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范文

时间:2023-04-02 13: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熏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熏蒸

篇1

适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的疾病较广泛,目前临床上运用中药薰蒸治疗较多的疾病有:

(1)颈肩腰腿痛,如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急性腰扭伤、颈椎病、肩周炎、一般的肩背酸痛、肌无力、风寒湿性关节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关节肿痛。

(2)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引起的肌肉疼痛、关节肿痛、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3)慢性胃肠炎虚寒型、慢性盆腔炎寒凝血瘀型、痛经等妇科病及消化系统病。

(4)脑血管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如偏瘫、局部麻木不仁、无力等。

(5)风寒袭表而见畏风寒、项背肌肉酸痛、风寒感冒以及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

(6)皮肤疾病如皮肤疮疡疥癣、顽固性瘙痒症等。

当然,中药薰蒸治疗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宜,应根据个人体质辨证用药,用的中药不同,其保健、治疗的功效也不同。接受中药熏蒸疗法的患者应注意:饥饿、过度疲劳、饱食后不宜进行;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不宜进行;患有重症心脏病、高血压病等疾病,要向医生告知,以便注意控制时间、温度及方法。高热,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禁用中药熏蒸疗法。

篇2

【关键词】中药熏蒸;中风;肩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32-01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针灸康复科先后收治了30例中风后(2周~6周)肩手综合症1,在常规康复指导的基础上给以中药熏蒸,运用中药熏蒸,配合药物、功能锻炼的病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针灸康复科先后收治了30例中风恢复期(2周~6周)肩手综合症,在常规康复指导的基础上给以中药熏蒸,运用中药熏蒸,配合药物、功能锻炼的病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为l8~80岁,平均(53.55±12.33)岁。

2 方法

2.1 中药熏蒸方

当归6g、伸筋草6g、肉桂6g、八角茴香6g、红花6g、五加皮6g、白芷6g、小茴香6g、防风6g、羌活6g、炒青皮6g、乌药6g、鸡血藤6g、木通6g、桂枝6g

2.2 方法

采用XJZA-1I智能型中药熏蒸蒸汽自控治疗仪,将中药煎剂溶于1000ml 50℃水中,倒人蒸发器中,调节温度38℃~40℃,气雾孔照射治疗部位,距离30~40cm,熏蒸20-30mln,每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两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2.3 疗效评定2

临床治愈:治疗后肩手疼痛、肿胀症状和体征消失,手指、患肢能够活动。显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功能基本恢复。有效:原有症状缓解。无效:疗程结束后症状无改善。6个月后回访进行疗效评定。

3 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30例中,痊愈1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6个月后随访,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4 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症1为脑卒中患者在原发病的恢复期间(3个月内),患者的上肢出现水肿、疼痛以及患者病侧的肩痛,使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受限,给患者康复训练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关节活动减少,血液循环不畅,肩痛症状反而加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此病为中风后气血运行不畅,痰湿血瘀留滞于经络而成,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属于“痹症”范畴,治疗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现代医学认为,熏蒸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代谢增强,免疫力提高,加速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有利于水肿的消散和对药物的吸收。本方所用中药均具有活血之功效,伸筋草、五加皮、鸡血藤、防风、羌活温经散瘀,祛湿通络;桂枝、乌药、肉桂、八角茴香、小茴香、白芷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当归、红花、炒青皮、木通活血理气;诸药合用,通过对局部烫浴,将蒸汽喷于局部穴位,激发机体经气,温经通络,利水消肿,活血止痛。

本研究通过6个月后随访发现,中药熏蒸的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所以此病当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恢复患者锻炼的积极性和对康复治疗的信心,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缓解疼痛,进一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篇3

方法:7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3例,对照组379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方法,对照组使用牵引加针刺方法。两组均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24.5%,好转率64.2%,合计有效率88.8%;对照组治愈率21.6%,好转率57.5%,合计有效率79.2%。

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传统牵引针刺疗法。

关键词:中药熏蒸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83-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非手术疗法是治疗腰突症的首选疗法,中药熏蒸是治疗腰突症较为理想的非手术疗法。笔者对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62例腰突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进行中药熏蒸与传统疗法治疗腰突症的疗效比较与分析。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762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应用牵引加针刺治疗。

