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范文
时间:2023-03-26 11:3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材种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药材是我国制备中药方剂、成药的原材料,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与药用矿物。其中,植物类的药材约占90%。全国应用的药材有1000~1200种,其中野生药材种类占据约80%,栽培药材种类占约20%。栽培药材的供货量则超过药材使用总量的70%,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我国药材的主要来源。
1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现状
1.1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供应,主要依靠的是野生资源。自20世纪中叶,我国大力发展中药材的栽培和养殖,虽然目前仍有70%左右的中药材品种来自野生资源,但30%来自栽培和养殖的药材品种,其生产量占到了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截至2012年,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约140万公顷(不含林下种植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药材品种达616个,种植养殖品种近在300个,其中生产供应以栽培(养殖)为主的近200种,占常规使用品种的40%以上,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以贵州省为例,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具有卓越品质的天麻、太子参、杜仲等多种中药材资源,享有“黔地无闲草,草草都是宝”的美誉,是全国第一个通过科技部挂牌验收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实施“中药材基地县建设工程”,中药材种植面积实现突破,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稳步推进。截至2012年,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达130余种,覆盖贵州省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辐射药农214万人,其中太子参种植面积达到1.867万公顷,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达到0.267万公顷,均是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
1.2 发展困境
1.2.1 科技支撑薄弱,中药材质量不达标 贵州省的中药材生产通常长期处于自由的发展状态,良种的选育基本上空白,品种的退化和混杂较为严重;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人才较缺乏,导致中药材的种植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难以深入开展,影响中药材的种植质量与产量;贵州省的中药材种植者大多为农民,其种植的科技水平较低,且没有龙头企业履行技术跟踪服务,导致种植者片面追求中药材的产量,滥用化肥、农药,造成中药材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同一地块重复种植同种中药材,也会导致质量下降。
1.2.2 采收不规范 采收时间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有的中药材生长年限越长,含量就越高;有的生长到一定时期,含量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有的在某一季节或某一时期含量较高,其他季节和时期均较低。因此一些药农违反采收规律,盲目采收,就会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1.2.3 中药材种植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 由于中药材种植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导致其主导产品的优势不明显,生产经营中药材的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不足以支撑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有些虽然前景看好,但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基地建设零星分散。另外有一些品种处在试种阶段,当前还不能大规模种植。
1.2.4 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我国中药材的良种繁育仍然水平较低,栽培药材良种的推广率低于10%,基本以“自繁自育、自用”为主。施肥打药、灌溉排水、收获时期等田间操作尚处在传统经验阶段。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播种、除草、采收、初加工等环节主要依赖人工完成。
2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建议
2.1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中药材质量
通过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支持中药材的育种,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由政府财政部门安排专门的优良品种,进而推广补助经费,鼓励基地、药农示范优良品种;运用重大项目平台,将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培养能够承担中药材种植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项目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贵州省高校、科研院所中药相关学科体系建设,为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对药农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培训,让药农根据中药材生理需要和土壤状况进行施肥。
2.2 培植和优化中药材生产基地
对于中药材的种植培育,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要有重点的选择有发展基础的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发展一批专业村和种植大户,通过带头、示范,以点促面,促进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
2.3 防治病虫害,预防农药残留
夏季是中药材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中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以农业措施为主,尽可能选用生物制剂或昆虫天敌进行防治;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的要求,控制施用量和次数,掌握好施用间隔期和最后一次用药时间;严禁使用国家禁止在中药材生产中使用的农药。
2.4 提高种植效益
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提高药农的经济收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增加药材的种植效益,必须攥紧科技这把金钥匙。要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中药材生产中去,严把选种、育苗、移栽、管理、加工、收藏等关口,提高药材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增加种植效益。
篇2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模式;优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119-02
一、中药材种植现状
甘肃省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拥有植物类中药材资源2 000余种,藏药材500余种,可资开发的资源蕴藏量约27万吨,在国家确定的382个中药材重点保护的品种中,甘肃省就占了276种。中药材种植作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发展潜力。2009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已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大规模种植的品种有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甘草、板蓝根、柴胡、半夏、杜仲等十余种,其中当归、甘草、党参、大黄、黄(红)芪五种大宗药材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75%、60%、60%、50%,道地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优势明显。据调研材料显示,① 在陇南和定西等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种植年平均纯收益可达1 200~1 500元/亩,是同类地域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2~3倍以上。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甘肃省中药材种植的规模效益并未显现出来。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计算:甘肃省中药材单位产出比云南省低6.33%;② 这说明,甘肃省中药材种植规模虽然很大,但产出效益相对较低。
二、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以及所获得的相关资料来分析,造成甘肃省中药材种植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滞后
