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范文

时间:2023-04-10 18:1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治疗

篇1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药

发生秋冬寒冷季节的婴儿流行性腹泻称之为秋季腹泻,20世纪70年代国外发现为轮状病毒,目前为秋季腹泻的主要病源,这种病证在治疗上虽然说算不上是疑难病症,但也是久治不愈,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和发育。针对小儿腹泻发生的特点,依照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筛选一些药物制成冲剂,临床试用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临床表现

1.1婴儿流行性腹泻在东北地区发病高峰在10-12月份。

1.2年龄最小的2个月,最大的12-24个月左右,发病率最高。

1.3腹泻情况大便次数较多,每日起过10次,少的3-4次,多为水样便,颜色呈淡黄色,绿或灰白色。

1.4发热情况多数在腹泻前出现发热,也有腹泻、发热同时出现的情况。

1.5呼吸症状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口干、声音嘶哑等。

1.6其他呕吐一般出现较早,较重的口渴是秋季腹泻突出症状,严重的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2治疗方法

2.1饮食疗法适当控制饮食。

2.2药物疗法助消化剂,收敛剂‘中药疗法。

主要介绍中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处方:泽泻、茯苓、猪苓、官桂、焦三仙、内金、莱菔子。

制法:①将茯苓、神曲粉碎过120目筛。②泽泻、猪苓、官桂、山楂、麦芽等中药检出筛选煎煮。每次半小时,共煎两次,用压榨机把有效成分提出,合并提取液。③将上述浓缩液浓缩成浸膏样。④将药物和白糖加入制粒,如干可加入70%的酒精烘干。⑤包装:每袋5g。

3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排便正常,排便间隔1-2天,停止治疗1个月内无复发。显效:排便音隔短,治愈后1个月内有复发现象。有效:症状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3.2治疗效果42例患者,痊愈20例,占47.6%;显效14例,占33.3%;有效6例,占14.3%;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95.2%。

3.3典型病例

3.3.1田某某,男,12个月,腹泻8天,大便成水样,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8天后服用本药每日3次,每次2.5g冲服,服药2天后病情明显好转,服药1周基本治愈,继续巩固治疗后痊愈。

3.3.2于某某,男,8个月。腹泻约20天。泻下清水,腹内雷鸣,便中有少量食物残渣,曾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病情不断加重,严重时流便不止,改用本药一日4次共10g,服用后即有好转,5天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约10天后治愈。

4讨论

小儿腹泻是好发于1周岁前后小儿的常见病。此年龄小儿获得的母体免疫系统蛋白将耗尽,自身免疫系统形成尚未完善。本病呈散发,亦可小流行,多发生于9-11月份。西医认为,该病由人类轮装病毒引起,单纯的西医治疗疗效不佳。中医称本病为泄泻或暴泻,据其证候可分为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及脾肾阳虚泻五类。而小儿秋季腹泻大多数病例属湿热泻,故在治法上认为中医治疗正好弥补了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之处。采用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小儿腹泻,能取长补短,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5体会

篇2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肝大、腹痛、腹泻、便血。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主要有肝硬化、巨脾、腹水等,见于夏秋季[1]。病人及保虫宿主为主要传染源,经粪便污染的水源、疫水及钉螺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感染率最高。本病属中医“蛊病”、“蛊疫”范畴。

1 临床表现

1.1 急性血吸虫病[1] (1)潜伏期平均为40天。(2)主要临床表现:①发热:一般在38 ℃~40 ℃之间,间歇热型多见,热程2周至1个月。②过敏反应:可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③消化系统表现:腹痛、腹泻、便血、肝脾大。④其他表现:可有咳嗽,少量咯痰,肺部干、湿啰音,亦可出现肾损害表现。

1.2 慢性血吸虫病 轻者可无任何症状及体征,有症状者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有里急后重,脓血便,肝大明显,轻度脾肿大,乏力,消瘦等[1]。

1.3 晚期血吸虫病分4型 (1)巨脾型:脾明显肿大,质地坚硬。(2)腹水型:出现腹水,可有肾损害表现。(3)结肠增生型:有腹痛,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不全性肠梗阻,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肿物。(4)侏儒型:有晚期血吸虫病症状,并有身材矮小,性器官发育不良或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失,一般智能正常[2]。

1.4 异位损害 主要有肺型血吸虫病和脑型血吸虫病[1]。

2 诊断[2]

(1)有流行病学资料。(2)有各期临床症状及体征:①急性期:发热、肝脾肿大、腹痛、腹泻、便血。②慢性期:慢性腹泻、肝脾肿大。③晚期:肝硬化、巨脾、腹水。(3)实验室检查:①病原学检查:粪便检查或肠黏膜活检发现虫卵或孵虫毛蚴。②免疫学检查:有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者有助诊断。③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晚期白细胞、血小板数减少。④肝功能检查:急性期转氨酶、球蛋白增高,晚期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下降。(4)急性血吸虫病应注意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败血症鉴别;慢性血吸虫病应注意与慢性病毒性肝炎鉴别。

