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传承范文
时间:2023-03-21 19:0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脉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其学术背景除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外,还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视角。其中有博士学位的人占教师总数的65%,绝大部分教师有海外留学或长期在国外进修、研究的经历。
学院有在校本科生409人,硕士研究生216人,博士研究生68人。本科教育阶段有4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阶段有若干个专业方向,包括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广告学、编辑出版、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等等。
最近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还是2005年,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学类专业已经达到661个。新闻传播专业显然已经成为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如此众多的新闻类专业中,每一个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如何定位,办出特色,就成为学院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学院定位或学院特色方面,我们的考虑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依托北京大学这样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建立的,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资源。因此,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势”,也就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汲取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之精华,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个特色和优势正在逐渐形成。
教学方面,学校历来主张打破学科限制,进行通识教育,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道路。为此学校在世纪之交推出了“元培实验班”,增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为学生在本科基础教育阶段拓展知识、拓宽视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思路和模式正好可以满足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因为从大的方面说,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采写、报道等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成为“通识”型人才。因此,最近这些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尽可能发掘和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选修全校通选课,选修第二学位。目前我们的本科生中拿到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第二学位的已经占到学生(本科生)总数的50%。
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际步骤,目前学校正准备进一步打通学科限制,实施文史哲、社会科学等学科群类大类培养的方案,搭建大平台,每个群类中的每一个专业都要为这个平台输送精品课程,提供给学科大类中所有专业的学生。大类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学校对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非常关注,高度重视。为了满足新闻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使它与人才市场的走向相适应,学校领导和我们多次探讨,尝试在新闻传播学院进行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目的是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高端建设,使我们的人才优势更加突出。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思路就是,依托北京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道路。培养知识广博、学养深厚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希望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是我们的邵华泽院长对学生――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每个新学期的开始,他都会在讲课中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学生具有多学科(起码是两个学科)的知识储备,毕业后能够胜任在某一专业领域中进行深谈、深访、深度报道的工作,以及在新闻传播相关领域中进行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
从科研角度看,学校非常重视并且一再强调三个方面的结合或接轨:与国外学科前沿的结合(或接轨);校内不同学科研究的结合(或接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接轨),并且为三个方面的结合或接轨创造条件。
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学院在以上三个方面也进行了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与国外学科前沿领域接轨方面,我们借重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一年一度“北京论坛”的品牌优势,力求开办好分论坛,主题的设定充分考虑到国内外,特别是国际上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问题。2006年分论坛的主题是“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2007年分论坛的主题是“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每年我们都会利用“北京论坛”提供的资金条件,把这一学术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请来,进行交流。去年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也邀请了一部分国内学者参加),他们的论文在《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三辑上以专题形式刊登。2002年至今,学院还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联合举办中国互联网年会,目前已经举办了5届,分别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举行。
在利用“北京论坛”等平台与国外研究接轨的同时,学院还鼓励老师们直接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经费方面予以支持。学院有一个新的规定,每年为所有老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提供一次经费支持(远程坐飞机往返的费用)。每年一次,年年支持。这样,老师们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就明显增加了。2002年以来,学院共有100多人次赴海外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在校内不同学科研究的结合方面,学院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比如由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发起成立,由社会学系、法学院等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就有我们的老师参加。他们参与撰写全面反映国内公民社会发展和研究状况的“蓝皮书”,参与公益组织的非盈利性培训以及其他的研究、交流活动。最近,有老师代表学院参加了由北大历史系、国际关系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的研究项目,题目是“文明的网络:比较文化与比较政治”。历史系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国际关系学院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新闻传播学院则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各自都把本学科研究上的优势发挥了出来。这方面还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此外,我们学院政府传播研究,也引起政府管理学院老师的兴趣,一些基础性的合作已经开始。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学院也是积极推进,大力支持。不少老师逐步将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向实务界延伸和拓展,或者针对实际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阐释,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目前学院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卫生部等政府部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都有合作项目,不少课题正在进行中,包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大型媒体集团发展研究》、《中国报业与广告业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展战略研究》、《中外公共传播模式研究》、《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中的风险沟通研究》等等。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对该部门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面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国际传播学》、《国际传播学教程》、《跨文化交流学》、《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文化与帝国主义》(译著)、《因特网与社会: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电子出版技术》、《新媒体与广告》、《现代出版学》、《中国出版通史》、《中国编辑出版史》、《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实用年鉴学》、《插图本中国图书史》、《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新闻写作教程》、《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等。
篇2
【关键词】 硝酸甘油;热敷;成功穿刺、采血;体会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静脉采集生化血又为诊断提供很重要的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常可遇到慢性衰竭患者;末梢循环不良、血管条件差(血管痉挛、塌陷);肥胖患者、患儿;长期静脉输液致血管硬化者;大出血休克;术前术后急需输液、输血;急查各项生化指标,需要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急需要采静脉血者,常因穿刺困难而影响救治、诊断。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采用了张春凤[1] 用硝酸甘油热敷,成功静脉穿刺83例,采血23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3个月内遇难穿刺病例83例,男31例、女52例,其中:慢性衰竭21例、末梢循环不良23例、休克10例、肥胖3例、血管条件差8例、血管硬化15例、输血3例。(2)遇静脉难采血病人23例,男9例、女14例,其中:慢性衰竭4例、末梢循环不良7例、血管条件差3例、血管硬化9例。
1.2方法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原液(广州白云明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日期20100626,批号100611)均匀外涂穿刺部位,以穿刺血管为中心,范围约为2cm×2cm左右,3min后再将小毛巾在60℃热水浸透热敷穿刺部位,时间1min,静脉可迅速充盈,此时无论是静脉穿刺还是静脉采血,都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1.3使用时注意事项(1)水温以60℃左右为宜,过低不能使血管扩张,过高易发生烫伤(2)硝酸甘油浓度为1%为宜。(3)硝酸甘油涂擦应以穿刺血管为中心、范围不少于2cm×2cm.