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虽已将中药材生产作为当地重要支柱性产业,而且主要品种如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白条党参等名品的种植已形成较大规模。然而,就中药材种植的组织化程度来看仍然偏低,虽有数量众多的当地政府牵头组织和种植户自发成立的农业合作组织及各类专业协会,但大多流于形式,实际上仍以家庭分散种植和销售为主,这使得中药材主产区经常出现 “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交替的局面。除组织化程度偏低以外,中药材种植环节上的管理滞后也是造成种植效益偏低的原因之一。这种管理滞后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系不健全。到目前为止,省、市、县各级政府在中药材种植方面没有统一的专职管理机构,中药材种植被当做普通农产品仍属农业部门管理;二是没有全省统一的中药材种植规划和计划,主产区的中药材种植规划与计划仍然是各自为政,产品结构高度雷同;三是市场管理滞后,各类市场参差不齐,既无统一的管理规范,各市场之间也未形成有机的协调。上述问题导致中药材种植长期处于盲目种植和无序竞争状态。同时,片面追求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提高,导致中药材生产过剩和市场价格不稳定,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2.中药材的GAP实施程度低
2006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是对中药材品种、产地、种植、采收、加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规范与管理的国家级法规,它不仅是中药材生产的总指导原则,而且使中药材的种植具有适地性和可控性。但由于甘肃省约80%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地分布在相对较为落后的山区,不仅单片种植规模小,而且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滞后,再加上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从而导致GAP的实施程度偏低,品质下降,农药超标等问题层出不穷。
3.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种植过程缺乏专业化指导
就目前中药材的种植规模而言,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雏形,而产业化的运作必须以良好的管理和充足的专业人才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和专业人才的缺乏,甘肃省目前尚没有一家专业技术机构和专业化的技术人员队伍对中药材种植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导致中药材的规范种植、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药的使用和初加工较为混乱。专业化指导的缺乏不仅使已有的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效益难以体现,而且限制了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
三、甘肃省中药材种植模式优化探讨
综上所述,组织化程度低、GAP实施程度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管理滞后是导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模式不合理,规模大产出效益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切实有效地提高中药材的种植效益,促进甘肃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中药材种植模式进行优化。
1.尽快建立和健全管理体系与管理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中药材作为特殊的农产品,其药用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实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和严格的管理。同时,就农产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而言,也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专业化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其产出效益。从整个中药产业的未来发展考虑,甘肃省应尽快建立和健全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市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在内的一整套有关中药材种植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对中药材种植从品种选择、空间布局、种植标准、质量检测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和严格管理,使中药材种植真正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
2.进一步加大GAP的实施力度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效益偏低的根本原因在于GAP实施程度偏低。从调研情况来看,定西市GAP基地种植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9%;同时,由于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的繁荣,导致农民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在中药材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使中药材品质不断退化;在初加工中采用硫磺熏蒸药材,使砷、汞等有害重金属成分超标,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有效成分不稳定,这些因素造成中药材加工销售乃至中成药生产方面的诸多困难。因此,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 GAP亟待加强。在实施GAP方面主要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根据GAP的要求具体制定道地药材种植全过程的技术规范,所有的中药材种植必须按技术规范进行;其次,尽快组建专业机构对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过程进行全面的专业技术指导与监督;最后,尽快制定中药材质量检验标准,对中药材成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并对检验合格的中药材颁发质量检验证书,凡未取得质量检验证书的中药材一律不得上市交易。
3.完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种植计划主要是种植农户根据上年市场行情安排来年种植。虽然地方政府和各类协会组织在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一部分中药生产企业也在主产区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基地,但家庭分散式的种植模式仍然主导着中药材的种植。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模式不仅对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不利,而且也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此,应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完善:一是通过财政、金融的手段,积极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大企业集团和各类投资者在地道药材产区建设种植基地,并通过基地加农户的方式提高中药材种植的组织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服务体系,如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向种植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有关市场信息,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
4.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专业人才吸引力度
科学规范的中药材种植模式需要高效的管理、科学规范的生产模式,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专业人才的工作。为了促进甘肃省中药材种植模式的优化乃至中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以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通过设立专业和扩大招生等方式,加快中药材种植乃至整个中药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药材种植乃至整个中药产业的管理、生产规范及市场交易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刚,曹方,方伟,王志扬,陈垣.甘肃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发研究,2002,(1).
[2]黄璐琦,姚乃礼.如何促进西部的中药产业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S1).
[3]蔺海明,安文芝.甘肃省中药产业现状分析[J].西部论丛,2005,(2).
[4]魏永红,胡建萍,杨清.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探求――岷县当归生产经营现状、前景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4,(12).
[5]魏进堂,沈剑虹.浅析定西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优势[J].甘肃农业,2003,(10) .
[6]钱卫,元四辉,吴忠.论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J].中药材,2001,(7).
