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范文

时间:2023-03-18 23: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汉语语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汉语语法

篇1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规范化

汉语是我国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共同语言标识与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文本资源,现代汉语的学习是提高国人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语法的阐释,有了更新的深入。加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特点探究,提高现代汉语语法表达的规范化水平,是当前民族文化语言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来对现代汉语语言知识的研究学习,针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表现形式、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

一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化:

现代汉语的语法应用有明确的规范形式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特征为语法规范,这是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总原则。

1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语音是语言的信息交流载体,我国各民族文化在聚化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语音表现,现代社会的交流趋向迫切需要明确的标准语音,

2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在各方言中影响最大,现代汉民族的共通性语言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3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典范的白话文指的是在语法上有示范作用、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书面语言。现代的文学科普著作、政治文件,都是典范语法的白话文著作。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现代汉语的语法应用没有过分严格的固定程序,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通常借助语序及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现代汉语在语法语序类型上归属SVO型语言,具有以下特殊征象:

1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关系从句都处于名词核心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处在名词核心的前边。2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比较句,其比较基准老是处在动词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比较句的比较基准处在谓语的前边。3绝大多数SVO型语言的介词短语老是处在动词的后面,唯有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几乎都处在动词的前边。4绝大多数SVO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前置介词,但是现代汉语的前置词和后置词可以同时使用,且后置词重要于前置词。5 现代汉语的关系连词除了少数毗连单词的独自使用外,大多数情况下毗连分句的连词都是成对应用的。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语言类型来说,现代汉语缺乏词类标志和词形变化,这使现代汉语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具有一致性。

3 现代汉语词汇具有多功能性,词语组合受语义、语境的制约,量词、语气词十分丰富。

三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范式

句子是现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单位,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根据用途和语气,现代汉语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子的基本构成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辅助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形式一般为以下几种:

1现代汉语中的常式句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它是现代汉语语法表现的一般表达形式。2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依次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边,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边,补语在谓语的后面,这是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结构范式。3在现代汉语的语法应用中,通常用到“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表现形式,这是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结构范式。4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组合范式:现代汉语中,若干谓语的排列挨次遵照时间先后的原则。5现代汉语的音缀重组法则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语法结构的范式。词素节奏成为现代汉语中十分重要的构成机制,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法格局。

此外,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例如所谓的把字句、兼语句、被动句等。现代汉语富厚的量词、语气词也是语法上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四现代汉语语法的表现手段

现代汉语的词汇缺少形态变化,因而句子中词语的语法意义,句子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不可能通过词形变化表示出来。汉语中最为普遍的语法手段是:语序、虚词。语序或虚词的变化,往往导致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变化,词组或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自然也就随之变化。

1语序:

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它是用来表示“主谓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语序不同,不仅语法意义不同,命题意义也不不异。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矫捷性。这些条件主要是:话题化、附着义的存在句、数目分配句。一般来说,在语序的矫捷性方面,说话人选择啥子样的语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对语用意义的表达,由语用意义选择此中的某一语序。

2虚词:

虚词作为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副词等。

(1)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语言助词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往往不同。 (2)介词又称前置词,在汉语中是用来表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介词的语法作用是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3)连词是一种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连贯性的虚词。连词可以分为并列、转折、选择和因果等类型。(4)副词是用来修饰说明动作性质或状态特征的虚词。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可以使语言的描述更具体、更全面、更生动。

3黏着性动词的结尾、重叠形式、重音形式等形态性手段也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现代汉语中表示时体意义的“着、了、过”,使用不同的词的结尾,意义完全不同。

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交流领域的拓展,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信息标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媒介。新形势下,正确认知现代汉语的语法功能特征,提升国人的整体汉语文化素质,有利于我国现代语言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7

篇2

关键词:作格结构现代汉语语法辨析

现代汉语的传统语法中,常常将这种类型的句子,如“水开了,工作完成了”看做是“无标记被动句”,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对语义考虑,而不考虑句法。准确地说,这类句式应该被称作为“作格结构”,在转换生成语法时,我们再研究作格结构,往往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以“特征核查”作为手段,从最新的“最简方案”理论出发,可从全新的角度解释现代汉语作格结构的语法生成。

一、现代汉语的作格结构和“无标记被动句”辨析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句子,诸如:

(1)作业完成了。

(2)门开了。

(3)被子淋湿了。

(4)雪融化了。

(5)玻璃打碎了。

以上这些句型,从表面上看,这种结构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结构。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主语都是客体或受事,都代表一种被动的意味,仅仅是“被”字没有出现在句子中而已。因此这些句子被一些学者看做是被动句,并被视为“没有标示的被动句”或者是“没有被字的被动式”,但对句式的同一性,判定的依据仅仅是从语义出发,并不是恰当的。首先,作为被字句,都有主动的对应形式,如:

(6)日本人炸了那座桥。

(7)那座桥被日本人炸了。

(8)妈妈打了小明。

(9)小明被妈妈打了。

如果说做为一种显性标记,“被”代表着被动,那么在例(1)~(5)中,有的句子并没有被动句形式与之对应,有的句子中不能插入“被”,有的却可以插入“被”,并有着与之对应的变换句,如:被子被淋湿了;玻璃被打碎了;作业被完成了”。这种现象只能从“被动”的语义出发,而不是仅仅考虑句子的句法,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和合理的解释。

在(1)~(5)中,句型的结构并不是被动结构,而属于汉语的作格结构,本文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这类结构的语法生成。

二、现代汉语的作格理论研究

作格结构是和非作格结构相对的一种概念,又称非宾格结构。1978年,Perlmutter将不及物动词分为两类,即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从传统意义上,非作格动词也叫不及物动词。深层结构中外部论元是其主语,而深层结构中的内部论元是其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1981年,Buriz吸收了这一研究成果,并通过进一步转换,而生成语法的管辖约束理论,由此Burizo定律诞生,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动词不能对主语位置的题元角色进行指派,也不能赋格给其内部论元,反之亦然。用公式可做如下表示:外部题元角色宾语格位。这个定律的运用,可分离出不及物动词的作格动词。显然,可通过句法推导,将非宾格结构的显性主语由论元位置上升为外部元位置。

