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23 06:3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踩踏事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身处拥挤人群,怎么办
Do:
1.稳住“脚跟”。高跟鞋较易失去平衡,从而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穿平底鞋,才易避免被绊倒。
2.学会“溜边”。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3.尽量抓牢。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4.抱起“小人”。当带着孩子处于拥挤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在混乱中被踩伤。
Don't:
1.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被扎伤。
2.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出现混乱局面,怎么办
1.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这个时候可以选择“溜边”。
2.大声呼救。当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靠近。
3.人群混乱时,尽量做到双手抱胸,避免内脏受挤。万一被挤倒,应迅速收腿抱头,蜷缩成球状,最大限度保护身体。
4.若被推倒时附近有墙,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保护身体最脆弱部位。
5.抱起孩子。混乱出现时,迅速将孩子抱起来。
6.切记和大多数人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
踩踏事故发生,怎么办
1.报警:拨打110、999或120,等待救援。
2.紧急救治: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原则。
篇2
6个孩子死亡,意味着至少6个家庭破碎,这是令人很难接受的悲凉事实。显然,这是一次偶然事件。问题是,棉垫为何放在午休楼内?为何会轻易倒下?孩子惊慌之际,为何没有教师及时出现,化解险情?也许,每一个细节都暴露出深层次的问题。
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此起彼伏:2013年,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导致学生4死7伤;2009年,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学生8死26伤……这些事故有许多共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个细小的、偶然的事件成为导火索,引起惊慌和拥堵并造成事故。
每一起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教育主管部门总会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但过一段时间,问题又在另一个地方发生。如果事故过后,只是把地面的血迹洗掉,将悲剧场景掩埋,再处理几个人就算过关,怎能保证类似悲剧不再上演?须知,拿禁令不当回事,就是拿生命开玩笑;不时刻绷紧安全这道弦,就是把学生生命置于危境之中。
更应追问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的孩子?固然应该培养学生成才和成人,但如果没有安全,一切都失去意义。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不是一所合格的学校”。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学校和家长难辞其咎。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在幼儿园时几乎只学安全技能。据报道,在德国,小孩3岁可上幼儿园,为期3年。其间,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警察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3年后,他们具备初步的生存能力。我们的幼儿园乃至小学能做到这些吗?
放眼当前各地中小学校,罕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即便开设了,也是潦草行事。更重要的是,安全教育不能流于从书本到口头、从口号到标语,而应付诸实践,没有真正的安全演练,没有反复实际操练,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安全技能。
一个细节是,事发学校明通小学是国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也是“云南省一级示范学校”。如果连这样的名校都能发生踩踏事故,我们又怎能期待一般的学校让人放心?
期待受伤学生得到及时救治,其他学生能获得心理救济。不出意外的是,当地政府将启动问责机制。但问责不是终点,惟愿问责能够激活学校的责任,全国其他地方的学校也能引以为戒,积极行动,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学校如何防止
踩踏事故的发生
学校应加强安全管理
应对踩踏等突发事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预防。学校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平时做好紧急疏散演练工作,帮助孩子掌握自护自救、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本领;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安全管理来点硬措施,实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完善安全责任追究制。
教育者应该牢固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重要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广大学校要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及时排除校园安全隐患,真正实现安全精细化管理,特别是要对学生上下楼这些高危环节采取严密措施,只有这样,校园的踩踏事件才会杜绝或减少,才能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避免校园踩踏事故
仅靠安全教育远远不够
已记不清,这是近几年发生的第几次校园踩踏事故了。教育部为此下发了多个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学校做好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各地教育部门也会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不能说不重视。如明通小学就制定了《明通小学楼道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在集中上下通过楼道的时间,全校各班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楼道通过楼梯。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各班正副班主任必须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楼梯,并在行进中负责组织、维护学生行进秩序、确保学生安全。”规定制成镜框后不但挂在教学楼一楼大厅最显眼的地方,而且还挂在事发大楼的楼梯口。不幸的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而且多名学生证实,事发时有老师在现场进行疏导,并非像一些网友所言,老师缺席才导致悲剧发生。
安全教育制度有了,教师也按规定到位了,为何仍然不能避免惨剧发生?撇开偶然因素即海绵垫不说,我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有安全教育但没安全训练。作为名校,明通小学该做的安全教育都做了,唯独欠缺安全训练。从事发经过及情形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根本没掌握逃生技巧,根本没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这点由学生的惊恐慌乱及明知前面发生了险情仍不断往前挤可资证明。显然,小学生们平时没接受过严格的逃生训练。
二是礼让教育欠缺。最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海绵垫倒下压住学生且传来学生的哭叫声后,后面的学生不但不收住脚步,反而要争先恐后踏过海绵垫下楼?没别的解释,原因只有一个,即不知礼让。也可说是秩序意识缺失,没学会尊重生命。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学校绝少发生踩踏事故,盖因为这些国家的学生懂得谦让,会尊重人,守秩序。这与这些国家从进校那天起就对学生进行礼仪、规则教育密切相关。
三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楼道发生拥挤时,恰好上课铃声响了,学生听到铃声犹如听到冲锋号吹响,为了急于完成午休作业和不因迟到遭老师批评,便奋不顾身往前冲,结果加剧拥挤,造成惨剧发生。刚入读小学的小孩,心智还不成熟,学校何苦就对他们要求那么严格,要用应试教育的标准苛求他们,少做一道作业有什么关系,迟到几分钟有什么关系?