篇3
**,中国南方药都,是广西的中药材主产区、交易集散地。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健康产业是以中医药为基础的与健康紧密相关的包含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制造、医疗健康等内容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近年来,**中药材种植产业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制约产业发展的桎梏和瓶颈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良好的氛围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药材种植业初具规模。一是近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1/5,位居全区第4;二是近年来**中药材产量和产值稳步上升。到2017年,**市中药材总产量超12万吨,销售收入超11亿元,位居全区第5位,成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三是种植品种基本稳定。近年来,**中药材种植品种主要有八角、肉桂、穿心莲﹑橘红、天冬、泽泻、鸡骨草﹑金钱草、凉粉草、金银花、莪术、山药、牛大力、石斛、沉香、黄栀子、何首乌、猫须草、生姜、葛根等40多个。其中连片种植面积较大的有:穿心莲、橘红、山药、天冬、莪术、铁皮石斛、八角、肉桂。四是中药材种植模式多样。近年来,**中药材种植模式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参与种植的主体除了农户以外,企业也进入了中药材种植的行列。其主要的种植模式有以下几种:农户种植的模式;合作社+农户种植的模式;企业租地种植的模式。五是中药材基地化种植程度较高。目前**主要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有:兴业的穿心莲、天冬、莪术基地;陆川的橘红基地;博白和容县的山药基地;福绵的天冬、莪术基地以及全市各县(市、区)均大量种植的肉桂和八角基地等。(见表1-1)六是中药材购销交易活跃。
中药材专业市场是经国家卫生部、国家医药局、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工商局批准的首批八个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目前是全国三大中药材市场之一,广西唯一、西南地区最大中药材集散中心。**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目前有经营户800多户,从业人员600多人,日常交易品种1500多种,是全国最大的封闭式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购销辐射全国,转口远销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2017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00多亿元。(含香料)
二、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乏力。中药材多年来一直是农户散户独立种植,个体连片规模种植少,在种植、深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尤其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跟不上市场需求步伐。导致一些道地药材的优势未能很好发挥,道地药材生产逐渐萎缩,中药材生产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没有统一标准,质量参差不齐。2017年,**中药港中药材市场从业户数1160户,实现税收入库3013万元。多数为散户零星纳税,缺少稳定的纳税大户。
2.深加工环节薄弱。目前,**中药材加工量占不到总产量的10%。中药材多当作原料销售,附加值很低。市内对药材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很少,企业加工量占不到总产量的10%。中成药总产值只占到8.2%,目前,中药饮片只在寥寥几个本地药企中生产,且规模小,多数是粗加工。
3.中药材溯源体系尚未完善。我市虽然是全国第一批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之一,但溯源体系尚未真正完善,信息造假、数据缺失时有发生,追溯深度、精确度不够,覆盖率低,向前、向后的追溯能力有限,制约着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和中药的质量安全。
4.产业链条尚不完善。**中药制药方面是短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受到极大限制,中草药销售停留在农贸模式上,品位较低,种产销没有形成产业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意义的药材市场有被萎缩、被淘汰、被边缘化的可能。我市大部分制药企业因为研发人力成本、科研平台等投入过高,科技支撑力不足,因此新药创制和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相当薄弱。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服务业尚未形成体系。
三、解决措施
1.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规模。一是树典型示范。在乡镇种植基地选择立地条件好的退耕还林地,采用林经、林药、林草间种,乔、灌、药、经、草立体栽培,长、中、短结合的模式,新建5个以上中药材栽植精品示范基地,如在仁东镇、仁厚镇在现有的中药材种植基础上打造成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利用城北寒山脚下的有利环境,打造千亩中药材基地。二是帮扶发展大户。大力发展种植、加工、运销专业大户,通过大户帮扶,带动周边农户的发展。三是优化品种布局。品种选择上以本地产中药材等优良品种为主,适当引进外地优良品种,要按照适地适宜的原则,将各类种子、种苗合理分配到各发展片区。
篇4
中药材产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名片之一。贵州省主要领导指出,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 “两条底线”,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把贵州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建设全国中药材大省和民族药业强省,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据介绍,到2017年,贵州全省中药材种植和保护抚育面积将达到600万亩,中药材总产值从162亿元增加到260亿元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从300亿元增加到800亿元,确保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来自中药材产业。
扩规模、提品质,推进种植基地建设
“现在政策就是好,种植药材政府不仅提供培训、技术,还发放补贴,我们种的药材不愁卖不上好价钱!”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说起种植中药材,当地药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玉屏积极鼓励企业和大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中药材集约化发展,已建成亚鱼、田坪、大龙、朱家场4个乡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朱家场镇、田坪镇中药材示范产业带。截至2013年底,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五万余亩,覆盖6个乡镇48个村3485户,药农全年人均从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1380元。
玉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只是贵州省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3年贵州全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达458.84万亩,产量达到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目前,全省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达到39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品种达到15个。
“今后几年,我省将进一步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以每年新增50万亩的速度做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确保到2017年达到600万亩,实现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大省的目标。”贵州省相关领导表示。该省将重点培育一批种植规模上10万亩、20万亩的中药材生态产业大县,每个县培育1~3个优势品种,力争有10个品种在种植规模、药材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方面全国领先,8个品种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市场份额达60%以上。
