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1 01:2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故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校园踩踏事故,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学生在踩踏事故中受伤或死亡,频发的校园踩踏事故也因此被称为“教学楼里的矿难”。从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晚自习后发生的踩踏事故,到此前发生在新疆阿克苏第五小学的踩踏事故,再到如今的秦集小学,事故原因相近,暴露的问题也几乎一样。
不过,面对一再发生的校园踩踏悲剧,我们的反思也容易陷入常见的“套路”。人们比较容易想到两个方面的教训:一个在“硬件”层面,比如校园建筑质量不过硬,楼梯设计不科学等;另一个在“软件”层面,比如校园安全教育疏漏,校舍管理混乱等。这些分析固然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些校园踩踏事故背后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学生们在踩踏事故中表现出的无秩序。
反思校园踩踏事故中的秩序缺失,当然不是将板子打到这些孩子的身上,而是透过学生的行为选择,深度审视教育层面的问题。毕竟,学生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归根结底是由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
校园踩踏事件之所以发生,直接原因在于,最需要秩序的时候出现了拥挤和推搡,而身在现场的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规则意识。虽然官方调查称,事故源于值班老师没有按时打开宿舍楼的大门,但不难想象的是,即便大门像往常一样正常打开,很多学生可能仍会跑着涌出宿舍楼。这种争先恐后,一部分源于孩子们顽皮的天性,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给孩子灌输“争”的哲学。
在很多国家,市民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自律性很强,即便地震之后的疏散撤离也都秩序井然。但在我们这里,拥挤似乎已成一种常态,从车站、码头到学校、商场,一切有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盲目拥挤的场所。曾经还有人在网上发帖,抱怨中国乘客连坐飞机都要抢着挤进舱,似乎晚了就会没有座位一样。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秩序意识的缺失,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在家里,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力争上游”;在学校,我们的教育制度固化了“赢者通吃”的格局;在社会上,我们目之所及都是各种“唯恐人后”的场面。在邮局的窗口,即使只有三五个人,也可以看到你争我抢的场面;在马路上,某些车辆频繁变线,其目的仅是为了提前一个车位的距离;红绿灯切换的当口,很多人“宁抢一秒,不停三分”;在地铁上,很多家长甚至怂恿孩子争抢座位……处处“争先”的教育,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从容,也让秩序意识成了稀缺品。
每一起踩踏事故,都是我们反思秩序意识的良好契机。在追究校方的管理责任、追查校舍质量问题的同时,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也都应该检视一下自身的教育责任。如果我们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自觉遵守秩序,学会等待,懂得礼让,诸如踩踏事故等不必要发生的悲剧,或许就能够完全避免。
篇2
6月20日的一次事故,8月5日再次事故,我作为总经理,很晚却才知道这件事情!管辖范围内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没有人告诉我!
本次事件的发生,我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平时考虑到大家共事多年,往往说话做事点到为止,说不出狠话,下不了狠手,结果是害人害己。让我很痛心,很被动!这件事情的发生说明我们的执行不力,政令不畅,管理不善!正所谓:大事瞒不住,小事不用瞒。庆幸的是,我们最终选择了主动汇报,终止了错误行为,而不是被举报!目前上级来查的被动局面,让大家都成了被害者!