痛定思痛,发生在昆明的“一块海绵垫引发的惨剧”应该促成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思,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防范。除了一如既往从事安全教育外,尤须注重安全演练。当务之急是要将安全教育和演练作为必修课来对待,需要学校、教育部门、专业的民间力量三方联手,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引进专业的救援力量来对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演练。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礼让和规则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孩子慢慢成长。(现代金报王学进)
教教孩子在踩踏事件中如何自救
在遇到踩踏情况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如何在混乱拥挤的人群中保护自己,最大可能地减少人身伤害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孩子安全大课堂,一起来学习避免踩踏事故的相关常识和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
防踩踏第一课:学会观察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现象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应该向孩子说明这些可能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形象地描述一些事故的表现以及事件发生的征兆与现象,让孩子学会判断危险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状况。
妈咪叮咛:在日常生活中,妈咪可以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跟孩子讲解踩踏事件可能发生的因素,让孩子从小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觉远离人多拥挤的地方,减少踩踏发生的几率。
防踩踏第二课:一但发生踩踏教孩子要保持冷静
要时刻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要事前熟悉所管辖范围内所有的安全出口,同时要保障安全出口处的畅通无阻。
当身不由己混入混乱人群中时,一定要双脚站稳,抓住身边一件牢固物体。
妈咪叮咛:对于踩踏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妈咪们一定要在平日加强灌输,让孩子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掌握必备的自救技巧,如快速找寻安全出口、双脚站稳紧抓固定物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手把手地教导孩子学些这些自救方法。
防踩踏第三课:教孩子在踩踏中自救(向孩子示意图解动作)
妈咪叮咛:妈咪可以先自学上述的自救四招,然后亲身演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学习,继而掌握要领。孩子掌握一些必备的自救技巧,可以给妈妈减少很多担忧。
防踩踏第四课:教会孩子预防踩踏10大方法
1、不在楼梯或狭窄通道嬉戏打闹,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的方向走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7、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10、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及时分流拥挤人流,组织有序疏散。(云南网)
盘点: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案例
2013年2月27日,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踩踏,造成4死7伤。
2009年12月7日,湖南湘潭一中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8死26伤。
2009年11月25日,重庆彭水县桑柘镇中心校发生踩踏,造成5人严重受伤,数十人轻伤。
篇3
关键词: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7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宁和社会稳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重大活动人员聚集人数上限不断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却不断降低,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踩踏事故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美联社2015年10月9日报道,最新统计显示,在今年的麦加朝圣期间,至少有1399名朝圣者于发生在沙特圣城麦加附近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统计,仅2000-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就发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受伤人数约为88人,每起事故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
一、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踩踏。
人意识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本能反应。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二、校园踩踏事故的特点
2002年7月1日,中国教育部出台《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对班额、校舍面积、生平均面积做出了详细规定(以完全小学为例,12个班,生均面积应该达到十平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很多学校出现了超班额招生、班内超人数,许多学校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密度超过相关规定。
特别是教学楼建设,有些教学楼设置的楼梯并不宽敞,并且楼梯过少,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学生集中在楼道,这是踩踏事故最易发生的区域。
统计发现,学校踩踏事故的时间也非常集中,就是下课、上课、放学,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学生,伤亡人员多以小学生为主。
通常来说,发生踩踏事故有三个条件:高密度、骚动、奔逃。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另外,狭窄的街道、楼梯、出口,都会增加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踩踏事故的伤亡。
三个原因中,人口密度高是避免不了的,随着合班并校,学生扩招,校园密度不断增加,而学校统一活动时,极易发生人员拥堵,一旦发生骚乱,引发的恐慌就能把小事故酿成大事故!
