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22 05:1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事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辐射如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人体从吸收辐射能量开始,到产生生物效应,乃至机体的损伤和死亡为止,涉及许多不同性质的变化。
在辐射的作用下,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会被电离或激发。这些生物大分子的性质会因此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及代谢亦遭到破坏。实验证明辐射可令DNA断裂或阻碍分子复制。此外,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大量水分子中,当辐射作用于水分子时,水分子亦会被电离或激发,产生有害的自由基(如OH-1、H+自由基等),继而使在水分子环境中的生物大分子受到损伤。
虽然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如剂量不高,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进行修复,这种修复作用程度的大小,既与原初损伤的程度有关,又可能因个体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碘片(KI)能防辐射吗?
它是如何防辐射的?应该服用多少量?
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切尔诺贝利的经验表明,放射性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受照人群的年龄均在0〜18岁之间。因此,碘化钾分配的首要对象是幼儿和怀孕妇女。
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碘甲状腺阻断在多数场合将与其他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
接触放射性碘可导致甲状腺癌显著增加,特别是幼儿。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可在甲状腺中蓄积。在暴露前预防性服用碘化钾,可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并降低患甲状腺癌的长期风险。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碘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时持续保护作用,在含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烟云来袭时对甲状腺起到了充分的保护作用。然而,在长期持续性释放状况下,则有可能出现重复照射的情况。
再次强调,只有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就服用碘化钾,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
一旦发生核辐射应
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首先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怎么知道自己的房屋和其他物品
受到放射性污染?
在疑有或确有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将快速组织现场的监测和评价,以判断放射性污染的性质、实际的污染水平及范围,用以指导后续的应急行动中对应急响应人员的监护和伤员的救治。除了现场快速监测外,还会采用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测量的方法进行放射性监测。
篇2
1.1中国核电发展与能源结构。核电作为新能源清洁无污染,发电效率较高,运行成本较低,将满足我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布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缓解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将振兴我国相关装备制造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资源贫乏、结构失衡、需求剧增、缺口很大、能效不高、减排困难,这是当前中国能源的基本状况;中国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总量很大,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以煤为主的消费现状是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上跃居世界首位,这也是一些国家用来诟病和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能源现状和环境危机决定发展核电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1.2公众态度影响核电发展。公众态度对一个国家核能发展的政策、技术、经济性等问题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公众对核能存在较大争议,甚至引发冲突,其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是政府在进行换能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公众反对,一些核能项目会在公众的反对和质疑声中被拖延或中止,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公众对核电态度的改变不取决于对核电技术了解,而是受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核电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涉及社会、技术、心理、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性课题。因此,要改变核电的公众接受性,首先就要加强对核电的科普宣传。由于各国对核电科普宣传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民众对核电接受性也不尽相同。由于核电宣传基础较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支持率较高,这几个国家的核电发展预期也较好。
1.3核事故危机公关处理与核电发展。日本福岛核事故无疑给全球核电复苏态势带来巨大打击,一段时期内核电复苏步伐将有所放缓,但不太可能出现上两次核电事故后长达二三十年的萧条期。目前,主要核电国家均宣称要继续保有核电。美国、法国、英国等老牌核电国家表示坚持核能发展立场,并采取措施,全面审视和评估本国核电站安全,尽最大可能保证核能的安全利用。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正是因为这些事故才使得我们的安全性能不断完善,保护措施不断升级,例如在三里岛事故后导致更严格的安全标准的核电站出现。
2、核电科普宣传促进核电发展
2.1国内外核电工作认知度和接受度。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核能接受性不尽相同。核能公众接受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至今仍未走出低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全球18个国家18000人进行的一项大范围的调查显示,62%的被调查者同意现有核电站继续运行,但59%的人反对建设新的核电站,相对而言,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新建核电站的支持率较高。中国的核电处于初级阶段,能否大力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公众的接受度,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对于核电的发展态度是中性偏接受的,但公众对核电的担心和反对是存在的,公众反对成为中国发展核电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在核电公众宣传方面开展的工作还很不够。
2.2核事故对核电宣传工作的响应。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与日本民众的冷静、淡定不同,由于对核知识科学理解的匮乏,中国各地区的许多群众听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疯狂抢购食用碘盐。探究“抢盐风波”发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对核电知识本身了解太少,面对核事故的发生不知道应如何进行科学的防护。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在核科普公众宣传方面的缺失与不足。面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种种谣言,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动员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正面回应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理解这一热点问题。
2.3公众核电态度与核电产业发展。随着中国新一轮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安全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的关注。现在,已经有部分省市的居民向核安全局写信反对在当地建造核电站。可以说,公众不理解、不支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一道障碍,向公众进行核电科普教育和宣传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核电包括核电产业回归理性发展。我们应在确保核电安全的同时,将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纳入核电发展的重点,这也是此次福岛核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一个与公众积极沟通,面向公众开展的核电科普宣传工作新局面正向我们走来。
3、核电安全宣传工作的方向及建议
3.1探索核电宣传工作常规举措。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积极宣传核电,对比核能与其他能源的优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将会采用的污染控制措施等等。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消除公众对核电的疑惑和畏惧心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与公众建立有效沟通,增进公众对核能的了解,并在核能的风险接受性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博客、微博、手机报、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即时宣传核电。
3.2加强核电事故的应急。建立全国性核与辐射事故信息资源库,并向公众主动推送相关信息。资源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核电及相关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类型等信息,即基础信息子库;二是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常规知识、技能、流程,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等信息,即知识与政策子库;三是世界各国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案例信息,即经典个案子库。
篇3
[关键词] 核能 核事故 福岛 警示
