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范文

时间:2023-04-06 15:3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大词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大词典

篇1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制卡 收词 编写 大型汉语语文词典

一、《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26年中,除了一部《新华字典》,一部《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和《辞海》(未定稿)、《辞源》(修订本)第一册之外,其他很少有可以翻阅参考的语文工具书。1975年5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教育部在广州召开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制定了1975年至1985年十年编写出版一百六十种中外语文词典的规划(草案)。经批示执行后,两年中全国有十八个省(区)参加到各种词典编纂与出版工作中。《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和《汉语大字典》就是其中两部收词(字)最多、篇幅最大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语文工具书。

《汉大》由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福建五省和上海市合作编纂。各省市以高校为主设立编写组,五省一市共组成编写组四十多个;每省设立一个词典办公室(以下简称“词办”),分管各省之编写组。《汉大》在197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79年组成编辑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1980年,在上海的编纂机构从上海辞书出版社分立出来,成立了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统管五省一市四十多个编写组的编纂工作,同时也承担部分编写工作。“编纂处”之名,无疑是因袭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国语辞典编纂处”而来,其意义是表明它属于专门的辞典编纂研究机构,有别于一般的出版机构。1980年底因编纂处编写人员紧缺,而当时恢复高考后的学生未毕业,故向社会招考编纂人员以充实编纂队伍。于此前后,下属编写组第一批稿件经各省词典办公室初审后已送至编纂处审阅,所以编纂处在1980年前后既承担编写工作又承担审稿工作,并在审稿过程中不断根据新制的卡片补充词目和义项。1986年《汉大》第一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同年编纂处挂牌成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其后《汉大》差不多每年出版两册,全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至1993年十二卷全部完成。1994年出版附录与索引一册,1997年出版700万字的《多功能汉语大词典索引》,2003年出版500万字的《汉语大词典词目音序索引》。《汉大》总计收单字2.2万余条,复词34.6万余条(其中二字条目28万余条,三字以上条目6.6万余条),插图2253幅,为迄今为止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之冠。

《汉大》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词典,也是我国最后一部用手工制卡编纂的大型语文词典。全书出版之后,泽溉整个学术界乃至文化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由于编纂过程中受到种种主观意识和客观历史因素的制约,致使从收词、立义项到义例搭配、书证时代完整性等都留有很多不足与缺点。下面我想从制卡、编写与印制工作本及存目几方面来回顾《汉大》编纂历史,以利于读者客观地认识这部词典。

在十多年的编纂过程中,虽说总共制作过一千万张卡片,但最初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将马列著作也制成语词卡,《毛选》则被制成一字索引卡,后来认识到译文并非纯粹汉语,书证也不能全用《毛选》,才有所纠正,原卡作废。当时制卡分三种:

第一种是剪贴古代字书、韵书、类书和古籍中语词考订类著作,如《说文》、《尔雅》、《方言》、《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广韵》、《集韵》、《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及顾张思《土风录》、梁同书《直语补证》、梁章钜《称谓录》、翟灏《通俗编》、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西压《谈征》等;为了单字复词之注音准确,还抄录、剪贴《史记》三家注、前后《汉书》注、《法苑珠林》、《元曲选》后面的音注。

第二种是剪贴旧辞书,如《辞源》、《辞海》、《中山大辞典一字长编》、《大汉和辞典》、《中文大辞典》、《汉语辞典》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专门派遣人员去北京复印黎锦熙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所有资料卡。

第三种是剪贴经史子集四部中部分重要的著作,按词目剪贴,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孙诒让《周礼正义》等书,因为考订详细,也多剪贴线装书制成卡片。

篇2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抱朴子・外篇》 义项漏收 书证缺失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汉语史研究规模最大的语文性工具书,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宗旨,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但由于所收词条繁多,文献资料缺乏,时间紧迫等原因,《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疏漏和不足,义项漏收和书证缺失便是其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本文以《抱朴子・外篇》[2]为例进行试补。

一、义项漏收

【鼎列】

上宰鼎列,委之母后之族;专断顾问,决之阿谄之徒。(君道卷五,第236页)[3]

按:鼎,谓三公,因如鼎足为三,故称。列,九列,即九卿。故“鼎列”,名词,指三公九卿,此处泛指朝廷要职。《大词典》中仅收“鼎足而列”一义,并首引(唐)柳宗元的《咏三良》:“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此义项漏收。

【浅短】

华章藻蔚,非蒙瞍所玩;英逸之才,非浅短所识。(擢才卷十八,第456页)

按:浅短,名词,指目光短浅、肤浅之人。《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史传部二・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然深禅博慧妙本灵迹。皆非浅短能知。”《大词典》中收录三个义项:①“浅陋,狭窄肤浅。”引《汉书・孔光传》为首证书例;②“轻微。”引(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为首证书例;③“谓时间短暂。”引《元典章・吏部六・书吏》为首证书例。此义项漏收。

【贡进】

故其所讲说,非道德也;其所贡进,非忠益也。(崇教卷四,第162页)

按:贡进,汉代有地方向中央贡举人才的制度,即贡举。[4](P138)《大词典》中仅收“进贡”一义,并首引(清)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卷七:“福建例贡荔枝,道光元年经颜制军检奏罢。昔宋洛阳相公犹以贡进牡丹招同时诗人讥刺,若制军乃不愧忠孝家矣!”此义项漏收。

【凡琐】

(1)于是凡琐小人之有财力者,了不复居于丧位。(讥惑卷二十六,第17页)

(2)夫其不遇,亦得不杂糅于瓦石,钧贱于朽木,列镳于下乘,等望于凡琐哉!(名实卷二十,第506页)

(3)虽复设之以台鼎,犹确尔而弗革也,曷肯忧贫而与贾竖争利,戚穷而与凡琐竞达哉。(安贫卷三十六,第211页)

按:(1)例中的“凡琐”为形容词,“平庸微贱”;(2)(3)例中的“凡琐”则为名词,指“平庸微贱的人”。《大词典》中仅收“平庸微贱”,并以例句(1)为首证,未收“平庸微贱的人”一义。

【忠】

忌有功而危之,疾清白而排之,讳忠而陷之,恶特立而摈之。(汉过卷三十三,第124页)

按:忠,名词,忠诚正直的人。如,《辽史卷九九・列传第二九》:“蔽先帝之明,诬陷顺圣,构害忠,败国罔上,自古所无。”(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等等。《大词典》中仅收“忠诚正直”一义,并首引汉蔡邕的《琅邪王傅蔡朗碑》:“规诲之策,日谏于庭,忠着烈,令闻流行。”此义项漏收。

【夸丽】

忘等威之异数,快饰玩之夸丽者,奢人也。(行品卷二十二,第545页)

按:《大词典》中仅收“美好绮丽”一义,并以《抱》为首证。实另有“浮华、华丽”一义,如:《荀子・富国》:“非特以为泰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晋左思《吴都赋》:“虽兹宅之夸丽,曾未足以少宁。”等等。《大词典》中未收此义项。

【佞媚】

则佞媚不以虚谈进,良能不以孤弱退。(广譬卷三十九,第347页)

按:佞媚,名词,谄媚的人,和下句的“良能”(贤良而有才能的人)相对。如,(北宋)欧阳修《宝剑》诗:“此剑在人间,百妖夜收形。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大词典》中仅收“谄媚”一义,并首引《礼记・曲礼上》:“礼不妄说人”(汉)郑玄注:“为近佞媚也。”此义项漏收。

此外还有“否滞”(贵贤卷十一,第312页,“被阻塞的人才”)、“清节”(审举卷十五,第389页,“节操高洁之士”)、“出人”(交际卷十六,第429页,“出仕之人,仕人”)、“毒烈”(仁明卷三十七,第223页,“有毒的东西、毒物”)、“精绝”(博喻卷三十八,251页,“精品”)、“离光”(穷达卷四十九,第622页,“火光”)等词条义项没有被《大词典》收录。

二、书证缺失

【嵩峦】

夫斥`不以蓬榛易云霄之表,王鲔不以幽岫贸沧海之旷,虎豹入广厦而怀悲,鸿A登嵩峦而含戚。(逸民卷二,第85页)

按:高峻的峰峦。《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山小而高锐曰峦。”《后汉书卷六上、列传第五上》:“或轻N悍,C疏嵝领,犯历嵩峦。”等等。

【狡暴】

若德教治狡暴,犹以黼黻御剡锋也。(用刑卷十四,第330页)

按:名词,指狡猾凶暴之人。《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实另有“狡猾凶暴”一义,如,《清史稿卷三一四:列传第一一》:“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狡暴,谋为乱,上命策楞戒备。”《大词典》失收此义。

【笃励】

至于宁越、倪宽、黄霸之徒,所以强自笃励于典籍者,非天性也,皆由患苦困瘁,欲以经术自拔耳。(审举卷十五,第414页)

按:专一奋勉。《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太平广记・卷一九》:“宋释慧庆,广陵人,出家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曾于大雷遇风涛,船将覆没,庆惟诵经不辍,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倏忽至岸。于是笃励,弥复精勤矣。”《云笈七签・卷一百二十一・灵验部五》:“崔公常持〈黄庭〉度人,〈道德〉诸经未尝旷矣。其后以感通之至,弥加笃励。”等等。

【素褐】

夫瞻视不能接物,则兖龙与素褐同价矣;聪鉴不足相涉,则俊民与庸夫一概矣。(擢才卷十八,第456页)