2作用机制
硝酸甘油是一种抗心绞痛药,其药理作用是释放一氧化氮(NO),NO与内皮舒张因子相同,激活鸟酸环化酶,使平滑肌和其他组织内的环鸟苷酸(CGMP)增多,导致肌球蛋白链去磷酸化,调节平滑肌收缩状态、引起血管扩张(以扩张静脉为主)。外涂可通过皮肤吸收、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外涂3min静脉有效扩张,血管直径和充盈度增加,再予以热敷,可增加药物的吸收,起到协同作用,效果更明显,并且无过敏反应发生。
3体会
采用此法可使血管充盈时间缩短,达到节时目的,为治疗抢救赢取时间;血管充盈度增加为穿刺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治疗的进行。还可有效利用静脉,增加穿刺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使用率,又能使较大血管壁弹性逐渐恢复,提高穿刺、采血一针成功率,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篇3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穿刺 针眼渗血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好的血管通路应当保障此次透析血量充足,可长时间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避免在透析过程中引发并发症。与其他血管通路相比,动静脉内瘘的安全系数更高,且能够为患者长久使用,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频率约为2~3次/周,每1次动静脉内瘘穿刺需要2针,长期反复穿刺导致相应穿刺的孔径较大,以及使用抗凝剂、穿刺技术不正确等多种因素导致穿刺处出现渗血的问题。一旦在穿刺中出现渗血的问题,不仅仅会导致患者面临更大的痛苦,还有可能会感染其他并发症,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因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试验,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渗血的原因,并从原因出发提出了预防和护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减少穿刺渗血的现象,减轻为血液透析患者带来的痛苦,以供实践参考。
临床资料
2018年1月~2018年6月某市某三甲血液净化中心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58.1±2.6)岁;慢性肾小球肾炎69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10例,其他1例。共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7 800次,发生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眼渗血59例,其中区域穿刺法10例,扣眼穿刺法5例,凝血功能及抗凝药物使用3例,护理人员穿刺技术20例,动静脉内瘘静脉回路压力高4例,胶布固定原因17例,总渗血发生率0.75%。
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眼渗血原因分析
区域穿刺法的应用:区域穿刺法因穿刺时患者疼痛较轻,穿刺难度低,粗大的穿刺针在局部长期反复穿刺,造成局部血管壁的损伤,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了穿刺处的皮肤,因此皮肤处的针孔缺乏愈合能力和弹性,导致穿刺过程中针眼极易出现渗血问题。
扣眼穿刺法的应用:研究显示[2]与传统的绳梯穿刺法比较,使用扣眼穿刺法,渗血发生率明显降低。扣眼穿刺针眼发生渗血的原因,一般是隧道口过大,或者进针时损伤隧道周围组织引起出血,或是扣眼去除结痂时损伤。
凝血功能异常及抗凝药物的使用:血透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而又因多种原因凝血功能未得到及时监测。普通肝素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使用抗凝药物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长期使用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可引发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眼渗血。
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护理人员穿刺时未能一针见血,在穿刺处反复进退,易导致穿刺针眼渗血。
动静脉内瘘静脉回路压力过高:患者静脉回路进针未到位,造成静脉回路压力过大及渗血。患者侧向动静脉内瘘肢体,压迫动静脉内瘘血管,使血管内压增高,造成穿刺针眼处渗血。以及患者中心静脉狭窄造成回路不畅,静脉回路压力过高,易造成静脉针眼渗血。
胶布固定:未能及时有效固定胶布,导致患者的针柄出现了滑落和松动的现象,穿刺针无法紧紧贴合患者的皮肤,致穿刺针眼处渗血。
动静脉内瘘穿刺处渗血的护理对策
采用绳梯式穿刺法:不可在同一区域内连续穿刺或定点穿刺,需要轮流更换穿刺的部位。一般情况下,可以以上下交替的方式沿着动静脉内瘘穿刺,穿刺点和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 cm左右。需要在穿刺之前做好规划,均匀使用所有的动静脉内瘘,避免在同一个点多次穿刺减弱患者血管壁的受损弹性,形成硬结瘢痕,减少针眼渗血[3]。
采用扣眼穿刺法:对于穿刺点有限的血管采用扣眼穿刺,此方法渗血概率明显低于绳梯式穿刺及区域穿刺[4],扣眼穿刺时要按原隧道轻轻捻针,切勿用力及强行进针损伤隧道及周围组织引起出血。
