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
时间:2023-03-14 19:4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促进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 实施障碍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24-02
“循环经济”一词,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K.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提出。他的观点是,地球像飞行中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以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若不合理开发资源,强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地球就会像飞船一样走向毁灭。因此,必须进入经济过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①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引入循环的理论,2009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尝试用法制的形式发展循环经济。7年的运行之后,环境资源与中国经济间的平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践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该法的应然功能与实然状态之对比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采取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和发展下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功能。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要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制,该法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规范化实施。②“循环经济促进法”被设计成一个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促进法,引导和指导中国的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当代法律的调整范围和作用越来越大,法律不仅具有强制作用,也具有指导作用、引导作用。这种法律,并没有否定法律的强制性、可诉性的作用,只不过其包含的强制性和制裁性条款较少,并没有完全失去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而是根据法律调整的对象强调对有关行为的指导性、引导性。③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而不是依靠法律迅速建立一个在社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以宏观调控为主的不断“激励”的过程,为发展循环经济,“供应切实可行的法令支撑与保障设施”的职责应落在各特别法之上,而不是由基本法来完成。从循环经济的内在层面看,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推广循环经济务必树立新的系统观,从整个生态的大体系来建立循环经济。它再也不局限于某个范畴或某个行业,奉行循环经济的立法目标也就不可只以某个特别法为限,特别法之上必须有一个最高的法律,以指导整体情况。于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应运而生,在全部循环经济法律整体中,该法位于《宪法》之下、在各单行循环经济法之上,对各单行法有统领作用,它指引着整个循环经济立法的方向。
目前,在区域或跨区域的水平,中国已确定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省、城市,将石化、冶金、化工、轻工确定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行业。在跨地区的废旧物Y的回收、再利用和再生已出现了网络化、规模化的模式,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再生和回收废物和包装材料,在中国有几个问题:一是城市垃圾和工业废物的产生和积累,另一方面是能够转废为宝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凸显,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其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造成资源的短缺;而获取资源的过程中,无论是购买,还是挖掘,都会导致不同层次的经济和环境的破坏。处理上述问题的首要环节,便是从资源利用的方法着手,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法能够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降低资源的污染水平,达成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这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目的。一般来说,当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仍主要是基于分段治理或者末端治理,对于废弃物的减少方法显然重视不够。《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虽说是个很大的进步,但它未体现其真正的强制约束力。
二、该法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障碍及其形成原因
我国目前循环经济法制保障尚处于探索阶段。《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下列问题:
第一,现有的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法律之间的协调和互补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发挥效能的关键,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定数量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现有立法由于欠缺清晰的立法思路作为指引,在内容上较为零散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循环经济的重要活动的一部分还没有被列入法律的角度,是一个空白状态,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制度体系。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看,有许多条款的循环经济制度的原则规定,一些规定缺乏相应的责任,特别立法拖延出台。例如,在我国“环境预防”④的概念已初步确定,但立法上的规定只是一个原则性规定,操作性不强,甚至缺乏法律责任条款。
第二,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具体。在我国的一些立法实践中,大部分的法律规定基本上都很完备,但法律责任的规定“偷工减料”。从环境资源的严峻状况和法治状况看,循环经济促进法不能只是纯粹的“政策法”,而应当是一部“硬法”。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专门设了法律责任这一章,对各种主体不实行法定义务的作为规制了对应的责任,以保证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有效施行,这是使《循环经济促进法》有“硬约束”的根源所在,因此,该法关于法律责任的条款不仅要全面,更要清晰、具体。但是,《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唯有第49条规定了关于执法部门的责任,而这唯一的一条对于应该承担责任的情形也是仅有三款规定,内容并不全面。如发现违反本法或接到举报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追究的(应追究其责任),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后虽然调查,但查处错误或者查处不及时的是否应该追究责任?而且“有关主管部门”究竟是何部门也未道详尽,宏观调控行为的不可诉性特点本来就比较突出,如果我们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太过简单,反而会增加这种不可诉性的危险。市场“违法管理”的责任,管理的过程应该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笔者还发现,第49~57条只涉及“企业”,难道“其他社会组织”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吗?比如第9条规定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量”。如果有,那它们违反法定义务是否都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循环经济促进法》没有涉及此类重要主体的承责问题,实属重大缺漏。
第三,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尚待健全。《循环经济促进法》由于许多专业和技术问题的要求,所以在法律上有许多许可性要求,许可有关当局制定支持行政法规、规则、标准等,但上述许可立法并未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部分配套的制度和规定得到了制定,但这些法律法规之间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问题,法律规定缺乏合理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坚持“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则,立法质量不高,导致我国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不能有效保障经济的“循环”发展。⑤当前,中国的城市垃圾回收主要是靠农民工融入城市,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农民工没有一个回收培训的特殊知识,它导致了二次污染和严重的浪费,回收效率低。关于这一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只在第37条划定:“国家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手机、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废物回收交易市场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规定。”不涉及废物回收利用过程的监管,以及对回收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组织。
第四,公众缺乏参与循环经济活动的有效机制。首先,公众直接参与的循环经济渠道的发展是不顺利的,在目前的循环经济法,如何参与循环经济法的决策,管理和治理方面的法律缺位。并在《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重要法律,虽然有对公民的监督权的规定,但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方法、程序,致使在实践中因缺乏操作性而流于形式。其次,为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承担一个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的规定。当前中国环境立法对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并未明确规定消费的产品所必须承担的环境责任,并且在消费环节上,现有的法律只为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或包装的回收清单,消费者需要收回,而对在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置或者支付费用等环境责任缺少规定。在世界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NGO的规模、数量、影响力和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对于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循环经济法律设计优化
