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信心范文

时间:2023-03-30 18:1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者信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者信心

篇1

拜金融危机所赐,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活得像个经济学家:CPI、PPI、PMI,还有用电量、出口数据、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等等,这些枯燥的经济数据牵动着上至政府高层、商界巨子,下到寻常百姓的神经。经济发展、企业兴衰,还有股市楼市的起起落落,都要看这些数据的脸色。人们的目光聚焦于这些经济数据,以及能够对这些数据作出解读的专家学者们――虽然,无论是数据还是专家,似乎都不怎么靠谱。

更有意思的是,在人们专注于那些单项的经济指标的时候,都似乎对消费者信心指数视而不见。

在一些西方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重要性绝不会亚于CPI和就业率指标。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市场意义远远不及其他指标。在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唱主角的分析数据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银行货币投放量等。

其实就具体内容而言,消费者信心指数比CPI等数据要全面得多。在CPI数据中,像买房这样的家庭重要的开支项目,因为被算作是“投资”而被摒弃于统计之外,因此我们在2009年看到了一种十分吊诡的现象:各地房价在节节升高,CPI却持续为负――看前者似乎已是通胀,观后者则显示通缩――令人不知该穿上夏装还是换上冬衣,这也是CPI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应该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前景、自身收入水平及未来收入预期,以及消费者幸福心理状态的综合表现。然而在当前的中国,虽然编制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机构已经不少,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披露的统计数据常常与人们的直观感受相悖,这也是我们见到的各种消费者信心指数常常被人忽视的根本原因。

中国消费者信心先于经济见底反弹

在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一研究领域被奉为圭臬的,是美国的密歇根大学。二战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为了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首先编制了消费者信心指数。

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对全美国500至600名成年人原始调查数据,计算出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消费者信心、现况指数和预期指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实表明,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者支出之间的相关性十分密切,它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从1997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编制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4年上海财大统计系李晓玉等人编制了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而近期,上海交大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全国抽取了32个城市样本,第一次以分层调研的方式,编制了中国城市分层消费者指数。

如果把近期国内外机构各自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对照性研读,大致还是能够勾勒出中国内地居民经济水平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万事达卡最新一期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与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等多个市场的消费者信心普遍存在下滑的境况相比,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0.8,消费者仍持乐观态度。然而,该项数据与6个月前(76.6)以及一年前(82.7)相比均呈下滑趋势,也低于历史平均值(75.6),尤其是就业、经济、固定收入、股市、生活质量等5项指标,较6个月前都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17年历史的万事达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亚太地区内同类调查中最为全面和历史最为悠久的,该项指数每半年一次。万事达此次调查对象为21个市场的9211位消费者,除中国大陆外,对未来6个月持乐观预期的市场包括卡塔尔、南非、沙特阿拉伯、黎巴嫩、越南和印度。万事达的这个结果最大的价值在于使人们再一次确信,新兴市场中的中国、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市场,消费者信心指数较高。

与此同时,尼尔森通过2009年6月对全球28个国家和市场的消费者调查显示,截至第2季度末,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一季上升6点,指数排名从全球第10位上升至第6位。分地区看,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水平高于南部和西部的消费者。分城乡来看,中国农村的消费者信心水平普遍高于一、二线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以及省会城市)。这个结果显示,通过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消费者信心得以提升。此外,中国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和农村的消费者由于受到经济下行的冲击较小,经济复苏对于他们同样影响不大。

万事达和尼尔森作为两家专事商业调查的国外机构,对于它们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毋须怀疑,但毕竟因为样本的抽取面比较狭窄,样本数低,所以其结果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感。上海财经大学则是专门就上海区域内的消费者心理及消费行为作调查,其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1.2点,比上季度回升12.3点,同比上升10.7点,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看法明显好转,消费者信心回到高点。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教授认为,第二季度季度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了三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第一,受国际金融、商品市场情况有所好转,部分经济指标趋稳回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持较为乐观态度。

第二,在第二季度中,对我国经济的阶段性触底和季度增长率V型反弹的预期,使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回暖充满了信心;受本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预期、政府促就业政策的积极实施和经济回暖预期的鼓舞,就业预期指数重新回到了113.8的最高点。经济与就业向好的预期,加之近期CPI持续走低的影响,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较为乐观。

第三,最为有趣的是,二季度上海市消费者的购房意愿指数为66.6点,环比上升10.8点;购房预期指数为75.4,环比微降2.2点。这似乎印证了2009年春节以后上海楼市回暖、量价齐升格局的市场基础。同时,由于对房价仍将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使得消费者未来购房意愿有所下降。

与楼市行情起起落落不同的是,随着车辆购置税下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车市表现出了持续升温的势头。二季度上海市消费者购车意愿指数双双突破100的中性值,创出了新高点,显示了消费者购车热情的日益高涨。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消费者认为“当前和未来半年是购车好时机”的比例均比一季度提高了5%,认为“当前和未来半年不是购车好时机”的比例,则分别比上季度下降了7.8和4.1%。不难看出,当前购买家用汽车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

分层报告中的国民心态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把消费者进行分层次调研的机构,他们的4个系列指数中,100算作一般,小于100表示不满,大于100则表示满意。

安泰报告中,当前经济情形总指数仅得:84.9,远低于100,说明国民对于我国经济形势并不看好;其中以失业/待业人群为甚,仅得62.9,大大低于均值,与其相对应的是离休/退休人群:得分92.1――由于待遇上的差异,两者数值相差近30!可见这两个人群对社会现状的感受有多大的差别。

