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食品范文
时间:2023-03-31 04:3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速冻食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速冻食品于1928年起源于美国,迄今有7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美国科学家系统地研究了速冻食品的储藏理论,大大加速了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速冻食品自1993年后才逐步形成规模生产。由于纷纷引进台湾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冰箱与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又迅速在城市家庭的普及,促使速冻食品在我国以年产量20%的速度增长。
速冻食品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之一,在我国它也是90年代以来成长最快的食品。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速冻食品约20公斤以上,年需求总量达6000多万吨;我国速冻食品加工企业达2000多家,年产量1000万吨左右,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但人均年消费能力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
总体上说,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我国速冻食品存在具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也存在品种少、产量低、质量不高、包装差等诸多问题,我认为速冻食品行业急需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从而避免走大量的弯路。
加快产品品种与品类拓展力度
速冻食品主要有水产、果蔬、肉禽蛋、调理方便食品等四大类。目前,国际上速冻食品的品种多达3000多种。其中,美国有2700多种,从早餐、中餐、晚餐到点心、汤料、甜食,还有低盐、低糖、低脂肪等;亚洲速冻食品发展最好的国家——日本也多达3100多种。而我国仍以速冻面点食品为主,品种只有50余种。
我国目前三全、思念和龙凤占据速冻食品前三甲,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0%。另外,渊源于台港的安井品牌近年也快速建立起较完善的营销网络。它们主要以汤圆、水饺等面点产品为主,三全汤圆总产量全国第一,思念饺子总产量全国第一,龙凤也是一家老牌速冻食品企业,有着遍及大江南北销售网络优势。
从以上两方面来衡量,急需有更多的企业来做大行业的蛋糕,共同开发更多的产品:
第一,要想从面点等食品方面超过三全、思念、龙凤所形成“三足鼎立”的第一阵营,绝非易事。速冻食品行业产品宽度很广,短期内可从其它几类中入手,形成拳头产品,创造知名品牌。当然,最终也不排除形成覆盖更广的速冻产品品牌。
第二,已形成知名度的品牌,也不妨拓展更多的品种和品类,来让中国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中国的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既有丰富的传统美食,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很好地结合速冻食品技术,对加快其推广,宏扬民族文化均大有裨益。
第四,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往只有单身贵族和上班族才光顾速冻食品的现状已有较大改变,更广泛的消费者正在选择其喜爱的各种速冻食品。速冻食品产品进一步地深加工,也会更好满足多种需求。速冻食品占领中国老百姓的厨房,甚至像发达国家一样:速冻食品成为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时不会太远。因此,速冻食品企业加大产品品类与品种的拓展力度,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对流通领域的要求
如今,限制我国速冻食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流通领域的冷藏链发展极不完善。由于速冻食品要求在-18℃或更低温度条件下来贮藏与运输,而相关的物流与其它销售企业一般不具备其条件。我国只有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一些肉食和禽蛋企业有此贮藏设施,但大都运行不好,且设备严重老化。
结果,已经发展起来的部分速冻食品以及乳品等企业大都被迫自行在全国建立贮藏设施和冷藏运输车辆,造成产品成本加大,也无法为其它企业服务,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此领域的第三服务企业不出现,其它行业企业一旦介入,起步时的投入成本自然加大,不利于行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小企业受行业利润的驱动,不严格按照速冻食品的要求贮藏与运输,产品以次充好,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消费者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最终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速冻行业更会雪上加霜。
吸收更多社会资金的介入
纵观速冻食品行业的大部分企业,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靠自身积累、经过多年发展后起来的,有的前期还得到台港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部分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已经形成知名品牌,主要集中在面点食品。如龙凤、三全、思念、科迪等;部分以出口为主,像水产类,有江苏的宝龙和海豚、湖北的德炎等。二类是专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流通业态——超市、卖场、便利店、专业生鲜食品店进行配套生产的半加工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品牌,使用超市的自营品牌。其产品品种较多,涉及整个四大类速冻食品,但包装较为简陋,部分食品的安全与新鲜度得不到保证;三类是地方性的作坊企业,其产品也较多,尤以水产类为最。他们大部分并不具备要求的速冻设备,只是经过传统的“慢冻”生产的产品,安全性与新鲜度很难得到保证,其以短期利润为主要目标。总体上说介入该行业的企业实力普遍不强,急需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我国是农产品大国,有着低廉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源的优势;近年来国家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也是有目共睹。现在中国家庭家电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尤其是微波炉的快速发展,也加大了与之匹配的食品业的需求。
当然,目前已有很多人看好速冻食品的发展。境外投资者看好中国的劳动力与资源优势,纷纷加大了投入。例如,一些净菜的外资企业,落户苏州的就占有不少。但大部分以国外市场为主,其实中国本身就是十分具大的一个市场;国内也有一些其它行业的集团企业逐步涉足速冻行业。其中,安徽富煌集团目前已投资的水产速冻食品企业,生产规模在安徽已占了头把交椅,行业内也不下前5位,如含正在实施的二三期工程:速冻蔬菜、水禽项目,总投资将达1.5亿元,其打造整个速冻食品品牌的野心已可窥见一斑。
加强自身的营销运作
选择一个正快速增长、又具潜力的行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并不代表着你一定成功。现在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最终消费者也许是在买你的品牌而已,速冻食品也不会例外。
回顾目前一些速冻食品知名品牌,他们只告诉了消费者自己的产品与品牌。殊不知,速冻食品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消费需要引导,市场尚要培育。那么,首先速冻食品的概念要进一步传播,让消费者真正了解速冻食品,可从其更能保证人们的对食物的新鲜度与安全性方面考虑。大家都知道美国人、欧洲人均非常注重食品的安全性,对出口至其市场的所有产品都要拿到他们设立的“通行证”:FDA注册和EEC认证。其实,国人的命就一定比他们贱吗?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假如现在就从这方面考虑,进一步引导消费,你将会是最终的赢家。
篇2
然而,事隔不到一周,卫生部新《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据此标准,某些问题产品摇身一变就成了合格产品。为此,很多人真是迷惑不已。
速冻 冻不死细菌
速冻食品,顾名思义就是迅速冷冻的食品。那么,有多迅速?冷冻到零下多少摄氏度?
冷冻贮藏是食物保藏的一种方法,分为缓冻和速冻。然而,缓冻食品的品质却远远不及速冻食品。在食品降温的过程中,食品中的水分子会结晶。如果降温的速度越慢,那么水分子形成的冰晶体就会越大。大的冰晶体会撑破细胞,从而降低食品品质。
在速冻装置中,食品的中心温度可以迅速降到零下5摄氏度(通常是在30分钟内),再被转移到零下18摄氏度,经包装后,进行冻藏或流通。这时,食品内冰晶体的直径就会大大缩小,并且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内与细胞间隙中,对食品微观结构的破坏并不会太大。
另外,食品本身的酶活性被抑制,内部各种生化反应速度下降,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原有风味。所以,速冻食品的口感虽不及新鲜食品,但变化却并不十分明显。
然而,这个过程却没有杀死细菌,它们只是暂时“冬眠”了。食品在零下18摄氏度保存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绝大多数微生物,基本上都终止了繁殖和产生毒素。国家标准规定,速冻食品在贮存和销售环节,温度都应控制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温度波动不超过2摄氏度。
但是,在我们生活当中,从超市的冰柜到自己家中的冰箱,却难以胜任这样的要求。一旦冷链中断或温度失控,残存的细菌就会繁殖。所以,速冻食品买回家后,应及早放进冰箱。
解冻 细菌也复苏
一条冰鲜的鱼、一袋速冻饺子,从冰箱里拿出来后,一次没吃完,解冻后再接着冷冻,行不行?反复解冻再冷冻,会不会越来越难吃?