3 中医药治疗

3.1 急性期 发热微恶寒,持续不退,腹痛、腹胀、腹泻,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化湿,杀虫。方药:青皮10 g,川朴10 g,半夏10 g,草果6 g,茯苓15 g,柴胡10 g,茵陈15 g,黄芩10 g,滑石30 g(包煎),甘草6 g,薏苡仁30 g,生山栀10 g,槟榔15 g,苦参30 g,半边莲30 g。

3.2 慢性、晚期血吸虫病 (1)湿阻气滞血瘀:腹胀、腹痛、腹泻,大便不爽或有脓血,腹部癥块。舌紫苔白,脉濡缓。治法:化湿理气、活血消癥。方药:柴胡10 g,枳壳10 g,赤白芍各15 g,甘草6 g,茯苓15 g,猪苓10 g,泽泻15 g,川朴10 g,茵陈10 g,川楝子10 g,元胡10 g,制乳没各6 g,郁金12 g,冬瓜皮15 g,炮山甲5 g。(2)肝郁脾虚:胁腹胀痛,乏力倦怠,食欲不振,便溏腹泻,脉弦细。治法:疏肝健脾。方药: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30 g,白术10 g,木香10 g,茯苓15 g,甘草6 g,香附10 g,神曲10 g,郁金12 g。(3)肝肾阴虚:胁腹胀痛,口干,心烦失眠,形体消瘦,小便短少,舌红,脉弦细。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活血。方药:枸杞子15 g,生熟地各15 g,沙参15 g,麦冬15 g,当归10 g,赤芍15 g,川楝子10 g,郁金12 g,鳖甲15 g(先煎)。(4)脾肾阳虚:腹胀膨隆,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白少华,舌淡,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瘀行水。方药:熟附子10 g,肉桂3 g,桂枝10 g,熟地15 g,山萸肉15 g,山药15 g,茯苓15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泽兰15 g,白术10 g,猪苓15 g,大腹皮10 g,冬瓜皮30 g,莪术10 g,木香10 g,鳖甲15 g(先煎)。

3.3 单方验方 鸦胆子仁0.3 g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次,疗程1个月。

3.4 成药验方 对于慢性血吸虫病肝大及早期肝纤维化的治疗:用人参鳖甲煎丸(杭州胡庆余堂)及护肝片(葵花)。服药方法:人参鳖甲煎丸3 g,每日三次,护肝片四片,每日三次,三个月一个疗程,一般三个疗程可治愈。

4 预防与调养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低盐软质饮食。

【参考文献】

篇3

1 一般资料

1999年至2009年共收治银屑病患者75例,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最小者14岁,年龄最大者59岁。发病时间最短者10多天,最长者达20多年。

2 诊断标准

2.1 开始皮损为圆形红斑,小者如针头,大者似黄豆,四周由炎性红晕,界限清楚。

2.2 皮肤损害上面有很厚的银白色鳞屑。

2.3 将鳞屑刮掉后露出鲜红色平滑的薄膜,再刮时有小的出血点。

2.4 好发于关节的伸侧、头部及背部。

3 针灸加中药内服、外用的方法及疗程

3.1 穴位及方法

3.1.1 常用穴 赤医穴,肺腧,血海等穴。

3.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端坐位姿势,两前臂交叉放于胸前,头尽量下低,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拉紧。操作者一手食指固定棘突上缘、一手持针,针尖向下成30°快速刺入皮下后,将针柄压低贴近皮肤使针尖沿皮下缓缓刺入1.5~2.0寸,留针3~4 h即可。(针灸以赤医穴为主,其他穴位辩证为辅。

3.1.3 中药 本人在祖传治疗银屑病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数年临床经验,并总结古今中医专家经验,经多年潜心研究,反复论证,并结合现代人饮食结构及生活的特点,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研制出“银屑消系列汤剂和癣必愈软膏”。 其立方:配伍严谨,选料精良,疗效奇特,根据中医理论的精髓,以清热解毒,祛风凉血;养血滋阴,活血祛风;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等病理机制,辩证施治,既强调共性特征,又关照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地组合成不同的优化方剂,以求达到“因人配方”、“治病求本”的最佳境界和最好疗效。通过辩证施治,表里兼顾,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有效避免了复发问题,尤其对久治不愈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3.2 疗程

针灸加中药:每天针灸一次,汤药一剂,晚涂癣必愈软膏,一般10~20 d为一疗程,间隙一周,可进行第二疗程。短者两个疗程治疗,长者46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治愈 全身皮损鳞屑,皮肤除留白色斑痕外均恢复正常。

4.2 好转 大部分皮损鳞屑脱落,仍在四肢关节伸侧留有小部分皮损及鳞屑。

4.3 无效 稍有好转或没有改变。

5 疗效观察

针灸加中药治疗银屑病75例临床观察我们均获得满意的效果,75例中治愈66例,占88%;有效好转5例,占6.7%;无效4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临时急性复发的患者此疗法依然效果良好。

