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具范文

时间:2023-03-28 06:0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瓷茶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陶瓷茶具

篇1

在《茶经•四之器》中把用来煮茶、饮茶、贮茶、贮盐的器具,包括煮饮茶前炙茶、碾茶等对茶再加工的辅器具,称为“器”。可见在陆羽的思想里,“茶具”与”茶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称不同的事物,不能混为一谈。陆羽的文化修养很高,他把这部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论述茶事的著作以“经”名之,而“经”是思想行为的准则,因此他将茶具与茶器分类并十分重视对“器”的阐述,从而提升了茶饮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但在一般文献和生活中,“茶具”与”茶器”通用,多指后者。如唐代《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载:“(常)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等;北宋蔡襄《茶录》中仍将饮茶过程中所用器具称为“茶器”。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则将饮茶过程中所需器具称为“茶具”。宋以后多称“茶具”,如宋•林逋《复赓前韵且以陋居诧而诱之》诗云:“画共药材悬屋壁,琴兼茶具入柴扉”;元•王冕《吹箫出峡图诗》云:“酒壶茶具船上头,江山满眼随处游”;明•陶宗仪《南浦词》云:“孤啸拓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古代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茶具和陶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从土陶到硬陶再到硬陶,表明人们对烧陶技术的掌握也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釉陶火度再高尚去就可烧成瓷器茶具。陶瓷茶具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细究中国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以陶瓷制茶具的确是“合则双美”的最佳组合,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必然选择。从陶瓷茶具的历史可以得知自古至今人们对待品茶,已不仅仅是日常的物质生活需要。饮茶不仅是满足嗅觉和味觉——嗅茶香、闻茶味,其次还要满足视觉和触觉——观茶汤,品茶具。甚至还有听觉上的享受——以茶会友,清淡阔论。最后陶瓷茶具不仅仅是为了其倒饮茶,而且能体现主人的修养风度,所有的这些都被上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层次,茶具的设计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设计和体现。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繁多,做工更精细,质量也属上乘。现代茶具广义上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主泡器,即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辅泡器,即泡茶的辅助用具,如茶荷、茶巾、渣茶拂等。备水器,即提供泡茶用水的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储存器,即存放茶叶的罐子。不过,现代人指的“茶具”,是狭义上的茶具,即主泡器,也就是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现代茶具种类虽然如此众多,但它仍然与茶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其中陶瓷茶具尤为人所钟情。陶瓷茶具又分为陶器茶具,瓷器茶具和拓器茶具等。其中瓷器茶具又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等。其中瓷质茶具传热慢,体温适用,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

陶瓷茶具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实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础,审美功能则是陶瓷茶具的灵魂。日用陶瓷审美是通过制品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悦目的花面装饰及陶瓷本身的质地美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来实现的。其中紫砂茶具又最受茶人的钟情,除了其质地适合泡茶外(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茶不易馊),其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紫砂茶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内涵,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而展示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成为了一种精神艺术品。陶瓷茶具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并随着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和满足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于茶和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诸多方面,陶瓷茶具的发展还涉及到哲学史、美学史、美术史、科技发展史、政治经济乃至工商业发展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等众多领域。在这些陶瓷茶具上,不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华的凝聚,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哲学思想的内蕴,时代精神的映照,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等等。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因素是作为日用陶瓷的基本要求和决定因素。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是双重性的,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其精神功能是以它本身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陶瓷茶具的设计如果只注重其功能化、高档化,而不顾其它因素,也就失去了这种精神功能,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市场。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更多地将人的情感注入作品,无论在造型形体处理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中,极有力的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正确发展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就是要把民族化与全球化相结合。设计中若无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就会失去它的韵味;但是过分的强调民族性,就会变成古董的再现。民族化和全球化不能分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深层次地研究茶文化,吸收其演变中的精髓,设计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利用现代手法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陶瓷茶具作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作者:杨娟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篇2

缠枝纹的定义:在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缠枝纹样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又称“缠枝花”。起源于佛教艺术中的忍冬纹,所以跟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构成是以波浪形、回转形等枝茎样式进行扭转缠绕,缠枝纹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一直是美好、吉祥、繁荣、希望的象征。用缠枝纹作为茶具的装饰题材最能反映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朴实生活的追求,也是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审美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各种艺术中都大量借助这种纹样来进行创新的表达,现代陶瓷茶具也不例外。

缠枝纹在现代陶瓷茶具中的运用特征:缠枝纹在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中运用不是照搬和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当下的审美观念器物的使用特征及现代工艺技术条件等许多因素下进行合理适当运用的,其在运用过程中形成以下几个特征。

1.设计观念的革新:社会在进步,生活在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已愈强烈。所以这要求对茶具装饰在原有的题材和装饰上勇于突破和创新。在设计观念上,传统的缠枝纹装饰,其形式分布规则、严谨、视觉略显呆板,表现手法单一等,这些都能反应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思想封建保守,从中可以看出缠枝纹在古代运用的局限性。而现代随着社会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的思想开放了活跃了,陶瓷茶具运用缠枝纹也得到了与时俱进的浸染,构图形式丰富,节奏明快,表现手法多样化,面向世界发展,有其一定的全面性。还体现在它的用途之广,例如,现在出现了很多以缠枝纹为背景的墙纸,在服装上也出现大量的运用缠枝纹样,如今的缠枝纹装饰在各处都能看到其身影。

2.题材内容的延伸: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缠枝纹其题材内容上也纷纷有了新的画面。相应的出现了缠枝雏菊、缠枝兰花、缠枝蔷薇、缠枝玫瑰等等新式的植物花样,它们的线条穿插的生动有趣,设计美感光鲜夺目,装饰饱和而不庸俗,例如雏菊,又名春菊,花色亮丽丰富,体型小巧玲珑,气质朴素典雅。象征着愉快、幸福,是对新生命的象征,对生的希望以及和平的向往,这样的寓意极为符合这个时代的主题。

