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2: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保险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论-文-网LunWenNet-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篇2
区域经济文化对于保险业发展影响很大:首先,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了人们对于保险产品的消费能力;其次,文化发展差异导致消费者对于保险消费观念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各地保险市场发展差异很大;再次,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各保险公司对于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最后,由于经济文化差异导致各区域保险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差异也很大。综合以上原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保险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受到多种原因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不能做到“开门办学”,不能与金融保险企业和其他兄弟院校开展合作,且很多合作仅限于形式。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很难根据金融保险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安排和设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就业不能保障。
三、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想
(一)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在能力培养方面应包括基础能力、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过从保险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在基础能力方面应着重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Excel软件中数学函数的应用、Word软件的排版、PowerPoint软件中宣传片的制作等。职业能力培养应主要突出销售渠道开拓、保险业务管理和技巧、为客户进行保险规划等。2.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是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可以把保险行业内的实际案例拿来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清楚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是沟通协调与团队精神的培养。现在大多数新入职的大学生在工作中不善于沟通和协调,团队精神差,工作中屡屡受挫,非常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也不利于用人单位的人才规划。第三是爱岗敬业精神与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学生就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一环,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由于不能吃苦,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失去了很多晋升机会或频繁跳槽换工作,没有在一个单位的持续经验积累,对自己的职业成长非常不利。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清楚的认识,坚持在企业一线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第四,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通过一些课程的开设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能够依据行业和岗位特点不断对工作进行创新,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二)通过各类实习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安排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当前各高职学校一般做法都是“1.5+1+0.5”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前一年半的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第四、五学期集中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并进行课程综合实习实训,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地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依据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如将综合实习实训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把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压缩到前两个学期,第三、四学期集中开设专业技能课,并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后四周(连同暑假和寒假,每学期共计三个月)安排综合实习实训,第五学期前十周安排学生校内综合实训(主要是安排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业务流程模拟训练、证券与期货投资模拟投资等),剩下的八周时间连同寒假和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先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发现专业学习中忽略而在实际中却应用很多的专业知识,在再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加强和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篇3
1.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以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国家农业方面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统一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农业保险专项基金的积聚。但不利于政府扶持;利益联系机制不明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以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为代表,该模式的主要优点表现在:能够充分发挥商业性保险公司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设置,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责任,保护了投保人的利益。但该模式主要存在于理论上,在现实中实施的难度较大。
3.合作社经营模式。该模式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帮助建立而成的,其优点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合二为一,易于防止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其缺陷是:由于合作社比较少,风险分散不够,资金得不到保证,它主要是依靠保户来筹集资金;农业保险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合作社发展现状很难吸引专业人才。
4.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为代表的该种模式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有利于研究怎样提供适合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一揽子综合保险新产品。但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追求商业利润的内在本质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成本、收益低的固有特点,其经营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仅仅是一种抢先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策略而已。
5.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以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为代表的相互保险模式与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也是公司的所有者。相互保险制度有利于调集各方面的积极性,平衡各方面利益;有利于降低道德风险和减少逆选择;有利于降低组织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存在制度上的缺失。如阳光农业保险实行“自愿投保”的原则(例如,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人才的匮乏主要表现在:销售人员储备不足,代办员队伍脆弱,精算人员和核保核赔人员奇缺。)。二是存在业务人才上瓶颈。
二、相互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保险中的适用性分析
鉴于我国商业性农业保险面临萎缩,再加上政府财政力度不够,合作社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发展外资保险公司存在难度,农民收入水平有限,而此时我们认为,基于金融创新的相互保险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合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发展,能有效缓解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1.使投保人和保险人统一,解决信息不对称,避免道德风险。我国农业风险区域性强,保险人对农业风险难以全面把握,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较易发生,而相互保险制度下农户间彼此熟悉、信息透明,且对于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较清楚,能有效进行相互监督,利益的一致性避免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2.经营成本低,适应低收入的农民。首先,相互制保险不以赢利为目的,以互助合作为宗旨。另外,相互保险公司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相互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兼具被保险人和公司所有人的双重身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委托问题引发的组织成本,这是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主要优势。
3.解决保险人经营管理的困难。参加相互保险公司的农户都是农业生产的行家,对本地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价值、农业风险等情况比较了解,可以胜任核保、定损、理赔等工作,不仅容易解决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还有利于节省经营成本。
4.加强防灾减损。相互制下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利益具有一致性,使得投保农户能够主动采取必要的风险预防措施。在出险后,也能主动地进行灾后自救工作,农户更易形成集体力量,抢险救灾,以求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三、我国农业相互保险制度拓展的新思路
“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相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在各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江生忠、王成辉,2006)。随着金融创新机制与国家辅助政策支持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务实推展,将缓解操作管理上的困难,它的局限性将逐步克服。
