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08: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营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营养学

篇1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90年2月08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95********(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3个月]

公 司:上海XXXXX食品有限公司

行 业:快速消费品

职 位:质量管理/测试主管(QA/QC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学 校:上海大学

自我评价

熟练掌握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的操作,能对上述仪器的故障做出原因分析并排除;掌握化学分析(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非水溶液的滴定)方法,按照分析检验规程或标准,对原材料、中间体、成品等物件的技术指标进行测定,或进行定性测定,或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分析,为评定其质量和水平提供依据,或为试验研究提供分析测试数据。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快速消费品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质量管理/测试主管(QA/QC主管)

工作经验

2013/7—至今:上海XXXXX食品有限公司[1年3个月]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

质检部 质量管理/测试主管(QA/QC主管)

1.负责现场与质量相关内容的监督控制及相关工艺参数的检测控制;

2.成品、半成品的微生物常规检测(细菌总数、大肠杆菌)和理化检测;

3.处理质量投诉,与相关部门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杜绝质量隐患;

4.协助质量经理建立、维护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编写产品流程、供应商程序等文件;

5.根据GMP规定检查车间卫生及硬件设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不符合项报告并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

6.微生物样品取样,并根据结果放行原料及成品。

2012/7—2013 /7:上海XXXX饮料有限公司[ 1年]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质量部 质量检验员/测试员

1.协助维护公司质量体系运行。

2.负责质量月报,数据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制作各类型图表及数据的定期维护负责文件体系的维护及相关文件的维护。

3.GMP修改并监>!

教育经历

2008/9 --2012 /7 上海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科

证书

2010/6 大学英语六级

2009/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2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34

0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4年,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两个文件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材、讲授过程和考试方式等进行了规定,明确同时采取中文和英文相结合的方式,最好是以英文为主。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再次重申“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近年来,我国部分重点高校也广泛接受了双语教学的理念,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

食品营养学(FoodNutrition)是研究食品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食品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品的营养成分、成分检测方法、食物在人体中的吸收与消化过程、营养、膳食与健康、加工对食品成分的影响、提高食物和膳食营养价值的方法和工程技术、社会和文化对人类摄取食物和营养的影响等。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食品营养学相关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主要目的是在保证专业授课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本专业常用的专业词汇,能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研究所需的相关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及时了解本专业及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学生学习外文资料和对外交流的能力,最终达到听、说、读、写、译综合语言技能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1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在食品营养学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果,有效地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对食品营养认识的距离。目前,中国对外的食品贸易规模也在不断增长,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食品专业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营养学前沿知识,把最新的营养学知识和理念应用到我国的食品事业当中,促进我国食品营养科学研究和贸易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双语教学可以推动我国食品营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培育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教学理念,推行双语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②

此外,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理解、思考、表达和解决食品营养学理论的水平,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使学生能及时跟踪该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动向。为毕业生的自身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③因此,运用双语讲授食品营养学成为了刚性需求。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开展有着美好的前景和生命力。

2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部分重点高校进行了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也面临不少问题与困难。总结以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过于重英文教学,偏离了学科重心

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创新的方式之一,大部分院校陆续开设双语课程。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也开始在食品专业的院校中被广泛采用。但大多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过于形式,导致教学部分薄弱,变成了专业英语课。另外,由于本科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往往在专业授课方面受制于英文水平,以至于大多教师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如何能够让学生听懂并接受英文的讲授上,而忽略了食品营养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最终本末倒置。

2.2教材选用不当,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选择恰当的营养食品学双语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我国食品营养学英语的教学起步较晚,国内目前食品营养学缺乏正规的双语教材,因此任课教师没有备课的直接教材来源。大部分院校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英文的原版教材,这样对教师的食品学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二是用中文教材,由教师自己理解,翻译成英文。这样对教师的专业英文水平要求很高,否则学生更难理解专业知识。

2.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难以支撑教学目标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差异。首先,在双语教学中如果母语的比重过高,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环境,会直接导致双语教学质量的低下。无法实现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巩固和提升外语运用能力的教育目标。

其次,没有将营养学的英语和专业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偏重英语的讲授,而没有将专业知识的梳理和理解列为教学重点,背离了双语教学的宗旨,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双语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专业英语课程,没有注意专业知识和英文讲授的并重,是双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④

