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范文
时间:2023-03-20 20:1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灌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应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宫外孕保守治疗已很广泛。灌肠是胃肠道手术及妇科手术前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肠道的清洁程度影响着手术进度及术后伤口感染率[1],而且小剂量中药保留灌肠对治疗慢性盆腔炎和急性盆腔炎、宫外孕保守治疗、急慢性结肠炎症状缓解后的巩固治疗效果明显。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1月我科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8例,年龄26~35岁,由于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所以患者住院日相应延长,而后期住院主要是以中药灌肠为主。为了节约患者费用,减少住院日,我们为了患者的方便,教会了患者使用一次性导尿管和50mL注射器进行灌肠。
1.2 方法 根据医嘱将煎好的中药抽入到20mL注射器里,温度为38~40℃,用50mL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导尿管,轻轻地排尽空气,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上腿屈曲,下腿伸直,脱裤至膝部,臀部稍移近床沿,如病员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者可取仰卧位,臀下置便盆,勿暴露肢体,将一次性导尿管前端用医用石蜡油或肥皂,左手放两腿间将臀部分开,露出,右手将肛管向里缓缓插入10~15cm(因为是保留灌肠,清洁灌肠插入深度7~10cm)[2],用左手缓慢推入灌肠中药,推完药液后,左手取卫生纸包裹肛管,右手将一次性尿管轻轻拔出,然后进行胸膝卧位5~10分钟,减轻药液对直肠刺激所产生的便意。
1.3 效果 由于采用一次性导尿管和50mL注射器连接的方法进行灌肠,灌肠速度完全由自己掌握,因为没有由高度产生的压力,而导致速度过快使患者产生强烈的便意,灌肠过程中无液体由流出,能有效地控制液体流速,有效地保留灌肠液至所需时间。所以,8例患者效果都非常满意,并且学会了灌肠的方法,可以在家自行灌肠,既减少了住院天数,又节省了住院费用。
2 护理体会
2.1 操作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应热情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并关注患者的感受,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精神放松,主动配合治疗。(2)饮食护理:治疗前后1小时进食,治疗前告知患者不要吃的太饱,并嘱其排空大小便[3],以减低腹压,减轻灌肠后产生的便意。(3)虽然中药灌肠剂量小,相对风险较小,但我们医务人员必须向患者说明必要的注意事项。
2.2 操作中的护理 (1)插管的护理:选择粗细合适的一次性导尿管,并用肥皂水或石蜡油导尿管前端,以便减轻对肛周皮肤黏膜的损伤。(2)灌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灌肠液的温度及流速是否适宜,如出现腹胀或有便意,可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肌,并放慢进液速度,或暂停片刻,有报道从一侧臀部向方向按压,可减轻患者的便意,如出现脉速、出冷汗、剧烈腹痛等,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2.3 操作后的护理 灌肠结束后拔出一次性尿管,嘱患者放松,并尽量将中药保留2小时以上,以利于药物的吸收[4],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胀、腹痛等情况。
3 讨论
此方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使患者容易掌握。尤其适用家庭自我灌肠,因传统的灌肠筒需要进行高压灭菌消毒,而且连接橡胶管经反复多次高压灭菌消毒容易引起老化断裂,采用一次性灌肠器还需控制一定的高度,这样一个人操作起来就很不方便,而且药液在管内积存药液过多。而一次性导尿管和一次性50mL注射器均为环氧乙烷消毒,能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繁殖污染等,且无需控制高度,自己就可以操作。由于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为患者减少了一部分经济支出。并且很大程度的方便了患者,消除了患者害羞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邹恂.护理程序入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222-231.
[2] 李墩枷.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2.