1.加快农业保险立法。立法先行几乎是国外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铁律,目前应加紧农业相互保险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相互保险的组织体系和经营范围,确保农业生产者的利益;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相互保险中所应有职能和作用,避免政府支持农业相互保险的随意性,并以此提高农民保险意识。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我国,政府对农业补贴主要是价格保护等直接补贴方式,利用农业保险这种“绿箱政策”(绿箱政策(GreenBoxPolicies)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用来描述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做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是指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补贴方式却很少。总体上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仅限于免征营业税,其他方面同商业性保险一样。建议给予农业保险补贴:(1)保费直接补贴。由国家财政每年按公司保费收入的25%、地方财政按25%的比例,通过保险公司直接补贴给参保农民。(2)大灾准备金补贴。国家财政每年按保费收入10%的比例补贴给保险公司,一部分由公司在大灾年份,通过保险赔偿方式转补给受灾农民。
3.加大农业相互保险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的严重缺乏对农业保险经营的协调发展和有效监督十分不利,也不利于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与健康发展。建议如下:(1)建立农业保险人才库,招回己经分流和改行的农险人才,通过各地区的人事部门或保险监督部门联合成立农险人力资源管理小组,对以前从事农业保险的干部和员工进行建档、登记。(2)完善教育和职称考试体系,让从事农险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养和教育,提高其社会地位。
4.建立和完善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体系。
4.1选择合理的公司发展模式。由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初始会员)发起设立全国性的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初始会员认购公司的部分初始基金,同时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筹集另一部分资金。
篇4
论文关键词:保险业
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金融一体化和保险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总体情况
1980年,我国恢复开展国内保险业务,至1986年,我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这一时期,保险公司的发展或者说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意志,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1986年,新疆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结束了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历史。此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于1988年和1991年成立,90年代以后,市场主体不断增多,截至2008年底,我国保险机构达到120家。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仍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在众保险寡头中金融论文金融论文,国有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供给的第一集团,控制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平安和太保是供给的第二集团,控制着30%左右的保险市场。其他保险公司则是市场供给的第三集团,市场供给量低于10%。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保险密度不断增长,保险深度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实现第一个500亿元用了15年,第二个500亿元用了3年,而2001年保费1年实现增长500亿元,2008年全国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9784.10亿元,同比增长39.06%,应该说,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机遇
1、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保险业发展的契机
8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这是我国保险业恢复和发展的直接契机,人们对于不确定性风险预期损失补偿的需要刺激了保险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有财产,政府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企业并不需要承担风险,个人也几乎没有财产和人身风险来让保险公司经营毕业论文格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同时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风险,人们意识到许多风险难以避免且个人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因此,企业和个人不得不考虑风险的分散及转移问题。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保险业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起来。
2、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利于保险业日益发展
国民收入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对保险需求的增加。从个体来讲,人们对财产和自身安全进行投保,只有人们的财富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为已经积累的财富支付保险费,而这部分保费的支出,来源于新增收入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安全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从而对寿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企业生产来看,根据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促进投资的增长,人们为扩大再生产中追加的投资部分支付的保险费,也同样出资于新增收入部分。扣除物价因素,我国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在10%左右,而保费增长速度平均在30%左右,保险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3、积极的政策促进保险业繁荣发展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保险监管政策对保险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为了应对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采取了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金融论文金融论文,提出保增长、扩内需、保民生、保稳定等一系列目标,2009年初推出4万亿刺激内需投资,2011年新4万亿投资又将投入,民生工程和基础建设拉动了对工程险、财产险等险种的需求,汽车振兴计划拉动了车险的需求。中央加大了对“三农”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直接推动了相关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社会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仍是根本性的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相比,小农经济社会重实物而轻货币,重个人情感而轻法律契约,重近轻远,这些历史积淀无疑与保单契约性等典型特征相冲突。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推崇“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这些文化基因无疑与保险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从体制因素来看,自解放以后,中国搞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为其基本特征的。保障程度虽然不高,但范围广泛,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摇篮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即使理论和实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但传统体制对人们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巨大的,这一影响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保险公司发展商业保险的挑战。
2、保险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保险业不断发挥这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功能,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总的来看,全行业基础较差,底子较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险还未渗透到经济各领域、社会各行业和人民生活各方面,覆盖面不宽,很多重点领域的投保率不高,无法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迫切需要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保险保障的层次也较低,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赔付率较低,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为例,保险业分别赔付55亿元和10亿元,进展直接经济损失的3.6%和0.12%,与发达国家和地区3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明显。
3、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日益严峻
随着WTO承诺的兑现金融论文金融论文,近来保险监管部门大大放松保险公司的进入政策壁垒,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只是时间顺序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国外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放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已在中国开业的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48家外国保险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国设有几百家代表机构,申请等待营业执照的有上百家外国保险公司,其经营历史和资产总额条件均大大超过保险公司设立的基本要求。许多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总额大都在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在中国开放保险市场以后,中国的内资保险公司要与这些十分强大的外资保险公司进行竞争,其严峻性是显而易见的。
4、保险供给能力不足
从现在情况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仍表现在对现有保险市场占领上,即由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保险供给能力,满足市场已出现的保险需求。例如目前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财产保险上,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寿险上,意外险和已出现的寿险市场占据了大半江山毕业论文格式。要改变这个现状,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要开发潜在市场,如责任保险市场、健康市场保险、养老保险市场等。