3.表现手法多样化:现代陶瓷茶具在时代思想开放的影响下,在技术先进发展的条件下其表现手法日趋多样。如:刻、画、印、雕刻、镂空、彩绘等各种技法。例如以雕刻技法表现的陶瓷茶具,缠枝纹通过立体的画面得以呈现,立体的表现无论层次感还是视觉感受都更为强烈。这种表现方式深人们的喜爱和好评。另外, 装饰纹样在设计时, 往往要考虑是否能和本国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这样形成一个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理解缠枝纹装饰纹样的本质,在当代的设计中, 赋予它新的内涵, 让它具有更时代性的体现,充分地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 使其不仅具备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与艺术的文化内涵, 更具有现代设计的韵味和情感。

4.构图形式丰富:所谓的构图形式丰富,我个人理解一大部分就是造型与装饰的关系。任何一件陶瓷器皿都包括造型与装饰两个方面,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在设计当中,要从整体上一起考虑,缠枝纹有极强的图案美和设计美。无论多繁复,花叶枝都不繁乱,各部分和谐统一。所有的枝条都以曲线穿连,既符合自然情理又不受自然形态束缚,非常自然生动。在茶具上装饰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统一性,针对不一样的外部造型,就要必须考虑选择在什么部位进行装饰,造型简单的茶杯,它只选择在口部和底部小面积的用缠枝纹进行装饰,易显简洁大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缠枝纹本身构图不是传统缠枝纹那样直观曲线结构连贯整体式构图。而半连续性的纹样构图,更能给人一种空间的想象,一种新颖的视觉美感。

缠枝纹在现代陶瓷茶具中运用的前景:首先,缠枝纹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装饰纹样,有着其一定的纹样寓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各异,但是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代时期人类寄托“吉祥”的期望于各种神秘力量的庇佑,人类早期的吉祥意识里就是对生命力的基本渴求。正是在这种强烈意识的驱使下,开始出现了带有祈福意义的图案纹饰,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此时表现在纹样上的“吉祥”寓意也在随之而变化,变的更为丰富和具体。

其次,缠枝纹更是一种题材,在装饰上层次繁多、结构紧密、灵活生动、婀娜多姿的身影极具有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浸染,它的构图样式更加丰富多样,演绎出鲜明、直观的时代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极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突出特点。所以,以上的总结我觉得缠枝纹这一具有神秘东方特点装饰纹样,它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用智慧用行动将这一灿烂文化推广到全世界,为缠枝纹这一传统元素的设计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结语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念;陶瓷茶器;审美理念;实用艺术;设计研究

陶瓷茶器是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器具,追求良好陶瓷茶具的应用,不仅是茶文化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整个饮茶过程日益成熟的客观表现。当然,对陶瓷茶具的应用追求不断深化,不仅在于对整个茶具外在表现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也希望整个陶瓷茶器的设计标准有更高提升。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核,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最全面的浓缩和概括。因此,随着当前人们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要求不断提升,应用传统文化理念的价值与作用就更加必要。

1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及特征分析

我国是有着成熟文明体系的文化大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积淀的传统文化理念。尽管我国曾经在近代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但是我国文化并没有出现断裂现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传承的文化体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其具体内涵主要指的是:通过长期发展演变所形成的能够集中反映我国民族特点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就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进行集中汇总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结合道家、法家等诸多学派思想的体系化融合,同时在近代,也体系化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形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无论是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各种艺术体系,甚至是价值理念,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具体产物。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认知和全面有效传承,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有效认知。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传统文化理念具有世代相传的基本特征,尽管我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但是从根本实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整体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乘的,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极具传承价值。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极具民族特色,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理念,而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理念都不一样。此外,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因此研究我国现在的传统文化理念就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成熟认知。最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内容丰富,体系全面,系统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正确价值理念的约定,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相传、自我行为规范等等多项内容有着成熟约定。不仅如此,整个传统文化理念中,还包含着具体的设计理念和内涵。可以说,陶瓷茶器设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还是其内涵全面性,都决定了我们当前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必须全面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

2陶瓷茶器设计应用状况分析

陶瓷茶器是饮茶的重要器具,对与整个茶文化来说,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有着悠久成为的陶瓷文化,从先秦时期到现在,陶瓷茶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正是基于茶器在饮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饮茶,还是品茶过程,使用茶具的具体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而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应有的实用性,同时也必须对其文化内涵的融入进行有效关注。陶瓷茶器包含陶器茶器和瓷器茶器。整个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我国茶文化应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器与饮茶相匹配、相融合,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完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帮助。我国最早的茶器是陶器茶具,而在瓷器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之后,瓷器茶器就逐渐成为茶器主流。通过对瓷器茶具进行全面分类,其整体可以划分为:白瓷、黑瓷和青瓷茶具等。随着制瓷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彩瓷技术应用容易广泛,而彩瓷茶器也有着完善应用。当然,人们在饮茶理念应用不断成熟过程中,紫砂茶具作为陶器茶具的重要应用类型,其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实际上,陶瓷茶器的设计应用过程,也是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人们饮茶理念不断成熟的今天,整个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不仅对自身茶具质量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其对茶具的造型、纹理、装饰乃至材料和色彩搭配等等,都有着极高期待。

