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25 23:0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车事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车事故

篇1

有几天,电视上都在播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看到了这消息,我大吃一惊:连动车都发生追尾事故,那么还有什么不会发生事故的呢?这次事故造成40余人遇难,许多人受伤。还有大家最关心的小伊伊,她的爸爸妈妈在这次事故中死亡。小伊伊可爱的小脚被压得时间太长,小脚可能保不住。不过今天传来了好消息,小伊伊勇敢、坚强的活下去了,小脚保住了。小伊伊加油!加油!!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昨天她妈妈还在腾讯上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孩子太调皮,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今天却只能在“天国”为女儿加油。为什么幸福、快乐如此短暂呢?

虽然这次事故给他们带来了很深的伤痛,但是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痛苦一定会过去的。

愿,列车开往天国,永无颠簸,一路走好。

四年级:何诗雅

篇2

机动车被盗发生交通事故,承担赔偿责任的主题是明确的,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盗窃、抢劫或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抢劫或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根据最高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勇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的所有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发生车辆被盗之后要立即报警保留好证据,以免除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相较于修订前的版本,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比如扩大了《工伤保险条例》的适用单位范围和工伤认定范围,大幅度提高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工亡补助金标准,以及将原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畴等。这些变化都和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有助于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不过,由于当前工伤事故频发,在工伤认定问题上产生的纠纷又非常多,因此,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引起劳动者关注的还是工伤认定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关于职工上下班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的问题。

旧《条例》 非机动车事故

不认定为工伤

修订前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该规定意味着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如果职工所受伤害为机动车事故造成则可以认定为工伤,若为非机动车事故造成则不能认定为工伤。

案例一

朱某是上海市某学校的职工。2008年6月24日16时34分,朱某下班途中,在上海市南码头路人行横道内步行横过马路时,与周某驾驶的电动自行车相撞,造成朱某左侧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左侧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左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上海市公安局某分局交通警察支队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周某驾驶电动自行车行经人行横道时未注意避让行人造成事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是造成事故的唯一原因,承担全部责任;朱某无违法行为,不承担事故责任。

针对自己所受伤害,朱某认为构成工伤,并向上海市某区原劳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保局对朱某于下班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并受伤害的事实予以承认,但认为该情形不符合《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关于认定工伤、视同工伤的规定,遂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认定决定。朱某对认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上海市某区人民政府于2009年2月17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维持了劳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朱某不服行政复议决定,遂以劳保局为被告、上海市某学校为第三人向上海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审判

庭审过程中,朱某诉称:根据《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时速20 km(属强制否决标准),整车质量应不大于40 kg。但根据上海市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心检验报告显示,肇事电动自行车自重70 kg,车速测试小于时速40 km,为电力驱动的两轮类车辆,不符合《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标准》中有关电动自行车的要求。因此,本案肇事车辆不符合国家电动自行车的技术标准,不属于非机动车,而属于机动车。劳保局认定朱某是受到非机动车事故伤害,并据此不予认定工伤是错误的,应予以撤销。

劳保局则辩称:撞伤朱某的是一辆按照非机动车来进行管理的电动自行车,不能因为某些技术标准就认定为机动车;而且认定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并非朱某的职责范围。故要求驳回朱某的诉讼请求。

上海市某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超标电动自行车事故伤害的,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由于目前电动自行车在车辆管理上一般是按照非机动车来进行管理,而且也无证据证明肇事电动自行车在肇事时的速度超标,因此朱某在下班途中所受的事故难以认定为机动车事故。劳保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结论并无不当之处,遂于2009年5月22日作出(2009)浦行初字第50号判决如下:维持被告上海市某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8年11月13日作出的某某劳认结(2008)字第某号工伤认定。

朱某败诉。

律师说案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交通事故的定义,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此处的“车辆”既包括机动车也包括非机动车。既然同样是交通事故,同样是发生在职工上下班途中,为什么唯独机动车事故伤害可以认定工伤,非机动车事故伤害不能认定工伤呢?显然,旧《工伤保险条例》的该项规定对受到非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职工有失公平,因此在理论界和实践中一直饱受诟病,也决定了其势必会被修改的命运。

