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改革范文
时间:2023-03-26 13:0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事实上,早在2002年2月,在经历了数年的争论、博弈和妥协之后,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文件),电力改革就揭开了序幕。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长期困扰我国发展的电力短缺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有力地增强了发电企业的活力;在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火电工程造价平均降低了一半,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提高。但“5号文件”也有一些重要改革任务尚未落实,如输配分开没有实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受阻,电价改革滞后等,并积累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煤电矛盾周期性发作。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是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重要节庆期间,煤电矛盾表现越是集中,近两年甚至出现了淡季“电荒”。这是因为煤电轮番涨价、发电企业经营困难引起的。2008-2010年,整个火电行业亏损达上千亿元,一些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超过100%。虽然国家采取了煤电联动、鼓励煤电一体化、电煤限价、实施煤炭储备等措施,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
新能源发电困难。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但新能源的实际发电量与设计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弃风” “弃光”和限电现象严重,发展难以为继。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小规模风力发电、分布式天然气多联产电站在我国举步维艰。
工商企业用电负担过重。目前,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指发电企业与购电方进行上网电能结算的价格)是0.3~0.4元/千瓦时,而工业企业实际用电成本一般要比上网电价高出两到三倍,东部地区商业企业大都在1.2元以上。企业普遍反映,电网收费环节多,实际用电支出远高于国家目录电价(指国家按生产行业分类,所规定的电价标准),甚至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2
1根本法与基本法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对国有企业享有所有权,这就是说国家享有国有资产的绝对权,排他权。但是,我国的《公司法》《民法通则》等一系列基本法和众多的部门法规却又规定公司是独立法人。也就是说公司享有法人的所有权,支配权。作为公司所掌握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到底是国家的?还是公司的?因为这两个所有权都是排他的,都指向同一个标的物。显而易见,根本法与基本法和部门法相冲突,这无疑构成了一个属于经济制度的根本的矛盾。
2国有资产如何实现中的法律矛盾:
国有资产无疑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资产。但全体中国人民不可能都去支配这些财产,于是财产的支配方式自然就会按照现行的两种方式予以实现。一是靠政府去实现。但政府行使的是代表权,因此,不仅与政府的性质相冲突,而且显然又会导致计划经济的再现。另外的方式是靠企业(或公司)去实现,但这又与现代公司的性质相冲突。以上国有资产实现方式本身不仅具有多重矛盾,而且实现的结果必然是倒退到单一的产品经济。
目前看来,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实现方式是规定国有资产的投资人地位及其法定代表人资格,享受股权,给企业(公司)以所有权。而我国国有资产实现方式的彻底解决则还需要从制度创新和新法律的出台等多方面着手。
3电力根本大法--《电力法》不尽人意:
(1)《电力法》将电力垄断经营合法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于1996年4月1日起就正式施行了,但时间仅仅过去四年,就发生了诸如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推行政企分开,网厂分开,主副分开和市场化运作;进行城乡电网改造和推行同网同质同价等等重大改革。因此,《电力法》的很多内容已经显露出其不能适应电力市场化的要求。"供电企业在批准的供电营业区内向用户供电","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一个供电营业机构"等法律条款显然与网厂分开,竟价上网的要求相冲突。特别是"一个供电营业区只设一个供电营业机构"的规定必然导致区内供电垄断,这与产权多元化,资源优化配置及平等竞争等市场规则是格格不入的;更不利于应对加入WTO后的市场状况。可见,以《电力法》为基础的电力法律法规完全有修改和补充的必要。
(2)《电力法》对长期困扰电力企业的三个老大难问题(电费回收,窃电查处,电力设施保护问题)软弱无力:
在文字表述上,《电力法》在度量的表述上,适应范围不确切,数量要求不具体,时间地点不明确等,导致无"法"具体操作。因此,迫切需要有更明确和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否则,仅此三个问题就足可以抑制全国电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了。
(3)《电力法》回答不了许多新的法律要求:
老的三个老大难无"法"解决,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的老大难问题又更加突显出来了,诸如电力市场规范问题,电力损害赔偿问题,电力监管问题等等。这些关系电力企业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是绝对回避不了的。因此,如果没有有力的法律供给,使其有"法"可依,那电力企业的日子将越来越艰难。
因此,《电力法》已经到了非修改不可的时候了。
二在制度上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1关于国家电力公司:
通过前一个时期的电力改革产生的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已经基本上被四级法人(国家电力公司,网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和县电力公司)五级调度(国调,网调,省调,地调和县调)的组织结构所框定,从而再次造成了制度和运行上的困难,形成了法律体制中的多重矛盾。虽然国家电力公司已经脱出了电力部行政框架,却依然行使着大量实际上的管电行政职能,并且还大大拓展了企业,行政和行业的管理职能和投资者权力。这种把国家电力公司推向一个单一的管理机构,与改革的初衷--政企分开和市场化是互相违背的。
总之,国家电力公司如果不能尽早改变自己既不象政府又不象企业,既不象行业管理又不是事业单位的"四不象"状况,必将而且应该被市场所淘汰。当然,不管如何改革国家电力公司,国家对电力的监督和管理是不能削弱的。因为在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环境都是极不完善的,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度时期才能发育完善。在这一过度时期中,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国家的扶植和监督。在撤消国家一级的电力公司这一设想模式下,国家恢复电力管理职能部门不是不可取的。
2关于网集团公司:
现在来看,在国家电力公司存在的前提下,网集团公司的设立首先就违反了《公司法》关于国有独资公司出资人应该是国家授权的机构和部门的规定,实际上是架空了国家一级的电力投资公司,造成了体制上的所有者缺位;其次,集团公司的设立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企业,这就造成了集团内各省公司相互之间以及省公司与网集团公司之间在网权和经营权等等方面的混乱。再次,网集团公司的设立和运行,也与国家关于"省为实体","电网国家管"等基本的办电方针相冲突。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网集团公司是先于国家电力公司而成立的,这种"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结果亟待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改造来予以规范和理顺。将网集团公司改组为现有国家电力公司的分公司的作法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加快"把国家电力公司建成世界500强"和"减少管理层次",可实际上这样拼凑起来的大型企业从结果上看往往可能出现不是先天不足就是虚胖浮肿,从管理上看,可能是权利的上收和机构的臃肿。此外,在法律程序和政府监管上还有一个更好地协调和理顺的问题。否则,电力改革很难正常进行下去。
为此,国家成立精干高效的管电职能部门,就没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国家电力公司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考虑将全国电网按照合理网架结构(而不是按照行政区划)划分成几个大网,以大电网为单位成立集团公司(实体),具体负责大网的建设、维护、调度、安全以及网间电力调剂等电力输送事宜。
3关于省电力公司:
"省为实体"这一提法并不十分确切,一是容易错误地理解为"这个实体的省电力公司是省一级的公司,省内其它电力企业都要归他统一管理"。而这与《公司法》的规定和与市场化的要求明显是相违背的;二是容易被错误地造成省内电力市场的垄断。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网厂分开和输配分开的实现,电力经营企业将会增多,公平竞争的电力市场才会真正实现;三是容易将省界理解为电力市场分界,形成市场壁垒省为实体"应该是将省电力工业局(现省电力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后改组为完全市场化的电网(电力输送)企业(实体),完全按照独立法人的公司进行运作。可是,当前,省公司向上受制于国家电力公司和网集团公司两级既是行政化又是企业化的管理机构的制约;向下又陷入大量依靠行政和管理关系所牵带的电业局,中心机构及其他未单独核算的电厂,企事业单位等的事务性管理之中;更可怕的是省公司还有以"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等为由将其职能向地,县两级电力公司延伸的强烈意愿,甚至将改革初期早已下放了的权利又事实上地收回了省电力公司。所有这些都无疑地致使目前的省公司被繁杂琐碎的事务性管理所纠缠,根本无法按市场化的现代公司运作。如果说国家电力公司是?"四不象",那么说目前的省电力公司是小"四不象"也是不冤枉的。
但是,必须看到:省电力公司的改革与国家电力公司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一个省内不可能不设立电网公司;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公司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壮大,不论人才、资金、技术、管理、装备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下一步的改革必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而绝不是简单地瓜分,更不允许流失。因此,除了可以根据国家成立电力管理职能部门而成立省一级的更加精干高效的管电机构外;还必须组建省内电网公司。
4关于县为实体:
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的垂直领导和管理体系到县这一级已经是到底了,因此,能够被国家,网和省电力公司(甚至还包括地市电力公司)瓜分的有用之权也就层层层瓜分得所剩无几了,余下的基本上就是义务和责任了。现在看来,"县为实体"应该理解为电网企业不一定是实体,电力经营企业必须县为实体。至于一个县内设几个电力经营企业,这可以通过鼓励公平竞争由市场决定,当然,这里所谓的"县"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前面的"省"的概念一样。主要还是要看合理电网和市场需要来决定。
因此,"县为实体"的真正实现,只有在各方自愿和公平的基础上通过资产、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重组才能真正作到。
上述电力管理体制的设计思想明显是因袭行政管理,行政区划和地缘经济,从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相背离,这种嵌套复杂的体制产生的必然是复杂的管理结构体系及相应的高成本低效率以及对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抵抗。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现有法律(如《公司法》)改四级所有为法人所有,改垂直领导管理为投资人权能,并伴随国有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互动。
三在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困难及建议:
"管理"是企业的灵魂。任何改革都不能取代管理,而改革的成果都必须依靠强化管理来巩固。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建立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制度,对电力企业来说,就是要建立一整套自己的"法",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过去行之有效的许多内部法规已经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以至造成许多方面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甚至违"法"操作的混乱局面。
1电力企业自身的"法律"供给奇缺,造成了许多工作无"法"可依:
当前,电力企业在外部环境方面,已经失去了政府行政职能的依托和保护,在行业内部来说,也逐渐失去了行政命令的权力和人事工资福利的依托。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必然要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式,命令式,被动式和封闭式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公开化。这既包括对企业及内部各部门权利义务,法律制度,法律责任等法规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作;也包括对企业外部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纠纷预防,困难救济等法规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作。对电力企业来说,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上述要求。应该说,电力企业适应市场化的管理还仅仅是刚刚起步,诸如合同管理,商业运营,产品促销,公共关系,企业形象等等,都有一个由无到有,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2电力企业管理的外部法治环境不好:
当权者力图把政府权利和部门管理行为变为金钱和物质利益。这就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令人发指的腐败行为;必然会造成"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踩住(阻碍)"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的严重后果。其中尤以司法腐败最为突出。立法不准,有法不依,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知法犯法甚至无法无天等等情况一时很难根除,电力企业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周密的应对措施。比如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建设好自己的法律队伍;完善好自己的规章制度;处理好自己的公共关系;形成好自己的监督体系等等。
3电力企业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
