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范文

时间:2023-03-16 04: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国人学汉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国人学汉语

篇1

推进汉语教学

每年3月,德国北威州8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和家长、老师会参加北威州创意汉语比赛。比赛已经举办了9届。该比赛于2007年由北威州教育部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共同发起,2008年举办了第一届比赛。比赛面向所有在北威州公立、教会和私立学校学习汉语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参赛形式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赛。每个学校可以在15分钟内用汉语表演舞台剧、音乐剧、歌曲、诗歌朗诵等。

德国中学生约翰・汉森刚满15岁。他在汉堡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刚刚上了3节汉语课,就学会了用汉语做自我介绍。他表示:“汉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没有德语那么严格的语法,语音、语调也很优美”。

汉堡孔子学院语言部主任阿尔维德・施托希介绍说:来汉堡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一些公司安排来培训的员工,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兴趣,或者想去中国旅游,还有的梦想与中国人结成连理。

孔子学院的德方院长康易清博士说:汉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很多德国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后,会发现德中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他同时指出:现在,会说汉语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但多数人只学习了两三年汉语,停留在日常交流水平。为顺应德中之间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必须继续强化学习,以达到精通汉语。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表示:汉语教学近年来在德国取得较快发展,学生们的汉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2014年的汉语桥比赛中,德国的中学生队夺得了世界冠军、欧洲冠军和个人冠军,这显示出德国汉语教学的良好态势。德国汉语教学发展迅速。到2015年,全德中小学开办汉语课程的已经超过300所,其中60余所中学将汉语提升至高中毕业会考科目。哥廷根大学和蒂宾根大学甚至开设汉语师范专业,以着手培养本土专业汉语教师。

在德国,由中德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的孔子学院可谓遍地开花。德国境内已经开设有14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此外,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以及一些华文学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学习汉语。据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罗梅君介绍:在该院学习的很多中小学生对学习汉语充满热情。谈到汉语推广,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深有感触:“我在上世纪90年代学习汉学时,周围人不理解我为何要跟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家打交道,而今天,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学习汉语常常被赞为明智且重要的决定。”

尽管汉语教学在德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如想更好地在德国推进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还需在教师、教材上多下功夫。中式课堂通常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德国年轻人期待的模式是:集体讨论、对话、多媒体运用。教材方面,部分老师和学生反映汉语教材过于浅显。柏林中学汉语学督柳维坚介绍:柏林高中的教学大纲里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综合情况有一定了解。一些学生想要了解如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环境政策等,但是,找到相关材料并不容易。

工具语言的潜质

南非基础教育部长安吉・莫采卡6月7日在开普敦表示:南非计划5年之内在500所学校引进汉语教学,本学年已有44所学校正式引进汉语教学。按照当前进度,这一计划是可以实现的。莫采卡当天在议会回答议员询问时作出上述表态。

莫采卡表示:南非基础教育部推广汉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短缺,基础教育部计划今年安排100名本土教师接受汉语培训。南非基础教育部课程司司长恩兰赫拉・恩杜拉-沃森此前表示:南非与中国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发展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来南非投资,汉语将成为促进两国经贸交往的重要工具。根据南非政府拟定的汉语教学推广计划,自今年1月起,政府在一些公立学校的四年级至九年级开设汉语课,然后将汉语课逐渐推广至十年级至十二年级。

南非是世界上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之一,其开展汉语教学的决心不止来自于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重视,还来自于国际汉语教学的新理论:汉语是一种不难学习的语言。这种观点颠覆了之前汉语难学的老观念。

这种新认识从欧洲发端。如同德国,不少高中把汉语作为学生的外语选修课。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1500个至2500个汉字,并能清晰地区分汉字四声读法。按照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标准,这个水平达到了文字脱盲和普通话一级。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表示:联合国工作语言西班牙语,有15万个单词,其中常用的基础词汇超过5000个,而要达到商务应用,需要掌握1万个西班牙语词汇。英语就更夸张了:据美国全球语言监测中心的统计,英语有100万个单词。普通美国人正常交谈需要使用超过4000个单词,美国大学毕业生经常使用的单词超过8000个。英语和西班牙语被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但是掌握起来就是这么困难。

汉语水平考试(HSK)曾经有这样的题目:计算15在45中占比多少?答案是三分之一。但是这道简单计算题难倒了众多外国学生。现在的HSK考试降低了难度,内容更科学、实用,被世界各国认可。资深国际汉语教师杨丽静告诉《教育》记者,她从事这项工作十几年,只在10年前遇到过两名学生表示要到台湾工作,要求学习繁体字,之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了。目前,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标准普通话,已经被全世界一致接受。

随着中国于2004年在韩国开设首家孔子学院推广现代汉语教学,外国人逐渐了解到汉语的学习规律。从2010年后,中国加速国际汉语教学的推广步伐。在十几年的教学中,中外专家发现更多教学规律,使得汉语最难掌握的四声和汉字成为最容易掌握的内容。而且汉字的原理类似二维码,英文原理类似条形码,无论从人类角度还是从电脑角度看,汉字都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传递信息的效率更高,更适应今后人类进化的需要。加上最近十几年的汉语教学彻底颠覆了过去全世界公认的汉语汉字难学的观念,使得汉语和汉字具有了未来世界性工具语言的潜质。

应用能力提升

我国1956年推出简化字总表和1958年推出汉语拼音方案之后,汉语变得不难学了。但是直到1980年之后,这一点才逐渐被世界所了解。甚至在那之后很久,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员也才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由于1958年之后,中国很快陷入和连年的动乱,对外交流几近停滞,不要说对外汉语推广了,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在国内的推广也被打断。直到之后,中国重建教育体系,并恢复了对外交往。《汉语拼音方案》编订人周有光教授在1980年首次赴纽约交流介绍中国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时,被国际语言学界多方质疑,又花费了多年,才说服各国语言学家接受简化字和拼音这一现实中广泛应用的语言和文字。又过了十几年,大家才发现,这两个工具使得汉语汉字真正具有国际性。