该省将重点打造以大方县、德江县等为中心的天麻种植区,以施秉县、黄平县等为中心的太子参种植区,以剑河县、丹寨县为中心的钩藤种植区,以赤水市、独山县为中心的石斛种植区,以龙里县、长顺县、西秀区、盘县等为中心的刺梨种植区,以绥阳县、紫云县等为中心的山银花种植区,以石阡县、松桃县、修文县等为中心的丹参种植区等,形成若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业带,实现成千上万亩连片规模发展。
建园区、搭平台,推进药材综合开发
目前,贵州省已形成9个中药材种植园区、7个医药工业园区。14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500强,5家企业上市,占全省上市企业的23%,形成了以益佰、神奇、同济堂、信邦、百灵、汉方等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和以贵阳为中心的“环贵阳制药产业带”。以园区化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实现升级发展,到2013年底3个省级中药材扶贫示范园区入驻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总产值14.59亿元,园区“发动机”和“火车头”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为进一步形成“洼地效应”,贵州省正全力推进示范园区建设。该省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加快构建优势明显、差异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布局,加快推进施秉、独山、七星关等11个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致力形成一批重要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建设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和大健康产业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支持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重组困难落后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中医药骨干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贵州各地依托园区平台,大力推进中药材综合开发。围绕天麻、太子参等18种重点发展药材进行深度开发、精深加工,着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并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添加剂、生物农药及饲料等领域延伸,拓宽产业链。致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药材大品种,打造以天麻、头花蓼等18种重点发展的中药民族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致力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加工企业集群,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消化优势地道特色药材原料,提高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
育品牌、建市场,推进流通体系构建
在贵州,一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成长迅速,同济堂、百灵鸟等7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仙灵骨葆、艾迪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咳速停糖浆、骨康胶囊、银杏天宝等品种显示出强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大方天麻、龙里刺梨、罗甸艾纳香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施秉何首乌、施秉太子参、雷山羊藿、施秉头花蓼、赤水金钗石斛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
“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中药材种植和制药企业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力争在全国形成诸如施秉太子参、德江和大方天麻等贵州原产地品牌产品,不断提高我省道地中药材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贵州省相关领导介绍说。该省正大力培育自主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以益佰、百灵、信邦、同济堂等中药民族药品牌为带动, 致力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黔药”“苗药”品牌形象。同时,积极推进药品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目前,贵州省正用产业化的理念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贵阳市现代化中药材物流园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在建的碧江、大方、绥阳、施秉4个中药材产地物流园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在连片一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100个季节性中药材物流园。以贵阳为中心,遵义、黔南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建设2~3个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强的医药物流园区、医药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培育中药材经营企业3~5家,培育专业合作组织一百个以上,建成贵州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利用阿里巴巴、中药材天地网等新兴营销媒体,构建信息灵敏、高效快捷、相对稳定的营销渠道。
重开放、抓技术,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竞争促发展。贵州省大力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投资兴办、整体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贵州中药材产业,开展中药材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等经营活动。积极引进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向中药材产业集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经营。并切实把 “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开展名药、名企、名品联合对外宣传,重点引进大企业,以大开放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大发展。
以园区为平台,全力抓好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中国药材总公司、中国中药和香港培力集团等知名药企落户贵州,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并高度重视中药材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加快向生产一线输送技术人才,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和药农的培训,使其成为掌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贵州省相关领导表示,全省各地将引导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多元化发展,重点围绕当地潜力大的道地药材,推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添加剂、日用品、植物提取物等绿色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以“益肝草”等品牌带动保健品产业蓬勃发展。积极发展康复疗养、养生养老、运动保健产业,将大健康产业培育作为贵州新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将中药民族药列为贵州医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重点推进苗医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苗药品种进入国家医保、基药目录,力争进入基药目录的独家品种从目前的8个增至20个以上,到2017年增至40个以上。
篇5
