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7 19:1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

篇1

关键词: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地位

一、引 言

我国最初是在二零零七年的时候,进行汉语国际教育讲师的扩招招收,随后规模就逐渐扩大,就出现了汉语国际推广师的职业,并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但是对培训对象也是进行严格挑选的,主要针对一些研究生高阶段,高学历的一些人才,他了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要对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上也进行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同时也会穿插一些实际的教学工作,从而发现问题。对他们也进行了质的要求,第一,要有良好的应变的个能力。第二,要可以熟练地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第三,有良好的交际能力,第四,要彻底的了解多方的文化内涵等多项技能。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跨国际汉语传播讲师,经培训后可以胜任多种教学工作,成为一种在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元属性

1.教学

国际汉语教学自然是很对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人,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国内,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便是老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教于学生,这个过程包括,整理教材,收集资料,课程设计,再进行实施。最后在进行考试进行考核,这是一整套的教学过程。而在汉语的国际教学中,他的教学方式也是在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并没有严重的脱离本体,与在国内的教学方式也有相同之处,汉语国际教学是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教学形式进行研究等,在经过专家们的一番选用与编写之后,同时对课堂的教学方式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便决定采取了两套教学方案即“讲授法”、“活动法”来进行国际汉语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与他们所吸收的效果,并且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教育方式,同国内教育相同的是,在汉语的国际教学中,也有定期考核的情况,在进行定期考核之后,根据其情况,再决定课程设计是否进行改变,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不仅相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方案也不尽相同,根据他们的学历情况,来制定培训目标,选择用不同层次,不同组织形式的的汉语国际标准来进行课程设计与整体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那些来留学的高材生,学院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水平来制定修业年限。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汉语国际已经小有成就,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汉语国际培训,也根据多年来的经验也制作出了多样的教学方案与资料。也逐渐开设多种学科,难易程度不同,从低到高可划分为,即简单地识字,认字课堂。简单地汉语应用。汉语教学等。也有高难度的高等汉语教学,甚至古文,中国文化的研究等。

2.学科

学科的本义便是对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在学术界的规则中,一门学科成立的标志是,在高校中,有专业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自二零零八年,国务院的学术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学科来,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长,并且是仅次于语言学的,而作为一个刚具成型的学科,所以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系统研究上都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的地方,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对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研究,并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汉语国际教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表现,所以汉语教学可以说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而汉语国际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汉语教学有相似之处。所以学术界对汉语教学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有“语言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三门基本专业,其扩展的专业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学、古文文化学、神经生理学等。在三门基础专业上,学术界也根据此进行了基本理论的的定义,所以汉语教学也开始进行实施,并出具规模。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世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文明,汉语教育是是一种传输途径,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但同时汉语教育也是一种语言教育,就教育而言,它也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心理学,传播学等诸多方面。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反思

汉语国际开展以来,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取得成果举世瞩目,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的问题,相关部门也拟定了一些方案,其中指出要针对学生的分布等情况,来进行课程详细的课程设计。该作者主张的而整齐规划的课程设计,却致使了一些现象的发生,即似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有相同的文化程度和和相同的学术背景才可以,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据相关人士的细心总结得出,很多学生的知识背景都与汉语相差较多,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具备此方面的知识,而较为也进行了社会调查与专业统计,在二零零七年的几所高校中,对同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中最多的是外语专业的人,人数达到近一半,中文专业的占五分之一,而最重要的对外汉语专业只有区区的三十人,还有一大部分与语言并无关系的专业,有理工的,建筑的,历史的,经济管理的等,这一部分所占的比率也相当高,而专业背景与此相关的只有一小部分。

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在招生时,对专业没有进行细致的要求,几乎各个高校都给出了相同的条件,首先是 大学应届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海外的汉语教师,但是也必须与学士学位具有等同的资格等,满足这些条件的学生很多,所以必然造成了他们来源广泛,专业背景复杂,这种复杂的情况致使了整齐规划的课程设置不能实行,从本科的招生来看,他的来源也只有高中生这唯一途径,但是高中的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系统的,基本上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生与文科生只是存在其他三项可得差异,所以说有很多地方还是相同的,在一现象,很多的高校都采取了一些手段来进行解决,比如鼓励学生不要居于自己的专业中,也可以跨专业进行选课。是学生不至于在其他的专业上那个都是零内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不同的,本科教育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同样的,不用考虑到他们文化程度,专业背景。但是与本科教育不同的,研究生教育都促使学生向专业化努力,如果学生的专业程度达不到,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所以在招生的时候,学生的专业背景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在招生简章上,也对专业情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二零一三年,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学生必须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表过自己的学术论文,同时还要参加考试,有初始和复试,也有一些实践项目。而在其他的大学中,也有相关的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曾声明,本校不招收跨专业的学生,允许部分导师招收本专业的学生。着一条条的规定都无不再显示着,主页背景的重要性。但是改变汉语教学专业的生源并不是容易的,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所以对课程设置进行改变,来适应这一情况。

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国别化 基础理论

目前,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语言文化呈现多样性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最大消费品市场,以及近几年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综合国力逐渐上升,国民海外消费水平逐年增高,国外人民来中国旅游的需要、华侨等海外侨胞等各个方面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正逐年上升。

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国别化,所谓国别化就是指汉语在各个国家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根据国家不同,表现也会不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问题,不仅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还要分析当地的语言特色、文化特色、思维特色等多个方面。要将汉语融入国别化教育新理念中,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授课过程中。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在对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的内涵加以区别。两者相比较,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是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要以国际教育的惯例依据,对德智体美进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汉语国际教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一门语言,还包含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本经、教育思维等多个方面。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在近十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规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大部分国家,汉语仍然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其语言覆盖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推广机构是孔子学院,其截止至2015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数量近500所,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其成功推广表明了汉语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折点。通过2004年至今十几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工作重点将想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专业,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问题,以服务汉语教学向更好更规范化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点由原来单纯的语言教学向中小学以及文化传播方向发展,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型期。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纽带,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国别化方面的问题。如在美国使用的教材,在对课程设置时如果忽视对平等、人权等方面的安排,会让学生产生文化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汉语教学的学习成果。可见,教材对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品类多样、内容繁杂,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区分进行课程设置,遵循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特点,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方式。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思路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现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教材的编写、授课方式、信息化资源利用情况、融合当地文化情况等几个方面。

