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测试范文
时间:2023-03-26 04:1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能力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陈李翔日前表示,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是我国目前惟一的、最具权威性的、用于考察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国家级测试。
该测试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at)组织国内语言教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开发研制的,面向从业人员和求职者。主要考察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成绩合格者可获得OSAT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
ZHC是测查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能力的国家级职业核心能力测试。
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
职业汉语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ZHC不同于其他语文考试,它着重测查语言能力而非对语文知识的记忆。
一、测试对象
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员和在职人员。
二、测试用途
ZHC服务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服务于各种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部门。
其主要用途包括:
1.为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选拔、任免和培训等决策过程中评价相关人员职业汉语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为应试者了解、发展自己的职业汉语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3.为评价相关教学单位、培训机构的教学、培训成效提供参考依据。
三、测试等级标准
(一)初等标准
具备最基本的汉语能力,可以基本恰当、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一般的交流和沟通,能适应服务性工作岗位对汉语能力的要求。
阅读理解:
1.能阅读理解熟悉领域中的一般性文字材料;
2.能根据工作的要求,按照有关程序或指导找到相关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3.能略读篇幅较长的文字材料,并把握其内容大意,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书面表达:
1.能撰写一般信件和简单的报告;
2.能根据工作要求,选择适合工作需要的文体并撰写较短的文稿;
3.能从收集的材料中整理出需要的材料,能做简单的笔记。
(二)中等标准
具备较好的汉语能力,可以恰当、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能适应事务性工作岗位和初级管理工作岗位对汉语能力的要求。
阅读理解:
1.能阅读理解较为专业性的文字材料;
2.能通过阅读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
3.能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推理思路,归纳出文章要点。
书面表达:
1.能撰写报告、商务信件和工作程序手册等;
2.能根据工作的需要,从相关材料中选取恰当的材料,表现文章主题和内容;
3.能较为清楚地表达主题意思,且文稿的层次较为分明,逻辑概念清晰,语句通顺,用词规范,标点使用正确。
(三)高等标准
具备很好的汉语能力,可以在复杂的社交环境和职业场景中自如、得体地运用汉语,能适应中级和高级管理工作对汉语能力的要求。
阅读理解:
1.能阅读理解复杂的专业性文字材料;
2.能为专题研究查找和阅读有关材料,获取所需的论据、观点和数据;
3.能理解专业参考材料的内容及其复杂的推理思路;
4.能对相关专业文稿进行分析,鉴别作者观点的价值或问题。
书面表达:
1.能选择适当的文体陈述复杂的观点或描述复杂的事件,文章结构严谨,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事件描述具体、准确;
2.能根据不同目的及文章发表场合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写作风格,并善于利用相关知识及可靠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能清楚地表达主题意思,且文稿的逻辑思路清晰,语句精炼,用词准确。
四、测试试卷构成
ZHC包含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有102道题,其中阅读理解50道,书面表达52道。测试时间为150分钟。
ZHC目前采用纸笔测试,1~100题为客观试题,填写答题卡;101~102题为主观试题,在答题纸上笔答。
五、测试时间
篇2
一、心理契约教育的内涵厘定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阿奇利斯(Chris Argyris)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一书,它被用以描述雇主和雇员之间所存在的未能用文字加以明确的隐性心理期待。①之后,经过莱文森(Levinson)、施恩(Schein)、科特(Kotter)等人的研究和发展,“心理契约”逐渐被固定成为一个学术话语,指称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做出什么的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包括了双方的期待、愿望及精神激励等。“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期望性②等基本特征,它是联系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不仅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和态度,而且也影响到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满意度、情感投入、忠诚度以及成员的流动率等。
在学校系统中,心理契约是指“教育关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是教育关系双方相互期望的集合,它反映了教育关系的本体面貌。”③ 具体到实践活动中,心理契约教育旨在通过外部诱因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转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信心,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换言之,心理契约教育意味着教育对个体塑造的过程不是依靠外力强行规训的过程,而是经由内心变化来实现行为转化的过程,即受教育者通过对教育环境中的规范、信念、原则建立心理认同来主动自觉地促使自身行为发生改变,进而实现观点认识、行为方式与集体主流价值取向的全面融合。
究其实质,心理契约教育属于一种情感教育,即通过情感的共鸣来唤起行为的自觉。诚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带有明显心理成分和浓厚个人感情倾向的心理契约是期望和义务的统一,在学校管理中注意心理契约的运用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性化倾向。”④ 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情商的重要性,研究证明: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它位于心理活动的前沿阵地,当情绪、情感被触发之后,个体的认知往往会由此受到激励而得以更加深刻和丰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往往由于人们对理性教育持有过高的期待而导致了对情感教育的忽视。事实上,如果仅仅试图用理性教育去说服学生,则容易使教育变成僵死的教条,影响教育效能的全面释放;理性教育不能承担教育的全部职能,理性和情感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偏废。心理契约教育恰恰将“情感认同”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保持了必要的期望张力,这种情感沟通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二、心理契约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功能分析
心理契约教育强调人格的平等,倡导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对话,旨在使受教育者通过与教育者建构起内在的情感认同最终实现行为的主动调整与积极改变。那么,就学生的学习效能而言,看似无形的心理契约又具有哪些具体功能?