据周有光先生回顾,早年的中国各地,语言发音五花八门。一字多音,阻碍了中国人互相之间的交流,外国人学习汉语更是无从入手。这也是几百年来外国人认为汉语难学的直接原因。简化字方案推出后,拼音字母近似英文字母,使得外国人掌握起来很容易,基本五六个课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而简化字不仅简化了字形笔画,更大大简化了常用汉字的数量,使得普通话常用字数量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中最少的。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国家汉语教育工作者在与外国学生和学者交流的实践中发现,用五线谱表示汉字四声,可以简单清晰地教会外国人普通话标准发音。从此,汉字的四声发音对于有音乐基础的外国人来说成为零障碍。而对于有绘画基础的外国人来说,掌握1500个汉字,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有过一年以上西洋画基础的外国人,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写出比大多数汉语教师更标准的汉字书法。这是因为,对于画家来说,临摹是他们的基本功,拆分汉字间架结构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一件难事。简化字的好处在于更加简单,容易拆解、临摹和记忆。

篇2

关键词: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成果 述评

一、引言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众多学者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都做了相应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得偏误语料的途径会直接影响到偏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说服力。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取偏误语料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获取。这样的方式自然性强,但是调查面过于狭窄,缺乏普遍性。二是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来收集语料库,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但容易受学生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是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语料库覆盖面大,但分析过程较为复杂。

有了可靠的语料来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偏误进行正确地分析。笔者以“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收集了近30年来,与该关键词有关,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随后进行人工筛选,以确保文献研究对象为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以下数据图是1894年至2015年的相关论文情况。

由以上表格可知,1984年我国学者鲁健骥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文中首次介绍了“中介语”和“偏误”两个基本概念,并依据中介语的几个主要根源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训练问题等方面对偏误做了举例分析。此文标志着我国偏误分析研究的正式开启。1990年以后,偏误分析进入繁荣阶段,出现了很多针对语言各要素进行偏误分析的文章。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章主要是总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方法和原则以及相关的语言学理论。

整体而言,偏误分析在近三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期研究中,以鲁健骥为代表的学者们注重的大多是理论的引证,通过对国外学者偏误分析理论的学习,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多从实际出发,通过搜集留学生的实际偏误来进行研究分析。第三个阶段则是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反思并且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这标志着偏误分析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二、前期阶段

1967年,Corder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打开了偏误分析的大门。1972年,L·Selinker在论Interlanguage上提出了“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鲁健骥(1984)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以L·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为化石(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介绍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五个原因,并以此为纲例举了母语为英语学生的语音偏误,随后又列举了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语层面可能发生的四种偏误现象,以及归纳了四类语法偏误类型体现的一个共时静态的研究视角。同年,梅立崇等发表的《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从历时动态的角度对32名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并且提出了“过渡方言”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针对某一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模式。从整体上看,80年代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论文数量非常少,仅仅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为后期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中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对外汉语发展的繁荣时期,众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1994年,鲁健骥发表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一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共得192项,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鲁健骥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分析。1996年,陈小荷《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一文单就副词“也”这一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偏误分析;1996年,高宁慧发表的《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将重点放到了代词的使用上;1999年,姜德梧《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着重讨论了HSK考试中外国学生“把”使用的偏误现象;1999年,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则从汉字角度分析了留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偏误现象;1999年,张永芳的《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关注点是将语言与文化初步结合,主要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从语义和语法角度进行分析,并找出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启示。相关文献还有孙德坤的《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陈若凡的《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

这一阶段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研究,特点鲜明,目的性、针对性强,选取的考察点也非常细致。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依据教学对象与课堂实际,根据学生的国别情况,基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进行偏误分析。2000年,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2007年,曾怡华《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上述偏误研究为特定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提供了教学策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三是基于汉语水平进行偏误分析。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于教学需要,根据其学习时间被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学习水平。许多有教学指导意义的偏误分析也是建立在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上的,如2004年唐永宝《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此类偏误分析建立在具体语料和对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

四、总结创新阶段

近十年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总结创新阶段。这一阶段发表的文章不仅总结了前人在理论介绍、偏误分析实践、习得过程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问题,指出了研究方向,对后来偏误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如:2005年,赵春利的《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研究了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所表现出的特点,认为在研究类型上先后可划分为理论引证、事实分析和创新总结三个阶段;论文还体现了从引证理论到具体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描写到认知的发展趋势,并且指出应该从理论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上加强对偏误分析的研究。2003年,张如梅《偏误分析述评》阐述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偏误的产生,偏误的确定和描述以及偏误分析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并对偏误作出述评,从而进一步明确偏误分析对语言学习的作用。2011年,司艳艳的《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从偏误分析研究发展阶段、偏误分析的类型、偏误分析研究成就及问题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成果做了归纳和总结。此外,肖奚强的《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从偏误用例的选取、偏误用例的分类、偏误用例的分析三方面入手,探讨偏误分析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且主要对偏误分析用例的选取、分类和分析原则上进行反思。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揭示偏误产生的共同性。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也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热门研究话题。通过在知网上的相关检索、人工筛选、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发现,在2005年以后,关于偏误分析的硕士毕业论文平均每年多达一二百篇。而相关的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更多地将视角转向了留学生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从留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来具体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契合了对外汉语教学。2005年,余瑾、王华《尼泊尔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对尼泊尔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尼泊尔学生总体水平和不同级别水平学生的声调偏误率,找出各声调偏误特点、难度梯级,发现汉语的上声是尼泊尔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了克服声调偏误的教学对策。2005年,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从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语言学习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越南人学汉语的语音出现偏误的原因。2014年,王安红、具旼炯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第28卷上的《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一文,通过比较韩语与汉语中的语音同化现象而导致的语音偏误,从而得出有利于针对韩国学生语音的对外汉语教学。2015年,朱湘燕、徐逸君的《美国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分析》采用动词兼容性的敏感度测试的方式,对具有粤语背景的美国旧金山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产生偏误的原因既与汉语本身各给予义句式自然度不同相关,又与给予义句式在学习者所具有的粤语、英语两种语言方言背景和汉语中的普遍性标记程度不同相关,还与标记形式错综复杂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创新性方面,这些研究者在偏误成因、偏误研究原则及办法、汉字偏误分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推广;就业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可,成为世界上流行的语言,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已经超过千万,对外汉语老师出现严重紧缺的情况,这使得对外汉语教师被列为国内外最需要的教师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的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汉语专业研讨的重要话题。为此,我们要加快汉语国际化的进程,注重内涵发展。