合理制定抗凝方案及使用抗凝剂: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使用抗凝剂透析前应了解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下瘀血、牙龈出血、前次透析后出血情况等)及前次透析采用的抗凝剂及抗凝效果来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提高护理人员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穿刺点,如遇到疑难血管,可借助超声定位技术进行穿刺,力求进针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进针造成血管损伤及渗血。
避免静脉回路压力过高:提高穿刺技术,密切及时关注静脉回路压力,有异常及时处理,由于进针不到位的原因,应在停泵的条件下保证针头在静脉内至少0.5 cm。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使患者保持平卧位,防止压迫瘘侧肢体,床上活动、翻身时,避免牵拉、触碰穿刺针引起穿刺针眼处渗血。动静脉内瘘患者双侧肢体温度及手臂围度相差明显,应及时就诊,如有中心静脉狭窄,应及时就诊及处理。
胶布固定及巡视:3M胶布固定到位,第一根胶布固定在针柄处,第二根胶布固定在针眼处,第三根胶布固定在针柄后2~3 cm处。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强巡视,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处理。
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保护瘘侧肢体,避开针眼,局部给予肝素钠乳膏、喜辽妥外擦,预防穿刺处瘢痕形成,软化血管,适当捏握橡皮球锻炼,加强瘘侧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
正确的拔针方法:在拔针时,应慢慢以与血管纵轴平行的方式向外拔针,当针头快离开血管壁时,则需要快速取出针头,“先慢后快”,因皮下组织神经末梢丰富,如果在即将拔针前就将纱布按压在针眼上,针尖及针梗对组织易造成机械性损伤,拔针时应先拔针后按压,采用竖压法,减少组织的损伤,利于血管的修复。
血液透析穿刺点渗血的处理:(1)无菌创可贴止血法:针对穿刺针眼处轻度渗血,适用此方法,给予渗血处局部消毒,将无菌创可贴平整紧密贴合于穿刺针眼处,在穿刺点上方放置折叠成小方块的无菌纱块,并固定好胶布。(2)明胶海绵纱块压迫法:使用无菌剪刀裁剪一块4 cm2的正方形明胶海绵,将其覆盖在已经进行局部消毒的针眼处,随后再用无菌纱块折叠而成的方块放置在患者的穿刺点,并用胶布固定该纱布[5]。(3)调整穿刺针位置:当穿刺并未充分进针时,操作者需要首先局部消毒渗血处,随后再沿着血管方向进针,确保针头充分进针,有效贴合于血管,随后操作者应以胶布固定针头,做好止血处理。(4)云南白药止血法:在渗血处消毒后,在其上均匀撒上云南白药粉,并采用无菌棉球覆盖在撒药处,用胶布固定棉球。相关研究表明,云南白药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刺激血液加快凝结速度,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6]。(5)无菌线绳止血法:先松开固定穿刺针的胶布敷贴,随后对渗血处进行无菌碘伏棉签的消毒处理,随后取无菌纱块,抽取4~6根纱线,使其拧成1股棉线,将棉线从钢针下缘沿穿刺点慢慢穿出,再向穿刺点上方拉直并两边对称,将纱线交叉向上勒紧,力度以不再渗血为宜,然后用胶布固定纱线,无菌棉球覆盖穿刺点,胶布加压固定针眼[7-8]。
结语
目前国内约9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使用动静脉内瘘作为理想的血管通路,因为其具有可以反复穿刺、再循环率低、血流量充足、感染机会少、与其他血管通路相比较并发症少等优点[9]。如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眼出现渗血问题,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感染,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消毒止血。这是因为一旦出现渗血的状况,不仅仅会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为患者带来巨大苦痛,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为了保障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可长期使用,需要采取恰当的穿刺技术保护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操作者必须采取正确穿刺方法,避免区域式反复穿刺;提高穿刺技术,穿刺做到一针见血;根据患者情况正确有效使用抗凝剂;血透过程中加强巡视;给予患者正确卧位;血透结束拔针时,采用正确方法,减少组织损伤;做好患者健康宣教,保护瘘侧肢体,避免外伤,适当锻炼等;尽可能地做到防范于未然,将导致穿刺针眼渗血的危险因素降至最低,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促使有效、充分的血液透析,以提高患者透析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4-95.
[2]杨群,吉小静,戴欢欢,等.扣眼穿刺法与绳梯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效果评价的meta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3):1-5.
[3]殷金梅,陈彦茹.不同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1:321-322.
[4]赵海珠,黄海萍,方少祥.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10):21-22.