(一)借助教师期望张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当教师不断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向学生传递关爱和期望,学生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也更容易焕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而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传递的心理期望可能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亦可能产生负向的阻碍作用,因此尽可能扩大激励作用并减少阻碍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契约教育特别重视教师所赋予学生的期望空间,意在通过教师的积极期许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授受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还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⑤因此,构建师生间积极健康的心理契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学习过程不再是依靠强制说教、机械练习的过程,而是成为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努力探究的过程。
(二)利用集体教育潜能,推动学习良性竞争
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之后,学校集体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在集体中,学生以共同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相互间的情感为纽带,结成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集体不是简单的教育对象的集合体,而是孕育着巨大教育潜能的母机。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的那样: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集体既提供了合作的可能又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心理契约教育重视集体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它旨在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推动良性竞争,使学生在集体的浸润、熏陶、潜移默化之下能够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从而取得“水涨船高”式的发展与进步。
(三)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注入学习双重动力
众所周知,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对个体的学习具有推动、引导和调节的功能。⑥然而,除了学生自我提高的内在愿望之外,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关注都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源泉。现代教育研究充分证明: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成长进步的影响同等重要,只有家校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个体才会获得最优发展。心理契约教育高度关注学生、学校、家长之间的良性心理契约机制:一方面,心理契约教育要求家长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孩子,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与合理的解决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心理契约教育倡导家长积极与教师沟通配合,共同向孩子表达一些励志的寄语和乐观的期待,始终为孩子营造一种被关爱、被期待和被鼓励的积极心理氛围,从而培养孩子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四)构建自我心理契约,启动积极心理暗示
“自我心理契约”是心理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自己与自己通过内隐的对话所达成的一种缄默的约定。用著名教育家加德纳的观点来看,“自我心理契约”的构建事实上是自我认知智能的应用,即“将内隐的思想与情感带入意识,将我们的内在世界与外在经验联系,将一些自动化的行为暂停,使潜意识意识化,然后仔细地、谨慎地进行自我观察,尤其是批判性的自我观察”⑦,然后以此为前提做出自我的重新设计与规划。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自我心理契约是一种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的重要方式,它建立在自我了解、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通过坦诚全面地梳理进而对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认识,厘清自己在学习过程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为自己量身定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然后依此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争取学习效能的逐步提升。
三、心理契约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实施策略
心理契约教育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主动发展观,以人为本,把学生看成一个有主动发展活力的生命主体。那么,对于学习质量的提升而言,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心理契约教育的价值?以下做法可供借鉴:
(一)制定适切目标,使学生“愿意学”
学习目标引领着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设定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心理契约”效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契约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学生未来努力的方向。学习目标的确立要符合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当下显现出来的现实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构成了学生发展的潜在空间。倘若目标预期过高,学生会因严重的挫败感而逃避学习;倘若目标预期过低,学生会因为缺失成就感而感到厌倦。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设法控制在两种水平之间,使学生能够做到“跳一跳、摘桃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努力的意义,才能“愿意学”。
(二)激发内在动力,使学生“想要学”
心理契约教育重在通过情感对话实现以情动人,进而将学习活动依附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契约,一方面,教师、家长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心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打动学生的心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转变学生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我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使外在动力内化并提升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情感关系的亲和力,教师、家长把对学生的期望移入学生的心田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使学生能够有效克服逆反心理、排除学习的心理障碍,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做到“想要学”。
(三)传授有效方法,使学生“学会学”
心理契约教育代表了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的先进教育实践,它重视以对话为前提的学业指导,在打通“心结”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开展心理契约教育的核心要义。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实施心理契约教育时不妨尝试“一听、二谈、三定”的模式,即:先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里话,然后与学生坦诚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与学生共同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还应注意个性化的指导,即: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人而异地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让他们通过不断地摸索和积累最终掌握对自己而言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
(四)提高自我期望,使学生“热爱学”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契约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希望学生在与教师、家长的精神际遇中感受爱、内化爱并最终生成爱,让爱成为推动自身进步的驱动力。热爱意味着高标准的自我期望,自我期望是自己对自己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测性认知,是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产物。就学生的学习而言,一旦个体发自内心地认为通过坚实的努力不仅可以学会而且可以学好,就会由此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努力拼搏的斗志,也能为学业发展争取更大的上升空间。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鼓励学生适度提升对自我的期望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持续将喜悦转化成为专注学习的动力。
(五)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坚持学”
“习惯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它是人在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经反复练习逐渐形成的。”⑧ 习惯一旦养成,人就会自动在特定情景中做出相应反应,因此习惯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天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种自动地开展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从生理机制上讲,是后天习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学习习惯贯穿于每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对学习效果影响重大。心理契约教育寓理性教育于情感教育之中,重视情感激励的同时特别提倡对受教育者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在学习旅程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美〕科斯R,阿尔钦A,诺斯D.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刘首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1.
② 王爱芬.心理契约的综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专刊),2009,29(S1):11.
③ 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6):8.
④ 马彦周,周春燕.心理契约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3):44.
⑤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8.
⑥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5.