四、发展策略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整体效率,提升保险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1、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
近几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保险监管要根据保险机构风险程度的高低,实施分类监管,防范风险,扶优限劣,优化监管指标,对不同等级的保险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管,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和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强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执行力,防范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和对保险资产的监管,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监管的根本目的。
2、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在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险机构相继设立,保险业务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格局,市场运行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若要保险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规范市场运行中出险的这些问题,确保保险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杜绝数据不真实和损害被保险人权益等违法违规问题,规范竞争手段金融论文金融论文,杜绝靠高手续费、高返还和变相降费等等恶性竞争现象。
3、提高保险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保险市场上,产品同质性严重,开发策略相似性极强,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保险公司要形成核心优势,必须尽快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将经营方式从粗放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例如,人保这样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优势,不断向综合性发展,以综合优势占领市场。而对中小型保险公司,则宜实行专业化的产业政策,例如市场上已经出现的长安责任保险公司。各保险公司在发展中要始终集中于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战略,不断推出各种服务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可替代产品的自由进入、消费者投资意识的增强,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资金运用的效果才是保险企业竞争的关键,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才是符合保险公司职能的定位,因为产品体现保险公司对客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而资金运用则体现出公司对客户利益的保护。因此,保险公司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产品开发,也是公司资金运用的基础。其次是客户服务,维护已有的客户,并通过带动效应,扩展新客户;同时稳定的高收益的资金运用可以促进产品开发和保证客户利益。
山东省莱州市文化东路770号
篇5
论文关键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金融
一、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近几年,我国金融保险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能力综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1],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方面,大量新设机构使得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如银行业的柜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需求巨大。通过对青岛市金融机构走访调查,得出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具体见下表:
表1:金融保险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
金融岗位通用能力
金融机构综合柜员
金融综合柜台基本业务操作能力、常见证件、票据识别能力、综合柜台业务的管理能力、柜员业务风险防范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市场能力、竞争意识、应变能力
金融机构大堂经理
了解客户能力、接触客户技巧、金融业务的甄选能力
金融机构客户经理
金融产品识别、说明合同条款、接触客户技巧、甄别危险客户能力、签单能力、确定价格能力、维持合同效力、激励能力
金融机构营销人员
自我推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创造能力、策划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理财规划能力、市场竞争意识
二、适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
(一)、 “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金融业有很严格的从业准入限制,在金融机构从事业务必须要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事实上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前,很难获取资格证书,这一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开展很难在金融机构真实岗位上进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金融保险专业应以实践教学、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落脚点开展“321形式的工学结合”。“3”指在专业教学初始阶段的前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参观机构内部设置、观摩金融业务展业流程,完成专业认知实习;“2”指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金融企业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保险规划产品组合、理财规划、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获取相关机构从业资格证;“1”指在第六学期依据学生就业意向,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市场业务,开展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适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内完成,同时第四学期后可以组织获取了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金融机构部门进行业务岗位的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 “工学结合”。
(二)、“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
“321”结构的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岗位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为基础,各阶段的实训环节是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条件。专业理论课程是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认知,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基本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知。模拟实习是职业岗位的演练。由于金融行业业务是围绕货币资金展开的,学生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边干边学,所以对众多的职业岗位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是实践的桥梁,既是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延伸又是顶岗实习的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机构模拟、业务流程模拟、金融工具投资模拟等模拟操作环节,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目标岗位工作的一次大实践,是各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提高阶段,通过在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方法。该培养模式下职业技能实现途径见图1。
图1:“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现图
三、“321”结构培养模式运用基本要求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
金融保险公司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 [2]。这种人才需求层次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均需摆脱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实训环节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知识,整个教学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完成,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广泛开展普及面较广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投资社团、技能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金融产品解说、产品团队推介会等。再次,广泛开设选修课,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金融礼仪、财经法规等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帮助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实训平台
学生职业能力的实现依托大量职业活动,不论是广泛使用的“项目教学”法,还是“依托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均是以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当地金融机构,建设和完善符合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多层次实训平台。首先整合校内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大量建立“教、学、练”一体化教室,将学习场所由单一的教室转入多功能教室;其次要对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4]。再次,依托当地金融行业,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企业融合,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联合办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三)、强化职业证书考核,实现与目标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均要求“持证上岗”,在与大量金融企业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也采用“持证上岗”的管理方式,这意味着在第六学期全面开展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学生必须通过目标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一目标为的实现除了课程设置做好知识准备外,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职场氛围,保证考证信息的通畅,督促学生及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梁炜,金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2]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市场论坛,2008,11:83.
