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6 16:0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定义,也知道“产品”的概念,但是将“文化”和“产品”组合在一起我们或许不太了解其中的涵义,当提及“唐装”、“京剧”、“中国书法”、“武术”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什么是“文化产品”。所以文化产品是由文化元素形成的具有产品特性的物质的总和。这其中“中医药文化”当属文化产品中重要的一分子。但我们说的中医药文化范围太广,需要对其进行细分成具有可以推广的文化产品系列。笔者认为中药营销,主要从打造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产品开始。
文化故事
故事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而文化故事主要是结合企业的中医药背景编写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内容,它是通过手册、视频或者FLASH动画等载体进行表现和传达。但同样它是阐发中医药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
案例分析:地处医圣故里的宛西制药,打造仲景品牌,采用仲景经方,制造仲景名药,所以它可以将仲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编写成完整的具有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的故事,借中医药文化传播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笔者认为这一文化故事在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很具有代表性,成功之后则成为一经典案例。
产品故事
有了文化故事,产品故事也是同理,只是产品故事是从产品的角度去描述,从产品的角度上编写与产品相关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内容,也是通过手册、视频或者FLASH动画等载体进行表现和传达。但故事只是一个引子,重点描述的还是产品本身的相关中医药信息。包括产品的经典验方与产品之间的关联,以及验方背后古代名医潜心研究的事例,都可以编写成生动的故事,借中医药文化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核心竞争力。
案例分析:步长脑心通胶囊是在经典验方“补阳还五汤”处方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味虫类药水蛭、地龙、全蝎,采用了“植物药+虫类药物”的方法治疗中风、冠心病。那么,将此典故通过艺术加工成情节跌宕起伏的视频或者FLASH动画故事进行传播。既有产品信息的推介,又有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是经典的文化营销案例。
文化项目
文化项目相对文化故事、产品故事,它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它是从整体性来策划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化平台进行传播,而且它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化内容。
案例分析:东阿阿胶举行的中国阿胶文化节,是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盛会,将阿胶丰富的养生保健价值变成产品和服务,护佑众生。另外东阿阿胶把阿胶文化苑建设成为高标准4A级健康文化景区、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基地、传统阿胶制作工坊、养颜养生馆等旅游景点和文化工程,为国内外人士提供各种健康服务。东阿阿胶打造的这种将企业产品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结合的项目,又是文化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
其他的文化项目包括建立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创新中医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的系列研究等,都是通过传播中医药文化带动企业及产品品牌的提升。
篇2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中药产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众多,中西药文化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从研究中西药文化差异入手,阐明中药文化传播对解决中西药文化差异和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决定性作用,并分析我国中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具体对策。中药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重要影响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内容具有理论创新性价值和实践意义。
2007年,我国中成药进出口贸易达到3亿美元,但出口和进口各为1.5亿美元。作为拥有几千年中药文化的大国,相对于中药材的大量出口,我国中成药的净出口居然为零,实在令人惊愕。我国中药产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多种多样,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中药文化传播在中药产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西药文化差异概述
中药产品国际化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多数受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人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人门而问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之前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中西药是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
首先,我们现在服用的中药,无论是中成药还是医生开的汤剂,绝大部分都是复方,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千百个化学成分,而一个化学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些因素合起来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若以单一化学成分来说明某一中药的功效,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十分困难。而西药则由单一的或有限的几个化合物单体组成,对于药物的有效成分要求一清二楚。因此,中药趋向于经验治病,而西药则更注重相关数据和实验的支持。
其次,中医药从整体上看问题,重宏观,重归纳,辩证论治。这主要表现在中药“标本兼治”上。中药文化中的治病不仅仅只是消除病症,更多时候重视的是人体的整体调理和平衡,如果阴阳、五行等方面失去了平衡的话就会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相对于中药来说,西药则着手于消除眼见和实在发生病变的人体部位的疾病,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转移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药善于“治标”,因为只是治标,因此西药的疗程相对中药来说比较快。
再次,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如果说西医西药是西方人长期以来的哲学和实践的技术产物的话,那么,中医中药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人学的对外仿生思维和实践的技术产物。
最后,中医药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理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已经明确中西药各自蕴含的文化,那么中药文化究竟有何优势呢?