篇3
关键词: 民航飞行大学生 汉语语言学习 学习策略
2014年6月16日经国家民航局局务会议通过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四次修订版本明确,为进一步规范飞机驾驶员的无线电通信资格,飞机驾驶员执照持有人需通过民航局组织或认可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民航局规定,自2016年起将对飞行学员进行汉语语言能力考试,只有达到汉语四级以上才能上岗。
《规则》的出台,无疑为民航高校飞行员的培养提供了新的“信号”。基于此背景,对《规则》明确指出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据CNKI论文数据库检索显示,涉及“大学生学习现状”及“汉语语言学习策略”的文章很多,而有关“民航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现状”检索结果为0。因此,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现状述评,作为民航汉语语言学习与能力测试研究的第一步,也就具有基础性、代表性的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采用统计图表与Oxford语言学习策略量表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份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水平状况调查问卷表(见附录)。问卷共计25个问题,重点针对飞行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策略设置问题,并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以图表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
一、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现状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调查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的主力院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14级的1000名飞行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就高考语文成绩、方言、民族、汉语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关分析,旨在了解中飞院飞行大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部分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飞行大学生了解“自2016年,新申办飞机驾驶员执照的飞行员必须通过汉语四级语言能力测试”这一情况,知道汉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没有在大学期间的一个汉语学习的长期规划。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针对飞行大学生的汉语学习在教学和训练上存在不足,没有相关的教学平台供飞行大学生学习。因此,民航高校在飞行大学生的培养上急需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测试为一体的汉语语言学习平台,提高飞行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汉语水平。
二、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在Oxford学习分类的基础上,问卷结合民航院校实际作了一些修改,其中问卷11―14题,分别对应记忆策略、功能策略、自我管理策略、情感策略。针对飞行大学生策略的使用情况,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统计见表一(各策略平均值的大小表示该策略的使用频率:1.0-1.4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1.5-2.4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2.5-3.4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3.5-4.4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4.5-5.0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
表一 中飞院14级飞行专业使用4类汉语学习策略的人数、平均值
以上四大类学习策略的选择,反映了学生学习策略的一般使用情况,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对某些策略使用较频繁,而对某些策略几乎不使用。同时,调查显示策略的使用与汉语学习水平存在相关关系,见表二:
表二 相关分析法研究策略与学习水平的关系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内容所选取的四大策略:记忆策略、功能策略、自我管理策略及情感策略,与汉语语言学习水平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是能有效提高汉语语言学习的策略。然而,据调查,大部分民航飞行大学生只是很少或有时会使用四个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策略仍停留在初高中阶段所养成的学习方法,如反复背诵课文等被动学习策略。这种学习策略对大学汉语语言学习是不适用、不科学的,因此,在大学学习中需要教师对飞行学生做相关培训并需要有合适的平台辅助教学,引导飞行学生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意见与建议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通过科学统计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形成调查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民航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近一半的飞行学生汉语语言水平一般,然而他们普遍缺乏汉语语言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高中阶段,不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问卷调查中,飞行大学生普遍表示希望有一个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平台帮助他们纠正语音,对民航专业词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及普通话考试等上机模拟汉语训练。汉语语言学习对行大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民航高校在飞行大学生培养上,需要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也亟须推出这样一个集教学、培训、自学、测试为一体的有针对性的汉语学习平台辅助民航飞行大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更好地适应民航业的人才要求,为我国民航事业培育出更高水平的飞行人才。
总之,本文使用科学的测量和调研方法对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情况及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做了研究,调查了学习策略大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的相关分析,统计并整理了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的薄弱环节,旨在为民航院校针对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蒋军海.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Bernard Spolsky.Measured Word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 职业汉语能力 能力分解 标准
“职业汉语”,从字面上讲是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运用。狭义讲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交流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称之为“职场交际能力”,职业汉语应用是职场中的有目的、针对性强的一种职业行动,也是一个人在职业场所中所完成的有目的的交际和沟通任务。
职业汉语能力的基础是运用汉语,职场人首先需要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语法、语调以及使用的基本规则等。在掌握了汉语使用的基本规则之后进行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文从字顺”的标准。当然,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不但包括汉语使用规则,还包括个人的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
在职场中,职业汉语能力强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处理事务得心应手,工作效率和质量都相对较高。发表意见和号召能力也都比较强,同时都有良好的协调、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通常状况下,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证明,往往那些职业汉语能力较强的人获取新知的能力更强,具有触类旁通的悟性,更容易成为职场上的宠儿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职业汉语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职业汉语能力可以泛指在职业活动中的任何需要运用汉语为工具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因此,依据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职业汉语能力可以细化分解为以下几项,同时,高效的职业汉语能力要具备如下标准:
1.交流表达能力
这是职业汉语的基本能力,也是一项核心能力,它贯穿职场交际的始终,并对交际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该包括如下三项内容:
1)交谈讨论能力。
主持一个较大规模的主题讨论或会议;代表一个单位就实际问题对外进行对话和谈判;在交流谈论中,能够把握交谈主题、听懂别人谈话内容并作出反应,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当众演讲能力。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就简单主题,当众做简短发言。在做简短发言时,能提前为发言做可行性准备、当众流利发言、把握说话的内容、方式及恰当借助各种手段增强发言效果。
3)阅读能力。
能阅读复杂主题的长篇文字资料,找到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为实际问题或研究课题查找和阅读有关资料;能看懂资料包含的思路和要点;看懂资料本身存在的价值和问题;利用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4)书面表达。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就复杂的主题,撰写不同类型的文稿。
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能够采用多种书面形式、利用和组织材料、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和采用适当的写作风格。
2.与人合作的能力
职场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身处其中的每个从业者都时刻需要与他人协作分工,推进目标的实施。这项能力包括如下三项:
1)调整计划的能力。
在职场活动中,能够站在合作组织者的角度,根据各方的需要,适当调整合作目标和计划。能够判断各方的利益关系,把握各个合作方的利益底线。发现问题,判定问题的根源。主导合作进程,与合作各方就合作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有效沟通。
在合作关系出现变化时,充分使用组织赋予的权限,调整合作目标与计划;调整合作各方的利益及冲突,控制合作过程的诸多可变要素。
2)控制局面的能力。
在职场工作中,能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合作进程。能够整合并调动各方资源,在互利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内外矛盾,寻求适度让步,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判断合作过程中关键人物的影响力,对其加以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将性格差异很大、矛盾关系复杂的多方面员工团结在一起。
在同事、伙伴面前,展示乐观的工作态度;进行有效的情绪激励,调动他人的积极性,缓解工作压力。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促使合作的成功。
3)实现目标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及时检查合作的成效,分享建设性反馈意见,分析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已经实现的目标。
评估同事、下属的工作能力,判断其潜力是否充分发挥,各尽其职。评估合作伙伴的工作状况,对照目标和任务,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掌握解决问题的实现条件以及问题可能超出控制范围的变化,运用可行性策略,促进团队协同发展。
共同分析研究进一步改善合作的工作方式,包括提高团队积极性和效率的事务等。
