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范文

时间:2023-03-18 23:1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教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教师

篇1

【关键词】接引语;使用的成因;特点;变异类型;使用策略;使用规范

引言

蔡立予(2008)把第二语言教师的语言比作是“接引语”,其巧妙地将第二语言教师的语言与佛教术语“接引”联系起来,从佛学的角度解释了“接引语”。他是这么解释的――这是一种将二语习得从母语的此岸“接引”到彼岸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依据中介语而又高于中介语的不断迁就和提升的发展过程。

本文就将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称作是“接引语”,对”接引语”的成因,变异类型,特点,使用策略以及规范作个简单的概述。

一 “接引语”的使用成因

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背后自然有它形成的原因。对外汉语教师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以及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既定目标使教师语言理所当然的成为权威语言以供效仿,但同时,与教师相比,留学生人数众多,处于力量较为强大的一方。为了确保交际成功,老师照顾合作原则,迁就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将课堂用语做适当的调整。合作原则则成了“接引语”出现的条件之一。

非自然语感语言(“接引语”)是对外汉语教师与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学习者为特定目的交际时照顾“合作原则”而采用的非示范性表达系统,它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在一般的母语者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也有所体现(卜佳晖2002)不过,特殊的工作性质创造了对外汉语教师长期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语言接触的环境,这一点就与一般的母语者大不相同了,这种语言接触的环境是形成非自然语感语言中某些非自然,不规则成分的根本原因。(郝琳,2003)

在语言学习者尚未掌握好所学语言的情况下,为了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迁就学生,采用“合作原则”,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用语,达到不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目的。

二“接引语”的特点

关春芳(2009)对“接引语”的特点从三个方面作了比较好的概括。这些特点进一步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必要性。

1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行使的职能具有双重指向。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是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提供目的语输入的重要图解和学习目的语口语的范本。

2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实施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对外汉语教师要适应汉语学习者水平和汉语能力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逐步提高这一特点,适当动态地调整课堂用语的内容和难度。

3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具有受限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明确学生具有相应的预备知识与词汇储备,可以听得懂教师发出的教学指挥。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知识系统,严格限制用语范围,确保所有课堂用语都是可懂输入。

三 “接引语”的变异类型

在与学生进行实际交流时,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能顺利的传递主要信息给学生,将原自然语言进行加工,这样往往会出现相应的语言变异现象。

Ariel 从对英语语言的指称词语的认知学研究成果出发,描绘了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语言变异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指称词语变异:在某种语境下,教师使用低辨认度的课堂用语代替此语境下同值辨认刻度的课堂用语。例如:老师用辨认度的的描述性语言“不一样的地方”代替辨认度相对较高的“区别”“差异”。

第二种类型的指称词语变异:说话人有意使用相对高辨认度的课堂英语用语代替应当使用的低辨认度的课堂用语。老师有时使用一些辨认度高的指称词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敏感问题。例如:日本学生问:“老师,中国人觉得台湾是中国吗?”老师:“我们觉得是。”

第三种类型:语序问题。刘焕辉(1988)指出语序常规和变异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根据一定的语境,表达重点和上下文的衔接组合所要表达的交际功能是影响语言变异的两个重要因素。交际重点不同,句子突出的意义自然不同。例如:老师:“你这一次的考试不错,但上次的考试不好。”(突出上次考得不好)

老师:“你上次的考试不太好,但这一次的考试不错。”(突出这一次考得不错)

四 使用策略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实施一些交际策略以促进与学生之间语言的理解。策略概括如下:

1 重复和复制

重复:为了防止输入障碍,教师经常重复一些语言成分。例如:教师为了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发音,可以重复学生的话语,等待对方的回应。复制:某语义成分出现之后,教师为了加强该语义信息的强度在相近的语境中以各种手段复指该语义成分。例如:年,过年的年,春节,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知道吗?

2 回避和迂回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来使用课堂用语,如使用一些学生掌握的易懂的词语,或将用一串比较简单但有些饶口的小句.例如:老师将“新房”“洞房”解释为学生能接受的“结婚的房间”。

3 替换和变换

“替换和变换”和“回避和迂回”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会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老师使用“替换和变换”策略,适当调整课堂使用词语和句法结构。例如:词语方面,考虑学生不懂“落下”,老师用“丢”替换;句法方面,老师将“他歌唱得很好”变换为“他唱歌唱得很好”以便学生理解。

4 简化和繁化

“简化”:教师对一些非必要的成分进行简化。例如:“翻到十八页”简化为“十八页”;“繁化”: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故意过分使用一些语言成分。

5 语速减慢

为了便于学生听懂所学知识,老师往往放慢语速,进行夸张和强调。

6 声势语

有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能以表情、动作乃至表演来增加教学对象语义输入的渠道,使课堂背景下的交际能成功地进行。

五 “接引语”规范

1 语音规范

留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因此教师咬字应该非常准确、清晰,发音部位要到位,展现出一种字正腔圆的语音美

2 用词得体

对外汉语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准确、能够突出重点,不要一味求全,求细。3 表达得体

