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药范文

时间:2023-04-06 10:2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糖尿病中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糖尿病中药

篇1

方法:分析本街道社区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将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设定为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两组患者经采用相对应的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四个疗程。

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两个疗程的中医中药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中医中药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小于0.05。

结论:在街道社区采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中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 糖尿病 中医中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8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13-02

医学界把人体内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过高的代谢性疾病称为糖尿病。长期代谢紊乱会导致以眼、肾、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为主要组织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的障碍和衰竭,严重者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和严重昏迷[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上,高血压也是最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逐年增高,有效的治疗高血压,控制糖尿病病症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街道社区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28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5例,女性患者85例,患者的最小年龄是45岁,最大年龄是79岁,平均年龄是62岁,经过糖尿病的病理学诊断后,这280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病理特征。在200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的最小年龄是52岁,最大年龄是84岁,平均年龄是68岁,经过高血压病理学诊断后,这200例患者均确诊为患有高血压病。

1.2 方法。

1.2.1 糖尿病中医治疗。中医学上把糖尿病划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早期糖尿病患者杜威阴虚型,主要的中药药方是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黄连和葛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糖尿病的中期,主要的中药药剂是生脉散加味中药治疗,生脉散加味的主要药方是30克的太子参、生地、生黄芪、丹参、葛根,15克的麦冬和玄参,10克的五味子和苍术。糖尿病病程较长的一般属于阴阳两虚型糖尿病,选用的中药是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的主要中药成分包括10克的肉桂、10克的附子、10克的生地、15克的茯苓、10克的山药、30克的丹参和30克的葛根。进行为期四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每一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随访。

1.2.2 高血压中医治疗。高血压疾病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分型,对于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口苦便秘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的中药药方是龙胆草、黄芩、山栀、夏枯草、草决明等熬成汤药治疗。对于主要症状是头晕呕吐、耳鸣、食欲不振等患者,属于脾肾阳虚型高血压疾病,采用的中药药方是仙灵脾、天麻、清半夏、仙茅、白术等熬成中药,其中气虚患者增加党参和黄芩两味药方。对于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腰酸、心悸、舌淡苔白的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的中药药方是当归、川芎、何首乌、杜仲、生牡蛎[2]。

社区在进行高血压的中医中药治疗时,需要先熟悉每例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证候,详细了解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再根据具体的症候选择正确的药方,对症下药。进行为期四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每一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随访。

1.3 疗效判定。对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重、血压和血糖进行检测,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判定,患者的收缩压小于140mmHg和舒张压小于90mmHg的患者,判定为显效;对于糖尿病患者,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糖和尿糖明显下降的判定为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文章中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并采用X2对文中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用p值表示,当p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与中医中药治疗前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的病情症状在治疗前后具有明显的差异,治疗前后的差异值P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治疗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老年人身上,近几年来,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高发率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高血压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且高血压疾病具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据有关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只要把患者的血压控制的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脏病等,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高血糖,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长期存在高血糖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眼、肾脏、血管等功能障碍。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疾病,目前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只能进行控制。

与西药相比,中药主治根,通过中药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好患者的病情,同时,受中药特点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候更改中药药方,更重要的是,采用中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在治疗这两种病时,患者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只有患者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参考文献

[1] 王伟.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3例临床分析[J].中医药学报.2010,12(01):1-2

[2] 陈冰;曹亮;刘更.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2(14):15-17

篇2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肾病;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0-0038-03

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LI NingSUN Xinyu*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recent years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methods treatment,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TCM;Diabetic Nephropathy;Research Survey

糖尿病I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和终末期肾衰竭的首要原因[1]。

1病因病机

曹和欣等[2]认为DN的病机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其早期以阴虚为本,日久耗伤气阴,导致气阴两虚,后期阴阳俱损,阳虚致血行瘀滞,气虚致运血乏力,久病入络形成血瘀,所以瘀血既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瘀血始终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倪青[3]认为气阴两虚是消渴的基本病机,同时也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其病位主要在肾,与肝、心、脾、肺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此病多由上焦实热发展到下焦虚寒,气阴两虚发展为阴阳两虚,最终致浊毒内阻。张永杰[4]认为,脾虚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之本,病理产物为痰、瘀,因此认为应该注重辨证论治,从脾论治,结合辨证辨病,使糖尿病肾病发展进程得以延缓。程益春[5]认为,糖尿病肾病由于消渴日久,迁延不愈,致使脏腑气血阴阳虚衰而发病。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肾亏虚为本,瘀血、痰湿为标。

2治疗

21辨证论治王志伏等[6]将糖尿病肾病分为肝肾阴虚型、肾阳衰微型、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对于肝肾阴虚型,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治以滋补肝肾,育阴潜阳;肾阳衰微型选用参附汤加减以温补命门;气阴两虚型选用参芪地黄汤加减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阴阳两虚型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益肾助阳、固涩化浊。王德祖[7]提出应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动态辨证,把握病机,分期论治。早期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中期宜温阳化湿、益气活血;晚期宜温肾利水、健脾活血;并认为益气化瘀、健脾祛湿之法贯穿于疾病的全程。贾双保[8]将糖尿病肾病分为肝肾气阴两虚、痰阻血瘀、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水泛、热毒蕴结等5种证型。肝肾气阴两虚给选用滋补肝肾、益气活血之方;痰阻血瘀治以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选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脾肾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扶阳,选用活血通络之方;脾肾阳虚水泛治以温肾散寒、健脾利水,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热毒蕴结治以清热解毒之法,宜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李肇等[9]将糖尿病肾病分为肾虚血瘀型、肝肾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阳虚水气凌心型。肾虚血瘀型,治以补肾助阳,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参芪地黄汤加减;肝肾气阴两虚型,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选用生脉散合杞菊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阳健脾、补肾助阳,选用实脾饮合济生肾气丸加减;阳虚水气凌心型,治以助阳利水,选用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加减。

22专方验方王凤丽等[10]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消渴日久,缠绵难愈,耗伤气阴,久病入肾络,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产生痰、瘀、湿等病理产物,损伤肾络,渐成Y积而发展为本病。自拟益气养阴消Y通络方,由黄芪、积雪草、丹参、茯苓、生地黄、地龙、水蛭、鳖甲、大黄、砂仁等药物组成。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78例,治疗组37例,总有效率838%,对照组38例,有效率605%,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菁等[11]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病机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病位根本在肾,常及肺、肝、脾、心,影响五脏脏腑功能。病性多为虚实夹杂。早期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晚期阴阳气血俱虚,导致痰、瘀、湿等病理产物蓄积,阻滞气机,终至肾元衰微,五脏俱损。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法,自拟汤剂由黄芪、生地黄、制大黄、夏枯草、三七、卫矛、山茱萸、枳壳组成,兼症加减用药:水肿明显,加茯苓、猪苓、车前草;内热明显,加牛蒡子、连翘;泡沫尿多,加穿山龙、泽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0例,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8148%。张晓斌等[12]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上多以湿热困脾型及阴虚热盛型同时存在,故自拟清化消肿方,由生大黄、山桅子、茵陈、生地、知母、茯苓、益母草、大腹皮组成,并联合西药降糖口服药、胰岛素。兼证加减用药:气阴两伤者,加太子参;瘀血明显者,加丹参;水肿明显,加车前子;食欲不振者,加砂仁,治疗糖尿病肾病70例,总有效率801%。