人类几千年来都是从自然界中取得能源,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后,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能源,大量地消耗各种化石燃料,使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同时也由于大量“三废”的排放,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能源。
1 核能是20世纪重大发现
自从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现象后,人类就开始试图利用原子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遗憾的是,核能一出现就被用于制造核武器,危害人类而没有造福人类,直到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开始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建造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不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会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而且核裂变能量大,可建造大功率发电站。因此,核能被认为是能量大、耗料少的清洁能源。随后,核电站便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近500座。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是拥有核电站最多的5个国家。核能的利用和发展成为20世纪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世纪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核能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唯一能代替化石燃料并大规模使用的能源。
然而,随着核电站在发展过程中核事故的出现,特别是美国三里岛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的出现,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使人们对核的恐惧与日俱增。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出现,则又一次加重了人们对核事故的忧虑,许多人甚至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由于核电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十分突出,有人甚至这样形容核电:核电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正常状态下是安全的,而一旦失控,就可能危害人们的安全。
2 福岛核事故与应急监测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核电,全国有18座核电站,54个反应堆,大都是沸水堆。然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强地震并引发高达10米以上的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下属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一、二、三号运行机组紧急停运,反应堆控制棒插入,机组进入次临界的停堆状态。在后续的事故过程中,因强烈地震的原因,导致其失去场外交流电源,紧接着因海啸的原因导致核电站内部应急交流电源(备用柴油发电机组)失效,未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功能全部丧失并引发事故。此次事故按照国际核事故分类等级,达到最高的7级,与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相当,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爆炸性、短时间高架排放,而福岛事故排放持续时间较长,放射性排放位置较低,大气弥散速度较慢,排放的放射性核素碘131总量仅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1/10。
事故发生后,按照环保部要求,我国立即启动核应急预案,开展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加密测量频次,并随着事故状态的变化,增加了监测点位和监测内容,监测结果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由于事故状态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制定了应对措施。从监测结果看,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对福建省的影响是存在,但影响极其轻微。
3 福岛核事故对核安全的警示
在当今有核电站的国家中,日本可以说是核电站建设较早的国家,已经有过多次小的核事故教训,但福岛核电站出现这样的特大事故,确实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外,也暴露出在核电站安全管理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在对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表示同情和关注的同时,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核电站更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警示。
3.1 核电站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
核事故的防范设施必须与核电站的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核电的安全性是核电建设必须考虑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经济性和安全性关系上,应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绝不能为了节省核电站的建设成本而降低安全标准。比如,福岛核电站由于对气体排放管道监测不力,忽视了安全壳氢爆炸的可能,虽然在建设核电站时节省了成本,但最终造成氢气向壳外泄漏而发生氢爆炸,使反应堆厂房受到破坏,产生放射性泄漏到环境中。同样,核电站也不能为了提前发电产生效益而赶时间、抢速度,缩短建设工期,这样可能会降低安全系数,也许提前发电对运营商来说是有经济效益的,如果影响到安全,就可能埋下事故隐患,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得不偿失。
3.2 要考虑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正常情况下,发生地震后,反应堆停堆,发电功能即停止。核电站可利用外部电源驱动冷却和控制系统,即使地震对电网造成大规模破坏,核电厂备用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也能准确启动,提供电源。但是,因大地震并引发的海啸接踵而来,摧毁了核电站的海水保护墙,淹没了地势较低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导致了核电站失去所有的外部电力供应,反应堆失去了强迫冷却的手段,堆内温度不断上升,造成爆炸。福岛核事故是因为地震与海啸极端事件叠加效应造成的。因此,在核电安全性方面,应充分考虑多重自然因素影响的叠加效应。福建省核电站建在海边,属于滨海核电站,经专家评估福建沿海的海洋、地质环境不具备因地震引发大海啸的条件,但福建沿海的台风是常有的,每年会出现几次,有些强台风的能量大,破坏性强,带来的暴雨也会造成洪水,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造成供电中断。也许几种极端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非常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说,人类有记录以来虽然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并不等于以后不会发生,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福岛9级地震和海啸以前也没有记载过。
3.3 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
核电站虽然建立了纵深防御体系,但核电生产企业仍应该建立核安全文化体系,以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管理核电站,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和修正,防患于未然。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早在几年前,该核电站就曾发生过核泄漏事件,但日本核电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隐瞒,也出现过试验报告造假和温度测定资料报告被篡改现象,被监管部门作停堆处罚过。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日本能够以小见大,对核电站各系统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也许就不会发生去年的爆炸事故了。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核安全监管部门对全国已经运行、正在建设的核电厂开展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对于核电站来说,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3.4 加强核电科普,提高公众应对核事故能力
福岛地震和海啸都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去上万人的生命,损失大量的财产,但核电站事故最让人担心和关注。这次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边3公里开始撤离,随着事态的发展,撤离范围扩大到20公里,数十万日本居民井然有序地撤离办公室和住宅,前往安全地带。20~30公里内的居民回建筑物就地隐蔽。日本公众在撤离过程中服从指令,忙而不乱,表现出良好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能做到这样,与日本平常的核电科普宣传和应急能力培养不无关系,这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有关报道曾说,如果类似灾害发生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伤亡人数恐怕都要大于日本。由于我国核电科普尚不全面,加上原子弹爆炸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严重事故的阴影,使人们“谈核色变”,这种恐慌心理在中国引起了荒唐的 “抢盐事件”。因此,做好核电站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演练,加强公民的自律和团结精神,提高应对核事故能力,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政府应当及时向全社会普及核污染的基本常识,让公众了解一旦出现核电站辐射泄漏事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定,听从指挥,千万不要惊慌,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要尽量获取来源可靠的信息,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让公众相信政府具有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
3.5 加强核电技术交流与合作