中药材有数千种,且品种繁多。随着眼市场经济的深入,中药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新的药用品种被开发和利用,代用品和习用品更是层出不穷,更有许多中药经营者为争夺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将假冒、伪劣药材销售到患者手中,虽然价格便宜,但给患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使中药的声誉受到影响。目前,随着中药材种植范围的扩大及种植技术的提高,许多药材的来源并非道地药材。俗语说:江南为桔江北为枳,就说明了药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和生长的地理环境有关,名称相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质量就不同,价格也就有很大差异。
市场经济带动了竞争机制,竞争的结果是使药品价格降低,给患者带来切身利益。但我们强调公平竞争,不仅竞争价格,更要竞争质量,决不能为降低价格就降低质量。众所周知,同仁堂的中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其信誉的由来之一正在于它极其重视所用药材的质量,“品味虽贵,必不减物力”。不怕价钱高,不惜重金,唯重药材质量,“一分价钱一分货”就说明了质量决定价格。但有时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价格,而忽略了质量的优劣,没有优质药物,就没有良好疗效,价格再低,对于患者又有什么好处呢?我认为应通过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损耗、提高效率等办法来减少成本,降低价格。对于以掺假、掺劣、简化炮制加工程序来降低价格、争夺市场的行为[1],我们认为这是自毁信誉、慢性自杀的过程。
患者吃中药往往有疗效不佳的感受,总是认为是医生的技术不佳,但是否想过所用药材的质量是否合格呢?为帮助患者对中药材质量有个初步认识,我们挑选了一些常用品种从四个方面对中药材的优劣进行介绍:
1以次充好
药材以完整、洁净、等级高、产于道地为佳。现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同一种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确有差异,外观性状也有所不同,价格也有差别。例如:广州产穿心莲抗菌作用远较福建、安徽者为优;四川绵阳、三台产的川麦冬与浙江余姚浒山产的杭麦冬相比,不仅块根短小,中央木心细弱不易抽出,皮薄嫩,而且味微甘,嚼之粘性差;西北产的大黄中蒽醌衍生物含量高,泻下作用好;而黑龙江产大黄鞣质含量高,反而有止泻作用;陕西产秦皮有效成分含量比四川产的高;四川厚朴所含酚类是江西产厚朴的6倍;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湖北引种的黄芪植株较高大,根部分枝多质硬,味不甜而微苦,检测结果表明不含微量元素硒。
以川贝为例,其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其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称为松贝、青贝、炉贝。东北的平贝、新疆的伊贝亦可用作川贝,但疗效差、相对价格便宜5~10倍,而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产的土贝母不可作为川贝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安徽所产土贝母则为野生浙贝,作为浙贝都是正品药材,但与川贝功效不同,价格也低很多,所以患者在购买时要注意川贝的来源与成色,不可图便宜而延误病情。
另外,虫变、发霉、走油的药材无论价格还是功效较正品都相差十几倍。
2以假乱真
半夏的正品来源是天南星科半夏的干燥块茎,而土半夏、水半夏虽外形与半夏相似,但来源不同、功效不同,价格悬殊,药典规定不可作为半夏使用[2];天麻的正品来源是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因其用量大、价格高,所以市场上有许多假品。常见有以下几种:马铃薯的块茎,菊科大丽菊的块根,美人蕉科巴蕉芋的根茎,紫茉莉的根等,以上几种均无祛风定惊、平肝熄风的功效。
3掺伪
番红花因其价格昂贵,所以掺伪的情况比较多。掺有其他植物经染色的花丝、花冠狭条;掺有矿物油或植物油;掺入其他不挥发性盐类;掺入细塑料棒等;金银花是常用中药,其中常掺入重石粉、淀粉、糊精、细沙等达到增加其重量的目的;麝香为名贵药材,为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目前常见的掺伪有掺油墨、掺油灰、掺固体油脂物等。
4生品熟用
篇6
1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优势
1.1地理环境独特
马头滩林业局位于秦岭西部主梁两侧,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54′~107°11′,北纬34°04′~34°35′之间,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约30km,经营总面积34668hm2[1]。秦岭“横亘东西,屏障南北”,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植物成份复杂,过渡性明显,兼有北亚热带和温带植被类型,含有许多特有种属和特有的单种属,享有“中药材之乡”之美誉,是不可多得的中药材最佳适生区。
1.2自然条件适宜
马头滩林业局位于秦岭腹地,秦岭主梁自西入境向东延伸,构成地势东高西低、北仰南俯,山峦起伏,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2650m,最低海拔1500m,属北亚热带北缘暖温带山地湿润气候区,在大气环流和秦岭的阻隔作用影响下,气候主体差异十分明显,气温日差较大,年均气温11℃,平均无霜期180d,年均降水量750mm,年湿润指数140,土壤以理化性能良好的棕壤、暗棕壤为主,平均pH值为6.8,呈微酸性,腐殖质层较厚,在30~60cm之间,平均有机质含量在190以上。因此,该区最适宜药用植物生长。
1.3中药材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及气候优势造就了秦岭林区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秦岭林区分布有各类中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种,是中药资源密集区,具有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素有“天然药谷”、“猪苓之乡”之美誉,其中被列入《中国药典》的就有370多种,常年收购的有130多种,列入国家管理的名贵珍稀药材多达70余种,仅马头滩林业局就有天然分布的各类药用植物600余种,最常见的有猪苓、玄参、党参、党归、华中五味子、羊藿、柴胡等几十种,为开展林下人工种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1.4种植历史悠久
秦岭林区中草药种植历史悠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人到秦岭周边租地雇工种植药材。到解放前后,秦岭周边种药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到了80~90年代,天麻、猪苓、茯苓等人工种植获得成功,杜仲、秦党、柴胡大面积种植,药材收入成了部分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进入本世纪以来,秦岭周边市县更是将种植中药材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当作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例如,宁陕县委、县政府就提出,要把宁陕建成“全省最大的绞股蓝示范种植基地”、“天然绿色药谷”和“猪苓之乡”;凤县于2002年就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和国家级秦艽规范化种植基地,2003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中药产业基地县。目前,凤县全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了1.67万hm2,建立了6个千亩药材基地和40个种植示范园,年中药材销售收入逾千万。
1.5林地资源充足
马头滩林业局经营总面积34668hm2,全部为国有林业用地,其中有林地32997hm2、疏林地332hm2、灌木林地348hm2、未成林地763hm2、无立木林地34hm2、辅助林业生产用地194hm2。充足的林地资源为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不存在另行租(征)地而加大运行成本问题。
1.6林业政策有利
为期十年的天保一期工程已于去年顺利结束,最大的成效就是通过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性增长,生态状况得到了逐步好转,林区经济社会得到了稳步复苏,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目标。为了确保这一良好成果,今年上半年国家林业局、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即实施天保二期工程。在天保二期内,国家出台的相关林业政策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发育规律,明确增加了森林经营的内容和森林经营补助政策,目前,天然中幼龄林抚育、人工林采伐等经营措施已经付诸实施。2011年,上级已下达马头滩林业局中幼龄林抚育任务733hm2,而且天保二期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任务指标,这就为该局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比如,种植用林地的砍灌、清林等工作不需要重复进行,借助抚育项目即可完成。1.7已落实了技术支撑单位为了启动并加快林下中药材种植步伐,2010年,马头滩林业局经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联系,在马头滩林业局建立起了该院中医药教学实习基地和秦岭中草药标本室,这样的合作,必将为今后马头滩林业局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2种植现状和问题