电力企业过去长期以来都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生存和发展的,加之长期缺电,因此,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行政命令,电霸作风,封闭管理,贪大求全,高耗低效等等弊端。所有这些,都是与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背道而驰的。通过前二十年来的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电力事业的发展,已经基本上扭转了全国性的缺电局面,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电力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尽早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扎扎实实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员工的法律水平,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法律意识,处处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
四电力市场整体结构模式建议:
1整体结构模式:
(1)改革前的结构模式:
电力工业部发电厂
发电厂
电力工业局市电业局县电力局用户
(省)设计,施工
安装,试验
检修,制造
研究,调度
学校,医院等
其他发电厂及其电网(主要是水电部系统)。
(2)现在结构模式:
国家电力公司发电厂
网集团公司发电厂
发电厂
省电力公司市电业局县电力局用户电力调度
试验研究
学校医院
多经企业等
独立发电厂
地方小电厂及其电网。
(3)建议结构模式:
政府部门:
国家电力管理部门;
省电力管理部门。
市电力管理部门。
电力企业:
发电企业A1售电企业C1用户D1
发电企业A2输电企业B售电企业C2用户D2电网服务企业E1
电网服务企业E2
发电企业An电网服务企业En售电企业Cn用户Dn
2几点说明:
就政府而言:设中央和省两级管理部门。
就电网企业而言:设网、省、市、县四个层次的电网公司(子公司或者分公司)。
就发电企业而言:除网省电网公司保留必要的调峰电厂外,全部组建发电公司。
(1)A--电力生产企业,即各类发电厂,一律实行独立核算,竞价上市。A企业除按规定向B交纳过网费和电网发展基金等必要的费用,向E交纳服务费和结算拥金外,其余均按企业规范自行进行量本利核算,自行核价,竞价上市。但允许的电价浮动幅度则必须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会同国家电力管理部门核定。过网费,电网发展基金,服务费和结算拥金等的收取标准和分配办法均由上述部门核准并进入A企业的成本。
(2)B--电力输送(由电厂出口直至用户)企业,即是从网省市到区县的电网公司。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及合理调度。B企业按成本总量,电网同步发展基金及附加等因素测算需向AC企业收取的过网费和电网同步发展基金,报国家物价和电力管理部门核准后向ACD企业收取。B企业内部以程序(规范)化管理为主,参照市场(竞争)化管理,促使其服务标准化,产品公共化,效益微利化。虽然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来说,B企业是垄断性企业,但实质上他是一个为电力市场服务的中介性运输调度企业,而且还是一个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对其收费标准和办法进行的严格控制的微利企业,因此,对广大电力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不利影响。
(3)C--电力销售企业,在网上购买A企业的电能,向用户D出售商品电。商品电价在政府允许浮动范围内由C企业根据市场自定,真正做到了电能商品竞价上市。在这一模式下,同一供电营业区可以有多个C企业经营电能商品,可以开展公平竞争,允许其获取合理的差价。对广大电能用户来说,垄断已被打破,用户可在商家的竞争中获利。
(4)D--电力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按市场上各个C公司的电价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自主选择向某个(甚至是某几个)C企业自由选择购买商品电。但商家和用户都必须接受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的计量结果。
(5)E--一些不同类型的电网服务公司,公正,公平,公开地为ABCD企业服务,并按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批准的服务费收取标准和办法分别向ABCD企业收取服务费。计量结算企业E1的主要职责一是对ABCD企业的出、进电量和种类分别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计量;二是根据ABCD企业出、进电量、种类和相关的价格及时准确地进行核算并且根据企业的委托完成各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而一些专业技术公司(如检修、试验、研究等)根据ABCD企业的要求为企业进行各项技术服务。
3建议模式的特点:
(1)真正实现了制度创新:
打破了传统的电力生产和分配模式;
打破了垄断的电力经营和销售模式;
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格局(主体多元化,价格市场调节,用户自由选择)。
(2)解决了传统模式的症结:
实现了电力企业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垄断和封闭的基础;
引进了竞争机制,真正解决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公平竞争,政企分开等许多难题;
引进了透明的分段式组织结构,解决促进了电力服务质量不好,电价混乱,乱搭车收费等难题的解决;使广大用户对电力计量和电价都放心,使用户用上"放心电"。
引进了生产经营分离,输送销售分离的电力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商业化运营,从根本上消除了拖欠电费的条件。
(3)过渡比较容易:
敞开电力系统的大门,大胆引进各种市场主体的资金(一般地说,他们都会愿意把资金投向电力企业的),比较容易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现有省市县三级电力公司比较容易改组为省市县的电网公司;
将省市县电力局(公司)的相关部分改组为一个或者几个相应的电力经营公司;也可以吸纳当地其他企业参加重组;
篇3
关键词:电力;改革;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69-02
一、中国电力改革的现状
电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属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电力行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如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沉淀成本、网络性等因素。由此带来的不经济和市场失灵都需要政府对其实施有效的规制。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电力产业多采用垂直垄断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由政府实行严格的规制,这是由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发、输、配、供、用电各环节的电能需实时平衡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电力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南美与欧洲出现了以建立“电力市场”为中心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浪潮,并在10多年的时间里波及了几乎整个世界。全球电力行业改革的基本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行业组织结构方面要打破垄断。形成竞争机制;二是在所有制方面要促进电力企业民营化,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
中国的电力改革路径是先打破垂直一体化模式,进入单一买方模式,再到批发竞争模式,最后实现零售竞争模式,2002年中国电力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国家电力公司进行了分拆,电厂和电网分开,拆分、重组为2家电网公司、5家全国性发电集团公司和4家辅业集团公司。