采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的、更安全的核电站是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根本措施。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说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核电站发生泄漏,全世界都可能影响,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在核电技术上,全世界都不要保守,要尽可能消除核电技术壁垒,核电技术发达的国家要尽可能向其他国家传授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世界早日共享核能为人类带来的共同福祉。
篇4
[关键词]日本能源战略;核事故;对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给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促使核能政策转变,核电站处于停摆检查状态,各方对核电走向展开激烈争论。为了弥补核电短缺,短期内日本通过增加火电满足电力需求,长期内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供给。鉴于日本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对核能安全性展开了深刻检查,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零核能”的计划。对中国而言,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确保核电安全,谨慎发展核电;确保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一、核事故对日本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核能发电量直线下降,电力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福岛核泄露事故给日本的核电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5月,日本宣布关闭了运行中的最后一座核电站反应堆,标志着在47年的核电供应后,迎来了“无核电”时代。福岛核事故之前,核能每年大约提供2834亿千瓦时的电力,在电力供给结构中的比例约为30%。从2011年3月开始,核电发电量就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到2012年5月,日本正式关停了最后一座核反应堆,核电供应为零,导致电力供应明显下降。其中核电比例较高的关西电力辖区最为严重,供给能力相对需求缺口达14.9%。
(二)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明显,电价上涨,碳排放增加
为了保障国内电力总体供应,日本不得不增加火电供给,导致化石能源消费激增。其中,用于发电的原油消费量2011年比2010年增加114.9%,燃料油和LNG分别增加55.9%和19.8%,天然气增长11.6%,增加幅度居世界第三。另外由于火力发电成本上升,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2012年4月起,面向企业电价提高17%。
核电虽然具有放射性,但它有热值高、碳排放少的优点,是抵抗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由于日本火力发电替代核电,导致碳排放量明显增加。根据日本环境部监测,201 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高15%2E右,而此前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可再生能源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
为了弥补核电短缺,日本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以替代核能。2012年7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规定电力企业必须以国家确定的固定价格在一定期间内收购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等能源所发电力。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四)政府更加注重节能降耗,经济社会不堪重负
为了进一步节能降耗,日本政府准备修订《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工厂、办公场所、建筑、运输、家庭消费等领域均有严格的要求,而最新提出的修正案要求高能耗企业把单位能耗降低1%。面对严格的节能要求,日本多数企业甚至认为政府限电及节电要求会影响公司发展,政府的节能措施已经给正常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很大负担。
二、福岛核事故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冷却设备失灵,造成了核泄漏惨剧,这是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其实,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核电安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日本对核电过度强调和依赖,提高了潜在风险。同时核电产业形成利益链条,监管出现漏洞,并且官方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降低了警惕。
(一)过分强调核能的唯一重要性
1.过分强调核能能够解决诸多问题。日本面临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碳减排压力巨大、可再生能源成本高、节能边际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把核能定位为国家基础能源,企图推广核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推进核能发展上不遗余力,福岛核事故前准备将日本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从26%提高到50%。在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制定如此冒进的目标无疑推升了潜在风险。
2.官方严重低估核电经济成本。日本综合资源调查会公布的各种发电成本为:石油火力发电10.7日元/千瓦时,煤炭火力为6.2日元/千瓦时,液化天然气(LNG)5.7日元/千瓦时,核电为5.3日元/千瓦时。但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岛坚一教授在考虑发电规模、设备利用率、运转年数、燃料费和财政补贴等因素重新计算出的发电成本为:水力发电7.36日元/千瓦时,火力发电9.9日元/千瓦时,核电10.68日元/千瓦时。按照大岛教授的算法,核电其实是非常昂贵的。另外,如果考虑核废料处理成本和潜在的核事故影响,核电的成本会更加高昂。在论证新建核电项目时,如此低廉的官方核电价格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致使核电项目缺乏严格论证,核电产业非理性发展。
(二)核电产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监管出现漏洞
核电站的建设费用巨大,给核电承建商提供了可观利润,而核电承建商的巨额借贷同样也给银行带来了安全而又稳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核电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制定了总成本定价制度,根据电力公司的经营费用和报酬规定电价。该规定使得无论核电生产成本高低,电力部门都会有稳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核电的建设,电力公司、核电承建商和银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如此,核电站的建设还为执政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金,为政府官员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核电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核电监管松懈,出现安全问题往往企图掩盖过去,而有关核电的长期安全以及后续成本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
日本政府一直在向公众保证核电的安全性,并通过大量各种类型广告、教科书说服日本民众,以建立核电安全的公众信念。日本曾多次发生核事故,1999年就曾两次爆发核危机,两次事故的国际核能事件分级分别为2级和4级,但媒体并未大规模宣传,人们依然坚信核电安全神话。从上到下的盲目信念导致社会各界麻痹大意,核能因安全神话而陷于作茧自缚之中,安全管理呈孤岛状态。
三、核事故后日本应对政策及评价
日本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众多,利益博弈复杂深刻,围绕核电的能源政策至今徘徊不前,不能形成共识。总裁菅直人和其继任野田佳彦为了应对国内民众激烈的反核情绪,都提出了2040年前力争实现“零核电”的目标,并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作为替代性基础能源。但方案遭到产业界和美国等多方反对,使其不得不放弃“零核电”计划,并加速了在众议院选举中的失败。自民党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废除“零核电”政策,提出将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重启核电站,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保证能源供给。日本能源政策在对核能利用的争论中摇摆不定,要重塑安全高效的能源版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共识。
(-)缩减核电需要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政策的核心是核电的地位问题。即便是今后继续发展核电,日本政府也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核能。所以,不管会不会制定“零核电”目标,核电今后发展肯定是审慎的,核电肯定会缩减。在缩减核电背景下应找到更加现实的替代方案解决一系列连锁问题,例如如何应对火力发电替代核电所带来的问题,如何以低成本稳定地采购化石燃料,以及如何应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
日本对这些题缺乏有效应对,火电除了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也导致日本外贸环境恶化。火力发电激增导致化石燃料进口增加,使2012年日本贸易收支出现创记录的69273亿日元逆差。作为日本主力燃料的液化天然气(LNG)2012年进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25.4%。在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和贸易逆差面前,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应对火电替代核电产生的连锁问题成为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建立明确的激励产业机制
为了尽快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核能的替代能源,日本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在此之前采用的是新能源特别措施法(RPS法)。RPS法是通过新能源的导入量来调整价格,而FIT是通过确定价格来调整导入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与RPS相比,FIT对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普及起到了更强的推动作用。FIT制度可以快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但也存在几个结构性缺点:
1.FIT制度激励方向不明,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均衡。自从日本实行FIT以来,发电设备认证数量最多的是太阳能发电,而且其中主要是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大规模光伏电站),风力和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
2.容易使市场非理性发展,产生泡沫。百万瓦级太阳能设备认证数量大约占可再生能源的90%,按照目前的状态,已经极有可能成为百万瓦级太阳能泡沫。欧洲多国就曾爆发太阳能泡沫,政府补贴泡沫破裂后,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继续。日本应该充分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理性规划产业发展。
3.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日本FIT制度规定,由资源能源厅确定收购价格,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伴随的成本由广大的用电方承担。这就带来一个难题,一方面,收购价格过低,可再生能源企业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收购价格过高,容易产生泡沫,无法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当下日本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比较高,太阳能发电为每千瓦时37.8~38日元,与国际收购价格20日元相比缺乏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定价应该在不伤及发电企业的基础上逐渐降低收购价格,以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节能手段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在各地、各行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节电措施,这些节电措施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2013年向企业实施了关于电力问题的问卷调查,假如夏季继续实施限电及节电,会不会对业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有93家企业作出了回答,制造业(60家企业)中83.3%的企业、非制造业(33家企业)中69.7%的企业回答“有”。节能措施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也应该寻求方案,削弱其负面影响。
四、日本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
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规划建设务必安全稳妥,杜绝核电产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切实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新上项目有过多过快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和制造政绩,核电建设规划过于超前,提高了潜在风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必须合理调整中长期规划,积极稳妥地制定建设规模。
(二)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日本过度依赖核电导致福岛核事故爆发,说明能源结构单一是诱发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化石能源主导世界的今天,能源结构多元化才是各国的合理选择。为此,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甚至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以化解能源领域的矛盾。
(三)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日本、美国等国家经历过几次大范围能源危机,已经建立起国家层面的能源危机管理体制。特别是日本,虽然问题不少,但福岛核事故后能源战略的变化有效维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对应对能源危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相对不足,亟需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特别是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坂直人。福岛核电事故与日本能源政策的走向[J].日本研究,2011(3)
[2]赵放.论新世纪日本核能利用与能源结构性矛盾[J].现代日本经济,2007(2)
篇5
2016年12月20日,山东海阳核电站按照国家核安全法规及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要求,举行了首次装料前的场内综合核应急演习,以验证核电厂在各类极端状态下的综合应急响应能力。
这次演习持续时间长达5小时,参演人员达300余人,内容涵盖场内核应急计划规定的绝大部分应急响应行动,是核电首次装料许可的必要条件之一。
“核应急是确保核安全的最后屏障和终极底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姚斌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表示,核事故的特征是小概率、高风险,决定了核应急工作必须要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战之有效”。
核应急是为控制核事故、缓解核事故、减轻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行动。中国以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核应急工作的基本方针为: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同时还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基本工作原则。
顶层设计拉动体系建设
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全球谈核色变。
姚斌表示,核事故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且事关重大、涉及全局,在平时的核应急能力建设中,不仅要做到有准备、有预案,还要考虑如何引导民众树立起对核应急工作的科学认识,不因核事故的负面影响而对核应急工作讳疾忌医。
自“十二五”以来,中国的核应急工作已取得了多方面进展:在核应急理念和方针政策等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国核安全观,为做好核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已进入体系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核应急工作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2013年,国务院批准并了新版《国家核应急预案》,作为中国应对处置核事故的总纲领和基础性工作文件。这是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和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核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结吸纳了近年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应对经验,反复求证各方意见后修订而成。
它的修订不仅对核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组织体系、核应急指挥与协调机制、核事故应急响分级、核事故后恢复行动、应急准备与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还对各级政府部门和核设施营运单位各自的应急预案提出了新的修订要求,从而形成了相互配套衔接的核应急预案体系。
除此之外,还制定并了近50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规范;设立8个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25支救援分队和3个培训基地以及筹建一支320人的国家核应急救援队;建成覆盖全国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核应急医学救治、地震监测等网络;组织实施“神盾-2015”国家核应急联合演习;中国首部涉核白皮书《中国的核应急》等等,涉及领域包括,核应急法律体系、预案体系、组织体系、救援体系、技术支持体系。 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姚斌说中国核应急工作已取得多方面进展。
从目前中国核应急的组织体系上来看,已建立起在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省(区、市)、核设施营运单位三级的管理结构,实行由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其中,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核事故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核事故场外应急工作的主体;核设施营运单位是场内应急工作的主体,其所属集团公司(院)负有领导协调责任。
国家级救援队
当核应急的响应需要启动时,这套体系如何顺畅运行?
一方面要实施纵深防御,前移核应急关口,多重屏障强化核电安全,防止事故与减轻事故后果。另一方面要实行分级响应,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事故事件分级表,根据核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及辐射后果影响范围,确定核事故级别。同时根据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实施从缓解控制事故到实施去污洗消和医疗救治等9项全部或部分响应行动。
核应急状态分为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场外应急,分别对应Ⅳ级响应到Ⅰ级响应。前三级响应,主要针对场区范围内的应急需要组织实施。当出现或可能出现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事故后果超越场区边界、可能严重危及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进入场外应急,启动Ⅰ级响应。
2016年5月24日,经过近3年的酝酿后,中国国家级核应急救援队正式组建,共320人,包括指挥协调与技术支持模块、突击抢险模块、工程抢险模块、应急监测与辐射防护模块、去污洗消模块、医学救援模块。中国核应急救援队训练基地由事故场景模拟训练基地、操作技能训练基地、理论教学基地3部分构成。
篇6
Abstract: It was presented for object of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accident emergency, according to national regulations of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and base on IAEA Safety Standards for requirement for preparedness of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in the paper. To avoid empty in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accident emergency arrangement, propose to set up regions arrangement for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accidents emergency in on threat I or II of provinces according to IAEA threat category IV exist situation in Sino.