自从提出了Burizo定律之后,一直争论不断。因为格理论和题元理论归属的理论要件不同,若混在一起,必然会有很多问题产生。同时在一些语言中,语言学家还找到了与该规律相违背的例子。但后期通过研究证实,将格(Case)的等级要素和投射条件(EPP)进行扩充,会造成Burizo定律出现这种现象。

针对汉语的作格动词,如何才能进行正确地确认呢?2006年,曾立英以作格动词的进入句式为立足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鉴定标准,对汉语作格动词进行鉴定,这个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动词中是否具有“NP2+V”和“NP1+V+NP2”等同义句式的转换;

(2)在“NP+自己+V了”的修饰中,是否有动词出现;

(3)在“使+NP+V”的句式中,是否有动词出现;

1994年,Rappaport和Levin提出,以语义和词汇为出发点,对“及物化”及“致使化”两个不同句法和词汇层面的操作进行考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对汉语中的作格结构进行鉴别。

根据动词的含义,2006年,曾立英将作格动词分为四类:

(1)对状态变化进行表述的动词,如:改革、改善、改进、改变等;

(2)对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表述的作格动词,如感动、感慨、震动、震惊等;

(3)作格动词兼有形容词功能,如:稳定、破坏、方便、繁荣等;

(4)能够对自身变化做出反应的作格动词,如:暴露、化、开、关等;

三、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研究

分析上述几个人的观点能够看出。曾立英所提出作格动词可进入“致使替”,及物性是其最基本的用法,由动词构成的及物句可对由外部致因所引发的事件进行表达。下面的一组例子就是“致使替”的对子:

(1)门开了。

(2)小明开了门。

在这对句子中,例(1)是作格句,而例(2)是及物句,表明致使性事件的发生。

在国际语言学上,目前的一种主流理论就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它对研究作格现象,优势非常强。可从该理论的“最简方案”为立足点,合理解释汉语中的作格现象。通常观点为:在作格的句法上,由功能语类Pr引入外部致因论元,是事件句法表达最上层的构成部分。由动词V和内部论元构成了表达事件状态或结果的部分,并由一个轻动词v*联系上下两层。在事件语义上,v*可对“致使”的涵义进行表达。这样在逻辑结构上,能够被分辨出来,如例(2)。但这些动词只能对事件中状态改变的结构进行表达,其不及物动词的对应形式,只是一种最下层结构,由动词V和内部论元构成,如例(1)。

利用作格句、及物句和“致使替”的生成推导,对内部论元活动范围的划定,应以v*为界,协约操作在及物句中在v*层实现,经过核查内部论元的格特征后,即在[Spec v*]位置被冻结,所以这个范围限定了狭义句法运算的第一个语段。而作格结构中,没有v*存在,所以无法核查Pr层的内部论元的格特征,它所处的状态依然活跃,此特征的核查需要在Pr层语段进行,因此在推倒形式上,两种句型差别非常明显。

四、结语

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作格概念,同时指出了现代汉语中作格结构和“无标记被动句”的区别,并进一步对现代汉语作格的语法结构进行了研究。关于现代汉语的存现动词句能否被看做是作格结构,目前学术界中众说纷纭,看法不一,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本文对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进行研究,旨在对今后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探宙.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2009(02):110-119.

[2]王全智,徐健.念的延伸及其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1):55-59.

[3]赵霞.构及其概念框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10-13.

[4]秦德娟,袁毅敏.析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36-139.

[5]曾立英.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7(04):424-432.

[6]曾立英,杨小卫.“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J].汉语学报,2005(04).

[7]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04):291-301.

篇3

关键词:副词“还”;语义特征;语法分布

副词“还”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是以往对它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多,而且大都是单纯地从语义层面或语法层面进行分析,可是语义和语法这两个层面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制约的。 在某种特定的语法环境中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特定语义,想要实现某一种语义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特定语法形式,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将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对副词“还”展开研究。

我们把“还”的意义和用法分为三种情况,分别记作 “还a”、“还b”、“还c”。“还a”主要用来表示对某种现象、行为和动作的估量,它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分为三种情况:表示现象、行为、动作等持续不变的“还a⑴”;表示现象、行为、动作等有所增加的“还a⑵”;主要用于描述某种弱势现象、行为、动作的 “还a⑶”。“还b”主要用于强调现象、行为、动作等早已发生;而“还c”主要用来强调某种语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副词“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语义,但是它却有一些固定的语法分布特点,即在大多数句子中出现在主语的后面,只有在是非主谓句或者主语省略句中出现在句首。例如:“还去吗?”“还玩儿吗?”等等。如果有否定副词“不”、“没”、“没有”等与“还”同时出现,大多数情况下,“还”放在否定副词的前面。比如说“还不”,它经常用来表达主观上的一种态度,即本应该怎么样但是却没有这样;“还没”、“还没有”经常用来说明一种客观事实,即某一行为持续未发生的状态。“但是特殊情况下‘还’会放在否定副词的后面,比如在口语中有时会出现‘再累不还得学吗?’这样的句子,表面上看是否定副词放在了副词‘还’的前面,事实上,这是一个省略句,‘不’的后面省略了特殊动词‘是’。完整的句子应该为‘再累不是还得学吗?’”接下来,我们逐项地对“还”的三种用法展开分析。“还a”体现的是对某种情况做出判断时所具有的倾向性。“还a⑴”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持续不变的延续性意义,这时的倾向重在“态”而不在“时”,可以直接修饰谓词性成分。例如:

【1】 还吃!

【2】 他还躺着呢。

【3】 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4】 屈服?我还没学过!

在上面的例句中,“还a⑴”出现的语法环境各有特点,第一个句子中“还”修饰的是光杆动词,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句子中“还”分别修饰的是带“着”的动词和形容词,第四个句子中,“还”修饰的是带“过”的动词的否定式结构。

除了以上的情况外,“还a⑴”也可以用在前一小句里表示让步,后一小句表示推论,进而说明另一种情况没有发生的可能。例如:“ 播音系科班出身的人还很少有机会做职业主持人,更别提我们这些业余的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

【1】 “儿女天天给我送钱,我乐还乐不过来呢。

【2】 你就珍惜吧,瑞士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

在这两个例句中,动词后都带了否定形式的可能补语。这两个例句的结论都包含在“VP+还1⑴+ VP+ R+ 呢”的结构中,这里的 R是否定式可能补语。句末一定要有语气词“呢”,否则句子刹不住尾,站不住脚,会不完整。

“还a⑵”表示现象、动作、行为的增益。这里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范围扩大或有所补充追加。例如:“故乡有我的牵挂,还有我童年的记忆。”

(2)“还a⑵(有)……呢”的格式可以强调时间长,数量多。例如:

【1】 还有三个月呢!