23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方敬爱等[13]经过实验研究认为益肾胶囊在糖尿病肾病中可有效降低大鼠血压、血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并可使肾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减轻肾组织免疫病理的损伤。张明玺等[14]通过实验验证丹红注射液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有较好疗效。左致煌等[15-16]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均证明有较好疗效。王现秋等[17]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肾衰宁胶囊能明显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有效地降低BUN和Scr水平,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保护健存肾单位,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王俊[18]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苁蓉益肾颗粒辅助常规疗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王道周[19]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海昆肾喜胶囊能有效吸收和排除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修复受损的肾组织,改善肾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赵金香[20]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黄葵胶囊能使治疗组炎症因子IL-6、TNF-α、hs-CRP、WBC水平明显降低,抗氧化物SOD、GSH-Px明显升高,说明黄葵胶囊具有降低炎症氧化应激的作用。

24中医外治郭俊等[21]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及以大黄为主的中药灌肠方,灌肠药物有大黄、煅牡蛎、蒲公英等,使用1个月疗程,证明以大黄为主的中药灌肠方在降低SCr、BUN、UTP方面有很大优势,可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价格低廉,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吉学群等[22]选用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血海、地机、支沟、太溪、自环俞、肾俞、膏育俞、阴陵泉等穴,以补肾活血为根本,证明可以使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得到降低。黄菊[23]通过临床观察,给予试验组中药足浴辅助加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结果证明治疗后对照组的BUN、SCr、24h尿蛋白定量均高于试验组,且试验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优于对照组40 %。阀桃[24]设计实验组常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接受常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证明实验组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陈永斌等[25]给予对照组以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穴位埋线。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小结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目前虽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及评定判断标准,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具有辨证施治,兼证灵活加减,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优势,可结合中医外治如灌肠、针刺等方法,比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可使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可改善部分症状,延缓病程进展,远期疗效较好,还可减少副作用。笔者认为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建立中医辨证的动物模型,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精选客观指标、重视辨证,使辨病辨证相结合,将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宝珍,李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7(9) :793.

[2]曹和欣,何立群.糖肾宁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高过滤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5) :19-21.

[3]倪青.著名中医学家林兰教授学术经验之四,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治疗当益气养阴为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27(4) :145-147.

[4]丘晓堂.永杰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J].河南中医,2005,25(4):26-27.

[5]尹义辉,牟淑敏.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 [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4):283.

[6]王志伏,张雅玲.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91.

[7]彭建,林家坤.王德祖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2) :80-81.

[8]贾双保.脾肾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3029-3030.

[9]李肇,曲丽卿.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 :448.

[10]王凤丽,陈志强.益气养阴消Y通络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37.

[11]高菁,李靖.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气阴两虚夹瘀型40例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5):531-533.

[12]张晓斌,孔德坤.清化消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阴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8-20.

[13]方敬爱,李玉光.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17.

[14]张明玺,崔凯.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0):1087-1093.

[15]左致煌,吴雪艳,陈秋.654-2与黄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J].四川医学,2012,33(1):22-23.

[16]刘兴.黄茂注射液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分析[J].柳州医学,2009,3(22):152-153.

[17]王现秋.肾衰宁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1(18) :56

[18]王俊.苁蓉益肾颗粒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药材,2017,1(40) :225.

[19]王道周.厄贝沙坦联合海昆肾喜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37) :615.

[20]赵金香.黄葵胶囊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信息杂志,2017,2(24) :24.

[21]郭俊,陈莉明,常宝成,等.大黄为主中药灌肠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J].临床荟萃,2011,18(26):1595-1598.

[22]吉学群,薛莉,于颂华,等.补肾活血针刺法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 :43-44.

[23]黄菊.中药足浴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3, 41(6) :647-649.

篇3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91-0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而又难治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高血糖导致一系列生化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的肾小球硬化症。以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增宽,甚至肾小球纤维化、硬化为病理特征,临床症状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主,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报道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在1型糖尿病中为40%~50%,2型糖尿病中约为34.7%。在西方国家中,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当前,如何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诊治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与中医经典《内经》中的“治未病”的观点相吻合。现将笔者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1 病名

“糖尿病肾病”属祖国医学“尿浊”、“消渴”、“虚劳”、“水肿”等病的范畴。上溯到《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脾、肝、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指出“消瘅”的发生与心、肝、脾、肺、肾的虚弱相关,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1]。近代医家吕仁和[2]提出其中医病名为“消渴病肾病”。

2 病因病机

《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五脏虚弱是内在条件,《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说明后天失养是外在因素。因此,禀赋不足、饮食失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都是DN的基本病因。DN病位在肾,多发于消渴的中、后期,辨证多为虚实夹杂,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及瘀阻肾络,“虚”和“瘀”是对DN病机的高度概括,在此共识的基础之上,各医家认识又略有差异。吕仁和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相关认识,结合临床实践,提出DN微型瘕病理假说,认为DN的发生、发展实质是糖尿病治不得法,迁延不愈,耗阴伤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瘕[2~3]。刘玉宁等[4]认为虚、瘀、湿、浊是DN之基本病机,四者中虚是导致DN的始动因素,瘀是构成DN的病理基础,而湿、浊、痰等是加重DN不可忽视的方面。时振声认为DN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上常见的既有脾气亏虚的症状,又有肾阴不足的症状,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久病必虚,久病必瘀[5]。

3 治疗

辨证论治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关键。临床上将DN分为3期:即早期或临床期,氮质血症期,肾衰期或尿毒症期。将证型分为4型。

3.1 肝肾气阴两虚 多见于早期或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眩晕耳鸣,或兼见心悸自汗,大便秘结,舌体胖舌质黯,苔白或少苔,脉沉细涩。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阴,方用杞菊地黄丸合生脉饮加减。同时合用具有降蛋白尿的清热解毒类中药。

3.2 脾肾气阳两虚 多见于临床期或肾衰氮质血症期糖尿病肾病。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足浮肿,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胖黯有齿印,脉沉细无力。治当温肾健脾,益气活血,方予二仙汤合五苓散加减。持续大量蛋白尿、浮肿、低蛋白血症者重用黄芪,并加用活血药物。标证:①挟水湿者,轻者可加大腹皮、牛膝、车前子、防己、猪苓等;重者宜温阳利水,用实脾饮;或健脾利水,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②挟痰浊者加黄连、竹茹、陈皮等;氮质血症,加用大黄或煎汤保留灌肠,扶正泄浊;③挟瘀血者可加活血化瘀之品。

3.3 气血阴阳俱虚 多见于肾衰期糖尿病肾病。症见腰膝酸痛,少气懒言,面色黑,唇甲色淡,面目浮肿,尿少中便闭,大便干或溏,口干不欲饮,恶寒恶热,舌胖有裂纹,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则为调补阴阳,益气活血,方选当归补血汤合济生肾气丸。