关键词: 核应急;威胁评估;辐射
Key words: nuclear emergency;threat assess;radiological
中图分类号:E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87-04
1 概述
核或辐射应急是在紧急状态下,对危及人类健康、安全、生命质量、财产或环境,迅速减缓危险或危害后果的非正常情况下采取必要的行动[1]。
核应急按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可划分为两大类[2]:核应急和辐射应急。核应急,一般指核设施而言,如:核电站、核动力船、核研究堆、核燃料设施、大的辐照设施及乏燃料储存等发生的事故。这类核设施事故一般出现在固定的地点或场所的场内或场外;辐射应急,一般指危险源、移动源、无源、运输,由于遗弃、丢失、被盗、错用、恶意行为等产生的辐射。辐射应急一般发生在不确定的地点。
2 区域划分
按核或辐射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按职责、事故威胁类型、事故的轻重缓急,应急划分为4个区域:场内、场外、PAZ区、UPZ区[3]。场内、场外区一般针对事故响应责任而让;PAZ、UPZ区划分针对事故应急措施而言。
场内。场内区是在核设施周边用围栏或其它标志性的设施围成的安全警戒线所形成的区域。这一区域内运营者或操作者是核事故响应的第一责任人和执行人。对于运输应急和非控制源等应急现场这一区域没有明显的界限,应急工作者应视情况建立安全警戒线。
场外。场内以外的区域。导致场外的污染视场内的大小和威胁的类型有关,经验和计算表明,导致场外污染一般是I、II类威胁。
PAZ区(预防行动区)。PAZ区是被确定为I类威胁的核设施,经计算在核设施一定范围内划定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一旦确定核或辐射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防护行动,以减少严重确定性效应。
UPZ区(紧急防护行动计划区),PUZ区是被确定为I或II类威胁的核设施,经计算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核设施一定范围内划定的区域。与PAZ区不同,UPZ区采取应急响应时,要依据环境监测的结果,结合设施发生事故情况而定。
UPZ区大致是圆形,边界以地形地貌,如路界、河流等为界。
场内、场外、PAZ区、UPZ区划分见图示。(图1)
3 威胁分类
核辐射应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美国提出。美国的辐射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对三里岛事故发挥了作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特别是1999年911事件,对美国的辐射应急工作做了较大的升级和改进。
美国的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早期的核或辐射应急主要针对核电厂事故,但随着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以及每年遍及世界上千万个包的核材料运输[4],核或辐射事故时刻在威胁类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安全。实践表明,辐射源或核材料发生的事故尽管造成的范围较核电厂小、涉及人员少,但在这些较少的受照射的人员,致死剂量往往要超过核电厂事故。1987年9月,巴西Goi■nia的辐射源事故直接导致4人死亡,28人局部辐射受伤,129人受内、外照射污染的严重事故[5]。
199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总结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和巴西Goi■nia辐射源等事故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6]等出版物,出版了《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准备开发方法》[7],出版物把应急计划分5个类别并相应做了描述。2002年,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原子能机》、《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泛美卫生组织》、《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倡导编写了《核或放射紧急情况下应急准备与响应》[8]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丛书发表,丛书对核或辐射威胁的5个类别做了详细的界定。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安全丛书[8]的要求,对出版物[7]升级,出版物[3]详细描述威胁及威胁的分类,并给出了事例。2007年5月,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7个国际组织联合发起,对安全标准丛书[8]作了修订,《核或辐射应急准备安排》[2]作为安全标准丛书发表,安全标准丛书[9]完善了核或辐射威胁分类并较详尽的给出了事例,界定了介于威胁与无威胁需加以限定、易混淆无威胁的设施、源和材料。安全标准丛书No.GS-R-2.1并不构成独立文本,它与安全标准丛书No.GS-R-2结合作为缔约国核与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的要求。
核或辐射事故划分5个威胁类型[8]。详见表1。
I类,指大的核设施,如核电站等,可能发生核事故,即使可能性很小,或类似的设施曾发生过事故,导致场外产生严重的确定性效应;
II类,相对I类较小的核设施,如试验反应堆,可能发生事故在场外的居民遭到超过剂量标准,有必要采取紧急防护行动,或类似的设施曾发生过事故,导致场外产生严重的确定性效应;
III类,辐射设施,如工业辐射设施等,假定可能发生事故即使事故可能性很小,或类似的设施发生过这类事故可能导致现场剂量或污染有必要在现场或场内采取紧急防护行动;
IV类,核或辐射事故发生在无法预料的地点需采取紧急防护行动。这类威胁包括非法危险源活动、工业射线照相用源、运输、等活动。威胁类型IV表示最低程度威胁,可以认为这种情况适用所有国家和地区。
v类,指无辐射源威胁,产生这种威胁是由于威胁类型I或II类的设施发生事故受到的污染。通常这类威胁来自国界、辖区边界。
5个威胁类型涉及的设施判定、描述等见表1。
涉及到危险源A/D1计算如下:
A/D1=∑i■
Ai在扩散中第i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单位TBq。
危险源是指,按源的分类属I、II和III类源[13]。表中A/D2计算如下:
A/D2=∑i■
Ai在扩散中第i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单位TBq;
D2i的值见下表2。
D1i的值见下表2。
4 模糊类设施、源和材料
表1给出了在核或辐射事故中必须采取必要的准备和行动的设施、源和材料,实践中,仍有一些设施、材料介于威胁和无威胁之间。例如,放射性医疗设备厂事故,场外不会产生潜在确定性效应,但设备附近或运输期间的事故可能产生超出GILS值,详见表3。
5 无威胁设施、源和材料
实践中,一些核设施或材料,尽管含有放射性物质,出现事故也可能产生一定量的辐射,但不会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例如,核燃料生产中的铀矿冶炼和铀矿山,尾矿坝垮塌、场外不会产生超出GILs值的可能,威胁主要来自污染。表4给出这类设施和材料。
6 应急目标的确立
判定核或辐射事故的目标,应依据以下3个条件:
①事故存在的可能性,即时这种可能性很小;②类似的事故是否发生过;③事故产生的GILs值是否超出法定值。
表1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该机构的GILs值确定的应急目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GILs值是个参照值,按干预三原则,各国的GIL值都有一定的差异,表5给出了我国、IAEA、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的GILs值。GILs值的不同,表1所列设备、材料、源将有所变化。我国的GIL值是和IAEA是一致的。因此,表1所列的设施、材料、源应作为我国的核或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目标。
7 结束语
从国际看,核或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大多是动用国家机器,政府、军队、有关部门和相应的专业队伍。例如,美国《国家响应计划》[9]中明确了所有政府机关、军队、有关部门的职责,而作为国家响应计划6个独立的事故响应计划之一的《联邦辐射应急响应计划-操作计划》[10]由17个部门组成。
我国《国家核应急预案》[11]组织有18个部门组成。
核或辐射事故的准备与响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质和财力资源。核或辐射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一方面要明确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目标,减缓或避免在事故中给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也要划清核或辐射事故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构成威胁的目标,避免浪费准备与响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明确应急准备目标是做好核或辐射事故响应的前提。
鉴于IAEA划分的威胁类型IV各国和地区都存在的事实,建议我国在无威胁类型I和II的省份,考虑区域应急管理,避免部分省或地区核或辐射事故应急管理的盲区。
参考文献:
[1]AEA. Terminology Used in Nuclear Safety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2007.
[2]FAO,IAEA,ILO,OECD/NEA,PAHO,OCHA,WHO, Arrangem-ent for Preparedness for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No. GS-R-2.1 2007.
[3]IAEA. Method for Developing Arrangement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Updating IAEA-TECDOC-953 2003.
[4]IAEA. Planning and Preparing for Emergency Response to Transport Accidents Involving Radioactive Material No. TS-G-1.2 2002.
[5]IAEA. The Radiological Accident in Goi?nia 1988.
[6]FAO,IAEA,ILO,OECD/NEA,PAHO,OCHA,WHO,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Sources, Safety Series No. 115 1996.
[7]IAEA.Method for Developing Arrangement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IAEA-TECDOC-953 1997.
[8]FAO,IAEA,ILO,OECD/NEA,PAHO,OCHA,WHO,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for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No. GS-R-2 2002.
[9]USA,National Response Plan 2004.
[10]USA,Federal Radiologic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Operational.
[11]国家核应急预案 2006.
[12]Canadian,Guidelines for Intervention During a Nuclear Emergency 2003.