按:本色的粗麻布短衣。古时为贫贱者所穿。《大词典》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实在后来的用例中,此义已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新义。如,《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列传第一四一下》:“中有高台,环以宝J,赞普坐帐中,以黄金饰蛟螭虎豹,身被素褐,结朝霞冒首,佩金镂剑。”中的“素褐”大体上还是指本色的麻布衣服,但已不仅仅是贫贱者所穿。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三》(答秘书丞张率诗):“绮]素褐。何伤交道。”中的“素褐”已代指人了。

【邈群】

廊马千驷,而骐骥有邈群之价。(尚博卷三十二,第112页)

按:犹超群。《贤愚经卷第十三》:“年岁已大。聪才邈群。”《出三藏记集序卷第七》:“文为儒表。则烈勋於千载。武为邈群。则皎然而独标。”等等。《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

三、结语

本文参照《汉语大词典》对《抱朴子・外篇》(晋葛洪)进行研究考证,一方面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汉语词汇概况,另一方面可为解决《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义项漏收、书证缺失等问题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2]葛洪.抱朴子.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3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抱朴子·外篇》 义项漏收 书证缺失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汉语史研究规模最大的语文性工具书,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宗旨,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但由于所收词条繁多,文献资料缺乏,时间紧迫等原因,《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疏漏和不足,义项漏收和书证缺失便是其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本文以《抱朴子·外篇》[2]为例进行试补。

一、义项漏收

【鼎列】

上宰鼎列,委之母后之族;专断顾问,决之阿谄之徒。(君道卷五,第236页)[3]

按:鼎,谓三公,因如鼎足为三,故称。列,九列,即九卿。故“鼎列”,名词,指三公九卿,此处泛指朝廷要职。《大词典》中仅收“鼎足而列”一义,并首引(唐)柳宗元的《咏三良》:“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此义项漏收。

【浅短】

华章藻蔚,非蒙瞍所玩;英逸之才,非浅短所识。(擢才卷十八,第456页)

按:浅短,名词,指目光短浅、肤浅之人。《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史传部二·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然深禅博慧妙本灵迹。皆非浅短能知。”《大词典》中收录三个义项:①“浅陋,狭窄肤浅。”引《汉书·孔光传》为首证书例;②“轻微。”引(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为首证书例;③“谓时间短暂。”引《元典章·吏部六·书吏》为首证书例。此义项漏收。

【贡进】

故其所讲说,非道德也;其所贡进,非忠益也。(崇教卷四,第162页)

按:贡进,汉代有地方向中央贡举人才的制度,即贡举。[4](p138)《大词典》中仅收“进贡”一义,并首引(清)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卷七:“福建例贡荔枝,道光元年经颜制军检奏罢。昔宋洛阳相公犹以贡进牡丹招同时诗人讥刺,若制军乃不愧忠孝家矣!”此义项漏收。

【凡琐】

(1)于是凡琐小人之有财力者,了不复居于丧位。(讥惑卷二十六,第17页)

(2)夫其不遇,亦得不杂糅于瓦石,钧贱于朽木,列镳于下乘,等望于凡琐哉!(名实卷二十,第506页)

(3)虽复设之以台鼎,犹确尔而弗革也,曷肯忧贫而与贾竖争利,戚穷而与凡琐竞达哉。(安贫卷三十六,第211页)

按:(1)例中的“凡琐”为形容词,“平庸微贱”;(2)(3)例中的“凡琐”则为名词,指“平庸微贱的人”。《大词典》中仅收“平庸微贱”,并以例句(1)为首证,未收“平庸微贱的人”一义。

【忠】

忌有功而危之,疾清白而排之,讳忠而陷之,恶特立而摈之。(汉过卷三十三,第124页)

按:忠,名词,忠诚正直的人。如,《辽史卷九九·列传第二九》:“蔽先帝之明,诬陷顺圣,构害忠,败国罔上,自古所无。”(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等等。《大词典》中仅收“忠诚正直”一义,并首引汉蔡邕的《琅邪王傅蔡朗碑》:“规诲之策,日谏于庭,忠着烈,令闻流行。”此义项漏收。

【夸丽】

忘等威之异数,快饰玩之夸丽者,奢人也。(行品卷二十二,第545页)

按:《大词典》中仅收“美好绮丽”一义,并以《抱》为首证。实另有“浮华、华丽”一义,如:《荀子·富国》:“非特以为泰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晋左思《吴都赋》:“虽兹宅之夸丽,曾未足以少宁。”等等。《大词典》中未收此义项。

【佞媚】

则佞媚不以虚谈进,良能不以孤弱退。(广譬卷三十九,第347页)

按:佞媚,名词,谄媚的人,和下句的“良能”(贤良而有才能的人)相对。如,(北宋)欧阳修《宝剑》诗:“此剑在人间,百妖夜收形。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大词典》中仅收“谄媚”一义,并首引《礼记·曲礼上》:“礼不妄说人”(汉)郑玄注:“为近佞媚也。”此义项漏收。

此外还有“否滞”(贵贤卷十一,第312页,“被阻塞的人才”)、“清节”(审举卷十五,第389页,“节操高洁之士”)、“出人”(交际卷十六,第429页,“出仕之人,仕人”)、“毒烈”(仁明卷三十七,第223页,“有毒的东西、毒物”)、“精绝”(博喻卷三十八,251页,“精品”)、“离光”(穷达卷四十九,第622页,“火光”)等词条义项没有被《大词典》收录。

二、书证缺失

【嵩峦】

夫斥鷃不以蓬榛易云霄之表,王鲔不以幽岫贸沧海之旷,虎豹入广厦而怀悲,鸿鶤登嵩峦而含戚。(逸民卷二,第85页)

按:高峻的峰峦。《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山小而高锐曰峦。”《后汉书卷六上、列传第五上》:“或轻訬趬悍,廋疏嵝领,犯历嵩峦。”等等。

【狡暴】

若德教治狡暴,犹以黼黻御剡锋也。(用刑卷十四,第330页)

按:名词,指狡猾凶暴之人。《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实另有“狡猾凶暴”一义,如,《清史稿卷三一四:列传第一一》:“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狡暴,谋为乱,上命策楞戒备。”《大词典》失收此义。

【笃励】

至于宁越、倪宽、黄霸之徒,所以强自笃励于典籍者,非天性也,皆由患苦困瘁,欲以经术自拔耳。(审举卷十五,第414页)

按:专一奋勉。《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太平广记·卷一九》:“宋释慧庆,广陵人,出家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曾于大雷遇风涛,船将覆没,庆惟诵经不辍,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倏忽至岸。于是笃励,弥复精勤矣。”《云笈七签·卷一百二十一·灵验部五》:“崔公常持〈黄庭〉度人,〈道德〉诸经未尝旷矣。其后以感通之至,弥加笃励。”等等。

【素褐】

夫瞻视不能接物,则兖龙与素褐同价矣;聪鉴不足相涉,则俊民与庸夫一概矣。(擢才卷十八,第456页)

按:本色的粗麻布短衣。古时为贫贱者所穿。《大词典》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实在后来的用例中,此义已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新义。如,《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列传第一四一下》:“中有高台,环以宝楯,赞普坐帐中,以黄金饰蛟螭虎豹,身被素褐,结朝霞冒首,佩金镂剑。”中的“素褐”大体上还是指本色的麻布衣服,但已不仅仅是贫贱者所穿。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三》(答秘书丞张率诗):“绮繻素褐。何伤交道。”中的“素褐”已代指人了。

【邈群】

廊马千驷,而骐骥有邈群之价。(尚博卷三十二,第112页)

按:犹超群。《贤愚经卷第十三》:“年岁已大。聪才邈群。”《出三藏记集序卷第七》:“文为儒表。则烈勋於千载。武为邈群。则皎然而独标。”等等。《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

三、结语

本文参照《汉语大词典》对《抱朴子·外篇》(晋葛洪)进行研究考证,一方面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汉语词汇概况,另一方面可为解决《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义项漏收、书证缺失等问题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2]葛洪.抱朴子.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4

关键词:可着 词义 用法

一、辞书关于“可着”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对“可着”都有收释,且都单立为一个词头,显然是将它当作一个固定的词来处理的。其义项具体解释如下:

(一)《汉语大词典》

可着,谓在某个范围不增减;尽着。

(1)这几样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2)讲好的是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老舍《骆驼祥子》)

原注:“可着,即与院子的面积一样大小。”

(3)可着肚子吃呀。这还是今年新打的高粱米呢。(杨朔《三千里江山》)

(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徐州方言)

①对着:木盆别可着屋当门放。

②靠着,沿着:可着河边儿走|可着边儿缝一圈。

③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相当于北京话“尽”:你可着这块布给我剪条裤子。|可着你手里的钱买,能买多少买多少。

④比照,按照:你就可着这个式样做是了。

(三)《近代汉语大词典》

比量着:“这几样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四)《现代北京口语词典》

①与某范围相适宜。如:可着院子的暖棚。

②指放开喉咙,用最大声音。如:酒友们可着嗓门儿打招呼。|楼下传电话的老头儿可着嗓子喊人接电话。

第一,《汉语大词典》和《近代汉语大辞典》对“可着”的释义均只有一项,不符合近代汉语文献和现代汉语实际情况,不够全面。而且基本相同的例证给出了不同的释义:“谓在某个范围不增减;尽着”和“比量着”。前者有“满”义,后者却无,显然是《汉语大词典》更符合实际,《近代汉语大词典》不够准确。