篇2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祖国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直肠给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口服给药需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容易加重肝肾负担;而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黏膜吸收,直接进入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肝肾负担。此外,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现象,影响有效剂量;注射给药虽有一定的优点,但不易被儿童接受。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药液轻轻推入内即可,而且药物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30分钟起效,口服约60分钟起效,两者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相似,都约4小时;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消除也快,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很短。因此,儿童直肠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好、更优越。
但是,不是所有小儿疾病都适用中药灌肠,比如严重腹泻出现中重度脱水、重症肺炎、脑炎等。直肠不能吸收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质,如生地黄、首乌、阿胶等,故不宜选用该类药物制备灌肠剂,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及延误病情。另外人体正常肠黏膜pH值在8.3~8.4之间,呈碱性。若pH药液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状。建议用药前将pH值调到7.4以上更好。
小儿中药灌肠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讲求辨证施治。例如,感冒病人如有怕冷发热,怕冷比较明显,鼻流清涕,舌苔薄白,小便色白等症状,这是风寒感冒;如果感冒病人有发热怕冷,发热比较明显,咽喉肿痛,小便色黄,舌苔薄黄等症状,那就是风热感冒。前者当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后者应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否则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选用相适应的中成药治疗。例如辛凉解表药,治风热感冒最为适宜。如属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药就没有疗效了。
篇3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人选自本院2006~2008年在我院妇科门诊经检查及B超检查以及宫腔镜检查,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明确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192例。包括子宫内膜炎47例,输卵管卵巢炎89例,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42例,及炎性包块14例。192例中,年龄23~48岁,平均32.4岁;已婚181例,未婚11例;病程3个月~14年,平均2.9年。随机分为治疗组 141例,对照组 5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金银花30g,蒲公英30g,丹参20g,赤芍15g,木香10g,桃仁10g,制延胡索10g,丹皮10g,生地10g,桂枝15g,党参、黄芪15g。1剂/日,水煎服,15日为1疗程,下次月经过后可再用1疗程。同时用马齿苋 30g,败酱草 30g,忍冬藤20g,制乳没各l5g,生大黄l0g,赤芍15g,棱莪术各l5g,红花l0g,用纱布包煎,煎至150ml左右,水温50℃左右,装入空生理盐水瓶内,加瓶塞后插入输液器,剪去前端穿刺针及过滤网段,石腊油输液器前端l5~20cm,病人排干净大便,取右侧卧位将输液器前端插入 l5~20cm,调节滴速40~50滴,灌注完毕后取出输液器,侧卧 10分钟,然后平卧,1小时内避免排大便,1次/日,l5天为1疗程。下次月经过后可再用1疗程。对照组口服先锋霉素Ⅵ号0.5g, 4次/日;替硝唑0.5g,2次/日。2周为 1疗程。下次月经过后可再用1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及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③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所减轻;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等无改善。
结 果
治疗组141例,痊愈108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51例,痊愈15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4例。经Ridit分析,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 论
慢性盆腔炎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以及炎性包块。其盆腔疼痛的特点为:下腹部持续性钝痛及隐痛,也可表现为下腹部胀痛、坠痛或腰骶部坠痛,劳累或月经期疼痛加重,常伴有白带增多,月经过多或痛经等症状。长期患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精神萎靡、失眠、纳差乃至消瘦。当患者抵抗力差时,可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由于长期炎症刺激,盆腔周围组织粘连增厚,抗炎症药物难以吸收,西药不易根治。
篇4
【关键词】中药灌肠治疗;肠炎