一、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们国家现行的高校对外汉语的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广阔的国际视野,内容存在罗列现象,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竞争力的目的,难以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在本科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更倾向于汉语类课程,对外语类课程开设得少,重视度不够。两种课程设置比例的失调也导致学生的知识比例不协调,不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其次,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另外大多数学校开设课程较多,但是知识体系陈旧,关于实践技能的培训比较少;语言类课程太多,民俗民情课程开设太少,缺乏灵活性。不改变现行的结构体系,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专业的老师转行或从事其他职业,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师数量出现匮乏现象。

二、加快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

从传统的以讲为主逐渐向实践型转变,从过去以大学生学习为主,向低层次多元化汉语教学的转变;扩大办学力量;充分利用民间办学力量,把对外汉语专业做强做大。我们要想让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更新观念,制订相应的竞争机制,以满足国际社会对汉语的需求。如今我国设有对外汉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以教授汉语知识为主,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多教授文章解读,方法以读、背、分析为主。古代各个朝代的经典文章要诵读,要倒背如流。现代汉语多教授字义、词义、语音、语义,语法、句法、句子修改和扩句、缩句等。这些传统的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阻碍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对对外汉语人才的需要,这种传统的方法也培养不出来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适用型、应用型人才。

三、加快培养学生实习实践技能的步伐

对外汉语属于语言学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实习实践技能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选出实习地点,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对外汉语老师,就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华文化精髓,教会外国人学会用汉语进行交流,这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髓,不能一朝一夕就完全掌握。汉字是音、形、义的组合,这种复杂性加大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授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尽量设置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上课方式。如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上课方式。如学生在学习“休”这个字时,可以通过语言和图画来讲解:画面上出现一棵树和一个人,人坐在树旁休息,就构成了“休”字,这是汉字里的会意的构字方法。这样既能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这些外国人对汉语学习产生兴趣。可以举办一些演讲和汉语知识竞赛,努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艺术,在口语表达上求创新,独显其妙。除灵活运用这些实践教学方法,还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标准的发音。外国人学汉语发音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平翘舌音不分,语速快慢掌握不好,词语轻重倒置。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纠正,以免闹出笑话,挫伤其自信心。

四、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加快步伐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对外汉语老师。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标准要有不同的定位标准,以适用以后的就业需要。如从事基础教育的对外汉语老师,在就业前要努力学好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以及礼仪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知识。如用图片教学、实物教学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感官,进而认识汉字,掌握字形、字义。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习惯、民俗等。从事高等教育的对外汉语老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教学用语,能用外语和学生进行沟通协调,或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书刊让学生在短期内达到灵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面对国际上对汉语需求的增加和汉语地位的提高,我们要调整好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好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质量高、素质好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五、加快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汉语本科生逐年增加,这些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考研、考博,另一部分走向社会。而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大多要求博士学历的老师去教留学生,所以这些本科生根本没有机会去大学从事对外汉语老师的培训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汉语老师的培养。根据黑龙江大学历届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显示,60%的本科生选择毕业以后直接找工作,另外40%的本科生选择考研或出国学习。在这些毕业生之中只有少部分选择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而绝大多数人选择转行做物流、公关等其他行业。由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汉语言文学或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去教授汉语,而对外汉语专业的尴尬让本科生们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大多数人都选择转行做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就业问题已然成为本科生毕业后的瓶颈。

篇4

一、语言教师角色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其职业的基本角色是语言教师,确切地说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言教师。这要求其首先要具备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体系,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等具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其次,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及修辞知识以及其它如文字学、音韵学知识、古代汉语知识、方言知识。对外汉语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越深越广,教学就越“得心应手”。第三,必须掌握系统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即教学法知识。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与对象是中国学生的第一语言教学截然不同。外国留学生来华学汉语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掌握汉语这门工具,且多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及教学法知识,教这样的学生,不仅必须教会其“知其然”,还要教会其“知其所以然”,否则,教学就可能流于形式。第四,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了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对外汉语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探讨成人学习语言与儿童习得母语的不同特点。再有,掌握一门外语也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其中有不少是零起点的学生,教这样的学生学汉语,懂一门外语无疑使自己“如鱼得水”,否则可能“寸步难行”。在教学过程中,会外语的教师通过汉外语言特点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语的特点,加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最后,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留学生大多是成年人,在各自国内已受过良好的教育,都会熟练使用计算机。21世纪国际公认的文盲标准已不再以是否识字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是否掌握一门外语,是否会熟练使用电脑为准绳。若不会使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就会落后于时代,同时也有损对外汉语教师的形象。总之,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角色是扮演一个语言教练,既要向学生演示学习的内容,又要组织学生展开语言实践,还要指导学生练习并检查结果。

二、文化传播者角色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历史表明,语言作为国际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地位不是固有的,而是由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决定的。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汉语是在汉民族悠久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负载了汉民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第二语言教学应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还应有文化知识的渗入。在语言教学中,把语言体系本身蕴含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俗语义教给学生至关重要,这样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信息差,增进互相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在对外国人进行汉语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比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的民俗风情、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等。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知识无所不在,如清明节的来历、中国人对待赞扬的态度及中国人表达礼貌的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必要的目的语文化,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加恰当得体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另外,教师还应对异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异国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及价值观等。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别人的文化上去理解别人,正确处理异文化间的碰撞,避免闹出不应有的笑话。对外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作家作品、名著名篇,还包括世界文学概况和世界一流的作家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外汉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者。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要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三、涉外人员角色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向世界推广本国语言作为一项国策,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同样应该重视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于我国对外开放以及在世界上发挥大国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人,对外汉语教师每天都要跟外国人打交道,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扮演着涉外人员的角色,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修养。与国内大专院校一般教师相比较,对外汉语教师的政治素质变得更为重要。对他们来说,其身份不仅仅代表着是哪门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至少代表着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作为国家大专院校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客观地承担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政治使命。这样一来,对外汉语教师认识各种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或显或隐地反映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在外籍学生中间造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爱岗敬业”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然同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通过自己的语言教学宣传中国、介绍中国的政治热情。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时时都能感受到所站的讲台本质上无异于一道国门、一个海关。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这道海关卡住的是来自异邦的误会或偏见,输出的是对中国各种对内对外政策法规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应重视自己的政治素养。