其实,除了冰激凌外,多数速冻食品在食用时是需要解冻的。然而,解冻,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有很多讲究,一旦解冻不当,不仅食品口味变差,还会导致营养素流失。
与冻结时的迅速相反,解冻则要求慢,需缓慢化冻。当温度升高时,食品细胞内和细胞间隙的冰晶就会融化。如果速度过快,这些融化的液体就来不及重新渗入细胞,导致汁液和营养成分流失。
所以,解冻鸡、鸭、鱼、肉等时,提前数小时至一天,将食物从冰箱的冷冻室转移至冷藏室是个好办法;若来不及在冷藏室解冻,也可以放在室温下,让其自然缓慢解冻;或者利用微波炉解冻档来解冻。
然而,最不合适的方法就是利用热水浸泡解冻或直接加热解冻。这样,不但会破坏食物的品质,也会让细菌在温暖的解冻过程中加速繁殖。
解冻后的食物,原则上是应尽快食用,不应再次冻结,又再次解冻。因为,解冻后的食物,温度和水活度升高,细菌也恢复活力。如果食品重新放回冰箱,在家用冰箱缓慢冻结的几小时里,细菌就会大量繁殖。等到再次解冻时,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比刚从超市买回来时,已经要多好多倍了。并且,缓慢冷冻的过程会形成更大的冰晶,食物的口感和风味也会进一步被破坏。
此外,不同的食物放在冰箱里,相互之间会传播细菌。所以,最好将速冻或准备冷冻的食品分成适合一次食用的量,分别封装,每次吃多少,就从冰箱里拿多少出来解冻。另外,在冷藏室解冻时,也应扎紧封口,避免食物之间交叉污染。
蒸煮:杀菌于无形中
让三全、湾仔码头等背上骂名的是一种被叫做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的细菌。那么,这种细菌真的十恶不赦吗?
事实上,金葡菌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空气、土壤、水等都是它的根据地。另外,一半以上健康个体的鼻腔、咽喉、头发和表皮中也会带有这种细菌。所以,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金葡菌借机吸附在食物上在所难免。
所以,在国际通用标准中,速冻食品中的确允许检出少量的金葡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最新的《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少量的金葡菌也是合法的。
然而,金葡菌的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但原因不在于细菌本身,而在于它产生的肠毒素。金葡菌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那时,才会引起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
篇3
下面,笔者就通过具体案例为大家介绍ISTA标准在速冻食品运输包装测试中的成功应用。
速冻食品的运输安全问题
速冻食品是指将需速冻的食品经适当的前期预处理后,在急速低温(一般指–18℃以下)的环境下加工而成的冻结食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完全在低温环境中维持食品原有的品质,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的营养成分,而无须借助任何防腐剂或添加剂。
速冻食品的产销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加工、包装、储存、运输、仓储、销售。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保证速冻食品处于连贯的低温环境(一般为–18~–20℃),不同种类的食品具有不同的低温要求。
然而,对于速冻食品的包装及运输过程,往往很难保证其全程处于连贯的低温环境,尤其是在转移和搬运过程中,极可能造成速冻食品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解冻,从而导致速冻食品表面出现水气凝露、食品软化等现象;而当速冻食品再次置于低温环境中时,水气凝露就会在速冻食品表面冻结形成冰霜,解冻时间越长,冰霜就越多。这样反复多次的解冻、冻结,很容易滋生细菌,从而产生速冻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解冻是速冻食品在转移和搬运过程中产生的常见现象之一,也是对速冻食品造成卫生安全危害的主要过程之一,因为其容易使速冻食品遭受冲击、振动、压力等多种环境危害,如硬质速冻食品容易出现断裂、裂缝等情况;速冻食品软化后容易在食品之间、食品与包装之间产生粘连现象等。
速冻食品运输包装的测试要求
对速冻食品运输包装进行安全测试之前,首先要对速冻食品的实际运输环境进行充分分析,从而判断需要进行哪种单项测试。
在分析速冻食品的实际运输环境时,不能忽略速冻食品运输包装的转移和搬运过程,如果将连贯的低温环境定义为“冻”的过程,将搬运过程定义为“化”的过程,那么速冻食品的实际运输环境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冻(生产仓储)化(搬运)冻(运输配送)化(搬运)冻(卖场销售)的过程。
冻、化过程的反复转换容易产生冰霜,而对于瓦楞纸箱而言,湿度的变化又会造成瓦楞纸箱性能的衰减,所以需对瓦楞纸箱进行抗压测试。
运输和搬运过程中会因振动、跌落或冲击等对运输包装造成危害,所以对速冻食品进行相关的振动或跌落测试也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解析:速冻汤圆运输包装
卖场销售的速冻汤圆的包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袋内散装包装,二是袋内配有吸塑盘的包装。速冻汤圆通常是定点生产,然后向全国范围内分销,最后在各大卖场中进行零售。从包装到销售,速冻汤圆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冷冻储存、出货装卸、冷藏车运输、收货装卸、冷冻储存、出货装卸、冷藏车运输分销、卖场收货装卸、卖场上架。为保证速冻汤圆在这一过程中的卫生安全,就需要对其运输包装进行严格的包装测试。
1.测试对象
本次案例选取了某公司生产的系列速冻汤圆作为测试对象,其单箱瓦楞纸箱尺寸为415mm×320mm×200mm,毛重为10.46kg,单箱产品数量为24袋,单袋产品重量为400g,包装形式为塑料袋散装(如图1)。运输仓储过程直接采用包装箱堆码,不采用托盘堆放。
2.测试标准
国际安全运输协会(ISTA)除了根据产品或行业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包装测试标准外,还专门针对一些特殊产品及其特定的运输环境建立了一个网络在线互动标准,即ISTA Project 4AB标准,目前该标准仅为ISTA会员开发。ISTA 4AB标准的主要功能及使用要求如下。
(1)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参数自行生成实验室测试计划或方案,主要包括产品描述、包装说明、运输分配顺序等内容。
(2)要求用户详细定义与描述目标产品的分配运输情况,如装卸、运输、仓储的情况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叠加情况。
(3)借助ISTA标准所构建的后台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完成最终定义的测试计划或方案。
3.测试计划编制
进入ISTA Project 4AB标准测试计划在线互动中心(如图2)后,首先输入速冻汤圆及其运输包装的相关信息;然后将运输过程分解为“仓储搬运运输搬运仓储搬运运输搬运仓储”9个环节,并分别输入相关信息,运输过程的各项参数如表1所示;最后按照ISTA Project 4AB标准得到速冻汤圆运输包装测试计划。
4.测试验证
速冻汤圆运输包装测试的整个过程均需在相应的环境下完成相关测试项目,单项测试采用的测试方法如下。
(1)模拟运输过程中的低温冷冻环境,采用温湿度环境处理箱对速冻汤圆进行低温处理。
(2)对单箱速冻汤圆进行常温和低温冷冻处理后,再对空箱进行抗压测试。
(3)对低温冷冻处理后的单箱速冻汤圆,按要求完成跌落测试。
(4)对单箱速冻汤圆进行振动测试。由于振动测试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并要求在低温环境下完成测试过程,所以需要采用干冰对速冻汤圆外包装进行低温处理,以尽可能模拟持续低温下的振动测试条件,同时采用配重进行振动加载模拟测试。
5.测试结果
完成上述测试后,经检查未发现速冻汤圆包装袋有破损情况,表明该批速冻汤圆运输包装达到了速冻食品运输包装测试标准的要求。
通过上述案例的解析过程可以得知,速冻食品生产企业在选择其产品运输包装测试标准时需要对产品的运输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再利用ISTA Project 4AB标准测试计划在线互动中心获得可供参考的测试计划,此外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对产品运输包装的要求,制定一套企业独有的运输包装测试标准,同时对产品的运输环境进行监控与调整,以确保测试标准符合实际的运输环境要求。
小贴士
目前,涉及到速冻食品运输包装测试的相关规程和标准主要包括:1997年我国颁布的SN/T 0715-1997《出口冷冻食品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以及2010年国际安全运输协会(ISTA)颁布的ISTA 6-SAMSCLUB标准。
篇4
关键词:速冻食品;安全;质量控制
速冻食品的出现使得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很多不会做饭的年轻人,速冻食品在进行处理的时候是非常的方便的,通常是不需要进行很多的处理的。速冻食品因为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和使用非常方便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但是,人们对其安全性和质量也是非常关注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人们的健康不受到影响。
1 速冻食品概述
1.1 速冻食品的概念
速冻食品是将新鲜的农产品、畜禽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原料以及配料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在速冻装置中进行快速冻结,在冻结的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过程,要慢慢进行,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食品中的水分能够结成结晶。在食品速冻以后要对其进行包装,然后进行冻藏和流通,冻结食品在保存时间上比较长,而且在进行食用时进行简单的加热处理就可以。
1.2 速冻食品的种类
速冻食品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分为速冻水产品、速冻禽肉产品、速冻果蔬以及速冻配菜。还有速冻米面以及糕点,主要有速冻饺子、春卷、粽子、馒头,这些食品在进行食用的时候处理方式是非常简单的,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1.3 速冻食品的特点
速冻食品在食品卫生方面是非常好的。通常情况下,食品都是经过了低温速冻处理以后才进行销售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对食品的原有营养成分进行保存,在速冻条件下,能够更好的对一些微生物的活动进行限制,这样对食品安全来说是非常好的。速冻食品在进行速冻以前都是经过处理、清洗和烫漂等工序进行处理,在这些工序中,卫生条件都是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速冻食品的食用卫生是能够得到保证的。速冻食品在进行食用时是非常方便的,而且速冻食品是具有一定的反季节性,能够对很多地区的食品特点进行调节。速冻食品都是成品或者是半成品,因此,在经过简单的解冻以及加热烹调以后就能食用,通常是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处理和加工,因此,实现了快速烹调的效果,而且也能更好的节省做饭的时间,在家务劳动方面能够降低劳动量。速冻食品通常能够符合很多人的饮食习惯,能够更好的为一些不会烹调的人员提供很好的选择。速冻食品在营养方面是非常好的,在进行食品配料的时候,通常对事物结构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都进行了分析,这样在进行加工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证质量问题。在进行速冻的时候,要避免出现慢速冻结引起的问题。速冻食品在营养方面损失是非常小的,主要是能够更好的利用速冻将食品中的水分进行冻结,这样能够更好的将非饱和的有机溶进行浓缩,这样对食品的细胞组织是没有破坏的,能够更好的保证其原有的营养。速冻食品在品种方面是非常多的,从副食到主食,从小吃到盘菜都是应有尽有,在进行食品速冻的时候,对温度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通常要保证温度是在零下十八摄氏度以下,在这个温度下食品中的微生物是能够实现停止生长,而且酶的活性也是能够出现抑制情况的,这样催化作用就会出现十分微弱的情况。食品内的化学反应出现了速度降低的情况,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食品在速冻情况下是非常新鲜的。在低温情况下,速冻食品的保质期也是非常长的,是其他很多的食品都无法实现的。