教师的课堂用语深浅适度,处置得体,易为学生所接受。

六 心得体会

蔡立予把第二语言教师的语言比作是“接引语”,我则觉得它就像是一座桥梁,一座帮助学生从母语走向目的语的隐形桥。没有了这座桥,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将变得尤为困难。教师有学问,专业基础扎实固然重要,但是同样应该掌握搭建“隐形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拥有强烈的课堂教学语言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师 素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基本含义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甚至国内少数民族进行汉语教学,它的本质所在是第二语言教学,更确切地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因此它不仅应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而且还应遵循汉语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现状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每位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一、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弘扬中华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国在世界上影响的一项伟大事业。对外汉语教师要有高度贵任感和使命感。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是在从事教授汉语的工作.还是在从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工作。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愈味着承担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政治使命。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以爱国主义热悄向世界传授汉语、传播文化、介绍中国。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热爱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自紊感,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超越狭隘的功利愈识,始终保持热忱的教学态度,做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结交世界朋友的准“外交官”。 在对部分对我国有误解和偏见的留学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让事实来说话,逐步改变他们对我国的看法,切勿横加指责、态度粗暴。对留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热心帮助,但也要掌握分寸,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不仅要在外在形象上体现汉语教师的美德.用良好的言谈举止潜移欲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吸引更多的汉语学习者和汉民族文化爱好者,还要努力增加亲和力和凝聚力,树立教师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护自己的人格、国家的国格,维护国家的尊严。

二、 扎实的专业功底

第二语言教学的支撑理论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三方面的知识是一位对外汉语教师所不可缺少的。

语言学也是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起源和发展的科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是隐藏于大脑中的一套规则,是思维的工具,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明确这些,对外汉语教师才知道对外汉教学要满际的原则、系统的原则、认知原则和文化原则,才知道教外国人汉语,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二是汉字、词汇、句法、篇章、语义、修辞、语用等知识,三是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把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有关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涉及了众多的心理学知识,对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对外汉语教师注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举例来说不同性格的外语学习者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外向型的学生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但他们往往不十分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生学习外语时则更善于对有限的语言输入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总是要考虑,如何设计一个类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则,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可见,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学知识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

三、 广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有着共生、相属、相依的密切关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的理解包含着文化的理解,语言的理解需要文化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的民情风俗、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等。教师需要知道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帮助学习者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来开掘提高汉语水平的潜能;需要知道怎样寓文化价值观于语言教学;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异文化的碰撞。对外汉语教师能够把视野投入到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接受、对比多种文化的差异,并能从文化中寻求异文化交际差异的根源,从而利于留学生尽快消除文化冲突。因此,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 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时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实践。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或作为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在其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不需要让大家产生任何顾虑的,是我们所从事工作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能力与要求。外语教学是一种特殊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因为我们所教授的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和任何专业的教师一样,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用自己对工作的投入和对学生的关心去感动学生。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熟悉、语言点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技巧、普通话水平、应变能力、教态、板书等几个方面。教师还应尤其熟悉第二语言教学法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以此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六、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

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能够对多个学科领域有一定的涉猎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对外汉语教学是综合的学科,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以及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多元性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例如,教师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了解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能结合教学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够精通一门乃至多门外语;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适当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

七、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教师工作特殊性的体现,是教育工作中有所建树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往往查遍资料也找不到现成的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界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必须边备课、边研究、边探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应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具有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能够将自己的思考成果通过语言文字、数据以及其他的符号形式流畅地表达出来。对外汉语教师也要以自己平时的教学感染和带动学生从事汉语教学的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才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才会蒸蒸日上,越来越有前途。(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

口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语言学习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经历了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入和对语言的理解后,比如语言本体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听力的输入,使得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些语言知识,但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储存还较为凌乱,不能进行及时的输出。说到语言的输出,口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人们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把这种语言说出来,从而完成交际的目的。当然,写作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输出。

口语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教师如何有效地在口语课堂上组织教学,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这是一个对外汉语口语老师应该考虑的。本文就主要以北语口语课堂教学录像为参考,从语音、词句、成段表达三个方面,浅析教师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先来谈一下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完全掌握整个课堂,形成了老师单方面教授知识,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情况,这本身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对外汉语的口语课堂上,更是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则很好的调整了这种教学模式,其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如果以学生的需要和感情为中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汉语的学习将更为有效。因此,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管理者和参与者,同时还应该是需求分析师、咨询师,随时准备为学生解答疑问。相应的,学生也一改传统教学法中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在语言学习中变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生生”、“师生”交流之中,尽力使自己的意图被他人所明白,在交际中学会交际。这时,老师就是只是处于一个指导的地位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提出了口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教”适“学”,以“学”促“教”。这对口语教学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语音,无疑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重点,洋腔洋调是外国人学说汉语时的普遍现象,但是严重的洋腔洋调,会妨碍听话者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口语教学必须重视学习者的语音和语气语调。所以,语音训练便成了口语教学初级阶段训练的核心。而语音训练的方法对学生的汉语学习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相反,如果教师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这一点上,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图表演示,发音示范,集体训练和个别练习相结合,对比讲述,包括汉语语音系统内部的对比以及汉语和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对比,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很好的训练学生正确的发音。

另外,初级阶段的语音教学中,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汉语的发音系统,教师不仅在示范发音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口语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发音的纠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纠音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但同时教师还得注意,过度的纠音也可能降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词句方面。外国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语词语的选择,要想在谈论某一话题时进行准确快速的表达,就需要建构选择和提取都比较容易和方便的汉语词语网络,这样在谈论到某一相关话题时,学生就能够较快地把有关词语从相关网络中提取出来,进行会话的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某个话题讨论之前,提出一些跟话题有关的词语供学生选择和组织话语,避免学生因一时提取不出词语而影响话语的组织和形成。这在本口语录像中就实施的较好,教师先列出本话题相关词语,并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会话练习,对于学生运用相关词语形成会话有较好的帮助,而且,较多地使用这种训练方式,所提供的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处于活跃状态,遇到相同的话题和情景,就能脱口而出。