一是深厚的历史背景。中药从起源到如今,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从夏商西周形成雏形,到秦汉、隋唐,两宋、明清达到发展,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且并未曾中断。这样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
二是中医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人”、“病”、“症”统一起来;把生物、心理、社会统一起来,这一思想带有方向性意义。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科学实质,认为中医学含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
二、中西药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影响
为何中药在国外屡遇红灯?除了中药本身存在标准缺乏而导致鱼龙混杂问题外,近年来的重要原因是西方对中药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对中药产品国际化影响很大。
首先,中药和中医一样,都有着极其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和深厚文化,如中医中就有经络和穴道,而中药中就有着“毒药非毒,只要用法用量合理”等说法。这些都是用现代西方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中药文化中就蕴含有一定程度的东方宗教文化,多少带有点神秘色彩,但西方文化则注重实证,以可见得到的东西和实验为准。比如经络、穴道、毒药能人药等等,用西方药学观点而言,是根本看不见也行不通的。因此从一开始,西方人就带着“巫医巫药”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药,多数外国人认为中医药是一种很玄妙并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东西。
其次,中西药质量标准之间的分歧是中药进人国际市场障碍之一。西方的药品标准都是针对西药的,成分是什么、含量是多少、发生作用的机理是怎样的,都要求有清楚的数据显示,这是因为西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证、重视实验和数据。但这些要求对中药来说却很难实现,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医药方法,主要靠控制品种来源、产地、生长年期、采收加工、炮制、贮存以及外观和一些简单理化鉴定对中药材进行质量评估。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不同国家因其医药文化的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药物质量标准,我国中药产品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拒之门外的事情屡见不鲜。
最后,中西药文化的差异在解说药物成分方面也造成了不利影响。西药受西药文化注重实证与分析的影响,讲究药物有效成分,对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一定要有准确的数据说明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来证明,这些在西药说明书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中药讲究的是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和药物的炮制,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千百个化学成分,而一个化学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些因素合起来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若以单一化学成分来说明某一中药的功效,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多数中药的药性、功效及药理作用,并不能以单体化学成分所代表。如广东著名的地道药何首乌,生何首乌本身含有蕙酿类成分,长期滥服确实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伤,但我国通过选用其块根,用黑豆汁反复炖蒸,经过炮制,其有毒成分已被去除,成为“制首乌”,能补肾固肝、益精乌须,是一种滋补良药。但这些很难向外国消费者说清楚,并得到他们的认同。
从中药产品出口的角度看,得不到消费者认同的中药产品很难走出国门,因此中西药文化差异带给中药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在了解文化差异对中药产品国际化影响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探讨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广东中药出口的一大特点是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上半年对上述4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出口5787.8万美元,占广东中药出口总值的85.8%;其中,对香港出口4139.2万美元,增长34.3%,占出口总值的61.3%。为什么广东中药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区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受我国中药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香港与广东一衣带水,文化同源。香港民众对中药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丝毫不比广东人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汉药在这些国家深受欢迎。
由此可见,中药文化对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接受了中药文化,那么就等同于接受了中药产品,这样中药产品进人该国家便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对外贸易是跨越文化、种族、国界的经济活动,各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是受文化背景制约的。对于中药这一特殊商品来说,因其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内涵,因此在让国外消费者接受中药之前,首先要让他们接受中药文化。换句话说,实现中药产品国际化,中药文化首先要国际化。这就需要跨越文化障碍,加强中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只有通过文化传播,不断地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相互理解,才能消除文化差异带给中药产品国际化的消极影响。
三、我国中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中药文化的传播现状
从古自今,我国的中药文化传播一直没有停止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参与中药文化的传播活动。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科技部2006年7月17日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该计划包括6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的第五项内容是“推进中医药知识的传播”。2006年1月,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2006年3月制定了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第五项任务是“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为广东省的中药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中药文化传播中学术机构和团体(包括大学)的作用明显。比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宣传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广州中医药大学多次派专家参加东南亚地区的亚细安中医药大会,并于1989年发起成立了穗台港澳中医中药界联谊会,是把广州、澳门、香港、台湾的中医药界人联系起来的学术团体。
第三,中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是书籍、刊物、媒体。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成的《本草纲目》1596年首次刊行,17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现存最早的中医药期刊,是民国11年(1920年)由广东赞育医社出版的《赞育月刊》。1955年创刊的《中国中药杂志》则是我国现存创刊最早的中药学术性刊物,该刊物与其它学术期刊在传播现代中药学术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时珍国医国药》等网站则实时传播现代中药文化的最新进展和变化。
第四,中药企业在中药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我国众多的中药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产品广告的国际宣传、还是国内外企业的合资合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药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中药文化的有效传播,比如广州的“陈李济药厂中药历史博物馆”和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的“神农草堂”等等。
第五,中药文化传播中的中外民间交流源远流长。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和香港的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中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很受欢迎。