2.1现状
2005~2006年,马头滩林业局下属—林场曾尝试林下种植柴胡、玄参等中药材,但由于机制、资金、技术等问题无果而终,至今林下人工种植空白。
2.2存在问题
2.2.1资金缺乏
马头滩林业局自1999年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木材采伐停止,经营性收入锐减为零,经营方向由过去单一的木材采伐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森林管护和森林培育,成为一个靠中央财政拨款维持运转的特殊企业。而且中央财政拨款还是按天保实施初期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指数等因素核定的,且标准一定十年未变,是一个静态的指标,同时,资金拨付还存在十多个政策性漏项,职工工资性收入仅占社平工资的40%,因此,根本没有发展建设资金,导致林下中药材种植因缺乏资金而无法正常开展。
2.2.2技术欠缺
2005~2006年由职工自发开展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只所以无果而终,就是因为缺乏技术支撑,不懂生产管理。去年,尽管林业局已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中药技术协作交流关系,但由于诸多因素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至今尚未系统的开展起来,因此,技术原因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技术协作与交流,尽快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2.3观念守旧
为了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业局曾出台过一个鼓励职工个人或由林场统一组织开展此项工作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职工收入偏低,仅有的工资维持正常家庭生活都很困难,要拿出其中一部分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一是认为既没经验,又缺技术,盲目种植,怕有投入没产出,使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二是认为即是种植成功,有了收入以后企业要减发或停发工资怎么办,因此大家普遍缺乏主动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此项工作没有正常开展起来。
3对策
3.1科学发展,合理布局
要立足企业实际,组织专门力量,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园区、规划种植品种、制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方向,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度控制种植规模,不能一味贪大求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中药材天然分布,选择适宜种植品种,必要时要做好引种及栽培试验,绝不盲目跟风;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依托专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应用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生产种植技术,生产品质优良、市场认知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3.2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是要按照规划布局,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合理的适度的发展壮大种植规模;二是要努力打造秦岭“绿色、天然、无公害”品牌,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生物种植技术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尤先要考虑发展地道药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树立产品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三是要积极尝试公司制运作模式,或逐步建立“公司+职工”、“公司+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乃至集团化;四是种植时要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种植品种,既要考虑地域优势,又要注重市场变化;既要注意防止不了解市场的盲目发展,又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这样,才能有效窥避市场风险,最大限度的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以上形式,努力把林下中药材种植当成一项增加企业收入的产业来抓,使其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
3.3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林业政策
林下种植中药材需要一定面积的林地,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砍灌、清林、整地等前期准备工作,而天然中幼龄林抚育工作正好为此提供了方便,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将林下中药材种植与中幼龄林抚育项目相结合,既可使种植中药材时砍灌、清林等工作得到现行林业政策的支持,又可为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篇7
【摘要】目的 探寻中药材质量存在哪些问题。方法 从中药材的种植、采收、炮制、药材变质等方面加以分析。结果 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结论 提高中药材质量是增进中药疗效,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问题分析
多年以来,在各国医学领域,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都在不断提高,中药越来越被更多的病人所接受,所以,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而由于各种原因,中药资源却在逐渐减少,有的品种甚至面临资源的严重匮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在中药材中掺假、混杂,从中获取利润,所以中药材的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1 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中药材种植隐患 我国中药材种植主要以个体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科学法种植水平低。在许多中药材种植、养植基地,由于药农缺乏药学知识,在药材栽培中随意使用农药,为了增产随意使用化肥,在药用动物的养殖中使用激素等,这些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1.2 药材的采收时间不当 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同一植物采收时间不同,质量会有很大差异。不少药材未到收获季期或者最佳收获期就被采收入药,如杜仲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采收,但药农为了早点获利,杜仲生长2~3年就采收销售;需花蕾入药的,采摘时部分已开花;需霜后采摘的,不等霜后即被采收等。
1.3 炮制规范不统一,质量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还没有统一的炮制规范,饮片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地方炮制规范为主,其名称、制法及操作工艺各地差别较大,况且,绝大多数饮片质量标准只是外观质量性状和简单的物理化学鉴别描述,相当数量的品种无专属性鉴别,更无含量测定,还缺乏对有害金属、坤盐的限量要求。这种现状,给药品检验、监管带来很多的困难,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1.4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而言,我国中药饮片的突出问题就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1)人为造假。如山甲用明矾浸泡增重;海马内灌水泥、嵌金属条。全蝎用盐水浸泡增重等。(2)药渣回用。如丁香、檀香提取挥发油后供药用;(3)非药用部位掺入太多:例如:柴胡,本来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而在市场上销售的柴胡几乎全都掺有地上茎部分,有的甚至几乎成了全草;山茱芋,要求含核量不能超过3%,而市场上有的含核量高者达到15~20%;(4)杂质、灰尘含量严重超标:如:蒲公英、茵陈、金钱草等全草类药材中混有大量的泥土;再如地龙,药用部位应该是剖腹后去除内脏和泥沙,洗净干燥,而市场上销售的地龙,有的仅在中间剖开一个小口,而两头的泥土根本没有除去,有的地龙滑石粉炒后,辅料没有除尽,混有大量的滑石粉。