(一)国别化教材方面

当前使用的一些优秀教材还需要加以完善,比如注重“学简识繁”、会话的扩展与缩略、课文内容的配套补充与注释、多笔画难字的应对等。现在尤其缺少的是汉语阅读教材,也可编一些顺口溜等。阅读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是通俗的,还要分等级。

(二)课程安排方面

针对于不同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安排长短期等班次,其配套的,需要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单独设计;另外,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课程安排上也要更加机动灵活一些,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书法、音乐、朗诵等多个班次。汉语国际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多关注参与学习的国家特色、学习习惯、文化习惯等。

(三)授课方式方面

要区分与国内的授课方式,引用当地授课方式,用当地授课思维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拓展教学与延伸练习,将字组成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组合运用,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句子,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社会性。有效的网络语言学习应当包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网络课程中,教师要掌握所有网络教学中互动工具的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在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协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提倡完善汉语语料库,字是常用的,要分级的,有注释,形式立体化的,字表和词表可以放进网络。字库可以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词库包括单双音节和骈语;句库包括不同的句型。

(五)融合当地社会文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

以区域为视角,让汉语国际教育融合某一区域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是剥夺学生本身的社会文化特色,而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特色,与各国人民进行社会文化上的对话,是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交流方式。

(六)改善国别化教师问题思路

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推广学习的效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密切连结,构成第二语言教学的三角体系,该体系的运作基础主要立基于课程规划与教材编制。教师应该平常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水平,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这也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一、引言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汉教硕士”),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其构成,各家有各种论述。在这些论述中,申继亮、王凯荣(2000)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他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认为,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相比之下,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第二,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第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目前,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第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参考杨惠元(2007)的论述,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唯有简洁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学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先由老师领读,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师生问答(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他们两个人不认识。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第二步,呈现三个例句(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并给出了例句,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以上两份设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认为,“认识”一词“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请看:①我认识玛丽/这个字。②这个人/字我认识。③你俩认识吗?④你认(识)不认识麦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认识”后接宾语,宾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②中,“认识”的受事(即“这个人”或“这个字”)出现在句首,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③中,“认识”不带宾语,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④则含有“认(识)不认识”这一说法,涉及正反问。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教师需要注重。确认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或者教师引介情景,学生根据引介说话。还是以“认识”为例,教师可板书一汉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三是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说课时,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怎么教”,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微格教学要有录像,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组织微格教学时,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也受到了世界人民前所未有的关注。汉语国际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用而生。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中国文化。本文就将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的内涵,并对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阐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应该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时需要掌握的“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指语言课外的文化课教学,还应该包括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①周思源先生将“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称为“文化因素”②。

二、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体现

上文已经给出了文化因素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渗透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中的文化;二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即语用文化和文化背景知识。

(一)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就使得许多外国学生特别是母语属于印欧语系的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实,将语言置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学习,就会减少很多困难。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以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为例。

首先,汉字有两级结构单位,即笔画和部件。汉字主要有―(横)、丨(竖)、丿(撇)、、(点)、()(折)这五种基本的笔画。这五种基本笔画有三种组合方式,分别为:相离,如“二、川、八”;相接,如“人、几、工”;相交,如“十、力、也”。部件又称偏旁是一种构字单位,由笔画组成并且能组配汉字。一般合体字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和部件的组合方式有七种,分别为:左右结构,如“明和许”;左中右结构,如“谢和树”;上下结构,如“花和出”;上中下结构,如“鼻和赢”;全包围结构,如“回和囚”;半包围结构,如“风和区”;穿插结构,如“爽和噩”。

其次,从造字法来看,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象形是指根据真实的事物来描绘形状的造字法。如“日、羊、瓜”等。而在象形字上加个提示符号或者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就是指事,如“朱、甘”就是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另一种指事字是在象形字加上提示性符号,如“朱”原来的意义是表示赤心树,在“木(表示树木)”的中间加一个点,表示赤心所在的位置。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部件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字,新字的意义就是这些部件的意义的组合。如“休、取”等。会意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由不同的字组成的会意字就是异体会意字,如“休”,“人”和“木”两个不一样的部分,组合后表示一个人在一棵木(树)下,就有了“休息”这个意思。而用相同的字组合成的字自然就是同体会意字了。如“从”,是由两个相同的“人”字组成,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就是“随从”的意思;“森”,三木,表示森林。形声字是指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的新字。如“洋”,由形旁“氵(水)”和声旁“羊”组成,形旁表示海洋里有水,声旁“羊”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形旁大都是象形字,而声旁则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

最后,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汉字的同时,也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汉字的文化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俗和古代文化知识。如在讲授“茶”字时,可以解释一下“茶”在中国古代中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民间有“三茶六礼”的说法。茶在中国古代婚礼中是最重要的聘礼,被称为“茶礼”。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茶就被列为了聘礼中不可缺少的礼品。从此以后,送聘礼就被称为了“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接受聘礼,也就被称为“吃茶”或“受茶”。而所谓的“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洞房里的“合茶”。③再如,在讲到“男”和“女”这两个字时,可以讲解一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社会秩序的由来。男子在古代以体力耕田,所以在农耕时代男子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而女子,就如“女”字最初的字形一般,就是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于男子,从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二)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运用该种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语用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常常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最先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这里以文化背景知识中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展开叙述。

中国古代文学依发展顺序可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和明清文学几个大的阶段。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古代壮丽的文学画卷。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可以大致分为神话、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五个类型。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让外国学生像中国学生一样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除了把汉语作为专业学习的外国学生以外,很少有学生需要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只是把这些知识作为学习汉语的背景知识或者是在高级阶段为了提升汉语能力而进行的知识补充。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神话寓言作为课前语言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和“羿射九日”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情况适时地把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拿来供学生们欣赏。这些故事和文章不一定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或者掌握,只要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和文章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学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妙之处就可以了。

文化因素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汉语教学可以加深外国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通过汉文化教学可以促进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所以,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三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注解:

① 张继伟.《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

篇5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其目标为培养第二语言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现实情况是,在很多高校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接触第二语言学习得以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缺乏锻炼机会,能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既然对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实习困难重重,那么,在当今日益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就只能另辟蹊径,探索网络实习的道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出一种网络实习模式(刘亚辉,2015)。该校与一家汉语教学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生在接受一定培训后,自行选择教材,自己把握进度,上传PDF课件、音频或录制视频到在线课堂,经机构老师把关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上传到网络孔子学院进行在线授课,课后会有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的老师第二次审核,若出现问题不符合要求则会关闭该节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录制。

二、网络实习简介

网络孔子学院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汉语学习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分享学习经验,以及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和志愿者提供汉语教学,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网络孔子学院会将一定的在线教学名额分配给语言机构和部分高校。而汉语教学机构在获得这些名额之后,通过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将这些名额分配给经过培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这便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与该语言机构发展中的网络实习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刚开展不过两年,国内也鲜有高校施行此类专业的网络实习模式。浙江财经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的高校之一,无甚经验可循。本文为笔者在网络实习基础上的经验之谈。目前该校实习生的上课形式主要是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直播课就是网络在线直播课堂,在教师录制期间会有学生在线听课。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应立即解答,学生不愿听的话也可退出,这对教师的讲课质量要求很高。直播课要求上课时长不得少于15分钟,上课期间会显现出教师头像和课件内容,这种形式比较有利于学生捕捉教师发音的嘴型,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对于教师来说也比较能锻炼胆量,考验教师心理素质。定时直播课上课时间更为灵活,在7-12分钟之间,上课内容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只出现教师声音和录制视频,不出现头像。因此对教师上课时的背景、着装和仪表不做过多要求,只需保持音质的清晰就可以了,这无疑可以让教师更加从容。接下来笔者将对这种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

三、网络实习操作流程

(一)实习前的培训

对于实习生的培训主要是汉语教学机构老师到校进行的实际操作指导和正式上课前的网络线上指导。指导学生怎么制作课件,如何使用浏览器登录在线课堂,怎么创建直播课或定时直播课,如何上传PDF课件和录制视频,怎么使用录制软件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内容比较具体和实用,为实习生前期准备减少很多麻烦。

1.课前准备

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作课件。那么应该怎么准备课件呢?什么样的课件才符合要求?下面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件制作推荐使用WPS演示,便于制作完成后直接转成PDF格式。这是由于在网络在线课堂上,PDF格式上传的课件不易乱码和出现混乱,安全指数较高。不过PDF格式的课件没有动画效果,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上课的生动性,会使学生缺乏新奇感从而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PPT背景选择不要过于花哨,但也不能太单调乏味。部分实习生出于美观的目的选择一些色彩鲜艳且内容复杂的背景覆盖整个画面,而字体颜色又较淡,导致的后果是教师自己都有点看不清更何况那些语言初学者,这是极不可取的。同时过于单调简单的背景又会使人产生乏味心理,缺乏兴趣。这就要求实习教师把握好度,背景最好与教学内容相协调,打造一个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PPT,绝对会令人眼前一亮。字体颜色和大小视情况而定,字号推荐32号,可大不可小。课件做到精炼简洁,避免冗杂,以教师讲为主,不要出现大版文字。比如词语3-5个即可,可以适当的加上拼音、词性、解释或图片等,让PPT显得简洁美观大方而又充满吸引力。

制作课件时,注意文字图片相结合,图文并茂,注意使用高清图片,不推荐使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和电子版教材截图。首先是因为会与PPT背景和手打字体显得格格不入,极不美观。其次是照片和截图的清晰度也无法保证,上课的视频里很有可能糊成一片,有不少实习生的课程回放因为这个问题被关掉。PPT内容的选择原则上由教师个人决定,培训机构不会干涉。教师在编写课件时,灵活选取教材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切勿全盘照搬照抄教材内容,可根据需要选取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需考虑PPT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针对性,要根据该堂课针对的学习对象决定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根据所讲难易程度以及面对的学生群体,语速适中,配以一定的外文注释和汉语拼音,并注意书写正确。笔者曾在在线课堂上看到一名汉语教师讲寓言故事,该课标明针对初级水平学生。然而在她的课件中,一页PPT里有将近150个汉字,分布得密密麻麻,并且出现很多生词,标明拼音的却只有五六个,再加上该教师读得磕磕绊绊,平平淡淡,原本进来的十几个学员在5分钟内便走了一大半。这样的结果不仅打击了教师自信心更是令原本对神秘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感到失望。因此,课件的制作必须要用心,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个人着装和背景准备

接下来需要准备个人着装和上课背景。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教师上课的着装和背景有明确要求,教师需着装整齐,背景画面清晰明亮,不允许模糊、卡顿或颜色阴暗,声音清楚无杂音。部分实习教师缺乏这种意识,比如穿睡衣或无袖上衣上课,甚至以宿舍为背景,光线暗沉,背景杂乱。这些都会导致孔院审核老师关闭课程,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3.上课

关于怎么上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笔者在这里不多赘述,只提几点建议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课程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片头(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课程主干知识,片尾(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片头包括欢迎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在线课堂)、教师自我介绍(我是本节课的老师,XXX)和课程简要介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片尾进行简要总结,说结束语,具体措辞教师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更改。在线课堂时间多则15分钟少则7分钟,这与现实生活中长时间授课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安排,考虑如何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浓缩成短短的十几分钟。建议每节课以一个知识点为佳,将一个知识点讲解分析透彻即可,切勿多个知识点混杂,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知识点,可以拆分成多节课。教师上课注意行为规范,避免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比如摸头,手指卷头发,整理衣服,来回移动,无意义词语“嗯、啊、呃、然后”频繁出现等,因为当教师出现在摄像头下时,这些行为会愈发引人注目。