四、学术研究者角色

篇5

关键词:《汉语教与学词典》 学习词典 词典体例

近几年,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这些词典无论是在立目、释义还是体例方面都与内向型词典有所不同,体现了外向型学习词典的特点。郑定欧(2004)指出,外向词典不是内向词典的缩写本。“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向词典应增设‘同义辨析’‘结构特点’‘语域提示’等。”程荣(2001)也指出“编写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用的词典,要抓住汉语同外语的主要差异,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可设‘提示’栏或‘注意’栏,针对外国人学汉语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或正误辨析。”《汉语教与学词典》(2011,以下简称《教与学》)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编纂中尽力摆脱内向型语文词典释义模式的影响,凸显了学习型词典的特色,增设“提示”等信息窗对一些词语进行说明。以往的汉语学习词典曾尝试用信息窗对词语进行注释,但并没有像《教与学》这样大规模地使用信息窗。《教与学》中“提示”栏不仅对汉语学习者有提示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参考工具。本文拟就《教与学》“提示”栏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提示”栏内容的类型

程荣(2001)指出,学习词典的内容应该具有必要的知识性,而词典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只能通过注释、举例以及一些辅助形式体现”。因此,词典就需要考虑提供哪些知识,以及怎样表现这些知识。《教与学》设立了“提示”栏,对词语搭配、用法等一些学习者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作出了提示。《教与学》前言中提到“提示”的主要功能是对“释义”“举例”的补充,然而笔者发现《教与学》的“提示”栏内容十分丰富,不只是对“释义”“举例”的补充。

本文穷尽性地统计了《教与学》“提示”总计近2200条。“提示”内容不仅涉及词语的功能、用法,而且还包括词语意义的补充、相关词补充等多种类型。笔者分析《教与学》中所有“提示”栏,总结出13种提示类型①,其数量由高到低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提示栏内容分类及数量分布(个)

搭配限制 离合词 词义 重叠形式 相关词 句法功能 语用 多音字 句中位置 方言口语 文化含义 句法条件 其他

853 383 246 144 117 115 91 34 51 33 31 27 21

42% 17% 11% 7% 5% 5% 4% 2% 2% 2% 1% 1% 1%

下面对各类型作具体说明:

(一)搭配限制

词语注释不仅要针对词语本身,而且还要涉及词语相关搭配成分的限制,因为“搭配是学习者进行地道语言表达的主要障碍之一”(Cowie A P.,1999)。将词语搭配列入词典,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解决表达困难的问题。

例如:动词“够”

够?(动):(数量、时间、人力、经验等)可以满足要求。

提示:这个义项中“够”的宾语多为动词,如“够花(/用)”,或主谓短语,如“够你看两个月的”。

够?(动):(人或物)达到标准或要求。

提示:这个义项中“够”的宾语多为抽象意义的名词,如“够分量(/朋友/水平)”。

又如“趁”:

趁(介):利用有利的机会、条件(做事)。

提示:“趁”的宾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动词性的词语,也可以是主谓短语,如“趁大家都不在”。

很多情况下,汉语学习者了解了词义,可是并不知道怎么用这个词来造句表达。有些词一个义项有多种用法,每一种用法都有不同的搭配。《教与学》的提示栏较好地展现了这些不同用法的搭配限制。如“反而”条:

反而(副):表示跟前边说的意思相反或跟说话人事先想的不一样。

提示:“反而”可以单用,表示情况相反,如“退休后反而更忙了”;有时也可跟“不但、不仅”等词搭配使用,表示进一步,如“不但没降,反而上涨了许多”。

(二)离合词提示

离合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特点是后面不能带宾语,中间可以插入其他词语。萧频、李慧(2006)对印尼留学生汉语离合词进行了偏误分析,他们发现学习者对离合词分用形式有回避使用的倾向。且离合词的偏误贯穿学习者学习的各个阶段:低年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受母语影响,往往会将离合词误用为不能分用的复合词;高年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因为很难判断一个词是否为离合词,因而将离合词的使用规则泛化到其他复合词上。

对于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多数学习词典释义时未加说明,仅将词和拼音分写以标注离合词,学习者往往容易忽视这样细小的标注。《教与学》对离合词采取了“提示”的形式对其单独注明,不仅能够吸引使用者对离合词的注意,还能使离合词的分用形式得以展示,如“出差”条:

出差(动):短期去外地为本单位办事。

提示:“出差”是动宾结构的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出了一趟差”“我最近出了几天差”;后面不能带宾语。

(三)词义提示

在“提示”中进一步对词的释义进行补充。如“不平”条:

不平?(形):因不公平的事儿而不满。

提示:“不平”多指人的心理、感情,对事情的客观评述不说“不平”,如不说“这样处理不平”,要说“这样处理不公平(/合理)”。

篇6

【关键词】 文化;语音;词汇;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的特性。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互相依存、无法截然分开的整体,恰如一张纸的两面,谁也离不了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言各组成要素中处处都闪现着汉文化的色彩。

一、汉语语音中的文化积淀

任何民族语言的语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结构系统,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这个系统不是人天生就很明确的,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因此,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除了在发音生理上有一个转变与适应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接受汉语语音系统方面的社会规约。后者自然属于跨文化的问题。

首先,从音节构成要素来看,在汉语里,每一个音节必须至少要有韵母和声调两大要素,声母一般也是必要的,但有时可以不需要。每个音节中音素的数量最多为四个,其中至少要有一个元音音素。汉语音节的这些结构特点,使得它们发音响亮,长度相对一致,便于人们创造出节奏性很强的语言表达形式。