我们近期还在开展执行力大讨论活动,开展“六查六看”活动。我现在将活动内容再次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查岗位履责。
二查执行落实。
三查工作作风。
四查工作效率。
五查大局意识。
六查服务质量。
篇3
“三违”顾名思义就是: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它一直是公司安全工作根除的目标,否则一旦发生事故,轻者个人痛苦,企业损失,重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家庭的破碎;还会给公司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与“三违”做不懈的斗争,违章是发生事故的起因,事故是违章导致的后果。为了保证公司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稳定,就是要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发生的关键就是杜绝各种违章。
首要要从职工心理开始,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其次是要做好“三违”的基础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用生动的事故记录片和典型的事故示例来对全院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还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关键性不言而喻,没有坚实可靠的管理制度,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始终放在首位。对于管理下属而言,哪怕是有缺陷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好的多。管人者以制度说话永远比依靠个人发号施令更有力度,也更有效率。企业是关于人的组织,而人的复杂多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质,要求企业必须营造出有利于共同理念和精神价值观形成的制度和文件环境,并约束、规范、整合人的行为,使其达成目的的一致性,最终有利于企业共同利益的实现。一套好的规章制度,甚至要比多用几个管理人员还顶用。
篇4
“4.28”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造成71人死亡,416人受伤,其伤亡巨大、损失严重,是近十年来最大的铁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在社会上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我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艰巨性,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和盲目乐观。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缺陷,通过向师傅虚心学习,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对货物验收必须通过严格核实,确认无误后,给与准确记载上货架;对有质量等问题的货物,要求商家给与退还。不收与自己不符合的货物。
通过这次4.28大事故的教训,联系工作,做好防盗工作。对所有库房在上下班给与检查,是否损失、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对货物给与严格检查核对。以确保国家财产安全。在细微处做好工作,在安全意识中不断进步,做好以下几点:
一、对每日库房环境卫生进行清理,对有带隐患的易燃物或者爆炸物给与及时清除。
二、认真核实每日货架上的货物,确保万无一失。
三、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油库和仓库,对领料者严格把关,落实他们将材料用在何处,并记录在发料单上。对分公司人员借用材料,或领用要严格把好关,做好相应的手续,或者征求上级意见发放。
篇5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伤害事故 措施
近些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各大媒体对此也做了相关报道,者无不让人感到惊讶与心痛,这也给我们体育教学带来深深的思考,直言不讳地说在我的课堂上,也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至今想起来心有余悸,自责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已发生的都成过去,而现在面对的就是竭尽全力避免同类事情重新发生,鉴于此,就以前所发生的事例进行剖析,需找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案例一、2006.4.23,星期二,某中学下午第二节体育课,课堂内容是跳马,一学生在跳马时造成胫骨骨折,休学一年,耽误课程,经济损失也很大。
原因分析:
(1)班额过在大分组练习时老师照顾不过来,让体育委员负责某一组的保护和帮助,保护和帮助的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对潜在隐患重视不够,以致造成伤害。
(2)一个调皮学生随意调大了助跳板和跳马的距离想表现自己(老师疏于管理)其他学生没有意识到不安全,造成了一个学生的伤害。
(3)有些学生对危险认识不足,完成自已能力外的动作造成了伤害。
案例二、2007.5.10,下午班际间篮球赛,在比赛过程中,一学生在上篮时对方队员恶意犯规造成上篮同学摔倒上肢骨折。
原因分析:
(1)赛前教育不够,正确对待输赢,要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竞技心态。
(2)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需要提高。
(3)裁判工作需要提高,没有把潜在危险化解掉。
案例三、2008.4.20,体育课堂上,学生在做迎面接力练习时,两学生相撞轻微脑震荡。
原因分析:
(1)受伤的学生没有跑在自己的跑道上,在进行比赛时,严重串道了。
(2)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安全意识不够。
案例四、足球场上,一帮孩子在练习射门一队员把足球踢到了一旁在球门附近打羽毛球孩子眼睛上,造成了视网膜脱落,损失惨重。
原因分析:打羽毛球的孩子对危险隐患没有意识到,对造成了严重伤害程度更没有意识到,应该远离球门。
总之,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很所事故发生都与学生认识、教师的管理等有关联,所以应强化这方面教育,下面就以上实例提出检点预防措施,以便为学校体育的积极开展提供服务。
一、加强思想教育
强化思想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经常教育同学们的一句话就是“虽然发生体育不安全事故几率很低,但也会很有可能发生在自已的身上,后果是惨重的,损失是巨大的,希望同学安全上完高中,时刻重视自己的安全。”经常要教育学生要意识到各种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把安全因素深入每个学生的灵魂,不要怕罗嗦,经常讲,反复讲,但不能空洞地讲,要讲评案例,在案例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身体状态,要有准确的评价,在运动时量力而行,体育锻炼使我们变地更健康,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运动员,不要做超出我们能力的运动动作,我们可以胆小,但我们是安全的,安全恰恰是最重要的。