3.4 水气凌心射肺 可见于未期或尿毒症期。症见胸闷,短气不足以息,烦躁不安,甚或有濒死感,心悸怔忡,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青紫,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舌质紫黯,苔白,脉疾数无力或细小短促或无根或结代。治疗上多泻肺逐水,方用己椒苈黄丸加味。

此外,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还应注意临床用药的加减。如有蛋白尿宜加玉米须、益母草、山药、白茅根、芡实、金樱子等;血尿者加生侧柏叶、生艾叶、地榆、旱莲草等;血糖高者加翻白草、荔枝核;高血压加天麻、龙骨、钩藤、、石决明等;贫血者可加生熟地、当归、黄芪、黄精等;胰岛素抵抗者加黄连、仙灵脾、肉桂等。

糖尿病肾病的饮食,一般以新鲜蔬菜,精肉、蛋等品为宜,禁忌辛辣刺激之品。如《儒门事亲》说:“不减滋味,不成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发”。《外台秘要》说:“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及黄雌鸡为,……宜食鸡子马肉,……牛乳暖如人体,汤即组组之,亦佳”。因此,保持情绪稳定,控制饮食,节制等措施,对预防合治疗本病有其实际意义。水肿者要限制钠的摄入;出现肾病综合征要增加蛋白质的入量。早期治疗,尽可能控制血糖,使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又是防止和延缓肾脏病变发生的最重要的措施。预防感冒,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合并感染。

参考文献:

[1]封翠芸.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探讨[J].国医论坛,2007,22(2):22.

[2]吕仁和,赵进喜,王越.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7(2):2.

[3]丁英钧,肖永华,傅强,等.糖尿病肾病“微型瘕”病理假说解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27~30.

[4]刘玉宁,陈以平.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中医病机探讨[J].新中医,2003,35(7):8~9.

篇4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用药规律;用药效果

目前并没有能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有研究发现,中医对于治疗糖尿病有良好的功效。我国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主要是由于肺燥、肾虚、胃热所导致的,因此要从清火润肺、补气养肾入手。为研究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规律,故本院进行了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及国内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中有1型糖尿病17例,2型糖尿病85例,体质量指数为26.10~28.26kg/m2,合并高血压42例,高血脂31例,冠心病29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患者51例,男患者32例,女患者19例,年龄65~72岁,病程1~5年;对照组有患者51例,男患者37例,女患者14例,年龄66~80岁,病程1~6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给予患者服用格列美脲及双胍类药物,大于3年病程的患者需注射胰岛素,用量据患者具体及医师建议使用;注意日常饮食清淡,低盐、低脂、低糖,进行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2]。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医师建议调整用药与药量;药方如下:①上消方药,以生津止渴、润肺养胃为主:麦冬15g,地黄15g,知母20g,黄芪20g;②中消药方,以增强体质,护肾养虚为主:地黄15g,茯苓20g,葛根20g,山萸肉110g,栀子15g;③下消药方,以补气养虚,清热养肺为主:山药15g,知母15g,黄芪10g,红参10g,山茱萸10g。所有的药方均以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温服。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可适当的对药方进行调整。注意日常饮食,少油、少糖,控制对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糖分的摄入,重视日常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3]。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中医的用药规律。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中患者显效的31例(62.00%),有效的18例(35.29%),无效的2例(3.92%),总有效率为96.07%;对照组中显效的27例(52.94%),有效的16例(31.37%),无效的7例(13.72%),总有效率为84.31%。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中医的用药规律:患者所用中医药物137种,用药总次数为1774次。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黄芪、茯苓、地黄、山药、红参、葛根、山萸肉、知母和麦冬。袪火清热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补气养虚的药物。

3讨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糖尿病主要是因为人体内部胰岛素分泌不正常导致高血糖而引发的疾病。西医通过药物刺激人体胰岛素分泌,或直接注射胰岛素,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会引发患者出现头晕、干咳、心悸等不良反应。而《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脺为脾至副脏,脺即为胰。”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认为胰岛素的分泌是与脾脏有关,脾虚,胰岛素自然无法正常分泌,导致血糖升高[5]。因此在用药时,还应注重对脾脏的治疗,从而促进人体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茯苓,归肝、胃、肾、脾经,具有利湿袪热、健脾胃的功效;黄芪,归肺、脾经,主治脾气虚弱,气血亏虚,现代医学认为黄芪具有促进机体代谢和明显的利尿作用,能降低患者的高血糖和血脂的水平;山药,如肺经、脾经、肾经,主治脾胃虚弱、小便数多,具有良好的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的功效;血红参,又名丹参,入心经、肝经,《本草正》认为血红参是心、脾、肝、肾血分之药,主治神昏烦躁、心悸失眠;葛根,归肺经、胃经,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山芋肉,又名山茱萸,归肝经、肾经,《药性论》中认为其具有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等功效;知母,又名地参、水参,归肺经、胃经和肾经,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6]。通过分析上述药物的药效,可以发现这些要多归脾经、肺经、胃经和肾经,是符合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病理的。糖尿病的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病情容易发生变化。而目前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基础药方,在总结前人的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用药经验与患者的具体病情对药方进行调整。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不能简单的依靠清热解毒、补气养虚的方法,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变化,辨证的进行治疗。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中医对糖尿病治疗拥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中药治疗糖尿病主要依循袪火清热、补气养虚的用药原则,药物多归入肺经、胃经、脾经和肾经,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黄芪、茯苓、山药、血红参、葛根等。综上所述,本院认为中医对糖尿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糖尿病可多用袪火清热、补气养虚的药材,值的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关怿.糖尿病中医用药规律分析[J].河南中医,2013,33(6):981-982.

[2]陈新.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总结性分析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5(12):57.

[3]吴燕.糖尿病中医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222.

[4]刘福顺.糖尿病中医用药规律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23(11):133.

[5]吴嘉瑞,王凯欢,纪凯,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处方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2(21):214-217.