3.继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每个职场人都要具备终身学习的信念,给自己及时充电储备,树立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才能在职场不被淘汰。那么,这项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项:
1)明确目标途径的能力。
在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过程中,能够主动寻求他人支持,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明确将要实现的目标及计划,拟定一个详细的列表。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明确可能影响计划实现的因素;确认哪些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每一个学习目标实现的时间表、列出可能需要的支持,以及对学习进度和效果检查的措施;预计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2)有效实施学习计划的能力。
有效按照计划开展学习活动,以促进目标的实现,通过课程和技能训练,经过进一步的自学和实践,以提高工作能力或业绩。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能够保证并采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行动;积极寻求和利用有关方面的反馈以实现目标;为按时完成任务果断处理面临的任何困难;选择并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对计划作出修正。
3)反馈评估效果的能力。
适时检查所取得的进展并汇总学习成果。在检查学习进度和成果时,能够说明已经学到的专业课程、技能、包括核心能力等;指出学习方式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面临的困难;明确已经实现了的学习目标;证明新学到的东西能对自身有进一步的提升;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包括工作质量、学习方法,为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4.信息处理能力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理出头绪,寻找对职业发展有用的部分,并巧妙利用各种信息完成工作任务是现代社会给每个职场人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方面:
1)获取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有计划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搜寻并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获取信息时,能够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根据所需信息的重要性列出先后顺序,比较不同信息来源的优势和限制条件,制订工作计划,分解信息搜索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来搜寻信息;防止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害,确保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
2)开发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去探究开发、产生新的信息。
在开发信息时,能判断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并进行相应分类及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简讯、综述、述评、调查报告类;辨别错误信息及其原因;规范地输入收集到的信息,生成文本、表格,设计框架结构等,对信息进行分类、综合,建立较大规模的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生成新的信息。
3)展示和活用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展示来自不同渠道的新的信息,并能评估信息利用的效果。
在展示信息时,能够用口头的形式新闻信息,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网页、网上会议等方式组织较大规模、复杂信息的与交流;优化和完善相关文本、图像和数字的形式以强化其效果,集合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新的设计;遵守版权和保密规定。
5.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职业汉语的终极目的,是检验交际成功的核心指标,也是体现职场人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项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
1)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问题的主要特征及解决途径,熟悉可利用的资源及现有条件,明确指出问题核心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对策。
在确认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能够预见问题并说明主要特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不同思路形成两个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比较;确定一个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实施计划,解决问题。
实施具体方案时,能够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制订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在制订计划和实施解决方法时,能够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支持条件;组织实施计划,完成计划列出的各项任务并逐一解决,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方案。
3)验证方案,改进方案。
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能适时作出总结和修改。对解决问题的每个步骤和决定作出解释;回顾反思在各个阶段采取的措施的成功与不足;积累未来解决问题的经验。
职业汉语的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训练而形成的,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实际操练和经验总结。对职业汉语的能力进行分解并提出可行性标准是一种助推力,将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适当提出它的层级标准并建立有效的测评体系,对于提高职场交际能力能起到助跑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谢小庆.谢小庆教育测量学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2.8.1.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法律出版社,2004(2).
[4]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2008,3.
[5]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2008,3.
[6]谢小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开发中的一些思考/Article.
[7]ZHC官方网站.
课题:2012年华北科技学院高教研究所项目(项目编号:HKJYZD201237)资助。
篇5
关键字:交际语境 对外汉语 语用失误 文化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不贯穿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时互联网也已经进驻家家户户,即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因为双方的沟通方式、文化背景等差异导致语言理解的错误,这就是常说的语用失误。语言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基础,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交际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语用能力,逐步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吸收,尽可能地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这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人们往往青睐于团体的合作,注重集体荣誉,所以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失衡时,人们首先会考虑到大局。在评判个人行为的对错时,人们通常是以社会道德作为行为准则,并竭力地维护集体荣誉。但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他们维护个人的价值,重视个人能力的展现,正因为中西方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语用失误。例如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国人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时往往要先表现出自己的礼貌,与对方说些“麻烦了”等惯用语,而且需要对方多次请求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而这种交际行为在西方人眼中很容易误认为是虚伪。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它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人们长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生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特定的文化特性,且他们在无形之中会生成相对应的思维模式。留学生在交际中突显出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性,而在东方文化的感染下,人们则倾向于个体直觉的感知,思维判断大部分来源于个体的经验累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人较为注重科学技术、逻辑、竞争;而东方人则重视道德伦理、直觉以及和谐。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注重仁义道德的国家,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以道德作为基本的守则;西方文化重视个性化,追求自由平等,西方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他们力求在集体中得到凸显,并充分地展现出独特的自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具有深厚的等级观念,晚辈要主动向长辈问好;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鲜明的阶级观,家庭成员以及师生之间可以直接用名字作为称呼,这种情况在留学生的日常交际中时常出现错误。
二、跨国文化语境下的对外汉语语用失误的表现
(一)语用原则选择的失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人们应遵循基本的语用原则,即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应对各种交际场合的时候,对语用原则的应用也不尽相同,这是直接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根源。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外国留学生对礼貌原则的顺应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英美国家倾向于得体原则,地中海文化重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慷慨原则,而中日文化在交际中遵守谦虚原则,外国留学生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活动,很容易与交际中的一致语用原则产生冲突,例如对他者给予赞赏的时候,中国人通常用“不”、“哪里”等词汇来表达谦虚的意思,而西方人则直接用“谢谢”来感谢他人对自己的赞赏之意,在这种情形中,西方人的回答就与谦虚原则相悖。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无论说话者倾向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都难以做到真诚而又得体的语用效果,因此当各种语用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说话者就要在第一时间做到取舍。关于语用原则的取舍,西方人在日常交际中往往青睐于合作原则;相反的,中国人则首先会选用礼貌原则,并力求表现出自己得体的一面。
(二)实施言语行为的合适性条件的失误。语用学理论中强调要真正发挥言语行为的作用,就要满足一定的合适性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指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人们言行的因素,包括要求、权力、权利等。详细地说,“要求”是指说话者与对方提出的要求大小,提出的要求越高,说话者选择的说话方式则较为直接;如同社会距离相近的两个人在对话,彼此之间越熟悉,采用的也是直接的说话方式;但在权力关系的限制下,对话双方的权力差距较大,那么对话方式也就委婉许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多留学生会因为没有充分关照对话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等合适性条件,很容易导致语用的失误。