另外,某些偶然因素,如照明不畅、天气、恐怖袭击也会造成或者加剧踩踏事故的发生。
三、校园踩踏事故的教育性预防措施及相关主题班会
学校所能做的,常常是把引发骚动的和骚动引发的恐慌进行杜绝。基本上是三类措施:第一,减小人口密度;第二,减少引发骚动;第三,减少恐慌、制止奔逃。
而作为班主任,在班级中,我组织了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四大模块。
1.班会的开始,结合新闻,实施安全教育。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敏感。
2.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成幻灯片,观摩讨论。学生寻找到校园踩踏事故案例,并进行展示。
3.组织班内角色扮演游戏,针对性地教授自救动作。
4.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学生查找安全隐患班会活动,并且整理成公开信进行呼吁。
在班会中,师生探讨并建议学校加强以下措施:
1.进行危险状况演习,如地震演习,恐怖袭击演习等,特别是下楼的演练。
2.在楼道等容易发生拥堵的位置设立警示标志,移走杂物,保障畅通。
3.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等课程,教育每一个学生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安全出口。在遇到拥堵的时候要学会用灵活使用安全出口逃生。
4.作为班主任要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准备好心理干预课程。师生一同学习急救课程,如果事件发生,要做好救助。
5.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呼喊,用以警告后面的同学停止前进。
6.要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踩踏事故发生。例如地震和袭击。另外,阴天,雨雪等特殊天气,也要考虑应对。
班级以公开信的形式对学校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获得了学校的表扬和肯定。
四、安全教育中的一些不妥做法
学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重压之下,很多班主任和学校采取了宁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该开展的活动不开展,该组织的活动取消。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安全第一,实际上却是一种渎职。
在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济南某校园要求学生排队上下楼,下课铃错开打。各班错开时间上下楼。甚至要求手牵手,喊口令上下楼。
还有的学校,只要下课,就把教师派出去守着各楼梯口,以教师的权威来保障秩序。
可实际上,这不是教育而是管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在学校负责的年龄段不出事,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并且把这种技能带入成年。
踩踏事故的发生,必然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预防只在管理上做文章明显不对。排查安全隐患也似乎不够,校长唯独忽视了教育,忘记了教育的作用。
五、校园踩踏安全教育的意义
当我们总结和整理踩踏事故案例时,我们发现,成人的踩踏事故死亡率、发生率、死亡人数都远超儿童。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作为一种求生技能,可以说,社会的大部分成人都不具备,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把安全教育上升为一种学生的技能,而不应该把安全当作学校的管理责任。
教师和学校,更应该从能力上对学生教育,让学生具备观察到危险的敏感,也知道远离危险的人群,具备应对危险的技能,甚至自救的能力,具有面对危险而不慌张的勇气。
离开学校之后,学生也能把学校所学习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储备中,甚至上升为自救和处理危险的能力,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篇4
花了10年不到的时间,丁志忠已经将安踏所在小镇周边的数千家竞争对手抛到了身后。“安踏做大了,丁志忠现在也不好见到了。”一位1983年就开始做运动服装的石狮商人说。他的“豪健”牌运动服装每年的销售额大约是1个亿。
丁志忠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鞋王,但他却并没有成为当地鞋业协会的会长。“他骨子里有一种霸气,不好打交道。”一位当地媒体的记者说。他也从不愿意迁就别人,据当地人说,如果是一件自己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晋江另一位鞋业老板——特步创始人丁水波会选择去做,而丁志忠则会干脆地予以拒绝。
也许正因为此,在2006年泉州市(晋江隶属泉州市)评选鞋业协会会长时,作为晋江鞋业老大的丁志忠本来是会长的不二人选,但招来反对声一片,最终坐上这个位子的是丁水波。
“丁志忠从个性上来讲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只有少数要好的朋友可以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大多数人,哪怕是他公司的总监,也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一位在丁志忠身边工作多年的人士说。这位“不好打交道”的商人,却为什么能超越三千多家晋江鞋企,成为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的财富明星呢?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17岁的丁志忠提出要到北京发展,家里人都不理解。父亲让他说出理由来。丁志忠就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拿了钱来买东西,几乎什么都能买到,我们为什么不主动把晋江的商品拿出去销售?