城市工人群体仅得分78.8,说明城市工人群体中对经济前景悲观心理严重。

篇2

近来,随着其它行业国际话语权的加大,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重树国产美容护肤品行业形象开始在业内萌动。

“崇洋”

鱼龙混杂的市场,少数急功近利者损害了整个行业象,行业旋即陷入泥潭。

刘小姐在北京一家咨询公司上班,平时应酬比较多,美容护肤品自然成了她的必备。选购这类产品她基本上是锁定在兰蔻、雅诗兰黛这些国外品牌,对于国产品牌,她明显信心不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既然要用就要用自认为最安全有效的。”她坦言,之所以会有今天这种心态,是因为之前她有朋友使用国产化妆品后出现很强的负作用,让她想起来有点恐惧。

在随机采访中,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国内市场走得好的高档品牌,几乎清一色由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此前,在中档市场,国产品牌还占据着重要地位,市场份额也不低,但现在也改变了,一些中档品牌纷纷被收购。

早在1999年时,市场占有率排在前10名的美容护肤产品中,有8个席位被合资和国外品牌占据,洗发护发品前10名全部都是合资或国外品牌。

业内人士指出,十年后的今天,这种现状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然,这也是笼罩在国产美容护肤品行业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

重树行业形象显得迫切

一方面,消费者对国外品牌很是宠爱;另一方面,近年来,消费者发现国外品牌同样也是问题缠身。

近年来,随着宝洁SK-Ⅱ遭遇撤柜,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等4大知名洋品牌化妆品相继卷入风波,其中6种粉饼含有的铬、钕等违禁物质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等信息披露。尤其是近期强生和NUK事件的发生,一切在俏然发生变化,国际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也大打折扣。

这些让行业从业者看到了曙光,于是开始反思。

几乎与此同时,国内美容护肤品行业也在谋求新格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无非是重树消费者信心,以期夺取市场份额。

王峰从事美容护肤品行业八年有余,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关键是要产品质量过得关,尤其是功效型化妆品,一定要负作用少,花大力气搞好科研,重视产品生产,国产品牌同样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深圳市金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敏显然对此更是心急,在采访中,他多次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强调,重整行业形象,树立消费者信心在当前最为关键。

那么如何去重整行业形象与树立消费信心呢?这一工作做起来自然颇为艰巨。

韩敏表示,一定要重视科研,很多国内行业内的企业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把精力切实放在产品技术研发上,而是一味的模仿,赚“快钱”,这样尽管赚了钱,但对于行业来说是致命的,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使消费者对国产货失去信心,这对于一个行业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篇3

【关键词】F检验;最佳准则函数;适应性;预测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决定经济走势的基本力量一级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旺盛与否直接影响了经济的活力。而消费者信心指数是根据消费者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形式等情况的主观判断和心理感受来编制的一种指数,是判断经济形式不可或缺的“晴雨表”,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而有效的信息。在经济循环中,消费者信心指数被视为经济强弱的同时指标,与目前的景气状况有高度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指数与消费者支出的相关性较弱,而与经济状况的落后指标失业率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美元汇率通常从美联储寻求暗示,若消费者信心上升,则意味着消费增长,经济走强,美联储可能会提高利率,那么美元就会相应走强,即消费者信心指数对汇率等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则以我国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样本,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趋势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测。从而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为了增加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将数据的统计时期精准到月。在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上,我们以我国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样本。经过整理,可以得到我国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且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系列取值范围为0-200,100为临界值,100以上为信心较足,100以下为信心不足。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对消费者信心指数有一个初步认识,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图1:

图1 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变动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样本序列具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周期性不很明显,可以初步判定序列是非平稳的。

(三)ARMA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6.0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再次采用的是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统计量 Prob

ADF test statistic -1.452501 0.5510

从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ADF_T=-1.452501>-2.9084,即原始X序列非平稳。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化处理,本文采用差分法,同时对差分后结果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统计量 Prob

ADF test statistic -7.645415 0.0000

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ADF_T=-7.645415

(四)模型识别与求解

采用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来确定ARMA模型的适合的阶数,结果如图2。

根据图2,可以判断时间序列适合ARMA(2,1)模型。同时,采用Pandit-Wu法建立ARMA(2,1)模型,结果如表3。

图2 一阶差分后的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待估计参数 系数 标准差 统计量

AR(1) -0.1341 0.6275 -0.2137**

AR(2) 0.2601 0.1761 1.4774*

MA(1) 0.1418 0.6408 0.2213**

同时,从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通过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拟合效果较好。因此,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时间序列模型为:

(五)模型适用性检验

利用拟合结果得到的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预测数据如下表4:

表4 ARMA(2,1)模型预测结果与误差

时间

实际值

相对误差(%)

