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范文
时间:2023-04-11 02:5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制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33-02
中药制剂发展历史悠久,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状态。
医院中药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常规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医院中药制剂必须由医院提出申请,经过医疗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方可生产,仅供本单位使用,未经批准不得外销。医院中药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临床用药、满足医疗科研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医院中药制剂的优势
1.1 提高中药饮片的利用率,确保临床疗效 中医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常用的仍然为汤剂,但由于患者对汤剂煎煮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因此煎煮的汤剂质量差别较大,且中药饮片利用率很低[1],临床疗效无法得到保障。而医院中药制剂,则是由医务人员根据方剂的组成情况,结合所治疾病,综合考虑,拟定的制剂规程,既保障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又大大提高了中药饮片的利用率,有效服务于临床。
1.2 是对药厂品种的有效补充 目前,医院中药制剂所生产品种均为临床需要,药厂不生产的品种。药厂生产中药品种,一般情况为自己研制品种或药典配方,临床应用量大,对于临床用量不大的品种药厂则无暇顾及,且占用资金,因此医院中药制剂很好地对药厂生产品种进行了补充,既满足了临床医疗需求,又为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良好临床效果医院中药制剂提高了医院的社会知名度。
1.3 医院中药制剂有效连接医药 在医疗机构,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定处方,药剂人员负责申方、配方,并嘱患者合理用药。现在,国家倡导开展临床药师工作,但多数医院仅仅停留在表面,药剂人员与医师沟通甚少,医院中药制剂则有效将药师与临床医师连接起来。首先,临床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定制剂处方,与药剂人员沟通,研究制剂规程。之后,临床医师、药剂人员多次沟通,拟定审批材料以便报批。医院中药制剂批号审批下来生产后,临床医师又根据制剂临床应用情况,与药剂人员沟通对制剂进行改进、重新报批,直至临床疗效满意。
1.4 有效地避免了中药西化现象 医院不像药厂、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多为诊疗使用,为医院制剂购买的仪器设备相对较少,这也就决定了医院中药制剂研究以临床为主。一般情况,医院中药制剂所用处方,多为本单位名老中医多年临床总结的的经验方,效果较为保证。医院制剂批号审批所用来自,多是根据临床医师多年临床应用总结所得,药剂药理、有效成分等研究很少。制剂批号审批下来后,也是以临床使用效果为评判指标,一旦临床效果不理想,医师、药剂人员就会结合实际临床应用情况调整处方、制剂规程,使之效果更加显著,直至满意。这种方式的药物研究,避开了以有效成分研究为指导,完全按照中医药理论进行,确保了中药制剂符合中医药理论系统,有效地避免了药物研究方式的中药西化。
1.5 推动“三名”建设,利于加强医院宣传 中医药行业实施“三名” 战略( 名医、名科、名院),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中医药影响。“三名”战略的基础就是名方、名药。名医,经过多年临床必然有名方,名方审批为医院制剂以方便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久之成为“名药”。名医施“名药”, “名药”的产生、应用又推动临床医师知名度的提高,进一步推动“名医”的提高,带动“名科”、“名院”的发展。因此,一些地区提出了“五名”战略(名医、名科、名院、名方、名药),可见推动医院中药制剂发展的重要性。
2 医院中药制剂的不足
2.1 工艺落后,制剂粗糙 目前我国较为先进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药物制剂新技术在医院制剂开发与生产中很少应用,使得药物处理过于简单,从而影响制剂的质量。
2.2 剂型简单,产量较小 医疗机构制剂室,与药厂相比设备较为简单,生产制剂的剂型相对受限,多为水丸、蜜丸、黑膏药、软膏、散剂等简单剂型;部分设备较好的医院制剂室能对中药进行提取、浓缩,生产胶囊、颗粒剂等剂型。医院中药制剂,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仅供本医疗机构使用,不得外销,因此每批次生产量只能根据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生产,产量较小。
2.3 科研经费少,研发受限 大多数医院对开发中药制剂缺乏基本的投资,很多疗效肯定的临床验方得不到深入的开发。医院药剂工作人员研发能力较弱,加之医院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没有研发费用就难以进行新制剂的研发,又妨碍了新制剂的研发。
2.4 研发人员少,信息滞后 我国大多数医院的制剂没有专职的研发人员,繁忙的工作使得工作人员难以及时了解药学动态,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较为迟缓。因此,在新制剂研发过程中,思路陈旧,无法很好地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致使产品的研发价值大大降低。
2.5 未纳入医保,应用受限 目前,医院中药制剂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大限制了医院中药制剂的应用。对于医保患者,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医院中药制剂效果再好临床医师也难以应用,常常用传统中药汤剂替代,否则增加患者负担,引起患方不满。
3 建议
3.1 药学技术人员多学习中医知识,多与临床中医医师沟通,紧跟临床中医理论发展,为在中医理论下研制药物奠定基础。
3.2 医院重视制剂人员的再继续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脱产进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养,不断强化和更新专业知识,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3.3 将临床疗效好,百姓称赞的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医院中药制剂的应用范围,促进医院中药制剂逐步提高。
3.4 医院加大中药制剂投入,引进先进仪器设备,逐步提高医院中药制剂质量。
3.5 及时了解医药行业的最新信息、市场应用信息,为医院制剂的发展和新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3.6 医院制剂室与研究所、药厂合作,利用他们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医院制剂的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
4 结语
医院中药制剂将中医、中药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是中药新药开发的基础,是药品市场的有效补充,也有效地保证了新药研究遵循中医药基础理论。医院制剂的发展,须坚定“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开发特色制剂,创新制剂,促进“名药”的产生,进一步推动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实现“三名”战略,造福广大患者。
篇2
1传统辅料
传统的辅料大多来自天然,能药辅合一,如液体辅料酒、醋、食盐水、药汁、茶等;半固体及固体辅料如油脂、面糊、麻油、蜡、麦鼓、米、白巩、豆腐、灶心土等。能引药归经,辅助治疗,调和稳定药性。但传统辅料缺乏质量标准的对照,有时辅料的运用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影响药物的有效质量。所以我们在选择时要仔细。