【中图分类号】R2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41-01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8月-2010年2月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炎46例。其中男 31 例 ;女15例,男:女为2:1。年龄18-65周岁;病程:半年以上者8例;1-3年者22例;4-6年者16例。临床表现:腹泻脓血粘液便46例,腹痛(多为隐痛,多在左下腹)46例,腹胀33例,乏力19例,与情志有关12例。乙状结肠镜检: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合并出血42例;粘膜糜烂、溃疡、点状出血表现附有脓苔36例;多发性溃疡,小者如米粒,大者如指头者26例;粘膜粗糙,苍白或斑痕形成者20例。钡剂 灌 肠:结肠管缩小,结肠袋消失36例,结肠多发性溃疡10例,结肠粘膜粗糙,紊乱6例。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均有红细胞、白细胞。
2.判断疗效标准
2.1痊愈 :自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粘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减轻,但因其它因素又复发。无效:症状无变化。
3.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采用中药煎剂80-100m1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次为一疗程。配合中药口服。分型标准及处方:(1) 大肠湿热型:腹痛、腹泻脓血便、赤白相杂、腹胀、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乙状结肠镜检,粘膜表面充血水肿,点状出血;钡剂灌肠: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有多发性溃疡。治则:清热利湿,理气活血。处方:白头翁50g,苦参30g,地榆20g,当归30g,积壳20g,黄芩20g,槟榔15g,(以上自拟1号灌肠方)。口服药用:芍药汤加减:赤芍1傀,木香12g,当归15g,白头翁30g,积壳15g,槟榔15g,黄芩20g,煎300ml,分三次服,一日三次。(2)肝脾不和型:腹泻,夹有粘液脓血,便量少,一日3-4次,腹痛、精神刺激后加重,伴有胸闷、少气、纳少、苔薄白、脉弦细。乙状结肠镜检:粘膜中度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血管纹理不清,可见散在浅表溃疡,接触性出血,钡剂灌肠、结肠有多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肉,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可见细颗粒样变化,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治则:疏肝理脾,调气活血。处方:乳香和没药各15g,白及30g,白头翁50g,地榆20g,五倍子log,(上方为2号灌肠方)。口服药用:白术15g,陈皮12g,赤芍20g,当归15g,木香12g,积壳15g,山植12g,煎取300ml,一日三次,每次100ml。
4.治疗结果
痊愈28 例,占60.9%;好转14例,占30.4%;无效4例,占8.7%;总有效率91.3%。
5.讨论
本方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修复结肠粘膜炎症等作用,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较为理想的药物。实践证明,三黄中药灌肠液有明显的镇痛、抗炎、抗溃疡的作用,能显著缩小溃疡面积与临床结果一致[1]。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病灶,高浓度作用于病灶。药物肠粘膜吸收,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不经过胃与小肠,避免了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和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采用38―42℃中药灌肠液直肠给药,由于温热刺激,引起肠粘膜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且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3]。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不仅充分发挥了内治的整体治疗作用,且具备了外治法的局部治疗和物理治疗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病易复发,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的调理及调节,忌食生冷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参考文献
[1]杨应战.中药辨证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2005,25(4):27.
[2]殷群,韩蓉.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灌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铡[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5):13.
篇5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慢性盆腔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76-02
慢性盆腔炎系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主要症状为下腹及腰部酸痛,常伴有月经不调和带下增多。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还会继发痛经、不孕、异位妊娠等。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等各种宫腔操作增多以及不洁性生活的影响,患病率更是有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灌肠对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专业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依据凡妇女常感下腹坠胀、隐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月经前后、后加重。伴带下色、质、量的改变或妇检宫颈举痛,宫体及附件区压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压痛明显,可诊断为盆腔炎。