篇5

中国是糖尿病的高发国家,据统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人。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将接近1亿人,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糖尿病大国。糖尿病分为I型和Ⅱ型,其中I型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一般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而Ⅱ型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多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根据第五届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会议报告,目前全球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达1.3亿人,其中我国超过4000万人。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对糖尿病的中药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1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

1,1人参

人参作为消渴药在中医药典籍中早有记载。研究证明,人参多糖是其主要降糖活性成分。有学者分离到21种人参多糖,即panaxanA-panaxanu。上述多糖以10、30和10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给药,对正常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含量较高的panaxanA、B、J、N、u、T、S、R、O对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小鼠均有明显降血糖活性。

1,2黄芪

黄芪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降压、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由内蒙黄芪根分离出的一种多糖组分(Aps-G),具有双向性调节血糖作用。腹腔注射给药Aps-G250和500mg/kg连续给药7d,对正常小鼠血糖含量无变化,但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比对照组分别下降43.63%和90.88%,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给予Aps-G300mg/kg,对苯乙双胍所致小鼠实验性低血糖也有明显对抗作用。临床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配合应用。

1,3黄精

其成分具有抗脂肪肝、降血糖、降压、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黄精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肾上腺素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同时降低肾上腺素模型小鼠肝脏中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

1,4枸杞

其多糖成分对糖尿病小鼠的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有免疫调节治疗效应。

1,5葛根

葛根中可能存在蛋白非酶糖基化抑制剂成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治疗作用。

1,6黄连

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胆固醇,能够显著增强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黄连素能升高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肝糖原含量。

1,7苦瓜

苦瓜醇提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能增加正常小鼠的肝糖元含量,增强正常小鼠胰岛β细胞的功能,改善糖耐量,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

1,8高山红景天

其多糖能降低肾上腺素和四氧嘧啶小鼠的血糖和血总脂,且1次皮下注射多糖的降血糖作用为胰岛素的1/2。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草药,有时药理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验并不完全相符,有些方药对消渴病疗效很好,但药理试验不能证实。这说明中药的作用十分广泛,传统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不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整体调节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防治多种慢性并发症,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综观古今,治疗糖尿病的总则是以滋阴清热、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滋阴药:生地黄、麦冬、五味子和山萸肉等;2)清热药:葛根、黄连、连翘和生石膏等;3)补阳药:鹿茸、肉桂、狗脊和益智仁;4)益气药:人参、黄芪和山药等;5)健脾化湿药:苍术、茯苓和藿香等;6)理气活血药:柴胡、枳壳和当归等。

2 中成药治疗糖尿病

2,1消渴丸

消渴丸是一种研究最早的复方中西药制剂型口服降血糖的药物。消渴丸是由黄芪、天花粉、生地、葛根、五味子和玉米须等中药加入优降糖研制而成,中西药之比为1000:1。通过动物实验证明:1)消渴丸以中、西药合用,可增强其降血糖的作用。2)具有调节胰岛分泌功能和增加肝糖原含量的作用。3)有促进血清胰岛素分泌的作用。4)有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5)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紊乱和避免优降糖的继发性失效,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关于消渴丸导致的低血糖反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铁道医学》对“消渴丸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持续性低血糖”9例作了报道,表明消渴丸所致的低血糖特别应该引起中老年人的注意。其原因可能是随年龄的增加,肾、肝功能减退,使药物在体内消除减慢,半衰期延长而导致药物的蓄积,发生低血糖。加之老年人抗胰岛素激素等分泌的反应障碍,必然影响血糖的恢复,导致了低血糖的持续与反复。优降糖每日仅2.5mg的剂量就可引起低血糖。而消渴丸常见服法最低剂量,内含优降糖为2.5-3.75mg,另外还有北芪、生地等降血糖药的协同作用,已足能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2,2降糖安脉胶囊

有学者用1%链脲佐菌素(STZ)给予大鼠腹腔注射,造成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降糖安脉胶囊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该药可显著降低STZ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改善坐骨神经传导功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山梨醇含量,改变血液流变性和坐骨神经内微循环状态。提示降糖安脉胶囊可通过修复损伤的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增加周围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营养,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阻断多元醇代谢通路等多种途径,实现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3苦荞麦复方

为观察苦荞麦复方对II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IR)及血瘀症相关指标(TG、TCh)的影响,给予大鼠静脉注射一定量STZ并配合高热量饮食造成II型糖尿病模型。实验结果,苦荞麦复方在减轻症状、防止肥胖、降低血糖及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瘀症相关指标等方面效果优于或接近优降糖;且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有防治作用。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

2,4复方丹参注射液

为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观察加用与未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II型糖尿病患者各26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0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分别与20名健康人作比较。II型糖尿病患者SOD明显低于健康人,MDA明显高于健康人。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均接近于正常,未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虽有SOD升高与MDA下降,但与健康人比较仍有显著差异。前者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后者60%的总有效率。总之,II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脂质过氧化损伤,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对抗这种损伤因而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中药复方还有降糖舒:成分为人参、生地黄、

熟地黄、黄芪、黄精和丹参等,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对改善口干、乏力等临床症状及降糖有一定作用。六味地黄丸:具有对抗肾上腺素等的升血糖作用,改善血液流动,滋阴补肾。降糖甲片:成分为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黄和天花粉等,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金芪降糖片:成分为黄连、黄芪和金银花等,可改善糖脂质代谢,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肝糖元合成。此外,还有玉泉丸、甘露消渴胶囊、糖尿乐胶囊等中成对药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

3 复方制剂治疗糖尿病

复方制剂治疗糖尿病的探索很多,作用机制多种多样,效果也参差不齐,多集中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或高脂血症方面,其他方面的报道较少。

3,1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药物

这类报道很多,较有代表性的如糖复康(主要由首乌、黄芪和黄连等组成),对TG,TC,LDL-C,VLDL-C,AI水平下降及HDL-C水平升高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达美康,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可用于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

3,2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糖络宁(由黄芪、丹参、全蝎和牛膝等组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济生肾气丸,观察指标包括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山梨醇、右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左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等,在肢体麻木和疼痛、肌力减退等主要症状方面也优于对照组。

3,3具有新型降糖机制的药物

糖尿宁(由生大黄、肉桂和黄连素组成)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且具有调节血脂和抗氧化作用。三消治(由人参、黄芪和生地等组成)可使ALL糖尿病鼠胰腺β细胞的形态和数目有所改善,降低其血糖和病死率。具有对抗胰岛素抵抗、促进β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作用。糖渴清(由生地、知母和黄精等组成)可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而降低血糖。总之,中药复方的降糖机制正在向多机制、全方位地深入研究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篇6

中图分类号:R259.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74-0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病程长及血糖控制差者,且部分患者神经系的症状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发生,如能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发展,并有望治愈。笔者采用本院自制中药熏洗方(院协定处方)治疗DPN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观察病例为2009年1月-2012年5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的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2∶1比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龄27~70岁,平均(52.67±11.3)岁;糖尿病病程2.5~17.5年,平均(7.5±4.3)年;DPN病程1.5~5.5年,平均(3.5±2.3)年。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5~68岁,平均(51.58±10.7)岁;糖尿病病程2.4~15.9年,平均(7.3±5.1)年;DPN病程1.7~5.3年,平均(3.3±2.8)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1]拟定。①临床表现:伴有肢体末端麻木、疼痛或发凉,感觉异常,肢体末端多呈袜套样或手套样分布;②神经系统检查:肢体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③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DPN的诊断标准;②除外其他因素(如遗传、乙醇中毒、尿毒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感染、营养不良、药物或金属中毒)引起的脊神经病变;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70岁以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②不合作者(指不配合饮食控制或不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者);③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保持以往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加服弥可宝胶囊(沈阳卫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203)500 ?g/次,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方。方药组成:大黄30 g,金银花30 g,苏木30 g,薄荷30 g,威灵仙50 g,黄芪60 g,牛膝40 g。加减:以疼痛为主加桃仁、红花各20 g;以麻木为主加乳香、没药各30 g。药物加水1 000 mL煎至600 mL左右,将药液倒入ADA-23型电子按摩浴盆(北京千安达科贸有限公司)熏泡双脚,20 min/次,再以清水洗脚。2次/d。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肢体疼痛、麻木、感觉障碍等症状的改善情况;②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神经肌肉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肠神经传导速度(SNCV)],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7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显效:肢体疼痛、麻木、感觉障碍等自觉症状基本消失,NCV较治疗前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有效:下肢麻木或疼痛范围缩小,程度减轻,NCV较治疗前增加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CS10.34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有效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见表1~表3)