2.我国中药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中药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我国中药产业问题上,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讨论大多从中药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做文章,或从绿色贸易壁垒人手,还有的是从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国际化角度讨论问题。但唯独中药文化传播问题鲜有人提起,就算是提及,也是在文章中草草带过,没有深人的研究。
第二,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欠缺中西药文化的结合。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人相信中药是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相反,外国消费者、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很难接受中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在中西药文化中寻找共同点,或合理地弥合它们的差异。一味地对外宣传中药的优势和西药的劣势,只会使国外消费者对中药更加反感。
第三,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中药品牌。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品牌不仅包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还包括产品的文化内涵,好的中药品牌会在中药文化传播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中药老字号必须重视塑造强有力的产品品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文化传播氛围,加速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标准障碍。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国家要求对中药的药理药性有精确和可信度高的药理药性报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药企业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我国中药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成分,企业很难提交精确的药检报告通过欧美等国的审核,进而导致中药不能作为药品进人国际市场并合法销售。
四、推进中药文化传播、加快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十大措施
1.
提高对中药文化传播、中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推进中药文化传播的首要措施。目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等都没有认识到中药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中药产品国际化需要软硬两种条件的话,那么中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就是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软条件,缺少这一条件支撑的硬条件本身(如产品质量、成分确定、疗效稳定、产品成本等等)很难有所作为。
2.发挥中药自身优势,强化中药文化建设,扩大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除了治病之外,还能起到保健和养生的功效,这与国际上刮起的草药保健热不谋而合。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机遇强化中药文化建设呢?我们应该以中药文化为载体,结合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挖掘中药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培育国际知名中药品牌,不断地传播和演绎中药文化,为中药产品国际化铺路搭桥。
3.组织中药和语言学科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消除中药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语言是彼此沟通的桥梁,中药有很多专业名词如阴阳平衡、归经等等较难理解。如何用外文通俗易懂地阐释中药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统一进行整理、编写,然后再让研究外文的专家们来翻译,英译名的选择应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强调规范、通俗,适合西方思维习惯,以便于交流。
4.合理利用传媒力最传播中药文化。在利用各种媒介(图书、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中药文化时,要注重适度、合理、可信的原则,做好受众定位、受众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合理使用中外文,力争中药文化进人西方主流社会。比如对名药、名方、名医、成功的治疗病例进行系列介绍等等。
5.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网,借助网络技术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中药文化。传统文化大多处于封闭状态而独立发展起来,与外界文化信息较少交流。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文化。当今互联网已成为“第四媒体”。作为开放性的媒体,它使全球成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6.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中药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中药文化传播工作要进行总体的策划、组织和安排。其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一切机会向各国政府有关机构宣传介绍我国的中药管理、生产、中医考核等各种制度以及各种标准。再次,建立中外政府相关部门定期会话、交流、协商机制。最后,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借助国内外的捐助,加速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7.积极开展中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中药文化对外传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宣传我国中药传统理论,普及中药知识,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借鉴国外药物研究成功经验,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规定和要求及发展变化趋势,进一步丰富中药文化的科技含量。
8.联手港澳,构建中药文化传播平台。广东、香港、澳门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广东与香港不仅在血缘上、历史文化上有较深的渊源,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格局,经济上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为两地在更深层次上的中药文化传播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香港是国际金融、会议、展览、旅游中心,市场体系健全,法治完善,资讯发达,经济国际化程度高且熟悉西方文化,为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9.积极推进中西药文化的结合,提高国外消费者对中药的认同感。中西药各有相应的药学理论体系和各自蕴含的文化,就文化本身而言,并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外消费者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看到的多是中药文化劣势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西药文化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尽量做好弥合两者差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中药文化传播的目的。
篇3
曹洪欣:中医药对其他学科曾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或者说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中医药是根据人体生命现象认识疾病,可以在疾病还没查出病毒是什么样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干预。它是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形体和神智两个整体来看人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医学还没达到这种水平。
记者:但是,有人就否定了中医药的这种文化价值,鼓吹中医药无用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曹洪欣:究其原因,一是对中医的先进理念和实践不认识;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了解。国际上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有中药的国家大概有160多个,有中药医疗、保健机构的大概有130多个,作为中医科学院院长,我接待和亲自服务的,有多个国家的首脑和30多个部长以上的代表团,他们都表示了对中医药的信任。中医药治人,是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形式,把中医药取消了,就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取消了,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想取消、连自己的文化都不想传承,这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基层的老中医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按他们的状况,他们也很难考取医师证,那么,他们该如何行医?甚至有人说他们是非法行医,国家是不是有政策扶持?