二、规范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具有一定约束的行为规范,但有时不被学生所遵守,以致出现课堂嬉戏打闹,私自出行,串班不按老师的要求做等运动行为,看似没有什么危险,一旦表现出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课堂纪律的规范是防止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科学规范的教学严谨的态度来规范学生的运动行为建立建全课堂常规。
三、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体育的组织能力是体育老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好的组织能使课堂有序地进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课堂秩序的混乱植入隐患,对潜在的伤害事故要有预见,并加以防范, 一定要对器械项目注意保护和帮助的力度。
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各项技术动作的保障,可提高学生的抗负荷能力及运动能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比赛中不容易受伤,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连续下降,抗负荷能力也普遍低下,课堂上负荷稍大一点就会造成学生的拉伤,扭伤骨折等,因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务之急。
五、检查体育器材和场地
器材损坏程度是影响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因素之一,在体育活动前一定要认真检查使用器械是否完好无损,是否稳定,是否结实等,如进行单双杠练习时,检查杠面是否光滑、稳定,田径教学时场地是否有砖块石块地坑等,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六、对学校大型活动加强管理
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越野赛等,要选一些责任心强的老师做裁判员,划定安全区域,在活动前把一些安全隐患、注意事项,讲到位,宣传倒位,组织得当,预案要备齐,争取把潜在的危险降到最小程度。
体育伤害事故对体育教学带来很多不便,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及其其他体育活动,就必须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发展身体素质,加大课堂管理力度,精心设计教学及其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闺房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从而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篇6
构建我国溢油基金机制的重要性
·缺少明文的法律依据
目前成立一个溢油响应基金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在国家制定的重大海上事故的应急计划以及海洋局的溢油应急计划中,都没有提到要建这样的溢油响应基金。
1、与海上溢油基金相关的基本原则
中国国内法的适用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中国国内法中并无关于建立溢油响应基金的特别立法,但《海洋保护法》中有关于建立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的某些规定,然而却没有特别规定建立溢油响应基金的法律。
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措施。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作为应急计划中的一部分,溢油响应基金是防止和治理溢油污染的资金支撑。但是,此款规定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采取措施进行防范的基本规定,涵盖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各方面,其中海上溢油产生的事故也包括在内,但并不能作为溢油响应基金的直接依据,在环境保护法律中并不具有法律地位。
3、行政法规
在我国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层面,没有相关专门的石油污染规定作为可以参考的依据。即使是交通部正在筹建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也只是针对船舶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没有涉及海上石油开发产生的溢油污染。
·现有法律处罚力度过轻
中国现行法能否给责任者以 “颜色”、给法院判决以强心剂”,答案不是在空中飘荡,而是定格于《 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所作的修正等法律规定。在1999年,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时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但面对现行的海洋污染,显得力不从心,仍不足以威慑违法行为。
对于刑事责任方面,在我国目前现实中环境犯罪很少受到追究。《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一条规定,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根据某些专家的估算,本次漏油事件应以亿元为单位来计算,损失可能会超过10亿元甚至达到100亿元以上。以此标准来看,30万元的门槛已经很低,然而,现实中仍未闻康菲遭受刑事处罚。
构建我国溢油响应基金机制的可行性
·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溢油响应基金机制是溢油事故应急机制的重要一环,是处理溢油事故损害赔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法律中比较先进的做法。
1、国际基金与国内基金相配合
新西兰海上油污基金赔偿采取的是国际基金与国内基金相配合的模式。新西兰不仅签署了1992 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1992 年的《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国内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溢油应急机制和油污基金。新西兰油污基金为新西兰溢油应急响应机制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同时赔付来源不明确的溢油所造成的各项应急损失。《新西兰海上运输法案》规定,区域市政局为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支出的费用由油污基金支付,区域市政局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向溢油者或油污基金求偿他们在海上溢油应急行动中进行检查、审核等一系列的花费。《海上溢油应急反应策略》规定民事败诉的情况下,诉讼的费用将由油污基金承担,而非寻求赔偿的组织来承担,充分保障请求赔偿人的权利。