(三)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失误。深受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言语行为时会产生差异化,一般来说,导致外国留学生实施言语行为失误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言语行为的方式、范围、程度不同。由于外国留学生不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所以在交际中难以表现出得体的言语行为。
外国留学生在实施言语行为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中国文化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实施规则方面的不同而导致语用失误。在中国的文化中,当人们向对方提出邀约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出自真诚的邀请,可以通过说话者具体说明的地点、时间,甚至与对方进行沟通商量,从中就可以辨认出对方是真心的;另一种的邀请则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客气而说的客套话,缺失以上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外国留学生会因为不明白对方的语用规则而分不清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
三、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对外汉语语用失误的防范策略
(一)增强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和文化意识。外国留学生因长期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当他们进入到全新且陌生的文化语境中,很容易在交际中发生冲突,尤其是语用失误等情况时常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适应能力,提升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促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消除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应逐步引导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文化意识,使其尽可能不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做到语用移植,巧妙地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
(二)引导留学生克服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引导不当很容易产生文化迁移的负面作用,文化迁移主要是在日常的汉语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交际干扰,甚至会造成交际中断或双方的仇视。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对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或模拟场景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对比,通过阅读课文让留学生熟悉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让他们深入熟知汉语言。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测试方式应更加科学合理。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现有对外汉语教材很少提到语用问题,很少考虑留学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只有在教材中考虑到语用问题,设计相关的内容,才有可能帮助留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测试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测试的目的应从单纯的语言能力测试向语用能力测试过渡,适当增加语用能力测试的内容。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无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发生文化的误解和冲突,语用失误现象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用失误现象可以归纳为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督促留学生分析和改正语用失误,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认识,提升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使汉语在世界文化的激流勇进中散发出和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梁洁,黎珍,钟地红.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184.
[2]严菊环.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1):96-97.
篇6
中学日语有效教学的初探
语言负迁移的分析及归因
日语课活动模式的探讨及研究
日汉语篇比较翻译教学法之探索
汉语偏误分析的理论意义
日语教学中的数词用法探讨
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语法探讨
岛崎藤村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
现代日语动词结合价的考察与分析
论新日本语能力考试改革与对策
浅谈高校日语青年教师的困惑与需求
日语专业人文教学理念之思考与实践
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探讨大学日语教育
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写作能力研究
视觉辅助下的日语语法教学研究
试论外来词与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专业日语教学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可定制日语学习辅助平台
科技日语阅读类教材的编写原则分析
日语中的性别指向用语及其社会性差异
日语的名词叠词的形态特点与语法含义
日语专业职业能力教育现状及模式构建探索
全方位培养听说能力造就日语高质量人才
调整现代日语语法活用表的设想
贵州省日语方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课题
浅谈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暧昧性的误解问题
关于财经方向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视频语料库的日语授受表现的考察
从教学大纲的角度来看日语教学法的选用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新闻听力教材编写策略
日本文学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不赞同言语行为的研究概述——以汉语语境为中心
佛教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以净土真宗为中心
听解语篇结构解析——基于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语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综述
句子改错题型的导入和评价及学习者习得情况分析
利用电子化语言资源辅助日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面向跨文化交际的日语教学的研究——思维模式的导入
日本概况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以日本茶道为例
国内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材中基本词汇的计量考察
基于“对话”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研究构想
关于大学日语学生对称赞的应答方式问题的实证研究
论在华日资企业的需求的变化对日语教育的负面影响
日本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补遗(虚词篇)——兼与日语对比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开展商务日语网络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日语格助词误用比较分析——以日语专业与日强班的比较为例
探讨日语MTI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为例
篇7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族预科教育 实验研究
一、引言
“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教育实验研究属于行动研究,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收集资料)、传播发展(试行与修正、综合解释)等几个阶段。张定璋认为:“教育实验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一定解答的假说或理论构想并加以科学的论证,有计划地干预教育过程……”[1]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解决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构想并加以科学论证,有计划地对预科生施加新的教育影响,从中搜集和整理材料、数据,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和思考对策。
二、研究目的和对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探索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展开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民族本科预科生。据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所知,民考民学生比较难管理,对学习兴趣不大,所以,专门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2009级民考民两个班,这两个班的预科生大都来自新疆,年龄在19岁左右。一个班为实验班(A),一个班为控制班(B),两个班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均相同,同为一个学期18周,一周8次16节汉语精读课。
三、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自编的《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和民族预科生的《汉语精读课程》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根据需要发放《民族预科教育双语授课问卷表》、《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调查预科生对民语和多元文化教学的认可与了解。
3.数理统计法
运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实验前后预科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果,验证实验假设。
4.实验法
自2009年8月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先后在实验班进行双语教学和多元文化教学实验。在双语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内容相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汉语教学,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民语授课与交流,验证双语教学在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多元文化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师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编的民族预科多元文化课程,验证多元文化教学对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的作用。
5.观察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记录,了解预科生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兴趣情况;课下通过观察预科生的生活及需求,了解多元文化的校园对预科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实验设计
(一)实验处理变量的选取
本实验以“组”变量和“实验时间”变量作为实验处理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实验设计,“组”变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时间”变量分为“实验前”与“实验后”。
(二)实验效果检验指标的确定