新《条例》 非机动车事故

可以认定为工伤

2011年1月1日,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在第十四条明确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据此规定,只要职工在上下班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且非本人主要责任,即可认定为工伤。意即职工上下班路上受到非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也可认定为工伤,而不再局限于机动车事故伤害。

案例二

2011年2月23日,黎新娥入职浙江杭州慈溪市莱叮猫服饰有限公司,在该公司从事检验工作。2011年3月5日晚,黎新娥从公司下班后,乘坐同事姚亚波驾驶的B211436号电动自行车回家。当晚21时40分许,姚亚波驾驶电动自行车沿329国道自东往西行驶,在行驶至329国道131 km+200 m处左转掉头,驶入北侧非机动车道的过程中,姚亚波驾驶的电动自行车驶入北侧河道内,并造成姚亚波当场死亡、黎新娥受伤的道路交通事故。2011年5月18日,慈溪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作出慈(公)交认字[2011]第3302222011A00918B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姚亚波承担此事故的全部责任,黎新娥在此事故中不承担责任。

2011年10月11日,黎新娥向慈溪市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了身份证明、仲裁裁决书、交通事故认定书、门诊病历、证明等材料。慈溪市人社局于同日受理后,向黎新娥所在单位慈溪市莱叮猫服饰有限公司送达了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但慈溪市莱叮猫服饰有限公司未在举证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举证材料。经过调查,慈溪市人社局于2011年11月10日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第十九条第二款及《工伤认定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作出慈劳社工认[2011]F11277号认定工伤决定,认定黎新娥此次事故为工伤。公司不服,向慈溪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于2012年3月6日作出慈政复决字〔2012〕2号行政复议决定,维持了慈溪市人社局的认定工伤决定。慈溪市莱叮猫服饰有限公司不服行政复议决定,以慈溪市人社局为被告、黎新娥为第三人诉至慈溪市人民法院。

法院审判

经过审理,慈溪市人民法院认为:该起交通事故发生在职工黎新娥合理下班时间内,事发地点也位于黎新娥下班的合理路线之内,而且经慈溪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所作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黎新娥在该起交通事故中不承担任何责任。黎新娥在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工伤认定条件。慈溪市人社局经过调查核实,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因此,对公司要求撤销慈劳社工认[2011]F11277号认定工伤决定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公司败诉,黎新娥下班路上所受非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

律师说案

应当说,新《工伤保险条例》将职工在上下班路上受到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统一划入工伤认定范围,而不再作机动车事故伤害或非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区分,是立法的一大进步,很好地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同时,除交通事故外,新《工伤保险条例》还将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和火车事故伤害也纳入了工伤认定的范围。该工伤认定范围的扩大既是为了避免立法上的不公,同时也是综合考虑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比如当前机动车交通事故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都日益频发,地铁、城际轻轨、城际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在各大城市迅速普及,道路交通工具类型不断呈现多样化特征等。

尽管新的《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但也对工伤认定条件作了一定限制。对于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认定工伤:

第一,交通事故发生在合理的上下班时间,即职工往返于休息场所和单位的时间符合用人单位的上下班规定或在合理范围内;

第二,交通事故地点位于合理的上下班路线,该处合理的上下班路线指职工往返于休息场所和单位之间的必经路线;

篇4

思念是一首缠绵的曲 牵出丝丝缕缕的心曲 飘飞千里……你走时,思念的种子就发了芽,到现在已是满树繁花,每一朵都让人痛彻心扉!希望你在天堂一切都好!

在天灾人祸面前,生命是如此得脆弱,让我们为可爱的陈怡洁同学默哀和祈祷吧!

雨水已经将我的血液带回了大地,

这是生养我的故土。

请原谅,我还来不及长大。

虽然,我也梦想能建设国家。

可是,我再也不能从土壤里发芽开花。

列车带我到了天国,

爸爸妈妈,你们在哪?

篇5

在王勇平调职当天,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上称:“新闻发言人就像一件超薄紧身衣,身材不好想靠它混过去是门儿都没有的。出了事儿的时候,只靠新闻发言人来撑着,更像超薄紧身衣湿了水,连烂疮都隐约可见。”

在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连发三篇博客,同时接受多家媒体访问,指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所存在的问题;各方专家也纷纷表态,将公众不满的原因进行了细剖。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应该如何做?如何既让领导满意,又能成为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如何在“戴着镣铐”的情况下,把舞跳好?本刊综合多方资料,七问处于风口浪尖的新闻发言人――

一问:为什么公众对近期一系列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表现不满?