治疗组383例,其中男190例,女193例;年龄范围35~64岁;病程小于1个月者62例,1到3个月者85例,3个月到1年者123例,1到3年者78例,3到10年者35例。

对照组379例,其中男188例,女191例;年龄范围35~65岁;病程小于1个月者60例,1到3个月者86例,3个月到1年者122例,1到3年者77例,3到10年者34例。

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及中医分型方面无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腰突症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3 病例排除标准

①合并腰椎肿瘤、结核、骨折者;②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者;③髓核突出严重压迫马尾神经者;④两次以上椎间盘切除术或胶原化学溶盘术者;⑤妊娠及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使用河南翔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HYZ-IIK熏蒸治疗机。该机蒸发器内放置中药制成的熏蒸药袋,在治疗前将熏蒸药袋用清水(3000mL)浸泡2h,然后接通电源蒸药。治疗时患者将腰部或所需治疗部位,置于治疗床糟口处,盖好舱盖。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连续2个疗程。熏蒸中药处方采用:苍术、秦艽、红花、川芎、桑枝、木瓜、海风藤、雷公藤各20g,牛膝、威灵仙、益母草各15g,陈皮、伸筋草各12g等。血瘀型加乳香、没药各15g,三七10g,血竭4g;寒湿型加桂枝、细辛各9g;湿热型加秦皮、黄柏各10g;肝肾亏虚型加桑寄生、独活各15g。

对照组应用牵引加针刺治疗。牵引应用杭州强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QYQ-04型三维腰椎牵引床,牵引力量在8-12kg之间,依患者病情及年龄体质决定。牵引时间为30分钟,每5分钟间歇30秒。牵引治疗完成后进行针刺治疗,腰部以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主,下肢部以足三阳经穴位为主,如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足三里、承山、飞阳、悬钟等。每次选用5~8个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连续2个疗程。

5 疗效标准

5.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5.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5.3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愈与好转总称为有效。

6 治疗效果

统计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

病例数百分比病例数百分比

病例总数383379

治愈9424.5%8221.6%

好转24664.2%21857.5%

无效4311.2%7920.8%

有效合计34088.8%30079.2%

治疗组治愈率24.5%,好转率64.2%,合计有效率88.8%;对照组治愈率21.6%,好转率57.5%,合计有效率79.2%。无论治愈好转以及总有效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距,P

7 讨论

中药熏蒸疗法是采用密闭机舱对患者进行熏蒸,中药蒸汽可以最大程度地被吸收利用,对提高临床疗效起很大作用。它通过皮肤吸收药物,不同于传统的汤药、饮片形式。其组方灵活,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对应用方案进行加减调整,个体化用药更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熏蒸疗法治疗腰突症的机理,是通过药物的热辐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活血止痛、补益肝肾之功。方中红花、川芎、桑枝、牛膝、陈皮、乳香、没药、三七血竭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苍术、秦艽、威灵仙、伸筋草、桂枝、细辛、木瓜、海风藤、雷公藤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秦皮、黄柏清热化湿、宣痹止痛;独活、桑寄生、益母草补益肝肾。全方共奏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宣痹止痛之功。药物经熏蒸作用于机体后,其挥发性成分经皮肤吸收,局部可保持较高的浓度,能长时间发挥作用,对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排泄,促进炎性致痛因子吸收,提高机体防御及免疫能力,促进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1994:201—202

篇4

2012年1月起,我杂志与光线传媒属下电视节目合作,共同举办“养生一点通”栏目,本栏目将陆续选登优秀中医药专家的讲演文稿。

《养生一点通》是由光线传媒强力打造的健康养生类节目,邀请具有权威背景、独家观点的养生名家,传递养生智慧,每期都有实用的健康知识让您“一点就通”。至今播出平台已覆盖全国近两百家电视台,受到广泛好评。

养生一点通,生活更轻松。

官方微博:省略/ysydt

热线电话:010-64404217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了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就是利用皮肤这些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药物熏蒸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并能使体内的五脏六腑的“毒气”、“邪气”、“寒气”通过汗腺迅速排出体外,既扶元固本又消除疲劳,给人以舒畅之感,故能疏通经络、益气养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1.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热是一种物理因子,可刺激引起周身体表毛细血管网充分扩张、开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导致体内储血重新分布,进而促进全身血液大循环。在疏通腠理、舒张血管、通达血脉、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能增进药物的吸收,而随着红花、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的吸收并发挥药效,又能使因热效应产生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持久,从而发挥出更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另有药理实验研究表明,熏蒸疗法有改善模型动物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促进药物的吸收作用