本研究拟在实验前后测定实验组与控制组预科生汉语考试、总考评成绩得分,以考察民语和多元文化对预科生在汉语水平和总成绩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前后两种水平两种实验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进行随机化分组,控制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施加实验因素进行实验教学。见下表:
为检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能否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特别是民语授课是否会影响到预科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等,2011年9月10日,对预科生进行入学能力测试,测试试卷的内容依据民族预科《汉语精读教程》,实验前测的成绩仅代表学生以前的学习水平。之后,在实验班采用双语(民语和汉语)上课,教学内容融入多元文化,在控制班仍采用的汉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很少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实验结束后采用相同的能力测试,测试内容的难易度和实验前的测试相似,实验结束后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汉语精读课程》是民族学院或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中民考民预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来自不同地区的预科生汉语水平悬殊较大,因此,在试验中须控制一些因素:
第一,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没有多大的差别,否则,就很难通过学生平均成绩来分析两个班的实验情况。
第二,一般来说,在语言学习方面,女生优越于男生。社会语言学中相关研究表明,女性与男性在语体、会话方式、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女性比男性对语言的规范性及语言地位更敏感”。[2]因此,在试验中,控制组和试验组的男女生比例要相当。
第三,不同时间上课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实验中的两个班级上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一周8节课,实验持续一学期,也就是从2011年9月10日至2012年1月10日。
第四,实验班和控制班为同一老师授课。实验班课堂多用民语,内容多涉及多元文化,控制班按传统的汉语和汉文化为主授课。
第五,实验者考虑年龄、性别、起始成绩、智力、动机、态度等因素。
五、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测
1.实验组和控制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异同
实验组采用少数民族语言上课、教学内容涉及多元文化等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初期主要采取感觉刺激法,如让学生在学习前观看教学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聆听少数民族语言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相机将学生的动作拍下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学习。控制组仍按传统的固定的汉语教材和汉语言授课。两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有异同,实验组除了讲解指定教材内容外,播放一些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汉语和民语交叉使用;控制组播放教材配套光盘,按教材内容讲解。
2.实验前测总结分析
控制组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虽然颇具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课堂仪式只是现代教育在教育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任何学校的课堂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几乎雷同的展演,但授课老师重难点突出,注重师生互动。笔者纳闷的是,这么高质量而又重要的课,学生为什么不能按时进教室,而是“纷至沓来”。
据调查和访谈所知,这个班学生来自5个不同民族,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占58.3%;哈萨克族占33.3%;柯尔克孜族占4.2%;乌孜别克族占2.1%;汉族占2.1%。他们汉语水平高低不一,汉语基础较弱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语言障碍,这样,他们的学习压力就很大,难免会出现自卑心理现象,就经常迟到、逃课,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或许就像Weiner等人所认为的,个体过去的成功、失败的经验、成功失败的组合模式、他人的成功率和失败率等诸信息对成败归因判断产生影响又会进一步影响随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3]
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但不能成为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基础和文化背景也是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最重要因素,否则,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老师,课堂上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试图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环境,正如杜威所设想的:“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风俗的青少年混合在一所学校里,为大家创造一个新的和更加广阔的环境。共同的教材使大家习惯于统一的观点,比任何孤立群体的成员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4]但外来文化价值观与本族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造成了文化适应方面的困难,也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教与学实验过程
教学是传递、选择、发现、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聚焦课堂教学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将课堂置于文化的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
以课堂为展演舞台,以第一周某一次为例进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实验,时间为两个课时(100分钟)。[5]
1.导入(10分钟)
精彩的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民族预科汉语精读课程以“精练”为原则,所以,导入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导入语言尽量使用某一民语,依据生源所属民族多少将少数民族语言排序使用,也可依据课文内容。
导入的内容应是少数民族文化,尽量与当天所学课文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成语故事、语言故事等。
2.引导(25分钟)
积极引导,诱趣。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引导时采用不同的民语,但老师总体讲解时使用汉语。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获取了不少相关信息,但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课文,诱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情趣。
3.思考(30分钟)
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难点、疑点,自己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使用本民族语言就本民族的环保意识按民族进行分组讨论,展现本民族文化。
4.设问(30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教师在自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了解专家和同行的教学思路,吸取精华,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即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并巧妙提问,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堂模拟演练,逐渐把知识内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5.总结(5分钟)
教师对在课堂出现的、发生的和潜在的现象和意识进行总结,除指定学习内容之外,温习了哪些少数民族文化知识。
总之,依据预科生的文化背景,融入多元文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信任、合作的学习环境,促其自由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与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问题的解答,参与问题的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师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预科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民族预科教育质量。
(三)实验后测
一学期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再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实验后两个班的汉语精读成绩。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运动成绩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前,两组的成绩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必修课程平均分测试成绩
从上表不难看出,实验后的实验班并没有因为课堂使用民族而影响总成绩,相反,总成绩总体上比控制班高。
为了检验课堂上适当使用民语和内容上融入多元文化会不会影响预科生的汉语成绩,实验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同一时间和同样试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从下面测试结果的表中可以看出,使用民语授课和融入多元文化并不会影响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学习,因为注重民族预科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使民族预科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汉语精读课程测试成绩
(二)实验结果简析
实验班预科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呈现明显的差异,实验后的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有语言、认知、文化模式和文化资本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仍然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高校是“严进宽出”,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从来就很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预科阶段是进步了还是停滞不前或落后呢?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解释动机的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1974年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6],但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是建立在“探索理解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7]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虽然寻求理解只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的一种,但归因的动机作用对后继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定璋.教育实验的历史考察和本质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04.
[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einer B.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9(71).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
[5]唐永川.自主学习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7.09.