3 讨论

DPN属中医“痹证”、“痿证”等范畴,为消渴继发病症。其病性以虚、热为多,病位侧重脾胃和肾。消渴病中后期以气阴两虚为病理基础,继而产生瘀血、浊毒,是后期发生并发症的重要病理因素。笔者将痰浊邪毒、血瘀郁毒称为“内生之毒”,并基于此,确立了以养筋活血祛毒为基本治则的中药熏洗方。方中君药:大黄,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逐瘀通经,其性通泄,入血分,调血脉。《日华子本草》言其“通宣一切气,调血脉”;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不仅能解外感热毒,更能清解血分毒热壅滞,且有凉血养血活血之妙。《本草逢源》云:“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臣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可补中益气,补气生血。《本草逢源》谓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牛膝,味苦、酸、甘,性平,可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并补肝肾、强筋骨。佐药:苏木,味甘、咸、辛,性平,味辛能散,咸入血分,故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威灵仙,味辛、咸,性温,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药品化义》谓:“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使药:薄荷,含薄荷油与薄荷脑,有良好的透皮作用,可引领诸药缓慢透入皮内而发挥功效。诸药合用,共奏疏筋活血祛毒之功效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具有疏筋通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之作用。其借助热力,使药力通过皮肤黏膜直接作用于局部,促进血管扩张及血液循环,改善局部及全身的组织营养、代谢,调节局部及全身神经、肌肉、器官的功能。

本观察结果表明,在积极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口服弥可保胶囊加用中药熏洗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NCV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用弥可保治疗。提示中药熏洗方可通过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的途径提高受损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同时也可以降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值,改善周围神经的缺血乏氧状态,以修复受损的神经。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及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0,8(1):5-7.

篇7

关键词:中药多糖;糖尿病肾病;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32

中图分类号:R259.872;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5-0129-04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with TCM Polysaccharides WANG Yong-sheng1, ZHOU Si-tong2, YANG Li-xia1 (1. G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TCM, Lanzhou 730050; 2. Gan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 Lanzhou 730050)

Abstract: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death in diabetic patients. Because of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few adverse reactions, TCM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DN, with unique advantages. The recent research showed that a variety of TCM polysaccharides have the effects of reduce blood sugar and protect kidne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TCM polysaccharide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TCM polysaccharide; diabetic nephropathy; review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特征是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和细胞外基质堆积,随病情进展会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症状,病情迁延不愈发展至后期可导致终末期肾脏衰竭,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DN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目前,西药治疗DN尚无十分满意的方法。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对DN具有较好的治疗和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中含有的多糖类化合物来发挥作用[3]。多糖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降糖及改善DN中各项肾功能指说淖饔茫同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尿病患者物质代谢和肾脏组织结构等功效[4-5]。近年来,关于中药中多糖类化合物用于DN的研究较多,本文现就中药多糖类化合物对DN防治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多糖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概况

植物多糖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α或β糖苷键所组成的化合物,糖的结构分类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根据多糖不同的相对分子量、糖基组成、糖基构型、糖基连接顺序等方面来区分不同的多糖[6]。目前,治疗DN中药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芪多糖、红芪多糖、地黄多糖、菊苣多糖、枸杞多糖、灵芝多糖、山药多糖、丹皮多糖、桑叶多糖、平菇多糖等。研究表明,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降低血糖血脂、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6]。

2 防治糖尿病肾病机制

中药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不仅具有调节DN糖脂代谢的功能,而且在治疗DN中对多种关键蛋白和基因引发的免疫和炎症反应都具有调节作用,主要包括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激酶C(PK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多糖类化合物防治DN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相关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实现。

2.1 改善糖脂代谢

中药多糖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降糖作用,多种多糖类化合物的降糖效果比较明显,同时还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邓海鸥等[7]研究黄芪多糖对老年早期DN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芪多糖注射液可以降低患者血糖、早期活化T淋巴细胞、血胱抑素C、TNF-α、IL-6水平。祁雪艳等[8]研究红芪多糖减缓DN小鼠病程进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芪多糖可以显著降低实验组血糖和血脂水平。康伟等[9]研究地黄多糖对DN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黄多糖对DN大鼠血糖具有降低调节作用。孟志卿等[10]研究发现,南瓜多糖可以显著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升高外周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改善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效应。许建梅[11]研究中药组分对DN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麦冬多糖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多糖类化合物降糖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外周各组织器官对糖的循环利用、加快肝糖原的合成、促进降糖激素分泌增加和抑制升糖激素分泌的作用、抗胰岛细胞氧化、调节糖代谢酶的表达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挥其在降血糖方面的作用[7]。

2.2 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

TGF-β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具有多项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目前研究认为TGF-β是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及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的关键因子,在DN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13]。TGF-β最重要的功能是调节细胞的增生、分化和胞外基质的产生。TGF-β可通过刺激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连接蛋白等多种成分合成来发挥作用;可抑制蛋白酶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蛋白酶抑制物基因的过量表达来阻止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使细胞外基质堆积;可促进细胞外基质受体整合素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外基质聚集性得到病理性的增强;可使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加快、上皮细胞的分化加剧,最终导致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可抑制正常肾脏细胞的分化、增殖,使细胞直径增大,促使肾小球肥大。在DN状态下,高血糖、肾小球内高压环境、糖基化终末产物聚集过多、PKC过量表达、血管紧张素Ⅱ升高等多种生化因素和其他细胞因子相互协同作用均可使TGF-β的表达增高[14]。康伟等[9]研究发现,地黄多糖能够显著降低DN大鼠血清中TGF-β的水平,表明地黄多糖具有治疗DN的功效。彭晓珊[15]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下调TGF-β1蛋白的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2.3 调节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

TNF-α又称恶液质素,目前已证实其可导致肾小球微血管收缩,从而使肾小球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肾脏具有导致肾组织纤维化、肾脏细胞分化等作用[16];更多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TNF可以引起发热,是一种内源性热原质,它可以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蛋白,包括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等,这些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DN病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NF-α还具有抑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从而使肾小球膜细胞出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收缩,在DN病情进展中发挥作用[17]。多糖类化合物对DN大鼠等动物模型中的TNF-α具有调节作用。邓海鸥等[7]研究黄芪多糖对老年早期DN患者TNF-α、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黄芪多糖注射液可以降低患者TNF-α水平。李菁菁[17]研究枸杞多糖对DN兔肾脏组织炎症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枸杞多糖可以使大耳白兔肾皮质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TGF-β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