3当前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的具体要求分析

我国有着成熟的陶瓷制作技术和陶瓷文化,同时也有着成熟的茶文化。而陶瓷茶器作为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可以说其中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而随着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对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陶瓷茶器也进行了不断优化设计,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茶习惯以及自身审美理念和时代精神等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应用,其形成了极为成熟的文化体系。因此,其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继承,同时也是我们认知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当前,随着人们对饮茶健康、养生价值认识日益成熟,如今人们对茶器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物质上的使用实效发展为对茶具艺术内涵的深层次探索。而正是饮茶方式、饮茶风格和茶文化理念不断发展,对整个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有着更高期待。当然,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其首先需要与人们的饮茶方式以及整个陶瓷技术体系化融合。不同饮茶方式,其使用的陶瓷茶器是不同的,瓷器茶具代替陶器茶具,就是人们饮茶方式变化影响的结果。当然,这也与整个陶瓷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有重要关联。目前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应用不断成熟,其对使用的陶瓷茶器有着更高期待。因此,其具体审美过程,必须完善融入时代变化的重要特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不仅是茶器本身的造型,还是其装饰方法的具体应用,乃至整个茶器的构造,都需要有完善展现相应文化内涵。当前人们饮茶需求日趋理性,在人们整个饮茶过程中,不仅对茶叶品质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对饮茶器具也有着更高要求。

4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思路分析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不仅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内核,同时也是当前我们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充分注重融入的内容。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是对我国社会环境和发展历史有着更为直观全面认知的重要内容。对于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来说,想既要符合时代需求,又能发挥其茶文化传承的基础作用,就需要体系化结合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具体开展陶瓷茶具审美设计工作。在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茶器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事实上,地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茶文化体系完善,具体到每个地区,也有着相对独立的地域茶茶文化内容。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陶瓷茶器生产设计过程中,能够给予整个茶具更具体、更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结合人们对陶瓷茶器的具体要求,在进行茶器审美设计过程时,应该注重从造型形态审美、装饰设计审美、使用选材审美以及文化元素审美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对整个茶器的各个细节进行细致化结合,从而实现陶瓷茶器设计目的。陶瓷茶具作为重要的饮茶器具,在人们饮茶需求日益成熟的今天,不仅对其实际应用有较高期待,同时对茶具的造型和整体美感也有着实质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开展茶具设计工作,需要我们立足传统文化特点和内涵,结合传统文化的包容特性,充分注重满足茶器设计的审美特性和时代特点。将我国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器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茶器的实用性需求,同时也需要从审美内涵角度考虑整个茶器设计方法和思路。此外,目前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对以下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其主要指的是茶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茶器色彩的有效选择,以及整个茶器形态的具体构造,其期待整个茶器形态更具活力、点线面要合理搭配、应用。而在材料的使用上,人们十分注重其具体使用感,因此要在材料应用基础上,合理选择素材。当然,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期待充分融入相关情感价值。通过情感价值的赋予,能够拉近茶器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进消费者的具体认知,从而发挥和实现陶瓷茶具的具体价值。

5结语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种茶历史,还是将茶作为生活元素的历史,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系化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茶文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对茶文化的准确认知,进行有效嫁接和体系化融合。在设计风格及理念不断“复苏”的今天,通过深层次把握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将该理念体系化应用到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过程中,势必能够在满足陶瓷茶器应用要求的同时,实现整个陶瓷茶器设计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北苑.传统文化理念下茶的器具审美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5):126-130.

[2]陈建新.文化视域中的中国陶瓷对日本的影响[J].今日印刷,2013(19):98-105.

[3]戴向东.宋代茶器的禅宗美学研究[J].美术观察,2014(1):245-249.

[4]郑新新.基于本土化设计理念的产品开发[J].设计理念,2014(15):46-50.

篇4

2、色彩搭配要协调。配色时最好选与周围的家具同色系颜色的茶几搭配,尽量避免颜色跳跃过大,红与绿、黑与白等颜色反差明显的搭配风格。

3、看茶具的成色。用手触摸茶具表面,看内壁是否光洁,不要选择脱釉、釉破损、裂纹的茶具,这类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溢出金属元素。