[5]陈彬彬,王淑霞,陈淑琳.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的处理[J].全科护理,2013,11(10):2869.
[6]徐春香,陈红珍.血液透析穿刺点渗血两种止血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52-353.
[7]杨曼.一种血液透析中穿刺部位渗血的处理方法[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77.
篇4
1 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判断
护理人员按正规头皮静脉穿刺程序操作,操作者明显感觉到头皮针进入静脉(有落空感或针头已在静脉所在范围内),但无回血,打开输液器开关静脉点滴通畅,头皮局部无隆起,患儿无明显痛苦表现,静脉点滴能够顺利完成。
2 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原因分析
2.1 患儿全身情况 由于小儿头皮针细小,容易出现赌赛针孔现象。其原因有腹泻脱水严重的患儿血液粘滞度高;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血粘度增高;呼吸循环衰竭患儿血液循环不良;血流缓慢;肥胖患儿也容易发生此种现象。
2.2 局部情况 由于小儿颅缝尚未闭合,当头皮针的穿刺方向与血流方向不一致时,如果头皮针的斜面与小儿的血管壁相接触,形成头皮针假性堵塞,造成穿刺成功后无回血。
2.3 其他情况
2.3.1 输液瓶的高度 穿刺时输液瓶挂的太高,毛细血管静压和输液瓶内压压差减小,穿刺成功后容易出现无回血情况。
2.3.2 调节器的固定位置 因液体分子间存在间隔,穿刺成功回血时,调节器越远,液体向后压缩的范围越大,分子间隔越大,阻力越小;如果调节器离头皮针过近,分子间隔缩小,阻力增大,就容易出现穿刺成功后无回血情况发生。
3 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处理
3.1 一般处理 当操作者明显感觉到针头进入血管时,可用手轻轻挤压头皮近端输液管,使近端挤压处形成一定的负压,容易看到回血情况。挤压后仍无回血且头皮局部无隆起,液体点滴通畅,可固定针头松开开关。
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血脉;传统村落;更新;表达;棠越
1引言
城市更新(urbanrenewal)一词最早来源于二战后的西方,最先是西方利用战后重建的机会,重新审视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对城镇空间进行局部的、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保护和改造。后期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进入到西方的城市中生活,使得西方城镇需要有更高的包容水平。基于此背景,城市更新这一概念也扩大到城市文化保护和解决城区内不同种族之间社会文化冲突的领域[1]。由此看,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状态写照,也自身存在着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换言之,城市内的文化传承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来进行有效的落实。民族文化血脉在城市空间的体现是通过各个现象表达出来的。在具有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传统村落更是如此。传统村落的形成本身就受到了自身文化观念的影响。所以,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其民族文化血脉的根基,传统村落只有在更新过程中,才能表达出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性[2]。
2传统村落中的民族文化血脉延续
传统村落的更新过程,同时也是其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民族文化血脉是否得到延续,是判断传统村落更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2.1传统村落更新的基本特点
传统村落指的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岁月发展,逐渐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古村落。中国的传统村落具有浓厚的农耕色彩,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包含文学、艺术、建筑等。这些历史遗产是村落自身的宝贵记忆,也是村落对外展示身份的标签。近些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依然面临着挑战,从保护的操作层面来看,具有紧迫性,繁琐性和长周期性的特点[3]。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困境,国内学者尝试用更新的角度来引导和判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更新的“更新”一词,其实质是指城市的发展不能造成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同时须增加土地和现有城市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其反对城市的大拆大建,倡导利用物质层面的再利用和精神层面的文化保护来引导城市建设。该理念在传统村落的更新中,又有了具体的含义,其包含以下特点:首先,传统村落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传承自身的文化,不能迫使文化的流失,同时须要自身文化进行再创新。其次,传统村落的发展须使得各方的合理利益得到适当保护,原住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不能过大激化社会矛盾。最后,传统村落的整体结构和空间对后期的时代要求有相对的适应能力,设施结构和空间规划不被淘汰,从而避免村落的衰败。
2.2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实质
传统村落的更新,须对村落形成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追根溯源,才能准确把控传统村落内在的“生长规律”,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文化环境对于传统村落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找准传统村落的文化本源,以及村落空间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就能认识和把握传统村落更新的方向。换句话说,传统村落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传统村落更新的重要表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质上就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血脉”一词指的既是传统村落当初形成的文化环境的本源,也是传统村落文化未来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精神支柱。民族文化血脉的核心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其自身需要被“有选择的吸收、发展和创新”,从而适应传统村落的更新。