曹洪欣: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属于家传,很多老中医,他们的治疗技术在当地为民众的健康一直在做着贡献。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些医师通过相关的考试,不是很难。比如,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民间医生考核管理办法》,和一般临床医师考试方式不一样,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像本科生那么高,但他们确实有一技之长,在合理的情况下,应该把他们和中医药的作用发挥出来。
记者:有人说西医看重的是“治病”,而中医药看重的是“治人”,实际上“人”的概念更大。
曹洪欣:西医也在从“治病”往“治人”上变化。西医是根据还原论的方法、根据器官的变化来治疗。比如,国际公认,肿瘤的研究进展不是很大,过分强调了细胞的概念,用了很多方法,肿瘤杀死了,人也死了。但中医药的方向是,注重病毒载量上没什么变化。
记者:在中医药治未病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理念?
曹洪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治是中医药治病的先进理念,和世界先进的医疗理念相吻合。其实,西医还是有很多局限的,西医必须确诊才能治疗。中医是根据生命健康状态、生命信息,从饮食上调节,不是病,未病先防。我们常常听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但这个提法是不科学的。中医讲究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理念比“生命在于运动”先进多了。中医的食疗、运动、太极拳、刮痧、药物治疗等,不是找病因,而是根据表现介入。
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您的提案是哪方面的?
曹洪欣:医改提案两个,一是关于把中药纳入国际化的范围,二是关于虚假网络医药广告。网上医药广告,什么样的假的都有,有人就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网页全搬了过去,什么都抄我们的,就是电话和信箱是他的。就一个信箱一个电话,地址都没有。如果不净化网上环境,势必会影响国家形象,影响行业形象,损坏老百姓利益
记者:中医药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国家在中医药发展方面,有无政策或者财政倾斜?
曹洪欣:千百年来,中医药一直在为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历史上就没有把钱看得很重。在实际治疗中,中医药的价格最贴近群众需求,不仅是我们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医药在很多方面符合病人的需求,比如针灸,一次四块钱,但在治疗面瘫、头疼、失眠等方面很有效果。
篇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1]。正所谓医疾同根、药食同源,在几千年来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医药文化体系。可见,中医药文化本身即来源于生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渗透至生活的点滴之中。笔者对生活中接触到的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药元素
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最真实生活的高度体现。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人们在读完之后,不仅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及黛玉宝玉的爱情故事印象深刻,就连对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点滴细节也颇感兴趣。在《通行本第六十一回》当中,有一段贾府上下因为一瓶玫瑰清露和一包茯苓霜而大动干戈的描述。其实,这恰好说明了玫瑰清露和茯苓霜良好的药用价值及弥足珍贵。还有,《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仙丹的故事,在我们探究中药学的发展史中发现,唐朝时期以矿物药为原料,从中炼制丹药盛行一时,也形成了丹药可令人长生不老的传说。
当代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中,也经常能够体现中医药因素。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对绝情谷中美丽剧毒的情花虚构渲染得精彩神奇,故事情节也以找到情花的解药而展开,最终的结果是天竺神僧发现了情花的解药即是剧毒的断肠草,解毒的机制则是中药配伍当中的以毒攻毒原理。还有用毒蛇的蛇胆解冰魄神针剧毒的道理,也是以毒攻毒的思想。可见,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结合了人们感兴趣的中医药经典理论。
二、成语典故中的中医药元素
我们当代经常使用的很多成语也与中医药文化有很大的渊源。比如,成语“对症下药”和“起死回生”,就分别来自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关于华佗对两个病症相似的府吏“即各与药,明旦并起”[2]的记载及扁鹊“治活暴亡的虢国太子”的传说。
在古代,中药方剂与治病方法之间有“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关系,这个基本思想理论被广大中医药人员深深牢记的同时,也被天下百姓熟知,“方法”一词也慢慢的成为以上理论的简称,并扩展应用到各个领域。还有,东汉著名的将军马援因引种中药薏苡而含冤蒙辱的故事被人称为“薏苡明珠”;东汉的董奉乐善好施的故事被人称为“杏林春暖”等等。
三、古今名人与中医药文化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比如一代圣贤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善用兵法,神机妙算。其实,在我们考察浙江金华诸葛亮后裔的聚集地诸葛八卦村时发现,诸葛亮曾经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3]这样的话,而且,他的后人也有继承诸葛亮的医术而发展成为具有纯粹的中医的。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虽然他出身官宦世家,也任职长沙太守,但他却抱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努力学习医术,并在后来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医生坐在药店内治病通称为“坐堂”。
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有着弃医从文的经历,在他的很多部文学作品里都渗透着中医药元素,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应该就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鲁迅先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对百草园进行描述,渲染了他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
四、深入民间的中医药元素
中医药之所以能逐渐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是与民间百姓的智慧总结分不开的。比如在我国广大农村流传着一句农谚“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就很清楚的介绍了艾叶的神奇功效。又因为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古代被看成是充满邪气的日子,老百姓就采用艾叶这味具有温中散寒的中药,制成香囊或悬挂在门窗上,以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还有,在我国的北方逢年过节有吃饺子的传统,据考证,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期间,见很多百姓饥寒交迫,耳朵僵冻溃烂,便发明了用面皮包裹羊肉、辣椒、驱寒药材的“祛寒娇耳汤”,即为饺子。1700多年来世代传承,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纪念张仲景[4]。
总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振兴“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杏林中人有义务不懈努力,创新发展,使之继续为人类健康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5]。