[3] 黄振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启示,学习与借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保险资源特性影子价格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worldeconomicintegration,theuseoffinancialinsuranceresourcesandM&Aintheindustrytendtobepervasivethroughouttheworld.Mixedoperationbecomesaninevitabletrendforfinancialdevelopment.Therelationsofinternationalfinancialinsurancebecomemorecomplicated.Thefinancialinsuranceresourcesandtheresourcesinsidetheindustryinthedevelopingcountrieswithweakcompetitivenesssufferlosses.“Undergroundinsurancepolicy”hasneverbeencontrolled.Financialsovereignandsecurityhasbeenshockedseverely.Asanobjectivebasisforfinancialinsurance,naturally,thecross-boundaryflowoffinancialinsuranceresourcesandtheresourcesinsidetheindustryhasbecomethefocusofinternationalfinancialinsurancerelationswhenweconsideranation’sfinancialsovereign,security,andconsistentdevelopmentoffinancialinsurance.
Keywords:insuranceresource;features;shadowprice
一、保险资源本质的界定
本文认为保险资源是指一定的技术、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被保险人利用、开发设计成保险产品的可保风险,是投保人拥有的财物及其相关利益,或生命与身体存在的致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投保人希望以商业保险方式转移的纯粹风险,它产生的后果是损失(害)。[1]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保险人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全部可保风险,包括已经开发利用了的可保风险,和已存在未开发利用的和未来的潜在可保风险。尽管保险资源总量会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规模、发展水平、积累程度,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以及法律制度、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环保等因素的制约,但保险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还与人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有关,与保险产业具有的承保风险的资本能力、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保险法律制度环境等有关。
相对金融资源而言,保险资源(可保风险)是一种未来引发损失(害)的不确定性,拥有保险资源者只有损失(害)的可能结果,绝无受益的可能,须以一定代价才能获得由此保险资源开发的保险商品,而转让损害结果的承担责任。因此,可能的损失(害)事件不能移动也不能免除,移动与免除的是损失(害)结果的实际承担者,因为保险商品合同约定由保险人承担这种可能的损失(害)。因此,保险资源作为保险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是通过开发设计出来的保险商品来实现风险转移的。而保险产业资源则是保险商品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劳动、知识等生产要素和非生产要素资源逐渐从其它行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专职分散处理风险,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功能的一种特殊行业资源,并在一个国家或经济系统的某一时间所形成的保险体系。(1)保险经济活动中历史地积累形成的物质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风险管理与保险活动中直接占有使用的人力、资金、财物等物质资源,以及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保险精算技术、保险财务技术、保险资金运用技术等知识资产。(2)保险经济活动中历史地积累形成的组织制度层面的东西,比如各种风险管理与保险组织机构形态、组织制度规范、法律条款、政策文件等。(3)保险经济活动中历史地积累形成的保险文化意识层面的东西,是保险产业资源的第一、第二层次内容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风险管理与保险文化建设积累形成的精神成果,比如保险文化、保险心理和保险道德等。
因此,保险资源与保险产业资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保险资源是保险增长与发展的客观基础;保险产业资源是保险增长与发展的物质条件。
二、保险资源的特性分析[2]
(一)保险资源的经济特性
如果在一定的技术、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被保险人利用、开发设计成保险产品的可保风险被定义为保险资源,则其经济特性有资产特性、商品特性和资产减值特性(资产价值货币计量是负的)等。保险资源对于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的保险商品而言,是一种原材料,对其保险经营活动来说是一种必须的基本投入。保险资源通过开发设计出来的保险商品进入消费来体现保障功能。保险商品一部分进入生产消费领域(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给职工办职业年金计划等保险费可计入生产成本),一部分进入了生活消费领域(个人保险消费),从而参与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再生产与精神再生产过程中。进入生产领域的保险商品消费成为一种特殊的投入,以一种特殊生产要素的形式进入生产函数,因此,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投入资本。而进入消费领域的保险商品消费,满足了投保人的心理安全需要,提高了投保人的生活质量,以保险商品消费的形式进入消费函数。如果仅就保险商品的实物消费部分来看,就是一种期得利益,或者是一种或有索取权,这与风险标的损失期望是一致的。而且,对于由无形的确定的精神消费与有形的不确定的物质消费组成的保险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理性的消费者享受的是前者精神消费,而不愿意风险发生导致生命财产的损害出现,即不愿享受后者的或有保险金索取权。
可见,保险商品生产与消费相比较一般商品要特殊复杂得多。因此,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区域性很强的“社会经济资源产品”,是一种在一定的技术、制度和文化环境下,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共同决定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制度与文化环境)高度发达的产物。比如责任保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后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保险资源的经济特性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地域性,它是由一定地理区域的社会利益群体与其所拥有的生命财产构成,又天然地被此群体占有、使用和开发,即存在产权归属特性。比如,由于发展中国家保险业落后,产业化程度不高,尽管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规模与速度非常快,但是保险资源开发能力不足,保险产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全球金融保险业的“并购浪潮”和各国屡禁不止的“地下保单”①必然导致保险资源和保险产业资源利用不足与流失,不可避免引发国家金融和金融安全等问题。
(二)保险资源的不可再生性②
保险资源具有自然物理特性即有限性、可耗竭性(保险资源的存在具有时间一维性,即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减灭失)、区域动态性等,因为,风险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增长,因此,新增风险数量是无限的,但能够被保险人开发利用的风险,即可保风险却是有限的。而且,即使同一可保风险在不同时候,由于其风险状态的不一样,能被保险公司转化为现实的保险商品的可保风险数量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车损险,新购一辆价值10万元汽车,折旧期假设为10年,今年投保与明年投保的风险状态就不一样,如果不投保,车损风险随着时间推移就灭失了。又如人身险,一个35岁的人,今年投保与明年投保的风险状态也不一样,人身风险不投保,随着时间推移就不存在了。可见,耗竭性保险资源还可视为保险公司的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一般自然资源不使用,是不会减少甚至消失的,但保险资源则会因不被开发利用而随着时间推移减少直到灭失,而且,使用消耗后不再生。而且,尽管保险资源与保险产业资源都存在随时间推移而价值折旧的问题,但保险资源的资产货币计量结果是负的,因为风险事故发生的结果是生命和物质财产的损害,这种风险发生导致损害的可能性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减灭失,而保险产业资源的资产货币计量结果是正的(开发保险资源投入的人财物),而且具有时间价值,是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价值转移而增值。
当然,物质财富的丰富、人口的增多、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等,都会产生新的保险资源。因此,无限性是针对保险资源的产生来说的,不是针对其存在的一维性来看的,而且,对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来说,保险资源多寡也是不一样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发达的地方,保险资源也相应多一些。
三、保险资源的影子价格分析
保险资源的用途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保险资源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消减的程度。此外,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保险资源的性质。比如,对于人身保险来说,针对同一风险标的开发出传统保障型的产品,还是开发出保障与投资连结的万能产品,是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保险资源用途还决定于最终资源使用者的看法,比如,消费者是偏爱保障型的还是保障与投资兼顾的产品,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消费心理喜好倾向。另外,保险业的开放程度与产业政策也是影响保险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3]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对保险资源的利用就完全是制度主导下市场博弈的产物,比如对保险资源利用的最低资本额度和技术管理水平等限制,对利用保险资源的区域与开发的产品内容和形式的管制等。