2.4 调节蛋白激酶C表达

PKC是一组重要蛋白激酶,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中都存在PKC[18]。PKC主要参与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19]。研究表明,在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PKC可磷酸化Na+-K+-ATP酶23位丝氨酸,从而影响血管渗透性、细胞黏附和Na+-H+交换,促进糖尿病肾小球病变的发生[20]。魏玉娇等[21]研究红芪多糖对DN模型db/db小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对肾组织PKC-α与VEGF表达的影响,发现红芪多糖可以抑制PCK-α及其下游因子VEGF的过度表达,进而延缓DN的病程进展。赵蕊[22]研究枸杞多糖LBP-4a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治疗DN作用,发现枸杞多糖LBP-4a能使DN模型大鼠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显著降低,从而使DN病情发展减缓。

2.5 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VEGF在调节血管病变及糖尿病内皮功能紊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3]。DN发病的各项有关因素,如高血糖、缺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血管紧张素Ⅱ、PKC、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均能刺激VEGF的合成及作用[24]。VEGF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①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VEGF可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肾小球蛋白滤过率增加[25]。②促进肾脏肥大的作用。VEGF可与系膜细胞表面的VEGF受体结合,活化细胞内MAPK信号转导途径,促使系膜细胞合成胶原增加,从而导致肾脏肥大[26]。③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与维持[27]。魏玉娇[28]研究红芪多糖对DN模型db/db小鼠肾组织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红芪多糖能使VEGF在DN模型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水平趋于平衡,从而抑制肾脏血管增生,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乔进等[29]研究灵芝多糖预防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病变及对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VEGF的表达有下调作用,从而起到保护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的作用。

2.6 调节其他相关因子表达

除了上述DN相关因子,中药多糖类化合物对DN一些其他相关因子也有调节作用。韩智学等[30]研究桑叶多糖对DN模型大鼠AdipoR1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桑叶多糖能降低DN大鼠血糖、血脂水平,上调AdipoR1 mRNA的表达,提示桑叶多糖可能具有延缓DN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车光N等[31]研究菊苣多糖对链脲菌素DN模型大鼠糖基化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菊苣多糖可通过对链脲菌素DN模型大鼠的抗过氧化作用,抑制其非酶糖基化,缓解DN模型大鼠的微血管病变的发展。

2.7 改善肾功能及细胞代谢

DN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堆积等方面,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血糖水平升高所致,进行到晚期会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脏衰竭[32-33]。中药多糖类化合物可通过改善肾功能、调节血糖使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变化趋于正常[34];也可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减轻肾脏中组织的损伤,可对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35]。

3 展望

综上所述,中药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向性的药理特点,在防治DN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治疗DN上具有极大的潜力。由于DN病理机制复杂,其确切或其主要致病机制在现阶段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多糖类化合物在DN防治中的地位才愈显突出。故在后续针对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充分利用中药多糖类化合物的多种药理作用,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辟疆,刁金囡.糖尿病肾病中西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3):189-194.

[2] NICHOLAS S B, LIU J, KIM J, et al. Critical role for osteoponti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 Kidney Int,2010,77(7):588-600.

[3] CHOW F Y, NIKOLIC-PATERSON D J, MA F Y, et al.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induced tissue inflamma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al injury but not type 2 diabetes in obese db/db mice[J]. Diabetologia,2007,50(2):471- 480.

[4] YAN X, SANO M, LU L, et al.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osteopontin, but not thrombin-cleaved osteoponti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nephropathy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Cardiovasc Diabetol, 2010,9(1):70.

[5] CALKIN A C, TONTONOZ P. Liver x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 and atherosclerosi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8):1513-1518.

[6] x明勇,聂少平.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0,10(2):1-11.

[7] 邓海鸥,林凯,黎映兰,等.黄芪多糖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者TNF-α、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14,37(4):713-716.

[8] 祁雪艳,金智生,关雁,等.红芪多糖减缓糖尿病肾病小鼠病程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7):526-529.

[9] 康伟,王肃.地黄多糖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9):30-33,37.

[10] 孟志卿,王玲.南瓜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值、SOD、MDA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75-78.

[11] 许建梅.中药组分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2] LI C R, CAI F, YANG Y Q, et al. Tetrahydroxystilbene glucoside ameliorates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rats:involvement of SIRT1 and TGF-β1 pathway[J]. Eur J Pharmacol,2010,649(1/3):382-389.

[13] HILLS C E, AL-RASHEED N, AL-RASHEED N, et al. C-peptide reverses TGF-β1 induced changes i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s: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9,296(3):F614-F621.

[14] BARAKUMAR P, ARORA M K, GANTI S S,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pharmacotherapy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Pharmacol Res,2009,60(1):24-32.

[15] 彭晓珊.黄芪多糖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

[16] 韩婷,井源,董砚虎.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肾病[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36(7):392-394,398.

[17] 李菁菁.枸杞多糖对DN兔肾脏组织炎症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D].武汉:武汉大学,2014.

[18] 叶涛,叶湘漓,贺建华.植物多糖功能与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21-23,39.

[19] 公惠玲,李卫平,尹艳艳,等.黄精多糖对链脲酶素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149-1154.

[20] YAMAGISHI S, FUKAMI K, UEDA S,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its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 Curr Drug Targets,2007,8(8):952-959.

[21] 魏玉娇,金智生,朱真灵,等.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对肾组织PKCα与VEGF表_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2):116-120.

[22] 赵蕊.LBP-4a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的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7.

[23] FAJE A T, LISA N, DEBORAH W, et al.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a previously unreported side effect of temozolomide[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13,98(10):3926-3931.

[24] RAZ I, ELDOR R. Rational therapy for diabetes:early recognition of adverse effects and avoidance of disruptive false alarms[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4):321-324.

[25] CHEN S, ZIYADEH F 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J]. Curr Diab Rep,2007,8(8):470-476.

[26] MAKUC J, PETROVI? D. A Review of oxidative stress related genes and new antioxidant therapy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 Cardiovasc Hematol Agents Med Chem,2011,9(4):253-261.

[27] MAEZAWA Y, TAKEMOTO M, YOKOTE K. Cell biology of diabetic nephropathy:Roles of endothelial cells, tubulointerstitial cells and podocytes[J]. J of Diabetes Investig,2015,6(1):3-15.

[28] 魏玉娇.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组织VEGF与PEDF表达的影响[D].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14.

[29] 乔进,窦志华,吴锋,等.灵芝多糖联合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病变及对VEGF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8):1079- 1084.

[30] 韩智学,薛继婷,李齐,等.桑叶多糖对糖尿病肾病大鼠 AdipoR1表达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11):74-75.

[31] 车光N,刘晓舒,杨鑫,等.菊苣多糖对链脲菌素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糖基化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605-606.

[32] CALDAS Y A, GIRAL H, CORT?ZAR M A, et al. Liver X receptor- activating ligands modulate renal and intestinal sodium- phosphate transporters[J]. Kidney Int,2011,80(5):535-544.