参考文献:
[1]吉文辉.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33-136.
[2]罗广波,邢岩,林彬.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1,02:108-110.
[3]杨豪,王禄,刘会勋,宋龙涛,杜旭召.试论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0:909-911.
[4]张涛,黄会云,朱朝阳,陈思羽,卓少元.中医教育必须正视中医传统文化与哲学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4,07:104-105.
篇5
在仲景宛西制药中华医圣苑里,矗立着高18米的张仲景雕像,农历正月十八日,是张仲景诞生的日子。这一天,张仲景雕像前香烟缭绕,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人们,在这里缅怀医圣,祈福安康。
坐落在中华医圣苑依旁的河南宛西制药(现更名为仲景宛西制药)诞生于1978年,经过39年的发展,其在企业品牌和文化的成功做法,被国内医药界誉为“宛西制药文化现象”。
鸡年的初春,也就是医圣仲景诞辰日的这一天,记者在中华医圣苑文化广场见到了创造“宛西制药文化现象”的带头人――孙耀志。一如淳朴的农人,一双厚实的大手,身材高大,宽额浓眉,目光中充满笑意,穿着深蓝色的西服,显得如此自在不羁。
凝重的使命
“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仲景学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经方同样是祖国医学的资源宝库。作为医圣故里的中药企业,继承和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是宛西制药不可推卸的责任。”孙耀志如是说。
在仲景宛西制药,随处都可感受到浓厚的中药文化气息。在宛西制药南阳市张仲景医院的外墙上,一组张仲景紫铜浮雕赫然在目;在位于西峡的宛西制药生产基地充满人文气息的仲景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医圣张仲景及历代名医的雕塑……
笔者访中了解,宛西制药从1999年花808万元收购南阳仲景制药厂,到2001年启用“仲景”品牌以来,累计对“仲景”品牌宣传的直接投入已超过10亿元,而现在的品牌价值已超过80亿元。孙耀志告诉记者:“最关键的不仅仅是这个品牌在市场流通上的意义,而是其自然含量和人文价值。”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医药文化,宛西制药从200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2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全程参与历时三年由国家22个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出资500万元在全10家中医药大学设立“张仲景奖学金助学金”……
正如孙耀志所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国粹,仲景的学术思想及其深厚的文化不仅属于宛西制药,更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依托医圣张仲景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塑造真正的民族品牌。”
宛西制药依托医圣仲景这个河南独有的人文资源,通过传承仲景文化,培育仲景品牌,使企业迅速壮大,“仲景”牌系列中成药产品畅销全国,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仲景”品牌被认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品牌,并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品牌500强”。为宛西制药“做百年企业,树百年品牌”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张仲景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到了今天,依然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医学专著,更是后来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如何使用现代化制药手段,为古老的中药注入新的活力,一直是困扰中药企业的难题。
孙耀志认为,要振兴中药,把中药这个传统的产业做成国际化产业,必须要利用现代医药理论和科学技术对传统方剂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使中药走向现代化。在他看来,中医药的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方法、标准和工程技术等问题,而关键在于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药材好,药才好。”孙耀志认为,第一车间不是生产车间而是药材基地,我国中药产业之所以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药材种植不规范,其直接后果就是中药材质量不高,导致中成药质量不稳定或疗效不确切。因此,从源头做起,才能把好药品质量关。
仲景宛西制药依托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这一“天然药库”,先后投资上亿元在豫、鄂、皖三省地道药材原产地建立了六大药材生产基地,保证药材质量。并投入5000多万元,建起“仲景百草园”,目的就是为了留存这些“地道”药材。
不仅如此,仲景宛西制药在继承、立足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以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中药研究实验室。其中开发出的“天智颗粒”填a了国内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空白。与30所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引进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和高速离心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核心竞争力。
建成国内第一条年产达20亿元的中药浓缩丸全自动生产线,这条现代化生产线集多种创新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手段于一身,将地道药材的精华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制药理念浓缩在一粒粒重约0.18克的小药丸中,实现了中药浓缩丸全自动连线生产的划时代革命。
仲景文化的延伸
伏牛山地道的中药材资源和张仲景文化品牌,为仲景宛西制药插上了两只腾飞的翅膀。然而,大自然和老祖宗的慷慨馈赠,在孙耀志眼里,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丰富资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篇6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7
1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建立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包括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曾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不断融合渗透发展形成的,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提升中医药院校文化品位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传播中医理念和中医思想的最优桥梁。金阿宁与陈川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办学思想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精神;环境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学科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学术活动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社会实践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使命。