上课时教师要时刻注意个人头像和下面的音柱,如果发现教师头像显现不出来或音柱左右没有波动,就说明网络或系统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否则该节课最终会作废,前功尽弃,需要教师重新录制。另外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在线人数,获取一些侧面信息,比如说如果教师正在讲解语法知识,发现学生都陆陆续续离开,剩下的人寥寥无几,这就说明讲解内容过难或者讲解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失去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课程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击下课按钮。定时直播课的教师有时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将视频上传成功,点击上课之后去做其他事情,忘记点击下课按钮。要注意,如果上课时长超视频时长过多,审核老师也会关闭该课程,要求重录。当录制课程结束,教师可以看一下视频回放,检查一些是否有不当行为。如果发现错误,当时没有及时更改,那么教师可以自己关闭该课的回放功能,重新录制。以上便是实习生实践的主要流程,笔者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主要是针对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两种形式,而在线课堂还有点播课和系列课等其他形式,这些留待之后补充。

四、网络实习的不足之处和改善方法

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作为一个上线不久的大规模在线汉语学习网站,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目前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无法忽视。在线课堂系统非常不稳定,会出现课件打不开,网站登不上,上传课件无法删除等问题,因此希望有关工作人员对网站的维护和升级工作能够做得更加到位,为老师的课堂质量和授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证。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课堂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较为单一的现像,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往往是教师们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上课期间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工具也极为有限。因此建议在线课堂可以借鉴其他网络课堂(如MOOC)的模式,设立一些交流区、讨论区,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培训尚未成熟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进行网络实习期间,教学机构的老师针对学生上课视频中专业和教学方面指导少之又少,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自己改进,故而进步空间比较有限。因此建议教学机构老师加大对这方面的指导力度,提高上课质量,形成三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尽管网络实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目前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次良机,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能对自身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实习生来说,首先,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变“死学”为“活学”,对于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有一个简单了解和认识。其次,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实习生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网络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观察其他教师教学方法和处理手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在线课堂实习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日后追求更高发展比如考研或求职打下基础,令其对自身今后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清醒的认识。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网络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取得突破进展,但网络实习这一平台却仍未普及,影响面积亟待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仍需不断努力,将网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努力创新,让全球的汉语国际教育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刘亚辉.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语文(中旬刊).2015,(7).

[2]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EB/OL]http:///.

篇6

摘 要: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母语不是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最重要的不同语言使用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正确的汉语,更要让每一句汉语都用在正确的情境下,表达说话人的真实想法。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引起词不达意甚至造成误解。本文就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策略做简要陈述。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现在不能单纯地将重点只放于教授语法、语音、词汇、汉字上,还应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正确的情境下使用正确、合乎汉语使用规则的汉语。学习汉语的学生无时无刻都处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和中国文化相比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文化不同点。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的人的交际,需要应对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带来的问题,和跨文化语境的问题。跨文化交际是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也不能理解就会造成信息输入或输出的差异、错误,严重的还会引起文化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跨文化交际者随时都纠结在自己本身文化与正在学习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学习者习惯于自己母语环境下的社会交际规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在面对与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时,学习者也许会有迷惑、费解、难以忍受等负面情绪。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和学习对方文化,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学习第二语言的第一课起就要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而对外汉语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也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师是沟通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掌握两种文化间的差别,做具体分析,详细讲解,化解文化差异有可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方便学生使用地道的汉语来进行交际。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我们汉语教师一个主要任务。

但因常常处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所以很容易造成学习者会将两种不同文化相结合的情况产生。我们应努力避免“第三种文化”的情况。与中国人交际的时候就要遵守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交际规则,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要遵守他国文化,运用他国的交际法则来进行交际。这样才是符合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也是我们跨文化交际所应达到的水平。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敏感,并且能在出现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妥善地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单纯地指语言能力或者交际能力,而是二者的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实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不仅要求说话者说出的汉语是符合语法规则、发音标准的,更要求说话者使用的语句一定要符合说话时的场景,用语合适恰当,不会造成听话者的误解或者误会。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如果语言交际能力不能达标那么就无法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在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指言辞交际以外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例如肢体语言、衣着和化妆、对拥挤的承受程度等等。而非语言交际能力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部分。但非语言交际能力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探究对比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异同。

2.语言规则与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很自然地将精力放在语言教学上,目前也将越来越多的精力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规则转换。但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运用语言在此语言使用国家内进行交际,这就要求我们的交际规则要符合对方国家的要求。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在语音语法上出现的错误外语国家的人可以轻易地察觉,并且可以宽容地原谅,因为毕竟我们对“外国人”的语言要求并没有那么地高。但如果在交际规则上违反了外语国家的规则就很容易引起误会甚至反感。例如在中国,邻里之间见面一般都会问候一句“去哪呢?”“干嘛呢?”等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会是私人问题。在西方隐私是最需要被保护的,但其实中国人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窥探其隐私的心理,只不过是一种避免见面不说话的尴尬的解决办法。但如果外国人不能理解的话就会造成文化冲突。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多偏重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教学而忽略交际规则的讲解和演练。多次反复地训练,运用播放真实场景的视频等方式来加深学生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第二语言教学中应注重分析词语的文化意义。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很多词汇深层次意义,这是不深入学习汉语的人所不能了解和理解的。然而这些词汇的深层意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如果学习者没有了解过词汇的深层含义,当听到的时候就会一头雾水,不明白其真实含义。但如果学习者在不了解词汇的深层次意义时使用了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词语的含义包括概念意义和文化内含意义。概念意义是词语的表层含义,表述的是客观的理解。而文化内含意义是人们赋予词语新的含义,这个含义可能和词语的本身是有联系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历史演变增加了与词义本身并无太大关联的含义。而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老师要对双方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同一个词语上的文化意义有着什么具体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例如,“狗”是人们喜欢的小宠物,在汉语中有的时候却常出现在不文明用语当中。这对于西方文化对于狗的喜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含义。美国人经常形容一个人非常幸运,会说“You are a lucky dog.”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如果学习者在与中国人交流时本能地运用翻译法将这句话说给中国人,就会引起中国人的不高兴。本来是一句赞扬的话,却会造成是在侮辱他人的感觉,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再如“work like a dog.”(像狗一样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its days.”(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这两句美国常用俚语都是用在赞赏他人的用语。但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一个是用“狗”来赞赏他人的。