6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2岁,工人。患者于一月前开始发病,全身起针头大小红疹,逐渐扩展变大,红疹上面出现银白色鳞屑,自觉瘙痒,骚抓后皮屑脱落,皮疹逐渐增大。于2001 年 3月 24日来我处就诊,诊断为急性银屑病,经针灸加中药治疗三个疗程治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患者女,53岁,家居。患者四肢关节伸侧患银屑病多年,经各种治疗均无效,一直未治愈。于两月前自述服药不当加重,全身及头部起红丘疹,逐渐扩展增大,其上覆盖银白色鳞屑,自觉瘙痒,抓后鳞屑脱落,可见小出血点,反复发作。患者于2003年4月13日来我处就诊,按标准诊断为银屑病,进行针灸加中药治疗六个疗程痊愈。

7 体会

7.1 银屑病是难治的皮肤病,目前为止,仍没有特效的方法治疗。针灸、中药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具有独到之处,中药内服仍宗,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而外用药物,治其标;针灸调其经络,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此三法标本兼治,内外结合,调气血、协阴阳,其临床实践效果确实令人满意以及副作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7.2 治疗银屑病我的体会是,发病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同时疗程也少。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需要治疗时间长甚至无效。另外,经针灸、中药治疗后复发的病例再行此法治疗效果也佳。

7.3 要注意生活起居 ①避免居处潮湿、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②饮食方面:忌辛辣刺激性和膏粱厚味,这类食物可助湿生热,引起本病复发或加重;③积极锻炼身体,预防感冒、咽炎,临床上很多患者由此诱发或复发;④调适心情,保持乐观情绪。另外,患者要切记勿乱治,与其乱治莫若不治。

参 考 文 献

[1]杨国虎.皮肤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4

抑郁症常伴有躯体症状,因此很多病人首先到内科就诊,躯体症状经常被诊为慢性胃炎、心动过速、贫血、低血压、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感染等。当抑郁症被慢性疼痛、疲劳综合征等症状掩盖时,曾被称作隐匿性抑郁症或抑郁等位症。此时普通内科治疗肯定没有明显疗效,患者往往想到中医中药调理。因此,提高抑郁症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是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最新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抑郁发作:

1.兴趣丧失,无愉;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减退。

抑郁症容易与焦虑症相混淆。抑郁症具有“懒、呆、变、忧、虑”五大特征;焦虑症病人具有“不宁、不适、不安”三不症状,表现为莫名其妙紧张不宁、全身不适和精神性不安。西医治疗抑郁症主要有五大类药物。即三环类抗抑郁药、非典型的三环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羟色胺激动剂(包括再摄取抑制剂)和锂制剂。然而目前研究显示,仅1/2的抑郁症病人症状改善归因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另有1/4病人的症状改善归因于“安慰剂效应”或病情的自然缓解,其余病人则服用抗抑郁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中医中药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疗效。其优势是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少。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黄帝内经》认为,抑郁症的核心病机是“肝郁”。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功能。肝气疏泄正常,则气机畅通,气血和调,脏腑活动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木失条达,则导致抑郁症。临床常用疏肝理气法,代表方为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生姜)、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陈皮);如果肝郁化火,抑郁症加重,表现为急躁易怒,舌红苔黄,临床常用疏肝清热法,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逍遥散加丹皮、栀子);如果肝郁化火日久伤阴,抑郁症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头晕耳鸣等肾阴虚症,临床常用补肾疏肝法,代表方为滋水清肝饮(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丹皮、泽泻、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炙甘草)。