2.4师资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优质师资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目前国内符合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条件的教师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普通高等学校里,能胜任的教师更少。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老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功底,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外语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无法实现双语交流,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另外,有一部分青年教师,虽然外语水平不错,但是教学和课堂讲授经验并不丰富。在课堂讲授时,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课文知识,有时甚至只是读一段外文翻译成中文,整个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所以真正能够胜任的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师非常缺乏。

3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对策分析

3.1以教研室为中心,打造标准化双语教学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中心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授课标准不统一,授课质量受制于教师水平差异等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打造以营养学教研室为基础的标准化双语教学规范势在必行。建立起规范的教学团队,通过团队成果的方式打造教学大纲,形成标准化教学框架,细化教学基本模式,这样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英语功底较好的年轻教师,都能够有效保障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双语教学形式。

3.2编译、选择恰当的双语教材

在缺乏食品营养学双语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经典教材如《Nutrition》的部分章节,将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如《食品营养学》、《营养学——概念与争论》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一些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自编课件。此外,可以挑选适合的英文书籍和期刊文章,并结合中文教材,制作出适合教学的食品营养双语课件。最后,还需要组织专业力量,经过大量的分析论证之后,编著符合当前双语教学需要的通用教材,确保食品营养学双语教育的基本水平,防止参差不齐的情况。

3.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3.1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授课的广泛应用为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通过图片或漫画,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再配以相应的专业词汇,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吸收。此外,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食品营养相关的英文视频,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捕捉其中相关的专业词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还能增强教学的科学性。⑤

3.3.2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将双语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普及迅速,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食品系学生100%都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社交媒体。比如目前常用的微博、微信、慕课、网络教学等平台均能够被运用到双语教学中,实现课堂不分内外。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教师的长期在线指导不仅能够直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亦能增加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底气。当学生有新思路、新创意时都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指导,不仅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更能够促进其兴趣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另外部分英文基础较差学生无法及时跟上教学进度,较为严重的情况是有的学生可能因此产生厌学的情绪,而通过社交媒体能够及时与授课老师取得联系,当他们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有疑问时,都可以在课后得到及时解答,这样能够扩大课堂的辐射范围,并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另外,通过学校自己开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中英文的方式开展广泛讨论,使得思想碰撞交流。

3.3.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掌握部分专业词汇是进行双语学习的基础。⑥了解词汇的构成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词根、词缀的意义来记忆和认知词汇,从而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特别是对一些难懂的专业词汇,使用不太普遍,只是对阅读文献有一定作用。特别是一些少用的生僻词汇,这种情况下可以不用记忆。

3.3.4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双语的教学比重。对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难免有畏难情绪,所以在授课时,英文的使用应循序渐进,开始1/3课程宜70%的英文,第二个1/3课程宜80%的英文,第三个1/3课程宜90%~100%的英文,使学生能逐渐适应英文教学环境。

其次,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能够学会、学以致用为落脚点。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课前对上章内容用英文进行总结,课后帮助学生用英文对知识进行梳理。

此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双语进行讨论,营造宽松、愉快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同时,每2~3周进行一次随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后期的教学。

3.4强化双语教师的英语能力及授课技巧

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对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的开展非常重要,优秀的老师才是课程质量的保障。通过对双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英语专业培训,通过优秀教师传授授课经验,并鼓励双语教师出国交流等方法,可以整体提高教师的英语讲授能力。⑦同时,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授课技巧。可以通过教研室之间相互听课、督导的方式,开展课堂质量评估的方式,让有经验的资深教师对年轻老师授课进行剖析,分析优点找出不足。年轻教师也可以通过听课的方式向经验丰富的老师直接学习取经,提高自身的授课技巧。

4结语

篇3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6-0182-01

一、根据学生特点和职业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本学期我们为烹饪、面点专业的学生选用了黄春秋主编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营养学》,该教材为全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食品类专业教材,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能量和营养素集体体内代谢过程、食品营养价值评价、膳食调查与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膳食指导、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营养强化与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本书在相应章节还安排了适量的实训。该教学大部分内容能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具备内容合理、任务驱动教学、突出新理念、新知识等优势;而有些知识对烹饪、面点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以后的职业中应用不大,应适当删减相应的教学课时量,如,称重法膳食调查和社区营养管理等内容。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烹饪实践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食品营养价值与评价属于应用营养学范畴,也是本课程的重、难点所在,其内容涉及食品样品的收集和处理、食品标签解读、食品营养价值评价等内容,单纯讲理论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而这部分内容与烹饪实践操作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加大实训课课时,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食品标签解读知识时,让学生去记忆食品标签的内容是一件枯燥的事,很多学生学习完相关内容之后依然记不清楚食品标签的内容,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收集常见食品的标签并对配料表和营养成分标示进行详细解读,那么他们对实训结果一定印象深刻,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食品营养的分析技能,而这也是烹饪、面点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操作技能。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學生的学习兴趣