篇7
关键词:事故特点;事故种类;核辐射事故
引言
在中国,核辐射事故被划分成了四种不同程度的等级。第一等级是特别重大事故,第二等级是重大事故,第三等级是较大事故,第四等级是一般事故。每种等级事故的波及范围不同、致死的数量不同。但无论哪种等级的事故发生,其危害都不容小觑。所以,尽可能减少核辐射事故就显得特别重要。
1 核辐射事故种类
1.1 核反应堆事故
在当今的电能中,核能发电是典型的形式。与其它发电形式相比较,核能发电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污染十分小、稳定性也颇高。因此,核能发电成为了主要的发电形式之一。但核能的使用有利也有弊。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核能一旦被泄露,其后果将十分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曾经出现过一次震惊世界的核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核反应堆发生事故,最终使得不少放射性物质(γ射线、β射线、α射线)蔓延到周边空气中,这些放射物没有颜色和气味,不容易被人察觉,随着放射物的蔓延,事故周边有1400多名居民因为感染了放射物质而在短时间内死亡。
1.2 放射源丢失事故
在如今的教育、医学和工业等领域中,放射源被投入了使用。而目前世界范围内也将发射源视为工业产品,允许其买卖及使用。据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全国范围内大约有15枚放射源存在。如果放射源使用得当,将在不同领域发挥有效作用。如果放射源管理不善,就可能泄露,其后果不堪设想。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陕西,有一名男子无意中在枯井内挖掘到了一枚放射源,这名男子并不识得放射源,还误以为是什么宝贝,便将放射源揣在兜里,准备拿回家去。结果,回家后不久,这名男子就开始呕吐和恶心,其原因是放射物质侵入到男子体内,照顾男子的家人也受到放射侵害,最终男子一家无一幸免,死于急性放射病。
1.3 医疗照射事故
X射线是当今医学领域运用较多的核照射放射。尽管,X射线照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些医学难题。但是,X射线照射的现实危害也不容忽视。医学实验证明:如果患者接受了X射线照射,同时照射剂量颇高,那么患者因此而患白血病等疾病的可能性将远远增加。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某家医院曾经出现过类似事故。医学在给患者进行X射线照射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剂量加到了原来的十倍,结果该患者在接收照射之后,出现反应迟钝、剧烈头疼和血小板急剧减少等症状,在住院后的50天左右,该患者死亡,这家医院也因此赔付了患者家属大笔的医疗事故费用。
1.4 放射性废物储存事故
在核设施完成各类生产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废水或者废气产生,这些废水和废气与其它废物混合到一起,便称为放射性废物。一般来讲,核设施的生产管理机构会针对放射性废物做一定的处理,避免其转移到居民的日常生产或生活中,否则将给居民带来极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的某个小镇上,由于处理放射性废物的系统失灵,导致不少放射性废物内部出现爆炸,爆炸后的放射物便随之进入到周边空气中,以至于周边环境被大肆破坏。
2 核辐射事故特点
2.1 威胁健康
从现实情况看来,核辐射事故所带来的健康威胁极大,核辐射事故在发生的瞬间,会有大量放射物质蔓延到周边空气中。随着放射物质的扩散,极可能进入到居民生活区中,从而让居民感染到放射物。放射物一旦进入到了居民身体中,其对居民健康威胁极大。对普通居民来讲,体内感染放射物之后,将会出现腹泻、脱发、出血和头晕等症状。而对孕妇来讲,如果体内感染放射物,孕妇所受到的危害则更大。一方面,孕妇自身会受到健康危害。另一方面,孕妇自贡中的胎儿也会受很大影响,出现畸形或者死亡的情况,即便胎儿能够顺利降生,也不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其智商会明显低于普通孩子。
2.2 照射途径及来源多样化
尽管引起核辐射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对核辐射事故的照射途径及来源进行总结,可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内照射,第二类是外照射。放射物通过居民饮食或者空气吸入等方式进入到了居民体内,便称之为内照射。放射物通过医疗照射和职业照射等方式,让居民感染到放射物,那么便称之为外照射。医疗照射主要指的是放射治疗及X射线照射等方式。职业照射主要指的是从事的工作与放射物密切相关。
2.3 引发恐慌
随着科技的普及,居民对核辐射、核辐射事故及放射物感染等的了解越来越多,居民渐渐认识到核辐射事故的巨大危害。因此,居民对于核辐射事故也是十分惧怕。一旦某地区有核辐射事故出现,那么该地区附近的居民将惶恐不安。普通居民难以饮食下咽,害怕自己随时可能死亡。孕妇则更加严重,不仅担心自身安危,也担心腹中孩子是否能安全降生,由此引发的流产较多。在上述谈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核事故中,核电厂周边区域的居民在得知事故情况后,十分恐慌,有人开始宣传说某种抗辐射药能抑制体内放射物,不少居民听信了谣言,纷纷购买抗辐射药,而药店也因此哄抬物价,将抗辐射药的价格标到原来的五倍以上,而实际上这种抗辐射药并没有真正的抗辐射效果,不少居民在慌乱中受骗,周边区域的社会秩序迅速被打破,前苏联中央政府不得不立刻下令停止抗辐射药的售卖,并派遣专业人士到相关区域维护居民生命安全,同时派遣大量警察维持社会秩序。
2.4 事故波及范围大、危害人群多、持续时间长
在核辐射事故出现后,不仅对社会秩序冲击极大,而且事故波及范围大、危害人群多、持续时间长。首先,放射物会在空气中蔓延,而且蔓延的速度极快,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一个区县到另一个区县,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所以其波及的范围非常大。其次,正是因为波及范围广,放射物所危害的人群数量才较大。只要某区域的空气中夹杂着放射物,那么该区域中生存的所有居民都可能感染放射物。再次,放射物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会特别长,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如果某区域出现放射物,在将来的10年甚至20年时间里都会有放射物存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彻底消除放射物,而居民所受的危害也将持续很长时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将核辐射事故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展开论述。首先,文章论述了事故种类,尤其谈到了以下事故:一是核反应堆事故。二是放射源丢失事故。三是医疗照射事故。四是放射性废物储存事故。其次,文章论述了事故特点,尤其谈到了以下方面特点:一是威胁健康。二是照射途径及来源多样化。三是引发恐慌。四是事故波及范围大、危害人群多、持续时间长。希望文章所研究的种种内容可带来一些启迪。
参考文献
[1]罗孝如,熊飞.核辐射事故的种类和特点[J].民防苑,2010,24(20):15-16.
[2]邵建章.核辐射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其防护技术[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27(15):42-47.