2010-4 0.273316 0.214616 106.6 108.1 1.42

2010-5 0.271925 0.213225 108 106.8 -1.10

2010-6 0.190556 0.131856 108.5 108.1 -0.34

2010-7 0.050424 -0.008276 107.8 108.5 0.64

2010-8 -0.10921 -0.167907 107.3 107.6 0.31

2010-9 -0.24205 -0.300749 104.4 107 2.49

2010-10 -0.30818 -0.366876 103.8 104 0.22

2010-11 -0.28590 -0.344609 102.9 103.5 0.54

2010-12 -0.17883 -0.237533 100.4 102.7 2.25

2011-1 -0.01561 -0.074310 99.9 100.3 0.43

2011-2 0.157651 0.098951 99.6 100 0.40

2011-3 0.290352 0.231652 107.6 99.83 -7.22

2011-4 0.342119 0.283420 106.6 107.9 1.20

从上表可见,除了2011年3月外为-7.22%以外,其余的预测相对误差都很小,而且还有很多接近于零。此外,模型预测的预测均方误差为1.511658,可见此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即将此模型作为预测将来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结论

从原始数据以及预测数据结果来看,尽管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综合国力、居民消费水平等与日增强,人民的消费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过于乐观也不免会有不利的一面,这说明,我国政府还是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而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以利于我国的发展。此外,虽然本文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与可行性,但是在本文中,对外部的客观环境考虑不多,即使模型在理论上的预测有一些可信度,但是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理论预测与实际值可能还是会有一些差异。另一方面,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建立的模型在进行预测时,只适合于进行短期的预测,并不适合预测我国未来很长时间以后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

参考文献

[1]任韬,中国消费者信心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25(1).

篇4

【关键词】消费者信心指数;时间序列;ARIMA(p,d,q)模型;预测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及处理。2007年1月~2011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时间序列数据资料见表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

表12007年1月~2011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

由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时间序列图(图1)可以看到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体趋势是曲折上升的,在2009年至2010年间消费者信心指数坠落至最低值,这受当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外需求缩减、出口受阻、投资增速显著回落,人民信心指数骤降。从图1中我们可以大致地得出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序列非平稳的结论,还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如图2可知,消费者信心指数序列没有通过ADF检验,其t统计量值大于5%水平下临界值,即接受原假设,该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的序列。需要对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一阶差分。

图1CCI线状图 图2CCI单位根检验

再看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一阶差分序列图(图3),除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原因造成2010 年经济恢复后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剧增外,总体发展基本上是在一比较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基本可以说明一阶差分序列D(CCI)为平稳序列。同样,对一阶差分序列D(CCI)进行单位根检验见如图4,t统计量值小于5%水平下临界值,消费者信心指数序列通过ADF检验,该序列是平稳的。

图3D(CCI)线状图图4D(CCI)单位根检验

2.ARIMA模型识别。利用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的性质来进行模型的选择,如图4所示,发现序列自相关图、偏自相关图皆呈衰减趋势,D(CCI)序列符合ARMA(p,q),且序列经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可对其建立ARIMA(p,1,q)模型,自相关系数在q>1,3时自相关函数很快趋于0,显示截尾现象,因此p取1、3;偏自相关系数在p >1,3时显示截尾现象,因此q=1、3。综合考虑建立ARIMA(1,1,1),ARIMA(3,1,3)两个模型对消费者信心指数一阶差分序列D(CCI)进行拟合,并对这2个模型分别进行检验并比较,见表3。从表3看出,ARIMA(3,1,3)模型的AIC值和SC值最小,说明模型比较精确,可决定系数高表明拟合结果好,因此综合考虑认为模型ARIMA(3,1,3)比ARIMA(3,1,3)拟合效果更好。

3.模型建立与估计。对于ARIMA(3,1,3)模型的估计,模型估计得F统计量=6.39,其相应的概率值=0.01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估计结果:Δyt=-0.67Δyt-3+μt+0.92μt-3,R2=0.11 AIC准则=4.77 SC准则=4.84。从图5看到,2007年~2011年时间段模型总体拟合效果很好,所有残差基本上都位于置信带区域内,有两个时期段残差值比较大,位于置信带区域之外: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2010年2月至2010年4月。

图5实际值、拟合值以及残差值得折线图

4.模型检验。对ARIMA(3,1,3)模型进行检验,首先,给出了残差序列的样本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结果表明残差序列的样本自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落入随机区间内,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特征(拖尾或截尾),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个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其次,残差序列的样本自相关函数都在95%的置信区间以内,从滞后1阶开始自相关函数相应的概率值P都大于0.05,因此接受原假设,即可以认为ARIMA(1,1,1)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对消费者信心指数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t统计量=-4.718,残差序列ADF检验的t统计量都比1%、5%、10%检验水平下t的临界值小,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序列没有单位根,即残差序列平稳,表明模型对长期趋势拟合的效果不错。

5.ARIMA模型预测。下面给出预测结果以及拟合图像,如图6所示。实线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 MAPE值约为1.371,,Theil IC值为0.013,CP =0.997,这些预测指标说明ARIMA(3,1,3)模型估计方程的预测精度很高,接近真实值。

表42011.10-2012.02CCI 预测结果

图6预测图

如表4所示,给出了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对于2011.10-2012.02 CCI预测而言,最大误差为3.48%。最后预测结果给出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的信心指数预测情况,可以看出,在未来三个月的时间里,消费者信心指数相比2011年11月会有小幅下跌,此后保持不变。

二、结论

尽管从2007年至今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信心指数仍然不高,2009年11之前我国消费信心指数一直低于临界值100,处于信心不足状态,直到2009年12月信心指数高于临界值100,一方面表示我国居民对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有所提高,这与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信心指数最高值为108.9,也体现了提高信心力难度大的问题,以及我国现阶段信心力仍待提高的现状。ARIMA(3,1,3)模型预测显示未来近几个月受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随之小幅度下降,但这只受暂时影响,未来仍会恢复上涨。消费者信心力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更会使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产生推动或抑制作用,这势必会影响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消费者信心力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采用各种方针措施提高居民信心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凌云.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J].机械工业出版,2009