2、单独国内立法
在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石油污染法》。这部法律建立了溢油损害赔偿责任信托基金制度。该基金可以用于支付海岸警卫队和环保署支出的“清除费用”,州政府为开展油污清除活动支出的费用责任方尚未赔偿的“清除费用”和“损害”以及研发费用等。支出“清除费用”或遭受“损害”的任何人都可以向责任信托基金申请补偿。美国的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与国际公约相比,范围更广、责任限制更高、赔偿更为充分。
·国内的实践经验
在国内,相关部门和单位也积极进行着探索和实践。早在2003年,交通部会同财政部就向国务院请示设立国内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2011年9月,上海海事局牵头建立中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目前基金的征收和使用规定已经报国务院法制办审批,为建立适合海上石油开发平台的溢油响应基金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宝贵经验。
在已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方面,国家层面的有2007年由国家海洋局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该导则仅仅可以作为法院判决的参考,在实践中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指导法院在案件处理时,遵循一定的思考模式,合理合法处理。相对于国家层面,地方立法走在前列。2010年6月12日,山东制定、印发 《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在国内首次明确海洋溢油等八种海洋污染事故和违法开发行为的损害评估标准,严令照价赔补偿,最高索赔额度两亿元。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虽然仅在人民法院审理相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适用,但是,在钻井平台溢油方面,可以借鉴其相关成熟的立法和实践经验。
关于建立中国溢油响应基金机制的构想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既未加入《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又未设立国内溢油响应基金的是有进出口大国,为防止类似康菲溢油事件的发生,充分赔偿受害者,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溢油响应基金似有必要,本文就我国溢油响应基金的建立提出自己的构想。
篇7
中小企业板,曾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了憧憬与梦想,也曾为低迷中的国内股市带来希望与生机,但实际上,如我早就对投资者警告过的那样,中小企业板肯定是一个相当不确定的市场,投资者得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否则,很容易陷入陷阱而不知晓。可以说,最近中小企业板的启动,并没有给国内证券市场带来多少憧憬与福音,相反只是又一次深度被套。中小企业板又回到主板边缘化的原点。特别是在江苏琼花招股说明书涉嫌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被证监会立案稽查时。这不但导致了琼花股价的暴跌,也再度引发了国内证券市场的诚信危机,给中小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经过下跌式的理性回归,中小企业板个股已经面目全非了,后市能否走出市场人士所期望的行情,在短期内还不乐观。
本来,中小企业板个股最大的卖点是其成长性,但从目前暴露的情况看,这方面却十分不乐观,尤其是这20多只个股,竟然有8只每股现金流是负值,还有3只每股现金流只有几分钱。加上江苏琼花为了上市作弊隐瞒、恶意包装,中小企业板的诚信尽失。可以说,人们对中国股市抱着一个又一个希望,但带给投资者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失望与伤害。
本来今年国内股市开始有了一点喜色,市场也相信政府会真正地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但是近来受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国内证券市场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股市也随之大跌。尤其是江苏琼花事件,更是让困难重重的国内股市雪上加霜。为什么证券市场还会如此大幅度下跌?为什么一个琼花事件会把国内股市打得落花流水?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在2003年国内股市如何发展的大讨论中,有人把原因归结为股权分置,从而让大股东有可能操纵上市公司,掠夺中小投资者;有人认为中国股市基础理论有错误,从而让上市公司能把发行溢价收益轻易占为己有,而这些财富本来是社会大众的;也有人认为国内股市的问题就在于目前国内证券市场的制度、法规、市场环境缺陷,使得上市公司以垃圾产品卖高价等。对于这些问题,有关政策不是有不少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吗?而且这些制度安排,证监会也正在逐渐落实过程中。但是,落实归落实,积重难返的国内股市就是无法走出困境。为什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国内股市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圈钱”、掠夺社会财富这一本质特征。
我早就撰文指出,国内股市发展的十多年来,凡是通过政府审批进入证券市场者就能够大获其利,无论是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还是基金及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等都是如此;而凡是自由进入证券市场者则大亏其损,尤其是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政府管制的权力让巨大的社会财富轻易地集中到少数单位或少数个人手中。马克思曾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刑的危险。中国新股上市所获得的利润可以说远远高于300%!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什么不敢为的呢?可以说,也正是国内的证券公司没有什么不可作为的事情,国内股市基本上成为了制造亿万富翁的生产线,成了不少人一夜暴富的仙境。特别是最近中小企业板启动,从国内媒体所报道的消息来看,一批批的亿万富翁正在被造就着。看到这些消息,想一夜暴富者还能不跃跃欲试?