4、看材质。在选购陶瓷茶具的时,尽量不要选择釉上彩、电镀的陶瓷茶具。

5、茶具买回来后不要直接使用。在使用茶具前需要先用沸水煮上5分钟,或用食醋浸泡2-4分钟,以溶出茶具中含有的毒物质。

篇5

1、品茗尚品,有德纳福。

2、皇天得道,尚德福禄。

3、崇尚品德,福安天下。

4、崇尚厚德,福至心灵。

5、崇尚美德,向往幸福。

6、尚德人家,百福临门。

7、尚德人生,福运相伴。

8、树立德业,福佑一方。

9、尚德茗传,瓷福天下。

10、尚德人家,百福并臻。

11、尚品人生,德润万物。

12、德尚胸襟,福至心灵。

13、德馨尚品,幸福人生。

14、尚善若诚,福润万家。

15、厚德载物,福泽天下。

16、功德福到,品茶尚品。

17、大爱尚德,福满天下。

18、尚等品德,幸福一生。

19、茶道中华,德福天下。

20、时尚之选,德福俱备。

21、尚德天下,福泽万家。

22、时尚佳品,德福绵长。

23、尚品品质,颐享德福。

24、尚德有道,福传天下。

25、尚德进取,传福送吉。

26、崇尚道德,自然得福。

27、尚德一生,福泽无限。

28、茶具精品,瓷行天下。

29、尚品好茶,德福天下。

30、尚善之人,福德久远。

31、以德为尚,福气自来。

32、茶韵风尚,德润福泽。

33、茶尚细品,德厚福馨。

34、举尚大爱,以德福人。

35、尚德纳福,一生慎独。

36、德尚气韵,福聚香茗。

37、尚德造物,福润九州。

38、尚德源远,茗至福全。

39、尚德明智,福传万家。

40、茶香飘溢,福泽永存。

41、尚德差距,瓷名天下。

42、德泽万家,福满天下。

43、尚瓷蕴德,福茗藏香。

44、雅尚生活,尊隆福贵。

45、品位茶尚品,茗香恒久远。

46、品上等好茶,用好瓷茶具。

47、茶具好品质,精于上等瓷。

48、崇尚好品德,福喜自然到。

49、精彩人生路,自然好口福。

50、陶美于品质,茶蕴其香馨。

51、一器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52、尚品选精一二,斟福德满八九。

53、品味浓香好茶,享受温馨生活。

54、尚德陶瓷茶具,福寿环保同筑。

55、捧尚德福茶具,品清香好茶味。

56、尚品生活,德行天下,福泽万家。

57、陶然醉羽品生活,陶瓷茶具德福。

58、尚善如水亦如茶,德泽天下福万家。

59、尚品生活,德承百年,福泽天下。

60、属于品牌的力量,经典因你而延续。

61、品高志远行天下,精诚从容论茶道。

篇6

玻璃的、陶瓷的和不锈钢的。

茶具是古代又称茗器,同其他饮、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唐代茶神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28种茶具的名称。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贲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作为“茶之父”的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从2006年创刊伊始,本刊一直设置专门栏目介绍和茶具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众友人的支持下,八年来所得之文堪称丰硕。于此精选一二,以期回顾,展望向前。

五大精品茶器

(一)

极品潮州工夫茶:无非泥炉、砂铫、橄榄炭

(2006年11月 总第10期)

叶汉钟

曾有形容当时潮州人喝茶的文字:“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珧。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此中,泥炉和砂铫等事就献出了潮州工夫茶的“精细工夫”。

(二)

收藏古茶盏,缅怀蔡君谟

(2008年3月 总第25期)

涂振取

熘盏就是在斗茶之前,先将茶盏烤热。斗茶的成败。对于茶盏的要求很高。蔡襄倡导选用出产于闽地的兔亳盏是有其独到的讲究的。

闽地出产的黑色建盏,约始烧于五代晚期,它之所以能够得以流行和推广,本来就是与当时闽地民间流行斗茶相关联的。品类繁多的“黑建”中,最有名的就是兔毫盏。有关兔毫盏在斗茶中的重大作用,文人们有大量的诗文加以描述和赞美。

(三)

金沙寺,紫陶祖庭何处觅?

(2008年4月 总第26期)

大茶

明代茶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从此,金沙僧成为紫砂陶艺的创始者,而金沙寺亦成为紫砂陶业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访宜兴古金沙寺遗址,并在当地村子里发现一块载有金沙寺历史沿革的残碑。光阴似水,四季交替,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在紫砂陶艺大兴的今天,千年古刹金沙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四)

供春壶存在吗?

(2008年5月 总第27期)

韩其楼

从明・周高起著《阳羡茗壶录》以来,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尊为紫砂茶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关注,是他把紫砂茶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

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实,在当时已负盛名,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有“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新颖式样,但尤以“树瘿壶”为世人所宝重。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绝技的矜重爱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五)

柔和的传统美――访日本燕市岛仓堂“m起铜器”

(2013年8月 总第68期)

陈祥

日本新县燕市,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时期器开始生产铁器,此后铁器的加工工艺被一代代的职业匠人所继承和发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一地区成为东日本重要的生产菜刀、小刀、农具、木工用具、铁钉等的金属制造中心。大约在1764-1771年之间,仙台的铜器制作工匠藤七迁居至此,他带来了高超的“m起铜器”制作技术,同时结合燕市地区出产的优质铜材,为此后燕市的“m起铜器”工艺奠定了基础。

五大茶器系列

(一)茶具漫话系列

陈龙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茶就作为药饮(治病、解毒)介入人类社会生活。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饮那采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小芽和嫩叶呢?

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直至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人工种茶、制茶和饮茶风尚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茶具又经历了怎样发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隋唐以后,是中国茶业的空前芳容昌盛期。饮茶风尚的普及、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茶具的发展达到鼎峰,名窑、名师、名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此间伴随着中国茶叶与饮茶之风东传西渐,中国茶具车载舟运大踏步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珍爱的东方宝货。中国茶具作为中华文明的信使,又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的呢?

以上诸点都是本系列文章所关注的话题。文章系列定名为“茶具漫话”,是因有关古今茶具茶事话题太多,头绪纷杂。因之,决定随遇而安,不画框框,不设界限,有话则长,无话则止。另多辅考古图照,尽量让文物说话。

(二)“两且说壶”系列

且饮且读

紫砂壶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泡茶之工具,而唐宋的煎茶、斗茶在形式上虽有着唯美追求与极致表现,但都用不上形制较小的紫砂茶壶。由宋代的紫砂萌芽开始,几百年来,紫砂壶一直在等待一个追求简约、自然的时代……明。在明代那个心灵解放的时代,紫砂壶终于结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脱了一身匠气,来亲近原本也淡然的茶。它不仅在实用上符合了明代泡茶法的要求而且在审美上也暗合了明人饮茶的自然、简便、内敛、温厚、清雅的风尚和精神追求。明中期,紫砂壶终于登上了茶文化的历史舞台,并长袖菩舞,舞了五、六百年。

“两且说壶”专栏即以这几百年紫砂文化历史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为思想内核,以紫砂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行文之内在纵线,并由此横向涉及到茶文化、陶瓷装饰、美学艺术、人生哲学、历史沉浮、中外文化交流诸端。