[33] 李志杰,张悦,刘煜敏,等.黄芪多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nephrin和podocin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9):1772-1776.

篇8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糖尿病;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B255,4;B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18-03

糖尿病(Diabetes melll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高趋势,已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年来从分子水平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费时、费力且收效微。近年来出现的基因芯片技术,对医学界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运用辨证论治,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优势和疗效。本文对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基因芯片技术

1.1 基因芯片产生的背景及原理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s,HGP)研究的逐步深入,数以万计的基因序列和表达序列标签(expreessed sequencetags,ESTs)得到测定,GeneBank数据库中已含有300万个序列。研究重点将由发现新的基因转向研究基因的功能和探索疾病与基因表达问的关系,即由基因组时代转入后基因组时代。传统的研究方法诸如Northern杂交、斑点杂交、RNA酶保护实验、sI核酸酶分析等显然无法胜任如此浩繁的工作,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能以大规模、高通量的方式进行成千上万个基因在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表达状况的研究以及分析大量的生物信息。基因芯片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微矩阵(DNA mlcroarray),是指将许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待测的样品核酸分子经过标记,与固定在载体上的DNA阵列中的点按碱基配对原理同时进行杂交。杂交形式属于固一液杂交,与膜杂交相似。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检测杂交信号强度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对基因序列及功能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的研究。

1.2 基因芯片分类和优点 由于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基因芯片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以载体材料区分,可以分为玻璃芯片、膜芯片、硅芯片和陶瓷芯片等。以制作方法区分,可分为原位合成芯片、直接点样芯片等。最根本的是依据载体上的基因种类区分,分为寡核苷酸芯片(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cD-NA芯片(complementary DNA mlcroarray)。cDNA芯片的探针来源于cDNA文库、采集到的克隆或PCR产物,采用喷印法或点样法固定到玻璃或尼龙膜上。探针斑一般为直径100~300μm大小,等间距排列,一个标准尺寸的芯片表面目前最多可点3×105个cDNA克隆;寡核苷酸芯片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将不同的序列直接合成固定于玻璃表面,可实现高密度集成。基因芯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①信息量高。一张1cm2左右大小的芯片一次可同时研究1~2万不同的已知或未知的靶基因片段,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样品的杂交信号,可获得几十甚至上百个被诱导出现或消失的基因及被上调或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而Southern、Northern或斑点杂交等均只能对某一个或几个已知的感兴趣基因分别进行研究。mRNA差异显示技术虽然也有很大的改进,可同时有多个差异条带显示。但与基因芯片相比要少得多。②透明性强。由于靶基因在载体上的分布是事先由操作者设计好的,故可直接得到不同的基因序列或序列片段,而不像mRNA差异显示技术等需要对表达差异的片段进一步克隆、测序等分析后才能知道其确切序列。③准确性高。基于碱基互补的原理,芯片技术不仅特异性强,而且没有差异显示技术假阳性率高的缺点。④自动化程度高。使用程序化操作只需1-2天就可以完成全部过程。

2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人体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是从整体观出发,实施辨证论治,强调整体阴阳平衡,采取综合调节的措施。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是从整个基因组的层次来阐明所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构、基因产物的功能以及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整体性。揭示糖尿病疾病复杂的分子机制是一项极为繁琐庞大的工程,已知糖尿病存在多种多样的基因表达改变,它们单独作用或是与转录调节因子或信号转导分子、收缩蛋白等共同作用,交织成复杂的网络,利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大规模进行糖尿病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分析,这将推动糖尿病的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无论是在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或改善某些实验室的指标,都有明显的疗效和优势。

基因芯片技术问世后不久,在糖尿病中的研究就受到广泛的关注。糖尿病的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从一个或几个基因蛋白质人手,分散、孤立地分析其与糖尿病病变的关系,难以从基因的整体表达谱全面地观察糖尿病发病时基因的反应模式,因而研究工作费时、费力。但收敛甚微,基因芯片技术,以其快速、高效、高通量及平行性等特点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李彭灏等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糖肾平胶囊作用于糖尿病小鼠后基因表达的变化,建立了糖肾平的药理基因表达差异谱。基因芯片技术将中医药与现代基因组学的疾病相关基因表达和现代药物学的化学物质作用在功能上统一起来,为中医药和基因表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基因表达水平上解释中药理论和中药的作用机制。高黝等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1个糖尿病家系中的与肾虚(阴阳两虚)一血瘀相关联的基因表达谱,对糖尿病家系中的3例肾阴阳两虚一血瘀证一糖尿病患者与同一家系中的2例正常人进行检测。发现差异基因446条,其中上调基因8条,下调基因438条,说明糖尿病虚证与基因下调有密切联系。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的证候一基因组学将宏观的中医证候与微观的基因功能相联系,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的的现代化研究上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径。

3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3.1 从微观上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体质本质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研究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势。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检测出不同体质类型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研究基因组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的相关性。糖尿病病因复杂,具有遗传异质性,是在遗传易感基础上加环境因素诱发而发病。由于遗传的因素,机体存在对某些疾病易感的基因异常,利用芯片技术的测序功能可高效、准确地检测基因突变和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另一方面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具有疾病易感性的基因可不表达或高表达,从而发生或不发生疾病,从基因水平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体质本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重点在发扬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影响基因的调控表达,特别是表达产物的标识方面从整体上调整体质。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从微观上揭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体质本质。

3.2 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中,中医药体现了一定的优势,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一大特征,中医“证”的研究是中医药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核心,但是“证”的本质研究一直难以有重大进展。传统研究基因功能一般从基因的差异表达着手,一次是对一个基因或几个基因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手段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需要,更无法全面弄清楚“证”的实质。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从微观分子水平来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

3.3 基因芯片技术用于筛选有效药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故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控制疾病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是肯定的。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所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中药研究的技术平台,进行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评价、筛选中药新药及代谢与毒副作用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9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月~2007年10月收治早期DN患者9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判定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并除外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以及心功能不全、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临床期、肾功能衰竭期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4~68岁,平均48.3岁;病程3~20年,平均6.2年。对照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48.4岁;病程3~21年,平均6.8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降糖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伴有高血压者运用ACEI类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到满意水平。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熟地20g,山药10g,山萸肉10g,茯苓8g,泽泻8g,丹皮8g,桂枝5g,制附子5g,生黄芪30g,当归10g,丹参20g,水蛭10g,红花8g。潮热口干者加知母、地骨皮各10g;目糊头晕者加枸杞子10g,杭白芍10g;四肢麻木者加桑枝10g。1个月为1疗程。

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空腹血糖、肾功能、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血脂、血流变等项目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下降≥70%者;②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下降30%~70%;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下降<

30%。

结 果

结合组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92%;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43%。