改革带来了竞争,电力行业发展迅速。近5年,中国每年新建发电装机容量在1亿千瓦左右,到2009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亿千瓦,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0年7月底,中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9亿千瓦,目前中国电网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电源结构不断优化,发电技术及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2―2008年,全国火电厂平均千瓦造价从4762元降为3708元,累计节约投资2000亿元以上。至2009年,中国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增加到370台。拆除、替代落后机组5000万千瓦。电力行业平均煤耗从每千瓦时367克降为339克。全国燃煤机组脱硫设备安装容量比例达到70%。
改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电平均利用小时下降。2004―2009年,全国发电平均利用小时由5455小时降至4537小时,相当于80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闲置,按2009年火电机组的平均造价3708元,千瓦计算,相当于3000多亿资金提前投放市场但未发挥应有效益,这其中还不包括电网配套设施所投入的资金。二是电力行业盈利能力不足。2002年国家决定放开电煤市场,取消电煤指导价,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电煤价格。而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仍然由国家发改委审批。由于电价受到政府规制,发电企业很难像其他行业一样接受煤炭涨价,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价格争端每年都在上演。据统计,2008年天然煤价格全年同比上涨112元/吨,五大发电集团平均标煤单价高达628元/吨,按当年发电用煤13.15亿吨计算,就增加全国火电企业成本约1470亿元。2008年五大发电集团亏损322亿元,全国火电行业整体亏损700亿元。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发电收入不足以弥补发电成本。三是电源与电网发展不协调。电源建设是由电源投资者和地方政府考虑用电需求和接人电网方式,没有考虑电网和电源的整体规划、电网的安全以及运煤通道等。即“以点定线”,一方面,未来几年内大量电源的集中投产,造成整体的电力供大于需: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由于电网外送通道的限制可能窝电,而部分地区则由于运煤通道的限制造成缺煤停机。这也是造成中国很多地方“缺电与窝电并存”的主要原因。
二、对下一步电力改革的几点建议
借鉴国内外电力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电力安全是电力市场的首要目标
从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特性来说,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需要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运行规则。高度发达的市场化模式并没有相应的产业内部组织形式的有效整合作为保障,致使电网管理运行体制分散、市场格局多元、技术壁垒严重,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常常造成挑战。过于分散的电力市场在电力供应和安全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缺欠。
独特的市场竞争模式特别是电网之间转运的高度发达往往掩盖市场供给的真实情况,致使市场价格信号的作用弱化,加之日益苛刻的环保监管以及缺乏有力的规划引导和市场调控,常常会造成发电市场的备用容量不足。这样持续的结果,当电力需求增长较快且相临的两个或几个市场都出现紧缺时。电力供应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单纯从电力市场的组织模式来看,美国加州电力市场无疑是比较先进的。但是,自2000年夏季以来,加州却发生了大规模的、严重的电力危机。加州电力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新思考。
(二)建立同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体系
现行《电力法》是我国第一部电力法。它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许多条文已经不适合电力行业的现实状况。修改《电力法》应该增加以下内容:第一,建立规范的电力市场,把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立法目的;第二,厂网分开,重新明确电力市场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第三,确立国家管电网,输配电网统一运营制度和输配电网网络开放服务制度:第四,逐步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第五,大用户直接向电厂购电与售电侧市场开放;第六,防止发电侧市场不正当竞争:第七,确定电力市场监督管理问题。这是各国电力市场通行的一项制度,我国《电力法》应增加此项制度,以适应监管调度“三公”和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的需要:第八,增加关于保护电力可持续发展与开发利用洁净能源相应条文。
(三)管制方式的改革是电力改革的重点
管制是指政府对电力企业活动的控制。由于电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政府不可能不管电力产业。但是电力管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老式的管制方式,即政府对国有电力企业的管制,这种方法是多个部委和每级政府的有关机构对电力部门广泛、迟缓和非透明的管理:另一种是新式的管制方式,即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政府只负责制定电力的法律、法规,并通过电力或能源管制委员会进行管制,这种管制方式是集中的、有限的和透明的,并且允许电力企业自主经营。前一种方式适用于国有的垂直垄断的电力部门,后一种适用于自由化、民营化的电力企业。凡是实行电力改革的国家,由国有垂直垄断向自由化、民营化的方向转化时,必须相应地对电力管制方式进行改革。
篇4
价格策略
目前,我国的电力定价权仍在国家手中,电力企业定价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这就决定了电力定价目标不能是追求最大利益,而只能以合理的利润与适当的投资回报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电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必须根据电力的特殊性质制定相关的价格策略。由于我国现行的电价管制较为严格,很多电价策略必须在完善电价改革后才能发挥实质性的效果。目前,电价改革的相关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2008年以来,各地实体经济进一步紧缩,国内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缩减,推动国家电价改革的时机逐渐成熟。国家电价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电价制定既要兼顾企业利益,又要符合市场规律。电力产业有其特殊的市场地位,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在宏观上进行调整和掌握,以市场定价为主,以政府管制为辅,最终确保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电价改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电网企业对电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定价权,这一权利的实施,使企业可以有效结合市场营销和自身的营销策略,能更为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电力用户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力产品和服务。