丁父的鞋厂那时候也是刚办起来,经济并不宽裕,但却被儿子说服,掏出了1万多块钱,让丁志忠买了600双晋江鞋到北京去卖。
为了把晋江的货摆进北京西单商场的柜台,丁志忠天天去找商场的人,一开始别人就说不同意,还对他说:“你才多大啊,就跑出来做生意?”丁志忠硬着头皮说自己有20岁了,人家都不相信。他也不管别人的脸色,特别真诚地介绍起晋江产品的优势来,连续去了一个多月,商场的人终于答应去晋江看看。丁志忠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先回晋江准备。最后,在北京所有的大商场,丁志忠都为晋江的鞋厂争取到了专门的柜台。
但1991年,丁志忠却又重新回到了晋江。原来,晋江鞋在北京的低价销售深深刺激了丁志忠。当时,市场上比较有名的“青岛双星”、上海火炬牌等鞋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晋江生产,说明晋江货质量没有问题。
篇5
群体性意外事故的
不同原因
通常群体性灾难事故按照恐慌类型来区分有三大类:进入型恐慌、逃出型恐慌、扰流型恐慌。2008年10月3日,韩国尚州市体育场观看演唱会的观众在入场时因拥挤导致踩踏事故,该事故是典型的进入型恐慌;1994年12月8日发生的克拉玛依友谊馆踩踏事故,是典型的逃出型恐慌;2004年2月5日发生的北京密云县彩虹桥踩踏事故,是典型的扰流型恐慌。
在各种踩踏事故中,最常见的是进入型恐慌。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目标可能不大,比如“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中的免费食用油,还有2014年1月“宁夏北大寺踩踏事故”中免费分发的油香(饼)。当大家都关注到一些“好处”时,人群密度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危险的程度,这时候一声大喊、一人摔倒或一句谣言,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人群的踩踏。发生踩踏的人群的密度极高,一人的动作会影响其他人,结果导致群体恐慌在人群中扩散。
中国是人口大国,踩踏事故也非常多,但历史记录却不多。以下是一则典型的踩踏事故,发生在武则天时代,“周证圣元年(695年),薛师名怀义,造功德堂一千尺,于明堂北。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观者填城溢郭,士女云会。内载钱抛之,更相蹈藉,老少死者非一”。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场合经常发生踩踏,就是官府或私人赈灾,如果场地选择不当或人群管理不当,就会发生典型的进入型恐慌,有人称之为“粥棚效应”――粥是好处,棚是环境。人群只关注目标的好处,就容易忽视环境的危险,踩踏的危害来源于人群,或来源于人群对环境的感知, 所以一旦人群恐慌发作,群体灾难很难控制。
逃出型恐慌也是较为常见的恐慌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采取逃出方式是为了避免灾难,这种灾难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火灾(克拉玛依大火)或地震(汶川地震引发3起校园踩踏);有时候灾难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谣言(云南曲靖市马龙小学踩踏)和缺乏照明(湖南湘潭湘乡市育才学校踩踏)。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逃出型恐慌发生在宋代的温州。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郭公山下的贡院发生大火,结果导致踩踏事故。据《岐海琐谈》记载,“当年八月丁酉甲夜,贡院火,士之蹂践燔以死者百余人”。当时由于贡院建筑为茅棚结构,又因温州当地的考生多达8000人,试场不足,连年搭建,规模宏大。火起于厕室(可能是烛火不察,当时的考生允许带蜡烛进考场),不能及时发现,而守门者又紧闭大门(以防考生作弊的常规做法)。故当火势燎天时,“逃生者互相蹈藉,尸体竟积塞墙内外”。很多剧场大火因为人多恐慌,往往堵塞门口,比如一次著名的群体踩踏发生在1845年的广东,一场剧场大火就死亡1670人,创造了古今中外单场火灾的伤亡记录,群体恐慌是其中的重要推手。
还有一种常见的恐慌是扰流型恐慌。流是指人群状态,但未必一定是“流动”的人群,比如这一次韩国京畿道音乐会事故,就是“人在街边站,灾从脚底来”。扰是指外来刺激,具体的“扰”取决于人群的感知,比如1988年尼泊尔有一次足球比赛时突发冰雹,人群蜂拥逃离结果踩死93人;1999年白俄罗斯明斯克发生的地下行人道的踩踏,仅仅是因为一场大雨,人人都希望躲雨,结果在地下行人道发生踩踏,53人被踩死;还有发生在印度的一次踩踏事故,是因为电线杆倒塌。以上的群体灾难,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大家都没有预想到灾难。如果有预期,这些灾难显然不会发生。所以,扰流型恐慌是典型的管理失误,只要稍微加以防范就可以避免。
那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扰流型恐慌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可以说是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在这次战役中前秦之所以失败,是典型的扰流型恐慌导致的,他们既没有进攻,也没有溃败,仅仅是在后撤过程中,因为人心涣散、心怀恐惧、谣言纷起、沟通不良,导致87万人被8万人打败,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成语和典故,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群体灾难学的本质,就在于避免恐慌。如果大家原地不动,踩踏就可以避免。有时候外在的危险基本不存在或不是那么紧迫,令我们恐慌的,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和逃生心态。