1.1液体辅料
1.1.1酒酒性大热,味辛、甘。能行气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掩味矫臭,改变增强药物的性能。同时酒更是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疗效更好。如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变强。而动物药的腥擅类成分三甲胺、氨基戊醛等也可以随酒挥发而去除。
1.1.2醋 醋性味酸、苦、温。醋具有酸性,入肝,能理气比血、解毒散疲比痛、矫味矫臭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了入肝经的作用。醋能与大戟、芫花等药物中的三菇类毒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性很小的衍生物而使其毒性降低。
1.1.3淡盐水入盐走肾经,如肾气丸用淡盐水,入肾,能引诸药归肾,增强补肾之功。
1.1.4茶如川芍茶调口服液的研制表明,加茶能明显减轻热刺激和化学刺激所造成的疼痛程度,缩短持续时问,同时对脑缺血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1.1.5药汁如枣汤参等白术散用枣汤调下,能增强补气健脾之力。1.2半固体及固体辅料《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油脂为药物载体的膏剂,《伤寒论》己载用豚脂、米糊、麻油、面糊、蜡等制备膏剂。例如传统中药软膏一紫草膏,就是用麻油为溶解有效成分的溶媒。如传统的水丸、蜜丸、糊丸、蜡丸,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
2新型药用辅料
辅料对药物制剂疗效有主动影响和被动影响两方面:被动影响是药品必须通过辅料形成剂型后方能发挥疗效。主动影响是受辅料制约的剂型因素可影响和改变药物的疗效。现在市场广泛使用的药用辅料有溶剂、薪合剂、崩解剂、包衣物料、防腐剂以及微囊等新型材料,与中药有效成分结合用做成片剂、悬浮剂、注射剂、经皮给药系统、缓释给药系统、控释给药系统等能适应适应人体生理、病理时问节律变化的给药方式。
2.1溶剂溶剂辅料的运用主要用于液体型赋形剂,除去传统的溶酶如水、白酒、麻油、液体石蜡等,新型辅料如丙二醇、丙酮、石油醚、二甲基亚枫、聚乙二醇等随着科技发展相继出现,新的液体剂型如合剂、芳香水剂、溶液剂、乳浊液、混悬剂、注射剂、涂膜剂、输液剂等也如雨后春笋,使中药剂型丰富多彩。选用具体辅料时按照相似者相溶的规则,选用与主药极性相近似的液体作溶剂,使溶质与溶剂能更好的融合,达到最好的药效析出。如有些药物成分中有不易或难溶性物质,但它是主要的治疗成分,为了更快达到治疗浓度或稳定药剂性质,可以借助助溶剂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溶解问题。助溶剂中的低分子化合物与主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且最终不改变药物疗效,但却增加了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制得浓度大、稳定性高、刺激小、毒副作用小的液体药剂。
2.2合剂传统的粘合剂为糖类的水性液体,如淀粉浆、糖浆、炼蜜、液状葡萄糖等。现在开发的一些高分子新型粘合剂,如聚乙烯毗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4000等,化学性质稳定,性能良好,已在中药片剂中使用。如以PEG4000作为薪合剂为例,对于热不稳定药物,可在干燥状态下进行粉末直接压片,效果较为理想。中药片剂的运用使药物携带方便,服用量少,又不影响有效治疗药物浓度,药物稳定性好,比起传统煎剂利于储存。
2.3崩解剂崩解剂是能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成小粒子的赋形剂,是中药剂型制备中不可不可缺少的一种辅料。运用最多的如片剂和泡腾片。能控制药物的崩解时问,从而使药剂更快的崩解发挥更好的药效。目前的崩解剂种类很多,使用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常用的崩解剂有干淀粉、竣甲基淀粉钠、低取代轻丙基纤维素、交联聚乙烯毗咯烷酮、交联竣甲基纤维素钠等。如马立新等通过实验得到崩解剂用量为3 0Ic,交联缩甲基纤维素钠:竣甲基淀粉钠:低取代轻丙基纤维素为2:2:1制的小活络丸崩解时问最短,最符合药典规定。
2.4包衣物料现代制剂包衣材料运用广泛的肠溶包衣,如从动物药材胰脏中提取的胰酶,使用肠溶包衣辅料,制备成肠溶片,可使其不受胃酸破坏,保证了在肠中充分发挥消化脂肪的疗效。以Eudragit L100为囊材用共沉淀法可制成口服胰岛素微粒,加入酶抑制剂的体外溶出实验表明,其可有效延长释药时间。包衣材料的发现、包衣技术的发明使中药制剂缓释一控释系统给药发展运用,中药剂型更丰富,更高级、更理想、更方便、更高效。
2.5防腐剂防腐剂种类很多,大多为抑菌剂或杀菌剂。如酚类:苯酚、甲酚;醇类:苯甲醇;新洁尔灭;有机酸类:苯甲酸、苯甲酸钠。防腐剂在各种液态药剂型中应用广泛,可以说是其处方组成之一,保证了制剂的生物学稳定性。由于防腐剂生理作用比较复杂,无专一性,应严格控制其应用范围,在能使用药剂学其它方法满足药剂无菌或达卫生学要求时,一般不用或少用抑菌剂。选用防腐剂时应考虑用量与药液 pH值问的关系,在油一水中的分配系数,制剂中其它附加剂对防腐剂的影响,复合防腐剂的应用及安全使用等问题。
篇3
【关键词】中药制剂;烫伤;优势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试验所选取的患者均为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就诊与我院的烫伤患者,患者均为附近居民,文化程度大致相似,年龄在5-62岁,其中男270例,女14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的烫伤部位大致分布在头面、胸腹、上下肢,有386例患属于浅II度烫伤,10例患者属于深II度烫伤,14例患者属于混合性烫伤,对比分析疗效的386例患者均属于浅II度烫伤。烫伤程度基本相似,临床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在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抗菌、消炎、止痛等处理后,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1%磺胺嘧啶银软膏外用,一日1次,每次30g。实验组患者采用:黄连、黄柏、苦参、虎杖等清热燥湿类的药物及紫草、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清热;乳香、没药等活血药;冰片、朱砂等去腐生肌等药物配制的烫伤中药制剂外敷,每天三次。
1.4疗效评教标准
痊愈:烫伤面肿胀消失,创面全部修复或基本修复,无感染。有效:创面修复达50%以上,无感染。无效:创面无明显好转,创面有感染。
2 结果
经过3周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如表一:
注:经过治疗将治愈患者及治疗有效患者统计为治疗总体有效,有表一得: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性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性为77.1%。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
3 讨论
烫伤后皮肤的屏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散失,导致机体的天然屏障被破坏,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因此烫伤后常出现创面感染而引起炎症反应。烫伤后用药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抗可能出现的炎症反应及创面感染,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防止出现全身性的多脏器损伤,同时能够促进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增生,重新塑造创面皮肤。因此理想的烫伤用药应该具有保护创面、促进愈合、对抗感染等特点, 且毒、副作用少、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简便易得为宜。