中药熏蒸的药物治疗作用直接与皮肤相关,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大,毛孔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是人体与外界进行交换的器官。对皮肤体表的痈疽疮疡及各种皮肤病,熏蒸药物的有效成份可直接在接触的肌肤部位产生药效或在向体内转运的透皮吸收过程即发挥其抑菌消炎、杀虫止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养生保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

3.产生“发汗”效应

发汗为中医治病基本手法之一,也是养生保健最常用的方法。具有解表祛邪,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排泄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功能,可有效清洁机体内环境、维护机体健康,同时发汗可有效调节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而中药熏蒸疗法所产生的热药蒸汽,促使汗腺活动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并能恢复部分汗腺、皮脂腺的功能;汗液排泄还能带走部分积蓄在体内的毒素和沉积物,清除体内毒素对机体各脏器的损伤,使机体更健康。

4.神经、经络调节作用

人体皮肤分布着无数神经感受器和腧穴,而人体信息的传递,正是由这些感受器和腧穴分别通过神经纤维和十二经络组成的信息网络,时刻保持着皮肤―内脏―大脑间频繁的信息传递与调节过程来完成。也即外周传入感觉神经在脊髓段与内脏传入神经发生了交织与联系,从而使传导的信号相互影响。因此,临床上常发现内脏病变时,某一区域皮肤痛觉变得敏感起来,还有可能发生牵涉痛或反射性肌痉挛。中药熏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经络的传导作用而发挥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5.抗炎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熏蒸疗法可通过下调炎症模型动物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降低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抑制TNF-α的表达;抑制血液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还能显著改善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现代研究还表明,熏蒸疗法能加速炎症致痛介质的清除,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软组织损伤的共同病理变化是在局部堆积了大量的无菌性炎症产物和致痛化学介质,它们在温热作用下,随血液循环加速而被带走,从而达到止痛目的。当软组织损伤时,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皮下瘀血,大量组织液渗出,形成局部肿胀疼痛。在温热作用下,随着血液循环的改善,静脉和淋巴回流加速,渗出液得以迅速吸收、代谢和排泄,从而使肿胀减轻,疼痛缓解。这也是中药熏蒸疗法的养生保健的作用机理之一。

6.提高免疫力作用

中药蒸汽的温热作用,能增加体内脑啡肽的含量,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周围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加强,大小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淋巴细胞的转化加强,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从而使化脓性炎症病灶早日局限化、成熟,促使坏死物质迅速脱落、代谢排出。并增进正常新陈代谢作用,使生理机能发挥极致、意识趋于安定而达到身心平衡状态。

7.美容作用

熏蒸疗法是美容美肤美发的最佳途径。现代研究证明,大多数美容中草药中含有生物碱、苷类、氨基酸、维生素、植物激素等,对皮肤有良好的滋养保护作用,能增强皮肤的免疫力,可以保护表皮细胞和皮肤弹性,延缓皮肤衰老,而蒸汽的熏蒸能促进皮肤的微循环和代谢,有祛斑和美白作用,故中药熏蒸有增白悦颜、祛斑润肤、香身除臭等美容保健作用。

篇5

自2008年1月~2008年5月,我科采用手法和中药熏蒸治疗颈椎病6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11~71岁,平均45.33岁。平均住院天数19.87天,病史3小时~30年。有明显外伤史4例,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和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颈椎病各型诊断标准为基础。均经颈椎正、侧、双斜位CR片或MRI检查。其中颈型颈椎病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混合型颈椎病2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7例。

2 治疗方法

2.1 颈项肩背松解手法 治疗部位在颈项部、枕后部、肩胛区、肩胛间区和横突后结节等处为主。取风池、风府、颈夹脊、天鼎、天宗和阿是穴等为主。采用点按、拿法、按揉、弹拨、滚法等,使颈部肌肉等软组织充分放松,点按穴位至得气。利于下一步调整手法的实施。