3棠越古村的民族文化血脉延续
民族文化血脉的形成和延续,一定与当地地域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笔者以棠越古村为例,借以说明棠越古村自身民族文化血脉的形成原因和延续方式。
3.1棠越古村与鲍氏宗族
棠越村,古时又称“唐越”,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村落的历史须追溯到棠越鲍氏宗族的形成过程。根据《重编歙邑棠挺鲍氏三族宗谱》显示,鲍氏宗族大约形成与宋元之际,起初,由于宋代小农农业经济的影响,棠越鲍氏基本以农耕为主。到了明代中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鲍氏宗族人丁兴盛,宗族中的部分人口开始“由农转商”、“弃儒服贾”。清朝乾隆期间,棠越鲍氏宗族盐商达到兴盛,促使棠越鲍氏宗族成为徽州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大宗族[4]。鲍氏宗族的势力扩大和声望提高,也直接推动了棠越村的繁荣。盐商鲍淑芳是众多徽商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不仅在商界颇有影响,同时具有政治头脑,与朝中政治人物均有往来。鲍淑芳对于财富的管理,明显体现了徽商对于家乡建设和宗族繁荣的关心和重视:即商业利润一般不多用于资本的扩张,而是用于家乡的“土木新建”,尤其是宗族祠堂和书院等的修复和扩建。可以说,鲍氏宗族的兴盛对于棠越村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方面,鲍氏宗族中的商贾对棠越的建设毫不吝啬,经济上促使棠越村不断修缮,村庄的建设直至民国时期都未曾间断。另一方面,鲍氏宗族所贯彻的宗族家法对棠越村的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棠越村的空间规划和建筑构件的建造讲究章法,遵循朱程理学,极为重视“忠、孝、礼、义”价值观的权威性[4]。
3.2棠越村宗族文化的延续本质与体现
宗族文化是同宗族人经过长时间磨合沉淀所约定的民俗文化,棠越村的宗族文化是村落的内在价值,也是棠越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所以,宗族文化的传承的实质就是棠越村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实质。虽然经历时代变迁,传承的体现方式略有不同,但传承背后的文化精神却是统一的。笔者以棠越村的祠堂和牌坊群为例,来说明棠越村宗族文化的延续本质与体现。3.2.1祠堂棠越鲍氏对于宗族家法的权威一直以来都坚持维护,并通过建设祠堂来象征家法的权威。棠越鲍氏宗族的祠堂分为宣忠堂、翰林祠、敦本堂、清懿堂和世孝祠。这些祠堂不仅供奉祖先,同时也承担多种社会功能,包括祭祀、执法、集会等,这些活动均有严格的规则秩序。大多民居均围绕祠堂兴建,体现了祠堂在棠越村的中心地位。这种祠堂与周边民居的空间关系反应了宗族文化殊的社会关系,即宗族文化中抱有强烈的地方宗氏政权的色彩。同时,由于棠越村的宗族是由父系血缘连接,孝文化是宗族文化的核心。棠越鲍志道在乾隆年间捐建世孝祠,刻有赞颂鲍氏孝子的诗文,借以警示后人[4]。这种孝文化一直留存在棠越村宗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一直至今。因此,如今祠堂在棠越村中的社会地位依然重要。棠越村历经上百年的发展,虽然祠堂具有维系棠越宗族纽带的象征意义,但是直到现在,祠堂的实际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棠越村的宗族文化形成于封建时期,当时的宗族若要兴旺强盛,需要建立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因此,宗族须要对族内人员设定家法祠规,反之,家法祠规也成为宗族自我管理的重要依据。祠堂在此过程中,是管理者对族内人员进行奖惩和教化的唯一场所,对族外人员具有排斥性,对族内人员具有神圣性[4]。封建社会瓦解后,原先的宗族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从事农耕的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棠越村人口的流动范围和频率相应扩大和增加。同时,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棠越村的业态多元化趋势明显。祠堂作为棠越村内重要的场所,其本身的文化旅游价值也上升,促使其成为棠越古村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由此,祠堂的对外族人员的排斥性降低,并提高了对公众的开放程度。作为家法祠规的重要执行场所,祠堂由原先的执法场所,逐步转变为宗族文化的象征性场所,其先前倡导的宗法失去合法性,但其引导的“孝顺”“诚信”“朴实”等价值观深入棠越鲍氏后人心中。同时,在对族内人员的价值观引导过程中,祠堂所崇尚的精神文化也对族外人群产生教育和警示意义。可以说,棠越祠堂的宗族文化本质依然存在,但体现方式发生了改变。宗族文化的神秘性消失,其中的普世价值被弘扬和歌颂,又由于祠堂代表了这种棠越宗族的普世价值,促使了其文化价值的上升,进而使得祠堂维护和更新得到了更多的资本投入和舆论关注。3.2.2牌坊群棠越牌坊群是鲍氏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棠越牌坊群共有七个,俗称牌楼。牌坊群陆续建于明清时期,风格统一,宛如一气呵成。同时牌坊的结构均中轴对称,极具威严。棠越牌坊群是棠越人“忠、孝、礼、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棠越牌坊群的建立,在当地社会风气的树立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因为牌坊群的建立须具有明显的法理性,即歌颂赞扬的对象具有被公认的品行和操守,巩固了宗族制度的合法性;同时,牌坊群的捐建过程也极其复杂,须通过族长上报到州县,再上报到知府,最后由中央政府批准[5]。所以,一个牌坊的建立也代表着朝廷中央对宗族的社会认同,容易推动棠越人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棠越七大牌坊分别纪念不同的人物和品行,体现了徽州礼教的价值观思想,其背后的故事对现今世人具有教化意义。鲍灿孝行坊记载的“鲍灿事母”,子替母吮吸浓疮,孝心感动后人;鲍象贤尚书坊歌颂鲍象贤平定战乱,屡立战功,爱国精神深入人心;鲍文渊继吴氏孝坊向世人诉说着吴氏“立节守志”的故事,使世人“借古鉴今”,除了为吴氏的“贞洁精神”感慨以外,也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深刻的反省[4]。可见,牌坊相比于祠堂和民居,其的实用功能相对较弱,但其的象征性作用较为明显。棠越牌坊群不仅象征着棠越宗族背后的价值观的权威,也象征着伦理纲常的秩序;通过朝廷对牌坊群身份的“御赐”来神圣化和合法化棠越村的宗族制度,通过徽商对牌坊群实体的“捐建”使得这种象征性被更好的物化。至今,牌坊群在棠越村中保留完好,屹立在村落之中,成为棠越村的“地标形象”,让世人通过牌坊群对棠越村熟知。综上所述,牌坊群与棠越村的宗族文化、空间格局关系十分密切。牌坊群的保留,使得棠越“牌坊群文化”所代表的宗族文化产生了延续。从时间的发展来看,延续的本质一直都是棠越人崇尚的优秀品质:“忠、孝、礼、义”的核心价值认同。而延续的体现则从对个人的“歌颂”,“表彰”转变为对棠越整体文化的纪念和对后人的警示教育。