1.2方剂组成我科常见的盆腔炎有以下四种症型,具体用药如下。
1.2.1寒湿凝滞型黄柏20g,赤芍20g,败酱草20g,大血藤20g,苦参20g,丹参20g,百花蛇舌草20g,炒苍术20g。
1.2.2湿热蕴结型大血藤20g,败酱草20g,丹参20g,赤芍20g,香附10g,延胡索10g,当归10g,柴胡10g,鸡血藤10g,皂角刺10g。
1.2.3湿毒蕴结型银花15g,鳖甲15g,连翘10g,蒲公英10g,红藤10g,升麻10g,椿根皮10g,紫花地丁10g,大青叶10g,桔梗10g。
1.2.4气滞血瘀型当归10g,川芎10 g,赤芍10g,延胡索10g,桃仁10g,枳壳10g,五灵脂10g,丹皮10g,香附10g,甘草10g。
1.3灌肠液的配制方法将以上对应中药第一次煎煮加水300ml文火煎45min,得药液150ml,第二次加水200ml,文火煎30min,得药液100ml,合并2次药液浓缩至150-180ml,过滤得中药灌肠液,药液温度在38~41℃之间备用。也可中药代煎成200ml/袋,灌肠时温热药液即可。
1.4灌肠方法每晚一剂,9日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每晚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屈膝成80°,臀部用枕垫起且抬高10~20cm。医务人员靠近床沿,取中药灌肠液150ml加入灌肠器中,液面距不超过30cm,用消毒甘油肛管前端,缓缓插入15~20cm,将药液缓慢灌入,调节滴速60~80滴/分。灌肠完毕保持臀部抬高,尽量卧床休息2小时以上。
1.5心理护理慢性盆腔炎的病人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多数病人虽多方求治,但效果不佳,以致沉默寡言,忧伤自卑,影响工作。因此对病人要耐心、细心、有爱心,切不可说出消极及刺激的语言。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经常巡视病房并与病人交谈,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疾病的疑虑,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中药保留灌肠的优势及操作方法,灌肠时应指导患者张口深呼吸,以减轻灌肠时的不适感,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疑问,让患者能够配合灌肠治疗,并帮助她们保持乐观情绪。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6饮食护理患者在整个灌肠治疗期间要做好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富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生冷、寒凉、香辣、油煎、肥甘厚腻之品。以避免引起肠蠕动次数的增强,影响中药保留灌肠在患者肠内停留的时间。具体饮食如下。
1.6.1寒湿凝滞型患者可常服羊肉、猪腰、狗肾、动物胎盘等,忌食酸冷、肥甘厚腻之品。
1.6.2湿热瘀结型患者平时可饮用绿茶或用苡仁煎汤代茶饮,多食清热利湿的蔬菜,如扁豆、芹菜、冬瓜以及新鲜水果,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1.6.3湿毒蕴结型患者宜食清热利湿、解毒、养阴生津之品,如苦瓜、车前草煎水代茶饮,冬瓜排骨汤,山药瘦肉粥。
1.6.4气滞血瘀型患者宜食行气导滞,化瘀通络之品,如当归瘦肉粥、香橼煮水代茶饮。
1.7健康教育加强健康卫生宣教,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使用洁具要清洁干净,不可混用洁具,保持外阴清洁,内裤宜用棉质,勤换洗,太阳晒。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月经期禁止盆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勿久卧久坐潮湿之地,适当进行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
2结果
使用对证的中药灌肠液进行慢性盆腔炎的保留灌肠,辅以辨证饮食护理治疗后患者下腹坠胀、隐痛、腰骶酸痛明显缓解,阴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妇检宫颈举痛明显减轻,未触及增粗输卵管。
3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粘膜直接吸收药物进入盆腔从而达到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的目的,在灌肠操作时动作应轻柔,肛管插入前应充分肛管前端,插入深度应在15~20cm,同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如出现不适则应立即停止灌肠。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故灌肠后应嘱患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尽可能选择在排便后、晚间或临睡前进行灌肠治疗,至少2h以上再解便,应嘱患者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医食同源”,辨证食疗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患者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饮食不
仅供给人体生理所必需的营养素,而且还能够调整机体内信使平衡,纠正人体内信使的病理状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分型指导患者或帮助患者饮食,对患者疾病康复或治疗大有帮助。
盆腔炎性疾病在我科收治患者较多,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卵巢粘连,形成肿块或盆腔的粘连,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因此患者很痛苦,思想负担很重,易导致失眠、多梦、不思饮食、神经衰弱等表现。我科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施护,采用有针对性的灌肠液,指导患者饮食,能迅速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使病人早日康复。
篇6
【关键词】 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84-01