(作者每周一、五全天,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篇5

【关键词】中风/中药疗法;便秘/中药疗法;辨证论治

便秘是卒中(中风)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尤见于中风急性期。对于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度过急性期但仍需卧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见。RobainG等[1]对15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为60%,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脑部损害,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国内有医学统计,脑卒中患者的死亡诱因10%为便秘[2]。黄小波等[3]的观察发现,大便秘结时,排便用力过度可以增高颅内压,导致卒中病情加重;庄礼兴等[4]认为,便秘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个不良信号,会使血压上升,诱发再次出血。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药常选用硫酸镁、酚酞或液体石蜡等,操作简单但易导致腹泻、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报道通过长期应用刺激性泻剂酚酞和大黄可建立“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在用药过程中发现大鼠对酚酞和大黄逐渐产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黄的泻下作用越来越差,致使用药剂量不断加大,这与临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泻剂,效果减低,用药剂量逐渐加大的过程非常相似。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将卒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卒中后便秘发生机制的不同,运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急性期指发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内经》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此期以实证为主,阳热亢盛,炼液成痰,阳明热结,腑热上蒸。患者常见神昏、高热、肢瘫、喉中痰鸣、腹胀、便秘、舌苔黄燥、口气臭秽等。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选用承气汤类为主方并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竹茹;血瘀明显者加赤芍、当归、桃仁;气血虚弱者加太子参、当归、甘草;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肠燥津亏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黄、芒硝一可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使实热邪浊随大便而去;二可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气下行,痰热消散,气血谓顺,元神之府自然清净;三则借通导腑气之力祛痰化瘀,清热解毒,推陈出新,使痰热有其出路而达开窍醒脑、神明复用之目的;四则急下存阴,使欲竭之真阴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药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认为,为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肠,但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选择使用[6]。何静[7]将68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果导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服中药汤剂小承气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张福珍[8]将所选的9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以通腑化痰法为主(星蒌承气汤加减)结合西药降压、降糖及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32例)单服西药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腑泻热可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但需中病即止,应用时需注意掌握时机,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黄厚腻苔渐去或虚证表现明显者不宜再用。病案举例:巫某,女,69岁,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口舌歪斜,左侧肢体乏力,随后出现神昏。于晚7点入院经西药处理后,查体见口眼歪斜,左侧肢体肌力:上肢Ⅰ级,下肢0~Ⅰ级;反应稍迟钝,言语不清,意识清楚,定向力、记忆力可。第2天查头颅CT示:右侧大脑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觉腹胀,口气臭秽,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腑气通,精神好转。后继予中药口服维持,未再出现便秘。住院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复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的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风阳渐平,急性期所见舌红苔黄、口气臭秽、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逐渐消退,而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于经络为标,或由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多静少动,思虑过度,情志不舒而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或腑实肠燥,肠道津亏,加之各种通便药应用不当,耗伤津液;或中风后久卧伤气,脾胃虚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肠道传导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疗应标本兼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缓下通便,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麻子仁丸以润肠药配伍小承气汤组成,润下之中兼能泻热,专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燥热之便秘。《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中大黄、芒硝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滋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随症加减: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等;气行则血行,加用黄芪、党参等补益肺脾之气,木香、乌药、沉香等顺气理气。郭二霞[9]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42例口服自拟新加黄龙麻仁汤,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190%、9524%,对照组分别为1707%、561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案举例:张某,女,78岁,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厕所时自觉头晕头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时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头颅CT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25mL;(2)脑萎缩。经住院治疗后患者遗留左侧肢体乏力,不能行走。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于2008年5月来我院住院,诉中风后一直大便秘结,自觉腹胀、纳差。查体: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察其舌质淡红,苔稍黄腻,脉细数。因患者久病卧床,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导致腑气郁滞,肠道失润,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药15g,厚朴15g,黄芪30g,陈皮20g,白术12g,杏仁12g,大黄6g,蜂蜜15g,甘草9g。3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状大便数枚。

中国-3卒中后遗症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遗症期指发病6个月以后。该期以虚为主,兼有实证,其病理机制多为肝肾阴虚,津液不足以润肠通便;或久卧耗伤气血,气虚不能推动糟粕下行;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生,阴气固结,留于肠胃。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行气、润肠通便为主。气血不足者选用益气养血通便方,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鸡血藤补血润燥;火麻仁、瓜蒌仁润肠泻热,佐以枳实、莱菔子、厚朴行气除满,消积导滞。阴液不足者可选用增液汤,可加用当归、桃仁、芍药、黄芪等,取津血同源之意;阳气虚衰,大便坚涩,排便困难者,给予济川煎;郁病者(精神异常),多属肝脾郁结、情志失和,宜理气安神、化痰逐瘀,予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桃红四物汤。若患者几日未解大便,证见舌苔厚腻,口气臭秽,属因虚致实,或气郁日久化火,证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均宜攻补兼施并配合使用清热通便或理气通便类药物。王洪真等[10]将86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6例,自拟养血润肠l号方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l00mL;对照组20例,口服果导片2片,每天3次。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微腹痛、腹泻,停药后1d缓解,考虑为大黄量过大,未见因便秘而致脑血管病再复发者。

病案举例:陈某,男,79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年于2008年6月30号入院。患者曾于2007年6月因左侧大脑枕叶梗死入我院住院治疗,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可自行走路后出院。近1年来患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伴有大便干结,3~4d1次,失眠,胸胁胀闷。察其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考虑患者阴血不足,肝气郁结。入院诊断:中医:(1)中风后遗症期,肝肾阴虚,脉络瘀阻;(2)郁病,肝气郁结。西医:(1)脑梗塞后遗症期;(2)抑郁症。治以疏肝解郁、养血通便为法,予增液汤合四逆散加减。患者服1剂后大便即通。住院2周,情绪稳定,二便通畅,给予出院。卒中和便秘为中医学两个不同的病症。二者有其内在联系,互相影响。卒中后气血更虚,阴亏于下,促使便秘发生;便秘则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气血不能濡养肢体经脉,加重中风病情。总之,急性期多以实证为主,恢复期虚实夹杂,后遗症期以虚为主,或夹有实证,应随症治之。

【参考文献】

[1]RobainG,ChennevelleJM,PetitF,etal.Incidenceofconstipationafterrecentvascularhemiplegia:Aprospectivecohortof152patients[J].RevNeurol(Paris),2002,158(5Pt1):589.

[2]周兰.实用老年消化系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87-92.

[3]黄小波,李宗信.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8):622.

[4]庄礼兴,丁晓红.脑卒中后遗症的针灸疗法[J].现代康复,2001,5(11):14.

[5]范一宏,王梅,吕宾,等.大鼠泻剂结肠肠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的表达及其意义[J].胃肠病学,2006,11(2):72.