赵力从中医的东方文化特性出发,认为中医药院校要真正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着力抓好校园隐性文化建设:首先是通过物质环境烘托良好的校园氛围,体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其次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通过隐性文化建设灌输“医德”教育理念。徐超伍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即导向性、主体性和和谐性原则。王萍则认为在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应该从办学历史中汲取绵远悠长的中医药文化营养,在办学实践中整合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于办学理念上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交流,才能走出一条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各位学者一致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要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这是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人文特征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当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这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培养中医药工作者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药星火车传承之人。
2全面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造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生态环境、精神环境、生活环境等,从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着手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与学校特色相吻合,充分发挥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这是大部分学者对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致观点。翁峰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校园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学术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院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并指出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就是要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秦祖杰等学者就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精华的沉淀。艾卫平[10]等学者以江西中医学院为例,阐述了江西中医学院如何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完善校园文化行为等方面突出中医文化特色,走出一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此部分研究多是在实例中结合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校情,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大背景下来设计和实施,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怎样来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理论、原则,用于指导实际工作,这对我国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重视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校园植被作为重要的校园物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展现于外最直观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这是展现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基本是从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以及中药材植物园等人文景观等方面展开。郭新农论述了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的馆藏资源与声像阅览、设置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与阅览服务、建立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参与和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王一帆和刘海全两位学者在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方面,着力强调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与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医药博物馆对于加强校园文化的科研内涵、辐射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并且建议将校园的“药化”落实,将校园建设成为大药圃,方便学生的中药课程学习,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李上、吕培霖则从更加具象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校园广泛种植中药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常用药材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成为校园中药特色文化建设思路的一部分。此部分的研究从特定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院校怎样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强调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这是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可以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内在的文化素养与气质。同时,对中医药院校的学子们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作用:流连于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中医古籍、金石碑帖、器具实物、字画手稿间,往返于清香秀丽的中药材植物园,对牢固其专业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裨益。
篇8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篇9
关键词:两微一端;中医药文化;发展
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与必要性