保险资源的经济价值到底多大呢?下面通过其影子价格的分析来说明。承前述,令P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保险发展水平下未被利用而剩余的保险资源存量,即未被开发设计与承保的保险资源,m(p)为实际被开发设计成了保险商品的保险资源。显然,剩下的保险资源越多,则表明投保的越少,即m′(p)<0。再假设社会经济发展每一时期都存在一个最大的保险资源水平
式中:[AKP]保险资源剩余水平;Z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瞬时新出现的保险资源;R为由于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创新变化而导致保险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保率,实际上,该指标大小直接反映了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进步水平。对式(1)求导,并将(2)式代入可得参保率的动态方程:
下面采用最优控制技术来研究保险资源的连续多期问题。设t时刻投保的保险资源和保险资
式中:r为贴现率;λt为t时刻保险资源的影子价格,为保险合同约定风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赔付的期望保险金(赔偿金)。
以上动态优化问题的Hamilton方程为:
于赔偿的边际支出,且等于单位保险成本与保险资源影子价格之和。式(6)和式(7)为保险资源的影子价格和存量的动态方程。由式(6)可得影子价格的变动率[AKλ·]t/λ
此式表明,当单位保险成本独立于保险资源存量,即cs=0时,保险资源的影子价格变动率等于贴现率。然而,当cs<0时,保险资源的影子价格的变动率小于贴现率。
因此,贴现率增加将导致保险资源使用的减少;需求弹性的提高将导致单位保险成本与保险资源价格之比的减少。最后,为获得保险资源价格的动态特征,对Pt=BY(Yt)以时间求导,并利用需求弹性的定义ε(Yt)P′t/Pt=Y′t/Yt,有P′t/Pt=r[1-c(St)/Pt]。此式表明,当单位保险成本存在时,保险资源价格的变动率小于贴现率。即表明较高的单位保险成本将导致较低的保险资源价格的变动。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保险资源与保险产业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保险资源是可保风险;保险产业资源是为开发保险资源成保险商品而投入的人财物等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资料。保险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社会经济资源,保险资源的价格和保险商品使用价值的独特性是保险业区别于其它金融业的关键。而且,在连续多期条件下,最优保险资源的价格等于赔付的边际支出,且等于单位保险成本与影子价格之和。当单位保险成本独立于保险资源总量时,保险资源的影子价格变动率等于贴现率,而单位保险成本相关于保险资源总量时,保险资源的影子价格的变动率小于贴现率。贴现率增加将导致最优保险资源的使用的减少,而保险消费需求弹性的提高将导致单位保险成本与保险资源价格之比的减少。当然,如果不考虑保险成本,则保险资源价格的变动率等于贴现率。保险资源总量越大,随着保险商品消费水平一期比一期提高,保险资源价格就越低。而贴现率的提高,将导致先期的最优资源利用水平的增加和相应价格的减少,并导致后期的最优资源利用水平的减少和相应价格的增加。
特别是在保险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市场竞争不充分条件下,如果保险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保持不变,则垄断定价为最优行为;当保险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不是常数时,垄断定价就为次优。显然,保险业一定程度的适度垄断,是有助于保险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保险产业生态;而对保险资源的自由放任,必然会导致“公共悲剧”或“金融安全”的发生,比如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非常需要的、带有准公共品的保险商品,如果不是政府的财政和税优政策激励,商业保险公司很难有热情经营,而保险公司竞相追捧的那些保险商品常常以“地下保单”形式导致保费异地或跨境流失,引发金融和金融安全问题。
因此,保险资源是保险增长与发展的客观基础,保险产业资源是保险增长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只有充分认识保险资源的本质及其经济特性和资源价格等,才能正确树立和落实保险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改善保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与文化意识等层面的环境,充分发挥区域保险资源的潜在优势,切实加强国家金融与金融安全,处理好全球金融保险业的“并购浪潮”和各国禁绝不止的“地下保单”导致的保险资源与保险产业资源流失问题,努力开发设计出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实现保险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真正“做大做强”保险业。
注释:
①“地下保单”又称“地下保险”,通常是指没有在中国内地正式注册的,设立于港澳等地的境外保险机构签发的承保内地公民人身保险的保险单。“地下保险”近年从港澳向内地大举渗透,东南沿海与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已成保费流失的重灾区。目前,香港每年保费收入约4千多万亿美元中有1/3来自中国大陆的地下保单,中国大陆每年因地下保单损失达总保费的1/5。
②不可再生或耗竭性资源,一般是指如石油与煤炭等自然物质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用完就没有了,不用就照样存在,是从使用角度说的。本文借用来描绘保险资源存在的一维性,就象时间,即使不用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至消失。
主要参考文献:
[1]蒲成毅.保险资源的本质与特征分析[J].上海金融,2007(3).60-63
篇7
摘要:中国金融深化改革与西部金融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西部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应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组建区域性政策融资机构,探索建立区域性、小型民营金融机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关键词:金融制度;金融抑制;金融创新;西部地区
一、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
1.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结构单一。西部金融机构发育程度不高,其中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金融机构进驻、发展比较缓慢。在国有商业银行等我国正规金融构成体系中,除受制度安排平均布点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合作制小银行外,其他股份制银行很少把总部设在西部。
2.证券市场发育薄弱。从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中心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证券市场容量小,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证券市场的筹集资金额,均远落后于东部。此外据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全国性的融资中心都设在东部,西部上市公司数量也远少于东部,2007年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的17%左右。且存在地区、行业的不平衡性,仅四川、重庆就占全国西部上市公司的46%;传统产业较多,新兴产业少,基础设施产业缺乏,资源优势产业太少,不能体现西部的优势。
3.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水平低。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由于预期的不确定性,成为风险性投资,因而需要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予以保障。然而指标和数据表明,西部保险业发展不足,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水平低。据《2008年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金融保险业发展情况的对比为:GDP占全国的比重,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55.2%、19.0%、17.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70.6%、17.6%、11.9%;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4.70%、2.71%、3.5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分别为11.87%、7.59%、9.47%。
4.金融监管政策不健全。现行的统一监管政策对西部的监管主要表现在:(1)央行的监管内容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新设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所以对东部地区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层面,对金融机构运营的监管有所忽视;相反,对西部地区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层面。(2)东部地区金融发达,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众多,监管力度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国有银行占相当大的比重,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大。(3)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东部,因而西部地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干预强于东部。
(二)西部金融对经济的制约
1.国有银行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的金融需求。国家在构建其金融体系时,没有根据经济结构及时调整金融体系的结构,从而使金融体系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设置在西部的国有商业银行是整个国家银行的一部分,无论资金计划还是信贷安排上都要受上级控制,很难实行针对区域经济现状分区运行的多元模式。