[6]姚宗英.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痰热腑实中风便秘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6):14.

[7]何静.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便秘48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67.

篇6

临床资料

笔者自1996年6月~1998年12月共诊治足跟痛病患者151例。诊断标准以跟下或跟后疼痛在0.5个月以上,除因鸡眼、胼胝及感染等因素引起外,不论起因如何,也不论摄片与否,或有无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均诊断为足跟痛病。在这151例足跟痛患者中,男81例,女70例,病程1周~18年,而以发病0.5年内就诊者为最多见。年龄<20岁22例,20~40岁68例,41~60岁49例,>60岁12例。其中双足跟痛32例,其余均为单足跟痛,患足共183只。跟痛部位以足跟跖面内侧为多见,中间次之,外侧最少。

治疗方法

用中药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等份焙干碾碎过筛制成粉剂三生散。取配制好的三生散适量用鸡蛋清调匀涂患处,卧床休息,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控制病情。或用镇江膏药(江苏镇江中药厂生产)在火上烤化,用上述配制好的三生散适量掺于膏药内调匀趁热贴于患处,外加绷带或胶布固定,穿好鞋袜仍可走路。每5~7天换药1次,换药2次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在外敷治疗的同时,可每日用紫丹参10g分两次冲茶喝或六味地黄丸内服,每日两次口服,连续用1个月为1个疗程。使用三生散需注意:(1)三生散内药物均是中药剧毒药物,只可外用,禁止内服;(2)用药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洗干净,擦干,敷药后患处请勿湿水;(3)在治疗期间最好少走长路,勿过久站立。

结果

(1)疗效标准:鸡蛋清调药外敷法连续应用1个月,或膏药外敷法连续外用10次,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负重无影响,停止治疗3个月内未再发生疼痛者为痊愈;用上述方法治疗,次数不限,疼痛能明显减轻,行走负重基本无影响,停止外敷治疗1个月内疼痛未再加重者为效果良好。凡经过上述方法治疗,疼痛减轻不甚明显,治愈后短期内又反复发作或外敷1~2次未见效而放弃治疗者为无效。(2)治疗效果:151例患者中,痊愈者113例,占74.8%,效果良好者32例,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为96.0%,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共随访了116例,在治疗后不同时间内有13例患者复发。大多数再用三生散外敷治疗而又痊愈。

篇7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凶险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病死率可高达20%左右,在治疗上疗程长、费用高,缺乏有效的方法及有特效的药物,尽管目前主张采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存活率有一定提高,但其成绩仍远不能令人满意,祖国医学对SAP的治疗有较好的基础和历史,近年来有较多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综述如下。

1 临床与实验研究

1.1 中药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改善胰腺微循环:新近的研究表明,胰腺小叶内动脉及其分支之间无吻合存在,属终末动脉,故胰腺组织对缺血高度敏感,急性胰腺炎(AP)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血液粘滞度增加,流动性降低,Yan等[1]的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造成胰腺微循环障碍和胰腺缺血,是AP重症化的主要原因,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改变先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中药如川芎,丹参,山莨菪碱等在改善实验性AP的血液流变学方面有较好的效应,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显著增加实验性AP时胰腺的相对血流量及灌流量[2];丹参用于实验性AP时,也可改变胰血流状况,病理损害明显改善[3],山莨菪碱可扩张血管,改善胰腺微循环,稳定溶酶体作用,山莨菪碱的治疗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疗效[4],中药栀子在改善AP时各脏器血流状况时,对胰腺的影响最明显[4],同时还可有抑酶及稳定细胞膜的作用,这些都为治疗AP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1.2 中药的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SAP病程早期往往具有中医阳明腑实证的特点,临床常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通里攻下法对于SAP的早期治疗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通里攻下可促进肠蠕动,减少腹胀,改善心肺功能。对肠源性内毒素有直接清除作用。对肠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有保护作用。胡仕祥[5]选用自拟清胰承气汤(大黄20 g,芒硝10 g,枳实12 g,厚朴15 g,炒莱菔子30 g,茵陈40 g,虎杖12 g,败酱草、龙胆草各30 g,丹参20 g)治疗38例SAP,全部治愈,取得了良好疗效。王学瑞等[6]运用生大黄治疗22例SAP,取得较好效果。李小荣等[7]使用甘遂辅助治疗SAP,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1.3 中药对血脂的影响:血脂异常也是SAP的诱因之一,高脂血症使血液黏稠度处于高水平。对胰腺微循环造成损害,而中医药在防治血脂异常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因而成为近年医药研究的热点。实验研究中,宋小鸽等[11]发现茶叶提取物茶多酚可减低高脂血症大鼠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AI(动脉硬化指数),升高HDL-C,可调节Apo(载脂蛋白)、血清LDL,从而调节血脂与脂蛋白代谢紊乱。朱燕等[12]给实验动物服血脂康(主要成分为自制红曲)30天后,发现治疗量可显著降低内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清TC、TC/HDL-C比值,给预防量可降低外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清TC、TG、TC HDL-C比值,并可降低外源性高胆固酵鹌鹑血清TC、TG。张炜平等[13]发现,绞股蓝滴丸在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预防和治疗实验中可明显降低造型后大鼠血液中的TC、TG、LDL-C及使HDL/LDL比值增大。朱秉匡等[14]用益寿调脂片(黄芪、丹参、拘杞子、何首乌、大蒜)进行抗高脂血症及AS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益寿调脂片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C、TG,AI、ApoB、脂蛋白(a)【Lp (a)】、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羟脯氨(HYP)、钙离子浓度(Ca2+)、血栓素B2(TX B2),而血清HDL-C、ApoA比值明显升高(P