4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在传统村落更新中的表达模式
棠越的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棠越的地域性表达。由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与传统村落的更新的目的相同,促使二者的过程相互融入,密不可分。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是为了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维护积极而崇高的价值观,使得民族内部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而传统村落作为村民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是村落“民族文化血脉”的空间载体。在当今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过程中,除了要满足建筑和设施的物理机能以外,还须承担传承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延续的使命。因此,棠越延续文化血脉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棠越村的更新来进行表达。具体分为两种表达模式:棠越村落空间的保护和棠越文化价值观的传承。
4.1棠越村落空间的保护
棠越村落空间是蕴含棠越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凝结棠越村人智慧的结晶。棠越民居在古时只是私人的住宅,仅仅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而今,棠越民居因其宝贵的文化艺术价值而再次得到世人的关注。如毕德修宅,其保留大量的明时民间建筑技术工艺,包括三跳插栱挑檐工艺和鹰嘴榫工艺,为后人研究明朝建筑技术留下珍贵资料。静修堂保留了大量的徽州砖雕,美工精美,是徽州棠越人祖传的艺术遗产。棠越的祠堂和牌坊群因其珍贵的文化价值被世人所铭记,同时也是世人了解棠越文化的窗口。不仅如此,文化价值所催生的文化旅游也带动了棠越村的业态繁荣,民宿、餐厅、文化商店层出不穷。而棠越村将商业收入又投入到祠堂和牌坊群的维护中,使得宗族文化得以继续延续,这也对保护棠越宗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棠越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棠越村空间布局体现了徽州人对朱程理学的推崇,村落四周环绕水系,不仅解决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同时对村落内的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牌坊在村口依次树立,井然有秩,祠堂与一般民居尊卑有序,体现棠越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忠、孝、礼、义”价值的推崇。棠越村落空间环境的保护,不仅是维护其内部建筑、街道、设施等的考古文化价值,也是延续了棠越村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价值。
4.2棠越文化价值观的传承
棠越鲍氏是一支非常重视“忠孝”的宗族,围绕着这一价值观有着严格的奖惩制度。同时,鲍氏也注重对子孙的价值观教育,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尊敬长上,关爱族人,重视祭祖,孝顺父母,守卫祠堂,保护环境”系统的价值观体系[4]。此外,鲍氏注重自身的血缘关系,不准外戚作为家族的继承人;要求族人奋发图强,不能贪享安逸,违反家族条例者以家法严处。执法场所设在祠堂,掌管祠堂的为祠总,由族内一定资历和能力的人担任。棠越鲍氏在近代受到了重创,首先是由于战争,宗族人口锐减,根据谱谍记载,棠越鲍氏由乾隆年间的1000余人减少到民国时期的70人左右。其次,完整且相对封闭的社会管理体系在近代逐渐瓦解。这主要是由于太平战争的爆发,使得族田大多成为荒地,而同时徽商衰落,战争又使宗族不少人留难他乡,这导致了棠越宗族的持续衰败。宗族统治者难以自保,多项宗族家法无法执行到位,如宗族对孤寡残独等族内百姓的谷粮分配制度几近荒废。建国后,立法代替宗族家法,成为约束族人的基本法规[4]。与此同时,宗族文化对族人的约束逐渐表现为道德约束和价值观倡导。棠越村在旅游经济的影响下,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居住或旅行。在此过程中,棠越村成为了徽商精神的展示窗口,使世人对棠越,乃至徽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徽商故事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具有良好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时也这促使棠越的文化价值观具有普世传承的意义,使得世人学习和继承棠越鲍氏对人对己的准则和观念。
5结语
民族文化血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它也通过具象的空间秩序和建筑构件来进行传达。而文化血脉中的核心就是民族的价值观念,是民族耐以生存的基本行为准则。棠越村的宗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中所提倡“忠、孝、仁、义、礼”的观念相互契合,这是棠越文化能延续至今的基础。棠越村的发展悠久而曲折,经历多个大时代的变迁,村落也经历了各种考验。村落的持续繁荣是棠越文化延续的重要保证。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棠越村的繁荣具有可持续性。例如,在棠越村的发展过程中,须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好本族和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的动态调整、平衡和优化同时也是棠越村进行城市更新的本质。作为棠越文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保护者,从棠越村的更新作为切入点,有利于认清棠越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真实表达,以及推动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血脉的延续。
参考文献:
[1]瞿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2):75-81.