我们并不满足于对紫砂技艺做泛泛而浅显的基础介绍,更着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紫砂文化的独特历史风貌、历代制壶名家对紫砂技艺和审美的精神追求以及作者对紫砂壶艺的独特探索、思考与感悟。专栏各篇之间既有紫砂文化演进的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或重紫砂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或重明清紫砂壶艺风格之演进,或重紫砂装饰的解析与评价,或重紫砂壶造型的审美欣赏,或重文人壶的专题研究,或重紫砂艺术的对外传播,以期综合展示明清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紫砂壶里所蕴含的所有况味。

从2010年7月报道“流浪的茶多拉”活动开始,经“两且说壶”专栏、“紫砂史话”专栏、“诗畔说茶”专栏,至2013年9月止,共发表紫砂及茶文化文章十几万字,分别刊登在30多期上。现分别精心节选各专栏文章如下。

(一)品味紫砂六大家(上)(2010年11月)

艺术大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多少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更重要之处在于凝聚一种神韵,引领一代风尚,树立一个精神和心灵的标杆经由传统的熏染,技艺的锤炼,再有人品性情的融入,富有个性的作品便从此有了生命。

《易经・系辞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制器虽有可观,然,致远恐泥于形而失其神。故孔子言,君子当“志于道,游于艺”。艺或器,若失去道,失去心灵境界,不过徒有其表,当我们透过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感受着紫砂工艺大师们在塑造作品时的构思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执著也就随着这精巧的茶器注入了我们的灵魂。

(二)诗词里的紫砂壶(2011年7月 总65期)

从宋代开始,紫砂壶似乎一直在等待一群率真、任性的文人,也在等待一个追求简约、自然的时代――晚明。在那个心灵解放的时代,紫砂壶终于结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脱了一身匠气,来亲近原本也淡然的茶。

(三)玩味紫砂之紫砂与锡(2012年7月 总77期)

自古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品之间就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金银、陶瓷、玉石、铜锡、丝绸等等,在造型、纹案、工艺上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先秦时期的状况就大致如此,《周礼・地官》上“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记载就说明这些行业都已有了专设的机构经营管理。这些器物在日常生活里也常常并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介绍陪葬品时说:“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蜡制品、玉、锡,连丧葬都不可或缺了。随着后世工艺技术的进步,到了紫砂壶兴盛的明中期之后,紫砂与锡、玉和木(尤其硬木)的关系尤可玩味。

(三)茶托进化史系列

雨窗闻笛

自从茶被当作饮料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起,碗、盏、瓯、杯就是人们最经常、最普遍使用的饮茶器,而且因每一个时代所崇尚的茶饮、饮茶方式、审美趣味不同而异。譬如,唐代尚煮饮,茶尚绿,类玉似冰的越州茶碗是首选。宋代尚点茶,茶贵白,“色贵青黑”的建盏则被推崇备至。再如明清时代,尚撮泡,与茶壶配套的茗杯及融泡、饮为一体的盖碗就成了主流。

好花还需绿叶衬。不管饮茶方式如何嬗变,茶托却一直与饮茶器如影随形。茶托,又称茶盏托、茶拓子、托盏、碗托、茶舟、茶船,是与饮茶器相配套、起到承托饮茶器的盘状器皿,其造型、釉色、纹饰的演变亦遵循饮茶器的发展轨迹。它就像一个忠仆,辅弼饮茶器,既使饮者免于溅溢烫手,又让啜茗变得更加优雅,可谓是饮茶器中最佳“配角”。

史上关于茶托的记载几乎是“惜墨如金”,多散见于一些陶瓷文献中,且至多是一笔带过,因而只能从各朝的出土实物及部分文献、诗词、绘画所提供的“蛛丝马迹”并结合各时期的饮茶风尚、陶瓷艺术特点来厘清它那不甚明晰的演进脉络。

(四)茶器变迁史系列

云适堂 陈钢

古人说:“工欲菩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纵观茶器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器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五)《茶具图赞》系列

程艳斐

篇8

关键词:民族元素;唐山;骨质瓷;茶具;发展

1.研究背景

民族元素在唐山骨质瓷茶具中的应用研究从属性、材质、设计上追溯其形成的根源。首先是其属性――也就是喝茶的用具;其次是材质――骨质瓷;最后是在前者基础上设计――民族元素。

1.1茶具设计与茶文化。中国古代茶具设计的每一次革新都与其实用性紧密联系。我们知道唐朝人喝茶是煎茶,宋人喝茶用点茶法,明代时完全抛弃了唐人和宋人的喝茶方式,茶具也是根据喝茶方式的不同而有新的设计。

中国茶道文化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据《茶之道》记载每当时代变革后,由于经济原因或是皇朝领导的主流思想的变化,饮茶方式会变化,茶具随之有丰富的变化。宋的点茶法与明代的“瀹饮”这两种古代不同喝茶方式来分析茶具设计上的改变。

宋人用点茶的方式,点茶在这里的意思是滴注的意思。即把用绢纸紧密地裹团茶、烘焙、捶碎、在茶碾中磨碎、筛罗,用茶末放入茶盏,用茶瓶或执壶注水点缀。其中由于要把沸水快速冲入有茶末的茶盏中,这里的盛沸水的执壶(在当时也叫注子)的非常细壶嘴造型体现了宋人点茶的饮茶习惯。茶杯也是宋代建窑所产的黑色茶盏。之所以用黑色茶盏是因为当时宋人饮茶“以茶白为贵”。宋代蔡襄在《茶录》记载,“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色白、宜黑盏”等。到了明代的喝茶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明朝是朱元璋皇帝从经济角度考虑,废团茶改散茶,这一举动彻底革新了明代之后的人们饮茶的方式。朱权的著作《茶谱》中描写他发明的瀹饮。即用茶壶盛散茶,沸水入茶壶,篦去茶叶饮茶水。不再用唐宋人所饮的茶末。这种用茶壶泡茶的方法,直接影响了茶具的造型,明代后茶杯变小、茶壶的嘴不被要求流水的速度感,所以不用过细。由于要观茶色,明代以后,不同于宋时所用的黑色茶盏,白瓷杯被放在重的位置。