1.4 中药的抑酶,抑制细胞因子,清除氧自由基:SAP时大量胰酶被激活,使得胰腺及周围组织被胰酶自身消化,同时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加重胰腺的病理损害,现代研究证实[17],大黄具有抑制胰酶活性,增加胰液的排出等作用。李冬冬等[18]采用SD大鼠以去氧胆酸钠作胰管逆行注射诱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用正交设计法从整体到细胞以及分子水平观察茵陈蒿汤能改善胰腺炎动物的一般状况,降低死亡率,抑制胰酶自身消化,减轻动物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并且可以提高胰腺组织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和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的比值,具有改善线粒体生物氧化和调节细胞第二信使的功能。赵连根等[19]对中药抑制胰酶作用强度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对胰蛋白酶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中药有延胡索、大黄、栀子;对弹性蛋白酶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中药有延胡索、黄芩、芍药。金忱等[20]用SD大鼠制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给予腹腔灌注中药雷公藤多甙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雷公藤能够降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清内毒素、TNF-α、IL-1水平,可能因此阻断了炎症介质的级联效应,阻止了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张淑萍等[20]研究发现,清热解毒中药野对细胞因子slL-2R、IL-6、TNF-α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1.5 中药保护肠黏膜,防止细菌及内毒素移位:SAP时机体全身处于应激状态之中,肠道作为机体应激的中心器官,肠黏膜低灌流使肠道产生缺血、缺氧改变,此时可产生大量活性氧、各种炎性介质(如TNF-α,磷脂酶A、NO等),导致肠黏膜结构破坏,细胞代谢障碍,再生终止,黏膜萎缩,绒毛坏死,肠黏膜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细菌及毒素穿越损伤的黏膜上皮而发生移位。吴承堂等[21]实验研究发现,清胰汤能全面减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引发的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对肠黏膜屏障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细菌移位和感染发生的机会,降低病死率,加速机体康复。谷俊朝等[22]用Wistar大鼠造成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给予腹腔灌注中药复方制剂丹红大黄汤(丹参、红花、木香、延胡索、大青叶、栀子、厚朴、鱼腥草、大黄、枳壳、赤芍、芍药),结果发现该方能够:(1)促进肠蠕动,改善肠道缺血状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从根本上减少了细菌移位;(2)改善了胰腺和肝脏微循环,既可阻止胰腺继续出血、坏死和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又可加强肝脏清除炎症介质及内毒素的能力,从而减少炎症介质对肠道和胰腺的损害。

1.6 中药对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中药降低胰腺对消化酶的分泌,有助于减轻胰腺炎的发展。清胰汤能降低胰腺对消化酶的分泌,但对胰液流率无明显影响,前者可使胰腺“休息”,后者可使残存于胰组织的一些活性酶顺利地排出胰腺,使胰组织免遭进一步损伤和减少毒血症的发生。

1.7 中药对胰腺组织再生的促进作用:Gong等[23]报道,中药大黄素和生长抑素治疗AP鼠可提高转化生长因子B1(TGB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基因表达,增加DNA合成和蛋白含量,促进胰腺的修复和再生。

2 展望

尽管中药治疗SAP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广泛的开发前景,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中医药本身的特性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1)实验样本量小,可重复性差;(2)对中药治疗SAP的远期疗效观察少,(3)辨证客观研究少,缺少对相应证客观化指标的观察,我们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缺的对照研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有益于中医药防治SAP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Yan LN,Liu XB,Tan JS,et al.Effect of haemorrheological changes in the tran sition of edematous pancreatitis to necrosis [J]. Asian J Surg,1995,18:106.

[2] 王兴鹏,徐家裕,袁耀宗,等.川芎嗪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 [J].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1):860.

[3] 张建新.复方丹参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血流量的影响及治疗作用 [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4):168

[4] 贾玉杰.栀子对大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内脏血流的影响 [J].中国医药杂志,1993,7:431.

[5] 胡仕祥.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72.

[6] 王学瑞,付国文,肖贤高.生大黄用于急性胰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治疗的临床探讨 [J].医学文选,1999,18(5):700.

[7] 李小荣,张阳德,汤辉焕,等.甘遂辅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3):7.

[8] 李 燕,俞景奎,刘德泉,等.川芎嗪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附31例报告) [J].山东医药,2000,40(6):30.

[9] 马晓春.清胰解毒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223.

[10] 阎 洁.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2):77.

[11] 宋小鸽,唐照亮,隆正明,等.茶多酚对高脂血症动物的预防作用 [J].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562.