[2].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孔子研究,2014(5).
[3]陆林,凌善金,焦华富.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5).
[4]赵华富.款县棠涎鲍氏宗族调查与研究[J].2010.
篇6
关键词:“古戏台;历史文化;保护;继承;发展”
一、乐平古戏台历史文化传承的价值分析
1.历史文化价值
乐平古戏台存在的历史价值在于通过一族一戏台在建造中,每一族的建筑代表着一代人的兴衰历史,族族相建造则是吧乐平的人文通过戏台在凝聚,把人们与宗族历史相联系在一起,通过戏台在传承着历史的意义。乐平人说“戏台”既是历史,戏台又是生命。其实在长江流域中相同的历史文化在不断地重复上演,只是上演的地方不同,其余的是一致的。乐平的古戏台在承载着历史中,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段历史的上演,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因戏台文化而诞生的传承精神。在剖析历史的基架中,戏台与乐平精神是存在时空中的精神力量。其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于一种文化的承载并传承出乐平区域的民族精神,这种价值的文化,是由戏台与乐平人所承载的。
2.古戏台与赣剧的发展与传承
乐平的赣剧是古戏台的发源地,乐平人痴迷看戏,有承载着赣剧的文化,因此在当代诞生了戏曲文化,在这里如正月、二月、元宵、娘娘戏、花朝戏等等种类繁多,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戏种,可以说月月有戏,天天进戏台的说法。二月可以看花朝戏、三月娘娘戏、四月祭祖戏、五月六月端阳与关王戏。一直到过年戏戏在唱,月月在演。赣剧的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赣剧需要配合古戏台的存在才能发货出应用的魅力。在乐平的农村有这里的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看谁都来气”的话语。可见在乐平戏曲已经深入到乐平的生活中,而戏台与赣剧在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与文化中,戏台与赣剧是乐平的文化体现,在众多的戏台中上演着多种的戏曲,这些戏曲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乐平独有的戏曲--赣剧。
3.古戏台与宗族荣耀的血脉相传
乐平古戏台的建筑,源于地区的社会传承,既是氏族宗亲的血缘传统,区别于乐平的戏台并非一个简单的戏台和戏曲文化的演绎,而是联系家族血脉的象征。是同一宗族在精神血脉上的象征。在乐平戏台中保持最完好的是万年台与祠堂台,尤其是祠堂台,这里宗族在表演戏曲活动中最重要的载体与场所,既是表演文化与艺术的场所又是及宗族祭祀、续铺、社交、议事和执行家族规范的重要活动中心。
二、乐平古戏台民间艺术的保护、继承、发展
1.乐平古戏台的濒危状况
在现代多元化的冲击下,乐平传统的民族营造技艺与戏曲表演艺术家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当今艺术思潮、文化交融的大时代下,现代建筑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环境艺术中的 建筑、景观、装饰、公共艺术占据了主流潮流中,大部分的现代人及乐平年轻人都追求现代建筑营造艺术所带来的新生形式,对于戏剧年轻人反而更加倾向于现代的歌曲与影视表演,而喜爱传统技艺与赣剧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自然传统艺人的传承就是出现了危机化的局势。
2.保护、继承、发展
早在90年代乐平人就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修复工作,在20世纪初乐平古戏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物遗产中,是中国收入世界的非物质技艺遗产之一,开启了这传统技艺和保护、继承、发展的序幕。
(1)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邀请传统老艺人的指导,为保护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的提供了有力的议论基础。发挥民间力量呼吁民间组成自发性的团体组织,研究传统技艺和赣剧的艺术表演,找回缺失的技艺和艺术传承,政府出面执行政策性的有力奖励和扶持政策。加大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技艺的修复。
(2)建立文化机制,把古戏台建筑艺术特点进行普及和教育,重在传播民族传统营造与戏剧的的艺术性上,在公共环境下开展艺术技艺的普及和教育,各学校团里单位开展民间艺术创意活动大赛,重在中小学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展示乐平传统营造艺术品和赣剧的戏曲文化传承,以美学的;现代化理念进行思想式的教学与传播。
(3) 创建民间传统戏台建筑群,使得乐平文化艺术深入民间,走入千家万户,能民众能够近距离的观察和学习营造技艺,在,人多密集的地方地放传授戏台的建筑法于公开收徒进行赣剧的艺术传承,把当代的建筑学与传统的戏台技艺集合起来,形成崭新的乐平文化。
(4)发掘传承名人,传播戏曲艺人效应,给予适量的经济补偿,以民间效应为主,重点在于强化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使得民间传统营赣剧艺术人得到延续和传承,吸引内外艺人前来学习交流,并且把握名人人物产业的人物效应。
篇7
鑫表示金多、兴盛、兴旺。鑫字男宝起名可用于两字名,同样可以用于三字名,发音为一声(阴平),三字名用于第二字、第三字均可,多数男宝宝用于第三字的起名。发音没有谐音,起名音韵搭配合理。
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具;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姓名就是名主的长辈为名主传承的思想,也是别人对自己的逻辑思想的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看地缘,地缘近,两岸连。