还有就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代名词的“龙”。“龙”是中华民族最为神圣的代表,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我们从小以来被灌输的就是“龙”是一种非常高尚神奇的圣物。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和向往,“龙”也是中国人名字的常见字,父母多希望孩子名字中有“龙”字来表达对孩子抱以美好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但“龙”翻译为英语“dragon”,这个词在英语当中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恐怖,怪异的怪兽,常常出现在科幻恐怖电影当中,这明显与我们所说的“dragon”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现在在区分这两种不同感觉的“龙”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 dragon”来代表中国文化中的灵物——“龙”。

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话,也许经常能听到中国人邀请其到家里做客,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有空来家里吃个便饭吧!”但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从不可能真的拿自己家吃的所谓“便饭”来着招待客人。外国人去中国人家里做客,一定会震惊于这顿“便饭”的含量。我们一般都是将自己的拿手好菜、大鱼大肉盛情款待我们的客人,甚至在告别的时候还要补充一句“招待得不好,请多担待。”英语中的便饭的对应词是“potluck”。“potluck”在英语中还有每个被邀请的人各自带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便饭,大家一起聚会。这样的“potluck”真的就是便饭的含义。西方国家没有谦逊表达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他们自然联想到中国人邀请其到家里做客就是吃一顿普通的便饭而已。而这两个词在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文化意义。例如,“他每天睡觉很晚,上班迟到是家常便饭”,这里的“便饭”的隐身含义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potluck”在英语中也常做形容词,表示“碰巧的”“碰运气”含义。这也许是和它的本义相关联。“potluck supper”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聚会,大家吃的东西都不是特制的,大家在“potluck supper”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好吃不好吃就是“碰运气”了。例如,“我不知道周围有什么好吃的,but let us take potluck”,意思是我们碰上什么吃什么吧。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有着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这时就要求我们对外汉语老师和学生一样都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地发觉这之间的不同,尽量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会造成文化冲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情景教学法,将词语带有文化意义所出现的场景真实再现,让学生扮演情景人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并且一定要尽可能地发掘多样地场景,让学生可以灵活应变。再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对比的重要性。要和其本身的文化进行尽可能充分的对比,让学生真正地区分这其中的不同,才能更好地使用词语,并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四、总结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不能总是使用翻译法来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要意识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容易造成文化冲突的部分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指导,要成为一座桥梁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始终要将汉语的交际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我们不仅要教授正确的汉语,还要让学生们在正确的情境下使用合乎中国交际规则的句子,让每一次交际都是有效合理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张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应用型

201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暑期高级讲习班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外汉语学者们论述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国内与国外进行的汉语教学完全不同,在国外,不是以大量的词汇记忆,语法讲解为主导,而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为前提,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进行相应的汉语教学。因此,对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使我们必须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如何开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与母语共同讲解汉语的能力,并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本文将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探索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

一、 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因

(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而目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正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应用型”主要体现在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双语言”和“双文化”,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才能成为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二)提高学生语言对比分析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一部分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对比分析能力。比如,《语言学概论》课程,如果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国外的一些语言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入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别,并且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避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同时,在双语类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学习另一种文化,建立起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了解语言讲授国的文化、习俗,以及思维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便于对外汉语教学。

(三)新型汉语教材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

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 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

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

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

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 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尝试推行双语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须要探讨。

第一,从授课内容来看,哪些课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根据我院最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汉语言模块、外语模块、文化模块(包括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两部分),教学技能与管理模块。我们计划从以下课程入手,开展双语教学:汉语言模块中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文化模块中的《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第二,从授课的语言比例来看,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英语比例为5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中英语比例大概为20%;《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40%;《中国文化要略》课程则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50%。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还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接受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第三,从教材的选择来看,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双语材料,教材的选择可以有三种途径:全外文教材、中文教材加上外文材料,或者教师自编教材。全外文教材,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如何?中文教材配合的外文材料是否合适?教师如果自编教材,外文部分是否会有错误?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在接下来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

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有其必要性,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条件,但是,开展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双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学院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双语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60

1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课题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实践是一切知识获得的前提。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

实践教学是教育体系范畴的一个重要組成,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实践教学力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结果表明,单一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同的活动与不同的素质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对应性。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体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调查等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人潜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应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在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主要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研究在上古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言,以及东汉以来所发展而成的古白话。虽然古代汉语课程本质上属于语言学课程,要求学生认知汉语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但从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接触古文很少,基本上对古文没有太多感性认识,毫无古文功底可言;另一方面,从课程本身来看,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理论问题,本身既涉及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又要求对汉语历史演变特征细致描写,对于古文阅读能力薄弱的本科低年级学生,课程难度极大。鉴于此,要求古代汉语课程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王力先生曾指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4]当前,古代汉语课程工具性特点和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已取得学界的普遍共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目标的设置也是可行的。

古代汉语课程所涉语言时代跨度大,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当然,本科阶段的古代汉语教学,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这一目标就要求在教学上要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充分提升古书阅读能力,牢固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

2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实施原则

2.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古代汉语课程为语言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理论性。考虑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又必须以古代汉语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工具,以此指导学生的古书阅读,帮助学生从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在基础理论的充分掌握的前提下展开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的实践能力服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古籍作品,并在阅读中对其殊句式表达、虚词运用等语言现象作出某种程度的总结概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古书阅读的实践中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指导古书阅读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古书的阅读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看,不少学生能够自发地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并能在读书笔记中整理出质量较高的课程作业。理论和实践结合,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和现象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养成了学生自觉观察古代汉语现象、搜寻古代汉语材料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2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相结合

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提,而发展能力则是掌握知识的目的与归宿,而能力的提升又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与深层次理解。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的知识存在两种类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5]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二者共同构成个体总的知识体系,而显性知识又植根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与向导,支配着个体的认知过程。而隐形知识的获得,并不能仅靠理论教学,必须以实践为途径,在实践教学中获得隐性知识,从而提升能力。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学生的隐性知识的获得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化为阅读古书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学生亲力亲为,在对相关古文一定量的研读练习过程中,才能系统构建起自己古代汉语完整知识体系,促进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

2.3信息反馈与课程调节相结合

教师在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古代汉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练习、作业、见习等环节,建立并疏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渠道,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自主性等方面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与通畅性,在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升与古代汉语能力的发展。