2 影响速冻食品的质量安全因素
2.1 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的污染
速冻食品在进行种植的时候是会出现农药、化肥和兽药残留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化学食物中毒情况出的现,因此人们的关注程度也是非常的高,在这方面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措施,来对人们的健康情况进行保护。我国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存在着经营分散和管理困难的情况,因此,也导致食品原料出现了污染非常严重的情况。食品在速冻情况下进行保存能够对细菌生长进行抑制,但是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速冻食品在低温情况下虽然进行了必要的处理,但是也是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这样很多的菌类都是能够进行存活的,食品中也是会出现很多的细菌残留。在进行速冻食品加工的时候一旦出现温度失控的情况是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很大的影响。
2.2 包装不达标
速冻食品包装应具有透氧性、透湿性、透明性,包装袋内不易产生气雾、结露等现象,且能在-35~80℃范围内不发生变色、变形的特征。否则,在装卸、销售过程中会增加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温升过快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口感。造成外界对食品的污染、串味、脱水。
2.3 冷藏链环节不完善
速冻食品在贮运或销售过程中如温度发生变化易造成再结晶现象,从而影响速冻食品的品质。目前,产品销售形式以商场为主,部分冰柜达不到-18℃的低温。由商场冰柜到消费者冰箱之间的冷链不能保证。速冻食品的物流配送不规范,配送过程中运输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平衡、方式落后,运输工具及测量仪器过于简单,而且冷藏保温火车、冷藏集装箱、冷藏汽车、加冰保温火车、聚氨酯或聚苯板保温汽车、一般运货汽车等运输工具都在使用,冷藏温度、湿度达不到标准。
3 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
3.1 加工过程、包装的质量控制
选择新鲜,检测合格的原料加工。加工前应做好修整、清洗、分级、漂烫、搅拌、调制、成型等工作,对于水产禽类产品应保存在不高于-10℃的环境中。处理过程中应对人员、工具、设备的卫生管理以及加工时间和温度加以科学地控制,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然后根据食品原料品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冻结温度和冻结速率,冻结温度目前一般控制在-30℃以下。包装应具有透氧性、透湿性、透明性,包装袋内不易产生气雾、结露等现象,且能在-35~80℃范围内不发生变色、变形的特征。
3.2 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经快速冻结后的产品应尽快迅速装箱,并尽快进入冻结物冷藏库。同时,对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也应该控制。未冻结过的产品不可放入冷藏库内降温,以防止影响冷藏库的冷藏能力,防止引起库内其他已冻结的温度波动。冷藏柜及冷藏陈列柜内速冻食品的装载不能影响冷风循环流动,以缩小各点温差。装载前货柜应预冷到-10℃以下。
3.3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
HACCP 是目前世界上极受关注的一种食品安全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其目标是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而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科学、合理和完善的鉴别、判断和控制危害的方法,是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事先防范,分析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点,确定关键点,建立关键限值,采取有效的监控,以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4 结束语
速冻食品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同时在食用方面也是非常方便的,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节省时间的目的。速冻食品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对其安全性和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健康问题。国家在相关的方面也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定要保证速冻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礼宪,梁爱华,代光红.我国速冻食品现状及发展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05,(7):4-5.
篇5
关键词:速冻食品;出口问题;发展现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来,世界速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速度在25%左右,已经发展到有几千个品种,可以说,比任何一种食品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各个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藏产业链的同时,我国的发展也很快,尤其是河南省。河南省的速冻食品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推进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大力发展速冻食品行业。河南省速冻食品生产厂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有近40家,但河南省速冻食品的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面点食品,其中又以饺子、包子、汤圆为主,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习惯的如速冻米饭、面条、菜肴等尚未得到广泛开发,同时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不少厂家还是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利于开拓市场和出口贸易。另外,目前生产的速冻食品加工机械还不能适应速冻食品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二、速冻食品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一)速冻食品的概念
速冻食品是指经过水洗、漂烫、烹调加工之后在零下33度以下低温中快速冻结的食品,又称急冻食品。
(二)速冻食品的类别及特点
1.速冻食品特点
(1)卫生质量优。食品快速冻结,可杀死部分有害微生物,同时低温存储和销售,有效保证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快速冻结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品的营养成分。(2)营养合理。速冻食品配方合理的调配了脂肪、热量及胆固醇的含量。(3)食用方便。速冻食品煮、蒸即可,使得家务劳动简便化,还调节季节性供需平衡。(4)成本较低。与罐头食品相比,速冻食品能耗低、价格便宜。
2.速冻食品的类别
在当前,速冻食品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偶蹄肉类速冻食品、速冻合成食品、速冻水果蔬菜、速冻水产品。
三、国内外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一)国外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速冻食品起源于1928年的美国,迅速发展起来于二次世界大战后,1953年美国《冷冻食品制造法规》后,速冻食品走出乱局并很快进入到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从而快步占据各大超市。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速冻试食品深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速冻食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速已经超过任何一种食品,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逐渐取代罐头食品的垄断地位。
(二)国内速冻食品发展概况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速冻食品起步确实比较晚,但发展却格外迅速。我国速冻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产品有了较高知名度,比如河南的三全、思念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较高。我国速冻食品行业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超过了食品行业每年11%~12%的平均增幅。
四、河南省速冻食品的产业结构
(一)区域优势
1.地域优势
第一,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油料产量居全国第一,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二,发展速冻食品行业原料成本低。第二,河南是人口大省,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吸引了省内外各种资本大量进入食品工业。第三,河南拥有农业科研优势。有河南省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还有24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这些机构的带动下,小麦淀粉、肉制品、乳酸、木糖醇等一批产品的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逐年加快。 第四,河南交通便利。河南省一直非常注重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如2013年机西等高速公路先后投入建设和使用,非常有利于食品的快速低成本运输。
2.政府政策支持
最近几年,河南加快优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更优,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第一,以24个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打造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第二,继续推进畜禽优势主产区和产业带加快发展,生猪基地、水禽基地、肉牛肉羊产业带都发展迅速。第三,水果、蔬菜、油料、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化建设继续加快。这些都为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河南食品发展优势
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方便面的30%来自河南,速冻水饺的50%来自河南,仅河南的一个企业就生产了全国45%的味精。河南还是很多连锁快餐店(诸如肯德基等)绝大部分原料的提供地。面粉及面粉类制品、肉类等河南都是全国老大,河南在这方面的综合实力之强,为速冻食品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河南有龙头企业带队,其中一个领头羊是1992年成立的三全食品厂,另一个是与它不相上下的思念。由它们两位食品界的大哥大领军,河南已经形成了拥有几十家规模企业的产销集合群体,产品种类之多、市场占有份额之大,都是其他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这必将为未来市场的开拓注入强大的动力。