成段表达方面。要把事理说清楚,就需要成段的口语表达,成段表达训练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准确全面地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时候教师就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了。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个话题和相关的词语网络,让学生自己组织完整的表述,并对学生的表述错误予以纠正;也可以是老师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而故事范围则有老师给以限制;老师还可以就一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时学生的程度较高)。总之,成段表述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表述,这也是学生学习汉语的终极目的,而老师则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

在整个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创立各种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纠错行为也始终贯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督促学生完成正确的发音学习。另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教师就要想办法尽量突破这种限制,比如给学生一些课外任务――看中文电影并在课上给大家介绍电影内容,给电影配音,组织汉语沙龙等等,采取多样的形式来协助完成汉语的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根本素质;孙子兵法;创新进步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掌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必须以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为基础。美国对汉语学习的要求最明确,其最大特点便是坚持“5C”原则,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得非常清晰。何谓“5C”原则?“5C”原则就是Culture(文化理解体验能力)、Connections(触类旁通联系能力)、Comparisons(语言文化比较能力)、Communities(在多元文化社区中学以致用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和交际能力)的简称。从“5C”原则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汉语学习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全面武装学生,使之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会和世界中无障碍地进行交流。

一、“信”是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根本素质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计篇》)即将领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智慧、威信、仁德、勇敢和严格。这五种素质对不同领域的领导(主导)者来说主次顺序有所不同,“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杜牧注《孙子兵法》)。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应以“信”为先。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所以它必须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规律,以期把握学生的习得规律;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萨丕尔,《语言》,1921)所以,汉语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教学,更要注意文化的支撑作用。再者,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的,它教学的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别、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背景,对汉语习得目标有着不同需求的人群,所以它的对象极具复杂性。

二、以“仁”取“信”

既然“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呢?要靠“仁”。

对外汉语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要做到的是真心爱护学生。课堂上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对学生施以“仁”心。他们没有勇气回答问题时,要鼓励他们;他们发音不标准时,要耐心纠正;他们说错了句子,改正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回答的好,要及时表扬;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这些行为细节会大大增加自己的亲和力,使学生真心敬服,唯此才能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有用“仁”打开心门,知识才有机会进入。

三、以“勇”以”守“信”

孙子研究大师钱基博说“勇之为验有二:一曰临大危而不挫其气,一曰当大任而不避其艰。一言以蔽之:不畏艰险而已。”孔子也说“勇者无惧”。可见,“勇”即是无所畏惧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师虽然不需面对战场上的生死征战,却要面对职场上的激烈竞争。随着“汉语热”的出现,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显现了巨大的缺口,一致很多教师认为捡到了铁饭碗。也许现在暂时可以不论教学水平,不论综合素质,那么以后呢?还能这样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吗?2007年,国家已经出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实现五才的方法:静以幽,正以治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孙子兵法・九地篇》)是说将领处事要做到,镇定冷静以达到深不可测的程度;公正无私以达到治理严明的程度。“智”、“信”、“仁”、“勇”、“严”五才是“幽”和“正”的具体体现,“静”和“正”是实现五才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失去了“智”和“仁”,那么士兵的信任也就荡然无存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静”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根本素质。众所周知,留学生课堂要比中国学生的课堂活跃得多,所以状况不断。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教师应该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有大将风范。心不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机智。同时,“静”也是对对外汉语教师内在修为的一种要求。清心寡欲才能做学问,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进步。

五、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对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具有很大的象似性,为将和为师具有象似性,所以我们通过《孙子兵法》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来考察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具备将领的五才,但顺序应为信、仁、智、勇、严。学生对教师的“信”是对外汉语教学展开的基础,并应贯穿于教学始终;“仁”是取“信”的手段;“智”为“信”掌舵,“信”为“智”的使用提供平台;“勇”、“严”是“信”能够维持始终的基本保障。

五才的根本是心“静”气“正”。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心不乱,生正气。沉静正气滋生五才,幻化无形,因地致用,才是常胜之法。

参考文献:

[1]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月刊,2005(2):3-55.

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体态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体态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导教学的作用,教师良好的教学体态在教师讲授有些知识点的时候会很容易的使学生理解掌握。下面从以下几点来讨论:

1 语音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的基础教学,语音中对于留学生来说比较难掌握的就是声调和发音。在声调教学中,教师通过在教四个声调的时候可以配合手势。比如上声,教师就可以通过手势来配合发音,使学生了解上声的发音方法。同样阴平、阳平、去声、都可以通过手势语言来进行讲解。同样语音中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讲解也同样可以运用手势语言,在发浊音的时候,声带振动。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都手放在声带上,注意是否声带振动。同样送气与不送气,一是可以用小纸条来检查是否发出送气与否,二是同样可以用手指放在嘴唇旁边来感受是否送气。