如何避免群体灾难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在近期发生的韩国音乐会事故中人群并没有移动,怎么也会发生悲剧?实际上,音乐会的通风口发生塌陷,很难在静载荷下发生,塌陷很可能是激烈蹦跳的结果。这就是主办者考虑不周了,没有发现潜在的危险。所以,韩国的音乐会悲剧有两大原因:一是对环境的危险考察不周;二是对事故的响应发生延误。如果发生群体踩踏,30分钟的延误足以导致现场大部分恐慌受害者死亡,因为恐慌蔓延是非线性、成指数蔓延的,一旦恐慌发生,不到人群耗尽能量,踩踏不会停止。所以,一点延误往往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1990年7月2日,沙特阿拉伯麦加圣地附近一条地下行人通道发生踩踏事件。当时主办者很纳闷,为什么浩浩荡荡的朝圣人群进入地下通道后,另一端却没有人出来,等他们反应过来,已经有1426人被踩死了,这是因为地下通道照明不足造成的事故。所以,对于扰流型恐慌,身处人群当中的当事人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所有的责任都在主办者或管理者的身上,而且往往是应急方案出错。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对群体性灾难极为重视的国家,可是我们的灾难处理有一个模式,那就是对当事人问责,对决策者、规划者免责,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捡芝麻丢西瓜”。当事人不过是执行计划,而有些群体性灾难早在计划制定之时就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样,带来伤亡的是人群,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深究当事人的过失,往往会转移对灾难性质的调查关注,不能得到吸取教训的结果,这或许是校园踩踏事故频现的原因吧。
那么,作为管理者应当如何避免踩踏事故呢?首先,要了解人群。对人群的组成、规模、性质全面掌握,才能有针对地派驻管理人手,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其次,要了解环境。避免因为硬件故障导致对人群的冲击,比如这一次导致韩国音乐会悲剧的通风口隐患,是可以预先排查出来的薄弱环节;第三,要注意照明和通讯条件。群体恐慌是由于信息不足所致,所以一定要提供办法让人们知道他们所处的状态,消灭谣言和误解产生的条件;第四,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人群的异常。通常踩踏发生前,人群会在压力作用下发生脚不踩地、身不由主的移动,这时应及时报告当事人,有助于缓解人群中的压力;第五,要提供应急支援。踩踏的发生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发展特征,抢救的分秒之差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身处人群如何避免踩踏伤害
那么,假设我们就处在人群当中,如果出现问题,当如何避免踩踏呢?首先,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环境的出口,随时准备就近逃生而不是原路返回。尽可能靠墙站立,而不是随波逐流;其次,要注意避免进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区域,这种密集有可能是环境造成的,比如某个出口造成瓶颈,也可能是管理造成的,比如免费礼物或特别的地点,能让就让,能躲就躲;第三,发现踩踏的先兆,立即高声呼救,让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种先兆,对进入型和逃出型恐慌来说是人群挤压压力太大,对扰流型恐慌来说是“脚不踩地、身不由主”;第四,避免对人群带来扰动,比如发出怪叫,或者做出突然弯腰系鞋带等不符合人流趋势的行为。如果这种扰动不可避免,比如摔跤已经发生了,就需要大声提醒周围的人发生了异常,不要再前来挤压了。如果以个人的力量对抗人群的力量,闷声“死磕”,结果会带来更大的悲剧。
篇6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大约有18000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杀手,这不能不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和关注。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一、校园踩踏事故案例
2009年,某中学下晚自习时,教学楼楼梯间发生严重的拥挤踩踏事故,多名学生受伤。
案例评析:
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现场秩序失控,发生拥挤、混乱,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的现象。学校安全管理不落实,疏于防范,没有开展过这类的事故应急演练等。
防范措施:
1.每个班级规定固定路线,学校进行绿色通道管理。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踩踏事故演练。
3.举办“防踩踏,保安全”主题班会。利用广播、宣传栏、安全教育课等多渠道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
二、消防安全事故案例