首先,从系统论的角度说,立法同法制运行的其他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并会形成多种层次的信息反馈渠道,以促进其自身的不断改进,表现为循环经济立法要从执法、司法、手法等环节发现问题,并提出立法上的完善方略。循环经济不局限于一种经济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发展建设循环经济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而使发展循环经济变成公众的整体意志,确立社会公众绿色的消费观。《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0条第1款规定:“公民应当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笔者认为法律条款对于公民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强调不够,应当在第10条第1款之后加上一句话,即“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这并非一句可有可无的话,循环经济必须走进生活,在理念层次上优化法律,我们应该回避那些我们不需要产品的生产与购买,并过一种“资源简单性”的生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提出的要求。国家一定要督促公民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这在法律条款中应当予以表达。《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关注生产和流通的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回收,但在生活中的循环经济的法律规定是不够的。比如:“如何减少废弃物?如何再利用家庭中的废弃物(一次性杯子、洗漱用品、餐具、塑料袋等)?”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应该做出专门规定。
其次,明确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工作中的职能定位,是确保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应实现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其主要责任在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非具体的循环经济活动的干预者或实施者。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政府作为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主体,肩负着通过政策设计引导其他经济主w行为活动的责任;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绿色采购政策的客体,在促进循环型消费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非制度设计层面,政府可以利用电视传媒等多种途径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宣传,整体上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增强企业与公众主动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此外,立法中还应重视行业组织和环保NGO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指导行业发展历史资源和具备运筹能力的各种类型的行业组织,与政府和其他组织相比,在循环经济计划的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会计制度和循环经济典型设计的典型企业标准的建立上具有明显优势。环保NGO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群众性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对环保项目进行资助活动、专项环境保护活动、对环境受害者法律支援活动等。⑥应完善法律法规,鼓励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系统环境,有效地利用其职能。
注释;
①朱伯玉.循环经济法制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07.
②朱伯玉.循环经济法制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4.
③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01):6-7.
④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宠闭环反馈式集约型经济模式,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倡导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强调在源头防止污染的产生,这种在源头防止污染物产生的思想,称为“环境预防”.
篇2
关键词 :再制造;机械;设备
为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加强宏观指导力度,深化试点范围,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完善再制造产业发展改革机制等方面来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壮大再制造产业规模,改革扶持力度之强势,前所未有。
一、再制造理念
再制造行业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最多等同于普通的“维修”并对再制造零部件质量也表示怀疑。如今再制造行业已成为各企业追逐的热点。在过去50年中,国外再制造已作为一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这方面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实再制造业对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技能减排以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都有巨大推动作用。
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针对的是损坏或行将报废的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获超过新品。
二、再制造业发展意义及我国再制造业发展状况
目前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再制造是制造与修复、回收与利用、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发展再制造业还能使制造企业有能力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设计,形成良性循环,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十分有利。著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在再制造领域仅汽车市场就隐含上千亿元的产值。我国发展再制造业重点领域有:
2.1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以推进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传动轴、压缩机、机油泵、水泵等部件,继续推进大型旧轮胎翻新。
2.2 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
开展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矿山机械、铁路机车设备、船舶等装备再制造。
2.3 加强再制造技术创新和支撑体系建设。
在再制造技术上要加强产品设计技术和剩余寿命评估,经济环保、拆解和清洗、零件表面工程、无损检验等。加强再制造技术研发,形成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要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加强有效分类和回收管理,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标准,减少废物处置量,做好售后服务。
2.4 加快推广自主创新先进技术发展再制造业。
再制造在工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再制造对消费者是个新名词,公众认识度不够,再制造产品被普遍认为是二手货翻新的概念。需要总结推广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大力推广自主创新再制造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
我国再制造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采用性能提升和尺寸恢复法,可使再制造率显著提高,资料消耗显著降低,具有突出节能减排效果,初步形成“以恢复尺寸、提升性能的表面工程技术为支撑,一提高旧件利用率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循环又经济的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这种模式特点突出,在技术上结合了力学、摩擦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理论;既有传统的维护技术又有新兴的无损检测、寿命评估预测、质量控制等先进技术。运用的自主创新的先进(纳米、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大大提高了旧件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同时还采用超声波、涡流检测,金属磁性记忆等无损检测技术与评估手段,提升了再制造产品品质。
篇3
(一)环境金融作用
1、合理调节资金、配置资源作用。环境金融对于环保、生态、可循环发展的生态企业和项目优先配资的倾向,将会促进资金和资源的绿色流向,对企业发展和企业资金的配置起导向和约束作用。利于我国产业向高效、绿色方向升级。2、优先管控环境风险作用。经济人具有逐利、驱害的本性,通过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态金融项目风险,而绿色生态金融项目正好是环境风险极低的投资方向。可以通过投资环境金融,挖掘新商机、走向新征程。3、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作用。当局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舆论导向,可以促进高新生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企业向环保、生态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投资,规范企业健康经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环境金融,对于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力量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国而言,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引导社会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刚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是对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战略的反思和补救。环境金融是补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农业、低碳工业、碳金融正是环境金融的具体内容体现。3、是解决环保筹资难题、调剂资金余缺的重要方式。资金需求量大、筹资难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环保工程如果没有金融搭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对于逐利本性的社会资金来说严重缺乏吸引力。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维持环保投入常出现资金瓶颈和产业困境。而环境金融的投资能够获取良好收益和政策扶持,这将激励大量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深化环境金融创新的建议