4.河南速冻食品的崛起
近十年来,河南速冻食品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抓住了发展的最佳机遇,形成品牌响、反应快、网络大、成本低、技术强、产品细的大好局面,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在不断扩大。河南成为速冻食企快速发展的“温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是河南速冻界最为不同寻常的年度,企业制定标准、在新加坡上市、一年内连续扩张三次,这些以前企业只能观望的“动作”都在一年内迅速完成,表明速冻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至,河南速冻产业也因此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
在郑州北郊三全路附近,三全和思念比肩林立,打造了规模庞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产量将近全国同类食品的一半。1992年,郑州三全发明第一颗速冻汤圆,首开速冻食品产业之先河。20多年来,河南速冻食品产业“神话般崛起”。据统计,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此外,速冻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亨利制冷、雪燕面粉、立达调味等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迅猛发展,河南因此也有了“速冻食品王国”的美誉。
(二)河南速冻食品企业的成长
1.河南“思念”企业的起步与今天
河南思念企业20世纪90年代建厂,以速冻饺子为其主打产品,现在速冻包子、粽子等纷纷上马,成为年产量3万吨左右的大型企业。
2.河南“三全”企业的起步与今天
二三十年前,陈泽民研制出速冻汤圆,以此起步,三全形成了以生产速冻食品、冰激淋制品、乳制品等复合产品为主的大企业,规模大、品种齐全。
五、 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河南速冻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品种单一
美国的速冻食品有3000种左右,日本速冻食品的数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既有早餐品种,又有中餐、晚餐品种,还有点心、汤料和饭后甜点;既有适合三高人群低盐、低脂的,还有低糖乃至无糖的,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适应了不同消费群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速冻食品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也引入了一些经过油炸、烹饪后的新食品工艺,但基本上还停留于传统食品方面,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结构单一。
2.国家管理体制、标准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质量管理、卫生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有些标准相互矛盾,如GB19295-2003《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的规定是每克小于或等于300000个(生制品)、10000个(熟制品),而SB/T10289-1997《速冻面米食品》规定为每克小于或等于3000000个(生制品)、100000个(熟制品)。
3. 规模化不足,市场狭窄,品牌竞争意识弱
只有上规模,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目前河南的三全和思念并未真正意识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规模有限,新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大多数产品仅销往与我国饮食习惯相近的东南亚地区。三全、思念如此,更不用说其他二线生产企业,它们更是没有长远规划,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新产品。因此,对外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对内形不成稳固的原料基地。
4.生产设备落后,检验设备缺乏
第一,河南省速冻食品企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设备冷冻速度慢。第二,原料检测设备和生产过程检测设备落后。第三,对产品出厂把关不严,如2013年10月份,残次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极大的损害了三全的声誉。第四,包装落后。包装被誉为无声的销售员,对促进销售作用很大,但河南省速冻食品的包装很难吸引欧美消费者的眼球。我省相关企业对包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这一点亟待改善。
5.配送和销售环节冷藏存在一定问题
在速冻食品配送环节,运输方式落后、运输工具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没有严格把关。在速冻食品销售环节,有一部分销售部门的冷柜达不到要求,由此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规范速冻食品市场
对于速冻行业,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消除现行标准互相矛盾的状况,大力推行良好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这样速冻食品行业一定有可能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新的增长亮点。
2.建立健全速冻食品标准和法规
第一,在各大类出口鼓励措施中,最有用的就是组织措施。所以,要仔细研究国外在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各个进口国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以及各个进口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最后通晓各大速冻企业周知。第二,统一商检等证书内容。食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各国对加工工艺的描述都非常关注,因此要统一商检证书内容,避免用语不当而引起的误解,保证产品顺利通关。第三,充分与国际潮流接轨,把包装问题充分重视起来。在国际贸易中,包装是重要的贸易条件,所以我国企业应该一改以前的做法,多采用纸包装等不产生废弃物的包装材料。
3.以市场为导向
每种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都要结合进口国的饮食习惯,充分以市场为导向,不能我们会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应该是进口国接受什么、喜爱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如蒙古人不喜辣,中西亚人偏好肉食,企业一定要研究好市场,投其所好,生产和销售符合进口国人民口味的速冻食品。
4.调整和利用现有资源
目前河南的冷库在淡季限制较多,应该进行改造、添置,与老设备结合使用,装上单向阀。这样启动方便,能够自动开车。另外,在氨泵的送液管道上装有安全阀,当压力超过规定压力时,氨液就排回循环贮液桶中。在冷凝器、压缩机水套的进水管上,装有停水报警装置。高压贮液桶、中间冷却器和循环贮液桶等容器中均装有一个或几个电感式液面指示器,当液面过高或过低时就发出警报,机器就会停止运转。还可通过液面指示器来控制供液。在机房内装有漏氨检查器,利用氨气通过特定溶剂发生反应,使pH值升高,电极起变化而能测出,如空气中含有0.1‰的微量浓度时,在10 min内就可发出警报。
5.提高速冻食品技术装备水平
要多开发一些新型的速冻机械,同时下大力气开发自动化生产设备,把原来手工生产的部分快速调整为机械自动化生产,这不仅应该体现在生产环节,也包括包装等环节。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包括人员的投入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会最大程度地减小污染,自然也能最大程度地扩展市场。
6.迅速建立HACCP体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各大发达国家都将强制实行HACCP管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被越来越多的进口国拒之门外也是必然的,所以出口速冻食品开展HACCP认证刻不容缓。
7.提高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
如前所述,对食品卫生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而手工操作比例太高不仅外观不能做到整齐划一、显得不太美观,更重要的是非常容易引起微生物污染,一旦在进口国造成恶劣影响,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改观,所以一定要提高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尤其是关键程序,必须如此。
8.开展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我省速冻企业目前的状况可以说和我国整体状况相一致,表现为产品附加值低。第一,产品的利润低。企业无力投入资金进行科研,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第二,容易招致进口国的反倾销。一旦进口国有关部门通知海关征收临时性或终裁性反倾销税,不仅我国速冻食品将绝迹该国市场,而且容易引起连锁反映,引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所以,新产品的开发、附加值的增加刻不容缓。
六、河南速冻食品的发展前景
河南速冻食品的前景是美好的,不仅因为速冻食品是未来发展趋向,也因为河南良好的基础,所以尽管障碍重重、任务艰巨,相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河南速冻食品一定能大踏步走上国外的餐桌。
七、结语
河南省具有发展速冻食品出口的潜力和优势,但是要把这种潜力转化为实力,需要解决当前速冻食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主要有开拓信息渠道、积极应对反倾销、做好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和打造品牌、加强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
河南省适宜的人文地理情况为速冻食品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程度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扬长避短,才能实现速冻食品出口的跨越式发展并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出口企业,一方面需要出口企业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坐视不管,需要其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援助。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促进河南省速冻食品出口。
参考文献:
[1]尹忠明.国际贸易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蔡玉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国治,温纪平.速冻食品的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李倬,王巍巍.“裸”装速冻食品将禁售[J].企业标准化,2007(07).
[5]江灏.速冻食品行业研究[J].科技智囊,2007(E06).
[6]周辉,王丽萍.速冻食品存在的卫生问题及控制措施[J].食品与药品,2006(08).
[7]雪凝.新标准终结速冻食品“裸”卖生涯[J].中国消费者,2007(06).
[8]冯长安.速冻食品急需行业规范[J].中国食品工业,2007(04).