篇5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的购房需求日益增大,但消费者购房信心却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从居民收入与支出水平及利率变动角度,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其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信贷规模、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和购房房贷款利率等因素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信心 利率 居民收入支出 影响因素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消费者购房需求日益增强,但消费者购房信心表现不足。有研究指出,北京购房者信心指数为108.9分,处于中等水平;广州购房者信心指数为89分,表现出消费者购房信心不足。而在购房决策中,消费者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从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房地产市场及购房消费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新的拓展。有的学者研究购房者的效用函数和不同地区的房价差异(Muth,1960);有的学者研究了房价变化和经济周期的关系,购房与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以及房价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等问题(Case,2004);有的学者研究各类税收和金融创新对购房决策者的影响(Poterba,1991);也有学者研究了货币政策与房地产市场关系,其中Yi和Zhixiong(2004)在建立了均衡模型之后运用VAR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和名义利率会引起房地产投资和房产价格的显著波动。

当前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房地产市场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蒲勇健(2007)通过karras和stocks的三方模型提出:扩张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销售价格的影响显著,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显著,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具有非对称性,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统计意义上大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汪利娜(2008)发现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是因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降低购房者的刚性需求且对于不同的住房需求主体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姜茜(2005)分析认为加息可以抑制炒作,平抑房价;傅强、张宜松(2004)采用博弈方法分析了住房消费者和银行的还款博弈,提出完善信用体系的监管等。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和信用市场都对房地产市场具有显著影响,并通过收入、支出、房价、利率等多方面影响消费者的购房行为。但针对利率变动及居民收入支出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实证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以广东省广州市的购房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消费者购房信心对于外界条件变化的反映,从而得出哪些因素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比较大,并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数据来源与模型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07)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收集了2001-2007年度消费者购房信心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信贷规模(亿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居住和贷款基准利率(五年以上)等6个变量的相关数据。其中,从广州统计年鉴中摘录前5个变量在2001-2007年间的数据,贷款基准利率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准,若当期不调整则沿用上期。

(二)模型描述

根据预期理论,影响我国消费者信心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消费环境等。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对其消费决策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结合上述文献综述,本文选取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信贷规模、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居住和住房贷款利率等5个变量来分析它们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CCI=b1CPI+b2ADI+b3HCS+b4ACE+b5HLI+u

其中,CCI(消费者购房信心指数):消费者购房信心指数以消费者调查为基础,是消费信心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测度消费者对购房的信心状况,用来反映和预测房地产走势、预期消费等指标。

CPI(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水平是为了衡量宏观经济环境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CPI主要测度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状况,用来反映和预测国民经济、预期消费等指标。同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

ADI(城市居民消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们对于未来的消费支出往往是根据当期家庭收入情况做出决定的。消费者购房时考虑的最多的是家庭的经济负担。

HCS(房地产信贷规模):房地产信贷为开发商开发土地和消费者购房提供了条件。房地产信贷规模的扩大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短期的繁荣,但是放任信贷留下房地产市场,会使得房地产投资过热,最终形成脆弱的泡沫。

ACE(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居住):居住消费性支出可以反映购房消费信心。消费者购房信心高涨是居民家庭自有房比例的上升,而增加了对物业管理、住房装潢等的支出。

HLI(住房贷款利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消费者是希望得到利率低且还贷期限长的贷款。本文选取的利率为五年以上的利率水平。

数据运算与结果讨论

运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运算结果如表1所示。则线性回归模型为:

CCI=0.8473438CPI-0.0012587ADI

(3.084361) (0.004824)

(0.27) (-0.26)

-(3.30e+07)HCS-0.0031349ACE

(4.27e-06) (0.0044439)

(-0.08) (-0.71)

+5.134869HLI+3.759043

(10.38134) (304.99)

(0.49) (0.01)

从回归结果看,拟合优度很高,整体效果的F检验通过。CPI和HLI的t统计值为正,均大于0.05,说明CPI和HLI对CCI影响显著。而u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小于0.05,则说明u对CCI的影响不显著。而各变量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情况具体如下:

消费者购房信心对物价水平增长率的弹性为0.8473438,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变化1%,消费者购房信心同方向变化0.8473438%,由此可见,物价水平的增长率对消费者购房信心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并不是很重要,弹性为-0.0012587。在这方面有很多原因,其中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跟不上房价的增长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尤其是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住房改革,消费者可以依靠住房信贷提前购房,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尽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但还远不及房价的攀升速度,这也是造成现今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的现象。城市居民居住支出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不大,弹性仅为-0.0031349。一方面在消费者购房信心强劲时,消费者自有住房比例会显著增加,促使消费者增加了对物业管理费、装潢家居费用等的支出。另一方面,在消费者买不起房的时候,消费者宁愿去装修旧房,增加居住支出满足居住需求。

贷款利率的变化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十分显著,弹性为5.134869。这是由于提高贷款利率很难降低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利率提高,抑制炒作,平抑房价;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提高导致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货币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使得消费者手中货币的购买能力极大的增加,进而提高消费效用和消费者信心。房地产信贷规模在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不显著,弹性为-3.30e-07。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规模的基数很大。在信贷规模扩大的时候,消费者更容易贷到款去购房,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导致房价的走高。而开发商也更容易贷款开发土地,最终这些投资成本将分摊到房价上,导致房价的走高。这时,消费者即使贷款便利,也不会去考虑购房。