2.2 调整手法 医者站在病人身后,令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前屈约30°。以棘突右偏为例,医者左手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右臂屈肘固定患者的下颌、面部,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先拔伸颈部,再旋转其头部的同时,固定偏歪棘突之拇指相对用力向对侧推,可听到“喀哒”响声,手法完毕。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3 中药熏蒸法取当归20g、骨碎补15g、牛膝15g、防风15g、凤眼草15g、川椒10g、红花10g、生艾叶10g、乳香10g、没药10g,装袋封口,将药袋放于储药槽,加半脸盆水浸泡2小时以上。打开电源开关,调整气温表60~70℃加热,达此温度后,用一次性中单铺于熏蒸床上,按蒸汽孔大小剪开,暴露蒸汽孔,患者平卧于熏蒸床上,暴露欲治疗部位与蒸汽孔对应,上面盖衣被,将身体包严实,不漏气为宜,这样始终保持局部恒温(40℃左右),不至于烫伤。每次熏蒸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疗效评定 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53例,占88.3%;好转4例,占6.7%;未愈3例,占5%。

4 讨论

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致失稳和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颈椎病。本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但颈椎间盘退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不良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从事职业与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本组病例大多数有经常卧位看书或看电视的习惯,部分人也有经常上网的嗜好,还有睡枕过高、过低或材质过软等情况。此外,坐办公室及司机长时间一种姿势,很少活动。以上因素加速颈椎间盘退变,造成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而发病。

篇6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中药熏蒸内服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1-01

1临床资料

78例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42~77岁,平均5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27个月,单膝68例,双膝10例。有明显外伤史20例,无明显外伤史58例。均有不程度的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关节僵硬。X线片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缘及髌骨上下级唇性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

2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筋骨痛消丸口服,每次6g,每天两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2.2中药熏蒸。药物组成为苍术20g,川芎20g,独活20g,麻黄10g,秦艽10g,伸筋草10g,威灵仙20g,川乌10g,草乌10g。上述中药温水溶解,自然沉淀。取上清液调节浓度至1g/ml备用。使用时放入压力罐,加水100ml,加热后对患部喷射药蒸气,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共两个疗程。

3治疗结果

本组78例,治疗时间最短一个疗程,最长四个疗程,平均1.6个疗程,按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定》[1]。痊愈47例,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4%。

4辨证施护

4.1熏蒸护理。熏蒸前先评估患者局部皮肤及全身情况,并测量血压,高血压,心脏病,孕妇,月经期患者禁忌。然后向患者详细介绍本治疗方法的程序与作用。治疗室要保持开窗通风,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药液的温度,维持在39~42℃,以毛孔扩张,汗出淋漓为佳,熏蒸过程中注意观察其面色及汗出情况,如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应降温或停止治疗,治疗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患者舒适,嘱其尽快擦汗、更衣,避免受凉。

4.2病情观察。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疼痛次数和体征,关节的屈伸和僵硬程度,并随时记录观察结果。

4.3饮食调护。熏蒸期间应根据不同病征予以不同饮食,如风寒湿痹者饮食应温热,忌食生冷之品;风寒湿痹者以清热利湿之品,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4.4情志护理。患者多为老年病人,因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故多孤独、焦虑、自卑,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故应多与病人交谈,向其详细介绍本病的病因、病理及转归,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利疾病的早日康复。

4.5功能锻炼。治疗期间同时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髌骨按摩、屈伸膝关节等。注意要做到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疲劳为易。

5护理体会

膝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中医学属“膝痹”范畴,痹,闭塞不通,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引起筋骨、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麻木、屈伸不利等一类疾患,均称为痹证。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于肝肾亏虚,长期劳损以及外感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凝滞有关。筋骨痛消丸具有活血行气、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配以中药熏蒸,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开泄的腠理以温热之力直达病所。方中用独活、秦艽、伸筋草、威灵仙祛风舒筋通络;川芎活血散瘀消肿;苍术健脾燥湿;川乌、草乌温经散寒。全方合用,药乘热力,直达病所,再配以辨证施护,有计划的按照对症宣教、熏蒸护理、病情观察、饮食调护、情志护理、功能指导能使本病及早的得以康复。