――最不满意的是态度。

新闻发言人是政策者、信息传播者,也是救火队员、道歉者。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公众最不满意的还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对于事件的处理态度――多多少少都有些虚情假意和被动应付。任何一个单位都有可能发生危机事件,需要时时做好准备,为单位树立良好的舆论形象。其中,是直接面对积极回应,还是虚情假意被动应付,这是能否树立良好舆论形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问:王勇平的回答问题在哪里?

――不该有职业性的微笑。

作为事故发生后即召开的新闻会,因为不大可能有足够的事实可提供,所以这时态度比事实更重要。而作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态度却让受众不舒服。他的语态太强势,语调过于高亢、激昂。神态也有些不合,比如眼睛总是向上,时时有松弛和自然的样子。最不该的是有职业性的微笑,这样的场合是断不该有的。对于“为什么探测过无生命体征,还会在切割过程中又找到一个女孩子”这样的问题,他回答得非常不准确,还夹杂一些情绪化表达,反而使受众产生了一系列新疑问。“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之类的话更不应该在会上说了。不好的事情,千万不要想方设法说成好事。

三问:假如你是故宫、红会、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你会怎么做?

――弄清事实,态度负责。

首先,我会在第一时间报告我的领导,建议给予高度重视。然后,建议领导最迟要在事发后3日内召开新闻会,请一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在这3天里,各部门要紧急动员起来,即调查事件缘由。当内部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作为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一方面协调各部门的口径,一方面要准备一份权威的、经得住推敲的、让公众能够理解的主发言稿。在会中,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当然,即使这样也还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至少媒体和公众是会认同我们的态度的。

四问:上级不愿公开信息时,新闻会会不会流为一种形式?

――仅凭发言人一张嘴无法逆转乾坤。

在这次7•23事故中,可能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上级不愿意公开信息,或者一些工作没有做好,从而导致新闻发言人的回答不被公众接受。对于某些官员来说,信息公开就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利益的缺损、个人名誉和地位的动摇,公开还意味着为官习惯的改变。这种情况下,新闻发言人仅凭一张嘴是无法满足公众要求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新闻会成为了应付公众的一种形式。如果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不重视新闻制度,或者只表面重视新闻制度,而想让新闻发言人重视新闻制度,这是不可能的。

五问:新闻发言人有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部门处理工作不可取代。

没有法宝能应对所有问题,但有一些基本的通用原则,如“忠实说,迅速说,首先说”,并寻求部门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点。首先应该明确新闻发言人的定位,即新闻发言人应代表他所供职的部门发言,这是一种职务行为,而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人的情绪、认识等不应当出现在新闻会上。其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发言人的作用应建立在部门以及领导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如果对突发事件处理得当,发言人可以把这个信号放大;如果处理不当,要尽量把不妥当的信号缩小。但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部门处理工作都不可取代。如果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没有做好,而是指望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来弥补,这是不现实的。

六问: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真诚”二字必不可少。

可用16个字来概括当代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使命:传达信息,提升理念,引发思考,丰富情感。实际上,新闻发言人无论掌握什么技巧,有两个字必不可少,就是“真诚”。新闻发言人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两个,一是事实,二是态度。新闻发言人要以事实胜于雄辩和恳切的态度对待媒体,清楚的就说清楚,不清楚的就说待查;该认错的就认错,即使不是自己的错误也要协同有关方面解决。如果一个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提供的是模糊的事实,说明的是不准确的情况,表达的是模棱两可、爱憎不明的态度,这就是比较失败的新闻会。新闻发言人的境界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提供信息方面做到8个字,“及时准确、全面有效”;第二种境界就是做到“形象具体、生动感人”。

七问:大型突发事件的应对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6

关键词:机动车专用道;交通事故;归责原则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5901

《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时区分了交通事故的不同主体,但没有考虑到路权配置对归责原则的影响。例如,当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进入封闭的高速公路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受到损害时,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即使机动车方能够证明自己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仍需承担赔偿责任。这对机动车方是否公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 交通事故一律采用无过错责任的质疑