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物价水平对消费者购房信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贷款利率对消费者购房信心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国家应重视对物价水平的宏观调控与信贷领域的调节,尤其是加大对低收入者的信贷支持,切合中国的实际对信贷领域进行改革,确实解决低收入者购房难的问题。

一是控制信贷资金的流向,优化信贷制度。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信贷政策上可以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有差别的信贷标准,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信贷支持。适当地下调低收入者的首付比例,给予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有助于帮助低收入者解决购房难的问题,稳定消费者购房信心。其次,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信贷规模,各商业银行要把好关。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加强监测分析,强化“窗口指导”。对房地产市场上的不理性开发行为,要及时上报央行,从资金上规范其过度的开发行为,扼制房地产泡沫。最后,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健全个人信用档案,对消费者的购房信息进行跟踪和记录,为银行提供准确的个人信用信息,有利于银行的决策和监管,减少个人缺乏信用行为的发生。

二是健全监督预警机制,引导居民合理购房消费。银监局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定期披露信贷规模和不良信贷资产的规模,提示公众注意风险防范,规范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总之,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尚处于发展阶段,住房信贷市场不够成熟,尚存在不规范行为。为引导住房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合理、适度的住房信贷规模以及健全监督预警机制,引导居民合理购房消费均有助于消费者信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购房信心指数.北京消费者观望态度明显(EB/OL).新浪房产,2009-11-12,

2.胡军燕等.广州市消费者购房信心研究(R),2010.3

3.Muth,R.F.“The Demand for Non-farm Housing”, in the Demand for Durable Goods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4.Case,Karl E. and Robert Shiller. Is There a Bubble In the Housing Market [C].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4

5.Poterba James.“House Price Dynamics: The Role of Tax Policy and Demography” [C] . Brooking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

6.Yi Jin,Zhixiong Zeng.Residential investment and house price in a multi-sector monetary business cycle model [J].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4

7.蒲勇健,龚文娟.我国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J].财经论坛,2007(3)

8.汪利娜.房地产调控中货币政策效应试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6)

篇6

《指引》出台的渊源

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此前,我国并没有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立法。由于金融消费的特殊性,在消费者维权领域存在法律缺失,影响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整个银行业和社会公众对于出台制度性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制都十分期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从国内的情况看,随着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加速,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呈现多样化、专业化趋势,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引致的消费纠纷日渐增多,社会各界迫切希望出台专门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规章制度,切实维护银行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公众对银行业的市场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银监会于去年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专门推动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并开始建章立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银监会本着监管为民的思想,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召开消费者代表座谈会和官方网站公开征询的方式,广泛征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完成了《指引》的制定工作。

《指引》分为五个章节,共计43条,涵盖了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对象、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的界定,以及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责任和监管部门作用的表述。

总体来看,《指引》充分体现了“预防为先、教育为主、依法维权、协调处置”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原则,解决了广大银行业消费者十分关切的权益保护规制缺失问题,填补了国内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方面的空白,是我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

鉴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中国银监会一贯主张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在银监会内部设立专业部门专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意味着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成为监管整体架构当中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

因此,《指引》是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依据,是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延伸。另外,鉴于商业银行是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施主体,而《商业银行法》中对商业银行的行为原则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引》是《商业银行法》大原则下的延续,以《商业银行法》作为上位法。

可以说,《指引》的出台,是在总结银监会多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一专门领域工作做出的规范,也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对全行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做出的指导和要求。

此次《指引》的出台,也标志着中国银监会已经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纳入监管体系当中,通过严格的行为监管,充分践行监管为民的理念,保护银行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监管者的神圣使命。

明确消费者权利和监管者职责

《指引》并未直接明确界定银行业消费者的权利种类,而是在第一章第八条对银行业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总括性说明,即“银行业消费者有权主张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和相关人员进行检举和控告”。

与此同时,在全面梳理前期相关政策法规当中关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及要求基础上,《指引》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关键性的法规条款,形成了第二章“行为准则”的八项禁止性规定。

而对于监管者的职责,《指引》第四章中明确指出,对“监督管理”,“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在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监管环节充分体现、落实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理念和要求”。这充分说明,银监会将通过风险与行为并重的监管,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此外,《指引》第四章还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工作的要点,如“对经查实的侵害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督促其纠正”,“依法受理银行业消费者认为未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妥善处理的投诉,进行协调处理”等等,充分体现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依法维权”和“协调处置”的思想。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长期以来,国际国内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更多侧重于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之后的维权工作,表现为消费纠纷的调查、调解和处置。由于没有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来有效避免消费纠纷的发生,使得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仅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伤害,同时也给银行业经营发展带来声誉风险。

篇7

美国那些贪婪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也难脱其责,正是他们创造的天文数字的衍生品蒙蔽了所有人,当然也害了他们自己,从而加深了这次危机。美国政府不仅不作为,怠于监管,而目,自己也加入了过度消费的行列,任由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当消费者无法持续消费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信贷盲目扩张必然导致严重坏账问题,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难免;这又会引发大量的恐慌性抛售使得资产难以变现,进而发生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枯竭又反过来加剧资产价格下跌,恶性循环便形成了。