食品营养学教材中部分内容理论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对相关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和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很难掌握所学内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所讲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讲到食品营养价值评价内容时,以乳制品为例设置任务,课堂上模拟再现真实任务,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分配任务进行练习,利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制作教学课件、下载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更加直观的教学,这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如通过制作微课、制作实训小视频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课后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的方法,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期末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手段。然而在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单纯地以理论试卷考核学生并不是全面考核学生的方式;在考核过程中建议应该建立多维的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基础,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采用“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考核中评价项目主要有职业素养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乳制品营养标签解读、成年人体格检测和体征判别等实训课题的操作,通过这种多维的考核方式,能避免学生单纯为了应付期末理论考试死记硬背,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方面并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

篇4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须专业基础课,以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相融通的专业素质[1]。实验课作为理论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一直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各食品专业的大专院校,食品营养学普遍成为一门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不多,这已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2]。针对学生食品营养学实验实践的不足,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于2013年首次增设食品营养学实验课程。该文在结合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分析,阐述心得体会,期待为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食品营养学实验课作为理论课教学的强化和实践,要求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食品营养学实验属于新增课程,具有课时少、任务重的特点,我们根据学时要求和现有的实验环境,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优化,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取舍。我们参考由南京师范大学金邦荃教授主编的《营养学实验与指导》,结合自编的《食品营养综合实验》教材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研究中心的部分基础研究内容,缩减与食品毒理学实验的重叠内容,选择实验动物饲养、处理与生物材料的采集,蛋白羰基、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抗疲劳实验,抗氧化功能实验,降血脂功能实验,人体营养状况测评与膳食营养设计等六部分实验内容,统筹安排仅有的16个学时。实验课程中选择的这六部分教学内容彼此交叉联系,易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强化。具体地,我们安排学生在实验课前6周轮流饲喂实验动物建立肥胖动物模型,加深对实验小鼠的认识,克服对实验动物的恐惧;随后在实验课程中系统介绍实验动物的饲喂、抓取、灌胃、宰杀、处死及各组织、器官、血液等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通过实验示范,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后续的实验则分别要求学生对正常、肥胖、肥胖干预组小鼠灌胃抗疲劳功能饮料,测定抗疲劳功效;采集动物血液和肝组织匀浆,分别测定抗氧化功能指标和降血脂功能指标。在动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蛋白类营养物质及人体营养状况的测评,强调从动物到人体的转化营养学学习。

其次是实验条件的升级。考虑实验动物的伦理及培养学生善待实验动物的实验操守,食品学院购置了疲劳转棒仪,以更科学、智能的方法代替传统的负重游泳实验来评价功能食品的抗疲劳功效。另外,学院购置了由北京健典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自动配餐王10.1软件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状态进行营养配餐。初步的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上述的六部分教学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树立了转化营养学的基本思维。

2 完善教学方法

“行动积极、思维不主动”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按实验指导详细讲述,甚至亲自演示,学生认真听讲,“照方抓药”,最后核对实验结果来判断实验的正确与否,这是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现象。然而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显示现象、验证理论;对学生而言,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执行。在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学做思一体化,改变传统教的模式,而以引导为主,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操作、主动思考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点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将待测样品的沉淀物也转移入比色皿中进行吸光值的测定,结果发现重复测定的吸光值数据很不稳定,并且有很大的数值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明了地要求学生吸取上清液进行测定,而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那么学生也就丧失了此次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并且有可能在以后的实验中犯同样的错误。

人体营养状况测评与膳食营养设计是营养学实验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在这部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3],让学生模拟医生或营养师的角色,对其他同学的营养状况进行测评,并进行科学地描述,进而设计相适应的营养配餐。通过角色扮演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的专业术语、职业辅助工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的交流沟通能力。