【2】 还有三千元呢!

(3)用于表示递进关系。大都与“除了……以外”、 “不仅”、等搭配运用,例如:

【1】 做学问除了要有严谨的态度以外,还要有激情。

【2】 人民教师的职责不光包括教授书本知识,还包括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3】 我们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

【4】 她不仅自己不来,还怂恿别人也不要来。

(4)强调程度深,只出现在“X比Y还W”的句式中,例如:

【1】 古代汉语比英语还难学。

【2】 他见了钱比见了妈还亲。

“还a(3)”用于描述某种弱势的现象、动作、行为。大多数情况下修饰形容词性的词语,有时也可以跟非动作性动词组合。例如:

【1】 素来还勤快的她,不知道为什么一周都没来上班。

【2】 他的工作能力还算可以。

这里的“还a(3)”表示程度浅,说明某一种情况差强人意。我们对“还a(3)”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1)表示肯定性的弱势现象、行为、动作,构成“还……就(却)”的句式。例如:“ 康熙皇帝还只有八岁的时候就登基了。”

另外有“还a(3)有……了”的格式这种格式用来强调时间少,数量小,其实它也可以看作是在对一种弱势的现象、行为、动作等进行描述。例如:

【1】 还有三个月了。

【2】 还有三千元了。

(2)表示否定式的弱势现象、行为、动作。例如:“我还没明白过来,她已经走了。”

“还b”主要用来强调某种现象、行为、动作等早已发生,这时常跟由“在”组成的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连用。例如:“ 还在三十年前,他就去欧洲闯荡了。”

“还c”表示主观的情感态度,可直接用在句中动词前。我们分四种情况展开讨论:

(1)用于反问句,加强反诘语气。例如:

【1】 上次已经失手了,这次还能再失手吗?

【2】 还用说?这不都明摆着的吗?

【3】 赶上了风 还不拉起帆来吗? ( 老舍《正红旗下》)

(2)“用‘还c+不VP’的句式表达命令、催促等祈使意义,与加强反问语气的‘还c’后跟否定形式不同的是:表示祈使意义的‘还c’必须重读。”例如:

【1】还不快去?

【2】你怎么还不做饭去?

(3)表示本应该怎样而不怎样。例:

【1】 你还要不要老命? ( 穆青《为了的嘱托》)

【2】 做人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4)用于感叹句中表示强调。例如:“还早哪!”

综上所述,副词“还”的使用是受到前项制约的。即在具体句法环境中的 “还”前面有在语义上制约它的成分。如“水烧开了还不能喝吗?”前提直接在表层结构中出现在“还”前面;“还不快去?”前项隐含在深层结构中,即“原来行动缓慢”。这说明副词“还”的使用不仅要受句法结构制约,还要受语义制约。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

篇4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法 词类 句子

论文摘 要:本文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两套教材,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进行语法方面比较研究,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也种类繁多,且各有优劣。本文就选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以下简称胡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以下简称黄廖本)这两套现代汉语教材,从语法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评述两套教材的理论指导和编写特点,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两部教材版本介绍

(一)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

本书第一版最早成书于1962年,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院和复旦大学六所院校协作编写。1978年修改再版,增加安徽大学为协作单位。《现代汉语(重订本)》吸收了语言学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并根据使用单位和读者的意见,对原书做了必要的增删和改动。

(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

本书是编者原“兰州本”《现代汉语》的增订三版。1991年出版的增订版对原来的兰州版做了大幅调整,增补了如句群、语体风格等大量内容。1997年的增订二版,有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在语法章增加了语义、语用和变换分析等内容。而增订三版在增订二版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章节,使教材编排显得更加合理科学。

这两本教材,胡本编写的特点是简赅扼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方便初学者了解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概况。本书出版早,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学习入门的好教材。而黄廖本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一种教材,影响也较为广泛。本书与胡本比较,可以看出其编写详细,几乎囊括所有现代汉语研究的内容,而且构建的现代汉语系统也很严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帮助。而且本书的修订一直不断,作者能够适当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对书中的内容做出删改,特别是在句法分析上,基本能够为句子分析提供合理的解释,跟上时展的潮流。

二、语法体系比较

在胡本中,是这样定义语法体系的:“所谓体系,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它不是单一的东西,是许多较小的单位组成的;第二,这些单位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语法体系这个术语,也可以用于另外一个意义上,那就是指‘语法学家对于语法现象的观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作出的一切阐述。’”

黄廖本认为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一是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术语等的系统性。”

从两本对于语法体系的定义不难看出,二者对于语法体系在概念上看法大同小异,都认为语法是一个系统结构,由其下位结构单位组成,这些单位相互联系,具有规律性。其次,我们所说的语法体系,实际上是语法学家用来分析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所采用的一套理论体系。

三、词类比较

胡本认为语法上的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语法上区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指明词的外部机构关系,说明语言的组织规律,因此分类的基本根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并认为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能够单独充当语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

据此把词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虚词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等六类。

黄廖本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根据的也是词的语法功能。认为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实词下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等十类;虚词下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从二者对于词类划分的标准来看,黄廖本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同时以词的形态和词汇意义为辅助标准。而胡本在划分上一般是词的语法功能即以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为依据。黄廖本认为“语法功能”指词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词与词或者短语的组合能力。胡本也基本是这样表达。二者都采用两分法,把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但是,由于对词的语法功能内涵的把握和采用其它辅助标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两家对实词和虚词所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表现为:

(一)胡本把实词分为七类,虚词六类,词类总共十三类;黄廖本把实词分为十类,虚词四类,总共也十四类。

(二)黄廖本从形容词中分出区别词,而胡本不独立出来。

(三)胡本把叹词和象声词归为虚词,黄廖本归为实词(象声词在该本中为拟声词)。黄廖本依据是叹词可作独立成分和单独成句;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以单独成句。而胡本认为虽然它们可以独立成句,但一般不与其它实词发生关系,故认为它们是虚词。