2 词汇

词汇部分是应用体态语言最多的部分。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中生词很多都是基础生词。在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教学,比如苹果、碗、手机、书包、这些完全就可以通过实物来解释。同样一些词汇可以用多媒体图片来讲解,比如风景、登山、开车、划船等这些词汇。但是有些词汇则需要动作教学,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体态语言。动词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很多,比如开、关、坐、站、跑、跳、拿、摔、扔等这些都是教师通过直接的动作演示来完成教学的。在讲“打开”这一个词的时候教师演示打开门、打开灯、打开书包、打开窗户等这些在教室中就可以完成,非常简单易懂。一些其他的词汇就需要实物和图片多媒体教学来教学。同样一些简单的动词,教师只要演示学生马上就可以理解了,比如讲到“坐”教师通过利用身边的教具就简单的讲解出来了,学生马上就可以领会。另外在动词组词上教师就要注意肢体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例如:坐火车、坐飞机、坐地铁。教师如果单调的只用言语讲解和简单的肢体来讲授这些组词,那么就会产生偏误。所以哪些词汇需要动作讲解,图片释义。这都需要教师的仔细斟酌,做到心中有数。

在词汇中除了动词应用到教师的体态语言,其他的词汇也同样需要肢体语言的讲解。在讲授带有情感意义的词汇的时候教师就要运用一定的体态语言和情景教学相配合来教学。例如:“伤心”一词,如果通过课本的简单释义的话学生很难理解,接触这一词汇的是初级班的学生,教师在注意讲授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情景设置对于词汇和语法教学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伤心”这一词的时候,教师通过表情的演示使学生了解伤心的基本意义。同时设置语境,比如失恋、钱包丢了、和男朋友吵架等。一是练习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二是使学生了解“伤心”具体的使用语境。

3 语法

在语法教学中体态语言同样可以帮助教师讲解语法意义,虽然体态语言在语法方面教学没有像词汇教学中应用的广泛,但是在一些语法教学上却同样很容易的将语法的内容讲解出来。比如:“一边……一边……”这一语法,讲解完具体的意义后举例句“我一边跳舞一边唱歌”。这个例句教师就可以摆出跳舞的动作,同时唱歌。这样既生动又很形象,学生非常直观的就理解了这个例句的意义。同样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表演例句。增加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教学。

当然在教学上教师的体态语言起到非常好的教学作用,但是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的幅度,不要过于的夸张。在那些知识点中应用体态语言哪些不需要,教师要把握好度,做到适度原则。如果体态语言过于频繁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有效信息的摄取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守体态语言的应用原则。

3.1 辅助原则

教师的体态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却不能代替语言教学的主要手段。其作用的发挥在于与言语行为的配合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体态语言的时候尽量做到适度,过多的体态语言会扰乱学生的注意力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听课的质量。

3.2 准确原则

教学中体态语言做到准确原则,错误的体态语言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反之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形成偏误。那么教师运用体态语言的时候就要准确的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手势语“OK、拜拜、棒”等,还有手势语的数字表达。这些都可以向学生进行传授。另外留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国家,要考虑到班级的特性,有的手势语在其他的国家是不同的意义,甚至有的带有贬义性质。教师要进行说明具体的意义。对外汉语的跨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样文化也影响着语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文化的差异。另外教师的体态语言要得当,良好的体态语言也表现出了对外汉语教师的个人修养,在课堂上教师注意自身着装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优雅的体态。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准确的前提下,准确、流畅、优雅的使用体态语言。同时使用体态语言的时候教师的面部表情不要太夸张也不要过于冷若冰霜给学生距离感,教师的真情实感会让学生更亲近。所以教师在使用体态语言的时候要注意以上的几个原则。

参考文献:

[1]高级汉语教程6(上、中)[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2]读写课本[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4]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孙福祥编译.奥妙的人体语言[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篇6

【关键词】新手教师 高级口语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82-02

相对于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来说,高级阶段的口语教学更应着重训练学生们“说”的能力,“说”的内容不再是初中级阶段的单句表达,而是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成段表达。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说”绝非易事,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新手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的过程中,问题也层出不穷。

一 新手教师在对外汉语高级口语教学中极易出现的问题

1.教学实践脱离教学目标

施光亨指出,在进行口语表达的教学时,在数量上不以懂为终极目的,而要准确、熟练;在质量上应要求严格。①对于高级口语班来说,让学生熟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目标更需贯穿教学实践的始终。因高级口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少,故新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极易脱离教学目标。不是抓不住课程特色,将口语课上成读写课,就是没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在生词讲解和练习上的时间投入过多,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还耽误教学进度。

2.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多新手教师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过犹不及,便常会陷入以下两个误区:(1)将“笑点”与“趣味”等同起来,故意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很多“笑点”。刚开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笑多了难免会“笑点疲劳”,且关于“笑点”的认可也未必一致。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觉得好笑的知识点可能还没有其他知识点学习效果好。如果过度“迎合”学生,设计一些脱离课堂教学的教学活动,最后学生可能只记得“笑点”了。(2)过分依赖教学语料的趣味性。教材在编纂时已注重选取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的语料作为教学语料,尤其是高级口语教材。如《感悟汉语》中选取了“整容、黄金周、拼车、网络、面试”等既与日常生活相关、又紧跟时展步伐的话题,故新手教师很容易利用教学语料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也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学语料的趣味性,而不能根据教学语料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特别是教学技能比较匮乏的新手教师。如讨论“偶像”的时候,很多自信的美国学生便说自己没有偶像。此时,一旦学生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陷入教学困境。