3 建立科学考核体系

与实验结果相比,实验教学更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成绩考核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实验表现,不以实验的成败“论英雄”。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事实上,只有扎实掌握实验涉及的相关原理,严格按照教学指导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才能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但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失败的原因,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从而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是实验结果的主要体现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实验记录是否规范、客观、准确,对数据的分析是否科学合理,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包括仪器型号、实验材料的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的详细描述、实验数据的客观记录、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尽量实现实验可重复、可验证,即使实验结果错误,也能够有因可循。

篇5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质量;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45—2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学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食品营养强化等。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1 改革教学方法

1.1 “多媒体+录像”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多媒体+录像”进行授课。采用大量图片和表格替代过多的文字描述,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使之产生深刻、持久的记忆。采用多媒体技术,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看到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钙、铁、锌等营养素缺乏症的照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营养素缺乏症状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营养失衡的严重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给学生们看 “食物相克法则”、“食物的选购” 、“科学营养配餐”等与食品营养学内容相关的录像。

1.2 设置问题,课堂讨论

设置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会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专题,例如“科学减肥”的专题,设置以下问题:剧烈运动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吗?素食是减肥的有效方法吗?喝水有助于减肥吗等等,每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翻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课外获得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问题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应注意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性要求:

适时适度。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反馈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同时,对于学生所做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一要注意“问什么”,即要精心设计将要提问的问题;二要注意“问谁”,即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三要注意“怎么问”,即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提问的艺术性,使之更加富有成效。

1.3 角色互换式教学

为了更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给学生机会“寓学于教”,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角色互换[4]。如在讲授维生素的营养时,将学生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每组以每一种维生素为标题,查找相关资料,制作PPT,在上课时请每组代表上讲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介绍该种维生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食物来源等相关知识,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讲授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兴趣变为求知的先导,变为索取知识的乐趣,使教与学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内容选择上一方面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的要求,不论哪个专业都必须重点讲授基础营养即六大营养素的基本功能等章节,其他各部分内容根据培养要求不同各有侧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特别注重讲授人群营养、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社区营养,强化学生在公共营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重点讲解食品营养强化、加工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使学生更多了解营养在食品工业中的运用;对于选修的学生,则重点讲授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指南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和周围人群的膳食营养,增进健康水平。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由浅入深。例如:在维生素C的学习中,我会调查是否有同学牙龈经常出血,并给他们讲解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在教无机盐铁时,我会给他们讲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防治办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插入营养与美容、营养与抗衰老、营养与益智、营养与减肥等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食品营养学知识也层出不穷。

3 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

3.1 强化师资力量

《食品营养学》课程组中高级职称比例为75%,博士学位比例为75%。整个课程组成员均为中青年教师,呈现良好的年龄梯队和层次结构。实行教师理论进修与实践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把教师送到兄弟院校提高理论水平或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另一方面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使他们取得较丰厚的实践经验。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试讲、助课的制度,有记录、有总结。

3.2 精选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是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我们选用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该教材重视基础理论,知识面广、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专业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等特点。

4 总结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通过《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明显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4.1 课程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以国家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为主线,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凸显“食为天、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农科特色教学中,融合医学营养学的基础知识模块,使课程理论更加牢固,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厚基础”的规格要求。

4.2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教学内容生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有所获。学习主动性也明显增强,积极思维,动手的愿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课后能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探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

4.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由于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教师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所以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训练并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鹏,孙先锋.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8):62.

[2] 蔡霄英,李赤翎,李彦.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导刊,2007(1):72—73.

[3] 张伟建.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1):6—7.

[4] 汪洪涛,陈成.高职高专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2):72—74.

篇6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47-03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是由基础营养学为核心,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四部分组成。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基本技能;掌握各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供给量标准和食物来源;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以及对营养的需要与膳食供给;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疾病的饮食预防与治疗原则等。现代营养学是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生理学对营养过程和效应的影响作为综合研究的一门科学。它不仅关注营养素的需求,同时注重精神营养、营养行为、营养气氛及营养结局的总体研究,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共同推进的边缘学科。从生理角度上讲,营养是人类摄取食物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必要生物过程,研究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需要量、供给量及来源。从社会角度上讲,则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着眼于社会生活实践,研究宏观营养,发展公共营养事业,故公共营养又称社会营养。它的任务是研究将营养科学原理应用于人民生活实践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因此这门本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又体现了广泛的社会属性。从食品营养学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这门学科不仅与正常的生命个体健康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疾病的发生、患病机体的康复与治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在医学院校内对广大医学生讲授食品营养学具有重要意义。