篇7

近年来,笔者运用推拿配合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1~18个月。左肩发病31例,右肩发病49例,双肩发病4例。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麻醉师取患侧肌间沟麻醉15min后,患者感觉患肢沉重,则麻醉达效,由助手固定患肩,术者一手握腕,一手扶持患侧上臂中下段进行:①前臂上举180°时(可听到撕扯声),连续3次;②进行旋前、旋后、内收;改为俯卧位,进行后伸内旋活动,至患指能摸到肩胛骨为止,连续3次;③冈上肌肌腱分离;④肩关节按顺逆时针摇转360°数次。

2.2 中药熏蒸治疗:药物组成:红花、艾叶、木瓜各20g,制乳香、制没药、羌活、威灵仙、防风、桂枝、透骨草、片姜黄、香白芷各10g,当归15g。方法:每日1剂,熏蒸药先浸泡20min,加水煎20min,取汁1500~2000ml,放入熏蒸机内进行熏蒸治疗35~40min,在熏蒸时嘱患者边熏蒸边自行肩关节旋转活动。

2.3 功能锻炼:嘱患者自行坚持主动功能锻炼。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其幅度强度可根据病人的体质酌情进行、逐渐增加,开始时有疼痛,但要坚持到康复。自行锻炼方法:①环旋运动:以患肩为轴心按顺、逆时针方向各环旋数次,幅度由小渐大,越大越好;②双手托天:双手指对插,上举过头顶,掌心向上,用力推托;③过顶指耳:双臂伸直上举过头顶,伸直到180°为准,患肢在健肢帮助下屈肘绕过头顶,手抓对侧耳朵,头向健侧歪,以增加腋部伸展;④搭肩搭背:患肢屈肘贴胸,手搭对侧肩部,健手推肘使手摸到颈脊背部;⑤后伸摸胛:患肢内旋后伸,健手助推向对侧肩胛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优: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疼痛消失,恢复原工作;良:肩关节活动度小于正常,活动时有轻度疼痛;可:肩关节活动度有改善,肩痛减轻较治疗前有改善;差:症状与体征基本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经治疗,优65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93.75%

4 体会

篇8

【关键词】 推拿;中药熏蒸;肩周炎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部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的“肩痹”范畴,是推拿临床治疗效果确切的病种之一。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者均可发病,体力劳动者较多见。患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使肩关节发生粘连,形成所谓“冻肩”,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推拿手法和中药熏蒸相结合治疗肩周炎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0例肩周炎均为近2年门诊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9岁;30岁以内1例,31至40岁3例,41岁至50岁12例,51至60岁39例,61岁以上5例;病程10天~8年,1~6个月的患者较多。有肩关节外伤史的35例,其余无外伤史。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依据[1] ①无明显的发病原因或软组织损伤史;②罹患肩关节呈顽固性疼痛;③罹患关节周围有明显局限性压痛,关节功能障碍;④X线检查无骨质改变。

3.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和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用推拿治疗。均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完成一疗程后,间隔2天继续另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1)中药熏蒸疗法 ①仪器:采用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JS809A医用智能汽疗仪。②药物组成:独活500 g、川牛膝500 g、威灵仙500 g、木瓜500 g、桑枝500 g、细辛200 g、白芷500 g、川乌200 g、草乌200 g、艾叶200 g、鸡血藤500 g、延胡索200 g、红花150 g、川芎200 g、赤芍200 g、荆芥500 g。将中草药混合后打成粉,分装成200克药粉一袋备用。③使用方法:患者仰卧于熏蒸床上,暴露肩部,应用JS809A医用智能汽疗仪(蒸汽功能),将200 g药粉放入布袋后置于汽疗机杠内,加水至中水位,水温加热至40℃~50℃,开始熏蒸肩部,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避免烫伤。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熏蒸10人次后更换药粉一次。

(2)推拿治疗方法 主要运用滾、揉、摇、扳、抖、搓法,以恢复肩关节功能。①滾法:患者端坐,用滾法施术于肩前部、上臂内侧、肩外侧和腋后部,同时配合患肢被动外展、旋内、旋外、后伸旋内活动,时间长约10分钟。被动活动时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②揉法:依次按揉曲池、缺盆、肩井、秉风、天宗、肩贞、肩内陵等穴,时间长约5分钟。③摇法:以肩关节为轴心,作顺时针和逆时针环转摇动肩关节3~5次,幅度由小到大。④扳法:肩关节被动后伸及后伸旋内3~5次,尽可能使肩关节后伸,幅度可以逐渐增大。⑤抖法:抖动患肢,提抖频率要快,幅度逐渐增大。⑥搓法: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患肢,以放松肩关节。上述6步手法治疗每日一次。

