produc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66, 6: 619-624.

[3] Celgene Corporation. Vidaza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EB/OL]. [2012-04-09]. http:///pdf/PI_FINAL.pdf.

[4]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uropean Public Assessment Report, VIDAZA [EB/OL]. [2012-04-09]. http://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EPAR_-_Summary_for_the_public/human/000978/WC500050240.pdf.

[5] 日本新药株式会社. ビダーザ注射用100 mg添付文书[EB/OL]. [2012-04-20]. http://nippon-shinyaku.co.jp/official/medicine/product/doc_vidaza.pdf.

[6] Siddiqui MAA, Scott LJ. Azacitidine: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J]. Drugs, 2005, 65(13): 1781-1789.

[7] Stresemann C, Lyko F. Modes of action of the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azacytidine and decitabine [J]. Int J Cancer, 2008, 123(1): 8-13.

[8] Marcucci G, Silverman L, Eller M, et al. Bioavailability of azacitidine subcutaneous versus intravenous in patients with 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J]. J Clin Pharmacol, 2005, 45(5): 597-602.

[9] Uchida T, Ogawa Y, Kobayashi Y, et al. Phase I and II study of azacitidin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J]. Cancer Sci, 2011, 102(9): 1680-1686.

[10] Platzbecker U, Wermke M, Radke J, et al. Azacitidine for treatment of imminent relapse in MDS or AML patients after allogeneic HSCT: results of the RELAZA trial [J]. Leukemia, 2012, 26(3): 381-389.

[11] Fenaux P, Mufti GJ, Hellstrom-Lindberg E, et al. Efficacy of azacitidine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ventional care regimens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er-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J]. Lancet Oncol, 2009, 10(3): 223-232.

[12] Seymour JF, Fenaux P, Silverman LR, et al. Effects of azacitidin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are regimens in elderly (≥75 years) patients with higher-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10, 76(3): 218-227.

[13] Fenaux P, Mufti GJ, Hellstr?m-Lindberg E, et al. Azacitidine prolongs overall survival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are regime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 bone marrow blast coun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J Clin Oncol, 2010, 28(4): 562-569.

[14] Garcia-Manero G, Gore SD, Cogle C, et al. Phase I study of oral azacitidine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J Clin Oncol, 2011, 29(18): 2521-2527.

[15] Scrip Intelligence. Dacogen fails phase III survival trial in MDS [EB/OL]. [2012-04-02]. http:///researchdevelopment/Dacogen-fails-Phase-III-survival-trial-in-MDS-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