3.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

关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褒贬不一。就个人教学实践来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高级口语课堂教学。如在处理生词“农家乐”(《感悟汉语》第10课《黄金周》)时,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经历,很难理解。但用一张图片将“农家乐”展示出来,学生立即就明白了。也正因其便利性,新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会形成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习惯,整个教学过程的任一环节似乎都离不开PPT。如果突然停电了,或准备的PPT出现了问题,恐怕很多新手教师都会六神无主,甚至会丧失教学能力;此外,也分散了学生对课本的注意力。如果PPT上的内容过多,学生就抓不住学习重点,反而会适得其反。

4.不能正确应对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冲突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场合。教师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学生群体比较特殊的时候。加州大学高级口语班12名学生除2名学生是美国血统外都是亚裔,他们不十分像美国人的性格特征,也不全然是亚洲人的性格特征。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极易陷入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中。一次小组教学游戏的规则是赢的一组接受奖励,输的相反。结果,却让学生觉得丢“面子”。后来,经过沟通后才发现,部分学生很不喜欢小组竞争这种活动。此后,在设计教学游戏时,便会着重考虑跨文化交际因素。

二 学生们的反馈

在自我反思后,我们咨询了有经验的教师,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并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通过高级口语班的1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来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在学生的反馈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词是否需要讲解。该问题因学生的汉语水平而异。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认为讲解生词浪费时间,应着重锻炼“听说”;而其余学生则认为讲解生词很有必要。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我们对在高级口语教学实践中常用的课堂活动进行了总结,主要为(1)2人一组的课堂对话、讨论;(2)3人一组的课堂对话、讨论;(3)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4)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5)完成教师布置的有信息差的交际任务(如问你的同学的爱好);(6)听录音练习听力;(7)复述对话或课文,并利用四度量表,让学生按照有效性从高到低进行评分。经过数据统计,评分较高的活动为(2)、(4),评分较低的活动为(3)、(6)。即在加州大学高级口语班中,学生更倾向于3人以上的小组讨论活动,对于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的个人报告兴趣不大,对课堂教学中常常运用的(3)、(6)等基本技能训练方法认可也较低。经过个人访谈,我们发现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影响较大。尽管学生们都来自崇尚自信的美国,但是亚裔较多,对于能表现自己但又存在“面子”风险的课堂教学活动则采取回避策略。由此可见,新手教师在教授高级口语课程时应引起注意,尤其是在教学对象为亚裔学生较多的学生群体时。

三 给新手教师的一些经验

在个人反思以及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我们对在加州大学暑期高级口语班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以期给新手教师们提供一些经验。

1.明确教学目标,以大局为重

“明确高级口语课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是高级口语课教学规范化的基础。”②故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设计都要体现高级口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择手段”地让学生“多说”,锻炼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当然,同班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可能一致。所以,新手教师在遇到学生汉语水平相差太大的时候,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迁就部分水平较差的学生而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更不能因此而耽误教学进度,可以“先会带后会,共奔学会路”。

2.采取“i+1”教学法,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课堂观察,在处理如何满足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的需求问题时,可采取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i+1”教学法,即实现“可理解性地输入”。“i”为学生当前的知识状态,其下一阶段的语言知识状态为“i+1”,即要稍高于学生目前知识状态的语言水平。这里的“1”就是学生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语言材料太难,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③

根据Krashen的“i+1”教学法,新手教师在高级口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满足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需求。由其实施课堂提问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既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具有成就感,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公平的表达机会。

3.以语言教学的趣味性为主,教学语料、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为辅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建立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不能把学习兴趣的培养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语料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④故如何借助于教学语料、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及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将其转化为语言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才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们这里的语言教学的趣味性是对教学语料和课堂活动所做的教学处理。对于新手教师来说,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教学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锻炼和积累经验,但我们需要明确地意识到教学语料、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只是锦上添花,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通过对教学语料的巧妙处理和围绕教学语料设计的有趣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言语交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⑤

4.细心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喜好,做到有效预测跨文化交际冲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将跨文化交际知识转化为能力还有一定难度,也较难有效预测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因此,我们要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刻入脑中,充分地了解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尽量避开对外汉语课堂的“雷区”。此外,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喜好,不仅可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四 结束语

在加州班的暑期高级班口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牢固的语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将知识点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地学会使用才是王道。而提高教学技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注 释

①刘晓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29

②张若莹.试论高级口语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

③倪莉莉.对外汉语高级口语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4)

④⑤卢华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5、200

篇7

关键词 对外汉语 量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量词的分类

量词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是黎锦熙先生的分类方法。他将量词按功能进行分类,分别将其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形量词三类。其中名量词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数量词,动量词即是与动词连用的量词,形量词,顾名思义就是附加于形容词的量词。

2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量词的语义色彩把握不准

汉语量词同形容词一样带有强烈鲜明的语义色彩,学生对复杂多样的量词的语义色彩把握不准确,就会影响量词的正常使用,不能发挥出量词的表达效果。汉语量词的语义色彩包含感彩、形象色彩和风格色彩,色彩理解不准确就会造成量词使用错误的情况出现。

2.2混淆意义相近的量词

在汉语中意义相近的词有很多,同一句话有多种表达方式的原因就在不同的词会有相同的表达意思,量词也是极易出现因意义相近而用词混淆的词类。对外汉语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因为用词混淆而导致的语句不通顺、表达不合常规,甚至词不达意、表达错误。