第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徐州方言)分释为“①对着;②靠着,沿着;③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相当于北京话“尽”;④比照,按照”。这四个义项比较全面准确,但排列顺序过于随意,不能反映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现代北京口语词典》所释两个义项中“②指放开喉咙,用最大声音”可以确定为根据前后文随意臆想出的一个意义,不能成立。“可着”后面搭配的宾语是“嗓子”“嗓门”就断定“可着”有“放开喉咙、用最大的声音”之义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可着”的结构与词义关系梳理

(一)“可着”的结构关系分析

尽管各大辞书无一例外地将“可着”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立目,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单音动词“可”+动态助词“着”的临时语法结构,“可着”的诸多义项其实均是由“可”所具有的意义决定并发展出来的。“着”只有动态助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与“可”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可着”一词可以成立,那么同类词语将不计其数,如“做着”“听着”“对着”“顺着”等等。

“可”作为动词与本文讨论相关的义项,《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⑧符合;适合。韩愈《王氏墓志铭》:“吾求婦久矣,唯此君可人意,且闻其女賢,不可以失。”《再生缘》第七七回:“宜嗔宜喜容俱稱,不肥不瘦可人心。”谓限在某个范围内;尽着。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狗汪汪地叫着,可院子乱跑,但跑不出去。”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 白大嫂子在院子里可嗓子叫唤。”

由此可知,“可”有“符合、适合”义,自古如此。现代汉语“可口”“可体”“可心”中的“可”都是古代“符合、适合”之义的沿用。如:

(4)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苏轼《秋晚客兴》)

(5)凛凛威严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西游记》第十二回)

(6)翰弯弓三石余,矢尤長大,皝为之造可手弓矢。(《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六年》)

(7)七钱银做了一双羊皮里天青劈丝可脚的鞋。(《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二)“可着”的意义关系

“可着”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其间关系及排列顺序如下:

1.适合,符合

(8)伯爵道:“我的姐姐,谁对你说来?正可着我心坎儿。”(《金瓶梅》第一回)

(9)原来可着闸口多宽,这个滚龙挡就弹多长木头心子,上面包着铁。(《小五义》二百三十四回)

2.按照、依照

“可着”的“按照、依照”义当由“可”的“符合、适合”义直接发展而来。只是“符合、适合”强调客观施为,而“按照、依照”则侧重主观意志。例如:

(10)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做。”(《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可着头”就是按照头的大小;“可着吃的”就是按照吃的数量。

(11)车轿窗子,没有什么大小,更没有什么宽紧,横竖得可着车轿做的。(《红楼真梦》第十六回)

“可着车轿做”即按照车轿的尺寸做(围子)。

(12)讲好的是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老舍《骆驼祥子》十三)

“可着院子的暖棚”,即按照院子里大小来建暖棚。

(13)“可”字条:“可着这笔存款用吧!”“可着一辆车装吧。”(徐世荣《北京土语词典》)

山东德州方言中也有此用法。例如:

(14)你可着这个数去做就行。(你按照这个数去做)

以上例证中的“可着”都是“按照、依照(某个范围或数量)做什么”之义。

篇5

关键词: 成语; 书香门第; 画蛇添足; 左右逢源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1)05-0102-04

收稿日期: 2011-09-02

作者简介: 李振荣(1972-), 男, 博士, 副编审,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出版史与出版文化。

汉语成语, 是汉语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形制短小, 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但却准确、 鲜明、 生动, 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在句子、 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可使语言凝练, 增强修辞效果。至于说到将这些成语译成英文, 则对翻译稍有涉猎者都知道, 绝不是一件轻举易蹴的事情。众所周知, 汉语成语按其来源,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书面上得来的, 如“破釜沉舟”、 “刻舟求剑”、 “负荆请罪”;一类是从口头上传下来的, 如“一清二楚”、 “七嘴八舌”、 “东拼西凑”。后者相对比较好翻译;前者因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译起来就不大容易。本文撷取了汉语中的三个带有一定文化含义的成语:“书香门第”、 “画蛇添足”与“左右逢源”, 试对其英文译法略加辨析, 以期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 书香门第

在汉语中, “书香门第”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如网站有书香门第小说网;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 名字也叫《书香门第》;近年来, 随着房市的大热, 楼盘也经常可以见到以“书香门第”命名者。其势汹汹, 都有借“书香”以自抬身价之意。

欲辨析“书香门第”的英文译法, 我们先来看看几本权威的汉英词典是如何解释它的:

1.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汉英词典》(修订版)的释义为:“a literary(intellectual)family;a family of scholars”;[1]931

2. 吴景荣、 程镇球主编《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的释义为:“family having a noted scholar or scholars i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scholar-gentry”;[2]1431

3. 惠宇主编《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释义为:“a literary(or intellectual)family;a family of scholars”;[3]1499

4. 胡子丹主编《国际汉英成语大辞典》的释义为:“a literary family”。[4]283

除《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给出的是一个解释性的译法外, 其余三本均以“a literary family”为首选。可见, 这个词是各位译家普遍认可的一个译法。那么, “a literary family”在英文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笔者查阅了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We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等词典, 均未找到这个搭配。后在维基百科全书(en.省略)上搜索到了这个词组: 1. English literature is hardly blessed with many great literary families - (`literary families in the accepted sense, are families where more than one person becomes a successfully published author); in fact during the past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only two such literary families immediately spring to mind; the Brontes of Haworth, (in Yorkshire), and the famous Derbyshire family of the Sitwells at Renishaw Hall.

2 . Anne Bront? (17 January 1820-28 May 1849) was a 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Bront? literary family.

3.Lalithambika Antharjanam(1909,Kottavattom Kottarakara, Kerala-1987), is an author in Malayalam. She was born to a literary family - both her parents were poets - but she herself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由以上三段文字可知, “a literary family”在英文中的确切意思应为“文学之家”或“文学世家”, 这显然与汉语中“书香门第”的含义相去甚远。我们再来看一下“书香门第”在汉语语境中的确切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5]1262《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6]《中国成语大辞典》的解释是:“世代读书, 相沿不变的人家。”[7]1165对中国文化稍具常识者都知道, 在中国古代, 学与仕是密不可分的。如《论语・子张》就说: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8]202到了隋唐两代, 科举制度大兴,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学好文武艺, 货于帝王家。”成为无数学子士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所以, 对于“书香门第”一词, 并不能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为纯粹的读书人家庭;实际上, 它所指应为封建士大夫家庭。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早养出一个儿子来教他读书, 接进士的书香。”[9]又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生家世书香, 产微业薄, 不幸父母早丧, 愈加零替。”[10]105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士大夫为:“封建时代泛指官僚阶层, 有时也包括还没有做官的读书人。”[6]1242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书香门第”一词的正确英文译法应该是“(of)scholar-bureaucrats stock”或“(of)scholar-officials stock”。理由如下:

1.“士大夫”一词, 英文中已有公认的译法,即scholar-bureaucrats或scholar-officials。如维基百科全书就收有scholar-bureaucrats这个词; 欧美的一些汉学家, 如University of Hawai'i的Jerry H. Bentley与Herbert F. Ziegler合著的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也采用这一译法。《汉英词典》(修订版)、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等词典都将士大夫译为scholar-officials;

2. stock这个词在英文中有“世系, 血统”之义。如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解释为“a person’s ancestry or line of descents”;[11]1829 We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的解释“the sourse of a line of descent”。[12]2246be of stock在英语中是一个固定搭配,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就在stock这个单词下列了be of peasant/Protestant/Scottish stock etc这个搭配, 并解释为to be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family in the past。[13]1419

显然, 将“书香门第”译为(of) scholar-bureaucrats stock或(of)scholar-officials stock是非常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 是一个很地道的译法。

二、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 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语出《战国策・齐二》。为了充分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们不妨将原文摘录如下:

楚有祠者, 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 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 引酒且饮之, 乃左手持卮, 右手画蛇, 曰:“吾能为之足。”未成, 一人之蛇成, 夺其卮曰:“蛇固无足, 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 终亡其酒。[14]

由这一段话, 衍生出两个词语: 一个是“画蛇添足”, 另一个是“蛇足”; 经常被用来讥讽那些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的人。我们看看几本汉英词典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

1.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汉英词典》(修订版)的释义为:“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1]418

2.吴景荣、 程镇球主编《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的释义为:“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do sth.entirely unneceesary”;[2]660

3.惠宇主编《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释义为:“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3]681

4.胡子丹主编《国际汉英成语大辞典》的释义为:“doing what is superfluous”。[4]378

上面用得都是解释性的译法, 应该说外国人也能看得懂, 但在翻译上总给人感觉稍隔一层。其实, 在英文中即有一个意思上与此非常对应的典故, 那就是出自莎士比亚作品King John中的gild the lily, 原文为to gild refined gold,to paint the lily 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因为后人的错引, 结果就变成了gild the lily。我们看看这个习语在英文中的具体含义:

1.《牛津英语习语词典》(英语版)的解释为:“try to improve sth which is already perfect,and so spoil it”; 并给例句说:The dress is perfect.Don’t add anything to it at all.It would just be gilding the lily.[15]140

2.《剑桥国际英语成语词典》的解释为:“to spoil something by trying to improve or decorate it when it is already perfect.”此外, 又加注释说:“To gild something is to cover it with a thin layer of gold.A lily is beautiful white flower.To gild a lily would not be necessary.”[16]229