1 营养学的发展与现状

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时问并不是很长,但发展的速度却是惊人的。自1912年波兰科学家Funk发现了尼克酸,提出维生素的概念,在随后的一些年中各种营养素陆续被发现,营养学也就顺其自然地诞生了。1936年国际上首次提出人类营养素供给量标准。1957年为解决宇航员饮食问题,美国科学家Greenstein发明要素膳,以后又应用于临床的营养支持。1977年美国科学家Blackburn等对波士顿几所医院住院患者调查发现,约有半数左右的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了临床营养学。同年美国又提出“膳食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DRI)"的概念,并了“美国膳食目标”。1992年美国发表了第3版“膳食指南”与膳食指导“金字塔”。我国中华医学会于1939年参照国际联合会建议,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但拘泥于当时的条件,难以收到预期的社会效果。1949年后我国临床营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较大的医院逐步建立了专门的营养机构,开展了饮食治疗,营养专业队伍也有了发展。1978年以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在抓医院整顿建设的同时,对医院的营养科进行了整顿与建设,并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营养技术人员培训班。1997年4月,针对我国居民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缺陷,中国营养学会接受卫生部的委托,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对我国国民膳食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为了配合卫生部疾控司慢性病防治工作,宣传“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理念,开展了以“科学选择平衡膳食、摄入合理营养、促进国民健康”为主题的“营养健康工程”科普宣传活动。作为《中国营养改善条例》的支持性文件,同年专家组还完成了《我国公共营养工作领域的现状和社会需求调查报告》、《加强营养工作实施细则》、《我国临床营养工作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文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修订工作也全面启动。国务院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研究报告明确显示,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的确存在明显缺陷,长期不合理饮食结构正是导致各种慢性病高发的根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渴望掌握营养知识和营养学的心理也越发强烈。目前中国的营养师大约在2000~3000名之间。对比起来,美国从事临床医学的注册营养师多达5万名,而日本平均每330个居民就有一个营养师。

2 本校相关专业开设营养学的必要性

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说明了饮食和疾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日趋强烈.对营养保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营养不良仍然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减少疾病,促进健康,迫切需要得到专业营养师的指导。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资料表明,营养过剩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冠心病及肿瘤等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合理的营养干预、营养治疗,可以预防其发病,减轻症状,控制和稳定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疾病谱的改变促使医疗、护理的内容及工作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营养状况评价和营养治疗成为新形势下整体医疗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上述种种情况均对医疗、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临床营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在医院中成为不容忽视的工作内容。美国的临床调查研究发现,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高危患者中,早期的营养支持能帮助减少术后并发症。住院患者中营养状况低下的患者病死率是营养状况正常患者的三倍。通过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和营养治疗与护理能达到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存在的营养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开展营养宣教,让患者了解与掌握膳食指南及针对个体疾病的膳食指导,防治疾病,帮助和促进机体复原。因此,学习和掌握临床营养学知识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者进行整体治疗所必需的。临床营养工作成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述不难看出,在我校开设营养学专业,以及在药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以及高级护理专业开设营养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3 我院开设营养学的可行性

3.1 积极应对社会需求

目前每年从医科大学毕业的营养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百人,这些人才在面向社会大众营养师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缺口。在一些较小的医学院校在营养专业方面缺乏师资,根本就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们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具有完备营养学知识的高级医疗卫生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应对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鼓励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营养学课程,努力增设新专业,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我国营养学知识医学人才的需求。

3.2 抓住机遇,扩大办学规模

近年来,高校的评估带给了我校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逐步加大办学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资源和师资力量,重新整合师资队

伍,能够保障新开设课程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有教学经验的相关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圆满地完成全校营养学方面的教学工作。

3.3 在强手如林的医学院校中办出我校的特色

目前在中国通过学历教育成为营养师的屈指可数.每年从医科大学毕业的营养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营养学知识方面出现缺陷,导致真正掌握营养学方面知识的临床医生和相应的医疗护理人员短缺。美国临床营养学的实践性教学发现:在校的医学生接受三个学时的临床营养评价知识教育,能帮助他们在以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及时鉴别营养不良的个体。根据患者的状况做出正确的营养评价,然后结合病情和饮食治疗原则,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食谱井给予患者详细的营养指导、营养治疗和营养护理。因此.在我校开设营养学课程。培养具有营养学方面知识的新型医疗方面高级人才是我校办学的特色之一。