篇8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感;非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05-03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一项大规模的国家通用语语言测试,测试从1994年正式实施。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测试对象以及相关行业的资格准入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指出:“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民族大学从办学以来,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回工作,进入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等不同岗位和部门,他们肩负着推进藏汉民族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以及促进地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任。在地区汉藏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他们不仅是普通话的使用者,还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传播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对的国家通用语推广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校从2002年成立普通话测试组以来,共对约一万六千多名师生进行了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其中藏族学生约占应试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藏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以及参加普通话测试过程中会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其母语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普通话水平的等级认定。但是,从多年的测试中,我们也发现,和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在应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汉语基础能力、测试环境、测试心理、测试方式、应试准备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有的藏族学生的等级认定会往往会低于其实际的口语能力。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语言能力测试,以测查应试人语码操作能力为主,兼顾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测试项目有: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四项,是以口试的形式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进行测查和认定。读单音节字词,测查的是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发音的标准程度;读多音节词语,测查的是应试人音节组合时发音的标准程度,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朗读短文在测查应试人语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命题说话主要测查应试人对于语言的总体把握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四个测试项由简到繁,和我们传统语文教育字、词、句、段的序列相配合,基本可以综合反映应试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程度和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这些项目的测试形成了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测试主体、应试者及测试方式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互相作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了对应试者等级的测定。正因为如此,每个要素对应试者的等级认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测试员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广义的测试主体指在测试实践活动中对应试人受测起到施测影响作用的组织执行机构和执行人;狭义的施测主体包括测试实施机构、测试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测试员)”我们这里仅论测试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即测试员对应试藏族学生的影响。
(一)测试员的测试能力
测试员除了自身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外,还要了解并熟悉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作为测试员要非常熟悉各测试项目的评判标准,以及要具有相当水平的辨音能力。普通话测试是面对全国所有应试者的测试,测定标准不因民族而异,因此,测试员在面对不同民族的测试对象时,要秉持始终如一的标准,如果把一些主观的情感因素掺杂进去,影响了辨音能力的下降和评判标准的偏颇,就会影响受测对象的成绩。
(二)测试员的主观态度
主观态度是也测试员职业素养的体现。普通话测试工作基本上是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进行,而且是兼职做此项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应试学生的口试进行辨音并打分,并且能一以贯之,做到对每个同学都公平公正。另外,由于在我校还没有开展机测,测试工作还需要测试员和受测对象面对面共同完成。测试员如果在测试的过程中显示出不耐烦或者态度生硬、表情过于严肃都会给应试学生造成紧张的情绪,尤其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藏族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紧张情绪会导致习惯用母语进行思维的藏族学生不能立刻进行语码转换,造成朗读或说话的断断续续,不流畅。相反,如果测试员能面带微笑,给应试者一个宽松的环境,就能大大降低因非语言因素造成的成绩下滑。
二、应试者自身的汉语素质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应试者即受测对象。藏族学生在普通话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和应试过程中的汉语语文素养、心态和情绪都会影响到测评的效果。
(一)藏族学生的汉语语言基本能力
藏族学生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汉语的,但又不同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国家双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部分藏族学生从小就开始汉语的学习,并在进入大学阶段后都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的交际和学习。只是,的双语教育模式在不同地区并不一致。据了解,目前汉藏双语教育模式大致有三种:保存式、过渡式和沉浸式。保存式是指“儿童入学后以藏语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程,交际语言也以藏语为主。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部分课程用汉语辅助教学,最后发展到所有的课程都是两种语言并用。在比较偏远的城镇和农牧区学校基本采用的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始终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较强,但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与汉族交往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比较缓慢。”过渡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汉语文课外其他课程以藏语教学为主,汉语作为辅助语言。到初中阶段,随着汉语文学习的深入和汉语的逐渐熟练,部分课程逐渐采用两种语言交替使用教学,而部分课程则完全使用汉语教学。高中阶段则所有的课程(藏语文除外)都使用汉语教学。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学校主要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的情况下,尽快往汉语过渡,学生的学习水平容易提高,文化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沉浸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藏语文课外其他课程全部用汉语教学,在学校中的交际语言也是以汉语为主,藏语只是作为低年级学生的辅助语言,小学高年级以后学生全部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加授藏语文课。在拉萨市和各地区所在地的学校主要采取的是这一模式。”不同的双语模式使得藏族学生进入高校前,汉语语言能力差异很大。语言能力的参差不齐使不少藏族学生在命题说话中运用词汇语法的规范性和组织语篇的能力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拉萨地区的藏族学生语言表达较为流畅,而来自较偏远的城镇以及农牧区的藏族学生往往不能及时熟练地把自己对所说主题的想法自如地转换成普通话,说话前后不连贯,不流畅,而且还会较明显地受到藏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比如会说“我所在的集体是很有团结的”、“都是无法别人理解的”等病句。
(二)紧张的情绪,胆怯的心理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测试成绩很关键。有的藏族学生在测试前往往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认识不清,造成了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有的藏族学生则因为自己母语不是汉语而造成了自卑心理。”因此,作为非母语的应试者,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精神的紧张,加上较弱的语言能力,使得他们在测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把这个字念成那个字,把一个词的内部顺序随意颠倒等失分现象。比如把“拣”读成“练”、把“次第”读成“第次”,把“整修”读成“休整”,把“惹”读成“怒”等。有的同学甚至在应试的过程中喘着粗气,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语速加快,发出颤音等导致语音失误增多。这种失误会体现在各个测试项中,比如在朗读中有同学会把“居然收获了”读成“竟然收获了”。在说话篇目中,表现出“嗯”等语气词多,反复重复说过的话,或者不到时间就停止说话测试。