讨 论

选方以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功效温补肾阳,加益气活血化瘀通脉药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方中地黄滋阴补肾,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脾,茯苓、泽泻、丹皮协调肝脾,附子、桂枝温阳暖肾,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意,诸药合用有温补肾阳之效。既往研究证实其中的六味地黄丸有降低血糖、血脂、血压,改善肾功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肾脏等作用,并有减少蛋白漏出、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化气利水;现代研究表明温补肾阳可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化气利水可调节尿液排泄。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输布水谷濡养全身,而出现消渴,重用黄芪健脾益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不但可降血糖,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轻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球基底膜的损害,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显著改善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黄芪、当归即当归补血汤,气血足则水谷精微得到正常输布;丹参、红花、水蛭活血化瘀通脉;半夏、砂仁和胃温中,保护胃黏膜,减少活血药物(尤其是水蛭)对胃黏膜的刺激。全方共奏温补肾阳、补气、活血化瘀通脉之功效。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保护肾功能、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有效防止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糖尿病足又称为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由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引起的下肢病变的总称,可归属于中医学“脱疽”等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足为消渴的一个变证,多由消渴日久,气血生化乏源,久则伤及脾肾之阳,最终肾阳虚衰所致,属中医学阴疽、脚疽、脱疽范畴。它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据报道,国内糖尿病足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2.4%,截肢率为7.3%[1],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有较大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1 发病机制

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力求更深入、更全面。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脱疽”等范畴。其本在肝肾阴虚、营卫不足,其标在血瘀、热毒、痰湿。邓铁涛[2]认为糖尿病足是在心、脾、肾功能虚衰的基础上,因不同外来伤害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而形成。陈亮光[3]认为肾虚、内热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外感湿热是其主要外因,脏腑失调、阴虚内热、血气壅涩、营卫不行、湿热壅盛是其主要病机。吕维名等[4]认为糖尿病足主要是气阴两虚、血脉瘀塞、肢端失养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以气虚血瘀、阳气不达为病机关键。程益春[5]则认为本病是在消渴病基础上,复感寒邪、湿毒、火热及外伤等因素,进一步导致气阴亏耗,血脉凝滞,邪毒内侵,致使皮肤筋肉溃腐而成本病。其中元气虚弱、瘀阻脉络是病机关键。唐汉钧[6]强调脾虚失运、湿热内生是糖尿病足的重要病机之一。脾的运化功能失司,水湿不化,湿浊内蕴,久而酿生热浊,阻于肌腠,发为溃疡;湿为阴邪,粘滞重浊,其性趋下,溃疡多发于下肢,缠绵难愈。李应东教授在此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临床经验、综合各家之见,认为气阴两虚、痰浊湿热、瘀血痹阻脉络乃是其病机关键。

2 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论治

李老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痰浊湿热、脾胃虚弱,瘀血阻络。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痰湿为标。治病必须求本,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健脾,益气,养阴,活血,然后针对不同病因、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奏效。

2.1.1 气虚血痹型 症见肢体麻木不仁,肢凉刺痛,以下肢为著,入夜疼痛加剧, 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面色恍白,自汗气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治则: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生黄芪、桂枝、赤芍、白芍、当归、丹参、甘草、大枣、生姜等。

2.1.2 脾虚痰阻型 症见胸闷纳呆,肢体困重,麻木不仁,或如蚁行,乏力倦怠, 兼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胁作痛,腹胀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濡滑。治则:益气健脾,化痰通痹。方用指迷茯苓丸合补中益气丸加减,药用茯苓、半夏、枳实、陈皮、党参、白术、大腹皮、当归等。

2.1.3 寒湿阻滞型 症见患肢发凉,触之皮温降低,畏凉喜暖,皮肤苍白,遇冷则痛,得热则舒,午后患肢肿胀,且有沉重感,呈袜套样分布,趺阳脉搏动微弱, 趾间及足底部溃烂流脓血,或见周围有小水泡,可见间歇性跛行,口渴欲热饮, 小溲清长量多,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治则:温经通络, 散寒 除湿。方用独活寄生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川 乌、桂枝、独活、桑寄生、红花、牛膝、川断、生地、山药、茯苓、泽泻、当归、赤芍、熟地、山萸肉等。

2.1.4 瘀血阻络型 症见患肢发凉,麻木不仁,酸楚疼痛,痛有定处,间歇性跛行,足部 皮肤黯红或青紫,舌质黯、有瘀斑、苔薄白, 脉沉细或涩。治宜益气通络,活血散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枳壳、白芍药、水蛭、蜈蚣、柴胡、生地黄、川芎、当归、桔梗、牛膝、青皮等。

2.1.5 湿热内蕴型 症见肢端坏疽,溃烂,流脓,脓液黄稠,疼痛剧烈,舌质黯红、苔黄 腻,脉数。治宜滋阴清热,化瘀排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药用:龙胆草、泽兰、车前子、栀子、生地黄、柴胡、赤芍药、天花粉、皂刺、牛膝等。

2.2 糖尿病足外治法

《医学源流》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说,对于轻浅之疮疡可专用外治收功。近几年亦有研究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可采用外洗剂、湿敷剂、膏剂、散剂及酊剂等。外治之理同内治之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无破溃流脓及患者的虚实寒热,适当地选择外用药物进行熏洗或者外敷,配合内服中药取效较好。于秀辰等[7]强调局部治疗可根据局部情况选择药物:热毒炽盛,局部红肿,以金黄膏箍围,以利炎症局限,脓液形成;湿热症明显,可以二妙散调敷;未破溃者亦可以生大黄30g、土茯苓15g、野15g、煎水泡洗;创面干燥时,可用生肌玉红膏外敷疮面。赵氏[8]以生附子、桂枝、生黄芪、丹参、忍冬藤、乳香、没药等制成洗剂,具有养阴清热,化瘀通络、消肿生肌等作用。李老师则吸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临床经验常用血竭6g、防风、桂枝、桃仁各10g,苏叶、白芷、艾叶、当归各15g,败酱草、薏苡仁各20g,金银花、芒硝各30g等,煎汤外洗, 疗效显著。

2.3 应用中药制剂治疗

如采用葛根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由中药玄参、牛膝等药物制成的复方注射液),川芎嗪(中药川芎提取物),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常用药物还有灯盏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都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液粘稠度,防止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而发挥作用。

2.4 预防为主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合并症,也是糖尿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做好预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减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包括:积极控制血糖、避免外伤、注意足部卫生、不用过热的水烫洗,如有鸡眼、胼胝、大疱、脚癣应积极治疗,不能自行剪割、处理,定期到专科检查。

综上所述,中医认识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是气阴两虚、瘀血痰浊痹阻脉络,又感受湿热邪毒而发。临床上多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化瘀亦可荡涤痰浊,在治疗的同时不忘本病是气血阴阳亏虚,日久而致脉络壅滞而发,故须标本兼顾,切忌不顾因虚致瘀,一味破血祛瘀。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内外同治,亦不可忽视全面、综合、基础治疗,应系统深入地将本病理论与临床疗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并要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医患对本病的认识,加强本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48.

[2] 贾晓林,蔡文就,刘晨辉.邓铁涛教授论治糖尿病足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3).

[3] 陈亮光.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6):406.

[4] 吕维名,钟国连.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2):913.

[5] 程益春.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M]//林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75.

[6] 秦海.唐汉钧教授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经验[J].陕西中医,2003,24(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