四、短语(词组、结构)比较

胡本认为词组是实词和实词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从广义说,词和词的组合都可以叫做词组。但是,词和词的组合,可以是实词和实词的组合,也可以是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我们这里所讲的词组是狭义的,即专指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如‘虚词’‘语序’)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而黄廖本把词组叫做短语。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比较可知,胡本认为词组是成句单位,而黄廖本也认为短语是汉语句子的备用单位。二者都认为短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类型,,一种是功能类型。

胡本按照词组内部的不同结构方式,把词组分为偏正词组、后补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同位词组、连动词组、兼语词组等。除上述八种,还有其他的一些词组,如数量词组和方位词组等。此外,胡本把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叫做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与词组是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讲的。从功能类别上把词组分为名词性词组和非名词性词组等类型。

而黄廖本从短语的内部结构关系上,把短语类型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的”字短语、比况短语、“所”字短语等)等十二类。从功能类别上把短语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两种。同时,黄廖本还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短语分为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一层短语和多层短语等。

比较二者异同可知:

(一)胡本的词组概念略窄,它与结构一起相当于黄廖本中的短语,胡本中的“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相当于黄廖本中的助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二)胡本中的后补词组相当于黄廖本中的中补短语,除上面所讲的结构外,其他词组与黄廖本中的短语大致相当。

(三)胡本在短语的结构分类上所采用的术语与词的构造分类不相对应,讲词组的功能类别时也使用“名词性词组”“非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等词法术语,不能相互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而黄廖本在短语的结构分类上使用联合、偏正、动宾、主谓等术语,这与词的结构分类所使用的术语尽量一致。从功能类和其他方面采用划分出的短语,也尽量做到两分法,如“名词性短语”与“谓词性短语”、“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一层短语”和“多层短语”等。

(四)二者在短语的分析方法上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直接层次分析法,而在歧义句的分析上,黄廖本还引进动作的施事和受事等语义分析,更好地解决直接层次分析法的缺点。

五、句子比较

胡本认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分、结构方式和特定的语调。按照句子的语气,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并把它们称为句类。按照句子的结构和格局,把句子分为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等,这些就称为句型。主谓句的下位类型是根据谓语的结构来划分的,基本的类型是名词性谓语、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此外还有特殊的主谓谓语。又从谓语的结构方式上把复杂的动词性谓语分成动宾谓语、动补谓语、连词谓语、兼语谓语等。

黄廖本认为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做句类。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根据句子的结构分的句子类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主谓句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

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具有可以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等五种。认为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有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八种句法成分。认为主语和宾语有施事、受事、当事三种意义类型。

胡本认为句子成分除了基本成分还有特殊成分。所谓的特殊成分是指全句的修饰语、提示成分、独立成分而言。“这三者的特色是:附丽于句,不能离句而独立,但又不是句子所由组成的直接成分,所以管它叫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全句修饰语、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三种。而提示成分又分为称代式提示成分和总分式提示成分两种。

而黄廖本同样认为句子成分存在独立语,即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独立语有四种:一是插入语,二是称呼语,三是感叹语,四是拟声语。

从二者对于句子的定义以及所采用的分类标准来看,二者区别不大,都有“句型”和“句类”这两种划分标准。而如果具体地分析,可看出二者存在以下几点异同:

(一)都把句子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根据谓语,大致都把主谓句分为名词性主谓句、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黄廖本划分更详细,还对非主谓句进行下位分析。

(二)在句法成分上,胡本只有传统的六种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大成分,而黄廖本增加了动语和中心语两个成分,这样显得更加严密,因为谓语是与主语相对的,动语是跟宾语相对的,中心语是与定语、状语相对的。

(三)对于主语和宾语的分析,二者都注意从语义和语用平面入手,形成句法、语用和语义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黄廖本进一步分析了主语和宾语在句子语义上是施受关系,指出主语、宾语与施事、受事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内容,把它们分为施事主语(宾语)、受事主语(宾语)、当事主语(宾语)三个意义类型。

(四)两本教材都把“把”字句和“被”字句作为动词谓语句的特殊形式做了深入的讲解,但在黄廖本中还有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在胡本中把连谓和兼语这两个放到动词性谓语中讲,比黄廖本显得简略一些。

(五)胡本所说的特殊成分跟黄廖本的独立语相当,其中的全句的修饰语,一般是作为状语分析,属于黄廖本中的插入语,其他两项相当于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六)在句子分析上,二者采用差不多的分析法,即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综合起来的直接层次分析方法,与短语分析相对应。

在复句章节中,胡本认为一个复句包含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语序和关联词语——来表示的。按照分句之间的关系,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认为联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而偏正复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正句是全句的正意所在,偏句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句。按照分句间的关系把联合复句分成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关系四种复句,把偏正复句分为因果、转折、条件、让步关系四种复句。

黄廖本认为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句子即分句组成。分句是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可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次从之分。偏正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偏正复句又分为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五小类。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对复句的大体认识相同,但在分句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胡本认为有八种复句,而黄廖本认为有十种。胡本的连贯复句相当于黄廖本的顺承复句,胡本的让步复句归入黄廖本的转折复句中,而假设复句又从胡本中的条件分出来。此外,黄廖本还另外分出解说和目的两种复句。

胡本把分句间的停顿取消了,或者有一些词语省去的复句叫做复句的紧缩形式。而黄廖本直接用“紧缩句”来表示这种形式,不过胡本只提到偏正复句的紧缩形式,而黄廖本包含联合和偏正复句这两大类。

黄廖本里还有句群这一说法。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根据句际关系,可以把句群分成并列、顺承、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因果、目的、假设、条件等等。这与复句关系有对应关系。本书把句群编入语法部分,是从学习复句和连词的用法角度来考虑,掌握句群知识有助于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胡本不在语法篇章中考虑这些问题。

六、结语

上述两部教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繁简与通俗的协调上,各有千秋。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的不同,这两部教材的编写在体系框架、语法点的选择与分析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上述比较中我们可以做出下面一些小结:

二者在大的语法框架上,基本一致,都能吸收新的语法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其次,它们又有不同的特点,相对黄廖本,胡本较为简约。特别在句子成分的介绍上,黄廖本用了大量的篇章来构建这个系统,建立起相对严密的系统,并在逻辑推理和划分标准上尽量做到一致,使其能够量化,可操作性更强。再次,胡本采了用许多传统术语,并进行了一些创新,现在大多数为大家所采用,而黄廖本在术语的规范性上更加科学合理。胡本提出的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的尝试,现在也为大家所采用,这在黄廖本中更进一步做出论述。在实用角度,胡本体系清晰,而黄廖本有大量的例释,并配有详细的图解,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建强.论黄、廖《现代汉语》(增订本)的语法体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许光烈.黄廖本《现代汉语》求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5]徐晓琳.四本高校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之比较[J].东南传播,2007,(10).