4 营养学的授课方案

《食品营养学》是以基础营养学为核心.主要由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四部分组成。针对不同人群和营养学组成特点,讲授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如:①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正常人的平衡膳食及对营养的需要、膳食供给;孕期营养及对胎儿的影响;乳母的营养需要;婴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特点。②各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供给量标准和食物来源;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及人体的能量消耗途径、计算方法;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鱼、肉、奶、蛋类的主要化学组成及营养价值;食品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质量评价方法,供给量与食物来源,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价及意义;营养价值及加工烹调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⑧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如动脉硬化、糖尿病、肥胖等的关系,掌握其膳食调整和控制原则;疾病的饮食预防与治疗原则等。

篇7

食品营养标签陆续“上岗”

笔者走访了南宁市区丰润家超市水晶城店、沃尔玛超市航洋国际店、金湖广场的人人乐超市等多家超市,发现不少企业生产的在售食品已经换上了营养标签。牛奶、速冻水饺、桄榔粉等本地产食品的包装袋上,都按照《通则》标注上了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含量。

“根据《通则》规定,凡是预包装食品,必须在标签上强制标示4种营养成分和能量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广西壮族自治区质监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从今年1月1日开始生产的食品,必须按照《通则》进行营养标签标注。市民常常看到一些食品、保健品标称“高蛋白”、“富含蛋白质”等,这些字眼在《通则》开始实施后都将不能随意标注。

笔者了解到,从2012年初开始,广西各级质监部门先后举办多场次《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标准宣贯培训班,对基层质监部门食品科管理人员,以及包括制糖、糕点、茶叶、饮料和米粉等在内的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就标准的实施原则、强制性内容、豁免食品范围、食品中营养成分的表达方式以及食品中营养素的类别及相关声称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经过培训,不少本土企业已经委托质监部门完成了产品的营养成分分析,营养成分也标注在食品外包装上。

市民称数据专业难看懂

生产企业积极标注营养标签,消费者在表示欢迎之余,却称不少数据太专业,有些看不懂。

“我最近在减肥,到超市选购时会注意看营养成分,但其实我并不太懂,一般也只看能量和脂肪,尽量买含量少一点的。”在沃尔玛超市,市民谢女士拿起一袋广西梧州产的豆浆粉,看到上面标注的每100克豆浆粉的能量是1600千焦,摇摇头放下了,“能量太高了,不敢买。”

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正在购物的市民,不少人的反应和谢女士差不多,认为商品包装标注营养成分表是好事,但因为不明白营养成分与人体每日需求的比例,自己依然不懂得如何凭借营养标签选食物。“我有高血压,医生让我多吃一些低钠食物,今天我来超市买酱油,就仔细看看哪种含钠低一些。”在人人乐超市,邓先生戴着老花镜,仔细分辨各种酱油的钠含量。最后,他选择了一款钠含量相对较少的生抽,营养标签显示,每15毫升酱油钠含量1082毫克。虽然查看了营养标签,但邓先生也承认自己的方法未必正确,“因为我不了解一天摄入多少钠合适,虽然对比后购买,但依然不清楚钠是否超标。”

低盐少糖预防慢性病

“消费者应该学会看懂食物营养标签所提供的信息,对食品进行合理的挑选。”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学专家马力平教授表示,这样既能保证每日获取足够的营养成分,也能避免营养摄入过多,从而起到预防部分慢性病的作用。

在营养标签上,都标注着“NRV”或“营养素参考值”。马力平解释,NRV就是营养素参考值,市民可以把NRV当成一把尺子,100%就是人体一天的需求。“例如,15毫升生抽酱油的钠含量是1082毫克,NRV百分比为54%,市民做菜时添加了15毫升生抽,意味着已经摄入每天所需钠的54%。”如果市民一天吃的几款食品中,钠的NRV数值相加已经接近100%,那么接下来的饮食就要尽量减少钠的摄入。摄入钠盐过多,会诱发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促使多种疾病如胃病、心衰、肾病综合征、自发和周期性水肿等症状的加重。