篇6
【关键词】速冻食品、加工储运、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450-02
一、现状与原因
分析速冻食品行业频频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是监管疏漏,“散装水饺”事件呈现国家及企业对生产销售速冻食品的治理和监管没有做到法制化,制度化,监管有漏洞。出现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标准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企业执行不力,生产企业对各种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不能严格执行。三是恶性竞争导致的产品同质化高,尤其是速冻调制食品,从南到北除口味依生活习惯略有调整外,产品结构大致相同。初、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花色品种不多;缺少品牌企业与一批行业骨干群。四是降价降质、恶性竞争,失信于民,形成速冻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五是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一些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淡薄,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管理手段不科学,不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不严;原材料进厂检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不能够很好落实,检验室缺少器材并未严格执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六是利益驱动逃避责任,有些企业为增加销售额,拼命压低价格,降低成本,甚至牺牲品质,背弃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的原则,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葬送了企业的品牌。过度压缩商品的利润空间,企业也就无力投入新品开发,使产品单一、老化,致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也给社会带来沉痛的代价,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劣质产品使速冻食品失信于民。
二、速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其一、原辅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原辅材料的质量是食品生产的第一要素,只有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原辅材料验收方面不规范,原辅料缺少相应的验收规则。加工企业片面追求高利润,降低原辅材料质量要求。对合格原料未及时加工处理,或未妥善贮藏,致使合格原材料变质。
其二、采用缓冻代替速冻或者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技术参数控制不当,导致速冻食品变色、变味,造成营养成分过多损失;
加工设备陈旧或者根本没有速冻设备,不具备速冻条件,以缓冻代替速冻。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当,缺失应有的过程管理和监控。生产技术条件不过关,未能有效控制好相应产品的技术参数。
其三、微生物指标超标:来源于原辅料、设备、空气、工作人员及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企业疏于卫生管理,特别是微生物管理不规范。在速冻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各工序的卫生管理。
其四、食品添加剂超标:个别企业为了改进产品外观,提高产品的冻结效果,一味片面追求产品的口感、色泽,不加控制地使用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或超量使用添加剂。
其五、冷藏链不符合要求:产品中间运输及贮藏不能完全保证速冻食品所需控制的温度、湿度范围,出现结霜及干耗现象,导致食品出现质量问题。
其六、速冻食品包装及标签不符合要求:
速冻食品的包装不符合相应国家卫生标准(如GB4803等)。
标签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GB7718)。为节约成本,所采购的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同时忽视产品的包装,包装材料密封性差,不坚固,易破裂。
三、纠正和预防办法
一是抓好采购质量控制:
速冻食品所用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生产速冻食品所使用的畜禽肉等主要原料应经兽医卫生检验检疫,并有合格证明。猪肉必须按照《生猪屠宰条例》规定选用政府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进口原料必须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合格证明材料。不得使用非经屠宰死亡的畜禽肉及非食用性原料。如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企业应该对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按规定进行验收或检验。
二是抓好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冷却工序的控制:将热处理后的产品迅速冷却以达到可以进行速冻的要求的过程。此工序是保证速冻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冷却,降低物料的温度,同时吹干其表面的水珠,才能进行速冻,否则会使表面和中心的冻硬程度不同,缩短产品的保质期,或使产品之间发生粘接。冷却的方法有冷水浸泡、冲淋、喷雾冷却、冰水或碎冰冷却、空气冷却、冷风冷却等。
2、速冻工序的控制:这个过程要求低温、短时、快速,使物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大的冰晶生成带。掌握控制点为:冻结速度大于5cm/h~20cm/h;食品通过最大冰晶区所需时间3min~20min;形成冰晶的直径小于100μm。只有产品中所形成的冰晶体越小、数量越多,产品解冻后才能保持原有物料的色、香、味、形和营养物质。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物料,应采用不同的速冻方式。
3、包装工序的控制:包装是贮藏速冻食品的必要手段,既可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又可以防止速冻食品在贮藏过程中因冰晶升华而发生干耗。要求在环境温度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快速包装,以免速冻产品发生解冻而变形。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并且坚固、无破裂、密封性好、透气率低,并经过预冷和杀菌处理后进人包装间。这个过程要注意防止包装和包装物造成的二次污染。
4、入库冻藏工序的控制:冻藏库的内部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相对湿度在95%~98%以上。冻藏间的温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波动过大易促使速冻食品中的冰晶体长大,破坏食品的组织结构,导致食品变色、变味、营养损失;同时还会导致产品表面出现冰霜,甚至整包产品出现冰渣、裂纹,影响外观和质量。
三是抓好储运过程的质量控制:
1、贮存过程的控制要求:原料仓库应远离水源,务必干燥,做到能防鼠,防虫。成品贮存要求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冷藏库,冷藏库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或更低(视产品而定).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不得与有害、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或其他杂物混存。冷藏库的室内温度要定时核查、记录。最好采用自记温度仪。冷藏库的室内空气流动速度以使库内得到均匀的温度为宜。冷藏库内产品的堆码不应阻碍空气循环。产品与冷藏库墙、顶棚和地面的间隔不小于10cm。冷藏库内贮存的产品应实行先进先出制。
2、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运输产品的厢体必须保持18~C或更低的温度。厢体在装载前必须预冷到-10℃或更低的温度。产品装卸或进出冷藏库时要迅速。产品运送到销售点时,最高温度不得高于-12℃。采用冷藏车运输时,应设有车厢外面能直接观察的温度记录仪,可经常检查厢内温度。
篇7
经CTR市场研究 Consumer Panel 机构对全国85个城市(县级市以上城市居民)的快速消费品60多个品类进行连续监测表明:2006年,有些品类得到充足发展,而有些品类却逐步衰退,整个市场喜忧参半,并非风平浪静。具体分析如下:
一、市场规模
2006年,FMCG市场规模总体上稳中有升,日化行业的增长率趋于平缓,食品和饮料行业增长略为明显。
从区域分布上看,无论是饮料、食品,还是日化,北部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的消费量最大,西部区(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的消费量最小。其中,饮料行业在北部区的消费量更大些。这显然和购买能力较强的北京、青岛、大连和山东、辽宁等人口大省被划归北部区有着一定的关系。
从城市规模上看,饮料、食品和日化行业在省会、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发展都有所增长,饮料行业的增长率约为21%;食品行业约为16%;日化行业略显平稳,约为11%。从消费金额上看,地级市显现出庞大的消费潜力,三大行业都取得了充足而快速的发展。不过,相比之下,日化行业在省会城市的发展更显著一些,而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增长态势不算显著。
二、品类渗透率
渗透率是Consumer Panel独有的分析模型,主要表明一个品类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趋势及成熟度。作为消费者日常用品,FMCG的平均渗透率在全国普遍较高,而且总体上仍然稳中有升。但在不同品类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其中日化行业的品类差距最大,渗透率比较高的品类有:纸巾、牙膏、清洁剂、洗发水、护肤品、洗衣粉、香皂、电池、牙刷和卫生巾,均高于80%,其中最高的是纸巾和牙膏,接近100%。而渗透率比较低的品类有:洗发膏、摩丝、卫生栓/棉条、胶卷、衣物柔顺剂、空气清新剂、洗手液/消毒水、染发剂和发胶等,均低于60%,其中最低的是卫生栓/棉条、洗发膏、摩丝三个品类,平均渗透率不足10%,且呈下降趋势。
三、市场集中度
2006年,FMCG在市场集中度上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很多品类集中度仍然不高,但普遍呈现出变高的趋势,尤其方便面、牛奶、洗发水和电池等品类基本进入半垄断阶段。其中洗发水2006年全国前5名品牌的总体集中度为51%,其中,飘柔18%,海飞丝14%,潘婷10%,舒蕾4.5%,力士4%。按区域划分,东部区集中度最高,达到57%,南部区最低,45%。按城市规模来划分,省会城市的集中度高于地县级城市,达到58%,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是48%、46%。
四、渠道选择
对FMCG而言,渠道一直是个重要话题。2006年,FMCG在渠道选择及分布上也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特征。
总体上看,超大仓储的FMCG金额占有率明显提高,从2005年初的15.7%增长到18.1%。原先占有率一向很高的连锁超市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5年初的21.8%下降到17.9%。杂货店的占有率没有太大变化,一直徘徊在19%左右;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和自由市场占有率不大,而且缓慢下降。