2007年,某校宿舍发生火灾,500余名学生被困。在浓烟的威胁下,大部分学生采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生等方式自救,但有个别学生因受不了浓烟的熏呛做出要跳楼的举动。
案例分析:
校园内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违章用火用电、电气线路老化、消防安全措施不落实所致。
防范措施:
1.加强检查,消除隐患。学校要在春秋季开学前,普遍开展一次校园安全大检查,消除可能引起火灾的安全隐患。
2.加强教育,提高意识。中小学校要与当地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主题,深入组织学生开展远离火灾的安全教育活动。
3.形式多样,有效预防。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事故的教育。
4.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模拟火灾现场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国校园溺水、网络毒害、体育运动伤害等事件不断上演,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杜绝校园悲剧事件的发生,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篇7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发生,其背后有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因素在作祟,这些因素看似浅显,但是在突况下却是导致群体性事故的重要原因。要妥善的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仅仅从立法和行政管控的角度来处理是不足够的,毕竟在节假日期间限制群众出行和聚众娱乐是不现实的,在假期投入大量警力来加强安保工作也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应对机制对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据有关媒体统计,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大踩踏事件不下十起。例如,2010年7月24日,德国西部鲁尔区杜伊斯堡市举行电子音乐狂欢节时发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18人死亡、80人受伤;2010年11月22日,柬埔寨送水节期间,首都金边钻石岛钻石桥上发生严重踩踏事件,造成353人死亡、393人受伤;2012年12月31日晚,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新年夜的烟花庆祝活动中发生了严重踩踏事件,事件导致61人死亡,200余人受伤;2012年12月31日晚,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一座体育场跨年夜发生踩踏,包括4名儿童在内的10人丧生、120人受伤;2014年7月29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附近一处海滩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发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3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2014年10月3日,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省会巴特那在庆祝十胜节时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32人死亡。以上踩踏事故都是发生在体育、娱乐、宗教盛会或者节日庆典期间,此时的活动参与人员多,群体情绪容易激动和极化,个人情绪易受到群体的影响,管理方对局面的管控很困难,一句谣言、一个小冲突、一阵推推嚷嚷就有可能导致群体性恐慌和群体态度极化。
上海政法学院的张可创教授将定义为一种在人们的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的、不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约束的集群狂热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于建嵘教授将突发事件中参与群体的心理特征划分为5类:借机发泄心理、逆反心理、表现欲和英雄情结、盲目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心理,其中最突出的是盲目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心理。据上海黄浦公安分局的最新监控录像分析发现踩踏事故是由在广场和清水平台看灯光秀的群众发生人流对冲导致的,有亲历者回忆事发前有人呼喊:“你们快点挤,我们这里视野可好了!”兴奋中的群众不明就里同时向看台涌去,现场人群情绪激动场面无法控制,随大流和凑热闹的“好事者”还不停地先前推挤,悲剧发生时即使有人大声呼救也无济于事。彼时,道德与社会规范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个人直接或者被迫在群体的影响下丧失了应有的理智,愈演愈烈的集体躁动情绪最终变成决堤的洪水肆无忌惮的冲击无助的人群。