拥有3500年发展历史的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是吸收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优秀医药学理论,在结合中医预防治疗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东方医学体系。它拥有世界传统医学上最系统的理论体系、最丰富的内涵以及最广泛的应用,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药运用阴阳互动的平衡观、脏腑经络的整体观、三因治宜的辩证观领悟出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真谛,不仅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上,而且在提高人类健康指数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从未停止其探索的步伐,在糖尿病、冠心病等现代生活疾病,中医运用其独特的治疗手段 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2.1“两微一端”环境下中医药发展现状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主要有三大载体――微博、微信、新闻头条客户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三种媒介发展迅猛,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据官方的数据,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而微信的活跃用户达到5.49亿,附带面超过200多个国家,同时使用语言超过了20多种。而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也不错,其中今日头条客户端,目前用户已超过5亿,同时单用户使用时长超过65分钟。三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有力的技术支持。“两微一端”独特的发展优势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带来了希望与生机。
借助新媒体这个“两微一端”平台,我国的中医药产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发展了新的产业模式,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如康美药业近年率先结合“互联网+”,以中药饮片生产为核心,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的“互联网+中医药全产业链”,成功地在全国多个省份推行网络医院等多形式的网络销售平台,走出了一条新型企业发展之路[1]。另一方面,在对外宣传方面也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作为我国最大的民营医药企业的九州通医药集团在我国医药行业排名第四,同时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从2016年开设电商平台,并且开设了“药急送”业务的微信平台轻资产模式,优秀的产品搭载“两微一端”技术,企业不但扩大了知名度,而且迎来市场的再次发展。但是最需要也是最适合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传播,没有搭上这个快速的列车。
2.2“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两微一端”同时兼备了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传播功能,打破了传统媒体技术物理上的障碍,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广阔的传播性和及时的互动性,起到了拓宽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中医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和提升中医文化传播效果的作用。然而,中医药文化“两微一端”环境下的传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这次调查了十家知名中医药企业的中医药文化推广公众号,他们存在的问题如下:
1.受众人群定位不准确,传播过于盲目
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上尤其是在微博与新闻客户端上,确实存在一些关于中医药文化的信息,但是其消息的推送过于盲目,未能根据人群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作出有意义的消息推送,结果就是对中医药文化化感兴趣的人群看不到,而不感兴趣的人整日被推送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所烦扰,消息的推送没意义也没价值。除了千金药业这个专注做女性健康产品的企业外,访问其他企业官方公众号并未发现什么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消息的分类。
2.中医药信息良莠不齐[2]
“两微一端”上出现的中医药信息来源千差万别,有的来源于专业的医师,中医药产品销售人员,但是有不少来自病患,这种现象在新闻客户端上尤为凸显,这些消息鱼龙混杂,权威性不足,可信度较低,不能满足人群对专业的中医文化需要。如在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上的“每天八杯水”的问题,同一平台出现的不同文章对这个八杯水的定义就不尽相同。
3.传播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完整的传播体系
新媒体下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往往体现了分散性、偶然性的特点,大多数是消息者心血来潮的产物,在传播形式内容上不固定,更别提完整的传播体系。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成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传播方式,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4.传播形式过于局限,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结合了音频、视频,是多元化的传播媒介[3]。但在中医文化的传播上,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元化,绝大多数都还是利用“两微一端”平台,依然采用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采用文字的传播方式,如在调查中的10家企业的官方公众号,只有华润三九一家公司引入视频元素介绍中医药知识,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新媒体下延续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这是相当落后的,也是对“两微一端”的极大浪费。
5.互动性不足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互动性著称,然而“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真正体现到互动性的也仅仅是对文章的转发、点赞以及极少数的评论,关注有余,互动不足。而在这10家中医药公司中,在微信公众号的模块上体现“互动”两字或是体现出互动意味的有7家公司,但是他们所谓的互动要么是像修正制药的企业宣传,要么是像同仁堂健康频道的产品或门店介绍,真正做到开设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功效探讨区域,实现人群线上讨论的一个也没有,结果不尽人意。
3“两微一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建议
3.1“两微一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两微一端”技术给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两微一端”技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微博微信,以及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占据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大部分,其中今日头条客户端的单用户每日平均浏览时间就达到了65分钟,这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传播环境及极其庞大的受众范围[4]。其二,“两微一端”多元化的传播是高效的,共享的。这些特点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相比之下,同等时间内信息传播的范围会更广,覆盖面机会更大,那么传播效果就会越好。其三,“两微一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带来了更多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下,大众获得信息都是被动的,而在“两微一端”下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大众具有选择权和主动权,这大大加强了公民的参与感。