以成本领先战略为基础降低产品的价格,是电力企业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但由于电力商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供电企业能做的是合理利用国家的相关电价政策,尤其是相关的电价优惠政策,促使家庭和单位增加对电力的消费;同时,电业局在解决电价分类繁琐、电价调整频繁等问题时还有一定困难,应努力作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一旦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彻底成功,相应的电价机制能高效运转,供电企业就能进入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成本控制也非常理想的状态,此时,就可以在国家制定的目录电价标准上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进一步降低售电单价,达到成本领先的状态。
促销策略
电力促销通常是指电力企业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方式来宣传电力产品,使电力客户在增进了解的同时购买更多的电力产品,以达到提高销售量的目的。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的促销组合方式主要是人员销售、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性推广等促销手段的组合,但在能源供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电力企业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需要大力宣传电力产品,让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购买更多的电力。要实现这一转变,供电企业必须改正“好女不愁嫁”的传统观念,灵活运用多种促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
1.公关促销。根据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电能作为一种安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而被鼓励使用。供电企业要想树立起良好的环保形象,可以通过社会慈善公益活动来开展环保活动。
篇5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国务院已经决定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导电网主辅分离,并基本按照国资委于2007年底制定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进行。
2010年9月,这一方案已获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通过,并于2011年初获得国务院同意。目前,国资委正在组织“主辅分离”前期准备工作,未来,电网旗下的勘测设计、火电、水电、输配电工程建设企业,均将被剥离。
2002年国务院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电力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并归纳为四点具体方向: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
之后,在《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指引下,国家电力公司被分拆为2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5家发电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和4家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
不过,除“厂网分开”外,其它三大改革,均未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继承了国家电力公司大部分资产的电网公司,成为下一步电力改革的重点。
目前,国家电网的主要辅业包括920万千瓦的发电资产、国网电力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院旗下的重要资产之一,便是电力设备企业许继集团的60%股权。
而据国家电网的官网介绍,其非电网资产还有英大传媒投资集团、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英大期货等。
但现实的问题是,主辅不分,将使电网公司“集标准制定、设备制造、采购、招投标等多重角色于一身”,难以监管其中的利益关系。
2009年7月,国家电网收购平高集团和许继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商,就曾受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公开批评,称国家电网此举无益于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也无益于中国电气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重要性下降,也是电网主辅分离久拖不决的原因。”相关专家称,“在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后,电力体系进行主辅分离的压力已经变小了。”由于原有医疗、教育等社会单位已经被剥离,电力企业的负担已经变轻,辅业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篇6
关键词:电力规划;电力市场;改革
1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2电力市场对电力规划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并获得一定的利润,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电力工程(包括电源和电网)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在电力改革初期,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电力体制改革前,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相互提供信息支持,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对电力规划的评价。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还需要进行公司(企业)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企业)规划,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企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适度超前原则。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要着眼全局,加强前期工作,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篇7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电力营销模式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推进电力市场化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基本特点,研究了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旨在推进新时代电力营销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电力营销模式;创新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发展不断完善,电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电力企业应当了解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创新电力营销模式,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营销模式创新。