其次,从汉语音律的角度来说,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现代汉语词汇里多是双音节词语:眼睛、衣服、饮料、房产、人大、通货……。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也在时时注意调整音节。人们从不说“进行改”或者“进行革”,而是说“进行改革”,因为“进行”要求带双音节动词作为它的后续成分。“朗诵诗歌”怎么听也要比“朗诵诗”顺耳得多。就连电视台播出节目的栏目名也多是两两相对的四音节形式:新闻联播、正大综艺、曲苑杂坛、军事天地……。这些以双音节词为基础的四音节表达形式在语音上成双成对,念起来节奏匀称,十分上口,的确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音律的主要特征。

二、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蕴

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是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词汇的发展与使用,所以词汇不仅说明各种事物,也蕴含着民族传统、哲学精神、道德信仰等文化因素。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1.汉语语词的最基本的构造形式与汉文化。汉语词的最基本的构造形式就是集声、韵、调于一体的单个音节,它的书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一个单字,既可以是一个词,同时又可以跟别的单字共同组成双音节的或多音节的词。古人在谈到语言的问题时常常以“字”为单位,“夫人立言,因字生句,集句成章,……”(《文心雕龙・章句》)。现代口语里也有“吐字不清”、“咬文嚼字”的说法,意思都是说“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这样一种语词构造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外国人学汉语,需要使他们首先树立“字”的观念,即绝大多数汉字都能独立地表达一定意义的观念。这种观念既是语言的,也是文化的。

2.汉语词的单双音形式变化与文化意义内涵的变化。在现代汉语里,词的普遍形式是双音节。汉语里的双音节词,除少数音译的外来词不能从单字的意义上进行分析之外,绝大多数词里的单字都表达一定的意义,都可作意义分析。因此,外国人学汉语,不仅需要了解双音节词的整体意义,还需要了解双音节词中的单字的意义,否则不能透彻地理解汉语的词义,在使用的时候也常常出错。例如:有的外国学生造出的句子说:“王家庭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和我。”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王家有五口人……。”或者说:“姓王的这个家庭有五口人……。”为什么要这样去表达?这里既有语词形式选用的问题,也有文化的问题。像“家庭”这个词,笼统地说它的意义是指:包括父母、子女或其他在一起生活的亲属在内的、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相当于英文单词family,汉语教科书里一般都这样翻译。可是在汉语里,“家庭”中的“家”和“庭”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意义。“家”既是“家庭”这个词里边的一个语素,同时它也可以是一个单音节词,“家”的本义是家畜(豕)的居处,后引申为人的居处。“家庭”里的“庭”字,在现代汉语里虽然不作单音节词使用,但它仍有意义,它意义是指堂阶之前门屏之内的那块空地,是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住宅建筑文化现象的反映。

3.汉语词的构造形式与概念表达方式。从汉语双音节词的构造形式上,有时还能清楚的观察到汉民族表达概念的方式,而概念表达方式又反映了一定的思维活动方式。例如:“树冠”、“树梢”、“树枝”、“树叶”、“树干”、“树根,……。“树”字表达的是事物的整体概念,意义比较抽象,“冠”、“梢”、“枝”……表达的是事物局部特征的概念。先整体、后局部,这是汉民族成员在构造语词、表达概念时的一种思维活动方式。又如:“松树”、“柳树”、“槐树”、“榆树”……是对具体物种概念的表达,而“松”、“柳”、“槐”、“榆”……是物种的名称,“树”是事物的实质,先名称后实质地进行表达,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模式。由此可见,一种语言的语词构造形式跟该民族的思维活动方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的反映。

三、汉语语法中的文化习惯

民族的语言在语法方面有些共同的因素,同时也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反映出本民族思维等方面的某些特点对本族语的深刻影响,汉语也不例外。例如汉语语序的安排就带有汉民族思维方式的明显痕迹。写一个信封,地址从大写到小:省市县区(乡)街道(村)门牌号码;完整地表示一个时间,可以先从“年”说起,依次往下一级单位说下去,一直说到事件或行为发生的那一刻。如果说话人觉得有必要,“那一刻”甚至可以精确到秒。这正是汉民族思维特性在汉语语法中的具体体现:观察一个事物或者思考一个问题,先从该事物或问题的整体着眼,再到局部,即从大到小、由远及近。汉语句中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也反映了这一点。例如:我们浏览了中国的三个美丽城市。用英语说就是:We toured three beautiful Chinese cities。在英语中,表示整体的修饰语“Chinese”从汉语中多项定语的第一项变成了最后一项。汉语中有很多主题句,任何名词都可以带上某种话题标记(停顿或助词之类)成为一个话题,出现在句首,然后把这个话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说明。下面这些句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1)这种糕点,我吃过,你吃过,大家都吃过。

(2)猪肉五块钱一斤。

(3)对外汉语教学我没有搞过。

汉语句子这种重话题的特点,同样也是源于我们上面提到过的汉民族思维特性的。正因为如此,汉语中才有主谓谓语句这种印欧语中一般没有的句子形式。英美留学生普遍感到汉语里带补语的句式难学,究其原因,就与英美学生不了解汉民族思维特性有关,即在表述一个行为动作时,中国人关注的是那个行为动作已经或可能导致的结果或变化。

上述种种都表明,文化特性是始终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将这些文化特性置之不理。相反,为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时时通过汉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来进行语言知识的解释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言语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3]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的9月14日,纽约“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揭幕仪式也同时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刘碧伟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为海外的孔子学院揭幕,对于中国的驻外大使来说,并不是今年新增加的一项外事活动。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以来,全球已经建成了26所孔子学院。

孔子“应运重生”

9月,由复旦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合作创办的北欧孔子学院在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和酝酿之后,已经正式招生。复旦大学副教授李茂被派往这座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任教,对此他十分自豪。

李茂说,由于师资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原本只计划招生20人,而实际上报名的有300多人。在报到当天,还有50多名后补人员来排队。“后来学校只好将招生人数增加到25名。”

李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945年出生在重庆的女性,她两岁就离开了出生地到国外,后来辗转到瑞典生活了半辈子。她十分想念自己的出生地,想了解祖国的语言,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有报名进来。怀着非常迫切的心情,她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进来学习的要求。