[3]杜平,张玉敏,朱春来.核辐射探测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46):47-55.
篇8
日本地震对我国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三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日本气象厅随即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10米高海啸,海啸最高达到24米。地震发生后,受地震波及的女川核电站、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东海核电站机组均已自动停堆。但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出现异常。该机组停堆后丧失外电源,且应急柴油机未正常启动,导致主回路供水不足,堆芯水位下降,引发核爆炸事故。
日本发生大地震,我们除了同情以外,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取长补短,尽最大可能从这次事故中得出经验,来制定我国出现同样情况的措施对策。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日本大地震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通过展示几组数据文字来概括这一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4月19日,我国内地在黑龙江等22个省(市、区)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附加辐射剂量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贡献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无需采取防护措施。由于各地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贡献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率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公众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之内所接受的附加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乘坐飞机飞行两千公里所受辐射剂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无需采取防护措施。由此看来,本次日本地震并没有对我国造成太大的危害。虽然有核泄漏的发生,但是它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只要我们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对待它,保持一种乐观平常的心态,在辐射强的时期少出门,多吃一些有助于抗击辐射的食物,就会减少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掌握避震措施及震后自救措施
能够或多或少地让大家掌握一些避震以及震后的救助措施是本文的最大写作意义之一。以下便是一些措施介绍,认识这些措施并加以运用将会对以后的生活提供便利。下面就让我从自身生活环境为例,分别从学校、家庭入手,谈谈避震防震措施。
学校避震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能跳楼、不能站在窗外、不能到阳台上去。
家庭避震秘诀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互救及救人方法介绍
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这是一个小知识点: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这些知识点上网搜查的时候可能会很容易搜出,但是大家谁又能够保证曾经用心看过并保证以后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能够不慌不忙的应对它?用心掌握这些应对措施,至少保证我们在以后真地遇到灾难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增加自己的生存率。
透过日本地震看世界新旧公害事件
篇9
核应急实行三级管理
修订版预案在2005年版预案基础上,总结了近年国内国际包括汶川特大地震和日本福岛核事故等核应急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副司长许平介绍,预案规定,我国核应急组织体系由国家、省和营运单位三级核应急组织构成,明确了三级核应急组织的职责。预案规定,我国核事故应急响应分为4级,并对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各级的具体职责和响应行动进行了描述和规定。
此外,预案要求按照信息公开的原则,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准确、权威信息。同时,对国际通报、国际救援等有关事项做了原则规定。
就统筹协调而言,主要包括协调事故缓解与控制、辐射监测、观(监)测预报和后果评价、服碘防护、隐蔽和撤离、临时避迁和永久再定居、食品和饮水控制、出入通道控制、去污洗消和医疗救治、口岸控制、市场监管与调控、维护社会治安、信息报告与、国际通报与援助等方面的工作。
核电厂通常设置五道防线
迄今为止,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达到17台,安全运行业绩良好,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也未发生过对人员或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事件。
“我国的核电厂从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汲取了世界各国几十年的经验,其安全水平是比较高的。”辐射防护专家柴国旱说。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印发了《核电安全规划》、《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提高核电厂的本质安全度。中广核集团也认真对照核安全大检查的结论并进行整改,同时加强了集团公司在应急方面对成员公司的指导、协调力度,加强集团核应急技术支持中心的职能,运行核电基地已完成各项短期安全应急改造项目,在建核电基地正在按计划推进各项短、中、长期安全应急改进项目。
篇10
这次重大核事故发生在地震频繁的日本,尽管事故机组当时因地震停堆,并以应急电源带动冷却系统工作了数小时,但应急电源耗尽后,因作为应急的柴油机被海啸损坏,结构主体损坏等其他原因,最后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4个机组出现严重冷却故障,发生爆炸,燃料棒受损,压力容器被破坏,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样重大的核电站事故发生在以严谨著称的日本和二代反应堆,教训深刻。
1957年10月1日英国温茨凯尔反应堆5级核事故,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5级事故、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7级特大事故以及本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充分说明,无论在设计、运行还是在抵御重大次生灾害方面,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仍然面临着的十分严峻的挑战。
我国核电现状:3大基地区在运行,众多机组在建或将建
大众医学:日本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核电站以及核辐射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有多少核电站,分布在哪些地区?
孙全富:我国核电技术设计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核电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2011年3月,我国大陆拥有浙江海盐县秦山、广东深圳市大亚湾/岭澳和江苏连云港市田湾等三个核电基地,13个机组在运行发电,占目前总发电量的2%以上。
此外,在建或已经核准的有32个机组,涉及广西、浙江、福建、山东、辽宁、广东、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区:新建、即将核准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站还有一大批,包括湖北、江西、吉林、河南、安徽、四川和重庆等内陆省市。
这次日本核电站事故前,有关部门正在对2007年制定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进行调整,预计到2020年,核电装机目标为8600万千瓦,比2007设定的目标提高1倍,是目前装机容量的8倍。未来5~10年,我国新建核电机组将以每年5~8台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拥有的核电机组将达到100余个,相当于目前美国的水平。这些新建的核电站多为最新型的三代反应堆,理论上事故概率要小于目前的二代反应堆。
鉴于日本福岛核电站重大核事故,国务院决定对核电站开展全面核安全检查,加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准新的核电项目。
核电站正常运行:不会影响公众健康
大众医学:正常情况下,核电站对周围居民有没有健康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孙全富:目前运行的核电站反应堆采取纵深防御策略,有三道屏障:核燃料组件锆合金包壳、20厘米厚的钢制压力容器以及内衬6毫米厚防漏钢制衬垫的9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安全壳,排放到水和空气中的放射性极其微量。因此,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周围居民一般不会出现健康危害。
综合国外有关专业杂志的报告,概括看来,在某些正常运行的核设施包括核电站附近,儿童白血病发病率确有升高,尤其是英国Sellafield和Dounreay后处理厂,法国La Hague后处理厂、德国Kruemmel等核电站附近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存在局部性的升高已为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
但是,辐射监测表明,上述核设施正常运行排放导致的公众辐射剂量太小了,不可能导致当地儿童白血病的增加。这又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不符。曾经有人提出了一些解释这一现象的假设,主要包括Gardner(加德纳)假设和人群混杂假设。Gardner假设认为,父亲在核设施工作中受到一定量的照射,导致发生突变,从而致使后代白血病发病率增加。但这一假设没有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人群混杂假设认为,白血病是对常见的但不能确定的感染的一种罕见反应,在某些地区(如远离大城市的偏僻乡村)存在大量易感者,当感染者进入该地区后,使得大量易感人群被感染,进而导致儿童白血病的增加。也有人认为,儿童白血病的增加与核电站排放的氚不无关系。还有人认为,白血病本身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高度不均匀分布,上述观察到的发病率升高是一种正常现象。更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建造核设施所需的特定的选址条件包括地质结构等因素决定了当地的白血病高发,这也得到了某些调查数据的支持。
核辐射危害:与剂量密切相关
大众医学:发生地震、海啸、火灾,洪水等灾难后,核电站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故?