3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实现途径

3.1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调整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构建起以文选、通论、常用词三要素相结合的内容体系,给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堅实的基础,也给建国后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体系建构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虽有各类古代汉语教材不断面世,但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古代汉语教材,经过不断修订,仍然是当前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教材之一。该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至今仍具有经典价值,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从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当前古代文献研究现状来看,完全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就容易忽视专业特点和古代汉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对教学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非常必要。

(1)增加有关汉字方面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能胜任面对国外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汉语教学的任务。而汉字历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构形特点,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往往对汉字的兴趣极为浓厚,这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理论,能对一批常用字的构形以及字形的发展演变做出正确的分析。汉字构形多与意义相联系,加强汉字教学也能促进古代汉语词义方面的学习,可以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水平。

(2)调整文选部分的篇目。古代汉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无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合适的。因此,文选部分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部分,所选篇目较为丰富,但内容以文言文为主,并主要按时代编排,虽自成体系,也颇能遵循汉语发展的时代顺序,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如教材将《左传》《孟子》等先秦部分难度较大的文言文置于初始段的教学中,无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对自主性学习有一定的障碍。故在不破坏汉语时展的顺序性的同时,有针对地按照文选的难易程度很有必要。如将相对较容易的《战国策》以及学生较为熟悉的《论语》中的一些章节置于教学前期,学期后段再学习《左传》《孟子》等,由易而难,有利于学生学习。

(3)增加古代汉语的练习部分。当前的《古代汉语》教材并未设计练习部分,学生无法在预习中充分把握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后也无法通过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不利于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在教材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后思考与延伸学习的设计。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练习环节,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自主性更高。并且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专门列出有关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供学生按图索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3.2课堂教学方法的借鉴与革新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多以讲授法为主,通过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更无法真正应用,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可以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准确地揭示课程学习目的,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围绕学习目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行个体探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并完善结论。教学中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通过课堂讨论、合作交流发现新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如在教学文选时,可将具体章节落实给每一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研、小组讨论,对文选中的重点句式、重点字词加以研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相关句法特点、词义演变规律,以获得并巩固新知。这样既凸显了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也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3实践环节的优化设置

首先要优化设计好练习环节。利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加强学生实践。如阅读训练、课程论文、文言文创作等,尤其是要加大文言文的阅读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大学相关社团、系、院乃至校级平台发起并组织一些有关古代汉语方面的活动,如有关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汉字听写赛,词语理解赛等,这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古代语言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好系、院的学生实践基地,如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孔子学堂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古籍形态,熟悉古代文献,感知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帮助教学的完成。如嘉兴南湖景区的揽秀园,荟萃了文徵明、何绍基、董其昌等历代文人所书碑刻九十余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走出校门,研读并整理这些珍贵的古代碑刻文献,标点翻译其中的一些篇章。通过辨文识字,离章析句,感知古代文献的整理方法,加深对古代汉语课程的认知,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 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J].2006(4). 

[3] 封传兵.实践论: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 王力.古代汉语(一)[M].北京:中華书局,1999:1. 

篇9

关键词:电影资源;汉语国际教育;策略探究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是汉语交际能力。总体来看,对学生汉语知识体系、对外转换存在较高要求。某种意义来看,语言学较为抽象,和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不同,语言学没有既定的公式和清晰的知识逻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大概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以学习方向为目标,多思、多学、多练、多用,借助此,来健全文化素养,本文立足于汉语言教学,就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运用电影资源进行策略探究,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内容结合可能性

表面上来看,电影是声乐艺术、视觉艺术的载体,深层次来看,电影中诸多构造元素包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无论是悠悠历史长河中历史故事、人物、典故、传统美德,抑或者是戏剧、武术、舞台剧等,都无一例外地透露出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可以看作是古代的精神文化的现代表现,也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人类文明正是在不断的继承、创新、发展中取得进步,而电影正是其中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无法脱离人类文明独立存在,这也就意味着,电影的人文气息,可以用于语言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发展。

(二)艺术展现结合可能性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当下,可以借助电子信息设备,向学生展现图画、建筑、声乐、人物形象、舞蹈、服饰、雕塑等,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的画内空间,可以引人入胜,带给观看者喜悦、感动、兴奋、辛酸等,能够很好地牵引观众的情绪,同时,电影作为虚拟现实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借助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观看,还可以将学生平日无法接触到的现场场景予以充分展现。在汉语言国际教育中,语言教学对情感教学、情境教学依赖程度非常大,如果只是单纯的从书籍中、从言传身受中、从周围世界中发现语言的魅力,无疑是枯燥的、局限性的、效能弱的,同时,由于不具备外语学习场景,学生只能强化汉语认知,对汉英转换、跨语言交流、国际文化等往往认知不佳或无法学习到位。由此而论,电影的艺术展现与汉语国际教育存在较好的贴合性。

(三)艺术表现结合可能性

电影的人文气息是电影的重要内涵来源,也是反映地区、国家、民族文化或社会气息的重要载体,从文化上,电影可以看作为传统文化的“大杂烩”,是了解地区、国家、民族历史沿革、文化精神的重要切入点,从社会现象上,现代快餐式电影、商业电影等,对社会现实等具有较好的披露现象,是窥探地区、国家、民族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视角。汉语国际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深入剖析文化传承中的文学、哲学,还需要透过社会思想意识,将汉语言的魅力转化为可接受语言或是通俗性语言,传递给外国人,由此来看,可以将电影与汉语国际教育充分联系到一起。

(四)英汉互动结合可能性

英汉互动的关键,不仅包括英汉听翻、英汉文翻,而且,语言的正式性和口语化,语言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等都要予以充分掌握,对语言应用技能的掌握一般需要创设情境,借助情境教学,让学生模拟情境对话,弥补学生缺乏外语对话情境下,跨语言交流能力、口语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正式性及口语对照转换能力锻炼上的不足等。从电影上来看,电影可以借助中英配音、中英字幕增强汉语、英语对照性,借助电影取材于生活中的特色,将汉语对话、英语对话还原到情境中去,由此来看,电影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充分融合。

三、电影资源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策略

综上探讨,电影资源在内容、艺术展现、艺术表现、英汉互动四方面,可以在汉语言国际教育中发挥实质性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所探究的应用策略也可以该四方面为视角,总结归纳具体措施。