3.2“两微一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两微一端”在带来巨大的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微一端”虽然不能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但他的传播范围相对传统媒介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其传播中的最大缺陷就是信息传播的严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传播的来源――新媒体下的信息传播者科学素养参差不齐。二传播内容中伪科学现象,如虚假的科技报道与夸大的产品疗效。三传播信息的监管体系不健全。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必然导致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科学性、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连中医药文化的正确性都得不到保证,那何谈弘扬。
3.3“两微一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建议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基于对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知名中医药公司的以中医药知识传播为目的的官方公众号,对“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出如下的一些建议与意见:
1.信息来源准确性
中医药文化产业要想在“两微一端”环境下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完善其传播体系,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源头信息的把握是中医药文化能否弘扬,中医药产业能否发展的基础。针对新媒体下中医药文化知识鱼龙混杂的情况,我们必须做好信息来源这第一步。新媒体信息工作人员经验不足这是事实,但我们不乏高中医药文化素养的人员、各大经方验方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各个中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以及各大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教师与学生,他们都具有专业的中医学文化素养,发动起他们,建立像传统媒体的报纸书刊的网上征文体系,征集中医药话题的视频、文字等,这就自然而然的保证了信息来源的科学性,权威性。这一点,中国中药杂志和千金药业的官方公众平台做得就不错,他们开展了微信投稿功能,一旦征用就有相等的回报,这大大激发了大家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保障了中医药素材信息的来源。
2.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
发掘“两微一端”文化传播特点与中医药文化传播需求的相通点,寻求中医药文化“两微一端”环境下的传播渠道。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为碎片化,注重舆论炒作,这与中医药文化的严谨性相悖,用哲学思想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求二者相适应的部分,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两微一端”中医药文化发展之路。例如,白云山潘高寿公司就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上推出了一款战霾小游戏,以跑酷的游戏方式引入最新的雾霾话题,在游戏跑道中加入口罩、梨、咽喉糖、枇杷膏等防霾必需品,达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同时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
3.信息展示模块化
打破常规,走创新型文化传播之路。纵观当下,不管是“两微一端”平台下还是在各大中医药网站上,体现出创新的极少,很多都未能建有体现中医的特色板块,即便是做得比较好的《养生堂》公众号也是按照媒体传播模式仅仅分为视频、文字板块,而不是按照中医特色诊断方式开设模块,如开设针灸模块、刮痧模块、日常中医妙用模块等。用新媒体的思想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融入新媒体元素,如可以在一个中药公司的官方公众号上开发中医药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欢乐中潜移默化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如中医与开心消消乐的结合。
4.信息精准投放人群
准确定位文化消费人群,针对性的加强互动性。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根据网络搜索数据按需求向搜索人群推送不同中医药信息,而不是采用无差别的信息推送方式。针对互动性不足的情况,可以根据年龄、中医药文化素养的高低开设不同的讨论交流平台,允许大家讨论,增加中医药的话题性。千金药业一直致力于保护女性健康,这点在其微信平台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其“闺蜜课堂”的小模块中,引入了“情感说说”、“健康咨询”、“职场技能”、“生活知识”四个子模块,从情感、职场、健康等方面全面呵护女性健康,精准的定位,很能讨得女性欢心。千金药业在人群定位上为行业树立起一块模板。
4 总结
篇10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6-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2]。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3],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4]。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以典型乡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对本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迹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如以“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5]等三峡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处于长江边,以“水文化”为切入点,从“大禹治水”、《易经》论水、五行之水、人体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思考中医、去理解中医。
(2)扎实开展乡土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中医药高专院校要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优势,对本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如我校从2005年开展《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掘与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形成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展概论、老中医学术经验集成等成果,2009年获得了重庆市万州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利用这些成果开发了《三峡中医药》校本特色教材开展教学,并邀请三峡有名的中医药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通过介绍名老中医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修身养性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通过传授医家的学术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绪林.浅论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3):13.
[2] 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1-07(6).
[3] 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