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或基本正常;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治愈+好转合计为总有效。

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30例患者中,治愈20例(66.7%),好转8例(26.6%),无效2例(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10例(33.3%),好转11例(36.7%),无效9例(30.0%),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45,P

讨 论

肩周炎是一种局部病变,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囊发生的一种广范围的无菌性炎症,中医认为它主要与气血不足、外感风湿寒邪、外伤劳损有关。三方面因素所致的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常可相互影响,初起时是因肩部痛甚而不敢活动,肩关节自然的采取保护性制动,而长期的制动使肩部血运不畅,以致软组织发生粘连,使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强制活动则疼痛加剧,造成恶性循环。

推拿治疗是中医独特疗法之一,有着悠久历史。推拿治疗能起到舒筋通络,散瘀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的吸收或排泄,促进病变组织的恢复,解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使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中药熏蒸充分利用热效应,使中草药在高温作用下转变成含药蒸汽,直接刺激皮肤使局部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以及关节液的分泌,加快代谢产物和炎性物质吸收。中药气化有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功效[3],因而起到缓解疼痛、解痉作用。方中独活、川牛膝、威灵仙、木瓜、桑枝,舒筋活络,驱风祛湿;细辛、白芷、川乌、草乌、艾叶,祛风散寒、温经止痛,解筋脉中之瘀阻;鸡血藤、延胡索、红花、川芎、赤芍,行气活血通络,可以松解组织的粘连。组方药合起活气血、通经络、止痹痛的药理功效。

我科近二年来应用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推拿治疗(P

参考文献

[1]杨兆存.实用理疗手册[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148.

篇9

1康复护理

1.1康复护理专业技术

1.1.1早期良肢位摆放黄云英等[5]研究证实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间越早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肢体功能恢复最快,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即可进行康复。王珩[6]等认为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情稳定后的48 h即在床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良肢位摆放的过程中,各种循环交替,每隔1~2h变换1次,最好不要超过2h。目前国内常用方法有5种。①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在枕头上,保持上颈段屈曲;躯干稍向后转,后背予枕头固定;患侧上肢:肩部前伸,肩关节前屈约90°,肘关节伸展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患侧下肢:健腿前,患腿后,呈迈步状,健腿屈髋屈膝并置于枕上,患腿伸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该被列为偏瘫患者的第一,鼓励多采用。其可以减轻患者躯体痉挛,使瘫患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感觉的恢复;还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有利于功能恢复,同时可自由活动健侧[7]。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在枕头上,头枕不宜过高;躯干与床面呈直角,后背予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约100°,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置于枕上;下肢:患腿前,健腿后,呈迈步状,患腿屈髋屈膝并置于枕上,注意足部不要悬在枕头边缘;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此卧位可抗痉挛,并预防患侧压疮,有利于患侧肺部呼吸。③仰卧位:头部置于枕上,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胛下方垫一枕头,避免肩胛骨后缩,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患侧臀部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止患侧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保持足处于中立位,防止踝关节跖屈。但该卧位使上臂回缩,大腿外旋,膝部伸直,可产生最大的伸肌痉挛,故仰卧位时间应短,或仅作为变换时的过渡[8]。④床上坐位:髋关节保持90°的屈曲位,背部靠于枕头上,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置于床前桌上,臀下置一坐垫。双膝保持屈曲50~60°。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预防腰背肌萎缩[9]。⑤轮椅坐位(端坐位):臀部尽量坐在轮椅坐垫后方,双上肢放在轮椅前桌上,或轮椅扶手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膝关节屈曲90°,双脚平踏于地板上或轮椅脚踏上。

1.1.2肢体被动及主动活动抗痉挛训练:采用Bobath式握手上举上肢,使患侧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或将健手抓住患手,使其伸展。在健手带动下,在脸部作顺向、逆向模仿洗脸的动作,重复10次,2~3次/d。仰卧位时,双腿屈曲,靠拢支撑于床面,分别向左右两边摆动髋部,有利躯体功能恢复。此外,还可以进行桥式运动,也有利于下肢伸肌痉挛的减弱。