1.2唐山骨质瓷与民族元素。骨瓷,是18世纪七十年代由英国人发明,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唐山成功的烧出了第一炉被国际公认的骨质瓷产品,并大量出口。

唐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瓷都,在1964年就开始了骨质瓷的研制工作,并于1973年获得成功。唐山骨瓷是世界公认的最高档的瓷种,该地生产的骨瓷属中国首创,填补了中国高档瓷生产的空白,开创了中国骨质瓷产业发展的纪元。该地生产的骨质瓷主要销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多个国家。

红玫瑰骨质瓷在1986年,已经可以年产骨瓷198万件,其中出口116万件。外销至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所产中、西餐具也为首都以及其他各大城市的高级宾馆所青睐。到80年代后期,各高级饭店已经几乎无不使用唐山骨瓷,它已成为高档国瓷中的佼佼者。

1.3民族元素。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只有具备上面四个特征的、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才能称作民族。

时代政策等背景从根本上影响了民族元素的陶瓷造型与装饰。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青瓷凤头龙柄壶(图1)。这件瓷器很好的说明了唐代开放和吸收力极强的时代特征,国立强盛,政策开放。器物有明显的西域特征,“除了龙柄和风首是中国人的概念外,壶的造型以及壶身凸装饰的人物装饰都是受西域影响。”马未都说收藏记载。又如,辽代耶律羽之墓现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白釉皮囊壶》(图2)。正如其名,皮囊壶顾名思义是用皮革制作的,这种材质不易碎、轻便、方便契丹族游牧民族游猎使用,后来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契丹民族开始使用中原的瓷器壶。有意思的是材料换成了瓷器,使用瓷质的壶仍旧用以前的造型。是出于契丹人的民族感情。

本文从骨质瓷茶具上来研究民族元素,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骨质瓷研发成功的最初的十几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十几年主要有两种民族元素的体现。

“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大量唐山骨质瓷作为高档瓷出口至早期唐山骨质瓷的运用民族元素上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出口了很多带有民族元素的骨质瓷。中国骨质瓷在国内第一次登台亮相的地方叫“东方明珠”,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北京第一家香港中餐店。当时那里是北京唯一的“西方窗口”,所有刚刚进驻北京的外商们均汇聚与此,在此吃饭,在此聊天”。

2.民族元素在唐山骨质瓷茶具的发展研究

(1)八十年代的骨质瓷茶具背景就是刚改革开放初期,唐山的骨质瓷研发成功不久,经过一系列探索后,1986年唐山骨瓷市场迎来第一次高峰。此时期唐山骨质瓷以出口为主,其余作为酒店用瓷和高档礼品等,因为价格昂贵基本不做民用。比如唐山骨质瓷的代表企业红玫瑰陶瓷厂。这一时期的民族元素茶具主要表现为欧美风走的是国际路线。国内主要是采用神话故事作为装饰。

(2)九十年代同八十年代借着改革开放机遇,唐山骨质瓷产业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的声誉逐年提高。1997年,唐山红玫瑰骨质瓷代替英国瓷器为餐宴提供日用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唐山骨质瓷杯子,杯子背后的“一孩好”的文字是作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语。此时是杯子为宣传中国特色之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工具,这样的宣传语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元素,这是设计审美以外的另一个角度,这种应用是作为宣传功能。

1991年5月15日至30日,香港举办一年一度的亚洲酒店用品展览会,唐山第一瓷厂前往参展。这是中国骨质瓷第一次在国际高端市场亮相。1986年后,唐山骨质瓷成为国内进驻北京的五星级饭店的用瓷首选。

(3)二十一世纪前十年,这段时间的特点是骨质瓷的设计种类繁多。从一些出口的骨质瓷来看,明显改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异域民族元素的尴尬场景。十年间,中国经济腾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世界级的项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品牌。骨质瓷茶具越来越成为普通百姓的能够支付的起的瓷器。2000以后国营企业体制改组,骨质瓷厂转为私营制。激烈的市场竞争了来了恶意竞争但不可否认同时推动了骨质瓷产品多样化。

3.小结

瓷器、茶叶、丝绸、中国绘画、汉代画像石、龙图腾、京剧脸谱等都是极具中国文化特征的元素。其中多样的茶叶和茶具承载着中国茶文化。提取怎样的民族符号应用在茶具上,使其更大气,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和开放后包容多元文化的民族魅力。目前唐山陶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民族元素的设计是依着葫芦画瓢,直接把传统的元素照搬上来。然而当代设计更多在于经过提炼和创造,把传统的元素用到新的设计,让传统元素在当代复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潘耀昌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罗荡药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新生力量;当代;陶瓷艺术秩序;结合

一:陶瓷市场的形势

自2008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蒸蒸日上。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也一片光明,来自各省市乃至海外陶瓷商都前来采购,好不热闹。当时景德镇的瓷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到了只要是瓷器都能卖出去的地步。不管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都很受欢迎,可就最近一两年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处于“冰封其”,尤其是艺术瓷很难。艺术瓷体积有大有小,价格贵。当时人人都做艺术瓷,是以艺术瓷为主的市场。日用瓷、陶艺、雕塑摆件则就比较少人做,是一块市场空缺。