由上可见, “画蛇添足”与gild the lily不但在意思上完全一样, 而且所用的比喻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蛇添足”是将蛇作为喻体, gild the lily是将lily(百合花)作为喻体;一个动物, 一个植物, 从中亦可见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

三、 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 也是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成语。查《现代汉语词典》, 其义为:“比喻做事得心应手, 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原指学问、 功夫做到家, 就像掘井掘到地下的源泉那样,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后比喻做事得心应手, 处处顺利; 有时也比喻办事圆滑, 向各方面讨好。”我们看看几本汉英词典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

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汉英词典》(修订版)的释义为:“①be able to achieve one way or another;②gain advantage from both sides”;[1]1383

2 .吴景荣、 程镇球主编《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的释义为:“be able to achieve success one way or another ”;[2]2081

3.惠宇主编《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释义为:“gain advantage from both sides;butter one’s bread on both sides;have one’s bread buttered up on both sides;one’s bread is buttered on both sides ”;[3]2180

4.胡子丹主编《国际汉英成语大辞典》的释义为:“resourceful”。[4]177

可以看出, 例1将两层含义全部译了出来, 例2、 3、 4都是只译出了一层含义, 而且全都是解释性的译法。其实, 英文中就有一个对应的词组(perform)a balancing act。

1.Merriam-Webster Online的解释是:an attempt to cope with several often conflicting factors or situations at the same time

2.Encarta? World English Dictionary, North American Edition的解释是: a skillful or precarious attempt to deal with opposing groups or opinions or with a large variety of tasks

3.《牛津英语习语词典》(英语版) 对其的解释是:a process in whichtries to please two or more people or groups who want different things.

给出的例句为: The UN must perform a delicate balancing act between the different sides involved in the conflict.[15]3

4.柯林斯 COBUILD 英语习语词典》解释得更为明确:If you say that someone is performing a balancing act,you mean that they are tring to please two or more people or groups or to follow two or more sets of ideals that are in opposition each other.给出的例句是:Mr Alia is performing a delicate balancing act.He talks of reform,but clings to old certainties. [16]2

由四个例子可以看出, (perform) a balancing act这个词组也具有两层含义。如例1、 2所举就同“左右逢源”的“比喻做事得心应手, 怎样进行都很顺利。”的含义接近, 而例3、 4所举就同其“也比喻办事圆滑”的含义吻合。

由上可见, 用(perform)a balancing act这个词组解释“左右逢源”是比较合适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汉英词典(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931, 418, 1383.

[2] 吴景荣, 程镇球主编.新时代汉英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431, 660, 2081.

[3] 惠宇主编.新世纪汉英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1499, 681, 2180.

[4] 胡子丹主编.国际汉英成语大辞典[M].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79:283, 378, 177.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6]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3039.

[7] 王涛, 阮智富, 常晓帆等编.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165.

[8]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202.

[9] 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126.

[10] 冯梦龙编.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05.

[11] Patrick Hanks.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8:1829.

[12] Philip Babcock Gove. We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Massachusetts:Merriam-Webster Inc.Publishers,1961:2246.

[13] 朗文出版公司编.朗文当代英语词典(英语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1419.

[14]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齐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356.

[15] 牛津大学出版社编.牛津英语习语词典(英语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140.

[16] 马克斯维尔编.剑桥国际英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229.

[17] 英国COBUILD小组编. 柯林斯 COBUILD 英语习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

On the Three Idioms’Translation in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ies

Li Zhenro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篇6

《新华字典》:“1. jūn低等植物的一大类,不开花,没有茎和叶子,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营寄生生活,种类很多,如细菌、真菌等,特指能使人生病的病原细菌。2.jùn 就是蕈。” (1998年修订本,P259-260)

《新华字典》对“菌”的读音标注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一致。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离骚》(节选)中,注解“申椒”与“菌桂”都是香木之名(广东教育出版社,P98)。故菌桂属于香木,非低等植物。根据《新华字典》对jūn的定义,不应读为jūn。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以“菌蕈”(或“蕈菌”)类指大型真菌,菌是周代的雅言(标准化名称) ,蕈为江东方言之说 (陈士瑜:《“蕈菌”词源学阐释》,《中国食用菌》1998,3)。《离骚》中的菌桂与真菌无关,读作jùn也不妥当。

然而,教学不能模棱两可,敷衍搪塞。“菌桂”之“菌”当另有其音,检索字书,探求如下:

《辞海》:菌 1.(jūn军)植物名。见“菌类植物”。2.(jùn郡)通“箘”。竹笋。《吕氏春秋·本味》:“越骆之菌。”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P591)

《辞源》:菌jùn1.胞子植物之屬,古亦稱蕈。螢寄生生活,品類甚多。《爾雅·釋草》:“中馗,菌。”注:“地蕈也,似蓋,今江東名爲土菌,亦曰馗廚,可啖之。”《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釋文“司馬(彪)雲:“大芝也,天陽生糞上。”2.竹筍。通“箘”。 《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越骆之菌,鳣鲔之醢。”注:“菌,竹筍也。”3.熏草。《廣雅·釋草》:“菌,熏也,其葉謂之蕙。”4.郁結貌。漢揚雄《太玄經·二 》:“黃菌不誕俟于慶雲。”注:“菌,不申之貌。”《文選》漢馬季長(融)《長笛賦》:“充屈郁律,瞋菌碨柍。”『菌桂木名。嚴桂的一種。即菌桂,又名肉桂、月桂。《楚辭》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桂有三種,……葉似杮葉者爲菌桂。”其二爲丹桂,牡桂。參《閱政和證類·本草十二·菌桂》。參見“桂①2。”(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两册本, P2672)

《古汉语大词典》:菌1.jūn植物名。一大类不含叶绿素的低等异养植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2.jùn通“箘”。竹笋。《吕氏春秋·本味》:“越骆之菌。”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676)

综合以上几种辞书,“菌”的义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名词性意义(或低等生物名,或姓氏名,或通“箘”),一类为谓词性意义(一形容词性意义,一动词性意义)。按《汉语大词典》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的解释,“菌桂”为香木,那么,该词可视为定中结构的偏正式复音词。“菌”的谓词性意义不符合“菌桂”香木之义,当舍之。菌桂与姓氏无关,既非低等异养植物,也不在细菌、粘菌和真菌之列,“菌”表姓氏或低等生物名的名词性意义也可舍之。此“菌”或通“箘”。

通假字音一般按所通的字音处理,“菌桂”之“菌”当读“箘”音。然“箘”之读音,辞书亦有不同:

《辞海》:箘(jùn郡)1.竹名。《书·禹贡》“惟箘簬楛。”孔传:“箘、簵、楛中矢榦,三物皆出云梦之泽。”孔颖达疏:“箘、簵是两种竹也。”2.竹笋。《吕氏春秋·本味》:“味之美者……越骆之箘。”高诱注:“越骆,国名;箘,竹笋也。”箘桂,即“肉桂”。《离骚》:“杂申椒与箘桂兮。”一本作“菌桂”。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叶似柿叶者为菌桂。”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P1889)

《辞源》:箘jùn 1.竹的一种。《书·禹贡》:“惟箘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孔傅及正义皆以为两种竹名。按箘簵,双音词。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棋類。參見“簙”。『箘桂植物名。桂之一種。《楚辭》屈原《離騷》:“雜申椒與箘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參閱《政和證類本草·十二·箘桂》。(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两册本, P2364)

《古汉语大词典》:箘jùn 1.竹名。《书·禹贡》:“惟箘簵楛。”孔传:“箘、簵,善竹,楛中矢榦,三物皆出云梦之泽。”孔颖达疏:“箘、簵是两种竹也。”2.竹笋。《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越骆之箘。”高诱注:“越骆,国名;箘,竹筍也。”单列词条[箘桂]:即“肉桂”。《离骚》:“杂申椒与箘桂桂兮”一本作“菌桂”。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叶似柿叶者为菌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2287)

由上观之,“箘”在《辞海》、《辞源》、《古汉语大词典》中均为一种读音jùn,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对“箘桂”的注音特别注明应读“qūn”。在“箘桂”的读音这个问题上,《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与《辞海》、《辞源》、《古汉语大词典》相互抵牾吗?

篇7

关键词:颖特 径造 干忤 竭乏 训诂

一、颖特

《金匮要略》邓珍序:“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以颖特之资,径造阃奥,于是采摭群书,作《伤寒卒病论方》合十六卷,以淑后学,遵而用之,困苏废起,莫不应效若神。”

《说文・禾部》:“颖,禾末也。”徐锴系传:“谓禾穗之端也。”《诗・大雅・生民》:“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孔颖达疏:“颖是禾穗之挺……言其穗重而颖垂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决渠降雨,荷成云,五谷垂颖,桑麻敷。”“颖”由“禾末”引申为物之尖端。晋左思《吴都赋》:“钩爪锯牙,自成锋颖。”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又斫其腹,腹裂无血,其中戈矛森聚,尽露其颖。”又比喻才智出众。《正字通・禾部》:“颖,士才能拔类者亦曰颖。”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三:“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晋书・愍怀太子传赞》:“愍怀聪颖,谅惟天挺。”曾巩《李氏素风堂》诗:“果有过庭子,颖然材思精。”

特,杰出的。《诗・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郑玄笺:“百夫之中最雄俊也。”朱熹注:“特,杰出之称。”宋王安石《祭韩钦圣学士文》:“嗟为君兮邦之特,目扬秀兮颜发泽。”

可见“颖特”当为杰出、超群的;“以颖特之资”即凭借超群的天资。“颖特”一词,《汉语大词典》失收。该词在元朝及以后的文献中也常能见到,如元徐显《稗史集传》:“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也,少而颖特,如老成人。”又如《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二、径造

《金匮要略》邓珍序:“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以颖特之资,径造阃奥,于是采摭群书,作《伤寒卒病论方》合十六卷,以淑后学,遵而用之,困苏废起,莫不应效若神。”

《汉语大词典》释“径造”为:①直接往访,谓不请人介绍而径自拜访。并引清赵翼《赠张吟芗秀才》诗:“我闻喜欲狂,径造一握手,遂索行卷归,果然才富有。”②轻易达到。引清王士等《师友诗传录》:“历友答:‘汉人诗风味醇茂,高浑中具见淡泊,岂唐人所能径造?’”