1.5 生产不规范 目前我国药监部门规定中药饮片的生产必须是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生产,并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但从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还是十分复杂,虽然在中药饮片的包装上贴着某某企业生产,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中药饮片都是在小作坊生产后加贴正规企业的标签。
1.6 贮存保管不善 由于中药所含成分复杂,有的怕热、有的怕潮,若贮存不当,饮片即会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现象,致使中药饮片变质,失去了应有的疗效。
1.7水分含量严重超标:为增加重量,水分含量严重超标,一方面治疗剂量不能达到,另一方面在存贮过程中药材容易发霉。
2 改进建议与对策
针对中药材质量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
2.1 统一和完善质量标准 研究与制订全国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明确其产地、生长周期、药用部位、规格、色泽、水分、卫生学、显微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毒性成分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测定及其指标控制,使饮片的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客观上量化指标,为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逐步实现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中药饮片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状况,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
.2.2 加快建设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规范中药材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保证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条件。而中药材GAP是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种因素,规范药材生产的多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规范。因此,要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在野生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2.3 规范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 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所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必须加强对中药材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炙、煅、蒸、煮等加工炮制方法的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
2.4对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普法和职业道德教育,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严把药品质量关。
篇8
舍虎村曾是一个极贫困村,236户人家住的是土墙茅屋,吃的是酸菜粗粮。200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才200元,自从2005年种植中药材后,家家翻身变了样,推倒了土墙屋,盖起了新楼房。现在,舍虎村共种植五百多亩半夏,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五千多元,中药材产业成为“治疗”地区贫困的“良药”。
早在2006年,贵州省就把中药材提到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大规模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建立现代化中药材基地。目前,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75.29万亩,位居全国前列,重点发展了天麻、太子参、钩藤等27个地道中药材品种,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和羊藿等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赤水金钗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天麻、连环砂仁、顶坛花椒、织金竹荪、正安野木瓜、剑河钩藤和威宁党参等品种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黔药”“苗药”等品牌形象逐步提升。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辐射带动农民214万人,人均增收一千多元,中药材成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中药材“富民现象”遍及贵州大地,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贵州省有关领导指出:“我省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托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环境,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进中药材走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路子,药企与基地结合,确保每年新增中药材种植50万亩左右,其中规范化种植20万亩以上,确保到2015年全省中药材面积达到50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250万亩,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
如今,在贵州大地上,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市场等项目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形成中药材产业基地扩张新趋势,中药材市场的建设,解决了贵州有药无市的尴尬局面。
篇9
一、中药材种植基本情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属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腹心地带,境内海拔4880―1570米之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980毫米,降水量范围在800―1400毫米之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一个傈僳、藏、汉、纳西、白、普米等十多个民族杂居的地区。全县国土总面积为46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2万亩,林地面积269.98万亩,草地面积260.9万亩。2013年全县年末总人口为154885(公安年报户籍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34324人,占总人口的86.73%;维西县资源富集,素有“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称,被誉为“兰花之乡”、“药材之乡”、“天然杜鹃花园”和“滇金丝猴的大乐园”;维西县气候、土壤十分适合秦艽、当归、玛卡等中药材的生长、种植;当地群众种植高山药材的历史悠久,当归、云木香、秦艽、天麻、伏苓等药材的人工种植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0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1.7874万亩,2006年中药材种植面积2.9860万亩,200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0135万亩,2008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9078万亩,2009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814万亩,201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65万亩,201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4.04万亩,201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4.38万亩,2013年中药材种植面积5.35万亩,2014年中药材种植面积6.7411万亩。到2020年,维西县中药材种植计划达到10万亩。