对烫伤病人的治疗,目前的方法主要是应用西医抗菌的外用药,临床上用于治疗烫伤的西药有很多,其中纳米银敷料、磺胺嘧啶银霜等较为常见。纳米银敷料具有较强的皮肤渗透性及抗炎作用,能有效的预防和消除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但造价较高,对患者负担较重,大面积使用仍受限制;磺胺嘧啶银霜虽有一定疗效,但已有报道其银盐中的阴离子成分对伤口组织有毒副作用,易导致伤口延迟愈合;另有研究发现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细菌产生耐药性,药物杀菌力显著下降,并使创面感染病菌呈多样性。
我国采用中药制剂治疗烫伤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中医理论认为,烫伤会导致气滞血淤,淤则不通,不通则痛,故烫伤患者会有伤口疼痛之感;气滞则湿积,湿积则霉腐,且烫伤是火毒所致,火毒则生疮,热毒入里,腐肉脓血故伤口处会出现感染糜烂。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中草药治疗烫伤创面,经临床观察,通过中药制剂对烫伤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清除创面分泌物、坏死组织等,而且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创面细菌和毒素,清洁创面,有效控制感染和促进愈合。中药制剂治疗烫伤突出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能够明显减少创面的分泌物量,刺激新鲜肉芽组织向表皮生长,加速创面早期结痂,减少创面的感染机会,同时使坏死组织快速溶解脱落;止痛作用明显;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对多数烫伤病人容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抑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相比于现在临床中常用的西药,中药制剂治疗烫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愈合快、愈后瘢痕轻、抗炎抗感染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价格经济、来源广泛、使用方便等多个方面,非常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宋乃光,赵岩松,马小丽,贾翎,汤百鸣. 清营汤对烧伤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01) ,4.32-33
[2] 姜鹤林. 中药烧伤膏治疗烧烫伤57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10, (07),11.43-44
篇4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省浏阳市 410300
【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本院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135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135 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发生年龄为60 岁以上者> 16 岁以下者> 17岁~ 59 岁者。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制剂>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结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以静脉注射制剂较多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应用中药制剂时注意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
关键词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制药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深入。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制剂类型从传统的口服制剂、外用制剂发展为包括注射剂、粉针剂等在内的多种剂型。虽然中药是纯天然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随着剂型的拓展,中药注射剂等新的剂型用药经验不足,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本文分析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135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3 例,女性患者82 例; 年龄7 岁~ 80 岁, 平均年龄(45.76±12.54) 岁; 体重16kg ~ 84kg,平均体重(63.64±11.36)kg;来源科室包括内科83 例、外科12 例、骨科30 例、妇科10 例。
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其附件76 例,症见皮疹、瘙痒、局部水肿、脱发、面部潮红、多形性红斑等;累及消化系统62 例,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等;累及循环系统45 例,症见胸闷、心悸、血压升高或降低、紫绀、面色苍白等;累及呼吸系统38 例,症见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累及神经系统35 例,症见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失眠、意识模糊、晕厥、抽搐等;累及泌尿系统12 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少尿、血尿、下肢水肿、肾功能衰竭等。
1.2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135 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发生于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2 例, 占23.70%;发生于17 岁~ 59 岁的成年人24 例,占17.78%;发生于60 岁以上的老年人79 例,占58.52%。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60 岁以上者>16 岁以下者>17 岁~ 59 岁者。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2.2 剂型分布
135 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由静脉注射制剂引起者94 例,占69.63%;由口服制剂引起者33 例,占24.44%;由外用制剂引起者8 例,占5.93%。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制剂> 口服制剂> 外用制剂。具体数据如表2 所示。
3 讨论
由于受中药安全无毒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上一些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误导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采用中药制剂预防和治疗疾病。随着近年来中药制剂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益增加,已经引起临床的重视。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
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由于现阶段提取工艺和技术的不足,不能保证提取物完全纯化,往往含有一些大分子杂质,其中包括蛋白质、淀粉、多元酚类等致敏成分,进入机体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氨基酸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而导致过敏反应。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较常见[2]。