1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
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电力行业市场不仅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同时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电力市场也呈现出了其本身特有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计划性和协调性特点。
相较于其他行业市场而言,电力市场的计划性和协调性比较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电力系统的整体性:电力系统有着整体性的特点,其各个环节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且电能的传输速度十分快,其产生和供电有着瞬时性的特点,一旦电力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可能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在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电力市场的生产、供电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计划[1];②供需平衡:电力系统要求电力市场有着供需平衡的特点,电力的供应者之间以及电力供应者和电力消费者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市场的协调。
(2)客户能动性特点。
相较于传统市场而言,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市场的客户是主动的,是主观能动的,电力使用者也就是电力市场客户的主动性提升,其能够在市场上自主对贸易对象进行选择,这就加剧了电力市场的竞争性,同时也为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2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
电力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电力市场有这计划性、协调性的特点,电力市场客户有着能动性的特点,这就加剧了电力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进行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
(1)创新电力营销观念。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观念的创新是创新的基础,要想创新电力营销模式,首先应当积极创新电力营销观念:
1)知识营销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供电企业应当积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以此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供电企业应当提升电力产品的知识性,以此来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满足客户的要求,拓展业务范围,从而扩大电力消费量;
2)消费者满意营销观念。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对于供电企业的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供电企业应当树立消费者满意的营销观念,以消费者为本,积极满足消费者的重要需求,提供消费者全天候、全过程的销售服务,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积累客户,完成创新;
3)绿色营销观念。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供电企业应当积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能源替代的研究发展,通过绿色营销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客户营造绿色新境界。
(2)创新电力营销手段。
1)创新销售渠道。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市场营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降低了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成本,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在各个领域的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电力营销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销售渠道,借鉴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打造专属电力市场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促进电力营销的自主化发展;
2)创新促销策略。促销是电力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创新促销策略,丰富信息传播手段,实现营销目标,在促销策略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市场的差异化来选择促销途径,同时可以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促销,例如微信平台促销、微博平台促销等,通过促销策略的创新来改善促销效果。
(3)增值服务的开发。
增值服务对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开发并创新增值服务,通过增值服务来提升供电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根据客户特点开发特色服务。电力市场客户较多,且不同客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其对于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客户的具体特点来开发特色服务,具体来说,可以将电力市场上的客户分为工业客户、商业客户及普通客户,面向工业客户及大型客户可以开发出免费电子账单、用电预测等特色的服务内容,面向普通客户可推出电费代收、自动缴费等特色服务,通过特色服务来提升电力营销效果[2]。
2)利用互联网来打造特色服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及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也应当着手建立企业文化,通过打造企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例如,供电企业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来为客户打造用电信息系统,帮助客户及时发现在用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特色服务及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在客户心中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电力营销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电梯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供电企业积极创新电力营销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适应电力体制的改革,促进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并研究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旨在不断完善电力市场,促进供电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亮.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腾隆工程经营模式转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0.