复旦大学的姚老师刚从韩国回来。他在那里教了整整一学期的中文,连自己儿子的出生都错过了。他非常遗憾,但韩国学生对中文的渴求却让他很感动。

据他介绍,韩国有100多所大学设有中国学或者中国语系,有40多所大专院校设有汉语课程,各类在校生学汉语的总计16万多人。

不但是与中国文化渊源颇深的韩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也掀起一波波的中文热。据悉,全球大约100多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约有2500万至3000万名外国人学习汉语。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外国人也急剧增加,2004年达到八万人。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

推广孔子之“和”

“中国早就派汉语教师出国讲课,但建立孔子学院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外交学院教授曲星告诉《望东方周刊》。

在他看来,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也是没有政治争议的,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都认可。儒教的英文单词(Confucianism)直译就是“孔子主义”,是用孔子的英文名称命名的。“用孔子这个名字非常明智,非常合适。”

“我认为孔子这个名字比其他中文名字更好,我们都知道孔子,他在韩国的知名度很高,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学者,一提到他的名字,就会联想到中国几千年精彩的文化。”在中国学了两年中医的韩国留学生朴美玉告诉《望东方周刊》。

而且,这对于推广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也有好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他主张“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合之境”、“和而不合”。“其实,这就是我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曲星说。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卢明华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在国际事务总的地位也在上升,导致了各类形形的“中国”出笼。在疑惑、猜忌的眼光中,中国以“孔子”之名来介绍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推广中国“和平外交”的思想很有好处。

孔子不只是中文

北欧孔子学院理事长、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朱永生教授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孔子学院不仅是研究孔学和儒学的学术机构,它更主要是推广汉语教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它不仅是一所语言教学机构,而且是一座加深中国与外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驿站和桥梁。

由于北欧孔子学院招收进来的学生没有汉语基础,因此,他们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汉语基本功训练,即听说读写部分。“随着学生汉语程度的提高,将会逐渐开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民族风俗等方面的课程,还会聘请国内的专家前往瑞典开办讲座等。”朱永生说。

“尽管孔子学院挂靠在斯德哥尔摩中文系,与中文系的课程有合有分,但绝不是中文系。”李茂说。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中文系是全日制,而孔子学院开设的是半日制课程。这是因为孔子学院面向的主要是社会上的一些希望更多了解中国的人群,如记者、主持人、医生、教授、商界人土等等。

篇8

1.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赵金铭(2004)指出,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笔者以近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文章为参考,对语音教学的内容、特点做一概述。

2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内容研究

2.1 教学工具的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在帮助外国人学汉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外国人学习语音的重要工具。赵金铭(2009)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优越性,是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石。在实际的教育学习实践中,初学者发现《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某些注音和实际读音并不完全相同,针对这些疑问,王理嘉(2005)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对《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些韵母的拼音设计作出解释,并建议汉语教师要开导学生不要把字母拼音和实际读音完全等同。刘振平(2010)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对提出对汉语拼音改写规则的改革意见:"一是与辅音声母相拼的iou、uei、uen不必省略为iu、ui、un,二是以ü开头的韵母与j、q、x相拼时不必省掉两点。"在面对汉语拼音方案的问题时,学术界分为两派,一是在教学中由老师引导学生避免发生语音偏误,二是对汉语拼音方案本身进行改革。

2.2 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针对汉语语音系统,主要从声韵调、轻声、儿化、重音和语调几个方面进行。

(1)声母教学。对外汉语声母教学的研究采取了国别化对比研究的方法。国别化的研究有利于对不同国家的学生针对性的教学。

傅氏梅、张维佳(2004)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进行偏误分析。文章对留学生听觉和发音能力进行语音测试。研究发现,汉语声母声学特征的相似性是发生听力偏误的主要原因,发音上受越南语的干扰主要是缺少塞擦音,用塞音来发汉语的塞擦音,用浊音声母发汉语的清音声母。王功平(2008)同样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印尼留学生汉语声母感知,找出印尼学生感知汉语单音节声母的偏误规律,分析原因,提出了针对印尼留学生的声母教学建议:一是科学地确定声母听辨教学难度等级序列,二是声母对比教学网络化,三是考虑韵母的组合情况。

(2)声调教学。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这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然而声调教学本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关键(2000)指出语音教学计划薄弱,缺乏层次性和有序性,教材薄弱,教学手段薄弱,五度标调法和手势只能描画声调的状态却不能教授怎么发出不同的声调,学生无法理性认识声调。所以应该制定语音教学等级大纲,改进教材。声调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发四声时声带的松紧变化。

宋益丹(2009)在关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初期的声调教学没有和现实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建议以交际为原则,分层次教学。初级阶段的练习材料使用简单的日常会话,如"你好""谢谢""再见"。此外,作者还提出使用Praat软件辅助教学。把自己的录音和标准音对比,对调型和调域的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严彦(2010)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对声调教学的意义在于要在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3)轻声教学。实验语音学对轻声调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声学特征来看,轻声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综合表现,与音高的关系更为密切。

张艳来(2009)提出轻声教学的改进思路。构词法产生的轻声词的语音教学要结合词汇教学进行,找出其中的规律。另一类习惯上要读轻声的词"伙计、窗户、先生、客气"等,可在教学大纲中制定一个轻声词必读表。听读轻声词的操练要在连续的语流中进行。

(4)语调教学。赵元任(2002)认为:汉语语调不是独立于声调的音高变化,而是声调和语调的复合体。赵元任先生先后提出了声调和语调的"代数和"理论、"大波浪、小波浪"、橡皮带理论。语言学介对语调的本体研究还存在争议。曹建芬(2002)指出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语调存在于声调之中,通过声调表现出来,声调又受语调综合旋律的制约。赵春利(2003)称其为语气教学。语调是体现语气的基本手段。他认为语气教学要突出人际交往的意义,语气表现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形象的展示,把重音、停顿、语速标注出来,在真实的语境中教学。唐玉萍(2008)注意掌握语调和语义的关系,同样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用演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用汉语语调表达内心情感。

3 现阶段语音教学研究的特点

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实验语音学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傅氏梅、张维佳(2004)、王功平(2008)、翟燕(2010)都是运用实验的方法做研究。宋益丹(2009)用Praat软件对声调反馈式教学。严彦(2010)也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使语音教学研究更加的严谨和科学。