2.西部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造成西部金融抑制进一步增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采用总分行制度,总行出于全行资金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统一调度其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由于发达地区贷款收益率在同等风险下比欠发达地区资金收益率高,或在同等贷款收益下,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要比欠发达地区小得多,因而各银行总行必然倾向于以不同的形式从贷款收益低的欠发达地区集中资金,支持经济发达地区,而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渠道“虹吸”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向经济发达地区。
3.西部金融发展滞后阻碍了西部区域经济技术结构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先行这个条件,金融先行极大地促进了资源流动和技术创新。西部经济技术资源相对水平与东部比并不差,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配置上忽视工业生产领域内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使得西部技术开发与工业生产活动缺乏有机联系且效率不高。
二、西部金融发展的政策
(一)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
1.建立针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银行。在西部大开发初期,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私人投资很少涉足,因而成立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银行来筹措建设资金,是有效率的选择。
2.适当撤并效益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比重较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对于集聚社会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难于基层营业网点效益低下,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应当撤并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基层营业网点,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集中资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及跨国经营方向发展,实现规模收益。
3.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特点,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西部大开发应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以效率优先来发展经济,因而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必然的选择。
(二)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1.充分利用和发挥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打造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可考虑依托西安和成都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沪市和深市的证券交易所的异地交易中心,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同时,利用西安和成都两个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驻地的优势,发挥政策资源和信息集聚中心的优势,培育西安和成都成为西北和西南区域金融中心。
2.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在培育西安和成都两个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同时,应当尽快完善区域内部的金融资源和政策的协调,以统筹区域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大力吸引外部资金投资西部大开发。
(三)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施有区别的金融政策
1.货币市场方面。(1)实行与区域外有差别的存贷款利率。西部地区应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资金,吸引区域外的企业投资,存贷的利差由国家财政贴息支持;(2)降低西部地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以抵消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进程对货币的吸纳,增加货币供给量,满足西部的资金需求;(3)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西部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产业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4)放松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共同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支持;(5)在西部地区成立开发银行,有效地促进该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受总分行制和一级法人制的制约,很难制定具体的存贷款政策和利率政策,因此,可以考虑设立一家或几家西部地区开发银行,这些银行应采取国有民营、股份制的运作模式,主要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国家应给予西部银行更多更为主动灵活的政策手段,如利率,以保证其资金的来源。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实际利率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的效果,特别是西部地区,出现了实际利率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为负相关的现象。因此,允许利率地区差异化,推进致力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对促进西部金融中介发展和改善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2.资本市场方面。(1)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国家的信贷支持远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因而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而达到集聚使用,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加大对西部地区股票及债券发行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西部地区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3)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增强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地方政府债券也叫“市政债券”,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设机构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活动。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利用金融创新,在实践中借助地方政府所属的综合性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西部地区现阶段应积极学习东部地区经验,挑选资产负债比率合格、信誉良好的国有投资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准市政债券”性质的企业债券发行试点,积累经验为将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打好基础。西部政府债券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经济自,同时,有利于资金在西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参考文献:
[1]吴寒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67-69.
[2]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6,77.
篇8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实践中,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措施使得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众多高等学校尤其是农林院校金融专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进入21世纪,受制于高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外部就业压力,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鼓励及纵向推动下,财经类专业(包含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目前各高校纷纷踏入并广泛摸索尝试的教学改革领域,并逐渐转化为各高校教育事业费的一个重点投向。然而,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和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有区别。既然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区别,那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子模块之一——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有所区别。我们查阅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方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国内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开展模式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没有多大区别。根据农林院校开设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极其需要构建适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的一种实践教学体系,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照搬其他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一个复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