忆昔时,闽台人,共筑美好家园,
留下文明灿烂。
看今朝,泉州东,海岛台湾,
隔海烟火两相望。
望血缘,血缘亲,两岸情。
起周秦,闽越先人过海峡,
披荆斩棘,建设宝岛。
至宋元,前仆后继迁台湾,
修族谱,建宗祠,寻根祖。
传承千年文明,承载闽台血脉亲。
书文缘,文缘深,两相承。
宝岛歌仔戏,传承高甲梨园北管音。
“上山看日时,下海看水时。”
多少海峡人民记在心;
《渡台悲歌》、《爱拼才会赢》,
无数两岸同胞口中传。
行商缘,商缘广,频来往。
隔海相望一水连,
海峡难断两岸商。
上古时,八闽青铜入宝岛,
隋唐后,经济往来益频繁。
明清、“日据”、两岸相敌,
“人不通船通,船不通货通。”
执法缘,法缘久,缘相通。
吴王孙权求夷州;
隋朝三渡台,欲招安;
至南宋,驻军戍;
篇9
登陆天梭手表官方网站,在网站首页有序列号查询链接,点击打开后,直接输入序列号即可。
天梭成立于瑞士汝拉山区的小镇力洛克,而其总部至今仍位于那里。“瑞士制造”是天梭心中从不曾磨灭的烙印,天梭logo中的“+”和瑞士国旗相同,这是品质的象征,展现了品牌自1853年来不断传承的可靠质量。天梭是一个勇于创新的品牌,但它却从未忘记自己的瑞士血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字词品味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深深的情感,体会救命骨髓所饱含着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理解词语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十分悲切。
动容: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
睛天霹雳:晴朗的天空响起了炸雷。比喻情况出人意料,令人震惊。
谈何容易:原本指向君王进言不容易,课文里指骨髓移植困难很大,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马不停蹄:马不停地急促向前走。课文里用来形容运送骨髓在路途上没有停歇,时间抓得很紧。
2、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1)、“两岸”指什么?
(2)、骨髓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救命骨髓”?
(3)、这是谁的骨髓?他用自己的骨髓救了谁的生命呢?
(4)、为什么称之为“骨肉同胞”?
(5)“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6)、结合课题,围绕“为什么说两岩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结合课文中具体内容进行思考:为什么说两岩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7)、找出句子话,体会其中的感情。
师:孩子们,当父母得知孩子的病情时,他们怎样?
课件出示:“白血病”!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他俩几乎晕倒。大夫,求你一定要救救他,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啊!他们俩苦苦哀求着。
(1)那些词语让你觉得揪心?
(2) 什么是“晴天霹雳”?是什么事让父母觉得犹如晴天霹雳?
(3) 是啊!父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他们年仅16岁的唯一的儿子危在旦夕,此时父母的心情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读父母的话)
(4) 此时父母已是痛切心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回答),于是他们苦苦哀求着大夫,读“大夫,求你……!”
(5) 假如我们都是少年的朋友,亲人,你将如何哀求大夫?(指名读)
(6) 孩子们,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到了一对已濒临崩溃的父母,也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治病救人时的迫切心情,同而体会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激发爱国情感。
三、共同探究,理清文章的脉络
1、引导体会,指导朗读
(1)时间的紧迫性。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医疗费用高。
(3)可以匹配的骨髓难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2、 情境交隔,理解感悟
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如何奔波的?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
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
少年得救了,你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少年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三、拓展延伸,传承血脉亲情
1、在你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句话的。
3、同学们课后再认真品味课文精美的词句,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言文字等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朗读、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板书设计:
20、救命骨
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少年发病 检查确诊 别无疗法 求救台湾
找到骨髓 一位小伙子 专家护送 少年得救
台湾——————————大陆
花莲——台北——香港——四川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