学者董嘉明将的发生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形成阶段、诱导发生阶段和发展激化阶段。其中从众心理和传言的扩散是诱发的主要因素,而情绪感染与模仿、以匿名和责任分散为代表的“去个性化”心理是事件发展激化的主因。我们研究发现,往往都是逐步发生的,并非是一触即发式的不可控的,这就为我们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疏导提供了机遇期。
第一,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的社会心理监控预警机制。在一些重大节日庆典和体育、娱乐、宗教盛会之前要对所在地进行彻查,排除可能诱发和加剧的物理因素。例如,在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一只电灯泡的爆炸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恐慌。同时,一定要对人流量进行全天候监控,人流量越大,风险越不可控。其次,组织人员和警务人员一定要有系统地训练和事前心理预防,充分考虑可能诱发的因素,并提前进行应急演练。另外,政府和组织方一定要密切配合,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例如,本次上海踩踏事件前很多人并不知道灯光秀换场地的事情,导致大量人群仍然涌向外滩。
第二,如果不幸遭遇类似于踩踏事故这样的事件,现场维护人员和警务人员应该先做的是找到一个制高点,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尽快看清人群的动向以便引导群众疏散。如果人流过大,警务人员无论人手是否充足,都尽量不要采取阻拦群众的措施,一定要像大禹治水一样采用疏导的方法,对人群进行分流,引导群众进入不同的空旷地带,在引导群众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开狭窄和陡峭的走道,以免群众摔倒和发生推嚷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最重要的还是提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警务人员一定要配备扩音器,这对传递信息和引导群众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踩踏事故一旦发生,一定要及时对群体进行心理安抚并向外公布事态,并妥善撤离、安置群众,以防止诱发更大规模的群体性恐慌和二次伤害。
第四,对于处于事故中的群众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群体心态问题。大家一定不要急、不要慌,一定要听从现场引导人员的指示有序地进行撤离。首先,自己要有防范意识,不要有从众心理去盲目的接近拥挤的人群,不要急于看热闹,要有缓一缓、等一等的心态。另外,在事故中不能为了个人兴趣和生命安全而一味去推挤他人,要有意识地照顾老弱妇孺。
外滩踩踏事件所暴露的社会心理问题值得政府工作人员、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注,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吸取教训,重视的心理预防和心理应对,以减少悲剧的发生。逝者已矣,愿逝者安息,并祝愿伤者早日康复!
篇8
新年初至,充盈的本该是欢庆氛围。可一场不期而至的劫难,让不少人心里罩上阴霾。就在2014年要翻篇的晚上,23点35分,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已造成36死47伤。目前,上海方面正全力应对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1月2日,很多上海市民自发到外滩送上祭奠的鲜花;网上也弥漫着悲痛的情绪。此时此刻,“逝者安息”的默哀,也是最无力的追逝:如果时间可逆,或许惨剧可避免,可说再多“如果”都只能徒增内心苍白。但告慰逝者,不能止于喟叹。对人祸探本溯源,对事故全面调查,才是告慰应有的落点。
对这次踩踏事故,很多人的直观疑问就是:在这起踩踏事件酿成的过程中,政府方面的预警与安防在哪儿?要知道,面对这类大型活动,政府本该在可预期的人流密集地点制定拥挤预案,如新年夜外滩人流可能有多少人,一旦现场人流超过预估容量如何分流等。而前期工作外,现场秩序维护和应急预警,也不该缺位。
而据介绍,有关方面当晚确实也增加了街面观察力量和值班备勤,饶是如此,对此次大型活动系统化的安防应对仍显薄弱: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警力布置、现场维持,到救援力量调度等,都跟不上“防祸患于忽微”之需。@上海就披露,截至当天22点40分,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可相应准备并不到位,这也为出事埋下伏笔。
从亲历者的讲述看,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就显得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用喇叭喊话“警察叔叔求求你们了,别再挤了”;有的警察连喇叭也没有,“怎么拦都没有用”。现场与后方间的沟通,某种程度上处于失灵的状态。还有,在人流疏散上,也无周密计划与部署。很多人都将事故归因于,观景平台楼梯处有人上有人下挤在一起,形成对冲。而“对冲”明显与人流通道设计不科学有关:合理方式应是上下分道、进出殊途,也就是“单行道”原理;或者采用分割空间的办法,限制人群扎堆。
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带的监控预警、现场处置上,没考虑到各种情况、消除某些盲区;事发后缺乏应急预案,只能靠警察人力“强制切入”,以至于局面失控。这凸显的,就是“最坏打算”的缺失。
而这起惨剧,也给公众以提醒:对危险该有起码的预防与感知。像事故现场,明明已拥挤不堪,却还要“快点挤”,这是将自身推向危境。对应的,有关部门也应做好人流密集点提示和发出危险警告。