现行法律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理依据主要是报偿理论、危险控制理论及保护生命权理论。报偿理论,即“谁享受利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认为机动车方在享受机动车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自然应由他们承担因机动车运行所带来的风险。危险控制理论,认为机动车驾驶人在上路之前受过专业的训练,熟悉道路交通规则,因此他们能够最好地控制危险;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能够促使其谨慎驾驶,尽量避免损害发生。保护生命权理论认为高速行驶的机动车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而“生命权”大于“通行权”,让机动车方承担无过错责任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实现对“生命权”的保护。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适用无过错责任的理论对于发生在机动车专用道上的交通事故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报偿理论所说的“谁享受利益谁承担风险”要求享受利益方对风险是明知的、可以预料的。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在机动车专用道上非机动车、行人是没有通行权的。机动车驾驶人在遵守路权原则的前提下,依据信赖原则信赖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也会遵守路权原则,不会出现在机动车专用道上。此时要求机动车驾驶人预料到非机动车、行人会突然出现的风险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因而报偿理论在机动车专用道上没有适用的前提。

其次,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进入机动车专用道的行为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在侵权法理论上一般称之为受害人的自甘冒险。在自甘冒险的场合,通常由行为人承担损害后果。且这种行为在给其自身带来危险的同时,更给不特定的多数机动车驾驶人带来严重危险。如果说在人车共行的普通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是危险作业,那么在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进入机动车专用道时,情况则恰恰相反。此时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是控制危险者,只要他们遵守路权原则,不进入其不享有通行权的机动车专用道,就能够以最低成本避免交通事故损害。

最后,在非机动车、行人进入机动车专用道导致交通事故时,让机动车方承担无过错责任并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权”的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进入机动车专用道时,应当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所可能招致的后果:一旦被机动车撞上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形下让机动车方承担无过错责任无疑是让机动车驾驶人对自己毫无预见性的他人的行为负责。况且如果机动车驾驶人为了躲避突然出现在机动车专用道上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而撞上其他车辆或建筑物,导致自己和乘车人受伤甚至死亡,那么谁来关心和保护他们的“生命权”呢?

综上所述,在非机动车、行人进入机动车专用道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对机动车方适用无过错责任缺乏法理依据,不能维护守法者的正当权益,也有悖于“违法者责任自负”的法律精神及公平正义原则。

2 机动车专用道上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的理据

法律通过对不同责任主体提出不同的注意义务要求来实现公平,因此法律上注意义务的判断基准就是判断当事人过错的基准。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义务包括妥善处理所遇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紧急情况、回避损害发生。因此,非机动车、行人违反交通规则进入机动车专用道时,正是机动车驾驶人提高警惕、严格地履行其注意义务,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刻。如果机动车驾驶人没有履行这一义务,导致本来能够回避的损害没能回避,那么该机动车驾驶人就是有过错的,此时按照过错责任就可以使其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如果该机动车驾驶人明明能够回避却故意碰撞,那么他可能还会构成故意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来看,他们虽然没有驾驶机动车,但他们仍应遵守交通规则,履行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在高速公路等机动车专用道上,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有不得进入的注意义务。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进入机动车专用道就是有重大过失的行为。

3 结语

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时没有考虑到不同道路上路权分配的差异,在普通道路和机动车专用道上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建议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第76条再作修改补充,在非机动车、行人进入机动车专用道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对机动车方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参考文献

[1]杨立新.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篇7

本文就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保险公司是否应该承担诉讼费,谈谈个人的观点。或许对当前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的增长能起到抑制作用。法院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后要对诉讼费的承担作出判决和调解。不少法院把诉讼费和鉴定费判决或调解不让保险公司承担, 而由受害者或投保人承担。不同的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对诉讼费用的负担,有不同的处理结果。有的法院判决诉讼费和鉴定费由保险公司承担; 有的法院判决由机动车驾驶员一方承担;有的法院按事故责任的划分由当事人双方按比例承担。我认为,在保险金额范围内的赔偿, 诉讼费鉴定费应由保险公司全部承担, 超出投保金额以外的赔偿, 诉讼费用按事故责任比例确定。首先,保险公司作为赔偿方, 在案件中就是败诉方。败诉方承担诉讼费, 是世界各囯法院的通常做法, 我国诉讼费交纳办法也有这一规定。诉讼费和鉴定费由保险公司承担, 于法有据。