篇4
内容摘要:我国资源的贫瘠匮乏状况及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我国的发展模式必须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文章认为,国家应对循环经济进行税收优惠,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税收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措施进行立法完善。
关键词:循环经济 税收优惠 立法建议
循环经济是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来降低物质消耗和废物排放,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性物质循环模式,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经济体系。它具有物质循环性、系统性、经济性等特点,是对传统“资源―产品―废物”的单程式经济的根本变革。我国资源状况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多三少”来概括,即:总量多,人均少,高质量的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4%的森林、6%的水资源、0.7%的天然气、1.8%的石油、不足2%的铝土矿、不到5%的铜矿、不及9%的铁矿石,支撑着占世界22%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我国资源的贫瘠匮乏状况及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我国的发展模式必须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我国对循环经济进行税收优惠的意义
对循环经济给予税收优惠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污染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的负面结果,要求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去发展循环经济,这种设想是美好的,但要真正落实却比较难。因为将废物变成资源的成本相当高,而其回报率却很低。从“经济人”的角度看,要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国家作为主导和驱动力量来推行循环经济。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往往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政府仍然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财政、金融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模式。在这些促进因素中,财政政策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在财政手段中,税收优惠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一种措施。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税收优惠对企业具有激励作用。我国企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落后、科技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企业以牺牲环境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应当对那些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激励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研发环保技术,同时还可以刺激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我国当前针对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措施
近年来,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已经制订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
(一)营业税
自1997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颁布《关于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5号)、《关于下发不征收营业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名单(第二批)的通知》(财税字[1997]117号)等文件,对不征收营业税的收费(基金)项目进行了列举,其中包括多项跟环境保护相关的收费。
(二)增值税
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财税字[1995]044号),其中规定:免征增值税的建材产品包括以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2001年12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98号),该通知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对下列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油及其他产品;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同时,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对用煤研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
2001年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1)78号),规定自2001年5月1日起,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
2004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字(2004)25号),其中规定:利用石煤生产的电力按增值税应纳税税额减半征收;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副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
2001年6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污水处理费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1)97号),其中规定:对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委托自来水厂(公司)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
(三)消费税
2003年12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减征消费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26号),其中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对企业销售生产达到相当于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自2001年1月1日起,对“汽车轮胎”税目中的子午线轮胎免征消费税,对翻新轮胎停止征收消费税。
(四)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中规定,对废旧物质加工、污水处理厂、资源综合利用等投资项目实行零税率。
(五)企业所得税
早在199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4]001号)就规定:企业在原设计规定的产品以外,综合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研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同时规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国外对循环经济实施税收优惠的立法借鉴
(一) 美国
1978年出台的《能源税收法》规定,对购买太阳能和风能能源设备所付金额中头2000美元的30%和其后8000美元的20%,从当年需缴纳的所得税中抵扣;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潮汐的发电技术投资总额的25%,可以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扣;企业用太阳能和地热发电的投资永久享有10%的低税优惠。
同时,各州也纷纷立法,出台很多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措施,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税收优惠体系。1991年美国有23个州对循环投资给予税收抵免扣除。
(二) 日本
日本是资源匮乏但是资源消耗量很大的国家,所以日本政府在节约能源方面的干预措施值得借鉴。1978年颁布的《节约能源法》规定,对于节能达标的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日本的其他法规规定,企业使用的生产机器设备凡是用于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物、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可申请投资税收抵免,抵免额为投资成本的7%或应纳税金的20%(以两者中的较低者为准)。日本政府对根据法律规定设置的大气和水体污染控制设施和装备 ,不收不动产税。
(三) 德国
1996年德国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法与废物管理法》,这使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产业有法可依,并且出台了很多针对废物资源再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例如:企业生产产品不对环境造成损害或减少环境损害,可以免交销售税,而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
纵观发达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措施,可以看出,它们都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税收优惠的法律体系,用税收支出的方式使生产者的责任延伸,把公共部门对废弃物的管理转变成私营企业的内在责任之一,明确了政府、企业的责任,政府用税收优惠这一经济杠杆而成为引导者,使企业在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的情况下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者。
我国循环经济实施税收优惠的立法建议
(一)采用适当的税收优惠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