[12] 朱 燕,李长龄,王银叶,等.血脂康对高脂家兔鹌鹑模型的降脂作用 [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1):656.

[13] 张炜平,马玉亭,许 华,等. 绞股蓝滴丸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J].内蒙古中医药,2004,23(2):25.

[14] 朱秉匡,钟 毅.益寿调脂片调脂和抗自由基损伤的研究 [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1):13.

[15] 潘丽华. 生三七粉降低血浆凝血因子I [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4):331.

[16] 韦湘林,方显明.调脂口服液治疗高脂血症106临床疗效观察 [J].新中医,1999,31(6):12.

[17] 陈光远,詹文高,黄宗文,等. 大承气汤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红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 [J].湖南中医药学导报,2003,9(4):94.

[18] 李冬冬,贾玉杰,王冬梅,等. 茵陈蒿汤及其组分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防治作用的正交设计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3):11.

[19] 金 忱,倪泉兴,张群华,等.雷公藤多甙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5):283.

[20] 张淑萍,李雅玲,郑 芳. 中药野对家兔模型slL-2R、IL-6、TNF-α的影响 [J].天津中药,2000,17(2):34.

[21] 吴承堂,黎沾良,熊德鑫.中药清胰汤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4):236.

篇8

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应用多种抗生素、止咳镇静及中成药等,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患者,均曾接受中西药治疗。男24例,女3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平均41.5岁;病程最短25天,最长94天,平均59.5天。其中阴虚火旺型23例,阴虚津枯型21例,痰阻血瘀型12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取穴:天容、扶突、肺俞、太渊。随证加减:阴虚火旺加三阴交、鱼际,去扶突;阴虚津枯加照海、少商,去太渊;痰阻血瘀加足三里、膈俞;热毒蕴结加合谷;大便干结加大肠俞。用32号0.5~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天容穴约1~2分深,再徐徐向对侧天容穴透刺,当针到对侧天容穴时轻轻稍捻转,得气后再徐徐出针(注意针尖接近咽喉时要小心谨慎,以防刺伤动、静脉血管);针肺俞向下斜刺,约3~6分,或向脊柱方向斜刺至横突;针扶突时,针向胸锁乳突肌的前后方向直刺,针5~8分;针太渊时,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直刺,针3~5分,注意避开动静脉。每日或隔日1次,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小幅度捻转1~3次,使气至病所,留针10~15分钟。

2.2 中药治疗

自拟麦杏润咽汤:麦门冬、沙参各15 g,炙杏仁、蝉衣、川贝母、山豆根、瓜蒌各10 g,牛蒡子、金银花、枇杷叶各12 g,每日一剂,水煎400 ml,分早晚饭后30分钟各服200 ml。加减:阴虚火旺加玄参、生地黄、冬桑叶,去蝉衣;阴虚津枯加太子参、橄榄、海浮石、天门冬,去山豆根、金银花;痰阻血瘀加丹参、制胆星;热毒蕴结加黄芩、知母;大便干结加大黄(后煮)、火麻仁。针药并用,5天为一疗程,观察1~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检查:咽喉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减轻或消失,停药1年后无复发)36例,占64.3%;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检查咽喉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减轻或明显减轻,半年后无复发)17例,占30.4%;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咽喉干痒、咳嗽较前加重)3例,占5.3%,总有效率94.7%。

4 典型病例

王×,女,36岁,会计师。于1997年3月17日就诊。主诉:咽喉干痒、咳嗽3月余。3月前无任何诱因出现咽喉干痒、咳嗽,常感咽喉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闷气短,曾服中西药诸症减轻,停药后诸症又加重,舌苔薄白,脉细略数。治疗用自拟天容利咽止咳方加合谷、三阴交,每日针1次。中药麦杏润咽汤加黄芩15 g、知母12 g,每日1剂,水煎服。共治疗13天,咽喉干痒、咳嗽、胸闷气短消失,余症皆除而病愈,随访2年余未复发。

5 体会

篇9

关键词:中药;带状疱疹;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诱发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炎症[1],此病好发于中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时伴有疼痛,同时可累及神经产生炎症和坏死,因此常伴有神经痛。临床上西医治疗多为阿昔洛韦,其疗效显著,但难以根治遗神经痛。我院此次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8月收治的170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5例,女65例,年龄31~62岁,病程均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敷进行治疗,中药内服方:虎杖12g,黄芩9g,泽泻15g,醋柴胡10g,生甘草3g。同时根据症状加用如下药物:患者疼痛剧烈难耐者加延胡索11g;疱疹发于头部加川芎14g;发于下肢加牛膝10g;发于胸腹部加龙胆草5g。1剂/d,加水浸泡10~15min后用旺火煮沸,改用小火煎20min,2次/d内服,每次均于饭后温服150mL;外用方:将六神丸10粒(苏州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每1000重3.125g)研成粉末,与绿药膏5g(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调和进行外敷(皮损处用碘伏消毒后进行均匀涂抹,3次/d),对照组采用西药内服外敷治疗,所有患者均口服阿昔洛韦片(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0.2g/次,5次/d;)和甲钴胺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0.5mg/次,3次/d)治疗,同时使用阿昔洛韦软膏外敷(皮损处用碘伏消毒后进行均匀涂抹,2次/d),两组均以2w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其他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相关标准。①疱疹疗效评价:治愈:皮疹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有效:皮疹消退程度>30%,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无效:皮疹消退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疱疹治疗痊愈81例,有效4例,总有效85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7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83例,总有效率为97.6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学中认为带状疱疹的病因是湿热火毒,风湿毒侵袭,搏于血气,感染疫毒,内外合邪,心肝和脾肺二经风火、湿热,肝火妄动、经脉结络等发于皮肤之表层而致病,此外,本病亦与情志相关,情志不遂,导致肝火旺盛。治疗上主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常用处方如除湿胃苓汤、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等[4]。