[6]肖 钢.几部通行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分析[D].吉林:延边大学,2003.

篇5

关键词:现代汉语 句法 欧化

一、引言

王力(1985)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以前,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不受语法约束的文字。汉语无冠词、无形态变化、无格位变化,可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因此,语言的组合存在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这一传统与逻辑性较强、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印欧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汉语重领悟、重意会而不重形式;印欧语则注重形态结构,具有模式性。自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国门洞开,西学东渐。现代汉语朝着结构更复杂和句法更严密化的方向发展。汉语这种古老文字的开放性体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随着和西方精神的接触,一种逐渐增长的形式化趋势引入汉语……”。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进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句法上,判断词(是)、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的扩大,连接词、代词、主语的增加,插入语、补足语的频繁使用打破了汉语的意会传统,冲击乃至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汉语的语言规范。

二、欧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20世纪初国语运动以来,从文言发展到当时的旧白话,再从当时的旧白话规范到现在的新白话,汉语语法在这数十年间的变化比由汉到清的变化还多。对于一向渐变的语法来说,汉语语法的急剧欧化,凸显了语法发展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群众的思维规律。思维规律的共同性,联系着表达形式的习惯性,使语法跟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出现较少的区域差异,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这不代表语法没有变动。一方面,语言本身有发展需要。活的语言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吸取新的养分。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汉语一向都经过选择,加以吸收,并且去旧立新,在稳定中不断演进,以求精炼、丰富,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要求。另一方面,语法虽然倾向于渐变,但也像语音、词汇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17世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语言的影响与日俱增。以后,政治、经济、社会急剧变化,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频繁。国语运动前后,语文工作者在写作、翻译以及语法研究等方面大量模仿、借用外来语,对汉语语法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大胆的欧化,是白话文学作品的倾向,作家的创作风格早已带有欧化成分。翻译跟汉语欧化关系更为直接。翻译时,“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这样,“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借着“输入新的表现法”,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罗新璋,1984)

“语法学是世纪末从西方传入的。所以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语法的深刻影响。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都是模仿印欧语语法的”(熙,1985)。张志公认为,“这八十年来,我们的语法研究,不管哪种体系,不管哪一家,共同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始终没有摆脱西方语法学的羁绊”(张志公,1991:490)。语法学家模仿、借用西方语言理论来描写汉语语法,引介西方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增进国人对西方语法的认识,帮助推动了中西语言的接触和发展。汉语的欧化,如生活的欧化般,是潮流所趋,势所难免。在当时欧化热潮的冲击下,新事物、新概念的涌现,新时代的新需求,催生了大量新的表现形式和用法。

三、现代汉语句法欧化

(一)主语的增加

只要不妨碍理解,汉语句子成分能省则省。但是受到英语句子结构形式的影响,汉语句子里的主语,往往不省略。

在英语里,主谓结构是一个句子的核心,每个句子都要带上主语,即便一些习惯上不带主语的句子,如“下雨了”“七点了”“是我害了她”等,在英文中都得配上形式主语“it”。而汉语不同,只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人或物,习惯上采用承前省略的形式,也就是说在第一次出现后就不再出现。但是自“五四”以来,由于大众传媒和翻译文学的影响,欧化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句子中使用的主语数量增多了。对于这一情况,赞成欧化的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例如:

(1)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多的主语,使得句意明确,指代清楚,语言流畅。

有时候句中主语增多,违背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因而会导致语言平淡,文风呆板。例如:

(2)“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现你的朋友的“真”,(你)就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以上两个例句,若改为欧化的语言,大都可以添上“()”中所提供的主语,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不添主语,行文反而流畅简洁,语言更富美感。而主语的频繁使用致使文风过于呆板,并且有拖沓冗余之感。

(二)系词“是”引入汉语

对于汉语语法中“系词”的来源和作用,由于西方形而上学理论的引进而名声大噪――它因此成为哲学家所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王太庆说:“在先秦典籍中,甚至在公元前的《史记》中,我们根本找不到‘是’这个动词。”为此,他还列举了许多先秦古籍中的例证来说明这个问题。赵敦华认为,“与西语系词比较,汉语‘是’作为系词的用法出现得较晚(王力认为始于六朝或两汉之间,裘锡圭认为始于战国后期),用法不广。如王力所说:‘无系词的语句几乎可以说是文章的正宗……几千年来,名句(nominal sentence)里不用系词,乃是最常见的事实。’在‘是’用作系词之前和之后,汉语用作系词的词语多种多样,如‘为’‘即’‘乃’‘系’‘非’‘……者……也’等等皆是。”之所以汉语系词的有无和早晚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系词“to be”和它的“being”形式。在英语里,谓语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形容词,必须借助于系动词“to be”或者类似的系动词。例如,“我们很高兴”的英文不是“We very happy”,而是“We are very happy”,这种语法也慢慢地渗透到了汉语中。

(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朱自清《背影》)

“是”字主要表示判断或起强调作用,但不管是否表示判断或需要强调,“是”的使用变得像英语“be,am,is,are”一样普遍和必需。以上句子中的“是”显然受到了西方欧化影响。

所以,如果去掉汉语受到欧化的影响,可以把上面四个句子改为:

(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

(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三)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

“被”字结构是欧化语法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古汉语中的“被”字结构主要用来表示不利情况,发生了某种不幸的事情,如“被捕”“被杀”“被惩罚”等。

古代汉语中的“被”有“遭受、蒙受”义,本来是动词。例如:

(7)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9)身被二十余创。(《汉书・赵充国传》)

这三个例子中的“被”都有“受到、遭受”义,是动词。“被”字用来表被动,战国末开始出现,两汉时代使用渐多。例如:

(10)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11)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韩非子・五蠹》)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错卒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这几个例子中的“被”虽然还有“遭受、蒙受”义,但已可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尤其是例(12)中的“见”“被”上下句相对,被动意义更加明显。

(四)连接成分的使用

英语的衔接方式是所谓的形合(hypotaxis),即一定要使用显性的连接标记,而汉语体词的并列方式主要是意合(parataxis),即简单地排列在一起,不用任何显性的连接标记。英语的“father and son”在汉语里既可以说成“父亲和儿子”,也可以说成“父亲儿子”或者“父子”。汉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在并列时很少用连词,而英语的并列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则一定要用连词。汉语“唱歌跳舞”只能用英语“sing and dance”对应。王力先生曾经指出,由于受到英语等欧洲语言的影响,汉语中“和”“而且”“又”等连接成分的出现频率在逐步增加。关联词语的使用便由“随便”变得“需要”。组织看似松散了一些,语义却较为严密。

(14)这些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产品走出了国门,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诚实守信。而个别企业之所以一败涂地,也恰恰正是失去了诚信这一基本美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讲诚信就能赢得信誉,赢得市场,就能广开渠道,广积资源,不断发展壮大。不讲诚信,不仅国家难以兴旺,企业也难迈出国门,即使迈出了国门,也很难立足,并影响国家信誉和形象。(《人民日报》2010年7月8日第4版)

(五)插入语增加

插入语是句中独立成分的一种,它不与句中其他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也不互为句法成分。插入语独立于主要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之外,即使删除插入语,对句子的主要句法成分也没有影响,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依然完整,因此,有人称其为“句子的特殊成分”。如果单从句法成分的层面研究插入语,那么插入语的确是特殊成分,因为它可以删除,其他句法成分都是相对的。插入语在句中自成一体,与所在句子没有直接关联,只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对所说内容的评价。古代汉语中几乎没有插入语,受到西方欧化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插入语大多是完整的从句或动词短语,多半以表达类动词为谓语的核心,如“看起来”“毫无疑问”“说实在的”“老实说”“据说”“相传”“据报道”“总的说来”“简而言之”,等等。有时候也会用单独的名词结构,主要是那些可以充当表达类动词宾语的,如“一句话”“实在话”及“上海人的说法”等。

在此基础上,插入语用法增多,由传统的插在句前变为也可放在句子中间。如老舍《想北平》,“这样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由一般一两句不相干的话到可表示注释、补充,如鲁迅《女吊》,“一到‘跳吊’时分――‘跳’是动词,意义和‘跳加官’之‘跳’同――情形的松紧可就大不相同了。”

根据插入语在篇章中所衔接连贯的句子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将插入语分为以下几类:

1.评论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插入语使后句成为对前句的评论,或是由前句引发出的评论。

2.解释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对前句予以解释,让听话人更明白。

3.补充性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对前句的某一部分予以补充。

4.举例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举例说明前句。

5.特例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表示的是前句的特别内容。

6.总结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前句分说,后句予以总结。(郝世宁,2009)

(六)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

汉语复杂长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的偏正结构,符合中国人“先理后事”的逻辑思维习惯。然而由于受到西语的不断影响,汉语分句位置的欧化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先事后理”的结构不断增多。比较突出的就是传统的“因为……,所以……”句子结构变为“……,因为……”结构,使句子更为复杂。例如:

(15)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因为两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七)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

语序上,说话者置于话后或插在一段说话之间。在叙述对话中,语序多了变化,说话者由一般置于话前而可置于话后。如巴金《一件小事》,“‘爸爸,回家去’孩子胆怯地问父亲。”或插在一段说话之间,如吴组细《黄昏》,“‘三太太’,我诧异地问,‘她不是有个赚钱的好儿子’?”

四、结语

欧化语法现象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上文对汉语句子的复杂化进行了详尽阐述,汉语主语的增加,系词“是”引入汉语,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连接成分的使用,插入语增加,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和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等等,都是语法欧化的表现。昔日的欧化语法逐渐转化成汉语的规范结构,很多欧化句也已经被吸收为标准的汉语。欧化是大势所趋,不是人为所能阻隔的;要注意欧化是否符合汉语规律,既不要全盘接受,也不必刻意净化。既要有开放的心态,也要有谨慎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皆不可取。

参考文献:

[1]郝世宁.插入语的篇章语用价值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4).

[2]Hopper,Paul J.,Elizabeth Closs Traugott.语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2001,(1).

[6]张志公.张志公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篇6

【关键词】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我国最早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就是句子成分分析法,也称作中心词分析法。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是我国最早将此法运用到汉语分析上的著作。在汉语语法研究教学中,一直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作用:

(一)这种分析法在一般的语言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它能够通过确定中心词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个句子的基本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更加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句子正确意思。

(二)成分分析法对于发现句子中的语病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它将句子各个成分提出,所以便于检查句子成分有无缺失,搭配是否恰当。

(三)成分分析法有助于归纳句型。事实上,要确定句型离不开成分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在具体切分过程中采取二分法,故层次分析法也称作二分法。它认为句子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复杂句子有多层,每层同样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一)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反映了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具有科学性。语言会依照时间顺序组合成一个结构序列,具有线性特性,但是句子结构是逐层组合而成,并不是一次组合而成的,层次分析法能够找出链式语言结构中有相互关系的多个组合成分。

(二)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相比,更能够分化歧义句,消除歧义能力更强。对于因结构关系相同而结构层次不同,或不止一种结构关系等原因所造成的歧义,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

(三)层次分析法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层次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句子分析,也可以用于词组分析,只要涉及到内部结构分析,都缺少不了它,由此可见适用范围相当大。

三、变换分析

在中国,熙先生是最早将变换分析引入汉语研究中。他在多篇文章中,都使用了变换分析,逐渐将变换分析法带入了汉语研究中,并且根据汉语实际,做了一些修正,此后许多语言学家都采用变换分析,逐渐指出变换的原则——平行性、统一性和约束性,形成了一套变换分析理论。

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一)变换分析可以直接有效地分化句子歧义,如下:

例1:台上坐着主席团

例2:台上唱着梆子戏

1、2两个例句是一样的结构形式,用层次分析法看不出两者的区别,但我们用变换分析法来分化一下,便可见其中端倪。

如果运用语义特征分析发,分析“动词a”和“动词b”的语义特征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能够充当“动词a”的动词都具有“附着”的含义,而“动词b”则没有这个语义特征。由此,我们终于找到了造成这类歧义句的根本原因了,能够变换为B式的动词必须有“附着”义,即动词a:[+附着]动词b:[-附着]。

(二)语义特征分析法有助于确定某类词的下类词,为同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促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精密化。

本文总结了现代汉语研究中主要的四种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对汉语研究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些理论方法,面对不同语法问题,使用不同方法解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汉语现象多种多样,时刻都会遇到用这些方法都解释不了的新问题,那么新理论又会随之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汉语问题。

参考文献

[1] 戴黎刚.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7(1).