总体来说,我国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集中在增值税和所得税,散见于其他税种中,应当改变单一的税收扶持方式,采用多形式的税收扶持措施,形成一个完善的税收优惠系统,以发展循环经济。根据税收支出理论,税收支出有九种形式,即:税收减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税收豁免、税收饶让、税收信贷、延迟支付、优惠税率和加速折抵。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用税收优惠杠杆调节社会经济可采用多种税收支出的方式,多管齐下,来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不同的税种、不同的征税对象采用不同的优惠方式。在所得税中,对于节能减排、符合循环经济价值取向的特殊项目,应用纳税扣除的税收优惠措施,在课税对象中按比例预先扣除,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企业新购置的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设备,可以采用加速折抵的税收优惠方式来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如:新购置的节能生产设备,可以允许该企业在1-3年内将新购置的设备价值在应税金额中扣除,完成提前折旧。在增值税方面,可以借鉴国家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相关政策,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退还的增值税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按一定比例,达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效果;在生产中适用废旧物品的,可以在核实数量、价格等数据后抵扣税款,减轻企业税赋负担。在消费税中,为了促进节能,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在营业税方面,可以将提供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先进环保技术咨询的中介组织给予按比例或适当减免。
(二)取消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措施
我国对税收优惠的规定中有很多是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对于这些优惠措施应当取消。例如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扶持弱质农业的发展,对化肥、农膜、农药生产企业给予了低利率的税收优惠措施,这项政策激励了农药、化肥等的生产,但同时带来了危害环境的负面效应,应当取消税收优惠,尤其是对生产剧毒农药的企业取消此项措施。我国在入世后,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经济,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纷纷出台了外商投资减征税收的措施,但是对于那些污染严重、耗能量大的外商企业应当取消税收优惠。
(三)建立统一有序的税收优惠体系
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处于散、乱、多的局面,不同的税收优惠规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既有依法颁布的,也有变相减免的,既有中央规定的,也有地方出台的,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可操作性很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立法机关应当对现存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措施进行梳理,协调相互矛盾的规定,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优惠体系。
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也需要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积极干预,而税收优惠恰恰是国家干预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以税收优惠措施为切入点,来激励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把其纳入发展循环经济的轨道上来,扭转政府在环境保护上唱“独角戏”的局面,以此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助仁.国外环境资源税收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环境经济,2003(11)
篇5
关键词:财政政策;循环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270-01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财政的制约,为市场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对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制约因素及改进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1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1财政投入资金匮乏
根据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经验表明,用于环保的资金若仅占GDP总值的1%-5%左右,那么只能造成环境污染状况的加剧,而要想逐步对环境有所改善,其投入至少达到GDP总值的2%-3%。因此,根据中国目前的投入情况来看,中国银行建议中国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控制、改善的资金投入,至少应占中国GDP的1%以上,如果能达到2%最好。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也加大了对循环经济支出的投入,且每年用于保护环境及支持环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逐年加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美国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已占GDP总值的40%和21%,而我国当前所投入到环境保护中的总投资仅仅占GDP的1.3%,这其中还包含了民间投资、企业投资和其他资金,真正由政府指出的财政资金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当前对治理污染与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过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1.2缺少有力的财政优惠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其社会收益远大于个人收益。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循环经济主体的补偿与激励。但是由于我国对于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用于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过度的措施,更多倾向于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而缺少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我国当前用于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和治疗的企业补贴仅限于利润不上缴、减少税收等间接补贴;在信贷方面,政府也缺乏支持力度,这都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
1.3财政调节的手段单一
我国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及银行贷款两个方面,财政的调节手段相对单一。在税收这一环节中,由于考虑到企业在生产或其他环节中因保护环境、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减少了能源与资源的消耗,给予一定的减税及免税补贴,但是手段单一,必然缺乏有效的调节性。
2以财政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探讨
2.1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用于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鼓励与资金支持。为了改善当前我国环保投入资金匮乏的现象,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十分必要。首先,应建立政府用于环保投资的增长机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一定时期内用于环保的资金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及GDP中所占的比例。另外,各级政府要积极安排并落实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预算支出,尽快加强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应积极调整并落实各项投资政策,用于公共财政预算的投资应重点倾向于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公益性、基础性及战略性的产业与项目。再次,各级政府还可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用资金,用于支持研发、使用及推广循环科技,同时加强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将循环科技及其产业化项目引入资本市场,以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保障资金。
2.2政府加强对循环经济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我国应加强对财政的补贴政策,例如企业的亏损补贴、税前还贷、财政贴息及加速折旧等,通过政府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主体的有针对性的科学财政补贴,而调动其加强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以引导整个社会均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政府还可制定对于环保税收的优惠政策,一方面,继续跟进对综合利用“三废”及环保投资的产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同时将其优惠的范围逐步扩大到环保工程的建设、环保机器制造业、消化并吸收外来环保技术、环保产业的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制等更多的领域。另一方面,在优惠的手段上,政府可采取扣除税收、加速折旧和投资抵免等多种间接的优惠方法。从多方面加大对税收的优惠与激励效应,以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丰富财政政策的调节手段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政策是十分有效的,同时可以选择的政策手段也很多。我国财政应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尤其是在税收与补贴方面,几乎在企业生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包括使用资源、利用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所需要。以往外部性的末端治理解决手段政策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产前、产中及产后每个环节的综合财政体制,实施多管齐下、全程治理的财政政策。
篇6
1.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意义分析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就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实现清洁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进而促使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被循环利用,使得自然生态平衡得以有效地维护。也就是说,循环经济更加强调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有效减少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而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