1.1.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ADL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伤病残者维持、促进和恢复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并使其由依赖他人照顾转为日常生活自理。根据这个原则主要进行指导训练患者穿脱衣物、进餐、如厕、沐浴、拧毛巾、修饰等,从辅助完成到独立完成,积极训练患者的手功能,并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到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操作技巧和方法[10]。

1.1.4康复心理护理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和心身医学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痉挛期患者不同的性格、生活、职业、经济等问题有一个多层次的全面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11]。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治疗不能单靠药物,精神治疗也是加速康复的重要条件。

1.1.5偏瘫并发症的护理患病早期,采取良肢位,病情稳定,给予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12],同时加强营养支持。防止肩关节半脱位,肩一手综合征,关节挛缩畸形,踝关节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

1.1.6其他护理如皮肤护理、膀胱护理、肠道护理等。教会患者或家属掌握预防压疮的基本方法,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尿潴留或尿失禁,帮助患者建立排便规律,预防因便秘、腹泻与大便失禁导致的并发症。

1.2社区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是社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只依靠医院中的康复是不可能完全得到解决的。因为患者需要大量而持续的社区康复护理,患者只有回到所在社区环境中,依靠和利用社区条件,调动患者本身潜能,通过社区康复及护理,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13]。

1.3家庭康复护理偏瘫患者恢复是一个漫长过程,家庭经济负担重,大多数患者不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通常只有28d,而家属及患者对偏瘫康复知识缺乏,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只停留在一般的生活照料上,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4]。因此开展家庭康复护理,可以让偏瘫患者回家后尽快适应家庭的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这样可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又能避免长期住院对医疗保险体系的压力。

2中药熏蒸治疗

2.1中药熏蒸是治疗肌痉挛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中药药包的热量和蒸汽对患者的皮肤或患处进行熏敷,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15],使毛孔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松弛,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肢体的痉挛、疼痛,从而达到缓解偏瘫患者肌张力的目的。

2.2李双平[16]认为中药熏蒸疗法配合针灸疗法能够增强新陈代谢,加强了心脏的功能。调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够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渗透、转运等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治愈率。张颍等[17]研究证实单一运动疗法,在痉挛的治疗中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中药熏蒸既直接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减轻患肢水肿和疼痛,减少关节挛缩的发生,所以中药熏蒸后进行被动牵伸、关节负重等训练,患者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两种方法相结合对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叠加作用。金亚娣等[18]研究初步证实在中药熏蒸治疗结束后加用作业疗法治疗,在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后,有利于功能训练按摩手法的实施,能增强作业疗法的疗效,明显改善或消除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可通过抗痉挛良姿位摆放,中药熏蒸可改善常规手法康复难以纠正的痉挛。范虹等[19]认为熏蒸后立即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可在熏蒸已达到的肢体肌痉挛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肌张力,既可有效巩固熏蒸的疗效,又可在熏蒸的治疗作用上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最大限度地达到改善和缓解肢体肌痉挛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巴氯芬是国内外首选的抗痉挛药,对脑卒中后引起的肢体肌肉痉挛均获得满意疗效。但陈佳[20]等人在使用巴氯芬基础上加用中药解痉方熏蒸治疗偏瘫痉挛,取得比单用巴氯芬更显著的疗效,又未增加不良反应。肌电生物反馈是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新技术,目前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徐素琴[21]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熏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确能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熏蒸对经络气血进行有效改善,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气运输及经络通畅,增强局部血液循环[22],从而改善偏瘫患者痉挛,提高偏瘫肌运动功能,防止肌肉萎缩[23]。

3结论

在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尤其重要,其主要是通过静止性的反射抑制和持续性控制等方法来对抗异常运动模式,控制肌痉挛,这种抗痉挛对患者是安全的、有效的,而且良肢位摆放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中药熏蒸借助药力和热力作用于皮肤,对经络气血进行有效改善,缓解肌肉痉挛。

良肢位摆放与中药熏蒸相结合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协同作用,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器械,在病房、社区就可以进行,治疗费用低廉,护理成本也低,为临床康复护理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易于掌握,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的康复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林棒,严庆惠.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特征及其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5):350-352.

[2]王伟敦,丁自勤,陈慧珍等.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02):147-149.

[3]周天健康复技术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801-802.

[4]McGuir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1999,10(4):857-874.