篇7

关键字:版本介绍;析句方法;编写特点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91-02

现代汉语作为语言学范围内的一门基础课程,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目前,我国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本文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的三本现代汉语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简称黄廖本);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张本)和周芸、邓瑶、周春林主编的《现代汉语导论》(以下简称周本),从析句方法入手,分析三本教材在析句方法部分存在的异同及特色,评述三本教材析句部分中理论指导、编写特点以及具有的优点和不足。

一、三本教材在析句方法部分的各自特色

(一)黄廖本的析句方法

黄廖本在教材第四页介绍的“句法成分”上明确指出:句法成分分析中,中心词分析法只能看到句子的唯一一个平面,因此指出句法分析应该采用层次分析法较为合理,教材以层次分析法为主,为了弥补层次分析法不便于找句型和找句病的不足,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找主干和枝叶。例证如下:

首先,在“句法分析”这节中,黄廖本一直强调在句子中,句法成分不是孤立存在,两个句法成分相依存,发生一定的语法关系,即为层次分析法——二分法。教材第五页的句法成分表也指出句子中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陈述关系——主谓关系(例:他做了)、支配或关涉关系——动宾关系(例:做作业)、修饰限定关系——定中关系(例:语法作业)、修饰限定关系——状中关系(例:都做了)补充说明关系——(中补关系)(例:做完了)。

其次,黄廖本在第51页“多义短语”分析中,所有的短语分析方法都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第56页的“思考与练习四”中,五、六两题要求的也是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复杂短语和多义短语。

第三,黄廖本第77—81页 的“八、句子成分小结及例解”中,一直是采用了两种析句方法来分析句子,一种是以层次分析法为例分析单句,另一种是以《暂拟系统》的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单句。

(二)张本的析句方法

张本在句法分析中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变换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不仅从句法平面,而且从语义和语用平面对句子进行分析,对句法形式上的各种现象作出更加恰当的解释。例证如下:

首先,关于层次分析法部分:张本365—369页 “复杂短语和短语的分析”一节,明确指出层次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最常用的方法,短语的分析最好使用从大到小的框式层次分析法比较恰当。

其次,关于语义特征分析法部分:张本413—414页“什么是被字句”一节中,就是通过语义特征的分析来阐述被字句的定义,并举例进行论证;420—421页“连动句的语义关系”一节中,正是通过主语与多个谓语的语义特征来进行分析讲述;422—423页“兼语句的结构特点”一节,也是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讲述主谓短语作宾语与兼语的区别与联系;424—427页“兼语句的类型”和“兼语句的层次分析”两节都是立足于语义特征,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兼语句进行分析和分类。

第三,关于变换分析法部分:张本407—412页“把字句”一节中,就是通过这种析句方法来分析把字句,指出“把字句是利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置于动词前做状语的一种句式,把字句和一般主谓句具有明显的变换关系”,并通过变换分析的方法对把字句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414页“被字句的特点”中,也指出被字句与把字句和一般主动宾语句在句子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变换关系;423—433页“存现句的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则是通过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对存现句进行详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特征分析。

(三)周本的析句方法

周本主要是以传统的成分析法为主,层次分析法为辅来对句子进行分析。分别详细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原则和运用,并详细罗列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和缺点,并指明: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发都可以用来分析单句的句法结构,但由于两种方法所依据的语法理论并不相同,所以各有其优点及适用的领域。例证如下:

一方面,关于成分分析法部分:周本147页描述述宾短语、述补短语、连谓短语和兼语短语都是通过成分分析法来进行定义和划分;155—167页“单句与单句分析(上)”一节内容中,所有句子分析都采用成分分析法,其中包括上百个例句;170—183页“单句与单句分析(下)”一节中,所有句子的分析也都采用了成分分析法。

另一方面,关于结构分析法部分:周本149—152页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短语的层次分析进行详细描述;152—153页“语法组合造成的多义短语”也使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形式相同意义不同的多义短语;周本167—168页,专门列出一个专题内容为“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比较”,着重描述了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和适用领域。

二、三本教材的析句方法部分评鉴

三部教材析句方法部分的建构体系与描写方法各具特色,都详细且准确的描述了现代汉语的单句句法分析方法。但联系现代汉语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三本教材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

黄廖本选择了层次分析法为主,成分分析法为辅的析句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适应现代汉语的句法分析需要,而且让学习者的学习更为简单和方便,然而,黄廖本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首先,黄廖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述句子分析最好使用层次分析法,以至于教材甚至放弃了成分分析法。其次,黄廖本没有针对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的基本使用原则和具体运用进行描述,也没有指出这两种析句方法的优缺点,容易让学习者难以具体把握使用两种分析方法的时机。

张本是三本教材中采用析句方法最多的一本,它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变换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不仅从句法平面,而且从语义和语用平面对句子进行分析,对句法形式上的各种现象作出更加恰当的解释。四种析句方法交叉使用,让教材的析句方法变得多姿多彩,也使学习者可以更容易地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的特点所在。然而在现代汉语的实际应用中,使用具体方法的时机、缘由,以及各种分析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具体应用情况和各自的优缺点,都没有提及。这样的编写不利于学习者准确把握析句方法。

周本作为三本教材中最新的一本教材,吸取了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它主要是以传统的成分析法为主、层次分析法为辅对句子进行分析,并分别详细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和实际运用,并罗列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和缺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教材关于析句方法部分编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析句方法应该是多种方法交叉并存;其次,教材应针对具体的析句方法进行定义概括、使用原则归纳、具体应用情况及优缺点的详述;第三,教材应注重不同析句方法的对比分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术的探索道路更是如此。我们相信,对现代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对现代汉语教材编写的不断尝试,必将鼓励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在求实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大新.到底采用的是哪种析句方法——黄廖本《现代汉语》的析句方法举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5]王咏梅.浅谈几种语法分析方法[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