篇8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27-02

作为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之一[1]。《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营养学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食品营养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食品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方法滞后,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因此,该课程的发展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切实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加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3]。

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近年来,尽管大多数院校开始重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形式化。实践教学一般只用多媒体教学或简单的实验,导致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4]。另外,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也只是几个小时而已,大多简要参观而已,不能将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师资体制[5]。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考核薄弱,实习组织管理水平和指导水平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6]。

3.实践课程过多依赖教师。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实验课程,大多采取课堂讲授、学生简单操作、总结实验结果,递交实验报告的模式,这种实验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多由实验员老师完成,因此,其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7]。整个实验环节,学生动手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学生受益不大。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在取得了理论教学成绩的同时,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亦不可避免。如何根据社会对食品专业相关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进行有益的改进和创新,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构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渠道,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探索并构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新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授课老师需要针对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将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融入到已有的实验内容上,更新实验教材,调整实验教学内容[8]。授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实验内容的讲授,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展示得直观形象[9-10]。在实验操作上,打破以往实验课程实验员老师准备实验的方式,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让学生多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1]。另外,实验过程中,授课老师积极推动“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勤于思考,形成良性循环。完善实验考核手段对于保障实验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过去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实验考核方法,如果学生不参与实验,但通过抄袭他人报告也可以得到高分,因此,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12]。在今后的实验成绩考核中,可以将实验成绩分为课堂出勤、课上互动、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几个部分,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特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为突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这门课程的专业特色,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考虑加入一些符合实践情况的教学内容,如膳食调查、特殊人群的膳食搭配、营养与慢性病等热点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13]。例如以社区、农村或大学校园为实践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膳食调查活动。通过膳食调查,使同学们了解膳食摄入情况,并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开展营养与卫生知识的宣传,解答调查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强化对该课程的“消化吸收”能力。请企业家进学校做专题讲座。为了更好地接近实际生产,邀请企业高层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学习的同学做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对食品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好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另外,以此为契机,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深化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特色优势,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科研服务为基地建设合作的切入点,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院教学与基地实习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够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实习基地从合作中受益,为学生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为稳定基地建设和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新路子。

3.改革实习基地的教学模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学院制订实习教学内容,与校外基地共同参与实习教学过程,建立新型的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根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习教学方式,学院和校外基地共同制订实习教学内容,调整补充实纲来适应社会发展形式变化的需要。实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关生产车间进行实地参观实习,比如啤酒、软饮料、奶制品、肉制品及相关保健品生产厂等,以保证实习内容的适用性。实习参观过程中,以典型的加工工艺方法为主线,瞄着重点操作单元,掌握关键控制点,适当增设基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部分,使实习与生产相匹配。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才,为学生开展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或专题讲座。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性,以理论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基地实践共同指导为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技能状态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打造学生成为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外,在积极推行与校外基地合作的同时,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潜力,发挥学校的优势,并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食品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779.

[2]刘,杨爱丽,王晶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8(4),32-34.

[3]范雪莹,滕春喜.学习新课程 优化课堂环境――浅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重要性[J].教育科学,2008,(1):53.

[4]石亚中,伍亚华,钱时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1):154-155.

[5]刘启玲.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心得[J].教学研究,2008,(1):19-20.

[6]李宁,张平安,赵秋艳,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2012,(8):38-39.

[7]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讲坛,2010,(19):557-558.

[8]赵秀娟,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351-353.

[9]张绪梅,黄国伟,吴蕴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9-262.

[10]杨建军,陶秀娟,李国莉,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综合性实验平台模式建设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928-1930.

篇9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对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新时期高素质创新性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1]。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学科间知识点相互交叉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着重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食品卫生安全监测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2]。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精炼教学内容和转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的PBL教学法、基于案例的CBL教学法、基于团队的TBL教学法和基于自主研究的RBL教学法混合授课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L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而完整的基础知识

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的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线。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营养学基础、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和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基础知识[3]。

我们通过对本学科的理论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制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大纲,采用LBL讲授法使学生形成一个大体的思维框架。对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做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既能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能准确、快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

2CBL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具体案例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先用LBL法系统讲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再采用CBL法对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我们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食物中毒以及食品安全等章节严格筛选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时基本步骤如下:(1)布置案例: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先给出影响广泛的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等滥用食品添加剂案例,学生在课下分组了解相关内容,做好准备。(2)讨论案例:课堂上各组学生汇报各自了解到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使用要求、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卫生管理方法,小组间围绕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3)点评案例:教师对案例相关知识、发生机制、食品添加剂带入原则等进行深层次阐述并进行总结。(4)案例报告:课后要求每组交一份总结报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学生围绕案例思考、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创新能力[4]。