2.税收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2.1税收政策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就是循环经济,而循环经济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将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能够使得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更好地协调,促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然而,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以及公益性的发展过程,不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各个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的努力与协作。对于政府而言,应该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全新的制度,通过对各种政策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而税收政策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税收政策的具体特点以及职能也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要想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地转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就需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
2.2税收政策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积极动力
首先,企业通过合理利用税收政策,能够实现更加科学化地投资目标。换言之,政府能够为各个企业所提供的鼓励政策,都是对企业的资本使用者成本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就会使得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大大增加,投资者自身的投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最终促使所得税成为资本使用者的有效成本之一。而企业资本使用者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逐步制定相关优惠的税收政策,使得企业的使用成本逐渐降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企业高效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最终将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大大提升。因此,政府所出台的税收政策不但能够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节能投资上的指引,同时还能促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其次,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成本有效降低。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税收政策在其各个环节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个企业通过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不但能够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成本有效降低,同时还能降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但能够将资源的生产成本有效降低,同时还能促使企业的增值空间显著提高。然而,由于在实际的流转环节过程中,企业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仍旧十分沉重,加上其用于购买节能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最终导致企业的整个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对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而言十分不利。所以,国家应该合理地运用差别税率以及税收返还等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3.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主要存在的问题
3.1征收资源课税不够合理和科学
现阶段我国所实行的资源课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耕地占用税、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等。由于资源税的功能定位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从而使得资源浪费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除此之外,过低的资源单位税额使得资源税的作用范围与力度十分有限,最终导致税收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
3.2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增值税的制约与影响
由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科技要求很高,势必会增加企业购置机械设备的成本。而我国现阶段的税收政策中的生产增值税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最终导致企业无法享受到任何税收优惠政策,而企业自身所要承受的增值税负担十分沉重,进而使得企业购置以及使用环保机械设备的积极性大大受挫[2]。
4.如何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4.1逐步健全和完善资源税
第一,要想将资源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就需要将征税的范围逐步扩大。应该从现阶段的税收范围出发,将税收范围进一步向土地、森林、海洋以及草原等领域扩大,尤其是要将不可再生资源及时纳入到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以内。第二,要对计税依据适当加以调整,使得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现状得以有效地遏制。严厉打击与惩罚盲目开采以及浪费自然资源的相关行为。
4.2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所得税的积极作用
政府应该在摊销企业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鼓励政策与支持力度,使得税收的针对性以及灵活性显著增强,从而促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和科学。鼓励企业运用高效节能的新能源,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3进一步加快增值税转型的步伐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各个企业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快增值税转型的步伐,尽可能地选用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在对原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效利用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税率进一步提高。而对于那些对自然环境危害比较大产品(农药、化肥等)来说,应该逐步提高税率,进而有效控制这些产品的利用程度。
4.4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解作用
政府应该进一步扩大征收消费税的范围与力度,尤其是一些高耗能以及高污染的产品更应该纳入征收消费税的范围内。对税率结构加以适当地调整与完善,使得消费税的调解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3]。
篇7
摘要:煤炭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煤炭经济发展中应当适时的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煤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核算体系的支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在煤炭行业中的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
关键词 :会计核算;煤炭循环经济;经济效益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开采过度,虽然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同时给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煤炭经济发展中应当适时的开展循环经济发展。
一、现阶段煤炭经济发展状况
在煤炭经济刚兴起的时候,采用的是“先发展、后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环境遭受的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在治理上支付高额的成本,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同时对社会文明也有着严重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每年需要洗煤约5000 万吨,洗煤产生的废水约3800 万吨,在洗煤过程中形成的煤泥高达200 万立方米,而受技术及意识的影响,这些物品都被当废物直接丢弃,并没有被合理的应用,这不仅是资源上的浪费,同时对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这种经营方式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在煤炭经济中施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使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变得更得加科学、合理。
二、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煤炭经济发展中
能源问题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的能源总数虽然排在世界的前面,但人均能源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对能源制约经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对传统的经营模式加以改变。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煤炭的能源的开采、使用上都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煤炭开采企业在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对容易开采的煤矿进行开采,而放弃不易开采的煤矿,再加上我国的煤炭开采工艺并没有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因此再开发达不到完全一致,从而导致了部分煤炭资源被浪费。我国在开发利用煤炭中,经常会因为开采水平和设备的限制无法使煤炭发挥应用的作用。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煤炭企业更应该加快实现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发展