篇8
一、2007年改革工作进展
(一)明确了“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继国务院国发〔2002〕5号文件之后,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文件在总结“十五”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分析当前电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为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把各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8月24日,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又将《实施意见》,分解为30项具体工作,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工作分工的通知》,根据发改委、国资委、电监会、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落实了任务分工。
(二)组织实施了预留发电资产变现工作
为支持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工作部署,从2006年8月开始,电监会牵头组织实施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及共同努力下,按照“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缜密细致”的要求,经过中介机构选聘、尽职调查、审计评估、出售方式确认、竞价、签署出售协议等过程,顺利完成了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变现结果超过原有预期,变现资金收缴工作进展顺利。
按照国务院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要求,为支持电网建设、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2007年上半年,电监会会同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647万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在听取主要发电企业、目标企业、有关部委司局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647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操作方案》,提出了具体工作计划。2007年底,647万发电资产变现主体工作按期完成:定价方式、出售方案及后续工作安排建议已经电力体制工作小组审定,并在年前签署了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移交协议。
(三)研究解决了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
自2002年厂网分开后,有关发电资产移交工作,计划于2003年6月底完成,由于在建项目资本金、投资收益分配、折旧和流动资金返还、担保责任、债权债务和陈欠电费等资产财务问题,以及产权归属、企业改制、外商投资等遗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资产财务划转移交工作一直没有完成,不仅影响到发电企业的项目建设、安全运行,也影响到职工队伍稳定和电力体制改革形象。
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按照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要求,电监会牵头,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国资委对厂网分开以来所有遗留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区分共性和个性问题,分类处理,协调和督促有关各方互谅互让、形成共识,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已处理完毕。
对共性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电力企业采取集中办公方式,按照依法合规、公平合理、操作简便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听取有关各方意见,经过反复核对和多次协商,最终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提请工作小组印发了《关于电力资产划转移交有关遗留问题的通知》,处理了涉及40余家发电企业、18家网省公司,高达346亿元争议资金的遗留问题。对个案问题,采取专题小组方式,按照轻重缓急原则进行专题研究,按照有关政策文件,深入调查研究,分清是非曲直,逐一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协调处理了丹河电厂归属、青山热电厂“一厂多制”、闸口艮山门离退休职工上访、天生桥二级电站股权归属等一批典型个案问题。
(四)研究提出了主辅分离改革和规范电力企业职工持股行为的有关方案
按照国务院154次常务会议精神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求,国资委会同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研究提出了《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为了规范电力市场秩序和企业改制工作,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国资委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电监会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
(五)继续加强和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工作
电监会继续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平台建设,对东北、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加强市场建设的工作意见。开展了电力市场建设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东北、华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制度设计,为进一步模拟运行创造了条件。华北、西北、华中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方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
结合电力市场建设,电监会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开展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和扎实推进。吉林、广东的直接交易试点初见成效。同时,研究制定了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用电企业准入技术条件和能耗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用户和独立配电企业情况调查。在积累改革经验、统一各方认识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为进一步组织和完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奠定了工作基础。
(六)着手开展电力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于2007年下半年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电力体制改革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会同电监会、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对输配电和调度管理体制、农电发展与管理体制、节能调度与电力市场建设、输配电价与销售电价、输配业务财务分开核算、深化电力企业改革等涉及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国内外专家和电力企业进行专题研究,并适时组织相关试点工作。
二、2008年改革动态
“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7〕19号文件要求,在巩固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主辅分离,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创造条件稳步实行输配分开试点和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下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主要工作有以下方面:
1.利用市场化手段,大力开展节能优化调度。
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3.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理顺电价机制。
篇9
关键词:电力价格;电力市场;电力定价;电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004-02
目前来说,我国的供电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的煤炭资源急剧短缺,无法为电力资源的形成提供足够的基础物质;第二,电力企业的价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价格很难形成一个标准,价位的制定不能尽如人意;第三,国家对电气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目前的电力市场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用电缺口也是很大的,人们更加青睐于将电力价格市场化。众所周知,电力企业属于垄断行业的范畴,所以进行电力价格的调整与改革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的,但是出于各方的要求,进行电力价格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电力市场价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电价不能及时反映电力市场的供求情况,造成电力资源的扭曲配置