考“阃奥”,义为学问或事理的精微深奥所在。《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苏轼《和寄天选长官》:“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阃奥。”王韬 《洋务在用其所长》:“苟能师各国之所长,兼收并蓄,悉心致志,务在探其阃奥,而勿徒袭其皮毛,安见其遽出西人下哉!”则此处“径造”当为“轻易达到”义,“径造阃奥”大意为轻易领会(达到)精微深奥所在。

“径造”的上述两义,《汉语大词典》均引清人例,明显滞后。《金匮要略》邓珍序为元人邓珍所作,则此例可将“径造”一词提前书证至元朝。

三、干忤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干,触犯;冒犯。《说文・干部》:“干,犯也。”《左传・文公四年》:“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国语・晋语五》:“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韦昭注:“干,犯也。”《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干”即此意。唐韩愈 《永贞行》:“国家功高德且厚,天位未许庸夫干。”《水浒传》第七五回:“神器从来不可干,僭王号讵能安?”

忤,违逆;抵触。《广韵・暮韵》:“忤,逆也。”《庄子・刻意》:“无所于忤,虚之至也。”成玄英疏:“忤,逆也。”《新唐书・奸臣上・李义府传》:“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水浒全传》第九十七回:“以此忤了蔡太师,寻他罪过。”

综上,“干忤”义为“冒犯、抵触”。该词在东汉即此后的文献中较常见。东汉荀悦《前汉纪・孝哀皇帝纪》:“夫臣之所以难言者何也?其故多矣。言出于口则咎悔及身。举过扬非则有干忤之祸,劝励教诲则有刺上之讥。……”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于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太平广记・宋玄白》:“健步辈欲向之,手脚皆不能动,悉自仆倒,枷杖亦自摧折。玄白笑谓德邻曰:‘使君干忤刘根,欲见诛罚祖祢耶?’”《晋书・孙绰传》:“若陛下垂神,温少留思,岂非屈于一人而允亿兆之顾哉!如以干忤罪大,欲加显戮,使丹诚上达,退受刑诛,虽没泉壤,尸且不朽。”

四、竭乏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竭,穷尽。《广韵・薛韵》:“竭,尽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礼记・大传》:“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郑玄注:“竭,尽也。”

乏,缺少;匮乏。《广韵・乏韵》:“乏,匮也。”《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史记・周本纪》:“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由上可知“竭”即“乏”,二者同义,“竭乏”即“穷尽”,该词《汉语大词典》失收。本词另有其例,如《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参考文献:

[1]黄小蓉.《金匮要略》复音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

[2]孙海燕.张仲景医籍俗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1.

篇8

关键词:中古汉语佛典;满;《汉语大词典》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3005205

On some words with “full” as the morpheme of word formation

in the medieval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utra literature

CAO Y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word “full” as a morpheme in word formation developed rapidly in medieval Chinese sutra literature. Evidence lagging and interpretation deficiency still exist in a number of words which have “full” as the word formation morpheme in Chinese Big Dictiona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situation of some words with the morpheme of “full”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medieval sutra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relevant materials for the revision of Chinese Big Dictionary.

Key words: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full; Chinese Big Dictionary

“满”与“盈”均有“充满、圆满、满足、饱满、骄傲”之义,是一组同义词。从汉语史发展事实看,这两个词存在着历时替换的关系。对此,王凤阳[1]、王彤伟[2]、陈秀兰[3]、刘晓静[4]均有过相关探讨。就使用频次而言,上古至秦,多用“盈”而少用“满”,从两汉开始,“满”的使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使用频次已反超“盈”。发展到唐代,“满”基本完成了对“盈”的替代过程,取得了绝对主导的地位。

考察“满”替代“盈”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贴近口语实际的汉译佛典为考察“满”、“盈”的历时替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陈秀兰的统计结果显示,就两种不同材料而言,在419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和419.7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盈”使用了797次,“满”使用了1 933次,“盈”与“满”的使用频次比例为1U2.4。就两种材料内部而言,在魏晋南北朝文中,“满”使用了509次,“盈”使用了729次;在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满”使用了1 424次,“盈”使用了68次。陈秀兰的研究表明,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满”的使用频次已超过了“盈”的使用频次,但“盈”仍保持着较强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在不同材料中,“满”与“盈”的主次关系又有复杂的一面,即在中古传世文献魏晋南北朝文中,“满”在与“盈”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但在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满”已完全完成了对“盈”的替换。陈秀兰还进一步对这一时期以“满”作为构词语素的6个双音词的使用频次进行了对比统计;根据陈秀兰的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文中,“充满、满盈、满足、盈满、圆满、足满”共使用了40次,而在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这6个词使用了841次,两者比例为1U21。这一统计,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汉译佛典材料对研究“满”与“盈”历时替换历程的重要作用。

本文沿着陈秀兰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探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中以“满”为构词语素的几个词语的形成情况及出现时代,并以此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相关的材料。

【满足】【足满】

满,《说文解字・水部》:“盈溢也。”《广雅・释诂》:“满,充也。”足,在先秦时期已产生充分、充足、满足之义,如《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广韵》“足,又满也。”由此可以看出,“满足”为同义复用成词。

《汉语大词典》收录“满足”一词,列举了三个义项:义项1为“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书证首举《南齐书・张敬儿传》:“(敬儿)自称三公。然而意知满足,初得鼓吹,羞便奏之。”事实上,这个义项在三国吴支谦译经中已经出现,如《梵摩渝经》卷1:“佛之为明有u之矣,众生受智各得满足,佛明不亏丝发之间。”(T01/884/c1-2)《菩萨本缘经》卷1:“王子功德流布十方,闻风称赞无不爱乐,能令众生所愿满足,有来乞者无一空还,汝所乘象愿见施与。”(T03/58/a24-26)西晋竺法护译经中也有其例,如《生经》卷5:“时一钵蜜,佛及众僧,皆得满足,钵满如故,即复授佛。”(T03/103/a3-5)。义项2为“使满足”,书证首举宋曾巩《与王介甫第三书》:“而介父于此独能发明其志,读之满足人心,可谓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者矣。”其实,中古译经已见用例。如西晋无罗叉诏译《放光般若经》卷19:“自具足诸善法,亦复满足众生善愿,作是劝教行者身得百福功德之相,诸受教者亦复如是,是故菩萨净佛国土。”(T08/136/b14-17)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于时善慧,与五百弟子,见诸人众供养毕已,谛观如来相好之容,又欲济拔诸苦众生,亦欲满足一切种智故,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花台。”(T03/622/b4-7)义项3为“达到一定期限”,书证首举元郑光祖《伊尹耕莘》楔子:“奉上帝着贫道遣文曲星下降,投胎于义水有莘赵家庄上。十月满足,其母不肯收留,送于空桑之内。后伊员外收留,养大成人,名为伊尹。”但事实上,至迟在三国时期已出现。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6:“日月满足,夫人在产,娩娠得男,又无恶露。”(T03/36/a5-6)西晋竺法护译《过去世佛分卫经》卷1:“日月满足即生安隐。”(T03/452/a21)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5:“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T02/35/a10)

汉译佛典中,“满足”还有“充满、足够”之义,《汉语大词典》未列入。如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1:“时,日食毕,普施进路,天王以明月真珠一枚送之曰:‘以珠自随,明四十里。志愿发云,众宝满足。若后得佛,愿为弟子亲侍圣侧。’”(T03/4/b22-25)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9:“时,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遥见尊者优陀夷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设种种饮食,自手供养,丰美满足。”(T02/61/c25-27)

“足满”。先看一个例子,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34:“财谷具足满,成就七宝珍,因此大福佑,所生得自在。”(T01/646/b29-c1)其中“足满”,资福藏、普宁藏、径山藏本均作“满足”,可见两词是同素异序的同义词,“足满”义同“满足”。该词中古汉译佛典中频见,《汉语大词典》失收。