(一)介于内容的应用策略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内容的运用主要是侧重表现在一个地区、国家、社会的文化,以此作为电影选用、电影浅析、句段学习、电影感悟等的基础。首先,以文化为导向,收集本国及外国有关的电影,必须注重的是电影是否突出表现文化特色,是否具有时代代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透过电影,了解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时代特征、历史沿革,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可以在汉语言对外传播中,向外国人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彰显汉语言的价值,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尊重外国文化,辅助跨语言交流活动,或是增强外翻能力及外语写作能力、对外教学能力等;以文化为导向进行电影浅析,是为了督促学生对电影进行深入的了解及把握,明确电影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文化内容,并通过中外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及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等问题,对增强学生处理国际事务,实现跨区、跨国合作存在较多便利;以文化为导向,展开句段学习,语言素养对知识积累依赖程度非常高,对文化、哲学、世界、人文等的探索永无止境,教师在督促学生展开句段学习,了解文化的运用情境外,还要激发学生自主识别、自主验证、自主积累、自主运用的动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取得长远发展;以电影感悟上来看,文化不仅体现在表面上的俚语、习惯、风格等,还体现在更深层次上的潜意识、自我意识、行为等,需要学生通过写作、践行等,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在具体应用时,也能较为熟练地规避文化摩擦风险,更好地展开对外交流活动[1]。例如,以文化为导向,可以选取《居山》,该片以我国文化价值非常大的终南山为背景,除了展现终南山生活状况、精神状态外,还将国学、自然、修行等融入进去,对了解我国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遵循自然具有很大的帮助,在选取之后,教师还要对电影本身进行浅析,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电影中的深层次内涵,借助电影中的一些对话等,还可以督促学生自主浅析、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让学生写读后感或践行报告的情况下,对中华文化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二)介于艺术展现的应用策略

电影中的画内空间可以以情节、对话、人物、声乐氛围、肢体动作、建筑、服饰、神态变化等,为观看者勾勒视觉声乐艺术,同时启发观看者思考,鉴于此,将情感或是道理讲述给观看人员,因而,透过艺术展现,将电影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中,首先应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知识体系繁琐复杂,与其说是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不如说是语言素养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语言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学生沉得住气,用心去感悟、去阅读、去聆听,但很多学生心态并不能放端正,借助电影气氛活跃作用,改进教学课堂无疑具备良好价值,一般是选用色彩鲜明、情节简练、情感冲突大等之类的电影,易于学生把握的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兴趣;其次,重视电影情境,电影作为艺术展现形式,所选用的素材很多来自于现实生活,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英语运用情景时,可以选用对话片段,模拟对话情景,无论是一个学生讲英语,另一个学生讲汉语,还是都讲英语,或是都讲汉语,对学生语言运用技能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锻炼;最后,情感牵引,第二语言的学习需要重视情绪的参与,当下电影是否成功的评价指标,其中之一便是是否牵引观看者的思绪,因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把握电影情感冲突,让学生通过情绪,把握汉语言的魅力[2]。例如,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选用《驯龙高手》之类的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动画电影一般画内空间杂物较少,作者可以凭借艺术创作思想填充画内空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其次,为便于学生能从电影活动中掌握跨语言交流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组队,比对电影片段模拟对话,增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了解到不足之处,方便学生予以改进;最后,除了基本的对话外,教师还要善于把握电影中的情绪浮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舞台剧等形式,体会希卡普、夜煞等的情感变化,并从电影中,对其中的英语对话应用场景进行把握。

(三)介于艺术表现的应用策略

艺术表现是通过电影中的价值观、情感、色彩艺术等,展现出电影价值,尤其是透露出的价值观,是学生认知中华文化、国外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人民秉性,对深层次挖掘文化差异,了解对外教学策略方向具有深层次价值。首先,借助中外电影对比,让学生充分把握中外价值观的差异、成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外文化特色,把握中外文化碰撞,增强跨语言交流素养,对比时,可以借助相同题材、内涵的电影,便于进行有效对比;价值观的传递更多的表现在行为上,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电影中所透露出的价值观时,还要积极激励学生予以践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外文化差异;电影中的所要传递的情感或是某种色彩艺术,对学生了解地区、国家、民族的思维品质、社会思想意识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正式的外国文化,还可以从社会思想意识方面,了解目标人群的社会风气,可以较好地让学生融入到目标人群社会氛围中,对增强学生对外教学、交流技能具有显著效果[3]。例如,在了解中外的复仇主义价值观念上,可以借助《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两部电影存在较多类似地方的同时,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备不同的文化特色,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社会以人为基础,及我国文化中的社会以纲纪为基础的差异,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文化差异知悉,还要学生对其中透露出的价值观进行践行,可以是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社会的正义法度神圣不可侵犯等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教师还要从电影中的对话、情景塑造等方面,挖掘两部戏剧在现代艺术加工后,透露出的新的价值观,这对学生当下中西社会意识同样存在便利。

(四)介于英汉互动的应用策略

英汉互动主要是英汉听翻、文翻,同时也需要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口语技能等有所了解。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一部电影,反复进行听翻、字幕翻译,在此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次,便是激励学生多品味最新的英语电影,了解英语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特色,也可对英语口语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可以根据《歌舞青春》,让学生根据对话,快速编制字幕,或是根据英文字幕,快翻成汉语。在此过程中,也可激励学生尝试抄写、记忆实用的片段,与同学展开对话,或是运用到英文写作中,之后,让学生总结电影里边较具口语化,或是反映国外生活特色的对话,让学生进行积累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外教学能力。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一直一向;共时

一、共时

(一)语义上的不同

1、时间义和空间义“一向”和“一直”都有时间上的语义特征,都可表示行为或状态在某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另外,“一直”还有空间上的语义特征,表示所指方向上的持续不变,而“一向”不具有空间上的语义特征。如:你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那家店。(*一向)

2、静态义和动态义“一向”只用于表静态的句子中,“一直”既可以用于表静态的句子,也可以用于表动态的句子。因此,也可以说“一向”只用静态义,“一直”既有动态义,又有静态义。例如:A.他吃饭的时间一直很固定。(静态义);B.他从坐下一直在不停地吃。(动态义)