随着国家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重视,派出的汉语志愿者,汉语老师增多,使教师接触到各个国家的学生,近年来国别化语音对比研究增多,提出了更加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法的研究基本都符合刘??提出的语音教学原则: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阶段性教学,声韵调结合,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以交际性为目的。

理论范围扩大化。除了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还借鉴了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如桂明超(2003)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英语语调对汉语声调的影响。王玲娟(2003)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语感及语音感教学。

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出现。曹文、张劲松(2009)介绍面向计算机辅助语音/正音学习(CAPL)系统研发的中介语语音库的构建方案和标记体系,旨在为教学服务。

4 语音教学研究的问题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表现出了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热情,那么在我们教授外国人汉语时,我们就需要掌握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在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的70年里,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本篇论文主要讨论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学 认知法 实际运用

一、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展背景

教外国人学汉语是古已有之的事,早在我国汉唐之时就培养过不少的留学人员。随着当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已成为一股世界性热潮。现在有不少外国留学生为接触到更加真实、更加传统的汉语文化而专程踏上中国的国土,感受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但是汉语又是一门非常难以掌握的语言,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可能是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单音节词,如“天”,也可能是一个多音节词的一个语素,如“红彤彤”的“红”和“彤”,还可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的一个不表示任何意义的音节,如“芙蓉”的“芙”和“蓉”。外国人学习起来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怎样让外国留学生不但掌握中国的汉字,还要了解汉语背后所呈现的中国文化?在多种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这60年来我国几代语言学家、教育学家通过不断探索,将普遍教学原理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创造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新高度,其中最为全面的教学方法即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认知法”教学的含义

前人对对外汉语的教学提出了不少的方法,并做出了相应的方法论,这为后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步步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本篇论文主要就“认知法”的教学方法及方法论展开。

那么,什么是认知法?认知法是60年代产生于美国,由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提出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1]他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听说优先、读写跟上的全方面地、创造地运用语言。[2]这种教学方法反对对句型的机械性操练,重视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强调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是大脑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但是,反对句型的机械性操练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忽略语言的句型规则和特定结构,而是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即语言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一种交际技能。著名的语言学家崔永华以及吕必松对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提出了很多而且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本篇论文将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简单梳理与总结。

三、“认知法”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才能让学习者用口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而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汉语发音的方法就是练习。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齐读。这是指老师在教某一个汉字的发音时,先要让全班同学一起重复,记住此音节的发音方法及声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尽可能让自己的发音洪亮、夸张,这样能调动全班同学模仿的积极性,并且无紧张感,学生口耳并用,听说齐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开口率。

②单读。在齐读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学生的单读训练,即让学生个别地重复老师的发音,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发音的困难和缺点,利于及时的纠正。但是这容易使其他同学产生紧张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在纠正错误的时候“通过面部表情示意学生不必紧张,以消除课堂上不安的气氛和学生怯口的心理”。[3]

③认读练习。认读练习也是发音练习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认读巩固单音训练的成果。教师可以将已教授的汉字顺序打乱,让学生来认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将汉字的音、形、义在脑海中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即时检测出学生对该堂课所教授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掌握进度的快慢做出相应调整,为进一步的汉语学习打好基础。

④对比听辨。教师把容易认错或读错的音节或汉字排列在一起,进行单独训练。可以写出发音相似的拼音及汉字进行对比学习。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音洪亮并且嘴型夸张,以让学习者看到不同音节发音的差异。例如:

dìqiú(地球) — tīqiú(踢球)

yúcì(鱼刺) —yúchí(鱼池)

⑤读写练习。语音的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会读,还要会写。汉字不同于音节文字,它有复杂的结构形式及笔画顺序,目的是让学生尽快掌握汉字的音与义,为今后的语篇学习打好基础。所以在语音教学之时就要进行汉字的识写。这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这个练习可以利用听写拼音的板书,也可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卡片,给的拼音无论是单音节、双音节或短句,都应该是学生学过的汉字。

二是根据汉字写拼音。把学过的汉字写成板书或者使用卡片,让学生加注拼音。这个练习的难点就在于声调的标注,所以在教授音节之初,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进行严格地指导及纠正。

(二)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①情景教学。词的教学应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例如:“恰巧”,我们可以说:“我去餐厅吃饭,恰巧小明也在。”给出一定的语境去理解词语,比单独去解释它更被人接受,容易记忆。

②搭配教学。这指词与词的组合教学相结合,掌握汉语构词法。例如:学习了“参加”,我们可以顺势引出一系列参加的词语,“参加大会、参加劳动、参加工作、参加比赛……”这不仅让学生掌握汉语某个词汇的意义,同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词汇意义的记忆及实际用法。

③联想教学。教师先说一个词,然后请同学迅速说出另外一个由此联想到的词。例如:教师说:“蔬菜”,学生可以联想到很多这个范畴内的词语,如黄瓜、土豆、茄子、白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还可以引出新的词汇学习,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词语联想能力。

④对话练习教学。教师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指定数个词语,请学生根据限定的语境与指定的词语对话。

⑤话语联结练习教学。这实际上就是根据学过的词语进行语篇练习。这是一个综合程度较高的练习,这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词语运用已经接触过的语言规则联结成一个完整的语篇。教师在教授这个环节时,需要进行多次的练习,这个练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发音上的(常见的是声调的错误)、组词上的(将“戴帽子”说成“穿帽子”)、语用上的(例如:老师,我和约翰明天有事,咱们不能来上课了。[4])等等,教师要及时纠正,以防止形成偏误,但教师在纠正时还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太过频繁,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丧失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对词汇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否正确读和写的层次,词汇教学的目的是在实际交流中能够正确运用。所以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要将这些词汇放入到语篇中进行系统地运用学习。如扩展短语、造句、根据已给出的语言环境进行词语对话、用已学过的词语复述故事情节等等。词汇教学的要求非常高,能否学好汉语这门课,能否习得汉语这门语言,能否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汉语,词汇的教学就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此环节的教授过程中,不能仅仅教学生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设置一定的情节让学生开口说,以达到实际交流的效果。