处方中,以黄芩和虎杖两药为君药,主治患者肝胆火气,可清下焦之热、泻肝胆之火,其中黄芩可解毒泻火、清热燥湿;虎杖则有利胆祛湿、清热解毒、散瘀缓解疼痛之效。同时,借生甘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缓解疼痛的特性,佐以可泄热通淋、利水渗湿的泽泻和理气止痛、疏肝通郁的醋柴胡,达到益气益补的疗效。若患者病发始于头部,可用川穹,有祛血中之风、善血中之气,药效可至血海、肝胆,是治头病良药。治疗过程中,若伤口出现发炎伴以疼痛,可将六神丸研成粉末配以绿药膏外涂于伤口处,消炎止痛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廖列辉,梁海莹,林颖,等.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6):1542-1544.

[2]田中伟,宋向凤,李万里,等.中药联合甲钴胺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性神经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24-25.

篇10

口疮是儿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儿发热烦躁。口痛拒食。我曾以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本病患儿2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5例。1岁以下8例,1~3岁10例,3~5岁6例,6~12岁4例。其中最小8个月,最大12岁。28例均见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其中19例溃疡波及整个口腔(包括舌、颊粘膜、齿龈、咽颊部等)。溃疡大小多为直径2mm左右,最大的超过5mm。8例患儿作溃疡面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患儿症见发热烦躁,口痛拒食,口舌糜烂,唇红面赤,便秘溲赤,舌红苔腻脉数。经辨证。均属心脾积热实证。

1.2 内服主方 淡竹叶,生石膏、生大黄。随症加味;兼外感风热者,加银花、连翘、板兰根等,兼湿热者,加甘露消毒丹;热甚伤津者,加生地、石斛、玄参、芦根、麦冬等。

1.3外治 以2%普鲁卡因2ml调珠黄散(或锡类散)1支,外敷溃疡面,每日2~3次。

28例患儿都未应用抗菌药物。对个别发热超过39.5℃以上者,临时给1剂西药退热剂,以求及时降热,防止高热、惊厥等情况发生。

1.4治疗效果 本组发热在3天以上者16例,服药后2天退热9例,3夭退热5例,4天退热2例;发热在3天以下者11例,服药后2天退热7例.3天退热3例,4天退热1例。25例溃疡在3天内缩小,5天内愈合,另3例溃疡2天即愈合。

1.5典型病例 刘孩,女,23个月。

发热5天,口内溃疡3天,烦躁流涎不食,曾给予青霉素肌注,退热药、维生素口服,未见疗效。检查:体温38.6℃,口干唇燥,口颊粘膜、舌面、硬腭、咽峡见散在直径2~3mm大小溃疡,齿龈红肿,咽部充血,舌红苔薄腻,脉数。

1.6辨证施治 发热烦躁,口舌糜烂,唇干舌燥,流涎拒食,便秘溲赤,舌红脉数。证属心脾积热,心胃之火上炎。治当清热泻火为主。方用:淡竹叶5、生石膏30、生大黄2(后下)沙参9、麦冬9、芦根30、生甘草5。2剂。外以2%普鲁卡因2ml调珠黄散1支,敷于溃疡面,每日3次。第三天热退,溃疡面缩小,再予上方加甘中黄9、车前子9(包)。2剂,第5天溃疡愈合。

2 讨论

本文28例口疮患儿皆系热证.治当清解心脾积热。可选用清热泻脾散、泻心汤、导赤散等方。此类方药清解心脾热毒疗效较明显,然因黄芩、黄连、山栀、黄柏、木通诸药药味太苦,难以入口,不少患儿拒绝服药。且苦寒畋胃,使胃纳更差。为此,我选用《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该方适用于胃火上逆。见口舌糜烂,舌质红绛而干、口渴、脉细数等症。古人誉它“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方中竹叶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胃经,清热除烦。清心利尿,主治热病心烦口渴,石膏性大寒,味辛甘,生用清热泻火,止渴除烦,主治一切急性热病引起的高热大汗,烦渴口干舌燥,胃火牙痛。两药相配,相得益彰,能清心热,泻胃火。且药味甘淡,适合小儿服用。我以竹叶、石膏作为治疗口疮的主药,临床应用清热效果比较满意,本组24例患儿服药后3天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