(一)改进业绩考核措施
经营决策者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方法对决策者的考核主要以利润为考核标准,而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这种考核方法显然已经不再是最佳的考核方式,应当对其进行改变,变为综合评分法,也是就通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决策者分别进行打分,对决策者的业绩进行综合评判。这种评判方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有效的避免决策者在管理企业期间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而忽视长远利益。此外,通过环境效益计算治理环境所需要的支出,这样可以是管理者自主的依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营企业。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支出可同以往的年限进行对比,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水、燃料、电等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有效的减少了废物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对周边水的污染,从而节省了保险金和水质补偿费等等。
(二)采用货币计量位置的计量方式
在煤炭行业中应当尽量使用货币进行计量,如果无法使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应当采用指标计量或实物计量,尤其是在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上应当在报表上加以特殊的说明,在附注上应当尽量的将信息描述详细。在资源的使用上应当对矿区资源的存储量、可开采量、开采回采率等指标进行详细描述,在环境方面应当对质量水土流失状况、土地复垦率等治理指标进行重点描述。
(三)加大成本核算规模
1.环境保护成本
煤炭企业的环境保护成本主要包括:投资费用、转运费用。投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研究、开发三方面的费用。环境保护部分可以通过强制手段使煤炭企业中提取环境保护成本(通常情况下环境保护成本的具体金额应当依据煤炭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依据企业的生产比例而定)。环境保护成本一般应当被设置在管理费用下,每一个月都要进行一次记录,当因环境保护造成资金支出时应当记录:管理费用———环境保护成本。当煤炭企业因需要质量环境而购买设备时,应当记录:设备———环境保护成本。这样记录可以明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成本上的投入,并且可以明确是在哪一方面的支出。
2.资源消耗成本
为了使我国的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进行下去,国家应当对现有的煤炭资源量进行合理的评估,对煤炭资源能够获得利益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非国有和国有的煤炭企业可以依照评估的价格支付相应的采矿权、探矿权的转让费,从而增加国家的持股。市场中新成立的煤炭企业必须通过拍卖、抄表等形式获取资源的探矿权及采矿权。利用市场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会使我国的煤炭行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可以促进我国在煤炭成本的核算上变得更加规范。依据评估价或中标价入账时,应当记录:采矿权———无形资产,如果是按期摊销时应当记录:采矿权摊销———无形资产摊销。
3.转产成本
国家采用强制手段从煤炭企业中提取转产资金(依照每吨5-10元收取),提取后的转产发展基金应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当转型发展机会出现时就解决了企业转产时在资金上的需求。
(四)完善税制、提高回采率、减低污染
1.对税收的计量依据进行合理的改变,摒弃传统的依据产量征收的形式,采用依据企业可开采资源的存储量进行征收,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尽量的提高回采率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对资源税收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税收和环境修复及资源回采率进行合理的关联,企业的环境修复的效果越差、企业的资源回采率越差,那么就会面临更加高额的税收,反之如果企业环境修复和资源回采做的好,那么将会面临相对较低的税收,这样的税收方式势必会提高企业在环境上的修复情况和资源回采率。
3.合理引进新税种,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引进排污税,对企业在废气上的排放应当收取合理的排废气污染税,在噪音的制造上应当收取噪声税,在废水的排放上应当适当的收取排放废水税等。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但要想其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合理的会计体系,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丁贤友.关于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8(10).
[2]董玉瑛,刘静言,鲍雅静.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08).
篇8
电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法
一、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定义
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排污权交易是以环境保护制度为基础,依照一定的市场机制,通过买卖排污权的方式来控制排污。自从这种方式实行以来,排污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主选择购买排污权,大大降低了污染。
在中国电力市场节能减排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的担保进行融资活动,合同能源的管理机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和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主的交易机制。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方法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实证
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从总量看,电力工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新增装机1亿kW,总容量超过6亿kW,其中火力发电占77.8%;完成发电量增长13.5%,其中火电增长15.3%。随着电力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发电用原煤超过12亿t,是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排放的S02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4%。从效率看,我国火电机组的总体能耗明显偏高。2006年,我国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3669/kW.h,较国际先进水平高60 g,/kW.h左右。据最新统计,日本火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299 g/kW.h,韩国为300s/kW.h,意大利为303 g/kW.h。如果我们能够达到日本的煤耗水平,2006年可以节约原煤2.2亿t。
2、大力促进技术创新。以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若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价值,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也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方向。通常而言,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例如,当土地资源丰富甚至土地所有权也没有明确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而一旦土地资源稀缺,人们则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又如,18世纪以后的西欧,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因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今天,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以及创造出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于是,一方面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技术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一系列可替代、可循环的资源能源。这种情况下,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就水到渠成了。
3、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体现和延伸,它与基本经济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循环经济,也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也要顺应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则。如果出现了不经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进行引导和协调,必要时应推出优惠政策或进行适当补贴。例如,如果为了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或进行废物再利用的需要而损害了个别企业的利益,政府应该担负起维护这些企业利益的职责,解决的方式有几种:一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激励性政策对企业提供支持;二是政府对企业直接提供补贴;三是让价格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价值,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
4、完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
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同时借助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各节点之间的连接,使各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降低运行成本,理顺运行机制,实现循环经济的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
四、总结
通过对电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分析探究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节能减排系统可以有效的达到对污染源等方面的预控,提高生产的节能效能,完善生产。循环经济更能有效的促进节能减排,形成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朱成章,徐任武.需求侧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林伯强.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思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1.