“亡羊”后最好的补牢是系统化补缺。在香港,也曾发生过兰桂坊踩踏事件,而这也催生出一整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体系:港府会对民众给予必要的风险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训演练;搞大型活动时,警方会进行人流量评估,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等。外滩踩踏事件能否也催生机制补缺呢?我们翘首期待。
篇9
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非常危险,在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影院等场所发生拥挤事故后,如何采取最佳的应对策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
避免踩踏事件的“三策”
在行进的拥挤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继续向前,极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拥挤踩踏事故发生。陷入危险境地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头脑清醒,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惊慌失措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大家都争先恐后四处逃窜,可能会加剧危险,甚至出现谁都逃不出来的惨剧。
对偶发因素导致的踩踏事件,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
避免进入拥挤的人群,要有防险意识。
1.参加公众活动时,看清楚出口和各种逃生标识。切记:进入场地的通道未必是最安全的。
“五躲”口诀:
一躲人多如潮涌,
二躲争吵与起哄,
三躲楼梯与门洞,
四躲广告五躲灯。
2.足球场、大型商场等地方,除了出入通道,还应该观察是否有其他逃生途径。体育场内最安全的地方是球场草地。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4.如果路边有商店、饭馆等,暂避一时,不要逆人流前进。
中策:
卷入混乱人群时,要和大多数人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能逆行,听从指挥人员口令。
1.如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骚动时,首先稳住双脚,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
2.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如果带着孩子,要尽快把孩子抱起来。
3.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马上停下脚步大声呼救。
下策:
如果不幸摔倒,要设法靠近墙壁。
1.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2.没有墙壁时,尽可能让身体蜷成球状,做最大努力保持意识清醒,张大嘴呼吸。
踩踏事故发生后怎么办?
1.拥挤踩踏事故一旦发生,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
救助的时候要根据心肺复苏原则救治濒临死亡的患者。
第一步:检查病人,如已失去知觉,又呈俯卧位,应小心地将其翻转。
第二步: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使病人头后仰,防止因舌根后坠堵塞喉部。
第三步:若病人确已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病人在恢复呼吸后出现呕吐,须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
第四步:救护者一手放在病人额头上,使其维持头部后仰,另一手指尖轻摸位于气管或喉两侧的颈动脉血管,感觉有无脉搏跳动,如有则说明心跳恢复,抢救成功;如果没有,说明心跳尚未恢复,需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术。
王大伟温馨提示:
1.发生踩踏事件救助生命为第一要义。
2.踩踏事件救助顺序:第一救人,第二疏散,第三报警,第四保护现场。
篇10
安全是幼儿园所有工作的保障,为提高园所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师幼的安全意识,我班本周开展了防踩踏安全疏散演练活动。
活动前,我们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安全撤离知识及撤离过程中的要求、注意事项的辅导、教育与训练。要求队伍做到静、齐、快:从演练开始到回教室止,自始至终不讲话,队伍整齐靠右行,快走但不追跑,不推推搡搡,整个过程严肃认真。并结合户外活动课进行实地多次训练到位,使幼儿了解活动概况,严格遵守撤离要求,避免在演习中发生意外,确保幼儿的安全与活动的顺利进行。
演练前,各班教师对幼儿进行了预防踩踏事故的安全知识教育,教给幼儿预防踩踏事件发生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方法。
演练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按照指定的路线有序地向各个安全出口跑去,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老师还带领幼儿一起学习了踩踏事故中保护身体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