一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盲目效仿其他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时,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即在行政评估以及外部市场压力下,如果没有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运行规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就很难总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与管理办法,从而既容易使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无从有效展开,又有可能造成农林院校有限资源的低效投入,因此构建一个周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根据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服务对象特点进行金融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复合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金融学专业人员偏少,高层次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随着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又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拥有金融技能的人才。而农林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其它综合性大学或者财经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一个合适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意义。在金融业日益开放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构建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确保稳定生源,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体现自身特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学校项目资金来源主要靠涉农的自然科学来争取,比如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等,因此,许多农林院校重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而轻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尚未做到完全匹配。这样,实验教学与原有的理论教学就不能有效匹配,使得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脱钩,学生从中收益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限制,学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二)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目前,多数农林院校对开放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认识不足:如仅把实践环节教学看成衣服与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实践教学实际应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来实施,突出其科学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另外,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进行规范布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想效果。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孤立,综合性不强。这样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而不能系统性、全面性地掌握专业技能。
(三)教学师资队伍资源不足,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
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满足金融专业教学要求,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数农林院校在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依赖教师的社会关系。另外,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忽视实践教学能力,将最后学位及毕业院校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少考察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多数年轻教师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工作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是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合二为一,没有明确的金融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现有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机考试一种方式,方法单调也不科学。学生们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不但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而在应对目前死记硬背的考试中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奖惩措施。“有没有专业技能是学生的事,跟教师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也影响了部分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农林院校应加大对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实践教学在培养机制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农林院校要要充分认识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大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的相关学科和自然学科均衡发展,使人文社科发展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另一个“轮子”,自少在实践教学环节是“双轮驱动,比翼双飞”。
(二)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金融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要加大对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环节的课程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专业技能培养全程化。从二年级分专业后就应该进行个人的未来发展规划引导;在接触过一些专业课程之后,就可以带领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上校内的专业能力培养,并辅以校外的实地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高层次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四)多元化进行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全过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一般侧重三大块:即主干专技术、应用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同时,根据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即实验课或实践课,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较为妥当,实践课在总评分数中的占比,可以因不同的专业而相异;对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与课程高度匹配的情况,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决定考核方式,或完成一件指定的项目工作,或撰写一份有应用参考价值的科研论文等等;对于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社会调查、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之类,可以采取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参考文献]
[1]姬便便,杜君楠.对农林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2(1):
[2]李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西部,2010(1)
[3]王斌,王秀芳,王建中.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与改革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6)
[4]张玉纯,戴序,徐扬.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篇9
[论文摘要]: 文章提出了必须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等风险规避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 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主权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 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 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 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 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转贴于
(3) 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 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 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 何信, 张世英, 孟利锋. 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4.
[2] 温丽. 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 中国审计,2000.