所以,这次危机的爆发是一个自消费者到企业再到美国政府自下而上的一个过程,那么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不仅是薪酬的放弃、红利的放弃,也是旧的生活消费习惯的放弃。

放弃以前的优越薪酬

工资拉开差距有其优势,奖罚分明是刺激人们更有效工作的一种手段。然而,工资有刚性,人们都希望工资上涨,而不愿意看到工资下降。那么,工资究竟上涨多少才能既达到刺激的目的、又不至于使企业付出太大的代价?这不止是企业管理上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般来讲,工资、福利以及奖金的上涨是企业主或者说是管理层的事,但是在工会势力强大的地方,这就可能成为工会的事;如果在一个政府强势的国家,这又成了一件政府的事;如果在一个舆论发达的国家,这还可能成为一件舆论的事。如果这三方都在起作用的话,薪酬就不会无止境地增长。

美国的汽车工会在号称汽车城的底特律一带。十分强势,对企业的影响相当大。结果,那里汽车业工人的工资远高于其他地区工人的工资,甚至高过美国大学教授的工资,当然也高过其他国家同行业工人的工资。

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通用、克莱斯勒的汽车永远也不可能与日本汽车竞争。美国汽车工人工会长期不间断的加薪诉求,最终导致了美国汽车工业失去了竞争力。高工资和高福利最终拖垮了美国的汽车工业,是金融危机中美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的一个典型。

放弃以前的优厚红利

相比之下,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的薪酬就更为离谱。他们没有实体产品,只是将钱变成了更多的钱。如果是以钱生钱、而不是以产品生钱的话,工资和奖励应该有一个折扣才对,就是说,不从事实际产出的金融产品的操作者,他们的薪酬应该有一个降低而非增加的权重。

可是情况却恰恰相反,业绩不好的时候,他们仅奖金受到了影响,工资并没有少赚。在业绩好的时候,他们的奖金和分红甚至会大大超过工资水平。

2008年是金融危机深重的年份,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大面积号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华尔街公然分红148亿美元,和2004年股市高点时分红规模一样,所以被奥巴马总统斥为是可耻――那些给别人造成巨大损失的人,自己还能拿巨大的回报?!

他们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如果薪酬制度在这个国家公平合理的话。

2009年初美国最引人注目的一次高管红利的较量是针对AIG的。这个曾经很风光的美国保险业巨予由干涉足太多的衍生品交易而濒临破产,被美国政府一次次救助,拿走了最多的救援款,但却用这些钱为高管们发红利,自然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奥巴马总统强势谴责,国会也高调回应,与总统表现出罕见的一致,并要征收90%的惩罚性税,用各种手手段让AIG的高管吐出已经到手的1.65亿美元奖金。这成了舆论和行政当局合力制止华尔街贪婪的典型事例。

在舆论压力下的AIG首席执行官拿出老套的理由,声称如果没有高额奖励留不住那些有聪明才智的管理人员。而人们看到的却是,如果没有这些“天才”,局面还不至于这么糟糕。这些“天才”把事情搞砸了以后,让纳税人买单不说,自己却还要享受高额奖金。

没有谁不能替代

我曾经就此询问过在华尔街做风险控制的张见,他豪气地说,如果把那些领导他们号称“天才”的美国人都裁掉,那里的华人其实可以包揽所有事情,还不用付那么高的薪酬。

他的活至少后半句是有道理的。在华尔街做数量模型的人才中很多是华人和印度人,一些金融衍生品计算方式就是他们的杰作,其中最有名的“高斯定价模型”就是一个求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的发明。这个模型成了许多衍生品的定价基础,间接造成了衍生品的泛滥,从而导致了今天这场还没结束的金融危机,被认为是击垮华尔街的模型。

现在这个模型已不再被人滥用了,这位发明者也离开了美国,华尔街不还是那样吗?拿中国人的话讲,缺了谁地球都会照样转,没有谁不能替代。所以,美国人那种夸张的高薪政策如同其夸张的消费习惯一样,只是说明了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的一种薪酬文化,并不带有普世原理,更不值得效仿。

在其他西方国家,薪酬水平和差距远没有美国那么大。像瑞典这个国家,工人年工资也就几万美元,远低于美国三大汽车厂工人的工资。国有企业总裁的收入不过是普通工人的十多倍――60万美元左右而已,不像美国企业老板动辄上千万年薪。而那里民选官员工资和工人的差距更小,仅三倍多。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北欧国家在均贫富的前提下,劳动生产率继续得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都得以保障,社会安定,还没有美国式的次贷危机。

如果以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职工薪酬为例的话,也很说明问题。多年前我们派到国外的人员拿的工资虽然比国内人员要高出一块儿,但比当地的西方雇员却羞出很多,出现过中国外派的总经理的工资低于他当地秘书工资的情况,至于中方外派总经理工资低于副手,这种例子就更多了。

实际上,在很长的时期里,中国外派人员的工资是以生活费的形式发放的,虽然他占用了公司的一些资源,比如说住房和用车,但他个人拿到手的工资和奖励只是生活费而已,一个月从上百美元到几百美元的水平。但他们工作热情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我驻外那么多年,出,没听说过外派人员因为工资少而拒绝工作的。后来驻外人员工资涨起来了,拿到手的收入成倍增加,和当地水平差不多,但工作效益却没有出现成倍增长。