本研究对本院近5 年来发生的135 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为0.65:1,这一结果可能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生理状况差异有关。女性患者一般身体素质较弱,对药物反应的耐受性也较差,在相同治疗剂量小更易发生不良反应[3]。
本研究发现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居多,其次为未成年人患者,而青壮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小。老年患者大多数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长期服用降压、降糖、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加之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导致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在使用中药制剂治疗时血药浓度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机体各系统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此外老年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变态反应[4]。老年人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较常见,在临床用药时常选择痰热清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今后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在药物品种、剂型、给药方式的选择时应慎重,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有条件者进行监测血药浓度,以便及时掌握药物作用效应,预防不良反应发生[5]。
未成年人各器官、各系统结构和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未成年患者常见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以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较常用。在对未成年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时应首选口服剂型,尽量避免静脉给药[6]。
本研究还发现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静脉注射剂型最常见,在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时,应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重复用药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问诊时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老人、未成年人等患者应审慎用药,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型,用药期间建议加强用药监测,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以静脉注射制剂较多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应用中药制剂时注意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郭彩娥.120 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142-143.
[2] 杨昌万.273 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J]. 当代医学,2012,18(15):151-153.
[3] 陈关键.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33.
[4] 张丽群. 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概况[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5):127-128.
篇5
【摘要】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单个病人的不同疾病得到及时、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情况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这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是中药防治的重要攻略。临方制剂在制作原则上,虽然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没有区别,但是临方制剂又不同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人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
【关键词】中药调剂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一往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1 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广义上说,中药汤剂就属于临床制剂的范畴。由于中医治疗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属于个体化治疗。可随证加减的中药汤剂将不可避免永久存在,这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同样临方制剂也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是中药防治的重要攻略。
2 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2.1 散剂: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比如,常用的单味散剂:用于降低转氨酶的五味子散,用于治疗遗精的生鸡内金散、刺猬皮散等经验告诉我们用散剂效果要好于汤剂。外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的吴茱萸散。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2.2 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2.3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2.4 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2.5 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2.6 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3 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 。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不宜汤者就不治疗吗?非也。
4 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篇6
【关键词】 脉冲释药系统 时滞 时辰药理学 中药制剂
Discussion of Pulsatile Drug Delivery System Applied to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Key words:Pulsatile drug delivery system; Lag-time; chronopharmacology;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和生理、生化指标,如血压,胃酸分泌,某些激素的分泌等,呈生物节律的变化,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病、心绞痛、哮喘等疾病的发作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1]。对这类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能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定时、定量地给药。脉冲释药系统就是适合这种情况的新型释药系统。脉冲给药制剂是按照时辰药理学原理设计的,制剂在经过一个时间滞后,于疾病即将发作之时快速、完全地释药。