[3] 何信, 张世英, 孟利锋. 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 2004.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保险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46-02
一、动机
《保险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在金融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在《保险学》的传统教学中,大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是由于《保险学》课程的特殊性,许多同学反映对保险的理解不够深入,掌握不够透彻。的确,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而多媒体教学设施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音频素材,通过声音、图像等视频、音频资料展示给同学们,能加深同学们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具体的保险内容,并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能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形象有趣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下面以“保险营销”为例,作一具体阐述。
二、理念
众所周知,保险是卖出去的。“养在深闺人未知”是保险业的大忌,“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保险产品,如果没有精心的包装、积极的宣传,是不会被人们认可并购买的。可见,保险产品不能运用我国传统的态度方式进行运作,保险营销在保险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保险的态度也不同。对于初次接触保险的同学,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何将单调生硬的说教转变为丰富活泼的现身体验,树立正确的保险学术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保险营销观念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而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再现生动形象的保险资料,能在二者之间搭建良好的平台。正是出于这样的教学动机,笔者作了大胆的尝试,通过课内实践活动的方式,在金融学专业举办了“保险广告设计大赛”,期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同学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保险营销理念。借助于幻灯片制作,体现对保险的理解,并将自己对保险的感悟介绍给大家。这是对保险广告的制作与运用,也是对保险公司产品推介会的情境模拟。通过“保险广告设计大赛”,理论联系实际,向大家宣传了保险的好处。通过将保险与不同金融产品如储蓄、股票、基金等比较,加深了同学们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对保险营销的认识。借助电脑制作保险广告,能提高同学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一些同学还自己拍摄画面,运用身边的素材制作保险广告,有的学生甚至置身其中,现身说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组织
作为一项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将其纳入整体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就将“保险广告设计大赛”对同学们进行介绍,并将其作为“保险营销”这一章内容的教学方式。在前期教学中,通过保险与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比较、具体保险种类等内容的小组讨论活动,逐步培养同学们对保险的认识,加深其对保险的理解,为以后举办“保险广告设计大赛”做准备。在举办“保险广告设计大赛”时,也要做精心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具体的步骤有以下几个。首先,鼓励同学们踊跃报名。一些同学,有参赛意愿,但有所顾虑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因此,要做大量的工作以鼓舞人心,给同学们讲了参赛的种种好处,强调参赛不仅是对自己作品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检验,通过比赛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和鼓励。并强调重在参与,贵在体验。其次,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参赛次序,以确保良好的竞赛秩序。保证了参赛同学的公平竞争,排除了偶然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再次,制定严格的竞赛规则,以体现竞赛的公平。因此,在赛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要求参赛选手在作品内容、现场演说、声音、姿态、服饰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条件,并以此为评分基础,我们看中的不仅是保险广告本身,更看中的是选手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因为宣传保险首先宣传的是服务于保险的人。最后,为遵循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实践操作中,我们以教研室为主体,邀请学院领导、相关教师为特邀嘉宾,并担任评委。在严格遵循评分标准的基础上,给每一位选手打分,并采用一般大赛的计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经过比赛,评出了比赛名次,并为获奖同学颁奖。
四、启示
“保险广告设计大赛”已举办多届,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很多的启示。通过比赛,同学们加深了对保险知识的掌握,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熟悉了文献检索,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学们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进行筛选,制作幻灯片,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在保险广告宣传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作保险营销,深化了对保险营销的理解;在广告宣传中,大家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行文措辞方面有了一定进步;在保险营销中,为了凸显保险而对不同金融产品进行的比较,深化了对金融知识及金融产品的理解;由于在比赛中有两三个班级同时参加比赛,同学们增强了班级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上述种种方面,要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达到如此好的效果。一些同学为了强化导向作用引入了名人名言,一些同学引入生动具体的实际案例,一些同学甚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通过比赛,将教师一人讲到底的枯燥讲台变成同学们大显身手的绚烂多彩的舞台;将教师一个人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延伸为众人的智慧大海;有以众纠偏之功而无众口烁金之嫌,有众人拾柴之能而无独木难支之苦。总之,同学们作了细致精心的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一项有益的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比赛结果将作为一次平时成绩,并计入总的平时成绩,作为对参赛同学的鼓励。当然,独木难成林,为了本次大赛,其他同学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如主持人、计票人等,还有参与布置会场等活动的工作人员等,对他们的表现,也将酌情计入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也突破了以往依赖作业、提问等方式计算平时成绩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当然,在“保险广告设计大赛”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总结。一些同学对保险广告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分注重营销观念的树立;个别同学的幻灯片过长,素材选取过粗,个人说教重于资料演示;个别同学在声音控制、时间掌握等方面不够细腻,广告本身的亲和力不够。凡此种种,说明同学们对保险营销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透彻。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保险,虽稍嫌稚嫩,但更加真实,更加纯粹。另外由于受硬件设施等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预先设计的资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作为一项积极有益的实践教学尝试活动,能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完成,已取得了应有的效果。笔者有意将此项活动作为以后《保险学》“保险营销”课程内容的固定教学模式,并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范乔希.保险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统计教育,2007,(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