这就说明,目前在中国股市正在形成一种“上市文化”,即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经营了一段时间后,都千方百计地想上市。可以看到,国内不少企业的目标就是上市,国内上不了到国外,主板上不了上二板,反正只要能上市就是其企业发展之顶峰。我认识几个民营企业的老板,生意做得不错,也有一定的规模。不过,现在他们最大的考虑就是如何在国内上市。他们都希望上市,一则可以把自己的资产卖出去套现,二则一上市就可以让其财富无限地增长。小说《林海雪原》里有一句台词,“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套上这句话就是,“企业一上市,亿万财富来”。怪不得,有不少地方政府拼命鼓励企业上市,而当地的哪家企业上市就会受到当地政府相应的奖励。
正是这样一种“上市文化”,正是这样一种一夜暴富的利益心驱使,国内已有一千多家企业正在排队准备上市,而准备到境外上市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尽管最近有报道说国内一些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准的企业主动撤回融资申请,但这只能说明监管制度与监管规则上有所改进,国内企业争先恐后上市的局面有了一点的变化。在短期内,这并不能改变国内企业千方百计涌向证券市场的基本格局。
国内企业到证券市场是趋利而来,人们既不能够完全防止有些企业铤而走险,向现有的制度规则挑战,也无法防止泥沙齐下。原因在于,一是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相比,现有的制度法律永远是不完全的,现实的经济生活永远比现行的制度丰富得多。因此,当事人总是能够利用这种制度不完全性而大获其利;二是超额的利润或无本的暴利必然会驱使一些人利欲熏心,触犯法律法规而铤而走险。因此,不要说在国内证券市场,就是在国外这种发达的市场中,类似江苏琼花这类事件的出现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问题是如何就江苏琼花事件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
既要检讨我们的制度设计存在什么样的巨大缺陷,如畸形的股票发行制度(让证券市场的IPO成为制造亿万富翁的生产线)、过度管制的市场准入制度(让政府准入者大获其利而自由进入市场者大受其害),也要对我们的监管制度进行深刻的检讨。
畸形的股票发行制度就在于垃圾商品卖高价。在市场中,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到价钱,只不过价格不同罢了。钻石有钻石的价格,垃圾有垃圾的价格。如果一定要让垃圾卖上钻石的价格,那么这个市场就有问题了。我们的证券市场,为什么会成为制造亿万富翁的生产线?为什么会成为一夜暴富的仙境?就在于我们的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让垃圾卖上钻石的价格。试想,垃圾遍地都是,钻石世界难觅,用随处都是的垃圾来代替世界难觅的钻石,岂有不一夜暴富之理?
但是,在证券市场中,为什么垃圾能够卖到钻石的价格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金融市场中,由于信息严重的不对称性,在事前,买者是无法轻易断定上市公司的质量好坏的;二是由于金融产品收益的预期性及严格定价的技术性,一般买者是没有能力对其产品作出适当价格的评估的;上述两个条件加上对金融产品的市场垄断,垃圾要卖出钻石的价格就轻而易举了。目前,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最关键的并不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如何不好,制度如何不健全,最大的问题在于垃圾卖到了钻石的价格。本来市场仅值一元的股票却卖上20元钱,岂有企业不蜂拥而上之理?