(三)语感弱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神经中枢对于语言文字信号的反应。是一种凭借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而形成的直觉思维下的悟性。”部分藏族同学把汉语当作日常交流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种能力和途径,阅读汉语文学作品量少,在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的测试中,常用字识别较好,但对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能力较弱,甚至是读半边字的现象比较明显,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如:
锦标赛一读成“棉标赛”;轻描淡写―读成“轻描谈写”;咏叹调(diao4)-读成“咏叹调(tiao2)”;征兆-读成“征逃”;堆砌-读成“堆彻”;谬(miu4)论-读成“谬(miao4)论”;捧着-读成“棒着”;霜-读成“相”;潜(qian2)-读成“浅(qian
例①:格外喜欢你的-*格外的喜欢你的
例②:有形而上的色彩-*有形/而上的色彩
例③:简言之-*简而言之-*简单而言之
例④:朋友新烫了个头-*朋友新烫了几个头-*朋友烫了几个新头
(注:以上标有星号的部分是读错的话语)
(四)考前准备不足
有不少藏族同学对普通话水平考试认识不足,不认真参加考前培训,不了解考试流程,也缺乏一定的应试技巧,遇到难题难免内心慌乱,难以及时恰当地应对。从藏族学生各项测试分值来看,测试成绩偏低的藏族学生往往是说话项目失分太多。除了受到母语影响、紧张等影响外,准备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认真准备,完全可以克服不流畅的弊端,但藏族学生往往在进入考场后的准备阶段忙于应付第一、二题的识字问题,浪费了宝贵的整理话题思路的时间。而且在说话题目中,往往采取回答问题式的方式,比如话题“我喜欢的节日”,藏族学生往往直接回答自己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喜欢,而不加以具体说明,说上几句就无话可说了。又如话题“学习普通话的体会”,他们通常会概括性的说几句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而不具体说明自己如何练习普通话,导致几句大话下来,自己也接不上自己的话,导致说话时间不够或表达不流畅。
三、测试方式对藏族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的影响
篇9
作为中专学校的语文课程,既要满足未来社会主义HH现代HH化建设的基本教学要求,也要为中专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更要体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对此,中专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
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正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变灌输语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术鉴定中心主持开展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将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分解为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对于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针对上述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要求,中专语文课程应该调整、充实、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着力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首先,听是指聆听,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是HH听力HH理解的过程。教学内容应包括聆听的含义、聆听的作用、影响聆听的因素、如何提高聆听的水平等。
其次,说话是人际交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HH艺术HH。
教学内容包括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说话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专语文教学活动的艺术性、社会活动中的说话艺术、常见的说话技巧等。
再次,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生活中、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等。
最后,写作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HH论文HH等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充分调动中专学生学习与训练积极性,切实收到训练实效,还要认真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学生若想在HH考试HH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要做到平时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发言踊跃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人文知识面开阔,勤于思考、喜欢动笔,对语言文字敏感、运用熟练等,这样才可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而以往学生那种考前突击准备的复习方式对成绩的高低就会变得没有影响或者至少影响甚微。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多阶段、多层次考核,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稳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前短期突击训练。
2、改能力考核为主。不要让学生记忆孤立的文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篇10
一、教师队伍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43名(包括校长书记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其中汉族教师24名,民族教师19名。19名民族教师在暑假期间地区组织的国语能力测试当中,60分以上(基本合格)的教师6人,低于60分(不合格)的教师13人。
二、各年级分布情况
巴格阿瓦提乡中心小学现有24个班级(一年级4个班,二年级4个班,三年级4个班,四年级4个班,五年级4个班级,六年级4个班级),在校学生总数为1107名(其中一年级199名,二年级204名,三年级213名,四年级172名,五年级155名,六年级164名)。
三、各年级教学模式情况
一年级为全国语模式授课(学生教材为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为全国语模式授课(学生教材为新疆专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至六年级(六年级4班除外)为部分国语模式授课(学生教材为双语版教材,汉语数学为汉文,副课教材为维文),六年级4班为仅汉语使用国语授课(教材为普通版教材,仅汉语书为汉文,其他教材均为维文)。
四、国语不达标教师培训学习情况
应教育局的要求,我校针对不能胜任国语教学岗位教师制定了培训规划及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教师的分层培训(针对地区统一的国语测试时成绩,将教师按不同层次编入A(高于60分)、B(40分-60分)、C(低于40分)3个班)、背诵(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了不同的背诵计划,旨在落实每周5篇课文的要求)、听课(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了不同的听课制度)、周末培训(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组织了相对应的强化培训)、定期的背诵比赛(对一段时间内教师的背诵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检查和督促)及定期的培训结果测试(对一段时间内教师的培训效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等。
五、提高国语教学工作的安排情况
1. 打好基础。低年级学生是我们学校的未来,为了让现在的低年级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我校将学校的师资力量向低年级段做了倾斜,1-3年级的所有班级的国语课全部为单人单班上课,且让更多的汉族教师担任班级的班主任职务,增加学生和汉族教师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口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层教学。为了更好的做到培优、拔中、补差,全面推进国语教育全覆盖,我校根据学生国语水平的高低强弱对全部年级(一年级除外)进行了分班,根据学生的汉语和数学综合成绩,将整个年级的成绩较好的学生全部放到了1班,其他班级则同一水平配置学生,分班之后不仅便利了教师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也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督促作用。
3. 抓好早、午、晚读。为促进国语背诵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我校认真组织并开展了早读、午读、晚读活动,要求所有班级必须按时开始早读(10:20-11:00)、午读(15:20—16:00)、晚读(18:30-19:10),所有任课教师要按时组织参加,并制定好学生每日背诵计划,做好背诵考勤,教务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各班学生国语背诵情况。
4. 增加国语课课时量。应上级增加国语课课时量每周至少15节的要求及学生每日3句话,每周15句话的要求,我校对国语课程进行了重新安排调整,1-2年级每周国语课增至20节,3年级每周国语课增至18节,4-6年级每周国语课增至15节。为了不浪费上课时间,我校对上课内容也进行了调整,1-6年级的每周的所有国语课中,选出5节课作为国语强化的口语交际课(内容为每周的15句话),剩下的课时作为以教材为主的正常的国语课。
5. 严格落实每日“3句话”。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组织全乡小学所有国语课教师利用每周六下午的时间对下一周每日三句话、口语交际课进行集体备课,认真整理,确保每日“3句话”内容贴近教材,贴近实际,真正让学生做到能用、有用、会用。同时每天晨读时让教师将每日“3句话”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利用晨读、午读、晚读、上课前5分钟的时间对每日“3句话”的内容学习巩固,让学生能说、会说、敢说,并督促教师做好考勤,对学生的“三句话”情况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