放弃以前的消费习惯

美国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流动性过盛,造成了消费信贷泛滥。除了美国人自身消费习惯外,美国金融部门和金融炒家也误导了美国民众,他们用政策给社会以强有力的信心,让人们放心大胆消费,银行体系有很多的钱支持,一点也不要担心。

于是人们花掉了未来的钱,花掉了从外国机构借来的钱,手上已经没有现金了,还款能力大为下降。闯下大祸后贷款机构和银行不得不纷纷收缩信贷以求自保,又造成流动性不足,消费者顿时陷入困境。

首先,2009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美国会有大规模的断供,还不起贷款的房屋预计会达到250万套,房主只好将房产拱手交给银行。这种情况在美国叫做抵押房产同赎权丧失,不仅购房者受损失,收回房产的银行也会出现账面亏损,这是一场真正的双输,没有赢家。

篇8

【关键词】保险产品 创新 基础数据 保险消费行为

一、前言

保监会前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的讲话《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中从宏观角度分析,认为我国的保险行业需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必须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而保险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上,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保险产品是把保险公司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的媒介,也是保险公司行业形象和行业声誉的载体。

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呈现出明显供需不匹配的状况,一方面保险公司每年都会推出大量的创新产品,如在2012年的10—12月,有8家保险公司(其中寿险7家,财险1家)推出创新型的保险产品,但是这些创新性保险产品大多都销售情况不好,导致创新产品的销售量并未达到一种市场规模,因此不能从整体上分摊保险产品的开发成本,进而不能给消费者带来购买的价值,最终只有停售;另一方面消费者面临的大量需要转移的风险所形成的保险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如在对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方面的需求,保险公司却很少在这些领域有所创新。这样的矛盾充分暴露了保险产品在创新的过程中疏于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产品的有效性。

二、加强基础数据的建设,以充分了解消费者保险需求

(一)基础数据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

一般保险产品的开发创新所应用到的数据包括公司数据和行业数据,其中行业数据来自于再保险公司,国家的宏观统计或者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等,而公司数据则需要保险公司日常建立相关数据搜集分析系统。公司数据是反应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如目标客户、核保标准、索赔历史经验、保单管理方式以及佣金管理系统等,并且比较容易获得,但是其数据不能反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结合行业数据来分析消费者市场需求的真实情况。由此可见,数据是保险公司和整个保险业运营的基础,是为了方便应用而对消费者反应的一种转换形式,加强对产品的跟踪与反馈,及时了解市场反应、分析经验数据,以此根据消费者需求创新产品或者修正已有的产品,使推出的保险创新产品可以确实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二)加强基础数据建设

在保险行业,到目前为止,保险行业尚没有一个全国性信息平台和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使得行业数据的充分性大打折扣。保监会如果可以采取借鉴上海证券交易所一样的信息披露机制,要求所有的保险公司在保监会的信息平台上披露信息。

在保险公司内部,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现阶段,保险公司要加快实现企业的自动化和系统化,加快对各种资料的整理速度,及时、便捷地反映各种经营数据,对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三、优化保险条款,以适应保险消费行为的有限理性

(一)格式条款的特性

从保险产品的特性来看,由于保险产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使得保险合同具有附和性特征。首先是保险合同内容的定型化,适用于广大的保险消费者的格式条款,并不相对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第二是保险人的合同强势地位以及保单消费者的合同弱势地位,使得作为保险合同的接受方,在面对专业的保险术语及晦涩的条款时,很难真正阅读并理解,或即使理解其意但也无法变更内容而只能选择接受。

(二)消费行为的有限理性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消费行为的有限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并把投资收益和其他金融产品作比较

由于我国国民对储蓄有强烈的偏好,因此保险公司趁势推出了大量的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的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资连结险,导致保险消费者寻求保险的动机改变。消费者把购买的此类产品出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更多的是考虑此产品未来支付的投资收益大小,而忽略了产品产生的风险保障功能。一旦实际投资收益收入低于消费者的期望,会逐渐削弱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心。

2.盲目跟风的行为导致消费者购买的保险产品,往往使得他们在发生事故后得出“理赔难”、“霸王条款”等结论。很多消费者有一个“随大流”的心态,但往往这个时候没有充分分析其风险状况,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了解产品责任,除外责任和其他重要事项,在这样对保险产品和自身风险不理解的情况下盲目消费,一旦发生意外风险的发生,当那些不属于保险责任的索赔遭到拒绝,一方面保险公司将不可避免地承担单方面销售不规范的责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纠纷;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社会公众形象也会被抹黑。

3.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同。社会保险成为很多消费者排斥商业保险、无需购买商业保险的理由。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险是低保障、广覆盖的,商业保险是一个对低保障的社会保险的强有力的补充,消费者这种等同心理现象的发生,也是因为对保险覆盖面不理解而导致的。

(三)优化保险条款的建议

努力使保险产品的创新必须在保证产品内容明确的前提下使产品条款更通俗化;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在保险条款无法做到通俗易懂的情况下,就可以依托保险中介人在展业过程中将产品条款的解释清晰地传达到保险消费者;建立针对营销渠道的奖惩机制,防止展业过程中的销售误导行为。

四、结论

保险公司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根据人民群众的真实保险需求和购买能力,创新保险产品,才能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且增强保险公司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吴定富.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10/1/20.

[2] 张绪风.保险产品创新应该处理好的五个关系[J].中国保险,2006(04).