二: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潮流

在景德镇这块众多艺术家聚集的地方,有大师派的莲社北路和景翰陶瓷广场,有民间派的新都民营陶瓷园,当然也有青年学院派的雕塑瓷厂和陶瓷艺术一条街,以及长虹。在雕塑瓷厂内有两个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的陶瓷市场:乐天陶社和岿然磁场。这里是很多青年艺术家的起航点,笔者也是在这里开始。这里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艺术家在这奋斗,也有不少国际艺术家,他们称之为景票一族。我们相互交流自己的艺术心得,创作理念,尤其乐天陶社组织的每周五晚上7;30的讲座。每周的讲座可以让我们获得许多陶瓷信息和创作思维,因为在这讲座的是来自世界爱好陶瓷艺术的艺术家。乐天和岿然磁场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广告的推广,吸引力全国各地的陶瓷商和游客来这边采购,进货。每周六和周日是雕塑瓷厂最热闹的时候,形形的青年陶艺家在这销售自己的产品。青年艺术家是当代陶瓷创作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基本受过高等教育,吸收外来文化。思想不拘泥,非常活跃。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区别于传统,有不脱离现实生活。

三:80、90后进入消费主立军

现在来景德镇采购的商户大多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所欣赏的作品产品是和前一辈群体有很大差别的。50后、60后一辈生活在比较封闭的时代,价值观和思想观更趋向于传统。80后、90后市新生时代,是改革开放时代。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高考,实行市场经济,思想文化活跃,一切欣欣向荣。80后,90后基本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不管是工作,创业,还是消费他们都是主力军。社会人民的审美观进入多样化需求,现在的人更多追求物的美,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不再是以前的物质需求。推动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创新产品需求的复杂化,多样化。所以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东西是要符合消费主力军,是有很大前景的。

四:创作中的前景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在变中求发展,在创作中求前景。作为青年艺术家我们有我们创作的优势,创作前景;第一:国外文化艺术流入到中国,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提供了星星之火。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上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这是我国先辈革命家为寻求中国的出路之际。共产国际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也正是因为有了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同样的道理青年艺术家们接受了外来优秀的文化艺术,他们把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和外来文化艺术相结合创造新型的陶瓷艺术形式,新型的作品、产品。加上他们在市场上非常活跃,吃苦耐劳,在努力中寻找出了青年艺术家的一个新的平台,并不断推广。第二:陶瓷和多种材质相结合形成的综合装饰的产品,陶瓷是从细腻柔软的泥巴经过高温烧制而成,所以他的可塑造性很强。可以做成日用的杯子,形状很规则;也可以手捏成陶艺小杯;也可以雕刻塑造成雕塑等等。就陶瓷上画画而言,现在不单纯是只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古彩,画面只是中国画,传统图案。我们能看到很多油画、水彩、现代装饰等效果的瓷上表现。还有产品,像茶具,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很多茶具的把子是木头或则竹子,这种结合很漂亮,相得益彰。还可以看到陶瓷和玻璃相结合的茶具,布衣和陶瓷的结合。第三:销售模式的新颖现在的市场出现陶瓷连动销售,不是为卖陶瓷而卖陶瓷,会和其他产品一起卖。比如卖茶叶的可以连动茶具一起销售,买茶叶的客户群体一定会用到茶具或者茶杯。卖衣服的会连动陶瓷首饰一起销售。只要陶瓷首饰能和服装完美搭配,那是很受欢迎的。

五:青年陶艺家在互联网中的优势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年轻的一代对互联网都非常熟悉,以前是人和人的全球化,是需要人到全球宣传文化艺术。现在是互联网的全球化,地球已经是一个地球村,青年陶艺能通过互联网很方便地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趋势。这对创作提供了广大的信息资源。青年艺术家们不要在旧的艺术模式中“缝缝补补”,要有我们的力量,我们学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智慧,利用互联网的工具,建立一个新的陶瓷艺术秩序。青年艺术家是新的艺术秩序建设者。当代青年陶瓷艺术家和任何一代的陶瓷艺术家都不同,这是一个公平的秩序,要想在这个新的陶瓷艺术之林中生存,创作是必经之路。青年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产品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推广、宣传。现在出现了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线上销售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趋势,这是不可逆转的。作品产品可以通过淘宝,微店,公众号进行销售宣传。在我们销售过程中,客户往往会要求加微信,日后有什么新产品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方便快捷。可以第一时间让客户知道我们有新的创作,看上了定然会下单。现在人都互联网化了,现在很多人都用手机,不用不习惯。我们已经和互联网密切不分。我们的审美观念;我们的艺术信息形成模式;我们寻找事物;寻找陶瓷艺术作品;我们连接事物;我们联系人;寻找投资;很多东西都跟互联网有关,而我们青年陶瓷艺术家除了具备陶瓷艺术创作能力之外还拥有互联网知识,这就是前景。

六:结语

篇10

器皿应适应茶事,不同时代的茶具所具有的独特性是由所处时代的茶文化特性决定的。宋代市井文化与茶文化非常繁荣,饮茶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斗茶” 时尚对饮茶器具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作为茶具的“碗”改为 “盏” ,而这种黑釉茶盏的特点也适应了当时 “斗茶” 的风俗,因而社会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从而使得福建、江西黑釉瓷器的生产日益兴盛,吉州窑“黑釉盏”正是在当时的这种历史背景下繁荣发展起来的。

1 吉州窑茶盏呈现黑色与宋代盛行的茶俗“斗茶”密切有关

宋代“斗茶”极为兴盛,“斗茶”双方互相攀比茶叶的品级等次、茶水的优劣、茶具的高下等等。具体来说,宋代“斗茶”法如下: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白茶,然后蒸压成茶饼,再研磨成细细的粉末,品饮时注入初沸的水冲茶,搅动茶汤,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衡量“斗茶”的输赢,一是茶色,斗茶以茶色纯白为贵,《茶录》中提到:“以青白胜黄白”;二是水痕,观察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衡量茶盏中白沫停留时间的长短,水痕早出者为负,晚出者为胜。