1 脉冲释药系统的特点
脉冲释药系统可选择疾病发作的重要时刻在预定时间内自动快速释放出有效治疗剂量的药物,从而保证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同时给药次数减少,还可大大增加病人的顺应性。制成脉冲制剂的口服药物一般在小肠或结肠释放,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由于脉冲制剂中的药物是在疾病发作时才释放,故可避免机体因长期处于高浓度药物状态而产生耐药性。
2 脉冲释药系统的制备技术
制成定时脉冲释药系统的关键是控制脉冲释药时间,使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开始释放并能迅速起效。以单次脉冲给药制剂为例,其释药曲线呈S型。根据控制脉冲释药时间方法的不同。其制备方法可分为以下5种:
2.1 利用包衣层控释此种方法制成的脉冲释药制剂包括两个部分——含活性药物成分的制剂核心(可以是片剂或微丸)和包衣层(可以是一层或多层),包衣层可阻滞药物从核心中释放,阻滞时间(即释药时间)由衣层厚度决定。包衣层控制释药机制是不同的,主要有由包衣层的溶蚀或膨胀控释的、由包衣层的破裂控释、由包衣层的pH敏感性控释[2]。
2.2 渗透泵机制控释包括由包衣层的渗透性控释,此种制剂的包衣层由pH不依赖性低渗透型的聚合物如Eudragit RS组成,核心中含有机酸和药物。该制剂经口服进入体内后,在溶解初期,水通过聚丙烯酸树脂包衣层渗透入系统中,溶解的有机酸与包衣聚合物发生相互作用,使包衣层的通透性增加,水更易渗透进来。水的流入使系统内的药物溶解,产生的压力使包衣膜出现微孔,于是内容物依渗透泵的形式通过这些微孔释放出来[2]。
另外还有利用半透膜包衣产生的渗透泵机制控释,此种制剂的组成有制剂核心、半渗透膜包衣和释药小孔3部分。制剂核心有两层,衣层为接近释药小孔的渗透物质、聚合物材料和促渗剂,另一层是远离释药小孔的渗透物质层,提供推动药物释放的渗透压。用激光在靠近药物层的半透膜上打一释药小孔,药物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通过释药小孔释放。由塞尔公司开发的维拉帕米渗透泵制剂采用了这种方法。据公司宣称,这是第1个也是唯一的高血压病和心绞痛的时辰治疗药物制剂。病人睡前口服,药物于服用5 h后开始释放。这种渗透泵片的基本组成有片心、半渗透膜包衣和释药小孔3部分。片心有两层。一层是接近释药小孔的渗透物质和聚合物材料,选用聚氧乙烯、PVP等作促渗剂;另一层是远离释药小孔的渗透物质层,提供推动药物释放的渗透压,选用的是醋酸纤维素和PEG。用激光在靠近药物层的半透膜上打一释药小孔,药物在渗透压的推力作用下,通过释药小孔释放[3]。
2.3 利用亲水凝胶溶胀产生的力控释胶囊囊体用水不溶性材料包衣,而囊帽用肠溶材料包衣,装入药物,并在囊体开口处,加一栓塞。当凝胶塞暴露于肠液环境中吸收水分膨胀,膨胀后产生外推力,经过一段时滞,水凝胶塞与囊体分离,药物从囊体中快速释放[4]。
2.4 利用外界刺激控释利用外界刺激如电和化学、温度、光、热、电磁场、超声波、微波等很容易控制脉冲释药时间,可进行多次脉冲释药,一般需借助外置能源装置进行。此种制备方法的研究尚处于体外研究、至多是动物的体内研究阶段。如温度控制释药:利用热敏水凝胶(丙烯酰胺的N-取代衍生物,如N-异丙基丙烯酰胺)制成具有开关转切功能的脉冲释药装置,当温度高于此聚合物的临界熔点时,由于亲脂链相互作用和分子内的氢键作用形成了聚合物络合物,凝胶收缩,释放出大量的含药物的水溶液;当温度低于临界熔点时凝胶又可重新膨胀。利用这种温度敏感性凝胶可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5]。
2.5 利用体内信息(磁场、电磁波、pH、血浆葡萄糖浓度等)反馈机制控制药物的释放有pH敏感型、酶底物反应、pH敏感型溶解度、竞争性结合、金属浓度等[5]。此类制剂的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发展前景较好。
3 脉冲释药制剂
3.1 口服制剂主要剂型有片剂、胶囊、丸剂等,主要制备方法为上述制备技术中的前3种。有利用包衣层的破裂控释的,如范田园等[6]研制的阿司匹林脉冲片,陈燕忠等[7]研制的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等。
3.2 注射制剂注射型脉冲释药制剂主要用于激素类治疗,一般都带有外用或埋植的程序泵。如促黄体酮激素脉冲控释微囊。还有用于一些疫苗需多次接种才能得到持续的免疫能力,能够一次性完成多次接种[8]。
另外,还有埋植制剂等。
4 脉冲释药系统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4.1 理论基础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把人体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十分注重人体与四时环境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9]。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不仅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有影响,一日之内的昼夜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10]。《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9]。可见,中医对人体生理节律和疾病的发病规律的认识与现代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治病和服药方法等是非常讲究时间与治疗的关系的。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时间因素,并以动态过程来进行辨证施治。张仲景指出用桂枝汤时,“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冷三服尽”;用理中汤则要求“日三四,夜二服”[11]。中医的运气学说及经络理论等,认为气血及津液在经络系统中按一定的顺序在体内循环运行,在某个时刻运行于某脏腑。中药归经理论认为中药的疗效是入某一经或几经显效的[12]。在运气学说的指导下服用中药往往能发挥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在针灸治疗中也能充分体现。
4.2 脉冲释药系统在中药中应用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疾病时是讲究时辰与疗效的关系的,但具体就中药而言,用于脉冲释药系统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中药的使用剂量较大、成分复杂、是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质量控制困难、而用量小的药物又以有毒药物为多,因此作为脉冲释药系统来开发应用有较大的困难。对于目前的研究阶段而言,一些可用于治疗具有时间节律性的疾病如心绞痛、哮喘、关节炎等的中药,其有效单体成分和有效部位可以进行尝试性开发。
4.3 应用前景展望脉冲释药系统能很好的体现中医中药对疾病的治疗特色,把中药制成脉冲制剂,能充分体现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特点,有效地发挥中药的作用。中医的运气学说和中药的归经理论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中药活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深入,药物的用量将大幅下降而质量的可控性将显著提高,则脉冲释药系统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价值地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5 结语
近年来时辰药理学和时辰治疗学的兴起,使得脉冲释药制剂成为药物新剂型开发的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制备技术将更加完善。利用新技术和其他辅助技术,脉冲释药系统将有更大的发展。将中药的单验方开发成脉冲释药制剂,能更好的发挥中药的独特疗效。脉冲释药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黄胜炎.口服择时释药系统[J].中国医药情报,1997,3(2):114.