篇9
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有税收政策
(一)企业所得税方面
1、企业所得税减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对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行业的企业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生活垃圾处理也被包括其中。
2、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城镇垃圾处理项目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五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该立法中规定了对城镇垃圾处理项目购置并实际使用的专用设备实施所得税税收优惠。但是生活垃圾处理并不属于以上优惠的对象。
3、减计收入计算企业所得税
根据《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通知》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规定,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生活垃圾焚烧余渣为主要原材料(占70%以上),生产出来的砖(瓦)、砌块、墙板类产品、膏类制品以及商品粉煤灰所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当年收入总额;利用废旧电池、电子电器产品,废灯泡(管),废塑料、废旧轮胎等为原料(占100%),生产出来的金属、非金属,有色金属及其产品,塑料制品,翻新轮胎,胶粉等产品所取得的收入,也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当年收入总额。
(二)增值税方面
1、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增值税优惠
1995年开始,我国对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企业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先后实行了先征后返、免税、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通知》规定:“为解决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在新旧税制转换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在1995年内,对从事废旧物资经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现行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后,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由企业提供纳税凭证,经审核批准,按已入库增值税税额的70%退还企业。退还资金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规定,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负担。”
2001年财政部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1年5月1日起,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开具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而言,实行免税政策比“先征后返”更加优惠,少缴30%的增值税并且减少了税款返还所需的大量时间。
随后,为避免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偷逃国家税款,2008年财政部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取消‘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代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和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开具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在2010年底以前,对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缴纳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对符合退税条件的纳税人2009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7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对其2010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5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该通知的出台,将“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政策”调整为“在2010年底以前对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缴纳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年退税,2009年退税70%,2010年退税50%”。
2、对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免征增值税
《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1991年)对再生资源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规定:“国家对再生资源事业仍然实行优惠政策。供销社批发、调拨的再生资源,按规定应征收批发环节营业税。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继续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申请减免税。对供销社、物资系统能独立核算的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加工再生资源所得的纯收入,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也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根据企业的实际困难,从1992年起三年内适当给予减征所得税的照顾;上述企业用回收的废旧物资加工生产的产品,按照规定纳税有困难的,可以按照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适当照顾减征产品税、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规定,对销售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等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对销售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以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等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对销售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等自产货物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
3、对生活垃圾发电增值税进行优惠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98号)的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对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04〕25号)进一步明确,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电力,城市生活垃圾用量(重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必须达到80%以上(含80%),才能享受财税〔2001〕198号文件和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增值税政策。随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政策。对销售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规定垃圾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80%,并且生产排放达到GB13223—2003第1时段标准或者GB18485—2001的有关规定。与财税〔2001〕198号文件相比,财税〔2008〕156号文件将垃圾的范围扩大到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树皮废渣、污泥、医疗垃圾等。这些规定对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还是缺少具体的措施和规范来保障它的实施。在生活垃圾处理的设备方面,《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07修订)固体废物处置设备类中,用于城市生活垃圾中转处理的垃圾转运站压缩设备,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填埋厂的垃圾压实机,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利用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备,用于工业、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固体废物焚烧设备等免征增值税。
(三)营业税方面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垃圾处置费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垃圾处置劳务不属于营业税应税劳务,对其处置垃圾取得的垃圾处置费,不征收营业税。”此批复是关于生活垃圾处置费的营业税规定。生活垃圾处置费是指对垃圾焚烧、填埋等最后处置环节收取的费用。该批复的内容是处置垃圾不征收营业税的范围包括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焚烧、填埋等环节而取得的费用,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垃圾处置劳务不属于营业税应税劳务,对其处置垃圾取得的垃圾处置费,不征收营业税。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
国家在199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属于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其中,该通知所根据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有节约能源开发技术、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技术的规定。
二、完善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
(一)积极开征高污染产品税
参考发达国家针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和电池税,重点研究把一些不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资源性、污染性产品逐步纳入征税范围,并完善消费税税率结构,按照各类应税对象对环境损害程度和生产耗能程度设置税率,同类产品税负应大体一致。对国家已经明确不鼓励生产和使用,有的甚至将在一定年限后禁止生产和销售的资源性、污染性产品如白炽灯、立窑水泥、粘土实心砖(瓦)、含磷洗衣粉等征收消费税,并配合国家的产业调整,鼓励相应的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生产和使用。同时,将电池、电子产品、一次性包装物、包括塑料袋在内的塑料制品等污染性工业产品有选择性地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并对低污染的相关产品(如节能型电子产品、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包装物和塑料制品等)予以免税或减税。逐步考虑将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而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实施税收优惠鼓励。
(二)完善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关税
财税157号文件第四条指出:在2010年底以前,对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再生资源缴纳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建议优惠期限作适当延长,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征收增值税先征后返70%的政策保持3—5年不变。同时适当降低退税比例,考虑按照70%—50%—30%的梯度递减退税率,并逐步过渡到取消税收优惠。可退增值税款实行即征即退,以减轻再生资源企业资金压力。在这期间,国家通过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经营情况、税负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与其他行业税负水平平衡后制定较为适当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增值税率,采取直接征缴增值税的模式进行征税。而对于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连续经营年限达不到要求的回收企业,不能享受该档增值税率,仍然按照17%的增值税率进行征缴。同时,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减征30%—50%企业所得税,并减征70%—80%地方附加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再生资源企业的所得税和地方税制定相对统一的优惠政策,避免因各地政策参差不齐而互相制约或互相挤兑。采取以税养税政策,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发展基金,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每年缴纳的税收中拿出部分作为基金,用于扶持该产业的发展。
(三)积极推动生活垃圾的费改税
对于生活垃圾,针对现有的垃圾处理费征收体系,积极实施排污费改税,研究征收生活垃圾税,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排放生活垃圾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及公民个人。对于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可以以单个家庭的人口数作为课税依据,可以对人口数量少的家庭进行相应的减免,或者可以以产出的生活垃圾数量为课税依据,运用专门的数量级来课征。