中药保留灌肠起源于《伤寒论》中的“导法”。我科自1992年起开展中药灌肠法治疗妇科疾病,通过长期的临床护理观察,疗效显著,同时我们不断地改进灌肠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临床症状等给予不同的中药保留灌肠法,不仅使患者的疾病在短时间缓解,而且使其从医行为提高,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74例盆腔炎均为住院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54岁,其中急性盆腔炎93例,盆腔包块12例,慢性盆腔炎268例。其中慢性盆腔炎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2年。均为2000年1月至12月期间。
2 自制中药方剂
2.1 方剂 3号方剂由海藻、莪术、昆布、桃仁等组成,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附件包块;4号方剂由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三棱等组成,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散结消肿为主,治疗急性盆腔炎。
2.2 方法 将中药150毫升,加温至39-41℃,肛管插入直肠15-20㎝后将中药灌入,保留2小时。
3 灌肠时间
将中药灌肠安排在早晨9-11点之间,灌肠之前嘱病人排尽二便:因为通过一昼夜的休息后,此时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其他时间强。有便秘的患者应先治疗便秘,并嘱患者灌肠期间要养成清晨排便的习惯。
4 不同灌肠法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4.1 肛滴灌肠法 我科自开展中药灌肠法以来,通过长期的临床护理观察发现,第一次接受灌肠的患者、老年患者以及用4号方剂灌肠的患者不能有效地保留中药在肠道内,只能勉强维持十多分钟。如按常规的灌肠法(即直线灌肠法)治疗以上患者,既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又浪费了药物,同时也造成了患者的经济损失,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将灌肠方法做出调节,灌肠时以肛滴的方式灌入,即每分钟约80-100滴的速度滴入,降低单位时间内药物对肠道的冲击力,压力和刺激。灌肠完毕后立即将患者置以俯卧位,并嘱患者保持自然呼吸,勿大口喘气,憋气,或深呼吸,因为幅度较大的腹式呼吸会加速肠蠕动,不利于药物的保留,10分钟后改为侧位或平卧位。3天后将初次接受灌肠的患者,改为常规直线滴入。另外两类患者仍按肛滴法灌入,一个疗程(10天为一疗程)后改为直线滴入。通过以上护理,有效地延长了药物在患者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使以上三类患者逐渐适应灌肠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除2例老年人仍无法有效保留中药在肠道内,从而停止灌肠改为口服或静脉输入治疗。以上肛滴灌肠方法对其他患者均有效。
4.2 个案灌肠法 急性以及严重盆腔炎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以腹痛最明显,此时患者对的舒适度要求很高,对灌肠的耐受性很低,护理以上患者时除改为肛滴灌入外,我们在中药4号方剂内同时加入地塞米松5毫克,利多卡因5毫克。地塞米松协同中药起到短期内控制炎症的作用,而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经肠黏膜吸收后通过浸润性麻醉,使患者的腹痛明显减轻,同时使肠蠕动减慢,从而使腹痛明显的患者保留药物在肠道内的时间延长,增强了患者对灌肠的耐受性,很好地解决了腹痛明显的患者对灌肠耐受性差的护理问题,从而能使腹痛明显的盆腔炎患者有效地配合治疗。但利多卡因使用不能超过一周,因容易引起便秘或使便秘加重,患者腹痛减轻后应立刻停药。
4.3 中西药结合灌肠法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甲硝唑是一种经济又疗效显著的常用药,但大部分患者静脉输入甲硝唑时易出现胃痛,恶心等副作用,严重时医生不得不放弃使用甲硝唑而改用其他较昂贵的同类二代或三代药。为此我们与医生共同探讨后将甲硝唑80-100毫升加入中药3号方剂内灌肠,一日一次。此种灌肠法避免了甲硝唑对胃黏膜的刺激,使病人的舒适度提高,同时甲硝唑可以被局部肠黏膜完全吸收,而达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从而节省了病人治疗费用,通过后期的巩固疗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甲硝唑加入中药3号方剂内灌肠法对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
4.4 直线灌肠法 此灌肠法是将中药滴速调为直线形式进行灌肠,适合于急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后的巩固治疗阶段,以及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患者第二阶段疗程。因第二疗程阶段患者临床症状已缓解,对灌肠的耐受性高;并因熟悉灌肠流程,从而消除了对灌肠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患者易接受,疗效显著。
5 饮食护理
5.1 灌肠期间饮食的合理选择将直接影响到灌肠的效果,因五谷杂粮消化后都要经过肠道的排泄,因此,不适宜的饮食会增加肠道排泄功能的负担,从而影响到中药灌肠的效果。如肥甘厚腻的饮食会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妨碍了药物的吸收;辛辣刺激饮食会引起腹泻,从而会加速药物的排泄;生冷坚硬之物会导致腹痛而使肠黏膜的耐受力下降。因此灌肠期间要求患者以清淡,温热饮食为主,忌油腻,生冷,辛辣刺激之物,忌暴饮暴食。
5.2 中药在肠道内被肠黏膜吸收的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因此患者在接受灌肠治疗后的第3或4天起会出现便秘现象,因此灌肠期间要求患者要多饮水,灌肠后2小时即可入厕,进行有意的排便活动。既往有便秘的患者,清晨空腹饮蜂蜜水或盐水300-400ml,可多食香蕉,梨等水果。
6 情志护理
人的情志活动,喜怒哀乐悲恐惊,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养,因此患者在接受灌肠治疗和护理期间,经常与其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讲解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嘱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调节情志,避免大喜大悲,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才能使肝气调达,血脉通畅。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以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接受每天的治疗,将有助于疾病的转归。