另外,保险公司积极有效的及时理赔, 伤者就不会到法院去诉讼, 诉争就不会发生, 案件的诉讼与保险公司不能积极有效的及时理赔有密切的关系, 伤者采取诉讼的方法维权, 也是迫不得已。伤者到保险公司理赔时, 有极个别的保险公司要求伤者让步,甚至对伤者的残疾赔偿金打六折, 伤者不同意就让其到法院进行诉讼, 做伤残和三期天数(误工期限, 营养期限, 护理期限)的鉴定拖延时间, 折腾受害者, 保险公司这样做以求达到少赔付,追求利润最大化, 从而丧失企业诚信的准则, 判决诉讼费和鉴定费由保险公司承担也是对不诚信的惩罚, 让不诚信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在交通事故案件的审理中, 保险公司一般会在法庭上以投保人在投保时, 保单中约定; 诉讼费和鉴定费保险公司不承担, 以此抗辩, 达到法院判决或调解时, 保险公司不承担诉讼费和鉴定费。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约定的条款是无效条款。

第一,保单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 对格式合同条款内容发生争议时, 应对合同提供另一方作出有利的解释,我国《合同法》有明确的规定(《合同法》第四十一条) 。第二,我国《保险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保险人承担。虽然《保险法》第六十六规定允许合同当事人约定诉讼费用由谁承担, 但这种约定是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的约定, 它对伤者没有约束力。保险所保护的利益核心是不特定的事故第三者, 其订立保险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够迅速, 直接获得保险合同确定的赔偿。此类诉讼的提起, 正是缘于保险公司怠于行使人身损害赔偿义务。第三,受害人向肇事方和保险公司主张的权利,是因为肇事方侵害了其合法权益,是侵权之诉。保险公司的赔偿是一种替代侵权的赔偿, 而不是合同之责的赔偿。依据第三者利益的保护和保险风险分担原则,投保人投保就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 转栘风险给保险公司, 把精力投入到自身本职工作去,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保险公司的赔付从性质上来讲已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它承担的是侵权责任,而非合同责任。因此,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是一种代位侵权赔偿,是基于驾驶人员对受害者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而进行的,这种赔偿是侵权之赔。他与投保人的约定是不能对伤者提起诉讼后, 免除承担诉讼费和鉴定费的抗辩。第四,保险法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不承担诉讼费和鉴定费的抗辩是不能成立的。关于鉴定费的承担, 在交通事故中, 伤者为获得正常的合理的赔付, 依法进行伤残和三期天数的鉴定, 鉴定费是为了诉讼而发生的, 应属诉讼费的范畴。

进行司法鉴定就是为了合理的公正的给予赔付, 有专业知识的法医学人士作为独立的第三方, 依法作出伤残等级和误工期限、护理期限、营养期限的鉴定, 供法院审判人员在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进行参考,是非常必要的。鉴定费用归根到底是由于侵权人的侵害行为造成的, 属于受害者合理的财产损失范围。按照最高院民一庭【民事审判信箱】的意见,鉴定费属于诉讼费用的范畴,应当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诉讼费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负担的除外。为防止当事人漫天要价, 滥用诉权, 对于为了不正当行为的伤者。在诉讼中,有的当事人会提出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甚至是违法的行为要求,向保险公司提出高额的, 无事实依据的赔偿.对此而发生的诉讼和鉴定费用,应由行为人负担。如串通他人作伪证,该作伪证的人的误工补贴和差旅费等应由串通方承担; 又如当事人故意逃匿,逃避送达,法院为此而公告送达的公告费等等,这些费用均应由实施不当行为的当事人负担。当事人因自身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内举证,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提出新的证据致使诉讼费用增加的,增加的诉讼费用由该当事人负担。笔者众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发现有些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 明知伤者的伤情构成伤残等级故意不承认伤残,让伤者进行伤残鉴定, 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人民法院能够依法转换思路, 对于不能依法合理的给予赔付的, 在诉讼中要惩罚经营理念中的不诚信行为, 应让不诚信行为者付出必要的代价,诉讼费和鉴定费判决由保险公司承担。其目的是让保险公司能够积极有效的及时进行理赔。所谓有效理赔,就是保险公司在投保人申请理赔后,及时拿出理赔方案及具体的理赔金额。如果保险公司提出的理赔金额与法院最终裁判的赔偿金额相差不大, 说明保险公司同意进行赔付, 其行为应视为有效理赔;原告的诉讼标的与保险公司的理赔相差较大,说明投保人在理赔过程中提出过高的理赔要求,不能协商理赔的原因在投保人或受害人而不在保险公司,该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理应不承担诉讼费。反之,保险公司提出的理赔金额与法院最终裁判的赔偿金额及原告的诉讼标的有较大差距,则说明保险公司没有进行有效理赔,引起诉讼的原因在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应承担案件的诉讼费和鉴定费。而且保险公司对于该项证据的举证是不存在困难的,因为在理赔的过程中,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均需填写相应的材料。由于保险公司没有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保险公司对诉讼的产生、诉讼费的发生是有过错的。