二、推广中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用地矛盾突出
维西县2013年中药材面积5.35万亩,2014年增至6.74万亩,发展迅速。到2020年,维西县中药材种植计划达到10万亩,但全县总耕地面积只有32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种植与粮食作物生产用地矛盾突出。
(二)种植技术流失和退化
维西县中药材主要品种是适宜当地种植的云木香、秦艽、重楼、当归等。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高半山区,种植地块离村民住房较远,当地主要居民是傈僳族、彝族、藏族、纳西族和汉族。在2000年初,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维西县农村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务农,没有人力进行除粮食作物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造成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流失和退化,需要现代农技人员重新摸索推广,这对发展维西县中药材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种植人员文化水平偏低
中药材的种植需要适宜的气候环境,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科技的支撑,这就要求种植人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全县农村人口134324人中只有极少人拥有大学文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基本上都是小学学历,年龄在20岁以上的基本上都是中学学历。由于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当然种植中药材人员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在种植过程中往往通过经验来进行种植,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将所种产品的质量提高到在当地种植的最好程度,在遇到某些病虫害时,不能有效防治和处理造成经济损失。
三、推广中药材种植提出的建议
(一)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有效解决高原特色农业与粮食作物生产用地之间的矛盾。大多数中药材都是喜阴植物,通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既解决用地矛盾,并节约了投入成本,一举两得。因此,农业推广人员要在新的挑战下不断发挥地区优势,并切合实际,创新发展。
(二)加强合作创建示范基地
创建示范基地并与本地中药材龙头企业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丽江植物研究所签订中药材种植技术合作协议,聘请李绍平教授、郭承钢副教授等知名中药材专家、老师为技术顾问,共同研究开发维西的中药材产业。
(三)注重技术的宣传推广
一是组织人员编写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手册。
二是每年组织中药材企业、带头人、种植大户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外地先进中药材种植管理理念。
三是鼓励企业开发中药材深加工产品,目前有维西供销药材土产有限公司建设的中药饮片加工厂。
四是鼓励开展中药材种植农村科技培训,提高广大中药材种植户的种植管理水平。
(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一是为中药材的溯源提供源头数据。在种植基地里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节点构成无线网络来测量土壤湿度、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来获得农产品生长的最佳条件,并保存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各类关键信息,生产的监管与溯源提供基础数据。当中药材加工商对任何一个地块的产品品种收购时,通过采用RFID读写器对农产品信息进行信息采集,不仅加快了收购速度,降低了出错率,而且产品加工提供了基础数据,农产品的溯源提供源头数据。
二是应用电子商务进行中药材销售解决产品“小生产,大市场”带来的价格异常波动和不时发生的“销售难”等问题。近来,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专业的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并构建产品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是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传统产品销售须通过层层经销商转到市场后才会面向消费者,不仅信息传递容易出现失真,而且增加了物流成本。电子商务能通过网络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减少中间环节,也减少成本。另一方面是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产销对接。建立中草药电子商务,给农民在产品定价方面发挥平等的话语权,给农民创造平等的贸易机会,形成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的保障机制。如果能够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等配套系统建设,不仅能改善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情况,还能实现一定规模以上的农民直接与消费者“点对点连接”,减少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并可适当发展观光农业。
篇10
“富硒黄芪可是我们致富的金蛋蛋。”一位正在操作切片机的合作社社员说。
硒元素被一些科学家称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有增强免疫力、防止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经江苏省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这个合作社生产的富硒黄芪根平均硒含量798微克/千克,是普通黄芪硒含量的6倍以上。
康荣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海东,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常年在外贩运中药材、丰富的经历让他很早就意识到科技致富的重要性。2010年,他与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将“纳米硒植物营养剂”的硒肥施入沟中,然后将黄芪苗移栽入沟内培育,成功种植出富硒黄芪。
李海东告诉记者,普通黄芪干货亩产约45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15到35元。而富硒黄芪亩产可达650多公斤,收购价最高时超过200元,并且行情稳定,不像普通黄芪价格变动大。
从药材种植上尝到甜头的李海东,也不忘拉贫困的父老乡亲一把。2010年,他鼓励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如今,李海东所在的合作社社员已由2010年的130多户发展到500多户,其中,203户是精准扶贫户。
53岁的村民程元太,2014年加入了合作社,并得到合作社免费提供的富硒黄芪种苗。“当年,我种的6亩富硒黄芪就收入4万多元。”程元太说,而之前,他种植了10亩普通黄芪、党参,加起来年收入刚过3万元,“药材的经济效益不稳定,忽高忽低,但富硒黄芪含金量高,价格稳定。”
李海东介绍,2015年,合作社黄芪年加工量超过400吨,线下纯收入26万元,同时依托阿里巴巴平台成功获得10多万元的纯收入。“产量大,价格高,营养足,富硒黄芪浑身是宝。”提起富硒黄芪,李海东高兴地合不拢嘴。
作为古老渭河发源地的渭源,盛产党参、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近年来,依靠科技的发展,像康荣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一样,当地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渭源县委副书记张振亚介绍,目前,渭源年加工中药材5.5万多吨,综合产值达到13.9亿元。全县217个行政村中,中医药产业收入占一半以上的村达123个。
张振亚表示,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渭源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今年当地还将采取多项措施,壮大中药材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