3PBL教学模式从细节到整体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思维

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也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病例为先导、教师为向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5]。通过CBL和LBL授课方法可以让学生牢靠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知识,PBL教学则可以对特定问题进行学习。在“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单元中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课堂提问,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学目标是掌握糖尿病的膳食营养防治原则,通过引入糖尿病病例,设置以下问题:按照糖尿病的病因诊断标准,该患者属于何型糖尿病,是哪种危险因素引发的?引导他们在饮食方面开展比较深入的阐述。该病人属于哪种类型的肥胖?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上如何进行控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问题并重点讲解,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4TBL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意识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通过相互协作的团队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TBL是在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不自主思考、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问题[6]。在食物中毒、食谱编制案例分析等教学中,通过TBL教学,极大地增加了学员的参与度,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使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典型案例使用TBL教学法:(1)课前准备:教师的提前1周指导学生预习亚硝酸盐中毒、砷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相关内容,告知教学目标和学习要点。6~8人为一组,围绕引起中毒的原因、流行病学特点及中毒症状自行分配资料查阅、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任务,小组成员讨论得出认可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2)课堂讨论:每组推选1人汇报小组学习讨论的结果,再进行组间讨论,通过团队协作达到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急救与治疗、预防措施等最佳的讨论结果。(3)总结引导:教师对各组发言进行点评,围绕本章节的重点和疑难进行进行启发和引导,提出改进要求并做最后总结。

5R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和创新性学习

研究型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利用和整合大数据环境下各种不同教学资源,主动发现、分析直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包括提出问题—搜索资源—解决问题—交流总结4个步骤[7]。提出食品新技术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学生通过翻阅图书、查阅文献、收集网络资源等方法,选取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统计学分析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进行整理归纳并完成研究报告。教师对研究报告分析点评,提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建议,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减少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8]。

篇10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探究式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03-01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手段,根据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并通过归纳演绎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于上个世纪最早提出的,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认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重点学科,也是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常用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指导全民合理营养、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1]。当前课堂学习、实验室验证、笔试考核的传统讲授方法已难以完全满足该课程的高要求。许多教学实践表明,兼具学生主动性、互动性合作两大特点的探究式教学法,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旨在阐述如何将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地应用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实践之中。

1 探究式教学过程

1.1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由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摸索实践,进而在实践中亲自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之中,学生再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地更透彻,掌握地更牢固[2]。

1.2 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兴奋状态,会主动参与教学,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例如,在讲授凯氏定氮法检测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原理时,结合当前热门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添加三聚氰胺可以提高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值?在讲授鲜奶的卫生学评价时,鼓励学生把自己订购的鲜奶带到实验室来进行检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评价自己每天喝的鲜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这些问题情境很好地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了知识的探究者,激活了创新思维。

1.3 实践与寻求结果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如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漫无目的或茫然失措,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影响学习效果。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实践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必需的实验条件和资料,并鼓励学生亲自去查阅、搜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进而验证之前提出的假设。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选择在实验课这种小班课上进行探索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3~4名学生,并指定组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建设能力[3]。在学生的实践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各小组的进展,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和规范探究的过程。

1.4 验证与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求证,而不要妄下结论。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就必须把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进行推测与验证。在学生得到前后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寻找问题的所在,理解导致错误结果的关键实验步骤在哪里,深刻理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最终,使学生在充分验证和对实验本身的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且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他们探究的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 探究式教学效果

我们采取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了学生对于探究式教学法的看法和建议。内容涉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否紧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否有效,知识结构构建是否合理以及能够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持肯定态度,且普遍认为这一教学法能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并且提高了语言表达、信息收集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3.1 正确定位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虽然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应该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甚至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充分。教师要想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就要求他们要对教授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对探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而且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3.2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具有了“主人翁”精神,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由原来的被动给予变为主动获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层次不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不好把握,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实际课堂情况,积极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3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

探究式教学要求突破常规教学在内容和时空上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延伸课堂的职能,并可辅助网络资源、以及课外书籍等方式扩展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应将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 (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