篇8

[关键词]醉酒驾驶;致人重伤;交通肇事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27-01

一、案情简介

2012年9月26日,宋某酒后驾驶摩托车后载李某途径某省省道某线路段时,不慎摔倒在路边水沟,造成宋某、李某受伤及摩托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案发后,宋某因伤情严重被送往医院抢救,经抽血检测,宋某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107.80mg/100ml,属醉酒驾驶。后经某市公安局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宋某应承担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李某不承担责任。经法医学鉴定,宋某的损伤程度达重伤,李某的损伤程度为轻微伤。

二、分歧意见

本案在办理过程中,针对宋某行为的定性,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本案中宋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因而发生交通事故,致一人重伤,且负该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适用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定性为交通肇事。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中的“致人重伤”,在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不应当对其他扩大解释,而应依据刑法谦抑原则,将该规定理解为“致他人重伤”,因此对于宋某应当以危险驾驶罪论处。

三、评析

在此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宋某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顺应罪责刑相适应及刑法谦抑原则。英国哲学家边沁有一句名言:温和的法律能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会在公民中间得到尊重。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应当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人人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去适度克减不必要的犯罪认定或抑制不必要的重刑主义倾向。在本案中,宋某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深层的影响并未达到严重的程度,我国刑法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之所以大于危险驾驶罪,正是因为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的行为将社会公共安全及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于危险之中。“处拘役,并处罚金”是对醉驾的最低刑罚,而不管当事人的行为是否造成了社会后果,这是由“危险驾驶罪”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危险驾驶罪”不是结果犯而是行为犯和危险犯,所以不能以撞死撞伤几个人、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多少财产损失来定罪量刑,而应当以醉酒驾驶本身的行为来定罪量刑。正是因为危险驾驶的犯罪行为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性相对轻微,既然是相对轻微的犯罪行为,就应当援引与其罪责相适应的刑罚规定加以处理,而非适用较重的刑罚来对其进行定罪量刑。

第二,“致人重伤”应当理解为“致他人重伤”。根据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情形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从本案中来看,经抽血检测,宋某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107.80mg/100ml,符合于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情形,且负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这看起来本案宋某似乎已构成了交通肇事罪,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该条司法解释中“致1人以上重伤”的规定如何理解。我们都知道,刑法禁止类推解释,但并不禁止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刑法允许作出一定的扩大解释来顺应日益多样的犯罪形式,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合理性的考虑,在本案中应当适用限制解释,即将“致人重伤”的范围限定在“致他人重伤”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立法本意。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通过抓好源头、完善设施,广泛宣传教育,落实责任,严格操作,全面推进邮政交通安全工作。创建更加安全、畅通、和谐、稳定的交通环境。

二、活动目标

以“爱车守纪,安全节约,热情服务,文明行车”为目标,完善安全设施,确保交通有序畅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守法意识、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减少交通事故。

(一)提高邮政车辆安全工作与管理水平,增强驾驶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执行能力,确保全年安全行车无事故,更好地为我局保障支撑服务。

(二)此次活动以“安全第一、杜绝违章”为目标,以教育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比。