2.3单一量词的过度使用

欧美国家在用语习惯中基本上没有量词,这就使得欧美学生在接触到数量如此之多、用法如此复杂的汉语量词后手足无措,很难理清它们的用法,所以就希冀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词,以此完整并简化语言表达。作为最常见的量词“个”,很容易就成了众多留学生量词使用的首选,因此他们在与人的日常交流中常常会加上“个”这一量词。这种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是切实可行的,因为汉语的构成复杂,形式多变,说法多样使得其在很多地方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这对于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显然也是有害的。过度地使用单一的量词来替代其他量词实不可取的,长久沿用一个或几个量词很容易出现语言表达缺乏魅力、表达准确度不够等问题,相应的,留学生也难以学到真正地道的汉语,更不能深入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了。

2.4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与名词、数词的划分界定不明确

在汉语量词与名词的界定上,相关学者一直将目光聚焦在将临时量词归为名词还是量词的问题上。学者之间意见不一,就导致临时量词的归类不明,在对外教学和应用中更是模糊不清,存在很多分歧。在量词与数词的界定问题也存在和名词相同的问题。量词与数词总是相互配合使用的,难免会产生混淆,必须要对二者做出严格界定,以达到区分效果。

3改善量词教学现状的建议

3.1编写发行优质教材

教材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资料和工具,优质的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好汉语的基本条件。相关学者要加大对汉语量词与其他同类词的界定研究力度,严格将量词从其他类型相近、用法相近、词义相近的词类中分离出来,完善量词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优质教材学到地道准确的汉语知识。

3.2改进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很大一个原因就在教师是按照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来教学的,这就使得留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得不到良好运用,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收甚至是生搬硬套的阶段。教师要遵循来华学生本人的学习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将他们的用语习惯与汉语用语习惯进行比较教学,并且教师还需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本国文化,将汉语教学与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更易于其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符合留学生乐观积极的性格。多变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解决语言教学的枯燥乏味问题,设定模拟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投入其中,准确掌握汉语的用法。

3.3强化汉语用语中固定搭配训练,辨析易混淆词汇

汉语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在很多时候,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而使用的汉语虽然符合规范,无用词、语法错误,但在已成习惯的用法面前就会显得不合适,甚至拗口,因此要加强汉语中的固定搭配训练,教会留学生运用符合中国用语习惯的汉语。对于容易混淆使用的词汇,要不断进行对比训练,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明确易混者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更好地在语言表达中准确应用。

3.4强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优秀的个性是赢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条件。汉语教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国家在与国外学者交流学习,因此无论是在知识水平上、职业操守上还是个人个性上都要表现出一定的水准。广博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展现教师自身的知识学养,还可以为学生获取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知识提供帮助;高尚的道德素养是教师更深入的分析理解学生的关键,胸怀宽广、德行高尚会使汉语乃至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加夺目;良好的个性既可以展现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也可以更好的与学生共同交流。

4结束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将中国文化传至全世界的重要载体,汉语教学教师是此项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对外传播华夏文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但希望教师、学者等相关人员不断研究,改进方法,克服困难,为汉语教学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模因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对传统教学法的态度、教师课堂用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级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模因论 对外汉语教学 启示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meme)最早见于查理德·道金斯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类比生物学中的“gene”,用“meme”来表示文化基因,他认为文化是进化来的,“模因”是文化选择的单位。继道金斯之后,Blackmore、Heylighen等许多学者积极地论述阐明了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并且,近些年模因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教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把“meme”翻译成“模因”并对语言模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何自然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P157)

模因是指文化传播和模仿单位。道金斯认为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

“进化依赖于复制和创新,同样也依赖于选择”[2](P70)。某些模因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真实地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而另一些则从来得不到传播。

就语言模因而言,它在其复制、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有较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成为强势模因,而有一些则昙花一现既而被人们遗忘,成为弱势模因。语言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使用频率,即语用功能。那些实用性强,具有生命力,在交际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词语往往会得到广泛应用,被不断的复制和传播。反之,那些陈旧的,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

Heylighen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同化。成功的模因应该能“传染”它的宿主,并进入它宿主的记忆里。在进入宿主记忆中之前,宿主首先应该发现(主动或被动)理解和认可这一被呈现的模因。

第二,记忆。“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1](P166)。也就是说,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留一段时间,否则称不上模因。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久,它通过感染宿主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会越大。记忆保留的长短跟某个信息的重要性、实用性、重复频率等有关。

第三,表达。保留在记忆中的模因被提取出来,转化为宿主能感知的有形体,这一过程称为“表达”。表达的方式很多,诸如语言、文字、图片、举止等。

第四,传播。模因只有被复制并得以传播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是“死的模因”,模因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载体或媒介。常用的载体有语言、书本、照片、工艺品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以汉语为载体,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形式之一。根据前文我们知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指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3],所以,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从模因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丢弃

第一,模仿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看似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环。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是模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所以语言的传播要靠模仿。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汉语的字、音都有其特点,初学者必须要先模仿汉语的语音语调和汉字的书写形式才能为语言表达积累原材料。