篇7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早中期; 中药灌肠; 肾功能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病所导致的慢性肾实质损害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以肾脏功能减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内分泌功能失常为主要病理特征[1],具有病程长、损伤不可逆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内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2],其终末阶段会发展为尿毒症,因此早中期积极治疗对阻止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院于2011年2月-2013年2月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33例,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住院治疗的65例CRF患者,均符合1992年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诊断标准[3]。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9~62岁,平均(54.3±6.1)岁;病程9个月~6年,平均(3.2±1.0)年;慢性肾小球肾病17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糖尿病肾病4倒,高血压肾病4例,肾病综合征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40~60岁,平均(53.6±5.8)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3.1±1.2)年;慢性肾小球肾病16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4倒,高血压肾病4例,肾病综合征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低盐、低磷和优质蛋白饮食,纠正贫血、水电解质失衡,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加用降压药、降糖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基本方:大黄30 g,黄芪30 g,煅牡蛎30 g,蒲公英30 g,益母草30 g,附子15 g,加水300 ml,煎至250 ml后行保留灌肠,1次/d。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分别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血尿酸(BUA)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标准评定。(1)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积分减少≥60%,SCr或BUN水平下降≥30%;(2)有效:症状与体征积分减少≥30%,SCr或BUN水平下降≥15%;(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症状与体征积分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随着透析、移植等治疗手段的发展,晚期慢性肾衰的疗效已显著提高,但对于早、中期CRF,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一般,而中医中药正日益显现出独特优势。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关格”、“肾劳”等范,其主要病机是脾肾亏虚,浊邪瘀毒雍滞,为本虚标实之症[5]。针对其病因病机,笔者选用具有益气温阳、泄毒清浊化瘀作用的中药汤剂进行灌肠治理。方中大黄凉血解毒、泻热祛浊、化瘀通经,可延缓肾功能衰竭[6],黄芪益气,煅牡蛎镇惊安神、益阴潜阳,附子温阳散寒,蒲公英抗菌消炎,益母草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温阳、利湿凉血、祛邪扶正之效,对改善患者肾功能和延缓肾衰的进展具有满意效果[7]。
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药物可直接接触肠黏膜,利用肾外途径增加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达到泄毒清浊,化瘀解毒的功效,同时能减少肌酐、尿素氮的合成,促进肌酐、尿素氮排泄[8-9]。该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传统特色疗法,尤其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患者的治疗,对减轻症状、稳定病情、推迟或延长血液透析的间隔期具有重要意义[10]。
本研究显示,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可以有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其临床总有效率达75.7%,显著高于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马敏宁.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96例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2):209.
[2]彭涛,胡昭.中药灌肠在慢性肾衰竭中的治疗作用[J].江西医药,2005,40(3):1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
[5]张昱,李琦.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血TGF-β1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4.