3、长时义与短时义“一向”只有静态义,所以强调所修饰词语表示的性质状态,只能是长久性的,往往延续到说话前或说话时的某一点。“一直”所修饰词语表示的性质状态,既可以是长时的,也可以是相对短时的。例如:A.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和睦相处。(长时义);B.两天来,他一直呆在家里。(短时义)

4、习性义与非习性义“一向”所修饰的词语表示的性质状态是静态的,又是长时的,而且这种长时性及其突显,具有恒常性和规律性,表示事物的性质,属性;人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成为“习性义”。“一直”虽然也有长时性,但这种长时性只限于一定的时间内,还只是停留在持续的层面,还没有固化为一种习性,因此“一直”没有习性义。例如:中国人过春节一向都要非常隆重,非常热闹。(*一直都要非常隆重)

5、时态方面“一直”可以表示从认定的某一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始,延续到将来的某一时刻。所以“一直”可以用于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而“一向”只强调过去总是如此,始于过去止于说话时,可以指现在但不能指将来。例如:A.这个市场,过去一向为这个家族企业所垄断。/这个市场,过去一直为这个家族企业所垄断。(过去);B.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C.教育工作会议明天开始,一直开到月底。(将来)

6、起点和终点

6.1“一直”句绝大多数都有明确的时间起点,即使没有时间的起点,我们也能通过上下文语境知道隐含起点。如:A.那天下午我的一直头疼;B.离开商店的时候,售票员见我神色异样,起了疑心,一直用目光把我盯到门口。“一向”句则极少有明确的时间起点,一般都不能与有明确的时间起点的时间成分共现。如:他一向很老实。

6.2“一直”句一般都有明确的或隐含的时间终点,或没有终点延续下去。如:他们俩关系一直很好,可是因为那件事两个人闹得很僵。“一向”句一般只有隐含的时间终结点(一般是到说话时),或者终点延续。例如:他一向很讨人喜欢。

(二)句法特征上的差别

“一向”主要用于肯定句,很少用于否定句中。另外,陈述句中表肯定的居多,也偶尔出现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如:那不是一向多疑的小陈吗?“一直”也多用于肯定句,较少用于否定句。主要用于陈述句,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如:a.你一直在工作吗?b.她实际上是一直爱他的!

1、动词性谓语句

1.1双音节动词“一直”“一向”句的谓语多是双音节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一般不能是单音节的。例如:A.他一直在笑(*他一直笑);B.他走路是一向低着头。如果和“一直”共现的是单音节动词,所在句有足够的铺垫性的句子,句子也可以成立。如:沈先生一直赢,可脸上一点赢的意思都没有,沈先生皱着眉头,像是输了很多似的。(《活着》)

1.2瞬间动词

1.2.1“一向”“一直”不能与瞬间的不可重复的非自主动词谓语配合。如:牺牲 结束、发现、死、逝世、出生、诞生、开幕、闭幕、开业、倒闭等。但表动作多次重复的可以受“一直”的修饰。如:这个小孩一直在眨眼。(*这个小孩一向在眨眼)

1.2.2“一向”“一直”可与否定式配合。例如:A.他一直都不来。B.她一向不喜欢这种款式的衣服。但是,瞬间一次性动词的否定式只可与“一直”连用。如:哥哥一直未娶。(*哥哥一向未娶)瞬间一次性动词的否定式没有重复性和习性义,因此不能与“一向”搭配。

1.3动词性动词“一向”句中即使有动作性较强的动词,由于“一向”静态义的作用,它的动作性会减弱,甚至消失,变成一种静态性的行为,表达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如:他一向喜欢掏鸟蛋。“一直”修饰的动作性动词必须是可持续性的,“一直”所在的句子基本呈现出静态的特性。例如: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1.4变化动词“一直”可以修饰变化动词(如:增加、减少、上升、下降、提高、降低等),表示在某段时间里的渐变,而“一向”不能。如:这两年的物件一直上涨,可人们的工资不见上涨。(*一向)变化动词具有渐变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一向”的静态义冲突。

2、形容词性谓语句“一直”“一向”都可以修饰形容词短语,如:A.这段时间,他一直很忙。B.我对他一向很好。但是,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只受“一向”修饰,不受“一直”修饰。如:李白的诗一向洒脱。(*李白的诗一直洒脱)

3、与时间词共现

3.1时点词“一向”较少与时间名词共现,“一向”一般只出现在“以前﹑过去”等泛指性时点词的后面。如:田径项目的金牌,过去一向被西方人包揽。“一向”一般不与短时性确知的时点共现,但可以与表恒常规律性的不断循环出现的时点词共现。如:奶奶一向六点起床。“一直”可与短时性的确指的时点词或是行为起讫点的词共现。如:A.昨天晚上,他一直在照顾我。B.他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

3.2时段词“一向”很少与时段词共现。如果与时段词共现,也是表示习性或规律性,表示在某一时段里动作行为的量或发生的频率。如:他一向一个月理一次发。

“一直”常与时段词共现,且时段词具有相对性,但不能与绝对短的时间量共现。如:A.他盯着她的脸,一直盯了三分钟。B.*我一直等了他一会儿。

4、与助词的共现

4.1体态助词“一向”不可以与“着(表持续义)”“了”“过”共现。例如:A.*泰森一向要这人。B.*泰森一向咬了人。C.*泰森一向要过人。这是因为“着”的进行义,“了”的实现义,“过”的完成义与“一向”的静态义相斥。但“一向”可以与表状态义的“着”共现。如:他一直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可以与“着”“了”“过(限于否定句中)”共现。例如:A.这本书一直陪伴了我整整四年。B.他一直低着头,什么话也不说。C.从那以后,我们就一直没见过面。

5.与否定副词的共现“一向”与“不没(有)无”共现时,都位于否定词之前,且一般只与“不”共现。例如:我一向不喜欢他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一直”几乎可以跟所有的否定词共现,位置可前可后。例如:A.别一直坐着了,经常出去走走。B,我都来了三次了,一直没见着校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小宁.“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J].汉语学习,2002.

[2]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