在香港市场,有一百多元一股的股票,也有几毫一股的股票,能够值多少钱就是多少价钱,很少有垃圾卖出钻石之价格的现象。即使有时也有蒙骗之徒在市场上虚晃一枪,一时骗得投资者上当,但很快就会被戳穿。看看一些在香港上市的大陆民企的股价跌得四脚朝天,就知道一个健康的市场机制应该如何运作了。而国内市场的早些时候,则是鸡毛飞上了天,上市公司越是烂,越能卖出好价格,你说邪乎不?因此,对于国内证券市场来说,就得正本清源,让上市公司的价格回归本位,不要垃圾卖出钻石的价格。
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监管机构就得借助于这次江苏琼花事件在两方面下大力气。一是如何让证券监管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要让证券监管成为摆设。事实上,这次事件如果不是国内财经媒体的穷追猛打,江苏琼花一定会逃之夭夭。而且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国内财经媒体在证券监管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如何保护与加强国内财经媒体在证券监管方面的作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承诺,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奖励政策,促使国内的财经媒体真正成为证券市场监管的“无冕之王”。
这次江苏琼花事件披露出来之后,证券监管部门反应迅速,应该算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但不能因为有所进步就看不到政府证券监管部门的过失。要让证券监管起作用就得有人问责。很简单,在问责制的今天,凡是出了问题,在谁的责任范围内,谁就得承担责任。江苏琼花上市,每一步都是按既定程序走的,不管其问题出在哪里,证券审批部门都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在香港,一场SARS,卫生局长都勇于出来承担责任。江苏琼花事件完全是人为的结果,难道证券监管部门就不能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吗?证券市场的问责制是实行有效监管的重要一步。
但令人失望的是,琼花出事之后,琼花上市公司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总经理、上市保荐人等都说自己没有责任,事情是由他人造成的,真是太荒唐了!《证券法》明文规定这种事情发生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是,这些人为什么一个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呢?因为,在事件发生前他们根本就没有承担责任的准备,问题出现了只好推辞。因此,对于这些责任人,无论是知情还是不知情,无论是能力不足还是有意作假,都不能够让其逃之夭夭。他们不仅要承担赔偿责任,而且还应受到严厉惩罚,而不是几句谴责、停止几个月的业务就一了百了的事情,否则,这样的事件仍然会发生。只有严厉惩罚,惩罚得这些违法者倾家荡产,才能让后来者不敢轻易触犯规则。美国的“家政皇后”,做了那么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就是一次犯规就得进班房,就得身败名裂。我们也要举一反三。
篇8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
2、译文:
篇9
1、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2、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3、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4、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股灾;起因;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75 -03
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的繁荣与否一方面能映射出一国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一个健康稳定的股票市场能够通过有效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和再融资配置功能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引导整个市场经济向前发展。2015年以来的中国股票大幅波动,从2015年6月12日的上证指数5178点暴跌至2016年元月27日2638点,半年时间跌幅为49.1%,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前所未有的,这次“股灾”对中国的证券市场影响深远,分析本轮导致股灾的成因,反思中国证券市场,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一、本轮牛市的起因
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在结束了长达7年的熊市,杠杆资金开启了A股“牛市”模式,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新高不断被刷新,创业板、中小板指数节节攀升,上证指数一举突破5千点,中国资本市场由此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市场,成为更多普通投资者财富管理的新场所。本轮牛市的起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流动性过剩的配置
流动性过剩,在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渐提档换速,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下行,由中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而同期广义货币(M2)增长率持续升高。 2014~2015年,M2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显著背离,经济的流动性过剩为股票市场提供了充裕的货币供给,为“牛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期房地产投资降温,无风险利率下行、存款利率下调等因素使得股票等风险资产获得更多青睐,投资者的资产配置结构发生变化(见下图)。
(二)融资杠杆的加大
2014年10月以来,我国两融余额快速增长,到2015年6月,两融余额增长了244%。截至2015年6月17日,两融余额达到2.26万亿,占A股流通市值4.1%。除了两融外,伞形信托、场外配资等隐秘的杠杆融资方式对牛市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15年6月份,场外股票配资规模约为5000亿元,杠杆比率更高,稳定性更弱。
在现有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创新增加了监管死角和盲区。伞形信托、银行理财的结构化产品、民间配资公司和新兴的P2P网络配资平台等杠杆工具,事实上都是银行理财资金流入股市的渠道。银行资金有配置股市的强大需求,而金融产品创新和新兴的网络信息产品使得银行资金入市效率极高,银行监管部门却很难有效监控这一奔涌的庞大资金流。在高杠杆资金的助推下,我国短时间内股指迅速上涨,从而吸引了更多的高杠杆资金,导致股指在几个月内增长了近150%。