中古译经中,“足满”主要有二义。一为“达到一定期限”。例子极为多见。如失译人名《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第一夫人便觉有娠,十月足满生一男儿。”(T03/137/c27-28)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4:“于是夫人足满十月,生一太子,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曰求法。”(T04/219/c9-11)南朝梁僧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8:“我时虽复日日与肉,以念偈故不以为痛。足满一月,以是因缘,其病得瘥,我身平复,亦无疮痍。”(T53/44/b5-7)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善男子!我又善知一切声论、音声、语言、内外、因起、名字、训释普遍无穷,假使帝释于梵王所,听受声明,尽其天寿,足满千岁,亦不能知声论边际,我一念顷,以此算法,悉能了知,尽其源底。”(T10/704/c24-28) 二为“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如梁僧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8:“我以佛眼见十方如洹河沙等世界中,菩萨入地狱中,令火灭汤冷,以三事教化众生,于无量阿僧o劫,深行慈心外物给施,意犹不满,以身布施,尔乃足满。如药王菩萨外物珍宝供养于佛,意犹不满,以身为灯,尔乃足满。”(T53/44/a12-17)又卷15:“迦留陀夷念言:我复度此家者,于舍卫城足满千室。”(T53/78/a8-9)又卷31:“太子答曰:“吾昔有愿,应舍千身,前已曾舍九百九十九身,今日所舍足满千身,是故舍耳,愿师随喜。”(T53/162/b3-5)中古其他译经中用例亦多见,不赘。

【满口】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这个词,列两个义项:义项1为“犹言一口,口口声声”,义项2为“整个口腔”。这两个义项,当以“整个口腔”为第一义,而“犹言一口,口口声声”义当是从“整个口腔”引申而来的。《汉语大词典》“整个口腔”义的书证为词典编者自编的“老李日见衰老了,满口都是假牙”。其实,中古译经中有很多用例。如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19:“又六群比丘,满口着饭渐渐咽。”(T23/138/b13)又卷27:“汝何处衔来?满口河中得;如是无头尾,鲤鱼好肉食。”(T23/199/c15-16)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卷4:“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T04/554/b14-17)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7:“彼地狱人呻号吼唤,吼唤口开,满口热炎。”(T17/38/b19-20)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8:“复更强推,是时老父面覆于地尘土满口,因即命终。”(T23/668/b1-2)这里的“满口”均为“整个口腔、满嘴”之义。

《汉语大词典》“犹言一口,口口声声”义下始见书证为唐陆龟蒙《杂讽》诗之三:“当时布衣士,亦作天子客。至今东方生,满口自夸白。”其实,该义在中古译经文献中已能见到用例。如后汉安世高译《地道经》卷1:“如是昆弟亲属知识邻里,见哀离别视命欲断,地狱使者已到将入狱,在斯便转死,箭已射已,生死索行罪便牵往过世。亲属已还收发草洁,若忾声满口不止,出悲语见爱念,若干种胞颐涎⒊觯呼当奈何!”(T15/233/a23-27)“满口不止”,即口口声声地不停止。

“满口”在译经中还有“充满口腔”之义,《汉语大词典》未列入。如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2:“犹如田夫愚痴无智,远至妻家道路饥渴,既入其舍,复值无人,即盗粳米满口而,未咽之顷,家人即至,是人惭愧复不得咽,惜不吐弃。”(T03/61/c12-15)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o律》卷22:“不得大、不得小,如人两粒三粒而食,当可口食。若比丘食粳米满口无罪。若放恣诸根大团饭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T22/404/c15-18)宋天息灾译《菩提行经》卷1:“吃食勿满口,食勿令有声。食时不语言,亦勿大开口。”(T32/547/a11-13)

【弥满】【遍满】【周满】

这三个词语均有“充满、布满”之义。“满”与“弥”“遍”“周”构成并列结构的同义复词。

“弥满”。《周礼・春官・大祝》:“国有大故天灾,弥祀社稷寿词。”郑玄注:“弥,犹遍也。”“弥满”,即充满、布满。《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为《后汉书・任光传》:“使骑各持炬火,弥满泽中,光炎烛天地,举城莫不震惊惶怖,其夜即降。”事实上,在此之前的中古译经中就已有“弥满”用作“充满、遍布”义的用例。如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1:“王见释梵四王、诸天龙神弥满空中,敬心肃然,不识下马礼太子。”(T03/463/c26-27)三国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Y浩汗唯见大水。”(T12/278/a4-6)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卷2:“至诸佛般泥曰,一一等意,穿地藏骨,立七宝塔,周于四方,弥满佛界,高至梵天,施设盖幡,为诸佛别造塔,皆于一劫若百劫,供养众华、众香、众盖、幢幡、伎乐。”(T14/535/b28-c2)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7:“佛言:假令如东方恒边沙x土满其中众生,一一佛泥洹后,取舍利起七宝塔弥满其中,供养如上,从劫至劫,复过一劫,尽其寿命。”(T08/47/c1-4)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13:“若此王子出家学道者,成无上正觉,名德远布,弥满世界。”(T02/609/c17-19)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2:“众生数等,无量佛x,诸妙宝盖,弥满其中。”(T09/541/a17-19)

“遍满”。“遍”“满”两词同义,表“遍及、布满”。《汉语大词典》中最早的书证是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晏传》:“论荐党附,遍满台府。”《汉语大词典》书证年代稍迟,至迟在三国时期的汉译佛典中已见用例。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卷1:“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唯愿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满o洹精舍中?”(T02/839/c16-18)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2:“时王如是行善法已,有诸沙门婆罗门等,称传其德遍满诸方。”(T03/63/b2-4)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5:“缘觉及罗汉,遍满于天下;灭除我众兵,使无有力势。”(T03/517/ b26-28)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6:“以此慈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T02/574/a10-11)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3:“彼多闻圣弟子如是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调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T01/ 438/a5-11)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4:“时,善见王起银御床,出金楼观,诣大正楼,坐琉璃床,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娱乐,悲、喜、舍心,亦复如是。”(T01/23/c24-28)又卷21:“其后久久,有自然云遍满空中,周遍大雨,v如车轮,其水弥漫,没四天下,与须弥山等,其后乱风吹地为大坑,涧水尽入中,因此为海,以是因缘有四大海水。”(T01/139/b29-c3)以上“遍满”都是“满布、布满、遍及”之义。

“周满”。《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说文・口部》:“周,密也。”引申有“遍、遍及”之义。《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左传》隐公十一年:“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杜预注:“周,遍也。”《周礼》郑玄注:“弥,犹遍也。”(见上文“弥满”条)故“周”、“遍”“弥”同义互训,“周满”为并列式同义复词。“周满”一词在后汉安玄译《法镜经》中已见,如卷1:“夫开士者为众生周满其所愿,布施度无极,一已如是。”(T12/17/a11-12)中古译经中多见。三国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1:“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T12/270/c5-6)三国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卷1:“菩萨持戒为国故,于佛国得道,周满所愿,以十善行合聚人民,生于佛土。”(T14/520/a22-24)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1:“复令是等,周满十方,其数譬如,稻麻丛林,在诸世界。”(T09/68/b17-18)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16:“谓因手因水因口风吹,便生好声,周满四方。”(T01/528/a16-17)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众生业海广无际,净庄严云出妙音,业报如宝随应变,诸佛力故悉周满。”(T09/411/b11-13)以上用例中“周满”都是“遍、遍及”之义。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7:“出大光明如日普照,严饰宝幢周满大地。”(T09/506/b17-18)其中“周满”,资福藏、普宁藏、嘉兴藏本作“周遍”,可见“周满”与“周遍”同义。“周满”又可以作“满周”,二词逆序同义。如唐菩提流志译《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1:“于是如来顶放大光,满三千大千世界,光变其地普大成现大宝莲花,如来坐中,杂色宝光重重晃曜,合大千界满周空际。”(T19/265/c26-28)唐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卷23:“明理智,大愿大悲,满周十方,会融无碍,莫不皆由十回向位。”(T36/875/a7-8)又卷29“自行满周,所成之佛果。”(T36/922/a14)

【满布】

“布”有“遍布,分布”之义,《汉书・匈奴传下》:“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晋左思《吴都赋》:“屯营栉比,解署棋布”。“满布”,犹布满。《汉语大词典》该条最早的书证是近代观鲁《山东省讨满洲檄》:“父老试思我山东,自夏商以来,代有望国。汉时桑麻,衣被天下,经师满布人间,较之今日江浙,犹似过之。”过迟。西晋译经文献典中已见用例,即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1:“于是文殊师利发意之顷,令其世界满布莲华,便即度去。”(T14/457/b8-9)

【美满】

“美满”即美好,美好圆满。《汉语大词典》“美满”词条下最早书证为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事实上,中古时期译经文献中已出现用作“美好圆满”义的用例。如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o律》卷18:“见好射者,赞叹言:平正美满,实为工射,应受官禄。以此入阵,必自济身,又不失弓。”(T22/375 /a11-12)南朝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摩诃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色白发黑,盛壮美满,而彼成就耆年法者,为宿士数。”(T02、142、a1)南朝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4:“问曰:‘何以名美满?’答曰:‘戒为初五法聚,是名为美满。’”(T24/699/a10-11)又卷6:“时诸比丘各出房前游戏,见须提那羸瘦而问:‘先面貌休满者,身体美满手足平正肥壮,今何以羸瘦?’”(T24/713/c18-21)上举诸例中“美满”均为美好圆满之义。