[5]黄云英,连秀李.早期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3):29-30.

[6]王珩,吕福全,梁静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4):288

[7]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台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15.

[8]胡晓,黄曙荣,衣国华,等.偏瘫痉挛患者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13

[9]高爱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8.

[10]林宗霞.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内容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36.

[11]董慧琴,白蜡敏,王来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26

[12]卢秀红,朱文红脑卒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4(11):58-59

[13]丁雅琼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92-93

[14]孙丽,王爱红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9,12(23):3299-3301

[15]董丽,董式辉中药熏蒸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体会[J]Tianjin Journal of Nursing.October 2004:12(5).287

[16]李双平中药熏蒸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症58例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9:6(26):78-79

[17]张颍,高宁沁,陈浩中药熏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辱中偏瘫痉挛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26-27

[18]金亚娣,王银,李岩,魏来,张大力作业疗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痉挛型脑瘫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9):38-39

[19]范虹,冯玲,陶小英中药熏蒸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23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45-546

[20]陈佳,张国庆,周湘明,杨春桥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2):170-171

[21]徐素琴中药熏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2010:45(6):414-415

篇10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熏蒸 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及其他器官或组织[1]。有研究发现RA患者血清中常有炎性细胞因子异常升高,而外周血中抗炎性细胞因子则通常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使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类型向炎性表达偏移。据此推测,RA的发病与炎性细胞因子增多、抗炎性细胞因子相对减少有关。中药熏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大量临床报道认为其对缓解RA有显著疗效或能明显提高其他药物疗效。为了探索熏蒸疗法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观察了熏蒸疗法对RA患者血清TNFα、IL10炎性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0707~200805在中国广州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重点专病中心诊治的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熏蒸组30例,男5例,女25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0岁,平均(45±1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3.1±2.7)年;非熏蒸组30例,男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平均(50±1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4.0±3.9)年。

 

1.2  RA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2]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晨僵至少1h,持续至少6周;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对称性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皮下结节;手 X 线片改变,应包括有骨侵蚀或骨质疏松;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阳性率不超过5%)。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即确诊为RA。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 IV级者;③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的膝骨关节炎等患者;④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等。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非熏蒸组给予美洛昔康7.5 mg/d,加用甲氨喋呤10 mg/周,治疗期间药物剂量不变,且不加用激素、中枢镇痛药或其他特殊治疗。熏蒸组在非熏蒸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熏蒸治疗,熏蒸时将熏蒸方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S2型低频熏蒸治疗仪(辽宁省大连金州康疗器械厂生产)药箱内煮沸,蒸气温度设置在55 ℃左右。熏蒸药物为自拟熏蒸方(羌活20g,独活20g,防风15 g,桂枝15 g,细辛10 g,川芎20 g,海风藤30 g,徐长卿30 g,姜黄20 g,苏木20 g,冰片1 g)。所用中药材均由中国广州总医院中药房提供,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进行熏蒸治疗,20 min/次,1 次/d,20次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症状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时详细检查并记录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等。

2.2.2  实验室指标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性因子(RF)急性炎症指标的变化。

2.2.3  炎性细胞因子测定 留取实验观察病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双抗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2种炎性细胞因子(IL10、TNFα)的含量变化,ELISA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测定按检测药盒说明书步骤严格执行。

2.3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2.5  指标检测方法 ELISA检测法。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熏蒸组总有效率为90.0%,非熏蒸组为83.3%(p < 0.05)。经卡方检验,RA的熏蒸及非熏蒸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熏蒸治疗两类疾病的显效率明显优于非熏蒸治疗。具体结果见表1。

3.2  两组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症状、体征比较熏蒸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均有显著下降(p < 0.01),与非熏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 < 0.01)。见表2。

3.3  两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熏蒸组治疗后 ESR、CRp、RF均有显著下降,与非熏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见表3。

3.4  中药熏蒸对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10的影响两组在治疗后血清TNFα明显降低而IL10明显升高;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TNFα(P<0.05)、IL10 (P<0.01),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对上述两个指标都有调控作用,而且熏蒸组明显优于非熏蒸组。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间比较(略)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非熏蒸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n=30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SR,CRp,RF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非熏蒸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n=30

表4  两组治疗前后IL10 ,TNFα 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非熏蒸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n=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