《方兴胜览》一书中提到:“茶色白,入黑盏,水痕易验” 。宋代的斗茶法是“斗茶先斗色” ,茶具的选用自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黑色也就成为了斗茶茶盏的专用色。吉州窑茶盏的黑釉与雪白的汤花相互映衬、有利于辨别茶汤的优劣,汤花咬盏也易于辨别,适应了当时茶俗的需要。

2 吉州窑黑釉茶盏的烧制建立在民窑深厚的制瓷工艺的基础之上

黑色是一种较为沉闷的颜色,吉州窑虽以黑色的色釉为基本装饰,但却能在吸收福建建窑的釉斑技术以及定窑的覆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窑变工艺创新,烧造出纹饰多样的黑釉茶具,打破了黑色的单调乏味。黑釉盏的高档产品一般都施釉三次、通过间层的增加,窑变后呈呈现鹧鸪斑、鳝皮黄、兔毫斑、虎斑、玳瑁斑、剪纸贴花、木叶纹等诸多纹样。吉州窑在掌握氧化亚铁的立方晶系结晶、硅酸化合物釉料的变化以及把握烧制的火候、温度、时间等技术上,成绩显著,为同时期的福建建窑所不及。每一件黑釉产品均有各自不定的变化因素,烧制的茶盏釉色千变万化,颜色与纹样无一雷同。

兔毫盏是吉州窑的重要产品之一,在兔毫盏的烧制过程中,利用温度的变化,釉中铁元素折出到表层,流动时形成如兔毫般的结晶体,非常优美细腻。宋代文豪苏轼曾吟咏诗句:“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免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对黑釉窑变烧制出的兔毫盏推崇备至。最能展现了吉州窑特有工艺风格的是剪纸贴花、木叶纹的装饰。在黑釉剪纸贴花盏的烧成过程中,先将民间剪纸纹样贴于黑瓷坯体底釉上,通过釉的流动使剪纸图案出现变化,结合洒釉工艺,使得茶盏表面形成雾状斑点,更具有自然美。木叶天目茶盏呈现的树叶装饰都要经过特殊的工艺加工,以半片或一片桑、桐树叶为材料,甚至还有二片、三片树叶交错的。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在瓷胎上施一层黑色的底釉,树叶上也要施上一层淡淡的色釉,然后将树叶贴在茶盏的坯体上,入窑烧制出木叶纹样。

3 吉州窑黑釉茶盏的胎体设计满足了斗茶的实际需要

吉州窑黑釉茶盏造型很优美,为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具有其合理性。在尺度上,吉州窑茶盏比较小巧,降低了胎体的高度,适合人手把握;在造型设计上,均为敞口、小浅圈足的斗笠状,茶盏的口径、高度在比例上也非常协调。茶盏的口部设计很有特色,大都是“敞口或唇微外卷”。一种为圆润的直口,斜弧腹;另一种口部如喇叭,微微向外撇,以适合饮茶时口唇的曲度,腹壁斜直。这种斗笠碗造型有利于“斗茶”时搅动茶水和观察茶汤的色泽,同时也蕴藏着宋代陶瓷秀美的审美个性。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提到:“凡欲点茶,先须温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所以,宋人调膏之前,还要“温盏” 。又云:“兔毫坯厚,久热,用之适宜”。兔毫盏是宋代斗茶所用的专用碗,作为宋代吉州窑所烧制的著名品种之一,兔毫盏内外壁均有兔毫,坯微厚,有利于“温盏” 。不仅仅是兔毫盏,吉州窑各类茶盏大都胎体较厚,保温性能好,很久都不容易冷却,这对品饮是有很有利的。

4 吉州窑黑釉茶盏的艺术手法受时代的审美趣味与民间习俗的影响

吉州窑的黑釉结晶斑作为其装饰的主流部分,寻求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质朴野趣,与两宋时期“追求自然的趣味”这一审美倾向相吻合。宋代文人排斥纯理性化的形式,推崇含蓄而内向的文化意蕴,对质地纹理抽象美的审美追求也臻于精微,甚至还达到极致。木叶纹天目茶盏的装饰在我国陶瓷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茶盏纯黑如漆,叶脉生动,富有真切的写实性,而又给人以宁静素淡、超凡脱俗的感觉,具有超现实的审美意象,令人神往。由于市井文化、都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宋代陶瓷的商品化和平民化特点也日益凸显。吉州窑窑工不断吸取民间艺术的精华,巧妙地将具有生活意义的民间剪纸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的表面装饰之上。这种窑变釉装饰具有鲜明的民俗艺术风格,乡土气息浓厚,深刻反映了宋代陶瓷装饰趋向于平民社会与日常生活的一种价值取向。剪纸贴花纹饰的表现内容大多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质朴雅拙,以动物、植物的吉祥图案和吉祥字样纹饰为题材,采用寓意的表现手法,融入时代的审美趣味与民俗生活理念,寓意祈福纳祥的美好意愿,成为中国古陶瓷独放异彩的奇葩。

宋代茶文化是一种文人风格与大众审美取向的综合体现,斗茶之风造就了吉州窑黑釉茶具的高度成就。可以说,吉州窑黑釉茶盏作为宋代黑釉茶具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暗合了我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和宋代新兴的文人审美品格,蕴涵了宋代美学的温厚、平和与含蓄;另一方面,又由于走大众化路线,适应了宋代民间茶俗的现实需要,成为雅俗共有的、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吴秀梅.宋代建窑和吉州窑黑釉瓷茶盏比较[J].农业考古,2011(05).

作者简介:曾军宏,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学与艺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