[6]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2.
[7]刘培允.益肾降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01.
[8]朱凌波,薛莉,李靖.倍生冲剂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324.
[9]王娴.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8,22(3):587.
篇8
输卵管积水为慢性盆腔炎病理形态的一种,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笔者用加味红藤方合中药灌肠治疗本病8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有急、慢性输卵管炎史;子宫一侧或两侧扪及囊性肿块;B超检查输卵管呈曲条状或曲颈瓶样无回声暗区。
1.2 一般资料:160例患者均有1年以上性生活史以及阴道手术操作史;年龄在23~40岁之间,平均31岁;均以下腹隐痛不适,或腰酸坠痛,或带下异常等为主要症状。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到增粗的囊性肿块,活动受限并有压痛。B超检查示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直径在5cm以内,或伴盆腔积液。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青霉素48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2次(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1.2g);甲硝唑100ml静滴,每日2次;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肌注,隔日1次。
2.2 治疗组:加味红藤方:党参、赤芍、丹参、延胡索、车前子(包)各15g,黄芪、红藤各30g,败酱草20g,广木香、桃仁、大腹皮各10g,生甘草5g。加减:兼肾虚腰痛、减退者,加仙灵脾15g,巴戟天12g;行经腹痛剧烈者,加全蝎6g,蜈蚣2条;外阴瘙痒者,加黄柏10g,白鲜皮15g;带下腥臭加椿根皮15g,鱼腥草20g。每日1剂,水煎分服。中药灌肠方:红藤、忍冬藤、丹参、败酱草各30g,虎杖根、当归各12g,丹皮10g,三棱、莪术各15g,乳香、没药各6g。浓煎取汁100ml,排便后直肠灌注,尽可能长的时间保留,每日1次,经期暂停。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B超检查提示输卵管积水消失,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显效:B超检查提示输卵管积水减少1/2以上,劳累及经期仍觉腹部疼痛不适;好转:B超检查提示输卵管积水较前略减少,腹痛及压痛较前减轻,白带量少;无效:B超检查及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变。
3.2 治疗结果:经治疗20天后,治疗组80例,治愈28例,显效31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显效率73.75%,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80例,治愈8例,显效17例,好转23例,无效32例,显效率31.25%,总有效率60.00%,两组显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4 病案举例
王某某,女,34岁。2007年8月10日初诊。患者下腹疼痛2个月,伴带下色黄量多,曾经抗生素治疗1月余,疗效不显。2个月前有宫颈冷冻及取环手术史。伴面色少华,乏力嗜睡,腰酸背痛。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弦。左侧附件区可触及囊性肿块,活动欠佳,压痛明显。B超示左侧输卵管积水,为5cm×3cm,少量盆腔积液。诊断:输卵管积水。证属气虚肾亏,热毒内蕴,水饮内停。治拟益气补肾,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处方:党参、赤芍、丹参、延胡索、车前子(包)各15g,黄芪、红藤各30g,败酱草、炒川断各20g,广木香、桃仁、大腹皮各10g,生甘草5g。水煎服。另用中药灌肠方灌肠。治疗20天后,腹痛消失,复查B超示左侧输卵管积水消失。巩固治疗20天,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篇9
【关键词】 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多由急性盆腔炎演变而成[1]。慢性盆腔炎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缠绵难愈, 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采用中药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均是本院妇科自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患者。观察组80例, 年龄在23~54岁之间, 平均年龄31.7岁, 病程6个月~8年之间, 平均病程3.7年;对照组80例, 年龄在26~62岁之间, 平均年龄32.6岁, 病程在5~7年之间, 平均病程3.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存在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2] ①有急性盆腔炎或流产等生殖道手术史, 一侧或双侧小腹坠胀痛、腰骶酸痛, 或有低热, 易疲乏, 多在劳累、及月经前后加重, 黄色的白带量多且有异味。②下腹压痛, 宫颈举痛, 宫体正常大小或稍大, 活动欠佳, 有压痛, 有输卵管炎时可触及一侧或双侧附件索条状增厚, 有压痛, 盆腔结缔组织炎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③B超提示: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大, 盆腔积液或附件区边界不清。