【意满】

“意满”与“满意”属逆序同义词,表示心意满足、意愿得到满足之义。中古译经中有其用例。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1:“一切诸佛,若有众生,修念佛者,皆令意满,悉无有异。”(T09/597/b23-24)又卷47:“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决定无二。”(T10/248/b17-18)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3:“其性寂灭,得最上处无余求想,犹如饥人得香美食饱足意满无余求想,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解脱者即是如来。”(T12/874/b3-6)南朝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10:“善男子,汝莫作此思惟,且待少时,我欲知汝意,令汝意满后可舍戒。”(T50/168/c12-13)隋^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5:“譬如世间善巧戏人,于诸博弈樗h投壶种种杂戏莫不明晓,是人后时入诸戏会,谋取他人钱财珍宝,与彼戏时欲行诡诈,先示其负多输财宝,或至千万,或尽家财及余资业,悉入他手,要令前敌意满心奢,是人然后渐以取胜。”(T21/731/b13-18)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49:“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处居家,方便善巧,虽现摄受五欲乐具,而于其中不生染着,皆为济给诸有情故,谓诸有情须食施食,须饮施饮,须衣施衣,须乘施乘,乃至一切所须之物皆给施之,令其意满。”(T07/265/b22-27)上例中“意满”均同“满意”表示心意满足、意愿得到满足之义。《汉语大词典》收录“意满”,始见书证为宋叶适《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铭》:“高曾在堂,阖门骨肉百余,君尚未壮,所以事上接下,已能无一不意满。”过迟。

【圆满】

“圆满”,佛教用语,谓佛事完毕。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8:“菩萨摩诃萨住如是法,生如来家,出生一切智道,深入一切菩萨智业,舍离一切世间尘垢,调伏宝心,功德圆满,无上福田,广说妙法,安立众生,令一切众生,皆悉清净修习,摄取一切善根。”(T09/516/b28-c3)又卷45:“功德圆满日,出兴照世间,长养一切世,无量功德身。”(T09/683/a6-8)南朝梁僧伽婆罗等译《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卷1:“文殊师利菩萨、行吉菩萨、佛吉菩萨、药王菩萨、常起菩萨摩诃萨等,能转不退、善问无比宝顶修多罗等,住法云地,智慧如须弥山,常修行空无相无作,无生无体深法光明,功德圆满威仪具足,无数那由他世界如来所遣,有大神通住无性相。”(T12/250/a27-b4)南朝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2:“如来功德一切圆满,尽于十方,遍众生界,清净离垢,障碍永无;菩萨之身,功德未满,有余障故。”(T08/697/a2-4)《汉语大词典》此义项下始见书证举隋炀帝《与释智书》:“功德圆满,便致荆巫。”过迟。

“圆满”还有“完满,完善无缺”之义。这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举元脱脱《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其实,中古译经中频见其例。如三国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2:“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u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T12/274/a14-16)东晋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卷1:“又复纯陀!譬如春月十五日夜,纯净圆满,无诸云翳,一切众生,莫不瞻仰,汝亦如是。”(T12/858/a17-19)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其地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上妙宝轮圆满清净,无量妙色种种庄严,犹如大海宝幢幡盖光明照耀。”(T09/395/a8-10)后秦鸠摩罗什等译《禅秘要法经》卷2:“见此事已,次观像面,像面圆满如十五日月,威光益显,分齐分明。”(T15/255/b9-11)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6:“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T09/47/a18-20)

【贪满】

“贪满”,谓不知足。《汉语大词典》以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司天考二》“人之贪满者多祸,其守约者多福”孤例为书证,中古译经文献中有一例可以补充其用例。南朝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4:“以不贪满故,成就离欲。”(T32/415/ b12)这里的“贪满”正是“不知足”之义。

【肥满】

“肥满”,肥胖丰满。《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为《水浒传》第63回:“此时秋末冬初天气,征夫容易披挂,战马久已肥满。”这个书证过迟。东晋郭璞《方言注》中已见,卷二:“浑,盛也。”注:“们浑,肥满也。”中古译经中亦多见用例。如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25:“师子吼者,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T25/244/a6-11)此处的“肥满”形容师子王身材高大,肥胖丰满。隋^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29:“或复全身唯现骸骨,或头髑髅,身肉肥满,或头面肉,身露骨骸;或人手足畜生之身,或畜生脚而作人身。”(T03/787/a2-4)又卷30:“贫穷众生,皆得地藏,羸瘦众生,皆得肥满,牢狱系禁,悉皆得脱枷自然解散。”(T03/796/a18-20)唐代文献也有用例,如《文选・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李善注:“丰盈,肥满也。”

参考文献:

[1]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9

先来看“b”字的几个文献用例:

(1)《太宗文皇帝御制孔庙碑》:“鼓b皇皇,G婊鳎八音相宣,圣情怡怿。”(明陆N《(嘉靖)山东通志》卷三十七,明嘉靖刻本)

(2)《六朝・鲍昭》:“鲍参军作《数目诗》云:七盘起长,庭下列歌b。八珍盈雕,奇肴纷错重。”(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十三,明刻本)

(3)《服饰门・裳》:“(T)《说文》云:亦曰x,音b。字亦作惚。”(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三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九四一,636页)

(4)《康熙字典・人部》:侧,又同仄。《史记・平准书》:“公卿铸b官赤侧。”注:“赤侧,钱名。”(清同文书局刻本,子集中,21页)

(5)《寄苏眉源郡伯》:“罗山人b精于素脉,委蛇多暇,或有意乎此也。幸进而御之。”(明汤显祖《玉茗堂全集》尺牍卷三,明天启刻本)

(6)伏见天皇:秋八月癸酉立女御藤原b子为中宫,冬十二月丁卯号所生准三宫藤原肿釉恍辉门院。(清王先谦《日本源流考》卷十二,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以上,前四例“b”字当皆为“(R)”字。例(1)为“b”在明清刻本中早见者,其中“鼓b”并用,典籍“鼓(R)”经见,“b”用作“(R)”不待言。例(2)引鲍照《数目诗》,其中“歌b”字,《四部丛刊初编》本《鲍氏集》卷五《数诗》作“歌R”;《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艺文类聚》卷五十六《杂文部二》引《数名诗》亦作“歌R”;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贻堂刻本《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数目字入诗・鲍明远诗》作“歌”。例(3)引《说文》“x,音b”,检《说文》无此语,《广韵》:“x,职容切,平章。”则“x”实音“”。例(4)引《史记・平准书》,其中“b官”字,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作“官”。《四部丛刊续编》本《平斋文集》卷三十《饶州堂试・九》:“公卿请铸R官赤侧,以一当五。其后二岁,赤侧以贱,而废三官。”“R官”是汉代主管铸钱之官,本与乐府铸D之“官”相区别,王国维《观堂集林・齐鲁封泥集存序》:“官,此乐府铸D之官,非水衡掌铸钱之R官也。”但“”与“R”往往通用不别,如《正字通・金部》:“R,《汉志》‘黄’,《周礼》作‘R’;《诗》‘R鼓’亦作‘’,古二字通用。”因此,前四例中的“b”字,均为“(R)”字。

后两例“b”字皆用于人名,当与“章”同。增加形、声偏旁,是汉字分化和俗字产生的重要方式。“章”的增旁俗字很多,如《龙龛手镜・心部》:“P,音章,惧也。”又水部:“漳,音章,水名。”又马部:“,音章,马名。”等皆是。“b”字类此,可训“音章”,例(6)“藤原b子”一本作“璋”“彰”是其证,然是否为金名,并没有文献用例可以证明。但在用法上,正字或与其增旁俗字相同,如《字汇补・立部》:“章,又与樟同……又与獐同。”《康熙字典》同部:“章,又之亮切,同障。”与此相类,用于人名的“b”字当亦同“章”。

由此可知,明清刻本中“b”字实兼有二职:一是用作“(R)”字,二是用于人名。以例(1)早见推之,“b”之为字,用作“(R)”乃其初衷。然则以音、形考之,“b”是否可为“(R)”之异体呢?先说字形,篆、隶“章”字末笔一竖皆上出作“”,与“童(重)”形体非常相近,如《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1985:174)引《相马经》作“”,又引《尚方镜》作“”。后世写本刻本亦然,如《敦煌俗字典》(2005:542)作“”。因此,加金旁的“b”与“(R)”往往形近易混,如上例(2)中“歌b”字,“b”刻作“”,若不是“章”字末笔一竖直长可见区别,就容易误认作“(R)”字。再说字音,“章”字《说文》:“从音十。”英藏S.388号《正名要录》“右各依脚注”:“章,从音。”本是个会意字,《广韵》有“诸良”“之亮”二切。然考“章”与“(R)”音亦可通,如《释名・释亲属》:“俗或谓舅曰章,又曰。”“章”“”一声之转,“”正与“”同音。《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二十三》“背尊章,以忽”师古注曰:“尊章犹言舅姑也。今关中俗妇呼舅(姑)为R。R者章声之转也。”《丛书集成初编》本《韵补》卷二下平声“R”引作:“章者,R之转也。”《说文解字注》“材”字条下按云:“汉人曰章,唐人曰H,音。”《字汇补・立部》:“章,又之风切,音中。”皆“章”与“(R)”音同之例(按,《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汉语大词典》“章”字皆失收此音义项)。今“b”字“从金从章”而作,与“(R)”形相近、音可通,其异体关系似可沟通。

但是,以“b”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始见于明清刻本,使用时间未久;明清以来的汉语字书不收,在所收“(R)”等相关字条下也未提及;文献用例太少,不能与“(R)”同用,反映增旁俗字“b”与“(R)”的字际关系还没有得到社会和文字学家的认可。张涌泉先生(2010:48)《汉语俗字研究》指出:“合理的增旁俗字产生后,往往迅速为社会所承认,成为‘正字’而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正字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反……‘无理’的增旁俗字则很难为社会所承认,而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了。”“b”即后者也。考“姑章”字近代增旁作“嫜”,为前者“姑”从女类化也。《正字通・女部》:“嫜,杜甫诗‘何以拜姑嫜’,通作章。”《康熙字典》同部:“嫜,《广韵》、《集韵》、《韵会》‘诸良切’,《正韵》‘止良切’,并音章。”然“嫜”实与“(R)”音亦通,《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q姑”条:“又作,同之容反。《释名》云:俗谓舅嫜名。”“嫜”与“q”“”一声之转,皆与“(R)”同音。“b”与“嫜”盖相类也,但相比而言,“b”的地位却大不如后者。

最后再看“b”的贮存情况,《中华字海》、印刷本《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失收“b”字当补;《汉语大词典》(光盘2.0版)音“zhān馈辈晃螅可增补“人名”为义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谓“同‘\’”,“b”与“\”形音皆疏,不知何据?另,“b”与“(R)”音同形近,又有文献用例,为其或体可也,今之大型语文辞书不妨增之。

附 注

[1]为便于字形比较,本文“\”“(R)”等相关字形采用繁体。

参考文献

1.班固(东汉).汉书(颜师古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影印经韵楼藏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4.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

5.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刘熙(东汉).释名(《续修四库全书》第189册毕沅疏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释行均(辽).龙龛手镜(影印高丽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8.释慧琳(唐).一切经音义(影印《大正藏》本第5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9.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吴任臣(清).字汇补(《续修四库全书》第233册影印清康熙五年汇贤斋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13.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张玉书(清)等.康熙字典(影印清同文书局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8.