第二,背诵作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随着一些诸如分析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的兴起而被忽视甚至被贬低。但根据模因论的观点,背诵不但不应该被抛弃,反而应该大力提倡。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周期特征,模因在宿主身上停留的越久,就越有可能与宿主融为一体。就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者通过背诵的方式把语言材料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再通过反复背诵使语言材料内化在学生的大脑中成为语言模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句式、对话或者短篇。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的英语教学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学习目的差距较大,上至退休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有的以考试为目的,有的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青少年的理解能力不及成年人,但记忆能力强,成年人则相反。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而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像未成年人一样大段背诵。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选择的启示

第一,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选择性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的选择也不能忽视教材中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教材选择方面,我们要选择权威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因为,年代较久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里面的内容比较陈旧,不适用,没有时尚性,学生不爱学也记不住。其次,对于已选定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尽信书”,对于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称谓、词语要改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比如,有些学校的教材见面打招呼的对话还是类似“A:你好吗?B:我很好,你呢?A:我也很好”这样的“三段式”。其实,这种“你好吗”的问候方式在日常交际中是不常用的,除非是出现在长时间不见或探望病人的情境中。而学生是不了解这些的,那么教师就要适当地改动一下,变成学生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形式。还有的教材中入门汉字个别很难,不仅笔画多,意思也难懂,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酌情删掉或者放到后面的学习内容中去。

第二,语言、模因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文化教学。模因是文化的进化单位,语言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载体,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模因中的文化因素指我们无论操本族语还是外语,都带有我们受到陶冶的汉文化烙印。”[1]汉语就蕴含了一些汉文化的特征,比如,成语或歇后语就有文化典故,不懂就难以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该把语言中继承的文化信息也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除了教授中国文化以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学生的外国文化。“模因的成功取决于三个独立的因素:模因本身的内容、模因适应其他模因的方式,以及外界环境。”[2]模因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强势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对于学习者而言,中国文化跟学习者本国的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者本国的文化并且在教授中国文化的时候加以对比,那么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跟哈萨克斯坦的学生讲中国的农历时,可以对比哈国的历法讲解(哈历每个月都有专称)。

(三)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启示

身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都有可能被模仿而成为模因。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得注意自己的言谈、穿着、处理事情的方式等,尤其身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是教师队伍,还是中国,是中国文化。对于教师的教姿教态、穿着、处世方式等在此不再赘述,就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使用方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用语力求简洁实用。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教师如果大段大段地讲话,学生不但听不懂,而且会对汉语产生反感。所以,教师要用学生最易懂的语言,用最少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课上课下都要跟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通用语,是各个方言区基本上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也是汉语学习者最实用的语言。而有些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甚至干脆用方言词汇跟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口方言味儿浓重的汉语。所以,身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发音严格要求。

第三,教师所用词语、句子尽量与课上内容相关。模因是在不断的复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课上所学内容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中会无形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再经过学生的记忆、表达使之成为语言模因。

(四)模因论对对外汉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启示——以中级阅读课为例

第一,教师应把阅读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以中级汉语阅读课为例,它的教学目标是扩大词汇量、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的衔接、语段和篇章结构等,而不是把所有文章的每个字词和句子都弄清楚。所以,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至关重要。阅读方式一般分为细读、通读、略读和查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不同的阅读方法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即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种阅读方法。比如,对于一些表格和票据形式的阅读,我们一般用查读的方法找出需要的信息即可,而不用细读和通读,那样会很浪费时间。

第二,教师应反复纠正学习者不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习者在读文章的时候习惯指读和出声读,这样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如果不及时纠正,它会在学习者的意识中变成强势模因。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他们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应通过句式教学和构词法教学提高学习者猜测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文章大意是阅读的重要技能之一,初级阶段我们主要教授字义的猜测,中级阶段在猜测字义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词义和句意的猜测。

跟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和偏旁基本上就能猜出一个字的意思,所以在字义猜测中我们主要采用偏旁识记的方法。而在教授词汇意义时,我们应该把汉语的构词方法教给学习者,比如,学了“货架”之后,我们可以列出“鞋架、衣架、书架”等一系列的词,告诉学生这种形式的词属于偏正式,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偏正式的词语。汉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和固定用法,我们需要把这些句式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把”字句的时候,我们要把“把”所表示的“把受事者提到动词之前,表强调”的意思告诉学习者,并据一些例子让学习者猜测意思(阅读课跟精读课不同,没有必要细讲其用法)。

第四,教师应适当地把文章结构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流水式”这几种结构形式。在遇到相关的结构形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总结,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强调,强化其在学习者大脑中的模因地位。

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坚持模仿和背诵等传统教学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冬梅,谢朝群译,凯特·迪斯汀:《自私的模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版。

篇9

关键词:语法教学 原则 方法 模式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50-02

语法是组织语言的规则,是人们交际过程中要遵从的范式。语法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使得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而语法教学研究对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些研究者们在不断探索,成果丰厚。

1 语法教学原则

孙德金先生(2006)提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即“属于词汇范畴的不教和属于共知范畴的不教。”强调语法教学与词汇教学要分开,并从语法大纲同时强调利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避免学生产生反感心理。

卢福波先生(2008)谈及了语法教学的八个原则即实用、针对、复式递升、细化、简化、类比、解释、操练原则,并在阐释原则的同时介绍相关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原则应搭配不同的教学方法。

2 语法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李晓琪,2010),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语法内容融入到任务的设计中,而不是将语法单独呈现给学习者,语法教学要与真实的情景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进行启发性教学,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语法规则。