(三)官方舆论的推动
本轮牛市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股指的大幅上涨与官方舆论是分不开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对股市上涨罕见的正面论断对牛市行情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2014年7月25日人民日报2版刊登《外资机构齐声唱多A股市场》,当天上证指数上涨了1.28%,A股完成了熊市的筑底。2015年3月30日,人民日报18版刊登《A股已处牛市中把握牛市“红利”》,当天上证指数上涨2.59%,4月1日人民日报2版刊登《股市震荡不改“慢牛”趋势》,当天上证指数上涨1.66%。官方舆论对于牛市行情是乐观其成的,且把股市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把股市繁荣与支撑经济转型联系在一起,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入市,推动股市屡创近年新高。
二、中国“股灾”的成因分析
2015年6月中下旬,在监管去杠杆、高估值等内因及香港政改、美联储加息等多个外因作用下,中国式“股灾”于6月12日正式开启。A股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先后经历4跌,近20次“千股跌停”,上证综指重挫49%,最低达到2638.3点;深证成指重挫51%,最低达到8986.5点;创业板指重挫54%,最低达到1779.2点。本轮“股灾”的形成主要原因如下:
(一)价格和价值的背离
“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论价值投资》等多本著作中强调“股票价格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股票价格长期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
2014下半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实体产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式。在此背景下,我国股市却被资金、杠杆和政策引导的多种因素持续推高,走出了一波牛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更是诞生众多“妖股”,市盈率持续上升,股灾开始前夕的6月17日中小板静态市盈率85.06,而创业板市盈率更是高达140.07,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平均市盈率仅为17和24.8,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也在15-20的范围内,我国股票价格严重脱离价值可见一斑,这也是后期尽管政府屡屡出手“救市”也难阻止我国各大股市指数“回归”的趋势。
此外,虽然2010年起我国资本市场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但相比融资业务,融券渠道较为狭窄,我国上市公司股票中仅32%可以融券,相比美国的93%和中国台湾地区的78%,可融券的标的占比较低,且融券的要求更高,同期融券业务的余额不足融资业务余额的1%,无法有效对价格价值偏离及时进行纠正,导致在我国证券市场持续出现“单边市”的非成熟情况。
(二)金融分业监管下场外配资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日新月异,金融机构的职能边界、功能边界逐渐模糊,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市场极易利用不同监管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管真空实现监管套利。2015年,沉寂了7年的股市在政策和资金的撬动下焕发活力,银行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入股市,银行理财资金、伞形信托、私募基金配资模式、员工持股计划配资模式等,使得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相关性大幅提高,证监会和银监会等单一监管机构实际上难以掌握这些资金的确切数据和杠杆率水平。
在“慢牛”变“疯牛”的情况下,2015年6月,证监会对场外配资出台了最严禁令,要求全面清理场外配资,并勒令证券公司不得为场外配资活动提供便利。“釜底抽薪”式的粗暴式去杠杆的证券显然对配资规模及去杠杆可能带来的影响缺乏预判,直接导致了本轮股灾。虽然后续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试图“救市”,但是在场外配资接连被强行平仓的情况下,“救市”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三)熔断机制的磁吸作用
熔断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磁吸效应是指“实行涨跌停和熔断等机制后,证券价格将要触发强制措施时,同方向的投资者害怕流动性丧失而抢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证券价格加速达到该价格水平的现象”。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股市,随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证券市场都引入了熔断机制,熔断机制在保证各国股市整体稳定,防止出现非理性股票价格波动以及系统性的恐慌和暴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历了股市多跌后,2015年12月4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三家交易所了熔断机制相关规定,旨在抑制系统性恐慌导致的非理性抛售。然而与其他国家的熔断机制相比,我国的熔断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熔断阈值较低,我国的第一档熔断阈值仅为5%,较别国更易触发;第二,我国两档的触发阈值间隔较小,与别国5%以上的间隔不同,我国两档触发阈值仅相隔2%,在触发第一档熔断阈值后,极易发挥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触发第二次熔断,造成更大的恐慌;第三,我国股市个股已设有涨跌幅限制,其实本质上已经设置了熔断,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熔断机制较涨跌停更易造成流动性风险。我国2016年开年的V3版股灾即是在熔断机制的磁吸作用下开启,虽然2016年1月7日,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三大交易所取消了实施了仅四天的熔断机制,但由此造成的后果持续发酵,上证综指短时间内加速下行,由3549点下挫近1000点。