篇8

论文关键词:口语练习;贯彻语音理论;发音检测;效果最大化

目前我国高校文科教学中,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这个科目使用的教材大都是黄伯荣、廖序东版的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另外,在大多高校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语言学学科的专业课入学考试中,现代汉语预备书目的要求也大都是该教材。作为语言类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其权威性、科学性有目共睹。2007年,该教材借着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东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增订,出版了《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四版比起之前的增订二版、三版有质的飞跃,已成为一本近乎完美的教学蓝本。

对于四版教材,近年来学界许多语言学者都对其做出了研究和讨论,但是大多数学者都围绕基础知识、教材结构、理论更新、观点陈述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指瑕,从而进行理论和知识性的修正和补充。

本文针对教材的语音段学习,试从如何在课堂充分使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的光碟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从而与推广普通话,与普通话等级考试相结合;如何使用课堂即时口语发音检测,使学生体会辅音、元音的发音特点;如何把课堂口语检测与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的理论变化相结合;如何使用课堂口语发音贯彻音变、音位等一系列的语音理论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达到使用一切立体的、师生互动的、口语练习成为主线索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四版教材语音段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在上述问题上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在课堂充分使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的光碟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

针对目前面向1990-1992年份出生的学生现状,大学阶段的语言课中,具体到四版教材中语音段的知识,与该年龄段学生在语音启蒙阶段,具体到初次学习汉语拼音的教授情况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事实情况证明,学生们都对拼音的认识仍停留启蒙阶段的知识层面上,因而需要针对性提高。

启蒙阶段教学目的:认识声母、韵母、复韵母,会写、会念这些字母,认识声调和轻声等常见音变现象,会读调、标调,最终会利用拼音解决阅读障碍。

现阶段教学目的:把声母和辅音发音原理联系起来,了解汉语声母和辅音发音的原理,理解清、浊、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的概念;理解舌位、唇形、开口度的概念;理解呼读音和真实音的发音差别,最终理解语音的形成,事实上就是一连串的辅音、元音交替发出的过程;理解初步的记音方法等。掌握声母韵母的写法,并会用国际音标记音;掌握语音的性质决定的辅音元音发音方法原理,会用理论解释声调的变化、各种语流音变现象成因。

为了达到提高的目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在课堂充分使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的光碟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发音理论和成音理论,让学生明白发音器官如何配合、怎样配合是最终发出各种音的原因。

例如,f的发音,讲明发音部位是唇齿(上齿与下唇留缝接触),声带不振动,气流从唇齿间的窄缝挤出,摩擦成声;并体会豆腐的腐的发声;同时与多媒体发音相映照,在发声的同时贯彻发音理论,体会fu、fei、fa等整体音节中f的位置和发音过程。

二、与推广普通话及普通话等级考试相结合

在四版教材第110页中,附录了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这一点比起前三版来说,语言的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性体现得更加明显,与本文目的完全统一。

学生通过对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评分标准的相互对比,结合发音理论的理解,能够充分体会到测试的手法和测试目的,从而得到理论指导,达到更高的等级要求。 转贴于  例如,二级甲等中“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有时出现失误”的描述,只有在理解并掌握了语音段理论知识后,才能够明了该测试等级是如何设置,重点考察什么,从而应如何针对性提高的。如边鼻音在汉语中主要体现在l音上。首先教学生了解l、n的发音理论差别,再进行如la、na;le、ne;li、ni等成对的发音操练,从而把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高级测试要求。

三、如何把课堂口语检测与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的理论变化相结合

要学好汉语拼音,单元音、复元音的标准读音原理必须掌握。而掌握复元音读法的前提,是必须对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烂熟于心。前、央、后的概念对应舌位在口腔的横向位置;高、半高、半低、低的概念对应舌位在口腔的纵向位置;左、右的概念对应唇形的圆展。从而,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给我们展示了一张非常标准的发音坐标图。要发在教材中展示的舌位唇形图,具体指出了汉语的7个单元音,而另外3个单元音,以及剩余的复元音,都可以藉由这张图中显示的位置变化得来。可以说,对这张图的掌握程度,标志着元音部分的学习水平。

为了达到贯彻以上理论的目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课堂口语检测。通过学生单元音、复元音的发音检测,同时辅助以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动态展示,能够更好使学生对元音的合成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要发出a音,熟记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的标准形态,就能准确实施以下步骤:首先,找到央位,即舌位在口腔不前不后的居中位置;其次,找到低位,即开口度最大、舌位在口腔中最低的位置;这样,就确定了舌位的横、纵坐标,即找到了发音点;最后,张大嘴巴,唇形不圆,震动声带发声,得到的就是标准的a音。

启蒙阶段的语音发音要求,只是在口耳授受的方法下,发音时听起来较相似的音。另外,种种与标准普通话相似、但听觉上有差异的方言普通话,就是由于对标准发音点的概念模糊。理论上讲,舌位在口腔中只要有一点点移动,发出的就会是不同的音。反过来,通过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了解了标准发音点的概念,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就具有可操作的指导意义。他可以通过反复练习使舌位与标准发音点重合,从而发出标准音来。这种方法,避免了单纯的口耳授受的盲目性、模糊性。

四、如何使用课堂口语发音练习贯彻音变、音位等一系列的语音理论

音变、音位理论,在教材中处于语音段的后部,即在学生了解了语音性质、发音器官是如何发出各种音的原理、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的发音原理后,使得标准化的音动态化的一些理论。在音变之前的各个小节中,事实上都是详解标准音的发音;到了音变,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讲解在动态的语流中,各个音前后相互影响等原因造成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和种种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这就引出了音位的概念。

篇9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内涵 特点 动力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3.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增大国家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所设定的专业是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接受知识的一方则主要是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意义。因此要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特征的同时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对其所表述的意义予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结语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后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学生的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作为中心思想,同时以对话式教育方式与提问式教育方式作为提倡点,主旨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以便学习质量的提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突破传统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限制性,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国优秀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