市场上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靠价格来反映的,一般来说,如果供给大于需求,那么价格会下调;而如果需求超过供应,那么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这是经济界的基本规律之一。就现在而言,政府是制定电价的主要负责者,电价的制定主要以生产电力的成本投入为基础,这就导致电价的制定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制定的电价不能够实时、全面地反映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导致电网建设不能跟上电厂建设的步伐。我国的电价调整很多时候是出于被迫的,即每当消费者反映电价太高的时候,物价管理部门会适当地进行调整,这种被动的调整完全违背了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人力大国来说,虽然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过快增长的需求直接导致电力起源的短缺。除了人口多的因素之外,价格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电力价格本身是可以作为调节市场供需的杠杆存在的,对电力的生产和消费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的电力市场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最终导致对电力资源的配置不够科学与合理,尤其是如果价格单纯地进行人为制定,会加剧电力资源的短缺和供应的压力。
(二)现行电价不能体现用户公平分担原则
用户的用电特性不同,负荷率、供电电压不同,其所使用电能的固定费用含量有较大差别。最典型的例子是工业用户和居民用户之间存在较大的电压差别。按照电力的实际成本来说工业用户的成本要小于居民用户,因此工业用户的价格也应比居民用户便宜,但我国居民用电价格却长期低于工业用电价格,形成了工业用户补贴居民用户的状况。
(三)销售电价中存在的行业交叉补贴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目前对农业、排灌、化肥和高耗能等行业实行了优惠电价,这实质上是电力行业代替政府对上述行业施行的救济行为。随着政企分开,电力公司要追求自己的利润,而优惠电价则将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的利益无偿地给了另一企业。优惠电价不仅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用电不利,而且对调动电力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也不利。
(四)现行的电力价格制度不能有效激励电力企业
通常来说,企业上报的成本数据是物价管理部门制定或调整电力价格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基础。然而,这样制定出的电力价格并不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因为上报数据的企业仅仅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即规模大、垄断性强的企业,所以成本的反映只是市场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会上的平均成本。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制定电力的价格,成本再高,补偿也是能够得到的,但是发电质量和服务质量却根本得不到反映,这就造成了上报的信息不具备对称性,因此审核成本便难上加难,最终致使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荡然无存。
二、我国电力价格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经验,区分垄断行业性质。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的某些发达国家就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电力改革运动。这场规模宏大的电力改革运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电力行业放入自然垄断性是改革的主要对象,他们要求自然垄断较强的部分实施价格管制,而对于那些自然垄断较弱的部分,需要自由竞争;如果可竞争,那么需要设置价格上下限,而对于那些不能竞争的部分就要设置价格上限。这样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电效率会大幅度提高,使得市场上电力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彻底、根本的改善,电价合理的下降,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以上改革运动和相关改革措施仅仅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开展和采取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情和国家性质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我国的电力企业的改革也迫在眉睫,但是万万不可完全照搬照抄外国的改革措施。当然,进行适当的借鉴和参考还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依靠市场自身的竞争来制定发电价格,政府只是起一个指导作用,并负责交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把市场当作售电价格形成的主导因素,允许不同售电制度的合理、有序竞争,为用户提供电力价格及电力服务的多种不同选择。
2.推进电价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现在许多的电厂都得到了私人开办的允许,电厂价格的市场化逐渐增强。如果能够实现电力价格的市场化,就会增强竞争的公平与有序,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电价的市场化之后,价格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明显的。
(二)企业方面
1.从市场营销角度制定电力价格策略。电力改革已把电力划分成了企业,是企业就要面对市场,就要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将价格作为电力市场营销的一个组合策略。
电力企业要时刻遵循市场运行的原则和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开辟新物质和新能源,例如以秸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物能源;电力市场的经营同样要遵循循环原则;向广阔的市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与产品,并据此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美化外在形象,更稳地立足市场;把向社会提供电能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核心和目标,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健全并完善电力行业之间的竞争机制,增强竞争的合理性、有序性,调整电价,符合市场规范;形成一套合理的电价体系。全面地考虑到影响电力价格因素,例如季节、气候、时间等要素,并在进行详细、全面的市场调查之后,把价格调整到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尽可能把电力的价位调整到一个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位置上,因为电力价格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只要做到不违背大多数消费者的意愿就可以了。
针对我国目前电力紧张的情况,可设定可中断供电电价,主要对工业用户而言,当高峰时段电力不足时,电力公司可减少或切断一部分用户的供电。可中断供电的电价较低,用户可能会愿意接受这种电价以减少电费支出。
由于电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性,电力企业可以设定低于其他用户的贫困居民电价,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政府也应考虑在边远提供服务给与适当的政策性补贴。
2.电力企业为了扩大利润空间应该依靠减少资源的浪费来节约成本。近些年来,电力垄断行业的负面新闻有很多,暴露除了电力垄断的缺陷和弊端所在。不在少数的报道称“电力企业以看似亏损的外相来实现价格的上调”,而且电力系统内的职员每年都会有免费的电使用,若是收费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更为可气的是电力企业内部的很多部门浪费了大量的电,电力企业应该意识到这种浪费行为的可耻与不可取性,倡导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篇10
其一,输配电价改革有效“放开两边”,发电方与用户双双解放。过去的电价机制是“管住两头挤中间”,发电侧的上网电价和销售侧的目录电价是国家发改委定价,中间留有模糊成本。输配电价获批以后则是“管住中间放两头”,相当于电网公司获准了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标准,用户方和发电方的价格可以全部放开,所有企业都可以进入市场实行直接购电,最终形成“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结构,这也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为廉价的电力产品。
其二,“管住中间”但也激活了中间,推动电网企业转型升级。电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原来统包统销的购销价差,转变为按照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对电网企业而言,过网电量越大,收入就会越高;而定价机制越合理,用电企业越会积极用电生产。如此一来,既能提高电网企业的运行效率,强化其成本约束;也能提升电网公司在过网定价环节形成良好机制的动力。尤其是能够促进电网企业“补短板”,加快推进电网线路输配能力的高速、高质、高量建设,提升电网基础设施创新升级。
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从制度上使电力市场有效竞争与自由交易成为可能。而特高压电网和储能产业,则事关电能的流通与储存,是电力市场高效、自由交易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以搭建电能的高效输配网络,并尝试从应用端入手刺激储能产业发展,构建电能的低成本中转站。
一要大力发挥特高压电网技术优势。具体而言:首先,特高压电网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对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技术要求意义重大。其有利于协调各级电网的发展,确保输电的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其次,特高压电网的广泛运用有助于解决区域市场不匹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