孙全富:核电站设计时要选择适宜的地质条件,并依据当地记载的地震、海啸和洪水灾害发生情况综合考虑。一般地说,应可以防止千年一遇的地震和海啸等灾难,保证在大灾大难前可以应急安全停堆,从而保证核安全。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在特大地震和海啸之后,这对今后核电站应对自然灾难的设计基准应该会有所提示。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看,自然灾难后的核电站事故往往是多个机组同时或先后出现问题,如爆炸、核泄漏等。因为电力、道路、建筑等受损,核事故应急救援条件更为恶劣,抢修情况更为复杂,事故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大众医学: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的核辐射会通过哪些渠道影响人体,会引起哪些健康危害,会影响后代吗?
孙全富: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核反应堆会释放出惰性气体、裂变产物甚至包括核燃料在内的成分复杂的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物质会污染空气、地面、饮水和食品(特别是牛奶、露天生长的叶菜等),造成外照射,并通过呼吸、食入和皮肤伤口等进入人体内造成内照射。另外,高强度落下灰可造成皮肤辐射损伤。
人体接受电离辐射照射后产生的健康效应与受照剂量的大小直接相关。大剂量照射(如超过1000毫希弗)主要引起急性健康效应,如导致急性放射病;小剂量照射(如低于250毫希弗)不会造成人体组织明显损伤。根据辐射防护要求,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即使不得不接受照射,也要控制照射剂量。
关于核辐射会不会影响后代健康这个问题,目前,尚没有可信的直接观察证据证明人类双亲受照会导致后代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增加。
名词解释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1000毫希弗/毫戈瑞)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依据照射剂量从小到大,可表现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主要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呕吐、腹泻、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等。
天然本底辐射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天然辐射的照射。来源于宇宙射线,以及存在于土壤、岩石、水和大气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氡-222等,这些照射构成天然本底辐射。
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
约为2.4毫希弗,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希弗,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弗,吸λ(主要是室内氡)的为1.2毫希弗,食入的为0.3毫希弗。天然本底辐射存在地区差异,有一些天然本底增高的地区,如我国广东阳江、伊朗拉姆萨镇、印度喀拉拉等地区,年剂量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正常地区。
人类的很多活动都会遇到放射性,如乘飞机旅行在高空要受到更多宇宙射线的照射,比如北京到广州单程飞行,受照剂量为0.007毫希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受照剂量约为0.5毫希弗;一次X线检查的受照剂量有0.1毫希弗;一次CT扫描检查的剂量在10毫希弗等。但实际剂量会因种种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遭遇核事故:冷静面对、听从指挥
大众医学: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全球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有些远离日本的人也发生了恐慌,担心受到辐射危害。万一以后发生类似的核事故,公众应如何面对现实、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孙全富:因为辐射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到,所以核事故发生后,公众无法感知,不能对接受暴露或遭受污染的程度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再加上一些重大核辐射事件(如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图片、传说等历史阴影的影响,以及对电离辐射导致健康危害的一知半解,公众往往深感恐惧,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行为。
万一发生核事故,首先,公众要相信政府和权威专业机构会及时有关信息,涉及广大公众健康的事故信息一定是及时的、透明的和公开的。
其次,因为核辐射及其健康危害等知识专业性较强,所以公众可以到有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的网站上查看有关知识,而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消息。
第三,采取应急防护措施,包括附近地区居民撤离、稍远地区的就地隐蔽,以及必要时口服碘片等。这些措施都是要经过缜密的代价利益分析的,采取哪一项行动都有相应的启动条件,公众切忌胡乱猜测、盲目行动,要听从政府和权威机构的指令疏散或撤离时最好要全家人在一起,或知道家人的确切消息。
第四,从核事故附近地区被疏散出来的公众,可以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的情绪;也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彼此开开玩笑,自我解嘲,冲淡沉闷气氛。有些人会发生不良行为,如咒骂、怨天尤人、挑衅、蛮不讲理、抑制、退缩和消极、孤立感等,这是人的正常反应,是短暂的和一过性的,是可以理解的,绝大多数人的这些表现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消失。如果有严重到影响家庭生活和工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比如超过6周)的心理问题,要到相关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第五,其他地区的公众不要歧视来自污染地区的居民。因为即使是从核事故附近地区撤离出来的居民,经过放射性检验和必要的清洗,与他人接触是不会污染他人的。
此外,远离核事故地点的公众要保持乐观心态,不要过多考虑核事故及其后果。
解疑释惑
采取哪些措施可预防或减少核辐射危害?
孙全富:预防或减少核辐射危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照政府指令,从发生核事故的设施附近撤离,较远地区的则就地避迁。
2 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应戴口罩,或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吸入,同时可戴帽子,围巾、手套,穿雨衣、靴子等,避免皮肤暴露。
3 按照政府指令,必要时口服碘片。
4 落下灰极有可能污染事故核设施附近的空气、土壤、水源和植物等,应避免食用被污染的蔬菜(早期主要是叶类蔬菜)和饮用受污染的水,避免食用被污染地区产的牛奶及其乳制品。
5 已受到或疑似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应采用淋浴方式去污,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应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检测或处理。
发生核事故后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
孙全富: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因此,多远范围内的居民需要撤离和隐蔽,政府有关部门会根据事故核设施放射性物质释放量、地表剂量率,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当时的气象条件(如风向、风速、降水)等来确定。依事故的严重程度,一般会将居民撤到几千米甚至10千米或20千米以外。
碘片(碘化钾)能防辐射吗?
孙全富:生理学上,人体肉的碘主要被甲状腺吸收,产生甲状腺激素。摄取放射性碘会影响甲状腺,特别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幼儿,以及怀孕妇女。服用稳定性碘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减少数年后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因此,为防止放射性碘的内照射危害,如果需要,应根据国家应急计划中的相关标准在医生和专业人员指导下有组织地服用稳定性碘,即碘化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