Consumer Panel还有一个独特功能就是能够监测消费者免费获得的产品。有趣的是,2006年FMCG除了在销售以外,消费者免费获得产品的发送量明显上升,占有率达到23.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
从城市规模上看,超大仓储在省会城市占有率明显高于地级市和县级市,平均占有率达到27%,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13.8%、10.1%。然而连锁超市的平均占有率却在地级市和县级市明显高于省会,分别达到19.7%、17.5%,但仍然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
从区域分布上看,超大仓储在东部区和南部区的占有率均高于20%,而在北部区和西部区相对低一点,均在15%左右。从趋势上看,无论在哪个区域,超大仓储的占有率都稳步增长。连锁超市在东部区占有率最高,26.3%,北部区最低,10.2%,南部区和西部区都在20%的水平。从趋势上,四大区域的连锁超市占有率均缓慢下降。
从消费者去商店的次数上看,在全国15个核心城市,连锁超市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43.7次下降到36.5次,而超大仓储却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36.3次上升到39.1次。从这个趋势也能看出,超大仓储在FMCG上赢得消费者更大的欢迎。
从三大行业来看,我们把超大仓储、连锁超市和百货商场合在一起看时,在全国15个核心城市,日化行业在现代通路里实现的金额占比最高,达到72%;食品其次,67%;饮料相对低一点,47%。但从趋势上看,食品和饮料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而日化略有下降。
五、促销作用
对促销作用的评价,也是Consumer Panel的独有功能,它能够精确监测出促销对生意的帮助。
从2006年的FMCG促销水平上看,只有12%的生意是在有促销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比例不是很高,但从趋势上看,这个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
从城市规模上看,省会城市的促销比例最高,17%,地级市11%,而县级市仅为7%。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区的促销比例最高,达到15%,其它三个区域都在11%-12%之间。
在日化行业,衣物柔顺剂、染发剂、清洁剂、卫生护垫、卫生巾、肥皂、护肤品、牙膏、沐浴露等品类促销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在17%-22%之间,其中衣物柔顺剂最高。促销比例最低的是,卫生栓/棉条,仅为4%,其次是胶卷,为6%。
从促销活动的分类上看,在FMCG领域,降价行为一支独秀,在全国因降价而实现的消费额占总消费量的5.3%;其次是免费赠品,2.2%;然后是积分,1.3%;其余捆绑装、加量不加价、返券和抽奖等促销活动均低于1%。其中最低的是抽奖活动。
从城市规模上看,降价行为在省会城市比较突出,达到9%,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3.7%和1.8%。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区的促销活动比较频繁,东部区相对低一点。但在不同促销活动上也有差异,降价行为在南部区比较突出,但免费赠送活动却在北部区更为突出。
六、价格变化
在价格方面,虽然在不少品类上发生价格战或推出高档产品,但FMCG平均价格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不过,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细分品类上的表现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日化行业在FMCG领域最为平稳,大部品类都没有大起大落的态势。价格波动略大的是面部清洁品、洗衣粉和卫生护垫。其中,面部清洁品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85.2元/1000g上升到2006年的312元/1000g;洗衣粉的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6.93元/1000g下降到6.74元/1000g。洗发水一直比较稳定,三年来平均价格基本徘徊在54元/升上下。从城市规模和区域分布上看,洗发水、洗衣粉、香皂等品类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它品类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比较明显的是电池,省会城市价格为12.74元/10节,但在地级市和县级却低到11.3元/10节左右;分区域差异更大,北部区平均价格为10.64/10节,而在西部区却高达13元/10节。
七、消费者购买能力
Consumer Panel作为对终极消费者的研究工具,可以说,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监测是其拿手好戏,分析指标很多,诸如购买频次、每次购买量、户均花费、钱夹占有率等。在此,我们只选择“购买频次”、“户均花费”和“钱夹占有率”三个指标来看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及其变化。
在日化行业,从购买频次上看,纸巾/卫生纸的购买频次最高,达到10次/年,胶卷、洗发膏、摩丝、染发剂和衣物柔顺剂的购买频次都很低,不足4次/年。从趋势上看,卫生栓/棉条的购买频次明显下降,护发素、洗手液、沐浴露、染发剂也不同程度的下降;牙膏、牙刷和洗衣粉的购买频次略有上升。在城市规模上,牙膏、洗衣粉、护发素、卫生护垫在县级市的购买频次略高于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其它品类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从户均花费上看,护肤品金鸡独立,超过了200元/年,化妆品、面部清洁品、洗发水、纸巾/卫生纸成为第二梯队,均在100元/年左右。洗发膏、牙膏、卫生护垫的户均花费均不足20元/年,成为最低。从趋势上看,洗衣粉和牙膏略有增长。从城市规模上,护肤品、洗发水在县级市的户均花费都不亚于省会和地级市,尤其护肤品在县级市达到176元/年,超过了省会城市。
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消费者在FMCG上的钱夹占有率平均为10.4%。其中,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略高于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0.5%、10.6%,而县级市略低于平均水平。从区域分布上看,北部区的钱夹占有率最高,达到12.5%;南部区最低,为8.8%;其它区域与平均水平相当。
八、消费者购买行为计划性
从2006年初开始,CTR市场研究Consumer Panel也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计划性进行连续监测。结果发现,消费者购买FMCG产品时,无论对品类的购买计划,还是品牌的购买计划,都比较高。这从某种程度上粉碎了在FMCG领域所蔓延的“品牌无用”论。
不过,这种计划性不是在所有品类和区域都是一致的,在不同的品类和区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从FMCG总体看,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有计划的人群占总人数的63%,其中,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人群占54%;对品类有计划,对品牌没有计划的仅占9%。购买前没有任何计划,到商超后现场决定购买的人群约为37%。
不过,在不同城市这个比例还是有很大差异。比如,在济南市,消费者计划性最强,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人群高达63%,没有任何计划的仅为20%;而在广州却另一个极端,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仅占38%,没有任何计划的却占到53%。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营销一定要因地制宜,采用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具体属性。
在品类上也有很大差异。品类和品牌上最有计划的是香烟,品类计划性86%,品牌计划性82%;其次是牛奶,品类计划性77%,品牌计划性72%;酱油、卫生巾、胶卷、方便面和速冻食品虽然不算太高,但均在总体水平之上。最没有计划性的品类是巧克力,品类计划性33%,品牌计划性29%;口香糖也不高,品类计划性44%,品牌计划性38%。
在家庭收入上,月家庭收入1000元以下的最有计划,3000元以上的最没有计划,但均徘徊在平均水平上下,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不同年龄上,年龄越大,计划性越高;年龄约小,计划性越低。比如,14岁以下的儿童对品类和品牌的计划性仅为32%左右,而65岁以上人群却高达58%。
在性别上,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男性的购买计划性高于女性。这和女性的“细心”、“理性”、“精打细算”等性格特征似乎有点不符。不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女性消费者在终端更容易受干扰,甚至改变主意;而男性消费者相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过要澄清的是,这种差异不算太大,只是男性的购买计划性略高而已。
九、点评及感悟
其实,Consumer Panel能够分析的指标还有很多,比如品类转换、品牌转换、品牌忠诚度、渠道忠诚度、重叠购买、渠道单店分析、消费者构成以及新产品跟踪等等。但对于整个FMCG大盘点而言,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以上8项分析使我们深深感觉到,除了少数几个品类外,FMCG在中国仍然处在成长期,呈现出诸多的不成熟、不稳定和不规则性。这告诫我们的企业,营销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强调规则与创新的尺度,既不能拘泥于现有规则,也不能盲目创新。
从市场驱动因素的角度来看,渠道对生意的驱动作用正在被消费者驱动所取代,如何准确把握消费者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是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谁要是在消费者洞察方面下大功夫,谁就可能成为市场的真正赢家,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
篇8
奥运食品安全进程
2005年
2005年,北京市建立起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将全市21家大型批发市场、57家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59家学生营养餐送餐企业、500家餐饮企业、250家食品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19家屠宰企业、94家零售批发市场以及17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纳入监控系统。
2006年
2006年,北京市全面启动《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深入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市工商局正式启动奥运食品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将包含建立奥运食品安全标准、保障奥运食品供应安全、建立奥运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控制、奥运食品反恐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建立奥运食品安全协调机制等七大部分。
生产奥运食品的基地正在被逐个选定,被确定的奥运食品将一律加贴电子标签,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跟踪食品的安全。
2007年