三、中国“股灾”的反思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明确“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股市的大起大落,暴露了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众多问题,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学费”,只有深刻反思才能实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大金融监管体系,从根源上抑制监管套利。英美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彻底而全面的改革。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促进了分业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英国在英格兰内部成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在FPC下设审慎监管局(PRA)负责对吸收存款机构、保险公司以及系统重要性投资机构进行审慎监管,同时对不受PRA监管的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监管,实现了微观和宏观审慎的协调统一。我国也应借鉴经验,整合央行与其他不同领域监管机构的功能,发挥监管机构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加速金融监管改革的转型,通过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双管齐下,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并重有效实现对大金融体系的监管。此外,大监管机构应该建立大数据技术,实现监管数据的整合和共享,降低跨领域监管成本与难度,使跨领域合作与监管成为可能。
二是多管齐下,倡导价值投资理念。有别于欧美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主要地位,我国股市散户的比例较高,在沪深交易所开户的个人投资者99%以上是投资金额少于50万元的中小投资者(占我国城镇人口的14%),这些投资者完成的交易约占股票交易总量的60%,他们相比于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更不理性,导致我国股市具有换手率居高不下,股指易受舆论影响造成股市非理性波动等特性,如何教育中小投资者,引导散户形成价值投资理念至关重要。第一,利用税收杠杆撬动长期投资理念。2015年9月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01号),该政策体现出国家鼓励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抑制短期炒作的政策意图,未来应继续积极探索差别化资本利得税等引导中小投资者价值投资;第二,依法治国,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体现了国家营造公平公正市场交易环境的意志。目前看,内部消息、老鼠仓、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直接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未来研究要完善法律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健全企业信息披露违规问责机构,健全上市公司股东投票和表决机制,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第三,健全投资回报机制,引导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仍过度强调融资功能淡化回报功能,不利于价值投资。未来应根据上市公司所在版块、行业、年限和发展阶段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公司制定差异化的分红政策。同时丰富分红方式,尽快推出优先股制度。
三是尊重市场规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邹昊平在《政策性因素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政府与股市投资者的博弈分析》中指出,中国股市是一个较典型的政策市,在某段时间内,政策是造成股市异常波动的首要因素。而在2015年股市的巨幅波动过程中,无论是牛市阶段还是熊市阶段都能看见政府的影子,从人民日报的“四千点是A股牛市开端”到全面清理配资,从A股市场全面放开“一人一户”到随后出台限制减持股份、一系列的救市行为,政策成为股市走势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距离成熟仍有一段距离,政府应该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有效发挥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价值发现的功能,使得股票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必须要尊重市场规律,不引导市场的单边化发展,不能脱离实际“制造”出一个“意愿慢牛”。
2015年股市的巨幅波动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监管者及投资者的一次再教育,广大中小投资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股市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微妙但真实的影响,我们必须汲取教训,通过完善股票发行、分红制度、税收引导、建立大金融监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来建立健全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助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小投资者保护从规范信息披露开始[D].证券时报网.
[2]许磊行.流动性过剩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9,3(中旬刊)569.
[3]宋熠东.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股市泡沫相关性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2008.
[4]李凤云.熔断机制反思[J].中国金融,2016,(02):63-64.
[5]锵所言.2016开年大事件――A股熔断机制[J].证券市场周刊,2016,(01).
[6]刘志彪.“股灾”反思和虚实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东南学术,2015,(06):4-11.
[7]宋思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金融监管创新[J].股市动态分析,2014,(38)79-81.
[8]邹昊平.政策性因素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政府与股市投资者的博弈分析[J].世界经济,2000,(1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