1.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妇科相关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症状减轻, 妇科相关检查示病变较前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未减轻, 妇科相关检查未改善。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总体有效率=(痊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 4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的方式, 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的治疗方式。两组内服中药基础方一致:金银花, 败酱草, 蒲公英, 桃仁, 红花, 赤芍, 枳壳, 木香, 同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中药保留灌肠方:蒲公英、败酱草、丹参、大黄、槟榔、丹皮, 亦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运用t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
组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愈率(%) 总有效率(%)
观察组 65 15 0 81.3a 100a
对照组 53 9 18 66.3 77.5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a, P
3 讨论
中医认为, 本病为胞脉空虚, 湿热、湿毒之邪乘虚而人, 与气血互结, 蕴积胞脉、胞络, 伤及冲、任、带脉, 使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所致[3]。因而, 本病治疗当以清热利湿, 行气逐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本文采用口服方剂, 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三者清热解毒, 利湿驱邪, 以祛除致病之因, 利于从根本上祛除病邪。同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具有明显广谱抗菌作用, 能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 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临床症状[4]。桃仁、红花、赤芍三药活血逐瘀散结, 消积止痛, 能够祛除后天致病之因, 通畅血气, 有利于盆腔内结节及肿块的消失。枳壳、木香二药联合以行气止痛, 推动精血运行, 通畅经络则疼痛自止。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 二者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因而血欲行则气必畅, 气欲盛则血必存。
中药保留灌肠中的六味中药与口服中药有同样的功效, 与内服方不同之处在于灌肠方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更强调通利大便, 强调腹气通则血气通。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脏主气, 通调全身气机, 若腹气不通则肺气宣降失职, 影响全身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则诸病生。同时肠道内血管丰富,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使药效有效的得到吸收, 发挥其清热利湿、调畅气机的作用, 加快疾病的恢复。
中药内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使中药的效力最大化,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 促进慢性盆腔炎的恢复, 提高临床治愈率及总体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韩伟,张林森.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中国实用医药, 2010,5(29):132-133.
[2] 钟月爱,许晓晴.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 2009,4(32):157-158.
篇10
【中图分类号】R2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00-0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8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5岁;病程最长10 a,最短1个月。经妇科及B超检查,均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灌肠方:丹皮30 g,赤芍30 g,桃仁15 g,当归15 g,三棱15 g,柴胡15 g,蒲公英15 g,夏枯草15 g,败酱草15 g,金钱草20 g;外敷方;透骨草15 g,白芷15 g,三棱15 g,红花15 g,当归15 g,乳香15 g,没药15 g,王不留行15 g,肉桂3 g。外敷药粉制法:将中药外敷方诸药混匀用碾药机碾制成细粉备用。中药保留灌肠后,将外敷粉用热水调匀局部热敷20~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用,月经干净3 d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
3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热敷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消除其顾虑,主动配合各项治疗。
3.1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方法 取中药灌肠液200 mL倒入灌肠瓶中,温度38 ℃~41℃,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膝屈曲,液面距不超过30 cm,肛管插入15 cm~20 cm,滴速60~80滴min,若患者有便意,嘱其深呼吸,放松腹肌,以降低盆腔内压力,缓解肠道痉挛。灌肠完毕后改为平卧位,嘱患者臀下垫枕平枕1 h,不能立即排便。
3.2 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直肠或结肠等手术后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下消化道出血、妊娠妇女禁忌灌肠;药液温度适宜,一般为39 ℃~41℃。温度过高会损伤肠粘膜,影响药液在肠道吸收,过低使肠管收缩,腹痛加剧,同样不利于吸收;灌肠高度适宜,液面距不超过30 cm;肛管要灭菌或使用一次性肛管,一人一次一管,避免感染;灌肠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有无汗出、心慌、腹痛等不适。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