[2]吴 芳,张志荣.定时脉冲释药系统[J].药学进展,2001,25(5):280.
[3]张 静,平其能.口服择时释药系统[J].药学进展,1999,23(5):266.
[4]平其能.现代药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65.
[5]陆 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4:327.
[6]范田园,王 杰,魏树礼.阿司匹林包衣脉冲片剂的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3):232.
[7]陈燕忠,岗艳云,金志忠等.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剂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3):150.
[8]张 明,涂家生.脉冲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J].药学进展,2002,26(6):340.
[9]谢 华.黄帝内经释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64:619.
[10]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篇7
明确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目的
心绞痛的控制包括快速解除症状和预防症状再次发作两方面。《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治疗指南》明确指出:硝酸酯类药物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心绞痛症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喷雾用消心痛仅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缓解症状用药(证据水平B),也可在运动前数分钟使用,以减少或避免心绞痛发作。长效硝酸酯制剂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降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证据水平B),并可能增加运动耐量。所有冠心病和心绞痛临床处理指南均明确:对慢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目的仅仅是减少心绞痛症状发作和改善患者运动耐量,而不推荐作为改善预后的药物长期使用。
避免硝酸酯类药物“滥用”
在临床上,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单位中,仍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如:对非冠心病的胸痛、胸闷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已无心肌缺血发作患者(如成功的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术后)仍长期口服硝酸酯类药物;不重视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时低血压或剧烈头痛;老年患者不能仔细排除药物禁忌证;同一患者不断加量或更改剂型(除静滴硝酸酯外还口服5-单硝酸异山梨酯普通剂型加缓释剂型,此外还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因此,临床医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须为冠心病诊断明确的患者,且无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表现。
安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首先应当对患者明确诊断,确认心绞痛确由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方予以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的禁忌证主要包括低血压、早期心肌梗死伴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急性循环衰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青光眼、脑出血或头颅外伤等,使用时应先予排除。
硝酸酯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率反射性加快、头痛、面色潮红等,以短效类更明显,应嘱患者坐位或半卧位以尽可能减轻这些反应,老年瘦小患者更应关注血压变化。在药物合用方面,中老年男性患者如果正在使用西地那非,那么24小时内不能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以避免引起严重低血压甚至危及生命。
注意避免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性
硝酸酯类药物耐药表现为:患者症状显示需不断增加药物剂量才能维持原治疗效果。防止耐药性产生的关键在于使患者每天至少有8小时处于血浆药物浓度的“低硝酸酯问期”或“零硝酸酯问期”。而早晨使用长效制剂,傍晚加用短效制剂可加剧耐药性产生,应予以避免。可以采用间歇给药、偏时给药、必要时给药等方式。实际上,抗心绞痛治疗应该以β受体阻滞剂为基础,因为β受体阻滞剂既能预防和治疗心绞痛,还能预防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β受体阻滞剂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可大大降低硝酸酯类药物的剂量,避免耐药性产生。
发挥抗心绞痛中药制剂优势
以麝香保心丸为代表的中成药在抗心绞痛方面亦有众多临床经验和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药物设计目的为缓解心绞痛发作和减少心绞痛再发,其缓解症状疗效与硝酸酯类药物无显著差异,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实验显示,麝香保心丸能有效延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时间、缩短运动结束至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相对于硝酸酯类药物,麝香保心丸在缓解心绞痛及减少再发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禁忌证及不良反应少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显示,麝香保心丸不良反应少,除孕妇禁用外,无其他特别禁忌。在患者对硝酸酯类药物有禁忌、担心出现低血压、或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物副作用时,可使用麝香保心丸缓解心绞痛或预防再发,也可用于诊断尚未完全明确的“胸闷、胸痛”的治疗,或运动量增加前预防心绞痛发生。
不产生耐药
麝香保心丸抗心绞痛机理不同于硝酸酯类药物,应用至今未见耐药现象,并且由于可有效调节血管张力、保护血管,适合长期使用。临床使用中,可与硝酸酯类药物交替使用,以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而达到同样的抗心绞痛疗效,或用于“低硝酸酯问期”,防止由于失去硝酸酯保护而心绞痛发作。
篇8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中医药疗法;龙胆泻肝汤 治疗应用;中药制剂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排列成带状,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多由湿热内蕴、毒邪壅滞肌肤所致。中药制剂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龙胆泻肝汤
李涛[1]运用龙胆泻肝汤并结合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30例,并设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每日2剂,连服4 d,外用雄黄50 g,白矾25 g,冰片10 g研面,水调外敷,每日2次;对照组用阿昔洛韦针剂0.5 g加5%GS静滴,每日1次,疗程均为10 d。结果: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10.0±2.0)d、(19.0±9.0)d,P<0.05,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5.8±2.4)d、(19.0±9.0)d,P<0.05。说明该方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疗效,并能控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2 葛根透毒汤
艾军等[2]运用葛根透毒汤治疗耳带状疱疹8例,并设对照组12例,治疗组内服葛根透毒汤每日1剂,每次100 mL,2次 d口服,并配合针灸,对照组用西药病毒唑、病毒灵常规量治疗,两组均7 d为1个疗程,治疗2-3周。结果:治疗组治愈17例,好转1例,无效9例;对照组治愈6例,好转3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P<0.05。
3 龙芎汤
臧国树[3]运用龙芎汤治疗带状疱疹75例,每日1剂,分早晚空腹服用,每次400 mL,5剂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痊愈68例,显效7例。
4 银翘苦参汤
欧剑云[4]运用银翘苦参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7 d为1疗程,连服2疗程。结果:治愈48例,显效10例,有效2例。
5 莪术油注射液
是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含有莪术醇、莪术双酮、p谷甾醇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及用途。王幼萍[5]采用莪术油300 mg静滴,每日1次,治疗带状疱疹45例为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500 mg静滴,每日2次,疗程均为7 d。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76.2%(P<0.05),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