2007年8月8日,北京市将启动首都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作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一部分,建成后,将实现对首都奥运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品链的全程跟踪、追溯。奥运会后,该系统将转变成首都食品安全日常监控措施,并服务于首都重大活动、大型赛事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依托北京市工商局网络环境,包括两级平台、四个子系统。在一级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心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心,将实现全市范围内追溯数据的管理、食品召回、监测预警、决策分析。二级平台由果蔬追溯子系统、动物产品追溯子系统、预包装食品追溯子系统和奥运食品追溯子系统组成,主要包括查询服务、产品追溯、统计分析、批量召回、预警报警、地理信息等功能。
蔬菜食品适宜采用条形码与RFID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技术。
奥运食品追溯机制
结合国际国内已有的成功经验,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条形码与RFID相结合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食品“从农场(田)到餐桌”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可追踪性与可追溯性。必须确保食品供应链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信息的准确性,否则,即使是1%的非准确性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后果,也将是十分严重的。考虑到成本因素,现阶段并不需要食品流通全程使用RFID技术,而是需要把RFID与条形码结合应用。举例来说,生猪在饲养阶段可采用基于ISO 11784/5标准的RFID耳标,屠宰与配送阶段也可采用ISO 15693标准的挂钩标签,零售环节则改为条形码;蔬菜食品的追溯过程中,也只有仓储运输环节以同批次商品的最大包装为单位加贴RFID电子标签,其余环节仍然使用条形码技术获取信息。
低成本标签自动获取信息
采用HF频段的RFID电子标签,一方面技术成熟,相应产品的价格较低,另一方面使用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可以降低系统出错的可能性。采用低成本RFID标签,可将食品追溯全过程透明化,并且可以使监管者和消费者做到实时、准确、直观地了解全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对应用企业来说,RFID改造也不仅仅是资金投入,通过食品追溯系统的数据分析,企业可对管理效率和产品销路进行分析,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在提高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方面收回改造的投资成本。
面向公共服务的安全机制
对于食品加工及安全追溯来说,系统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防止食品安全信息的伪造和恶意读取,是食品监控平台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电子标签中加入特殊的安全认证机制是一种解决方案,但会造成系统实施成本的急剧上升。
综合考虑,采用在读写器端加入安全认证机制,实现对读写器及持有人的认证管理,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可对每部读写器通过硬件方式将授权码固化到其中,使之成为专用的读写器,防止恶意读取和操作。
建立追溯和应急响应机制
食品源进入系统,贴上RFID电子标签,构成信息生成和采集的源头,在食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读写器读取标签信息,连同环境状态传入后台数据库存储,同时结合现场设备控制和生产关键环节管制标准,实现同步检验、控制设备即时处理和实时数据采集的问题。利用RFID技术的非接触性特点可以降低食品的污染途径,为监管者和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食品信息链信息,为其后的追溯定位和应急响应机制提供基础。
利用以上较准确的源数据,食品追溯系统使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生成食品信息链,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食品追溯管理: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跟踪,即食品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销售商―销售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这样,在信息链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快速向上追溯食品的流通环节和向下追踪具有问题特征的食品,实现食品的“源追溯”和问题食品的跟踪,用以查明食品问题环节和召回问题产品,真正实现食品事先准确预警、事后快速处理。
监控平台的数据挖掘模式
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平台的公共信息服务包括生产标准数据库服务、安全信息数据交换、生产安全预警系统、食品安全信息、电子地图系统、食品监控系统和食品质量分析评估系统等。在这种监控模式下,通过对分布式数据的有效挖掘,监控平台不仅起到了食品安全监控的目的,还可以针对屠宰企业和管理者销路分析报告和统计信息报告,从而获得增值效益。
篇9
速冻食品日益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食品之一, 速冻面点在整个速冻食品行业中,已成为水饺、汤圆之后成长最快的强势品类。思念面点系列产品近年成长却非常缓慢,2009年这一产品甚至出现了销量倒退的迹象,在严峻的市场压力之下,思念食品决定对面点产品重新摸索冷冻面点市场规律,对旗下系列面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策略。 探索冷冻面点市场规律,寻找“突破点”
战略应着眼于未来而非现实市场的竞争,不了解行业的历史、不洞察行业的发展规律,就无法预见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就意味着无法把控行业的未来。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所驱动的消费力升级和生活节奏加快,对饮食便利性需求的提升,及家庭烹饪技术的进步,造就了速冻食品高速增长。从全球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特征和规律不难发现,各国主流速冻食品与本国消费者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密切相关。如美国以速冻肉禽、面包、汉堡、披萨为主;日本均是以乌冬面、方便饭等速冻食品为主。各地速冻食品的主流产品品种均是迎合本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这也是中国速冻食品以饺子、汤圆、面点为主的重要原因。
因此,符合本土饮食文化并迎合本土消费者习惯是速冻食品市场必然规律。基于中国庞大的面点饮食文化和消费市场,速冻面点发展潜力巨大!但中国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于各地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不同地域的主流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存在巨大差异,没有一种口味及产品能满足所有区域人群需求。这就出现了,在北京消费者认可度极高的一个产品,到了广州却完全不为消费者接受的现象。很多速冻面点的区域性品牌比全国性品牌在区域市场表现更为强势,其原因也是区域性品牌的产品及口味更为符合当地消费者价值标准及口味习惯。速冻面点品牌在北方表现欠佳,则是受到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进程制约,同时市场上也缺乏符合北方消费习惯的主流速冻面点产品及品种。
广式面点成为“全国速冻面点”的主流有其历史性原因,但不代表中国面点需求的全部和主流。因此,现有各区域市场上,那些在特色店,包子铺里面销售的“主流”面点产品,才是真正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面点,也必然是下一阶段真正的主流“速冻面点”品种。现有速冻面点市场主要竞争焦点不是速冻品牌间的竞争,而是全国性品牌与区域性面点品牌之间的竞争。这也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机会和潜力所在!
洞察市场焦点变化,找准“爆破点”
速冻食品日益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食品之一。速冻面点从早期中高端人群“尝新鲜”的早餐食品开始日益“平民化”,成为各阶层消费者一日三餐(主食+零点)都能享用的便捷性食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选择标准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口味”(是否符合其饮食文化及口味偏好)和“品牌”(是否安全放心和好品质)成为其最为重要的选择要素。这也意味着,速冻食品企业需要将以价格为核心的竞争手段,转化到“产品口味为核心的产品品质”上来。“速冻面点的日常化”+“中国面点文化的多元化”,使得未来速冻面点市场将会呈现“全国性主流风味面点+区域性主流风味面点”产品格局。 同时,速冻面点行业整体发展格局,呈现出“全国性品牌”与“区域性品牌”两大阵营。思念、三全与龙凤等老对手处于“全国性品牌”阵营,产品同质化严重,口味、价格、品种、品质皆无明显区隔,品牌突围困难。苏阿姨、狗不理、南翔、避风塘、冠生园等众多区域性品牌,经多年不断巩固传统强势区域市场,其产品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生活,甚至上升到文化层面,拥有极强的差异化竞争力。各区域品牌以此为依托,为全国性品牌打入区域市场制造了强大文化壁垒。
反观思念原速冻面点品牌“早八点”,定位于“早餐点心”的品类利益,对口味、品质无丝毫提及,同时易让消费者将其与“早餐”联系在一起,易被消费者反定位为“只适合作为早餐”的产品,又与整个速冻面点行业主食化,零食化的发展方向相违背。毫无疑问,“思念面点”需要一个包容性更强,更能体现“中式面点第一品牌”战略定位新品牌体系。角度决定高度。在寻找区域主流面点的过程中,“思念面点”最终决定跳出“速冻面点”来做面点。重塑并建立“思念面点”全国性强势面点品牌形象,打造“中式面点第一品牌”。
因此,思念面点决定把品牌定位于“中式速冻面点第一品牌”,并对思念面点战略进行了重新规划。以现有思念面点的主流产品(亦是现有速冻面点的主流广式口味品种),阻击遏制全国性竞争对手。用区域性主流面点产品和全国性品牌优势及渠道优势,取代区域性速冻面点品牌,重塑并建立思念面点全国性强势面点品牌形象,支撑消费信心及渠道扩展。
设计品牌兼容并蓄,形成“特色点”
基于对未来速冻面点市场“全国性主流风味面点+区域性主流风味面点”产品格局的判断,思念采取全国性品牌与区域性品牌“两手抓”策略。从现有市场销售数据中,提炼筛选全国性的,销量最大的流行主流销售品种,作为思念全国性产品。与思念集团遍布中国的四个生产基地布局结合,把中国十一个饮食文化圈合并同类项,划分出四大区域口味:“以咸味为主的大北方区域”、“以辣、酸、咸为主的西南、华中区域”、“以清淡、偏甜为主的华东区域”、“以清淡、咸鲜为主的华南区域”。选择最具地方特色及“明星气质”的主流产品,分别开发成为思念不同销售区域的主销品种,同时与地方性餐饮强势品牌进行联合推广,打造思念面点的亲民形象。
品牌华丽蜕变,打造中华面点“闪光点”
一个合格的品牌,应建立在满足基础战略及策略需求的基础上,为实现战略及策略目标贡献力量。基于速冻面点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原有品牌与新的战略目标相背离、名称对品牌没有贡献的几点问题。思念对“中式面点专家”这一概念进一步提升,思念“中华面点大师”就此诞生!围绕思念“中华面点大师”这一新的核心传播定位,凝练出了思念“中华面点”核心卖点:材——精选食材无添加!揉——千打千揉好劲道!发——传世发酵更松软! 蒸——三温三蒸提鲜香! 鲜——全程锁鲜如现做!
整个新品系列在此核心卖点下,再根据不同系列分别提炼各自不同的分卖点。如御品猪肉包、台式抹茶红豆包、港式叉烧大包等等。经过提炼全新产品概念,思念“中华面点”开始全面闪耀终端!