(三)活动期间将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交通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驾驶人员应自觉主动检查车辆状况,保持车辆使用性能完好和卫生清洁,并做好车辆的检查记录和每天的日志。

(四)活动结束时将开展满意度测评,综合评价每位驾驶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劣。

(五)参加综合评价人员:局领导、各科、部室负责人及班组长。

三、时间安排

从2010年4月20日开始,到2010年7月30日结束,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4月20日至4月30日)

主要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宣传发动,完善制度,排查安全隐患。

(一)制定活动方案,安排具体工作内容及要求。

(二)召开全体驾驶员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三)完善车辆各项制度,组织驾驶员学习讨论。

(四)对所有车辆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阶段(5月1日至7月15日)

主要活动内容:整改隐患,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

(一)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类影响车辆正常运行的安全隐患,确保车辆随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二)组织驾驶员进行行车安全教育和评比,实行“安全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安全例会。

(三)聘请交管系统***上一堂交通安全教育辅导课,开展交通法规学习、交通事故案例分析,相互交流行车经验和教训。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评比阶段(7月16日至7月30日)

主要活动内容: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巩固成果。

(一)组织全体驾驶人员开展满意度测评,综合评价每位驾驶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劣。

(二)测评标准,根据《车辆管理制度》驾驶员处罚措施的内容进行评定。

(三)主要评定内容,从爱车、守法、节约、准时、文明,做到“七条禁令”等项目。

(四)此次活动给予评选及奖惩。

四、奖惩励方法

1、“流动红旗车手”一名。 奖金: 800元

2、无安全事故及无违章记录。各奖励: 500 元

3、损失在XX元范围内的驾驶员惩罚 500 元

4、损失在XX 元以上的驾驶员,惩罚1000元及负相关责任。

五、工作措施

(一)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交通安全知识。

(二)严格各类车辆管理,规范驾驶人员的行为规范。

(三)加强车辆驾驶人员的管理,从源头上减少事故隐患。

六、组织领导

组 长:李洪

副组长:蒋裕浒 江建林

成 员:张静 龙飞 龙成云 刘必前 周华林 蔡宾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活动的落实。

办公室主任:江建林

办公室副主任:龙飞

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百安”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由杨开明 张勇 吴高明 唐世明 杨兵 组成。

七、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此次“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和紧迫任务。要予以高度重视,紧抓不放。全体驾驶员要服从领导,听从调动,努力完成交给的各项运输任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严格操作规程,掌握车辆性能。熟练驾驶技术,努力提高安全操作水平。爱护车辆,搞好车辆的保养,维修和车容卫生,出车准时、准点,服务周到热情,尽量满足用户合理化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工作。

(三)驾驶人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严禁酒后驾车、疲劳开车、超速超载、违章变道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谨慎驾驶,自觉执行安全行车规定,做到安全行车。

篇10

微博的点击、点评和转发,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带来的“全民围观”,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微博空间不再只是社会的缩影,微博就是社会在赛博空间的同步直播。微博这种即时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调。从一系列的媒介事件中可以看出,“微博时代”下公民意识正在迅速崛起,民众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和建设公民精神空间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微博崛起的传播学意义

微博的技术优势使其为公众在获取信息上开辟了新的渠道,减少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所形成的“渠道霸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学意义。

传统媒体开始借助微博寻找新闻线索。以往网络等新媒体往往跟随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在微博出现后,由于微博提供了更加迅速及时的信息渠道,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传统媒体往往要借力新媒体,在微博“第一手消息”的基础上做文章。微博对议题在方向上的引导,对于民主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打破了“单向度”的传播局面。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角度来看,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是打破“单向度”的一股力量。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大众传媒”和“大众”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的“单向度”,进而就是社会文化的“单向度”。而微博则是一个提供“多向度”的新媒体平台,在微博传播中,不同用户即不同信源会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对于同一事件,在微博上会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报道和评论,使受众能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事件。

“自媒体”带来了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在这个媒介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微博的问世赋予了公众比以往更大的传媒接近权,“人人皆媒体”的说法由此而来。微博在“自媒体”方面的试水也开拓了一种称为“微新闻”的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微新闻”是指基于Web2.0技术

即时的新闻,以“短、灵、快”为特点,用户可以借助电脑或手机,记录下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即时事件进展,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新闻传播活动。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优劣势分析