6 热毒宁注射液
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肝泻火、除湿解毒之功效。58例带状疱疹患者使用热毒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5-7 d,疼痛剧烈者加服消炎痛,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外用。结果:治愈40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6]。
7 紫苏叶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带嫩枝的叶,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含有左旋紫苏醛,紫苏醇等,具有散寒解表之功效。刘丽英[7]将54例带状疱疹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用新鲜紫苏叶捣烂,取汁外搽患处;对照组用3%阿昔洛韦软膏外搽患处,两组用药均为6次 d,隔2 h用1次,治疗1周。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
8 蛇莓
为蔷薇科植物Duchesnea inclica (Andr)Focke的全草,具有泻热、解毒、通经之功效,同时有免疫促进作用。13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蛇莓草外敷或取汁外涂,3-5次 d;对照组52例常规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部分病人用阿昔洛韦或聚肌胞注射液外涂。结果:治疗组8 d治愈76例,10 d治愈82例;对照组8 d治愈36例,10 d治愈46例[8]。
9 解毒粉
是由雄黄、大黄、五倍子、白芷、乳香、没药、冰片、青黛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解毒消肿、祛湿敛疮生肌之功效。郑红波[9]将49例带状疱疹患者,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水煎内服,另取适量解毒粉,用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1次 d,7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3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采用清热凉血、解毒利湿类中药内服与外敷配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李 涛.龙胆泻肝汤结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2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7(1):217.
[2]艾 军.葛根透毒汤治疗耳带状疱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76.
[3]戴国树.龙芎汤治疗带状疱疹75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5):67-68.
[4]欧剑云.银翘苦参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生,2007,14(6):46.
[5]王幼萍.莪术油治疗带状疱疹45例[J].医学导报,2004,23(12):912-913.
[6]陈恩军.热毒宁治疗带状疱疹58例[J].陕西中医,2007,28(4):453-454.
[7]刘丽英.紫苏叶治疗带状疱疹2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8):24.
篇9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 课程改革 一体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2015年一级课题“《中药制剂鉴别》一体化课程学材开发研究”和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协会2015年重点课题“《中药制剂鉴别》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课题号2015072)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药制剂分析是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不断提高和中药走向世界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特点是理论知识广而深,实验内容繁琐。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们对该专业中开设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
一、提出一体化课程的设想
首先,我们注意到中药制剂分析课程将中药制剂检查、含量测定、各类成分分析、定性鉴别综合在一起,这样造成了理论知识量大,实验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次,考虑到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的情况,一门课程中涉及知识点太杂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再次,学院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中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仅是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有益补充。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将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改造成企业中药制剂分析岗位具体场景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以《中国药典》对中药制剂的分析项为主线,主要以各分析项涉及的分析仪器、学科知识、操作技能为分类依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最终我们通过分类,将中药制剂分析课程重新优化设置,形成了中药制剂鉴别(110课时)、中药制剂含量测定(110课时)两门一体化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中药制剂分析是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等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考虑到学院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中的有机化学课程涉及的实践较少,分析化学理论和实践内容较多,中药制剂理论课程已开设,中药化学没有开设等因素,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后该课程知识目标应包括中药制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目相关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能力目标包括能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国药典》《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等药品标准,能对药品优劣、真伪、纯度等进行检测,能正确使用薄层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素质目标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根据《中国药典》将中药制剂鉴别项定位在对中药制剂进行定性鉴别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所涉及的分析仪器及装置主要有薄层色谱仪、紫外分析仪、回流装置、蒸馏装置和显微镜等,相关学科主要是有机化学课程,提升的技能主要有溶解、过滤等,新掌握的技能主要有中药制剂鉴别岗位准备、取样、前处理薄层色谱操作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六味地黄丸的鉴别、柴胡口服液的鉴别、银杏叶片的鉴别经过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改造后形成项目,再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形成了中药制剂鉴别一体化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容量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难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匹配。
将中药制剂含量测定课程定位在对中药制剂进行定量测定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所涉及的分析仪器主要是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相关学科主要是仪器分析课程,提升的技能主要是中药制剂取样、前处理等,新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维护保养(药物分析专业中开设的药物色谱分析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仪器的操作)、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配制。因此,本课程设计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牛黄解毒片中黄芩的含量测定、十滴水软胶囊中樟脑含量的测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色谱分析中标准曲线法和内标法定量分析的过程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郭冬艳.中药制剂分析现状与面临的困难[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9).