篇10
关键词:重庆啤酒节;品牌节事;品牌塑造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14-02
目前国内啤酒节众多,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重庆啤酒节作为重庆富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动,依托产业基础,在国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益。重庆热辣直爽的城市性格与啤酒文化相得益彰,助推重庆啤酒节的品牌塑造。重庆啤酒节品牌塑造策略在品牌定位,品牌扩张和品牌经营三方面都有进步的空间。
1 重庆啤酒节品牌塑造现状
1.1 重庆啤酒节品牌背景分析
品牌的塑造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和广阔的市场。相比于国内其他啤酒节,重庆啤酒节虽然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但在产业和市场两方面都有自身优势。
1.1.1 市场前景广阔
啤酒是世界第三大饮料,就全球啤酒行业的发展总趋势来看,亚洲地区啤酒消费量在不断增加,其中中国啤酒市场的表现最为抢眼。德国《商报》网站称2012年我国以年产约490亿升成为世界最大啤酒生产国。由此可见,我国啤酒市场前景相当广阔。在此行业背景下,国内许多城市都竞相举办啤酒节,以此来吸引国内外游客。
1.1.2 节事竞争激烈
青岛啤酒节,哈尔滨啤酒节作为国内啤酒节代表,享誉国际。此外,北上广、大连等城市与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世界知名品牌节事合作,学习外来啤酒节。此类啤酒节在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都具有极大优势。另外,众多中小城市也有本地的啤酒节,但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威胁不大。重庆啤酒节这些年已开拓了一定的市场,具有品牌资产,现下应发挥优势,突破瓶颈。
1.1.3 产业基础深厚
重庆啤酒节可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重庆啤酒集团在2013年中国啤酒十大品牌排行榜中凭借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夺得第四名。重啤集团在浙江、江苏等地设立分公司,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大众所接受。重庆啤酒集团有部分被嘉士伯公司收购,对啤酒节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重庆啤酒节品牌效应分析
重庆啤酒节是重庆较为知名的节事活动,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2013年重庆啤酒节在南滨路举行,22天的时间里共有20万人参加,消费啤酒近百吨,是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在活动期间举办了车展、房展等一系列相关活动,丰富了啤酒节的形式。本届啤酒节免费入场,吸引了众多观众,对提升节事的知名度、美誉度有着正面影响。活动期间,有100多家国内外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提升了重庆啤酒节知名度。
2 重庆啤酒节品牌塑造问题
重庆啤酒节定位模糊,营销渠道单一,品牌经营缺乏长期性等问题影响了重庆啤酒节的品牌发展。
2.1 品牌定位模糊,差异化程度低
任何节事活动要想塑造成品牌活动,核心就在于差异化。区别于同类的节事活动才能吸引观众参与,提升竞争力,重庆啤酒节对核心产品的差异化表现不够理想。
2.1.1 啤酒品牌多,啤酒类型少
啤酒节的核心元素――啤酒在重庆啤酒节中并未完全展现出重庆本地啤酒的特色,盲目引进外来啤酒,过度追求啤酒品牌的数量,与其他各地的啤酒节相比失去了本地特色。重庆啤酒节主要供应的啤酒类型是黑啤酒、淡色啤酒,深色啤酒、运动啤酒等较为小众的啤酒类型供应较少,啤酒类型单一对啤酒节的独特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1.2 相关活动多,特色活动少
重庆啤酒节的子活动与其他啤酒节重合度高,如摇滚音乐,喝啤酒大赛,街舞表演等元素,这些活动频繁出现在各地啤酒节,对观众的吸引力明显降低。结合本土文化,体现重庆特色的活动以及体现啤酒文化,传播啤酒内涵的活动则较为缺乏,特色活动少容易使游客失去兴趣,难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
2.2 品牌扩张无序,营销渠道单一
2.2.1 啤酒活动多,质量缺保证
重庆本地除最具代表性的重庆啤酒节以外,还有许多由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办的啤酒节。此类啤酒节规模小,参与人数少,短期可以给企业和地方政府带来一定利益,但长远来看,此类活动良莠不齐,主办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对重庆啤酒节的美誉度造成不良影响。
2.2.2 营销重传统,渠道较单一
重庆啤酒节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等,对新媒体利用较少,重庆啤酒节至今未建立官方网站,单纯依靠网页软文,难以长期深入地报道啤酒节的相关信息。啤酒节的参与对象大部分是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网络有严重的依赖,忽视与网友在新媒体方面的互动,是重庆啤酒节在品牌推广中的一大软肋。
2.3 品牌经营无方,长期规划欠缺
品牌经营是品牌塑造策略中重要的一步,重点在于提高观众的忠诚度,使活动能持续开展。重庆啤酒节在这方面有诸多问题有待改善。
2.3.1 品牌效应弱,观众忠诚低
重庆啤酒节时间地点常常变更,各届啤酒节的名称不统一,又没有做到足够的宣传解释,使得观众对啤酒节的认知云里雾里,品牌节事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及相对固定的地点,才能形成规模效应,重庆啤酒节常常更换时间地点使其规模效应不明显。未形成规模效应,使本地居民对重庆啤酒节的热情也不复往日,观众忠诚度较低。
2.3.2 评估被忽略,欠缺标准化
评估是品牌经营的重要部分,但大多数活动都容易忽略调查评估。节事活动的调查报告相较于展览、会议的评估情况更为复杂,参与人数更多。重庆啤酒节的评估调查规范化程度低,专业度有所欠缺,没有总结往届的经验教训,也不能为下一届活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3 重庆啤酒节品牌塑造对策
3.1 明确品牌定位,提高活动差异
定位是品牌塑造的第一步。清晰的定位是品牌策略成功的关键,也是有异于其他同类型节事活动的根本,所以重庆啤酒节在定位上要强调差异化。
3.1.1 引进特色啤酒,适当筛选品牌
目前国内啤酒节的啤酒类型普遍单一,重庆啤酒节可针对这一点进行突破。区别于其他啤酒节以黑啤酒、淡色啤酒为主,扩大啤酒类型的供应,增添新的啤酒种类,给参与观众更多新颖的选择,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同时要对参加品牌有针对性的筛选,盲目引进大牌子会让重庆啤酒节失去特色,完全摈弃又会使啤酒节的影响力降低,所以要优先选择与重庆啤酒节文化相符的品牌。
3.1.2 联系旅游产业,丰富相关活动
啤酒节属于城市休闲旅游的一部分,不可与旅游产业分割开。重庆啤酒节要与其他地区啤酒节产生差异,就要联系重庆本地的旅游特色,让外地游客感受到重庆啤酒节区别于其他啤酒节的文化内涵。相关的活动也应当围绕城市休闲旅游来开展,才能体现出重庆啤酒节的特色,营造节事氛围,适当举行摇滚音乐会,喝啤酒大赛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参与度,但一味举办这类特色不明显的活动,会使重庆啤酒节失去了本地特色。
3.2 优化扩张策略,丰富营销渠道
重庆啤酒节在品牌扩张进程中应当注意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整合资源加强竞争力,避免盲目扩张,丰富营销手段,增加渠道。
3.2.1 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品牌竞争力
一个地区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多个同质化的活动,资源被分散,势必会削弱整个地区的整体水平。节事活动在品牌扩张过程中,吸收整合新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七八月份重庆地区至少有5个以上同类型的活动,重庆周边还有成都啤酒节、贵州啤酒节等。为了将重庆啤酒节打造成国内一流的节事活动,吸纳新的资源,创新已有的活动,是急需采取的措施。淘汰一些规模小、受众面窄的活动,让更具竞争力的品牌获得更多的资源,扩张更广的市场份额,也是市场竞争的要求。
3.2.2 城市营销助推,增加网络互动
一个立足于城市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特点的大型活动必然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宣传片,能够最真实的展现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潜力。重庆啤酒节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可以融汇更多的城市元素,向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绍重庆,彰显城市气质。争取政府支持,集中城市资源打造品牌活动。同时,线上线下强势合作,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建立官网持续报道,利用社交网络,以多种形式增强与网友的互动交流,提高重庆啤酒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3 经营避免短见,形成规模效应
品牌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忠诚度是经营的重点。本地居民的支持是节事活动形成规模效应的必要条件。满足观众需求,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节后评估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步。
3.3.1 服务本地居民,定时定点举行
重庆啤酒节更多的关注点应当是服务本地居民,推动本地发展。“忠诚度是决定品牌竞争力和成长前景的重要指标,它是消费者对品牌各要素所体现出的综合实力表示满意的结果”。提高本地居民的忠诚度,活动才有足够的后劲,能够支撑长期发展,并且始终充满生命力。此外,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是活动成功的第一步。
3.3.2 评估客观公正,深刻认识问题
活动后的评估调查是不断进步的源头,消费量、参与人数、投资回报率详细深入的分析,制定何种标准来评估本届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都应在调查报告中说明呈现。评估不仅要全面深刻的认识到活动中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还要从数据中挖掘出观众的需求,探寻市场的发展趋势,客观公正的判断活动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才能最终制定出符合实际,观众满意度高,有的放矢的品牌策略。
4 结 语
重庆啤酒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资产,在国内有一定品牌效应,如何扩张品牌资产以及经营维护品牌资产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在品牌塑造进程中重点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观众忠诚度是尤为重要的,品牌塑造的每一阶段都要以此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