(三)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是一个程度较高的教学过程,适合于有较高汉语基础的学生。语篇的学习与掌握是达到流利表达自我与交流的基础,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机会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语言与中国的主导文化相结合,慢慢让学生做到文化适应,这样学生才能够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表达。

①口语语篇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多听多看场景真实的对话交流视频、音频等,还可以播放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电影等,资料播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者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复述或总结,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对汉语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引导其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②语篇写作教学。我们使用一种语言进行表达,不仅是指“说”,还包括“写”。在口语语篇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写作的学习。写作不同于口语表达,我们要使用更多的书面语。怎么样让我们的书面表达不但思维有序、逻辑清晰,而且更赋有文采,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授过程中系统有序地进行练习,但面对学生不可避免的错误,教师应该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醒,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解后自行更正。

四、总结

认知法是一种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练习和操练,“最后进入脱离课文进行交际性言语活动以培养运用语言实际交际的能力”[5]。这种教学方法是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出现的,其基本继承了语法翻译法重视自觉掌握语法知识的特点,但同时又避免过多语法知识的讲解、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不重视口语和听说技能的缺点,因而也被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由于认知法的历史还不长,其教学法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汉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注释:

[1][2][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257页,第310页。

[3][4]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2页,第53页。

参考文献:

[1]郑世珏,张萍.对外汉语可视化教学方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美]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Edwin R.McDaniel著,闵惠泉,贺文发,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语文;重视;传统文化

Don′tOverlook Chinese Language

CHEN Lan

Abstract:These are my views on appearance of valuing English to the neglect of Chinese Language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Emphasis must be placed on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or developing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value;traditional culture

现在的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的压缩,同时又要突出其专业性、职业性,所以对很多的公共课进行了缩减。作为公共课之一的语文,因为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更没有外语课的时尚性,因此,语文课的开设处在了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面对学生作业里随处可见的错别字,面对学生作文里语序颠倒的文字,面对学生难以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学生在倾听优美诗歌时的漠然麻木,面对……我想说,当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同为语言教育的两门课――语文、英语,孰轻孰重?我想,答案是不容置疑的。一个连自己母语都学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学好其他的语言?

我们的母语,是炎黄子孙历经千秋百代延续相继的文化符号,它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然而,每每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写字,不喜欢汉语言文学,不喜欢千古传诵至今的诗词歌赋,有的青年人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不少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不如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不如肯德基、麦当劳。面对这些就像看到黄河断流一样,会凄然感慨却欲哭无泪,这些都是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因为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是如胶似漆、密不可分的,当国人在自轻自己的传统文化时,这难道不令我们慨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吗?

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英语学习持续升温,这个“热”现象跟当前的大背景有关。全球化时代,英语在较长时期处于整个世界强势语言的地位,是国际常用、通用的语言,要参与社会乃至国际竞争,中国人热衷学习英语并不奇怪,也无可厚非。然而,相对于外语的炙手可热,汉语学习似乎过于被冷落:许多孩子从母语还说不流利的年龄就开始学习外语,为学好外语不惜以牺牲母语为代价;初、高中学生以优秀的英语水平为自豪,却在汉语言表达上频遇尴尬,甚至连最基本的标点符号都不能正确使用;社会上英语培训班火暴,雅思、托福等英语考场人声鼎沸,普通话考试却相对冷清……但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母语却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又是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母语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自己的语言,不能充分发挥和享受母语的巨大潜力和无穷魅力,不懂得珍惜本国语言这一宝贵遗产并使她在特定的条件下健康发展,不断焕发夺目光彩的民族,会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从进小学的第一天,每个人都会看到学生守则上第一条赫然写着“爱祖国,爱人民”,但是很多人却没弄清热爱语文这本身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方式。因为,祖国不是个抽象概念,它是具体的,它是母亲、土地、人民、文化的总和。当年郭沫若先生海外归来,曾满含热泪地亲吻大地,这大地是母亲的土地,是祖国,他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炽热的依恋。试想,一个不懂得热爱自己祖国,不懂得热爱自己的悠久文化的人,何以有一番作为?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根基作为支撑,何以立足世界?记得唐朝大臣魏征就对太宗说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这必须凭借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看看我们的邻国―韩国,是如何的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同为东方国度,把“孔孟之道”奉若神明,和谐礼让,尊老爱幼。而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珍惜曾让无数国人慨叹。而日本,这个曾经恣意践踏过别的民族的国家,却对本国国民宣扬的是“放弃母语亡国,只要有日本语言在,就有日本民族在、日本文化在。”正因为这样,当年,日本时,首先要求学生们学的就是日本语。因为他们知道语言是通向文化的桥梁,而文化的侵蚀是深入骨髓的侵蚀,是对根的侵蚀。我想,爱国是需要行动的,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有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确是这样,相对于国内的“冷汉语”, 但“汉语热”却在全球持续升温,外国人学习中文的热潮如火如荼。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水平考试在世界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更令人惊诧的是,在上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留学生击败中国本土学生,夺得第一!中国周刊也报道了“孔子学院”的开设在许多国家受到了欢迎。孔子这位被中国人奉为“圣人”的教育家、思想家,在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还仅仅流连于他的圣名时,他的“和为贵”,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礼”、“孝”、“仁”的思想却漂洋过海开始了又一程的周游列国。

世界的眼球已转向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数的“奇珍异宝”被外人发现、珍惜,而我们这些拥有者却对它们视若无睹。有个成语叫“如数家珍”,试想,当别人到你家,你有“珍”而不能数,而别人却娓娓道来时,你作何感想?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更是我们的教育应该重新考虑的问题。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树人。而母语的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赋予了语文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她能启心智、长见识。也就是说语文实际上是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一个载体,而语文能力更是做人的起码基础。但现在一些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某些需要,有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一味地强调学生技术的专精而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过分的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么都不懂。我想,我们的教育并不想把我们下一代培养成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吧?

我们需要一个会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不能不会欣赏诗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能让我们感动、感悟的事物,我们不能视若无睹。我们的教育呼唤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而我认为最能承载这一精神的就是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