[3] 中国精算师协会.精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篇9

摘 要: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措施之一。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服务纠纷也日益增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鉴于此,我国要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理念和监管目标,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维护消费者权益,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运行,顺利实现金融转轨。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一、金融消费者

(一)定义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构成消费者需具备的三个要素:自然人;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劳务。

我们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个人办理金融业务的行为进行判断:第一,个人办理金融业务,符合“自然人”的标准。第二,从个人的银行存取款业务,信用卡业务、购买保险、基金、股票等行为,都是为了改善目前的生活,实现个人或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这些财富归根结底还是用于个人消费。因此,符合“为生活需要”这一标准。第三,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个人办理金融业务符合“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标准。综上所述,“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理应遵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规定。

(二)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1.理论基础

(1)消费者与经营者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消费者”的思想,指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在市场上购买所需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兴起,生产者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以一种有组织的形式出现,有能力采取多种方式让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品种、价格、质量来购买商品,形成了经营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均衡的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只有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都得到实现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然而,在现代经济金融环境下,垄断造成的卖方市场,使得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无实质的,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严重的损害了市场充分、有效的发展。

(2)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拥有信息的一方可能会滥用其优势地位侵害另一方的利益,而不拥有信息的一方可能因为处于信息的弱势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在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显著,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不充分;信息收集成本高;消费者理解能力差。

(3)弱者保护理论弱者保护理念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弱者享有特权,使之与前者交易中拥有同等的条件,维护自身的权益,以达到实质的公平。按照弱者保护理念,金融消费者的弱者地位显而易见:第一,结构弱。金融消费者是分散的,势单力薄。第二,实力弱。单个金融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是无法与金融机构相匹敌的,即使是金融消费者团结起来也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第三,手段弱。金融消费者缺乏保护自己的手段。

无论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基于何种理论,金融消费者遭受侵害的现象已成为共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刻不容缓。

2.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个体的根本利益。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血液,普通群众越来越多的参与金融交易,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共享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2)保护金融消费者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加深,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极大的影响着金融产品的设计。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范围:金融消费者群体

(一)普通金融消费者

根据个人参与金融业务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普通金融消费者简单的划分为:

(二)个人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或者说自然人投资者包含于“金融消费者”,其合法权益应纳入到金融消费保护的范围之内。人投资者无论是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还是购买股票、期货等具有明显投资色彩的金融产品,其交易行为本身都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性质。

(三)不包括机构投资者

消费者保护理念本身是为了保护自然人,即便延伸到金融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关于金融消费者界定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自然人。其次,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利益,甚至获得垄断利益,不处于绝对的劣势,机构投资者理应将其高额收益的一部分作为保护自身权益、防范侵害、弥补信息与专业劣势的成本。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核心:金融消费者权益

(一)基础性权益

1.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指金融消费者有权获得所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相关知识;有权获得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有权明晰保护自身权益的知识与途径。无论是现实的金融消费者还是潜在的金融消费者,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提高金融行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2.受尊重权。受尊重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依法享有姓名、名誉、肖像、人格尊严、风俗习惯等受尊重的权利。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破坏金融消费者的形象、侮辱金融消费者的人格。

3.隐私权。隐私权指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等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金融机构不得过度收集、不当储存、私自披露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更不能以此谋取利益;其次,金融消费者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的权益,金融机构未经金融消费者允许,不得私自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其推销其它金融产品。

4.监督权。金融消费者依法享有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类型、服务态度等涉及自身权益的相关情况进行监督;依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有权对不恰当的保护工作做出批评。

(二)发展性权益

1.安全权。安全权是金融消费者享有的首要发展性权利,它包括生命安全安全、健康安全、财产安全。其中财产安全包括金融消费者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时本身财产安全;实际财产利益安全;可预期财产利益安全等。

2.知情权。金融消费者享有的知情权是其能否顺利行使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前提条件。指金融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真实、准确信息。金融机构有义务披露所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帮助金融消费者作出理性的选择。

3.自主选择权。金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包括自主鉴别金融产品或服务;自主选择金融机构;自主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种类。金融机构不得实施强买强卖、捆绑销售等行为,侵害金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公平交易权包括公平的交易条件,如准确的计量、合理的价格;对金融消费者一视同仁,不得歧视金融消费者或用不同的标准将金融消费者区别对待;金融机构不得利用自身优势免除自己的责任,推脱自己的义务。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本论文是下面校级项目的阶段性论文

校级项目:《中小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项目编号:2015FSSK06

参考文献:

[1] 张为华.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2] 高佳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

篇10

然而,由于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逐利动机过于强烈,金融消费过程中的高收费、乱收费、“霸王条款”以及理财产品陷阱等等,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导致金融领域成为新的消费者投诉热点。

对此,银监会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收费及理财等问题进行了重典整治。2012年5月,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挂牌成立,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监管已开始进入加强金融行为监管、推进监管转型的新阶段,意味着银监会将把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重要监管目标,放在突出地位,并贯穿于监管工作全过程。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是稳定金融体系的关键。保护银行业消费者,就是保护银行业自身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根基。银行业只有主动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才能保证自身的健康;也只有健康的银行业,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失去了银行业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银行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国际金融危机已发出警示:涸泽而渔地开发金融消费资源,不重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业将自尝苦果。

作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一责任主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行业自律,承担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首要责任,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要求,落实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审批、推销及售后评估等全过程,并主动承担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

当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互联网金融来势迅猛,银行业传统业务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的危机感骤然加剧。当此之际,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可谓正当其时。