15.张自烈(明).正字通(影印清康熙九年弘文书院刻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篇10

关键词: 夜来 夜 来 昨天

“夜来”一词具有“昨日,昨天”义,这一用法在近代汉语中出现,例如: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宋代贺铸《减字浣溪沙》)

晚霞落尽,春寒月夜,尽管更垂帘幕护窗纱,还是难耐比昨天还冷的东风。

“夜来八月五日,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来。”(元无名氏《度柳翠》二折)

句中“夜来”对“今日”,分明是“昨天”之义。

“那妇人道:“叔叔却怎地忘了,夜来已对叔叔说了,害心疼病死了。”(《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做娘的问道:“这东西是那里的?”李安把夜来事说了一遍。(《金瓶梅》第一百回上)

以上两例中,“夜来”都是“昨天”之义。

宋元时期的“夜来”,多可明确为“昨天”。元杂剧:石君宝《秋胡戏妻》一:“我想夜来过门,今日当军去。”关汉卿《鲁斋郎》二:“好女人也,比夜来增十分颜色。”郑庭玉《花》三:“老婆子夜来晚间在狮子店里安下。”贾仲名《萧淑兰》二:“夜来清明,满家上坟,惟淑兰托疾不往。”

又例如:

本云:“夜来老僧不在,有失迎迓,望先生恕罪。”生云:“欲来座下听讲,不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在下三生有幸矣。”(《西厢》一之二)

张世英上云:“昨日萧公举家拜扫。……”正旦扮嬷嬷上云:“……夜来清明,满家上坟。……”(《萧淑兰》剧二)

以上两例中文化程度高的人讲“昨日”,文化程度低的人讲“夜来”。侧面反映了当时二者的文白差异。

如今,表“昨日,昨天”义的“夜来”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鲁中、鲁北、鲁南、鲁西、胶东、胶南地区通用。例如,“夜来我们去你那儿,咋就没碰上你?让你今儿去,你夜来就去了,不怕揭得锅盖早了?”

《汉语大词典》“夜来”释义有四:

“1.入夜。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2.夜间;昨夜。唐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卑人夜来俄得一梦。”《水浒传》第五六回:“敢是夜来灭了灯时,那贼已躲在家里了。”

“3.昨天。宋贺铸《浣溪沙》词:“笑粉香归泪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二折:“夜来八月十五日,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来。”《水浒传》第三四回:“总管夜来劳神费力了一日一夜,人页尚自当不得,那疋马如何不喂他饱了去。”

“4.魏文帝爱妾薛灵芸的别名。”

由上观之,除义项4为专用名词外,其他3个义项都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汉语大词典》中这三个义项之间的关系,笔者分析如下:

义项1“入夜”:这里“夜来”中的“来”为“来临,降临”之义,“夜来临,夜降临”,故此义项释为“入夜”。

义项2“夜间;昨夜”:这里“夜来”的“来”当解释为“过往”之义,查阅《汉语大词典》“来”有释义为“往昔,过去。《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追来孝。”在《故训汇纂》中“来”也有以下释义:

“9.来,往也。《读书杂志・史记第六・太史公自序》“追来孝”。王念孙按《经义述闻・诗・追来孝》“文王有声篇:追来孝”王引之按。

“10.来即往也。《读书杂志・史记第六・太史公自序》:“晋语:自今以往,吕氏春秋上德篇作:自今已来;吕氏春秋察微篇:自今以往,淮南道应篇作:自今以来。是来即往也。”

“11.来与往意相反,而谓往为来者,亦犹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之为安也。《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第一・内篇谏上》“自今已后”王念孙按。

所以《汉语大词典》义项2的“夜来”应理解为“夜过去,夜往”之时间。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夜来”与“花落”对举,可见“夜”与“来”结合并不紧密,表示“过往”义的“来”还可以与他语素组合成表过往时间的复合词,如《汉语大词典》中有“来日”一词,如下义项可作例证:

“3.往日,过去的日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唐李白《来日大难》诗:“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仙人相存,诱我远学。”王琦注:“来日,谓已来之日,犹往日也。”宋陈与义《和王东卿》诗之二:“来日安榴花尚稀,压墙丹实已垂垂。”

在《故训汇纂》中“来日”也有一义项为例证:

“97.来日,谓已来之日,犹往日也。李白《来日大难》‘来日一身’王琦注。”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当时“夜来”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还是一个词组,但很多情况下已演变为一个复合词,此时正处于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向合成词复音化快速发展时期。

义项3“昨天”:此义项中,“夜”与“来”已结合得足够紧密,固化为一个复音词。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站在认知视角的角度,以“现在白天”为视角点,对“刚刚过去的夜晚”来说,应该是“昨夜”。人们的认知有个习惯问题,即习惯上会把“清晨”作为一天的开始,既然清晨是一天的开始,那之前的“昨夜”自然就是“昨天的一部分”了。词义在发展演变中,人们会逐步形成以“部分”代替“整体”的习惯,“夜来”的词义即由“昨夜”义发展演变为“昨天”义了。

综上分析,《汉语大词典》中“夜来”三个主要义项的历时演变过程可描述为“夜,与‘昼’、‘日’相对”与“来,往昔,过去”“来,往也”结合逐步复音化为“夜来,入夜”义,进一步发展到“夜来,夜间,昨晚”义,以至“昨天”义。至此我们对“夜来”的“昨天”义的演变历程十分明确。

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董秀芳将“来”的用法归为“时间词后缀“来”的专指化”,她认为“来”在古代汉语中可以作为时间词后缀,结合面比较宽。并举例,如:

“古来娥英姜姒,盛德之妃,未有配食于郊者也。(三国魏高堂隆《后妃配郊表》,《全三国文》卷三十一)

“顷来闻汝与诸友讲肄书传。(汉孔鲋《与子琳书》,《全汉文》卷十三)

“夜来复雪,弟各可也。(晋王羲之杂帖,《全晋文》卷二十三)

“何似晓来江南后,一行如画隔遥津。(唐孙鲂《杨柳枝》词)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之六)

“日来至今,十有二载,是谓一纪。(南朝宋谢灵运《上书劝伐河北》,《全宋文》卷二十二)

“吾平平,但昨来念玄度,体中便不堪之。(晋王羲之杂帖,《全晋文》卷二十二)

“我先要去寻他,只因父亲死了,不曾去得。今来家私庄院废尽,我如今要去寻他。《水浒传》第三回)”

董秀芳指出,在以上例中,“X来”都是时间词与后缀“来”形成的结构。后来,“来”的这一用法衰落了,能产性丧失,一些由“来”组成的派生词中词根与词缀之间原有的派生关系变模糊了,导致这样的一些词从词汇系统中消失,而另外一些则固化为类单纯词而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近来”、“向来”。

笔者认为董秀芳将“夜来”的“来”归为时间词后缀有待商榷,“来”在汉语词汇发展前期与表时间的词素结合是有实际意义的,这在“夜来”一词的词义演变中得到证实。所以,表“昨日,昨天”义的“夜来”也不是派生词,而是由词组逐渐演变而来的主谓结构复音词。

“昨日,昨天”义除了可用“夜来”表示外,还可用“夜儿”表示,最晚在清代被记录下来。清代孙点《历下志游》十三:“谓昨日为夜儿,前日为前儿,明日为明儿,后日为后儿,此口头常语,无可考证者。”

“夜来”一词在山东方言表示“昨日,昨天”义,实际应用中,还演变为“夜儿”、“夜门儿”、“夜儿夜儿”、“夜天”、“夜儿个”、“夜儿里”、“夜儿地”和“夜来个”等不同变体,例如:这事儿,夜来个我就知道了,你还当新闻传呢;夜儿个半后晌,村里开来挂板蛤蟆车,听说来了个洋人。

“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这对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化、词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9.11.(电子版).

[2]赵艳芳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3]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7:109.

[5]董秀芳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7:303.

[6]董绍克,张家芝主编.山东方言词典.语文出版社,1997.1:20.

[7][清]王念孙撰.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

[8]白维国编.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3:621.

[9]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6.

[10]蒋绍愚著.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