认知法教学(刘若云,2003),刘若云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对外汉语基础语法教学,根据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与中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不同,设计出三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强调式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一般表述的联系,二是建立新语法点与相关的系列性语法点的联系,三是建立一般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相对应的语法点的联系,并强调理解和有意义的操练。”文章最后展示了教学这一方法的教学效果,发现这一效果使得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效率有所提高。

明示性教学法与暗示性教学法相结合(尹枝萍,2005),也就是将语法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看,并指出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时,“将适合用推导归纳的方式进行教授的语法项目采用暗示性教学法”,也就是重视对语法内容的教授,“适合用演绎方式教授的语法项目则采用明示性教学法”,即对语法形式的教授。

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得不断深入,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模式也更加的丰富。

李晓琪(2004)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应该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就虚词学习虚词的方法,而是将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点和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有机结合。比如,学习“被”字句,以“被”字句为轴,辐射到“叫、让”等有被动意义的常用词上。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留学生对汉语中难点虚词的学习,使虚词的意思更易于理解,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掌握。

戴炜栋(2006)引进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首先对某个语法点建立认知表征,注重对语法形式的关注。其次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大纲”,注重外显知识对于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促进作用。最后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了解到新的语法点与自己中介语系统间的不同之处,然后加以“适应和重构”,同时关注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张宝林(2008)提出“用法主导”的语法知识课教学模式,“语法知识课”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高级阶段开设的课程。张宝林认为“教用法”是对外汉语语法知识课的根本目的,需要通过句法结构与语义、语用相结合。

4 语言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语言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对外汉语语法提供新的角度,开拓新的视野,指导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为语法教学发展提出更多种可能。

语法化理论与语法教学,一个是支持语法化应用到语法教学当中,管春林(2008)提出“语法化顺序和二语习得顺序都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指出语法化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项目的选择与排序,还可以用于对某些语法点的解释。另一个派别是在语法教学中应慎用语法化,孙德金(2011)提出“语法化理论对语法教学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应用语法化理论进行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规律、学习规律。”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语言能力的获得,而不是知识的获得。而语法化理论从内容上来看,属于知识性内容。

从语义的角度出发,沈家煊(2009)认为汉语的一些句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比如“被”字句带有一种“不如意”的遭受义,再如,“他是去年生的孩子“,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认同。如果使留学生掌握这些句式中带有的主观性,感知说话人的“感性波谱”,学习起来就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视角对汉语语法进行分析,可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提供全新的思路。高娟(2013)认为,“从人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出发非常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所以她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次序象似动因、重叠象似动因、距离象似动因对语法点做出解释,来降低学习者对于语法点理解的难度,更易于学习和接受。

5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纵观近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人们将眼界扩展到与语言理论的各个领域,这无疑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仍有很大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5.1语法和文化相结合

从以上文献可知,语法和文化的结合点很少。各国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汉语时间的顺序从大到小,而英语是从小到大,这与中西方思维观念有关。还有在一些表示转折的句子中有时会减少转折连词的使用,如中国人在对某件事评价时会加入“我个人认为、我觉得”来降低对被评价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这是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思维观念,而没有出现“虽然”这个经常与“但是”相匹配的关联词语,只用了部分关联词语,体现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做事态度。可见文化对于语法规则是有影响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语法点都能够找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是文化作为语言的土壤,教授语言离不开文化。

5.2教学方法效果研究

在上文对于一系列教学方法的介绍中,对其教学效果的介绍的文章较少,所以我认为,日后的研究中,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将教学效果加以整合,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有针对性的加以选用。这种调查更适合与一线教师,一线教师可选用具体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加以总结,为日后的教学服务,同时为日后的年轻教师提供经验,不断的壮大对外汉语教师的队伍。

5.3语言理论的发展与语法教学

语言理论的发展为语法教学提供更多方法,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检测理论研究的实用性。特别是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引入,但是要有选择意识,能够分辨那种理论适合在教学中应用。 然而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如上文提到认知语言学识解视角为语法教学提供全新视角,这种视角到底应怎样与语法教学相结合,在论文中并未具体呈现,这也就表明,理论与教学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并未真正的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语法研究为语法教学提供思路的同时,语法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也为语法研究提供了灵感,这就是邵静敏先生说的“双向互动”,所以日后的研究取向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互相作用。

5.4教师素质研究

目前来看对教师的要求是很多元化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有了另一身份,文化的传播者。这两方面要求教师应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不断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

所以,我认为日后的研究,也会倾向于对教师自身的研究,对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的态度予以调查给予结果,在结果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根源上找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或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教师的定义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素质,做一个综合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德金.语法不教什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7-14.

[2]卢福波.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24-31.

[3]李晓琪.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10, (1):77-87.

[4]刘若云.对外汉语基础语法认知法教学初探[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4):39-44.

[5]尹枝萍.明示语法教学与暗示语法教学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120-123.

[6]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23-29.

[7]戴炜栋.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外语界,2006,(1):7-15.

[8]张宝林.对外汉语语法知识课教学的新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77-84.

[9]管春林.语法化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14-18.

[10]孙德金.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慎用语法化理论[J].语言文字应用,2011,(4):93-100.

篇10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一个认定,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一个证明。按照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办公室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汉语与外语知识技能,掌握中外文化异同,具备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需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认证,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分笔试和面试考试。

笔试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包括中国文化、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面试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15分钟。包括词语教学、 语法教学、普通话水平、仪表教态。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