2009年由饭否网首先引进的微博,最初的功能只是类似于SNS社交网站,当时最流行的是明星开微博与粉丝交流。在2010年微博去明星化以后,用户数量激增,微博的公共影响力也在一系列的微博媒介事件中逐步显现和增强。微博的传播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第一时间消息、让公众参与讨论、形成社会舆论,在许多媒介事件中,微博已经直接有力地影响事件的发展,甚至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比如2010年9月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借助于《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的微博直播,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并最终得以解决。《中国青年报》2010年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7.3%的人会对微博上传播的公共事件发表意见。与此相应的是,几大门户网站微博的“热门话题”中,超过95%涉及公共事务,其中社会公共事务的比例最大,占全部热门话题的78%。

在7.23动车事故中,微博表现不俗,关于动车事故的第一条消息是由乘客通过微博发出的,而在整个事件进程中,微博都在关键点上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金一小时”――微博传播的速度优势。7.23动车事故发生后,首先向外界公布消息的是一名微博ID为“袁小芫”的用户,事发时她是D301次列车上的一名乘客,事故发生仅四分钟后她就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公共事件的当事人利用微博直播,时效上优于任何传统媒体。23日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种种图片、文字信息,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借助微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微博在本次动车追尾事件中体现了“黄金一小时”的特点,也就是说,首发的现场网友博文比传统媒体早发一小时。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时间获知事实,消除不确定性,而微博正是凭借简单快速的特点,成为消息的首发平台。

“ 乘客意识增强” ―― 聚合民意的议题设置。不同于传统媒体中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微博上的议题来自于公民大众,议题能设置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公众是否关注。议题由某个“自媒体”率先发起,经过其他用户的评论、转发,引发围观后,传统媒体将此议题传播到更广的社会空间,个人行为就由此成为社会。微博上信息的过滤由公众共同完成,有新闻价值的、与多数公众有注意力交叉的信息会被瞬间放大,由此,微博设置议题的公共影响力形成,成为又一个公共话语空间。

微博的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能够根据关键字出现的频次,统计出热门话题。而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又直接源于用户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越是基于公共理性的注意力整合,关注该话题的人数越多,该话题就越容易出现在首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由公众集体完成的议程设置。从7.23事故发生截止到7月25日8时,在新浪微博中,关于该话题共有4581899条相关微博,连续两天位于热门话题榜之首。沈阳认为,这次事件体现了民众“看客意识”的减弱,“乘客意识”的增强。

用户通过微博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体现了微博更容易表达民意的特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民众的“乘客意识”得到加强,改变了单纯围观的心理惯性,而是参与其中并试图改变,这对于民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传统媒体人王星所表达的“在传媒提速的列车上,我们都是乘客”。

强大的社会动员力―― 微博上公民意识的凸显。关于7.23动车事故的热门微博,有些达到了上百万的转发次数,以及近20万条的评论。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微博对这起公共事件的影响,不仅停留在言论的层面,已经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中。全程参与这次事故报道的《温州都市报》记者卢俊敏表示:“事发之后,由于微博的呼吁及转帖,当天晚上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700多人参与献血。在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刊登消息之时,微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事故发生开始,微博在众多“自媒体”的信息聚合下,信息滚动直播,寻亲信息,一方面关注事故现场的搜救动态,另一方面关注官方新闻发言人披露的信息,使微博成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成为公众了解本次事故的一个最佳平台。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中表示:“这一次动车事故中,微博上各方的整体表现确实可圈可点,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良善和公民责任感。”而其意义还不止于此,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绍章认为:“微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体角色,更担当了凝聚公民意识、表达公民思想、行使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等全新多元功能。”

信息的“情绪化、碎片化”――微博传播的自身局限。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与其的即时性和移动性,对于信息的传播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正是为了满足快速的要求才使得信息碎片化,而信息的移动和快速传播也正是得益于信息内容的微化,但这也是微博作为信息媒体的弊端,由于受到140字的字数限制,微博新闻难免带有片面化和情绪化的色彩。

微博虽然能够满足公众“第一时间”的知晓欲,但是后续的深度、连续报道还是要靠传统媒体把微博上散乱的信息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采访和调查,系统、全面地进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