[2]区门秀.浅谈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实验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篇10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制剂;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30-03
目前的中药制剂是以现代化技术作为手段,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以及精制,最后成为一种溶液或是乳状液的状态,以及在应用前配置的溶液粉末或是浓溶液的无菌制剂[1]。近年来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制剂也越来越多,临床上发生中药制剂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情况逐渐增多,且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同时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重视程度不断升高,因此在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要慎之又慎,避免发生医疗安全事故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本文就本院发生中药制剂致ADR的情况作统计和分析,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12月出现的ADR患者进行随机抽取,共24例,各种疾病均不相同,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为10~89岁,平均为43岁;其中大多数患者出现了全身红色皮疹伴瘙痒、恶心、呕吐等情况;均发生了不同组织器官的病变。
1.2 方法
对抽取的24例患者的病历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了解患者的用药种类、发生ADR的时间以及临床表现、用药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出现的程度以及涉及的器官和系统,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及原因。
2 结果
2.1 24例ADR患者临床表现及具体分布的情况
24例中药制剂致ADR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种类有21种,损害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所占比例较大的具体临床表现如下: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以及手足发麻等;皮肤及其附件,临床表现为瘙痒、灼热以及皮疹等;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循环系统,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以及胸闷等。2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多分布于皮肤以及附件,药物种类大多以治疗皮肤及附件为主(表1)。
2.2 24例ADR患者用药剂型的情况
24例中药制剂致ADR患者的用药品种主要包括注射剂、口服剂以及外用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中大多数为注射剂,少数为外用制剂(表2)。
2.3 24例ADR患者给药途径的情况
16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进行治疗,构成比为66.7%;4例患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构成比为16.7%;4例患者采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构成比为16.7%。
2.4 24例ADR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多数患者一般在用药当天出现不良反应,有15例发生ADR,占62.5%(表3)。
3 讨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制度越来越完善,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其中医学方面影响极其深远,中西医药间的理论互相渗透,吸收对方精华以推动自身发展[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中药制剂手段得到很大改变以及突破,中药制剂品种越来越多,临床上对于中药制剂的应用也不断深入,但是随着应用的广泛,关于中药制剂药源性损害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有相关研究对出现ADR的病例进行收集,结果发现在所有ARD发生的事故中,因为中药制剂引发的比例占19.0%,且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中药制剂出现ADR已经开始泛滥,甚至占据重要的比例,据分析中药制剂出现ADR可能与目前临床对于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品种数量增加有密切关系。
患者因为自身独特性,出现ADR的概率也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以及性别,不同情况的患者对于药剂在吸收、分布、排泄以及代谢等均有所不同。女性出现ADR的概率相对于男性患者要略高,这可能因为女性生理特点影响的关系。中老年患者出现ADR的概率相对于年轻患者要高出很多,原因之一在于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需要应用大量的药物,且品种不一;另一个原因则是某些中老年患者伴随有一定程度的系统疾病,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器官功能表现出逐渐减退的趋势,没有良好的药物代谢能力,多种药品的使用导致患者对中药的排泄功能下降,中老年患者即使服用的是普通剂量的中药制剂,出现ADR的概率也比普通患者要高,这在临床上需要注意[4]。
中药制剂致ADR几乎出现于人体所有的器官以及系统中,大部分会对其他器官还有系统有所累及。有研究显示患者出现ADR对器官或系统的累及,皮肤及其相关附件为主要部分,临床表现为斑丘疹、瘙痒或者皮疹等[5];除了皮肤之外是消化系统,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还有胃部不适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损害、反应较其他更容易被发现有一定关系[5]。
通过统计调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①中药制剂发生ADR,可影响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其中发生比例较高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且皮肤过敏现象较多;②中药制剂致ADR患者的用药剂型比例较高的为注射剂,且大多是静脉给药的方式;③中药制剂致ADR与用药时间的关系体现为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概率较高,尤其是用药的4 h内,因此医护人员在此阶段必须特备留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6]。
为了减少中药制剂ADR出现的概率,需对中药品质以及剂量等严格监督及管理,才能有利于中药优势的发挥。对于注射剂在安全、评价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力度要加强,对于中药制剂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要有所规范,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医护人员对于中医辨证的理论知识。对中药制剂的相关适应证、禁忌证,要全面掌握,且临床如何才能对中药制剂进行合理使用,也需要熟练的掌握。除此之外,对中药制剂的临床使用需要设立相关的监护制度[7],最大程度地避免在临床使用中出现错误的情况。在医疗机构中广泛展开关于中药制剂ADR的检测,关于中药制剂的安全知识在宣传力度方面需要有所加强,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中药制剂ADR发生的情况[8]。
综上所述,在后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用药监管,加强中药制剂致ADR的调查与研究,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远光.我院42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1):16-17.
[2] 陈亚媚,郦尧旺,朱光辉.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致103例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237-239.
[3] 白琳,杨毅恒,刘芳,等.我院14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6):560-562.
[4] 姚苑梅,徐玉红,吴斌,等.17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9):566-569.
[5] 李铮,张亚同,纪立伟,等.我院2007年3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5):376-377.
[6] 黄培良,陈芃,陈贤伟.315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09,19(8):49-50,53.
[7] 许敏芝,谭春云,李文超,等.我院56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云南医药,2009,11(5):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