(四)完善工业固废税收体系
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推动以环境税替代排污费,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创造良好环境,环境税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排放生活垃圾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在税率确定上对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采用较低税率,而危险废物采用较高税率。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研究完善税收优惠目录,重点支持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为原料的大宗、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产品,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资源产品的资源税税率,促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企业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产品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五)研究开征生活垃圾处理税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促进法;减量化;政策性立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矿产等资源日益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整体形势也愈发严峻。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考虑到在经济发展数量增长的同时,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虽然这些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在环境保护立法的制度上也日趋完善,但是,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观念不那么深入人心,在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够明显。因此,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若想让这一概念得到施行,则必须对其有严密的保障措施才可以,故而循环经济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使得这一概念有了自己明确的地位。在经过了学界不同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终于在2009年正式生效了。截至目前,《循环经济促进法》在我国的实施已经走过了七载春秋,当然,它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法律上进一步来完善。因此本文着眼于其在实施中的难点,结合相关材料给出一些对策,以期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改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循环经济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目前循环经济的权威定义,大多数都将“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作为关键词,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模式,倡导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地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经济模式。①虽然目前学者们对于“循环经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个人还是觉得崔老师的这个表述能更加全面一些。
(二)循环经济立法
虽然“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就由一些学者从西方引入中国,但是,直至2004年,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领导在一次会议中才明确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②自此以后,国家开始关注循环经济这一领域,对这方面的法制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经历了商讨、起草和表决通过的一系列过程之后,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终于在2009年正式“出炉”了。这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展开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循环经济促进法》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自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颁行以来,我国的循环经济活动才有了法律的支撑和保障。即便如此,可还是由于《循环经济立法》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发展情况日新月异,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现有的法律条文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修改当前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一)《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探究
本文就《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以来,对于法条适用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问题:1.《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地位不明确就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适用情况来说,它无疑是充当着循环经济基本法的角色,但是,就《循环经济促进法》本身的条文来看,其内容多半是鼓励性的、支持性的条款,属于“柔性条款”,在具体实施时可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这样不理由裁判结果的公正性。2.《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遵循了“宜粗不宜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的立法原则,导致了许多规定过于原则化和抽象,部分规定是引导性的,有的只是宣示性条款,缺乏应有的法律强制力和可操作性。例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未规定公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向哪个部门了解并提出建议,也未规定政府是否有义务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致使该条规定难以落实。又比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水污染防治法》也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但却因缺乏相应的途径、形式和程序规定使之成为一纸空文。3.《循环经济促进法》当中的法律责任分担不尽合理,部分法律责任落实不到位社会公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直接受害者,是最重要的循环经济法律主体。要实现循环经济法治目标,单靠政府和生产者承担责任是不够的,必须把整个社会都调动起来,使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适当分责。但是,目前的循环经济立法主要对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而未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居民消费者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因此说,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责任分担不合理。4.配套的法律制度的缺失是影响循环经济法律实施效果的一大因素《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都规定了企业应当采用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防治物的产生。但是,有关技术指标、操作规程的配套制度迟迟未出台,使得上述条款在实际中难以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应然模式以及国家给予其鼓励和指导的政策,但缺乏与之相应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的技术与工艺标准、清洁生产表彰奖励措施等配套制度,使得清洁生产难以有效推行。
(二)就《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给出的几点建议
1.明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宪法地位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必须符合宪法精神。随着中国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循环经济立法的日益成熟,循环经济法已逐步脱离环境保护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成为制约循环经济法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宪法中确认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关键的环节。2.细化《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相关条款,尽量做到有法可依现有的法律条款太过原则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比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所以,我们要明确公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可以向哪个部门了解并提出建议,应该规定政府是否有义务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这样才能使得该条规定更好的被适用,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再比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在这里,就应该对这一原则进行具体的解释,明确它与其他相关法律中类似原则内容的异同点,使得适用法律的人更好的理解它。使其更好的发挥效果。3.明确《循环经济促进法》之中的法律责任分担现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规定的责任承担者有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社会公众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直接受害者,是最重要的循环经济法律主体。因此,必须把整个社会都调动起来,使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适当分责。落实到法律条款中,则应当明确规定责任承担的主体都有哪些,在哪种情形下应该承担何种责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4.完善的与《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的法律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明确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宪法地位之后,其基本法的地位就确定下来了。此时,我们就需要再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确保基本法的落实。例如,制定循环经济单行法,制定和完善专门的循环经济行政法规和规章,调整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既能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更好地发挥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社会效果。5.在循环经济基本法中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标准是重要的技术规范,是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分行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为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标准。
三、结语
客观地来讲,《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出更全面的观点。但是,我坚信,在我们循环经济领域内的各位前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的。
[参考文献]
[1]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玉基,俞金香主编.中国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制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夏凤英,苏海健等.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5]崔铁宁主编.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6]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9.
[7]陶良虎主编.中国低碳经济[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8]王蓉编.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楚道文编.清洁空气立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